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事情,中国只会抗议,什么时候怎样才能强硬硬起

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时候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清除伊拉克开发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来经过对伊拉克的实质占领,发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一个目标没有了;第二个是在伊拉克树立一个中东的民主样板,结果伊拉克成为中东的暴力样板。

拉登最初是美国人培养的,为了指使他与苏联对抗,给他提供美元、装备和各种各样的保护。苏联解体之后,他把枪口转过来对向了美国。拉登之死,可以说曾经美国的一支枪,今天又死于美国的乱枪之下。

1.伊拉克:一块难啃的肥肉

美国从伊拉克撤出,是一种必然,是它国内非常强烈的需求。

2008年年底,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中的支出已经达到8300亿美元。而2009年奥巴马政府批准的救市计划才7780亿美元,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的消耗,都不能相比。而且这个救市计划还有赖于其他国家购买美国的国债,而它在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支出是实实在在的财政支出,这是远不能比的。

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次贷危机,而实际上也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战费用给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起了非常大的破坏作用,使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大增加。

从伊拉克撤出,不是来自不同派别的不同政治诉求,而是美国到了小布什政府后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民主党、共和党一致的理念:为了挽救美国经济,为了保存美国国力,必须从伊拉克撤出。

小布什政府后期,与伊拉克政府达成了在30多个月内撤军的协议。奥巴马政府当然毫无疑问要兑现他的竞选诺言,要完成撤出,制止美国巨大的财政伤口进一步出血。经济在那儿不断地流血,一定要止血,如果止不住血,挽救国内经济是很困难的。比如说,因为还没有撤军,奥巴马政府必须支付2009年伊拉克、阿富汗美军的作战费用1000多亿美元。

所以说它现在为了挽救整个美国经济,重振美国国力,要从这个巨大的消耗中解脱出来,就像当初从越南那个泥潭里拔出腿来一样。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主要力量撤出来,尽量减少在伊拉克的消耗。

当然另一方面,伊拉克也绝不是一个鸡肋,它确实是一块肥肉。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排世界第三,很多储量还没有查明,是世界上还未查明储量最大的一个国家。美国如果能够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对于未来在国际石油供应方面,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都能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说,它也绝不会因为军事撤出,就把自伊拉克作战以来,美国在伊拉克所获得的利益全部抛弃。所以说要有3万人到5万人的驻留,驻留的规模比大家想象的大得多。你说它是完成了撤军,还是另外一种隐形的占领?在一个国家驻留五六万的军队,你还说你完成了主要作战力量的撤出,这个很难让别人信服。

有人认为驻伊美军的撤离将使伊朗失去制衡的力量,导致伊朗的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种前景,美国已经充分考虑到,并做了些适当的安排。

比如说,它立足打造一个强大的伊拉克对伊朗做些抵消,而且力图想使伊拉克什叶派执政以后亲伊朗的色彩尽量淡化。美国在伊拉克还有驻军3万到5万的情况之下,任何一届伊拉克政府不管你多么具有什叶派色彩,你亲伊朗的步骤也是很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要扩大它的影响,在西面有伊拉克美国驻军的相对阻碍,在东面还有美国在阿富汗采取的军事行动,加上在一定程度上巴基斯坦相对不稳定的局面,美国在巴基斯坦西部山区采取的大量行动,不排除美国在巴基斯坦的一些局部区域也采取一些军事行动的可能。

在这种两头夹击的情况之下,实际上伊朗的活动空间还是有限的。

2010年8月31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结束美军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这场历时7年多的战争共造成4000多名美军士兵丧生、大约10万名伊拉克人死亡,共耗费了至少7500亿美元的军费。

奥巴马的讲话传达了最清晰的信息,是美国从这个泥潭里把腿拔出来了。他说现在从军事活动转入到政治外交活动方面。那么实际上,还有5万多人留在伊拉克,在从事军事顾问和实际的、间接的指挥。

另外,听了奥巴马这个讲话,不由得把他与当年福特总统从越南撤出的讲话做一个对比。

1975年,美军在越南战败,全面撤出越南,作为全面撤出东南亚的先导。二者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都是在一个地区的作战难以持续了,想用军事手段取得胜利完全失去希望之后的撤出;都是最初的许愿与最后的结果相差巨大。

当初美国人在越南战场的许愿,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或者不记得了。但是大多数人都记得,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清除伊拉克开发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来经过对伊拉克的实质占领,发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一个目标没有了;第二个是在伊拉克树立一个中东的民主样板。

结果伊拉克成为中东的暴力样板,恐怖分子集结,各种各样的恐怖手段,内部的冲突,宗教、教派的冲突,还有东西方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全部汇集在那儿,成为一个国际暴力冲突的培养皿。它所谓中东的民主样板也烟消云散。

这是一个和越南战争雷同的地方。

和越南战争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美国在越南那次是彻底的溃败,越南人民军占领了西贡,美军全面撤出。而这一次,美军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并没有到对方把首都都占领了。从表面上看,还是美国支持的政权在维持着治安,维持着社会秩序,美军在这样一个社会秩序还算是说得过去的情况之下撤出来。

第二点很大的不一样,是当年美国从越南撤退后,很多所谓的南越难民跑到了美国去。我们1997年在美国学习和2001年在美国讲学的时候,都看见有不少,就是当初与美国合作的越南人,后来因为害怕遭到清算,最后都跑到美国去了。

但伊拉克没有。美国从伊拉克撤出,不管是伊拉克的富商,还是曾经配合过美国工作的伊拉克人,都没有跑到美国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为什么?因为美国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几乎是举国一边倒的排斥情绪。甚至还怀疑奥巴马总统不是一个真的基督徒,而是一个潜伏的穆斯林——在“9·11”事件的遗址旁边,伊斯兰清真寺应不应该修建的问题上,奥巴马就说了句应该修建,结果一下遭到很多美国人对他的怀疑。说他的名字里有一个侯赛因,那他是不是一个潜在的伊斯兰的信徒,会给美国带来很大的威胁。这种怀疑是对伊斯兰教的排斥和极度的不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在伊拉克战争中和美国人进行了完美合作的伊拉克人,也不敢跑到美国去避难。因为美国社会对伊斯兰世界、伊斯兰信仰极度排斥,他们能感觉到这种威胁。

伊拉克战争这把火是美国点起来的,美国的撤出绝不意味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伊拉克这个脓疮还要继续溃烂,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美军在伊拉克的撤出,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当初从越南撤出,就是从一个麻烦丛生的地方解脱出来,这个地方的麻烦我再也弄不了了,我干脆拔出腿来算了。所以这个撤出不是光彩的,不是能奏着军乐,升着军旗,然后接受人民夹道欢送的。

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时候,说要通过伊拉克树一个中东民主的样板。这样一个美好的前景,首先讲给美国民众,让美国民众相信了,然后讲给全世界,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相信了。

而它现在撤出了,撤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一个充满麻烦、充满暴力、充满混乱的区域,而不是一个所谓的民主样板。

美国撤出了,给伊拉克人民留下的是战乱,是继续的死亡和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当初美国入侵的时候和撤出的时候,伊拉克国内、普通民众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恶劣变化,非常值得全世界思考。

当初很多人相信美国是给中东带去民主,是给伊拉克带去福利的,结果现在美国一看这个摊子越来越烂,拔腿就走了。留下个更烂的摊子,让伊拉克人自己去收拾,自己去面对这种困境,叫伊拉克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治理自己。如果一开始你就是为了让伊拉克人自己管理自己,那打这仗还有什么必要吗?萨达姆也是伊拉克人,他们本来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伊拉克人这种困境,绝不是自己造出来的,而是美国造出来的。按照美国人所宣称的义务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负责的表现,如果负责的话,应该真的把伊拉克打造成中东的民主样板。

从总体来看,美国2003年是怎么进入伊拉克的,进入的那些理由,和今天怎么撤出的,撤出的理由,做这么一个对比,对美国在整个中东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美国现在的当权者离小布什还比较近,还不愿意做出检讨。从一个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伊拉克战争的荒谬程度不亚于越南战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人在后世肯定会做出这么一个评价的。

伊拉克战争在美国的战略心理中有一个极大的阴影,哪怕是一个美国人都没有了,全部都撤出来了,它给伊拉克留的烂摊子,在中东形成的影响,在世界舆论中形成的影响,始终是悬在美国头顶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伊拉克一天不达到真正的和平繁荣,充满战乱,充满爆炸,大家就会想到一个责任者,这就是美国。它全部撤出了,想了断这个事情,也没那么容易。这会长期对它形成一种牵制。

当然美国腾出力量来了,在别的方面可以多使用一些力量,比如说加强阿富汗战场,比如说加强梦寐以求想加强的亚洲方面。当然阿富汗也做了撤军的许诺,跟伊拉克类似,在许诺没有实现的情况之下的一种强制撤离。当军费实在开支不下去的时候,那必须得撤离。

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费用,美国已经花了超过1万亿美元。这1万多亿美元,都注入所谓中东的两个黑窟窿里面去了。

那么你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呢?在伊拉克留下了上千个烂尾工程,盖了一半干不下去了。双方都有抱怨,伊拉克人说美国人干一半不干了,美国人说伊拉克在当地修建的建筑质量太差,根本就没法再继续施工。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来,这就是用武力支撑的美梦的破碎。

你的美梦破碎了,你终归是美国人,可以一走了之。遭受最大痛苦的其实是当地的、普通的、无依无靠的伊拉克人民。当然对美国来说,承受代价的是美国的纳税者们,他们大量的钱财,1万多亿美元被扔在了这两场发动战争之初的目的和结束战争的目的是大相径庭的、消耗极大的战争之中。

美国最高军官是在国防大学学习的,西点军校是初级军官的一个学校,但是不管美国总统也好,美国的国防部长也好,参联会主席也好,都把西点军校作为他们发表重要演说阐释政策的一个场所。国防部长盖茨在任最后一次演说就在西点军校。

盖茨对美国陆军的现状是颇有不满的。对他所接手的工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他在演说中,对美军的现状还是做了些粉饰,但是从他的演说中能看出来,他对美军的不满。

这样一支军队长期陷入战争,那么这个军队由于长期作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军队纪律问题、轮换问题。盖茨还毫不客气地讲了些高级军官的问题。长期在国外作战,一个高级军官掌握几百万美元,随意支配,所以养成了脾性。再让他们回来,回到一个正常国家的正常状态下的军队,将军们整天面对计算机,面对报表,搞些训练计划,审批训练计划,是难以安抚的。

当然长年累月的战斗、战争,对美军实战经验也有些提升作用。另一方面所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伊拉克战争也好,阿富汗战争也好,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这是一种灌木丛与火式的所谓对付恐怖分子的战争,这种战争带有非常大的唯一性,给军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军队这种非正规化的倾向,造成对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耽误、军事变革的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当然这些东西盖茨不满意,说出来了,至于怎么解决,他是顾不上了,他的任期就要结束了,新的部长就要接任了。

盖茨在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未来任何国防部长建议总统再次向亚洲、中东或者非洲地区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都应该检查他的脑子是否正常。

这话讲得很有意思。按照我们通俗的话说,谁如果决定向中东、亚洲这样的地域出兵,派出地面部队,让大规模的陆军参与的话,他的脑子肯定进水了。从这个话来看,盖茨还是很直接的,而且不失为坦诚。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曾经两次陷入亚洲大规模的地面作战,一次是朝鲜战争,一次是越南战争。这两次战争美国人都吃了大亏,从那以后,实际上美国人已经定出了一个规则——内部心照不宣的规则,就是一般情况下不要在亚洲动用大规模的地面部队。

对中东没有,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得手之后,好像觉得在中东这个区域进行军事行动是毫无问题的。但是从2003年再次发动伊拉克战争,到战斗部队正式撤出,还有两三万军事顾问在那里。战争持续了近10年,对美国的国力、军力消耗很大。

于是,又产生了一条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亚洲相媲美的经验,就是在中东这些地区和国家,不要做大规模的地面部队卷入。这些话,带了点事后诸葛亮的倾向。因为已经大规模地卷入过,吃过很大的亏了,所以以后不要大规模卷入了。

当然也可以说是亡羊补牢,既然吃了大亏了,吃一堑长一智,应该学得更加聪明一些。所以盖茨讲出这话,是美国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所得出的一种惨痛的教训。

2011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驻伊拉克美军完成了撤离行动,伊拉克战争宣告结束。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批驻伊美军是趁着夜色悄悄离开的,由于担心叛乱势力发动袭击,美军把这次撤军行动当成一次战斗任务来执行。因此,俄罗斯媒体评价说,美军是夹着尾巴离开伊拉克的。

打一仗容易,撤退却很困难。越南战争时,美军是从美大使馆房顶坐直升机离开的,而这次是乘着月色走的。

从2003年3月20日发动伊拉克战争开始,8年多的时间里,从小布什总统到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长,到当时的国务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搞成这样。当时,小布什预算只要600亿美元就能在很短时间内拿下这场仗。所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把石油战略储备调到了150天。有石油储备,无论国际油价怎么波动,对美国经济影响都不会太大。

出乎意料,美国自己都没想到,胜利来得这么快,令全世界瞠目结舌。3月20日发动战争,4月9日占领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

2003年5月1日,当小布什总统在“林肯”号航母上宣布伊拉克主要军事行动结束的时候,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伊拉克主要军事行动刚刚开始。

当时,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也就100多人。而今死亡人数突破4500人,负伤人数3万多,直接军事费用完全不是小布什预算的600亿美元,而达到1万多亿美元,间接军事费用,像战伤、抚恤,还有企业转产损失、长途运输等,全部费用加起来达3万亿美元。

这给美国经济、国力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当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美国国力因为伊拉克战争的严重透支,而无法有效应对。就像英国《卫报》评论说,美国以最铺张、最不计后果、最具毁灭性的方式展现其实力,随后马上就开始衰落,主要指的是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巨大冲击和影响。总结伊拉克战争,美国战略界一些清醒人士已经认识到了:现在还有大多数利益相关者不允许做出不太一样的评价,而随着时间推移再来审视这场战争,肯定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所犯的最为严重的战略错误之一。错误进入伊拉克,导致美国国力大衰。

错误进入伊拉克有两个原因:第一,伊拉克在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后证明是子虚乌有;第二,萨达姆与本·拉登的联系,事后证明也是子虚乌有。发动战争的两个理由都不成立,都是主观想象,强加于人。

这就是战略判断所出现的重大失误,给美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2.阿富汗:帝国的坟墓

美国人把伊拉克战争说成是小布什的战争,把阿富汗战争说成是奥巴马的战争。这个黑锅,奥巴马不想背也得背。

实际上,阿富汗战争也是小布什总统的战争。小布什在台上的时候,首先发动的是阿富汗战争,以为阿富汗战争搞定了,然后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果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塔利班死灰复燃,给他造成极大的麻烦,小布什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奥巴马上台,他有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就是民主党人的身份和有色种族的身份,而且以前跟军队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所以奥巴马一方面要退出伊拉克,另一方面必须做出一些鹰派的、强硬的表示,所以他必须在阿富汗有所作为。

奥巴马就失误在这一点,轻看了阿富汗,他以为伊拉克是个硬核桃,非常难啃,小布什啃了8年都没有啃动,奥巴马不啃它了,集中在伊拉克的力量投入阿富汗,把这个软柿子吃掉。因为这个软柿子好像曾经被吃掉过,而这个柿子硬起来,主要是伊拉克战场分散了美国人的注意力和兵力,导致了塔利班的坐大。现在把从伊拉克抽出的兵力全部投入阿富汗,再让北约其他国家加紧对阿富汗的军事援助,两三年之内摆平阿富汗不难。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说阿富汗战争是奥巴马的战争,其实也不为过。因为这场战争奥巴马寄予希望,想通过摆平阿富汗,获得他在美国军队、在美国保守力量中的威望,在全世界也树立他这样一个鹰派的角色。

因为大家都觉得,奥巴马与奶油小生是相距不远的,他非常需要自己有硬汉的形象。阿富汗是他塑造硬汉形象的一个场地。

但是,美国媒体把阿富汗战争称为奥巴马的战争的时候,他同样陷入了困境。阿富汗战场绝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仅仅靠兵力投送、资金投送就能够搞定。

撤军的话,以什么样的方式撤军呢?以伊拉克那种战略目标基本没有达成的方式撤军,他是不甘心的。不以这种方式撤军,那以什么方式呢?

