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焦虑很简单,可我只想告诉你我喜欢你怎么缓解焦虑

有很多人向我提过这种类型的问题:“老师我觉得自己的毛病特别多,我总是非常的敏感,和朋友交往很容易被他们伤害,但是我又不好意思向他们表达出来;我最近也特别的抑郁,心境特别低落,很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工作也不想做,每天上班都很痛苦,总是一边痛苦一边拖延,但是我又知道这样是不行的,但就是还不愿意去工作,我也知道自己该多出去多和朋友聊聊或许会好一些,但是我就是不想出去,只想自己一个人呆着。所以现在我每天都特别的焦虑,老师我到底该怎么办呢?”然后我通常会对他们的问题做一个简短的分析,然后提出一些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对方通常会说:老师你说的太对了!我的确就是这样的!我小时候/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天等等等,然后再举两三个问题进一步来证明自己的问题。通常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了,只能够对对方表示一定的同情和安慰。但是呢,重点在于接下来对方一定还会再问我一个问题:“老师那我该怎么办呢?”注意,我的意思是:在我已经明确的给对方提了精准的建议之后,对方还是会再次问我,他应该怎么办。而且多数时候,上面的那种对话模式是要重复好几次的,就是不管我给他的建议重复了几次,对方会一直像没听到一样,他们只会关注我对他们“问题”的分析,并继续谈出更多的“问题”;却对那些如果“解决”问题的建议十分的不敏感,以至于他们会在我重复了很多次建议之后依旧问我:我该怎么办?这样一种情况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许多人的思考模式都是“问题导向”的,而非“解决导向”的。什么叫做“问题导向”呢?也就是说,你的关注点会一直持续在困扰你的问题上,那些限制你的阻碍上。而“解决导向”思维的人,他们的关注点则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迅速集中在: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我要通过哪些方法和步骤来达成目的?我要开始的第一步是什么?同样是“我很痛苦,我该怎么办?”这样的一个疑问,“问题导向”思维的人,他们始终只关注在“我很痛苦”这前半句上,而“解决导向”思维的人,他们的关注点则更多的是在“我该怎么办”这后半句上。表面来看,一个“问题导向”思维的处于痛苦之中的人,他也很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问题在于,他其实并不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的意思,是我们针对问题,付出有效的努力,来一点一点的将问题给克服。我们是实实在在的面对这个问题,并且付出实际的行动去直接的接触这个问题。而“问题导向”思维的人,他们其实只是希望这些问题、这些痛苦能够“没有”了。他们想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问题自己“消失”的方法。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比如说你因为没有钱而很焦虑,“解决导向”思维的人,他们想要的是怎样让自己去赚到钱,而“问题导向”思维的人,却希望的自己能够“不焦虑”。而且这种“不焦虑”的涵义是:我不用付出任何的努力,我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别人告诉我一个很简单很神奇的方法,一下子就能把我的焦虑给“拿掉”、让焦虑感直接“消失”。这是很多人在给出了“解决方案”之后,依旧还是在不停的问“我该怎么办”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就没想要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是希望让问题直接消失,而自己又不用付出太多。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心态呢?那是因为,许多人把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如没有动力、我很焦虑、我没有自信等等,当成了他们不去“解决”问题的「理由」,于是问题就始终无法被解决了。这样一种情况的逻辑,就好比你要减肥,但你觉得自己太胖了减肥会很累,所以就不减肥了是一样的。“问题”本来就是需要你去“解决”的,但你又把“问题”当成了不去付诸行动的一个理由、一个阻碍。那么我们要怎样从“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成“解决导向”的思维呢?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破除“希望问题直接消失”的这种幻想。我们必须深刻的意识到:问题只会在我们付诸实际有效的行动之后才能被解决。就像你面前摆了一个瓶子,想让它倒下,你得伸出手拨它一下。如果你永远不愿意抬一下手,这个瓶子可不会自行倒下。同理,如果你不愿意付诸行动,问题也不会自行消失。但是这种“希望问题直接消失”的幻想是怎么产生的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其实完全缺乏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多数人在生活中从来没有非常强烈的主动争取过什么,遇到了重大的事件或问题,也没有拥有过明确的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任由生活自由的发展,任由自己被外界推动着走。