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读《平凡的世界秀莲生孩子》,总是跳着读,说很多地方懒得看,这高考语文如果考到怎么办这种态度该怎么转变

   读《平凡的世界》想到的
   对古典文学的沉迷和对当代文学的忽视,使我错过了不少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出生于陕北农村,中学毕业后在乡下当过老师,后又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这样的出身和经历使他对陕北农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会,写起农村题材小说来可谓得心应手。农村、农民、农民的生活,这正是吸引我一气读下去的主要原因。小说勾起我对小时候艰难生活的回忆,使我头脑中那日渐模糊的农村生活印记开始鲜活起来。
  小说从1975年写到1985年,这正是中国农村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小说以陕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双水村——为中心,展开对这十年间农民生活的细致描写。作家细致的笔触让我叹为观止,没有长时间的亲身体验,是根本写不出这样一部小说的。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有一种误觉,以为小说写的就是我的故乡岩丰村的情形;孙家的故事就是我家的故事。我的家乡岩丰村地处山青水秀的湖南湘东革命老区,小说写的却是北方,确切地说是陕北的延安地区。书中不时出现的“窑”字,总是提醒我,这是在讲陕北,而不是我的家乡,否则,我一定会混在一块了。
  一个村就是一个地区的缩影,而一个地区也是整个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年轻一点的读者或出身城市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我养我的岩丰村同属红色革命老区,与小说中的双水村并无二致,只是,较之双水村,岩丰村的糟糕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革”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多数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很大一部分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双水村的孙玉厚一家,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有深刻体会。我们一家人尽管起早摸黑赚取工分,但还是吃不饱饭,有时竟到了以麦子皮(喂牛的食物)或野菜充饥的境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有所改观,但直到八十年代初,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首倡的生产责任制在很多地区仍未实行。我所在的湖南更是毛主义盛行的地区,因此改革也来得迟缓。我高中毕业的那学年(1982—1983),我们班有的同学(包括我)仍吃不饱饭;至于菜,一年到头都是吃三分钱一份的南瓜汤。小说写到,1975年孙少平上高中时,吃的是最差的丙菜,这一幕与我的遭遇何其相似呵!
  小说还写到,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最大功绩是使八亿农民吃饱了饭,但是,仅仅吃饱了饭远远不够,农民还需要钱,如买肥料、交农业税、供孩子上学等都需要钱。好不容易填饱了肚皮的农民兄弟们又遇到了新难题。
  古往今来,中国农民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没有现代枪炮的过去,农民可以揭竿而起,以表达他们的不平与愤怒,可当代呢,农民没有任何手段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尤其是那个宠大的、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机器。那些坐着高级轿车、吃着特供、住着花园、凭各类复杂关系提拔上来的衮衮诸公呵,他们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为下层人民着想?!小说中讲到,一位副总理来农村视察工作,可他何曾认真去体会农民的苦难?他对地方干部温文尔雅的、隔靴搔痒式的所谓批评,让人徒增一层对人治社会的厌恶。可以肯定的是:解决中国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不二法门是破坏人治社会,建立法治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那么真实,如同我小时候所熟悉的亲人或父老乡亲。
  孙家老大孙少安13岁小学毕业,回家帮父亲做农活,能干、坚毅的他逐渐代替父亲成了全家人的依靠,十八岁便当了生产队长。他婉拒了自幼青梅竹马而后在城市当老师的姑娘的追求,很实在地娶了个农村女孩子。改革开放后,当事业遭受挫折时,他没有气馁,逐渐成了整个公社闻名的富户。正当全家人春风得意之时,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却患下绝症……我的二哥隐隐然有少安的影子,十二岁就回家务农(删去了与主题无关的三百字)……没有二哥,我和细哥就没有希望上大学。少安的不幸是妻子患上癌症,而我二哥的不幸是自己患上癌症。通过做手术,刚三十八岁的二哥保住了一条性命,但身体永远残疾。让二哥感到高兴的是,他自己的孩子也已上了大学。现在上大学的费用是农村人感到头痛又一难题,我听说一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放弃上学的机会。我侄儿每年近万元费用都由我全部承担,不用二哥操心了,算是对他的一点报答。
