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段如何读名著学英语

原标题:李来风:送别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先生

作者:李来风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洪朝生的父亲洪光昆早年为同盟会会员,曾留学比利时、法国八年,研习道路工程,回国后从事铁路技术工作,曾任陇海铁路西宝段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闲暇时间翻译了大仲马名著《地亚小传》(后人译为《蒙梭罗夫人》),母亲高君远为近代著名出版家高梦旦之女。洪朝生有两个姐姐,幼时就与两个姐姐跟家庭教师学习小学课程和现代文化知识。小学和初中是在北京育英学校完成学业,那时开始对天文学产生兴趣,他的高中时代在汇文中学度过,在张佩瑚等名师引导下,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想通过学习物理来了解宇宙的神秘。洪朝生16岁便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他执意要上物理系,但做工程师的父亲坚持要让他学习工科,原因是他父亲认为工科才是对中国有用的,若学物理就不给他提供经济支持,无奈洪朝生选择了和物理比较接近的电机系。是探索自然奥秘亦或是做直接有用的事,困扰洪朝生一生。

大学期间因对物理学的热爱,他常常去听物理系的课程。1940年在西南联大电机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41年任西南联大电机系助教。1943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生,次年他又考取了庚款留英公费生。后在任之恭、范绪筠指导下进行留学预备期学习。一个学工科的学生能够先后考取留英和留美的物理专业公费生,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羡慕的。

经过慎重考虑,他接受了范绪筠老师的建议选择了留学美国。1945年来到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跟W.B. Nottingham教授学习物理电子学。在美国读博士,首先需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通过考试后才能选择导师和研究方向,考试成绩下来,洪朝生考了第一名,W.B. Nottingham教授异常高兴,有意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而且在他的研究组里说:我们马上要来一个大英雄了。但洪朝生那时对理论物理感兴趣,特别想找一个理论物理的导师,后来在任之恭的建议下,还是同意做了W.B. Nottingham教授的研究生,从事氧化物阴极热电子发射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在当时对军事领域很重要,课题得到美国海军、空军等部门联合资助。洪朝生对在加速场和减速场作用下氧化物阴极的热离子发射作了深入研究,他的论文研究工作得到导师的欣赏,推荐他到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作了个受邀报告。他的毕业论文“Thermionic Emission Emission”并在1956年出版后特意寄给已经回国的洪朝生,信中对洪朝生表达谢意。以前在国内洪朝生喜欢理论物理,不太擅长实验物理,但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期间,洪朝生逐渐地发现自己喜欢动手做实验了,他搭建的实验台美观、适用、所得数据准确,深得导师和同行赞许。正是在攻读博士期间,洪朝生与当时在哈佛大学学建筑的李滢相识相爱,收获了爱情。

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联系到了普渡大学做博士后,那时固体物理研究正在兴起,半导体是热门,而且普渡的半导体物理研究很有特色,是当时美国主要的研究组之一,由K. L. Horovitz教授领导,有二十多人。1940年代,普渡大学物理系积极投入了半导体的研究,对半导体的基础物理特征非常重视,因此他们组成研究团队,逐步发展技术生长高质量锗单晶,定量地控制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并且深入探究这些掺杂半导体的光学性质和低温电性,那时普渡大学取得的领先成果,更让贝尔实验室(Bell Shockley等人利用种种手段旁敲侧击打探信息,寝食难安了好几年。贝尔实验室制作的第一个晶体管使用的是普渡大学提供的高质量锗样品。那一时期洪朝生参与了该项半导体低温电性的研究,开始他与普渡从荷兰莱顿大学聘来的低温技术专家共同搭建低温物性测试装置,一起操作新买来的氦液化器,经常躺在地上拆修机器,经过半年的时间,熟悉并掌握了低温实验技术,接下来对各个实验室提供的半导体材料进行低温电导和霍尔系数测试,发现锗单晶样品低温下表现出电导和霍尔效应反常现象,起初洪朝生对这些测试结果并没有太在意。但后来发生的两件事促使他在这个领域开始深入研究,一是他当时经常去范绪筠家做客,范绪筠当时在普渡做客座教授,谈论中范绪筠提醒他要深入探究;二是他去参加第一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并作了报告,其中一位参会者问到这个反常现象是不是与材料纯度有关。洪朝生会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整理,发现在低温下半导体锗单晶电导与霍尔效应的反常行为,但是当时无法给出理论解释。在半导体组的例行双周汇报会上,“神秘”字样屡次挂在大家的口上,而洪朝生预定要离开美国的时间却迫近了。1950年,即将结束普渡大学工作准备去欧洲留学的前两个星期,洪朝生又收到一批样品,是经过中子辐照过的样品,主要目的是确定其中嬗变产生的镓、砷杂质含量。他并没有因为新的工作行程而懈怠,而是加班加点进行测试。恰恰是这一批样品的测试结果,弥补了之前数据上的缺陷,使得电阻变化与杂质含量之间的规律一下子清晰起来。他提出禁带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与普渡的理论物理人员讨论,认为这个解释是合理的,然后洪朝生写了两篇论文投到Physics Review,一篇是关于锗单晶低温电导和霍尔效应反常现象的实验结果,一篇是关于这些反常现象的理论解释,两篇论文在同一期以Letter的方式刊出。随后他又进行详细分析撰写了11页篇幅的论文,审稿人为肖克莱(W.B.

这些论文在之后的数十年间被固体物理学界大量引用。该发现被黄昆称为“洪氏能级”。洪朝生的工作是后来通向非晶态物理研究新领域的开端,理论物理学家把他的结果作为非晶态固体中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第一个类型来解决,并建立了新的理论概念。当时在普渡大学,接替洪朝生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是洪朝生当时指导的学生H. Matter奖(美国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Fritzsche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与莫特(N.F. Mott)共同建立非晶半导体的Mott-CFO能带模型(CFO是三个人名字的缩写,其中的FFritzsche)。而“洪氏能级”可以被认为是上述模型(包括莫特的变程跳跃导电理论)建立的出发点。2010917日,Fritzsche写来一封信,这封信非常感人,在信中称洪朝生永远是他的老师,并详细描述了在洪朝生回国后他如何寻找洪朝生的经历,他的信念是一定要找到洪朝生,一定要当面表达对洪朝生的感谢。在1980Fritzsche受邀请来华访问上海中科院硅酸盐所、南京大学后来到北京终于见到了洪朝生,实现了当面感谢洪朝生当年把他带到这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的愿望。

1950年洪朝生发现并提出半导体杂质能级导电理论后,固体物理领域还没有特别重视,洪朝生前往英国会见莫特,莫特当时是英国利物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教授,也是国际上固体物理的领军人物,洪朝生向他介绍自己的工作,但莫特当时对位错感兴趣,还很热情地希望洪朝生和他一起做位错理论,后来据黄昆讲,莫特的个性在于在某段时间对什么感兴趣,就全力投入,对其它内容就放下了。到了1956年,莫特才开始对洪先生的工作有兴趣,加上1958年安德森(P.W. Anderson)局域概念的适时提出(安德森研究局域化理论的第一个实验对象就是洪朝生的这个结果),实验与理论的交会,终于导致了60年代的变程跳跃导电理论的完成,1977年莫特和安德森都因为对无序系统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洪先生晚年写的回忆性质的碎片文字里,其中有一页他写道:“虽然正文的发表一时受到莫特的忽视和肖克莱的抵制未能刊出,但我到Leiden后似应向Gorter提出愿作一个科研报告而我没提。在Leiden还有一个理论研究所,我获得许可利用它的科学期刊查询,我尽量利用了,而却忽略了那里的一位讲师Koringa(他后来去了普渡),以至Lark-Hororitz(普渡大学)惊呼:你怎么不和他讨论你的成果!我做了好的工作,但未学到科学界的规则。”

