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因我孩子身体原因各种什么理由可以有身体接触不让我孩子上学。找县教育局他们向着校长说,找市教育局他们让找县教育局。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谈孩子的艺术教育
栏目:经验交流 /
编辑:祯儿 /
摘要: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但是应该如何为孩子选择艺术课程呢?以下是小升初网小编分享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谈孩子的艺术教育。
& & 新学期来了,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又犯了难:如何为孩子选择艺术课程?怎样理解艺术教育的作用?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以下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掷地有声》搜狐教育名家沙龙上谈到的观点,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 &艺术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唤起孩子艺术潜质
& &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李校长,我知道您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开始接受教育,那个时代有没有艺术教育,就是说您受艺术教育的启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 李希贵(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按我们那个时代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不被重视,音乐课、美术课开的也不是这么完整,甚至没有专业的老师,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对艺术也没有太多的概念,或者理解的比较宽泛。尽管那时候学校没有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但不能忽略艺术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 &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据我了解当时艺术老师是非常缺乏的,甚至农村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老师,没有很完整的专业的艺术教育。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对,其实很多专业的艺术人才有时候不是靠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有艺术天性和基因,而教育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这样的孩子发现他的艺术潜能。所以艺术类的课程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唤醒孩子的艺术潜质。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和美术对一个人的大脑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到三岁,甚至零到三岁,你能不能听到多样的声音,就决定了你的神经元能不能被打通多少。教育上有一句话是"钢琴曲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好多年轻的妈妈,我都告诉她,让孩子多听各种钢琴曲,紧凑的、舒缓的各种钢琴曲,从怀孕就开始听,一直叫孩子听到三岁,这个时候,孩子好多神经元就会被打通。再就是看更多的颜色,尝各种味道,打通声音和视觉的神经元。
我们一般人90%以上的神经元是坏死的,没有被打通,小的时候接触的东西太单一,没有被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本身不仅仅是艺术修养,它对人的思维开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 教育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到底起到多大作用这个值得探讨,但是对一般的孩子来说,我们追求的不是让他要成为一个艺术专业人才,而是从更高的层面健全他的人格,提高他的艺术修养。艺术教育弥补了其他学科没法儿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人的艺术修养、情感、情趣的培养,这些在数学课、物理课等无法实现或者实现困难的。
& & 定位有误导致很多家庭艺术教育失败
& &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有很多家长让孩子走艺术的道路可能更多是为了圆自己当初的梦想,李校长您怎么看现在的艺术教育市场?
& &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因为定位存在误区,我们家庭的艺术教育很多都是失败的,很多家长把孩子定位为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但后面发现艺术家的路走不通然后就放弃,甚至由于一直专注艺术的培养而荒废了文化课学习,这样就造成了失败。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定位有问题。
& & 可能家长也很无奈,现在的升学现实可能对他们造成了很多迷盲。但从教学本身来说,我们还是会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去发现他自己。当没有发现的时候,也不要操之过急和急于求成,真正培养艺术家必须建立在天分的基础上。我们经常提起爱迪生的那句话: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爱迪生接着又说了,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我们有时候经常忘了后半句,但是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通过艺术教育的培养,有一种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去陶冶自己就够了。而真正去创造美,我觉得也不要太局限在艺术家身上,在生活和在工作之中,美不仅仅就是音乐和美术,我们可能用不同的形式在创造美。
& &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 & 孩子做属于他年龄的事,别让教育变迫害
& &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我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应该是农业不是工业,不能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出来。而且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喜欢抢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 &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年龄段去做什么,这是有规律的。在不适当的年龄段却过早地做了某些事,这会严重伤害他的胃口。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本来是有的,结果,我们过早的把它转到了技巧,就会伤害他。怎么循着这条规律,循着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欣赏能力这条线给孩子配置适当的资源和教育,这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
& & 我曾经在小学五年级做了一个调查,即一个语文课本上的30篇文章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是哪篇。我发现很多名家的范文被排在后面。像朱自清的《春》、《匆匆》,五年级的小学生把它排到了后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朱自清的散文是很美的,但是为什么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因为他还没到喜欢的年龄。可能到了初中,他才会喜欢和欣赏散文。我想艺术也是这样,如果你让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学工笔画,这是对他严重的伤害。这不是教育,是迫害。
& & 让孩子在选择中发现、找到自己
& &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有人说十一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太多,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或不知道如何选择,您认为呢?
& &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从我们学校来讲,我们对艺术课是有区分的。对于在专业方面有潜质、有特长的孩子,我们为他们提供机会,舞蹈、音乐,美术、视觉艺术等等,我们有非常专业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更加重视对一般孩子的综合艺术教育。比如把音乐和美术结合,把舞蹈和音乐结合,把多媒体和音乐结合,就产生了像音乐剧舞蹈、动漫、电子音乐等形式,通过艺术的综合,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艺术门类,激发他不同的情感,提高他的艺术修养。
& & 另外我们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孩子留有余地,让他们慢慢找到自己。当然了,他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走着走着发现他确实在这一方面有爱好、有兴趣、有特长,那么就继续教下去。但是最发现自己走不通,那可以回到另一个艺术门类。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
& & 我们对小学生放得比较开,初中我们会让学生兼顾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比如六个学期必须至少有一个学期选不同的科目,不能总是选音乐或者美术,艺术的营养需要平衡。再者学生可能有某天方面的天赋或者潜能,但由于没有选修课程或者被忽略埋没了,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这样的艺术平衡也是我们的教育的策略之一。但到高中后,我们就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了,学生可以侧重视美术,可以侧重舞蹈,可以侧重的是音乐。
& & 教育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选择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选择的。当我们永远不给学生选择机会的时候,学生永远不会具备这种能力。任何人都无一例外,刚开始让你选择的时候也会是茫然的,他一定会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我有什么需要,我的未来要到哪里去,这个过程谁都不能代替他,他没有这样一个迷茫期就永远到不了成熟期。过去我们把这一段给擦掉了,我们的家长把它没收了,后来发现孩子长不大。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当然了,我们也会有好多方法策略和流程使他尽量缩短这个周期,尽快地走上正道。
& &我更愿意把艺术作为学生之间交往的平台
&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今年高考改革提到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您怎么看待这一改革?
&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现在我们国家刚开始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就把"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提了出来,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合作协商,换位思考等等就这些人的核心素养,这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学科的核心素养,艺术的核心素养。
& &在学校里,我更愿意把艺术作为学生之间交往的平台。因为其他学科有时候并不具备这个特质,但艺术可以带动交往。像我们的戏剧学院开发了九个戏剧课,包括京剧、舞剧、话剧和音乐剧,有共同追求的学生通过选课就选到了同一个课程,然后就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承担某一项剧务,在这里面他们发生交往,那么这个交往,就牵扯到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妥协、学会协作,然后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也会研究解决冲突的方法。让艺术作为载体,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个艺术平台上和艺术环境中成长,我觉得是一件快乐和了不起的事情。
& &我们经常说西方教育把学科打通了,但不如说西方教育是完全面对人的教育。我们的家长如果真为孩子好,不要太重视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项技能,不要过度教育,首先要把他打造成一个健康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这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帮助他去发现和唤醒自己,这可能更重要。
& &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主笔):李校长,我们这期的话题是艺术教育的颜色。您怎么理解这个"颜色"?