因此在一开始,他们其实就是完全缺乏这种实际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因此,“解决问题”实际上对他们来说,这缺乏一种“实在感”和“落地感”。他们会一直浮在问题的表面,而始终不愿意沉下来坚持去做些事情。这种“浮在表面”的感觉,其实就是对问题的一种逃避。因为不愿意沉下来付诸行动,所以就让自己一直绕着问题打转,幻想着不用去直接面对问题、而在某一天问题就自行消失了,自己也就不用再承受痛苦了。这种对问题的逃避,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建立“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负责”这种意识。实际上他并不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是只想要去“享受”。他只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享受更多,尽可能的让别人为他去应对问题,尽可能的付出的越少、得到的越多越好。“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存在于他们的“幻想”之中的东西。而不是基于当下的、当前的自己实实在在所拥有的这些、所经历的这些。他们当然也会去设想自己未来的生活,但那未来的一切在他们的设想之中,都是很“轻松”的就得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玄幻小说、言情小说能够吸引那么多人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小说满足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这种幻想,即——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只需要依靠奇遇就能速成神功,只需要强迫就能获得美女对自己的忠诚,只需要依靠坑蒙拐骗、就能迅速发家。包括那些7天学会XXX、一小时掌握XXX的网络课程,也是满足了人们这种“付出很少、得到很多”的心理。当然了,如果课程内容过关的话,也许7天你真的就能学会XXX。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把这理解为:我只需要去“听”完7天的课就能学会了。我不需要在课上记笔记,不需要整理这个课程的思维导图,不需要反复复习那些重点知识,不需要花费时间去思考课程的内容以达成理解,更不需要学了之后去实践。总而言之,他们只希望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最多的利益。那么因此所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会活的很飘。他们会一直觉得自己很难找到生活的真实感,也难以从生活中感受到意义。他们很难能够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是在做一件他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他的状态也难以百分之一百的投入。所以他们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处处都很糟糕,很难有令他满意的地方,但是他又找不出最根本的问题在哪儿,不知道到底是哪儿出了差错,令自己获得这么不开心。其实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来自于:他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抗拒。他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生活,没有认识到,当下所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始终理所当然的把他自己潜意识中的那种“理想化生活”,当成是自己应得的,会认为那种理想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生活。所以他总会在潜意识里有这样的一种理由:等我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到来了,我就会好好努力了!到那个时候,我就能充满干劲,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多彩;到了那个时候,那种美好的、没有太多问题的、充满了轻松快乐的一切,才是我应有的生活;这种对未来的期待还有一种变体:也就是认为:等我有了强大的动力的时候,我就会好好努力了;等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完全不同;等我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阴影,我才能够去好好生活;事实上,这些所有的认为我到了未来要XXX我就会改变了、生活就会好起来了的幻想,本质上就是因为他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太匮乏了。或者说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理解、也没有正视“现实生活”究竟是什么,所以他们才会一直活在一种“幻想”之中。他们因为受到影视剧、回忆加工、情绪波动的影响,而把人生理解为是那种仿佛小说和电影中的跌宕起伏的剧情一样的东西。因为“电影”和“小说”对我们的影响太常见、太频繁了,包括一些实际上有剧本、有剪辑却打着“真人秀”名义之类的节目,这些都大大的扭曲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很多人根本活了一辈子都没有明白:文学作品、电影、电视节目,甚至包括你正在看的我写的这篇文章,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化”的描述、或者是“编排”。