阿富汗问题的高级顾问霍尔布鲁克,突然间病死了,这对奥巴马打击非常大。他对阿富汗问题并不了解,国务卿希拉里也不了解,两个人都是门外汉,两个门外汉在指挥这场军事行动。

那么军人是了解的,但是这些军人想一打到底,要一打到底,你必须给我钱,你必须给我部队,国内能够容忍一打到底吗?国内还能给你那么多钱吗?阿富汗、伊拉克战争花了1万多亿美元了,按照美国人的统计,间接军费加起来将近3万亿美元。在美国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阿富汗战争还要做多大的消耗?

一个是美国经济的恢复,一个是阿富汗战场的投入,对奥巴马来说,确实是在两难之间。

据说霍尔布鲁克临终讲了一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必须得从阿富汗这个地方退出来,不能在那儿待了。阿富汗以前被称为帝国的坟墓,埋葬了大英帝国,埋葬了苏联,接下来开始埋葬美国。

奥巴马有撤军计划,他的撤军计划是光荣的撤军计划,是达成战略目标的撤军计划。但是他的目标太难达成。阿富汗的领导人卡尔扎伊,美国对他的评价,第一是个骗子,第二是个言而无信的人,第三是个反复无常的人。这是美国外交官、美国国务院对卡尔扎伊的评价。

卡尔扎伊是美国所支持的阿富汗领导人,但美国人根本不信任他。更好的人能不能找着?如果能找着,美国人早把他换掉了。

这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境。所以说当我们在东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东海问题、台海问题、南海问题看美国人咄咄逼人的时候,同时也要看到它的色厉内荏。要看到,它表面上口大气粗,背后捉襟见肘。

奥巴马当初的竞选宣言就是结束伊拉克战争,把美军从伊拉克撤出来,一定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当了总统之后,才知道阿富汗问题的复杂性。他想部分收回竞选总统时的这个承诺。

美国政界、军界、国会争论很长时间,最后达成增兵3万的方案,这是折中的方案,比奥巴马最初设想的增兵五六万已经大打折扣,而且增兵3万最后还留一个虚口,就是在一年多的时间要撤出。

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说要大举增兵,实际上不是他的本意,这种政策调整是对军方压力的一种妥协,对阿富汗形势的一种妥协。

阿富汗战场有一个特点,在西方被称为帝国的坟墓。英国在这里被埋葬过,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把他们所谓的荒蛮之地搞定。之后苏联入侵阿富汗,从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大量的投入、大量的损失,最后造成苏联国力重大消耗,导致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惊醒,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美国人当初讲,阿富汗10年把苏联消耗光了,但是美国人一个月就把阿富汗搞定了。说的是阿富汗战争从2001年10月7日发动,到10月底把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推翻了,他们以为胜利到来了,没想到真正的麻烦是取得所谓胜利之后。

而在美军撤离之后,所谓的胜利还能维持多长时间,美国人不知道。

在阿富汗新战略当中,奥巴马提出希望北约盟国能够再向阿富汗增派7000人到1万人的军队。北约也看美国的态度,奥巴马的方案从增兵五六万,调整到3万,那么让北约增兵1万,北约很难听从。北约许诺增兵5000,这就像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一样,而且什么时候完成5000的增兵,还有一个过程,漫长的过程。

2009年8月,英军全部从伊拉克撤出,此后伊拉克只有美军在独当一面了。而在阿富汗,美国人想让大家分摊风险,把北约成员国绑在同一辆战车上,很多国家没有办法,必须得这么做,但是绝不是主动的,不是自愿的。比如德国,是欧盟的钱袋子,是资金最充裕的。但德国又是出兵最少的,德国不愿意出人。因为阿富汗那个地方与德国没有什么密切相关的利益,那儿的利益只与美国相关。

美国经常把中亚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战略真空地带,一定要把腿插进去,这是美国的战略追求。但是这种所谓世界霸权的战略追求,并不符合欧洲的霸权追求。德国在欧洲还是颇有影响力的,就觉得在中亚这个地区,在阿富汗这个地方,插一腿有那么大利益吗?当然德国属于北约,有义务,没有办法拒绝。法国也是这样,半信半疑。

真正跟着美国人干,心比较铁的是英国人。但那也是布莱尔真正跟着美国人干,真正跟着小布什干,心很铁。而英国首相布朗,对奥巴马的阿富汗政策,是很有保留的。当然布朗对传统英美友谊还是维持的,但是关键是走到哪一步,涉水也不会太深,起码在阿富汗这个烂摊子里涉水不会像美国人那么深,这样容易拔出腿来。

其实连奥巴马本身在阿富汗也是半信半疑的。奥巴马竞选许诺的时候,他做出撤出伊拉克的许诺。为了表示他的强硬,他讲要在阿富汗剿灭所谓的恐怖主义。后来发现这个任务很重,想完全靠军事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不是一个好选择,奥巴马也做出这样一些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北约成员国象征性地做一些支援。

如果阿富汗的局势真的平定有望,利益比较大,大家奋勇而上占点便宜也是可以的。但阿富汗那个地方没有资源,没有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阿富汗本身对北约的吸引力很弱。那么麻烦很大,吸引力很弱,可想而知北约成员国对阿富汗是怎样的态度了。

这就是一个烂摊子,谁来收拾谁麻烦。美国人惹的麻烦,现在让北约帮着收尾。北约里边对此事打折扣最大的法国就讲得很清楚,增兵不可能,但可以帮助训练阿富汗的军事人员。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和北约对此事都三心二意,持续8年多的阿富汗战争,变成了各方都三心二意的战争,相反塔利班倒非常坚定,一定要把政权拿过来。

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意大利驻阿富汗部队,曾经向塔利班交保护费以求平安,加拿大方面也被指责有过行贿塔利班武装分子的行为。

这些事情就好像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战场上的延续。刚看到这个消息,感觉比较可笑,但是事后一想也觉得很合理。像加拿大、意大利不愿意为美国人承担风险,于是只能尽量减少与当地部族、塔利班和各种势力的冲突。意大利、加拿大采取这些行动,确实出于它们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加拿大来说,在地球另一端,非跑到阿富汗山区来维护所谓的利益,利益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

实际上阿富汗战争,已经让美国人转化了,主要作战对象是塔利班,而不是全球反恐了。虽然塔利班也被列入包庇恐怖分子的组织,但毕竟不是一个直接的恐怖组织。美国打着反恐旗帜打击塔利班,口号针对性不是很强,存在很大的问题。北约表面上听从美国的调度,实际上都在各想各的事情、各出各的招数、各解各的困境。

阿富汗大选,可能是自西方推崇颜色革命以来,按照西方的论调给所谓民主抹黑最大的一次大选。大选中确实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动作,这是阿富汗选举各方都承认的,包括监督阿富汗选举的国际组织。美国方面也提出很大的质疑,重新选举后,结果还是一样,从这点可以看出,阿富汗通过民主程序建立稳定的政权,这个希望早已破灭。美国、北约也都知道。

大家只能承认卡尔扎伊的政权,虽然也想换马,但是换不了。通过一个民主选举的政权,就取得阿富汗政治稳定、有效抑制塔利班,对此美国和北约都不抱什么希望。民主号召力是十分有限的,当把这样一种东西强加给阿富汗的时候,阿富汗的文化、特殊的地缘政治、特殊利益所起的反弹,对西方、北约都是非常大的教训。

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早就在这个地方吃了大亏,所以在阿富汗问题上,英国人一直非常低调。美国人在阿富汗看够了苏联的笑话,为了反苏,当时在阿富汗支持游击队,包括支持拉登在阿富汗与苏联对抗,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做过很大的努力。后来美国又反过来了,认为阿富汗问题很容易解决,一手民主、一手武力,结果都陷入了困境。

战场上陷入困境,怎么打?主要对手是谁?打了将近10年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民主程序推行那么多年,结果发现阿富汗民主被篡改得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变味,越来越脱离西方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和运行程序。

从这点来看,西方、美国不说万念俱灰,但也都是想方设法尽快逃离这个帝国的墓地。

2010年8月,美国公布要在阿富汗扩建三个军事基地的最新计划,从总体看给人一个印象,好像美国在扩建军事基地,要在这儿常驻。从中国古代兵法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所谓的增灶减兵,兵力在撤,但是不断地增加做饭的灶眼,可以给对方一个假象。

美国和北约在阿富汗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运输问题,也就是后勤支援的能力。它们的后勤支援很大程度上依靠吉尔吉斯斯坦几个有限的基地,那几个基地的吞吐量已经固定了,而部队还在不断地扩充,不断地增兵,美国在增兵,要求北约增兵,那么后勤供应很成问题。

而在阿富汗境内建几个基地,也只是为了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方便,这几个基地并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资金投入来看,也并不是很大。三个基地,就两三亿美元,这对于花钱大手大脚的美国人来说,那会是非常简陋的基地,而且肯定不是永久性的基地。

从这两点可以看到,虽然雷声很大,其实这三个基地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美国人就是在模仿伊拉克模式,就是看菜下饭,有便宜就多吃一些,没便宜见好就收,随时撤退。

北约驻阿富汗最高文官塞德威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阿富汗喀布尔儿童的生活环境,甚至比纽约、伦敦更加安全。

这位先生的话,说出来后,可能自己都感觉到有问题。他这个话到底该怎么理解?他是在抬高喀布尔的生活质量、安全系数,还是在贬低纽约、伦敦的生活质量、安全系数?

这个话可以反过来理解,就是纽约和伦敦的孩子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比喀布尔的孩子们还要严重,所以喀布尔儿童所生活的安全环境,比纽约和伦敦还要好。

当然他这么说,可能是为了解释北约在阿富汗行动的有效性。你们看,我在阿富汗搞了这么多年,使阿富汗的儿童获得了比纽约和伦敦更加好的安全环境。他的本意可能是这个,但是他这个叫过分比喻。

你再正确的事,过一步就是谬误,这显然就出现一个非常荒谬的态势。阿富汗经常有包括汽车炸弹这样的爆炸事故发生,是不是纽约的交通事故、伦敦的交通事故同样也多,儿童们在街上也同样危险?

阿富汗是个乱局,不管你怎么说,喀布尔的儿童安全问题,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美军虐尸视频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视频中,4名身穿美国海军陆战队军服的士兵对着地上的3具疑似塔利班武装人员的尸体小便,尸体上血迹斑斑,而美军士兵却一边撒尿一边大开玩笑。

很多人都觉得美国是全世界的“人权卫士”,或者美国进行的战争叫高科技战争、精确打击的战争,而且美军大量宣传他们对无辜平民的保护。其实,从阿布格莱布监狱发生的虐囚丑闻到在阿富汗发生的虐尸事件,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战争真实的一面。

不管战争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也不管技术含量有多高,它对普通生命的摧毁和不尊重至今没有改变。不管美国的文明程度有多高,也不管美国在全世界宣扬的追求或者维护的所谓人权价值有多么亮丽,这就是战争真实的一面。

只要战争依然在继续,不管西方宣称的战争有多么正义,像这样丑恶的行为都无法避免。

大家对美军士兵的行为感到非常震惊,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没有暴露出来的这类事情还有很多。

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军的巡逻车队被路边炸弹袭击后,美军士兵冲到炸弹爆炸发生地附近的村庄,推开门就扫射,把村子里的男人都拉出去,16岁以上的男人全部枪杀。这些行为和美军在越战中对整个村子的居民进行屠杀是毫无二致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军进行的所谓帮助伊拉克建立民主秩序,帮助阿富汗建立民主秩序战争的另外一面,是对普通人生命的摧毁和对人权的蔑视。

当然,这起事件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这种战争的真实情况。对美军的反恐作战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美国宣称的道德正义感会受到极大的破坏。

伊拉克战争最后被颠覆的原因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发动战争的理由——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颠覆了;另外一个就是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让美国国内舆论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惊。

很多从伊拉克返回的美国军人被誉为英雄,后来大家发现,这些被称为英雄的人在当地做出了多么丑恶的事。这事又延伸到了阿富汗,再一次对美国国内舆论、对世界的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在阿富汗作战的美国军人,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驻阿富汗美军士兵把《古兰经》等宗教书籍当成垃圾焚烧,这一事件激起了穆斯林民众的反美浪潮,抗议冲突造成多人死亡。塔利班制造自杀式炸弹袭击,宣称是对焚烧《古兰经》行为的报复。

焚烧《古兰经》事件,引发了阿富汗如此大规模的动荡,以致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弹,不过是根导火索而已。

怨恨积压已久,美国占领阿富汗的10年间,所谓精准制导武器打击、无人机打击对无辜平民带来不小伤害,据北约统计,每次打击大约造成30%无辜平民的伤亡,实际数字比此统计还要高。

10年来,美国对阿富汗进行的行动,在阿富汗民众心中埋下了愤怒和仇恨,阿富汗民众没有先进的武器,他们的反弹、怒火长期压在心里。

美国作为一个占领者、胜利者,居高临下地带来资金、民主、制度等,以施舍式的姿态对待阿富汗人民,而且你必须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美式制度、理念必须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这种施舍式、强迫式地推行其民主制度的方式,最后导致现在的结果。

焚烧《古兰经》事件,难道只是个别美军士兵或军官的错误吗?不是的。

从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到焚烧《古兰经》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表面宣称是世界上最讲人权、最讲民主的国家,实质上对其他宗教信仰、人种、文化背景的蔑视。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讲过,称“美国是世界要仰望的灯塔”。尽管美国宣称了如此多的理念,实际执行时,对不同文化、不同人种和所占领国家无辜平民的生命、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的蔑视,与其宣称的理论完全背离。

这就是在阿富汗、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当美国用武力强行推行民主理念时,遭遇巨大反弹的原因。

2011年8月,驻阿富汗美军一架CH-47“支奴干”大型直升机在阿富汗东部被击落,共造成38人死亡,其中包括22名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特种兵,创下阿富汗战争10年来单次损失最惨痛纪录。这也是1987年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成立后,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事件。

这对美军的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这个行动不是普通的任务。你比如说坐了一直升机的非战斗人员,医疗救护或者是伤员,那这个意义完全不一样。这次它上面坐的全是武装人员,尤其有22名海豹突击队员遇难。一开始美国人把这消息压得紧紧的,但是第二天不得不披露这个消息了。

他们是正在执行一项重大任务的,阿富汗瓦尔达克省有一个地方被认为藏有高级的塔利班人物,这架直升机是担任突击任务的。就像之前不久在巴基斯坦境内突袭拉登的住地,美军就是使用了两架直升机得手的,那么这次几乎是如法炮制,当然直升机的型号不一样,突击拉登的是两架很先进的美军隐形直升机,这次是一架比较普通的CH-47“支奴干”。

这一架直升机因为运量大,可载的人多,参加任务的有38人,其中海豹突击队员有22人,可见战斗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当然,除了这架直升机之外,肯定还有一些相同的直升机,没有被击落的。

在执行一项重大任务的过程中被击落,其中还包括美军3名空中作战指挥人员。这对美军来说,打击确实比较大。

当然,就一个大规模的战争形态来看,38名军人的死亡,其实也并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美军阿富汗战争里,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所造成的心理损伤、心理冲击,比实际损失要大得多。

它是10年阿富汗战争单项军事行动中最大的损失,而它恰恰发生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刻,就是美国总统大选在即。第二年美国总统大选,阿富汗也是奥巴马总统许诺军事行动要尽快结束然后撤出的这么一个地方。

