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雕母和母钱的区别还是母币

雕母和普通钱币有什么不一样?-钱币知识-金投收藏-金投网
<em class="visited visited阅读
搜狐公众平台
金投收藏网整理,雕母和普通钱币有什么不一样?雕母,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
整理,雕母和普通有什么不一样?雕母,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形体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是为中至珍之品。
开放分类:中国钱币商业经济货币
雕母,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形体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是为古钱中至珍之品。
雕母又叫祖钱,经审核通过后,作为铸造母钱之用。我国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也就是雕母或祖钱,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清代钱币数量之多、版别之复杂,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清代的雕母钱,我们常见有“”、“”、“”、“”等。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编辑:dingtianmei
近几年来,市场掀起钱币收藏热,尤其古钱币获得收藏者的喜爱,其实钱币收藏不仅是具有投资价值,钱币还能反应当时的经济情况及人文知识,有收藏者就问了,那个年代的钱币有收藏价值?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60;&#160;&#160;&#160;&#160;&#160;&#160;
<font class="visited
据说,有人将中国古钱币归类为:杂项。特做此文给予回应,也请各位泉界老师指正。中国古钱币,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比肩。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font class="visited
他是收藏达人,在他的藏品中,有近千枚川陕苏区货币。两本川陕苏区货币图册,是他精心研究后发表的课题心得。30多年的专业小众收藏,成就了他川陕苏区货币收藏第一人的美名。
&#160;&#160;&#160;&#160;
<font class="visited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明万历年间),银元流入中国。
&#160;&#160;&#160;&#160;&#160;
<font class="visited
以下是金投收藏网搜集整理的熊猫金银币价格_今日熊猫金银币市场价格行情(日),仅供参考,以市价为准!
&#160;&#160;&#160;&#160;
<font class="visited
内地艺术品网络拍卖已经发展了多年。2000年时,由...[]
鉴定结果:已鉴定
鉴定结果:已鉴定
鉴定结果:已鉴定
鉴定结果:已鉴定
鉴定结果:已鉴定
鉴定结果:已鉴定
鉴定结果:已鉴定
鉴定结果:已鉴定
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金投网下载什么是母钱
我的图书馆
什么是母钱
&雕母是雕刻出来的模具,生产母钱。钱母是由母钱所制作成的模具,然后钱母生产流通钱。关系为:钱样〉雕母〉母钱〉钱母(样钱)〉流通钱
母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
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从严格意义上讲,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因为它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能流通。钱样是给皇帝审定用,一类钱币的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
雕母又叫祖钱,是按照朝廷规定的规范性钱币,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的模子。现存最早的雕母钱,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宝当十”雕母大钱。
铸母钱也称样钱,是用雕母钱翻砂铸成的,是正式大量铸造流通钱币之前铸造的样品。清代的样钱分为两种:一种是部颁样钱,另一种是进呈样钱。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被鉴定为铸母钱的唐代“乾元重宝”,表明当时已经开始使用母钱翻砂法的铸造工艺,这种工艺直接影响到以后历代铸币技术。
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文字内容上,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划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划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铸母钱的钱文笔划也非常清晰,纹路较为挺拔深峻,但因为铸母钱是翻铸所成,为了使它的外缘轮廓和内廓穿口光洁,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还会有锉磨的痕迹,并且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有拔模的斜度。
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利用铸母钱翻砂铸钱,大致工艺如下:用4根木条作空框,中间填上土,上面放若干雕母钱,再把同样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钱的背面,这样完成数十框,上面留出浇口,用绳捆紧加固,将熔化的铜液浇灌进去,待冷却后开框,则成树枝形的钱,然后逐一截断磨锉加工,便完成了一枚枚铜钱,也就是行用钱。
铸母钱与行用钱的明显区别,是钱币的大小和厚度有区别。由于古时翻铸钱币采用刻模灌铸的方法,因此制造出来的行用钱的体积会比作为刻模样本的母钱稍小。铸母钱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在钱币的收藏中,首先要留神体积超出常品的大钱,其次要注意分量异于常品的厚重钱。
铸母钱不像出名的钱币名贵珍品,它往往混迹于常见的行用钱之中,而且过去的集藏者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不乏有捡漏的可能。由于铸母钱的材质都异于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较好,但是由于数量稀少,专家提醒鉴别铸母钱还得从做工、体积上多下工夫,不要简单将品相好的钱币当成铸母钱。
母钱这个概念是需要区别来对待得的。第一类的母钱是实际重量超过子钱,所以有比子钱高的实际价值。第二类是子钱和母钱相差无几。一般来说无论是哪一种,子钱和母钱的关系都是极其复杂的,这里面存在着古代经济中货币思想的全貌。
母钱的特点
1、任何清母钱都不修地章。所有修过的都可以认定是后刀!
<font color="#、所有的母钱都不修文字。同治钱有例外,故宫惟独没有同治钱雕母,只有一些木样,经过考察,确认这些就是铸钱的祖钱,在当时的背景下同治朝的铸造有别于前朝。到光绪时又改回来了,但具体原因,我没有精力再去考证,而故宫的钱币也确实没人整理。在其他博物馆见到过同治雕母,多数是不开穿的,从铜质到风格和那些真正的相去甚远!肯定不到代!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真正的同治母钱,看是不是文字比较粗,没有纤细高挺的字锋,看看它和光绪母钱是多么大的区别!因为木做的雕母不能象铜雕母一样雕到那么精细,是木头的材质木纤维决定的!这样的木雕母铸造的母钱文字就更粗了,再铸子钱,效果更差,所以有些同治的母钱铸工当时就对文字加以修理以方便其铸子钱的效果!这就是同治母钱有修文字现象的原因,在故宫我见到了一些实物可以考证!
3、母钱必须修穿,穿口不修铸出的子钱穿口全是粘连。所以母钱修穿是必然程序!
穿口的修法是从背面四角下刀,其他修法基本可以断伪!钱局修穿的工具是一套小挫,但早期的一些母钱也存在刀修现象,早刀晚挫!另山西宝泉有两面对开穿的,且多为刀修无挫痕,大家注意铁母的穿口!
再多说一句不要怀疑铁母有山西母钱的风格就是假,铁钱本身都是山西铸造的!山西的假母多数是真母翻铸的,但不能把这种风格否定了,山西宝泉铜铁都铸!象戴书真书本来就不是北京出的,戴书真书的风格和京局差多远,自己看吧!
另外一些母钱有穿口打桩现象,是因母坯穿口流铜粘连比较严重,所以先打桩再修穿!
4、不是所有的母钱都修鱼脊背,鱼脊背普遍存在小型母钱身上,是因为小钱自重轻不易脱模,大钱和小平大样里都有不修边的现象。甚至一些小钱也没有修,但确实是母钱!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南北长时期的女钱,这一类钱币往往是剪廓或是使用什么手段使得原本为一个钱,变成两个钱。这样劣币在无形之中就使得社会上流通的钱增加,造成通货膨胀。从这个例子给我的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中国古代应当是经历了一个从重量钱到数量钱的过程。秦统一中国之后,统一了六国的货币,规定无论半两的质量好坏一律按标重重量计算。
也就是说到秦代,半两实际上成为了计数的货币,而不再是称量的货币。这一点很重要,对于研究子母相权的问题。
权在古代的解释是代表一种重量单位的总称。“权有五曰铢、两、斤、钧、石”。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权是一个名词。但是在这里我所要讲得权是一个动词的概念就是现在所谓的兑换。而子母相权就是子钱和母钱如何对换的问题。