& &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我当然认为它是多色的,既是红色热情的,也是黄色淡定的,也是绿色充满希望的。因为我是搞教育的,我希望孩子的素质综合的,平衡发展的,这样他的人生可能会更丰富、更丰满。
来源:未知 |  | 
北京小升初网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北京小升初领域最具影响力升学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升初网」或「bjxschu」关注
有情怀的小升初生态服务终极平台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记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海尔希望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韩相福
文/石绪军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
推荐人石绪军:以让“农村孩子也要享受一流的教育”的信念,韩相福校长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改革探索之路。他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用山东汉子的勤劳双手和执著性格,为农村孩子建起了一所好学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带领教师,对学校课程进行大胆整合,建设了具有浓郁沂山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山里的孩子们享受到了新课程的灿烂阳光。
作为一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工作岗位上追梦17年,有人问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说: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一、坚定理想信念、关注孩子发展 
  2000年,带着领导的期盼,带着对事业的憧憬,韩相福来到蒋峪小学任校长。踏入校门,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凉了半截:校舍陈旧,连操场都没有,教学设施匮乏,一台旧录音机是唯一的电教设备。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没理想,不去想也不敢想这样一所学校发展的未来。上级考哪门课,老师就教哪门课,教师的倦怠和课程的狭隘,让农村的孩子生活在文化荒漠中。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发展呢?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农村孩子也要享受一流的教育”。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在学校发展资金严重短缺、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他大胆提出了争创全县“四个一流”的学校发展目标,即一流的校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质量,用高目标来引领学校发展。老师们说:目标定得那么高,能实现吗?他说:“能!只要我们向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否则,我们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他知道,让山里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视野,让他们能和这个世界对接,能和这个世界对话,别无他路可走,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的责任。
  二、率先垂范、勇于担当,为农村孩子建设一所好学校 
  2003年,经过多方奔走,积极争取青岛海尔集团投资30万元援建学校。“要建就要建一流的学校”,韩相福制订了高标准的新校建设方案,并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可是,规划方案需要147万元的建设资金,政府投入了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仍然有30万元的资金缺口。在自己盖房落下4万多元外债的情况下,韩相福带头捐出了2个月的工资。在他的倡议下,全镇上下踊跃捐款,一周的时间共募集捐款30多万元,解决了新校建设的资金问题。新校建成后,内部设施匮乏、资金短缺。韩相福提出“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口号,带领同志们用自己的双手用义务劳动改造学校的内部设施。他们买来了电焊机,边学边焊,仅电焊一项,就节约资金4万多元。省下的钱他们集中起来来购买大件要件。懂电的安电,会砌的铺路,手巧的吊顶、劲大的移栽,男教师负责装,女教师就负责卸。仅8位女教师用2个小时就卸下了20吨水泥块,带着手套都把手磨破了皮。再困难的事也难不住海尔小学的老师,因为他们有双手,有头脑,更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目前,学校的各种器材器械均达了到国家一类标准。使农村的孩子也用上了好的设施。“克难奋进,勇于担当”也成了的学校头号的教师精神。 
当校舍和设施的问题都解决了,韩相福才真正意识到,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不仅体现在实施设备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上,体现在教师的素质上,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孩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4年,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民转公的老师,平均年龄48岁,有一半以上的老师从来没有外出听过课,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本是推动课程改革主要力量的教师,在海尔希望小学却成了课改的最大阻力。如此队伍,怎么去育人?学校发展死死卡在“教师”素质这个瓶颈上。怎么办?唯有炼功铸魂,提高教师素质。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坚强堡垒”,作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韩相福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做教师的表率。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带头抓业务、提素质,两年内先后获得了临朐县教学能手、临朐县学科骨干教师、临朐县学科带头人等业务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全体党员都积极投入到了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行动中来。在学校现有的4名县级学科带头人中,其中共产党员就有3名。 
  在抓好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韩相福带领老师们“走出去,请进来”,直面全国的先进理念,让农村的老师开眼界。眼界开了,差距找到了,信心却没了。他鼓励老师们:我们都是人,人家能做好的,只要用心,我们也一定能做好。不会的,我们学!孩子们渴望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可是我们没有专业的艺术教师,怎么办?我们学!为了证明“我们也能行”,他一个五音不全的人,用一个月学会了葫芦丝。到第二个月老师们就学会了葫芦丝。到第三个月学校学生葫芦丝队已经能够上台演出。现在,学校已经成立了教师乐队,已经有能力开设钢琴、电子琴、葫芦丝、二胡、竖笛、腰鼓等选修课了。不会画画,学!不会制作,学!韩相福和老师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学习,一点一点地改进,从进步中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信心。教师的内心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开始主动寻求发展。青年教师自发组织了一个星月论坛,大家相约星期四晚上,披星戴月,讲课程故事,论策略、展才艺、谈理想,现在90%以上的老师自发参与到这个论坛。因为大家认识到,一个教师不发展,自己是可悲的,教的学生不发展,自己是可耻的。现在,海尔希望小学的教师变得开心自信、热情奔放、特色鲜明。有的参观者问,你们的老师那么能干,你每年发给他们多少奖金?韩校长说:零,我们农村的学校哪有钱来发奖金。但是我们的老师有一个信念:我们可以不提升、可以不发财、可以不进城,但是,我们没理由不开心、没理由不自信、没理由不成长,因为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与寄托,我们要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三、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让山里的孩子享受新课程的阳光 
  县教育局提出:要让临朐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怎么办?韩相福想,学校的劣势是农村,优势也正是农村。只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一定能给孩子提供一流的课程,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新课程的阳光。 
  农村孩子买一管颜料,就要跑到三十公里外的城里去买。韩相福组织老师们因地制宜将身边可利用的材料引进美术课堂,开设了麦秆画、粮食画、树叶画、铅笔屑画、泥塑、草编、根雕等课程,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没颜料,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美术教育。韩校长还充分挖掘了学校周边的人才资源,做到人人会吕剧,班班有歌声,器乐进课堂,让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再无殿堂之高。 
  学校科学开发了《我与沂山》等26门选修课程,大胆对课程进行整合,建设了具有浓郁沂山特色的课程体系,给孩子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今年4月15日,韩相福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小学代表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做了《让山里的孩子享受新课程的阳光》的汇报,受到了高度评价。 
  学校的发展、改革、创新的任务很重,工作量浩大。白天都上课,只能领着老师们晚上加班加点干。踏进海尔小学11年,韩相福把工作融入了生命,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特别是近两年来,他每天都是6点开始上班,晚上11点以后才下班。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很多时候上班时精神抖擞,下班时倒头就睡,儿子一天两头见不到他,孩子的英语成绩不太好,他却没有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去年年底,韩校长的父亲得了肾结石,剧痛难忍,因为筹备省特色教学现场会,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医院的病床上挣扎了两天两夜,至今他歉疚不已。尽管如此,看着一个个教育的难关被攻克,看着一个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韩校长倍感欣慰,无怨无悔。 
  艰辛的努力换来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潍坊市第六次公民养成、社会实践活动展示会上,海尔的学生展示了“禁挖大树古树,保护绿色文物”活动。被评为一等奖第一名。潍坊市课程整合成果展示会上,海尔希望小学的学生和潍坊市区的学生同台展示了“清除农村三堆,创建和谐社区”实践活动,与会专家评价说:海尔小学的学生除了衣服比人家旧点,在各方面的表现超越了市区的孩子,并且戴眼镜的比人家少。在苏州举行的全国劳技创新作品大赛上,海尔小学学生经过麦秆画作品展示、命题制作、答辩的考验,获得全国金奖,受到教育部领导刘坚的高度评价。 
