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规定550千伏露天小区变电所安全距离离居民安全距离多少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交通事故”的定义是,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其中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理。也就是说,只要是在道路上和车辆有关的造成损害后果的事件都是交通事故,但利用交通工具作案或者因当事人主观故意造成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如:利用交通工具杀人或者“碰瓷”案件都不属于交通事故,应当属于刑事案件或者其他治安案件。

      交通安全设施是为了维护交通秩序,确保交通安全,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功能,依照规定在道路沿线设置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交通隔离护栏等交通硬件的总称。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管理交通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主标志是指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和道路施工安全标志。

      禁令标志是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其形状通常为圆形,个别为八角形或顶点向下的等边三角形,颜色为白底、红圈、红斜杆和黑图案;“禁止车辆停放标志”为蓝底、红圈、红斜杆。

      所谓警告标志是指警告车辆和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其形状为正等边三角形,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

      指标标志是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其形状为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颜色为蓝底白图案。

      指路标志是传递道路方向、地点和距离信息的标志。其形状,除了地点识别标志、里程碑、分合流标志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其颜色,一般道路为蓝底白图案,高速公路为绿底白图案。

      所谓辅助标志是指紧靠主标志下缘,起辅助说明作用的标志。其形状为长方形,颜色为白底、黑字、黑边框。用于表示时间、车辆类型、警告和禁令的理由、区域或距离等主标志无法完整表达的信息。

      该标志为八角形,颜色为红底白字,表示车辆必须在停止线以外停车望过之后,确认安全后,才准许通行。

      该标志为圆形、蓝底、红圈、红斜杆,表示禁止一切车辆停放。其中交叉双斜杆为禁止车辆临时或长时停放标志。单斜杆为禁止车辆长时停放标志。临时停车不受限制,但是司机不得离开驾驶室。

      该标志为圆形、白底、红圈、红斜杆、黑色小汽车图形,表示禁止一切机动车,包括摩托车的通行。下缘附设有“二轮摩托车除外”辅助标志的,准许二轮摩托车通行。

      道路交通标线是由标划于路面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所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这些标志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可以与标志配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按本标准规定设置反光交通标线。其他道路可根据需要按本标准设置标线。

      2、禁止标线告示道路交通的遵行、禁止、限制等特殊规定,车辆驾驶员及行人需严格遵守的标线。

      3、警告标线促使车辆驾驶员及行人了解道路上的特殊情况,提高警觉,准备防范或采取应变措施的标线。

      3、突起路标安装于路面上用于标示车道分界、边缘、分合流、弯道、危险路段、路宽变化、路面障碍物位置的反光或不反光体。

      4、路边线轮廓标安装于道路两侧,用以指示道路方向、车行道边界轮廓的反光柱(或片)。

      1、白色虚线划于路段中时,用以分隔同向行驶的交通流或作为行车安全距离识别线;划于路口时,用以引导车辆行进。

      2、白色实线划于路段中,用以分隔同向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或指示车行道的边缘;设于路口时,可用作导向车道线或停止线。

      3、黄色虚线划于路段中时,用以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划于路侧或缘石上时,用于禁止车辆长时在路边停放。

      4、黄色实线划于路段中时,用以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划于路侧或缘石上时,用以禁止车辆长时或临时在路边停放。

      5、双白虚线划于路口时,作为减速让行线;设于路段时,作为行车方向随时间改变之可变车道线。

      7、黄色虚实线划于路段中时,用以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黄色实线一侧禁止车辆超车、跨越或回转,黄色虚线一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准许车辆超车、跨越或回转。

四、儿童交通事故的预防

      儿童在思维和行为上还没有完全拥有自控能力,而且其应变能力较差,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应付,因而发生交通意外事故的几率较大,通常要高于成人好几倍。

      没有大人携带的儿童过马路时更应该注意。特别在交通道路上行走时,要有危险意识,时时防范意外。这也是家长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儿童事故。

      (一)儿童时期是最关键的时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一些交通常识。首先要教育儿童不要在拖拉机、汽车、摩托车上乱摸乱动,也不要在汽车、拖拉机下面玩耍或睡觉。同时汽车、拖拉机司机在开车前,也应该注意检查车底下是否有儿童躲在下面。

再者,汽车、拖拉机在倒车时不要盲目启动,应下车看看车辆后面是否有儿童。因为儿童的个头不高,常常容易被车厢板挡住。

      (二)要教育儿童不要在街道上溜旱冰、马路上踢球、追逐打闹以及学骑自行车等。为了保证其安全,这些活动应该找一个固定的场合,如操场或大的空间地段。

      (三)幼儿园、小学要增设交通安全课程,让儿童们懂得一些交通安全知识,熟悉各种交通信号和标志,使之能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小学生上下学时,要按交通规则在人行道上行走,不可以多人横排行走,也不要互相推搡打闹。过马路时不要东张西望,眼睛要注视指示信号,不可不看信号灯而猛跑。

      城郊及农村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儿童过马路时应左看右看,车来让道,不要突然横穿马路。再者,儿童在街上和马路上行走时,不要埋头看书或玩玩具,以免发生意外。

      当火车通过铁道口时,要站在离铁轨5米以外处,不要靠得太近。因为离得太近,快速行驶的火车产生的风力可将人刮进轨道里,很危险。等火车通过后才可以通过铁路道口。

(六)要教育儿童不管是坐公共汽车还是其他车辆,都应该坐稳,不可在车厢内跑来跑去。也不要让其坐在卡车的车厢栏板和货堆顶上,以免急刹车掉下来发生意外。儿童上下车时要注意待车停稳后再上下。汽车行驶时,不要将头、手臂伸出窗外,因为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刮伤。乘坐小车的儿童,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如果不系安全带,小车若突然急刹车,容易撞伤,伤势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儿童在骑车时还要注意靠右侧行驶,不要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不要两人并肩行驶,不要在马路上你追我赶。骑车时不要装酷双手离开把手。雨雪天,儿童最好不要骑自行车,以免滑倒发生意外。要经常检查自行车的车铃、车刹、反射器、保证这些东西性能完好。如果有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新。骑车时,不要扒车、追车,也不要骑着自行车抓住行驶的车辆。要不然,一旦车辆急刹车或急转弯时,较容易发生车祸。

      (八)为了保证儿童的生命安全,家长们应注意其子女的穿着打扮,以颜色明朗,容易被人注意为宜。如给儿童戴上黄色或红色的帽子,红色的上衣或裤子,背上红色的书包等。这样就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九)不要突然从汽车的前面跑过去。在街上行走时,也不要突然从汽车后面跑过去,以避免和来往的车辆相撞而造成意外伤害。

      为了保证交通安全,行人必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而且行人不准在车行道上追逐、猛跑,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拐横穿;也不准在公路上玩耍、嬉闹;更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不准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要有成年人带领。

      乘车时眼睛要顾及到四周,看是否安全再上车,特别要注意不准在道路中间招呼车辆;而且机动车在行驶中不准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窗外。

      在乘车时,不要强行上下车,做到先下后上,等车时要排队,按秩序上车;不准随便站立,不准在车内吃东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车辆行驶在路上,以至于道路过于拥挤,因此,骑车时应该多注意一些安全。

在拐弯前须减速慢行,向后望一下,伸手示意,不准突然拐弯;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或三轮车。

不准车辆并行、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装酷;也不准双手离把,更不准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

学骑车时要找一个相对较宽广的地方,不准在道路上学骑车;不准撑伞骑车,不准骑车带人;不准在车行道上停车或与机动车争道抢行。

同时也要经常检查车子的性能,响铃、刹车或其他部件有问题时不能骑车,应及时修理。

车祸是危及群众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2002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7万余起,造成近11万人死亡,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高居世界首位,其中8%事故涉及到学龄儿童,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交通事故的发生涉及很多因素,不良的道路,带病行驶的汽车,糟糕的天气,酒后驾车的司机,拥挤的交通流,不守交规的行人等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限于篇幅,本文重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障儿童交通安全,搭建安全的儿童交通环境。

      交通行为是由交通特性决定的,儿童的交通特性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综合人体工程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不同学科来看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点与成人不同的交通特性。
      儿童的视觉神经还没发育完全,他们的视野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左右,看不到眼角边以外的东西,因而不容易注意到一辆正在逼近的汽车。
      他们会错误的认为快速行驶的汽车能象运动员一样迅速地停下来,对道路上潜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他们总是在活动中,急切想运动的思绪会让他们忽略安全。放学后是最危险的时段,因为在学校呆了一天,他们的运动欲望急切地想释放,从而也不顾安全了。
      他们容易把虚幻和现实蒙混一团,常常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忘却了交通的存在。他们只会本能的把思想集中在自己的乐趣当中,不理会危险。
      他们不是很分得清汽车是处在运动还是静止状态,对车速和车距的判断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汽车在运动时其状态改变不是很明显(不象人和动物在移动时身体外形状态有明显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儿童会等待一辆慢速行驶的汽车通过而对一辆快速驶来的汽车选择继续踏步前进的主要原因。
   学龄儿童的身材都比较矮小,他们的视线还不能越过小轿车或灌木丛等,隐藏在小汽车后面的物体,他们也很难看见,而且他们也不容易被司机所观察到。儿童们都会错误的认为自己看见汽车,汽车驾驶员也一定能看见他们,这种相互间的不易察觉性也会带来事故隐患。

教育能提高人的意识,意识能改变人的行为,行为决定了后果。交通安全教育是解决交通事故的根本途径。只有有了很好的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防卫意识,才能确保交通的安全。此项工作可从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两方面来做。在系统教育上学校要给每个学生分发《交通安全教育手册》,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在强化教育上采取“交通安全活动周”的形式,在活动周内重点抓以下几项内容:
      请交通安全的专业人员(如交警、交通安全宣传员等)到课堂给学生讲授有关交通安全的专业知识,提醒学生在参与交通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及时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考核,其成绩与三好学生的评定挂钩。
      给学生播放一些交通事故录像,通过惨烈的场景、悲痛的画面,让学生吸取教训,警戒学生不要做“马路小英雄”。
      举行交通事故演讲活动。演讲的内容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是所目睹的事,更可以是一些发生在我们耳熟能详人物身上的事。比如:伟大的战士——雷锋、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还珠格格》中“香妃”的扮演者——刘丹都是死于交通事故。
      安排交通意外模拟训练。主要内容是学习如何应付紧急事故,学会自救与他救等方面的应急处理事态的能力(如人工呼吸、止血、简单包扎、向外界求援等方面能力)。


      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的自觉性,但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来确保其安全。学校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落实。
      建立交通安全小分队,由校长牵头,主抓交通安全的若干教师负责,各班班长或宣传委员为骨干,有兴趣并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学生为成员建立一支交通安全小分队。定期举办相关活动,经常在校园中巡逻并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

      上学和放学时,在路口分配一位值日教师和值日学生(也可由家长协会成员或自愿者来担任),身穿橙色马夹,戴上红色手套,为学生的安全过街“发号施令”(必要时用口哨)。学生过街时成立小方队,手拿黄色小旗或者头戴黄色小帽,也可佩戴斜披在肩上的彩色绶带等作为警示信号。夜晚过街时要佩戴反光袖章或背反光的书包以加强醒目性。

很难对家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但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对孩子的交通安全很重要,因为大多情况下孩子是在家长的带领或嘱咐下完成交通的。学校可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家长接送小孩上下学途中让小孩来提醒家长遵守交规)来提高家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从而在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动,家长和子女互相学习和提醒。在没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情况下,家长应知道叮嘱哪些事项,告诉孩子们在单独时要等到与大人或大龄同学一起过街。


      在路口设限速标志(一般为25km/h)并在路面上布设减速设施(如道钉、减速垄、凸起标线等),以强制迫降车速。
      在相应路口设标语牌,上面形象地画一个跑步的小孩冲过来的图案,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条件许可的路口还可以装置专门的放学过街信号灯或者栅栏。在上、下学高峰期拉上栅栏以确保儿童的安全通行。


      儿童交通安全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心。上述诸点措施,我们可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有选择地加以实施。相信通过大家的众志成城,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让祖国的花朵能在完善的交通管理制度下、浓厚的交通规章学习的气氛和高度的交通意识中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六、安全带的安全使用要求

      这类人群在使用安全带时肩带需绕过肩部,并越过胸前,不可以绕过臂膀下方,否则安全带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

      以正确使用方式系妥安全带后,再以身体往上急冲的动作确认安全带的功能正常与否。简简单单用手或身体平行缓慢地拉动安全带,并不能有效地测试安全带的功能。

      因为汽车撞击时,人体会产生急速向上冲击的瞬间力量,此时安全带就应该发挥其锁定功能来固定人体,因此,需要用该方法测定安全带的安全性。

      安全带是行车保护驾驶者的方式之一,不是只有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才应系安全带。为了自我的安全,最好一上车即系妥,特别是在快速道路或郊区等处行车,更是不可不系安全带。

      孩童在系安全带时不可以多人共用一条安全带,以免因紧急煞车或撞击时,安全带无法发挥其功能,使孩童受伤。

      为了保证孩童的健康,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座位安全知识,不让孩童坐在前座。通常前座椅的安全带是根据大人的身材、体重设计的,如果让孩童系上安全带坐在前座,孩童的身材、体重不同于大人,当车辆紧急煞车或撞击时,安全带便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孩童可能会发生被抛向挡风玻璃等之危险伤害。

七、车祸后的简便自救方法

      平安是每个人的希望,不过“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如果遇到车祸,您知道如何帮助伤者吗?北京市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的贾嘉大夫向记者介绍了几种简便可行的判断、急救方法。

在车祸中,撞击是驾驶员最易受到的伤害。被方向盘撞到胸部后,如果伤者感觉到剧痛和呼吸困难,应该怀疑肋骨发生骨折。肋骨骨折之后,如果碎骨进入肺叶,刺破肺泡,可能形成血气胸,引起肺栓塞,甚至导致死亡。如果车速过快、撞击力量过大,在撞车的瞬间,收紧的安全带也可能造成肋骨骨折。999急救中心就接收过因上述原因被安全带勒断几乎所有肋骨的伤者。

      如果怀疑骨折,伤者千万不要贸然移动身体,避免碎骨对内脏造成新的伤害。如果手臂仍可以移动,接触到手机,就打急救电话求救,或者呼喊请别人帮助。

      大多数小客车的方向盘比较靠下,发生撞击时,肝脏和脾脏等器官最易受到侵害。假如肝脾破裂,发生大出血时会有腹痛出现。但这种疼痛并非难以忍受,很多伤者的神智仍会清醒。

      伤者要判断呆在车里是否安全,如果车子有起火等隐患,则要缓慢地离开车。但最好不要长距离走动,同时动作要缓慢,即使是在等候急救车的时候也不要再随意走动。

      撞击或其他原因可能会使司机的头颈部或胸部受外伤。颈部的血管是最重要的部分,最好先检查颈部是否出血。

      在大量出血时最好能用毛巾或其他替代品暂时包扎,以免失血过多。等到医务人员到来后再用三角巾等仔细处理伤口。有的出租车司机很有经验,会在车上放上毛巾等物品。私家车主也不妨借鉴,在紧急情况下会派上大用场。

      多数侧窗玻璃已作钢化或区域钢化处理,撞击后玻璃会破碎为一粒一粒的、没有棱角的玻璃;前风挡已开始使用夹层玻璃,撞击后会有网一样的裂纹黏结在一起而不会破碎。

      骨折后最忌讳自己乱动或是被别人错误包扎。骨折后的每一次移动都有可能对以后的恢复造成损失。搬动伤者前一定要确定伤肢不会发生相对移动,否则血管和神经都可能在搬动时受到伤害,对以后的痊愈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请别人帮助包扎伤肢,最好找木板或是较直、有一定粗度的树枝,同时用三根固定带将两至三块木板在伤肢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横向绑扎结实。

      车祸中,副驾驶座位乘员容易发生颈部损伤。如果感觉自己的颈椎或腰椎受到了冲击,应坚持请专业医护人员搬动。人的脊柱中有很多的神经,在不当的搬动中受伤的话很有可能形成永久性的伤害,甚至瘫痪。

      在搬动颈部损伤病人的时候,医务人员要非常的小心,要在有硬板担架的情况下用平铲的方式才能搬动,还要用颈托等固定。

      坐车的人一般都比较放松,很少有人会系安全带。特别是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员,司机会在遇到危险时本能地躲避,将副驾位置置于直接撞击的地方,发生车祸时的危险性更大。所以系好安全带对副驾乘员更重要。

      如果是行人和骑自行车人被撞,头部直接撞到地上,很有可能出现脑出血;伤者也可能会昏迷、呕吐;此外,骨折的概率也很大。

      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如果自己没把握就不要乱动,可在原地等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来处理。

      车祸往往是在瞬间发生的,主要由于疲劳驾驶、酒后开车、路面处理技术欠佳以及在不熟悉的路段高速驾驶等原因造成。车祸轻则擦伤、碰伤,重则常引起多器官受损的复合伤,现场急救不及时残废、死亡率很高。

      车祸发生后,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只要意识还清醒就要先关闭发动机,对于撞车后起火燃烧的车辆要迅速撤离,以防油箱爆炸伤人;如果只有一人驾驶车辆,汽车翻倒后无力从车中爬出的,可鸣笛或闪动大灯向路过车辆发出求救信号;大多数车祸发生时车辆均处于高速行驶之中,所以车祸对人体的伤害多为撞击伤,以及车辆翻倒时发生的挤压伤。高速的冲撞、挤压常可导致头部损伤、胸部损伤、四肢骨折甚至脊柱骨折。下面介绍几种车祸造成的意外的现场急救:

      在我国发生的交通事故当中,胸部受伤的人,约占全部伤者的1/3,当车祸发生时,除了机动车的一部分锐器伤到自己,还有你平时携带的钥匙、钢笔等,可能会对你造成伤害,而车祸中猛烈的颠簸,很有可能使刺入胸部的锐器脱出,这时就会造成胸部的开放式伤口。

      当我们发现伤者的胸部有一个严重的创伤,考虑这个伤口非常深,甚至你会发现,除了血以外还有血泡往外冒的话,那你一定要警惕,可能会产生创伤性的开放性的气胸。

      车祸中胸部受伤导致开放式气胸。伤者会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这时如果不马上采取正确的急救方式,伤者随时会有死亡的危险,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人的胸壁和肺之间有一个隐蔽的腔隙,它叫胸膜腔,这个腔隙里面是没有空气的,那么当一个严重的创伤,这个伤口深,透过了胸壁,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胸膜腔就和外面的空气相通了,随着我们的呼吸运动,胸膜腔里面就会积攒大量的气体,那么这个气体越积越多,就会影响我们人的呼吸功能。

      因此当发现车祸伤者胸口出现开放式伤口,并伴有呼吸困难时,我们应该找一个干净的纱布,填塞伤口,然后,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大于伤口边缘5厘米的一个不透气的材料,比如说一块塑料布,放在伤口的最上面,用胶带将伤口使四周沾上,最后用长布条,将伤口处围紧,注意围紧时要吸气,给胸腔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当车祸发生时,发现伤者的胸部出现开放式伤口,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堵住伤口,将血止住,这样做:一,可以避免伤者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二,可以有效地避免开放式气胸,等到救护车到来以后,专业的医生将会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特别提醒:对于有伤口的伤员,应该先给予包扎,再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心肺复苏术只适用于无心跳无呼吸的重伤者。

      1、发现受伤者,应尽快检查头部有无外伤,是否处于危险状态。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移动患者,并按以下程序迅速抢救:a取昏睡体位:即让负伤者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b若呼吸停止则进行人工呼吸,若脉搏消失则进行心脏按摩。c若头皮出血时,用纱布等干净直接压迫止血。

      2、如果头受伤后,有血液和脑脊液从鼻、耳流出,就一定要负伤者平卧,患侧向下。即左耳、鼻流出脑脊液时左侧向下,右侧流时右侧向下。如果喉和鼻大量出血,则容易引起呼吸困难,应让受伤者取昏睡体位,以使其呼吸方便。

      1、受伤后只有头痛头晕,说明是轻伤;除此外还有瞳孔散大,偏瘫或者抽风,那至少是中等以上的脑伤了。

      2、脑外伤病人一旦出现频繁呕吐、头痛剧烈和神志不清等症状,那就决不可大意,应速送医院诊治。

      3、受伤后如有脑脊液流出时,最好不要用纱布、脱脂棉等塞在鼻腔或外耳道内,因为这样地引起感染。

      对于骨折伤者,单纯的四肢骨折可以就地取材,用硬板、硬纸板等包扎固定,大的骨折应用木板使身体保持笔直状态,防止骨折的再损伤;在搬动病人时使其身体保持水平,不能扭曲,防止拖拉脊椎受到损伤,使伤势加重。

出血:因撞击可能造成头颈部或胸部外伤,车祸后最好先检查颈部是否出血,大量出血时最好用毛巾或其他替代品暂时包扎,同时用力按压出血创口上方的动脉血管,以免失血过多。如果伤员出现四肢大出血,立即用皮筋、绷带或皮带将靠近心脏端扎紧,以防失血过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扎得时间过长,应每隔一小时左右放松一次,以防伤员肢体因缺血坏死。若伤员出血量较少,可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捂住创口。

      还有一种出血为内出血,主要是肝脾破裂所致。内出血时,伤员常会出现休克、面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说话声音低沉等症状。这种情况应避免移动伤员,不得不进行移动时,动作一定要缓慢,距离越短越好。休克时,将伤员平放,给伤员喝一点热水,并抬高双腿,可以使血压维持更长一段时间。

      对心跳呼吸停止者,可现场施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或鼻)内吹气,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产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以数着1、2、3进行配合,每按压心脏30次,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2次。)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十、交通事故中的自我保护

      在行车中,当司机感到车子不可避免地要倾翻时,这时不要慌张,应该紧紧抓住方向盘,两脚钩住踏板,使身体固定,随车体旋转。

车内的乘客也要保持镇静,应迅速趴到座椅上,抓住车内的固定物,使身体夹在座椅中,尽力稳住身体。

翻车时,要掌握一定的跳车规律,不要顺着翻车的方向跳出车外,而应该向车辆翻转的相反方向跳跃。落地时,应双手抱头顺势向惯性的方向滚动或奔跑一段距离,避免遭受二次损伤。

      因为一些原因,也许是天气情况的影响,也许是汽车本身的性能问题的影响,有时汽车在行驶途中会突然起火。面对此情况,驾驶员应该立即熄火停车,同时切断油路、电源。关闭车窗处脱身。一旦身上已经着火,可以下车后倒地滚动,边滚边脱去身上的衣服。这时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张嘴深呼吸或高声呼喊,以免烟火灼伤上呼吸道。

      一旦事故发生,碰撞的主要方位不在司机一侧时,司机应该双手紧握方向盘,两腿向前蹬直,身体后倾,保持身体平衡,以免在车辆撞击的一瞬间,头撞到挡风玻璃上而受伤。

      如果碰撞的主要方位在临近驾驶员座位或者撞击力度过大,司机应迅速躲离方向盘,并将两脚抬起,以免受到挤压。

      若在交通事故中汽车不小心翻进了河里,如果水较浅,没有全部淹没,应该等汽车稳定以后,再设法从门窗处离开车辆。

      如果水较深,先不要急于打开车门与车窗玻璃,因为车门很难被打开。这时车厢内的氧气可以供司机和乘客维持5-10分钟。车内人员要保持镇静,头部伸出水面,迅速用力推开车门或玻璃,同时深吸一口气,再浮出水面。

十一、地震时车内人员的应急办法

      遇到地震最忌讳忙中添乱,司机在这时应该服从灾区应急交通指挥,不妨碍应急救援车队的行动。发生地震时,司机应该立即把车停在附近空地或者路边上,一定不要将车直接停放在路中央,同时要远离楼房。这时还应该尽快关闭发动机,打开收音机收听关于地震的进一步信息。尤其是在人员寻找进一步避难位置时,不要锁车,不要将车钥匙带走,以方便关键时刻能将车辆移开。如果是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将自己稳定住,等车停稳后再下车,先避震,再设法与家人联系。若在地铁里,要听从指挥,不要盲目跳车。

      (一)轮船发生火灾时,不要惊慌,应该听从指挥向上风方向有序撤离。

      在进行紧急撤离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弯腰快跑。尤其是当需要弃船时,应该立即穿好救生衣,按各船舱中的紧急撤离图示方向离船。弃船后尽快远离船舶,避免下沉的船舶造成漩涡,把人卷入其中,使人受到伤害。

       (二)当飞机发生颠簸时,应该立即系好安全带,遇到紧急情况时,还应双手用力抓住前排座椅,身体紧紧压在椅子上,尽量弯下身体,低下头,避免受伤。

       (三)在抢救时为了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现场抢救的基本顺序应该是:先呼救,再抢救。先抢救人员,后抢救财物。

       在抢救人员方面先抢救重伤人员,后抢救轻伤人员。遇伤员被挤压、夹嵌在事故车辆内时,不要生拉硬拖,而用机械拉开或切开车辆,救出伤员。

       2、止血时应该充分利用现场材料。头部可以包扎,四肢出血可以使用止血带,在四肢出血的肢体近端用带子绑紧。

       3、当伤员处于被动体位,如被车卡住或被车压,应尽量避免暴力硬拉和,等待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后使用合理的方法处理。

       4、在现场自救时一定要保持呼吸道畅通。车祸后伤员可能会有很多的呕吐物,这样会造成窒息。这时可以用手将其头偏向一侧,同时清除口腔内残物。

十三、乘坐火车安全小常识

       1、自觉遵守车站的安全管理规定,不携带易燃品、易爆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进站、乘车前自觉进行安全检查。

       2、听从站务人员的安排,在指定的地点候车,来车后须停稳再上,先下后上,依次乘车;严禁攀爬车窗上车;严禁在站台上打闹和跨越铁轨线路。

       3、乘车时,不能将头、手伸出窗外,不能将废弃物扔出窗外,不要让儿童在车门及车厢连接处玩耍。

       7、尽量把物品集中放在可以方便看到的地方,使物品随时在你的视线内,不乱堆乱放,要放置牢固,以免落下伤人。下车前,要提前做好准备。

       9、火车有时会紧急刹车,当旅客有所察觉时,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使自己身体处于较为安全的姿势,或抓住牢固的物体以防碰撞。

十四、铁路安全基本常识

      列车在行进的过程中运行速度比较快,铁路交通线上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因此要掌握安全基本常识,防止铁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进出车站时不要在铁路线和铁路道口玩耍、逗留,这些地方都比较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有火车经过。

      乘坐火车时注意安全乘车,千万不要在下车时为了快速出站,而从车底穿过,列车不一定什么时候就驶出车站,因此非常危险。更不要扒火车、跳车。

      通过铁路道口时,要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遇到红灯亮时,道口栏杆关闭,这就表示有列车即将通过,因此不可强行或者钻越栏杆通过道口。

      通过无信号灯也无人看守的铁路道口时,必须停下来仔细观察、砍认没有列车开来时再通过。如果发现有列车开来,要退到距道口5米以外等候,等列车通过后再通过道口。

十五、夏季乘火车长途旅行注意事项

      1、用茶缸去打开水,在列车运行时,端着开水在人行行走,会因突然停车或被别人碰挤,烫伤自己或别人。

      2、将盛满开水的茶缸放在茶桌上,在遇到紧急停车时,茶缸晃倒或掉下茶桌,烫伤自己或其他旅客。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

      夏天坐火车,特别在列车满员或越员的情况下,很容易中暑。因此,衣服要穿得宽松些,以利于汗液的排泄和蒸发;多喝些开水或茶水,发果能喝点淡盐水或清凉饮料,效果更好;适当带些仁丹、清凉油等解暑药物,不时使用有好处。