当一篇文章告诉你:你按照我说的做就能获得幸福的时候,很多人对这种幸福的理解是:像故事里的王子公主一样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天天有人供着的那种“幸福”;或者是由他自己的各种幻想构成的:钱多到花不完,妞多到泡不完,没事多到吃不完。你看,我们对于幸福的认知竟然是由“故事”告诉我们的,或者是由我们自己硬生生的给“想”出来的!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故事本身就不可能是真实的,任何故事、甚至包括所有类型文学作品的逻辑,它都是“作者”本人的逻辑,而不是现实的逻辑;我们在没有充分接受现实生活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是无法知道“现实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一种空想,是一种瞎扯淡;再加上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无数纷杂的资讯接踵而至,这里面有无数的商人为了迎合你的幻想而精心炮制的信息、故事、人设,于是互联网给我们的“幻想生活”提供了一片沃土,我们无数人在互联网上制造出我们“幻想生活”的假象,并彼此交织。由此就导致:“不现实”的对生活的认知充满了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好好体验自己的真实生活,以至于你们看到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以为那些什么“诗和远方”、“高端的精英社区”、“思想深邃的大V”都是真实的。但其实统统都是狗屁罢了。就像诗和远方落回到现实需要大把金钱的支撑,所谓的精英社区里面充满的也不过是一群装逼犯,大V的深邃的思想阻止不了他约炮撕逼。每一次网民幻想的破灭,这从来不是大V、不是社区、也不是文艺青年的美好向往的错,本质上只因为多数网民自己太傻X了而已。他们完全缺乏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识,连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都不愿意去思考。“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他的人品没有关系”,这么简单的道理在生活中一想就能明白了。然而还是有无数的傻X,前赴后继的因为某个人的脸、某个人的思想、某个人的人设而完全将这个人给完美化、理想化。如果你不具备基于现实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始终活在那个被简单化、抽象化、非黑即白的网络世界、幻想世界中,那么你会很难获得一种“真实感”。一个人之所以活的很飘、之所以一直陷在问题里面迟迟不能解决、在他的认知里也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本质上完全是一整套的“系统思维方式”的问题。陷在“问题导向”思维里的人,他们只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为在他无意识的对“幻想生活”之憧憬的对比之下,“现实生活”有着太多的不完美、太多的问题。而“解决导向”的思维并不只是说:你只要学会了面对问题、为自己负责、给问题制定目标和解决策略就可以了。它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如果你还不能彻底的接受“当前的一切就是你的现实生活”的话,即便你能够制定目标和策略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同样也还是会很飘。就是即便当你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你还是会很飘。破除对那种“幻想生活”的渴望,这才是最根本的令我们能够落回到现实的方法。当然,“幻想生活”不等于“理想生活”,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人要苟且于眼前,就没有任何雄心大志了。可以实现的“理想”、和只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幻想”,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不能将他们混淆。关于这一点在我的系列课《清醒的幸福》中有更为详尽的解释。我之所以要强调“解决导向”的思维,最根本的想要阐明的是:人应该学会为他自己当前的生活负责。而且,我们也不得不为自己负责,我们也只能自己为自己负责。如果我们能够回落到当前的现实,意识到当前就是我们的生活、别无选择,意识到幻想的那种生活只是对真实的逃避,那么,我们会转变成“解决导向”的思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人通常以为,那种幻想的生活是美好的,现实的生活是丑陋的。殊不知,人只有接受了现实,才能真正的心安。