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班长该不该与舍友分享零食让舍友知道 因为舍友不是很热情

随着高考录取进程的不断推进,再过一个多月,众多00后将迈入大学校门。这些伴随着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个人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深深融合在一起。因此,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为此,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位北京高校辅导员,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把那些大学新生“菜鸟”容易走的弯路、曾经陷入的“坑”一一标注出来,希望00后们能绕过这些“沟沟坎坎”,顺畅地度过适应期,更好地抓住时代机遇,迎接新挑战,把自己的理想和担当落到实处。

学会“断舍离” 对“忙”“盲”“茫”说再见

“我们曾经做过群访,大一新生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忙。”北京工商大学辅导员尹航说,去年北京工商大学对学生进行的调研也发现,近30%的学生加入5个社团。正如尹航所说,很多大一新生之前过着紧张、单调的高中备考生活,进入大学后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扑面而来,让他们目不暇接,仿佛迈入了一个新世界,所以很多学生看什么都感兴趣,看什么都想试试,于是变得很忙。

尹航已经工作8年了,迎来送走了八届大一新生,熟知他们在刚迈入大学时都会遇到哪些“坑”。很多新生忙完生活忙社团,然后再忙着人际交往……“但忙来忙去也不知道自己忙了什么。”尹航说,在这种“忙”之后,便是“盲”和“茫”。有些同学没时间去图书馆、没时间写作业,甚至没时间去上课。生活因抓不住重点而陷入毫无章法的忙乱中,然后人也陷入一种无方向感的迷茫。“我后来在大学新生中开了班会,专门讨论‘断舍离’。”尹航说,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取舍:有取舍地投放自己的精力、有取舍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的兴趣进行简单的分类和规划,做好时间管理。

清华大学的刘传举是一名即将上岗的“双肩挑”辅导员(清华大学一直使用研究生做本科生辅导员),1996年出生的他对即将进入大学的00后们有着更多的作为同龄人的理解:从只知道学习、考试的高中过来,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很重要的一点是,重新确立自己的梦想和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做‘加法’。”刘传举说,比如今年刚刚从清华本科毕业的李亚东,就是不停地做着“加法”,不为自己设限,不断探索新的世界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大三结束后休学一年,深入非洲6个国家进行采访,还创办了非洲第一本取得国际刊号的中文杂志《东非瞭望》。

“不过,做‘加法’不是无止境地增加,最终还是要做‘减法’。”刘传举说,李亚东通过不断尝试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毕业后,毅然决定从事文化传播工作。

不少辅导员指出,很多大一新生是过了一个暑假后找不到方向了。因为他们在做“加法”时缺少思考,没有尽快确立明确的方向,因此,一旦停下来就会对之前产生疑问,对之后产生迷茫。

“很多同学容易陷入‘多线操作’,每日处在忙碌状态,但静下心来后又感到生活得很不充实。一个人最终只能选择一条人生道路,遵从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刘传举说。

不第一,毋宁死?学会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对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忙”“盲”“茫”,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郭智芳有些心疼。“自己以前上高中时,一到寒暑假就尽情玩。而现在一些孩子虽然有游学等活动,但过得并不轻松。高考分数不错,但目标不清晰,尤其是原来以考大学为目标的同学,一进学校就特别懵,不知道自己的长期目标在哪里”。

郭智芳所说的情况确实存在,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延续着高中时的状态:依然把学习成绩当成唯一目标,唯成绩论,甚至“不第一,毋宁死”。郭智芳记得,有位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得了89分,回家后就开始哭,奶奶看了也跟着哭。后来爸妈实在没辙了来找老师求助,恳求老师把孩子的成绩提高2分,提到90分以上。“90分以上就可以,89分就接受不了。学生对分数这么较劲其实是对大学生状态没有做好准备。”郭智芳说。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与学生的一对一谈话中,经常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很多学生对成绩有一种焦虑,在班级群里学生讨论最多的事儿也是学习。”邓安琪说。

在郭智芳看来,学生是自负和自卑的矛盾体,这一点在新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以前我是高岭之花,上大学后就低到尘埃里,学生有时接受不了落差”。郭智芳认为,学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不断学习把知识转化为智慧,适当调整自己。“去年军训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想要烂队友,还是神一般的队友?其实就是要告诉学生们,一定要博采众长,及早弥补不足,让自己更优秀”。