      在火车站吃饭,不可吃得过饱,并应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安全,旅行的过程中切记少吃一些生冷的食物,以免造成胃肠不适,发生呕吐、腹泻等疾病。

      夏季每天最热的时间是11点到15点。买车票时,要尽量选择在15点到次日11点之间运行的火车,以免在火车上渡过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刻。如果旅客多,找不到合适的座位,应该把车内的电扇和车窗打开,拉上窗帘,以尽量减少太阳的照射强度,改善车内的通风条件。

      夏天睡卧铺,尤其应该头朝人行道一端。因为人行道的空气比较流通,气温较低,有利于睡眠;也避免一排排的脚暴露在人行道旁边,显得不文明礼貌。夜间行车,睡下铺的旅客要适当盖些卧具,不能把头靠车窗一端睡,以防受凉。

十六、坐火车存在的危险

      火车是人们外出旅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乘坐火车旅行相对比较既经济又比较安全,但火车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火车发生的意外事故也为数不少,因此,人们出行时尤其是家长及学校教师都应该了解一些坐火车可能发生的危险,这样在带领学生出游时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这方面的安全知识,做到安全出行。

      火车上下车时一般是没有危险的,列车的出入口在设计时就已考虑到了旅客上下车的方便及安全问题。列车停靠在站台时,列车上的扶梯和站台正好相接,因此正常的上下车没有危险。

      人们在上下车时,有时会因为人群拥挤,抢上抢下而发生危险,因此在上车人较多的时候要注意脚下安全。有人下车时比较着急,不等列车停稳就争抢而下,这样也比较危险。

      还有一些人不从车门上下而是跳窗户,这些举动都是危险的,在乘车时应该注意。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要杜绝这些恶习。

      人们上车以后,危险会小很多,但是在车厢的连接处也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两节车的震动和惯性撞击使相连的两节车厢时时处于上下错动、互相碰撞的状态,而很多旅客还会在这些地方吸烟。这时你要注意安全,这些地方很容易夹伤你的手、脚,遇到不好路段或刹车时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更大。

      火车在行进的过程中速度一般比较均匀,也很少有急刹车的现象出现,但是列车遇到紧急情况下需停车时,就必然会采取紧急刹车。列车的重量有几千吨,其运行的速度也比较快,因此在急刹车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惯性。

      火车紧急刹车时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向前冲击力,这时处于车厢内的人和物体也必然会失去平衡,人会跌倒、相互碰撞,行李架上的物品也可能掉下来,乘客也就有可能被行李物品砸伤。

      列车的车窗玻璃一般都比较结实,但是列车运行在峡谷地带并遇到有大风暴雨时,车窗玻璃往往容易被流石击中,这时的碎玻璃对乘客会构成一定的危险。

      列车在进行中如果车窗玻璃突然碎裂,其伤害力是非常大的,飞进的玻璃片犹如飞刀,会划伤人们的头部,有时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

      列车失火事故并不少见。近年来为了更好的防止列车事故的发生,上车前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尤其是对一些违禁品的检查。

      尽管如此,还有一些旅客不遵守关于禁止携带易燃品、易爆品和危险品上车的规定,将“三品”带上列车,由于他们在车上保管不当,在行车途中或产生燃烧或摩擦爆炸,酿成火灾。

      另外,还有一些吸烟的旅客,不注意烟头的处理,不慎用烟头火柴之类引燃了其他物品,引发列车火灾。

      列车脱轨是最严重的火车事故。列车脱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的结果都造成整列列车颠覆,形成严重的恶性事故。

      列车颠覆以后,还可以引发火灾、爆炸、坠河等一连串的事故发生,对旅客的人身安全危害极大。

十七、刹车中的“晨锁”现象及空挡行驶

      汽车在露天放置一夜或在雨雪天停留较长时间后,刹车鼓摩擦表面附着一层湿气而生锈,摩擦系数增高,这时制动灵敏的刹车系统,尤其是双向式刹车不利,很容易使汽车卡死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刹车中的“晨锁”现象。

      因此,当早晨起步或停留较长时间后起步时,刹车系统会变得更加灵敏,只要轻轻一踩,车轮马上被咬死,致使引擎突然熄火或者整个汽车突然停顿,令人大吃一惊。

      所谓空挡行驶,是指驾驶员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将汽车加速到相当的速度后,踩下离合器踏板挂空挡,利用惯性行驶。汽车速度降低后再挂上高挡慢慢加油提高速度。如此反复为了节省燃料。

      但是空挡滑行不仅不节油,反而会对离合器、齿轮等机件的摩损增大,最为重要的是空挡滑行还有很大的危险性。

      若一辆汽车在高速行驶中,遇到紧急情况,应该立即松开油门,改踩刹车踏板实施紧急刹车。如果汽车处于正常操作中,从车轮到所有传于凭惯性飞跑的汽车会产生一种制动力量,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引擎刹车”。

      引擎刹车一方面可以防止瞬间刹车压力使刹车鼓咬死而降低刹车效果;另一方面能使左右两个车轮刹车的作用保持平衡,使车辆安稳地缓慢停下来。

      若行驶中,早已换成空档,一踩紧急刹车,则底盘传动系统与引擎不联结,没有引擎刹车作用的帮助,刹车效果显现不出来,还会使车辆失去平衡而左右滑行,最终驾驶员因无法控制汽车有可能出现意外事故。

      若刹车时踩下离合器,其结果同样不妙。特别是下坡时更不能以空挡或踩下离合器刹车,否则很容易失去控制。

十八、交通信号与交通指挥不一致

      一般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是根据当时的交通情况由交通警察单方面决定的,不需要征求交通参与者的同意。

      交通参与者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拒绝的权利。因此,在道路上指挥交通的交警发出的信号是高于其他行停规定的。即遇到有交通警察示意的内容与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示意的内容有矛盾时,要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这也是保证行车及行人安全的关键之所在。

十九、交通事故后的错误自救

      在发生创伤时,很多人会因为慌乱,随便拿东西捂在伤口上,比如撕下座套、衣服等。这样做不仅不能达到救助的目的,很可能会导致二次感染,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在出现大伤口或者动脉破损的时候。因此,一定要采用卫生的东西处理。

      在发生事故后,不要随便移动折伤员,也不要轻易搬动伤员,特别是在颈椎骨折时更要注意,不然会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应该在急救之后等待医务人员前来处理。

      公共汽车,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或者无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外形为方型,有窗,设置坐位。公共汽车时速一般在20~30公里,不会超过40公里。为公交车、公汽或巴士,其中“公交”是公共交通的简称;台湾地区又称为公车、客运或巴士;在香港和澳门,则多称为巴士(英语中「Bus」的音译)。

      一般来说,公共汽车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大众运输工具。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和地域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的需求相应快速增长,要求公共交通企业投入更多的客车。按照城镇人口每万人拥有0.6辆车统计,现有的城市客车约26.4万辆,到2010年至少要达到63万辆,平均每年至少要增加3~4万辆,加上报废更新,平均每年增加5.5万辆。

      公共交通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1826年。当时一位退休军官在法国西北部的南特(Nantes)市郊开办磨面坊,将蒸汽机排出的热水供人洗澡而兴建公众浴场,并提供接驳市中心的四轮马车服务。

      当他发现沿途的人们都可以使用他的公共马车时,便开办穿梭旅馆之间的客车路线,让乘客和邮件于沿途自由使用。巴黎是公车的先行城市,伦敦继之。1829年7月4日,英国人George Shillibeer的公车(Omnibus)出现于伦敦街头,沿新建的「新路」(New Road)往返柏丁顿Paddington与银行地带,经停约克郡Yorkshire Stingo,每日每个方向4班。不到十年,这一服务法国、英国及美国东岸各大城市(如巴黎、里昂、伦敦、纽约)得到普及。公车对社会影响巨大,对城市发展起著最基本的推动作用。公车使市民体验到彼此间前所未有的接近,也缩短城市和邻近村镇间的距离、往来频繁。

      19世纪的公车以马匹拉行。当时的路面使公车的舒适度受到限制。有轨电车的发明使公车遇上了面世以来的第一个劲敌,因为公车行走于凹凸不平的石路上,电车却在平滑的铁轨上运行。

      至20世纪初,机动交通的试验取得成功,公车亦开始改以引擎驱动。现在绝大部分公车仍以柴油引擎为动力。近年有些国家开始研制使用石油气、天然气甚至电力驱动的公车。

      1827年,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一家浴室的老板用公共汽车接送顾客,最初的公共汽车像长长的箱子,是用马拉的。1831年,英国人沃尔特·汉考克为他的国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装有发动机的公共汽车。这辆公共汽车以蒸汽机为动力装置,可载客10人,当年被命名为 “婴儿号” 并在伦敦到特拉福之间试运营。不久,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公共汽车代替了蒸汽机公共汽车。最早制造出汽油发动机公共汽车的是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长途公共汽车则源于美国。1910年─1925年间,美国开辟了许多长途公共汽车路线,连接没有铁路的地区。早期的公共汽车一般可载客20余人比较舒适。

      一般的公车均以提供最大的载客量为目标,大部分空间均摆设座位,通道等空间亦供乘客站立。此外,公车可以根据其机械操作、外形设计等而分为以下类别:

●双层巴士:车厢分为两层,载客量更大。一般而言,一辆车长10米并容许企位的单层巴士可运载约60名乘客,而长度相近的双层巴士则能运载约130名乘客。伦敦、香港、新加坡、柏林、孟买等城市均大量采用双层巴士。其中,自1950年代起于伦敦服务的Routemaster车款更成为该市的地标(因应欧盟要求欧洲各国的巴士在2016年後必须全数是超低地台巴士以方便老弱人士,于2005年年尾全数退役)。有些双层巴士的上层不设车顶,供游客登上作浏览沿途景色,称为「开篷巴士」。香港亦有开篷巴士为接驳山顶缆车站至中环的服务。台湾的台北市公车处曾购买过双层巴士,後因车辆高度以及车辆其他问题而不再添购、使用。

      ●铰接巴士(挂接巴士):有些公车会以两节车身来增加长度及载客量,并在两节车身间加设可伸缩的接合位置(类似火车车卡之间的接驳部分)以辅助转向。这些公车称为挂接巴士,于北美各地颇为盛行。中国大陆称“铰接车”、“通道车”或“巨龙(车) ”。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一度很常见,但这在台湾较罕见。20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客车制造厂生产出了全中国第一台「双铰接巴士」,商标为华龙牌,长23米,并进行了量产,曾在沈阳、大连多条公交线路上长期使用。近年欧洲制造商更生产了「双挂接巴士」、「双层挂接巴士」等;全球最长的巴士——在巴西行走,长26.8米的沃尔沃B12M巴士,便是一辆双挂接巴士。

●低地台巴士(低地板巴士):在20世纪末期开始盛行的低地台巴士,车厢地台比旧款巴士更贴近路面,并且不设梯级。全车低地台的被称为低地板巴士,而后半车厢有二三台阶而前半车厢地地板的被称为低入口巴士。这些巴士装有设施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如乘坐轮椅的人士),并缩短上落所需的时间。在香港,低地台巴士是很常见的。香港的九巴率先引入低地台巴士。随著香港社会对无障碍运输的需求增加,加上新机场启用,政府要求各间巴士公司以低地台巴士服务机场线。自此之後,所以香港巴士公司均只会购置环保低地台巴士。而在中国大陆,低地板/入口巴士仍未普及,只在少数大城市的个别路线上行走。其中杭州的低地板车比率可能是大陆最高的。

●单层中型巴士:一般是指尺寸在10米或以下,载客量约30至40人的公共汽车。在中国中等城市比较普遍。在中国大陆,人们通常使用中巴的简称来称呼中型巴士;但香港并未对中型及大型巴士加以区别,而中巴的简称亦一般用来称呼曾于香港营办大巴服务的中华巴士。英国、日本的中型巴士是一般指长约10米、阔2.3米、载客量约30至50人的单层巴士。如丹尼士飞镖巴士、富豪B6LE巴士及日野Rainbow等。

●小型巴士:简称「小巴」。一般小型巴士的体积比普通巴士为小,载客量一般在8至20人之间。它们多数行走于客量较低或需要服务偏远、弯多、路窄地区的路线。有些路线亦会使用小巴以提供频密的班次。在营运上,大部分地区的小型巴士与普通巴士没有分别,例如澳门,由于澳门路窄车多,同时斜路弯位多而窄,因此小巴在澳门巴士发展史上占一重要席位。相反在某些城市如香港,公共小巴的营运制度是独立于普通巴士之外。为了与「小巴」区别,一般公车也有被称为「大巴」的。

      ●导向巴士:一种由司机控制以外接受外来媒介导向行驶的巴士系统,常见的是使用导轮在专用车道上引导。

      ●学校巴士:简称「校巴」或「校车」,是用以接载学童往返学校的巴士。一般而言,巴士及提供校巴服务。可以由政府营运或经由合约交予经营商来营运。例如在新西兰,巴士也要提供校巴服务,在上、下课时间挂上校巴的牌。在某些地方亦有学校本身拥有巴士及提供校巴服务。在美国的校车大多是黄色的。

      ●长途巴士:长途旅运用巴士,分成一般巴士和卧铺巴士,部份有厕所。车厢座椅以2+2或2+1式放置,日本部份长途巴士更有1+1+1双走道的设计。

表示内置测试,从航空电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设备内部测试,bus表示公交车,总的来说,BIT公交车是一种公交运输系统,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外形为方型,有窗,设置坐位,但有些比较长,有些以两节车身来增加长度及载客量,并在两节车身间加设可伸缩的接合位置(类似火车车卡之间的接驳部分)以辅助转向。属于公交车的一种。

车专用道属于专用路权的一种,在普信道路中区隔出专用线道,仅提供公共汽车行驶,并且在专用道上每间隔一段适当距离或是干道交岔口,设置乘客候车月台供乘客上下车。有些城市例如台湾台北市另加设栅栏隔绝公共汽车及其他车辆,以防止意外事故。在香港,巴士专线的设立主要是让公共汽车在交通高峰的时间仍然有可以走的路面,以保障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大多数乘客。在中国大陆,是否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往往和当地的交通状况有密切关系。因此,有些城市在交通流量较大的公路上划分出公共汽车专用道。公共汽车专用道可以有时间限制的。例如在香港和新加坡,某些专用道在指定高峰时间以外,可以允许其他车辆使用。

      1、公共汽车,常用以指代生活作风随便的女子,意为女子象公共汽车一样,只要付出一定代价都可以得到。

  1908年3月5日第一辆有轨电车,行驶6.04公里,从静安寺开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它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1922年8月1日上海租界市内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通车,是公利汽车公司经营。

  1934年1月5日中国公共汽车公司从英国进口的双层公共汽车进行试车。4月1日,双层公共汽车正式投入1路线运行。

  1949年7月1日发售上海市区公共交通月票。公共汽车普通月票每张9元,优待月票每张6.3元,电车普通月票每张8.40元,优待月票5.88元(均折合新人民币)。

  1950年6月上海市公共交通修造厂首次自行设计的1000型无轨电车试制成功。

  1956年10月25日上海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原公共汽车第一、二车场、公私合营浦东公交公司归该公司领导。

  1961年12月上海第一条由市区(静安寺)通往郊区(江湾五角场)的有轨电车线路通车。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交通部门引进了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由于车长14.8米,是一般车的两倍,人们就称之为“巨龙车”。

  1975年12月1日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3路(虹口公园-五角场)拆除,改行93路汽车。

  1990年4月30日国内第一条隧道无轨电车线路隧道五线(淡水路-梅园新村)通车。全市无轨电车线路达到22条。

  1993年年初双层公共汽车投入运行。淮海路运行双层1路(老西门-虹桥路), 共和新路运行双层2路(上海站-彭浦新村)。

  1993年地铁1号线部分路段试运行,拉开了上海轨道交通高速建设发展的帷幕。

  1996年1月1日上海公交月票取消。

  1996年7月20日上海第一辆空调公交车出现在46路公交线上,吸引了市民争相体验。

  2000年上海公交一卡通投入使用。

  2002年底世界第一条磁悬浮轨道线在上海浦东开始试运行。

  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同时建成通车,这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aircraft),泛指比空气重,有动力装置驱动,机翼固定于机身且不会相对机身运动,靠空气对机翼的作用力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这种定义是为了与滑翔机和旋翼机有所区别。固定翼飞机是目前最常见的航空器型态。动力的来源包含活塞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或火箭发动机等等。

      其一是它自身的密度比空气大,并且它是由动力驱动前进;其二是飞机有固定的机翼,机翼提供升力使飞机翱翔于天空。不具备以上特征者不能称之为飞机,这两条缺一不可。譬如:一个飞行器它的密度小于空气,那它就是气球或飞艇;如果没有动力装置、只能在空中滑翔,则被称为滑翔机;飞行器的机翼如果不固定,靠机翼旋转产生升力,就是直升机或旋翼机。

飞机的机翼的上下两侧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上侧的要凸些,而下侧的则要平些。当飞机滑行时,机翼在空气中移动,从相对运动来看,等于是空气沿机翼流动。由于机翼上下侧的形状是不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内,机翼上侧的空气比下侧的空气流过了较多的路程(曲线长于直线),也即机翼上侧的空气流动得比下侧的空气快。根据流动力学的原理,当飞机滑动时,机翼上侧的空气压力要小于下侧,这就使飞机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浮力。当飞机滑行到一定速度时,这个浮力就达到了足以使飞机飞起来的力量。于是,飞机就上了天。

飞机不仅广泛应用于民用运输和科学研究,还是现代军事里的重要武器,所以又分为民用飞机和军用飞机。民用飞机除客机和运输机以外还有农业机、森林防护机、航测机、医疗救护机、游览机、公务机、体育机,试验研究机、气象机、特技表演机、执法机等。飞机还可按组成部件的外形、数目和相对位置进行分类。按机翼的数目,可分为单翼机、双翼机和多翼机。按机翼相对于机身的位置,可分为下单翼、中单翼和上单翼飞机。按机翼平面形状,可分为平直翼飞机、后掠翼飞机、 前掠翼飞机和三角翼飞机。按水平尾翼的位置和有无水平尾翼,可分为正常布局飞机(水平尾翼在机翼之后)、鸭式飞机(前机身装有小翼面)和无尾飞机(没有水平尾翼);正常布局飞机有单垂尾、双垂尾、多垂尾和V型尾翼等型式。按用途可分为战斗机、轰炸机、攻击机、拦截机。按推进装置的类型,可分为螺旋桨飞机和喷气式飞机;按发动机的类型,可分为活塞式飞机、涡轮螺旋桨式飞机和喷气式飞机;按发动机的数目,可分为单发飞机、双发飞机和多发飞机。按起落装置的型式,可分为陆上飞机、水上飞机和水陆两用飞机。还可按飞机的飞行性能进行分类;按飞机的飞行速度,可分为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和高超音速飞机。按飞机的航程,可分为近程飞机、中程飞机和远程飞机。

      在美国空军飞机种类中,攻击机的字母缩写为A,轰炸机的字母缩写为B,运输机的字母缩写为C,电子战机的字母缩写为E,战斗机的字母缩写为F,直升机的字母缩写为H,教练机的字母缩写为T,活塞式飞机字母缩写一般为P,侦察机字母缩写为U。

      波音747,波音747飞机是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生产的四发(动机)远程宽机身民用运输机。是全球首架宽体喷气式客机。是一种研制与销售都很成功的民航客机。自波音747飞机投入运营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民航机,一直垄断着大型运输机的市场,这种情况直到竞争对手空中客车A380大型客机的出现。

空中客车A380,是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四发远程550座级超大型宽体客机,投产时也是全球载客量最大的客机。A380为全机身长度双层客舱四引擎客机,采用最高密度座位安排时可承载850名乘客,在典型三舱等配置(头等-商务-经济舱)下也可承载555名乘客。A380在投入服务后,打破波音747在远程超大型宽体客机领域统领35年的纪录,A380的出现结束了波音747在大型运输机市场30年的垄断地位。

  大多数飞机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

机翼的主要功用是为飞机提供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也起一定的稳定和操纵作用。在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转;放下襟翼能使机翼升力系数增大。另外,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机翼有各种形状,数目也有不同。在航空技术不发达的早期为了提供更大的升力,飞机以双翼机甚至多翼机为主,但现代飞机一般是单翼机。

      在机翼设计的过程当中,经常提到的一个矛盾是飞机的稳定性和操作性两个方面,上单翼飞机好像提起来的塑料袋,他非常的稳定,但是操作性稍微差一点;下单翼飞机好像托起来的花瓶,操作性很灵活,但是稳定性就稍微逊色一点。所以民用飞机一般采用上单翼设计,而表演用途或者其他对操作性要求高的的飞机都采用下单翼设计。

      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还可将飞机的其它部件如尾翼、机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但是飞翼是将机身隐藏在机翼内的。

      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平尾)和垂直尾翼(垂尾)。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某些型号的民用机和军用机整个平尾都是可动的控制面,没有专门的升降舵)。垂直尾翼则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尾翼的主要功用是用来操纵飞机俯仰和偏转,以及保证飞机能平稳地飞行。

起落装置又称起落架,是用来支撑飞机并使它能在地面和其他水平面起落和停放。陆上飞机的起落装置,一般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此外还有专供水上飞机起降的带有浮筒装置的起落架和雪地起飞用的滑橇式起落架。它是用于起飞与着陆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时支撑飞机。一般的飞机起落架有3个支撑点,根据这三个支撑点的排列方式,往往分为前三角起落架和后三角起落架。其中,前三角起落架指前面一个支撑点,后面两个支撑点的起落架形式,使用此类起落架的飞机往往静止时仰角较小,在起飞时很快就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当速度达到一定的值时,向后拉起操纵杆,压低水平尾翼,这时前起落架会稍稍抬起,瞬间机翼的两面风速差达到临界,飞机得到足够的升力后即可起飞;后三角起落架采用的是前面两个支撑点,后面一个支撑点的形式,使用此类起落架的飞机往往静止时仰角较大,当飞机在跑道上达到一定的速度的时候,机翼两面的风速差即可达到一个临界,此时后起落架会被抬起,驾驶员继续推油门杆,同时向后拉操作杆以控制飞机平衡,当速度达到一定的值时,飞机即可起飞。

动力装置主要用来产生拉力或推力,使飞机前进。其次还可以为飞机上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为空调设备等用气设备提供气源。现代飞机的动力装置主要包括涡轮发动机和活塞发动机两种,应用较广泛的动力装置有四种: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加螺旋桨推进器;涡轮喷射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原子能航空发动机等,也有可能会逐渐被采用。动力装置除发动机外,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如燃油供应系统等。讲到飞机的动力装置,就不得不讲一下飞机的推重比。推重比就是飞机的推力与飞机所收到的重力的比值。目前,一般的民用飞机的推力是小于飞机的重力的,因为每增加一个KN的推力,都要增加飞机的制造成本。所以很多飞机都有一定的爬升速度和爬升角度。而当飞机的推力大于飞机的重力的时候,飞机可以实现高速爬升甚至垂直爬升,很多需要高机动性能的飞机,比如战斗机等都有很大的推力和很小的重力。另外,等同重力的要求下,飞机的推力越大,机翼面积就越小,飞机巡航阻力就越小,速度就越快,滑跑距离就越长,反之亦然。飞机除了上述五个主要部分之外,还装有各种仪表、通讯设备、领航设备、安全设备和其它设备等。

      其他的如鸭翼式结构,由后置的主机翼与可以理解成前置水平尾翼的鸭翼构成。也就是用鸭翼来控制飞机的仰角,水平尾翼的位置是鸭翼结构的主翼,来控制飞机的横滚。

      无尾结构,受益于矢量推力发动机的无尾结构飞机,只有一个多是三角形的主翼,没有控制仰角的水平尾翼和鸭翼。靠发动机推力矢量方向变化来控制飞机的仰角。

      双垂直尾翼结构,目前战斗机多用的结构,踩舵时可以让飞机不用更滚就转向。操纵装置现代飞机驾驶舱内可供驾驶员使用的飞行操纵装置通常包括:

      主操纵装置:驾驶杆或驾驶盘、方向舵脚蹬、油门杆和气门杆。在某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飞机上,驾驶杆或驾驶盘已经被简化成位于驾驶员侧方的操纵杆。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飞行操纵装置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型飞机中,传统的机械式操纵系统已逐渐地被更为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所取代,计算机系统全面介入飞行操纵系统,驾驶员的操作已不再像是直接操纵飞机动作,而更像是给飞机下达运动指令。由于某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飞机取消了原有的驾驶杆或驾驶盘等装置而改为侧杆操纵,驾驶舱的空间显得比以往更加宽松,所以有些驾驶员称此类驾驶舱为“飞行办公室”。

      机动性高。飞机飞行不受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的阻隔,而且可根据客、货源数量随时增加班次。

      安全舒适。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民航平均每亿客公里的死亡人数为0.04人,是普通交通方式事故死亡人数的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和铁路运输并列为最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

  价格昂贵。无论是飞机本身还是飞行所消耗的油料相对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都高昂的多。

  受天气情况影响。虽然现在航空技术已经能适应绝大多数气象条件,但是比较严重的风、雨、雪、雾等气象条件仍然会影响飞机的起降安全。

  起降场地有限制。飞机必须在飞机场起降,一个城市最多不过几个飞机场,而且机场受周围净空条件的限制多分布在郊区。由于从飞机场到市区往往需要一次较长的中转过程,由此给高速列车提供了800公里以内距离的城际运输市场空间。

      危险。虽然民航客机每亿客公里的死亡人数远低于其他运具,但批评者认为飞机本身旅程亦远比其他运具长,所以这个数值被拉低。在某些数据上飞机并不特别安全。

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派的创始人。张湛注:“墨子作木鸢,飞三日不集。”杨伯峻:“《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齐俗训》:‘鲁般,墨子作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集。’《韩非子·外储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论衡·儒增篇》云:‘儒书你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又《乱龙篇》同。《抱朴子·应嘲篇》:‘墨子刻木鸡以戾天。’或云鲁般,或云墨子,或同属二人;或以为鸢,或以为鹊,或以为鸡;同一事而传闻异词也。”

      其中:“《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最早的载人飞行记载。

      2004年的6月28日,新加坡航空公司重新开通了新加坡与美国纽约纽华克机场之间的每日不停站直航航班,航班号SQ21/SQ22,超过了之前新加坡至洛杉矶的航线,成为全球最长不停站商业飞行的航线。新航以空中客车A340-500客机飞行该航线,整个航程达到了16600公里,飞行需时18小时。

      目前载重能力最好的是前苏联安托诺夫设计局所制造的An-225梦想式运输机,离陆重量超过600公吨,酬载重量可达300公吨。目前载客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初发表的空中客车A380客机,采最高密度座位时可载850人。

Cruisers)第一次作分段环球飞行,历时175天,飞完42400千米。1986年由伯特·鲁坦设计的旅行者号由哥哥迪克·鲁坦和女飞行员珍娜·耶格尔驾驶,人类首次实现不间断、不空中加油的环球飞行。1992年10月,一架“协和”号超音速客机,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用了32小时49分绕地球一周,创造了环球飞行的新纪录。

2006年的1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楬橥一项名为“静音喷射机倡议”的计划,将彻底改造客机的概念设计:未来的客机将不只能更省油,而且还安静无声,一解机场附近居民饱受飞机起降噪音折磨之苦。这一“静音喷射机”可以运送215名乘客,并可能在2030年时加入航空界。这架客机的噪音从机场外听起来,大约像洗衣机或其他家电的噪音。