  小说中另一角色——少安的叔叔、大队支委孙玉亭给我印象极深。这位农村“革命家”在农村社队集体中,虽然生活艰难,但革命热情饱满。后来,虽经历了农村改革的洗礼,却仍旧沉湎在过去的集体生活中,有时甚至梦想复辟,再搞集体。他常年衣衫破旧,尤其是那双破鞋,成了他孙玉亭的代号。这个人令我想起我们大队(注:那时的村叫大队,乡叫公社,有时简称社队)的那位支委“老胡子”。我不知道“老胡子”到底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大人背后都这样称呼他——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背后”,当着他的面,社员兄弟们是不敢这样称呼一位大队支委的。与孙玉亭一样,“老胡子”也是常年穿得破破烂烂,平时气喘嘘嘘,像个痨病鬼,但一旦有集体活动,他就特别来劲,例如开批判会,他总是挺在台上带头挥拳高喊口号,拿木棍或皮鞭抽打地主们。还有一件事也是他的专利:每当大队放电影,都是由他带着几个地主去挑电影机。我们这些孩子们就跟着电影机跑,同一部电影连看五、六遍(删去与主题无关的三百字)……
  田福堂是双水村的最高党政长官——大队支部书记。这位支书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是太坏。改革之前,他当然是春风得意;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田福堂也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最后还是适应了新的政策、环境。与我们岩丰大队的领导相比,田福堂无疑算是好人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我们大队的“余书记”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比田福堂的权力要大得多。如果我给“余书记”及其他支委们戴上“仗势欺人”、“不可一世”、“鱼肉乡里”之类的帽子,社员(现在叫村民)们一定会佩服我精准的眼力。一天,我的一个才几岁的侄儿在路上碰到“余书记”,就指着书记说:“余XX,你是个坏人,靠我们养活你!”当时书记的肺应该气炸了,但面对几岁的孩子倒不便出手,回头找我父亲。后来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反正父亲那一向惶惶不可终日,似乎大难临头。大队的支委们还有一个现在想来真是让人不可置信的“嗜好”,就是用各种手段勾引或强迫他们看得上的妇女就犯,有时是集体性出动,而她们的男人只能忍气吞声(删去与主题无关的三百字)……面对现在的贪官污吏,有人往往回忆说毛时代没有贪官,事实上,那个时候农村的基层干部比现在的干部贪得多、坏得多。
  小说如果不写爱情故事,那一定不成其为小说了。这部小说涉及爱情的故事很多,粗粗盘算了一下,主要有:孙少安—田润叶、贺秀莲;孙少平—赫红梅、田晓霞、金秀、武惠英;武惠良—杜丽丽;叶风铃—杜丽丽;田润叶—李向前;吴仲平—孙兰香;王满银—孙兰花;金强—孙卫红等(姓名或有出入,未与小说核对)。多数爱情故事都很自然、真实,如武惠良—杜丽丽、吴仲平—孙兰香等,有的还让人感动非常,如田润叶一李光前的爱情。但主要人物孙少平、孙少安等人的爱情故事却有牵强附会之嫌。已是公派老师、生活在城里的美女田润叶会苦苦追求农民孙少安?地委书记的漂亮女儿、大学生田晓霞会对矿工孙少平一往情深?这些故事难以令人置信,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路遥为什么样要这样安排少安兄弟的爱情故事呢?是不是路遥的某种自卑心理在作怪?——任何时代,泥腿子都受歧视,同是泥腿子出身的作者偏要安排两个漂亮的城市姑娘穷追两个泥腿子。我没有轻视少安兄弟的意思,我的过去以及我的父兄们都是泥腿子,只是觉得故事不切实际。还有一点与真实生活不符的是,小说中的女性都是漂亮女人。其实,只要性格刻划合理、典型,是不是漂亮女人并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
  不久前一个晚上,我在华发北路闲逛,走进一家破败的邮政报刊亭。报刊亭内有一些旧书,其中有一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平凡的世界》。因为经常在书店看到这套书,网友夜飞雪又特别提到过,我就问老板这套书卖多少钱。老板说,如果我诚心要可六折。这个价格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至少都得八折。我便得寸进尺,最终以五折成交,共花24元。花这点钱买下一套百万字大著,感觉特划算。回家才发现里面有不少错字,怀疑是盗版,但仔细检查一番,又找不到盗版的证据,最后为自己找了个心安理得的理由:正版书有时也可能有不少错字呵。
  (《平凡的世界》,路遥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2月第一版,1995年8月第十三次印刷,定价每册16元,共48元)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

