经常挨骂的孩子对父母冷漠的原因心理

对比起俺父母对俺们姐弟二个的不打不骂不挖苦的文明教育经历,俺真是从心里庆幸俺有这样的慈爱父母,有一个物质不太丰富但相对不错的充满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此为人生第一幸福啊。

中国人信捧“棍棒底下出孝子。”也相信若要出人头地必须付出常人不能付出的功夫吃常人吃不了的苦头才行。中国父母教育学艺孩子的通病就是迷信不打不成材。几乎所有属于手艺范畴的,需要不停练习的职业,比如木匠,铁匠,修脚擦背的,书画,音乐,戏剧,中医等,在学习的初期都常被师傅群打骂惩罚,鞭策苦练, 才能“出徒。要是某师傅有个龙阳癖好或者寡人之疾,那徒弟们就得成全师傅的意思了,不但受皮肉苦还得赔上后门才能出徒。至于学会多少或者能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就是徒弟的事儿了。印象里,西方音乐的神童们似乎没有谁被打的鼻青脸肿爬不起来的,没有谁被挖苦责骂的哭啼。反正看了几本西方音乐神童的传记没有印象谁是被打出来的神童。
回去同父母谈话受,曾提起记得谁家的孩子学乐器。父母马上了如指掌地说谁在继续这门手艺。俺再问,谁谁不像有这门手艺的人啊。父母笑着说,那是打出来的。天分一般,鞭子底下能提高一些。成不了某门的大师,做个凭手艺吃饭的大师傅还是可以打出来的。那你们当初没有打我和姐姐啊! 父母说,你们没有音乐天分,最多就是打出来混个吃饭的差事罢了。干嘛非要吃音乐饭啊?干嘛非要把孩子打得哭天抹泪的学习音乐呢?那本来可以是教育的一部分。你有这才能,你自己会学,会学好。没有这个才能,打死也走不远,不要揠苗助长么。听得我真是感激万分啊!
我的二个孩子小时候回北京学中文,爷奶代为教养。都学了点乐器,可是都不是奔着专业路子走的。就是学着玩玩。爷奶说,不舍得打孩子啊。不打不成材。 楼里的孩子学乐器的,爸妈都在监督练习,严格的规矩。达不到就罚站,挨打。后来,我知道的孩子们居然就一个人上了一个一般的音乐学院,其他都散布在各行各业。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让孩子们学着玩,提高修养。孩子们还有个快乐回忆呢。
同样是钢琴神童,有个YujaWang 年轻的钢琴独奏家。我很喜欢她的演奏。真是一个天分高的孩子。看她演出,练习,那样轻松自如,可是手下流出的音乐却是行云流水,难度极高。她小时候练琴的录像也看过, 看不出挨打挨骂的迹象。现在她也是特立独行,喜欢穿的极不传统出现在传统音乐会上。这点我常笑得要死。她喜欢超短裙,高跟鞋,贴身衣服,极不正统啊。我亲耳听到一个北京大妈撇嘴说穿得像个鸡似的。我在亚城听了她的现场音乐会,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小姑娘的演奏,真是气势如虹,毫不担心她的技术。 听众们掌声如雷欢声雷动,返场多次再演奏一首乐曲才放她下台。 看完,俺只是感叹,天分决定了她的高度! 换成俺老汉,不知道打死多少个了也成不了她的一点儿啊!所以,俺对于专业演奏家们都抱着仰视的尊敬。那的确是天分加汗水,一分儿也少不了的。
