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因为家庭和钱的问题不想读书了,(在上大学)我该怎么办呀

上传格式限:gif, jpg, jpeg, png / 最大1MKb
视频地址限:优酷网 / 土豆网 / 56网 / 酷6网 / 搜狐视频 / 乐视网 / 腾讯视频 / OSS
上传格式限:rar, zip, doc, xls, ppt, pdf, docx, xlsx, pptx, pdfx, mp3 / 最大300Mb
提问于 13:08:00
微信扫一扫
美国高中-申请主力群2()
美国高中-在读家长群()
美国大学-申请主力群()
美国高中学生群()
高申预备群()
美国高中-申请主力群2()
美国大学申请学术家长()
FS申高交流群1
FS申高交流群2
FS申高交流群3
FS申高交流群4
FS申高交流群5
FS申高交流群6
FS申本交流群1
FS申本交流群2
FS18fall家长群
FS19fall家长群
FS美高低龄家长群
加小助手为好友
关注FS公众号
客服电话:010-今天中午在外面拉面馆吃饭,吃的比较晚,旁边来了三个大学男生,三张没长大的脸,坐那边抽着小烟,聊着苏北口音,他们彼此说:那谁一个月花一万多,另一个男问:又花一万多,都干嘛去了?另一个说:赌了,然后说:我这个月支付宝里你看看花三千多,我卡上花了三千多。还有什么花了两三千。一个男孩和他看手机花的钱。他高调的说:看看我也花了有壹万了,
另一个不说话。哎,一个不知名的大学的孩子花钱这样,还有赌博的,这父母一个月不赚两万,养不起家何况养得起一个大学生。
现在这么会花钱以后会赚钱吗?真心担忧
现在上大学我们会计家女儿,2000零花。衣服父母买,南京最好大学,家庭条件中层以上反而价值观树立挺好的
我会想起十二年前自己上大学,一个月就200元生活费,手机都没有,同学条件好的也就400--500,最高的生活费就1000,
再过十年。自己还能养得起孩子吗?
我一定要从小树立孩子的价值观。爹娘是平常人家。希望他们必要攀比,走正常人路线。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8-06-01 13:30
我为毛觉得他们是在吹牛逼。
发表于:18-06-01 13:37
搞不懂,婚版没的生这样的孩子的吧,上学花那么多钱干嘛呢?我孤陋寡闻没的见过。
发表于:18-06-01 13:37
不知名的大学,十之八九是花钱上,肯定没什么好学风。物以类聚,正常。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发表于:18-06-01 13:39
这是三观不正的孩子。
微信:cui_197308
发表于:18-06-01 13:45
所以说,在属于读书的青春年华里,必须努力考所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好学校。
宝贝,妈妈爱你!
发表于:18-06-01 13:46
发表于:18-06-01 13:51
一定不是什么好学校
发表于:18-06-01 13:51
12年前上大学生活费一个月只要200?楼主你也太猛了,我22年前上大学一个月也不止200啊。
发表于:18-06-01 13:52
我们家一千八一个月,不过他手里有六万元的存款,这个用来交三年学费和额外消费
发表于:18-06-01 13:53
不久前我还面了一个国外野鸡大学的苏北出生地孩子
跟我吹嘘说他一个月要花两万多,家里条件好,4套房
他每个月挣的根本不够花
毕业一年多换了三家单位,
跟我开价两万
我跟他说,你确实不适合来我们这种传统行业,你应该去做理财行业,薪高
还有或者你就在家里,让家里给你创业。
熟人介绍的,来之前没看到他简历
只说国外呆过,
英语应该还行
不然怎么也会见这种不着调不靠谱的。
发表于:18-06-01 13:59
回复 第9楼 的 @蓝色的二月:那你家算有钱的。。22年前就是九几年。。。你厉害
发表于:18-06-01 14:01
不学好的孩子,再多少钱都能花掉,家长倒霉了
放弃哀伤。
幸福之人,必有幸福之福。
发表于:18-06-01 14:03
我是2001年上的大学,当时一个月家里给400,条件好的同学家里给600~800。记得当时逛街买了一件150元的外套,美特斯邦威好像,回来吃了半个月的一菜一饭
如果我能看到我的背影,他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放在了前面
发表于:18-06-01 14:11
回复12楼的@忆江南已往事 :我96年上大学,学校里的菜只要带点肉炒的就是1.5,饭2两0.3,3两0.5,我一般吃3两,早饭一个包子加一碗粥0.5,这样一天至少4.5,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一个月怎么也不会只花200的。我在我们班算是花的少的,一个学期也要1500,你比我晚10年,居然比我花得少,只能说你厉害。
发表于:18-06-01 14:12
这样的花费太离谱了
&随顺亲和&随遇而安
发表于:18-06-01 14:13
以下是引用 第12楼 @忆江南已往事 的话:
回复 第9楼 的 @蓝色的二月:那你家算有钱的。。22年前就是九几年。。。你厉害...