&&&&&&&&&&&&&&&&&&&&&&&&&&&&&&&&&&&&&&&& 雕母母钱与样钱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钱币是指退出流通使用的货币。很早就有人在收集和研究中国钱币。钱币可以分为纲钱和目钱。纲钱是指以国号、年号、面值或者重量及其它方式命名的,可以将中国货币史纵贯起来的钱币。如国号钱有大唐通宝、大蜀通宝、宋元通宝、民国通宝等用国号命名的;年号钱自唐朝起在中国古钱中占主导地位,如乾元重宝、宣和元宝、嘉靖通宝、康熙通宝等;以面值为钱文命名的有王莽的六泉十布、三国时刘备的直百五铢、孙吴的大泉五十直至大泉五千;以重量命名的有半两、两锱、三铢、四铢、五铢、太货六铢等;其它方式命名的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目钱是由纲钱横向派生出的,如一种纲钱中的不同字体,象宋钱中的真、草、隶、篆、行体;不同面值,如小平、折二、折五、当十等;不同的宝文如元宝、通宝、重宝,南宋四川所铸的嘉定铁钱宝文达十六种以上;不同铸造特征,如阔缘狭缘,广穿狭穿;不同文字特征,如大字、小字;不同钱局钱炉所铸的如会昌开元通宝背文有二十余种,宣和通宝背陕,清朝钱也都在钱背面铸有局名;不同的用途,如钱样、祖钱、母钱、样钱、流通钱(行用钱)、镇库钱、挂灯钱、厌胜钱等繁多的名目,内容极其丰富。& & 随着钱币学知识在我国日益普及,各种钱币学专著、资料和刊物的大量出版发行,我国的钱币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钱币收藏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当前不仅对纲钱进行研究和收藏,对目钱的研究和收藏也蔚然成风。其中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在工艺中起重要作用,存世量很少甚至极少,铸工精湛,所以是较受重视的研究和收藏专题之一。但在对它们研究和收藏中,由于对一些资料的片面理解,囿于研究者和收藏者个人知识水平或地域的局限性,在鉴别收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误解。本文愿意提供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收藏心得,以资参考。由于历代中国货币史和钱币学专著中对它们的形制鲜有论述,所以本文以年代最近,实物存世最多,钱币形制记载也最多的清朝钱币为主要论述对象。& &清代鲍康所著《大钱图录》所载:“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孔(局呼金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颁发各省者,亦谓之母钱。”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清朝铸钱的程序如下: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实际上是选取质量较好的,轻重合适的流通钱作为进呈样钱)—流通钱,以下分别加以叙述。& & 一、钱样& & 钱样是在政府决定铸造发行某种货币后,由工匠按照需要铸行的货币文字尺寸,用象牙雕刻而成,呈送中央货币铸造发行的主管部门——户部钱法堂侍郎验看。从记载看清代钱样主要是由上等象牙雕成,也有以其它材料雕制的,如罗伯昭《沐园四十泉拓》中就收有由硬木雕成的咸丰元宝当五十宝河局钱样(图1)。近人罗振玉笔记《俑庐日札》中记载曾见过有人持硬木雕制的北宋崇宁通宝求售,精美过于铜钱。惜当时未买,现不知其下落。钱样的存世量极少,多数是清朝中期以后的。近人张炯伯收藏清钱甚丰,收藏有乾隆以来的清朝雕母百余枚,但是钱样则只见到过咸丰、光绪二朝的。由于钱样在铸钱过程中仅起到鉴定通过的作用,并不在铸钱实际过程中起作用,所以它们的制作一般都不如祖钱精美(图2、图3)。钱样的制作材料特殊,比较容易辨认,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二、雕母& &雕母亦称为祖钱,是由钱局或指定的铜匠铺子用精铜雕刻而成,其中央的穿孔,钱局的行话称为“金口”,为小方孔或小圆孔(图4、图5),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通过后,再由钱局的匠人将其扩大完成。存世的雕母中有不少是金口未开的。就是当年尚未通过鉴定的或是未能通过鉴定被淘汰的,严格说它们不属于正式的雕母。完成的雕母具有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细瘦、字口较深、字口间没有粘连不清之处、一些部位如笔划基部或外轮内侧留有雕痕、通身上下没有任何铸造的痕迹等特征。& &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发现雕母的报道,其中不少是珍品,甚至是创见品。但也有一些从介绍的特征结合拓片看,尚不能轻易地定为雕母。确定它们为雕母的主要依据是字口深,文字细瘦,钱体上有雕刻痕迹。这些特点符合雕母的要求和制作特征,故认为应当判断为雕母。其中有几点值得探讨。(一)雕痕& &撇开它们在铸钱工艺中的作用不提,雕母和母钱以至普通钱就其本身来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产生的方法不同。前者是雕刻出来的,后二者是铸造出来的。雕母的产生方法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是用上等铜材雕刻而成。故不可能有铸造时才会有的痕迹,如表面的砂眼,流铜,内部的气孔,夹灰等。后者是铸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在钱体上留下铸造痕迹。铸造痕迹是雕母的否定因素,一枚钱,不论制作如何精美,只要发现一处,甚至一点点铸造痕迹,就可以排除其雕刻而成的可能,也就不可能是雕母。由于刻工的技术水平及各朝代的要求不同,有的雕母可能雕工精湛,已经看不出刀痕,即所谓的“刀痕化尽”;有的上留有明显的雕刻痕迹。有人就是根据某些钱上留有的刀痕而认为是雕成的,进而定其为雕母。在实践中,留有刀痕的钱是不难见到的,但是要具体分析刀痕产生的因素,才能下结论。& &1、确为雕刻而成:这其中有两种情况& &(1)由于雕母和母钱价格相差很大,有些铸造较好的母钱或普通钱被牟利者改刻为雕母,所以刀痕清晰可见。但是由于是用铸造而成的母钱改刻而成,在母钱身上必然会留有铸痕。这样的钱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破绽的。如字口间等刻刀不易加工的地方就会留有砂眼。有人作伪时将母钱上的砂眼全部刻掉,但由于砂眼的分布是不规律的,有可能在笔划边缘也有砂眼,所以改刻者不免顾此失彼,仍会留下漏洞。若力求刻去全部砂眼,反而会破坏原有的字型,更显得不伦不类。图6本是一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十铁母,被人改刻为雕母。改刻者为刻去砂眼而明显地破坏了原有的字型。如咸之“口”字和丰字收笔处等。而且一般雕母笔划封闭中空处如“目”字内部需要刻去的地方通常是从四边向中间斜下方切入,形成的局部剖面为“V”型,而改刻者为了刻去这些地方的砂眼,将“V”型挖成了“U”型。& &(2)有些钱上留有明显的刻痕,甚至有的钱通体都是雕成的,但钱的加工工艺不精,笔划粗、刀痕乱,且笔划之间还可能粘连;笔划密集处字口往往只是随意挖一浅坑而已。这种钱一般都是阔缘钱。它们实际上是挑选行用钱中较精美的清理刮削干净准备刻花的,但由于某些原因未雕花就放弃了。如图7是一枚这种钱,与图8的加工方法完全一致,只是尚未雕花而已。&&& &(3)专门刻制的假钱。近年由于收集钱币的人数大增,加上原有的雕母已经基本被收罗殆尽,雕母的价格一涨再涨,所以伪作的极多。其中一些确实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一些专业人员和老收藏家也屡屡上当受骗。& & 2、铸成的雕痕。由于有些祖钱上留有较明显的刀痕,在翻砂工艺较好时,较多地保留了雕母的特征,也会留下雕痕。就可能会被对金属加工工艺不熟的人误认为是雕成的。这种情况在母钱上较常见,如图9为一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母钱,铸成后地张上的雕痕仍清晰可见。在某些普通钱如明朝嘉靖、万历,以至清朝顺治、康熙等钱上也较常见。因为它们有可能为雕母直接翻铸而成的,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铸钱时以“母钱百文,以锡雕成…”来印模。宋应星是明末人,他谈到的铸钱方法非常可能沿用到清初。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的钱不是由雕母翻铸出一些母钱,再用母钱大量翻铸流通钱,而是由雕母直接按范铸钱。一个印模工匠至少需要一百枚母钱,江南民谚“板板六十四”,可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较多的雕母,求多就容易图快而忽视质量,所以会影响到部分雕母的雕刻工艺较差,留下某些刀痕,甚而有的事先未摆放安排好文字,致使文字侵入外郭,如图10嘉靖通宝的“靖”字下方无处可摆,于是将外郭挖去部分,摆放文字,以保证文字完整。这样在翻铸过程中,刀痕也就会留在铸成的钱体上。(二)字口深& & 与有无雕刻痕迹不同,字口深浅是一相对概念,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着铸造方法生产货币,其间虽然经过了范铸、翻砂法的不同工艺(也有可能采取过失蜡法铸造),但在清朝末年采用机器冲压法制作之前,手工操作一直占主要地位。由于受当时的工具、量具等生产检验手段和工匠的操作水平的限制,手工操作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成品完全一致,加上各朝、各局对铸钱质量的要求也不完全一致,所以铸造的钱币字口深浅不一是理所当然的。如清朝嘉庆通宝宝泉局钱中样、小样钱的字口普遍较浅。有些钱币就因其字口深峻而被定名为“深字”版,见图11、图12。所以字口的深浅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在同一版别中进行对比,得出相对的比较结果。三)文字笔划细瘦& & 同理,文字笔划的肥瘦也是相对的概念。历代钱文中不少是出自皇帝、书法家之手,如北宋的淳化元宝、崇宁通宝,金朝的泰和重宝,元朝的至正之宝等;钱文拟订、写成后再由钱局而工匠,几经人工摹写,而且描摹者书写水平也不尽一致,在没有先进的复印设备的古代,前文笔划发生变形是在所难免的。在同样版别的母钱身上也会产生肥瘦不同的笔划,图13、14是两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母钱,其中一枚的文字笔划明显比另一枚肥腴。说明它们是由两枚具有不同文字特征的雕母印模铸造出来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具有文字笔划细瘦、字口深峻、雕刻而成或留有雕痕的钱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确定它们确实为雕刻而成的,其次,要在尽可能多的同版别钱中反复比较,确定它们的特征确实在同版别钱中都是突出的,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母钱& &母钱,顾名思义是用以印模后翻砂铸造子钱(流通钱)的。清朝以前的母钱具体产生方式目前尚未发现记载,仅在北宋《山堂考察》中载有“大观二年,宋乔年言:‘……臣令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可知北宋的母钱有用金属锡铸造的。明朝雕制而成的钱有嘉靖通宝背十·一两(图15)、万历通宝、崇祯通宝背敕二等,且都有其行用钱。据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说,用锡雕母来按模铸钱。说明明朝的母钱是雕成的,而且有相当数量是锡的。目前尚不知以上几枚雕制钱实物是直接印模翻铸流通钱的雕制母钱,还是用来印模铸造母钱的祖钱。锡熔点低,比较柔软,可以随时熔化重新刻制新母钱。用锡雕母印模铸钱很可能沿袭到清初。从记载看清朝母钱是经过祖钱印模翻砂铸造而成的,实物中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流通钱的存世量都比较大,但是雕母和母钱均极为少见,少得与它们流通钱的存世比例极不相称,应当与当时主要采用锡雕母印模铸钱有关。