1956年底严济慈为团长的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半导体技术,代表团成员有王守武、洪朝生、成众志、吴锡九等,历时2个多月,在参观了多个苏联的大学和研究所之后,苏方提出想听听中方的研究工作,严济慈推荐洪朝生做报告,洪朝生就把他的杂质能级导电工作做了介绍。当时莫斯科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的朗道(L.D. Landau196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和卡皮查(P.L. Kapitza197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听完洪朝生的报告,感到很震惊,认为这可不是一般的报告,对他大加赞赏,朗道以前就了解这个工作,没想到今天见到洪朝生本人。随后在朗道的推荐下,莫斯科其它研究所和大学纷纷邀请洪朝生去做报告,让本来看不起中国半导体研究工作的苏联人现在对中国肃然起敬。多年之后洪朝生的学生张殿琳院士问起他如果当年不回国而是选择在国外继续这方面的研究,诺贝尔奖会不会颁给他时,洪朝生沉思一会儿,摇了摇头说“没有如果”,他从未动摇和后悔回国的决定。

低温物理研究离不开低温条件,当时荷兰莱顿大学是国际上顶尖的低温研究机构,其低温实验室是以卡末林·昂纳斯(K. K. Onnes)名字命名。昂纳斯最先实现He液化,也是超导的发现者。19501951年洪朝生在这个实验室工作,深入系统地学习了获得低温的技术,同时在低温物理方面,取得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即他于1951年,与P.Winkel合作,在超流He II中观察到临界速度的存在(由于Gorter-Mellink互摩擦耗散的出现)。当时P.Winkel是在莱顿大学读研究生,做完实验对实验结果分析不透彻,是洪朝生发现有个临界值(论文发在LT-2上,当时LT这样的会议没有Post论文,参会者严格限制,一个单位只能有一个人参加)。

在昂纳斯实验室的实验工作,激发了洪朝生对低温的热爱,他写信与钱三强联系,钱三强热情邀请洪朝生回国开创低温事业,这样洪朝生在1951年赴英国参加完第二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后,取道地中海经香港回国,并接受钱三强、彭桓武、陆学善等建议,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开创低温科学研究,同时希望不放弃半导体方面的研究。1952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在北大与黄昆、王守武、汤定元合作开设“半导体物理学”课程。但主要精力还是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开展半导体物理和低温物理两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任低温物理室和半导体材料组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在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生长出的锗单晶达到了器件制造的要求,之后在1957年洪朝生不再担任半导体材料组负责人,由林兰英接任,1960年以应用物理所半导体室为基础,成立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独立出去。洪朝生将主要精力转向低温物理和低温技术领域。

新中国成立初期,钱三强和彭桓武从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考虑,提出应在中国开展低温基础研究的建议。从事低温物理研究,必须先要有低温条件,当时中国低温工程事业完全是空白,需要从头开始。在钱三强、彭桓武等人推动下,中科院决定在应用物理所(即现在的物理所)建立低温物理实验室,并拨款旧币10亿元(即后来的新人民币10万元),交付洪朝生筹划。

1953年起,洪朝生开始带领青年技术人员(朱元贞等)设计和研制氢、氦液化系统,在国内首先实现了氢液化(1956年,液空预冷,6/小时)和氦液化(1959年,液氢预冷,5/小时)。氢、氦液化系统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中氢液化技术,为后来在大连化工厂建立(通过液氢精馏)重水制备设备打下了基础,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以及“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

鉴于1959年研制成功的液氢预冷—氦液化技术安全性较差,洪朝生领导的项目组开始研制活塞式膨胀机预冷的氦液化器。然而,研究人员在加工精度方面遇到了困难。1962年,周远(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刚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半导体所工作,半导体所派他到物理所学习低温技术,以实习员身份参与到研制中,他大胆提出长活塞改进方案,但项目组其它人员未予理睬,而洪朝生慧眼识英才,鼓励周远做下去。在洪朝生的支持下,周远等人对膨胀机结构做了根本性改进,采用室温密封长活塞结构,巧妙地绕过了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在洪朝生团队(柴之芬、王听元、朱元贞、蔡根鑫等)的努力下,196412月新型的活塞式膨胀机预冷的氦液化器研制成功,其结构与当时国际上先进的Collins氦液化器不谋而合。很快,新技术在国内得到推广,大大促进了中国低温和超导研究的发展。1989年物理学会首届胡刚复物理奖由洪朝生和周远共同分享。

有了低温条件,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开展低温科学研究。在低温科学领域,洪朝生做了长远规划:一是抓紧培养低温人才;二是开展低温物理基础研究;三是将低温技术推向应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物理系中,洪朝生创建了低温物理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低温物理专业。1961年下半年,首届低温物理专业的学生要上专业课,做专业实验。在洪朝生的组织下,物理所低温研究室动员了很大力量,备课并准备专业实验设施。当时开设专业课的教师有:洪朝生、管惟炎、朱元贞、王桂琴、曾泽培、张祖绅等。洪朝生也开始招收研究生。鉴于教材稀缺,洪朝生组织同事们翻译了怀特(G. K.White)的专著《低温物理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随同中国科技大学首届低温专业学习的还有北京大学物理系送来代培的几位教师(阎守胜、戴远东、罗小兰等),他们后来在创建北京大学低温物理专业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毕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在80年代后成为中国低温与超导的中坚力量,如超导专家赵忠贤、张裕恒、尹道乐、曹烈兆、杨乾声、崔长庚、张其瑞、李焕杏等,低温物理专家张殿琳、陈兆甲、舒泉声、毛玉柱等。80年代,中国科技迎来了整体发展的繁荣期,有关机构决定组织出版实验物理学丛书,钱临照任丛书主编,洪朝生是副主编之一。《低温物理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被列入出版计划,并责成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阎守胜和陆果二位老师撰写。洪朝生从全书的提纲,到材料的选取(为了反映国内外最新的实验水平,洪朝生要求:要通过阅读原始文献获取材料,而不能从已有的专著简单拷贝);从绘图的标准,到新进展的补充,洪朝生与作者间的每一轮研讨都要持续数小时,充分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风范。多年来《低温物理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一书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已经出版的早已售磬,现在有些大学,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不得不采用“复印”的办法,为学生提供这本教材。阎守胜至今还保留着洪朝生当年为此书修改写的几百个标记纸条。