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4xy9mMpJ7NiP78jsUGHmPmB5QyF1TgQLgq7lV0cT1HPfV7.jpeg趣读丨13个当代韭菜的焦虑表现,上班使我瑟瑟发抖趣读丨13个当代韭菜的焦虑表现,上班使我瑟瑟发抖字媒体百家号转载自单向街书店公众号(ID:onewaystreet2013)作者:sunny▼在精神分析诊治已经成长为一个「巨型产业」的美国社会有一个玩笑说,从5岁到85岁的美国人都在接受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其中,又大约有4000万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患有焦虑症这些数据与现状,使焦虑成为了川普治下的美国最常见的一种现代精神疾病而转换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我们会因为频发且极不正常的侵害、暴力或医疗安全事件焦虑因为就业焦虑,因为拖延症焦虑因为选择困难焦虑……焦虑,可以说是当代社会最普遍的一个不算是心理问题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它是从一系列的复杂因素发展而来的包括遗传、脑化学变化、性格和生活中的事件患有焦虑症的人不只是对在公共场合发言感到紧张对他们而言,焦虑更是一种心理障碍突出特征为过度担忧它所引发的恐慌情绪足以干扰日常生活很多情况下我们察觉不到一个人做的事是出于焦虑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曾专门针对焦虑写过一本《焦虑的意义》书中,罗洛·梅质疑「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他从焦虑的积极意义着手发现了适切的焦虑与人的活力和创造性成就的内在关联而最近,国外一位名为「Psych2Go」的网友总结了焦虑症患者们的13个日常表现这些情况就发生在非常普通的公共空间、社交场合发生在职场,发生在你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刻……你会发现,其中的某些行为你或许也做过但焦虑其实并不可怕——如波士顿大学焦虑及相关疾病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大卫·巴洛在他的《焦虑与焦虑失调》一书中所解释的:焦虑的功能是对潜在的危险情况发出警告,并激发内在的心理机制。这些机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进入「更高级更成熟的功能层面」。而在进入这个「更高级更成熟」的心理判断层面之前我们得先了解「焦虑」的症状有什么:▽1. 趁人不注意时消失,在任何地方/via:ONE字幕组,如无添加别的图注则下同/焦虑会在任何场合发作无论是在杂货店、聚会还是工作状态焦虑症患者只是需要15分钟独处时间来找回自己那些不理解焦虑的人会认为这很不礼貌或者怪异但这却是他们真正需要做的事▽2. 在别人回复信息期间感到惊慌或紧张焦虑会使很多事情变得不成比例无论是发消息给自己的妈妈还是某个特别的人当对方花费一段时间来回复,他们就开始想是不是自己说的话有点太奇怪、太无礼或者惹恼了他们?为什么他们需要这么久?是因为我说的什么话吗?▽3. 过度检查事物,尽管有些事已经很完美了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总是告诉你:在交作业之前要仔细检查但是如果你检查太多次了呢?多到像是你永远也不会把它交上焦虑会使它的潜在目标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是作业,还是检查门有没有锁好Ta会反复检查又检查有些事已经很完美了,但是焦虑不肯让人放松除非再多检查一遍…或者两遍▽4. 不参加聚会焦虑症患者并不反社交事实上他们想去聚会无论是否担心人太多或是音乐声太嘈杂他们只想像其他人一样度过一段快乐的时间但是体内的焦虑就是不允许因为这一点他们躲掉了所有聚会▽5. 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焦虑症患者们经常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提供给他们的机会甚至会变得害怕失败,而且嘲讽自己▽6. 某些日期会让人感到焦虑,焦虑到整个人都很不好患有焦虑的人更倾向于记得创伤事件的确切日期当这些日期到来,这些情绪又一次浮现使得日常生活变得很困难▽7. 非常频繁地拿起手机你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很难只是简单地坐下来等待看到人们忙于某事而你只是坐在那里你会感到不安因此,你需要拿起你的手机或者其他什么可以让你瞎忙的东西▽8. 不交新朋友:不留下印象总好过留下一个坏印象有些人看起来好像不太喜欢结交新朋友但实际上是他们担心得太多:关于会留给别人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因为害怕,他们会说服自己:不留下印象总好过留下一个坏印象结果可能是最终孤身一人尽管真的很想认识一些新的人▽9. 害怕上学或上班尽管之前已经做过无数次这些事了不幸的是,焦虑并不关心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你已经做过多少次这种事了它想发作就发作在上班之前患有焦虑的人会心跳加速、手掌出汗,感到紧张▽10.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很粘人他们真的很关心伴侣由于想知道对方过得怎么样他们会问很多问题或者发很多消息显得特别粘人,虽然意图并不坏只是有点保护欲过度▽11. 临时取消计划,即使是最初做好的计划对很多人来说,制定计划是困难的因为在制定计划的时刻你得有信心并准备好迎接这个世界而当那天最终到来时,焦虑会突然来袭计划不得不取消▽12. 在打电话之前,编好并排练将要说的话焦虑症患者事先准备和排练所有要说的事情因为害怕犯错或忘记要说什么如今,这很适合电话采访但如果打电话的人只是想和朋友聊天就很折磨人了▽13. 