  路遥的勤奋很可贵,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才情的不足。《平凡的世界》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冲突。《人生》也是如此,所以,和高加林们一样从农村低层挣扎出来的人感触尤深。

  “我高中毕业的那学年(1982—1983),我们班有的同学(包括我)仍吃不饱饭;至于菜,一年到头都是吃三分钱一份的南瓜汤。小说写到,1975年孙少平上高中时,吃的是最差的丙菜,这一幕与我的遭遇何其相似呵!”
  吃不饱肚子该是什么样的感觉?最近老是加班才有点体会;常年饥肠辘辘又是什么样的感觉?要是上推20多年,大量的人因饥饿而死呢?不能再这样联想了。
  中国农民的苦难真是深重得让人窒息!数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现今你我这些幸运的城市人的小康中康生活大约也是间接建立在对他们盘剥之上的,这种想法,经常让干在穿梭现代都市,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饭桌时,觉得特别不真实。
  陕军中确实有不少写农民题材的好手,其中的翘楚是柳青和路遥。贾平凹的前期商州也还不错,尽管唯美的东西太多。此外还有陈忠实邹志安等。
  《平凡的世界》没有看完,《人生》看过小说和电影。这样的书还是应该看看,它至少让我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之外,还有这么广大的一群农民,他们曾经怎样生活过;也同时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国度。

   基本同意童兄的意见。城乡的冲突我注意到了,但应该不是主题吧。主题还是反映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生活,说明变革对农村的影响。路遥的才华一般,从文字上就看得出来。读过后,我还跟一位朋友说,看来写小说主要靠生活的积累、细致的观察、勤快地修改,主要不是像写诗那样靠才华。据说,路遥写作时,将自己一连数天关在窖洞中,不理窗外事。
   何兄:吃不饱的味道是,刚汤汤水水吃完上顿不久,就盼着下顿开饭。那时候的生活不堪回首,可现在,偏没有什么是自己想吃的东西。你说恼人不?
   大家还有什么优秀小说推荐吗?看来我得好好补课。

  如果洋洋三大部,还无法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那还有什么看头?走现实主义这条路,这不是最起码的要求吗?《人生》及《平凡的世界》反映的不是封闭的乡村生活,而是着眼于与城市的对立角度来写乡村的变化。正因为此,高加林的“人往高处走”,才引起了无数大学里的农家子弟的共鸣。城市是如此诱惑着他们,而他们却又割不断与土地的血亲关系。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孩子,感觉最为强烈。
  当代小说写农村的不少,不过优秀之作倒没什么印象。《白鹿原》、《浮躁》还不错。其实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虽然时代印记比较明显,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小说温润秀丽,与《暴风骤雨》的粗犷简约迥异。
  对了,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很棒。

  再也没有人写农村。

  无意中看到“天涯杂谈”里一个点击率很高的帖子,“对你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很多人都提到了《平凡的世界》,开始颇觉意外,再想也是意料之中。:)

   “从农村低层挣扎出来的人感触尤深。”对极,真正感触深的读者,应该是这样一批人。这批人虽然摆脱了土地的束缚,甚至将城市人的生活习惯学全了,但骨子里仍有一股农民的韧劲,表现有时相当偏执。不知道我自己是否是这样的人?有朋友说是。有则改之吧。

  楼主写得朴实无华,但很能打动人心,特别是对我这种在农村过过半年不沾荤腥的挨饿日子的人来说,更能触动许多揪心的记忆……

  老兄,推荐一部小说,上海文艺版,尤凤伟《中国1957》

  ( 路遥走了以后,
    再也没有人写农村。
    可叹,可恨!)
  可以看看《活着》!