“大学跟高中很大的区别是:大学评价体系多元。体育、文艺等方面作了突出贡献都会得到认可。”刘传举认为,大学中也不乏追求独立且有特点的学生,这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更多挑战,“我们的角色也要从管理变为引导,引导他们去追求多种多样的人生”。

告别“佛系”告别“丧” 拒绝“空心”,链接国家和世界

进入大学后,有的人“不第一,毋宁死”,而有的人则干脆放弃学习,觉得“凡事无意义”。

“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个保送生,本来成绩还可以,第一学期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中上等。到了第二学期突然就不去上课,宅在家里,觉得自己学习没什么意义。”邓安琪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曾经在一家庭教育的论坛上听到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提到了大学生中的“空心病”现象,指的就是因为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使部分大学生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常感到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虽然不能判断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是否普遍,但是“没有内生的动力,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的现象还是确实存在的。”邓安琪说,比如,还有在年轻学生中盛行的“丧文化”“佛系”等。

邓安琪认为,在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丧”“佛系”不值得鼓励,“学生们日常在群里刷很丧的表情包。”邓安琪说。但是,辅导员发现学生并不是真的“丧”,“我进宿舍与他们聊天时发现,他们有时只是出于好玩、跟风,并不代表他们真实的意愿,可能是一种消极态度、目标迷茫的折射。”

不是真“丧”、真“佛系”,那什么才是这些大学生内心真正的东西?辅导员们应该怎么点燃他们呢?

“很多辅导员会害怕和大学生谈理想,会担心跟00后谈理想谈不过他们,也担心孩子根本不接受。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学生是很乐意跟我们谈理想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辅导员韩瑾说,在引导学生树立理想这方面,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们自己首先要坚信理想的力量,“理想是克服迷茫、恐惧的一剂良药”。

同时,韩瑾认为要讲究方式方法,让他们自己与国家、社会产生链接。

一年前,韩瑾曾与一拨学生一起去农村支教扶贫。他们所在的地方天气炎热、环境艰苦,学生们只能睡在硬木板拼成的大通铺上,那些日子,韩瑾内心一直非常忐忑,“我真怕学生们撂挑子不干”。但是,学生们最后都坚持了下来。

韩瑾发现,那次艰苦的支教回来之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再给学生讲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接受的程度跟其他同学比起来非常高。谈论一些问题与以前相比更加务实、踏实。”韩瑾说,其实,只要让学生们真正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自己便会找到与社会、国家的链接,从这点上看,“他们完全是可塑造的一代”。

郭智芳认为,学生自己也要学会自己治理,勇担社会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责任,有远大理想、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社会给予了很多机会,就看个体如何选择了。如果学生将个人的目标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眼前暂时的得失看起来就没那么重要了。”

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 不做“草莓青年”

有人说,95后是“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不能压,也不能碰,要小心呵护。

已经带过几届大一新生的韩瑾认为,00后的学生会延续这些特点。“这一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很难接受自己的缺陷”。

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李力最近被拉到2018级新生群里。“一不注意就多出了几百条信息。”在李力看来,现在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有追求、有主见,竞争意识比较强烈。比如有学生大一刚入学就向老师询问综测加分、保研等问题,目标性很强。

“有主见是件好事,但也要学会倾听周围不同的声音,不要钻进‘死胡同’里去。”李力说。在大学里转专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也要进行理性分析。李力曾经带过一名学生,刚一入学时就有强烈的转专业倾向,李力跟这名同学谈了好几次,确定一下学生是否是一时兴起,家长也跟这个孩子聊了很多次,结果大一结束的时候这个孩子突然决定再重新参加一次高考。“虽然跟这名学生谈了很多,但是学生固执地坚持着,说‘最差就是再考回北师大呗’。”李力说,这样的孩子就是不跟自己妥协,不接受任何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的结果。“其实对于大一新生,有些事情是超出他们的能力之外的,一旦事情失败,他们也应坦然承受”。