在低温物理基础研究方面,洪朝生最早提出开展极低温科学、超导和超流氦方面的研究,1959年他设立了两个攻关项目:(1)获得超导转变温度在80K以上的超导体;(2)液体氦的超流动现象的研究及其应用的发展。这两个题目以今天的视角看,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规划。在极低温方面,1965年物理所低温物理室采用绝热去磁方法获得10 mK的温度,成为中国向极低温研究迈进的开端;在超导方面物理所低温物理室进行了一些超导薄膜方面的研究,探索超导计算机元件的可行性,并在国内发起硬超导材料的科技攻关。在他的带动下,到1974年国内超导研究具备相当的水准和规模,洪朝生适时发起召开第一届全国超导学术交流会,他对那次会议相当满意,国内各单位的参会者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真诚交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洪朝生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第八届国际低温工程大会,由于中国在国际低温领域封闭多年,国外很想了解中国的情况,就邀请洪朝生做大会特邀报告,洪朝生做了题目为“Cryogenics Today”的报告,大篇幅介绍中国在超导方面取得的成绩,令国外同行很震惊。在这次会上,洪朝生当选为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也是在这一年,洪朝生选聘为中科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洪朝生再次呼吁国内开展超导科技攻关,在1983年得到中科院批准正式列入“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学部主任钱三强任命洪朝生为攻关组组长,攻关单位有9个研究所和中国科大,计130多人参加,中科院低温中心为依托单位,由物理所赵忠贤提出的探索高温超导也列入研究内容,这个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培养了大量超导人才,为1986年高温超导发现,中国能及时介入高温超导研究前列起到重要作用。在1985年项目结题时中科院的评价是:我院的工作是在国内超导研究处于应用前景不明确、举旗不定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并自始自终坚持到底做出了这样好的成绩,这种科研作风是值得倡导的,他们在攻关中取得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1992年国内召开的一次高温超导国际会议上,甘子钊介绍中国超导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向参会人员提到洪朝生是中国超导事业的创始人。洪先生是一个非常严谨、低调的学者,很少提及自己的工作成绩,1982年在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的年会上,赵忠贤根据大会主席的安排,作了“我国低温物理三十年”的报告。对此,谢希德评说:过去只了解洪先生在半导体方面的贡献,赵忠贤的这次报告,使我了解到洪先生为中国的低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低温技术应用方面,洪朝生投入很大精力,除了向国内相关单位、气体工业提供低温技术条件外,在60年代的国防军工领域发展中也倾力支持。航天飞行器和人造卫星造价昂贵,为了保证它们在轨道运行中可以正常工作,需要事先在地面的模拟环境(主要是冷-暗环境)中对其进行综合性能测试。19651977年洪朝生团队(雷文藻、叶加鼎、杨克剑、杨文治等)与相关航天部门协作先后研制和建成了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KM-3KM-4。在空间环境模拟室中,主要是利用低温冷凝原理来获得超高真空,即通过气体氦制冷系统,使冷屏的温度达到20K,从而捕获可冷凝的气体分子。KM4系统采用了中国首次研制成功的静压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氦气透平以每分钟88000转的转速稳定运行),系统制冷量为1200W/20K,氦板面积为62.8m2,它可产生的冷凝抽速为2×106l/sKM4环境模拟室直径7m,热沉内径为6m、高8.5m,热沉温度低于95KKM4模拟室的空载极限真空度达到5.1×10-6Pa。从1978年开始至今,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式卫星或其他型号卫星的组件,在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KM4空间环境模拟室中进行了数十次真空热试验,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时,物理所将KM3KM4以及微型制冷机、长活塞膨胀机预冷的氦液化设备等专项工作,统一以“低温技术研究”作为成果上报,获得了科学大会奖。后来,KM4设备又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航天器,气体载荷大,要求采用抽速为每秒百万升的内装式深冷冷凝泵,冷凝板温度低于20K。为防止冷凝板直接受到来自被测航天器的热辐射,冷凝板需有液氮热沉壁板的保护,以减少热负荷。相关的热负荷计算方法首先由洪朝生提出。在火箭低温推进剂方面,液氢-液氧火箭被认为是高效燃料,但在60年代,火箭研制部门对液氢技术不熟悉,洪朝生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提供液氢技术,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1999年人民日报发表张劲夫的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文中高度评价了洪朝生负责的低温实验室在液氧、液氢制造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

80年代,在洪朝生的组织和带领下,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集中了优势兵力(周远、蔡根鑫、李刚等),投入到“基于核反应堆的冷中子源”项目中。这是一个中法合作的项目,是钱三强和洪朝生共同提出的。利用液氢使来自反应堆的中子慢化,进而借助于谱仪,测量中子在被样品散射前后其能量和动量变化,达到研究固体晶体结构和磁结构的目的,经过4年的艰苦攻关,建成了亚洲第一座冷中子源,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可惜因当时法国方面答应的谱仪最后没有提供而搁浅,否则中国的基础研究会大大受益于该装置。

60年代,洪朝生就非常关注应用超导,他重点抓的是超导磁体应用,包括超导核磁谱仪、超导磁约束聚变堆、超导磁分离技术等。他认为超导是件大事,而超导磁体的应用最能体现对国民经济、人体健康、先进能源及大科学工程作用,从四川乐山中国环流器一号,合肥EAST聚变研究堆,到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进入21世纪,洪朝生极力推进小型制冷机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他最为关注的,他早年的很多学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果。洪朝生在获得2000年度门德尔森奖(Mendelssohn Award)后作大会报告,展望了未来10年低温科技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关于氧化物超导体,仅仅看到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是大大不够的。超导专家们应拿出更多的力气去关注,该类超导体在正常态的奇异性质,以及可能的应用(特别在低温电子学领域)。低温工程专家们也应该努力为上述可能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关于低温学与信息技术(IT)的关系,洪朝生表示,低温环境是高质量信息处理的保证。在寻求新的信息载体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量子效应(如:超导量子干涉器件)。此时,低温工程对研究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冷却功能,而对于材料新颖低温特性的应用也应给予认真关注。今天看来洪朝生在每个阶段提出的战略规划,都是相当超前的。

洪朝生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从事低温科学研究必须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在1980年他向中科院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即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研究所级),他担任首任主任,先后建立起国家低温温标;液氦集中供应站;材料低温力学实验室;材料热物性实验室;强磁场实验室;小型制冷机实验室等,在1996年成立“极低温物理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1999年转入物理所,目前是国家开放实验室)。依今天的观点,那时成立的低温中心,就是按着现在的国家实验室模式建立的。

六十年来,洪朝生不仅全身心地致力于祖国的低温事业,他还十分重视在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作为国际低温工程专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Cryogenic Engineering CommitteeICEC)的委员(1980~1992),他积极促进中国的同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了提高中国低温科技人员在国际专业领域的参与度,1989年,洪朝生和日本冈山理科大学信贵豐一郎教授(ToyoichiroSHIGI, Topics,简称JSJS)。这个系列会议增进了中日学者的互动,进而帮助中国同行,跟上本领域的前沿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洪朝生积极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华进行学术访问,以推动国际间学术交流和促进国内科技发展。从1966年起,有多位世界顶级的低温物理学家到访物理所和低温实验技术中心,其中包括:(1)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门德尔森(Kurt 的低温物理学专著。该书篇幅不大,但涉及了有关低温物理的几乎所有分支领域。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了由许国殷翻译的中文版,使大批刚刚入门的低温科技工作者从中获益。门德尔森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三次来访,使当时忙于低温工程的中国专家门开阔了视野。(2)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他们的理论被实验所验证,正是基于吴健雄教授等完成的放射性60Co衰变极低温实验。(3)两次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巴丁(J. Bardeen)。80年代初,他关于超导机理的学术报告为中国科技人员的新超导体探索添了一把火。1987年在高温超导体研究发展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学者(以赵忠贤为代表)跻身于世界前沿。(4)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最年轻的会员Anthony LounasmaaLounasmaa是国际1K以下实验技术的领军人物,他的来访大大促进了中国稀释制冷机的研制(冉启泽等)和1K以下极低温实验的开展。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吴令安教授在1971~1981年间,曾专职担任有关国际交流的英语翻译工作。当有外宾来访或中科院领导出访,吴令安总感到同声传译的任务压力很大。不过,她表示:如果碰上洪朝生接待外宾,压力就没了,因为洪朝生与外国同行的口头交流非常顺畅。可以说,在当时物理所的各位教授中,洪朝生的英语口语是最好的。

