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职高可以职高能考清华北大吗吗?

  作为高考改革先锋,江苏省高考方案“十年四改”,最近的一次改革是2008年。然而,这一次次改革备受争议。近日,江苏省再次对高考进行重大调整,新方案已经上报教育部审核,将于2021年正式实施。

  高考是指挥棒,这个指挥棒要改改了

  对江苏教育的忧虑来源于一组数字:江苏高考参考人数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54万,下降到2018年的33万,甚至招生人数超过参考人数。

  “全国高考看江苏”。作为改革先锋,江苏省高考方案“十年四改”,最近的一次改革是2008年。

  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对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以下简称“08方案”,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提出犀利批评。其引用调研数据显示,46%的老师、70%的家长认为它是“折腾”,未能发挥预想的作用。

  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直言,2008年高考方案存在总分值低、选科功利化、学生科学素养低等问题。

  为此,江苏省对高考再进行改革,新方案将于2021年正式实施。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改变成绩构成,总分值750分,其中语数外各150分;使用全国统一试卷。

  江苏省教育厅一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改革方案已上报教育部审核,不久后将正式对外公布。

  08方案出台前,江苏的一些“创新”做法就曾引发较大争议。

  2000年之前,江苏的高考方案与其他省份并无不同,均是采取文理分科的“3+2”模式。除语、数、外三门以外,文科考政治和历史,理科考物理和化学。

  1998年,教育部推出“3+X”,“X”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允许高等学校结合自身招生需求选择“X”,考生根据自己所填报志愿,参加对应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江苏于2000年开始试行“3+小综合”,文、理科各出一份综合卷,考察科目分别增加了地理和生物。

  2000年高考结束后,9月,上高二的江苏学生突然接到通知,校方表示不再分文理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都要考,而且是一张试卷。

  2002年“3+大综合”改革匆忙开始

  从“小综合”到“大综合”,方案设计者的初衷是全科发展。但实践中,由于一次考6门,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过重负担。

  因为反对强烈,“不分文理”的2002年方案只存活了一年。

  2003年,江苏再次改革。在吸取“大综合”教训的基础上,设计出“3+1+1”,除语、数、外,另外两门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

  但由于文、理不设限,“6选2”的组合多达15种。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原本的文理分班被新的“组合班”取代,15种高考组合就意味着15类班级,对教学资源的安排和平衡形成很大挑战。例如,对于人数太少的“组合班”,师资无法满足,有时甚至无法开班。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各科难度不一,却适用一个分数线,对于题目难度较大的物理考生而言很不公平。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天若调研发现,2003年高考改革以来,扬州市考生越来越倾向于避开难度大、考生群体相对优秀的科目,比如物理。“弃理从文”之风渐起。

  然而,对于同样的问题,08方案依然没有解决。

  08方案的理化危机

  为了配合2005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江苏高考方案在2008年进行了十年内的第四次改革。

  模式依然是“3+1+1”,但统考科目缩小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

  为了引导考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突破一考定终身,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新增的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共7门,全被归为学业水平测试,只分级,不算分。

  测试包括选修和必修两大类。选修测试科目两门,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另一门,剩下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学生在高二、高三下学期共有两次机会报考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则与高考同时进行。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龚放认为,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组合更加科学有序,既突出了物理和历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又将文科、理工科类考生的学科选择归并为“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和“历史-政治”四种组合方式。相对于此前大而无当、杂而无序的15种学科组合方式,这样的划分较能体现学科组合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科学性,同时也较利于中学安排、组织教学。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天若发现,08方案出台后,迅速扭转了03方案造成的物理选考下降局面。

  但在理科人数增幅明显的情况下,选择化学的考生数却急剧下降,比例从29.2%降至20.1%,2017年选考人数在六门选考科目中位列倒数第一,仅为2007年的45.3%。

  选修科目按考生成绩分布划出A、B、C、D四个等级。A级为前20%的学生(其中的前5%为A+),B级为前20%至50%(前20%~30%为B+),C级为前50%至前90%,D级为90%以后的考生。在2008年最初的方案中,规定考生选修只有拿到双B,才能报考本科。

  在2008年“双B”方案引起大规模的民意反弹后,2009年将两门选修的等级要求权力下放到各个高校。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普通的二本降低了要求,只要求1B1C,而一些名牌重点院校则提高了要求,要求双A。