      飞机是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关于世界上最早的飞机到底是由谁发明的各国上存在争议:法国人认为世界最早的飞机是由法国人克雷芒·阿德尔 (Clément Ader)发明,于1890年10月9日在法国试飞成功,部份人认为他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美国人认为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人莱特兄弟(Wilbur Wright和Orville Wright),于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试飞成功。巴西人认为是巴西人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发明了飞机,1906年10月12日桑托斯-杜蒙特的“14 bis”飞机成功地飞至60米高空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动力飞行,之前的飞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飞”的标准。一般普遍认为是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有部份人认为是由克雷芒·阿德尔或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所发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有动力、可操纵的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已用于作战,当时飞机的速度已达180~220千米/时,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轰炸机载弹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速度达到750千米/时,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吨左右。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80年代飞机的升限已超过30000米,最大速度超过3倍音速,航程超过20000千米,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吨。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而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本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初期的飞机都使用的是单台发动机,在飞行中,常常会出现发动机突然关车的故障。这对飞行安全始终是个威胁。1911年,英国的肖特兄弟申请了多台发动机设计的专利。他们的双发动机系统,能使每一个飞行员都不用担心因发动机停车而使飞机下降。这在航空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人们把按照肖特专利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称为“3·2”型飞机。这个名字告诉人们,这种飞机装有3副螺旋桨,2台发动机。这种飞机还装有两套飞行操纵机构,因此,两名驾驶员都能操纵飞机而不必换座位。

1927年至1932年中,座舱仪表和领航设备的研制取得进展,陀螺技术应用到飞行仪表上。这个装在万向支架上的旋转飞轮能够在空间保持定向,于是成为引导驾驶员能在黑暗中、雨雪天中飞行的各种导航仪表的基础。这时飞机中就出现了人工地平仪,它能向飞行员指示飞机所处的飞行高度;陀螺磁罗盘指示器,在罗盘上刻有度数,可随时显示出航向的变化;地磁感应罗盘,它不受飞机上常常带有的大量铁质东西的影响,也不受振动和地球磁场的影响。这些仪表以灵敏度高、能测出离地30多米的高度表和显示飞机转弯角速度的转弯侧滑仪,此外还有指示空中航线的无线电波束,都是用来引导驾驶员通过模糊不清的大气层时的手段。

飞行仿真器又称飞行模拟器,它是一种可以在地面模仿飞机的飞行状态。1930年,美国人埃德温·林克发明了第一个飞行仿真器,并且以自己名字命名为“林克练习器”,尽管它存在着技术上的缺陷,但它已经体现了不使用真实飞机就能安全、经济地反复进行紧急状态动作训练的优点。如今现在的飞机模拟器已经由计算机、模拟驾驶舱、运动系统、操纵负载系统和视景系统等组成。是现代航空科研、教学、试验等不能缺少的技术设备。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20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喷气发动机研制出之后,科学家们就进一步让飞机进行突破音障的飞行,经过10多年之后这项工作终于被美国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桑格菲尔地区,贝尔公司试飞能冲破音障的飞机。上午10时一架巨大的B-29轰炸机,在机舱下悬挂着一驾造型奇特的小飞机起飞了。这架小飞机命名为X-1火箭飞机。X-1飞机装有4台火箭发动机,总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险的液氢和酒精。当B-29轰炸机把它从空中放下的时候,它的4台火箭发动机相继点火,声如雷鸣。当飞机发动机启动1分28秒后,马赫数达到1?0,飞机达到了音速。这时X-1飞机的燃料几乎用尽,速度变得更快,达到马赫数1?06,这时的高度是13000米。尽管试飞成功,但由于X-1飞机不是靠自身的动力起飞升空,这个纪录没有被承认。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他制造的VS-300直升机,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桨,后来经过多次试飞,将3副尾桨变成1副,这架实用型直升机从而成为现代直升机的鼻祖。VS-300直升机诞生之后,影响巨大,尤其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直升机的制造技术发展迅猛。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机的动力装置处在活塞式发动机时期,此后就进入了喷气涡轮轴时期。旋翼材料结构技术也经历了几个阶段;40年代至50年代为金属木翼混合结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为金属结构,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玻璃纤维结构,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成为新型复合材料结构。本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载运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开始把大量的运输机改装成为客机。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著名的有前苏联生产的安-22、伊尔-76;美国生产的C-141、C-5A、波音-747;法国的空中客车等。超音速运输机有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式和原苏联的图-144。然而,超音速客机的发展并不乐观。“协和”式飞机售价过高,影响效益,因而已于80年代停止生产。前苏联的图-144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在80年代停航。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发明了飞机,人类环球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行是16世纪完成的。当时,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足足用了3年时间,才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环绕地球一周,回到西班牙。19世纪末,一个法国人乘火车环球旅行一周,也花费了43天的时间。飞机发明以后,人们在1949年又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一架B—50型轰炸机,经过4次漂亮的空中加油,仅仅用了94个小时,便绕地球一周,飞行37700公里。强中更有强中手。超音速飞机问世以后,人们飞得更高更快。1979年,英国人普斯贝特只用14个小时零6分钟,就飞行36900公里,环绕地球一周。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可以飞到地球的各个角落,这对于生活在20世纪以前的人类来说,难道不是一个人间奇迹吗?

错综复杂的空中航线把世界各国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运。早在本世纪20年代,航空运输就开设了定期航班,运送旅客和邮件。如今,空中航线更是四通八达,人们随时都会看见银色的飞机,如同一只大鸟,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掠而过。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而在20世纪以前则是不可思议的。从此,险峻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洋再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交流,人们播种友谊,传达信息,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人类的文明。

飞机的发明也使航空运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许多为工业发展所需的种种原料拥有了新的来源和渠道,大大减轻了人们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特别是超音速飞机诞生以后,空中运输更加兴旺。那些不宜长时间运输的牲畜和难以长期保存的美味食品,也可以乘坐飞机而跨越五湖四海,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赏共享。当年连贵妃娘娘都不易品尝的岭南荔枝,如今也出现在寻常百姓的家中了。

在人类向地球深处进军时,飞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人们使用装备了照相机或者一种称为肖兰系统的电子设备的飞机,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对广大地区,包括险峻而难以到达的地方进行测绘。把空中拍摄的照片一张张拼接起来,就可以绘制极好的地形图。这比古老的测绘方式要简便易行得多。就连冰天雪地、人迹罕至,一度只是探险人员涉足的北极和南极,现在乘坐飞机也可以毫不困难地到达。

      当然,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更为惊人。不仅可以用于侦察、轰炸,而且在预警、反潜、扫雷等方面也极为出色。在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飞机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当然,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给人类也带来了惨重灾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毁灭性破坏。但是和平利用飞机,才是人类发明飞机的初衷。

飞机在空中飞行与在地面运动的交通工具不同,它具有各种不同的飞行姿态。这指的是飞机的仰头、低头、左倾斜、右倾斜等变化。飞行姿态决定着飞机的动向,既影响飞行高度,也影响飞行的方向。低速飞行时,驾驶员靠观察地面,根据地平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出飞机的姿态。但由于驾驶员身体的姿态随飞机的姿态而变化,因此这种感觉并不可靠。例如当飞机转了一个很小角度的弯,机身倾斜得很厉害,驾驶员一时不能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平衡感觉,从而不能正确地判断地平线的位置,就可能导致飞机不能恢复到正确的飞行姿态上来。还有飞机在海上做夜间飞行,漆黑的天空与漆黑的大海同样都会闪烁着星光或亮光。在这茫茫黑夜中很难分辨哪里是天空,哪里是大海,稍有失误,很容易就把飞机开进海中。为了飞行的安全,极有必要制作出一种能指示飞机飞行姿态的仪表。这块仪表必须具有这样一种性能,即能够显示出一条不随着飞机的俯仰、倾斜而变动的地平线。在表上这条线的上方即为天,下方即为地。天与地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予以区别,非常醒目。怎样才能造出这条地平线呢?设计者从玩具陀螺中获得了灵感。

许多小孩都玩过陀螺。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当它转动起来以后,无论你如何去碰它,它总是保持直立姿态,决不会躺倒。而且它转的越快,这种能保持直立的特性就越强。换句话说:陀螺转动起来后,它可以保持它的旋转轴的指向不受外界的干扰,指向它起始的方向。利用这个原理,在l9世纪末就制造出来陀螺仪,它的核心部分是一个高速转动的陀螺,专业术语叫转子。把转子装在一个各方向均可自由转动的支架上,这就是陀螺仪。把陀螺仪安装到其他设