洪朝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极为认真,读他的研究生必须做好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毕业的准备。洪朝生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为保证培养的学生质量,他招的研究生并不多。学生和同事在他的指导下出了成果,只要主要工作不是他亲自做的,他绝不同意在论文上署名,很多奖项他也不挂名。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洪先生在美国留学那个年代,研究生发表论文一般是不挂导师名字的。林志忠2010年刊发于《物理》杂志的文章 R是当时在普渡实习的本科生,协助洪先生做了部分工作,研究组负责人K. L. Horovitz教授建议洪先生把Gliessman J R写上,以便这个本科生能够毕业。

李来风(2排左三)1996年博士答辩时与导师洪朝生(第1排右一)合影

李来风读他的博士期间,所里一位领导跟他说,将来李毕业后可以从事科研管理,洪朝生非常生气,说我培养他是要花心血和精力的。80年代,他的一个学生联系出国,洪朝生为他写了3封推荐信,但后来该研究生又多打印了一些并模仿签字投递,洪朝生发现后,严厉批评了这名学生,而且坚决不同意他出国,责令他必须认清错误,从哪跌倒从哪爬起。若干年后这名研究生在美国当了教授,他谈起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当时洪朝生对他如何做人的教诲。19551965年物理所总共招收了67名研究生。其中有三人在后来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们是:张殿琳(导师为洪朝生,2001年当选)、张裕恒(导师为洪朝生,2005年当选)、王鼎盛(导师为潘孝硕,2005年当选)。三人之中有两位是洪先生的研究生,专业均为低温物理。张裕恒在回忆当年洪朝生培养他的经历时提到,有一次洪朝生给他一篇外国文献让他看,过了一个星期,洪朝生问他有什么感想,张裕恒当时就把看的情况如实介绍,没料想,洪朝生告诉他这篇论文是错误的,张裕恒怎么也没想到正式出版的论文会是错误的,这对他今后科研工作触动很大,看文献不再盲目相信了。他的另外一个学生张殿琳说:1964年我考取了洪先生的研究生,并于次年春进入实验室。先生给我拟定的研究课题是,利用磁光法拉第效应观察超导体的磁通运动特性。同类课题是现今高温超导研究的必备手段,但早在1965年就提出这个课题,反映出先生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远见。201110月前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分别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会上也宣读了当年86岁的美国物理学家H. Fritzsche给洪朝生的信,信中Fritzsche对洪朝生早年在普渡大学把他带到半导体杂质能级导电的研究领域表示深深的谢意,并称洪朝生是他永远的导师。

晚年的洪先生因腿摔伤在物理所物科宾馆住了五年多,这段时间他经常在物理所院子里晒太阳,说方便看到一些熟悉的人,有一段时间他没见到赵忠贤,得知赵生病,非常着急,让李来风赶紧去了解情况,2017年他的学生赵忠贤去301医院看望他,当他得知赵忠贤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在病床上拉着赵的手开心地笑了。王鼎盛曾拿给他几本莫奈等的画册让洪先生闲暇时间看看,洪朝生两次入住301医院前一直惦记那几本画册要归还给王鼎盛。

在物科宾馆的五年洪朝生对理论物理兴趣依旧,自费订阅的Physics Today杂志每期都仔细看,有时期刊晚到或漏寄了,他会非常着急让李来风想办法弄到,他多次找理论物理所的欧阳钟灿讨论学术问题,每次都要好几个小时。在他写的碎片文字里有这样一段话:MIT的收获方面也孕育着对量子力学的草率理解,断绝了我对新兴固体理论的学习前途,我到90岁时,想学习远离热平衡态的热力学、热传导已感到无能为力

洪朝生是一个谦逊、严谨、爱国的学者,他的科研精神和爱国思想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淡泊名利,国内多次要推荐他申报各类奖项,他一一谢绝。他获得的国际低温工程最高奖(门德尔森奖)和美国低温工程最高奖(柯林斯奖)都是国外同行在没征求他个人意见的情况下授予的。在国家困难时期,他自己生活简朴,对自己非常节俭,但对困难的职工他慷慨解囊,他省下来的工资拿出来帮助困难的职工。改革开放后他每次出国回来都把剩余的外汇交到院里,科研课题剩下的经费一律主动上交国家,复印资料要求大家正反面用,从每件小事上都能感觉到他对祖国的责任。到了晚年,他认为自己不能全时投入一线科研工作,主动要求降低工资,要求按退休人员标准发放,临终前的几年多次找李来风和理化所领导商量如何用他的积蓄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总结自己的科研经历,他总是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每个阶段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洪朝生先生的科学成就:

1.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禁带中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进而推动了固体无序系统中电子输运机制的理论研究。

2.与P.Winkel合作,在超流He II中观察到临界速度的存在(由于Gorter-Mellink互摩擦耗散的出现)。

3.建立氢、氦液化系统,开创了国内低温物理、超导和低温技术的研究。

4.培养了一批低温物理、低温技术人才。

洪朝生(~),福建闽侯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中国低温物理、超导和低温工程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和荷兰卡末林昂纳斯实验室工作。1951年回国后任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低温物理室主任,并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以及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并创建低温物理专业。1978年起先后任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长,中科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等。洪朝生1950年发现半导体锗单晶中低温电导与霍尔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禁带中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进而推动了固体无序系统中电子输运机制的理论研究。1951年,洪朝生与 P.Winkel 合作,在超流He II中观察到临界速度的存在。1959年在国内建立氢、氦液化系统,开创了国内低温物理和超导研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一批低温物理学家和低温工程专家。1990年获首届胡刚复实验物理奖;2000年获得国际低温工程领域最高奖——门德尔森奖;2011年获得美国低温工程颁发的柯林斯奖。

1925年,洪朝生(中)与大姐洪晶(左)、二姐洪盈(右)

在北平大牌坊胡同家中庭院内

(前坐者:母高君远;后右起:父洪观涛、大姐洪晶、洪朝生、二姐洪盈。1937年摄于西安)

1933年,育英学校小学部全体毕业生照片(右二为洪朝生)

育英学校读书时的洪朝生

1934年,洪朝生汇文中学学籍卡

1936年,洪朝生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籍卡

1937年,洪朝生在湖南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第二大队一中队一分队在行军途中。

前排左起:王宗炯、洪朝生(前排左二)、王乃樑、蔡孝敏、王洪藩、吴大昌、高功仕;后排左起:何广慈、林宗慈、赵泽丰、白祥麟、许安民、刘全旭、陆智常

1944年,洪朝生考取留美公费生

1948年,洪朝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

左起:白家祉,张建候,张燮,吴仲华,曹建猷,吴中伦,黄茂光,洪朝生,沈申甫

1949年,洪朝生(右二)与范绪筠(左二)、陈志忠(左一)、王补宣(右一)在普渡大学

1950年,洪朝生(左)与邓稼先在普渡大学低温实验室简易房前

1949年10月,洪朝生在普渡大学时手绘的五星红旗图样

1950年洪朝生在荷兰莱顿大学做实验的地方

1964年,洪朝生(前排中)与低温物理专业毕业生合影

1964年,中科院物理所低温研究室研制的中国第一台长活塞膨胀机式氦液化器

洪朝生先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工会证

洪朝生先生的公债无偿上缴单

1980年代,洪朝生(左)与到访的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教授罗纳斯玛在低温中心

1990年4月,洪朝生在北京香山饭店主持召开第十三届国际低温工程大会

2000年2月,洪朝生(右)在第十八届国际低温工程大会上接受“门德尔森奖”

洪朝生(左二) 、于禄(右二)和200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A.J.Leggett爵士在物理所A楼会议室合影