  2009年的微调虽然缓解了社会矛盾,但由于选测科目是填报各个批次大学的门槛,门槛的降低使选考科目的教学受到严重削弱,语数外继续增负。

  曾在南京市宁海中学担任多年校长、后被深圳聘为福田中学校长、福田区教育科学与研究院院长的郭其俊指出,江苏高考改革的出发点本没错,只是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改革者的行动超过了思想认知的范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方案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使改革偏离了轨道,变成了来回折腾,教师无所适从,家长怨声载道。

  在实践中,由于很多理工科很强的学校在江苏招不到理、化基础好的学生,以致2008年以来很多理工科名校不愿意多招江苏考生,这间接否定了江苏高考方案。

  有人列出了一个数据,江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8%,而清华录取江苏考生不到1%。

  等级计算方法过于笼统、粗放

  提高总分一直是这些年来江苏家长、老师的呼吁。

  由于江苏08方案450分的总分值太少,区分度低,各顶尖高校纷纷提高选测等级门槛,如北大要求两门选测成绩都须为A+才能报考,清华大学要求一个A+和一个A。南京大学等大多数重本院校,几乎都要求两个A或以上。

  2008年南京市文科状元没有被北大录取,原因在于有一个B+。

  08方案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业水平测试分级制,导致了大量高分低档考生的出现。多位专家质疑这一方案的公平性,在以前,有些偏科的理科学生还可以因理化优秀而拉高总分,现在,高考只算语数外三门,其中两门还是语言类学科,两门选测如果一门没有进入前5%,就会与理想高校失之交臂。

  另外,对高校招生办而言,即使提高了门槛,在江苏招生时仍然会遭遇尴尬。

  曾参加08方案公示后第一场专家座谈会的龚放当时就指出,08方案的等级计算方法过于笼统、粗放。

  据他估算,2008年江苏省考生达55万,前20%就是11万人,根据以往文理考生比例,大体可以测算出物理和历史两门核心的学业水平测试得A的考生将分别有6万和5万。

  “各高等院校如何从数以五六万计的A 级考生和数以十万计的B 级考生中,遴选出自己中意的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他反问道。

  总分值少的另一直接后果是:分分必争。江苏08方案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最初是“6A加10分”,但除此以外均为0分。经公众反映不公平后,于2010年改为“必修科目1A加1分,4A加5分”。

  “小高考”由此而来。学生的考试压力提前至高二,与减负的初衷产生错位。尤其对于顶尖学生,门门是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2021年的改革方案在高考科目设置上,统一语数外,强化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争取固定组合,总分为750分。

  江苏对“职普分流”也进行了反思。

  目前,2018年江苏招生计划已明确增加1309个。2017年,江苏高考的总录取率达到91.91%,创下新高。但不能陶醉于现在的分数和录取率,以为达到90%就怎么样,如果算上中考提前分流,90%打个折只有45%,这里面其实剥夺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机会。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此后的2005年和2014年,国务院两度颁发文件,强调“职普相当”。

  在地方层面,各省也据此制定自己的分流计划,江苏通过下硬指标,“执行得最为严格,分流得最好”。

  对于这个问题,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在会议上说,2002年国家出台政策是希望提高高中教育比例,不管上普高、职高,只要上就行。2005年是希望东部地区职高适当招收中西部地区学生,不让资源闲置。但在执行这一政策时,江苏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分母,突出分子,通过分数,把一批孩子硬切下来。“国家的政策应该是反映和尊重个人意愿,而不是违背个人意愿。”

  例如,据《2016年南京市中考指南》,南京市安排2016年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计划47565人,其中普通高中25060人。这意味着,有21940名初中生不能进入普高学校,约占总中考人数的46.6%。

  在上述会议上,各市市委书记反思指出,江苏接近1:1的普职比例并不合理。50%的一刀切,使升学压力前移,中考升学压力巨大,逐渐传导至小学和幼儿园,也导致课外培训热、择校热。

  多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0%的比例使一些孩子成绩不突出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一方家长辞职专门陪读,另一方家长在国内辛苦赚学费的模式越来越普遍。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对于职普比例,江苏各市今后不再下指标,不做政策刚性要求,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满足学生自主性的要求。提高高中生源是高考招生增录的第一步。江苏省教育厅提出,未来的目标,一是部属院校江苏招生比例不低于25%,3年内逐步达到30%;二是省属院校增加省内计划,确保大于50%。