路外滩2号的旧法国领事馆都是二层建筑,造型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式样,砖木混合结构,形式比较简朴。室内有壁炉,屋顶上有许多烟囱。其中法国领事馆在中部还高出一圆顶为三层,主立面二层均采用了连续的券廊做法。到十九世纪晚期,在上海外滩一带建造的俄国领事馆和德国领事馆已都是三层建筑,立面采用连排的券形窗,屋顶上部还设有阁楼和老虎窗。1905 年建造的上海旧日本领事馆则已达到极其堂皇与豪华的地步,外观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和装饰,在立面上有突出的柱式和连续券廊,建筑材料则为砖石混合,在中部屋顶上还做有方形的曲线穹顶,似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手法。
  北京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已在东交民巷、台基厂、御河桥一带形成外国使馆区,区内陆续建有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使馆、银行、洋行、教堂、花园洋房和兵营等等。其中以英、美、法、日、俄等国的使馆规模较大,四周均有围墙,内部有广阔的庭院和各类建筑,前面有庄严的大门,建筑布局与设计手法往往中西结合,不甚严格。如原英国使馆,虽大门为雄伟的欧洲文艺复兴式样,但围墙与院内附属建筑则仍沿用中国传统形式。原法国使馆和日本使馆的大门均为不严谨的折衷主义建筑式样,虽然都有中央券洞和壁柱、檐口等西方古典建筑细部,但手法粗劣,而且还都在大门两旁设置一对中国传统的石狮,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例子。而北京原比利时使馆虽规模不及上述几个国家,但其主体建筑则为典型的北欧中世纪府邸形式,复杂的高坡屋顶、老虎窗和许多小尖饰,与简洁的墙面、窗户产生对比,衬托在绿树成荫的庭院内,显得异常怡然幽雅,这无疑是经过建筑师精心设计的。
年在青岛建造的旧德国总督公署则采用欧洲古典复兴时期的公共建筑形象,平面的中部与两端突出,造成在水平方向划分为五段,内部为单面走廊式布局。立面造型严谨,高四层,顶层部分为阁楼,上面还设有一排弧形的老虎窗。建筑主体部分的立面为二层连续券廊,正中部分有一宽阔的券门,入口台阶直上二层。建筑外部为石墙,内部应用钢骨包混凝土结构,顶上为陡峭的两折形孟萨式屋顶,红瓦屋面,颇能表达庄严的气势。此外,1861 年建造的武汉前英国领事馆则是采用英国花园式住宅的例子。
  上海江海关建筑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公共建设的发展情况。1857 年在汉口路外滩建造的上海江海北关还是一座古庙式的建筑,前有牌坊,主体建筑为二层传统形式,上面还高出一个三层的小阁楼。1868 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中国江海关全由外国人管理,江海关的建筑也由外国人负责建造。1891年开始拟建的上海江海关关署,由一名英国建筑师设计,于1893 年落成。由于该建筑是由英国人设计的,所以建筑物带有英国哥特建筑风格,主体高三层。该建筑“前面以铁栏围绕,入其门,地甚广,可以方轨并驰。由南首石梯历级而升,..梯傍有石狮,盖仿中国衙署式样也。中央有钟楼。屋顶并设有避雷针。各处玻璃窗装在外面,百叶窗装在内,为防日曝雨洒之用。..又有暖气设备,天寒时便可满室温和”①。
  新式旅馆是近代出现的一种重要公共建筑类型,从平面布置、建筑形式到结构做法都与中国传统客栈迥异。1866 年在上海英租界建造的前汇中饭店,高三层,造型是仿欧洲十九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做法,砖木结构,外墙为砖砌,每层均有白石檐口线脚装饰。1906 年,前汇中饭店的三层建筑被拆除,重建新楼,高六层,是当时首批上海高层建筑之一。新楼主体局部应用了钢结构,其余仍为砖木结构,内部已装置电梯设备。它的立面外墙为红砖所砌,每层均有线脚划分,窗间墙为白色面砖装饰,总体造型带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比这座建筑略早几年在北京长安街上于1900 年落成的北京饭店旧楼,是由法国人投资建造的。建筑物主体高七层,钢骨架外包混凝土结构,电梯设备齐全。正立面为土红色面砖贴面,并在适当部位做有檐口、阳台等① 引自屠诗聘主编:《上海市大观》,中国图书编译馆1948 年版。
  古典细部装饰,总体造型新颖简洁,气势宏大,因而形成为当时北京新建筑的重点。本世纪初在北京建造的六国饭店(后改为国际饭店),外观则完全仿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手法严谨,立面主体部分为三层,底层做成基座状,二、三层用通长的柱式与窗间墙连成整体,顶部为陡峭的两折形孟萨式屋顶,上面开着一排老虎窗,里面设有阁楼作为辅助用房。这座建筑的设计可算是外国建筑师的精心之作。
  此外,在这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列强在我国建造的洋行、银行、工部局、俱乐部更是与日俱增,这些建筑多半是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或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手法,一般说来,早期比较简朴,后期则规模逐渐增大,设计也豪华精致得多。例如上海汇丰银行在1867 年、1880 年、1923 年三次兴建的大楼中,就可明显看到其发展的过程。如在1880 年建造的汇丰银行只不过是三层的折衷主义小型建筑,而到1923 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新楼则已是赫赫有名的六层石砌外墙的古典大厦了。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上海的洋行已有41 家,最出名的是上海怡和洋行,位于今北京路外滩,当时建筑规模已很宏大,高三层,内部有壁炉,外观为殖民地建筑风格,入口有古典柱式的门廊。本世纪初已改建为六层大厦。其他如天津的旧义品放债银行、天津旧英国工部局、天津旧日本领事馆、天津旧德国俱乐部(1907 年)、上海前市政厅大厦(1864年建,已拆除)、上海旧旗昌洋行(1898 年)、上海东方汇理银行(1898年)等都是本时期比较典型的西式建筑实例。
  (二)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的广泛传播1840 年以后,西式教堂便在各地不断出现,教堂式样也随着传教士的修养与兴趣而有所不同。
  罗曼式教堂:亦称罗马风教堂,这是十至十二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教堂建筑风格,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长十字形),以山墙面为主要入口,特点是立面应用一些古罗马建筑的细部,但不甚严谨,门窗顶部均用半圆形券,屋顶内部天花为石砌半圆形肋骨拱结构,外部覆盖有高坡屋顶。早期在中国出现的西式教堂常采用这种型制。1847—1853 年建造的上海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St.Fransis Xavier)教堂为现存最早的一座西式教堂,它是罗曼式与巴洛克式混合的教堂。当时该教堂为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常驻远东大主教的驻节座堂所在地。设计人为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Ferrand Jean),监修者为罗礼思(Flelot Louis)神父。教堂平面为罗曼教堂常用的拉丁十字形,内部用柱墩分成中厅和两个侧廊,中厅较高,侧廊略低,内部天花都是做成罗曼式半圆形的肋骨拱顶。但其拱顶结构却不像欧洲罗曼式教堂那样是真正由石料砌成,而是用木骨构成轮廓后,再在外部粉上灰泥,形似拱券,这可能是当时中国工匠尚未掌握西方这种拱顶的建造技术,只求外貌相似。因此门窗都开得较大,并且在窗间墙处不设砖扶壁,这是由于假拱顶没有侧推力的缘故。教堂的立面则带有意大利巴洛克教堂手法,山花部分应用了一些柔和的曲线,两侧各有一个高起的小钟楼,造型端庄而又富有变化,是早期教堂建筑的精美实例之一。1860—1861 年在上海法租界四川南路建造的洋泾浜天主堂,原名为圣·约瑟堂(St.JosephisChurch),是较典型的法国罗曼式建筑,砖木结构,设计人和监造者均为罗礼思神父,正立面山墙顶上设有三座尖塔,下面有一圆形的玫瑰窗,整座建筑造型精美别致,尤其是侧面墙上的彩色玻璃花窗特别引人注目。此外,1870 年建成的南京石鼓堂路天主堂及1894—1898 年在上海郊区佘山建造的佘山修道院、四川彭县白鹿乡的天主教堂、1933 年建造的青岛圣米厄尔天主堂等等,都是典型的罗曼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十二至十四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教堂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平面内部常有一个中厅和一二个侧廊,尽端有半圆形的圣坛,主入口在正对圣坛的山墙面,上面有巨大的圆形玫瑰窗。建筑特点是用尖券、尖拱和骨架结构,外部有明显的扶壁和飞扶壁,立面上一般有三个层层退进的尖券门,两个对称的钟塔,或集中为一个,体形高耸,屋顶上还有许多小尖饰,墙面常做有宗教故事题材的装饰,表现了超尘脱俗的宗教思想。建筑四周的窗户较大,多用彩色玻璃镶嵌画装饰,富有神秘宁静的气氛。这种教堂式样在我国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中均常采用。1703 年在北京蚕池口建造的天主教旧北堂就是采用哥特式,1887 年因皇室扩展宫廷,旧北堂被拆除迁建于西什库,1888 年建成,俗称西什库教堂,亦称新北堂,仍然采用法国哥特教堂型制。它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筑墙身全用城砖砌筑,表面用汉白玉石料装饰细部,做工精致,形象准确,但教堂前的平台栏杆、石狮和一对碑亭则为中国传统旧制,形成中西结合的布局。1863—1888 年建于广州的石室圣心教堂是我国近代最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天主教堂之一,尖塔高58.5 米,居全国所有教堂之冠。中国最杰出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当推上海的徐家汇天主堂,它也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原名圣依纳爵天主堂,系法国天主教神父南格禄(Gotteland Claude,1803—1856)和法籍教士梅德尔(LemaitreMathurin,1816—1863)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所创建,光绪初年,开拓旧址,重建新堂,1910 年10 月23 日举行落成大典。新堂平面进深79 米,面阔28 米,中间最宽处达44 米,塔高31 米,规模宏大,成为上海一重要建筑物。礼拜堂的大门朝东,正门两侧有高耸的塔楼,几里之外已能望见。礼拜堂内部为哥特式的骨架券结构,墙面主要为红砖所砌,墙基勒脚用有一部分青石,线脚、花饰、雕刻均为白大理石做成,塔顶则为淡紫色的石片瓦,整座建筑体形高大,色调和谐古雅,细部精致秀丽,给人以神圣、崇高的印象,故被称之为“中国教堂之巨擘”①。在基督教教堂中亦不乏哥特式建筑的佳作,比较杰出的例子为上海圣三一教堂,俗称红礼拜堂,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基督教礼拜堂。教堂位于江西路,1866 年奠基,1869 年落成。建筑师为英国人史浩德(Gilfert Scott)与凯德纳,承造者为番汉公司。该教堂原为外国人礼拜之用,教堂型制为英国乡村哥特教堂式样,外观非常秀丽,礼拜堂内部呈拉丁十字形,在中厅与侧廊之间设扶壁与尖券门窗,厅内天花亦做成骨架形的六分尖拱,用木构仿石工做法。堂内两侧的彩色玻璃花窗,每扇均为纪念有功于教会的人士,构图与做工均极精致。1891—1893 年间,又在教堂前增建了一座方形钟塔,体形高耸,已成为教堂的重要标志。此外,如1899 年在上海新闸路建造的圣彼得堂、1900 年在天津泰安道建造的基督教礼拜堂(安格利教堂)、1897 年重建的天津望海楼天主教堂也都是采用哥特式的实例。
  文艺复兴式与巴洛克式教堂:欧洲文艺复兴建筑思潮流行于十五、十六世纪,主要提倡人文主义与古典建筑型制;巴洛克建筑风格则流行于十七、十八世纪,强调在古典建筑形式上自由变化,并常在造型上应用大量曲线与曲面。这两类风格的教堂在我国亦为数不少。北京八面槽天主教堂就是典型① 参见路秉杰:《上海的教堂》,《新建筑》1986 年3 期。
  的仿文艺复兴式教堂实例。该堂原名圣若瑟堂,俗称东堂,1655 年由利类思和安文思二位神父创建,1720 年毁于地震,1885 年重建成为文艺复兴式教堂,面西向,立面上采用了严谨的西方古典柱式和分层的檐部,顶上还做有钟楼和突出的穹顶。不久该堂又被毁,现存的东堂为1905 年所重建,基本上按原样修复,总体造型尚严谨,只是两侧略有修改,细部掺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做工也比较粗糙。1904 年重建后的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原名圣母无染原罪堂,俗称南堂,则是一座带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造型活泼秀丽,建筑外墙全为青砖砌筑,立面上应用了明显的卷涡和曲线装饰,山墙顶部与入口上部的小山花也都做成对称的卷涡状,而装饰细部也带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手法。此外,在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带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典型例子如哈尔滨道里的东正教教堂(1901 年),上海新乐路东正教教堂(1931   教会学校与医院:起初多沿用中国传统建筑型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学校与医院已开始应用现代建筑技术,但仍保持中国宫殿式建筑屋顶形式;另一部分则直接移植了欧洲建筑式样,为新式学堂和医院建筑开辟先例。例如1888 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傅罗到南京干河沿创设汇文书院。同年建有三层西式教学楼,南面中间还建有五层钟楼,外墙全部用青砖砌筑,内部为木结构,该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即现在金陵中学的钟楼,它是南京最早的三层西式楼房。后因屋顶失火,故将主体建筑改为二层,原三层部分改为阁楼,设有老虎窗,并将原两折式屋顶改为四坡屋顶,钟塔部分原为五层,后改为四层现在的样子。现存的这座建筑平、立面对称,钟亭在最高位置,显示出庄严肃穆的效果。立面简洁朴素,二层间有线脚装饰。根据现存建筑的特点分析,该建筑形式属美国殖民期的建筑风格。1898 年,汇文书院又在钟楼两旁建有教堂、西教学楼等三座建筑,均按西方建筑型制,亦为南京仿西式建筑做出楷模。此外,在成都已于1907 年建成了四层的四圣祠医院,亦为教会所办,外墙全用青砖砌筑,但在柱顶、券面等某些局部则点缀有红砖作装饰,也是该时期常用的手法。
  (三)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1840 年以后,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在江南一带建造起一批最早的工业建筑。如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的厂房,南京的金陵机器局、金陵船厂、金陵火药局的厂房等。这些厂房均为二层砖木结构,屋顶用三角形木桁架,并辅以钢结构拉杆和铁件,外墙用青砖砌筑,这是与当时欧洲红砖厂房不同之处。其中金陵机器局厂房现在还保持着原貌。
  除工业建筑之外,洋务派还建造了一批大型民用建筑,如火车站、邮电局、国会、咨议局、劝业会场、学堂等等。较典型的例子如:京山铁路北京车站(1893 年,现为北京前门车站),北京的旧国会(1908 年,现为新华社),北京的万牲园大门、畅观楼(1906 年,现为西郊动物园),北京的旧陆军参谋本部(1908 年,现为北大医院病房),清华学堂(1911 年),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英籍教员楼建于1890 年),两江师范学堂(1905 年),江苏省咨议局(1908 年),以及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西式花厅(1910 年建,现为孙中山办公旧址)、上海前市政府(1864 年建,现已拆除)等均是。
  在民间,许多店铺和住宅的门面也自发地模仿西洋建筑形式。当时所谓的“洋式门面”多半都带有巴洛克建筑的装饰,也有一部分是其他式样。这类例子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与沈阳中街一带到处都可见到。
  所有上述洋务派建造的一些公共建筑与民间的仿洋式建筑中,只有江苏咨议局、湖北咨议局与清华学堂建筑造型严谨,外观为欧洲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目前保存得也最好。其余建筑多半都是在西式门面上掺杂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如旧国会大厦、万牲园大门等都在巴洛克门面上雕刻着云龙装饰。北京前门车站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并有高耸的钟塔,但在拱形候车厅正立面的两边也刻有明显的中国升龙图案。在一些民间的“洋式门面”上,还常常雕刻着狮子滚绣球、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以及中国的卷草、葫芦等装饰。这些特殊情况的出现都是与当时晚清文化的总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有当时工匠习惯于迎合中国人传统习尚的关系,它充分地表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建筑上的反映。
  水利自1840 年至1919 年八十年间,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的水利科学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经历了由传统的技术向近现代技术的过渡。这一时期,引进国内的新技术主要有:(一)河道测量测量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我国在清初康熙时,就有全国性的三角测量。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海军测绘长江航道,根据此次的测量成果,9 年后绘制了长江计里全图。同治二年(1863)两江总督曾国藩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命测绘长江自湖南巴陵以下至上海崇明海口长江河道图。光绪十五年(1889),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吴大澄在开封设立河图局,进行河南阌乡至山东利津海口的河道测绘工作,光绪二十五年(1899)天津武备学堂学生施测了山东曹州至利津黄河下游河道。
  我国具有实用意义的河道地形测量则开始于近代,应用于水利工程,约在民国初年。
  宣统三年,张謇设江淮水利局于清江浦,用新法实测淮、运及沂、沭、泗水道,有平面及断面各图,还有水位、流量的测量,并有完整的测量图表及报告。这次测量后所绘的图2500 多幅,图说1000 多份,表25 卷,在水利测量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16 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又以旧黄河口平均水位为假定零点高程,实测各处河湖底的海平,这是海拔在淮河测量史上的首次使用。1917 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对淮河进行第二次测量,测量工作从该局上届测量止点五河县开始,持续上溯至桐柏主峰胎簪山止, 全长760 余公里,历时一年半。1919 年,张謇依据历年来的测量成果,发表了江淮水利计划书。在此前后,华北各河流,长江、珠江等河也先后开展了作为水利规划前期的测量工作。
  (二)水文测验近现代水文测验技术取得了根本的变化,表现为:测验工具及计算方法的更新,定量连续的观测,水文测验作为水利规划的依据,测站大量增加,先进的测验手段不断引进,观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咸丰十年(1860)上海海关在长江口外吴淞口设置潮位站。同治四年(1865)汉口的长江干流也设置了水位站。光绪六年至三十年(1880—1904)福州、厦门等地还先后设置了潮位站和雨量观测站。
  (三)施工机械和通讯设备现代施工机械的引进对提高工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光绪初年,福建乌龙江上就首先使用挖泥船疏浚河道。清末时,黄河淤积严重,决口不断,有人建议采用机器挖泥船疏浚黄河。光绪十四年(1888),在黄河铁门关以下河口段采用挖泥船疏浚,但是由于船吃水太深,使船体搁浅无法行进。光绪十七年改用轮船带传统疏浚机械混江龙,但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海河工程局、上海浚浦局也有多艘各种式样的挖泥船。光绪十二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开始参考外国图纸试制挖泥船。
  光绪十九年(1893),薛福成建议各省在大江大河沿线架设专用电话线,将有线通讯用于江河防汛。稍后,永定河设置了报汛专用电话线。山东河防局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设置了电讯机构,架设电话线路,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岸已架线长700 多公里。报汛电话的使用,改变了历史上“飞边报情”,人与水抢速度的状态,大大提高了报汛速度。光绪十四年,黄河河南长垣、山东东明堤防段施工中始用小铁路运输土料。同年郑州堵口、次年山东章邱堵口,都采用了小铁路运输材料,工效提高好多倍。此后,黄河岁修和堵口抢险都普遍采用小铁路。电灯照明也在黄河河工中使用,大大改善了施工条件。
  (四)水力发电1912 年(一说1913 年),在我国云南滇池地区的螳螂川建成我国第一座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于1908 年酝酿筹建。当时滇越铁路自越南修至云南,法国以铁路沿途用电为理由,要求在滇池出口处之螳螂川上设水电站,云南恐利权外溢,决定集官商股份自办,定名为商办跃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电站即由跃龙公司主持兴建。电站设计者是德国人,电机也是从德国进口的,1912 年建成发电。民国早期还在四川金堂、泸县、康定等地修建了5 座小电站,总发电量300 千瓦。这一时期是我国水电事业的初创和起步时期。
  此外,在张謇的倡导下,1915 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成立,校长由李仪祉担任,完全采用西方教学方法办校。它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学校。
  第二节能源电力十九世纪末叶,电力工业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生产和使用电能的年代,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较并不晚,但由于长期政局动荡,战争迭起,电力的发展曲折缓慢,大大落后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
  (一)电力工业的发展从1882 到1911 年,英、法、德、日、俄等国商人,在各国政府支持下,在上海、香港、广州、天津、北京、大连、青岛、汉口等二十余个城市,相继兴建了约30 座电灯厂(公司)。与此同时,中国官僚、民族资本工商业者,在上海、宁波、杭州、福州、汕头、苏州、镇江、芜湖、武昌、重庆、成都、昆明、开封、长沙、济南、烟台、太原、吉林、满洲里、齐齐哈尔以及台湾台北等30 余城市也相继开办了40 多座电灯厂(公司)。这一时期建成的近80 座电厂的发电设备总容量约有37000 千瓦。据其中30 座电厂统计,发电容量22767 千瓦,外资和民族资本经营的各占50.9%和49.1%。
  1919 年2 月出版的《电界》第39 期,内有全国电灯公司统计表,其中经清邮传部立案的电厂有11 座;经民国交通部立案的电厂有62 座;未经交通部核准立案的电厂有42 座。全国共有115 座电厂,其中88 座电厂总容量为21589 千瓦(另27 座电厂统计表中未填容量,也未列入外商所建电厂)。另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 辑中第904 页:“1903—1947 年历年华商发电容量、发电度数”记载,其中1903 年全国电厂总容量为300 千瓦,到1919 年增加到28615 千瓦。
  以上资料表明,中国电业发展初期的27 年(1882—1919)中,民族资本办电已有一定规模,除通商口岸城市外,各省城以及商业兴盛城市几乎都创办了小型电灯厂(公司)。以下简述中国电力工业萌芽时期最早办电的几个事例。
  1.中国最早的电厂。
  中国最早出现电灯和兴办电业,发生在上海租界。清光绪五年(1879)4月11 日①,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甫(J.D.Bishop),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幢外商仓库里,以一台10 马力(7.46 千瓦)蒸汽引擎带动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点燃了炭极电弧灯。这是电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应用。中国兴办公用电业始自光绪八年(1882)。英国商人李德(R.W.Little)等招股筹集白银5 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在南京路江西路西北角31 号A(原为老同孚洋行住房后的仓库,今南京东路190 号)建设发电厂,安装一台购自美国的16 马力蒸汽机以皮带拖动的发电机。同时在南京东路、江西中路的转角围墙内竖起了第一根电杆,再沿外滩至虹口招商局码头的街道旁立杆架线,串接15 盏电弧灯,于7 月26 日下午7 时正式供电。翌年,发电机组迁装到乍浦路41 号,另建新厂,扩建了从英国购进的2 台蒸汽发电机组,可供40 盏电弧灯用电。6 月,上海电气公司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签约,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3 条街道旁① 引自1992 年6 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第638 页。1994 年12 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电力工业》第2 页则为5 月28   安装电弧灯,淘汰了煤气灯。
  上海电气公司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公用电业之一,与1875 年在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建成的世界首座火电厂相距仅7 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1888 年,上海电气公司破产,后由董事长魏特摩(W.S.Wetmore)等另招股集资,在乍浦路41 号原址成立新申电气公司(New 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1890年,从英国购进1 台25 千瓦单相交流发电机(频率为100 赫兹),配以双缸凝汽式蒸汽机;并引进新型户内交流白炽灯,电压100 伏,亮度采用8—500 烛光,由用户自由选用,比电弧灯使用方便多了。缴纳电费由过去按灯头计价,改为按电能实耗收费,因而深受市民欢迎。1891 年,上海市民家中陆续装用白炽灯。翌年,外滩一带的155 盏煤气灯都改用白炽灯。不到两年时间,装用白炽灯总数达2895 盏,公司的经营效益迅速提高。
  1893 年8 月31 日,工部局以白银6.61 万两收买了上海新申电气公司,成立工部局电气处。
  1893 年9 月1 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武昌路、乍浦路东南角租地建设中央电站,装机总容量197 千瓦。工部局又增加投资2 万两购置设备,选新址于虹口斐伦路(今九尤路)原屠宰场,兴建新中央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98.5 千瓦。厂房设计和机器设备的布置安装,均参照英国曼彻斯特市电厂。1901 年,英国人奥特里奇担任电气处总工程师,用银7 万两和5 年时间,更换全部直流发电机为交流发电机,总容量达600 千瓦,由原来只供夜间照明改为昼夜连续供电。为了提高电能质量和降低线路损失,从1903 年起,发电机频率从100 赫兹降至50 赫兹;供电电压从100 伏上升到200 伏、220 伏;通向市中心的5 条高压线路相继建成投入运行。1904 年,开始向工厂提供动力用电,全市白炽灯增加到88201 盏。1905 年,电厂改造完成,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1600 千瓦,最高负荷达1090 千瓦。1907 年,该厂安装了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容量800 千瓦,由英国派生公司制造;同时安装1 台当时远东最大最先进的自动链条炉排锅炉,蒸发容量为每小时2.4 万磅(10.9 吨),由英国拔柏葛公司(B&W)制造。翌年,直流供电电压提高到400 伏,有2 台直流发电机专供电车公司,容量600 千瓦。从此上海街道出现有轨电车。是年斐伦路电厂容量4400 千瓦,最高负荷2500 千瓦。1911年,电厂容量增至6400 千瓦。
  1908 年,工部局以银7.5 万两购置杨树浦沈家滩黄浦江边39 亩土地,1911 年11 月动工兴建江边电厂(后改名为杨树浦电厂),1913 年4 月12日建成发电,装有2 台德国制造的2000 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4 台英国制造的2.2 万磅(9.98 吨)/小时链条炉排锅炉。1923 年,杨树浦电厂容量增至1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2 台,锅炉26 台),成为远东最大的火电厂。
  2.最早的官办和民办电业。
  中国最早于1882 年在上海创建电厂后,1888 年,广州、台湾、天津、北京相继出现电灯厂,发展迅速。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张之洞(1837—1909)在两广总督任内,派人在国外购买一台直流发电机,随带电灯100 盏,于1888年7 月18 日运到广州,在总督衙门(今广州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旁建厂,安装发电机,架设线路,23 日开始发电,整个衙门亮起了电灯。这是中国官府建厂用电的开端。
  1890 年,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商人黄秉常,禀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开办电灯厂。他在美国华侨中集资40 万元,筹办广州电灯公司。2 台100 马力发动机和2 台100 马力交流发电机(每台可供电灯750 盏)购自美国威斯汀豪斯(西屋)电气公司。1891 年,广州沿街、店铺和公共场所共装电灯700盏。这是民族资本经营电业之始。
  3.中国最早的水电站。
  1888 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市东门创立兴市公司,建设电灯厂,从国外购进蒸汽发电机组,建成发电。随后,刘氏曾计划在台北市附近的淡水河支流新店溪,开发建设龟山水电站,甫见端倪,却因于1891 年离任而搁浅。该水电站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占台湾后,才于1905 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500 千瓦。它是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座水电站。
  4.宫廷里的第一盏电灯。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了慈禧太后还政光绪帝载湉后退居休养,修葺西苑(今中南海),北洋大臣李鸿章(1823—1901)派机器局总办恩佑,用白银6 千两,向丹麦祁罗弗洋行购买发电设备。当年农历三月由海军衙门付定银4 千两,将发电机组运到北京,安装在中南海(今国务院)西门外盔头作北侧饽饽房,称西苑电灯公所,隶属于清宫廷内的奉宸苑。发电机容量15千瓦,供宫内照明用电。北京第一盏电灯安装在西苑慈禧寝宫仪銮殿,当年12 月14 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前已供电亮灯了①。
  5.中国大陆最早的水电站。
  1908 年,云南劝业道刘岭舫与云南总商会商定,由民间集资,招募商股,成立商办耀龙电灯公司,聘请德国工程师在螳螂川上兴建石龙坝水电站。1910年,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购进2 台240 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电站设计、施工、安装承包给德商利和洋行。同年7 月开工,1912 年4 月建成发电。同时,中国当时输电电压最高的石龙坝至昆明市区的23 千伏线路架设完工,全长34 公里,把水电站的电能送到小西门万钟街水塘子变电所,降压为3300 伏,分送市区各配电变压器,再降压至110/190 伏,供用户用电。石龙坝水电站是1919 年以前中国大陆仅有的一座水电站。
  (二)电器工业的发展中国在1919 年前的电器制造工厂寥寥无几,而且均集中在上海,都是规模很小的从事修配业务或生产零部件、低压电器的工厂。
  由于外商在中国享有殖民主义者的特权,在资本与技术方面都占有优势,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而外国资本最早在中国兴办电器制造工厂。1911年,美国慎昌洋行在上海开办电器修造工场,它的主要业务是修理该行经营的进口电器设备,同时生产一些简单的小型电器。
  1913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成立子公司,称安迪生灯泡厂,主要生产白炽灯泡,并生产低压线路电瓷配件、电风扇以及家用电灯开关,资本约为白银100 万两,职工有近千人。在当时称得上是一座产品较先进、质量较好、颇具规模的大厂。
  国人兴办电器事业始自1914 年。是年,钱镛森在上海创办钱镛记电业机械厂。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南洋电机厂,就是以该厂为主的几家工厂合并组①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宫案卷中,有清朝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府主管官员)盛显,于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1888 年12 月14 日)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奏折,内称:“闻近日北洋大臣有呈进电灯之事”,“太监等人未经娴习..或有差失,不可不虑”,“可否即饬停止”。这说明1888 年12 月14 日前,西苑内已亮起了电灯。
  1916 年开办的上海华生电器厂,是由洋行职员叶有才和布店帐房杨济川、木行跑外袁宗耀三人合资经营的,主要生产电风扇、电流表和电气开关等产品,并制造电力变压器和电机。1917 年,该厂自行设计、制造成中国第一台电力变压器。1922 年,该厂制造的8 千瓦直流发电机和60 安电镀用直流发电机,曾在上海总商会的展览会上获金奖。1926 年,该厂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交流同步三相发电机,容量150 千瓦。进入三十年代,华生电器厂在制造电机和输变电电器方面有了更快发展,取得较大成就。
  1919 年,上海华通电器机械厂成立。该厂是由原上海电力公司方棚(即变压器)车间的总领班姚德甫集资创办。该厂初期承包装修工程,随后仿制市场上缺少的电器元件,逐渐批量生产电流表、电压互感器等。三十年代中期,华通电器机械厂的产品已发展为三大类:工业电器、家用电器和铁路电器,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综合电器工业制造厂。1936 年,该厂为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制成1 台仿西门子公司的33 千伏、600 安高压油开关,安装在上海泗泾变电所投入正常运行,为上海电网电压上升为33 千伏作出贡献。
  煤炭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技术在社会历史急剧变化中,经历了由手工操作到半机器操作的过程。煤炭工业新技术主要是伴随近代煤矿的诞生而从西方引进的。
  (一)近代新式煤矿的诞生近代新式煤矿诞生的标志主要是指使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并具有生产的规模性、专业性和商业性。
  中国近代煤矿诞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起几十个近代军工民用企业,外国商人也在中国建立了一批航运、铁器、玻璃等民用企业。旧式手工煤窑生产,已无法满足大量的煤炭需求。因此,购买西方采煤机器,聘请外国技师,开办新式煤矿成为清政府洋务派官员的迫切要求。在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沈葆祯等人的积极倡导下,从光绪元年至二十年(1875—1894),中国先后建起了规模大小不等的近代新式煤矿16 个,采用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进行经营,但不论哪一种方式,实权主要操于官府。16 个煤矿中大多归于失败,只有基隆煤矿和开平煤矿算得上应用西方采煤技术和设备正式建成投产、并具有大机器生产特征的近代新式煤矿。基隆煤矿建成最早,堪称中国近代煤矿的先声,开平煤矿发展最快,堪称近代新式煤矿的代表。
  台湾基隆煤矿是由两江总督、福州船政局督办沈葆祯创建的。1876 年开始筹建,聘请英国工程师、购买英国机器,1878 年建成投产,日产能力约300吨,主要设备有蒸汽提升机、通风机和抽水机。由于基隆煤矿是官办企业,管理人员官气十足,不善经营,中饱私囊,投产几年后还未达到设计年产能力,便开始走下坡路,1879 年产煤3 万吨,1881 年产煤5.4 万吨,1882 年产量开始下降,1883 年降至3.1 万吨。1884 年因中法战争,矿井被炸,生产停止。战后一蹶不振,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892 年因长期亏损而封闭。188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沦陷,基隆煤矿被日本侵占。
  开平煤矿是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创建的。1881年建成投产,日产能力500 吨。主要设施有:提煤立井1 个,深60 丈,直径14 英尺;通风、抽水立井1 个,深30 丈,直径14 英尺;蒸汽绞车(即提升机)1 台、蒸汽动力扇风机1 台,蒸汽动力水泵3 台、靠重车牵动的小绞车1台;机修车间1 个;运输铁路1 条,从唐山至胥各庄,长15 里(是中国第一条铁路);运河(称煤河) 1 条,从胥各庄至芦台,长70 里。这些机器设备主要购自英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煤矿技术设施。开平煤矿的建设和生产,都聘请英国人任总工程师。开平煤矿与基隆煤矿不同,创办经费主要来自私人资本,截至1891 年,共用银220 万两银,其中直隶总督垫款仅24 万两。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是中国煤矿业中第一个明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招商章程,其中心内容表明:该矿以商品生产为目的,是由商人主持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强调投资者的资本安全和有利可得,保证大股东对矿山的管理权。开平煤矿从建成投产至1892 年唐廷枢去世,一直在唐廷枢的主持管理之下,依章办矿,产销两旺,盈利丰厚,发展迅速。到1894 年建成三对井,日产煤1500 吨,到十九世纪末,开平煤矿年产量已接近80 万吨。
  开平煤矿的利润在中国早期近代企业中是不多见的。它在建成投产后的第八年即1888 年开始发放股息,每年股息在10—12%以上。因此,开平股票在上海市场上为人们争相追逐,溢价购买。
  与基隆煤矿、开平煤矿同一时期筹建的新式煤矿尚有直隶(今河北)磁州煤矿(1875 年)、湖北广济煤矿(1875 年)、山东峄县煤矿(1880 年)、直隶临城煤矿(1882 年)、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 年)、北京西山煤矿(1884 年)、山东淄川煤矿(1887 年)等14 个。但是,这些煤矿或是由于地质条件差,或是由于资金不足购买不到外国机器,或是由于管理不善,未能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仍以沿用手工开采为主。
  近代煤矿是适应清政府洋务派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一出现就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煤矿新技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充分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煤矿创办人大都是封建官僚和地方官吏,资金来源不足,经营管理又带有严重的衙门习气,机构臃肿,管理腐败,领导人常常远离生产现场发号施令,坐失时机,耽误工期,浪费资金;(2)技术上完全依靠外国,没有消化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离开外国工程师,煤矿生产建设则无法进行;(3)生产的煤炭首先满足洋务派开办的军工、民用企业需要,剩余部分才投入市场,所以,煤矿生产缺乏市场的驱动力。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也是中国早期近代煤矿成功少、失败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近代新式煤矿的初步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电力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煤炭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能源动力,而中国丰富的煤炭储量,为列强觊觎已久。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北,此后中国国势日衰,列强乘势来华攫取开矿权,通过独资或合资经营的方式,纷纷在华建矿。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在外资刺激下,也纷纷筹资建矿,一时间新式煤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919 年,生产规模稍大的煤矿有42 个,年产量总计达到2005万吨。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新式煤矿有:中英合办的开滦煤矿,日资经营的抚顺煤矿和烟台煤矿,英商经营的福公司焦作煤矿,中日合办的本溪湖煤矿,中德合办的井陉煤矿,中德合办的淄博、坊子煤矿,中英合办的门头沟煤矿,中比合办的临城煤矿以及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保晋矿务公司、峄县中兴煤矿、萍乡煤矿、六河沟煤矿等。这些煤矿技术设备比较新,主要设备均是从外国购入,有的设备为当时国外最新产品,例如开滦林西矿立井在1908 年安装了1 台1000 马力的蒸汽绞车投入运行,这种蒸汽绞车是英国1906 年出产的最新产品。萍乡煤矿在1907 年投产时,即在总平巷使用架线式电机车,共有36 台。当时西方在煤矿井下使用电机车也刚刚开始不久。焦作煤矿1902年开始先后开凿5 个立井,涌水量都很大,小时涌水量共计1818 吨,该矿共安装36 台蒸汽作动力的抽水机进行排水,抽水能力之大,当时在世界上也很罕见。抚顺煤矿地面运输在1914 年前使用蒸汽机车运输,1914 年后改用电机车运输。这些新技术都接近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三)西方采矿科学的引进清廷洋务派为了实行“自强求富”的政策,在开办近代企业的同时,开办一些专科学校,聘请外国人讲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以更好地引入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开采煤矿有密切关系的引进措施有两项。一是设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开平矿务局翻译处,翻译自然科学和技术工艺书籍;二是开办中西大学堂,培养人才。仅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二十余年间,就翻译了近代地质、采矿科学书籍十几种。该馆在同治十二年(1873)首先翻译了《金石识别》,接着又翻译了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释》。嗣后,翻译了《开煤要法》(1875 年前译)、《井矿工程》(1879年)、《宝藏兴焉》(1893 年)以及《求矿指南》、《矿学考质》、《开矿器法图说》等等①。这些著作分别介绍了各种矿藏形成的原因,矿藏与地层的关系,寻找矿藏的方法,开采矿藏所用的机器设备以及各种金属的冶炼方法。西方地质采矿科学论著的翻译出版,无疑对巩固和发展新兴的采矿业起了理论指导作用。
  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地质采矿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被列入新兴学堂的专业之一,并且还出现了一些地质采矿的专科学校。1892 年建立的湖北铁路局附属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初等矿业专门学校。1895 年创建的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设有矿务学专业。1896 年创办的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和南京储才学堂也都设有矿务专业。1906 年,唐山路矿学堂创办。1909 年,焦作路矿学堂创办。这些学堂的创办,为中国培养专门的矿冶技术人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石油石油工业引进外国的技术与设备开矿,始自洋务运动。光绪二年(1876)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桢到台湾巡视,得知台湾苗栗出磺坑产石油,有人正在那里用土法开采,并欲将该处租给英国商人。沈葆桢主张将之收归国有,文煜、丁日昌上奏清廷,奏准,便从美国购进钻机设备,聘请钻井技师,于1878年开钻一口井,深120.17 米,日产油1.5 吨。第二口井钻至中途发生事故,工作就此告终。又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再次开发台湾石油资源,上奏清廷成立矿油局,先后于苗栗出磺坑钻五口井,最深120 米,仅一口出油。后因资金匮乏,刘铭传与英商范嘉士订立承办台湾油矿合同,① 《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卷二,宣统元年印;并参看叶晓青:《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载《历史研究》1982 年第1 期。
  遭到清廷反对,刘铭传亦被革职,苗栗油矿被查封。清政府不允许与外国人订合同,但允许聘请外国人承包技术与购买外国设备。1903 年,陕西省大荔绅商于彦彪等人与德国世昌洋行汉纳根私订开采延长油矿的合同,实际上是出卖矿权,遭到陕西布政使樊增祥的斥责。后经陕西省巡抚曹鸿勋上奏,将延长油矿收为官办,由赈款20 万两生息项下拨付开办经费。请两名日本技师来华勘查,并在延长成立了石油官厂。1907 年钻成了1 号井,日产油三百公斤。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口近代化油井,即现在的延1 井。出油后,用小铜釜试炼,日可得油25 斤,经试用“烟微光白,不逊外油”。于是又建炼油房,当月就有14 箱灯油运往省城。中国大陆第一次炼出“洋油”,“延长官厂”也引起全国关注。后又连钻5 口井,但仅有2 口出油,且产量不多。后来因为辛亥革命即将爆发,日本技师借故回国。开采工作几乎停滞。
  宣统元年(1909),新疆地方政府筹集30 万两纹银,从俄国购买了1台提油机(炼油设备)和1 台挖油机(钻井设备)。当时,提油机安在乌鲁木齐工艺厂,挖油机则运到独山子开始钻井。井钻到七八丈深时,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是新疆用钻机打出的第一口油井。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忠于清廷的新疆巡抚袁大化下令停办石油采炼工业,刚刚萌芽的新疆石油工业便被扼杀了①。
  1914 年,北洋军阀将地方油矿一律“归为国有”,设立“筹办全国煤油事宜处”。经办的第一件事便是与美孚石油公司签定《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开设溥利石油公司。又派熊希龄为督办,在陕北延长成立“中美油矿事务所”。当年由美孚派出地质、测量技师,与中国人一起,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勘查。他们用新式顿钻机钻了7 口井,但均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经两年时间,耗资270 余万元,结果一无所获。于是,美国技师弃之而去。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延长一带钻探石油未达到目的,回国后便发表文章断言说:陕北油层系石炭纪,无大规模开采价值。受其影响,外国地质界也一直认为中国油源贫瘠,不是产油国,而是售油国。