俺真的感谢父母早就看出俺没有音乐天分,哪怕音乐成分也不够。所以,只是让俺学着玩,自娱。结果反而让俺吸取了不少音乐知识。做不了音乐专才,做了业余音乐爱好者,每天都播放古典音乐,陶冶着自己孤独的灵魂!有时候回想一下,要是父母当年不信邪,非要俺走专业道路,每天提拉着棍子逼着俺。肯定打出屎来也还是不行。但是,挨打成为家常便饭,会毁了俺的少年时代,会是任何孩子的痛苦回忆啊! 说到此处,俺的那位发小女孩子最后就是上了音乐学院,拿了文凭,现在从事少年音乐教育。倒也是吃音乐饭,功德圆满。
由于父母对我的宽松尊重,我也把他们对我的文明教育应用到对我的二个孩子身上。 这二个孩子从小不学音乐不上补习班。想干什么,我和孩子母亲都允许。我们对他们说,不学坏,自律自觉,这是底线。比如,儿子幼年开始有了网络。给他买一台电脑,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可是一千多美刀啊。网络随他用。说好不去成人网站。以后我多次底下检查儿子去过网站地址,还真没有成人的。我表扬儿子诚实,他很得意。后来持续到他上大学前,都从来没有成人地址。在他满18岁时候的那天,开车到一个店门口,儿子指着说,那是一个成人用品录像带的店铺。今天我可以进去了。听的我哈哈大笑:老子的历史使命到此为止,从此不管你了。
女儿那里,教育就不太一样。我时刻注意她的安全,她的青春期心理发展。跟她解释青春期知识,叛逆心理等。告诉她,有什么话跟我说,有什么事儿跟我说,只会帮助她解决不会责骂她。每天都要问问她学校里的事情,有人欺负吗之类的。结果,女儿也顺利渡过青春期。
回到音乐话题上,儿子喜欢日本的金属音乐。高中时候每天屋里放着那几首。影响的女儿也跟着听。他偶尔也放点儿黑人的饶舌。二个孩子听得摇头晃脑的。让我担心他们口味会受影响。可是等我放古典音乐受,他们会一起跑过来阻止,不让我听,说是过时的音乐。其实我本意是恢复他们的古典音乐的爱好。儿子刚从北京回来,大段地哼唱着“费加罗的婚礼”选曲,喜欢卡门组曲。女儿则演唱“亚洲雄风”一字不差字正腔圆,我至今还怀念听女儿演唱歌曲的美好时候。那清朗的童音,绕梁三日,让我记忆至今啊!
长话短说,俺非常感谢父母的宽松文明教育。我们家从小到大,没有发生过一次争吵,都是互相谦让。那种祥和的气氛让我至今习惯于没有争吵的生活。怎么也理解不了父母殴打孩子,辱骂孩子,孩子们互相欺负这种事情。这么多年,我在平庸的生活里,从来没有跟人争吵过!我认为那是掉价儿的事情。等不到争吵,我已经走开了。宁可吃亏也不愿意毁了自己的“底线。”
我常想,当年父母要是棍棒伺候的话,也许街头会多出一个叛逆少年,而不会多出一个音乐家的!我成不了音乐家,可是我的音乐鉴赏能力可是媲美专业音乐人士的。值此盛中国大师过世之际,写文悼念这位杰出的中国小提琴家。感谢父母给与我以欣赏音乐之美的能力!