艰辛的努力也换来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典型学校”等国家级荣誉7项,省级荣誉4项,市级荣誉十多项。两年来,为省农村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提供现场7次。艺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许多教育教学经验在全省、全国居于先进位次,海尔希望小学也由全县最差的乡镇驻地小学,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海泉看了我们学校后评价说: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农村小学。 &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评价说:沂山脚下的海尔小学,课程做得这么好,让我没有想到。他们的做法在全省是超前的。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张华教授评价说:你们的研究成果放到全国哪一个地方都是先进的,研究思路正是中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你们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 
两年来,来自海南、甘肃、内蒙等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达3000多人次。 &
艰辛的努力也换来了学校光明的未来!今年三月,省教育厅把海尔希望小学确定为1751工程项目校,计划在三年之内把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打造成全省的样板校,是潍坊市唯一的一所小学。韩校长也顺势提出了争创全省四个一流的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即学术水平一流、文化价值一流、满足需要一流、改革创新一流,继续以高目标来引领学校的发展,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十七年来,韩校长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个人要求,但组织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先后被评为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县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优秀希望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谈到未来,韩校长说,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生逢好时代,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洪流中,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着力点上,勇做标兵,不断去探索、去创造,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与嘱托,与师生团结一心,谱写更加壮丽的教育诗篇!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html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儿童教育杂谈
我的图书馆
儿童教育杂谈
妈妈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深深伤害
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妈妈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不唱,妈妈就不高兴”,有个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孩子的妈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
“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狗肉上不了正席”……妈妈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
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她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如果妈妈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她需要面子的时候为她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
面子与孩子,谁在第一
如果说,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小小美刚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有热情没经验。一天放学,她把我单独留下,当着小小美的面说,今天小小美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批评她,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老师问她谁说的,她说是妈妈说的。
老师脸上那种“你是怎么做家长的”的责怪表情,让我十分委屈,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美,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小小美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低头轻声说,“妈妈没有说”。我松了一口气,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
回到家,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于是给朋友打电话。
“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觉得,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握着电话愣在那儿。几乎一晚上没睡好,越想越有点后怕了。(这个当妈妈的立刻意识问题的严重性,是有文化底蕴的体现,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体现。)
我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小小美的谎言,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当然,我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与诚实无关的。首先,因为老师缺乏经验,对孩子进行了诱导。“谁教你的?”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只能搬出妈妈,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来抵抗老师的强势,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可惜,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严厉地批评她、质问她,辜负了她的信任。(孩子的信任比什么都珍贵,它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克制爱的占有,培养爱的能力
每位母亲都喜欢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就像恋爱中的男人常常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靠的不是爱与本能,而是克制与培养。“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
常常有性情温和,不擅争抢的小孩,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他抢你的玩具,你干嘛不抢回来”,“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你这个怂包”,仔细想想,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受伤害深?当然,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因为爱你,所以心急如焚,所以口不择言。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爱的伤害真的很可怕,因为是不经意、是随时随地的。)
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长大就能成为马云、乔布斯?如果不是弱智的父母,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没用的”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妈妈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分为朋友与敌人,坏人与好人,欺负与被欺负,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
当孩子被抢走了玩具,去玩另一个玩具的时候,表扬他的大度;如果他感到愤怒与不适,就告诉他,玩具被抢走,错误并不在他,而是抢玩具的小朋友。相对于玩具,孩子更在乎的是被认可。妈妈在他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的存在,在他纯洁的人生观里,会认为既然妈妈都说抢玩具的孩子错了,那么他即使有玩具,也没什么了不起。
所以,请记得,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妈妈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把儿子送到美国,竟然这样被教育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数据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数据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我的感受就是:“这才是教育。”)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美国在家上学面面观&
在全美的50个州里,“在家上学”都是合法的教育体制,是12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
学生完成学业通过规定的考试,就能获得相同文凭,并可以选择工作或上大学继续深造。
美国政府除了立法以外,并不直接管理教育和教育内容。
所以这些“家庭学校”在不同的州里,按各州州政府的立法管理。
有些州有“家庭学校”教育法,这就规定在家上学必须完成公立学校的法定课程和考试。
很多州认定“家庭学校”是私立学校,家长可以自行选择“校址”,可以在自己住宅内开课。
可以选择“生源”,招收家庭内部、家族内部或亲友的孩子。可以选择“教员”,由家长担任或是外聘老师等。
一旦在家上学出现了困难,可以随时进入公立学校。
如果只想使用公立学校设施,比如使用体育场、电脑和图书馆等,只收取最低费用。
过去,“家庭学校”主要是用来传播宗教内容。
1993年,美国通过法律,规定父母要负责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家庭学校”成为初等教育园地并大量涌现。
据研究者估计,现在美国有260万儿童在家里跟随父亲或母亲学习。
这个数字要高于公立教育系统在校儿童数目。
1990年,在家学习的只有30万孩子。现在,“家庭学校”在美国众所周知并被社会广泛接受。
谈到“在家教育”,首先让我们想起“发明大王”爱迪生,他是“在家教育”成长的学生,是这个教育模式成功的典范。
15岁的女孩蒂娜·安德森因为脊柱疾病,一直在家学习,不过到了高中后,因为没有合适的化学课老师,所以在公立学校单上化学课。
福布丝原是一名女演员,现在她的职业是在家教育她的7岁和14岁的两个儿子。
这个“家庭学校”还有其他40个孩子。
设立这个“家庭学校”是因为他的大儿子阅读困难,她认为学校教师不能给他以足够的关怀。
洛杉矶市的肯尼斯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孩子的年龄分别为7岁、9岁、11岁,她觉得让孩子在家按自己的兴趣学习比在学校照课本学习要好。
现在,她的几个孩子正在家里研究蝙蝠,了解蝙蝠的习性、食物和飞翔的姿势。
他们还在后院为蝙蝠建了一个小房子。
他们也用很多时间学习数学。
杰伊丝在家教她的五个孩子,每天早上七点上课,午饭前下课。
她给孩子请了音乐和数学教师。
她说,我知道哪些是我想让孩子学的,哪些是孩子们想学的,我不能面面俱到。
在家里教育孩子,家长要做出牺牲,有一方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目标,家庭要减少收入。是什么原因使家长认为自己可以比传统学校教的更好呢?
