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交显示未必网页自动填写提交软件

  央广网财经北京7月18日消息(记者丁华艳 实习记者吴晓昱)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针对美国近日提出的对华轮胎双反调查,我国轮胎行业已经采取行动,在行业协会――中国工业协会的组织下,整理材料,开展反诉。同时,中橡协表示,如果美国对华轮胎双反立案,将坚决要求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

  一旦立案将影响近百万名工人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6月份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轿车及轻卡轮胎,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这是我国轮胎行业遭受的贸易救济措施中金额最大的一次。双反案件一旦成立,并征收60.15%和25.73%的高额税率,那么中国涉案产品根本无法出口美国。将影响中国轮胎橡胶制品产业近百万名工人,影响面巨大。

  轮胎出口已经受到潜在影响

  轮胎出口企业中策橡胶集团董事长沈金荣,昨天告诉天下财经,目前双反调查的潜在影响已经显现:“美国客户的订单因为怕受到双反的追溯,已经开始受到影响。”

  但是,中国企业也没有坐以待毙。沈金荣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已经组织了多次商讨,同时,中国轮胎企业的意见和做法是高度一致的,认为这种做法完全是对贸易保护措施的滥用。我们也联合起来向美国的相关部门进行交涉,并有大量证据说明双反是不合理的。”

  损人不利己,2009年美国已经干过一次

  其实,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将贸易制裁大棒挥向中国轮胎产业。2009年9月,美国对中国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特保限制措施,中国轮胎对美出口一度下降超过6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这期间美国也没得到好处:“美国轮胎行业仅仅新增1200个就业岗位,在此同时,美国消费者要多支出超过11亿美元,而美国零售业也损失了3700多个就业岗位。”

  这次美国未必能得逞

  梅新育认为,这次美国发起的轮胎双反调查,未必能得逞。因为世界贸易组织本月刚刚裁定,美方针对中国输美产品实施的26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违反了世贸规则。

  由此他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次美国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予取予求,我们肯定比以前要更主动。”

2017年9月中旬,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在杭州成立了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简称 "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隶属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核心企业之一的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央行旗下为数不多的以区块链为研究方向的机构。目前已申报有22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相关发明专利。

实际上,中钞区块链团队从2015年初就开始参与到央行数字货币课题研究,2016年起承担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票据课题,一直致力于央行数字货币技术研究和区块链在金融等领域的前瞻性应用与实践,也是国内金融体系内的首支区块链技术研发队伍。2016年6月,发布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数字票据系统SDDS(Smart Digital Draft System)的概念验证原型。2017年1月,完成央行的“基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验证系统开发和部署。2018年1月,数字票据平台在上海票据交易所及4家商业银行实验性生产投产。2017年9月,发布BROP可信登记开放平台白皮书,平台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上线。

法定数字货币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全球央行为什么纷纷投入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对现有金融和货币体系将有什么影响?区块链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困境?在当下的火热市场中,投资者和创业者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本期“大咖超链接“,我们邀请了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一锋, 聊了聊他对法定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ICO及区块链投资的看法。以下内容为张一锋院长口述,巴比特资讯编辑整理:

法定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从金属铸币到锚定金属的纸币一直到最近四十年,货币已发展到完全由信用来支撑其价值的阶段,几经曲折历史最后选择了国家信用,作为维持币值、扩大流通和增强货币信用的最佳形式,并通过货币流通量的调控来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从今天看,在可预见的时期里,数字货币,仍然会以国家主权做背书,才更符合货币进化的趋势和金融实际业态的需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技术探索,也是一场社会实践,这次探索对于重新认识和分析货币的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这场社会实践到今天,仍然没有证明它具备充当人类社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比如,一直无法找到一种机制来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而这是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重要基础。价格暴涨暴跌的比特币类虚拟货币,虽然在某些局部已具备一定的货币特性,比如也可少量应用于一定特殊场景下的支付,但从总体实践看,目前其更表现为一种类股票的金融资产。

而大部分人购买和持有比特币的现实动机,也符合我们的以上判断。买比特币类的人,绝大多数是期望通过持有增值套利,而不是为了以它来购买商品(也许ICO过程是个特例),从这点也可以简单判断,比特币目前仍不具备货币的基本特征。

因此,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或者也有人把它叫做私人准数字货币,目前仍表现为一种资产特征。到今天为止,比特币并没有实现中本聪所预想的全球化数字货币的目标。也许比特币经过若干年的进化,或者某种新形态的虚拟货币的出现,能朝着这个目标更进一步走近,但今天并没有明显的迹象。这也是我们认为在未来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当中,需要重点去思考和规避的问题。