& &为了保证印模效果,铸造出合格的流通钱,对母钱有较高的质量(品相)要求。钱样由特殊材料雕成,可以从材料和加工方式上加以区别,雕母在铸钱工艺中规定了货币的形制,还用来印模翻铸母钱。雕母是雕刻而成的,而且数量较少,一般到不了流通钱铸造环节,不易与流通钱混淆。母钱初了作用不同于流通钱以外,在铸造方法(铸造)与材料(主要为铜质)、文字、材质、基本加工工艺等与流通钱基本一致,在铸钱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辨难度。就要求母钱除了具有与雕母相同的外观要求如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字口深的特点外,还应有其特征,以区别于流通钱。由于母钱的辩识比钱样和雕母都要困难,所以本文的重点放在母钱上。& &要在大量的杂钱中进行拣选,最基本的一条要求就是拣选者不仅要对纲钱熟悉,也必须熟悉目钱。有些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纲钱上,满足于按照中国历史年表收集古钱中的纲钱品种。尤其注重一些大名誉品,如大齐、靖康、重和、贞佑等和时间短、存世少朝代钱如辽钱、元朝钱、地方割据政权、农民起义军的钱,对目钱仅知道一些著名的版别钱如缩水淳化元宝、九叠篆皇宋通宝、篆书光定元宝等,而对存世量大的宋钱、清钱往往重视不够。实际上几乎每一种纲钱都可以派生出大量的目钱,而目钱中的珍稀钱币数量远远超出纲钱。尤其宋钱、清钱由于存世量大,是目钱中珍稀品种最多的两个朝代。& &要熟悉目钱,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大量接触古钱实物,在接触中熟悉历代古钱的特征。有些珍稀钱币不易见到,就应利用各种展出、交流机会观摩。不仅要注意珍稀钱币,更要注意普通钱币。努力熟悉每种钱的版别、当值、宝文和不同钱局钱炉成品的区别。只要熟悉了历代普通钱币,在拣选过程中一枚与众不同的古钱拿在手中,即使是匆匆一瞥,也会立即感觉到它的特殊,可能是一枚值得研究或收藏的古钱。& &2、积极积累资料,包括各种实物资料和钱币学专著,加以认真的消化吸收和实践,就可能将别人多年的古钱研究经验和心得变为自己的。& &3、多与其它钱币收藏者和研究人员交流收藏和研究心得,没有特殊原因对资料不保密,坦诚地互相观摩评价藏品,包括受骗上当得来的假钱赝品。虚心向一切人请教,不断扩大眼界,得到迅速提高。否则非常可能一辈子也入不了古钱研究的门。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古钱爱好者由于不同原因,从不与人交流,仅自己对照钱谱或历代年表进行古钱收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历代母钱有何种特征,目前还不十分明了。从发现的两宋铁母来看,除了材料与流通钱不同之外,就是穿孔修琢得十分光洁,其它方面与流通钱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两宋的铜钱母钱目前只能看其与同版别钱的加工区别来加以确认。& &历代母钱的特征很少有文字记载,仅在《大钱图录》中提到:“咸丰元宝当五百、当千大钱户工两局铸者并紫铜,此乃黄铜,或云当系母钱”,“咸丰元宝当千钱,幕有星月……其边隆起如虬脊,取便印范,亦母钱也。”可知清朝母钱的边(外轮)呈隆起尖削状,质地为黄铜质。实物中外轮尖削的清钱很多,不可能都是母钱,而且有的质量很差。如何从中拣选出母钱,需要对实物仔细观察,进行分析。如果它们的外轮没有经过严重的磨损磕碰,可以发现其尖削外轮的形成可以分为铸造而成的和修锉、车削而成(冷加工)两种。以下分别分析论述。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一)铸成的尖削外轮& & 这类钱在具有尖削外轮钱中占绝大多数,清朝铁钱大部具有尖削外轮。其外轮形状尖削而略呈浑圆,铸工一般,有些由于印模后合模不严,致使正背两钱面在分型面处错动,钱形略呈椭圆,穿孔内也有错动,导致穿孔变小。在上串打磨外轮时,椭圆形两长轴处外轮所受的锉磨多于短轴处外轮,分型面错出部分受的锉磨多于缩进的。所以在同一钱外轮上有的部分已经锉磨平滑,有的局部仍保留尖削外轮。铁钱由于质地坚硬,不易加工,而且大量发行铁钱是在内外交困的咸丰年间,目的是为了支付巨额的军饷,所以要求快,图快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偷工减料,所以大部分清朝铁钱的外轮没有经过很好的锉磨,有的甚至保留着浇铸口。这些尖削外轮上留有的铸造痕迹,说明了它们的母钱也具有尖削的外轮。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二)冷加工方法形成的尖削外轮& & 这类钱的数量很少,品相均较好,铜质细密,文字笔划清晰,字口较深。在没有经过磨损和磕碰的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车削或锉削的痕迹,甚至有些在车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啃刀”现象都清晰可见。同时它们中的大部穿孔也是由锉削完成的。从它们的铸造特点和加工精细来看,它们就是母钱了。笔者尽可能多举一些例子,以支持以下的分析说明。& &图16乾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85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6厘米,重6.88克。黄铜质,制作精细,地张光滑,文字笔划清晰,无任何含糊不清之处,部分笔划旁尚能看出雕刻痕迹。外轮尖削,穿孔无任何铸造痕迹,系冷加工完成。& &图17嘉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4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黄铜质,铸工较好,文字笔划清晰,笔划间尚留有雕痕。背满文“*”字之半圈同其下横钩铸成时尚有粘连,经刀清理分开。穿孔系锉成,外轮浑圆,磨损严重。& &图18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泉。直径3.05厘米、穿孔6厘米,重9.6克。黄铜制作,品相精好,明显的削尖外轮,穿孔为修锉而成,笔划和外郭内缘基部留有铸成的雕痕。& &图19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源。直径2.3厘米、穿孔0.55厘米,重5.6克,黄铜质,铸工精好,外轮锉成尖削状,穿孔为铸成。& &图9咸丰重宝背满文当五十。直径4.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43.9克。铜质金黄,铸工精湛。文字规整,文字笔划细瘦高挺,笔划边、外郭内侧、内郭外侧都有很深的雕痕。这在金属切削工艺中称为“清根”,内孔系锉成,无铸造痕迹。由于曾参与流通,磕碰磨损严重,但其外轮仍可看出尖削状。文字之间地张上有铜块高高隆起,但不象通常所见的光滑凸起,而是满布刀痕,快面转折生硬分明。仿佛取一块厚圆铜版,在文字笔划外、外郭内缘、内廓外缘处深刻几刀形成钱的样子,又将地张随便稍稍铲低即告完工。同样版别的钱并不难见,而且不少钱的地张都是这种样子,但是雕刻情况却不尽相同。& &图20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08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2厘米,重52.5克。此钱铜色金黄,铸工精良,文字高挺细瘦,地张平坦光滑。穿孔用锉修成。外轮尖削,车削痕迹明显。& &图21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较厚重,直径5.1厘米、穿孔1.0厘米、厚0.52厘米,重62.5克。黄铜质,铸工精良。文字细瘦高挺,地张光滑略有隆起。外轮为尖削状,系用车床车成。外轮有啃刀之处9即由于车成的夹具或刀具的刚度不足,进刀时工件或工刀略向后退让,不能随时车掉铜料,称之为让刀。直至无法再让时会突然车掉一大块,车出的痕迹要深于正常的切削)。两平面也留有明显的车削痕迹。穿孔为铲削而成。此钱元字左下角,即第一横划左尖端,第二横划的左半部及撇划,自左上方至左下方形成光滑的弧状凹陷。似乎受过坚硬的圆形物体的打击。但细看元字表面无任何伤痕,铸成时即是这个样子。这一圆弧似乎与人的大拇指恰巧吻合,联系到清人笔记中有进呈蜡样之说,可能即为用捏变形的蜡样印模翻铸而成的。若果真如此,则清钱中确有蜡样矣。& & 图22咸丰重宝尔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05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1厘米,重48.9克。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笔划细瘦高挺,宝字从“尔”不从“缶”。字口地张上还留有少量翻砂后的型砂。穿孔为铸成。外轮尖削,系车制而成。车痕上留有震颤形成的纹路,并有啃刀现象。& &图23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大样。直径5.3厘米、穿孔1.0厘米、厚0.4厘米,重56.8克。黄铜质,铸工一般,文字细瘦,宝字贝字下二点距目字较远。穿孔系铸出后修光。外轮尖削,系用锉刀修成。& &图24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2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51.5克。黄铜质,铸工较精,文字高挺有力,宝字明显向左倾斜。穿孔无铸造痕迹。系用锉刀修成。外轮尖削,为车制而成。& &图25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15厘米、穿孔1.1厘米、厚0.42厘米,重54克。背满文宝字出头,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笔划高挺,外轮尖削,为锉削而成,穿孔是锉成。& &图26咸丰通宝楷书背满文宝泉,直径2.33厘米、穿孔0.5厘米,重4.8克。铸工精好,文字生动,与其它宝泉局使用的馆阁体明显不同。黄铜质。最早见于《泉币》杂志第十四期。由马定祥最早发现于北平,多见于山西,为宝泉局铁钱分局在山西平定使用的铁母,其同类铁钱如图27。& &图28咸丰通宝背满文宝河铁母。咸丰时宝河局没有铸行小平铜钱,铜钱中有一种较少见到的瘦金书小字(图29),绝大多数品相极差,可能为未被采用的样钱。见到的多为铁钱,此为铁母,外轮尖削。& &图30、图31、图32为咸丰通宝小平宝直局尔宝、缶宝、珍宝三种铁母。咸丰时宝直局基本没有铸造小平铜钱,所见的大多为铁母或铁范铜钱。该三枚钱铸造精良,穿孔和外轮都为锉成,当为母钱无疑。& &图33光绪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16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5厘米,重3.9克。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纤细高挺,外轮尖削,尚留有锉痕,穿孔为锉成。& &确定了清朝母钱具有不同于流通钱的,以冷加工制成的尖削外轮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给出母钱的特征了。