在之前不久,美军也讲了很多阿富汗战局相对比较稳定的话。这时,直升机被击落,遭到大损失,对美军造成的打击是很大的。

我们可以想想,1993年、1994年,美军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失败,直升机被击落造成人员伤亡,索马里的游击队员拖着美军的尸体在街上游行,导致克林顿决定从索马里撤出,不再参加联合国这样的任务。单起事故导致重大军事行动转折,这是不乏先例的。

当然,通过这次事件美军就停止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然后开始撤出,这是不可能的。美军在阿富汗有既定的目标,虽然有严重损失,但必然要把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继续下去,目标不会变。

这次行动,无疑对撤军时间表有很大的打击,因为奥巴马定的三步走的时间表,不管怎么定,实际上有一条原则,就是光荣撤出。

我胜了,我撤出,把作战任务交给当地的部队,然后在阿富汗境内我都担任顾问,慢慢实现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的目标。这是光荣退出的一种策略,最后对国内、对全世界宣称,我在阿富汗主要军事行动目标全部达成,所以我撤出了。

当你宣布能够开始逐步撤军的时候,尤其是要实施第一步撤军计划的时候,发生了这个事件。塔利班竟然有能力把你的直升机击落,造成阿富汗开战1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伤亡,这对撤军时间表打击很大。

当然美国人也讲了,说塔利班组织能够把直升机击落,纯属偶然。

他们用反坦克的火箭筒打的,叫作火箭助推榴弹,就是我们讲的火箭筒。用火箭筒把直升机打下来,这种概率确实非常低。美国人反复声明,这只是塔利班的一次偶然,不能因为这个事件就说明塔利班已经掌握了打击直升机的地对空导弹。

这个偶然,实际上表现了军事素质。运动中的直升机被反坦克火箭击中,这种概率确实非常低,你要打运动中的直升机,有个提前量的问题,而且反坦克火箭筒的射程是非常有限的。据阿富汗塔利班发表的书面声明,是在大约137米之外发射的反坦克火箭筒,击中了直升机,这个距离还是很近的。

离得这么近,可能是美军大意了,飞行高度非常低,或者是到达任务区,发现没有塔利班高级人物隐藏,然后重新起飞,在这个过程中被击落了。但是毫无疑问,不管怎么偶然,这给双方造成的心理冲击还是很大的,首先对塔利班方面的鼓舞是很大的,另外对美军士气的打击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光荣撤出,无疑增加了难度。

美国实际上是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南北战争完成了国家的完全统一,然后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完成了第一次殖民扩张,把古巴、菲律宾从西班牙的手中接过了很大一块殖民资产。然后“一战”“二战”,美国全部是胜利者,奠定了全球霸主的地位。

美国以前在战争中没有吃过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吃亏了。那么美国人也有理由,认为那是冷战时期,朝鲜背后有中国,中国背后有苏联。越南战争呢,中苏两大国并肩站在越南的背后,不好打。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连续得手,海湾战争得手了,科索沃战争得手了。这两场战争得手,使美国人更大地增加了战争既得利益的倾向。但是紧接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旷日持久,对美国人的打击很大。

美国因战争而获益的理论,开始慢慢被颠覆。伊拉克的“腿”慢慢拔出来了,阿富汗还拔不出来,这是美国人也没有想到的。当塔利班没有了,对手是谁,没有想到。美国这个行为本身就在制造仇恨,本身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敌对力量。

就像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9·11”事件十周年时所说,10年来,美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反恐战争这个非常狭窄局限的议题上,向世界输出怒火和恐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深深陷入战争泥潭,消耗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以致美国对全球的领导能力发生了动摇。

两场战争持续了10年,以致很多美国人都在检讨,这是反恐胜利的10年,还是美国输掉的10年,值不值得把如此大的力量集中在反恐议题上,堆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战场上。

说到“反恐”,就要关注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本·拉登。拉登成为恐怖主义的象征,成为一个符号。而实际上,击毙拉登到底有多大的意义,美国的内部评估非常清楚。

拉登最后是藏匿在一个地方长期深居简出,甚至深居不出的,已经失掉了实际的影响力。更多的意义就是象征性的一个人物,他的生命也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东西”。

他跟外界毫无联系,只通过小毛驴传递纸条联系,这种速度和范围,怎么可能领导一场全球性的恐怖活动?根本没有这个可能了。

当然,击毙拉登,美国也具有象征性的成果。但是,世界恐怖主义行为会因拉登的死亡而终止吗?做不到。因为拉登本身已经不是世界恐怖分子具体行动的筹划者,只不过是个精神领袖而已。

美国人认为恐怖行为是由拉登煽动的,却忽略了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所激起的伊斯兰世界的怒火。遭到路边炸弹袭击之后,美国士兵冲进村庄对平民开枪,也制造了新的仇恨。阿米蒂奇讲,美国向全世界输出怒火和恐怖。

中国有句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输出恐怖,你得到的必然是恐怖。

意大利的一位教授说过,这些恐怖行为核心是对不公平的一种反抗,对不公平世界秩序的一种反抗。如果认为现存世界全部是合理的并坚持,你就永远搞不清楚恐怖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同意这种极端行为的。

分析恐怖主义和其造成的后果是两回事。仅仅用恐怖分子造成的后果来分析,和用恐怖分子产生的根源来分析,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终,对全世界恐怖行为的治理,必须从根源上做文章,而不是一茬茬地割韭菜,再一茬茬地长出来。

3.利比亚:从国内矛盾到国际矛盾

2011年,利比亚陷入了混乱的局面,美国和北约盟友进行军事干预。利比亚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一部分是因为卡扎菲张扬的性格,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利比亚蕴藏了大量的石油,其对全世界油价的影响和对各国发展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怎样保持在利比亚的影响、怎样保持在利比亚既得的利益、不让利比亚的石油资源被他们不希望的人所控制,是欧美追求的主要目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墙倒众人推,墙快倒了,大家一定要上去使一把劲,好像这个墙是我推倒的一样。如果墙不倒呢?墙不倒为什么就没有众人推呢?在卡扎菲政权比较软弱的时候,鉴于突尼斯和埃及的经验,人们都预料卡扎菲将迅速倒台。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并不像最初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卡扎菲下台不是那么容易的,代价也不会很小,这就让欧美各方犹豫了,到底要不要进行军事干预?以什么样的方式干预?

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问题也曾一度被搁置。禁飞区是军事干预中最早提出来的一个实施方案,但是禁飞区的实施首先要清除利比亚的防空体系,就意味着战争。军事干预也是政治家说着容易,具体实施并不容易,更何况美国当时战线已经拉得很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军事干预的难度是很大的。

美欧力图把卡扎菲包装成一个绝对的独裁者,首先把他的名声彻底地诋毁,这样一来军事干预就会比较容易。但卡扎菲这人的手腕也很可以,他宣称他正在和基地组织做斗争,而且他还发出恐吓,如果他倒台了,地中海周围的秩序要发生比较大的混乱,大量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就会跑到欧洲去,会给欧洲南部带来比较大的混乱,对欧洲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欧洲有没有这种担心?确实有。这些情况使干预变得更加复杂。

而且卡扎菲做得比较巧妙的是,他把一场拥护派和反对派的斗争变成了一场部族之间的斗争,这样就容易把情况搞复杂,很难说谁是谁非了。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陷入这种部族斗争,最后都会有些难以自拔。

美国参加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行动,国内一直有很多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比如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目标不清晰、期限不确定,而且在行动前没有和美国国会充分地协商。

奥巴马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为美国发动和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进行辩护,也没能完全打消这些疑问,因为奥巴马当时处在一个很矛盾的境地。他竞选总统时说要结束伊拉克战争、要体面地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结果又开始了一场利比亚战争。

当然他有个理由是,在利比亚的行动不能称为战争,但西方各国对利比亚采取的行动,绝不仅仅是建立禁飞区的问题,还包括空袭总统府、轰炸地面目标,导致了不少平民的伤亡。

奥巴马还在演讲中对发动军事行动的目的做了很多解释,他连说服自己都很难,想说服别人就更加困难了。这场军事行动既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指挥者,甚至没有非常明确的对手——联军的对手绝不仅仅是卡扎菲。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美国选民接受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呢?尤其是有伊拉克战争的惨痛教训和阿富汗战争流血的灾难,怎么能够让美国选民相信巡航导弹能完成对别国人权的维护?

有人说过,美国总统更善于发动战争而不是结束战争。世界战争的难题都是这样。打一仗容易,收拾摊子困难。奥巴马要收拾的两个摊子——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是小布什留下的,深知其中的难处。他会不会也给后人留下一个烂摊子,造成麻烦,这是他执政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也是他中长期面临的一个最大考验。所以,奥巴马政府在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中,一方面采取了行动,对美国选民做了解释;另一方面畏畏缩缩、犹犹豫豫,急忙把指挥权交出去。

美国人历来在任何军事行动中必须获得主导权,必须掌握指挥权。韩国军队要谋划自己的指挥权,美国人非常不满意;日本自卫队也想谋求自己的指挥权,美国人也是绝不放手。空袭利比亚不一样,美国急于把指挥权推给北约、推给欧洲国家。由此可见,一方面它采取了军事行动,一方面它充分地预留了后路。如果利比亚真的成了烂摊子,美国做好了抽手的准备。

如果没有越南战争的教训,美国不会在越战以后表现出持续多年的谨慎。如果没有伊拉克战争的教训,利比亚战争中它也不会表现出这种谨慎。伊拉克战争,当时小布什总统认为600亿美元就可以打下来,结果直接军事费用超过了1万亿美元。美国每天在利比亚消耗1亿美元以上,如果持续下去,就不仅仅是个军事行动的问题了。

所以,美国舆论包括美国的执政者出现一些转向,不像之前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时出现一边倒的支持。这主要来源于前面的执政者所做的错误决定,遗留下来的惨痛教训。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伤疤还没有完全好,美国还没有忘了疼。

奥巴马政府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多次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态度。曾经表示美国必须介入利比亚,如果不介入就影响了美国的执政道义。后来又声称不以推翻卡扎菲政权为目的,如果以推翻卡扎菲政权为目的将使联盟陷入分裂。紧接着又提出卡扎菲必须下台,卡扎菲不下台行动就没有达到目的,等等,释放出大量自相矛盾的信息。

包括奥巴马上台之前,曾经说,美国总统根本没有权力在一个其他力量没有对美国本土安全造成致命性威胁的情况下擅自动用武力。利比亚政府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了吗?它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既然如此,美国不也对利比亚动武了吗?实际上奥巴马也违反了他的竞选诺言。

利比亚战事让英法美在内的西方国家陷入了一种很大的矛盾之中。两害相权取其轻,怎样攫取各自最大的利益同时避免各自最大的损失,是对这些国家的严峻考验,它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利比亚战争,很难简单地说是卡扎菲与西方国家的对垒。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实际上,当西方国家强行要改变一个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制度时,将会给阿拉伯世界带来巨大的问题。卡扎菲执政后期,实际上把很多利比亚的部族都给得罪了,很多部族长老都反对他,卡扎菲颇有点四面楚歌的架势。之后发生了一个比较怪异的变化:利比亚几个大的部族首领,都表示了对卡扎菲的拥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比亚的情况有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

利比亚与国际社会的矛盾在激化,激化的原因就是西方世界对利比亚的制裁,经济制裁、政治制裁、军事制裁,禁飞区的设置和发动直接的战争行动。利比亚国内的矛盾随之发生转化。当西方与卡扎菲的矛盾激化,采取了军事手段、战争手段的时候,卡扎菲与国内各部族之间的矛盾正在弱化。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很多部族长老修改了和卡扎菲完全对立的方略,宣布了对卡扎菲的支持。这并不是出于他们怎么喜欢卡扎菲这个人,而是出于一种民族感情。

利比亚战争,对阿拉伯世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训。自己地区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如果地区问题自己觉得解决不了,就邀请别人来解决,那么就会面临很大的麻烦。

阿盟是一开始要求西方介入解决的,之后阿盟又说西方违反了联合国禁飞区的决定,采取了过分的行动。这是阿盟本身的一大失误,当阿盟采取了邀请地区外的力量来解决地区内部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当西方用巡航导弹来改变阿拉伯世界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时,实际上给阿拉伯世界的动荡留下了一个更大的隐患,使阿盟将来产生分裂的可能性更大。这对阿拉伯世界如何保持内部团结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警示。

战争好打,尾难收。请神容易送神难,神来了以后,神会反客为主;神来了以后,他什么时候走那就由不得你了。

西方如此猖狂,不听阿拉伯国家的招呼,强行改变一个国家政权。但是从西方来看,是阿盟先邀请我来干事的,至于你对我干的事不满意,干了一些你不允许的事,你也得承担这个后果。

这对阿盟来说,教训很大。当然所有的地区组织,非盟、东盟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有位法国评论家,带有几分扬扬自得评价,说三场战争法国都参与了,利比亚、科特迪瓦还有阿富汗。他讲从近代以来,法国连续参加三场地区性的冲突甚至战争,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说他带有扬扬自得的口气呢?因为他说好像是法国恢复了拿破仑时代、路易十四时代的光荣。这种帝国倾向是很危险的。

法国曾经有位非常清醒的领导者戴高乐,“二战”以后,阿尔及利亚独立,戴高乐作为军人是不同意的,采用了非常强硬的手段镇压,最后不行。戴高乐比较明智地从阿尔及利亚撤了出来,同意阿尔及利亚独立。同时戴高乐要求北约出去,让北约的指挥机构从巴黎搬到布鲁塞尔,戴高乐建立了法国独立的国防系统,而不是在北约的束缚之下,听美国人的招呼。这是当年的法国。

今天的法国完全不同,不仅恢复加入北约,还力图在北约中扮演军事主导,尤其是美国交出对利比亚空袭的空中力量指挥权后,法国整个统治阶层表现出一种不太清醒的状态:美国退出了,我成了主导对利比亚空袭、对科特迪瓦作战行动的力量,好像是一个给我带来很大光荣的事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露多大脸现多大眼”,美国难道不想主导吗?美国在任何情况下是一定要争夺主导权的。美国为什么要退出去?明显看到这不是一个香饽饽儿,而是一个泥潭。美国感到很危险,所以就往外撤。再加上还没有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泥潭里拔出腿来。奥巴马政府虽然特别想介入,但是前面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表现出一种警惕和警醒。

法国自从越南战争之后,长期没有参加国际事务当中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吃的苦头好像并不太多,只有20世纪50年代在阿尔及利亚的行动失败了,在苏伊士运河的作战失败了,那两次给它的教训是很惨痛的。但是法国好像有点忘乎所以了,想恢复帝国的梦想与光荣。

法国之所以在国际舞台上如此“活跃”,其中有法国国内政治的因素,但争取选票只是部分原因。更加重要的是,法国当今的统治者个人色彩非常强,想做出几件惊人的事情,希望能够青史留名。

由此来看,法国的统治者已经忘记了拿破仑的那句话,什么时候该扮演狐狸,什么时候该扮演狮子。法国如果想一味地在国际上扮演狮子,让人家在你的狮吼之下服从,那就太轻看今天这个世界了。法国今天既没有这样的政治影响力,也没有这样的军事实力。

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英国和法国就公开宣称“弹药储备不足、飞机数量不够”,呼吁美国赶紧重新加入空袭利比亚的行列。

西方国家过低或者过轻看待了利比亚局势,以为依靠发射几百枚巡航导弹、上千枚精确制导炸弹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权。这种实例在科索沃发生过,在阿富汗、伊拉克也都实现了。为什么在利比亚就实现不了呢?