  从1878 年台湾苗栗油矿由美国人打出第一口井起到1919 年,41 年间共开发了3 个油田:台湾出磺坑油田(1878 年)、陕西延长油田(1907 年)、新疆独山子油田(1909 年)。其中有两个夭折。至1919 年,仅有延长1 口井出油,年生产原油96 吨。中国石油工业起步艰难,后又长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
  ① 见《新疆图志》关于兴办石油矿的记载。
  第三节冶金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自19 世纪60 年代开始,有鉴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清朝统治阶级中分化出一个洋务派,由他们掀起“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从此至90 年代中期,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举办了一系列求强求富的活动,如制造枪炮船舰,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近代工矿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解决兵工厂所需的原料、燃料和经费等问题,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兴办了一批用新式机械从事开采、冶炼的金属矿山和冶炼工厂,在开办官办金属工业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看到“强敌环伺、伏莽潜滋”①,并因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强调扩充军事工业,与此相应,官私矿冶业也有所发展,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冶厂也日渐增多。191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从而为中国金属冶炼事业提供了空前未有的良机,使我国的金属冶炼在这一时期得以较快地发展。
  钢铁冶炼由于制造枪炮、弹药、轮船和铺设铁路需要大量钢材,而向国外进口又要耗费巨额资金,所以洋务派所办的金陵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兵工厂都附设有新式冶金设备,但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在19 世纪90 年代钢材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发展冶金乃成为第一要务,为此,1890 年海军衙门在奏折中写到:“设立炼铁,乃开办铁路、铸造枪炮之第一要义。”②张之洞说:“枪炮、路轨各厂皆以铁厂为根。船板、锅炉及各机器皆需要精钢,炮钢尤精,今日炼钢尤为自强要务,必宜速为讲求。”③李鸿章也说:“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济、非煤不济。”④在此形势下,我国近代新法冶金事业逐步发展起来。1885 年兴办贵州青谿铁厂是我国兴办钢铁厂的第一次尝试,而1890 年汉阳钢厂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新法冶金的正式开端。
  1885 年贵州巡抚潘霨奏准清廷办购近代钢铁冶炼设备,创立青谿铁厂。
  1886 年2 月,潘霨将青谿县城土炉炼的铁,送“南北洋”检验,“经沪津局试验,均称绵软而韧”,与洋铁相同,如果用近代技术方法冶炼,“其质地之良,比洋铁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遂派员赴英国游历各厂,观其所用之具,择要购买,于1887 年购回日产25 吨高炉1 座、1 吨贝塞麦酸性转炉2 座、炼熟铁炉8 座、轧条机3 座,共花费12610 英镑。潘霨的胞弟潘露被委任为该厂总办。此人曾任江南制造总局会办,人称其“语及机器、化验、制造诸事,在在熟谙”。潘露就任后,带领各项工匠抵青,经营五载,积劳成疾于1890 年7 月10 日病故(另说是畏惧追究,吞金自杀)。而该厂于1890 年6月26 日开炉出铁,因为资金紧缺,厂址距离焦炭产地有数百里之遥,导致焦炭成本高,加上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及交通不便等原因,致使该厂投产不久即① 光绪二十五年一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议,见《东华续录》卷151,第32 页。② 《张文襄公全集》卷96,第21 页。
  ③ 《张文襄公片牍》卷16“致海署”。
  ④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
  停产。①如果说青谿铁厂的创办是中国新法冶金的尝试,那么,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建立的汉阳铁厂则是我国大规模引进新法冶金的开端,正式拉开了建立中国近代钢铁联合企业的序幕。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早在1881—1884 年担任山西巡抚期间,见山西煤矿资源丰富,就曾萌发开矿山、办铁厂的想法。任两广总督后,他看到国内所需钢铁及机器皆购自外国,事事仰给于外人,尤非长远之计,因而于1889 年开始拟在广州城外设立铁厂。张之洞因提出修建芦汉铁路的建议获得醇亲王奕?的支持,遂被调任湖广总督,新任两广总督李翰章以广东铁资源不足和资金困难为由,建议铁厂移往湖北兴建①。该厂于1891 年8 月在汉阳正式动工,至1893 年12 月22 日竣工,次年6 月正式投产。全厂包括大小10 个分厂,内有248 立方米高炉两座、8吨酸性转炉2 座、10 吨平炉1 座,钢轨厂有800 毫米轧机,还有铁货厂、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造鱼尾板道钉厂、自备电厂和轮船、码头等,投资为546 万两库平银,如再加上在广东时购机垫付的预定金13 万多两及从广东调湖北运矿船1 只10 万两,则总共投资569 万两以上。在兴建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还从德国购买采矿设备,建设大冶铁矿,铺设了30 多公里轻便铁路,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的露天铁矿。该矿于1891 年开始生产铁矿石,年产4 万吨。
  由于对冶金工业毫无经验,同时也缺乏知识,张之洞办厂时不免出现一些失误。如配置的两座酸性贝塞麦炉,不适合于含磷较多的大冶矿石,影响了所产钢轨质量,使钢轨容易脆裂,遭到用户抵制,企业亏损延至1903 年,该炉不得不停产。由于焦煤供应不上,生产时停时续,以致只好高价购买北方开平矿和从德国进口的焦炭。
  为寻求资金来源,张之洞保举盛宣怀招商承办汉阳铁厂,在招商承办章程中规定,每出一吨生铁提银一两以还官本,官本还足以后继续提取以为报效。先招商股100 万两,年利八厘;商办之后,用人理事,均由督办一人经手。从1896 年4 月11 日起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为了保证铁厂产品的销路,清廷于同年9 月任命盛宣怀督办总公司,并要求全国所需的钢铁材料应向汉阳铁厂购买,还批准汉阳铁厂的产品减免厘税五年。
  官督商办后,着手解决焦煤的难题,1898 年3 月,由张之洞、盛宣怀上奏,决定在江西萍乡采煤炼焦,并提出禁止另设公司,各小煤厂的煤由萍乡煤矿总局统一收购,并吞和收买小井265 口。至1907 年,该厂基建工程完成,解决了铁厂的燃料问题。另一个大问题是钢铁产品质量问题。1904 年,盛宣怀派李维格出国考察,李维格认为:“铁厂命根,全在铁矿、焦炭。应将所有生料带往外国考验(化验)。倘生料不合化炼,则旧厂必须停止,断无扩充之理;如果合用,承炼成钢铁,本轻质佳,可期与欧美争胜,然后放手去做。”李维格等人带着矿石、焦炭、生铁、钢材等样品,自1904 年3 月赴日本、美国、欧洲考察,与国外同行切磋,听取他们的建议,并请英国化学家梭德对样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果表明,铁矿石含铁60—65%,是好矿石,但含磷高(>0.1%);焦炭质量上佳;贝塞麦炉所产钢含磷0.20%。由于钢中含磷过高,使钢轨易脆裂。归国后,李维格向盛宣怀提出:“炼钢有酸性、① 孙毓堂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674—687 页。① 刘汉明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20 页。碱性之别,酸法不能去铁中之磷,惟碱法能之。”①因此必须废弃贝塞麦而改用马丁碱法,同时建议购置新机、改造炉座、聘请外国工程师等。盛宣怀接受建议,并委任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负责该厂的改造扩建任务,从此开始了汉阳铁厂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他从欧美诸国择优购机,新建250吨炼铁高炉1 座;拆除原有的贝塞麦炉和10 吨小马丁炉,改建为30 吨马丁炉4 座;新建150 吨混铁炉1 座,辊径为1016 毫米的初轧机1 座,辊径为760 毫米的钢板轧机1 座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聘请德国汉堡工厂工程师吕柏担任汉阳铁厂总工程师,还有4 名德国工程师,在技术上把关,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化验、力学等检验制度①。
  辛亥革命爆发后,工厂遭到战火破坏,外国技术人员撤走,工厂停产。
  我国技术人员吴健率领技术人员负责进行恢复工作,使工厂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16 年吴健被任命为汉阳铁厂厂长,兼任大冶铁厂副厂长,主持筹建大冶铁厂。1917 年兴建的大冶铁厂,建立两座年产450 吨的大型高炉,使汉冶萍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也从最初的官本官办发展到官督商办以至完全商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互相厮杀,无暇东顾,加以战争需要,汉冶萍公司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又购置开办了一批附属厂矿,投资兴办了一些合资企业。
  改造后的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产量与质量大幅提高。生铁产量1902年为15825 吨,1908 年增至66410 吨,1910 年猛增至119360 吨,1919 年达166096 吨,为该厂建厂以来的最高记录。炼铁耗焦也从1904 年的1.75 吨降到1910 年的1.05 吨。钢产量在1907 年新建平炉恢复生产后,至1919 年增至50113 吨。钢的品种除钢轨外,还有方钢、扁钢、等边与不等边角钢、工字钢、槽钢、丁字钢和八角钢等多种,钢中含磷降至0.012%。质量提高使产品信誉大增,销路顺畅,不仅国内有大批客户,而且远销至香港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汉冶萍公司有较大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和石景山等地钢铁企业也先后起步,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1840 至1919 年,钢铁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开始新法冶金,其中又以汉冶萍公司为代表,它是一座铁钢煤的联合企业,并与军工、铁路等行业发展紧密相连。
  有色金属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官办的采用新式机械的厂矿。如漠河金矿等。同时,民族资本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十多年中先后开办的有色金属金、银、铜等民营厂矿约有16 家。甲午战争后,矿冶业更加受到重视,自1904 年至1911年又先后开办了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有色金属矿场12 处,如麻哈金矿、黄金洞金矿、观都金矿、赣州铜矿、水口山铅锌矿、蒙自锡矿、铜仁锑矿等。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场也逐渐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①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476 页。① 刘汉明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95 页。矿冶业的发展推动了金属工业技术的引进,使我国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技术水平仍然是相当落后的。
  在采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金属矿山开采的设备和工艺还很落后,大多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仅个别矿山使用机器开采。如1909 年,官商合资集股成立的个旧锡务有限公司,从德国订购新式设备,1913 年开始机械化采锡。1927 年,平桂锡矿在水岩坝设模范锡矿场,采用砂泵、水轮开砂锡矿。对于地下开采,绝大多数矿山没有地质勘察报告,只有极少数(如云锡、水口山、锡矿山、大吉山等)凭露头和地质构造推测和估算,提出矿床评价报告。开采时也没有正规的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一般是从矿体露头起,掘进弯曲而起伏不定的狭窄坑道,追踪矿脉或矿体,见砂采矿,采富弃贫。当时较先进的矿井是我国的第一口新式矿井——水口山铅锌矿一、二坑。1904 年水口山铅锌矿聘请夏佐卿于老鸦巢建成第一坑斜井,并装设锅炉、抽水机、吊车、铁轨,利用机械排水和运矿石。1914 年,在第一坑附近开第二坑竖井作为主风井,以后又陆续开拓三坑斜井和四坑盲井,形成一个竖井、盲井和斜井的联合开拓系统①。1916 年,板溪锑矿也开始采用西法开采。
  在选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选矿技术大多停留在落后的手工拣选和重力淘选方法。如锡选矿大都沿袭锤碎、马磨、人挑运搬、手工洗选方式。锑选矿则先将采下的矿石在窿内用肉眼分选一次,运至地面,以铁锤敲去矿砂的废石;将青砂(高品位硫化锑)与花砂(低品位硫化锑)分开,这叫锤选;再把粒度在10 毫米以下的碎粉砂置于篾筛中,浸入水桶,以手捧筛旋转震摇,矿砂留于筛底,细末及泥土沉入桶内(即淘选);最后将淘选时沉入桶内的细泥砂置于三合土斜槽的高端,经水流使较轻的泥土与细砂分开(称为滴尘)。这时期较先进的选矿设施和技术是1909 年水口山铅锌矿建成的选矿厂,该选矿厂能处理非手工所能选别的铅锌混杂砂,是我国第一座机械重力选矿厂。主要设备有鄂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圆筒回转筛、淘洗箱、威尔夫勒洗床等50 台,日处理矿量200 吨。全厂以蒸汽为动力,设有锅炉3 台,共120 匹马力。厂内装有手动吊车,原矿及废石利用卷扬机运输①。另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个旧选矿厂碎矿、磨矿和矿砂选别采用了碎矿机、磨矿机和摇床。
  在冶炼技术方面大多仍采用土法冶炼。
  铜的土法冶炼工艺是先焙烧矿砂,然后进入鼓风炉冶炼,得到冰铜,进一步吹炼即得到粗铜。用土法炼出的粗铜一般只含铜85—90%,要得到精铜需要将粗铜放入反射炉精炼。1912 年云南会泽开始用反射炉精炼铜,炼出99.5%的精铜。
  铅的土法冶炼,当用氧化矿原料冶炼时,将氧化矿直接加入鼓风炉,在高温下被木炭还原,熔铅从炉底流出。用硫化矿原料冶炼则要先脱硫,然后在鼓风炉中还原得铅。1910 年湖南建立黑铅炼厂,从美国采购机械设备,以鼓风炉火法冶炼。这是我国当时唯一西法炼铅的炼铅厂,能日炼铅砂50 吨。锡的冶炼在二十世纪以前普遍采用人力鼓风的土鼓风炉冶炼。1910 年①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9 卷《工业矿产志·冶金工业》,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第76 页。
  ①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9 卷《工业矿产志·冶金工业》,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第77 页。
  云南锡公司开始采用水箱鼓风炉和煤气反射炉炼锡,因效率低而继续用土炉冶炼。
  我国近代锑的冶炼技术有很大进步。1896 年粤商黄大成创设大成公司,从日本引进冶炼生锑(硫化锑)技术。1908 年梁焕奎兄弟创设华昌公司,从法国购得赫得士米德发明的蒸馏炼锑法专利,用挥发焙烧还原熔炼法从低品位矿砂中炼出纯锑,1909 年工厂投产。我国锑冶炼在工艺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一是华昌公司的赫氏焙烧炉经我国工人的实践,建成中国式挥发焙烧炉(俗称直井炉)①,大大提高了冶炼的质量和产量。这种焙烧炉不受赫氏专利的限制,故而遍及全国各地。二是高品位的氧化矿经破碎还原后直接还原成纯锑。三是把炼纯锑后的泡渣再炼纯锑,即将还原熔炼所产炉渣先在反射炉或坩埚中重熔还原成粗锑,然后在反射炉中炼成纯锑。
  土法炼汞的土灶有蔑篓灶、葫芦灶、土圈灶(又称气包灶)三种,它们的冶炼方法一样,不过焙烧、冷凝部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1901 年贵州铜仁万山汞矿采用与英法水银公司1902 年竖炉炼汞大致相同的炼汞技术。
  在1949 年前我国炼银一直采用如下的方法:先在水中淘洗含银的矿石细粉,得到精矿(称为“矿肉”),然后拌之以糊粉使成团,进行烧结,得到烧结块(称为“窖团”),再将“窖团”加入鼓风炉内冶炼,得到含银的铅,最后用灰吹法将铅氧化成密陀僧(PbO)除去,便得到银。云南、贵州等地近代仍采用类似上述的方法炼银。
  土法炼锌使用马槽炉,其工艺是将氧化铝矿和还原用的煤粉混合后装入陶质蒸馏罐内,罐内接漏斗,加上铁盖,将罐排列于长方形土砖炉格上,加灼炭于格间,再加炭团,随着温度升高,锌质还原上升遇铁盖凝集,沉入漏斗凹处,取出放入模中,即为锌块。
  ① 赵天从:《锑》,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年版,第5 页。
  第四节交通铁路从1840 至1919 年,中国的铁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从华北、东北向全国各地延伸扩展,至1919 年,我国铁路总长达10926 公里①,为日后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1840 年以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攫夺,至1919 年,列强在我国修筑的铁路达3755 公里,约占我国铁路总长度的34.4%②。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是在控制与反控制、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中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铁路的开创1876 年英国怡和洋行诡称欲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一条寻常的马路”而购得一块地皮,却修筑了一条14.5 公里的窄轨铁路。这是在中国的国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由于它并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但是,清廷把铁路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在花了28.5万两白银把它赎回后,即行拆掉。
  1880 年7 月,唐山煤矿开始出煤,为了把煤运至天津,清政府准许修一条从唐山至胥各庄(今丰南县)的铁路。铁路于1881 年11 月8 日通车,这是一条长10 公里、每米仅15 公斤的轻轨铁路,轨距为1435mm 的标准轨距。它是我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条铁路开通后,起初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后来才使用了由中国工人用旧锅炉改制成的一台被称为“龙号”的机车作牵引动力。这条铁路后来向两端延伸,向南经芦台、塘沽至天津,称为津沽铁路,全长为131 公里;向北经古冶,穿出山海关至中后所(今绥中县),全长为348 公里,共修筑了15 年。这条铁路成为今日京沈线中的一段。从1887年至1893 年,台湾也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从基隆经台北至新竹,全长为100公里。
  (二)赎回路权斗争与商办铁路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日本、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以及对所修铁路的经营管理权。1903 年,俄国在东北地区修筑了长达2556 公里的铁路。1904 年,德国在山东建成440.7 公里的铁路。1908 至1910 年,德国与英国两次对津浦路贷款。1910 年,法国在云南建成滇越铁路中国段达469.6 公里。另外,法国还贷款参与京汉铁路的修筑。1898 年,英国获得了天津至镇江、山西至长江沿岸、九龙至广州、浦口至信阳、苏州至宁波五条铁路的贷款权。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取代俄国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铁路权益。
  帝国主义列强或是直接侵占中国的筑路权益,或是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铁路命脉,这种强盗行径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情。以1905 年从美国赎回粤汉铁路权益为发端,在全国范围相继展开了以① 参见本卷《丙编·典志》第七章第二节。
  ② 参见本卷《丙编·典志》第七章第二节。
  赎回路矿权,拒绝借款,创设铁路公司为内容的一系列爱国群众运动,从资产阶级上层、地主绅士、地方官员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卷入到这个运动中。在收回路矿权益运动的推动下,各省展开了商办铁路的活动,对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出卖,展开了正面的斗争。仅在1903 至1907 年,全国就有14 家铁路公司创立。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集中了一批资金,先后修筑了一批铁路。自1906 至1915 年,浙江修建了208.8 公里,江苏修建了78.5公里,广东修建了244.2 公里,福建修建了28 公里,湖南修建了50.7 公里,江西修建了52.7 公里等。
  (三)官办铁路的发展在收回路矿权的反帝声浪中,官办铁路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于1905 至1909 年主持设计修筑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1 公里,地形复杂,有相当长的地段需劈山、架桥、挖洞才能通过。当听说这条路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时,外国报刊就公然讥讽说:“中国造此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①詹天佑不畏艰险,亲自勘查线路,设计线路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终于以四年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工款比预计的节省了4%,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京张铁路共开凿了总长为1645 米的隧道,架设了125 座桥梁,开挖了200 多个涵洞,动用的土石方约200 万立方。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纪念詹天佑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说:“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为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①造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有识之士,看到西方的飞箭式帆船和蒸汽机轮船,胜过中国的老式帆船,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曾提出造船铸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借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御侮”、“自强”。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由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操办的洋务运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一)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1 年12 月,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炮。1862 年,委任中国近代科学家徐寿(1818—1884)、华蘅芳(1833—1902)等人,设计和制造轮船。首先制成蒸汽机船模长约1 米,旋即着手实船试造。1863 年11 月造成一艘木质暗轮(即螺旋桨)蒸汽机船,试航结果未能满意。1864 年7 月,曾国藩攻占南京,徐寿等人的轮船试制工作也迁南京进行。1865 年4 月,终于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该船载重25 吨,排水量约45 吨,船长16.8 米,航速6.7 节,命名为“黄鹄”。“黄鹄”号的成就,虽与前5 年在英国建成的巨型远洋客货船、排水量达27384 吨的“大东方”(GreatEastern)号相差悬殊,但在我国这却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未可低估。
  ① 引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第258 页。
  ① 《人民日报》1961 年4 月27 日,第4 版。
  (二)江南制造总局及其所造船舶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主要是制造枪炮借充军用。1868 年,总局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恬吉”(后改名为“惠吉”)号,船长59.2 米,宽8.7 米,吃水2.56 米,排水量600 吨,装炮8 门,航速约9 节①。
  江南制造局在1865 到1885 年的20 年间,仅造船12 艘,排水量总计10490吨,另外还修船11 艘。然后竟长期荒芜达20 年之久,直到坞局分立。
  1905 年4 月,船坞从制造局独立出来,称江南船坞。由于经营上采取了商业化的做法,为江南船坞带来了生机。自局坞分立后至1911 年的6 年间,江南船坞累计造船136 艘(排水量21040 吨),修船524 艘,还提前还清了局坞分立时所借开办费白银20 万两。
  辛亥革命后,江南船坞改称江南造船所。1912 年,江南造船所建成船长约百米的长江客货船“江华”号。该船曾被改建,前后营运了60 多年,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能。
  1918 年,江南造船所建成船长59 米、载重330 吨、载客200 余人的川江客货船“隆茂”号,试航速度达13.79 节。川江滩多流急,对船舶的操纵性要求严苛。“隆茂”号不仅航速快,能自行上滩,而且操纵灵活,受到川江航业界的欢迎。
  (三)福州船政局及其造船技术成就1866 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专事造船。1867年在福州船政开办求是堂艺局,后来改称船政学堂。
  1867 年12 月,福建船政局第一座船台竣工。1868 年1 月18 日,开工制造第一艘船舶,次年6 月10 日下水,该木壳轮船命名为“万年清”。该船船长23 丈8 尺,宽2 丈7 尺8 寸,吃水14 尺2 寸,排水量1370 吨,载重450吨。指示功率为150 马力,航速10 节。同年9 月,“万年清”北上试航,船中操驾及管理人员全用中国人。1870 年1 月,更有第二艘轮船“湄云”号建成试航,该船排水量550 吨,功率80 马力,航速9 节,配火炮5 尊。1872年4 月22 日,木壳巡洋舰“扬武”号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下水。该船排水量1560 吨,功率250 马力,航速12 节。吨位和航速都有很大提高,显示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到1875 年的近10 年间,船政局兴建成兵船、商船15 艘,排水量合计17000 余吨。这批船虽属仿制的木壳轮船,质量上只达到西方的二三流水平,但却反映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前进步伐。
  1874 年,依照合同雇用的外国技匠期满,大部分辞退回国。船政学堂自己培养的学生则逐步走上生产岗位,促进了船政局向自造的阶段顺利过渡。1875 年,船政学堂制造专业学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等,献其自绘船身及机器图样,禀请自造。经过1 年制成,于1876 年3 月28 日下水。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船命名为“艺新”号,排水量245 吨,功率50马力, 航速9 节。汪乔年、吴德章于1876 年7 月10 日驾驶“艺新”号出洋试航,“船身坚固,轮机灵捷”。担任副监督的法国人德克碑认为:“中华多好手,制作驾驶均可放手自为。”①船政大臣沈葆桢对“艺新”号的成功给① 参见杨槱:《中国造船发展简史》,《中国造船工程学会1962 年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年版,第18—20 页。
  ① 参见陈道章:《马尾船政大事记》,福建省航海学会, 1986 年。
  予很高评价,称之:“实为中华发创之始。”②自“艺新”号起,船政局进入了自主造船时期。
  船政局在造船技术上,紧跟当时西方的技术进展。例如西方在1850 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1876 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西方在1860 年开始盛行钢质船,船政局第一艘钢质船则始于1886 年③。在蒸汽机的选用和试制上也是这样。1876 年,船政局就曾向国外购买较新式的省煤的康邦轮机(Compound engine)。康邦轮机,即复合式的多汽缸、蒸汽可多次膨胀的两缸或三缸蒸汽机,机器效率较高,功率也较大。
  1877 年5 月,船政的第20 号船“威远”号下水,这是第一艘铁肋船,排水量1268 吨,功率750 马力,航速12 节。安装的正是购自英国的卧式康邦蒸汽机。
  1878 年6 月,船政的第21 号船“超武”号下水,这是第二艘铁肋船,其排水量、功率和航速均与第20 号船相同。所有铁肋、铁梁、铁龙骨、斗鲸(首柱)及所配轮机,均系华工按图仿造,而且与购自外洋者如出一辙。1882 年,由船政学堂派遣去欧洲学习的留学生魏瀚、杨廉臣、李寿田等学成归国。由他们监造的我国历史上吨位最大、航速最高的铁肋巡海快船(即巡洋舰)“开济”号,于1883 年1 月下水。船长85 米,宽11.5 米,深8.1米,吃水5.85 米,排水量2200 吨,卧式康邦机2400 马力,航速15 节①。“开济”号的建成,表明中国在造船技术上与西方的差距在缩短。
  “第一艘巡洋舰开济号拨归南洋水师后,得到两江总督左宗棠的重视,决定再定造两艘,是为二号快船与三号快船。”②第二号快船“镜清”号,大约用两年半时间建成。第三号快船“寰泰”号,用了35 个月时间。这三艘铁肋木壳巡洋舰的主尺度、结构和蒸汽机基本相同,惟镜清号、寰泰号设有具有减摇作用的舭龙骨,“日后船行愈稳而不簸”。
  1886 年12 月7 日,在当时任福建军务大臣的左宗棠等人的促使下,我国第一艘钢质、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开始安放龙骨,由魏瀚备料监造。1888年1 月29 日下水,1889 年5 月15 日建成。该舰长62.5 米,宽12.6 米,深6.8 米,吃水4.2 米,排水量2100 吨,双蒸汽机共2400 马力,航速14 节。配有260 毫米主炮1 门,120 毫米炮3 门,鱼雷发射管4 具。军舰前段装甲厚5 英寸,后段装甲6 英寸,机舱、炮台装甲厚8 英寸③。在编入北洋海军序列后改名为“平远”,是后来参加中日甲午战争的主力战舰之一。“龙威”号的建成,标志我国科技人员的造船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因而博得外国技术专家的称赞。
  1884 年8 月,法国远东舰队闯进马江,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海战中船政局损失严重。1898 年的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发动政变,废除一切新政,拨给船政的款项被挪作京师部队的军费,给船政造成极大困难。1907 年6 月,清皇朝走向没落,顽固派控制船政局,陆军部咨令停造轮船。福州船政遭到内外反动派的扼杀。
  ② 参见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162 页。
  ③ 参见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202 页。
  ① 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932 页。② 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203 页。
  ③ 参见姜鸣编著:《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记(1860—1911)》,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304 页。福建船政局从1866 年开创到1907 年停造的40 年中,共造大小兵商轮船计44 艘。
  中国其他各近代造船工厂还有:1873 年创办的广东军装机器局所属黄埔船局;1867 年成立的天津机器局(1880 年曾建造过一艘潜水艇);1880 年兴建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系当时北方最早、最大的造船中心);1890 年竣工的北洋水师旅顺船坞局(该局所筑大石船坞当时号称“东洋第一坞”);1898 年由俄国中东铁路公司所建的大连修造船场;1898 年由德国人所建的青岛水师工厂,1907 年改名为青岛造船厂(建有1.6 万吨浮船坞)。
  航空(一)民间的航空活动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幻小说,接着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最著名的是法国的环龙。他于1911年1 月10 日携飞机来上海,从2 月到5 月进行了三次表演,观众达数万人,但不幸的是他在5 月6 日的飞行中,遇难身亡。
  正是在这种国门洞开,航空知识传入的情况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热爱航空,富于探索的航空先驱者。如谢缵泰、余焜和、冯如、谭根等都是自发地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先驱者。
  谢缵泰是广东开平人,1872 年生于澳大利亚,1937 年卒于香港。中学毕业后随父到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他在数学和手工技艺方面相当擅长。西方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他研究飞艇的兴趣。他从1894 年开始研究,1899 年设计成中国号(CHINA)飞艇。这艘飞艇采用铝合金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艇身前后有电动机驱动的螺旋桨,推动飞艇前进。谢缵泰的飞艇在当时可谓是先进的。1908 年,《东方杂志》载文《华人之新发明家》说,谢缵泰在英国研制飞艇的朋友菲利普也尝试研制新飞艇,但这种飞艇一遇大风便只能退而不能进,而谢缵泰的发明远胜于他①。
  谢缵泰完成中国号的设计后,欲把这项设计献给清政府,但遭到冷遇。
  谢缵泰在气愤之下,将图纸和说明书寄给了英国飞艇研究家,深受同行的赞赏。中国人的一项优秀设计没有被本国所重视,这实是一大遗憾。《东方杂志》评价说:“呜呼!吾国工艺之不振久矣。而其咎实国家社会尸之,始之无教育,继之无辅助,终之无保护。”②与谢缵泰相似,另一位华侨余焜和在甲午战争后,立志研制飞艇以抵御外侮,洗雪国耻。余焜和也是广东开平人,旅美30 年。他一向热心机械学。他认为:“世界机器之大用,可为国家富强之用者莫如飞船(即飞艇)。”③于是潜心研究西方的飞艇,在博采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他设计的飞艇,比西方的飞艇更为优越。1905 年,在清政府派端方、载泽赴美考察之时,余焜和乘机前去宣传飞艇,希望政府能够采纳,但未能成功。① 黄汉纲:《我国最早的气艇专家谢缵泰、余焜和》,《航空史研究》总11 期;冼玉清:《我国第一个制造气艇的人》,《羊城晚报》1961 年8 月14 日。
  ② 姜长英:《中国航空史》,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44 页。③ 黄汉纲:《我国最早的气艇专家谢缵泰、余焜和》,《航空史研究》总11 期;冼玉清:《我国第一个制造气艇的人》,《羊城晚报》1961 年8 月14 日。
  1907 年,余焜和回国,再次要求政府发展飞艇,要求授予其飞艇设计专利,广州的《农工商报》也为其宣传。结果还是未得到支持。无奈,他只好返回美国,在华侨的资助下,于1910 年初制成一艘飞艇,试飞成功。这是中国人制造成功的第一艘飞艇。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余焜和的飞艇研制仅此而已。
  中国最早的航空活动都没有得以继续下去。中国有自己的设计家,而他们的才华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由于当时清皇朝的腐败无能,不鼓励也看不到本国的人才。像谢缵泰、余焜和等几位先驱者也就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飞机的出现立刻成为震惊全球的大事。不久在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民国政府建立。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航空事业。尽管当时政局不稳,但航空事业由于其军事价值,仍然得以在中国植根、发展,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成就非凡的先驱者。这些先驱者不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航空意识。他们使飞机和现代航空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这些先驱者当中,冯如是杰出的代表。
  冯如1883 年生于广东恩平。他自小聪颖,入私塾读书时已表现出很高的机械天才。1895 年他12 岁时,随表亲来到美国。先在旧金山,后到纽约。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读书。10 年之后,在机械和电学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诣,曾发明打桩汽机和其他机器。
  美国莱特兄弟1903 年发明试飞成功第一架飞机,1904 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打仗。这两件事对冯如影响触动很大,他立志研究制造飞机,用以加强中国国力,振兴中华。1907 年秋,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资助,在旧金山奥克兰设厂研制飞机。华侨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先后作其助手参与飞机制造。1908 年4 月,冯如制造成功了第一架飞机。但飞机在试飞时没有成功。接着,冯如对这架飞机进行了大量修改,设计成功第二架飞机。1909 年2 月在试飞时,只飞起了十几米便摔了下来。经过两次失败,冯如并没有动摇,但资助者失去了信心。在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在美国成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集资研制飞机。他对原飞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观察飞鹰的动作,开始制造第三架飞机,经十多次修改,终获成功。1909 年9 月21 日,冯如驾驶这架飞机试飞取得了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的成功飞行。由于1908 年秋莱特兄弟的公开表演而在美国引起了飞行热潮,冯如的飞机和飞行再次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9 月23 日的《旧金山观察者报》头版发表文章《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报道了冯如制造飞机的失败和成功的经过①。中国《东方杂志》在1909 年和1911 年也对冯如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在美国的孙中山闻讯后,也对冯如大加称赞。
  1910 年10 月,冯如又制成一架飞机,试飞了10 多次。据记载最大飞行高度已达200 多米,时速超过100 千米,距离达32 千米②。这在当时是相当出色的成就。冯如的事迹受到旅美华侨的赞许,还获得了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美国的报纸对冯如取得的成就齐声赞扬。美国各地争相请他任教,但被他谢绝。他的愿望是以航空报效祖国。
  1911 年2 月,冯如偕同助手朱竹泉、朱兆槐等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① 参见黄汉纲:《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冯如》,《文物天地》1981 年第1 期。② 参见姜长英:《中国航空史》,第50 页。
  把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东,以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其中一架飞机机翼长8.85 米,弦长1.35 米,发动机功率22.4 千瓦。1912 年8 月25 日,冯如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飞机升空后,因转舵过急,飞机失速下坠。冯如身受重伤,不幸牺牲。中国第一位飞行家兼飞机制造家冯如就这样壮志未酬身先死,时年仅29 岁。
  冯如制造的飞机虽系仿制①,但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很大。冯如死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侧,碑塔正面篆刻“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左右两侧刻有《民国第一飞行家冯如君墓志铭》②。
  与冯如齐名的另一位中国早期航空先驱者是谭根。他原籍广东开平,1889年生于美国旧金山。谭根飞行技术高超,获得过美国加利福尼亚飞行协会证书、万国飞行协会证书,是美国航空学会会员。他在当地华侨资助下试制水上飞机。1910 年7 月制成船身式水上飞机一架,参加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获奖,为水机组第一名。他也是当时整个亚洲唯一参赛的人③。
  1913 年,檀香山的华侨创建了中华飞行器公司,聘请谭根任设计师并培训飞行员。这期间他制造了两架教练机。此后,他在夏威夷群岛、日本和南洋各地进行飞行表演,曾飞越菲律宾境内2416 米高的马荣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的世界飞行高度纪录。他曾先后飞行400 次之多。在日本的飞行也受到广泛赞扬,被誉为东亚飞行界之第一人①。
  1915 年谭根应邀回国并在香港、广州进行飞行表演。同年7 月,谭根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主任。1916 年,谭根又任广东护国军讨袁航空队队长。但此后的情况众说纷纭。有的说他看到孙中山连遭失败而对革命失去了信心,转而投靠了军阀龙济光。也有的说他在1918 年参加了讨伐龙济光的战役。还有的说他是出于无奈而投靠了军阀。无论如何,他在回国后,再也没有设计过飞机,后来也与航空无缘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事②。
  (二)官方的航空活动清政府在行将倒台之际,也曾批准一些在海外的留学生学习航空,但以飞行为主。厉汝燕就是较早的一位。他于1909 年毕业于伦敦纳布生敦工业学校。此时欧洲航空正值大发展之际。他立志从事航空事业,曾多次呼吁清政府重视航空。1910 年经清军咨府批准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飞行员执照。1911 年受革命军政府委托,在奥地利选购两架“鸽式”单翼机回国,被委任为沪军都督府航空队长。1912 年4 月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传单,取得很好的飞行成绩。清宣统元年(1909),曾从法国留学生中选派了秦国镛、潘世忠、张绍程、姚锡九等人学习飞机驾驶,前后共三年。宣统二年(1910),军咨府请留日学生李宝焌、刘佐成制造飞机,制造厂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1910 年,刘佐成和李宝焌在日本制造了第一架飞机,但未获成功。1911 年,刘佐成在南苑制造了第二架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动机出现问题,飞机起飞后① 参见陈应明:《冯如飞机的考证及其他》,《航空工业史料》第三辑,1983 年。② 参见黄汉纲:《中国第一个飞行家冯如历史文献正误》,《航空史研究》总第5 期,1984 年。③ 参见彭谦:《航空救国与振兴中华》,《航空史研究》总第15 期,1987 年。① 参见郭天麟:《东方早期航空人物——谭根》,《航空史研究》总8 期,1985 年;黄严:《关于谭根二、三事考辨》,《航空史研究》总24 期,1989 年。
  ② 参见马毓福:《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年版,第43 页。坠落失败。
  这些派留学生学习航空,购买飞机、建航空工厂和制造飞机的活动,标志着中国官方航空事业的开始。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大,但这些工作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那时学习飞行的留学生大都进入军事航空领域。秦国镛担任了北洋政府在南苑创建的北京航空学校校长。该校曾培养了大批飞行人员。潘世忠于1914 年担任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厂长。厉汝燕曾担任副厂长并兼管教练军士。这个厂曾仿制了螺旋桨、机翼和飞机机身,还曾利用外国发动机设计、制造了一架飞机,于1913 年10 月20 日试飞成功。设计者就是潘世忠。这架飞机采用推进式螺旋桨,机头装有一挺机枪,命名为“枪车”,可谓是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军用飞机。
  这一时期,中国航空仍处在开创阶段,取得的成就不大。在此期间虽有一些人设计制造成功飞机,而且水平也不低,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飞机的研制工作得不到继续,致使许多有才华的人忍痛放弃了航空事业。
  通信(一)近代邮政的产生和发展我国近代邮政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首先是由外国人强行在我国境内设立邮局,以后才逐步转到由中国政府开办邮政。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不平等条约为据在我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邮局,其他各国竞相效法。法国于1861 年、美国于1867 年、日本于1876 年、德国于1886 年、帝俄于1897 年先后在我国设立邮局。这些“客邮”,不仅收寄他们侨民寄往本国的信件,而且还收寄中国人国内互寄的邮件,他们各自印制各国的邮票,有的还以怪异邮票高价谋取暴利,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通信主权。
  由于西方各国对华往来的日益增多,以及国内商埠、港口的通信联系日趋频繁,清政府于1866 年决定由海关兼办邮政。当时海关为英国人赫德所把持。海关先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等处,开办邮政,并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是我国近代邮政的雏形,史称“海关邮政”②。
  海关邮政开办时,面临着全国邮政通信的杂乱局面。当时除海关邮局之外,还有古老的驿站通信、外国侵入的“客邮”以