母钱应当具有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字口深、略大于同版流通钱的特点。铜质好,合金配制合理,铸成的母钱不会产生变形、缺损和漏洞,影响印模的质量;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可以印出清晰完整的钱模;字口深一方面能够保证浇铸时铜液的流动性,也可以提高文字的深度,以免在铸成后打磨时将文字磨平;母钱印模作出流通钱毛坯后要清除表面粘附的型砂,对毛坯表面进行打磨处理,磨去毛坯的粗糙表层,会使流通钱的尺寸和重量都小于母钱。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有了母钱的特征之后在实际拣选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铜质好只是一种说法,尽管已经有人将母钱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但目前还无法很好解释铜的成分与表面色泽有无必然关系。在存世的母钱乃至祖钱中,表面铜色有很大差别。有的母钱表面色泽金黄,经过磨檫后即变得略呈白色,然后逐渐恢复原来的金黄色。有的母钱表面本来就色泽发白;也有的母钱表面的金黄色是磨檫不去的。宝河局、宝福局的母钱中有不少是白铜的;而宝泉局咸丰母钱的包浆是其特有的深黄褐色,有经验的人仅根据色泽即可判断其为母钱。所以铜色一般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铜质好应当是指铜质细密,没有空泡和砂眼。& &2、文字笔划是否细瘦也是相对的,如上面说过的图13、图14两枚同版母钱的文字存在明显的肥瘦不同。所以一方面看文字笔划的肥瘦,一方面还要看文字笔划的精神,是否传神。如图13的笔划尽管丰腴,但仍可以看出书写时的起笔、收笔和转折顿笔之处。有些钱的某一版别文字均细瘦高挺,如初唐开元和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中某些版别(图34)。曾经见过一枚政和通宝小平母钱,文字并不细瘦,但地张光滑,不是直接铸成,似乎是专门修光的,文字清晰,字口间很干净,没有任何流铜,母钱精神十足。对文字笔划的粗细优劣的比较也要在同版钱之间进行。& &3、字口深浅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要求。主要看字口间是否干净利落,可以印出较好的效果。有些钱的字口尽管比较深,但笔划、内外郭同地张交会处则壅着铜颗粒,这是在母钱印模之后凹模字口边缘发毛浇铸后形成的。这样的钱作为母钱印模效果肯定不好。也有的钱字文高挺,但是笔划顶端边缘有缺损,不光滑整齐。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钱币是指退出流通使用的货币。很早就有人在收集和研究中国钱币。钱币可以分为纲钱和目钱。纲钱是指以国号、年号、面值或者重量及其它方式命名的,可以将中国货币史纵贯起来的钱币。如国号钱有大唐通宝、大蜀通宝、宋元通宝、民国通宝等用国号命名的;年号钱自唐朝起在中国古钱中占主导地位,如乾元重宝、宣和元宝、嘉靖通宝、康熙通宝等;以面值为钱文命名的有王莽的六泉十布、三国时刘备的直百五铢、孙吴的大泉五十直至大泉五千;以重量命名的有半两、两锱、三铢、四铢、五铢、太货六铢等;其它方式命名的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目钱是由纲钱横向派生出的,如一种纲钱中的不同字体,象宋钱中的真、草、隶、篆、行体;不同面值,如小平、折二、折五、当十等;不同的宝文如元宝、通宝、重宝,南宋四川所铸的嘉定铁钱宝文达十六种以上;不同铸造特征,如阔缘狭缘,广穿狭穿;不同文字特征,如大字、小字;不同钱局钱炉所铸的如会昌开元通宝背文有二十余种,宣和通宝背陕,清朝钱也都在钱背面铸有局名;不同的用途,如钱样、祖钱、母钱、样钱、流通钱(行用钱)、镇库钱、挂灯钱、厌胜钱等繁多的名目,内容极其丰富。& & 随着钱币学知识在我国日益普及,各种钱币学专著、资料和刊物的大量出版发行,我国的钱币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钱币收藏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当前不仅对纲钱进行研究和收藏,对目钱的研究和收藏也蔚然成风。其中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在工艺中起重要作用,存世量很少甚至极少,铸工精湛,所以是较受重视的研究和收藏专题之一。但在对它们研究和收藏中,由于对一些资料的片面理解,囿于研究者和收藏者个人知识水平或地域的局限性,在鉴别收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误解。本文愿意提供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收藏心得,以资参考。由于历代中国货币史和钱币学专著中对它们的形制鲜有论述,所以本文以年代最近,实物存世最多,钱币形制记载也最多的清朝钱币为主要论述对象。& &清代鲍康所著《大钱图录》所载:“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孔(局呼金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颁发各省者,亦谓之母钱。”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清朝铸钱的程序如下: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实际上是选取质量较好的,轻重合适的流通钱作为进呈样钱)—流通钱,以下分别加以叙述。& & 一、钱样& & 钱样是在政府决定铸造发行某种货币后,由工匠按照需要铸行的货币文字尺寸,用象牙雕刻而成,呈送中央货币铸造发行的主管部门——户部钱法堂侍郎验看。从记载看清代钱样主要是由上等象牙雕成,也有以其它材料雕制的,如罗伯昭《沐园四十泉拓》中就收有由硬木雕成的咸丰元宝当五十宝河局钱样(图1)。近人罗振玉笔记《俑庐日札》中记载曾见过有人持硬木雕制的北宋崇宁通宝求售,精美过于铜钱。惜当时未买,现不知其下落。钱样的存世量极少,多数是清朝中期以后的。近人张炯伯收藏清钱甚丰,收藏有乾隆以来的清朝雕母百余枚,但是钱样则只见到过咸丰、光绪二朝的。由于钱样在铸钱过程中仅起到鉴定通过的作用,并不在铸钱实际过程中起作用,所以它们的制作一般都不如祖钱精美(图2、图3)。钱样的制作材料特殊,比较容易辨认,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二、雕母& &雕母亦称为祖钱,是由钱局或指定的铜匠铺子用精铜雕刻而成,其中央的穿孔,钱局的行话称为“金口”,为小方孔或小圆孔(图4、图5),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通过后,再由钱局的匠人将其扩大完成。存世的雕母中有不少是金口未开的。就是当年尚未通过鉴定的或是未能通过鉴定被淘汰的,严格说它们不属于正式的雕母。完成的雕母具有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细瘦、字口较深、字口间没有粘连不清之处、一些部位如笔划基部或外轮内侧留有雕痕、通身上下没有任何铸造的痕迹等特征。& &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发现雕母的报道,其中不少是珍品,甚至是创见品。但也有一些从介绍的特征结合拓片看,尚不能轻易地定为雕母。确定它们为雕母的主要依据是字口深,文字细瘦,钱体上有雕刻痕迹。这些特点符合雕母的要求和制作特征,故认为应当判断为雕母。其中有几点值得探讨。(一)雕痕& &撇开它们在铸钱工艺中的作用不提,雕母和母钱以至普通钱就其本身来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产生的方法不同。前者是雕刻出来的,后二者是铸造出来的。雕母的产生方法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是用上等铜材雕刻而成。故不可能有铸造时才会有的痕迹,如表面的砂眼,流铜,内部的气孔,夹灰等。后者是铸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在钱体上留下铸造痕迹。铸造痕迹是雕母的否定因素,一枚钱,不论制作如何精美,只要发现一处,甚至一点点铸造痕迹,就可以排除其雕刻而成的可能,也就不可能是雕母。由于刻工的技术水平及各朝代的要求不同,有的雕母可能雕工精湛,已经看不出刀痕,即所谓的“刀痕化尽”;有的上留有明显的雕刻痕迹。有人就是根据某些钱上留有的刀痕而认为是雕成的,进而定其为雕母。在实践中,留有刀痕的钱是不难见到的,但是要具体分析刀痕产生的因素,才能下结论。& &1、确为雕刻而成:这其中有两种情况& &(1)由于雕母和母钱价格相差很大,有些铸造较好的母钱或普通钱被牟利者改刻为雕母,所以刀痕清晰可见。但是由于是用铸造而成的母钱改刻而成,在母钱身上必然会留有铸痕。这样的钱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破绽的。如字口间等刻刀不易加工的地方就会留有砂眼。有人作伪时将母钱上的砂眼全部刻掉,但由于砂眼的分布是不规律的,有可能在笔划边缘也有砂眼,所以改刻者不免顾此失彼,仍会留下漏洞。若力求刻去全部砂眼,反而会破坏原有的字型,更显得不伦不类。图6本是一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十铁母,被人改刻为雕母。改刻者为刻去砂眼而明显地破坏了原有的字型。如咸之“口”字和丰字收笔处等。而且一般雕母笔划封闭中空处如“目”字内部需要刻去的地方通常是从四边向中间斜下方切入,形成的局部剖面为“V”型,而改刻者为了刻去这些地方的砂眼,将“V”型挖成了“U”型。& &(2)有些钱上留有明显的刻痕,甚至有的钱通体都是雕成的,但钱的加工工艺不精,笔划粗、刀痕乱,且笔划之间还可能粘连;笔划密集处字口往往只是随意挖一浅坑而已。这种钱一般都是阔缘钱。它们实际上是挑选行用钱中较精美的清理刮削干净准备刻花的,但由于某些原因未雕花就放弃了。如图7是一枚这种钱,与图8的加工方法完全一致,只是尚未雕花而已。&&& &(3)专门刻制的假钱。近年由于收集钱币的人数大增,加上原有的雕母已经基本被收罗殆尽,雕母的价格一涨再涨,所以伪作的极多。其中一些确实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一些专业人员和老收藏家也屡屡上当受骗。& & 2、铸成的雕痕。由于有些祖钱上留有较明显的刀痕,在翻砂工艺较好时,较多地保留了雕母的特征,也会留下雕痕。就可能会被对金属加工工艺不熟的人误认为是雕成的。这种情况在母钱上较常见,如图9为一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母钱,铸成后地张上的雕痕仍清晰可见。在某些普通钱如明朝嘉靖、万历,以至清朝顺治、康熙等钱上也较常见。因为它们有可能为雕母直接翻铸而成的,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铸钱时以“母钱百文,以锡雕成…”来印模。宋应星是明末人,他谈到的铸钱方法非常可能沿用到清初。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的钱不是由雕母翻铸出一些母钱,再用母钱大量翻铸流通钱,而是由雕母直接按范铸钱。