是Internet网和网上的大量信息,它使“家庭学校”比在传统学校在课程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尽管“家庭学校”迎合了时代的转变,但是,仍有许多批评者担心,这几百万儿童和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学校环境所熏陶出的交往技巧。
“家庭学校”的家长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说,室外的游戏可以使孩子补上社会交往这一课。
近十年来,这种教育方式在欧美家庭中发展较快,一些华裔家长也开始采用并取得成效。
3年前,在美国休斯敦南部华人聚居的密苏里市,从中国大陆移民的夫妇李立群、刘萍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让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大儿子李晨阳和二女儿李晨曦离开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
如今,17岁的晨阳即将考大学,他多次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奖,已进入全国比赛。
11岁的女儿晨曦暑假后升上6年级。
李立群家的孩子们每天花在学习和作业上的时间平均为五六个小时,比一般公立学校少,但他们的学习进度都超前。
在美国出生的李晨曦说:“在家学习早上不用起大早,而且公立学校课程简单却要反复做作业。在家学习用的时间少,却可学到更多知识。”李晨阳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程,通过教材、图书馆、网络、工具书、家庭互助团体的老师等渠道学习。
由于不用到学校念书,李氏夫妇俩为孩子安排了很多活动:学习唱歌、跳舞,参加数学竞赛,打工、体验社会……。这使孩子们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更有机会去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刘萍说:“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恰恰是‘在家教育’的长处。”
在美国康特拉科斯特县,13岁的马优良成了美国柏克莱加大2005年入学年纪最小的学生。
14岁的姐姐马优美修完社区大学课程后,今年转入柏克莱加大就读三年级。
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马家姐弟都是在家接受华裔母亲马勤的基础教育课程。而父亲皮尔斯不认为两个孩子是所谓的天才儿童,而是勤劳刻苦造就了今日的成绩。马氏兄妹的母亲马勤介绍说:“两个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并不长,3到4个小时是正常学习,其他时间都是学学钢琴、小提琴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带他们去看书,看任何他们想看的书。”
马家姐弟课堂之外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姐姐教人中国功夫,弟弟学习合气道和击剑;两人同在青少年交响乐团拉小提琴;而计算机游戏也是姐弟俩放松心情的最爱方式。
尽管教育专家对“在家教育”的利弊难置可否,“在家教育”却表现出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学校少、效率比学校高的优势来。而且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免去许多人认为的“在家教育”会使孩子性格孤僻、与社会脱节之虞。
过半家庭不认同学校教育理念
时至2013年08月底,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多数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应试教育的逼迫!请看诗人蓝蓝对应试教育的控诉:
2002年“五一”假期过后开学第一天的上午,我的一位朋友唯一的儿子——正在读初二的14岁男孩毕某某,因为假期作业没写完,害怕被老师批评或叫家长到学校,不敢去上学,在家中洗手间里上吊自杀身亡。当孩子尸体被抬出时,左邻右舍无不掩面而泣,其父母哀痛欲绝,大放悲声。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可怕的作业毁灭了一个少年的生命。没有想到的是,诸如此类的悲剧,在以后的几年里,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因为完不成作业、或迫于升学压力而选择自杀的学生愈来愈多,其中甚至不乏小学生,报道中年龄最小的才只有9岁!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出于热爱孩子并愿意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做一点实事的信念,我渴望发出微弱的声音,为备受“应试教育”摧残的数以亿计的孩子们而呼吁。我有理由相信,教育部对当下的教育状况、两亿多中小学生被堆积如山的作业所压迫、乃至每年出现几十起自杀的事件和报道,要远远比我掌握得更多。三十年来,所谓“应试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各项条例,几乎都不能切实施行;
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利益团体,与房地产相捆绑;
设立重点中小学的做法,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政策暗箱操作,对更多学生造成极大的不公正;
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机制唯利是图,唯分数是求;
教师与学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师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戕害;
潜心教书育人的老师压力重重;
教辅公司与学校暗通款曲,从中谋取巨大利益;
大部分家长迫于整个教育环境的恶劣趋势而与学校一起,对孩子施加更强大的压力……
造成所有这些教育的乱象,最大的根源就是分数至上的所谓“应试教育”。
那些因完不成作业而离家出走乃至跳楼服毒自杀的学生数目是多么触目惊心,你们怎么会不知道,又怎么能无动于衷?
各省市的青少年精神卫生管理部门,也一定向你们提供了令人不敢直视的学生出现精神疾患以至于发疯崩溃的数字。
仅举心理学家叶一舵博士对6091名从幼儿到高中生的调查数据,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1%,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3.8%,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2%!
所有这些数据,都不是抽象的数字,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和一个个陷入悲惨境地的家庭!
每天早晨,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揉着睡眠严重不足的眼睛,疲惫不堪地上学去;
每个深夜,在灯下呵欠连天写作业、甚至无奈痛哭寻死觅活的孩子们在受着蹂躏和折磨;
每个节假日,孩子们或者奔波在各种辅导机构之间,或者在学校里“自愿”补课……
无数的家庭被“应试教育”绑架,无数的学生、家长、老师都在“应试教育”的深渊中痛苦挣扎。
我所了解到的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过着非人的生活。
他们大多数每天休息时间不足6小时,有时甚至只有4、5个小时。
2011年、2012年,国务院就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体质的问题先后两次发文,但这些作业永远也写不完的孩子们,睡眠尚且不足,哪里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据报道,北京市2011年高中毕业生参加高招体检的75256人中,仅仅只有一成人数体检完全合格;
视力不足者多达86.15%,这个事实难道不是现行教育体制带来的恶果吗?
当我看到一位受人尊敬的语文老师呼吁立法保证学生8小时睡眠时间的微博时,我深深感到,这是全中国的耻辱。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18岁以下的儿童将和成年人一样享有1948年国际人权宣言中所规定的所有自由和权利。它包括了儿童在意见表达、思想意识、宗教、结社、和平集会甚至在个人生活上得到尊重等方面的自由。”
我不知道,在一个连孩子们的8小时睡眠都不能保证的国度里,还谈什么儿童和青少年“得到尊重”?他们连最基本的人道的关爱尚且不能得到!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学生要承受更多的高难度学习内容。与其它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学生被过早地驱赶进了激烈的竞争中,被迫承受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巨大压力。
遗传学家、法国教育部部长阿贝尔·雅卡尔在1999年3月22日的《人道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阿贝尔·雅卡尔,教育部长,我发布》的文章,明确表示:“必须要消除学校中的一切竞争观念,必须放弃打分数,同样要结束筛选,这竞争的附属品,因为它类似于一种形式的惩罚,尤其是依这样一种思想设计的教育制度只能产生出因循守旧、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
就我所知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公立中小学取消了升学考试,以学分制和教师推荐作为升学的衡量标准。而在我国所谓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哪个学校曾经取消过分数竞争机制?在教师中施行的与学生分数挂钩的“绩效工资”和“末位淘汰制”,使得那些真正有教育理想和远见的教师们压力重重,痛苦纠结。他们,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钱文忠教授谈惩戒教育
本来,我的演讲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想临时改改。
我打算以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
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许都起源于一种错误,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
中国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比如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请别忘记了,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亚种了。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
可是,我们的童年快乐吗?至少我一点都不快乐。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座的我们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有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
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
刚才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说,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看孩子的日记。
我不敢苟同。为什么不让看?