下面国舅和大家谈谈心里话: 小时候的我就是经常被父母打骂。因为一顿不想吃饭,被父亲拿着棍子打。作业没做好,被父亲拿着棍子打。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人家还未安装的一扇门弄倒了,又是跪小板凳。记得小时候最多的就是跪小板凳了。被打的阴影太深了。。


但是长大后却不会记恨父母。可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
但是我也感慨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对。据母亲说 哥哥也是这样被打长大的。但是打的比我厉害。现在他长大了越发恨父亲。
中国很多父母养孩子凭心情,他们不会去学习什么儿童心理学,也不会去琢磨怎么当好父母,只是凭本能去对待孩子,高兴的时候抱过来亲不够,不高兴了恨不得把孩子弄死。觉得自己对孩子无比好,毕竟生养就是恩情了,觉得孩子白眼狼,不懂得感恩,怎么一点点小事还记仇?这真的是一种特别错误的教育观念。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原标题:【家庭教育】挨骂后不说话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什么?

别去跟孩子赌气,争高低。因为这世界,没有能赢过子女的父母,孩子永远是父母一辈子的软肋,除了跟他站在一起,用心守护,别无他法。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关注的一位美妆女博主发了这样一番感慨:

我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或许更早,我妈就跟说我“你怎么都不跟我说话了?”、“你不跟我说话我怎么知道你每天在想什么?”初中的时候叛逆期,这种话几乎每天都要听一遍。

但我只是记得我刚上学的时候每天回家里都很兴奋的跟爷爷讲,我每天在学校里做了什么,老师又讲了什么新鲜的东西,同桌带来了超好吃零食。虽然我爷爷耳朵不好,但他从来我都认真听着,笑逐言开的说好好好。

等我妈妈下班我便又把这些话跟她讲,可每次她不是应付的嗯嗯啊啊,就是不耐烦的跟我说赶紧去做作业,她还很忙,叫我不要捣乱。

慢慢的有什么事我都不讲了,热情得不到回应,谁也不可能总是贴上去。

其实把这种描述放大到所有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中,也有普遍的适用性。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们怎么凶他,他都会爱我们。

明明才因为滔滔不绝的各种碎碎念被吼过“能不能消停会儿”,没几分钟又拿着自己的画过来说“妈妈妈妈,你看这个”;

刚刚因为走路磨蹭被训过,他们就马上小短腿抓紧倒腾两步,过来牵住我们的衣角;

偶尔因为一些小事情被责骂一番,被人问起还是会回答:“妈妈好,我爱妈妈”……

可是这段时间真的不会太久,这种幸福也有尽头。

跟孩子相处,就是一个耗时耗力耗神的事情,只能用尊重和理解来沟通,不能有“不信他不服软”的胜负心,更不能有“他是我孩子,就必须听我的”这种控制欲,否则即使暂时达到目的“赢”了孩子,最终输掉的也一定是我们自己。

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有自己的思想,会在心里面有一杆秤,记住那些父母的爱和守护,也会记住父母用强权、暴力,让自己无助丢脸的那些时刻。

当我们享受着不跟孩子讲清楚道理带来的“省时间”时,也意味着以后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管教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当我们炫耀着一个不吵不闹,超级听话的孩子时,也意味着可能以后会跟孩子十分疏远。

最近被广泛报道的北大毕业,美国留学归来的高材生王猛(化名),写了15000字的长文数落父母的事情。

王猛连续12年春节没有回过家,拉黑父母联系方式也已经整整6年了。记者问他原因,他把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他提到“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信中提到的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从这些简短的控诉,可以感受到王猛自身的压抑和痛苦。

他没有自主选择朋友的自由,也没有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任何事情都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结果就是虽然考上了北大,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这其中肯定有他自己本身性格和心态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王猛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值得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人提高警惕。

王猛的父母绝对是为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也绝对是很爱孩子的。他们应该一直都知道,父母对孩子,天然的有抚养他和管教他的责任,只是可能没有分清管教的基础应该是爱、包容、鼓励,而不是指令、监视和控制。

从规定孩子每天必须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到指定孩子每天必须吃多少分量的饭,这些都是基于父母权威性的管制。

这些矛盾本身,并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只是涉及到孩子是不是听话,父母有没有“赢”得绝对的话语权而已。

健康的家庭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无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应该是基于孩子自身状况的理性分析,而不应该存在控制和输赢。

父母,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不是不可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责罚,而是所有互动的立足点,必须是爱,是跟孩子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沟通。

我不相信这世界上会有比父母更爱自己孩子的人。孩子快乐,父母会比他更快乐。孩子难受,父母会比他更揪心。所以会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呢?”

可是啊,这世界上,没有人能跟对不够接受自己,不够热情,永远高高在上的人交出真心,良好互动。也没有人能够一直无条件的听从另一个人。

当亲子沟通演变成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博弈,结果往往是父母累,孩子累,事情越来越糟糕。

真的爱孩子,就始终跟孩子站在一起。去引导他,鼓励他,陪伴他。即使他犯错,也要让他明白你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你还是爱着他这个人的。

别去跟孩子赌气,争高低。因为这世界,没有能赢过子女的父母,孩子永远是父母一辈子的软肋,除了跟他站在一起,用心守护,别无他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大了越来越怨恨父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