你把九几年想的太穷了。95年,坐标上海,一个月300。算很中等的生活费。
&&&从现在开始,我只疼你一个人,要宠你,不能骗你,答应你的每一件
发表于:18-06-01 14:13
98年县城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一个月工资是300多不到400块,也就是20年前
发表于:18-06-01 14:15
回复 第14楼 的 @去年烟花:我也是2001年的大学,刚刚开始的时候家里给1500还够用,上了两个月就开始不够用了,后来一直维持在4000左右的样子,到了大学毕业反而少一些。主要看朋友圈,其实我家没钱,但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宁愿在家吃咸菜也要我在外过得好。直到为人父母,我才知道,父母有多么不容易。
发表于:18-06-01 14:20
97年在南京上大学,每月300的生活费。在同学中算正常的,不高不低。备注:我家农村的,家里贫困,但生活费我爸都是想尽办法正常提供。
发表于:18-06-01 14:22
93年,上海,每月两百,加上津贴,240,说实话,不太够。睡觉前饿得慌,门口的小饼子四毛一个,如果想吃两个,要斗争半天。
97年,四年级了,涨到500百,自己做点家教,足够用了。
普通家庭,父母也尽力了,不抱怨。
现在的大学生,在南京,一个月2000左右才够吧。
家有两猫,一儿一女。
发表于:18-06-01 14:24
我上大学时一个月400-500吧,后来暑假打工,用打工的钱买了一个MP3,记忆犹新
你又不是我,凭什么说跟我感同身受
发表于:18-06-01 14:27
回复 第15楼 的 @蓝色的二月:哈哈,,因为我每周都回家。。基本不花钱哈哈。。。还有就是城市不一样
发表于:18-06-01 14:29
在属于读书的青春年华里, 必须努力考所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好学校。
发表于:18-06-01 14:32
12年前& 一个月200也不够吧
发表于:18-06-01 14:32
我05年上大学,一个月400,后来生活费涨到600,感觉够用
发表于:18-06-01 14:32
以下是引用 第19楼 @阿磊 的话:
回复 第14楼 的 @去年烟花:我也是2001年的大学,刚刚开始的时候家里给1500还够用,上了两个月就开始不够用了,后来一直维持在4000左右的样子,到了大学毕业反而少一些。主要看朋友圈,其实我家没钱,但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宁愿在家吃咸菜也要我在外过得好。直到为人父母,我才知道,父母有多么不容易。...
我想知道2001年每月4000你都买了什么,要么就是隔三差五换手机,买笔记本电脑这些电子产品,那时候手机倒是很贵,一款摩托罗拉U形旋转的要八九千
如果我能看到我的背影,他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放在了前面
发表于:18-06-01 14:36
以下是引用 第18楼 @优游嘛 的话:
98年县城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一个月工资是300多不到400块,也就是20年前...
记错了吧,我爸大学老师,98年工资一个月两千多不到三千。因为我当时在上大学,所以特别记的清楚。
我当时的伙食费生活费一个月一千左右,在同学中算高的,大部份人估计四百块左右。绝对没有吹牛。
发表于:18-06-01 14:42
2002上大学,开始是400,后来涨到600,说真的不够用,主要我不爱吃食堂,零嘴吃的多。
发表于:18-06-01 14:42
回复 第28楼 的 @黎北潇:我相信你,,我觉得那时候一个月1000以上都算土豪级别的。。。那你大学时候估计不少女生暗恋你吧哈哈
发表于:18-06-01 14:42
99年,家里给500,一个月用300-350。南京
发表于:18-06-01 14:48
根据我的感觉,这仨屁孩10有89是在吹牛,别当真!&
冷眼看世界
万物随他去
发表于:18-06-01 14:51
各家情况不同,孩子消费习惯也不同,如果是赌博输了钱那正要好好管管了。
儿子的舍友有两个穿奢侈品,追潮牌,一双鞋子都是大几千还有一万多的,另一个孩子只有假期国内国外跑,韩国,日本一年两三趟,消费可想而知。
发表于:18-06-01 14:54
我家今年大一,平均生活费2500一个月,我同事,我同学,高中家长群里说娃 学费的都大差不差的。没听说一个月要10000的。
发表于:18-06-01 14:54
回复 第15楼 的 @蓝色的二月 :怀念我们大学食堂的糍粑,学校门口的煎饼果子
发表于:18-06-01 14:58
90年代初期物价不便宜的,坐标苏州,一斤鸡蛋也要4块钱,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当时我就好个自己煮青菜蛋汤喝。
当时我一个月生活费五百,没觉得宽裕啊,吃点喝点,上课前买点苏州豆腐干吃吃,做点便宜衣服穿穿,周末上观前街逛逛,都要花钱啊,而且不是奢侈消费。
发表于:18-06-01 14:59
回复 第32楼 的 @sa:
真不一定是吹牛
但是吧,还是要做注意场合,注意分寸,低调行事
不过楼主是偷听的,这三娃儿倒是没什么问题
发表于:18-06-01 15:03
回复 第30楼 的 @忆江南已往事:没有,人长的比较丑。我那时候钱主要是吃,基本在学校小饭店炒菜吃,不在食堂吃。
发表于:18-06-01 15:04
回复 9 楼 @蓝色的二月 :
12年前 06年 我高中
一个月350吧。。包含吃喝 网费 200夸张了
发表于:18-06-01 15:10
回复 第37楼 的 @sunny-sun1:哈哈是偷偷听到的。。主要聊的是我感兴趣的,他们这个年代我经历过,,有些想法就写一下而已哈哈,,下次不能乱听乱想
发表于:18-06-01 15:15
回复 第33楼 的 @yyanran:我觉得有钱的家庭是有。真有钱的人家不会把孩子送到我们附近这家上学的。
这三个就是我们附近的一个不知名三本都不到的一个挂靠的(我不想说名字)大学。。我觉得出来能干嘛,还有女孩抽着烟。。。哎。。。可能是我思想保守。。陈旧
发表于:18-06-01 15:17
以下是引用 第32楼 @sa 的话:
根据我的感觉,这仨屁孩10有89是在吹牛,别当真! ...