还有一类是ICO项目的代币。客观的说,ICO模式是一种试图解决激励问题的创新思路,可惜的是现实实践中却往往难以避免沦为一场旁氏骗局。很多项目大而无当,根本无法为它所描绘的目标去落地实现,只能靠一些玄而又玄的概念去吸引和收割跟风的韭菜。其中一些连基本业务逻辑都存在巨大缺陷,无法自圆其说,纯粹为了骗钱。还有一些逻辑能够自洽,但所描绘的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需要的技术,今天都完全不具备,也看不到一定时间内能解决的可能性,或者在落地实现的过程中,存在巨大无法克服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一类ICO项目和代币主观上未必是行骗,但结局不见得比前者好多少。另外,因为监管的缺位,ICO所得资金的使用,是否能完全投入到承诺的研发中,变成一场纯粹对人性的考验,也使得项目中途夭折的概率大大增加。

对于代币,投资者一定要心生警惕。而像比特币这类的虚拟货币,也要充分评估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适不适合去做这一类投机性很强风险极高的虚拟资产投资。股市尚有风险,入市还需谨慎,投资比特币的风险远远高于股票这点是毋庸质疑的。

法定数字货币的选型、挑战和影响

目前来看,全球各国央行对于法定数字货币都还处在论证探索的过程,总体仍比较谨慎,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模型,究竟法定数字货币应该长什么样,需要解决哪些业务问题,并没有多少可兹参照的对象,对法定数字货币的认识,本身就还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第二个是技术,法定数字货币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货币,还不简单只是一个业务问题,对于技术的挑战是非常高的。比如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只能先验证,无论区块链技术可行或者不可行,尚不能为时过早的去断定。至少从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的性能瓶颈等问题,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使用范围和交易速度,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当然,法定数字货币也还没有正式发行,区块链技术也还在快速往前发展,所以技术层面的问题,都是一个进行时。

第三个关于影响。无论在货币理论,法律体系,还是实际的金融业务,法定数字货币都将带来很多挑战。一些央行,包括中国央行,都在做具体的研究。总体来说希望降低数字货币发行后对金融体系潜在的负面影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些是今天尚难以想象的。比如,货币的乘数效应必然会发生变化。大家平时对货币有一种误解,认为货币就全是央行印出来的,其实不完全,这部分叫做外部货币。实际经济生活里所使用的货币,其实更多是指商业银行在央行发行纸币基础上,通过贷款放大出来的货币供应总量,我们也叫做内部货币。这才是实际流通中的货币,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而这种杠杆放大作用,就是货币乘数效应。

法定数字货币出现以后,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老百姓,如果大量把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转成数字货币的形态来持有,就可能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当然是不是一定出现这个影响,也取决于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的业务规划和实际推进路线。

法定数字货币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是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往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互联网和信息化为技术特征的数字经济,近几年在快速成长,在这一个完全数字化的互联网世界里,同样需要货币这样一种基础设施。这是数字世界成长过程必然产生的内在需求。如果法定数字货币缺位,就会出现像比特币、甚至包括支付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承担这个数字世界的准货币职能,我们认为这是时代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延伸。

另一个原因,过去三十年全球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密码学技术的进展,已经基本具备了产生新形态货币的技术基础。

货币的每一次革命和更新换代,其实都有两个轮子在驱动,一个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个是科学新技术的成熟。第一张纸币,为什么首先在宋朝出现,一方面是当时的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后客观上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流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原因就是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达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水平,使得纸钞出现,耐用且不易被仿制成为了可能,这正是纸币出现的技术基础。今天的法定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逻辑。

什么样的应用场景适合区块链?

简单说,需要多方相互协作的,尤其在多方缺乏信任基础的前提下,需要进行协作的领域,这些场景都是未来区块链有可能爆发价值应用的潜在领域。

比如,在数字票据模型里,我们尝试把整个票据的生命周期都在区块链上面进行构建,从最初的开票承兑,到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到期托收。参与方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票交所,都在一个平权的区块链联盟链上,承担各自角色。所有相关的互操作,在票据链上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存在,使得交易更灵活可信,而像到期托收这类的交易还可以通过自动触发来完成。这些都是数字票据有别于传统的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一些特性。

区块链当前面临的两个难点,三个技术问题

总体来说,区块链的发展目前还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

一方面大家仍在找真正适合的场景。如何通过区块链重构业务,如何进行合理设计,解决业务中的问题,体现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仍然是整个行业在共同探索的问题。

第二个是技术,目前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突破,比如以下几方面就正亟待解决:

一个是性能的提升。虽然一年来不断有新的提升性能的解决方案出来,但大体来说到目前仍远没有看到一个可以信服的句号;

第二个隐私保护。区块链天生的数据透明性,带来必须去解决具体应用场景中的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

第三个是智能合约执行带来的系统扩展性的问题。目前智能合约的执行都是串行化处理的,所以必然带来区块链网络整体扩展时面临新的性能瓶颈。

规范化监管是趋势,监管和创新并不矛盾

2017年国内ICO乱象,从监管的角度,短期在国内不会有放宽的迹象。从全球来看,监管当局也处在逐步认识这一新生事物的过程中。正是因为缺乏严肃的监管,所以才使得真伪创新难以辨识,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真创新的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美国SEC在内的机构正在逐渐加强规范,比如SEC最近提出的证券类ICO必须纳入证券监管范畴。整体来看,之前大家还没有看清楚技术后面的业务逻辑,在各方认清以后就会逐渐规范化监管,监管和创新并不矛盾。

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建议: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投资者来说就一个词“耐心“,因为这个领域确实还在早期,急于求财可能会走入歧路;对于创业者来说,我觉得他们要有“信心“,这个领域未来是有大有可为的,中间会有些曲折,但是需要信心来使得我们能够走到最后。

  本文作者赵武,白帽汇创始人,作者原定标题为《白帽子与漏洞平台》。

  “非常感谢提交漏洞和对 XXXX 的支持,我们已第一时间将漏洞修复完毕,并抓捕了你”。看过这么一句话,你会不会莞尔一笑?对了,还有一条表情包的内容是这样的“我有乌云保护,日你网站怎么了,不仅日你网站还拖你裤子……怎么了”。大家又乐呵了一把。

  昨天一条信息引爆了国内的信息安全行业,某厂商报案把某平台上一个提交漏洞的技术人员给抓了,行业两派的争议不断,互相鄙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年 Windows 阵营对 Mac 阵营。“白帽子”派(我们姑且这么叫)是说厂商太无耻,我们好心给你们提漏洞,你们居然敢这么对我们,你们要像其他厂商学习,人家不只快速修复,还有奖励;“亲厂商”派说你们明确触犯了刑法,未得到授权,泄露了信息,把一个单纯的技术漏洞硬是利用到了公关层面,公开数据公开细节,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并不想就本身的事件进行任何的重复,我码这段文字是因为我发现大家没有意识到,要争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白帽子和漏洞平台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诉求,厂商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诉求,以及最终能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解决。

  大家喜欢用一句话来说明问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似乎是一把尚方宝剑,放到哪都能用,都是权威,说了这句话我们就无敌了,任何伤害反弹。好吧,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说明一下问题。漏洞平台的初衷和白帽子的初衷是什么?我暂且先用这么一句话来代表白帽子描述——

“我们有着足够强大的技术力量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协助企业解决问题。也希望企业能够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的行为。我们并不求任何回报,不过有一定的回报我相信我们能配合的更深入更好。”

  我觉得这个初心没有任何问题,这个社会一定有很多人心存善意,愿意打造一个和谐互助的环境。但是一个巨大的拦路虎在哪里:刑法两次的修正案都明确定性了,未授权入侵检测,获取了数据,尤其是在传播的情况下明确属于违法行为。这些条文大家能看出来,防君子不防小人。一个国家需要这么一批有能力的人,但是又不希望是完全不可控的,所以立了法,没有伤害没人追究就持观望态度,一旦事情闹大有了负面影响,不打击是不可能的了。

  任何一个个体抗风险能力为0,你的善心在尚未得到验证之前是不被认可的,说抓也就抓了。于是出现了一些漏洞平台,他们有一些官方层面的认同和合作,有些事情就有了沟通渠道。这时候,白帽子群体的共同诉求开始进行了转变,他们希望“这种漏洞的发现和披露形式是合法合规且合理的”。也许掩盖了一些鱼目混杂的假白帽,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过程中,形式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执法部门加入了尝试性的接触和观望态度,他们也不希望涉入太深;各企业也开始了与各漏洞平台试探性的合作。记住了,这些都是实验性质的,谁也没有对此定型善或者恶,都想先通过行业的自我发展来进行妥协和调整。