1990年代,洪朝生在实验室指导青年科技人员

2005年,洪朝生(左三)与部分中青年科技人员在中科院理化所实验大楼前

1994年,洪朝生(右一)、黄昆(左一)、徐叙瑢(中)在中科院长春物理所

1998年10月,洪朝生和夫人李滢在家中

2014年,洪朝生、周远、李来风在物理所

2015年,洪朝生95岁生日

潘秋生. 2008,中国制冷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来风(1964~),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洪朝生的学生。

来源: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巨头们如此追捧“大语文”,或许多少与高考新政有一定关系:新高考政策下,英语的“1年2考”以及选考科目的“6选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科目的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使得语文成为与数学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高分值必考科目。在这场大型改革试验中,从教研层到教学层的底层逻辑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面对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市场,很多业内人士都好奇“大语文”是否能撑起堪比数学、英语超百亿级的市场规模。但我们认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理应向前一步思考:语文考试提分的逻辑是什么?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语文课分别承担怎样的角色,他们做对了什么又分别存在哪些不足、有待突破的瓶颈?……

欲寻求相应的答案,还需从语文学科整体的评估体系入手。然而,在走访大量项目及行业调研之后,我们却发现行业里迄今为止仍缺乏一套K12语文学科的评估逻辑。本文基于对行业的研究和理解,抛砖引玉提出一套K12语文学科领域的评估框架,并籍此对大语文赛道进行一定的趋势判断。

文 / 王骁晟道投资投资经理

学习兴趣、阅读积淀、应试训练,构成语文成绩好坏的三个变量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大语文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6-12岁),所以不妨先回顾一下小学语文考什么。

通常,小学语文考试由语文基础知识、课外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三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大致为40%、30%和30%。其中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考核包括拼音、字词、造句、课内课文默写(含古诗文)、课内课文阅读理解等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小学阶段校内的考试区分度较为有限,其中又以低年级尤甚,例如1-3年级的孩子语文考95+分(小学阶段一般每科满分100分)并不稀奇。但是小升初择校、分班等选拔性质的考试,在考察范围及难度等方面均大于校内考试,且这类考试均为各地的初中自主命题,不似中高考那样有统一的考纲进行框定,因而考题及考察范围比较个性化、本地化。

例如某地某校的小升初择校考试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曾考过“画圣、诗圣、书圣分别是谁?”“有哪些描写四大古都的诗句?”“四大名著中刘备、唐僧、林冲、黛玉分别是怎么样的人?”等比较灵活且需要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的问题。

一般而言考试与所选用的教材息息相关,恰逢近年国家又推出了“部编本”教材,所以有必要梳理一下当下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2、 “部编本”教材的推行对语文学科有何影响?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其中小学阶段全国共有12种版本。“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

根据教育部规定,“部编本”教材将于2019年在全国实现全覆盖。和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突出特征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设计。

那么“部编本”教材对小学语文考试有何影响?有观点认为小学阶段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将大幅提升,但综合诸多一线语文教职人员的意见,我们也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认为“部编本”语文教材虽然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的数量,但目前并无迹象表明小学阶段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在难度与深度等方面会有显著提升,而仅是增加了学习广度——这就好比原先是读4本《哈利波特》,现在则要求读全套7本,虽然读书量多了但仍是《哈利波特》的水平,而没有拔高至读《百年孤独》的层次。对此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无论未来究竟将增加语文的难度还是广度,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语文考试的提分逻辑是什么?

3、影响语文成绩好坏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恐怕是一个困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对此,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比如下面几位别人家的孩子:

A同学酷爱读书,不上培训班,语文成绩一直很好

B同学虽然平时手不释卷,但一到考试总是差点儿劲

C同学虽然平时没有多读课外书的习惯,但是在某某培训班学习,语文成绩还不错

D同学平时不爱读课外书,虽然也在某某培训班学习,但是语文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不难发现,语文成绩的好坏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对行业的研究与分析,我们提炼出一套统一的评估框架:语文成绩的好坏主要受学习兴趣、阅读积淀和应试训练三方面影响,这三个因素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都起到正面作用,其内在关系可由一个和语文成绩正相关的函数近似描绘:

阅读积淀(Z)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学生阅读量的增长。

在这三个因素中,就提升语文考试成绩而言,加强应试训(X)练似乎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途径。但凡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欲取得高分往往都需要考生经受充分的应试训练,就语文考试而言则需要做到基础知识扎实、把握命题规律、熟悉答题思路、活用解题技巧、把控作答节奏等诸多方面,正如竞技运动员除了进行日常训练也需要参加大量的实战对练。

但是由于应试训练(X)在提高语文考试成绩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天花板(0<X<1),从这个角度获得的提升空间较为有限,因而只需达到一定程度、不成为学生的短板即可,无需投入过多精力。然而若应试训练存在明显不足,那么即使腹中有诗书,其语文考试成绩也难免受到较大程度的拖累,这与缺乏实战对练的竞技运动员在大赛中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是类似的道理。

深层次影响语文考试成绩的驱动因素,还是在于学习兴趣(Y)和阅读积淀(Z)。

学习兴趣(Y)与阅读积淀(Z)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起根本作用,但是见效缓慢,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阅读积淀(Z)由量变到质变之前,反应在考试成绩上往往并不一定有明显的提升,不会因为多读了三五本书就能看到立竿见影进步,这与指数函数缓慢爬坡的一段是一致的。不过,一旦学生的阅读积淀(Z)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往往能够在语文考试成绩上快速取得进步,正如指数函数在指数项突破0后的飞速攀升部分。

其中学习兴趣(Y)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Z)的前提,学生若对语文毫无兴趣,那么校内的课本内容恐怕都未能熟读,遑论积极主动地多阅读课外读物。理论上,只要有足够充实的阅读积淀(Z),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应该是不会差的。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必须在众多考试学科(数学、英语等)、素质教育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中合理地分配时间,所以从现实角度考虑,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要达到所谓足够充实的阅读积淀(Z)可能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如果语文考试成绩不好,根据具体情况要么加强应试训练(X)、要么激发学习兴趣(Y),要么充实阅读积淀(Z)。这些需求也给了教培机构市场空间,各种校外辅导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现行的校内与校外语文课教学,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4、学校和校外传统培训机构的语文课分别都做对了什么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包括识字、写字、沟通、阅读、写作、文学常识、品读经典名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家主权意识、发扬革命传统教育等教学目标。

正如我们所熟悉的,校内语文课一般是从一篇篇课文入手,每一课基本都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教学: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课文,进入字、词、句、段、篇、章的研习,概括、复述段落大意,根据文章内容讨论、探究、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总结提炼文章主旨、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技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校内语文教学的重点已由考试转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品读以及讨论。

在某些素质教育推行较好的地区,语文课上甚至会看到学生上台主讲,而老师在一旁点评、补充这样颠覆性的课堂形式。此类契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设计优点突出,但对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针对性不够明确,训练强度可能也有所不足。对小学阶段校内的语文考试而言或许还无伤大雅,但是对于小升初择校、分班等选拔性质的考试则难免力有不逮。

2)校外传统培训机构语文课

校外培训机构作为校内教学的补充,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应对选拔性考试的需求。以往绝大多数机构的语文课及培训辅导基本都是以应试导向为主,围绕语文考试涉及的基础知识题、课外现代文阅读题、作文题等方面帮助学生巩固、训练、强化和提升。

家长为学生报课外辅导班的动机,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多少是以提升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区别在于目标是长期或短期。例如是希望孩子在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校内考试成绩、排名有所提升(短期),或是希望为孩子小升初择校、分班考试打好基础(长期),乃至为了以后的中考、高考提前有所准备(更长期)。

3)校内语文课与校外培训机构语文课的各自分工

根据我们的评估公式可知,校内语文课和校外传统培训机构的应试语文课,对于学生提升考试成绩的作用分别在于充实学生的阅读积淀(Z)和加强应试训练(X)。其中,阅读积淀(Z)提升的多寡虽与校内语文课直接相关,但决定性影响因素还是在于学生自身的阅读量,而自身的阅读量又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Y)高低而定。

对校内的语文教学而言,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Y)。除了厌学、贪玩等共性原因外,还有语文学科独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既然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Y)的维度一直有所缺失,那么有没有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能够予以弥补、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对校外传统培训机构而言,纯应试导向的课程体系虽能帮助学生相对较快地提高语文成绩,但是提升的空间较为有限,以至于众多机构都遇到了瓶颈。那么,在机构想办法突破瓶颈之前,得先回答两个问题:

  • 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大语文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 各路教培机构的大语文课程长板和短板看点是什么?