我从小的日记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 
听说前段时间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内容是“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
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要赋予?
何况什么时候剥夺过?
没有剥夺要重新赋予吗?
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
小时候,我的老师惩戒过我,但我们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
现在对孩子一味表扬,那惩戒呢?我们讲跟国际接轨,接轨了吗?我看是“接了个鬼”。
我是在欧洲留学的,我们常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好。
好啊,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
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
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不是经常悬着一把戒尺?
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
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如果说过去的教育都不对,那俞敏洪校长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徐小平、王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我们不是过去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吗?
我们是随地吐痰了还是耍流氓了,我们什么都没干,挺好。
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
不要迎合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
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人类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美国也不公平,中国也不公平。
现在几乎可以说唯一的一条公平线就是高考了。
如果说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那么,中国的平民子弟有多少能进北大、清华?
一个孩子连公平竞争都竞争不过人家,还说素质很高,谁会相信?
所以,不要迎合社会上有些所谓的专家的话。
我现在提倡恢复全国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
王强是内蒙古高考的第二名,我是那年高考的上海第二名,我们都是这么考到北大的。
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改,高考是指挥棒啊!
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
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矛盾我们必须自己心里清楚。
有人问我:“钱老师,您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您觉得推广《三字经》、《弟子规》的最大难处在哪里?”
我一般的说法是希望有关部门大力推广,进入学校。
其实这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按照出席今天论坛的名校的标准培养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
你把按照《弟子规》那样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放到社会上看看,很可能就吃亏!
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出了大问题。
谁能否认?我们要讲传统优秀文化的最根本的理由正在于此。  
我自己也在教书,跟学生有接触,我想告诉大家,对于中国的教育,我们要有一种极度的忧患意识,而且应该是在接近绝望基础上考虑的……。
我儿子在华东师大附中,那是我的母校,上海的名校,当然很好。
但是社会环境跟我们那个时候不再一样了。
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
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俞校长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
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 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中国30年的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社会发展的奇迹,是谁干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无意识造成的真正精英是“老三届”。
这一批人在文革前完成了初高中教育,文革前的初中高中教育水平恐怕不比今天一般的本科教育低,这批人由于历史原因被分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1978年,一切回到了原点。这批人是中国人的精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真正的精英,懂知识、受得了委屈、懂担当。
现在,这批人要退休了。
而现在,孩子进一步,社会让一步;孩子进一步,老师让一步;孩子进一步,家长让一步。
这样的教育怎么行?更何况,现在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突,根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思考。…
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鼓励他有自信,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度。
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如果校长惩戒确实犯了错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
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大爱的。
我希望老师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得拿着大棒。……。 我现在只希望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孩子考不考国内的大学我无所谓,我只希望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好好过完这样一辈子。……。&
我们小时候,生活很困难、社会不发达、经济也不发达,但是我们的父母还能对我们负责任。
我觉得我现在非常羡慕我父母,他们敢骂孩子、揍孩子,但是我们依然爱他们。
今天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哪怕是一个眼神,没准明天就能把长辈杀了。 我讲《弟子规》讲到“守孝悌”时,叫我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内的“不孝、杀父”的反面例子,然后打印出来,以备我选用作反面例子。
不一会儿,助手告诉我:打印纸没有了。
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是教育。
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
我们这个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这是我的真心话,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校长首先把我当成一个学生,其次把我当成一个家长,最后把我当一个晚辈老师,给予批评教育。
我刚才讲的没有一句假话,全是真话。
当然,季羡林先生教过我“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钱文忠教授有一些观点在社会上是有争议的。如:教育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高考制度的优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和关系,以及“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等等。这些争议欢迎教育同仁进行讨论。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的体制教育确实缺少惩戒教育!
这对本身就落后的应试教育雪上加霜。这一点家长应该明白。
新教育论坛推荐焉野先生的文章,文中——我们是怎么玩死孩子的。
我以前跟一个老教师有很大的矛盾冲突,那个教师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有一个大多数家长都有的通病,那即是总喜欢碎碎叨叨。
她每次来到教室看到孩子们把教室弄地乱七八糟,就开始抱怨起来,你看你们,怎么把教室弄得这么乱!每次都要老师帮您们收拾。
我对她说,您不要帮孩子们收拾,让他们自己收拾!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就会越来越好。
她说好,可是孩子们在收拾的时候,她又碎碎叨叨起来,数落孩子们说,你瞧你们,干的这么不认真,这样做不对!
于是,她又拿起扫帚给孩子们打扫卫生。
她每天一边抱怨孩子们把教室弄得又脏又乱,不会收拾,自己却又一遍又一边地给孩子们打扫卫生。
她从来都不明白,她在抱怨和数落孩子们的同时,教室永远都不会干净起来。
因为她从来没有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诚如一个家长如若不能容忍一个孩子蹒跚学步时的晃晃悠悠,总想去扶着孩子一把,那么,这个孩子永远不会学会走路。
后来我们就一拍两散了,但是我知道,这个死板执拗的教师,终究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铸下大错。
事情发展果不出我所料,4个月后,一对家长带着孩子来见我,我又见到8岁的她很高兴,于是跟孩子在一起聊聊天,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也初步验证了我的结论。
我问了孩子大概十个问题,她有五六个问题想了想,然后回答我“不知道”,我最后又问,你现在最喜欢哪个老师呢?她不再像以往那样脱口而出,而是想了想说,恩,这个不能说。
对话之后,我告之孩子父亲,你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未来两个月回答“不知道”的次数是否会增加,他父亲有些疑惑不解,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我刚刚跟孩子交流,发现和四个月前相比,她回答不知道的次数增加了很多次。
她的父亲说,确实,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那是怎么回事?