  平凡的世界是第一部让我流泪的小说。除此之外,穆斯林的葬礼也不错。不知道想说什么,只是直觉上,真实,朴实,便是小说的精华。

  版主的风格也是朴实无华且不乏亮色,与关天的很多文字不同。:))

   谢谢还是中山谬赞。
   昨天我跟一位网友说,什么是美?美就是自然,就是真,就是善。真+善=美。正因为有这样的认知,我对目前流行的很多小说实在看不下去,如丽人、宝贝、小资之类。

  高加林、孙少平是一类人,是中国式的于连。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等种种原因,他们的个人奋斗具有先天的悲剧性。路遥具有理想主义情结,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比较单纯,富有正气,令人同情。
  不过,还有很多农家子弟,跳出农门后,急于混迹名利场,光耀门楣。所以,很善于钻营,似乎很早就看透世故人情,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人际关系上,一旦得势,鸡犬升天,乡亲朋党裙带关系比较严重。
  不知道,无聊斋主人以为如何?

童兄,你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从我的交友原则来看,出身当然根本不予考虑,主要是看性情是否合得来。如果一个农村孩子在城市混迹几年,便学得圆滑机巧,为名缰利索所羁而投机钻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出身和农民的苦难,那么,我不会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他们恐怕也不会来书话玩儿。就我个人来看,现在混到能吃饱穿暖,间有闲情聊聊书,已是大大超出了小时候的梦想了。我基本能够保持农民的朴素、诚实、善良、宽容(书话几位MM老说我很偏执,觉得她们是误解了我),以及重然诺而轻名利、重朋友而轻公卿的特点:)

  那就好,握手。:)
  我是看到太多的这样的人,精于心计,苦心钻营,国情又使得他们如鱼得水,反感却无奈。

  无聊兄写出了这样的贴子,说明已经明白当日我看的感受
  我看此书时,还是18岁的少年,还在农村苦苦争扎。孙家兄弟给了我多么大的勇气,让我可以看到黑夜中的光明。
  前几天,村上春草兄问我:“你最喜欢的三本书?”
  我回答:飘、红楼梦、鲁迅全集
  平凡的世界在我心中已经排到六七名去了,是我如今生活在都市忘了本还是农村改变了形式?都不是,而是因为随着自己生活环境的改变,认识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改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了。
  平凡的世界无疑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广大的农村在改革的过程中与城市的冲突,生活在农村里的人各种观念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农村和农村中的人一步步调合,前进,直到统一。平凡的世界就记录了这种过程,当这种过程成为过去式时,它变成为历史学家的史料。但是书中孙家兄弟热爱生活,努力向上的人生态度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从他们身上反应出来的善良、质朴、勤劳、积极的品质,是整个人性中高尚的一面,是我们必需要的一面。为此,这本书便有了永恒的意义。
  路遥在写这本书之前,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村庄,看了整整两年的人民日报,来了解当时的社会。这本书写完后没多久,他就去世了。路遥夫人曾写过路遥创作此书的情景,呕心沥血,精疲力尽。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
  说到路遥才气,有些人可能认为他的书平淡无华,所以他就没什么才气,这样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岂不闻: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他的书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所以洗尽铅华。

  我也是农村人,上中学看平凡的世界也掉过眼泪,具体说就是田晓霞死那块,那书中引我震动的情节是孙少平送妹妹上学买月经带那里,,,我想我现在也没有沉沦吧呵呵,不过我感觉这平凡的世界写得确实不怎么样,包括余华的活着也不怎么的。当然这些还是目前比较起来不错的作品,不会一无是处。这样会不会挨骂?呵呵,我觉得平凡的世界写得很傻,活着写得很假。
  就书中描写的苦难来说,这是个陷阱,对于经历过苦难而缺少表达机会的读者和那些没怎么经历过苦难而对此就有点特别关注神经过敏者,都会被这种简单的苦难主题感动得六神无主,这和青春期少女由于感情模式不够积淀深厚却易于激动而很容易被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打动的情况没有太大区别-----呼呼,几日不见,我的面目怎么如此丑恶啦,就当我放P好啦,,,,:)