5、学生为什么会对语文缺乏兴趣?

除了厌学、贪玩等共通的一般原因以外,就语文学科而言,会有哪些因素致使学生缺乏兴趣?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章“读不懂”。此“读不懂”非字面上的不懂,也非答不出阅读理解题,其关键在于缺乏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学界认为优秀文学作品核心属性在于能够凭借强烈的情感震撼深深地打动读者并引发共鸣。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自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佳作,“部编版”教材更是重新选用了诸多曾遭“弃用”的经典文章,所以除了科技说明文等特殊体裁的文章以外,语文课本内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能够为读者带来强烈情感震撼的优秀作品。

然而,正因为课本文章之经典,学生往往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思维认知等相去甚远,而很多学生关于文章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可能并不充分,这种和作者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较难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法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当下信息时代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陶渊明对田园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安贫乐道、闲适宁静、超然物外的情操?城市生活不好吗?彭泽令虽小,不胜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吗?为何要归去田园?……如果没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受陶潜对归隐田园深厚的期盼,在缺乏情感共鸣的前提下直接进入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研习并“强行”分析写作技法、提炼文章主旨以及揣度作者思想感情等,学生是较难提起兴趣的。非但提不起兴趣,这种“我明明看不出这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而我又必须解读出个所以然”的困境反而让学生徒增反感甚至心生厌恶。这就是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6、大语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所谓大语文,既与校内语文课不同、又异于校外传统培训机构的应试训练语文课,其秉承文史哲一体的理念,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切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积淀。那么,大语文是如何“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距离的?

现阶段采用以历史背景和作家生平为课程脉络模式的大语文机构数量最多,以此类模式的大语文课程设计理念为例说明,如果讲陶渊明文章,则必先浓墨重彩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晋、宋易代时期,让学生们了解到当时政治腐败、门阀森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感受到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想要在黑暗的朝堂施展才华抱负是多么的艰难。

如此,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何陶渊明在官场是这样的“心为形役”,这样的“惆怅而独悲”。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可能也会像陶渊明一样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能也向往着他笔下的世外桃源……基于此,引发学生对陶渊明安贫乐道、闲适宁静、超然物外等精神,以及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等情感的强烈共鸣,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感悟。

需要说明的是,校内语文教学并非不介绍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只是略显宽泛、仅有类似百科词条似的简单介绍(例如:“陶渊明生卒年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而没能较好的将作品与作者对应的人生阶段及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这或许是因为语文基础知识及文本研习等校内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已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的缘故。

由于传统教培机构的语文课从应试训练入手,提升考试成绩见效虽快但存在明显的天花板,当培训机构在应试训练方面没有更多可提升的空间时,课程体系势必面临转型与升级——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切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积淀。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高思、诸葛学堂、学而思、新东方、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机构纷纷进行课程的开发或升级转型。

其中高思、诸葛学堂的大语文最先推出,其余机构近期也发布了各自的大语文课程产品。看似是集中爆发,实际上这些机构的大语文课程都经过了多年的研发与打磨,只是完成时间点恰好较为接近。此外,新高考政策以及四部门新规也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高考政策下,英语的“1年2考”以及选考科目的“6选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科目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使得语文成为与数学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高分值必考科目。四部门新规的出台使原先热火朝天的数学、英语等学科竞赛被纷纷叫停,使得不少以此为自身拳头产品的培训机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调整各自数学、英语等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得及时在语文学科有所突破,才能够在全新的行业格局中站稳脚跟。

大语文区别于校内语文课,秉承文史哲一体的理念,突出作家生平、历史背景以及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淡化语文学科角度的文本研习,自然而然地引出作品的主旨与精神。

按照校内语文课文本研习的授课方式,市场上很多大语文课程所选的某些文章、尤其是古文实际上是超出小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譬如唐宋散文(小学阶段对课外古文的阅读并无要求),但通过大语文独特的授课方式则能较好地规避学生在理解古文上的困难。

大语文的授课方式与风格可类比央视《百家讲坛》的系列节目《诗歌唐朝》,每一期40分钟左右的节目让观众品读一类唐诗——譬如咏怀诗、咏史诗等。观众不用端坐听讲记笔记,就能够了解到咏史诗这一题材始于晋代左思《咏史八首》,并品读李白咏张良、鲁仲连,杜甫咏诸葛亮,以及古人咏贾谊、昭君以寄托怀才不遇之慨……没有人要求观众朗读甚至背诵,也没有人要求观众去学习诗中字词的具体涵义,但观众读“懂”了、也感受到了唐诗之美以及诗人笔力与情感之深……这样的讲授方式固然不能取代校内的传统语文教学,但是其对听众的吸引力之大可见一斑。

大语文市场正处于早期阶段并且正在快速发展,目前市场上已出现若干种不同模式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按照课程脉络划分,其中拥有完备课程体系的主要包括如下2类:

其中,采用以历史背景和作家生平为课程设计脉络的机构数量最多,包括高思、诸葛学堂、学而思等,并且据悉高思、学而思的大语文又都与诸葛学堂的创始人窦昕存在一定的渊源。在此模式下,以古诗文部分为例,课程的展开方式一般是从各朝代的杰出文人入手,将学生“带回”作者所处的时代并“重走”作者的一生,“品读”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写下的文学作品。龙之门大语文是以能力和人文素养为课程设计脉络的代表机构,这类模式一般会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并采用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形成对经典作品的价值认同,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上述两类课程体系较为完备的大语文模式外,市场上也有诸多其他模式的大语文,如“秦汉胡同”等教培机构以国学经典作为课程脉络,“点津作文”等教培机构则在作文课的基础之上融入大语文的内容作为拓展……

大语文是校内语文课的有力补充,但由我们在上篇提出的评估公式可以发现:与数学、英语等学科乃至应试训练导向的语文培训辅导相比,大语文课程对考试提分的效果并不直接。一方面是由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征决定,另一方面大语文的定位本就与以往应试训练类的语文课有所不同。

针对这一问题,教培机构目前主要有两种应对思路:一是在大语文课程内加入一些考试导向的内容;二是同时开设大语文和应试语文课供学生选择,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中,在大语文课程内加入的应试内容除了常规考题的训练之外,也会涵盖一些应对各地升学择校、分班考试的“灵活”考题训练,例如“《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等中外名著阅读相关的考题,为没读过原著的学生“雪中送炭”,为读过原著的学生“锦上添花”。

10、教研与师资,大语文赛道的投资边界

综上所述,尚处在早期快速发展阶段的大语文赛道,根据上篇提出的语文评估框架,我们认为未来的竞争将集中于教研端和师资端。教研端的核心,是各机构大语文产品激发学习兴趣与充实阅读积淀的效果等综合产品服务体系的打磨;师资端的核心在于优秀教师的储备、教师成本以及新人教师的培训等。

在教研端,现阶段市场上已出现若干种不同模式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未来甚或有更多模式入局,究其教研水平的高下做出判断或许现在还为时尚早。不过,鉴于市场上已有的体系化程度较高的大语文课程都经过了多年的研发与打磨才得以问世,因而在教研端相对成熟的机构具备先发优势。

由于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培训机构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明显高于数学等理科学科。对培训机构而言,语文老师的要求往往至少是师范专业毕业,最好是汉语言及相关专业,并且常要求拥有若干年的全职教学经验为佳,而不是一个非相关专业“985”名校毕业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胜任的。因此,语文教师的师资储备及师训成本等将是大语文培训机构的另一个重要竞争领域。

“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愿景虽美妙,但正如学生学习语文难以一蹴而就,模式各异的大语文课程在教学效果及家长接受程度等方面,仍需静候市场的验证与筛选。

(如对“大语文”、K12教育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扫下方二维码与晟道投资进行讨论。

(原标题:K12在线课低价突围 家长“买账”吗?)