我说那是因为孩子发表意见、想法,或者是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因为做不好而被老师或者家长批评、忽略而产生的后果,儿童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只能隐藏自己的想法而回答不知道,这样就不会遭批评了或者是指责了。
他父亲这时候才发现,这一个简单的“不知道”三个字后面,是一个多么长久而隐性的心理伤害,而这些伤害,都是一个家长或者老师,在无意之间犯下的罪行。
那个父亲问我怎么办,我后面给他支了几招。
但是我知道,那些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因为教育是一个体系的问题,而不是几个招式的问题。
所以平时碰到亲戚朋友家孩子的问题,我都不会告诉他们,因为无用。我们家长在家里,也总是批判多于指责,我们批评孩子做卫生做不好,批评孩子考试考不好,批评孩子总喜欢看电视,批评孩子总爱打游戏,等等等。
我们因为愤怒而批评,却从未因爱而去帮助,陪伴,这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最大的犯罪。
孩子做卫生做不好,耐心去开导,去帮助他做好卫生,孩子总喜欢看电视,把电视扔了,给他创造个读书环境,孩子考试没考好,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不断改正自己,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批评,却不愿意想办法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毕竟,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落井下石,不是吗?我们在指责批评,大吼大叫之中,把孩子推到孤立无援的悬崖,我们在指责批评,大吼大叫之中,把爱和帮助给抛却脑后,愤怒遮掩了爱,仇恨替代了友善,多么荒谬的家庭教育!
我之前回到家,看到我的侄子,12岁,肥胖得很,在餐桌上,我表姐以及侄子的姥爷姥姥,对于孩子很能吃表达了担忧,但是在饭桌上,所有的亲戚,包括其爹娘,都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表达说,孩子什么都不行,就能吃!
亲戚们都会心一笑,而这孩子却似乎引以为傲,这似乎是他唯一足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于是更是一顿虎吃,以补充其虚假的强大感。
很多时候,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以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无关正经的态度面对孩子,我们的态度毫无原则可言,最后不过成了反向的助推器,给孩子以错误的暗示和引导,很多贪吃的孩子,其实背后都有心理因素的误导。
我们父母这一桩罪行,是犯了不把人当人养的罪恶,我们把孩子当成猪去养,养地肥头大耳之后,又引以为一丝侥幸的骄傲,孩子也对自己的体型颇为“自信”,乃至视吃为一种精神享受。
前些天有个母亲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看我,她说她不能跟孩子很有效地沟通,我说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搞不清她的孩子。
于是我问了她几个问题,你孩子最喜欢听什么歌曲?歌手是谁?最喜欢看什么书?谁写的?最喜欢看什么电影?有什么烦心事没?
这个家长仅回答出一半的问题,随着我再往下问,那部电影讲了什么?那首歌是谁唱的,有什么故事,等等等,她不知道,她把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归结为代沟问题。
我说,你连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你孩子喜欢看的这些电影,音乐的内容都不愿意,你跟孩子连深入探讨的共同话题都没有,你凭什么要求孩子跟你建立一种恰当的关系呢?
我们都讲父母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但是陪在孩子身边就算陪伴吗?如果仅仅是陪在孩子身边,却没有精神上的交流,那么,陪伴不过是浪费时间,而更甚,则是戕害。
什么是陪伴?我愿意跟孩子一同去成长,我们一同去看一部电影,去听歌,去谈书,我们探讨,分享彼此的想法,求同存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引导,这才叫陪伴。
而我们自以为是的家长,却不愿意花些时间去深入孩子的世界,并找机会跟他们一同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不能交流,因为思想相互封闭,心灵相互封闭,自然,我们成了两个世界的人,而至此,又何谈教育呢?
教育之大厦,以坚固之关系为基,欲承教育之重压,必先铸关系之坚基。
很多孩子因为不喜欢家长,不喜欢老师,而带着情绪去学习,结果往往是,孩子们会把这种厌恶的情绪传染给学习,使学习成了一种令人讨厌的行为。我们很多家长太忙了,不懂得去深入探讨教育的原理,儿童的内心,所以铸成了很多的大错,而教育是不可逆的,今天有一个家长问我,孩子洗手总是随随便便洗几下,我怎么办?
这个问题纠结了她很久,我问那个家长你为什么洗手?
那个家长理解不了我的问题,我说人类洗手是出自于恐惧,我们怕得病,怕死,所以我们才会去洗手,孩子为什么不好好洗手,因为他的恐惧感不强,说到这里,她还问我怎么做?我说下次他拉肚子的时候你就给他看不洗手是如何导致拉肚子的纪录片,平时给他看不洗手手上放大一千倍的螨虫的样子,这样就有恐惧感了,他就好好洗手了。很简单的一个教学案例,却纠结了这个家长那么久,真是奇怪。
我们总说溺爱是不对的,孩子往往会以爱为要挟对家长进行情感敲诈。
所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这种举动是零容忍。
这类家长我见了很多,貌似很有教育观上的深刻认识,但是他们后来跟我反映说,孩子不太喜欢跟人说话,跟他们也很少说话,我说你们脑袋傻,你们根本就不配做父母。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孩子天然地会对父母有依恋,这种依恋有时候会以撒娇的方式表达,而撒娇的前提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和信任,而我们很多的教育专家却将这种撒娇一味而武断地斥之为情感敲诈,并断言这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发展。于是,孩子在还未到应该脱离父母的年纪的时候,一旦撒娇,便被斥以情感敲诈,父母贯之以强硬原则,坚决不能在这场情感斗争中落入下风,久而久之,孩子无人倾诉,渐入孤苦无依之境地,性格也随之渐变至孤僻自卑,又无安全感可言,终于成了一个自卑而无活力的个体,那心中要有多少委屈和无处倾述的苦闷啊!这全是这些无思考能力,只能被教育专家裹挟的家长所犯的傻错。
12岁之前,家长是孩子的爱和信任的后盾,是纵千万人弃之而独剩下的那个坚决而温暖的臂膀。孩子在家长有原则的爱之下,需要向父母倾诉感情,这有利于心灵健康。这时候,家长与孩子的情感纽带,是必须要保存完整。撒娇无碍,但必须要在原则之下,破例何妨?偶尔为之又何尝不是一种母爱的慈悲与灵动?待孩子过了十二岁,再逐渐开始更深入情感脱离的步骤,乃至最后放任自流也无碍!一切,需要一个过程,情感纽带,万不可轻易斩断, 思前想后,唯此法我必须要叮嘱家长。
如果一味地给孩子扣个情感敲诈的帽子,你也就把孩子对你的信任和爱拒之门外,在孩子不应当承受这独立的痛苦的年纪里,这是父母以理性之爱给孩子建造的一座心灵的监牢,孩子无从诉说她成长的苦衷,家长与教师又何谈理性的引导?
把感性的裙摆飘荡起来,用理性的春风还她一个漂亮的姿态吧!教育,非至钢与至柔的非此即彼,而是刚柔相济,情理相融的智慧抉择。而这么一个道理,却又那么难!