美国有过这样的教训。曾经以为依靠先进武器取得胜利非常轻易,结果挺进一个国家的首都、改变了国家的政权,却陷入了长期的、难以自拔的灌木丛林火式的抵抗。美国的巡航导弹、精确打击武器无疑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它也知道这些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战争快餐”,这种“战争快餐”带来的后续效应极难处理。因此,美国比英国、法国表现出更大的警醒。然而,英国尤其是萨科齐领导下的法国却还陶醉于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政权改变的梦境之中。

在西方国家当中,美国知道用现代化信息作战的技术改变一个国家政权,表面上看很容易,实际上带来的负面效应非常大。它是做得最多的,同时也是得到最多教训的。英国和法国做得少,不过英国还全力介入了伊拉克战争,也深知伊拉克泥潭的滋味。但法国人没有尝到这个滋味,法国对阿富汗战争的介入是很有限的,这次法国大张旗鼓、大打出手,明显是低估了这种军事行为的代价。

关于利比亚问题,开始联合国通过的是设立禁飞区方案,而北约采取的却是所谓的“斩首”行动,直接打击对方的主要领导人。不管这个领导人怎么样,他毕竟是这个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所产生的。北约在这个国家政权并没有更迭的情况下,直接对这个主权国家的元首实施所谓的“斩首”行动,这不是联合国的授权,远远超出了联合国设立禁飞区的要求。北约开了这种先例,未来是非常危险的。

北约的这种军事行动——对利比亚展开空袭、对卡扎菲进行“斩首”行动,不但是对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禁飞区决议的超越,实际上也是对联合国的亵渎,北约把联合国的决议不当回事,完全是篡改,表现出对联合国的大不敬。

这一点甚至比空袭利比亚、把卡扎菲炸死更加严重。北约把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决议作为一个敲门砖,把这个门敲开了,砖头往外一扔,开始为所欲为。

姑且不论卡扎菲个人的名誉、命运怎么样,北约的这种做法是在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中开了非常坏的先例。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不吭气、各国都不说话,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不发出声音,实际上是联合国自己贬低了自己的身份。

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当时没有取得联合国的授权,因为中国和俄罗斯都不同意采取军事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还有德国、法国等很多国家也都表示反对。当时英美无法在联合国拿到允许它们在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入场券或敲门砖,就单独行动了。英美单独行动以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发表了非常强硬的讲话。安南的讲话,大意是说美国采取这样的行动将要引发全世界更大规模的动荡,这是对全世界、对人类和平的一种破坏。

而当联合国通过的设立禁飞区的决议被北约演绎成一场空中战争的行动时,联合国没有吭气,联合国秘书长没有吭气,这使全世界对联合国的威望、尊严、效率提出了很大的疑问。

北约2011年10月31日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在之前的7个多月里,北约的军事行动直接帮助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扭转战局并最终取得胜利。

北约宣布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说明它不愿意再为利比亚付出更多代价。利比亚要实现和平稳定,还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北约宣布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并不意味着利比亚的冲突结束了。在是否结束军事行动这一点上,北约与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意见明显不一样。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要求延续北约的军事行动,很明显就是因为国内有些力量还没有摆平,有些力量还没有消除,所以要求北约继续保持空袭、保持军事压力的态势。但北约不愿意就此付出更多代价,因此北约在往后退。

利比亚要实现部族武装之间的协调,从而组成国家的统一力量,利比亚各地不以抗议、武装冲突为建设国家的根本,而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比如说投入到发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石油、发展旅游等,这是一个重大而艰难的转折。

利比亚在经过8个多月的战争以后,武器扩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这些失散武器不仅有众多的小型武器,还包括5000多枚便携式地对空导弹。此外,利比亚执政当局确认,在利比亚境内存在化学武器。

利比亚在卡扎菲时期囤积了大量武器,这些武器最后广泛地流入民间,这对利比亚的安全和北非的安全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尤其是那几千枚肩扛式对空导弹流入民间,用这些武器袭击民航飞机是很容易的,给这一带的航空带来很大威胁。这些武器被什么人掌握不得而知,个人的恐怖行为都能够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

当然,操作地空导弹这类比较复杂的武器需要训练。受过这种专业训练的人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武器硬件流出去了,软件不一定能跟上去。此外,这样的导弹平常都需要大量的保养、维护,包括存放的温度、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可以想见,大量的武器流出去,尤其是这种高技术武器,最后由于保管和维护不善,最终要被废弃掉。不能说流失出去几千枚导弹,这几千枚导弹都会形成威胁。但是将来毕竟会有少部分要流入到一些专业人士手中,对这些人来说,导弹的保养维护以及使用都没有问题,以后将要造成威胁。谁手中掌握这些武器,肯定是不愿意轻易交出来的。

4.叙利亚:代理人的战争

就在叙利亚局势日趋紧张之际,三艘俄罗斯军舰进入叙利亚塔尔图斯港水域。同时传出,俄罗斯唯一一艘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也将在其他军舰的护卫下,赴地中海东部进行远洋巡航。

叙利亚危机成为继利比亚之后又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在俄罗斯出动军舰之前,美国已经宣布“布什”号航母要驶向叙利亚。俄罗斯军舰和“布什”号航母几乎同时驶向叙利亚,这绝对不是巧合。

叙利亚危机下一步将怎样发展?西方会不会按照利比亚的模式来解决它?西方有相当多的人在做这样的筹划。但是俄罗斯起码给了世界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叙利亚不可能按照利比亚的模式来解决。

如果说之前在利比亚问题上,俄罗斯还有些含糊的话,那么在叙利亚的问题上,俄罗斯表现得非常清晰而且坚决。

首先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阻止了对叙利亚的制裁。因为在2011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在就利比亚设立禁飞区问题进行表决时,中国和俄罗斯都投了弃权票。结果,北约完全把联合国视同儿戏,一步步地从禁飞区到袭击总统府,到攻击地面军事目标,再到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全部打着联合国决议的幌子,将禁飞区的决议实际上变成军事干预的决议。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短期来看达成了北约的目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范例。

所以,当北约提出对叙利亚设立禁飞区时,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没有联合国赋予的合法外衣,北约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难度和风险必然要极大提升。

而在安理会表决之前,俄罗斯已经毫不犹豫地阐明了自己的态度,另外还派遣军舰到叙利亚的近海。

派遣军舰象征着俄罗斯对叙利亚的坚决支持,这种支持更大的是政治意义,并不意味着几艘军舰去了,就能够改变整个叙利亚的安全形势,这主要还是表明俄罗斯对叙利亚的态度。

从这点来看,俄罗斯在做出国家声明之后,往往会有些军事动作对国家声明做出补充,做出有力的支持,表明我的声明不是闹着玩的,是有军事实力支撑的。

另一方面,即使俄罗斯的军舰驶向叙利亚,俄罗斯在叙利亚政权进一步缓和与民众矛盾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敦促叙利亚当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尽量往改革的路上走,尽量减少与民众的对立,尽量减少流血伤亡,尽量不要让西方捕捉到干预的口实。在这一点上,俄罗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一点儿不亚于大家看到的派遣几艘军舰的行动。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扮演常任理事国这个角色后,投的否决票是很少的,如果比较起来,中国比美国投的否决票那是少得太多了。这回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进行表决时,行使了否决权,这是一个大国在国际政治中明确的态度。

当然中国和俄罗斯一样,核心反对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反对外部势力强制地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权。

叙利亚有很多的问题,中俄的基本观点一样,那就是叙利亚所有的问题让叙利亚人民自己解决。当然,并不是说对叙利亚的问题视而不见,俄罗斯和中国都提出了交涉,要求叙利亚执政当局推进改革,要求双方通过对话来解决,要求最终通过叙利亚人民来决定叙利亚的权力分配,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由大国,由西方,甚至阿盟,这些外部力量决定谁来领导叙利亚。

这会给全世界开一个非常坏的先例,这一点已经在利比亚有过教训了。

中俄如果为了讨好西方、避免矛盾,也可以同意西方主导的阿盟提出的决议。假设这个决议形成了,中东地区必将出现一片乱局,最终给包括叙利亚人民在内的中东地区人民造成非常大的伤痛。

中国和俄罗斯站在一个维护地区和平和中长期利益的出发点上,承担风险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关闭了驻叙利亚的大使馆,所有使馆人员撤出叙利亚,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多国也纷纷召回各自的驻叙利亚大使。这种举动是西方要对叙利亚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强烈信号,它们极力想在叙利亚复制利比亚的模式。

就像利比亚一样,外部势力向叙利亚内部反对派力量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包括提供军火、资金、意识形态的帮助、媒体上的宣传,实际上完全在操纵一个地区的局势。

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讨论之前,欧美实际上已经下定决心了,就是一定要推翻巴沙尔政权,已经完全不希望这个政权存在。所以撤出大使、关闭使馆并不奇怪,这是早晚的事情。

时间如果往回看一看,欧美正在围攻利比亚的时候,当时叙利亚的局势已经出现了初期的混乱,当时它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利比亚,所以英美政府都做了很多的声明,说叙利亚与利比亚完全不一样、叙利亚有它的特殊情况、希望叙利亚的问题和平解决等。那时是因为利比亚没有被吃掉,现在利比亚的问题解决了,它们对叙利亚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在中东地区,伊朗和叙利亚两国的局势都非常紧张,比较而言,西方更可能先对叙利亚动手。有句话叫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从内部因素来看,叙利亚排在西方的第一号。

伊朗不管是“块头”、人口、国民经济总量,还是军事力量都比叙利亚要高一筹,而且伊朗内部也相对稳定。

叙利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反动派,当初利比亚在大乱、叙利亚在小乱的时候,西方就感叹,说利比亚有成形的反对力量、占领了港口、建立了临时政府,感叹叙利亚没有这样成形的反对力量:第一,反对力量是分散的;第二,反对力量非常小,没有武装力量,而且没有占据任何一个城市。

就这么短短几个月后,叙利亚反对派成形了,占据了城市,拥有了武装力量,开始了武装反抗。所以,你说叙利亚的乱局是人民起义,还是一场代理人的战争?

海湾各国这回扮演的角色,包括卡塔尔、沙特非常积极地推动颠覆叙利亚,当然它们有教派的问题,有传统的地缘政治上面的诸多矛盾。但是用外力解决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矛盾,最后要给阿拉伯世界带来很大灾祸。

如果叙利亚出现大乱,叙利亚的局势糜烂到最后不可收拾,这种糜烂将要蔓延,对中东地区、海湾地区带来非常大的灾难。

叙利亚政权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像利比亚那么大的乱局,是因为叙利亚总体上来看,领导层、宗教力量、传统势力基本上团结在执政者周围。作为叙利亚执政党的复兴党,党员人数有200多万,遍布全国,有很大的执政资源。

叙利亚的问题不是内部局势控制不住了,整个要翻盘,问题是外部力量从各个管道介入非常多。几乎全世界的媒体舆论都在骂它,西方的力量包括周边阿拉伯国家都在提供各种的支援,武器的支援、资金的支援、人员的支援。叙利亚内部的反对派因为外部的支持,得到了空前的鼓舞,所以干劲也非常大。

叙利亚的问题是什么呢?因外部力量介入陷入高度的孤立所带来的国内重大的动乱。如果外部势力致力于缓解叙利亚的局势,叙利亚能够走上对抗双方用对话和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存在的争端,这是一个合理的出路。

而不是说通过武装力量,支持一派、打压一派,推翻政权。推翻政权接着是什么呢?不是建设,而是清算,一定要清算前执政者的种种行为,这个清算涉及范围会非常广泛,那么叙利亚会陷入一种长久的宗教之间、部族之间、政治势力之间的相互报复。这种报复会使叙利亚陷入中长期的混乱,给普通的叙利亚人民带来非常大的灾难。

所以俄罗斯派特使去,促进叙利亚内部通过和平的方法来解决争端,尽量减少外部势力的干预。

叙利亚举行的新宪法草案全民公投,获得了高票赞成。这回的新宪法草案公投,实际上是国际社会广泛呼吁的,包括中国、俄罗斯。叙利亚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众对话,这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这回的公投,按照叙利亚政府公布的数字,大多数人都参加了,而且新宪法获得了大幅度的支持,将近90%的支持率。叙利亚的新宪法,明显引进了多党制,引进了总统任期制。如果叙利亚没有这场国内的动乱,公平地说,在阿拉伯世界把所有国家的宪法都做一比较,叙利亚通过的这个新宪法要更接近于西方所谓民主的标准。其实反对叙利亚的,要求给叙利亚反动派提供武装的很多阿盟国家,它们的宪法,包括多党制的问题,包括自由选举的问题,包括总统任期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非常滑稽的是,叙利亚在力图做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从语言的立场往后退,然后与反对派形成对话,但是西方舆论就一句话,巴沙尔必须下台,不管你通过的东西和我多接近,你必须下台,这成为一个前提了。

所以说这是叙利亚局势很复杂的地方。它并不在于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能够做什么,而是你做什么都不行。

叙利亚之友会议,实际上是在利比亚之友会议的巨大阴影笼罩下召开的。阿盟国家在这里边扮演一个前台主导的角色,不管后台——美国、北约怎么支持,阿盟毕竟在前台扮演一个主要角色。

那么阿盟各成员国已经非常明显地看到了,利比亚之友会议之后,北约进行空袭的军事干预,整个利比亚陷入一片混乱。而且利比亚当时的领导人卡扎菲最后被打得满头满脸都是血,被以非常残忍的手段给处死了。这不符合国际上一般的人道主义,更不要说西方把人权、人道主义抬到如此高的地步。这是利比亚之友会议的一个重大成果。

当然这个成果、这个阴影压在阿盟各国领导人的心里,谁都不好说什么。

他们都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虽然都希望卡扎菲下台,希望卡扎菲被审判,希望通过法律的方式处置卡扎菲,但是谁都不希望用这种非人道的、非法的、暴力的方式处置卡扎菲。

从这点来看,利比亚之友会议,给叙利亚之友会议提供了一个非常恐怖的先例。

所以在这次叙利亚之友会议上,阿盟主张用非军事手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是美国和欧盟都没有想到的。

当然,阿盟也没有想到,在军事干预的问题上,北约和美国也在往后退。那么它们往后退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说不想军事干预,主要是时机不成熟,主要是叙利亚内部还是铁板一块,高度稳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官员叛逃,没有出现驻外大使的反水,也没有出现比较像样的军队哗变。

这些东西没有出现,那么军事干预的时机就不成熟。时机不成熟而强行干预的话,势必代价巨大,美国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欧盟的欧债危机日渐加深,谁也不愿蹚这浑水。

叙利亚政府表示接受联合国和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安南提出的六点和平建议,其中包括立即实现有效停火。叙利亚局势迈出了平稳的第一步。

得到西方大力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关键的态度是巴沙尔政府立即下台,政权更迭。包括美国、欧洲若干国家都宣布过,不承认叙利亚政权的合法性。事实上,西方最主要的目标是颠覆叙利亚政府。

安南的六点建议里面,没有提出现政府立即下台、更换政权的问题。并不是西方容忍了,关键在于安南的有效调解,考虑到了叙利亚的现实。

叙利亚的政权由现政府掌控,半数以上人拥护,无论普通民众、宗教界人士,还是军队、政府官员。并不是西方媒体所渲染的那样,巴沙尔政权已经成为孤岛,全民孤立,99%的人都反对现政府。

事实并非如此。不能单凭媒体声音的大小衡量谁代表真理。叙利亚现实局势,能够僵持如此长时间,包括安南在内的很多人进入叙利亚都得出结论,并不是外界所想象的那样,推翻叙利亚政权就马上迎来一片光明,实际情况要更复杂。

实际上,巴沙尔政权在当地所得到的拥护,比外界揣测的要巩固得多,所以才会有这种调解方式以及调解可能的出现。

安南呼吁,巴沙尔政权是否下台,由叙利亚人民自己决定,正是中国和俄罗斯在安理会一直倡导、主张的。中国、俄罗斯都不主张叙利亚政权由外部政权来改变,即叙利亚政权的任何变更,都应该由叙利亚人民决定。

实际上,安南的建议采纳了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所秉持的立场。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安南靠向中俄。安南主要靠向的是叙利亚的现实,而中俄也是主要考虑到叙利亚的现实,叙利亚执政当局也同意安南的建议。这是各方基于叙利亚现实而达成的妥协,包括欧美,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2012年6月,土耳其一架F-4型战机被叙利亚防空部队击落,叙利亚称战机侵入叙领空,出于自卫将其击落。而土耳其方面称,战机只是短暂进入叙利亚领空,是在国际空域被击落的。