业内人士表示,低价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直存在,有了互联网的助力,这种营销模式在短时间内能够帮助机构占据部分市场。

暑期多家机构推9至99元低价课“引流”,业内人士表示课程品质才是制胜关键

暑期过半,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争夺战”热度不减。不同于此前,不少k12在线教育机构加入到暑期低价促销潮,低价入口打法从线下延续到了线上。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高思教育、猿辅导、作业帮等都推出了9元到99元的在线低价直播课程,覆盖一年级至高三的语数英三大学科。不同机构推出的低价课都有哪些新玩法?价格战能否真正帮助机构实现突围?对于低价课,家长是否会为此“买单”?

多家机构推出k12在线低价课

K12教育机构的暑期低价课程大战已从线下蔓延到线上。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除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等老牌在线K12品牌,作业帮、猿辅导等K12在线教育机构也陆续登场,相继推出低价线上直播课程,课程面向K12各个学段、学科,定价在9元至99元不等。

记者从新东方在线官网了解到,7月31日开始,新东方在线推出中小学暑期优惠课程,课程覆盖一年级至高三全学段,定价低至20元。记者注意到,新东方暑期完整课程共分为9天,20元可购买暑期上(前3天)课程,暑期下(后6天)课程,6科联报低至8.4折。

新东方在线K12事业部总经理朱宇表示,推出20元暑期课的初衷,是让没有在新东方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体验在线课程服务,借助互联网优势,引导K12学生群体向线上学习转移。同时,20元价格的设定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没有付出成本随意放弃课程,避免学生因占用学习名额而不上课所产生的资源浪费。

不同于新东方在线的“全面布局”,一些机构只针对部分学段推出低价优惠策略。据了解,学而思网校推出的暑期50元双师直播课,主要面向新一年级、新四年级、新初一、新高一的学生;高思教育91好课的49元课程只涉及新初一语文、新初一数学和新高一数学。“相比其他学段,新一、新初一、新高一,是分水岭,也是‘入口’。通过暑期低价课程体验,吸引更多学生报名秋季课程。”高思教育在线业务负责人温鑫说。

同时,不同机构在学科的选择上也有所侧重。猿辅导推出的暑期“99元14次课”数学思维培优班,面向一年级至初一的学生;作业帮在数学、物理两大学科推出了50元特惠课程,并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推出了同步课本班、培优班等班型。

记者了解到,作业帮今年首次尝试推出特惠课程,其教研教学负责人表示,作业帮的用户多来自3至6线城市,相对较低的定价让更多学生能够体验线上课程。“这种性价比较高的课程家长很欢迎,一经推出,很快就能达到满班的状态。”记者从猿辅导官网也了解到,其推出的99元课除了四年级和初一年级外,其他年级低价班均已报满。

实际上,利用低价作为“流量入口”吸引更多的生源是K12教育行业普遍的获客打法。早在2011年,新东方优能中学就以低价切入,在北京地区实施初一暑期数学低价50元班。之后,学而思培优等机构纷纷推出暑期“1元课”。有业内人士表示,低价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直存在,特别是有了互联网的助力,这种营销的模式在短时间内能够帮助机构占据部分市场。

反馈不一 更看重实际学习效果

缘何选择线上低价课程?上课体验如何?是否为低价低质?对于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各色课程,学生、家长的看法各不相同。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部分课程涉及对学科新学期重难点的讲解,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是学生报名相关课程的一大诉求。此外,也有部分学生想借低价进行课程体验。“主要想了解机构教得怎么样,以便于考量后续如何报班。”萱萱妈妈说道,暑期她为即将上初一的萱萱报名了两家机构的低价课。

萱萱妈认为,低价有一定吸引力,但并非最主要因素。主要看孩子与老师的风格和节奏是否合拍,以及课程的实际体验和学习效果。

相比于其他在线课程,低价课虽然花费不高,但由于大部分课程都超过三天,有些甚至长达半个月,其耗费的时间成本需考虑在内。今年暑期,惠州的邹女士为即将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报名了某机构的线上课程,发现讲课效果不及预期,邹女士果断让孩子停课。“低价课试错要及时止损。如果体验不好,不管价格多便宜,我都不会让孩子去浪费时间。”

据了解,目前低价线上直播课形式上多数为一对多,有的直播课程几百位学生同时在线也很常见。上海市徐汇区初中数学老师梁乐认为,由于同步上课的人数多,老师很难去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对于学习基础较差或者年龄较小,尚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不好。同时,线上课程每节课时安排较长,不同于线上一对一的强互动性,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课堂节奏的情况。

也有家长质疑,价低的课程是否在课程内容、师资上难以保证。作业帮教研教学负责人指出,特惠课的课程质量不会因为价格的不同,与正价课程有任何区别。朱宇表示,新东方在线低价入口班的授课形式、内容、师资和正价课程没有区别。同时,低价课程分班分层更细致,内容针对性更强,授课老师对学员的关注度高,更注重学员的课后落实。“入口班只是开始,之后通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留住学生,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继续学习其他课程才是关键。”

低价只是开始 后续服务很关键

通过暑期低价课程吸引生源、提升课程续报率是多数机构的低价策略的出发点。这在其招生数据上得到验证。

根据多知网报道,2017年新东方在40个城市采取了初一年级的大范围暑期促销活动,获得新初一新注册人数41.7万,同比增长超两倍。

高思教育在线业务负责人温鑫透露了高思91好课今年暑期低价课程的转化数据:截至目前,报名暑期低价课程的学生续费秋季课程的比率大概30%-40%,新初一学员报名秋季正价班的学员数量比去年增长了一倍。

价格战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才是制胜关键。高思教育北京学校副校长石桓亦坦言:暑假的营收相对较低,但这个阶段的招生效果会影响到秋季及以后的营收。所以,在低价班的课程品质上会严格把关,如果暑期低价班品质不好,学生家长就不会续费了。

实际上,通过低价课大规模招生后,对机构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教学品质、师资储备、服务体系建设……“在线大班需要配备相应规模的师资团队,对辅导老师的选拔、培养、管控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和精力把课程品质做到最好。这某种程度上给机构带来一些挑战。”温鑫说道。

代表机构:高思91好课、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

价格:20元到50元不等

课程内容:除了包含相应学段的语文同步课程外,如学而思网校等机构也推出了“大语文”课程,包含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创新作文等内容。

上课体验:“孔子的门下有72贤人,但他内心最欣赏的弟子是颜回……”萱萱坐在电脑屏幕前,和上百名学生同时在线听课。萱萱妈妈这个暑期帮她报名了高思91好课的初一语文低价班,课程为在线直播,课后通过app交作业。同时,会有助教进行日常辅导、作业批改等。萱萱妈妈还留意到,该课程没有进门考和阶段测,不清楚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同时,萱萱还报名了高思91好课推出的新初一数学低价班,班上给包括萱萱在内的每个孩子都建立了一个“N对1”的群,除了萱萱外,还有学管师、分析师、主讲老师、辅导老师等4个老师在里面,为孩子推送个性化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和调整。