这世上,有多少不称职不合格的家长,有多少不懂得陪伴的家长,有多少不知道付出的家长,有多少理性而执拗的家长,有多少任性而溺爱的家长,有多少功利而无知的家长,也就有多少成长的隐痛埋在孩子的心里,久久不能自愈。
当我看到那些眼眸里渐失光彩的孩子们,看到他们那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现实境遇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曾经那个天真烂漫,敢于表达的天使,去哪儿了?她们被这群傻家长无情地谋杀了,被那些视职业为谋生手段的坏老师残忍地杀害了,而这些凶手却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些孩子,本来像一只小狮子一样,活蹦乱跳,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最终的最终,她们却被家长,教师无情地猎杀了。我遗憾的是,她们十一二岁,或者更小,就死去了,但是,却还要再等上六七十年,才能被人们埋葬。家长们,老师们,那一切从不认真去思索教育的侩子手们,玩吧!早晚你们会后悔的,因为你们明明不懂教育却还自以为是。而那些玩死孩子的,根本就不配做什么家长!
我在此感到愤怒,为我曾接触过的那些孩子们所遭遇的,我为此感到遗憾,遗憾这些错误,每时每刻,还在继续进行着,我怀念那些天使们,可是他们却终要落入尘间,蒙受命运赐给他们的不良家长,教师,而我却无能为力,看看那些曾经天真的天使们!
教育,真的是要一切随缘吧!
请把这十个生命气质传给孩子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优秀的父母亲,并不是给你的孩子留10亩地、10栋房子、10辆轿车、10个百万元的存款,更重要是言传身教给他们10个生命气质。
第一,要训练孩子会耐心地倾听。
倾听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倾听别人的解说,总希望自己说的才是最准确的、最有道理的,其实很多情形下自己考虑的会有很多的片面性。(家长先要喜欢倾听孩子的胡言乱语,然后才能训练孩子学会倾听。)
第二,非常勤快地阅读。
没有勤快阅读习惯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持久的发展力!勤,是要有阅读的习惯、要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获得新阅读信息的能力、有及时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阅读,首先是对艰深文本的阅读,也包括对网络信息的阅读,还包括对各种身边真实信息的关注等。(要想培养孩子勤快阅读,家长首先要有阅读习惯。)
第三,可以和任何人沟通。
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无法深入现实社会,也就会失去很多个人发展的机遇。就是在实施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与人沟通是情商,其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第四,会写。
没有良好写作能力是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谋求理想的职业发展机会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与宣传方式。(培养写作能力可以先从写日记开始。)
第五,自己能解决生活问题。
(现在大陆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生活的本领,不会煮饭洗衣,不会换轮胎,不会换灯泡,不会油漆家私,这不是你高贵的表现,你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动手做事,说明你观念很落伍啊)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和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长绝不代劳。自己做不了的家长教他做,也不代劳。自理、自立,才能自强。)
第六,养成孩子严谨的性情。
严谨的品性是孩子将来与人交往、受人尊重、让人欣赏的最基本的人品。现在的真实情形是,讲究严谨、在乎严谨、坚持严谨的人或许愈来愈少,但能够始终严谨者就是时代的骄骄者。(严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表现的一丝不苟。)
第七,懂得彼此尊重,懂得自我批评。
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告诉我:“敬人者受人敬”。意思很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才能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第八,有环保的观念,要留给下一代一个完好的地球。
其实,如今很多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在满足个人生活舒适的情形时,常常是不顾和忽略“环保”概念的。比如,装修一间房屋你使用了多少木材,那样对人类的未来会带来灾难吗?配置家庭影院、音乐中心时,你考虑过播放时的分贝会干扰邻居、带来噪音污染吗?吃各式食品,特别是品尝野味时,你想过哪些食品的原材料是应该控制和保护的呢?等等! (培养孩子环保观念,要从点滴做起,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
第九,教育并培养周围人养成一些好习惯。
不仅懂得自己学习、自己阅读,而且会带动和影响身边与周围的人们共同学习,这会给自己的不断学习、深入学习营造一个理想环境,学习渐渐地会在自己的周围被更多的人所认同。
第十,与外界友好地接触。
善于接受外界世界,善于接受崭新的事物,善于发现和学习新东西并且不断去接受它,这在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对世界充满好奇,有一种探索精神。)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家庭能给孩子们留下了这10个气质,那么孩子的一生会受用不尽。
国外父母培养领袖儿童的秘诀
(一)倾听梦想。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么呢?能说“女孩子不能去斗牛”,“唉呀!那可是一种危险的工作”吗?
要知道,斗牛这种职业将使雄赳赳的女儿,成为一个经得起磨练的女“英雄”,而胆大的特技演员将迁回于商业天地。在这种情况下,请鼓励子女的梦想,无论在您看来这类梦想何等地奇特,因为这种幻想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二)充分鼓励。一事当前,你要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对了!”完成后则说:“你干得太棒了,我一直对你有信心!”——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产生与加强的。
其实,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您称赞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您得整天用虚假的话来哄骗孩子,也不是说您永远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青少年足球赛后,好心的父亲往往对孩子说:“唉,你怎么搞的,射球的时候,就轻易地丢了两分!”请相信,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失了球,他不需要你提这个醒。相反,你应该表扬他的努力:“我喜欢你带球冲向球门的劲头!你真活跃!”然后说:“我们明天傍晚再练练好吗?我敢打赌你的射球技术一定会提高!”
(三)允许探险。孩子(成年人同样)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愿意冒险和能应付挑战的人。可是我们的家长,就怕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如此谨慎入微,难得孩子有冒险精神。
有这样一件事,有两个上一年级的男孩已经掌握了阅读技巧。她问他们是否愿意改上一个超前阅读班,一个学生急切地表示同意,另一个则宁愿与启蒙学生一块儿上课,可悲的是后者的父母也支持儿子的决定。这位女老师说:“您可以猜得出来,这两个孩子哪个将成为领头人。”
(四)提供机会。领导能力需要靠训练来增强,一位胸怀大志的领袖需要机会去磨练他的领导艺术。让子女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吧,他们将在那儿获得待人处世的经验。
不过还应该让孩子在其兴趣范围内去努力争取领导地位。有的孩子是游戏场上的“头儿”,另一些则适合做教室里的排头兵,并非人人都能当班长或想当班长。在一个感到得心应手的活动领域从事组织工作,可以建立信心,培养领导能力。
(五)多问“假如”。假如一个小男孩爬滑梯,由于他的双腿太短,怎么也登不上滑梯的第一级,于是他跑向他的妈妈那儿求助。可是这位妈妈不是将他扶上台阶,而是反问他:“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自己踩上去呢?”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把我的小车子放在那儿并站上去行吗?”“好吧!”妈妈说。儿子照办,剩下的就不成问题了。
“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六)勇于表现。班级要举行选举,你的儿子或女儿很想选中,你不必强行闯入,但可以帮忙。友善的孩子不仅向他(她)自己圈里的人而且也向其他人打招呼,这种青少年马上会被认为是一位潜在的领袖人物。请鼓励他(她)在班上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让您的孩子在家里复述在教室背诵的课文,并向他(她)建议嗓音该多高,表情该多强烈,眼光又如何与听众接触。
(七)盯住成功。请说服您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障碍,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能吸引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八)教会了“R”。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落在这种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他们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他们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美国女生给我的六个惊诧&
来源:常州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
去年,孩子高一的时候我们有幸接待了一位美国私立高中的同龄女孩,共同生活了一周。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从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不同之处,感慨万千!