  我近日正在看此书!还差一点点就看完了!被感动的无以复加!!!
  可能我是有些神经国民了!感觉很少看到国内这么好看的小说!!!
  尤其是前天开会时专家说道:
  珠江三角洲一带在5--10年内实现人均GPD达到$7000,现在是$3000!
  现在广东省人均GPD已经达到$900!
  太可怕了!这些人怎么这么一本正经的吹牛。。。

  一部农村改革的史诗
  这里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打动人的心。我更喜欢孙少平,喜欢到及至。认为是值得女人嫁的人。

  视野开阔了感觉自然就不一样了嘛,小奚奴的面目到目前为止好象也不算太丑陋吧:))。
  平凡的世界我念书时看的,记得那时朋友说这个作者表面虽然写实骨子里真是浪漫,我当时也是挺喜欢的。不过现在不想重读了。农村的孩子想进城,城里的人想出国,说白了都一回事。不奇怪。至于人是会变的,那就更不奇怪,也不光是农家子弟的问题了。只是你们见得多些,也许感慨就更多点:)

  "这本书写完后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好象86年就出版了此书,路遥是九十年代初去世的,写完<<早晨从中午开始>>...

  ( 路遥走了以后,
      再也没有人写农村。
      可叹,可恨!)
    可以看看《活着
  看过,没有《平》给我的那种感动,
  尽管我是在江南的水乡长大,
  很难想像黄土高原的的那种环境,
  听中央广播电台的朗诵的,
  那平淡而又舒缓的声音,
  让我觉得写的就是我身边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居然还没有听到,
  后来在高中时买了书,
  相信好多人都有这个版本的,
  很细的字,十二元多,
  从一个多月的饭钱中省下来的,
  当看到晓霞死了的时候,
  竟然长长舒了口气,
  故事原来是这样的呀!
  住在同学的同学哪里,
  一个宿舍的人居然都不是这个学校的,
  夜里和一位来自西安的人谈起《平》,
  谈起路遥,说《平》影响很多人的人生。
  每次在自己的艰难困苦的时候,
  我总是这样鼓励自己:
  我总比少平的条件好吧,
  顿时内心充满勇气。

  香笛:这本书是92年出版的。五卷,西安出版社。
  出版后两个多月他即去世。

   香笛、飞雪:这套书出版情况我不知道,我这书的版权页是这样写的:

  看到这么多的人高度地评价《平凡的世界》,有点不敢说话。
  不过本着实话实说的原则,还真是不敢苟同,很尊敬路遥,但私心里觉得他是一个模式化的作家,有一个自己没有突破的东西——说不上来是什么——一直局限在他自己的那个圈子里写作。窃认为其才力不够。
  不过那本书在写实方面还是有价值的。

  只看过一部分<<平凡的世界>>,感觉上是,<<人生>>虽是中篇,主题却要深刻得多。但是,象江中月所说的,“每次在自己的艰难困苦的时候,我总是这样鼓励自己:我总比少平的条件好吧,顿时内心充满勇气。”对<<平>>还能说什么三道什么四的呢?

  我当年是含着眼泪读完《平凡的世界》。
  我上铺的兄弟,是从陇东贫窑里考进大学的,他读这本书,读着读着就哭了。
  后来我们宿舍四个农村来的兄弟一起回忆少年的经历。来自江苏的兄弟日子好一些,甘肃陇东的兄弟记忆中全是挨饿。虽然这位兄弟现在博士毕业了,有了孩子,在深圳高就。但每每一谈起《平凡的世界》,依然变得沉重。。

   我是在1992年看完《平凡的世界》的。一个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作品很真实,这也应了巴金老人的一句话“无技巧的技巧的是最高的技巧”。所以尽管路遥作为小说家的才气一般,但由于其深厚的生活积累很好地弥补了这种不足,并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因此我也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
   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来说一点,就是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故事有些理想主义。