一个印模工匠至少需要一百枚母钱,江南民谚“板板六十四”,可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较多的雕母,求多就容易图快而忽视质量,所以会影响到部分雕母的雕刻工艺较差,留下某些刀痕,甚而有的事先未摆放安排好文字,致使文字侵入外郭,如图10嘉靖通宝的“靖”字下方无处可摆,于是将外郭挖去部分,摆放文字,以保证文字完整。这样在翻铸过程中,刀痕也就会留在铸成的钱体上。(二)字口深& & 与有无雕刻痕迹不同,字口深浅是一相对概念,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着铸造方法生产货币,其间虽然经过了范铸、翻砂法的不同工艺(也有可能采取过失蜡法铸造),但在清朝末年采用机器冲压法制作之前,手工操作一直占主要地位。由于受当时的工具、量具等生产检验手段和工匠的操作水平的限制,手工操作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成品完全一致,加上各朝、各局对铸钱质量的要求也不完全一致,所以铸造的钱币字口深浅不一是理所当然的。如清朝嘉庆通宝宝泉局钱中样、小样钱的字口普遍较浅。有些钱币就因其字口深峻而被定名为“深字”版,见图11、图12。所以字口的深浅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在同一版别中进行对比,得出相对的比较结果。三)文字笔划细瘦& & 同理,文字笔划的肥瘦也是相对的概念。历代钱文中不少是出自皇帝、书法家之手,如北宋的淳化元宝、崇宁通宝,金朝的泰和重宝,元朝的至正之宝等;钱文拟订、写成后再由钱局而工匠,几经人工摹写,而且描摹者书写水平也不尽一致,在没有先进的复印设备的古代,前文笔划发生变形是在所难免的。在同样版别的母钱身上也会产生肥瘦不同的笔划,图13、14是两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母钱,其中一枚的文字笔划明显比另一枚肥腴。说明它们是由两枚具有不同文字特征的雕母印模铸造出来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具有文字笔划细瘦、字口深峻、雕刻而成或留有雕痕的钱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确定它们确实为雕刻而成的,其次,要在尽可能多的同版别钱中反复比较,确定它们的特征确实在同版别钱中都是突出的,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母钱& &母钱,顾名思义是用以印模后翻砂铸造子钱(流通钱)的。清朝以前的母钱具体产生方式目前尚未发现记载,仅在北宋《山堂考察》中载有“大观二年,宋乔年言:‘……臣令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可知北宋的母钱有用金属锡铸造的。明朝雕制而成的钱有嘉靖通宝背十·一两(图15)、万历通宝、崇祯通宝背敕二等,且都有其行用钱。据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说,用锡雕母来按模铸钱。说明明朝的母钱是雕成的,而且有相当数量是锡的。目前尚不知以上几枚雕制钱实物是直接印模翻铸流通钱的雕制母钱,还是用来印模铸造母钱的祖钱。锡熔点低,比较柔软,可以随时熔化重新刻制新母钱。用锡雕母印模铸钱很可能沿袭到清初。从记载看清朝母钱是经过祖钱印模翻砂铸造而成的,实物中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流通钱的存世量都比较大,但是雕母和母钱均极为少见,少得与它们流通钱的存世比例极不相称,应当与当时主要采用锡雕母印模铸钱有关。& &为了保证印模效果,铸造出合格的流通钱,对母钱有较高的质量(品相)要求。钱样由特殊材料雕成,可以从材料和加工方式上加以区别,雕母在铸钱工艺中规定了货币的形制,还用来印模翻铸母钱。雕母是雕刻而成的,而且数量较少,一般到不了流通钱铸造环节,不易与流通钱混淆。母钱初了作用不同于流通钱以外,在铸造方法(铸造)与材料(主要为铜质)、文字、材质、基本加工工艺等与流通钱基本一致,在铸钱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辨难度。就要求母钱除了具有与雕母相同的外观要求如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字口深的特点外,还应有其特征,以区别于流通钱。由于母钱的辩识比钱样和雕母都要困难,所以本文的重点放在母钱上。& &要在大量的杂钱中进行拣选,最基本的一条要求就是拣选者不仅要对纲钱熟悉,也必须熟悉目钱。有些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纲钱上,满足于按照中国历史年表收集古钱中的纲钱品种。尤其注重一些大名誉品,如大齐、靖康、重和、贞佑等和时间短、存世少朝代钱如辽钱、元朝钱、地方割据政权、农民起义军的钱,对目钱仅知道一些著名的版别钱如缩水淳化元宝、九叠篆皇宋通宝、篆书光定元宝等,而对存世量大的宋钱、清钱往往重视不够。实际上几乎每一种纲钱都可以派生出大量的目钱,而目钱中的珍稀钱币数量远远超出纲钱。尤其宋钱、清钱由于存世量大,是目钱中珍稀品种最多的两个朝代。& &要熟悉目钱,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大量接触古钱实物,在接触中熟悉历代古钱的特征。有些珍稀钱币不易见到,就应利用各种展出、交流机会观摩。不仅要注意珍稀钱币,更要注意普通钱币。努力熟悉每种钱的版别、当值、宝文和不同钱局钱炉成品的区别。只要熟悉了历代普通钱币,在拣选过程中一枚与众不同的古钱拿在手中,即使是匆匆一瞥,也会立即感觉到它的特殊,可能是一枚值得研究或收藏的古钱。& &2、积极积累资料,包括各种实物资料和钱币学专著,加以认真的消化吸收和实践,就可能将别人多年的古钱研究经验和心得变为自己的。& &3、多与其它钱币收藏者和研究人员交流收藏和研究心得,没有特殊原因对资料不保密,坦诚地互相观摩评价藏品,包括受骗上当得来的假钱赝品。虚心向一切人请教,不断扩大眼界,得到迅速提高。否则非常可能一辈子也入不了古钱研究的门。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古钱爱好者由于不同原因,从不与人交流,仅自己对照钱谱或历代年表进行古钱收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历代母钱有何种特征,目前还不十分明了。从发现的两宋铁母来看,除了材料与流通钱不同之外,就是穿孔修琢得十分光洁,其它方面与流通钱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两宋的铜钱母钱目前只能看其与同版别钱的加工区别来加以确认。& &历代母钱的特征很少有文字记载,仅在《大钱图录》中提到:“咸丰元宝当五百、当千大钱户工两局铸者并紫铜,此乃黄铜,或云当系母钱”,“咸丰元宝当千钱,幕有星月……其边隆起如虬脊,取便印范,亦母钱也。”可知清朝母钱的边(外轮)呈隆起尖削状,质地为黄铜质。实物中外轮尖削的清钱很多,不可能都是母钱,而且有的质量很差。如何从中拣选出母钱,需要对实物仔细观察,进行分析。如果它们的外轮没有经过严重的磨损磕碰,可以发现其尖削外轮的形成可以分为铸造而成的和修锉、车削而成(冷加工)两种。以下分别分析论述。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一)铸成的尖削外轮& & 这类钱在具有尖削外轮钱中占绝大多数,清朝铁钱大部具有尖削外轮。其外轮形状尖削而略呈浑圆,铸工一般,有些由于印模后合模不严,致使正背两钱面在分型面处错动,钱形略呈椭圆,穿孔内也有错动,导致穿孔变小。在上串打磨外轮时,椭圆形两长轴处外轮所受的锉磨多于短轴处外轮,分型面错出部分受的锉磨多于缩进的。所以在同一钱外轮上有的部分已经锉磨平滑,有的局部仍保留尖削外轮。铁钱由于质地坚硬,不易加工,而且大量发行铁钱是在内外交困的咸丰年间,目的是为了支付巨额的军饷,所以要求快,图快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偷工减料,所以大部分清朝铁钱的外轮没有经过很好的锉磨,有的甚至保留着浇铸口。这些尖削外轮上留有的铸造痕迹,说明了它们的母钱也具有尖削的外轮。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二)冷加工方法形成的尖削外轮& & 这类钱的数量很少,品相均较好,铜质细密,文字笔划清晰,字口较深。在没有经过磨损和磕碰的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车削或锉削的痕迹,甚至有些在车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啃刀”现象都清晰可见。同时它们中的大部穿孔也是由锉削完成的。从它们的铸造特点和加工精细来看,它们就是母钱了。笔者尽可能多举一些例子,以支持以下的分析说明。& &图16乾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85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6厘米,重6.88克。黄铜质,制作精细,地张光滑,文字笔划清晰,无任何含糊不清之处,部分笔划旁尚能看出雕刻痕迹。外轮尖削,穿孔无任何铸造痕迹,系冷加工完成。& &图17嘉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4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黄铜质,铸工较好,文字笔划清晰,笔划间尚留有雕痕。背满文“*”字之半圈同其下横钩铸成时尚有粘连,经刀清理分开。穿孔系锉成,外轮浑圆,磨损严重。& &图18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泉。直径3.05厘米、穿孔6厘米,重9.6克。黄铜制作,品相精好,明显的削尖外轮,穿孔为修锉而成,笔划和外郭内缘基部留有铸成的雕痕。& &图19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源。直径2.3厘米、穿孔0.55厘米,重5.6克,黄铜质,铸工精好,外轮锉成尖削状,穿孔为铸成。& &图9咸丰重宝背满文当五十。直径4.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43.9克。铜质金黄,铸工精湛。文字规整,文字笔划细瘦高挺,笔划边、外郭内侧、内郭外侧都有很深的雕痕。这在金属切削工艺中称为“清根”,内孔系锉成,无铸造痕迹。由于曾参与流通,磕碰磨损严重,但其外轮仍可看出尖削状。文字之间地张上有铜块高高隆起,但不象通常所见的光滑凸起,而是满布刀痕,快面转折生硬分明。仿佛取一块厚圆铜版,在文字笔划外、外郭内缘、内廓外缘处深刻几刀形成钱的样子,又将地张随便稍稍铲低即告完工。同样版别的钱并不难见,而且不少钱的地张都是这种样子,但是雕刻情况却不尽相同。& &图20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08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2厘米,重52.5克。此钱铜色金黄,铸工精良,文字高挺细瘦,地张平坦光滑。穿孔用锉修成。外轮尖削,车削痕迹明显。& &图21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较厚重,直径5.1厘米、穿孔1.0厘米、厚0.52厘米,重62.5克。黄铜质,铸工精良。文字细瘦高挺,地张光滑略有隆起。外轮为尖削状,系用车床车成。