“大学生主要有两个阶段,即接受和树立。首先要学会接受,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接受不断改变。只有接受了、承认了别人的不相同,自己的不同才会被人接纳,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接受了这些,心态会发生变化,变得理性而平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韩瑾说,有一位在韩瑾眼中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在前不久突然对韩瑾说,自己被查出重度抑郁症。韩瑾当时很是震惊,觉得自己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后来在不断交谈和反思的过程中,韩瑾发现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不能接受学生会主席落选,不能接受寝室同学生活细节上的不一样,不能接受大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问题一一累积,最终压垮了她。

因此在韩瑾看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这种意识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辅导员和自己的学生都是新时代的主人,都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更要脚踏实地,珍惜青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显芳老师说,不过在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刚开学时学生较为积极、勤奋,3个月过后就开始懈怠,有的早上不起床,有的不去上早课,还有的带着早饭去上早课。再有“夜猫子”现象也愈加严重,有的宿舍时常开“卧谈会”聊到半夜,有的同学则一起玩游戏、打牌打到将近凌晨……

“学生进入大学,感觉就像突然没有人管一样,自控能力较差,便会出现这种情况。”尹航说。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帮助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尹航所在的北京工商大学要求所有大学生一周必须进行3至4天的晨练、晨读活动,“做一个早练人”。后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有了晨读、晨练后,吃早饭的人数明显增加,达到总人数的80%左右,而去上晨课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尹航希望,除了学校督促,学生自己也要加强自我管理,早休息,早锻练,还要早规划,“如果读的专业不是心仪专业,那么暑假可以提前了解本专业信息,提早规划转专业;如果计划出国,也要提前做好英语学习的规划等。”

总之,该来的一定会来,无论哪一代人都有自己要经历的考验,“对于00后来说他们要做的是‘既要躁动,也要静心’。”北京师范大学的辅导员徐淑琳说。

辅导员眼里,玩抖音、快手的一代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徐怀

河南农业大学新生报到日,该校体育学院的辅导员带领高年级同学大玩cosplay,装扮成“复仇者联盟”中的超级英雄在校园中迎接“小鲜肉”们到来。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00后究竟是哪般模样?

是抖音、快手上特立独行的年轻主播,还是活跃在各领域的新生正能量代表,抑或是众人口中“垮掉的一代”?今年暑假过后,各大高校即将迎来的大批00后菜鸟大学生,这一群从出生就被高度关注的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名高校辅导员,虽然辅导员们尚未大批量地接触00后,但是高校中现在大部分本科生都是1997年之后出生的,北京师范大学的辅导员徐淑琳说。

“尽管贴标签在心理学上有失偏颇,但确实每个年代都有各自的特点。00后会沿袭上几届学生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北京工商大学的尹航说。辅导员们已经摸清了1997年后出生的这一代的“脉络”,相信从中也能看到00后的影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辅导员段正在总结1997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的特点时,引用了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科技三定律”:“在我出生的时候有的科技,我就会把它当成是这个世界稀松平常的一部分;在我15~35岁出现的科技,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在我35岁以后的科技,是违背规律的。”

“这就是这一代大学生,他们出生的时候网络就已经存在。”段正说。

的确,不少辅导员都指出,几乎“长”在网络上是现在大学生最主要的特点。“以前的新生,都是入学以后老师通过短信、飞信发通知与学生沟通。但现在,大一新生在入学前的暑假就已经通过论坛知道自己的分班情况了。”尹航说,约95%的学生已经在假期里就自行建群、加群。

在网络上建群,打破了以往学生交往的物理界限:不再是同一宿舍的学生交往比较多。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他们在网络上更为活跃。即使是同学关系或者师生关系,也是在网络上表现得更亲近。”北京大学的邓安琪说。有名大学生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当我只面对手机屏幕时我会更放松,很多事情通过发几个表情就能轻松解决,跟人面对面的时候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

正因为这种放松和自在,1997年后出生的这一代在网络上的娱乐精神也更为凸显。“他们身上有一种敢于‘自黑’的娱乐精神。”段正说。

“我有个学生,在宿舍中以段子手著称,在班级中走了一条娱乐大家的‘自黑之路’,带有明显的新一代学生特征。”段正介绍,如果班里有同学不适应大学生活,这位男生会用诙谐的笑话告诉大家“有空调和wifi的地方就是家”。在这位男生的抖音app里,大多都是无厘头的“自黑风”,“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丑是丑了点,你们笑了就好’。”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让段正印象深刻。

