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哲学系好考吗导师联系方式?

 您所在的位置:教师详细信息

籍 贯: 河北省平山县

职 称: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5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3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2017年12月至今,聘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2月—2017年11月,聘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5月—2017年1月,聘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准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8月—2016年4月,聘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年6月—2011年7月,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兼任本科生教学工作.
1993年7月—2009年5月,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
2018年1月至2月,赴美国、德国数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18年3月至今).
教育部主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2017年7月至今).
北京市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副秘书长(2016年1月至今).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负责人(2018年4月至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比较

“文本学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成逻辑研究”,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项目,2016年1月至今,负责人.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路径及其当代启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6月—2017年7月,独立完成.
“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项支持计划项目,2013年10月—2017年5月,独立完成.
“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2年4月—2017年4月,子课题负责人.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6月—2011年6月,独立完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发展规律论述研究”,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研所课题项目,2008年5月—2008年12月,负责人.
 “马克思哲学超越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路径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2008年1月—2008年9月,独立完成.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2BKS011)结项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获评等级为“优秀”,独立.
2015年,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三等奖,独立.
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独立.
2010年,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独立.
2006年,获河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独立.

1.《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36.3万字),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独立完成.
2.《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29.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独立完成.
     该著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年12月).
3.《<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15.9万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2018年6月第2版(增订版),独立完成.
4.《实践 历史 自由——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追寻》(30万字),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独立完成.

截至2018年6月,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现代哲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是》、《人民日报》以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理论文章累计70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以及《光明日报》等文摘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35篇次。
发表的部分学术成果如下: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的三个视角》,载《光明日报》2018年3月21日理论版,该文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
《对“逻辑在先”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视界的出场》,载《哲学动态》2017年第7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22期全文转载,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
《消弭“环境决定论”与“意见支配世界”的逻辑悖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另一种路径》,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4期,独立完成.

《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再省思》,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同时被《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萃》(第三辑·2017,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年10月)收录,独立完成.
《影响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三种前提性因素探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载《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独立完成.
《何谓“理性”? “理性”何为?——完整理解“理性”内涵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意义》,载《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3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5年第15期全文转载,《学术界》2015年第4期论点摘编,独立完成.
《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与超越路径》,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5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2期摘要转载,独立完成.
《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载《河北学刊》2014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18期摘要转载,独立完成.
《当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路径》,载《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独立完成.
《追寻自由的三种路径:启示·理性·实践——论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对基督教和康德传统的超越》,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4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
《康德关于自由论题的理路及其现实困境》,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独立完成.
《“道德理性”自觉的意义与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9日,独立完成.
《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革命的三重维度》,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6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
《马克思经典的力量之源与研读方法》,载《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10期,独立完成.
《马克思哲学的消极历史评价及其回应》,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5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
《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载《求是学刊》2012年第5期,独立完成.
《为什么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载《人民日报》2012年6月12日,独立完成.
《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方法论思考》,载《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9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期摘要转载,独立完成.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启示》,载《现代哲学》2010年第3期, 独立完成.
《历程、效应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再考察》,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独立完成.
《马克思哲学传统理解范式的反思与超越》,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光明日报》(2010年3月16日)论点摘编,独立完成.
《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4期全文转载(列封面要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支点》,载《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独立完成.
《马克思和谐思想资源的逻辑张力》,载《理论学刊》2007年第3期,独立完成.
《当代性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摘要转载,独立完成.
《“外史”: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基础维度》,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独立完成.
《内在批判:马克思哲学的本真语境》,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该文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第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进展”会议论文(2003年10月30日—11月2日),获河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10月),独立完成.
《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与社会实践历史观的开始》,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独立完成.
《从马克思哲学的展开逻辑看其无神论特质》,载《科学与无神论》2011年第1期,独立完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解读》,载韩立新主编《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独立完成.
《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概念的双重内涵》,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第二作者),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摘要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2期摘要转载;《青海日报》(2008年5月5日第7版)摘要转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评〈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载《求是》2010年第13期,该文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2010年6月30日)同时全文刊载,独立完成.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超越》,载《前线》2014年第11期,该文被《求是》2015年第5期摘要转载,独立完成.
《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特点与超越》,载《探索》2011年第5期(第二作者),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获第十二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社科好稿)二等奖.
《当代文化哲学建构:何以可能与路径展望》,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7期 (第二作者).
《中国文化产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深度理论探求》,载《中国文化报》2006年11月8日,独立完成.
《文化哲学研究的当代走向》,载《学习论坛》2010年第9期(第二作者).
《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与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载《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第二作者).
《从道德自律看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伦理意义》,载《河北学刊》2000年第5期,独立完成.
《主体的解放: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载《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独立完成.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道德自律价值》,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独立完成.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载《光明日报》2000年10月4日(第二作者).
《正确分析改革实践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想影响》,载《领导之友》2001年第3期,独立完成.
《谈谈道德自律》,载《光明日报》(学术版)2000年6月20日(第二作者).
《当前道德建设中热点和难点问题论纲》,载《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独立完成.
《实事求是的实质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载《河北学刊》1998年第4期,独立完成.
《唯物史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河北日报》1998年11月17日,独立完成.
《河北省哲学学会’97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11期,独立完成.
《试论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性》,载《河北学刊》1997年第4期(第二作者) .
《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载《河北日报》1994年9月28日,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0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
《道德自觉:实现公民幸福的内在诉求》,载《共产党员》(理论版)2014年第1期(创刊号),独立完成.
《“抓落实”的思想前提》,载《前线》2016年第4期,独立完成.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在何种程度上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载《河北学刊》2017年第4期(第一作者),该文被《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12日)论点摘编 .
《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生成历程与基本特点》,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独立完成.