不一定的,现在的孩子玩网游,看直播什么的,
都是有偿服务;一个月花掉一万不是新鲜事。
缺乏自律,不求上进的孩子,真是坑货一枚。
发表于:18-06-01 15:20
97年,大学,坐标苏州,除了周末,每天学校食堂,一个月食堂伙食费就200,周末四次观前街,200左右,几乎不买衣服。一个月一共400块左右花销。紧巴巴的。
发表于:18-06-01 15:25
&&[第2版 06-01 15:25]
回复 第40楼 的 @忆江南已往事:
想是正常的啊,评论也是正常的。
我们跟他们毕竟隔了一两个年代,就算看不惯他们,也是正常的。
我自己家有这个年代的,大概能稍微了解一点点
每个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消费都是合理的,不攀比不自卑,如果自己挣的能撑得起自己的消费更加合理
发表于:18-06-01 15:26
回复 第41楼 的 @忆江南已往事:是江宁那边的一个学校吗?如果是,不要小看这个民办学校哦,有钱人家的孩子多呢。
发表于:18-06-01 15:33
十一年前上大学的表示,每月生活费1000,超市用苏果卡,衣服爸妈买,1000块基本上全是吃了的,长了一身肉
发表于:18-06-01 15:45
身边的孩子,大多,个个精打细算,看得很是欣慰。
&&做睿智女子,
――积极面对生活!
发表于:18-06-01 15:52
我家闺女上大学,一个月1200。本地。
发表于:18-06-01 15:56
我20年前大学毕业,在杭州一个月用400,还是女生,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买衣服去大市场,一学期回家一次
发表于:18-06-01 15:59
2001年在南京上大学,每个月300左右,我属于不乱花钱的,衣服也舍不得买
家里条件好点的,苏南来上学的,应该有上千的
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率先买了诺基亚摩托罗拉
而我是攒了很久做了点兼职才买了个迪比特
共3页 到第页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班主任坦诚地告诉你:不读书的孩子,还能拿什么拼未来!
不要在最该努力的年纪偷懒,
你读过的书吃过的苦,
终将铺成一条宽阔的路。
首先,给大家看个故事
半夜醒来,发现女儿卧室的灯还亮着,就过去看。女儿皱着眉,正在抄写英语单词。
我问,怎么还不睡?女儿气哼哼地说,我今天听写错了几个英语单词,老师让每个词抄写一百遍,还有两百个就抄完了。我问,怎么还错了呢?女儿一翻白眼:没好好背呗。
我边往外走边说:那就别埋怨,老师也是为你们好,希望你们扎实地学好知识。
女儿把书一推:妈妈,学习好苦呀,还是你们大人好,每天上个班就行,你看我都累成狗了。
我苦笑,大人轻松到“每天上个班就行”吗?
前几天,我一个表弟有事来找我,脸上大写着一个“沮丧”。
他在一家私企打工,干了六七年了,收入算还凑合。可去年有一段时间他们工厂效益不好,老板说工资暂时按百分之六十开,等效益好了再补上。工人们也没啥意见,既然在一条船上,就得同舟共济吧,再说,那百分之四十只是暂时不发,又不是不给了。
今年上半年,表弟他们工厂的效益特别好,天天加班加点赶订单。大家以为效益好了,去年少发的那部分工资该给了吧?
可迟迟没有发的迹象,几个工人就去问老板,老板一脸无辜:去年不是和大家说好的,厂里效益不好,工资就发百分之六十,大家都同意的啦。工人们面面相觑:不是说效益好了给我们补上吗?
争执了半天,老板死活不承认说过“补上”这话,工人们也拿他没办法。
表弟知道我做HR的,就来讨个主意。
我说这事简单,去劳动部门一反映就解决了。表弟犹豫着说,不是没想过,只是我们和老板闹僵了,饭碗不就砸了?唉,好几千块呢,要是这钱挣得轻松,不要就不要了,可都是用力气换来的钱,想想就心疼。
我一边继续帮他想办法,一边埋怨:你脑壳也不慢,可当初就不好好上学,整天说上学累,你要是能考个大学,找份好工作,还会受这种气吗?