“语文的学习不是教和学这么简单,主要是影响的力量。”萱萱妈妈强调,相比价格来说,她更注重师资、课程品质和学习效果。“选择这个低价班主要由于信任授课老师,春明老师对语文学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孩子以前跟着他学过四大名著等名著阅读课程。上了他的‘爱写日记’课程后,孩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现在仍然每天都写。”萱萱妈妈表示,这个课程不管是否低价,她都会再续报。

程涵悦(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作为公立学校的语文老师,我不排斥学生在假期去学习这样的课程。短期在线低价课程跟平时校内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太相同,它将一些知识点和文本抽离出来重新组合为不同的专题和体系,例如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作文等等,虽然有零碎之嫌,但学生更容易掌握方法,可以作为校内课程的一种补充。建议将这种课程放在课堂学习之后去听,以保证初次接触某些内容和知识点时的美感、新鲜感等体验。同时,语文教育的本质并非一味追求功用性,而是更希望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产生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公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都需要反思的问题。

代表机构: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作业帮、猿辅导

价格:20元到99元不等

课程内容:覆盖小学一年级至高三阶段的数学相关内容,包含新学年的数学同步课程、专题提高班等

上课体验:面对课程改革,重庆市某初中初三学生李晓雪报名了作业帮7月22日开课的“新高一数学尖端培优课程”。“高一数学较难,提前预习了解集合、函数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心里有点底。另外,课程还把一些新高考对数学的要求也加了进来,这是教材里没有的。”“新高一数学尖端培优课程”页面上显示,该课程包含集合、简易逻辑、解不等式与基本不等式等高一数学的核心知识;适合基础较好的新高一学生,课程共7次,每次2小时,原价为249元,暑期优惠价格为50元。

虽为低价课,但李晓雪觉得该课程的内容、课后评测以及答疑等服务与自己此前报名的其他作业帮线上课程没什么区别。李晓雪介绍,线上课程是大班授课。在开课前,每十几个人会被分到一个小班,由一位老师专门负责开课前的电话家访和上课提醒。课后作业可直接提交、查看批改,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作业帮“问作业”页面提出。李晓雪表示,7天的线上课程对自己帮助挺大,但课程比较适合学有余力且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需要视个人情况选择。

邹女士为即将升入四年级的宇聪报名了猿辅导小学数学暑期在线课程,她表示,课程为“主讲+辅导”双师模式,50名学生编制为一个小班,会有辅导老师跟进孩子课前作业讲解、跟课、答疑、语音批改作业等等。“讲得比较细致,老师也挺负责任的。宇聪上完觉得很有趣很喜欢,学会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数学题。”邹女士告诉记者,她为孩子续报了开学之后的秋季课程,正价900元左右。

夏秀男(北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数学老师):我并不排斥这种授课方式,因为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不管哪种教学形式,只要能够让学生挖掘数学的本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就很好,但尽量不要选择只重视计算技巧和计算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一类死记硬背式的教学形式;时长和形式可以选择像萨尔曼·可汗开设的翻转课堂,微课堂那样,8-15分钟一课时,开展重难点的小课题研究。

代表机构: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

价格:20元到50元不等

课程内容:覆盖各个学段的英语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单词、语法的学习,完形填空、阅读、听力以及写作的练习等。除了课内相关内容,部分机构的课程涉及新概念教材、国外原版分级阅读材料等,并引入外教丰富直播课的形式和内容。

上课体验:“下面我们用语音测评跟读单词friend,系统会自动打分。现在100分65人,90分17人,0分6人……”在学而思网校新初一英语直播提高班上,老师正在与学生进行互动。该课原价900元,优惠价格为50元,共10节课,每节课时长为2.5小时,授课老师主要为学生讲解新初一的单词、语法等知识点,并带领学生完成语法、听力等多种互动练习题。

新东方在线也推出了暑期优惠课程,采用在线直播形式,在一定有效期内可反复回放。完整课程共有9次课,分上下两个阶段,前3次课程为20元,若要学习完整课程,则需续报暑期(下)的6次课程,价格一般为数百元。据了解,新东方在线往年也会推出多种形式的暑期优惠。

去年暑假,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一学生添添(化名)报名了新东方在线的英语等6门在线课程:“主要是因为价格十分便宜,而且据说英语暑期班的老师是新东方的金牌讲师。”但是,添添最后仅完成了英语、地理两门暑期课程的学习,其他科目都中途放弃了。“一方面是自己有时难以保证上课时间,另一方面是觉得不太适应有些老师的讲课方法。比如英语老师讲得比较有吸引力,单词拆分比较细,讲阅读也很有方法;但化学老师的课程就不太吸引人了。”

在添添看来,在线课程比较方便,在家里就能学,而且每次上课会有进门测和出门测,通过在线做题及时复习和预习,但是自己的收获还是比不上面授课程。“因为在线课程非常考验学生的自主性和专注力,上课过程中基本是一直在听老师讲,互动性不够强,2个多小时里自己的注意力很难一直集中。比如英语课上老师要求跟着读,但学生在家里未必会照做。同时,一个班人数非常多,且来自全国各地,教材和教学目标可能大相径庭,课程区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因此,今年暑假,添添只报名了面授课程,她说:“英语一定要开口说,要互动才能有提高,通过在线暑期班学习基础性的语法、单词还是可以的,但是想真正把英语学好,这种课可能帮助不大。”

回回(化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初一英语教师):随着中高考改革,听和说对于英语学习越来越重要,优秀的在线产品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听说能力,适应口语考试,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部分机构的课程与教材配套,但形式和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比如加入原版的分级读物,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暑假里通过丰富的语境让学生提前预习一些生词,开学后在课堂上学习时,他们就有了印象和基础。在复习上,除了巩固课本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复述、跟读,并给他们打分,这对学生发音的标准度有帮助。

但是,在线英语课只能是一种补充,而不太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力量。在线失去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之间互动的环节、群体学习的氛围,可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有局限。英语毕竟是工具学科,通过面对面开口说或者互问互答可能效果更好。许多直播课的老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更多的是把内容讲出来,如果学生个体努力了自然有收获,但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听,自然也就没有收获。

同时,在线暑期班的效果与课程形式和内容是相关的,有些课程是侧重单词、语法,可能稍微加一些听力内容,只是把传统的课程换了个形式,并没有彰显在线课堂的优势;总之,好的课程应该以兴趣为主,淡化语法,向语言应用去转化。

低价就像裸泳,反而是更能证明机构实力的时候。大家都是低价,就看谁教学、服务上体验更好。在某种程度上,在线课程转化率能说明问题。正常情况下,在线课程转化率在20%—40%之间,能达到40%应该算不错的了。

——高思教育在线业务负责人 温鑫

暑期低价课是机构获取流量的方法,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要头部企业开始做,其他机构也不得不跟进。用户习惯了互联网的免费或低价,机构就先通过低价课吸引眼球,接下来再做高客单价。但是能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其实是未知数,因为通过低价课吸引来的用户很有可能并不是机构的目标客户。因此,暑期价格战对机构来说有利有弊。与线下课程相比,线上的学习体验可能还有一定差距,续报率可能也相对较低,再加上客单价较低,机构最终要把投入的成本收回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和君集团合伙人 侯瑞琦

(实习编辑:唐佳 责任编辑:潘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名著学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