要求别人给出一些时间独处时他们并不是要你永远地离开有时候焦虑症患者需要离开人群来使自己冷静下来因为这一点,患有焦虑的人很难交朋友他们确实需要独处的时间但真的很不希望永远地独身一人▼以上种种焦虑情形似乎也部分地解释了在一些艺术或设计类的视觉场景中为何北欧或日式的极简主义与性冷淡的设计风格如此备受追捧或许,我们内在的焦虑和情绪紧张状态真的是需要外部的实体形式来予以平衡/日本 Takuro Yamamoto 工作室的设计师在东京设计的一间具有通透露台格局的极简主义住宅//极简主义的建筑外观与内部装修看起来似乎确有缓解焦虑的效果/如果我们继续参考创立于1923 年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的观点从社会心理学和消费学到观点来看我们的焦虑其实也非常地其来有自在阿多诺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时间已经完全被无所不在的名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机器所操控电影、电视节目、广播、杂志以及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兴社交媒体都像是被消费所驱动的资本主义工业机制故意设计出来转移我们注意力的其结果是使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无暇审视自己的心理变化……/阿多诺认为消费文化和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休闲时间被污染了」/公共新闻塞给我们一堆娱乐八卦和道德故事同时扰乱我们认识置身其中的「透明监狱」的各种途径电影院里外星人入侵和超级英雄的故事大行其道现实社会里真实的灾难却无人在意流行音乐总是不厌其烦地歌唱着爱情暗示着我们生活的欲望在遇到一个命中注定之人时会得到满足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逐渐变得没主见、满头雾水而且个人生活领域频繁地为荒诞的、令人沮丧的公共事件所打断直到焦虑成为一种防御性的、缓冲型的心理常态与此同时,一些与之相对的柔和的、积极的情感和感受力比如说理解、冷静、洞察力、社会群体……却仍然是稀缺的▼有哪些宿舍/出租屋必备神器?为啥大家都觉得上世纪的港星更美?不看《延禧攻略》的人正在被朋友圈抛弃/文字君换了新尾巴,丧宝有话跟你说喔/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字媒体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有趣的汉字汉语文化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心理咨询会让我们不再担心和焦虑
摘要心理咨询会让我们不再担心和焦虑_策略1:让出一个担忧的时间当你意识到你的担心和焦虑控制了你的思想之后,你很难在日常生活能有所作为。但你能做什么?如果你也如同大多数焦虑症患者一样,你会觉得你很难控制你的担忧。你也尝试了许多方法,从注意力转移,为你的担忧找理由,或者设法去积极思维,但似乎没有任何事真正有效。为什么那些尝试停止担忧的方法无效?告诉自己“不要担心”是没用的。你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转移你的注意力,或压住那些担心的思想,但那些可怕的念头和焦虑却很难根除。其次,你越尝试去停止它们或去压制它们,它们反而越强烈。你自己可以做个测试。闭上眼睛去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一旦在头脑中看到了这个大象,就设法不去想它。在接下来的5分钟内,尽量不去想它。你会发现,那个粉红色的大象会继续出现在你的头脑里。所以,“不要去想”这个想法会让你更关注这个你本想逃避的想法。你感觉你必须时时刻刻去注意它,这样一来,反而强化了这个念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控制你的担心。你只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控制。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拖延”担忧。与其努力去制止或取消那些让你担忧的思想,允许你自己去担心,但告诉自己,我一会再去想。推迟担忧的具体步骤1。设计一个“担忧时间”。选择一个时间和地点去担心。最好是每天同一个时间和地点(比如,在客厅里,从5点到5点半),而这些担心最好不能打扰你的睡眠或工作。在这个时间里,你可以允许自己去担心所有的事。其它时间,是无担忧时间。若那些念头出现了,告诉自己(或写下来),在担忧时间里再去想。2。推迟你的担忧。在其它的时间里,如果那些让你紧张或焦虑的念头出现在你的头脑里,写一个简单的笔记并告诉自己,在担忧时间里我再去考虑;并不断提醒自己,以后我有的是时间去考虑,现在不需要考虑。之后,就继续做你当下需要做的事。3。在担忧时间里,按照你的“担忧列表”来担心。反省你写下来的念头。如果那些念头仍然在困扰你,允许你自己去担心它们,但却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如果有些念头不再那么可怕了,或是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可以缩短担心时间,去享受你的生活。推迟担忧是有效的,因为它将人时刻感受焦虑的习惯给打破了,而不需要努力去制止自己的焦虑或者判断自己,而只是简单的推迟。当推迟焦虑的能力发展起来之后,你才能体验到你能控制你的焦虑。策略2:问自己,问题是否可以解决研究发现,当你担忧的时候,你暂时感到轻松一些。考虑问题能转移你的注意力而使你暂时忽略你的感受,甚至让你感到自己做了点什么。但是,担忧和解决问题是两回事。解决问题包括评估情况,想出正确的步骤来制定计划,然后以正确的行动来完成计划。相反,担忧却很难产生计划。不管就最坏的情景你思考了多久,你只是在原地转圈,对______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益处。担忧可分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两类。那些建设性的担忧是指那些你能立刻行动起来去解决的问题(比如,你担心身体是否有病,可立刻去医院做个检查);那些破坏性的担忧是指那些你无法采取行动去解决的担忧,(比如万一我患了癌症怎么办?或,如果我的孩子遇到车祸怎么办?)如果你所担忧的事是可以解决的,立刻开始头脑风暴。