表弟懊恼地说,姐,你就别说了,我后悔有什么用?那会儿我净跟张东打游戏了。
我哼了一声:张东,人家是拼爹的好不好,他可以大字不识,照样住豪宅开豪车,你拼谁?你只能拼自己!你堂姐才是你的榜样。
他堂姐是我这些表弟妹里最出息的一个。
今年七月,在法国留学的表妹回国省亲。她这些年忙于学业,在国内重点大学本硕连读,又出国带奖学金读博士。从小成绩拔尖,当年高考在她们县考了第一名。
饭桌上,表妹侃侃而谈,浪漫的欧陆风情让人神往。女儿很羡慕,说,小姨,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表妹鼓励她:好好学习,你会的。
女儿问,就只有学习这一条路吗?
表妹沉吟了一下:对于那些某二代某三代来说,他们通往世界的路有很多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条。但对于我来说,考学可以说是唯一道路。
我的父母都是务农的,他们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每次我妈妈说起县城就特别兴奋,说那里好大呀,人好多呀,东西好贵呀,我都有想哭的冲动。我从小眼见父母的辛劳,就立志要通过自己努力让他们将来可以改变一下生存状态,享受一下生活。
女儿好奇地问了她最关心的问题,小姨,你那么努力不累吗?
表妹笑了:累啊。可是,如果你把学习当成一件有趣的事做,开始的时候你觉得很累,可当你一次次踮起脚尖超越了自己,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突破之后,你会感觉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
宝贝,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比起建筑工地的烈日暴晒,比起在寒风中叫卖蔬菜水果,你会发现,学习是最轻松快乐的事。不要辜负十几年象牙塔的时光,它足能撑起你的梦想,让你的目标落地生花,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
女儿陷入沉思状。
是的,孩子,我也知道你学习苦,也不要求你成为第一,但你要在该努力的年龄,不惜余力。
如果在最该努力的年纪选择了庸碌无为,却借口平凡可贵,我敢保证,将来你会非常后悔,却无法言说。
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
为什么上学不是唯一出路,而我们却一定要上学?
昨晚,老公的几个初中同学在我家小聚。期间几个同学侃侃而谈,相互寒暄,从生意场经谈到教育问题,其中有一同学谈得甚是起劲,说是家中读小学的儿子成绩总是倒数。
妻子对此着急上火,他倒是淡定,持有不同想法:认为孩子会读书,不会读书看各自的天分和造化,觉得有文化不一定有出路,没读书照样可以赚大钱,甚至比那些从小优秀的孩子更能混出一番天地。为了让他这一理论更加具有说服性,他还列举了一堆事例,说是某某某小学二年级还没读完,现在是住别墅,开名车,手下公司还聘请了一大堆的名校毕业生。
显然,他是“读书无用论”的膜拜和追随者,认为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只要有钱,什么都不是问题,就像他所说的,孩子不会读书,有条件将来就把孩子送出国。听到此言论,我心里有满满的违和感,其实存在这一思想的人大有人在。
读书无用论在中国有多大市场?
这个问题不太好定量回答,不太可能设置一个调查去统计人们对读书价值的判断。但是定性地答一答还是挺随意的。用坊间流传甚广的两个小故事来展开:
a.同一件事, 博士后花了90万, 农民工190块搞定。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
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90万,成功解决了问题。
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1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
2、学历不够的人很有创造力;
3、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b.美国宇航员在太空很郁闷,失重条件下钢笔和圆珠笔总是写不了字。美国科学家花费了10年时间100 亿美元终于研制出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钢笔。而与此同时,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一直用铅笔。
这两个故事,答主是听过不下30次。不用想也知道答主对这两个故事有多么深恶痛绝。
第二个故事辟谣很多次,说说第一个故事,且不论联合利华可不可能摆个电风扇在生产线边上吹盒子,即使它也这么做了,那么多生产线,每一条雇佣一个工人捡箱子,一年的工资奖金加起来也不止90万。
但不读书没文化是不是就不可以成功呢?如果这里的成功指的是赚大钱,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那么答案当然不是绝对的。因为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可有的人就把这少数人的成功当成了自已向往的目标,却没有看到更多数人因为不读书、没文化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在生活与人交往中找不到沟通的话题而感到心灵空虚。
对于“读书无用”的信奉者,他们可能觉得读书的唯一价值与最终目的就是创造物质财富,一旦他们看到或找到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其它途径,就会否认上学读书的作用。那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呢?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和看法吧,我想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的,不管我们将来想要做什么,都需要相应的教育,无论选择哪一种职业,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高考制度不合理?