叙利亚的局势,就像一个火药装得非常足的火药桶,至于火星从什么时候产生,何时会爆炸导致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外力干预的战争,可能还在等待一种时机。

国际媒体,所谓国际媒体实际上就是西方媒体普遍报道,土耳其战机是在国际空域被击落的,这种说法水分很大。

从叙利亚的防空力量来看,土耳其的飞机是被地面炮火击落的,不是被防空导弹击落的。即使是被防空导弹击落的,叙利亚的防空导弹也必须能达到国际空域,这个范围就太大了,一般的地面防空火力不可能达到那么远。

当然如果土耳其战机低空侵犯叙利亚领空,飞离叙利亚领空的时候遭到叙利亚地面火力的射击,最后坠落地点在国际空域,这种可能性很大。至于说在国际空域就被击落,那就太高看叙利亚的地面防空能力了,它达不到那么大的范围。

西方对于这一事件的调子总体还是比较低的,包括北约方面也发表声明,不会因为这起事件就将如何地干预。这一事件虽然可以成为一个干预的借口,但证据显示,这架飞机是侵犯了叙利亚的领空,如果因此而导致北约大规模的军事干预的话,从国际道义上很难成立。

而且从实力上来看,西方还没有做好立即投入大规模军事干涉叙利亚内部争斗的准备。

回顾利比亚发生内乱之时,死伤人数不过几百人,西方国家就积极开展了军事干预,卡扎菲在北约战机轰炸7个月后暴尸街头。反观叙利亚,据西方媒体称死伤人数已经近万人,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还没有表现出动武的意愿。

西方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军事干预久拖不决。利比亚内乱之际,西方很快军事介入,把联合国通过的设立禁飞区的决议迅速变更成空袭的决议,根本不顾联合国基本准则,迅速扩大军事行动范围,它们当时就料定卡扎菲政权能够迅速被推翻。但利比亚战事拖了3个月,也是西方没有料到的。

当然,西方最终还是成功地实施了对利比亚政权的颠覆,但没有任何两场危机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场战争是一样的。

正是因为西方对付卡扎菲这样一个武装力量比较弱、全国人口比较少、在全国相对陷入比较明显孤立状态的政权,尚且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而叙利亚政府拥有全套俄式装备,军事训练也比卡扎菲的力量有效得多,军队作战能力也比卡扎菲的力量强得多,而且得到社会各阶层相当多的拥护——巴沙尔政权的稳定性也比卡扎菲强得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付叙利亚明显会旷日持久,这一点是西方不愿意接受的。

所以在西方看来,不妨维持一场代理人的战争,尽量用叙利亚人打叙利亚人,让他们继续内耗。消耗到一个足够的程度,当巴沙尔政权摇摇欲坠的时候,那才是西方出手的最佳时期。

中国和俄罗斯在联合国第三次否决西方提案,这个提案,包括对叙利亚的谴责,对叙利亚实施制裁,实际上是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一个铺垫。

这个决议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本身是违反《联合国宪章》基本准则和基本精神的。《联合国宪章》规定了一个国家主权独立、主权事务不容他国干涉。

我记得美国的战略人物基辛格讲过一段话,他说按照当今的这种人权高于主权的干涉原则进行下去,那么国际规则应该重新写。联合国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是主权国家的基础,是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

实际上现在西方推行的这一套,包括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预,完全超越了《联合国宪章》。这种做法再深入下去,联合国的存在根本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中俄连续三次否决,不是说中国正在保护叙利亚政权,具体说就是在保护巴沙尔本人。中国否决这个决议,是要维护现今的国际秩序,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准则。

主权国家,不容颠覆。如果这个原则被颠覆了,表面上打着人道主义干预、人权高于主权这样的口号,实际上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混乱,将有更多人的基本权利——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受到影响和挑战。

伊拉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伊拉克又发生一起叫人体炸弹的袭击,死了100多人。在伊拉克战争以前有这个局面吗?没有。伊拉克现在是典型的烂摊子,美国已经撤出去了,把一个烂摊子留了下来。这就是打着人道主义干预、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所进行的干预行动最后留下来的局面。

叙利亚政府负责军事安全的4位重量级官员在首都大马士革被炸身亡。如果制造事件的是针对美国的力量,肯定就会被描述为一场典型的恐怖主义袭击,列为西方坚决要打击的目标。但这是叙利亚反对派的行动,在西方的描述中,就成了正义的行动、正确的行动。

这就是美国给世界带来的双重标准,引起了世界上很大的混乱。只要得到西方认可的恐怖主义活动,就是正义行动;针对西方的恐怖主义活动就是罪恶行动。

当然我们从现今的情况看,因为西方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占据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在判断道义是非,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确实在叙利亚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挑起了内战的升级。

在西方的强大压力之下,四面的武器都在偷渡入境,到处都在开记者会,把叙利亚政府一个小的缺点放得很大,把一个大的优点压得很小,叙利亚政府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正在出现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这种破坏性,这种严重态势持续下去的话,受损最大的还是叙利亚人民。

这一点是中国和俄罗斯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为了制止叙利亚局面继续恶化,中俄采取了否决提案的办法。另外,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放出消息,俄罗斯海军三大舰队的多艘军舰将在地中海集结,在那里组成一支联合舰艇编队进行军事演习。

当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俄罗斯方面说这是个例行的军事演习,与叙利亚局势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就像美国在太平洋集结,与菲律宾搞演习一样,也说与南海的争端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些演习的目的都是不言自明的。

俄罗斯在地中海的演习,实际上是针对叙利亚局势的行动,对叙利亚政府的间接支持。

5.巴以冲突:生存地的战争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对加沙发动了代号为“铸铅”的大规模军事打击,这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对该地区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袭击,成百上千的巴勒斯坦百姓无辜地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虽然巴以冲突持续时间很长了,但是这场战争对于国际社会来说,还是突如其来的,谁也没有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

从巴勒斯坦方面看,哈马斯首先没有想到对它的火箭袭击,以色列会做出这么强硬的反应。以色列的官员在全世界到处宣扬,反复讲以色列受到哈马斯火箭弹的袭击,努力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

哈马斯说,为什么袭击你,因为你长期封锁我,不给我一个合法政权应有的生存权利,你想扼杀我。不管怎么说,哈马斯是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用民主选票选出来的,但是以色列拒不承认这个组织的存在,不承认它执政的合法性,对加沙地带连续封锁。

这就是冤冤相报,再往前追溯的话无尽头。

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的目标,说是为了制止对以色列南部的火箭袭击,有必要对哈马斯进行沉重的打击。沉重到什么地步呢?最好是推翻这个政权。

然后推翻政权还不行,以色列又提出哈马斯组织得到了伊朗的支持,实际上是伊朗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代言人,要通过打击哈马斯来打击伊朗。

我们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军事目标越来越高,当然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对加沙地带采取的军事行动,已经与打击伊朗联系起来了。你说这个目标能达到吗?根本达不到。

有舆论分析认为,以色列如果成功推翻了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领导,那么加沙地带将变成无人区。

以方希望阿拉伯联盟或当地联盟或外界插手,组织一个临时政权把加沙地带管起来。问题是,以色列所设想的这个合理政权从哪里产生呢?谁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阿拉伯国家没有人愿意。加沙地带也很难产生一个取代哈马斯组织的力量,那么必然变成一个真空地带,这个真空地带最后必然还要产生大量的对以色列的袭击。把哈马斯推翻了,这种袭击也阻止不了,军事胜利获取不了和平。

小布什政府讲,以色列行动有它的合理性。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偏袒,历届政府,不管是共和党政府,还是民主党政府都是一样的。

每年美国给以色列提供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数目都很大,军事援助基本上都在20亿到30亿美元。在中东以色列是美国长期的铁杆盟友,而且是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最坚定的利益体现者。这个军事同盟、战略同盟关系是非常深的。所以说,想让美国给双方各打50大板,求一个公平,是很困难的,拉偏架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美国会考虑阿拉伯世界的反应。即使是美国所培养起来的伊拉克政府,在巴以冲突中也不是和美国站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为了维持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也必须做出一些有条件的放弃,有条件地让以色列做出让步,起码面子上要过得去。

奥巴马执政,所采取的方法和小布什政府有较大区别。就像希拉里所谓的灵活实力,已经不能像小布什所谓的硬实力——一意孤行的实力了。灵活实力的灵活在哪里呢?就是说机会许可,那可以展示实力;如果机会不许可的话,主要利用联盟的力量,而美国不一定时时都要在第一线,可以退到第二线去。

美国绝对不会让自己直面哈马斯的,因为美国和以色列一样,不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美国要利用法塔赫的力量,把巴勒斯坦分裂成很大的两块,法塔赫一块,哈马斯一块。实际上这也是以色列敢对加沙地带动手的原因。沙特的外交大臣费萨尔就讲过,他说如果巴勒斯坦不分裂的话,以色列不敢像今天这样大动干戈。巴勒斯坦的分裂,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互相攻击、互相拆台、互相向对方开枪,实际上已经给了外界很大的利用空间。美国在做斡旋调停的时候,必然利用这个空间。

以色列这回的行动,是准备得很充分的。它与2006年以色列与黎巴嫩发生的黎以冲突,以色列当时陷入被动有很大的不同。当时以色列出现了很大的伤亡,军事行动持续时间很长,国际舆论谴责得非常厉害,以色列国内舆论也发生了分歧,所以那场仗以色列收尾收得非常糟糕。

这次以色列变聪明了。首先,国内舆论巩固,一致同意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火箭弹对20万以色列居民的威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行动由头;另外,以色列向加沙地带推进的时候小心翼翼,非常谨慎,尽量避免己方人员出现大的伤亡。

这对哈马斯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以色列真正陷入了加沙城进行巷战,以色列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问题,但是它没有。以色列四面封锁,让哈马斯陷入一个比较困难的境地,就靠有限的几条地道,补给供应量很有限,有不少地道还被以色列发现了。哈马斯的火箭弹发射一枚少一枚,虽然可以自己制造,但是制造也赶不上使用数量。

从战术层面来看,哈马斯是有困难的。

关键的问题是,以色列可以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是换不来长久的和平。在战略上的损失,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反感。

这轮巴以冲突之初,阿拉伯方面还是比较温和的,像埃及、沙特、科威特最初还认为是哈马斯胡来的,就这么拿火箭弹袭击,导致局面破坏。埃及、沙特、科威特的领导人,有的是点名谴责哈马斯,有的是不指名谴责哈马斯。

但是随着军事行动的持续,随着大量巴勒斯坦无辜平民伤亡的出现,尤其是妇女、儿童伤亡的出现,埃及、沙特、科威特的领导人都闭嘴了,再继续

中新社巴黎6月18日电 (记者 龙剑武)法国议会选举18日晚结束第二轮投票。初步计票结果显示,法国总统马克龙所属的“共和国前进”运动得票领先,取得了国民议会绝对多数地位。此轮投票大约42%的投票率也创下了历史新低。资料图:马克龙。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摄当地时间18日晚8时,法国本土全部投票站关闭。艾拉贝(Elabe)民调机构初步预计,马克龙创建的“共和国前进”运动及其结盟党派“民主运动”共赢得395至425个国民议会席位;以共和党为主的中右翼阵营获得97到117个席位;社会党等党派组成的左翼阵营共拿下29到34个席位;由“不屈的法兰西”和法国共产党构成的极左翼阵营将在国民议会占据12至17席;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分得4到6席。与一个月前的总统选举相比,法国选民参与此次议会选举的热情并不太高。在6月11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中,投票率只有或者P3 Tips应用程序,完全匿名地提交信息。伊利诺伊大学警察署在声明中感谢社会各界对章莹颖以及她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同时感谢自发寻找她的人士。英国警方宣布伦敦大火中的58名失踪者或已全部罹难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自6月19日起,暂停执行俄美间在叙利亚领空防止空中事件和保障行动期间飞行安全的相互谅解备忘录。当地时间18日,美军F-18“超级大黄蜂”战机在叙利亚北部重镇塔卜卡不远处,击落叙利亚政府军一架苏-22战机。美方称,叙利亚政府军的苏-22战机曾朝这一区域扔下炸弹,炸弹落点邻近美方在地面的友军。叙利亚方面谴责这一做法,称这是“公然袭击”。俄罗斯国防部就此称,自6月19日起,暂停执行俄美间在叙利亚领空防止空中事件和保障行动期间飞行安全的相互谅解备忘录,要求美方指挥部对此彻查,并提供调查结果而所采取的措施。俄方还表示,俄空天军在叙利亚执行战斗任务的地区内,所发现的任何空中物体,包括国际联军的飞机和无人机,都将作为空中目标,受到俄地面和空中防空武器的跟踪监控。叙利亚、伊拉克政府军首次会师两国边界口岸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吁巴以尽快恢复和谈 早日实现“两国方案”中新社联合国6月21日电 (记者 廖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20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巴勒斯坦问题公开会上发言指出,当务之急是巴以双方都保持克制,以实际行动尽快恢复和谈,早日实现“两国方案”。刘结一说,巴以是搬不走的邻居,命运休戚与共。双方事实上是命运共同体,只有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化干戈为玉帛,才能尽早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这一中东问题的核心,破解中东地区的根源性问题。国际社会应增强紧迫感,共同承担起维护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益的责任。刘结一提出,第一,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和平共处是国际社会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第二,巴以持续释放善意、尽快恢复对话是符合双方人民利益的明智选择。第三,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解决巴以问题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刘结一指出,中方欢迎阿盟、伊斯兰合作组织和有影响力国家发挥更大作用,加大做巴以工作,凝聚促谈意志,形成促谈势头。刘结一强调,中方支持一切有助于促进巴以和平的国际努力。近期有关方为推动巴以复谈,积极开展外交努力,希望巴以双方积极回应,早日重启谈判。(完)李光耀故居去留引爆家庭矛盾 李显龙道歉

6月3日晚,曼彻斯特血腥爆炸的阴影还未散去,昔日“日不落帝国”的首都——伦敦再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尽管在今年发生两起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个国家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但这一晚,恐怖分子再次刺入欧洲文明的心脏。恐袭致7人死亡,至少48人受伤。在南亚和西亚,恐袭事件也接连发生。5月31日,一辆携带或者P3 Tips应用程序,完全匿名地提交信息。伊利诺伊大学警察署在声明中感谢社会各界对章莹颖以及她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同时感谢自发寻找她的人士。英国警方宣布伦敦大火中的58名失踪者或已全部罹难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自6月19日起,暂停执行俄美间在叙利亚领空防止空中事件和保障行动期间飞行安全的相互谅解备忘录。当地时间18日,美军F-18“超级大黄蜂”战机在叙利亚北部重镇塔卜卡不远处,击落叙利亚政府军一架苏-22战机。美方称,叙利亚政府军的苏-22战机曾朝这一区域扔下炸弹,炸弹落点邻近美方在地面的友军。叙利亚方面谴责这一做法,称这是“公然袭击”。俄罗斯国防部就此称,自6月19日起,暂停执行俄美间在叙利亚领空防止空中事件和保障行动期间飞行安全的相互谅解备忘录,要求美方指挥部对此彻查,并提供调查结果而所采取的措施。俄方还表示,俄空天军在叙利亚执行战斗任务的地区内,所发现的任何空中物体,包括国际联军的飞机和无人机,都将作为空中目标,受到俄地面和空中防空武器的跟踪监控。叙利亚、伊拉克政府军首次会师两国边界口岸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吁巴以尽快恢复和谈 早日实现“两国方案”中新社联合国6月21日电 (记者 廖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20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巴勒斯坦问题公开会上发言指出,当务之急是巴以双方都保持克制,以实际行动尽快恢复和谈,早日实现“两国方案”。刘结一说,巴以是搬不走的邻居,命运休戚与共。双方事实上是命运共同体,只有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化干戈为玉帛,才能尽早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这一中东问题的核心,破解中东地区的根源性问题。国际社会应增强紧迫感,共同承担起维护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益的责任。刘结一提出,第一,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和平共处是国际社会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第二,巴以持续释放善意、尽快恢复对话是符合双方人民利益的明智选择。第三,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解决巴以问题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刘结一指出,中方欢迎阿盟、伊斯兰合作组织和有影响力国家发挥更大作用,加大做巴以工作,凝聚促谈意志,形成促谈势头。刘结一强调,中方支持一切有助于促进巴以和平的国际努力。近期有关方为推动巴以复谈,积极开展外交努力,希望巴以双方积极回应,早日重启谈判。(完)李光耀故居去留引爆家庭矛盾 李显龙道歉

