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多汗症是什么原因怎么治疗手多汗患者疏经通络止汗疗法

【摘要】:多汗症成因复杂,治法不一。"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自汗乃素体气虚,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当选玉屏风散。"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多属阴虚内热,迫津液外泄,滋阴清热,固表敛汗首选当归六黄汤;温阳益气,补肾健脾,真武汤主之;盗汗非皆为阴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郭虹秀;张梅;李平;李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刘剑;方朝晖;李中南;赵进东;;[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2期
朱虹,王灿晖;[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王键;李姿慧;胡建鹏;李净;王又闻;厍宇;;[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孙娟;王键;郜峦;;[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李柳骥;侯中伟;张聪;邢建民;严季澜;林殷;;[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秦梅颂;时维静;张秀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腾云;刘中勇;;[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吴晓燕;;[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仁忠;;[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毛稚霞;王勇;;[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文琼;杨舟;刘密;彭亮;石佳;张国山;常小荣;;[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王泓午;于春泉;霍泉金;王秀云;徐芳;郑贞;;[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郭永洁;;[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雷磊;罗曼;;[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李沛霖;;[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洁;;[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培训班学术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剑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钟雪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冠豪;[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闫川慧;[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孙冬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友祥;[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娜;[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卢言琪;[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江正龙;[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海丽;[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书惠;[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杨黎;[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遂奎;[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樊遂明;[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李权睿;;[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春艳;宋立群;;[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张彬;庞荣;贾海波;董素亭;;[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唐旭东;王新月;刘建平;张福文;陈明;陶琳;唐博祥;朱培一;吴兵;李保双;宋秀江;刘敏;查波;;[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谢冬梅;;[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滕秀香;许昕;;[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李跃华;杨京;赵海京;肖爽;;[A];全国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11年
王银中;侯玉芬;;[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汤明慧;;[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赵焕香;;[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喻闽凤;;[A];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成都郫县348厂西南兵工医院 陈国华;[N];民族医药报;2003年
苏敏;[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沛青;[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王海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吕柏欣;[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胡正刚;[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黄圣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戚虹百;[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许学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秦惠杰;[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陈稣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史晗冰;[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这是用来辨证病情一人一方的来治多汗症的,包括手脚‘、腋下、背部、腹部、胸口等部位的出汗。多汗症分为局部性多汗和全身性多汗。有的是属于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多汗,有的是自身精神紧... 这是用来辨证病情一人一方的来治多汗症的,包括手脚‘、腋下、背部、腹部、胸口等部位的出汗。多汗症分为局部性多汗和全身性多汗。有的是属于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多汗,有的是自身精神紧张、兴奋造成控制人体汗腺的交感神经亢奋或紊乱异常导致,运用疏经通络止汗疗法可以得到好的解决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疏经通络止汗疗法可以使手脚多汗的症状大幅度减轻出汗量,汗腺神经方面也会得到恢复,对人的身体有益无害,有很大的帮助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

  【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加减】为加强疗效,本方可加煅龙骨、糯稻根、瘪桃干。若属气虚自汗,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阳虚汗出,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附记】若大汗淋漓不止,见有亡阳虚脱者,本方力缓,殊非所宜。

  【来源】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歌诀】柏子仁丸术人参,麦麸牡蛎麻黄根,再加半夏五味子,阴虚盗汗枣丸吞。

  【组成】柏子仁60克,人参30克,五味子30克,白术30克,牡蛎30克,麻黄根30克,半夏30克,麦麸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枣肉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米汤送下50丸,1日服3次。

  【功效】养心安神,敛阴止汗。

  【方解】“阴虚有热则盗汗。汗为心液,汗出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方中首用柏子仁养心清热以安神;又用牡蛎、麦麸的咸寒以清热收敛、宁心除烦;五味子酸敛心气;半夏和胃燥湿;更用人参、白术益气固卫,与麻黄根相合,走肌表,固卫气而止汗;用枣肉做丸,是取其补养脾胃之作用”(乔模)。

  【主治】阴虚盗汗、心烦、心悸怔忡。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益气固表生黄芪,白术炙草与桂枝,白芍当归熟附片,防风玉竹姜枣随。

  【组成】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熟附片10克,桂枝5克,炒白芍10克,当归10克,防风10克,玉竹10克,生姜3片,红枣5枚。

  【用法】开水泡药,慢火煨两小时,取汁300~4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扶阳益气,固表止汗。

  【方解】本方由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芪附汤、术附汤、补血汤等数方化裁而成。凡人不因劳动或天热衣厚而常自汗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原因甚多,本方所主,乃阳气不足,卫虚不能固表,汗常自出,肢体恶寒之证。故方用生黄芪大补阳气以实卫气,固表而止汗;白术补气血,健脾胃,与黄芪、白芍同用则止汗;白芍安脾肺,固腠理,和血脉,以收阴气而敛汗;玉竹润心肺,治寒热,以补中益气而止自汗;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属阳,功能解肌,同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则调和营卫而止汗出;熟附片辛甘大热,补命门火,温中补虚而退阴回阳;当归入心肝脾血分,汗为心液,心主血,它能养血和气以助心散寒;防风味辛甘而性升浮走表,为祛风胜湿要药,无论阴虚、阳虚、自汗、盗汗并禁用,但同黄芪、白术、白芍合用则能实表止汗;炙甘草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并能协和诸药;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大枣甘温缓阴血而生津。诸药协同,共奏扶阳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主治】自汗。白日汗常自出,入夜熟睡则汗自止,异常畏寒,虽在盛夏,亦不去衣,甚则闭户塞牖,尤以汗出之后,恶寒更甚。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凡自汗兼恶寒之证,屡用效著,一般连用3~5剂即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部多汗症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