有一些人,他们不直接说读书没用,但是爱扯国内外差距,然后顺势说起中国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顺便提一提国内参差不齐的高等教育质量,看得人眼花缭乱。
其实这也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读书无用论”,典型的论调有”并不是我考不上大学,只是高考制度有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质量太差,我不愿意浪费时间“云云。
这种论调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它混淆是非,把高考与某种技能等同了起来——“我仅仅是不擅长这种技能而已,并不说明我不如别人,就好比我篮球打得不好,但是我会踢足球啊。”问题在于,高考并不是一种技能测试,高考是一种素质测试,它的出发点是把更优秀的人筛选出来。
高考的出发点,直白点说,就是看看哪些学生更聪明、更勤奋、更有执行力。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高考就算是考电子竞技,仍然还会是目前上名校的这些人上名校。
我很赞同这种观点,高考只要还是素质测试(电子竞技还真的是素质测试),那么它考什么都一样,因为更聪明、更勤奋、更有执行力的人,干任何事情都同样优秀。
话说回来,那些说“学历不等于受教育程度”的人,请等你们拿到高学历之后再说这话吧。比尔盖茨确实从哈佛大学退学了,但他申请哈佛时的SAT分数是1590分(满分1600),如果有人能在高考中拿到类似的分数,然后选择不上大学创业,我相信他也一样能取得成功。
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小编只想说一句:读书虽苦,却是你通往看世界的路。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孩子上大学,到底能回报我们多少钱?读书最终将带给我们什么?
今天和大家算一笔帐,从出生到大学,你的养娃成本有多少?
这一算,算哭了不少人,据说有人的账单高达近200万元!那么,小编今天想要继续提问:孩子上大学,到底能回报我们多少钱?
关于中国的大学回报率,清华大学教授李宏斌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教育的真实回报率被高估了。所以,目前人们在受完所有教育后获得的经济回报、职业地位中,只有1/3真正来自校内校外的教育,而2/3是由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带来的。
因此,李宏斌教授说,在剔除掉学生的先天能力、家庭背景因素以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是10%,而高中教育回报率几乎是0。
看到这个结论,可能有的人会很吃惊。都说读大学是帮助一部分人实现地位提升、社会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如果连大学回报率都要依靠家庭背景,那么背景不强的孩子,是不是就真的没得选择了?
别急,等读完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除了家庭背景,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大学回报率。如果背景不强,还有其他方面可以努力。
而且,即便是家庭背景对大学回报率的影响,有些令人沮丧,但倘若因此就去鼓吹读书无用论,那就太过无脑了。
因为众多人的经验,以及科学研究都证明,不读大学,会让人在一生中少赚很多钱、少获得很多资源、少结识很多人脉,除非有人天赋异禀、能力超人,或者拥有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的头脑和家庭。
废话不多说,带你了解大学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还有读大学与不读大学在收入、事业前景上的区别。
(长文预警,非战斗人员可以先收藏。)
了解教育回报率
什么是教育回报率?
回报,可以是经济收入这样的显性收益,也可以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带来的精神满足,以及社会地位晋升、人脉资源增加等隐性收益。如果算上上学时遇到未来的人生伴侣,那么这个回报可能还包括“婚姻回报”,和为下一代改善基因的“基因回报”。
因为这些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都是通过一个人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才得以体现,所以在探讨“教育回报率”时,我们会着重于“大学回报率”。
资源、人脉、社会地位提升等隐性收益,很难将其量化比较,而金钱收入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所以,经济回报仍是学生和家长在做决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同时,经济学家也会以收入水平来衡量“大学回报率”。
大学回报率平均有多少?
历年来有很多研究算出,中国城市教育回报率大多在6-10%,意思是多一年教育,收入就增加6-10%,而农村的教育回报率则在4%左右。这就意味着,高中毕业后有没有再读至少四年的大学,将会造成两种学历的巨大收入差异。
大学回报率受什么因素影响?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大学回报率看起来并不赖,但为什么有人读了大学从此海阔凭鱼跃,而有人即使拿了毕业证也只能蜗居地下室呢?
研究人员也发现,即使平均的大学回报率很高,但并非意味着每一个人享受相同的回报率。有人能得到51-91%的回报,可以说是通过大学获得地位飞跃;而有人却收获-32%的负回报,生活质量还不如高中毕业。
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呢?
这就要看,每个人受教育的回报率,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
(1)个人能力
在中国,高校扩招导致的普通大学教学质量下降广为诟病,从中导致的学生能力不足、浑水摸鱼拿文凭,更是屡见不鲜。这就导致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从大学宿舍直接搬入蜗居床位。
他们花了四年时间和数万元学费、生活费,最后得到什么?