6月3日晚,曼彻斯特血腥爆炸的阴影还未散去,昔日“日不落帝国”的首都——伦敦再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尽管在今年发生两起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个国家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但这一晚,恐怖分子再次刺入欧洲文明的心脏。恐袭致7人死亡,至少48人受伤。在南亚和西亚,恐袭事件也接连发生。5月31日,一辆携带1.5吨爆炸物的汽车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使馆区爆炸,导致至少90人死亡,400多人受伤。6月7日,伊朗议会大楼和伊朗已故最高领袖霍梅尼陵外分别发生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人死亡、43人受伤。一个时期以来,世界确实乱相频仍!除恐怖袭击的频仍外,地缘战略矛盾回潮、中东等地区冲突后遗症严重,世界经济进入结构性低迷,民粹主义大行其道、传统政治精英进退失据、社会抗议运动此起彼伏……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已站在一个历史拐点上。“而中国是当今大国中的一个例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稳定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世界更加希望倾听中国声音、借鉴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恐袭此起彼伏“我们大获全胜,但也搞砸了结局。”这是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片尾的一句经典台词。该片讲述了美国武装同苏联对抗的阿富汗圣战组织的历史,在影片末尾,美国昔日保护的组织演变为塔利班,为他们提供资金的美国政客威尔逊如是感慨。今天,恐怖主义肆虐欧美,又何尝不是自酿苦酒自己喝呢?根据经济与和平研究所编纂的《2016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2015年,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过去一年里死于恐怖主义的人数增加了650%,达到577人。其中,一半以上与“伊斯兰国”(ISIS)有关。“伊斯兰国”、“博科哈拉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这四大恐怖主义巨头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到了总体死亡人数的75%。乱局早自当年始。“这四大恐怖组织的泛滥,要从美国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说起,从美国等国推动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说起,从美国匆忙从中东撤军说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对南方日报记者说,美国反恐战略和中东战略的失败无疑是国际恐怖主义愈演愈烈的重要根源之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让阿富汗、伊拉克一度失序。其后几年,自突尼斯开始,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开启了旨在推翻本国政权的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抗议、叛乱,战火在整个阿拉伯世界迅速蔓延,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中东地区各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政治强人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在法国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得奈塞的领导下,由来自法国、比利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8个国家的23名学者联合完成了一篇名为《阿拉伯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的著作,以翔实材料揭露了美国通过多年培训的骨干,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推波助澜促成“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过程。“变局后,美国于2011年从伊拉克撤军,中东地区转型异常困难、宗教与世俗势力严重对抗、教派冲突频仍、地方和部落势力坐大、经济与民生问题持续恶化、利比亚战争后武器扩散、叙利亚内战久拖不决、难民问题严重……这些都为‘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坐大创造了条件。”刘中民说。刘中民说,近年发生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都多多少少与“伊斯兰国”有关。该极端组织之所以频繁发动恐怖袭击,主要是一些来自中东以外地区的“伊斯兰国”成员纷纷撤回本国或者以难民的身份涌入各地;一些欧洲等国本土人员因长期边缘化,受伊斯兰国意识形态感召,也在本国发动独狼式袭击。美国看似赢了战争、推动了它标榜的所谓民主运动,在自由主义旗号下大力输出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但它又像几十年前一样,搞砸了结局。然而,这苦果却要全世界一起来尝!全球治理遭困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美国优先”的原则,正式宣布,美国将停止落实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巴黎协定》。人们还记得,9个月前,中、美两国元首才分别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当时世界舆论认为,中、美已超过欧盟成为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头羊”,各国都不要拖后腿。然而,9个月后,一切都变了。欧美学者已经在警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在步入异常危险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哈佛大学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 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详细描述了二战爆发前的世界:因为当时的霸权国——英国缺乏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新崛起大国美国又退回了孤立主义状态,造成全球经济体系脆弱,进而导致了“贸易战”和“汇率战”,最终爆发二战。再观今日的超级大国美国。“尽管美国相对衰落,但按照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中有关霸权依赖于‘安全、生产、金融、知识’四大支柱的指标进行考察,我们并没有看到美国霸权实质性衰落。”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冯玉军分析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认为,今天的美国是基于狭隘的自利原则,自愿放弃国际责任,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在步入异常危险的“金德尔伯格陷阱”。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终身讲座教授辜学武分析称,美国当前的方略就是要用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和边界控制来促使资本回流、产业回流和工作岗位回流美国。“以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治国,如何会有动力来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呢?”他说。然而,当前全球最紧迫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这更需要大国的引领作用。冯玉军分析说,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自由化受阻和全球价值链确立、国际贸易分工格局基本定型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下滑。另一方面,WTO多哈回合谈判无果而终,普惠性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被多方所忽视。据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统计发布,2016年全球商品进出口同比增长1.2%,增速低于2015年的2%,为2009年进出口大幅下降以来的最低增速。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增加。即便形势如此,今年初,在德国巴登巴登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上,美国财政部长还是宁可让二十国财长不欢而散,也不愿签署一个带有“反对任何贸易保护主义”条款的共同宣言。“美国代表团在巴登巴登的表现让人明白,华盛顿在颠覆现行自由贸易体系上是铁了心了。”辜学武说。西方治理的内部挑战让近来的世界变得混沌与焦灼的,还有来自诸多国家内部社会分裂、经济停滞、国内治理不善,其中西方发达国家这些问题对全球政治的影响颇大。冯玉军说,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但是迅速增长的财富被少数人所占有,世界范围的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全球化的得益者主要是那些拥有资本、资讯、知识技能密集以及精通国际语言的精英阶层。未能融入国际经济网络,或者体例劳动者与很多传动产业,往往面临全球化尤其是移民潮的巨大冲击。据去年CNN Money的文章,根据美国政府最新的数据,美国排名前1%富人最近10年的收入翻了近3倍,与此同时,美国中产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在过去10年仅仅上涨了18%。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据有关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除了贫富分化,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教授还分析了多种治理难题。他说,世界人口发展失衡,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减缓其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了社会福利负担、养老保障和公共卫生支出,而贫困地区向发达国家大城市的移民,造成这些城市聚集大批少数族裔、弱势群体和新移民,城市骚乱更加频繁。“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人口加速流动,促发了许多群体的认同危机。”王缉思说,在欧洲国家,来自北非、土耳其、巴尔干等地的移民中,有相当大数量的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族群,难以融入欧洲本地社会,深化了文化、语言、种族、宗教、政治方面的认同危机。原住民对新移民普遍存在排斥、歧视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右翼保守势力的蛊惑。尤其在所在国经济低迷、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大规模移民和难民的涌入愈发加深了原有的社会矛盾,引发骚乱和暴力活动。“与此同时,社交媒体迅猛发展,个人和群体作为政治参与者的力量上升。”王缉思说,凭借脸谱、推特等自媒体工具,个人权利、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观念深入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思潮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扩散,冲击着传统的政治逻辑和国家权力界限。这些新的推动了民粹主义的蔓延,也对传统政治模式提出了挑战。王辑思分析,人们对现存政治建制及为其建言、辩护的知识精英的怨言越来越多,另一部分知识精英和利用反建制情绪的政客,则煽动排外情绪和民族主义。于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正确性”。在国内治理不力、政治极化严重的趋势下,排外情绪越强烈,对外政策表态越强硬,就越容易得到国内政治支持。然而,鼓吹本国第一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既无助于解决国内经济下滑、公正缺失的问题,又会造成内外交困的恶性循环。“民粹主义大行其道、传统政治精英进退失据、社会抗议运动此起彼伏……”冯玉军说,西方各国的治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也搅动了全球政治。全球瞩目中国智慧“毫不夸张地说,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充满混沌与焦灼的新时期,在和平与冲突、发展与衰退、开放与孤立、自由与保守之间,人类正面临着再一次重大的权衡与选择。”冯玉军分析道。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把目光投向了持续稳定繁荣的中国,希望借鉴中国智慧。针对全球变革与治理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一个负责任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和高超智慧,多次阐发中国对国际秩序之变和全球化挑战的看法,核心就是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这样分析。近5年来,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构画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饱含中国传统哲学与历史担当的宏伟蓝图。——在世界范围内稳步构建平等、和平、包容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陆续建立;主张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呼吁国际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标本兼治,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推进全球化进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呼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呼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呼吁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强调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做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推动器”。——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激活沿线国家的增长潜能,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着力开创一个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落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推动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估计: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80%以上。在新的历史时期,亚欧大陆上正在铺就和平、繁荣、开放、文明之路。不同文明间互利共赢,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分享中国治理经验“全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外延,对全球治理提出的建议,也基于中国国内治理的智慧与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世界各个国家都需要改革,而真正能够推动改革的国家只有中国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时候,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中国道路。他说,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说,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中国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步前进。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国坚持通过改革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近4年来,在之前30多年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又推出了1200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金灿荣说,中国是当今大国中的一个例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稳定岛”。中国道路,让中国经济保持了近40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至今仍然保持着活力。面对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分化加剧、社会治理困境,美欧等西方国家最需要的是体制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难以突破,“很多领域不但难以推进,还往往引发政局动荡”,反观中国,改革开放推进了30余年,在近4年里,还能继续推出了1200多项改革举措,解决了很多体制上的难题,“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在西方国家,不可想象。”“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不能低估,中国人要自信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出席一场论坛时回忆了6年前,他与著名学者、《历史的终结》作者弗朗西斯·福山的“世纪之辩”。当时,福山认为现代政治秩序需要三个要素——国家、问责制和法治,张维为建议他再加上“某种智慧”。张维为说,这些智慧主要包括:一要看一个国家有没有一个能够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如果这个国家有这样的力量,胜出的可能就比较大,如果没有,走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二要看一个国家能否既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使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要看一个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整合能力和改革能力。在21世纪所面临整合能力和改革能力的挑战,没有这样的能力,社会将分裂、体制将僵化。“世界各个国家都需要改革,而真正能够推动改革的国家好像只有中国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他说。“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首先就在于中国本国治理的成功。”金灿荣说,应对全球变革与治理难题,中国的关键在国内。而中国也需要坚持创新、继续深化改革,不断用自己的实践、智慧与各国一道,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程。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智慧有助于破解全球乱局,可以说是迷航中的一盏航标灯,“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正是中国智慧的一种高度凝结”。南方日报评论员亚投行朋友圈再次扩容

安倍或将不再“独大”新华社记者王可佳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在东京都议会选举中惨败以来,日本政界出现新动向。自民党一改在加计学园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同意在国会审查这一问题;自民党的执政伙伴公明党对安倍的修宪日程提出异议;而自民党内部的实力派人物则开始表达接班“后安倍”时代的意愿。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东京都议会选举失败后安倍遭受的压力日益增大,安倍领导的执政联盟和自民党内部均出现变数,“安倍独大”的日本政治版图可能发生变化。压力下被迫妥协根据自民党和最大在野党民进党5日达成的协议,国会众参两院将分别于10日上午和下午召开文部科学省和内阁委员会的联合审查会议,并传唤加计学园问题中的关键人物前文部科学省事务次官前川喜平到场作证。加计学园是安倍好友担任理事长的一家教育机构。安倍涉嫌直接干预了有关加计学园新设兽医学院的审批程序,而文部科学省则涉嫌隐瞒相关证据文件。此前,安倍对这一问题极力隐瞒。为了不给在野党在国会追究这一问题的机会,安倍在国会会期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拒绝在野党延长国会会期的要求,于6月15日凌晨跳过审议程序强行表决通过了颇具争议的“共谋罪”法案。对于在野党有关在国会闭会期间召开临时审查会的要求,自民党也一直予以拒绝。分析人士认为,安倍之前敢于如此行事,是因为他自恃民意支持率一直保持高位。但安倍的骄横态度引发了民意支持率的大跌,特别是7月2日东京都议会选举的惨败使安倍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加计学园问题上放低姿态,接受在野党的审查要求。执政联盟现裂痕东京都议会选举的惨败对安倍的打击并不止于迫使安倍在加计学园问题上让步。自民党的执政伙伴公明党也开始与自民党“保持距离”。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5日对媒体说,修宪“不是政权应该处理的课题”。由于修宪一直是安倍的“政治理想”,他甚至在今年5月初提出了2020年实现修宪的目标,并打算在今年年底前形成修宪草案,因此山口的此番表态明显是在和安倍“唱反调”。有分析认为,公明党此种姿态是在与自民党“划清界限”。由于东京都议会选举被认为具有政治风向标的意义,而自民党又在选举中惨败,因此公明党开始担心“强行推动修宪可能招致失败”。事实上,自民党之所以在东京都议会选举中惨败,公明党的“倒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选举中,公明党没有与自民党合作,反而转投自民党的对手、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领导的“都民第一会”,两党相互支持对方候选人。日本政治、选举问题专家安达宜正指出,自去年8月就任东京都知事以来,小池便开始着手拉拢公明党,此次选举中双方合作各取所需,均收获满意结果。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指出,自民党和公明党在修宪问题上本来就有分歧,此前公明党还因加计学园一事遭受“连坐”之灾,此次自民党选举惨败后两党嫌隙更是难以避免,执政联盟关系已经出现变数。“安倍独大”受挑战在自民党内部,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自民党前干事长石破茂也有新动作。岸田4日在本派别的研讨会上说,将来如考虑“夺取政权”,重要的还是忍耐和谦虚,谦虚地使用权力是取得国民信赖的关键。日本媒体普遍认为,他的此番表态是在表达对接班“后安倍”时代的意愿。而石破则在5日举行的自民党修宪推进本部全体会议上批评安倍的修宪日程,称不应一开始就定好时间表仓促轻率地讨论修宪问题。分析人士认为,东京都议会选举的失败使安倍在党内的凝聚力下降,自民党内实力派人物开始蠢蠢欲动,这或将导致自民党内派系斗争加剧,影响安倍的执政地位。日本媒体分析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安倍可能采取调整内阁和自民党高层人事安排的方式渡过难关。目前,媒体普遍预测安倍将在8月上旬进行人事调整。甚至还有报道认为,安倍可能在7月12日出访结束后不久就改组内阁。同时,安倍凝聚力降低导致自民党内反对其修宪日程的声音增大,再加上公明党在修宪问题上发出不同声音,安倍修宪的前景开始变得不明朗。此外,东京都议会选举后,东京都地方政治呈现小池领导的“都民第一会”一家独大的局面。小池于3日将“都民第一会”代表职务让与其亲信。不少媒体认为小池将“重返国政”,甚至将她视为与安倍角逐首相之位的有力竞争者。历史上,小池的“政治领路人”细川护熙就是先离开自民党组建新党,然后在东京都议会选举中获胜,最后登上首相宝座的。从深夜外出到顺风车 盘点留学生遇害案易发场景