外轮有啃刀之处9即由于车成的夹具或刀具的刚度不足,进刀时工件或工刀略向后退让,不能随时车掉铜料,称之为让刀。直至无法再让时会突然车掉一大块,车出的痕迹要深于正常的切削)。两平面也留有明显的车削痕迹。穿孔为铲削而成。此钱元字左下角,即第一横划左尖端,第二横划的左半部及撇划,自左上方至左下方形成光滑的弧状凹陷。似乎受过坚硬的圆形物体的打击。但细看元字表面无任何伤痕,铸成时即是这个样子。这一圆弧似乎与人的大拇指恰巧吻合,联系到清人笔记中有进呈蜡样之说,可能即为用捏变形的蜡样印模翻铸而成的。若果真如此,则清钱中确有蜡样矣。& & 图22咸丰重宝尔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05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1厘米,重48.9克。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笔划细瘦高挺,宝字从“尔”不从“缶”。字口地张上还留有少量翻砂后的型砂。穿孔为铸成。外轮尖削,系车制而成。车痕上留有震颤形成的纹路,并有啃刀现象。& &图23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大样。直径5.3厘米、穿孔1.0厘米、厚0.4厘米,重56.8克。黄铜质,铸工一般,文字细瘦,宝字贝字下二点距目字较远。穿孔系铸出后修光。外轮尖削,系用锉刀修成。& &图24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2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51.5克。黄铜质,铸工较精,文字高挺有力,宝字明显向左倾斜。穿孔无铸造痕迹。系用锉刀修成。外轮尖削,为车制而成。& &图25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15厘米、穿孔1.1厘米、厚0.42厘米,重54克。背满文宝字出头,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笔划高挺,外轮尖削,为锉削而成,穿孔是锉成。& &图26咸丰通宝楷书背满文宝泉,直径2.33厘米、穿孔0.5厘米,重4.8克。铸工精好,文字生动,与其它宝泉局使用的馆阁体明显不同。黄铜质。最早见于《泉币》杂志第十四期。由马定祥最早发现于北平,多见于山西,为宝泉局铁钱分局在山西平定使用的铁母,其同类铁钱如图27。& &图28咸丰通宝背满文宝河铁母。咸丰时宝河局没有铸行小平铜钱,铜钱中有一种较少见到的瘦金书小字(图29),绝大多数品相极差,可能为未被采用的样钱。见到的多为铁钱,此为铁母,外轮尖削。& &图30、图31、图32为咸丰通宝小平宝直局尔宝、缶宝、珍宝三种铁母。咸丰时宝直局基本没有铸造小平铜钱,所见的大多为铁母或铁范铜钱。该三枚钱铸造精良,穿孔和外轮都为锉成,当为母钱无疑。& &图33光绪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16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5厘米,重3.9克。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纤细高挺,外轮尖削,尚留有锉痕,穿孔为锉成。& &确定了清朝母钱具有不同于流通钱的,以冷加工制成的尖削外轮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给出母钱的特征了。母钱应当具有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字口深、略大于同版流通钱的特点。铜质好,合金配制合理,铸成的母钱不会产生变形、缺损和漏洞,影响印模的质量;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可以印出清晰完整的钱模;字口深一方面能够保证浇铸时铜液的流动性,也可以提高文字的深度,以免在铸成后打磨时将文字磨平;母钱印模作出流通钱毛坯后要清除表面粘附的型砂,对毛坯表面进行打磨处理,磨去毛坯的粗糙表层,会使流通钱的尺寸和重量都小于母钱。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有了母钱的特征之后在实际拣选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铜质好只是一种说法,尽管已经有人将母钱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但目前还无法很好解释铜的成分与表面色泽有无必然关系。在存世的母钱乃至祖钱中,表面铜色有很大差别。有的母钱表面色泽金黄,经过磨檫后即变得略呈白色,然后逐渐恢复原来的金黄色。有的母钱表面本来就色泽发白;也有的母钱表面的金黄色是磨檫不去的。宝河局、宝福局的母钱中有不少是白铜的;而宝泉局咸丰母钱的包浆是其特有的深黄褐色,有经验的人仅根据色泽即可判断其为母钱。所以铜色一般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铜质好应当是指铜质细密,没有空泡和砂眼。& &2、文字笔划是否细瘦也是相对的,如上面说过的图13、图14两枚同版母钱的文字存在明显的肥瘦不同。所以一方面看文字笔划的肥瘦,一方面还要看文字笔划的精神,是否传神。如图13的笔划尽管丰腴,但仍可以看出书写时的起笔、收笔和转折顿笔之处。有些钱的某一版别文字均细瘦高挺,如初唐开元和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中某些版别(图34)。曾经见过一枚政和通宝小平母钱,文字并不细瘦,但地张光滑,不是直接铸成,似乎是专门修光的,文字清晰,字口间很干净,没有任何流铜,母钱精神十足。对文字笔划的粗细优劣的比较也要在同版钱之间进行。& &3、字口深浅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要求。主要看字口间是否干净利落,可以印出较好的效果。有些钱的字口尽管比较深,但笔划、内外郭同地张交会处则壅着铜颗粒,这是在母钱印模之后凹模字口边缘发毛浇铸后形成的。这样的钱作为母钱印模效果肯定不好。也有的钱字文高挺,但是笔划顶端边缘有缺损,不光滑整齐。
&&&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钱币是指退出流通使用的货币。很早就有人在收集和研究中国钱币。钱币可以分为纲钱和目钱。纲钱是指以国号、年号、面值或者重量及其它方式命名的,可以将中国货币史纵贯起来的钱币。如国号钱有大唐通宝、大蜀通宝、宋元通宝、民国通宝等用国号命名的;年号钱自唐朝起在中国古钱中占主导地位,如乾元重宝、宣和元宝、嘉靖通宝、康熙通宝等;以面值为钱文命名的有王莽的六泉十布、三国时刘备的直百五铢、孙吴的大泉五十直至大泉五千;以重量命名的有半两、两锱、三铢、四铢、五铢、太货六铢等;其它方式命名的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目钱是由纲钱横向派生出的,如一种纲钱中的不同字体,象宋钱中的真、草、隶、篆、行体;不同面值,如小平、折二、折五、当十等;不同的宝文如元宝、通宝、重宝,南宋四川所铸的嘉定铁钱宝文达十六种以上;不同铸造特征,如阔缘狭缘,广穿狭穿;不同文字特征,如大字、小字;不同钱局钱炉所铸的如会昌开元通宝背文有二十余种,宣和通宝背陕,清朝钱也都在钱背面铸有局名;不同的用途,如钱样、祖钱、母钱、样钱、流通钱(行用钱)、镇库钱、挂灯钱、厌胜钱等繁多的名目,内容极其丰富。& & 随着钱币学知识在我国日益普及,各种钱币学专著、资料和刊物的大量出版发行,我国的钱币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钱币收藏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当前不仅对纲钱进行研究和收藏,对目钱的研究和收藏也蔚然成风。其中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在工艺中起重要作用,存世量很少甚至极少,铸工精湛,所以是较受重视的研究和收藏专题之一。但在对它们研究和收藏中,由于对一些资料的片面理解,囿于研究者和收藏者个人知识水平或地域的局限性,在鉴别收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误解。本文愿意提供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收藏心得,以资参考。由于历代中国货币史和钱币学专著中对它们的形制鲜有论述,所以本文以年代最近,实物存世最多,钱币形制记载也最多的清朝钱币为主要论述对象。& &清代鲍康所著《大钱图录》所载:“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孔(局呼金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颁发各省者,亦谓之母钱。”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清朝铸钱的程序如下: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实际上是选取质量较好的,轻重合适的流通钱作为进呈样钱)—流通钱,以下分别加以叙述。& & 一、钱样& & 钱样是在政府决定铸造发行某种货币后,由工匠按照需要铸行的货币文字尺寸,用象牙雕刻而成,呈送中央货币铸造发行的主管部门——户部钱法堂侍郎验看。从记载看清代钱样主要是由上等象牙雕成,也有以其它材料雕制的,如罗伯昭《沐园四十泉拓》中就收有由硬木雕成的咸丰元宝当五十宝河局钱样(图1)。近人罗振玉笔记《俑庐日札》中记载曾见过有人持硬木雕制的北宋崇宁通宝求售,精美过于铜钱。惜当时未买,现不知其下落。钱样的存世量极少,多数是清朝中期以后的。近人张炯伯收藏清钱甚丰,收藏有乾隆以来的清朝雕母百余枚,但是钱样则只见到过咸丰、光绪二朝的。由于钱样在铸钱过程中仅起到鉴定通过的作用,并不在铸钱实际过程中起作用,所以它们的制作一般都不如祖钱精美(图2、图3)。钱样的制作材料特殊,比较容易辨认,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二、雕母& &雕母亦称为祖钱,是由钱局或指定的铜匠铺子用精铜雕刻而成,其中央的穿孔,钱局的行话称为“金口”,为小方孔或小圆孔(图4、图5),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通过后,再由钱局的匠人将其扩大完成。存世的雕母中有不少是金口未开的。就是当年尚未通过鉴定的或是未能通过鉴定被淘汰的,严格说它们不属于正式的雕母。完成的雕母具有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细瘦、字口较深、字口间没有粘连不清之处、一些部位如笔划基部或外轮内侧留有雕痕、通身上下没有任何铸造的痕迹等特征。& &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发现雕母的报道,其中不少是珍品,甚至是创见品。但也有一些从介绍的特征结合拓片看,尚不能轻易地定为雕母。确定它们为雕母的主要依据是字口深,文字细瘦,钱体上有雕刻痕迹。这些特点符合雕母的要求和制作特征,故认为应当判断为雕母。其中有几点值得探讨。(一)雕痕& &撇开它们在铸钱工艺中的作用不提,雕母和母钱以至普通钱就其本身来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产生的方法不同。