  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说,江苏人口占全国的5.8%,省外重点学校在苏的招生比例如果超过5.8%,才算正常,“我们在经济上对全国做了这么大的贡献,要理直气壮地去争取。”

小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去清华呢,还是北大呢,发现我真的是想多了,没想到。。初中毕业真的到职校去了,好丢人啊... 小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去清华呢,还是北大呢,发现我真的是想多了,没想到。。初中毕业真的到职校去了,好丢人啊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不要气馁,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近期随着吉林省中考成绩的公布,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纷纷发放到孩子手中,但是前几天有位家长私信我说,孩子接到了普通高中的录取通知,但是去学校取通知书的时候,老师却建议孩子去读职高!那么两者之间该如何选择,让她犯难了。

对于去“普高”还是去“职高”这样的问题,每一年都是很多家长困扰的问题,那么究竟该怎么选择呢?

网友:去职高,早进社会早赚钱!

这样真的好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去职高有用吗?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也开始重视职高,重视职高人才的培养,对于中考成绩不太理想,或者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还说,让孩子去读职高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进入职高,孩子可以学一个合适的专业,提前走向工作岗位或者早日创业做生意,也是非常好的。

当然,若孩子在职高用心努力,也还是有机会对口上本科,也一样可以继续考研究生升造。对孩子来说,这种成才的道路,也并不比上普通高中差。至于职高好不好?就要实地考察,一般读职高都在本省,实地考察最好,全面了解这所职高的前身和现在,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口碑如何?专业优势如何?

二:去普高的优势在哪?去普高虽然不能像职高那样直接学习一门技术,但是只要高中三年认真刻苦努力,考上本科还是有大的希望。只要考上本科,学历就可能得到提升,如考上研究生,博土生。当然,由于学历提升,自然可能就会找上好工作,前途大有可为。

即使孩子初中水平底子薄。造成高中成绩不是很好,但你只要认真读三年,不懈怠,成绩不管怎样,高考考上高职专科是沒有问题的。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不都是专科吗。但两种专科,文凭虽一样,但普高考上高职,由于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些,比职高考上高职,一般出来工作能力强些,且工作后进足些。

三:为什么要读普高?给大家举一个我身边发生的例子有一个初中总是逃课的同学,中考之后连普通高中都没进去,很多老师建议去职高,但家长仍然坚持让孩子花钱读普高,高考之后他读了民办的某大学的专科,在2004年时,该学生三年民办专科花费用了十多万,消耗了家庭全部的积蓄。

这位男孩的母亲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说了这样一番话:“就当是让孩子在大学里交朋友的,能不能学到知识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能够在大学里感受大学的氛围,说不定孩子就会改变”。事实也是如此,大学毕业之后,这个学生就从事了某行业的销售工作,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已经从当年的那个小混混,各种混不吝成为某外企的中层销售管理人员。

所以读普高,提升的空间较职高来说还是比较大的,而对于高中的知识中,有很多是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如果孩子在高中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努力的学习,三年的时光,还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而且,即使是普通的高中,生源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好的环境,会影响未成年人的“三观”发展。现在社会虽然注重能力,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学历的敲门砖,几乎是0机会。

四:家长该如何选择?个人觉得首先家长们要分清孩子是什么类型的!对学习完全没兴趣型?或者对学习升学有意愿,但目前成绩不太好的类型?

如果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唐突的做选择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利!家长可以认认真真和老师谈一谈,详细了解之后,都认为孩子可能不适合读书,但也有很好的职业爱好,职业高中对她来说,更容易释放她的天性,选择职业高中,也许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但做决定之前,还是要问清孩子自己的意愿,是否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乐于继续学习。作为家长,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应该做到对孩子的一切都了解,例如自己的孩子在学习阶段的成绩怎么样?有没有形成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一次的考试结果,她的观点是认可的,还是认为是自己考试失误导致的?如果孩子有很大的继续学习意愿,在家庭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建议还是让孩子上高中。世界没有绝对的错与对,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才是最好的。

那么对于去职高还是去普高,大家怎么看呢?

“此文章为行之见远原创,特此声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高能考清华北大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