(郭炘蔚)当地时间19日,英国与欧盟将正式启动“脱欧”谈判。在大选“豪赌”失败之后问题重重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将面对一个态度依然强硬的欧盟,共同商议“脱欧”事宜。这次谈判将如何进行?前景怎样?想要“单飞”却没有强有力政府领导的英国,能够顺利完成利益最大化的谈判吗?【英国想“单飞”,要谈的很多】作为欧盟原本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英国想要脱离欧盟“单飞”得分几步?表面上看来,打开欧盟的门、走出欧盟、关上欧盟的门,就能“脱欧”,但是事实上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在英国脱欧公投之后,双方的表态均显示,“脱欧”这扇门,英国一旦走出去,就不可能再回来。因此,离开的时候这扇门要开多大,走出去的时候是一步三回头还是扬长而去,最后这扇门要以何种方式关闭、关到什么程度,都是双方必须考虑的问题。从一方面来看,英国想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包括制定更加独立的贸易政策,获得更多边境控制权,接收更少的移民等等;而欧盟则希望杜绝英国的“示范效应”,以免出现更多脱欧的国家;似乎双方都希望紧紧关上这扇门才好。然而另一方面,不论是从地缘上还是从历史上,英国与欧盟国家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绝不是能够“说断就断”的,这扇门也不可能“说关就关”。因此,双方必须对这次“出走”的过程进行仔细衡量,这才有了这次谈判。【大选“玩脱了”,梅姨“很尴尬”】由于双方的立场都很强硬,这场谈判本来就已经困难重重。因此,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梅姨)才会举行提前大选,希望能够在议会中获得更大优势,从而在脱欧谈判上获取更多自由。然而,她的这场“豪赌”最终失败。保守党在大选中获得318个议员席位,比上次大选减少了13席,不仅没有巩固优势,反而失去了多数党地位,不得不与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组建少数派联合政府。这一结果,让梅姨的保守党领袖地位摇摇欲坠。再加上在伦敦格林菲尔塔发生火灾后,她被批应对不力,更是雪上加霜。保守党内部的“脱欧派”警告她要坚持硬脱欧立场,“留欧派”则以民意为跳板,竭力呼吁她立场软化。而在英国政坛,“悬浮议会”已经产生,保守党组建新政府面临困难。老对手工党领袖科尔宾在此次大选中表现出色,正在虎视眈眈。梅姨一着不慎,就有可能输掉政治生涯。因此,这场“脱欧”谈判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谈钱伤感情:“分手费”咋办?】这场谈判的最大难点之一,就是双方对“优先事项”的分歧。欧盟于4月份达成的“脱欧”指导方针草案表明,英国必须首先脱欧并支付“分手费”,然后才能谈未来的合作。据称,欧盟索要的“分手费”高达600亿英镑。而这一要求曾经遭到特蕾莎梅的坚决拒绝。她坚持先谈贸易合作,再来说“分手费”的事儿。她的脱欧大臣戴维斯曾经语气强硬地表示,除非欧盟撤销这一分手费要求,否则英国将退出脱欧谈判。他说,“我们不必假装可以退出谈判,我们必须能够这么做。”英国的强硬态度一直让欧盟很是恼火。在此之前,梅姨在3月29日的“分手信”里曾表示,如果双方不能“好聚好散”,将极大地影响包括反恐等在内的安全合作。这被布鲁塞尔看做是“公然威胁”,不少欧盟高级官员表示难以接受。而今,特蕾莎梅的态度也许将不得不软化,欧盟就开始“摆架子”。欧盟谈判代表称,如果英国想要就软脱欧进行磋商,就应就分手费与欧盟达成一致,并且不再威胁在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脱欧”挑战多,还能“来硬的”吗?】在目前的形势下,围绕着英国是否仍将坚持“硬脱欧”,有着诸多猜测。毕竟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大选相当于是给“硬脱欧”方针投了否决票,英国政府的策略也许将不得不改变。而随着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上台,法国“留欧派”占据上风,德国和法国也将在“脱欧”谈判中对英国形成更大的挑战。路透社称,如果即将展开的谈判上,特雷莎 梅和英国脱欧事务大臣戴维斯表现得更加温和,则可能得到欧盟做出的宝贵让步。事实上,脱欧谈判的前景,将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这包括英国内部民意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政局的变化,欧盟方面能否保持一致的谈判方针以及是否愿意妥协,还有,欧盟的改革能否更大地提升英国人对欧盟的好感度。毕竟,在特蕾莎梅日前访问法国的时候,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尊重英国脱离欧盟的公投决定,但只要谈判仍在进行,仍可能出现转机,英国如想留在欧盟,大门仍然打开。(完)多位分析人士预计: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企稳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7日,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一个繁忙的购物中心发生强烈爆炸,已经导致至少3名女性死亡,多人受伤。波哥大市长佩纳洛萨在社交网站上表示,已经有3名女性在“炸弹”爆炸事件中死亡,另有一人伤势严重。他将此次事件称为“懦弱的恐怖主义爆炸事件”。其中一名受害者被确认为23岁的法国女子,正在哥伦比亚进行为期6个月的志愿工作。报道称,爆炸发生在中央安蒂诺商场二层的女性洗手间,这家商场位于波哥大旅游区中心,是一家高档购物中心,进入停车场的所有车辆都由嗅探犬检查,安保人员遍布整座商场。习近平就科尔逝世分别向德国总统和总理致唁电

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当地时间6月14日下午,西班牙马德里卡斯蒂利亚广场发生15辆车相撞车祸,其中包括2辆公交车,事故造成14人受伤。据目击者称,造成该车祸的原因是公交车刹车时失去控制,与经过的其他车辆发生了碰撞。事故发生后,受伤者立即由SAMUR急救机构送医救治,多数伤者有擦伤、背部、颈部疼痛等症状,目前已有部分伤者出院。事故发生后,直至当晚20时30分马德里北部卡斯蒂利亚大道交通依旧十分拥堵。市政警察不得不控制阿斯图里亚斯大道与卡斯蒂利亚广场的车辆数量,并通过在卡斯蒂利亚大道上单独留下一条车道,缓解该车祸带来的交通压力。爱尔兰正式产生首位同性恋总理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讯(记者 黎史翔) 关心章莹颖案的知名华人律师邓洪6日与华裔神探、美国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就此案讨论,并于今晨向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透露了李昌钰博士对章莹颖案的看法。李昌钰认为章莹颖仍有生还的可能性,FBI 应该全力出动来寻找所有线索,尽快找到章的下落。邓洪律师向法晚·看法记者表示,章莹颖案发生时正准备起程到东欧讲学的李昌钰曾在出发前收到伊利诺伊州警刑侦人员的求助请求,李昌钰提供了十点破案建议, 后来FBI 接手处理此案后因为在东欧讲学而没有继续参与此案,不过,因为该案涉及到中国留学生的安全问题,他日前返美后马上通过媒体了解到最新的进展。他表示,虽然嫌犯被逮捕,但是在找到章莹颖下落之前,仍不算破案。李昌钰表示,一般绑架案的动机有三大类,一为钱,利用绑架手段来勒索家人以获取到钱财,二为帮派为不法交易而绑架对手以作为交换的手段,三是为满足变态的性需求。在此案中,动机很可能是为了性需求。在性绑架案中,受害者百分之九十是女性,而传统的嫌疑犯特征是白人男性,二十五岁到三十七岁间,高智商,成长过程中在性方面曾受到挫折或被虐待过。李昌钰表示,大部分嫌犯将受害人放置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来作为自己发泄的性奴隶,也有小部分案件是满足性发泄后马上杀死受害者。如果受害者被当作性奴隶掩藏在一个地方,现在嫌犯已被逮捕,除非有人协助他照顾受害者,否则,时间拖延越长,生存的机会就越少,因而警方应该在近日全力去寻找受害者的下落。过去五十多年来处理过无数失踪案的李昌钰在寻找失踪人口线索方面作出一些建议,如从嫌犯的汽车使用,加油的次数,加油站的录像,嫌犯手机使用的位置,嫌犯信用卡使用的位置等大数据中划出一个搜索圆圈,从他停留过,工作过,生活过等地方进行仔细的搜索,查看是否有任何密室,地下室,看他是否有驾驶过其它汽车,查看汽车车箱是否存放受害者,调查他是否有租一些仓库空间。李昌钰表示,一般这类有性变态行为的绑架人士往往不是一次犯案而已,因而,调查人员必须调查他以往生活以及工作过的地方,了解他的作案方式。而这些犯案人士一般都会有心理问题,他们也会重返现场作为同情人士,一方面是了解案件进情,另一方面会因为警方无法破案而从中获取心理上的快感。对于如何自保,李昌钰建议,首先,犯案人士往往会争取到受害者的信任,如声称自己是警察,教授,然后会故意主动提供一些协助,如免费接送,主动买饮料等,千万要防范这些看起来非常好心的行为,坚持要看清他们的证件;其次,不要单独一个人行动,犯案人士往往将目标瞄准一些独行独往的女子;再者,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随便进入陌生人或交往不深人士的住家,许多连环杀手都是逐步取得女子或小孩的信任而引到住家或他们已设立好的掩藏地方开始行动的。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事专家,李昌钰是美国警界迄今为止职位最高的亚裔人士。他鉴识过几个全球重大的案件,如肯尼迪总统被杀案、尼克松“水门事件”“9·11事件”等。【大家谈】G20汉堡峰会:“中国方案”坚定经济全球化信心

新华社雅加达7月4日电(记者梁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日前终于结束了10天印尼之旅,带着家人以及特勤局保镖们飞离了雅加达。在任时高调喊出“重返亚洲”的他,卸任后又重返了一次亚洲。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资料图)闪光灯下游山玩水,舞台上暗怼特朗普,与“印尼奥巴马”亲密互动,奥巴马这趟旅行简直想不高调都不行。但说到底,他这次真正要扮演的角色竟是“印尼宣传大使”。【“退休”了就是惬意】6月23日至7月2日,奥巴马与妻子米歇尔、两个女儿访问印尼,先后到访巴厘岛、日惹、雅加达。在奥巴马记忆中,雅加达具有特殊分量。50年前,6岁的奥巴马跟随母亲与印尼籍继父移居雅加达,在这座东南亚城市生活了4年。他在2006年出版的《无畏的希望》一书中,坦言自己对印尼的生活难以忘怀。在巴厘岛短短数天,奥巴马一行参观了当地的艺术博物馆以及库塔、乌布等几处知名景区。酷爱户外运动的奥巴马,还在巴厘岛阿漾河上体验了一把漂筏运动。当时正值开斋节长假,大部分媒体人本该在休假,但奥巴马一家乘坐橡皮筏的照片还是很快出现在印尼各大新闻网站的显要位置。在日惹,除参观了当地王宫、普兰巴南印度教神殿以及婆罗浮屠佛教遗址,用当地媒体的话说,奥巴马还“罗曼蒂克了一把”——裸足行走于山地稻田的泥泞中。奥巴马还走出豪华酒店四处闲逛。遇到路边摊的小商贩,还上前聊上几句,秀一下自己的印尼话。在巴厘岛,奥巴马在路边摊上买了几件木制手镯;在日惹, 奥巴马则买了些新鲜水果。小商贩们自然有点激动:一是见到了这位在印尼有很高知名度的美国前总统,二是奥巴马可能带来“大生意”。奥巴马在印尼人气很高。他就任美国总统时,印尼粉丝甚至立了一座小奥巴马雕像,后移至奥巴马曾经在雅加达就读的小学。【奥巴马与“印尼奥巴马”处得挺好】奥巴马这次是应印尼总统佐科邀请访问印尼。佐科2014年当选印尼总统时,不少国际媒体使用了“印尼奥巴马”一词称呼他,不仅是因为佐科跟奥巴马长相有些像,更是因为佐科与奥巴马一样头顶“平民政治明星”光环、享有较高民意支持。6月30 日,印尼总统佐科在距离雅加达不远的茂物总统府迎接了奥巴马。为了显示礼遇,佐科带着夫人、儿子一起热情接待奥巴马一行,佐科还亲自给奥巴马当司机。两人一起散步,一起在绿茵环绕的餐厅里吃午餐。奥巴马挺会说话,称自己自打6岁初到雅加达就爱上了印尼美食。奥巴马擅长演讲,到访印尼怎能不使出一技之长?7月1日,他应邀在雅加达第四届印尼侨民大会演讲,这是卸任来首次在亚洲公开演讲。聪明的奥巴马当然不忘在舞台上大大称赞了佐科一把。有人要表扬,也有人得挨骂。尽管没有提及特朗普的大名,奥巴马还是借机抨击现任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是错误的。当然,如此暗怼继任者,立即成了大新闻。【奥巴马的事业第二春?】印尼方面对奥巴马给出了高规格礼遇。为了保障奥巴马此行安全,印尼军方出动了约650人的安保队伍。盛情款待奥巴马,印尼并非没有私心。一个重要目的,是借奥巴马的国际声望宣传印尼旅游。在奥巴马访问印尼前,印尼方面不惜重金在美国纽约打广告宣传此访。印尼旅游部部长阿里夫说,“奥巴马在推特上有9000万粉丝。只要总统的一则推文就能影响到这些粉丝。这对印尼旅游业是有益的。非常感谢您,奥巴马先生。”巴厘省长巴斯蒂卡说:“我们作好准备为客人们服务,享受您在巴厘的时光,总统先生,如果您有任何特殊需求,请给我打电话。”他称奥巴马的到访是“巴厘岛旅游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胜利”。印尼旅游业和旅行社协会已发出呼吁,预计很快奥巴马这次印尼之行将被打造成“旅游套餐”推向市场。浓情蜜意,看这亲戚走的!(新华社客户端)金正恩:洲际弹道导弹是给美国独立节的“礼物”

据“中央社”16日报道,泰国警方表示,首都曼谷今天发生一起小爆炸,造成1人受伤,还说这个装置是1个藏在塑料袋中的“乒乓球状”炸弹。现场1名警察表示:“这是1个藏在灌木丛的塑料袋,市府清洁人员捡起来打开时发生爆炸。”报道称,泰国当局昨天刚表示,已逮捕1名与上月曼谷军医院爆炸案有关的嫌犯,当时有20多人受伤。特朗普宣布收紧部分对古巴政策 公民赴古巴旅游受限制

俄罗斯国防部15日指责美军在叙利亚南部部署自行火箭炮系统,认为这套武器针对叙利亚政府军。俄国防部在声明中说,美国在叙利亚南部坦夫镇附近的基地部署了两套“高机动火箭炮系统”。由于这种武器的射程不足以支援正在向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大本营拉卡进攻的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而且鉴于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先前多次在叙南部向与“伊斯兰国”武装交战的叙政府军开火,“因而可以推断,今后会出现类似攻击”,而且可能动用这两套火箭炮系统。俄方质问道:“所以,美国在叙利亚行动的目的是什么?美军在叙利亚的作战对象是谁?”坦夫镇距离叙利亚与约旦边境大约18公里。叙反对派武装去年从“伊斯兰国”手中夺回这个镇。美军特种部队士兵在附近的基地中培训反对派武装。五角大楼官员证实,“高机动火箭炮系统”从约旦开进坦夫镇美军基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多名美方官员的话报道,这是该型火箭炮首次部署在叙南部,而美军先前已经在叙北部用这套火箭炮系统以及M777轻型榴弹炮支援与“伊斯兰国”作战的叙反对派武装。“高机动火箭炮系统”装载在卡车上,每套系统搭载6枚火箭炮或者一枚战术导弹。火箭炮射程可达70公里,装有全球卫星定位(GPS)制导装置,可精确打击目标;战术导弹的射程达300公里。根据俄罗斯和美国先前达成的一份协议,坦夫镇地区被划定为“冲突降级区”。数周来,叙政府军及亲政府民兵向这一地区开进,多国部队以受到威胁为由,5月18日以来多次向对方发动空袭。美方官员说,叙政府军方面的一架无人机在一支多国联军巡逻队附近投下炸弹,不过没有爆炸。这架无人机随后被一架美军F-15战机击落。一名美国官员告诉有线电视新闻网,叙政府军及亲政府民兵在坦夫镇附近也部署了火炮,虽然射程不足以威胁美军基地,但是能覆盖一座驻有反对派武装和联军顾问的一座小型营地。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13日在国会作证时说,美军的空袭属于“自卫”,“地面指挥官有权采取任何必要行动”。(惠晓霜)(新华社专特稿)俄媒称一艘俄罗斯游艇被朝鲜方面扣押

新华社东京6月17日电(记者王可佳)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17日凌晨在日本近海与一艘菲律宾籍货船相撞,现已造成美国军舰上1人受伤、7人失踪。据报道,“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在返回驻地神奈川县横须贺港途中,与一艘菲律宾籍货船在横须贺港西南方向100公里近海处相撞。事故造成美国军舰舰体右侧大幅损坏,1人受伤、7人失踪。报道说,事发后,日本海上保安厅派出搜救队伍,并与美军方面一起对此次撞船事故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确认。目前尚无菲律宾籍货船上人员受伤的消息,事发两艘船只暂无漏油情况以及沉船风险。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全长154米,满载排水量为8000吨。与其相撞的菲律宾籍货船全长222.6米,满载排水量为2.9万吨。伦敦居民楼火灾死亡人数升至30人

刁海洋)从朝鲜获释的美国大学生奥托·瓦姆比尔的家人19日宣布,瓦姆比尔已于当天离世。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务卿蒂勒森当天分别发表声明致哀。瓦姆比尔来自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学生。2015年12月,他随旅行团赴朝鲜旅游。期间,他因试图窃取酒店内的一幅宣传海报被捕。2016年3月16日,朝鲜最高法院以阴谋颠覆国家罪判处瓦姆比尔劳动教养15年。今年6月13日,在被关押了17个月后,瓦姆比尔被朝方释放。返美后,瓦姆比尔一直在辛辛那提大学医疗中心接受治疗。院方治疗团队15日表示,瓦姆比尔脑部受损严重,始终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19日,瓦姆比尔的父母在一份声明中宣布,瓦姆比尔已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2点20分离世。瓦姆比尔的父母在声明中表示,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未来的日子将再无儿子相伴。在表达悲痛之余,瓦姆比尔的父母也表达了对朝鲜的不满。美国总统特朗普19日对瓦姆比尔的家人表示哀悼。特朗普称,没有什么事情比父母失去孩子更令人感到悲痛。我们的心与奥托的家人在一起,为他们祈祷。特朗普表示,奥托的遭遇进一步坚定了美国政府的决心,决不能再让此类事件发生。美国务卿蒂勒森同日发表声明称,对瓦姆比尔的离世感到悲痛,并向其家人表示哀悼。蒂勒森表示,朝鲜应该对瓦姆比尔的不公正拘押负责。美国要求朝鲜释放另外三名被非法关押的美国公民。(完)欧洲时报网:高温来袭,各国民众如何花式避暑?