在一项关于“职业技能”的权威研究中,学者发现有五项能力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这五项能力就是“情绪稳定、性格外向、乐于尝试、为人亲和、做事尽责”,其中,情绪稳定、性格外向和做事尽责是最重要的三项。
有的人读了四年名校,甚至再加上2-3年研究生,都不一定学到了这些至关重要的能力,因此更容易在职场上频频受挫、加薪无力,让人产生“白读书”的感觉。而有的人只读三流大学,甚至没有大学文凭,却因为能力出众而走得更高更远,成为“读书无用论”者广为推崇的传奇典范。
其中的差距,就在于职业能力,而非学历高低。而这些能力,其实要看你究竟怎样利用时间和学校资源,充分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学历出众、能力超群,就可能全面向好、所向披靡;学历了了,能力一般,则只能接受命运的调戏。
所以,如果你没有进入一所很好的大学,或者一流的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通过针对性地训练以上几方面能力,帮助自己弥补学历不高的遗憾。
(2)学校质量
一般说来,名校学生的大学回报率,会高于普通大学的回报率。
李宏斌教授测算出,毕业于名牌大学、211大学,比普通高校的回报高28%,而985大学的回报率,是211大学的1倍,所以在中国读好大学是有回报的,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要挤破头进入好大学的原因。
这一点也无可置疑,名校不仅教学质量高、硬件条件佳、社会声誉高,而且校友资源广,也会在精神境界、人脉广度、社会软资源等方面上,给予学生很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机会、走得更远。
(3)所选专业
总的来说,工程类、计算机类和数学专业,将会比文科类专业的回报率更高。
如果孩子实在对文科类专业感兴趣,那么名校的文科专业回报率,一定要比普通大学文科专业回报率高。
还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本科各专业中,数学和计算机的大学回报率高达18%,高于平均水平的10%。接下来是工商管理(17%)、社会科学(15%)和其他文科类专业(12%)。另外,教育学专业的回报率最低,是9%。
在中国,各专业的回报率排名也基本相似。
根据2016年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的数据,中国大学十大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如下,依然显示出理工科&商科&文科类的趋势:
中国十大本科专业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如下:
除了“理工科类的大学回报率较高”这个事实,相比于文科类毕业生,理工类毕业生还比较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在中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是医学(95%),其次是工学和教育学(均为71%)。
因为满意度不高一般都会离职转行,而文学和农学半年内离职率,是各专业中最高(31%),医学专业半年内离职率则只有12%。依旧说明,理工科类最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对自己工作满意度较高,也较少在短期内做出转行决定。
如果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有较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工作中有很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很多的思维定式需要打破,这势必会给毕业生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会付出更高的时间、金钱等转换成本。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了,如果你想最大化自己的大学回报率,而且想减少转行几率、避免不必要的时间、人力、金钱损失,不妨选择数学、工程类、计算机类的理工科专业。
而如果实在喜欢文科和商科专业,就最好努力一把考入名校,在校期间保持好成绩、训练职业技能,就会获得较高的大学回报率。
不是有一句话说,“我们这一代读金融和理科,就是为了下一代有能力读艺术和哲学,还不用为前途和生活发愁”。
上一代读了回报率更高的专业,爬到人生更高的层次,自然也能为保证下一代生活无虞,让孩子得以依照爱好,选择看起来回报率不高的专业。
(4)家庭背景
根据文章开头李宏斌教授的结论,家庭背景对一个人未来的决定力量,包括大学毕业后的工资收入与发展前景。比如,出生于城市、富裕家庭,父母是公务员,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更高。
而家庭背景对未来成就的决定作用,在一项研究社会阶层流动性的英国研究中,亦有所体现。
这项研究发现,那些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即使能力不佳,也会因为家庭背景优越,而不至于掉下已有阶层。其中原因在于,家境优越的中产父母,为了防止自己孩子阶层下滑,利用金钱优势、社会资源、人脉关系,为孩子有效创造了一个“玻璃屏障”(glass floor)。
这个“玻璃屏障”,就是由足够金钱、知识和资源拓展开来的丰富的学习机会,让经济优越的孩子学到足够的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自律、沟通、坚持、坚毅等非认知能力。
这就导致,哪怕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成绩差,也比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等生,进入好大学、成为高收入者的可能性,要高出35%。
那么,贫困家庭的优等生读了大学,会不会就可以和富裕家庭的差等生抗衡呢?
沮丧的事实:
家庭背景的力量难以撼动
中外学者的研究,通过已有的大量数据得到结论:大学教育的确可以增加收入,但依然无法抹平贫富差距。
也就是说,家庭条件不佳的大学生,即使拿到大学文凭,其刚毕业时的收入,以及收入增长速度和幅度、职场收入和职业天花板高度方面,也很难敌得过家庭条件富裕的大学生。
刚毕业时收入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孩子,就连大学刚毕业时的收入,都可能比富裕家庭的同学低,这在中美两国都是通用的法则。
根据2009年的一项研究,城镇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年收入增加1万元,相应学生的初次就业收入就会增加33%,而农村生源中,父母年收入的影响则不明显,这被认为是因为农村父母给不了孩子太多帮助。
并且,对于父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孩子来说,其父母平均教育年限在9年以上,则这个孩子大学毕业时的初次收入,则明显高于父母在非政府部门工作的毕业生。这也许是因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位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而职位高的政府人员,可利用的资源更多,投入给子女的就更多。
国外Heckman和James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父母学历每提高一年,就能使子女收入增长3-5%。
总的来说,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父母学历越高,孩子在大学刚毕业时收入就越高。
整个职业生涯收入
Payscale还发现,美国只有18%低收入家庭的大学毕业生,会在职业生涯中期时进入收入前25%收入梯级。也就是说,只有18%的人,会通过大学教育,完成底层到上层的逆袭。
而家庭收入本来就在全国前25%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当中就有39%的人,会在职业生涯中期时,凭个人资产进入前25%的收入梯级。而毕业10年后,有1/3家庭收入在全国最低25%的大学毕业生,收入水平仍在最低25%,也就是说,1/3依旧留在底层。
可以这样理解,哪怕毕业十年,也依然有近33%来自底层阶级的大学生,仍旧摆脱不了底层的命运,无法获得社会阶层的流动。