圣凯,1972年生,浙江省苍南县人,先后学习于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

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等。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于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

2007年4月至7月,为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2007年10月,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2008年3月,被聘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委员会委员、国家宗教事务局世界佛教论坛办公室程序组副组长。

2008年12年,聘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1月,聘为世界佛教论坛办公室企划组副组长。

2012年3月,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14年7月,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2017年7月,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

2017年8月至11月,聘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

先后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印度德里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从事学术交流,出席亚欧会议、世界佛教论坛、联合国卫塞节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

中西书局“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丛书总策划

加拿大国家人文社科基金“佛教与东亚宗教”研究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

宗教文化出版社“人间佛教研究论丛”“人间佛教思想文库”副主编

日本大谷大学“国际佛教研究项目”国际评审人

1.2007年8月,博士论文《摄论学派研究》被评为2007年度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2007年8月,博士论文《摄论学派研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2008年8月,博士论文《摄论学派研究》被评为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2008年11月,被评为南京大学2008年度“青年骨干教师”。

5.2009年9月,著作《摄论学派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7.2012年11月,《中国佛教通史》(15卷)(赖永海主编)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8.2012年12月,获清华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9.2013年3月,《中国佛教通史》(15卷)(赖永海、杨维中、王月清、陈永革、圣凯、刘立夫)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宗教学一等奖。

10.2015年2月,参与《宗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排名第三),获2014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1.2016年8月,主持“哲学系本科综合论文训练模式创新”,获2016年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南北朝佛教学派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7CZJ004)

2.地论学派研究,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培养基金项目。

3.新加坡佛教寺院管理制度研究,国家宗教事务局横向课题(WBF2008016)

4.南北朝佛教学派研究,教育部2008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01)

5.国家985二期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佛教通史》子课题负责人

6.赵朴初与人间佛教,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课题。

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010)“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10JZD0004)子课题负责人。

8.地论学派研究(2012WHQN002),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

9.地论学派研究(14BZJ01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0.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研究(2014WKHQ008),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1.北京佛教通史(15ZXA007),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2.基于敦煌遗书、藏经、石窟、刻经等资料的北朝佛教综合研究,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基金会(SSHRC)项目“佛教与东亚宗教研究”子项目

13.妥善解决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研究(GK1703),国家宗教事务局科研项目

14.汉藏佛学交流交融与中华文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重大课题。

1.佛教概论,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专业课程

2.佛学研究史料与方法,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选修课程

3.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专业课程(合开)

4.中国哲学史,清华大学本科生哲学专业课

5.中国哲学经典选读,清华大学本科生哲学专业选修课

6.宗教学基础知识,清华大学全校通选课

7.佛教哲学概论,清华大学全校通选课

8.佛教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

9.佛教经典选读,清华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

1.《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善导大师的忏悔思想与礼赞仪》,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12月。

3.《喜怒哀乐——佛教情绪观》,2002年11月,宗教文化出版社。

4.《四大净土比较研究》,2003年4月,台湾法明出版社出版。

5.《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6.《禅心无语》(散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7.《无悔人生——佛教忏悔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

8.《摄论学派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9.《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10.《中国佛教通史》(第三卷)及其他卷的部分章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11.《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10月。

12.《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1.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2006年7月

2.《摄论学派与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2007年8月, 北京

3.《阿摩罗识与本觉——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 《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2007年9月,兰州

4.《中国佛教研究方法の革新及び活用》, 《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纪要》第25号, 2007年12月,日本京都

5.《摄论学派与早期华严宗的形成》, 《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008年3月,成都

6.《年宗教学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008年9月, 成都

7.《宗教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年)数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009年4月, 成都

8.《敦煌文献中的西魏、北周佛教思想——一百二十法门与《菩萨藏众经要》》, 《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009年6月, 北京

9.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树立, 《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2期, 2011年5月, 北京

10.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 《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2011年6月,北京

11.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论争及其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011年7月,上海

12.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011年9月, 成都

13.智憬与《起信论同异略章》、《一心二门大意》——中日韩佛教思想交流的“边地情结”与“伪托现象”, 《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4期, 2013年8月, 62-68, 北京

14.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以悔过法、唱导、斋会为中心, 《中国文化》第38期,2013年秋季号, 2013年10月, 91-97, 北京

15.智憬と《起信论同异略章》、《一心二门大意》,《鹤见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9号, 2014年3月, 220-232, 日本

16.地论学派における南北道分裂の“真相”と“虚像”,《佛教学セミナー》第99号,2014年6月,1-22,日本京都

19.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与特点——以《南山宗统》与《律宗灯谱》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35-42,北京

20.佛教知足经济学的建构与弘扬,《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81-86

22.北朝佛教地论学派“变疏为论”现象探析,《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3期,2015,15-24,北京

23.《维摩诘经》僧俗伦理与隋唐“沙门致敬王者”的论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月, 2016年5月, 81-86, 北京

24.魏晋佛教对老庄“自然”说的理解与运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016年7月, 168-177, 北京

25.六朝隋唐佛教对道教“自然”说的批判, 《哲学动态》2016年第7期, 2016年7月, 46-52, 北京

26.半满教与一音教——菩提流支的判教思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地论学派基金项目)2016年第12期, 2016年12月, 92-96, 成都

27.僧贤と地论学派——《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等の考古资料を中心として, 金刚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地论宗の研究》,东京: 国书刊行会,2017年3月, 39-63。

28.敦煌遗书《毗尼心》与莫高窟196窟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2017年7月,41-48,北京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哲学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哲学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