  我能不能说点反对的话呀。
  其实我也很喜欢《平凡的世界》,前不久读的时候还哭了一个晚上,总的感觉这是一首农村的理想主义叙事诗,最能感动我的是孙少平兄弟的人品和那种描写贫困的真实性,不足的是感觉作者的才情对于如此沉重和宏大的题材似乎还力有不逮。但是,当时我对一个朋友就说过,一本《平凡的世界》可以超越目前市面上几百本所谓的先锋小说。我认为这不是一本可以流传百世的作品,但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难得的精品。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现在的中国人都应该看看《平凡的世界》,那里有我们的时代失落了的精神,即坚忍、不嫉恨和富于责任感。
  具有那种品质的人才是造福社会的中流砥柱,而随波逐流则轻可破家,重可毁国。
  西西,讲了一大通都是好话,还没提出我最重要的观点哪。

  我反对楼主的在两点:
  一是楼主说中国应该法治而非人治,我的观点相反,中国断断乎不可以法治的指导思想来治国,具体原因我会详细回帖,今天来不及了,因为很长,改日再帖上来。
  二是关于浪漫的爱情故事,田晓霞为什么就是一个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呢?现实主义的意思,在文学领域,不等于报告文学吧,非要真人真事做记录,这才叫现实吗?我赞同理想在文学里占据地位,只要合情合理就行。虽然田晓霞这个人物刻画未免单薄,不过我不认为这是小说重要的弱点。那是才力的问题,我认为。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人生的理解,
  比如《英雄志》令我震撼,
  但我不认为是好作品。

  楼主是个实在的人,是个耿直的人,是个认真得固执的人
  可惜今天当了缩头乌龟,居然不来喝酒

  “楼主说他不知道挨饿的滋味。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机会体验。”
   美人飞:这个贴的楼主是我。我对挨饿体会得特别真切。没机会体验的是何家干。
   夜飞雪:陶翁云: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不要说“息交”什么的,但交游多了也确实累呢。况且,我不善饮,有我在,会影响大家豪饮。还有,下班太晚了,只想着暴睡一天:)

  这是一本平凡的书。可是它让我大丢其脸。上文艺理论课,不听讲,看它,哭得涕泪滂沱。讲台上的老头子看看我,不理我。下课后,他走来,非常关心地一定要知道我怎么了,受了什么委屈,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
  我的脸通红。眼泪还没干。坚决不回答。我想,我要是看个《红楼梦》啊,《尤利西斯》啊什么的也好,可偏偏是路遥!坚决不能让人家知道!
  陕西也怪。黄土的农村。古老的城市。还有贾平凹。
  王富仁谈到《废都》说西安是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城市。举的一个例子很吓人。他山东的本科同学都活得好好的,他在陕西的西北大学的研究生同学死了两个,都是留在西安的,都是早亡。一个本来生龙活虎的朋友去了西安,变得天天看相谈死。他说可能身在其中久了,自己都不觉得那种死亡气息了。
  我记忆中的西安是很好的呀!莫不是……

  赞同无聊斋主人的部分观点。这部小说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和文化底蕴,若非作者长期的观察和生活是绝难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但是,关于其中少安,少平兄弟的爱情,尤其是少平的爱情故事,缺乏生活基础,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主义的体现。因为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都透漏出作者对农民的喜爱和赞美。由于基于这样的思想,因而就构造了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但是我想作者也知道现实生活的残酷,因此最终还是设计了田晓霞英勇献身的结局。为这段美丽的,理想中的爱情,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咱不是文学评论家,只知道很有共鸣,是不是好书,自己感情说的算。
  路遥还有一部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一九六一年纪事),描写了饥饿,贫穷和同学之间朴素的感情,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听你一席话,方知当初路遥是和你仔细商量过构思才动笔的呀,不然你何以对动机知道得如此清楚。

  可能是初中时读到这本书的,我从农村来。
  的确,没有什么书籍能让近出来15年的我久久记忆。
  我是陕西人,在西安上的学,现在国企。

妙面爸英语学习路线图文集

》——最适合草根的英语学习法——中的一篇,该文集近30万字。妙面爸个人微信:

,欢迎来交流探讨。文集在公众号

『妙面爸』全部免费阅读。……………………………………………………

本文介绍的方法让你即使英语…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凡的世界秀莲生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