路外滩2号的旧法国领事馆都是二层建筑,造型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式样,砖木混合结构,形式比较简朴。室内有壁炉,屋顶上有许多烟囱。其中法国领事馆在中部还高出一圆顶为三层,主立面二层均采用了连续的券廊做法。到十九世纪晚期,在上海外滩一带建造的俄国领事馆和德国领事馆已都是三层建筑,立面采用连排的券形窗,屋顶上部还设有阁楼和老虎窗。1905 年建造的上海旧日本领事馆则已达到极其堂皇与豪华的地步,外观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和装饰,在立面上有突出的柱式和连续券廊,建筑材料则为砖石混合,在中部屋顶上还做有方形的曲线穹顶,似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手法。
  北京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已在东交民巷、台基厂、御河桥一带形成外国使馆区,区内陆续建有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使馆、银行、洋行、教堂、花园洋房和兵营等等。其中以英、美、法、日、俄等国的使馆规模较大,四周均有围墙,内部有广阔的庭院和各类建筑,前面有庄严的大门,建筑布局与设计手法往往中西结合,不甚严格。如原英国使馆,虽大门为雄伟的欧洲文艺复兴式样,但围墙与院内附属建筑则仍沿用中国传统形式。原法国使馆和日本使馆的大门均为不严谨的折衷主义建筑式样,虽然都有中央券洞和壁柱、檐口等西方古典建筑细部,但手法粗劣,而且还都在大门两旁设置一对中国传统的石狮,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例子。而北京原比利时使馆虽规模不及上述几个国家,但其主体建筑则为典型的北欧中世纪府邸形式,复杂的高坡屋顶、老虎窗和许多小尖饰,与简洁的墙面、窗户产生对比,衬托在绿树成荫的庭院内,显得异常怡然幽雅,这无疑是经过建筑师精心设计的。
年在青岛建造的旧德国总督公署则采用欧洲古典复兴时期的公共建筑形象,平面的中部与两端突出,造成在水平方向划分为五段,内部为单面走廊式布局。立面造型严谨,高四层,顶层部分为阁楼,上面还设有一排弧形的老虎窗。建筑主体部分的立面为二层连续券廊,正中部分有一宽阔的券门,入口台阶直上二层。建筑外部为石墙,内部应用钢骨包混凝土结构,顶上为陡峭的两折形孟萨式屋顶,红瓦屋面,颇能表达庄严的气势。此外,1861 年建造的武汉前英国领事馆则是采用英国花园式住宅的例子。
  上海江海关建筑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公共建设的发展情况。1857 年在汉口路外滩建造的上海江海北关还是一座古庙式的建筑,前有牌坊,主体建筑为二层传统形式,上面还高出一个三层的小阁楼。1868 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中国江海关全由外国人管理,江海关的建筑也由外国人负责建造。1891年开始拟建的上海江海关关署,由一名英国建筑师设计,于1893 年落成。由于该建筑是由英国人设计的,所以建筑物带有英国哥特建筑风格,主体高三层。该建筑“前面以铁栏围绕,入其门,地甚广,可以方轨并驰。由南首石梯历级而升,..梯傍有石狮,盖仿中国衙署式样也。中央有钟楼。屋顶并设有避雷针。各处玻璃窗装在外面,百叶窗装在内,为防日曝雨洒之用。..又有暖气设备,天寒时便可满室温和”①。
  新式旅馆是近代出现的一种重要公共建筑类型,从平面布置、建筑形式到结构做法都与中国传统客栈迥异。1866 年在上海英租界建造的前汇中饭店,高三层,造型是仿欧洲十九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做法,砖木结构,外墙为砖砌,每层均有白石檐口线脚装饰。1906 年,前汇中饭店的三层建筑被拆除,重建新楼,高六层,是当时首批上海高层建筑之一。新楼主体局部应用了钢结构,其余仍为砖木结构,内部已装置电梯设备。它的立面外墙为红砖所砌,每层均有线脚划分,窗间墙为白色面砖装饰,总体造型带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比这座建筑略早几年在北京长安街上于1900 年落成的北京饭店旧楼,是由法国人投资建造的。建筑物主体高七层,钢骨架外包混凝土结构,电梯设备齐全。正立面为土红色面砖贴面,并在适当部位做有檐口、阳台等① 引自屠诗聘主编:《上海市大观》,中国图书编译馆1948 年版。
  古典细部装饰,总体造型新颖简洁,气势宏大,因而形成为当时北京新建筑的重点。本世纪初在北京建造的六国饭店(后改为国际饭店),外观则完全仿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手法严谨,立面主体部分为三层,底层做成基座状,二、三层用通长的柱式与窗间墙连成整体,顶部为陡峭的两折形孟萨式屋顶,上面开着一排老虎窗,里面设有阁楼作为辅助用房。这座建筑的设计可算是外国建筑师的精心之作。
  此外,在这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列强在我国建造的洋行、银行、工部局、俱乐部更是与日俱增,这些建筑多半是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或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手法,一般说来,早期比较简朴,后期则规模逐渐增大,设计也豪华精致得多。例如上海汇丰银行在1867 年、1880 年、1923 年三次兴建的大楼中,就可明显看到其发展的过程。如在1880 年建造的汇丰银行只不过是三层的折衷主义小型建筑,而到1923 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新楼则已是赫赫有名的六层石砌外墙的古典大厦了。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上海的洋行已有41 家,最出名的是上海怡和洋行,位于今北京路外滩,当时建筑规模已很宏大,高三层,内部有壁炉,外观为殖民地建筑风格,入口有古典柱式的门廊。本世纪初已改建为六层大厦。其他如天津的旧义品放债银行、天津旧英国工部局、天津旧日本领事馆、天津旧德国俱乐部(1907 年)、上海前市政厅大厦(1864年建,已拆除)、上海旧旗昌洋行(1898 年)、上海东方汇理银行(1898年)等都是本时期比较典型的西式建筑实例。
  (二)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的广泛传播1840 年以后,西式教堂便在各地不断出现,教堂式样也随着传教士的修养与兴趣而有所不同。
  罗曼式教堂:亦称罗马风教堂,这是十至十二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教堂建筑风格,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长十字形),以山墙面为主要入口,特点是立面应用一些古罗马建筑的细部,但不甚严谨,门窗顶部均用半圆形券,屋顶内部天花为石砌半圆形肋骨拱结构,外部覆盖有高坡屋顶。早期在中国出现的西式教堂常采用这种型制。1847—1853 年建造的上海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St.Fransis Xavier)教堂为现存最早的一座西式教堂,它是罗曼式与巴洛克式混合的教堂。当时该教堂为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常驻远东大主教的驻节座堂所在地。设计人为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Ferrand Jean),监修者为罗礼思(Flelot Louis)神父。教堂平面为罗曼教堂常用的拉丁十字形,内部用柱墩分成中厅和两个侧廊,中厅较高,侧廊略低,内部天花都是做成罗曼式半圆形的肋骨拱顶。但其拱顶结构却不像欧洲罗曼式教堂那样是真正由石料砌成,而是用木骨构成轮廓后,再在外部粉上灰泥,形似拱券,这可能是当时中国工匠尚未掌握西方这种拱顶的建造技术,只求外貌相似。因此门窗都开得较大,并且在窗间墙处不设砖扶壁,这是由于假拱顶没有侧推力的缘故。教堂的立面则带有意大利巴洛克教堂手法,山花部分应用了一些柔和的曲线,两侧各有一个高起的小钟楼,造型端庄而又富有变化,是早期教堂建筑的精美实例之一。1860—1861 年在上海法租界四川南路建造的洋泾浜天主堂,原名为圣·约瑟堂(St.JosephisChurch),是较典型的法国罗曼式建筑,砖木结构,设计人和监造者均为罗礼思神父,正立面山墙顶上设有三座尖塔,下面有一圆形的玫瑰窗,整座建筑造型精美别致,尤其是侧面墙上的彩色玻璃花窗特别引人注目。此外,1870 年建成的南京石鼓堂路天主堂及1894—1898 年在上海郊区佘山建造的佘山修道院、四川彭县白鹿乡的天主教堂、1933 年建造的青岛圣米厄尔天主堂等等,都是典型的罗曼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十二至十四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教堂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平面内部常有一个中厅和一二个侧廊,尽端有半圆形的圣坛,主入口在正对圣坛的山墙面,上面有巨大的圆形玫瑰窗。建筑特点是用尖券、尖拱和骨架结构,外部有明显的扶壁和飞扶壁,立面上一般有三个层层退进的尖券门,两个对称的钟塔,或集中为一个,体形高耸,屋顶上还有许多小尖饰,墙面常做有宗教故事题材的装饰,表现了超尘脱俗的宗教思想。建筑四周的窗户较大,多用彩色玻璃镶嵌画装饰,富有神秘宁静的气氛。这种教堂式样在我国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中均常采用。1703 年在北京蚕池口建造的天主教旧北堂就是采用哥特式,1887 年因皇室扩展宫廷,旧北堂被拆除迁建于西什库,1888 年建成,俗称西什库教堂,亦称新北堂,仍然采用法国哥特教堂型制。它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筑墙身全用城砖砌筑,表面用汉白玉石料装饰细部,做工精致,形象准确,但教堂前的平台栏杆、石狮和一对碑亭则为中国传统旧制,形成中西结合的布局。1863—1888 年建于广州的石室圣心教堂是我国近代最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天主教堂之一,尖塔高58.5 米,居全国所有教堂之冠。中国最杰出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当推上海的徐家汇天主堂,它也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原名圣依纳爵天主堂,系法国天主教神父南格禄(Gotteland Claude,1803—1856)和法籍教士梅德尔(LemaitreMathurin,1816—1863)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所创建,光绪初年,开拓旧址,重建新堂,1910 年10 月23 日举行落成大典。新堂平面进深79 米,面阔28 米,中间最宽处达44 米,塔高31 米,规模宏大,成为上海一重要建筑物。礼拜堂的大门朝东,正门两侧有高耸的塔楼,几里之外已能望见。礼拜堂内部为哥特式的骨架券结构,墙面主要为红砖所砌,墙基勒脚用有一部分青石,线脚、花饰、雕刻均为白大理石做成,塔顶则为淡紫色的石片瓦,整座建筑体形高大,色调和谐古雅,细部精致秀丽,给人以神圣、崇高的印象,故被称之为“中国教堂之巨擘”①。在基督教教堂中亦不乏哥特式建筑的佳作,比较杰出的例子为上海圣三一教堂,俗称红礼拜堂,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基督教礼拜堂。教堂位于江西路,1866 年奠基,1869 年落成。建筑师为英国人史浩德(Gilfert Scott)与凯德纳,承造者为番汉公司。该教堂原为外国人礼拜之用,教堂型制为英国乡村哥特教堂式样,外观非常秀丽,礼拜堂内部呈拉丁十字形,在中厅与侧廊之间设扶壁与尖券门窗,厅内天花亦做成骨架形的六分尖拱,用木构仿石工做法。堂内两侧的彩色玻璃花窗,每扇均为纪念有功于教会的人士,构图与做工均极精致。1891—1893 年间,又在教堂前增建了一座方形钟塔,体形高耸,已成为教堂的重要标志。此外,如1899 年在上海新闸路建造的圣彼得堂、1900 年在天津泰安道建造的基督教礼拜堂(安格利教堂)、1897 年重建的天津望海楼天主教堂也都是采用哥特式的实例。
  文艺复兴式与巴洛克式教堂:欧洲文艺复兴建筑思潮流行于十五、十六世纪,主要提倡人文主义与古典建筑型制;巴洛克建筑风格则流行于十七、十八世纪,强调在古典建筑形式上自由变化,并常在造型上应用大量曲线与曲面。这两类风格的教堂在我国亦为数不少。北京八面槽天主教堂就是典型① 参见路秉杰:《上海的教堂》,《新建筑》1986 年3 期。
  的仿文艺复兴式教堂实例。该堂原名圣若瑟堂,俗称东堂,1655 年由利类思和安文思二位神父创建,1720 年毁于地震,1885 年重建成为文艺复兴式教堂,面西向,立面上采用了严谨的西方古典柱式和分层的檐部,顶上还做有钟楼和突出的穹顶。不久该堂又被毁,现存的东堂为1905 年所重建,基本上按原样修复,总体造型尚严谨,只是两侧略有修改,细部掺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做工也比较粗糙。1904 年重建后的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原名圣母无染原罪堂,俗称南堂,则是一座带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造型活泼秀丽,建筑外墙全为青砖砌筑,立面上应用了明显的卷涡和曲线装饰,山墙顶部与入口上部的小山花也都做成对称的卷涡状,而装饰细部也带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手法。此外,在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带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典型例子如哈尔滨道里的东正教教堂(1901 年),上海新乐路东正教教堂(1931   教会学校与医院:起初多沿用中国传统建筑型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学校与医院已开始应用现代建筑技术,但仍保持中国宫殿式建筑屋顶形式;另一部分则直接移植了欧洲建筑式样,为新式学堂和医院建筑开辟先例。例如1888 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傅罗到南京干河沿创设汇文书院。同年建有三层西式教学楼,南面中间还建有五层钟楼,外墙全部用青砖砌筑,内部为木结构,该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即现在金陵中学的钟楼,它是南京最早的三层西式楼房。后因屋顶失火,故将主体建筑改为二层,原三层部分改为阁楼,设有老虎窗,并将原两折式屋顶改为四坡屋顶,钟塔部分原为五层,后改为四层现在的样子。现存的这座建筑平、立面对称,钟亭在最高位置,显示出庄严肃穆的效果。立面简洁朴素,二层间有线脚装饰。根据现存建筑的特点分析,该建筑形式属美国殖民期的建筑风格。1898 年,汇文书院又在钟楼两旁建有教堂、西教学楼等三座建筑,均按西方建筑型制,亦为南京仿西式建筑做出楷模。此外,在成都已于1907 年建成了四层的四圣祠医院,亦为教会所办,外墙全用青砖砌筑,但在柱顶、券面等某些局部则点缀有红砖作装饰,也是该时期常用的手法。
  (三)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1840 年以后,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在江南一带建造起一批最早的工业建筑。如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的厂房,南京的金陵机器局、金陵船厂、金陵火药局的厂房等。这些厂房均为二层砖木结构,屋顶用三角形木桁架,并辅以钢结构拉杆和铁件,外墙用青砖砌筑,这是与当时欧洲红砖厂房不同之处。其中金陵机器局厂房现在还保持着原貌。
  除工业建筑之外,洋务派还建造了一批大型民用建筑,如火车站、邮电局、国会、咨议局、劝业会场、学堂等等。较典型的例子如:京山铁路北京车站(1893 年,现为北京前门车站),北京的旧国会(1908 年,现为新华社),北京的万牲园大门、畅观楼(1906 年,现为西郊动物园),北京的旧陆军参谋本部(1908 年,现为北大医院病房),清华学堂(1911 年),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英籍教员楼建于1890 年),两江师范学堂(1905 年),江苏省咨议局(1908 年),以及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西式花厅(1910 年建,现为孙中山办公旧址)、上海前市政府(1864 年建,现已拆除)等均是。
  在民间,许多店铺和住宅的门面也自发地模仿西洋建筑形式。当时所谓的“洋式门面”多半都带有巴洛克建筑的装饰,也有一部分是其他式样。这类例子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与沈阳中街一带到处都可见到。
  所有上述洋务派建造的一些公共建筑与民间的仿洋式建筑中,只有江苏咨议局、湖北咨议局与清华学堂建筑造型严谨,外观为欧洲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目前保存得也最好。其余建筑多半都是在西式门面上掺杂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如旧国会大厦、万牲园大门等都在巴洛克门面上雕刻着云龙装饰。北京前门车站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并有高耸的钟塔,但在拱形候车厅正立面的两边也刻有明显的中国升龙图案。在一些民间的“洋式门面”上,还常常雕刻着狮子滚绣球、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以及中国的卷草、葫芦等装饰。这些特殊情况的出现都是与当时晚清文化的总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有当时工匠习惯于迎合中国人传统习尚的关系,它充分地表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建筑上的反映。
  水利自1840 年至1919 年八十年间,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的水利科学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经历了由传统的技术向近现代技术的过渡。这一时期,引进国内的新技术主要有:(一)河道测量测量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我国在清初康熙时,就有全国性的三角测量。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海军测绘长江航道,根据此次的测量成果,9 年后绘制了长江计里全图。同治二年(1863)两江总督曾国藩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命测绘长江自湖南巴陵以下至上海崇明海口长江河道图。光绪十五年(1889),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吴大澄在开封设立河图局,进行河南阌乡至山东利津海口的河道测绘工作,光绪二十五年(1899)天津武备学堂学生施测了山东曹州至利津黄河下游河道。
  我国具有实用意义的河道地形测量则开始于近代,应用于水利工程,约在民国初年。
  宣统三年,张謇设江淮水利局于清江浦,用新法实测淮、运及沂、沭、泗水道,有平面及断面各图,还有水位、流量的测量,并有完整的测量图表及报告。这次测量后所绘的图2500 多幅,图说1000 多份,表25 卷,在水利测量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16 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又以旧黄河口平均水位为假定零点高程,实测各处河湖底的海平,这是海拔在淮河测量史上的首次使用。1917 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对淮河进行第二次测量,测量工作从该局上届测量止点五河县开始,持续上溯至桐柏主峰胎簪山止, 全长760 余公里,历时一年半。1919 年,张謇依据历年来的测量成果,发表了江淮水利计划书。在此前后,华北各河流,长江、珠江等河也先后开展了作为水利规划前期的测量工作。
  (二)水文测验近现代水文测验技术取得了根本的变化,表现为:测验工具及计算方法的更新,定量连续的观测,水文测验作为水利规划的依据,测站大量增加,先进的测验手段不断引进,观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咸丰十年(1860)上海海关在长江口外吴淞口设置潮位站。同治四年(1865)汉口的长江干流也设置了水位站。光绪六年至三十年(1880—1904)福州、厦门等地还先后设置了潮位站和雨量观测站。
  (三)施工机械和通讯设备现代施工机械的引进对提高工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光绪初年,福建乌龙江上就首先使用挖泥船疏浚河道。清末时,黄河淤积严重,决口不断,有人建议采用机器挖泥船疏浚黄河。光绪十四年(1888),在黄河铁门关以下河口段采用挖泥船疏浚,但是由于船吃水太深,使船体搁浅无法行进。光绪十七年改用轮船带传统疏浚机械混江龙,但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海河工程局、上海浚浦局也有多艘各种式样的挖泥船。光绪十二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开始参考外国图纸试制挖泥船。
  光绪十九年(1893),薛福成建议各省在大江大河沿线架设专用电话线,将有线通讯用于江河防汛。稍后,永定河设置了报汛专用电话线。山东河防局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设置了电讯机构,架设电话线路,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岸已架线长700 多公里。报汛电话的使用,改变了历史上“飞边报情”,人与水抢速度的状态,大大提高了报汛速度。光绪十四年,黄河河南长垣、山东东明堤防段施工中始用小铁路运输土料。同年郑州堵口、次年山东章邱堵口,都采用了小铁路运输材料,工效提高好多倍。此后,黄河岁修和堵口抢险都普遍采用小铁路。电灯照明也在黄河河工中使用,大大改善了施工条件。
  (四)水力发电1912 年(一说1913 年),在我国云南滇池地区的螳螂川建成我国第一座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于1908 年酝酿筹建。当时滇越铁路自越南修至云南,法国以铁路沿途用电为理由,要求在滇池出口处之螳螂川上设水电站,云南恐利权外溢,决定集官商股份自办,定名为商办跃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电站即由跃龙公司主持兴建。电站设计者是德国人,电机也是从德国进口的,1912 年建成发电。民国早期还在四川金堂、泸县、康定等地修建了5 座小电站,总发电量300 千瓦。这一时期是我国水电事业的初创和起步时期。
  此外,在张謇的倡导下,1915 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成立,校长由李仪祉担任,完全采用西方教学方法办校。它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学校。
  第二节能源电力十九世纪末叶,电力工业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生产和使用电能的年代,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较并不晚,但由于长期政局动荡,战争迭起,电力的发展曲折缓慢,大大落后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
  (一)电力工业的发展从1882 到1911 年,英、法、德、日、俄等国商人,在各国政府支持下,在上海、香港、广州、天津、北京、大连、青岛、汉口等二十余个城市,相继兴建了约30 座电灯厂(公司)。与此同时,中国官僚、民族资本工商业者,在上海、宁波、杭州、福州、汕头、苏州、镇江、芜湖、武昌、重庆、成都、昆明、开封、长沙、济南、烟台、太原、吉林、满洲里、齐齐哈尔以及台湾台北等30 余城市也相继开办了40 多座电灯厂(公司)。这一时期建成的近80 座电厂的发电设备总容量约有37000 千瓦。据其中30 座电厂统计,发电容量22767 千瓦,外资和民族资本经营的各占50.9%和49.1%。
  1919 年2 月出版的《电界》第39 期,内有全国电灯公司统计表,其中经清邮传部立案的电厂有11 座;经民国交通部立案的电厂有62 座;未经交通部核准立案的电厂有42 座。全国共有115 座电厂,其中88 座电厂总容量为21589 千瓦(另27 座电厂统计表中未填容量,也未列入外商所建电厂)。另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 辑中第904 页:“1903—1947 年历年华商发电容量、发电度数”记载,其中1903 年全国电厂总容量为300 千瓦,到1919 年增加到28615 千瓦。
  以上资料表明,中国电业发展初期的27 年(1882—1919)中,民族资本办电已有一定规模,除通商口岸城市外,各省城以及商业兴盛城市几乎都创办了小型电灯厂(公司)。以下简述中国电力工业萌芽时期最早办电的几个事例。
  1.中国最早的电厂。
  中国最早出现电灯和兴办电业,发生在上海租界。清光绪五年(1879)4月11 日①,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甫(J.D.Bishop),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幢外商仓库里,以一台10 马力(7.46 千瓦)蒸汽引擎带动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点燃了炭极电弧灯。这是电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应用。中国兴办公用电业始自光绪八年(1882)。英国商人李德(R.W.Little)等招股筹集白银5 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在南京路江西路西北角31 号A(原为老同孚洋行住房后的仓库,今南京东路190 号)建设发电厂,安装一台购自美国的16 马力蒸汽机以皮带拖动的发电机。同时在南京东路、江西中路的转角围墙内竖起了第一根电杆,再沿外滩至虹口招商局码头的街道旁立杆架线,串接15 盏电弧灯,于7 月26 日下午7 时正式供电。翌年,发电机组迁装到乍浦路41 号,另建新厂,扩建了从英国购进的2 台蒸汽发电机组,可供40 盏电弧灯用电。6 月,上海电气公司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签约,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3 条街道旁① 引自1992 年6 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第638 页。1994 年12 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电力工业》第2 页则为5 月28   安装电弧灯,淘汰了煤气灯。
  上海电气公司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公用电业之一,与1875 年在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建成的世界首座火电厂相距仅7 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1888 年,上海电气公司破产,后由董事长魏特摩(W.S.Wetmore)等另招股集资,在乍浦路41 号原址成立新申电气公司(New 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1890年,从英国购进1 台25 千瓦单相交流发电机(频率为100 赫兹),配以双缸凝汽式蒸汽机;并引进新型户内交流白炽灯,电压100 伏,亮度采用8—500 烛光,由用户自由选用,比电弧灯使用方便多了。缴纳电费由过去按灯头计价,改为按电能实耗收费,因而深受市民欢迎。1891 年,上海市民家中陆续装用白炽灯。翌年,外滩一带的155 盏煤气灯都改用白炽灯。不到两年时间,装用白炽灯总数达2895 盏,公司的经营效益迅速提高。
  1893 年8 月31 日,工部局以白银6.61 万两收买了上海新申电气公司,成立工部局电气处。
  1893 年9 月1 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武昌路、乍浦路东南角租地建设中央电站,装机总容量197 千瓦。工部局又增加投资2 万两购置设备,选新址于虹口斐伦路(今九尤路)原屠宰场,兴建新中央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98.5 千瓦。厂房设计和机器设备的布置安装,均参照英国曼彻斯特市电厂。1901 年,英国人奥特里奇担任电气处总工程师,用银7 万两和5 年时间,更换全部直流发电机为交流发电机,总容量达600 千瓦,由原来只供夜间照明改为昼夜连续供电。为了提高电能质量和降低线路损失,从1903 年起,发电机频率从100 赫兹降至50 赫兹;供电电压从100 伏上升到200 伏、220 伏;通向市中心的5 条高压线路相继建成投入运行。1904 年,开始向工厂提供动力用电,全市白炽灯增加到88201 盏。1905 年,电厂改造完成,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1600 千瓦,最高负荷达1090 千瓦。1907 年,该厂安装了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容量800 千瓦,由英国派生公司制造;同时安装1 台当时远东最大最先进的自动链条炉排锅炉,蒸发容量为每小时2.4 万磅(10.9 吨),由英国拔柏葛公司(B&W)制造。翌年,直流供电电压提高到400 伏,有2 台直流发电机专供电车公司,容量600 千瓦。从此上海街道出现有轨电车。是年斐伦路电厂容量4400 千瓦,最高负荷2500 千瓦。1911年,电厂容量增至6400 千瓦。
  1908 年,工部局以银7.5 万两购置杨树浦沈家滩黄浦江边39 亩土地,1911 年11 月动工兴建江边电厂(后改名为杨树浦电厂),1913 年4 月12日建成发电,装有2 台德国制造的2000 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4 台英国制造的2.2 万磅(9.98 吨)/小时链条炉排锅炉。1923 年,杨树浦电厂容量增至1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2 台,锅炉26 台),成为远东最大的火电厂。
  2.最早的官办和民办电业。
  中国最早于1882 年在上海创建电厂后,1888 年,广州、台湾、天津、北京相继出现电灯厂,发展迅速。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张之洞(1837—1909)在两广总督任内,派人在国外购买一台直流发电机,随带电灯100 盏,于1888年7 月18 日运到广州,在总督衙门(今广州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旁建厂,安装发电机,架设线路,23 日开始发电,整个衙门亮起了电灯。这是中国官府建厂用电的开端。
  1890 年,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商人黄秉常,禀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开办电灯厂。他在美国华侨中集资40 万元,筹办广州电灯公司。2 台100 马力发动机和2 台100 马力交流发电机(每台可供电灯750 盏)购自美国威斯汀豪斯(西屋)电气公司。1891 年,广州沿街、店铺和公共场所共装电灯700盏。这是民族资本经营电业之始。
  3.中国最早的水电站。
  1888 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市东门创立兴市公司,建设电灯厂,从国外购进蒸汽发电机组,建成发电。随后,刘氏曾计划在台北市附近的淡水河支流新店溪,开发建设龟山水电站,甫见端倪,却因于1891 年离任而搁浅。该水电站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占台湾后,才于1905 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500 千瓦。它是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座水电站。
  4.宫廷里的第一盏电灯。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了慈禧太后还政光绪帝载湉后退居休养,修葺西苑(今中南海),北洋大臣李鸿章(1823—1901)派机器局总办恩佑,用白银6 千两,向丹麦祁罗弗洋行购买发电设备。当年农历三月由海军衙门付定银4 千两,将发电机组运到北京,安装在中南海(今国务院)西门外盔头作北侧饽饽房,称西苑电灯公所,隶属于清宫廷内的奉宸苑。发电机容量15千瓦,供宫内照明用电。北京第一盏电灯安装在西苑慈禧寝宫仪銮殿,当年12 月14 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前已供电亮灯了①。
  5.中国大陆最早的水电站。
  1908 年,云南劝业道刘岭舫与云南总商会商定,由民间集资,招募商股,成立商办耀龙电灯公司,聘请德国工程师在螳螂川上兴建石龙坝水电站。1910年,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购进2 台240 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电站设计、施工、安装承包给德商利和洋行。同年7 月开工,1912 年4 月建成发电。同时,中国当时输电电压最高的石龙坝至昆明市区的23 千伏线路架设完工,全长34 公里,把水电站的电能送到小西门万钟街水塘子变电所,降压为3300 伏,分送市区各配电变压器,再降压至110/190 伏,供用户用电。石龙坝水电站是1919 年以前中国大陆仅有的一座水电站。