就整体来看,无论出身贫困还是富裕,大学教育都会增加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但是,增加幅度依然有很大差异(如下图)。
来自最富裕家庭的孩子,到了职业生涯中期时,其收入增幅最多。
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推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与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两个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逐渐拉大的。
大学刚毕业时,低收入背景学生的工资,是高收入背景学生的2/3。但到了职业生涯的中期,也就是刚进入他们的中年时期,这个数据是1/2。从2/3到1/2,可以看得出他们的收入差距是越来越大的。
也有中国学者得出,父母的教育水平,能解释收入差异的5.58%。又由于在中国,户籍制度也是一个影响职业和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户籍类型也能解释收入差异的7.08%。
如果再算上性别、健康水平和父母职业地位,在中国,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这一项,就能解释人与人收入差异的13.78%,这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富者越富、穷者愈穷,或者干脆原地踏步,马太效应持续生效。
一个人除了毕业初期的收入,其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也是会受家庭背景影响的。家庭后备资源越多、财富水平越高,一个人在事业中就越有后劲,获得的资源和支持也就越多,所以收入上升速度和幅度越大。
事业晋升空间
除了收入,家庭收入水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一个大学生在职业阶梯上能爬多高、走多远。
家庭收入在全国前25%的大学毕业生,有18%的人成为了高级管理者,而家庭收入在最后25%的大学生,则有33%止步于中低层管理者,成为高级管理者的人更少。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富裕家庭的父母,会不遗余力地在家庭资源、社会关系方面,对孩子的事业的给予支持。他们正如《欢乐颂》中的曲筱绡,在职业生涯早期,不需太费力就可以在各种资源的加持下迅速成长,所以成为高级管理者的几率更大。
而家庭资源并不强大的大学生,其家庭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就好比邱莹莹、樊胜美一样,需要全凭自己的个人力量,从职场小白开始打拼。即使最后也能与家庭禀赋雄厚的同辈平起平坐,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时间。
为什么一张大学文凭,
依旧敌不过家庭出身?
看到这些事实,也许你会开始产生疑问:家庭财富水平和父母教育程度,会影响孩子从小受到教育的质量,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即使贫困的孩子上了大学,他们依然无法在收入上匹敌家庭富有的同辈人呢?难道出身就是一生的宿命,摆脱不掉了吗?
研究此课题的经济学家认为,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童年时期的家庭资源
我们曾有多篇文章都提到,家庭经济水平高的父母,会在孩子教育中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经济资本),主动快速地给予孩子帮助,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职业感觉”、社交能力和其他软实力。
他们所采取的“协同培养“策略会使孩子在进入职场前,就获得足够多的能力、气质和毅力,持有更高的理想抱负(文化资本),从而更容易好的发展。在孩子进入职场的时候,背景强的家长,还能够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求职和晋升。
如此一来,家庭背景就通过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途径,产生对下一代的影响。
而家庭比较贫困的父母,会过于依赖学校和公共机构,在教育中通常所采取的“放养散养”、“快乐教育”策略虽然保护了孩子的天性,但也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从而无法获得有利于职场发展的足够技能。
这些孩子进入职场后,很多职业技能和素养,都需要靠自己的试错和碰壁去习得,所以其职业发展之路,会比从小就获得职业感觉的同龄人要更缓慢、更坎坷。
贫困学生所读的大学质量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顶尖大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中产或以上阶层。在中国如此,在美国这个阶层分化明显、大学学费昂贵的国家,更是如此。
其中原因,有贫困家庭孩子的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较落后,从而导致的“被动考不上”,也有优秀的贫困孩子因自卑造成的“主动不敢考”。
美国教育部门的数据显示,只有不到10%的贫困学生数学成绩拔尖,而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占据数学高分成绩的48%。
在这样的成绩差距之下,两种家庭的孩子,在高中后所去的大学,自然也会完全不同。
越是精英大学,越是集中了家庭背景好的学生。
在哈佛、耶鲁法学院这样的精英大学,有60%的学生来自家庭年收入前10%的家庭,而只有5%的学生来自家庭年收入后50%的家庭。而且,基于同时,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进入精英大学的几率要比贫困家庭孩子高4倍。
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清华大学的学生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经济学家也发现,很多成绩不错的贫困家庭孩子,都不敢报考精英大学。尽管这些学校有很好的补助政策,也可能提供非常有用的学业、职业能力培训支持,但这些孩子在高考之前就低估自己的能力。
并且,有的贫困孩子即使进入精英大学,也会因为“绝对的少数派”而被校方忽略。在一本专门描述名校贫困学生的书《Paying for the party》中,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很多孩子感到迷失、沮丧, 或产生心理问题,或承受不了压力选择退学。
我们已经知道,大学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收入水平,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只能去普通大学、专科学校,这也就造成他们很难在毕业后找到收入丰厚的工作。
贫穷束缚了努力的脚步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即使没有人提醒你稀缺的存在,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智力和自控力。
而且长期的稀缺感,会在大脑中留下记忆,使人即使拥有了足够的钱,也会无法彻底摆脱紧张感。
长期处于贫穷状态下的孩子,其智商发展会存在一定的滞缓,这也是稀缺感对智力限制的证据。
稀缺会导致“管窥”,也就是说,内心的稀缺感一旦占了上风,人就会忽略了诗和远方,而只看到眼前的苟且。同一个人,哪怕他本来就拥有高智商,也会在稀缺状态下表现出比自身更低的智商。
如果一名学生整天为钱的事发愁,那么他对金钱的稀缺感,就会让他过度专注于缺钱这件事,自然无法专心学习和发展能力。
在大学的时候,他们容易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能力发展贡献极小的兼职中,从而没有多少时间去思考真正有用的事,更舍不得投资自己。
哪怕工作以后,也会因为家庭负担、未来生计而对金钱关注过多,忽视了自己的职业技能提升。相比于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发愁,从而可以专注于自身能力发展的同龄人,这些低收入背景的人,就可能更缺乏进步和提升的后劲。
由此看来,彼此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也是情理之中。
回报率低,
就不读大学了吗?