  但是这种尝试性的合作前期引起了误解,最直接的体现是有少数一批白帽子们并没有认清形势的发展,突然感觉良好,认为漏洞平台的实验性质的合作就是合法,导致无限膨胀了。比如有白帽子认为不给奖励就是有问题,比如有白帽子认为厂商在技术上不认为是漏洞也是有问题,甚至是这种问题激怒了白帽子引发了“恐吓”,“脱裤”,“删数据”等过激行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前期冲突几乎是一定的,可以预见的,因为没有规则,没有权威的机构,只有民间自建的体系。记住了,所谓的和谐体系是一个初期妥协的产物,厂商对漏洞平台的所谓合作,以及对白帽子们的认同,这种微妙的合作关系非常脆弱,就如同一张窗户纸,一捅即破。如果厂商觉得白帽子的行为不可控,所谓的提交漏洞对企业弊大于利,那么企业就会反弹,撕破那张纸,向有关部门施加压力。相关部门压力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很多事情就扛不住了,心想给你们机会不好好珍惜,闹得社会不安宁,看着心烦于是干脆一巴掌拍死得了。

  我们回到最初的诉求,白帽子是希望自己的身份得到认可,希望跟企业更好的合作。企业希望看到的是你真诚的笑脸,而不希望看到你背到后面的手上拿着一把刀。尤其在这个已经明确定义为不合法的法律社会,白帽子很多事情不能做,很多玩笑不能开。你可以试想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到劳苦大众中视察,满脸的笑亲切的很,但是如果一个小摊贩不识好歹,尝试跟领导人勾肩搭背做兄弟状,他离死也就不远了。领导人跟你勾肩搭背开玩笑可以,你爬到他身上就不行。

  上面说的大家如果能理解,那么我们再往后走一步:目前不合法,未来能不能合法?如果未来都看不到希望,我觉得这个社会未免太黑暗了。同性恋在多少年前全球就不合法,但是到今天我们再看看,许多国家已经明确立法支持合法,很多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支持,但是也没有明确反对了,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改变,这就是方向。所以,其实各大漏洞平台都在做这样的尝试:

漏洞平台越来越多,接入的厂商越来越多,跟相关部门的合作月来越多,白帽子越来越多切越来越能管控自己在一个合理可控的区域,那么整个生态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就强了,它就从一个黑暗面逐步进化到台前。

  这难道不就是希望么?

  有个观点我还想说一说,白帽子之所以发生膨胀,漏洞平台不能完全脱离干系,如果平台没有处理好跟厂商的关系,那么平台必须对真正善意白帽子做好保护工作,比如漏洞如何披露,数据如何展示。白帽子没有法律意识,漏洞平台必须有法律意识,找相关的律师事务所合作,不只是保护平台,也要保护好白帽子在做贡献的同时自身是安全的。除此之外,给白帽子进行一些规范,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些红线不能踩一定要先沟通好。否则,收漏洞时很开心,披露时也很开心,事情闹的还挺大,出事了平台说跟我无关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

  最后,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有进步的地方就有冲突。我们不要因为一些特例来一棒子打死一个新方向的尝试,我们为任何过激行为(不论是白帽子还是厂商)表示遗憾,我们还是希望呼吁所有人正确看待白帽子们的贡献。电能电死人不代表我们就不用电,车能撞死人不代表我们就不开车,电和汽车都是科技的产物,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我们应当给予适当的包容,适当的理解,适当的欣赏。

  几点补充:关于这件事情本身,我跟平台和企业方之前都深入接触过,因此我也想再补充几句:

  1、白帽子未必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对他而言,当他在点击“提交漏洞”按钮的时候并不认为跟往常有任何区别。只是报告漏洞,提供了一些证据,然后收到企业方的致谢以及小礼物。他知道自己并未做出任何破坏性的工作,相信厂商是理解的。

  2、企业方的技术团队未必真要抓白帽子。大家想过没有,所有企业内部的安全技术团队成员其实就构成了现在的所有漏洞平台的白帽子团队,他们发现别人厂商漏洞的成就感远比发现自己公司的漏洞来得更强。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技术人员相爱相杀,但是某个层面上会达成一致,不至于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就好比小学生闹矛盾,大家会鄙视“告老师”的那位小盆友。所以,不要鄙视厂商的技术团队。

  最后,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情况?我觉得两种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白帽子沟通过程中表达不当(白帽子太不擅长跟厂商打交道了,同学们啊)激怒了厂商

  二是厂商那边有个“主战派”,他们不一定懂技术,但是一定是公司相关权利部门,比如法务部/公关部之类的,当然,最怕的是老板,最怕的是老板,最怕的是老板。一个暴燥如雷的老板会直接推动事情的进展。他们会喊出“犯我领土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强权确实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至少气势上威慑住你。

  所以,别怪白帽,别怪企业技术团队。大家多一些包容,把误会一步一步地消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页自动填写提交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