  (二)电器工业的发展中国在1919 年前的电器制造工厂寥寥无几,而且均集中在上海,都是规模很小的从事修配业务或生产零部件、低压电器的工厂。
  由于外商在中国享有殖民主义者的特权,在资本与技术方面都占有优势,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而外国资本最早在中国兴办电器制造工厂。1911年,美国慎昌洋行在上海开办电器修造工场,它的主要业务是修理该行经营的进口电器设备,同时生产一些简单的小型电器。
  1913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成立子公司,称安迪生灯泡厂,主要生产白炽灯泡,并生产低压线路电瓷配件、电风扇以及家用电灯开关,资本约为白银100 万两,职工有近千人。在当时称得上是一座产品较先进、质量较好、颇具规模的大厂。
  国人兴办电器事业始自1914 年。是年,钱镛森在上海创办钱镛记电业机械厂。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南洋电机厂,就是以该厂为主的几家工厂合并组①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宫案卷中,有清朝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府主管官员)盛显,于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1888 年12 月14 日)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奏折,内称:“闻近日北洋大臣有呈进电灯之事”,“太监等人未经娴习..或有差失,不可不虑”,“可否即饬停止”。这说明1888 年12 月14 日前,西苑内已亮起了电灯。
  1916 年开办的上海华生电器厂,是由洋行职员叶有才和布店帐房杨济川、木行跑外袁宗耀三人合资经营的,主要生产电风扇、电流表和电气开关等产品,并制造电力变压器和电机。1917 年,该厂自行设计、制造成中国第一台电力变压器。1922 年,该厂制造的8 千瓦直流发电机和60 安电镀用直流发电机,曾在上海总商会的展览会上获金奖。1926 年,该厂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交流同步三相发电机,容量150 千瓦。进入三十年代,华生电器厂在制造电机和输变电电器方面有了更快发展,取得较大成就。
  1919 年,上海华通电器机械厂成立。该厂是由原上海电力公司方棚(即变压器)车间的总领班姚德甫集资创办。该厂初期承包装修工程,随后仿制市场上缺少的电器元件,逐渐批量生产电流表、电压互感器等。三十年代中期,华通电器机械厂的产品已发展为三大类:工业电器、家用电器和铁路电器,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综合电器工业制造厂。1936 年,该厂为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制成1 台仿西门子公司的33 千伏、600 安高压油开关,安装在上海泗泾变电所投入正常运行,为上海电网电压上升为33 千伏作出贡献。
  煤炭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技术在社会历史急剧变化中,经历了由手工操作到半机器操作的过程。煤炭工业新技术主要是伴随近代煤矿的诞生而从西方引进的。
  (一)近代新式煤矿的诞生近代新式煤矿诞生的标志主要是指使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并具有生产的规模性、专业性和商业性。
  中国近代煤矿诞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起几十个近代军工民用企业,外国商人也在中国建立了一批航运、铁器、玻璃等民用企业。旧式手工煤窑生产,已无法满足大量的煤炭需求。因此,购买西方采煤机器,聘请外国技师,开办新式煤矿成为清政府洋务派官员的迫切要求。在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沈葆祯等人的积极倡导下,从光绪元年至二十年(1875—1894),中国先后建起了规模大小不等的近代新式煤矿16 个,采用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进行经营,但不论哪一种方式,实权主要操于官府。16 个煤矿中大多归于失败,只有基隆煤矿和开平煤矿算得上应用西方采煤技术和设备正式建成投产、并具有大机器生产特征的近代新式煤矿。基隆煤矿建成最早,堪称中国近代煤矿的先声,开平煤矿发展最快,堪称近代新式煤矿的代表。
  台湾基隆煤矿是由两江总督、福州船政局督办沈葆祯创建的。1876 年开始筹建,聘请英国工程师、购买英国机器,1878 年建成投产,日产能力约300吨,主要设备有蒸汽提升机、通风机和抽水机。由于基隆煤矿是官办企业,管理人员官气十足,不善经营,中饱私囊,投产几年后还未达到设计年产能力,便开始走下坡路,1879 年产煤3 万吨,1881 年产煤5.4 万吨,1882 年产量开始下降,1883 年降至3.1 万吨。1884 年因中法战争,矿井被炸,生产停止。战后一蹶不振,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892 年因长期亏损而封闭。188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沦陷,基隆煤矿被日本侵占。
  开平煤矿是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创建的。1881年建成投产,日产能力500 吨。主要设施有:提煤立井1 个,深60 丈,直径14 英尺;通风、抽水立井1 个,深30 丈,直径14 英尺;蒸汽绞车(即提升机)1 台、蒸汽动力扇风机1 台,蒸汽动力水泵3 台、靠重车牵动的小绞车1台;机修车间1 个;运输铁路1 条,从唐山至胥各庄,长15 里(是中国第一条铁路);运河(称煤河) 1 条,从胥各庄至芦台,长70 里。这些机器设备主要购自英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煤矿技术设施。开平煤矿的建设和生产,都聘请英国人任总工程师。开平煤矿与基隆煤矿不同,创办经费主要来自私人资本,截至1891 年,共用银220 万两银,其中直隶总督垫款仅24 万两。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是中国煤矿业中第一个明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招商章程,其中心内容表明:该矿以商品生产为目的,是由商人主持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强调投资者的资本安全和有利可得,保证大股东对矿山的管理权。开平煤矿从建成投产至1892 年唐廷枢去世,一直在唐廷枢的主持管理之下,依章办矿,产销两旺,盈利丰厚,发展迅速。到1894 年建成三对井,日产煤1500 吨,到十九世纪末,开平煤矿年产量已接近80 万吨。
  开平煤矿的利润在中国早期近代企业中是不多见的。它在建成投产后的第八年即1888 年开始发放股息,每年股息在10—12%以上。因此,开平股票在上海市场上为人们争相追逐,溢价购买。
  与基隆煤矿、开平煤矿同一时期筹建的新式煤矿尚有直隶(今河北)磁州煤矿(1875 年)、湖北广济煤矿(1875 年)、山东峄县煤矿(1880 年)、直隶临城煤矿(1882 年)、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 年)、北京西山煤矿(1884 年)、山东淄川煤矿(1887 年)等14 个。但是,这些煤矿或是由于地质条件差,或是由于资金不足购买不到外国机器,或是由于管理不善,未能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仍以沿用手工开采为主。
  近代煤矿是适应清政府洋务派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一出现就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煤矿新技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充分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煤矿创办人大都是封建官僚和地方官吏,资金来源不足,经营管理又带有严重的衙门习气,机构臃肿,管理腐败,领导人常常远离生产现场发号施令,坐失时机,耽误工期,浪费资金;(2)技术上完全依靠外国,没有消化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离开外国工程师,煤矿生产建设则无法进行;(3)生产的煤炭首先满足洋务派开办的军工、民用企业需要,剩余部分才投入市场,所以,煤矿生产缺乏市场的驱动力。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也是中国早期近代煤矿成功少、失败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近代新式煤矿的初步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电力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煤炭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能源动力,而中国丰富的煤炭储量,为列强觊觎已久。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北,此后中国国势日衰,列强乘势来华攫取开矿权,通过独资或合资经营的方式,纷纷在华建矿。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在外资刺激下,也纷纷筹资建矿,一时间新式煤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919 年,生产规模稍大的煤矿有42 个,年产量总计达到2005万吨。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新式煤矿有:中英合办的开滦煤矿,日资经营的抚顺煤矿和烟台煤矿,英商经营的福公司焦作煤矿,中日合办的本溪湖煤矿,中德合办的井陉煤矿,中德合办的淄博、坊子煤矿,中英合办的门头沟煤矿,中比合办的临城煤矿以及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保晋矿务公司、峄县中兴煤矿、萍乡煤矿、六河沟煤矿等。这些煤矿技术设备比较新,主要设备均是从外国购入,有的设备为当时国外最新产品,例如开滦林西矿立井在1908 年安装了1 台1000 马力的蒸汽绞车投入运行,这种蒸汽绞车是英国1906 年出产的最新产品。萍乡煤矿在1907 年投产时,即在总平巷使用架线式电机车,共有36 台。当时西方在煤矿井下使用电机车也刚刚开始不久。焦作煤矿1902年开始先后开凿5 个立井,涌水量都很大,小时涌水量共计1818 吨,该矿共安装36 台蒸汽作动力的抽水机进行排水,抽水能力之大,当时在世界上也很罕见。抚顺煤矿地面运输在1914 年前使用蒸汽机车运输,1914 年后改用电机车运输。这些新技术都接近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三)西方采矿科学的引进清廷洋务派为了实行“自强求富”的政策,在开办近代企业的同时,开办一些专科学校,聘请外国人讲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以更好地引入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开采煤矿有密切关系的引进措施有两项。一是设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开平矿务局翻译处,翻译自然科学和技术工艺书籍;二是开办中西大学堂,培养人才。仅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二十余年间,就翻译了近代地质、采矿科学书籍十几种。该馆在同治十二年(1873)首先翻译了《金石识别》,接着又翻译了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释》。嗣后,翻译了《开煤要法》(1875 年前译)、《井矿工程》(1879年)、《宝藏兴焉》(1893 年)以及《求矿指南》、《矿学考质》、《开矿器法图说》等等①。这些著作分别介绍了各种矿藏形成的原因,矿藏与地层的关系,寻找矿藏的方法,开采矿藏所用的机器设备以及各种金属的冶炼方法。西方地质采矿科学论著的翻译出版,无疑对巩固和发展新兴的采矿业起了理论指导作用。
  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地质采矿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被列入新兴学堂的专业之一,并且还出现了一些地质采矿的专科学校。1892 年建立的湖北铁路局附属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初等矿业专门学校。1895 年创建的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设有矿务学专业。1896 年创办的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和南京储才学堂也都设有矿务专业。1906 年,唐山路矿学堂创办。1909 年,焦作路矿学堂创办。这些学堂的创办,为中国培养专门的矿冶技术人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石油石油工业引进外国的技术与设备开矿,始自洋务运动。光绪二年(1876)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桢到台湾巡视,得知台湾苗栗出磺坑产石油,有人正在那里用土法开采,并欲将该处租给英国商人。沈葆桢主张将之收归国有,文煜、丁日昌上奏清廷,奏准,便从美国购进钻机设备,聘请钻井技师,于1878年开钻一口井,深120.17 米,日产油1.5 吨。第二口井钻至中途发生事故,工作就此告终。又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再次开发台湾石油资源,上奏清廷成立矿油局,先后于苗栗出磺坑钻五口井,最深120 米,仅一口出油。后因资金匮乏,刘铭传与英商范嘉士订立承办台湾油矿合同,① 《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卷二,宣统元年印;并参看叶晓青:《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载《历史研究》1982 年第1 期。
  遭到清廷反对,刘铭传亦被革职,苗栗油矿被查封。清政府不允许与外国人订合同,但允许聘请外国人承包技术与购买外国设备。1903 年,陕西省大荔绅商于彦彪等人与德国世昌洋行汉纳根私订开采延长油矿的合同,实际上是出卖矿权,遭到陕西布政使樊增祥的斥责。后经陕西省巡抚曹鸿勋上奏,将延长油矿收为官办,由赈款20 万两生息项下拨付开办经费。请两名日本技师来华勘查,并在延长成立了石油官厂。1907 年钻成了1 号井,日产油三百公斤。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口近代化油井,即现在的延1 井。出油后,用小铜釜试炼,日可得油25 斤,经试用“烟微光白,不逊外油”。于是又建炼油房,当月就有14 箱灯油运往省城。中国大陆第一次炼出“洋油”,“延长官厂”也引起全国关注。后又连钻5 口井,但仅有2 口出油,且产量不多。后来因为辛亥革命即将爆发,日本技师借故回国。开采工作几乎停滞。
  宣统元年(1909),新疆地方政府筹集30 万两纹银,从俄国购买了1台提油机(炼油设备)和1 台挖油机(钻井设备)。当时,提油机安在乌鲁木齐工艺厂,挖油机则运到独山子开始钻井。井钻到七八丈深时,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是新疆用钻机打出的第一口油井。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忠于清廷的新疆巡抚袁大化下令停办石油采炼工业,刚刚萌芽的新疆石油工业便被扼杀了①。
  1914 年,北洋军阀将地方油矿一律“归为国有”,设立“筹办全国煤油事宜处”。经办的第一件事便是与美孚石油公司签定《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开设溥利石油公司。又派熊希龄为督办,在陕北延长成立“中美油矿事务所”。当年由美孚派出地质、测量技师,与中国人一起,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勘查。他们用新式顿钻机钻了7 口井,但均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经两年时间,耗资270 余万元,结果一无所获。于是,美国技师弃之而去。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延长一带钻探石油未达到目的,回国后便发表文章断言说:陕北油层系石炭纪,无大规模开采价值。受其影响,外国地质界也一直认为中国油源贫瘠,不是产油国,而是售油国。
  从1878 年台湾苗栗油矿由美国人打出第一口井起到1919 年,41 年间共开发了3 个油田:台湾出磺坑油田(1878 年)、陕西延长油田(1907 年)、新疆独山子油田(1909 年)。其中有两个夭折。至1919 年,仅有延长1 口井出油,年生产原油96 吨。中国石油工业起步艰难,后又长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
  ① 见《新疆图志》关于兴办石油矿的记载。
  第三节冶金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自19 世纪60 年代开始,有鉴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清朝统治阶级中分化出一个洋务派,由他们掀起“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从此至90 年代中期,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举办了一系列求强求富的活动,如制造枪炮船舰,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近代工矿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解决兵工厂所需的原料、燃料和经费等问题,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兴办了一批用新式机械从事开采、冶炼的金属矿山和冶炼工厂,在开办官办金属工业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看到“强敌环伺、伏莽潜滋”①,并因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强调扩充军事工业,与此相应,官私矿冶业也有所发展,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冶厂也日渐增多。191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从而为中国金属冶炼事业提供了空前未有的良机,使我国的金属冶炼在这一时期得以较快地发展。
  钢铁冶炼由于制造枪炮、弹药、轮船和铺设铁路需要大量钢材,而向国外进口又要耗费巨额资金,所以洋务派所办的金陵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兵工厂都附设有新式冶金设备,但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在19 世纪90 年代钢材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发展冶金乃成为第一要务,为此,1890 年海军衙门在奏折中写到:“设立炼铁,乃开办铁路、铸造枪炮之第一要义。”②张之洞说:“枪炮、路轨各厂皆以铁厂为根。船板、锅炉及各机器皆需要精钢,炮钢尤精,今日炼钢尤为自强要务,必宜速为讲求。”③李鸿章也说:“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济、非煤不济。”④在此形势下,我国近代新法冶金事业逐步发展起来。1885 年兴办贵州青谿铁厂是我国兴办钢铁厂的第一次尝试,而1890 年汉阳钢厂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新法冶金的正式开端。
  1885 年贵州巡抚潘霨奏准清廷办购近代钢铁冶炼设备,创立青谿铁厂。
  1886 年2 月,潘霨将青谿县城土炉炼的铁,送“南北洋”检验,“经沪津局试验,均称绵软而韧”,与洋铁相同,如果用近代技术方法冶炼,“其质地之良,比洋铁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遂派员赴英国游历各厂,观其所用之具,择要购买,于1887 年购回日产25 吨高炉1 座、1 吨贝塞麦酸性转炉2 座、炼熟铁炉8 座、轧条机3 座,共花费12610 英镑。潘霨的胞弟潘露被委任为该厂总办。此人曾任江南制造总局会办,人称其“语及机器、化验、制造诸事,在在熟谙”。潘露就任后,带领各项工匠抵青,经营五载,积劳成疾于1890 年7 月10 日病故(另说是畏惧追究,吞金自杀)。而该厂于1890 年6月26 日开炉出铁,因为资金紧缺,厂址距离焦炭产地有数百里之遥,导致焦炭成本高,加上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及交通不便等原因,致使该厂投产不久即① 光绪二十五年一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议,见《东华续录》卷151,第32 页。② 《张文襄公全集》卷96,第21 页。
  ③ 《张文襄公片牍》卷16“致海署”。
  ④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
  停产。①如果说青谿铁厂的创办是中国新法冶金的尝试,那么,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建立的汉阳铁厂则是我国大规模引进新法冶金的开端,正式拉开了建立中国近代钢铁联合企业的序幕。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早在1881—1884 年担任山西巡抚期间,见山西煤矿资源丰富,就曾萌发开矿山、办铁厂的想法。任两广总督后,他看到国内所需钢铁及机器皆购自外国,事事仰给于外人,尤非长远之计,因而于1889 年开始拟在广州城外设立铁厂。张之洞因提出修建芦汉铁路的建议获得醇亲王奕?的支持,遂被调任湖广总督,新任两广总督李翰章以广东铁资源不足和资金困难为由,建议铁厂移往湖北兴建①。该厂于1891 年8 月在汉阳正式动工,至1893 年12 月22 日竣工,次年6 月正式投产。全厂包括大小10 个分厂,内有248 立方米高炉两座、8吨酸性转炉2 座、10 吨平炉1 座,钢轨厂有800 毫米轧机,还有铁货厂、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造鱼尾板道钉厂、自备电厂和轮船、码头等,投资为546 万两库平银,如再加上在广东时购机垫付的预定金13 万多两及从广东调湖北运矿船1 只10 万两,则总共投资569 万两以上。在兴建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还从德国购买采矿设备,建设大冶铁矿,铺设了30 多公里轻便铁路,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的露天铁矿。该矿于1891 年开始生产铁矿石,年产4 万吨。
  由于对冶金工业毫无经验,同时也缺乏知识,张之洞办厂时不免出现一些失误。如配置的两座酸性贝塞麦炉,不适合于含磷较多的大冶矿石,影响了所产钢轨质量,使钢轨容易脆裂,遭到用户抵制,企业亏损延至1903 年,该炉不得不停产。由于焦煤供应不上,生产时停时续,以致只好高价购买北方开平矿和从德国进口的焦炭。
  为寻求资金来源,张之洞保举盛宣怀招商承办汉阳铁厂,在招商承办章程中规定,每出一吨生铁提银一两以还官本,官本还足以后继续提取以为报效。先招商股100 万两,年利八厘;商办之后,用人理事,均由督办一人经手。从1896 年4 月11 日起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为了保证铁厂产品的销路,清廷于同年9 月任命盛宣怀督办总公司,并要求全国所需的钢铁材料应向汉阳铁厂购买,还批准汉阳铁厂的产品减免厘税五年。
  官督商办后,着手解决焦煤的难题,1898 年3 月,由张之洞、盛宣怀上奏,决定在江西萍乡采煤炼焦,并提出禁止另设公司,各小煤厂的煤由萍乡煤矿总局统一收购,并吞和收买小井265 口。至1907 年,该厂基建工程完成,解决了铁厂的燃料问题。另一个大问题是钢铁产品质量问题。1904 年,盛宣怀派李维格出国考察,李维格认为:“铁厂命根,全在铁矿、焦炭。应将所有生料带往外国考验(化验)。倘生料不合化炼,则旧厂必须停止,断无扩充之理;如果合用,承炼成钢铁,本轻质佳,可期与欧美争胜,然后放手去做。”李维格等人带着矿石、焦炭、生铁、钢材等样品,自1904 年3 月赴日本、美国、欧洲考察,与国外同行切磋,听取他们的建议,并请英国化学家梭德对样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果表明,铁矿石含铁60—65%,是好矿石,但含磷高(>0.1%);焦炭质量上佳;贝塞麦炉所产钢含磷0.20%。由于钢中含磷过高,使钢轨易脆裂。归国后,李维格向盛宣怀提出:“炼钢有酸性、① 孙毓堂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674—687 页。① 刘汉明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20 页。碱性之别,酸法不能去铁中之磷,惟碱法能之。”①因此必须废弃贝塞麦而改用马丁碱法,同时建议购置新机、改造炉座、聘请外国工程师等。盛宣怀接受建议,并委任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负责该厂的改造扩建任务,从此开始了汉阳铁厂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他从欧美诸国择优购机,新建250吨炼铁高炉1 座;拆除原有的贝塞麦炉和10 吨小马丁炉,改建为30 吨马丁炉4 座;新建150 吨混铁炉1 座,辊径为1016 毫米的初轧机1 座,辊径为760 毫米的钢板轧机1 座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聘请德国汉堡工厂工程师吕柏担任汉阳铁厂总工程师,还有4 名德国工程师,在技术上把关,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化验、力学等检验制度①。
  辛亥革命爆发后,工厂遭到战火破坏,外国技术人员撤走,工厂停产。
  我国技术人员吴健率领技术人员负责进行恢复工作,使工厂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16 年吴健被任命为汉阳铁厂厂长,兼任大冶铁厂副厂长,主持筹建大冶铁厂。1917 年兴建的大冶铁厂,建立两座年产450 吨的大型高炉,使汉冶萍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也从最初的官本官办发展到官督商办以至完全商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互相厮杀,无暇东顾,加以战争需要,汉冶萍公司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又购置开办了一批附属厂矿,投资兴办了一些合资企业。
  改造后的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产量与质量大幅提高。生铁产量1902年为15825 吨,1908 年增至66410 吨,1910 年猛增至119360 吨,1919 年达166096 吨,为该厂建厂以来的最高记录。炼铁耗焦也从1904 年的1.75 吨降到1910 年的1.05 吨。钢产量在1907 年新建平炉恢复生产后,至1919 年增至50113 吨。钢的品种除钢轨外,还有方钢、扁钢、等边与不等边角钢、工字钢、槽钢、丁字钢和八角钢等多种,钢中含磷降至0.012%。质量提高使产品信誉大增,销路顺畅,不仅国内有大批客户,而且远销至香港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汉冶萍公司有较大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和石景山等地钢铁企业也先后起步,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1840 至1919 年,钢铁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开始新法冶金,其中又以汉冶萍公司为代表,它是一座铁钢煤的联合企业,并与军工、铁路等行业发展紧密相连。
  有色金属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官办的采用新式机械的厂矿。如漠河金矿等。同时,民族资本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十多年中先后开办的有色金属金、银、铜等民营厂矿约有16 家。甲午战争后,矿冶业更加受到重视,自1904 年至1911年又先后开办了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有色金属矿场12 处,如麻哈金矿、黄金洞金矿、观都金矿、赣州铜矿、水口山铅锌矿、蒙自锡矿、铜仁锑矿等。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场也逐渐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①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476 页。① 刘汉明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95 页。矿冶业的发展推动了金属工业技术的引进,使我国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技术水平仍然是相当落后的。
  在采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金属矿山开采的设备和工艺还很落后,大多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仅个别矿山使用机器开采。如1909 年,官商合资集股成立的个旧锡务有限公司,从德国订购新式设备,1913 年开始机械化采锡。1927 年,平桂锡矿在水岩坝设模范锡矿场,采用砂泵、水轮开砂锡矿。对于地下开采,绝大多数矿山没有地质勘察报告,只有极少数(如云锡、水口山、锡矿山、大吉山等)凭露头和地质构造推测和估算,提出矿床评价报告。开采时也没有正规的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一般是从矿体露头起,掘进弯曲而起伏不定的狭窄坑道,追踪矿脉或矿体,见砂采矿,采富弃贫。当时较先进的矿井是我国的第一口新式矿井——水口山铅锌矿一、二坑。1904 年水口山铅锌矿聘请夏佐卿于老鸦巢建成第一坑斜井,并装设锅炉、抽水机、吊车、铁轨,利用机械排水和运矿石。1914 年,在第一坑附近开第二坑竖井作为主风井,以后又陆续开拓三坑斜井和四坑盲井,形成一个竖井、盲井和斜井的联合开拓系统①。1916 年,板溪锑矿也开始采用西法开采。
  在选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选矿技术大多停留在落后的手工拣选和重力淘选方法。如锡选矿大都沿袭锤碎、马磨、人挑运搬、手工洗选方式。锑选矿则先将采下的矿石在窿内用肉眼分选一次,运至地面,以铁锤敲去矿砂的废石;将青砂(高品位硫化锑)与花砂(低品位硫化锑)分开,这叫锤选;再把粒度在10 毫米以下的碎粉砂置于篾筛中,浸入水桶,以手捧筛旋转震摇,矿砂留于筛底,细末及泥土沉入桶内(即淘选);最后将淘选时沉入桶内的细泥砂置于三合土斜槽的高端,经水流使较轻的泥土与细砂分开(称为滴尘)。这时期较先进的选矿设施和技术是1909 年水口山铅锌矿建成的选矿厂,该选矿厂能处理非手工所能选别的铅锌混杂砂,是我国第一座机械重力选矿厂。主要设备有鄂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圆筒回转筛、淘洗箱、威尔夫勒洗床等50 台,日处理矿量200 吨。全厂以蒸汽为动力,设有锅炉3 台,共120 匹马力。厂内装有手动吊车,原矿及废石利用卷扬机运输①。另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个旧选矿厂碎矿、磨矿和矿砂选别采用了碎矿机、磨矿机和摇床。
  在冶炼技术方面大多仍采用土法冶炼。
  铜的土法冶炼工艺是先焙烧矿砂,然后进入鼓风炉冶炼,得到冰铜,进一步吹炼即得到粗铜。用土法炼出的粗铜一般只含铜85—90%,要得到精铜需要将粗铜放入反射炉精炼。1912 年云南会泽开始用反射炉精炼铜,炼出99.5%的精铜。
  铅的土法冶炼,当用氧化矿原料冶炼时,将氧化矿直接加入鼓风炉,在高温下被木炭还原,熔铅从炉底流出。用硫化矿原料冶炼则要先脱硫,然后在鼓风炉中还原得铅。1910 年湖南建立黑铅炼厂,从美国采购机械设备,以鼓风炉火法冶炼。这是我国当时唯一西法炼铅的炼铅厂,能日炼铅砂50 吨。锡的冶炼在二十世纪以前普遍采用人力鼓风的土鼓风炉冶炼。1910 年①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9 卷《工业矿产志·冶金工业》,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第76 页。
  ①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9 卷《工业矿产志·冶金工业》,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第77 页。
  云南锡公司开始采用水箱鼓风炉和煤气反射炉炼锡,因效率低而继续用土炉冶炼。