     中新社汉堡7月7日电 (记者 沈晨)美国总统特朗普7日下午在G20汉堡峰会期间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这是特朗普上任之后首次面对面地与普京进行交流。两位总统之间的会晤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大超出了此前的计划。资料图:美国总统特朗普中新社记者 刁海洋 摄“特普会”正式启幕之前,特朗普与普京当天上午曾有过一次短时间的接触。当时,特朗普不仅和普京握了手,还拍了拍普京的后背以示友好。正式会晤之际,特朗普率先向普京示好:“与您在一起非常荣幸。”普京回应道:“很高兴与您见面。”特朗普告诉在场的记者:“普京和我讨论了很多议题,我认为进展非常顺利。我们的会谈非常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讨论。我们期待能够给俄罗斯、给美国和所有相关各方带来正面的东西。”资料图:俄罗斯总统普京普京表示,此前曾和特朗普有过电话沟通,但电话交流的效果绝对比不上面对面的交流。他透露,他们交流的议题涉及乌克兰问题、叙利亚问题和其他一些双边的议题。“当然,我们也会交流关于反恐和网络安全的看法。”全程陪同参与“特普会”的美国国务卿蒂勒森透露,美俄双方未来可能在叙利亚问题上展开合作。同时,两位总统还就外界关注的“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一事交换了看法。蒂勒森介绍说,特朗普率先提及“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话题,强调美国民众对此事高度关注。普京则一如既往地否认相关指责。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特普会”具有建设性,双方通过会晤确定了寻求互惠互利的共识。拉夫罗夫指出,美俄总统在汉堡峰会期间的会晤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的内容非常具体。“两国总统在具体、务实的状态下就叙利亚、乌克兰、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很多共识。”(完)新闻背景:关于G20,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菲律宾东部海域发生6.9级地震。(图片来源: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截图)中新网7月6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北京时间6日16时04分左右,菲律宾中东部海域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41公里。法国再次延长国家紧急状态 今年已挫败7起恐袭图谋

马耳他总理约瑟夫·穆斯卡特4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欧洲议会751名议员中仅有大约30人出席。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当场发飙,批评欧洲议会“荒唐”“不严肃”,却因喧宾夺主而招欧洲议会议长不满。“欧洲议会真荒唐,太荒唐了。我向那些拨冗来到这间大厅的人表示敬意,但这场会只有大约30名议员到场,足以显示议会的态度很不严肃,”容克在会场上说。容克言语中似暗示没有出席会议的欧洲议员“势利眼”:“假如穆斯卡特换成(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女士或者(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先生,估计就会全员到齐吧。”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是欧盟28个成员国中最小的国家,刚结束为期6个月的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穆斯卡特受邀在法国东部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总部演讲。容克的话却马上招致欧洲议会议长、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塔亚尼不悦。他当场要求容克“态度尊重些”,并“提醒”容克:“不是由(欧盟)委员会控制(欧洲)议会,而是议会控制委员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是欧盟三大支柱性机构。欧洲理事会是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欧洲议会是监督、咨询和立法机构,欧盟委员会是行政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前两者的决策。欧洲议会议员由欧盟成员国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斯特拉斯堡每月举行一次议会例行全体会议,但如无重要事务,议员们往往签到领306欧元(约合2363元人民币)的出勤津贴后就离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一些欧洲议员表示,当天因为没有安排任何投票议程,所以出席者才那么少。(沈敏)【新华社微特稿】法国再次延长紧急状态

王修君)当地时间29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俄总统普京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俄罗斯总统普京(资料图)二十国集团峰会将于7月在德国汉堡举行。佩斯科夫29日在莫斯科对外界表示,俄美两国元首将会在G20峰会期间会面。佩斯科夫说,会面无论如何都会进行。但要说到两人单独进行会谈,则“还没有做好准备”。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俄美领导人何时会面成为了各界关注的话题。此前就两国领导人会面问题,克宫曾多次发表声明,称两国领导人尚无任何举行单独会晤的计划。对于此次会面话题,俄各界意见不一。有意见认为,解除对俄制裁应是会面的首要话题。但俄外长拉夫罗夫稍早前表示,俄美两国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双边对话正常化”。(完)详讯:朝鲜宣布将对所有阴谋暗杀朝鲜最高领导人者处以极刑

]1932年,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建国。作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带头大哥”,沙特的政治核心,是沙特王室。开国国王是个强人,光老婆就娶了38个(不算情人),生了127个孩子(其中58个儿子);80多年过去,这些儿子们继续繁衍生息,于是沙特王室现在有5000多个王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2017年的夏天,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政局风云变幻。中东各国同卡塔尔的断交风波还未落定,沙特今天又搞了个大新闻:82岁的沙特国王宣布,废黜王储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改立王储继承人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为新任王储。这事相当有看头。毕竟,这已经是老国王上任三年来,换的第三个王储了。权力格局1932年,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建国。作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带头大哥”,沙特的政治核心,是沙特王室。开国国王是个强人,光老婆就娶了38个(不算情人),生了127个孩子(其中58个儿子);80多年过去,这些儿子们继续繁衍生息,于是沙特王室现在有5000多个王子。理论上说,这些王子,每个都有继承王位的可能——当然只是理论上。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王室成员都享有均等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沙特开国君主如果要展开从沙特开国到现在王室的更迭和斗争史,那绝对是一出比清宫剧不知高到哪里去的权斗大片。但按照开国国王的政治安排,核心逻辑是“兄终弟及”,哥哥当国王,弟弟当王储,哥哥去世之后弟弟继承。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继承方法,匈奴、蒙古、突厥、鲜卑等部落都是这样的方式。其好处是部落领袖始终是成年男性,坏处则是有继承权的人太多,一旦没有外敌威胁,就容易陷入内部动乱和分裂。毕竟,要等到自己的兄长去世,那还是得熬年头的。现任国王萨勒曼,19岁就从政、20岁就当省长,然后……然后79岁才当上国王。目前沙特王室的权力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两派:“苏德里七雄”,或称“苏德里兄弟”是一派,其余的亲王则是另一派,制衡这一集团。所谓“苏德里兄弟”,是开国国王与宠妻哈萨·宾特·艾哈迈德·苏德里所生的七个儿子。沙特现在的国王萨勒曼,就属于这一集团。就目前看,掌握最高权力的“资深亲王”数量在10至15人左右。他们身居要职,掌控着政府的核心部门,以此为依托,建构各自的权力集团,或是隶属于某一个权力集团,实现对外交、军事或内政等某一个领域的控制。而即使沙特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沙特王室内部以各直系亲王为代表的多权力集团局面也一直存在。听起来枯燥吗?没关系,这只是背景知识介绍。高能的来了——前面的国王、摄政王们轮来轮去这么多年之后,现任国王出手了。两年内,他换了三个王储。苏德里兄弟换人前任国王离世前,把自己的心腹、开国国王最小的儿子穆格林立成了第二顺位王储。和“苏德里兄弟”不同的是,穆格林德母亲地位比较低下,属于政治背景不深的那种。然后,萨勒曼国王即位后三个月,就把这位王储废掉了,断绝了这位异母兄弟上位的可能。之后,他把堂兄之子穆罕默德·本·纳伊夫(就是今天被废的那位)为王储和内政部长,自己最看重的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立为王储继承人(副王储)兼任国防部长和国王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由穆罕默德·本·纳伊夫领导的政治和安全事务委员会,而取代此前由班德尔·本·苏尔坦亲王主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换句话说,本来王室的权力是在“苏德里兄弟”和其他分支之间交替,但这一来,王室里的“苏德里支派”就牢牢掌握住了国家权力。但是隐患依然存在:一旦苏德里集团确立垄断地位,集团内部再次分化成不同派别,沙特原有的继承纷争则会继续在他们之间上演;同时,由于现任国王年事已高,一个正当盛年的王储和年轻有为的副王储之间,难免对王位继承互有算计。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新闻。现任国王不仅把权力递交到了“苏德里兄弟”派手中,更准备把王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打破“兄终弟及”的古制。新王储两个穆罕默德本来,在这场沙特王储和副王储的王位争夺战中,西方国家是历来青睐本次被废的王储穆罕默德·本·纳伊夫的。纳伊夫一度拥有优势:不仅更成熟年长,而且早年留学美国,还在FBI干过,跟美国关系紧密。在担任沙特内政部副大臣期间,他长期与西方国家保持合作,是美国中东反恐政策和情报支持的坚定拥护者,被西方同僚称为 “反恐王子”和“间谍专家”。而新任王储、国王的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呢?30出头(沙特从未公布过他的真实年龄,外界推断为32岁),西方的印象一向是“冲动,冒进”——当然这种印象也不是没有原因。这位30出头的年轻王子被委以经济改革和国防重任,同时还是沙特最大的钱袋子、沙特阿美石油最高委员会主席,更曾经亲自开着战斗机,飞到也门空袭胡塞武装。但在坐稳王位三年后,德高望重的现任国王萨勒曼早已拥有绝对权力,且扶持自己儿子继位的意图明显,阿拉伯世界早就盛传,纳伊夫王储被废黜只是时间问题。这时候,搅动海湾政局的最大变量出现了:特朗普入主白宫。纳伊夫与希拉里通过巨额的军备贸易和对中东地区格局的共同谋划,沙特时任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和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成为了特朗普所依赖的地区盟友。还记得上次萨勒曼国王带着500多吨行李、2架镀金飞机舷梯、1500多人的随行团队在亚洲巡回访问了一个多月吗?彼时,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正在美国见特朗普呢。我们此前已经分析过,在美国新任总统的默许下,沙特和阿联酋联合发起了对卡塔尔的外交封锁,同时也坚定了他们执掌国内权力的决心。可以想象,沙特此次更换王储,也已得到了美国总统的提前认可。大变局前文已经说到,这是对“兄终弟及”制度的打破,因此绝对称得上是重磅新闻。从建国至今,这一制度一直得到沙特王室的遵守。其构建的权力制衡体系,也避免了权力滥用,确保了家族稳定。但是,当第二代亲王纷纷老去,甚至出现在任王储连续去世的情况下,兄终弟及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如何延续有效的继承制度,或者说如何将第三代亲王引入王位继承序列,成为近年来一直困扰沙特王国的问题。此次更换王储,无疑彻底打破了这一制度——这意味着,权力从以前在老国王直系在世儿子中平行继承,变成现在“父传子”的垂直继承;这也意味着,王室基本制度第五条“国王和王储不能出自阿布杜·阿齐兹子孙中的同一支系”(权力制衡)的规定,最终将被更改。同时,王室继承制度中的长幼顺序也被颠覆。现任王储不仅是开国君主的孙辈,同时也是孙辈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如果说2015年萨勒曼国王即位,意味着苏德里集团在王室中的权力垄断,那么如今其子成为王储,则意味着沙特王位从此转为在萨勒曼家族内部延续。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与特朗普那么,这一变局,对地区局势又将有何影响?影响很大。不夸张地说,新王储的诞生,不仅将改变沙特国内政治的面貌,也将改变整个中东地区的面貌。自从担任副王储和国防部长以来,他就显示出惊人的抱负。从立志改革沙特经济结构的“2030愿景”,到在也门开展沙特史上最大军事行动“决断风暴”,这位年轻王储,无疑准备为沙特王国开启全新的地区政策。首先,以近期和卡塔尔断交为标志,沙特王储和阿布扎比王储扛起了反对“阿拉伯之春”的大旗,其中重点打击的对象,就是在2011年地区动荡后崛起的政治伊斯兰势力。其次,为了配合美国特朗普政权的中东政策,沙特和阿联酋会加快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并彻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与激进反对美国和以色列的革命潮流不同,沙特和阿联酋将提出对伊斯兰思想的中正解读,并积极融入美国所主导的地区秩序中。或可预见的是,随着沙特权力格局的变动,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沙特-阿联酋轴心”正在逐渐形成。在他们的合力之下,也门或将在分治的情况下止战,利比亚重新回到卡扎菲旧部的掌控之中,美国及其阿拉伯盟国与伊朗的冲突则可能进一步加剧。泰国国王在德国遭两名少年空气枪攻击

黄恒)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美联航)运营的一架支线客机2日下午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国际机场着陆后起火,幸亏机场应急部门反应迅速,机上63人无人伤亡。美联航客机(资料图)这架客机航班号为天西航空5869,由美联航旗下专门执行地区间短途飞行的联翔公司承运,事发时刚刚从科罗拉多州的阿斯彭飞抵该州首府丹佛,两地相距大约350公里。事发后,乘客在社交网站上发出的现场照片显示,一架尾翼涂有美联航标识的庞巴迪CRJ700客机左引擎正在燃烧,与此同时,从飞机上滴落的液体点燃了一大片混凝土跑道,一名头戴棒球帽、穿着粉色上衣的女士一边逃离现场,一边扭头看身后飞机的状况。近年来,美联航多种安全和服务事故频发。今年4月,美联航因使用暴力驱逐已登机乘客的“逐客门”事件引发众怒。2013年,该公司旗下的联翔公司还发生过更令人惊愕的事件:机组人员在抵达目的地机场后直到锁上舱门并离开飞机,都没有发现一名熟睡的乘客被落在飞机上。“巴铁”投资方华赢凯来涉嫌非法集资

在今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记者问及的“台湾和巴拿马之间仍然保有自由贸易协定”,新闻发言人耿爽表示,巴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不与台湾方面发生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有记者提问,台湾和巴拿马之间仍然保有自由贸易协定。中方对此有何看法?耿爽回应称,6月13日,中国同巴拿马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巴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不与台湾方面发生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巴方这个态度非常明确。记者追问,你是说双方保留自由贸易协定相当于仍有外交关系?耿爽强调,巴拿马方面承诺不与台湾方面发生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什么是官方往来,什么是官方关系,这应该很明确。民调:57%美民众更相信科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强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