前者是雕刻出来的,后二者是铸造出来的。雕母的产生方法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是用上等铜材雕刻而成。故不可能有铸造时才会有的痕迹,如表面的砂眼,流铜,内部的气孔,夹灰等。后者是铸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在钱体上留下铸造痕迹。铸造痕迹是雕母的否定因素,一枚钱,不论制作如何精美,只要发现一处,甚至一点点铸造痕迹,就可以排除其雕刻而成的可能,也就不可能是雕母。由于刻工的技术水平及各朝代的要求不同,有的雕母可能雕工精湛,已经看不出刀痕,即所谓的“刀痕化尽”;有的上留有明显的雕刻痕迹。有人就是根据某些钱上留有的刀痕而认为是雕成的,进而定其为雕母。在实践中,留有刀痕的钱是不难见到的,但是要具体分析刀痕产生的因素,才能下结论。& &1、确为雕刻而成:这其中有两种情况& &(1)由于雕母和母钱价格相差很大,有些铸造较好的母钱或普通钱被牟利者改刻为雕母,所以刀痕清晰可见。但是由于是用铸造而成的母钱改刻而成,在母钱身上必然会留有铸痕。这样的钱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破绽的。如字口间等刻刀不易加工的地方就会留有砂眼。有人作伪时将母钱上的砂眼全部刻掉,但由于砂眼的分布是不规律的,有可能在笔划边缘也有砂眼,所以改刻者不免顾此失彼,仍会留下漏洞。若力求刻去全部砂眼,反而会破坏原有的字型,更显得不伦不类。图6本是一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十铁母,被人改刻为雕母。改刻者为刻去砂眼而明显地破坏了原有的字型。如咸之“口”字和丰字收笔处等。而且一般雕母笔划封闭中空处如“目”字内部需要刻去的地方通常是从四边向中间斜下方切入,形成的局部剖面为“V”型,而改刻者为了刻去这些地方的砂眼,将“V”型挖成了“U”型。& &(2)有些钱上留有明显的刻痕,甚至有的钱通体都是雕成的,但钱的加工工艺不精,笔划粗、刀痕乱,且笔划之间还可能粘连;笔划密集处字口往往只是随意挖一浅坑而已。这种钱一般都是阔缘钱。它们实际上是挑选行用钱中较精美的清理刮削干净准备刻花的,但由于某些原因未雕花就放弃了。如图7是一枚这种钱,与图8的加工方法完全一致,只是尚未雕花而已。&&& &(3)专门刻制的假钱。近年由于收集钱币的人数大增,加上原有的雕母已经基本被收罗殆尽,雕母的价格一涨再涨,所以伪作的极多。其中一些确实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一些专业人员和老收藏家也屡屡上当受骗。& & 2、铸成的雕痕。由于有些祖钱上留有较明显的刀痕,在翻砂工艺较好时,较多地保留了雕母的特征,也会留下雕痕。就可能会被对金属加工工艺不熟的人误认为是雕成的。这种情况在母钱上较常见,如图9为一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母钱,铸成后地张上的雕痕仍清晰可见。在某些普通钱如明朝嘉靖、万历,以至清朝顺治、康熙等钱上也较常见。因为它们有可能为雕母直接翻铸而成的,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铸钱时以“母钱百文,以锡雕成…”来印模。宋应星是明末人,他谈到的铸钱方法非常可能沿用到清初。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的钱不是由雕母翻铸出一些母钱,再用母钱大量翻铸流通钱,而是由雕母直接按范铸钱。一个印模工匠至少需要一百枚母钱,江南民谚“板板六十四”,可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较多的雕母,求多就容易图快而忽视质量,所以会影响到部分雕母的雕刻工艺较差,留下某些刀痕,甚而有的事先未摆放安排好文字,致使文字侵入外郭,如图10嘉靖通宝的“靖”字下方无处可摆,于是将外郭挖去部分,摆放文字,以保证文字完整。这样在翻铸过程中,刀痕也就会留在铸成的钱体上。(二)字口深& & 与有无雕刻痕迹不同,字口深浅是一相对概念,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着铸造方法生产货币,其间虽然经过了范铸、翻砂法的不同工艺(也有可能采取过失蜡法铸造),但在清朝末年采用机器冲压法制作之前,手工操作一直占主要地位。由于受当时的工具、量具等生产检验手段和工匠的操作水平的限制,手工操作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成品完全一致,加上各朝、各局对铸钱质量的要求也不完全一致,所以铸造的钱币字口深浅不一是理所当然的。如清朝嘉庆通宝宝泉局钱中样、小样钱的字口普遍较浅。有些钱币就因其字口深峻而被定名为“深字”版,见图11、图12。所以字口的深浅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在同一版别中进行对比,得出相对的比较结果。三)文字笔划细瘦& & 同理,文字笔划的肥瘦也是相对的概念。历代钱文中不少是出自皇帝、书法家之手,如北宋的淳化元宝、崇宁通宝,金朝的泰和重宝,元朝的至正之宝等;钱文拟订、写成后再由钱局而工匠,几经人工摹写,而且描摹者书写水平也不尽一致,在没有先进的复印设备的古代,前文笔划发生变形是在所难免的。在同样版别的母钱身上也会产生肥瘦不同的笔划,图13、14是两枚咸丰重宝宝泉局当五十母钱,其中一枚的文字笔划明显比另一枚肥腴。说明它们是由两枚具有不同文字特征的雕母印模铸造出来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具有文字笔划细瘦、字口深峻、雕刻而成或留有雕痕的钱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确定它们确实为雕刻而成的,其次,要在尽可能多的同版别钱中反复比较,确定它们的特征确实在同版别钱中都是突出的,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母钱& &母钱,顾名思义是用以印模后翻砂铸造子钱(流通钱)的。清朝以前的母钱具体产生方式目前尚未发现记载,仅在北宋《山堂考察》中载有“大观二年,宋乔年言:‘……臣令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可知北宋的母钱有用金属锡铸造的。明朝雕制而成的钱有嘉靖通宝背十·一两(图15)、万历通宝、崇祯通宝背敕二等,且都有其行用钱。据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说,用锡雕母来按模铸钱。说明明朝的母钱是雕成的,而且有相当数量是锡的。目前尚不知以上几枚雕制钱实物是直接印模翻铸流通钱的雕制母钱,还是用来印模铸造母钱的祖钱。锡熔点低,比较柔软,可以随时熔化重新刻制新母钱。用锡雕母印模铸钱很可能沿袭到清初。从记载看清朝母钱是经过祖钱印模翻砂铸造而成的,实物中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流通钱的存世量都比较大,但是雕母和母钱均极为少见,少得与它们流通钱的存世比例极不相称,应当与当时主要采用锡雕母印模铸钱有关。& &为了保证印模效果,铸造出合格的流通钱,对母钱有较高的质量(品相)要求。钱样由特殊材料雕成,可以从材料和加工方式上加以区别,雕母在铸钱工艺中规定了货币的形制,还用来印模翻铸母钱。雕母是雕刻而成的,而且数量较少,一般到不了流通钱铸造环节,不易与流通钱混淆。母钱初了作用不同于流通钱以外,在铸造方法(铸造)与材料(主要为铜质)、文字、材质、基本加工工艺等与流通钱基本一致,在铸钱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辨难度。就要求母钱除了具有与雕母相同的外观要求如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字口深的特点外,还应有其特征,以区别于流通钱。由于母钱的辩识比钱样和雕母都要困难,所以本文的重点放在母钱上。& &要在大量的杂钱中进行拣选,最基本的一条要求就是拣选者不仅要对纲钱熟悉,也必须熟悉目钱。有些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纲钱上,满足于按照中国历史年表收集古钱中的纲钱品种。尤其注重一些大名誉品,如大齐、靖康、重和、贞佑等和时间短、存世少朝代钱如辽钱、元朝钱、地方割据政权、农民起义军的钱,对目钱仅知道一些著名的版别钱如缩水淳化元宝、九叠篆皇宋通宝、篆书光定元宝等,而对存世量大的宋钱、清钱往往重视不够。实际上几乎每一种纲钱都可以派生出大量的目钱,而目钱中的珍稀钱币数量远远超出纲钱。尤其宋钱、清钱由于存世量大,是目钱中珍稀品种最多的两个朝代。& &要熟悉目钱,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大量接触古钱实物,在接触中熟悉历代古钱的特征。有些珍稀钱币不易见到,就应利用各种展出、交流机会观摩。不仅要注意珍稀钱币,更要注意普通钱币。努力熟悉每种钱的版别、当值、宝文和不同钱局钱炉成品的区别。只要熟悉了历代普通钱币,在拣选过程中一枚与众不同的古钱拿在手中,即使是匆匆一瞥,也会立即感觉到它的特殊,可能是一枚值得研究或收藏的古钱。& &2、积极积累资料,包括各种实物资料和钱币学专著,加以认真的消化吸收和实践,就可能将别人多年的古钱研究经验和心得变为自己的。& &3、多与其它钱币收藏者和研究人员交流收藏和研究心得,没有特殊原因对资料不保密,坦诚地互相观摩评价藏品,包括受骗上当得来的假钱赝品。虚心向一切人请教,不断扩大眼界,得到迅速提高。否则非常可能一辈子也入不了古钱研究的门。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古钱爱好者由于不同原因,从不与人交流,仅自己对照钱谱或历代年表进行古钱收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历代母钱有何种特征,目前还不十分明了。从发现的两宋铁母来看,除了材料与流通钱不同之外,就是穿孔修琢得十分光洁,其它方面与流通钱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两宋的铜钱母钱目前只能看其与同版别钱的加工区别来加以确认。& &历代母钱的特征很少有文字记载,仅在《大钱图录》中提到:“咸丰元宝当五百、当千大钱户工两局铸者并紫铜,此乃黄铜,或云当系母钱”,“咸丰元宝当千钱,幕有星月……其边隆起如虬脊,取便印范,亦母钱也。”可知清朝母钱的边(外轮)呈隆起尖削状,质地为黄铜质。实物中外轮尖削的清钱很多,不可能都是母钱,而且有的质量很差。如何从中拣选出母钱,需要对实物仔细观察,进行分析。如果它们的外轮没有经过严重的磨损磕碰,可以发现其尖削外轮的形成可以分为铸造而成的和修锉、车削而成(冷加工)两种。以下分别分析论述。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一)铸成的尖削外轮& & 这类钱在具有尖削外轮钱中占绝大多数,清朝铁钱大部具有尖削外轮。其外轮形状尖削而略呈浑圆,铸工一般,有些由于印模后合模不严,致使正背两钱面在分型面处错动,钱形略呈椭圆,穿孔内也有错动,导致穿孔变小。在上串打磨外轮时,椭圆形两长轴处外轮所受的锉磨多于短轴处外轮,分型面错出部分受的锉磨多于缩进的。所以在同一钱外轮上有的部分已经锉磨平滑,有的局部仍保留尖削外轮。铁钱由于质地坚硬,不易加工,而且大量发行铁钱是在内外交困的咸丰年间,目的是为了支付巨额的军饷,所以要求快,图快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偷工减料,所以大部分清朝铁钱的外轮没有经过很好的锉磨,有的甚至保留着浇铸口。