  我国近代锑的冶炼技术有很大进步。1896 年粤商黄大成创设大成公司,从日本引进冶炼生锑(硫化锑)技术。1908 年梁焕奎兄弟创设华昌公司,从法国购得赫得士米德发明的蒸馏炼锑法专利,用挥发焙烧还原熔炼法从低品位矿砂中炼出纯锑,1909 年工厂投产。我国锑冶炼在工艺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一是华昌公司的赫氏焙烧炉经我国工人的实践,建成中国式挥发焙烧炉(俗称直井炉)①,大大提高了冶炼的质量和产量。这种焙烧炉不受赫氏专利的限制,故而遍及全国各地。二是高品位的氧化矿经破碎还原后直接还原成纯锑。三是把炼纯锑后的泡渣再炼纯锑,即将还原熔炼所产炉渣先在反射炉或坩埚中重熔还原成粗锑,然后在反射炉中炼成纯锑。
  土法炼汞的土灶有蔑篓灶、葫芦灶、土圈灶(又称气包灶)三种,它们的冶炼方法一样,不过焙烧、冷凝部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1901 年贵州铜仁万山汞矿采用与英法水银公司1902 年竖炉炼汞大致相同的炼汞技术。
  在1949 年前我国炼银一直采用如下的方法:先在水中淘洗含银的矿石细粉,得到精矿(称为“矿肉”),然后拌之以糊粉使成团,进行烧结,得到烧结块(称为“窖团”),再将“窖团”加入鼓风炉内冶炼,得到含银的铅,最后用灰吹法将铅氧化成密陀僧(PbO)除去,便得到银。云南、贵州等地近代仍采用类似上述的方法炼银。
  土法炼锌使用马槽炉,其工艺是将氧化铝矿和还原用的煤粉混合后装入陶质蒸馏罐内,罐内接漏斗,加上铁盖,将罐排列于长方形土砖炉格上,加灼炭于格间,再加炭团,随着温度升高,锌质还原上升遇铁盖凝集,沉入漏斗凹处,取出放入模中,即为锌块。
  ① 赵天从:《锑》,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年版,第5 页。
  第四节交通铁路从1840 至1919 年,中国的铁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从华北、东北向全国各地延伸扩展,至1919 年,我国铁路总长达10926 公里①,为日后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1840 年以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攫夺,至1919 年,列强在我国修筑的铁路达3755 公里,约占我国铁路总长度的34.4%②。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是在控制与反控制、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中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铁路的开创1876 年英国怡和洋行诡称欲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一条寻常的马路”而购得一块地皮,却修筑了一条14.5 公里的窄轨铁路。这是在中国的国土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由于它并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但是,清廷把铁路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在花了28.5万两白银把它赎回后,即行拆掉。
  1880 年7 月,唐山煤矿开始出煤,为了把煤运至天津,清政府准许修一条从唐山至胥各庄(今丰南县)的铁路。铁路于1881 年11 月8 日通车,这是一条长10 公里、每米仅15 公斤的轻轨铁路,轨距为1435mm 的标准轨距。它是我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条铁路开通后,起初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后来才使用了由中国工人用旧锅炉改制成的一台被称为“龙号”的机车作牵引动力。这条铁路后来向两端延伸,向南经芦台、塘沽至天津,称为津沽铁路,全长为131 公里;向北经古冶,穿出山海关至中后所(今绥中县),全长为348 公里,共修筑了15 年。这条铁路成为今日京沈线中的一段。从1887年至1893 年,台湾也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从基隆经台北至新竹,全长为100公里。
  (二)赎回路权斗争与商办铁路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日本、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以及对所修铁路的经营管理权。1903 年,俄国在东北地区修筑了长达2556 公里的铁路。1904 年,德国在山东建成440.7 公里的铁路。1908 至1910 年,德国与英国两次对津浦路贷款。1910 年,法国在云南建成滇越铁路中国段达469.6 公里。另外,法国还贷款参与京汉铁路的修筑。1898 年,英国获得了天津至镇江、山西至长江沿岸、九龙至广州、浦口至信阳、苏州至宁波五条铁路的贷款权。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取代俄国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铁路权益。
  帝国主义列强或是直接侵占中国的筑路权益,或是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铁路命脉,这种强盗行径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情。以1905 年从美国赎回粤汉铁路权益为发端,在全国范围相继展开了以① 参见本卷《丙编·典志》第七章第二节。
  ② 参见本卷《丙编·典志》第七章第二节。
  赎回路矿权,拒绝借款,创设铁路公司为内容的一系列爱国群众运动,从资产阶级上层、地主绅士、地方官员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卷入到这个运动中。在收回路矿权益运动的推动下,各省展开了商办铁路的活动,对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出卖,展开了正面的斗争。仅在1903 至1907 年,全国就有14 家铁路公司创立。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集中了一批资金,先后修筑了一批铁路。自1906 至1915 年,浙江修建了208.8 公里,江苏修建了78.5公里,广东修建了244.2 公里,福建修建了28 公里,湖南修建了50.7 公里,江西修建了52.7 公里等。
  (三)官办铁路的发展在收回路矿权的反帝声浪中,官办铁路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于1905 至1909 年主持设计修筑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1 公里,地形复杂,有相当长的地段需劈山、架桥、挖洞才能通过。当听说这条路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时,外国报刊就公然讥讽说:“中国造此路的工程师尚未诞生。”①詹天佑不畏艰险,亲自勘查线路,设计线路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终于以四年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工款比预计的节省了4%,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京张铁路共开凿了总长为1645 米的隧道,架设了125 座桥梁,开挖了200 多个涵洞,动用的土石方约200 万立方。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纪念詹天佑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说:“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为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表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①造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有识之士,看到西方的飞箭式帆船和蒸汽机轮船,胜过中国的老式帆船,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曾提出造船铸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借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御侮”、“自强”。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由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操办的洋务运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一)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1 年12 月,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炮。1862 年,委任中国近代科学家徐寿(1818—1884)、华蘅芳(1833—1902)等人,设计和制造轮船。首先制成蒸汽机船模长约1 米,旋即着手实船试造。1863 年11 月造成一艘木质暗轮(即螺旋桨)蒸汽机船,试航结果未能满意。1864 年7 月,曾国藩攻占南京,徐寿等人的轮船试制工作也迁南京进行。1865 年4 月,终于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该船载重25 吨,排水量约45 吨,船长16.8 米,航速6.7 节,命名为“黄鹄”。“黄鹄”号的成就,虽与前5 年在英国建成的巨型远洋客货船、排水量达27384 吨的“大东方”(GreatEastern)号相差悬殊,但在我国这却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实践,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未可低估。
  ① 引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第258 页。
  ① 《人民日报》1961 年4 月27 日,第4 版。
  (二)江南制造总局及其所造船舶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主要是制造枪炮借充军用。1868 年,总局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恬吉”(后改名为“惠吉”)号,船长59.2 米,宽8.7 米,吃水2.56 米,排水量600 吨,装炮8 门,航速约9 节①。
  江南制造局在1865 到1885 年的20 年间,仅造船12 艘,排水量总计10490吨,另外还修船11 艘。然后竟长期荒芜达20 年之久,直到坞局分立。
  1905 年4 月,船坞从制造局独立出来,称江南船坞。由于经营上采取了商业化的做法,为江南船坞带来了生机。自局坞分立后至1911 年的6 年间,江南船坞累计造船136 艘(排水量21040 吨),修船524 艘,还提前还清了局坞分立时所借开办费白银20 万两。
  辛亥革命后,江南船坞改称江南造船所。1912 年,江南造船所建成船长约百米的长江客货船“江华”号。该船曾被改建,前后营运了60 多年,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能。
  1918 年,江南造船所建成船长59 米、载重330 吨、载客200 余人的川江客货船“隆茂”号,试航速度达13.79 节。川江滩多流急,对船舶的操纵性要求严苛。“隆茂”号不仅航速快,能自行上滩,而且操纵灵活,受到川江航业界的欢迎。
  (三)福州船政局及其造船技术成就1866 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专事造船。1867年在福州船政开办求是堂艺局,后来改称船政学堂。
  1867 年12 月,福建船政局第一座船台竣工。1868 年1 月18 日,开工制造第一艘船舶,次年6 月10 日下水,该木壳轮船命名为“万年清”。该船船长23 丈8 尺,宽2 丈7 尺8 寸,吃水14 尺2 寸,排水量1370 吨,载重450吨。指示功率为150 马力,航速10 节。同年9 月,“万年清”北上试航,船中操驾及管理人员全用中国人。1870 年1 月,更有第二艘轮船“湄云”号建成试航,该船排水量550 吨,功率80 马力,航速9 节,配火炮5 尊。1872年4 月22 日,木壳巡洋舰“扬武”号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下水。该船排水量1560 吨,功率250 马力,航速12 节。吨位和航速都有很大提高,显示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到1875 年的近10 年间,船政局兴建成兵船、商船15 艘,排水量合计17000 余吨。这批船虽属仿制的木壳轮船,质量上只达到西方的二三流水平,但却反映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前进步伐。
  1874 年,依照合同雇用的外国技匠期满,大部分辞退回国。船政学堂自己培养的学生则逐步走上生产岗位,促进了船政局向自造的阶段顺利过渡。1875 年,船政学堂制造专业学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等,献其自绘船身及机器图样,禀请自造。经过1 年制成,于1876 年3 月28 日下水。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船命名为“艺新”号,排水量245 吨,功率50马力, 航速9 节。汪乔年、吴德章于1876 年7 月10 日驾驶“艺新”号出洋试航,“船身坚固,轮机灵捷”。担任副监督的法国人德克碑认为:“中华多好手,制作驾驶均可放手自为。”①船政大臣沈葆桢对“艺新”号的成功给① 参见杨槱:《中国造船发展简史》,《中国造船工程学会1962 年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年版,第18—20 页。
  ① 参见陈道章:《马尾船政大事记》,福建省航海学会, 1986 年。
  予很高评价,称之:“实为中华发创之始。”②自“艺新”号起,船政局进入了自主造船时期。
  船政局在造船技术上,紧跟当时西方的技术进展。例如西方在1850 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1876 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西方在1860 年开始盛行钢质船,船政局第一艘钢质船则始于1886 年③。在蒸汽机的选用和试制上也是这样。1876 年,船政局就曾向国外购买较新式的省煤的康邦轮机(Compound engine)。康邦轮机,即复合式的多汽缸、蒸汽可多次膨胀的两缸或三缸蒸汽机,机器效率较高,功率也较大。
  1877 年5 月,船政的第20 号船“威远”号下水,这是第一艘铁肋船,排水量1268 吨,功率750 马力,航速12 节。安装的正是购自英国的卧式康邦蒸汽机。
  1878 年6 月,船政的第21 号船“超武”号下水,这是第二艘铁肋船,其排水量、功率和航速均与第20 号船相同。所有铁肋、铁梁、铁龙骨、斗鲸(首柱)及所配轮机,均系华工按图仿造,而且与购自外洋者如出一辙。1882 年,由船政学堂派遣去欧洲学习的留学生魏瀚、杨廉臣、李寿田等学成归国。由他们监造的我国历史上吨位最大、航速最高的铁肋巡海快船(即巡洋舰)“开济”号,于1883 年1 月下水。船长85 米,宽11.5 米,深8.1米,吃水5.85 米,排水量2200 吨,卧式康邦机2400 马力,航速15 节①。“开济”号的建成,表明中国在造船技术上与西方的差距在缩短。
  “第一艘巡洋舰开济号拨归南洋水师后,得到两江总督左宗棠的重视,决定再定造两艘,是为二号快船与三号快船。”②第二号快船“镜清”号,大约用两年半时间建成。第三号快船“寰泰”号,用了35 个月时间。这三艘铁肋木壳巡洋舰的主尺度、结构和蒸汽机基本相同,惟镜清号、寰泰号设有具有减摇作用的舭龙骨,“日后船行愈稳而不簸”。
  1886 年12 月7 日,在当时任福建军务大臣的左宗棠等人的促使下,我国第一艘钢质、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开始安放龙骨,由魏瀚备料监造。1888年1 月29 日下水,1889 年5 月15 日建成。该舰长62.5 米,宽12.6 米,深6.8 米,吃水4.2 米,排水量2100 吨,双蒸汽机共2400 马力,航速14 节。配有260 毫米主炮1 门,120 毫米炮3 门,鱼雷发射管4 具。军舰前段装甲厚5 英寸,后段装甲6 英寸,机舱、炮台装甲厚8 英寸③。在编入北洋海军序列后改名为“平远”,是后来参加中日甲午战争的主力战舰之一。“龙威”号的建成,标志我国科技人员的造船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因而博得外国技术专家的称赞。
  1884 年8 月,法国远东舰队闯进马江,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海战中船政局损失严重。1898 年的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发动政变,废除一切新政,拨给船政的款项被挪作京师部队的军费,给船政造成极大困难。1907 年6 月,清皇朝走向没落,顽固派控制船政局,陆军部咨令停造轮船。福州船政遭到内外反动派的扼杀。
  ② 参见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162 页。
  ③ 参见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202 页。
  ① 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932 页。② 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203 页。
  ③ 参见姜鸣编著:《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记(1860—1911)》,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304 页。福建船政局从1866 年开创到1907 年停造的40 年中,共造大小兵商轮船计44 艘。
  中国其他各近代造船工厂还有:1873 年创办的广东军装机器局所属黄埔船局;1867 年成立的天津机器局(1880 年曾建造过一艘潜水艇);1880 年兴建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系当时北方最早、最大的造船中心);1890 年竣工的北洋水师旅顺船坞局(该局所筑大石船坞当时号称“东洋第一坞”);1898 年由俄国中东铁路公司所建的大连修造船场;1898 年由德国人所建的青岛水师工厂,1907 年改名为青岛造船厂(建有1.6 万吨浮船坞)。
  航空(一)民间的航空活动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幻小说,接着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最著名的是法国的环龙。他于1911年1 月10 日携飞机来上海,从2 月到5 月进行了三次表演,观众达数万人,但不幸的是他在5 月6 日的飞行中,遇难身亡。
  正是在这种国门洞开,航空知识传入的情况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热爱航空,富于探索的航空先驱者。如谢缵泰、余焜和、冯如、谭根等都是自发地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先驱者。
  谢缵泰是广东开平人,1872 年生于澳大利亚,1937 年卒于香港。中学毕业后随父到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他在数学和手工技艺方面相当擅长。西方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他研究飞艇的兴趣。他从1894 年开始研究,1899 年设计成中国号(CHINA)飞艇。这艘飞艇采用铝合金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艇身前后有电动机驱动的螺旋桨,推动飞艇前进。谢缵泰的飞艇在当时可谓是先进的。1908 年,《东方杂志》载文《华人之新发明家》说,谢缵泰在英国研制飞艇的朋友菲利普也尝试研制新飞艇,但这种飞艇一遇大风便只能退而不能进,而谢缵泰的发明远胜于他①。
  谢缵泰完成中国号的设计后,欲把这项设计献给清政府,但遭到冷遇。
  谢缵泰在气愤之下,将图纸和说明书寄给了英国飞艇研究家,深受同行的赞赏。中国人的一项优秀设计没有被本国所重视,这实是一大遗憾。《东方杂志》评价说:“呜呼!吾国工艺之不振久矣。而其咎实国家社会尸之,始之无教育,继之无辅助,终之无保护。”②与谢缵泰相似,另一位华侨余焜和在甲午战争后,立志研制飞艇以抵御外侮,洗雪国耻。余焜和也是广东开平人,旅美30 年。他一向热心机械学。他认为:“世界机器之大用,可为国家富强之用者莫如飞船(即飞艇)。”③于是潜心研究西方的飞艇,在博采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他设计的飞艇,比西方的飞艇更为优越。1905 年,在清政府派端方、载泽赴美考察之时,余焜和乘机前去宣传飞艇,希望政府能够采纳,但未能成功。① 黄汉纲:《我国最早的气艇专家谢缵泰、余焜和》,《航空史研究》总11 期;冼玉清:《我国第一个制造气艇的人》,《羊城晚报》1961 年8 月14 日。
  ② 姜长英:《中国航空史》,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44 页。③ 黄汉纲:《我国最早的气艇专家谢缵泰、余焜和》,《航空史研究》总11 期;冼玉清:《我国第一个制造气艇的人》,《羊城晚报》1961 年8 月14 日。
  1907 年,余焜和回国,再次要求政府发展飞艇,要求授予其飞艇设计专利,广州的《农工商报》也为其宣传。结果还是未得到支持。无奈,他只好返回美国,在华侨的资助下,于1910 年初制成一艘飞艇,试飞成功。这是中国人制造成功的第一艘飞艇。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余焜和的飞艇研制仅此而已。
  中国最早的航空活动都没有得以继续下去。中国有自己的设计家,而他们的才华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由于当时清皇朝的腐败无能,不鼓励也看不到本国的人才。像谢缵泰、余焜和等几位先驱者也就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飞机的出现立刻成为震惊全球的大事。不久在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民国政府建立。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航空事业。尽管当时政局不稳,但航空事业由于其军事价值,仍然得以在中国植根、发展,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成就非凡的先驱者。这些先驱者不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航空意识。他们使飞机和现代航空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这些先驱者当中,冯如是杰出的代表。
  冯如1883 年生于广东恩平。他自小聪颖,入私塾读书时已表现出很高的机械天才。1895 年他12 岁时,随表亲来到美国。先在旧金山,后到纽约。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读书。10 年之后,在机械和电学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诣,曾发明打桩汽机和其他机器。
  美国莱特兄弟1903 年发明试飞成功第一架飞机,1904 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打仗。这两件事对冯如影响触动很大,他立志研究制造飞机,用以加强中国国力,振兴中华。1907 年秋,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资助,在旧金山奥克兰设厂研制飞机。华侨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先后作其助手参与飞机制造。1908 年4 月,冯如制造成功了第一架飞机。但飞机在试飞时没有成功。接着,冯如对这架飞机进行了大量修改,设计成功第二架飞机。1909 年2 月在试飞时,只飞起了十几米便摔了下来。经过两次失败,冯如并没有动摇,但资助者失去了信心。在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在美国成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集资研制飞机。他对原飞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观察飞鹰的动作,开始制造第三架飞机,经十多次修改,终获成功。1909 年9 月21 日,冯如驾驶这架飞机试飞取得了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的成功飞行。由于1908 年秋莱特兄弟的公开表演而在美国引起了飞行热潮,冯如的飞机和飞行再次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9 月23 日的《旧金山观察者报》头版发表文章《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报道了冯如制造飞机的失败和成功的经过①。中国《东方杂志》在1909 年和1911 年也对冯如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在美国的孙中山闻讯后,也对冯如大加称赞。
  1910 年10 月,冯如又制成一架飞机,试飞了10 多次。据记载最大飞行高度已达200 多米,时速超过100 千米,距离达32 千米②。这在当时是相当出色的成就。冯如的事迹受到旅美华侨的赞许,还获得了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美国的报纸对冯如取得的成就齐声赞扬。美国各地争相请他任教,但被他谢绝。他的愿望是以航空报效祖国。
  1911 年2 月,冯如偕同助手朱竹泉、朱兆槐等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① 参见黄汉纲:《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冯如》,《文物天地》1981 年第1 期。② 参见姜长英:《中国航空史》,第50 页。
  把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东,以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其中一架飞机机翼长8.85 米,弦长1.35 米,发动机功率22.4 千瓦。1912 年8 月25 日,冯如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飞机升空后,因转舵过急,飞机失速下坠。冯如身受重伤,不幸牺牲。中国第一位飞行家兼飞机制造家冯如就这样壮志未酬身先死,时年仅29 岁。
  冯如制造的飞机虽系仿制①,但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很大。冯如死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侧,碑塔正面篆刻“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左右两侧刻有《民国第一飞行家冯如君墓志铭》②。
  与冯如齐名的另一位中国早期航空先驱者是谭根。他原籍广东开平,1889年生于美国旧金山。谭根飞行技术高超,获得过美国加利福尼亚飞行协会证书、万国飞行协会证书,是美国航空学会会员。他在当地华侨资助下试制水上飞机。1910 年7 月制成船身式水上飞机一架,参加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获奖,为水机组第一名。他也是当时整个亚洲唯一参赛的人③。
  1913 年,檀香山的华侨创建了中华飞行器公司,聘请谭根任设计师并培训飞行员。这期间他制造了两架教练机。此后,他在夏威夷群岛、日本和南洋各地进行飞行表演,曾飞越菲律宾境内2416 米高的马荣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的世界飞行高度纪录。他曾先后飞行400 次之多。在日本的飞行也受到广泛赞扬,被誉为东亚飞行界之第一人①。
  1915 年谭根应邀回国并在香港、广州进行飞行表演。同年7 月,谭根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主任。1916 年,谭根又任广东护国军讨袁航空队队长。但此后的情况众说纷纭。有的说他看到孙中山连遭失败而对革命失去了信心,转而投靠了军阀龙济光。也有的说他在1918 年参加了讨伐龙济光的战役。还有的说他是出于无奈而投靠了军阀。无论如何,他在回国后,再也没有设计过飞机,后来也与航空无缘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事②。
  (二)官方的航空活动清政府在行将倒台之际,也曾批准一些在海外的留学生学习航空,但以飞行为主。厉汝燕就是较早的一位。他于1909 年毕业于伦敦纳布生敦工业学校。此时欧洲航空正值大发展之际。他立志从事航空事业,曾多次呼吁清政府重视航空。1910 年经清军咨府批准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飞行员执照。1911 年受革命军政府委托,在奥地利选购两架“鸽式”单翼机回国,被委任为沪军都督府航空队长。1912 年4 月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传单,取得很好的飞行成绩。清宣统元年(1909),曾从法国留学生中选派了秦国镛、潘世忠、张绍程、姚锡九等人学习飞机驾驶,前后共三年。宣统二年(1910),军咨府请留日学生李宝焌、刘佐成制造飞机,制造厂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1910 年,刘佐成和李宝焌在日本制造了第一架飞机,但未获成功。1911 年,刘佐成在南苑制造了第二架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动机出现问题,飞机起飞后① 参见陈应明:《冯如飞机的考证及其他》,《航空工业史料》第三辑,1983 年。② 参见黄汉纲:《中国第一个飞行家冯如历史文献正误》,《航空史研究》总第5 期,1984 年。③ 参见彭谦:《航空救国与振兴中华》,《航空史研究》总第15 期,1987 年。① 参见郭天麟:《东方早期航空人物——谭根》,《航空史研究》总8 期,1985 年;黄严:《关于谭根二、三事考辨》,《航空史研究》总24 期,1989 年。
  ② 参见马毓福:《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年版,第43 页。坠落失败。
  这些派留学生学习航空,购买飞机、建航空工厂和制造飞机的活动,标志着中国官方航空事业的开始。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大,但这些工作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那时学习飞行的留学生大都进入军事航空领域。秦国镛担任了北洋政府在南苑创建的北京航空学校校长。该校曾培养了大批飞行人员。潘世忠于1914 年担任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厂长。厉汝燕曾担任副厂长并兼管教练军士。这个厂曾仿制了螺旋桨、机翼和飞机机身,还曾利用外国发动机设计、制造了一架飞机,于1913 年10 月20 日试飞成功。设计者就是潘世忠。这架飞机采用推进式螺旋桨,机头装有一挺机枪,命名为“枪车”,可谓是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军用飞机。
  这一时期,中国航空仍处在开创阶段,取得的成就不大。在此期间虽有一些人设计制造成功飞机,而且水平也不低,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飞机的研制工作得不到继续,致使许多有才华的人忍痛放弃了航空事业。
  通信(一)近代邮政的产生和发展我国近代邮政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首先是由外国人强行在我国境内设立邮局,以后才逐步转到由中国政府开办邮政。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不平等条约为据在我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邮局,其他各国竞相效法。法国于1861 年、美国于1867 年、日本于1876 年、德国于1886 年、帝俄于1897 年先后在我国设立邮局。这些“客邮”,不仅收寄他们侨民寄往本国的信件,而且还收寄中国人国内互寄的邮件,他们各自印制各国的邮票,有的还以怪异邮票高价谋取暴利,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通信主权。
  由于西方各国对华往来的日益增多,以及国内商埠、港口的通信联系日趋频繁,清政府于1866 年决定由海关兼办邮政。当时海关为英国人赫德所把持。海关先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等处,开办邮政,并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是我国近代邮政的雏形,史称“海关邮政”②。
  海关邮政开办时,面临着全国邮政通信的杂乱局面。当时除海关邮局之外,还有古老的驿站通信、外国侵入的“客邮”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区变电所安全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