段正曾经在大一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活动,如果只能二选一,你会怎么选?结果,70%的学生都选择了“有意思”。

段正老师的调查正好印证了1997年后出生的这一代身上的娱乐“基因”。这正好也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抓手:“学生们既然都选择有意思的活动,我们的工作也要往‘有意思’的方向引导。”段正时常鼓励学生:“如果找不到目标,就做个有意思的人。”

更自我,更渴求“存在感”

很多辅导员表示,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特点,比如他们可能在网络上“如鱼得水”,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些“缩手缩脚”;他们有时候特别强调自我,甚至过于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有时又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也渴求存在感。

邓安琪记得,在一次学校的宿舍文化比赛中,她为了减轻学生们的负担主动承担了文案、微信推送等工作,不想,后来有学生向她反映,这种“包办”的行为会使他们缺少“存在感”。

“从这方面说,我们辅导员要从管理过渡到引导。现在的学生独立性强,不应该再用传统的‘家长心态’对待。”邓安琪说。

这种特点也反映在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强烈参与愿望上。

一位辅导员说,过去几年里只有来自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学生才会在假期里寻找一些能够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而现在一些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学生也会经常在周末跑到北京饭店、北京会议中心等地方,寻找跟自己专业相关的高层次会议和论坛,以期更好地丰富自己。

“学生们的公益心也不仅是说说而已。”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徐淑琳告诉记者,自己曾被一位法学专业学生深深触动,“他提及自己选择法学是因为接触到身边发展有障碍的孩子,但社会并没有给予这部分人足够的关注,所以他想学法律,通过自身努力为他人争取关怀。”

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郭智芳认为:“这都源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强大,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刻下了烙印,他们更加自信了。”

谁都不服就服自己?心里还要装得下他人

都说现在的大学生非常自信,这个特点在1997年后出生的这一代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段正介绍,他去年带的新生在进行班级选举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女生想竞选班长,但在投票环节并没有获得最高票。这位女生觉得“少数服从多数”虽然是选举中的惯例,但班长不应该只看人缘,还要看能力。于是她提出“班长试用期+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进行考核和选举,最终她经过了班长试用期考核、班主任考核、辅导员考核,最终成为班长。

“在她的带动下,班级同学积极表达对班级建设的想法,班级氛围积极活泼,班级文化初现成效。”段正说,这些孩子身上有的是挑战精神,他们谁都不服就服自己。

虽然大时代给予了这一代大学生个体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遇,但是可能正是因为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心中装的“他人”少了。

邓安琪介绍,一些学生在微信群上表现得很热情、积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有些冷漠或“冷冰冰”,常常会陷入与舍友、同学疏远的误区,这也成为集体意识缺失的原因。

“诚然,追求独立是成熟的体现,但同时也要怀着对集体、对他人的热爱。至少大学4年过来,要有一批知心的朋友。”清华大学辅导员刘传举向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们建议,在个体选择的诸多维度里,至少要有一个维度是他人、社会的需要,将未来的选择与社会契合,才能走得更远。

高校辅导员对菜鸟大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

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浪费时间,保持一颗向上乐学之心,在不断探索中收获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与00后的宝宝们分享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是长跑,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去尽情体验、尽力奋斗,迎接你们最美好的大学生活吧!

愿你的生活不再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愿你为梦想而奋斗拼搏不留遗憾,更愿你珍藏这宝贵4年,在这个最好的新时代,由我陪你一起成长,各自绽放!

常怀感恩之心,常存回报之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相信明天会更好!

建议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00后准大学生们提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规划,做好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美好多彩的大学生活在等待你们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韩瑾:

大学是起点不是终点,未来仍需要不懈地努力与奋斗。希望大家不惧未知、不惧挫折、不惧困难,迎接机遇、迎接奋斗、迎接美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段正: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遇见有意思的自己。

希望这一代世纪宝宝能抓住好机遇,迎接新挑战,把自己的理想和担当落到实处。作为辅导员,我一定好好陪伴他们成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该不该与舍友分享零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