大学与高中文凭的收入差距
也许你会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其实并不高,甚至可能还不如已工作几年的高中毕业生。但Pew的数据是“整个职业生涯”,说明高中学历者收入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是越来越慢的。
而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即使起步收入不高,但他们在大学中积累的知识、能力、资源、人脉,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使收入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而拉开与高中毕业生的差距。
高中学历越来越不值钱
学历与贫困的关系。在今天这一代的年轻人中,就有22%只有高中文凭的人处于贫困中,而1979年时的年轻人中,只有7%的高中学历者处于贫困。
可以看出,如今只有高中学历,日子将会越来越不好过。
现如今,如果仅仅止步于高中文凭,就很难在社会中维持生活。倘若不去读大学,那么一场大学教育可能带给你的各种“软资源”,就会与你失之交臂,更不要说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社会习惯于将”没读书的大老板“和”高学历的小职员“相比较,以论证”读书无用论“的有道理,却忽略了时代的变迁和成功要素的变化。
正如有篇文章中所说:
不需要科技含量的小五金创业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没有读书”的人要想再创业成功,已近痴人说梦。
没读过书的农民企业家,因为缺乏发展企业必须的技术,已经很难与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相抗衡。低技术行业已经形成了垄断,在这些领域很难有零起点、无技术的创业成功者。
也就是说,中国以后的发展,很难再出现”没读书的大老板“,而更多的将是”读过书的大老板“,而且他们将出现在科技含量更高的行业。
因此,从收入水平、事业空间和工作满意度来说,读了大学的人,都完胜没读大学的人。
今天的文章中,科学研究很多、数据不少,也许阅读过程并不会那么美好。但我们通过大量的证据,就是想帮助大家看清:
要算清教育回报,并非一个简单的话题,如果你想弄清楚“读大学究竟会如何影响人一生的收入,以及贫困家庭的孩子要不要读大学”诸如此类的问题,势必需要坚实的论据和数据。如果仅凭一味的说教和个人案例,是很难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
在这些证据中,有比较残酷的现实,比如“家庭背景的确会影响初次就业收入,和毕生的收入水平”,但依然有鼓舞人心的信息,就像“高中学历将越来越贬值,大学学历总能比高中学历多赚75%”。
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家长来说,让孩子读大学是一件不需要犹疑的事。
他们考虑的更多是“能不能读名校”,以及“读什么专业”。这篇文章中“理工科大学回报率高于文科类专业“,以及“名校文科类专业,其大学回报率高于普通大学”,这些信息可能会对他们更有用。
而对于条件不是很好,且掏出孩子学费都要费很大力气的家庭来说,尽管让孩子读大学未必能在这一代实现阶层的晋升,也或许无法与家庭禀赋优厚的孩子相匹敌,但如果与相似家庭背景、但没有读大学的同龄人相比,他们会获得的经济收入和隐性资源,将是高中学历者远远比不上的。
拼能力、拼学历,或者拼家庭,你总得有一样拿得出手。
也许家庭是你无法改变的宿命,但能力可以加强,学历可以提升,担心普通大学回报低,就去考名校。
或许总是有人劝告家贫学子不要费力费钱读大学,但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选择都会有风险。而如果这一代的贫困学生读了大学,那么他的下一代就很可能无需再被贫困束缚住了手脚,也不必为上不上得起大学而纠结。
贫困,也许无法在一代中消除,但至少可以通过教育而逐渐淡化,在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摆脱贫困。
一代人的微小努力,都会在下一代身上产生不小收益。
世界有诸多残酷的事实,我们希望把它们摆在你面前,帮你看清各种选择的利弊,总比永远在不自知中颓废落后强。
转载自家长进化论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