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尽量不要花很多时间去寻找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不要在那些你所不能控制的事上耗费精力,聚焦在你能够解决的问题上。就你所有的选择进行评估之后,做一个行动的计划。一旦有了计划,就开始行动。那时,你就会发觉你的担忧大大的降低了。如果那些问题是你所不能解决的怎么办?如果你是长期的担忧者_你绝大部分的担心可能都属于这种担忧。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重要的是要注意你的感受。就如以前所提到的,担心能帮你暂时避免一些不愉快的感受。担忧让你不断的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让你去体验那些不愉快的感受。但是,那些感受是不会因为担心而消失的。当你担心的时候,你的感受暂时被压制了。但是当你的担忧一停下来,那种紧张和焦虑就会接踵而来。然后,你又开始担心你的担忧了(我到底是怎么了,我不应有这些感觉)。能够摆脱这个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接纳自己的感受。对于一些消极情绪的观念,乍看起来这个建议好像很可怕。比如,你曾相信你必须要时刻保持理性和克制,我们不应该感受到某些情绪,比如害怕,焦虑,或是愤怒等。但事实是,我们的情绪是很复杂的。我们常常会无缘无故的感受到某些情绪,尤其是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但是,如果你能接纳你所有的感受或情绪,并承认它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至于被那些感受或情绪所控制,相反,你还能进一步利用它们。为此,当一个担忧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辨别出是建设性的担忧或破坏性的担忧是很关键的。下列这些的三个问题或许会对你辨别担忧的种类有所帮助。如果是建设性的担忧该怎么做?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是你目前正面对的,或者只是一个假设和“万一”?如果是你目前正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这些担忧是建设性的;如果只是一个“万一”,那么,这担忧就有可能是破坏性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只是你假设的一个“万一”,这个“万一”发生的机率是多少?在绝大部分时间,这个“万一”发生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这也是万一的意思)。按照统计学的原则,若某件事发生的概率低于百分之五,则视为没有这个可能性。你可以继续问自己,如果这个问题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那么我目前的担忧是否是切合实际的?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这问题,你能否做点什么去解决它。很多人,只是让自己停留在担忧里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如此,担忧会越来越大,他们的无助感也越来越强,有行动的企图也越来越小。策略3:接纳不确定性不能忍受不确定性是人感到担忧和焦虑的重要因素。长期的担忧患者不能忍受疑虑和不确定因素。他们需要百分之百的确定将要发生什么______事;对于将来的事,他们需要清楚知道,如此他们以为就可以避免不愉快的事以及能控制所有的结果。但问题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确切知道将要发生的事。只是考虑事情有可能会发生意外,或者事情有可能会搞砸,并不能使人更能把握自己的将来。当你担忧的时候,你或许有点安全感,但这只是一种幻觉。只是做最坏的打算并不能阻止最坏的事情的发生,而只能使你不能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所以,如果你想停止担心,就不要去苛求对将来的确定性和期待立即的答案。增强自己对不确定将来的忍耐是缓解我们焦虑的关键。问你自己下列这些问题并写出你的反应,这仿佛能帮助你明白不能容忍不确定的将来所能给你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因素。o我们是否能确切知道生活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o寻求确定的将来的利和弊是什么?或者,知道将来会发生的每一件事是有帮助的或是没有帮助的?o当你遇到不确定因素的时候,你是否倾向于预测坏事要发生?这样推测是否是合理的?积极结果或中性结果发生的几率有多大?o因为坏事有可能会发生,我们是否仍然能好好的活着?策略4:挑战你的担忧念头;如果你长期被焦虑和担忧所困扰,很有可能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出现偏差:你可能觉得世界上到处充满了危险,而实际上不是。你过高的估计了事情可能会变坏的可能性,从事情的不确定性直接跳到最坏的境况,或者把所有有可能会发生的“万一”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一万”。你也可能低估了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定你自己在问题一出现的时候就会垮下来。这些不合理性的,悲观的态度就是认知偏差。认知偏差虽然不是基于现实,但不容易放下。常常的,这种认知偏差会成为一个人终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是自动的,以至于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为了能打破这个消极的思维习惯并停止由此而产生的担忧和焦虑,你必须要做一些认知调整。