这些尖削外轮上留有的铸造痕迹,说明了它们的母钱也具有尖削的外轮。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二)冷加工方法形成的尖削外轮& & 这类钱的数量很少,品相均较好,铜质细密,文字笔划清晰,字口较深。在没有经过磨损和磕碰的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车削或锉削的痕迹,甚至有些在车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啃刀”现象都清晰可见。同时它们中的大部穿孔也是由锉削完成的。从它们的铸造特点和加工精细来看,它们就是母钱了。笔者尽可能多举一些例子,以支持以下的分析说明。& &图16乾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85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6厘米,重6.88克。黄铜质,制作精细,地张光滑,文字笔划清晰,无任何含糊不清之处,部分笔划旁尚能看出雕刻痕迹。外轮尖削,穿孔无任何铸造痕迹,系冷加工完成。& &图17嘉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4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黄铜质,铸工较好,文字笔划清晰,笔划间尚留有雕痕。背满文“*”字之半圈同其下横钩铸成时尚有粘连,经刀清理分开。穿孔系锉成,外轮浑圆,磨损严重。& &图18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泉。直径3.05厘米、穿孔6厘米,重9.6克。黄铜制作,品相精好,明显的削尖外轮,穿孔为修锉而成,笔划和外郭内缘基部留有铸成的雕痕。& &图19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源。直径2.3厘米、穿孔0.55厘米,重5.6克,黄铜质,铸工精好,外轮锉成尖削状,穿孔为铸成。& &图9咸丰重宝背满文当五十。直径4.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43.9克。铜质金黄,铸工精湛。文字规整,文字笔划细瘦高挺,笔划边、外郭内侧、内郭外侧都有很深的雕痕。这在金属切削工艺中称为“清根”,内孔系锉成,无铸造痕迹。由于曾参与流通,磕碰磨损严重,但其外轮仍可看出尖削状。文字之间地张上有铜块高高隆起,但不象通常所见的光滑凸起,而是满布刀痕,快面转折生硬分明。仿佛取一块厚圆铜版,在文字笔划外、外郭内缘、内廓外缘处深刻几刀形成钱的样子,又将地张随便稍稍铲低即告完工。同样版别的钱并不难见,而且不少钱的地张都是这种样子,但是雕刻情况却不尽相同。& &图20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08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2厘米,重52.5克。此钱铜色金黄,铸工精良,文字高挺细瘦,地张平坦光滑。穿孔用锉修成。外轮尖削,车削痕迹明显。& &图21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较厚重,直径5.1厘米、穿孔1.0厘米、厚0.52厘米,重62.5克。黄铜质,铸工精良。文字细瘦高挺,地张光滑略有隆起。外轮为尖削状,系用车床车成。外轮有啃刀之处9即由于车成的夹具或刀具的刚度不足,进刀时工件或工刀略向后退让,不能随时车掉铜料,称之为让刀。直至无法再让时会突然车掉一大块,车出的痕迹要深于正常的切削)。两平面也留有明显的车削痕迹。穿孔为铲削而成。此钱元字左下角,即第一横划左尖端,第二横划的左半部及撇划,自左上方至左下方形成光滑的弧状凹陷。似乎受过坚硬的圆形物体的打击。但细看元字表面无任何伤痕,铸成时即是这个样子。这一圆弧似乎与人的大拇指恰巧吻合,联系到清人笔记中有进呈蜡样之说,可能即为用捏变形的蜡样印模翻铸而成的。若果真如此,则清钱中确有蜡样矣。& & 图22咸丰重宝尔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05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1厘米,重48.9克。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笔划细瘦高挺,宝字从“尔”不从“缶”。字口地张上还留有少量翻砂后的型砂。穿孔为铸成。外轮尖削,系车制而成。车痕上留有震颤形成的纹路,并有啃刀现象。& &图23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大样。直径5.3厘米、穿孔1.0厘米、厚0.4厘米,重56.8克。黄铜质,铸工一般,文字细瘦,宝字贝字下二点距目字较远。穿孔系铸出后修光。外轮尖削,系用锉刀修成。& &图24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2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51.5克。黄铜质,铸工较精,文字高挺有力,宝字明显向左倾斜。穿孔无铸造痕迹。系用锉刀修成。外轮尖削,为车制而成。& &图25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直径5.15厘米、穿孔1.1厘米、厚0.42厘米,重54克。背满文宝字出头,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笔划高挺,外轮尖削,为锉削而成,穿孔是锉成。& &图26咸丰通宝楷书背满文宝泉,直径2.33厘米、穿孔0.5厘米,重4.8克。铸工精好,文字生动,与其它宝泉局使用的馆阁体明显不同。黄铜质。最早见于《泉币》杂志第十四期。由马定祥最早发现于北平,多见于山西,为宝泉局铁钱分局在山西平定使用的铁母,其同类铁钱如图27。& &图28咸丰通宝背满文宝河铁母。咸丰时宝河局没有铸行小平铜钱,铜钱中有一种较少见到的瘦金书小字(图29),绝大多数品相极差,可能为未被采用的样钱。见到的多为铁钱,此为铁母,外轮尖削。& &图30、图31、图32为咸丰通宝小平宝直局尔宝、缶宝、珍宝三种铁母。咸丰时宝直局基本没有铸造小平铜钱,所见的大多为铁母或铁范铜钱。该三枚钱铸造精良,穿孔和外轮都为锉成,当为母钱无疑。& &图33光绪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直径2.16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5厘米,重3.9克。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纤细高挺,外轮尖削,尚留有锉痕,穿孔为锉成。& &确定了清朝母钱具有不同于流通钱的,以冷加工制成的尖削外轮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给出母钱的特征了。母钱应当具有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字口深、略大于同版流通钱的特点。铜质好,合金配制合理,铸成的母钱不会产生变形、缺损和漏洞,影响印模的质量;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可以印出清晰完整的钱模;字口深一方面能够保证浇铸时铜液的流动性,也可以提高文字的深度,以免在铸成后打磨时将文字磨平;母钱印模作出流通钱毛坯后要清除表面粘附的型砂,对毛坯表面进行打磨处理,磨去毛坯的粗糙表层,会使流通钱的尺寸和重量都小于母钱。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有了母钱的特征之后在实际拣选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铜质好只是一种说法,尽管已经有人将母钱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但目前还无法很好解释铜的成分与表面色泽有无必然关系。在存世的母钱乃至祖钱中,表面铜色有很大差别。有的母钱表面色泽金黄,经过磨檫后即变得略呈白色,然后逐渐恢复原来的金黄色。有的母钱表面本来就色泽发白;也有的母钱表面的金黄色是磨檫不去的。宝河局、宝福局的母钱中有不少是白铜的;而宝泉局咸丰母钱的包浆是其特有的深黄褐色,有经验的人仅根据色泽即可判断其为母钱。所以铜色一般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铜质好应当是指铜质细密,没有空泡和砂眼。& &2、文字笔划是否细瘦也是相对的,如上面说过的图13、图14两枚同版母钱的文字存在明显的肥瘦不同。所以一方面看文字笔划的肥瘦,一方面还要看文字笔划的精神,是否传神。如图13的笔划尽管丰腴,但仍可以看出书写时的起笔、收笔和转折顿笔之处。有些钱的某一版别文字均细瘦高挺,如初唐开元和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中某些版别(图34)。曾经见过一枚政和通宝小平母钱,文字并不细瘦,但地张光滑,不是直接铸成,似乎是专门修光的,文字清晰,字口间很干净,没有任何流铜,母钱精神十足。对文字笔划的粗细优劣的比较也要在同版钱之间进行。& &3、字口深浅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要求。主要看字口间是否干净利落,可以印出较好的效果。有些钱的字口尽管比较深,但笔划、内外郭同地张交会处则壅着铜颗粒,这是在母钱印模之后凹模字口边缘发毛浇铸后形成的。这样的钱作为母钱印模效果肯定不好。也有的钱字文高挺,但是笔划顶端边缘有缺损,不光滑整齐。
鉴定疑难处
  1、钱币的精美与否只是在程度上的差异。现在拣选的母钱除了精美不如以前的之外,其它特征,包括加工方式、铜制、文字笔划的清晰程度,字口的干净程度都完全可以满足作为母钱的要求。而且精美与否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版别的钱而言。即使未经流通磨损磕碰,不同母钱的精美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说存世的制作精度相差很大的钱币都是用同样精美的母钱制作的,恐怕很难有说服力。
  2、《大钱图录》说得很明白,母钱外轮隆起如虬脊。如果这些不够“精美”的外轮隆起的钱币不是母钱,将其外轮加工成这样的用意何在。将外轮加工成尖削形状是无法按照普通钱的加工方法将钱串起上车床一起成串加工。而是将它们中间用隔垫隔开,逐一加工其两面。费事且费力,无法解释其目的。
  3、存世的铁母因与铁钱文字相同,即使品相差些,也可以认定为铁母。它们的外轮都是冷加工成尖削的。而且另一证据是图47的咸丰重宝珍宝背宝泉当十铜钱。从版式看当然属于铁母,但是其背面文字残缺不清,无法作为母钱使用。它的外轮与所有的钱都不相同:是在原有尖削的基础上将“虬脊”顶端用锉锉平,形成两面斜坡,顶端平顶的怪象。究其原因,是按照母钱加工后,因其背面品相太差,无法作为母钱使用,所以被淘汰了。但是,为了避免偷拿母钱之嫌,有将其母钱的主要特征——尖削的外轮锉掉,使其变成普通钱。以上说明尖削的外轮是专门为了作为母钱而加工的。
推一荐:&&|&&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雕母与母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