首先从辨别那些令人担心的念头开始,清楚明白到底是什么让我这么担心和恐惧。然后,不要把这些念头当成事实,而当成假设。这么做的时候,你就慢慢的发展了一个比较平衡而又切合实际的认知方式。问自己下列这些问题能帮助你停止担忧或降低焦虑。o这些念头的证据是什么?是真的吗?o关于我所担心的那件事,有没有一个更积极的,更现实的看法?o我所担心的那件事要发生的几率到底有多大?o如果发生的几率不大,那么结果更可能是什么?o这些念头对我是否是有益的?我对此这么担忧到底能帮助我或是能害我?o如果我有个朋友也有这些担忧,我会对她他说什么?认知疗法也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认知偏差。了解这些偏差能帮助自己明白自己错误的认知模式:______绝对化念头:看事情非黑及白。过度概括化:从一个消极的经验而推断以后会一直如此(比如,我没有被雇佣,恐怕我将永远找不到工作了)。头脑过滤器:聚焦在消极的经验上,同时过滤掉了所有积极的经验。只注意那一件失败的事,而忽略了所有其它成功的事。弱化积极的:找出原因为什么积极的事不算数(“那次报告作的很成功,但那也只是碰巧了”)。跳到结论:没有任何证据而做一些消极的解读,觉得自己懂得读心术(“我能肯定她恨我”)或者是预言家(我能肯定事情会变得灾难化:期待最坏的事情会发生(“因为老师说了我的论文还需要修改,所以我肯定通不过我的论文答辩”)。情绪化的理由:相信你所感觉到的都是事实(“我觉得很恐怖,所以我一定处在危险之中”)。‘应该’和‘不应该’就惩罚自己。标签:基于自己的一个错误而给自己贴上标签(“我是一个失败者,愚蠢的)。个人化:将一些与你无关事而视为与自己有关(他阴沉的脸从我面前走过,一定是以为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策略5:练习正念担忧往往是针对将来——什么事有可能会发生以及你将如何应对。源自佛教的正念练习能帮助你缓解对将来的担忧并专注当下。与前几个挑战你担忧的策略不同,这个策略只是让你关注你的念头,并放下这些念头。这些方法能帮你辨别你的思维给你带来的问题,同时也能帮助你去感受你的感受。o承认并观察令你担忧的念头和感受。不要设法去忽略它们,也不要设法与之搏斗,或控制它们。相反,只是简单的并客观的去观察,不要去判断,也不要有反应。o让你的担忧离开。当那些令你担忧的念头出现时,不要企图去控制它们,你会发觉这些念头很快就会过去,就如乌云穿过天空,会云开雾散的。只有你注意到它们,或设法去控制它们时,它们才会停留。o聚焦于现在。注意到你身体的感受,你呼吸的韵律,在你体内不断变换的感受,不断穿越头脑的念头。如果你发现你被那个念头所吸引,只是将你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即可。用正念冥想聚焦于当下虽然很简单,但如果持续练习就能让你获益非浅。起初,你可能会发觉你的思想会不断返回到你的担忧上。不要感到挫败,每次你将你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在,你都在强化一个新的心理习惯,而这个习惯能够使你从消极思维的怪圈中获得自由。给自己列了一系列自己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并强迫自己严格执行;如果有一件该做的没做或不该做的做了,很糟糕)。______策略6:意识到别人是如何影响你的;和你经常在一起的人会影响你的感受,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研究表明,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我们能很快“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即便是不说话或者是个陌生人(同样,别人也会很快捕捉到我们的情绪。和你长时间在一起的人更能影响你的心情。o养成写担忧日记的习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别人或事情是如何影响你的感受。也许在你的家庭里一直是如此,或者因为你生活中的压力一直如此让你习以为常。你可以保持一个写心情日记的习惯。每次你开始担忧了,有什么可怕的念头出现了,你有什么反应等,写下来。久而久之,你就明白了自己的担忧习惯。o尽量少和让你担忧的人往来。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人常让你感觉很糟糕,或是总是让你感觉压抑?如果是,尽量压缩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或者与他们划一个更清楚的界限。比如,如果和妈妈谈你的婚姻,她总会让你心烦意乱。那么,和她在一起时,就尽量少谈这个话题。o尽量多和能给你带来正面力量的人往来。根据你的经验,和哪些人在一起时能或是忘记担忧,或是对自己的生活更有信心,或是能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陈天智撰写)__心灵花园心理咨询热线:021-总部: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631号爱乐大厦1楼B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信息:
大小:32KB
格式:doc格式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隐藏内容:
<span class="tipso_style" id="tip-p" data-tipso='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记住我的登录信息
输入用户名或电子邮箱地址,您会收到一封新密码链接的电子邮件。
用户名或电子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会告诉你我爱你羽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