来中国游学的这十几位孩子都是来自country day(孩子们习惯翻译为国日中学)学校,据说这个学校全部费用来自于富豪们的捐助,只收符合条件的孩子,是标准的贵族子弟学校。在经过若干个表格的事无巨细的项目填写(细致到父母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层层审核后,我家被确定负责接待其中一位女孩子。
第一次见到这位女孩子,个子比我孩子高出一个头,瘦削高挑,皮肤白皙,脸上露着真挚的微笑,非常动人。记得第一顿早餐我准备的是扬州的包子和小馄饨,孩子们吃得很开心,美国孩子也使用筷子,说是为了入乡随俗特地学习的。在用餐尾声时,美国女孩跟我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谢谢您!”这个孩子这么会赞美别人,我第一次被惊到了。给我孩子做了十几年的饭菜,也没听到啥赞誉的话。被赞美的感觉的确非常美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
晚餐,我做了最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汤,我们边吃边聊,非常开心。吃完饭,两个孩子依旧在聊天,我开始收拾碗筷,美国女孩连忙站起来对我说:“Can I help you?”我第二次一惊,看着这个孩子真诚的样子,我连忙说:“不用了,你们聊。”我的孩子看着我忙碌了十几年都习惯了,基本是熟视无睹。而美国女孩能为对方着想,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看来是习惯使然。
第二天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第一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城市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奔波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羡慕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就这个“5小时”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在自己的企业工作;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不上班,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苦,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我们家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的我们差距很大。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遇到最恐惧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食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最恐惧的,也是最刺激的。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这样的活动家长们的出发点是锻炼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第五次被惊到的是最后一顿晚饭。快要离开南京了,为了尽地主之谊,给美国女孩尝尝最美味的中国菜,我们带她到了南京最繁华的地段——狮子桥,点了获国家金奖的“鸡煲翅”,当美国女孩明白是鱼翅做的,她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这道菜:“这道菜我无法接受,动物需要保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甚至是不近人情。我汗颜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六次是饭后,几个孩子相约到附近的电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妈妈,太可怕了,美国人太厉害了!一进电玩城,我的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国女孩子则拉着我边走边观察什么游戏盈利最大,转了一圈才锁定目标,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分给我们3个,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玩。”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简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处处深思熟虑,确实是太可怕了。我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思考至今的话:“妈妈,我们这样下去,以后真的只能是给他们打工的啊……”
短暂的一周时间,给了我六个大大的惊诧,我们的孩子未来将要面对的是这样的对手!而我们是在培养怎样的孩子?过分的溺爱、频繁的干预、过度的保护,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无情和无能。目前的复印机式的教育消耗着孩子们的精力,限制了孩子们的追求。众所周知: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杀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如此的教育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吗?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结果,未来的主宰属于什么样的人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而我们则是在为人家输送打工仔,再优秀充其量也就是个高级打工仔!
本文推荐者:常州市教育局局长 丁伟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
一, 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
【 有些事是否在看清楚、想明白之后再做决定更好呢 】
二、父亲在洗车, 儿子拿起小石头在车门上划起来。父亲见此大怒, 拿起扳手就打了下去,后来儿子被送到医院, 证实手指骨折.面对父亲, 儿子轻声说道: 爸爸, 手指会好的, 不要担心了.父亲内心无比自责。一怒之下,冲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车给砸了,他看见儿子划的痕迹:爸爸,我爱你!
【 刻意的追寻,不如勇敢的往前走,成功又有多远呢 】
三、草原上有对狮子母子。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母狮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随着你!”。
【 照顾好我的眼睛 】
四、有一个盲了的女孩,她一无所有,只剩下她男朋友,男朋友问她:“如果你眼睛好了,能和我结婚吗?”女孩答应了。很快,女孩可以移植新视角膜,也很快回复视力,但她发现她男朋友也是盲的。男朋友向她求婚,女孩拒绝了,最后男孩只说了一句话:“take care of my eyes.”
【 这个世界有不会表白的人,但谁说他们一定缺少爱 】
五、他向她求婚时,只说了三个字:相信我;她为他生下第一个女儿的时候,他对她说:辛苦了;女儿出嫁那天,他搂着她的肩说:还有我;他收到她病危的那天,重复的对她说:我在这;她要走的那一刻,他亲吻她的额头轻声说:你等我。这一生,他没有对他说过一次“我爱你”,但爱,从未离开过。
【 父母的爱伴随着我们一生,哪怕他们已经年迈 】
六、儿子养不起年迈的母亲,决定把她背到山上丢掉。傍晚,儿子说要背母亲上山走走,母亲吃力地爬上他的背上。
他一路都在想:爬高点、走远点再丢下才不会走回来。当看到母亲在他背上偷偷往路上洒豆子,他很生气地问:“你洒豆子干什么?”母亲和蔼地说:“傻儿子,我怕你等会儿一个人下山会迷路。”
教育部拟规定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 取消百分制
新京报讯 (记者郭少峰)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学,首部全国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我国2亿多中小学生将获得唯一的学籍号,实行“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学籍号以身份证号为基础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对学籍的规定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学籍管理办法实施后,学校将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统一申请学籍号,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等问题。
他介绍,学生学籍号是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将有助管理“高考移民”
杜柯伟表示,此前学籍管理主要在地方教育部门,随着城镇化加快,流动人口增加,出现了与当前流动学生学籍管理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加之当前出现的“高考移民”、大城市择校、随迁子女就读、留守儿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困难,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
可跟踪择校状况变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介绍,将实现对学生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包括学籍注册、日常管理、毕业升级、招生入学、统计分析等功能。从应用上讲,可以通过对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观测,了解到类似于择校问题的现状及变化。
据悉,今年10月底前全国将完成中小学生信息采集录入。采集工作将采取家长签字、修改留痕等技术手段,可实现逐级核查、永久追踪,从技术上防止随意修改学生学籍信息。
北京下半年将衔接全国系统
对于中小学生的学籍号,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昨晚表示,此前北京就对学生实行了一人一号,后续正考虑和教育部的全国系统进行衔接,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目前北京的学籍系统中,学生唯一标志是依据学生特定身份信息生成的,如身份证号,这个原则在北京和全国系统是一致的。“北京先期实行的唯一号,会统一替换为全国唯一号”,届时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就可以与全国系统进行数据传递共享。
该负责人表示,北京的电子学籍系统已经实行了近10年,在学籍管理、考试报名、课改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今年按照教育部部署,已基本完成全国学籍数据的增补和核对,系统对接技术准备已完成,上周北京自建系统已接受教育部的评审。
新京报记者 廖爱玲
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项军规”,并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
小学生不留作业取消百分制
昨天,教育部公开《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
1.阳光入学。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
编班要邀请家长参加
2.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3.“零起点”教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小学不留书面作业
4.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
一至三年级不统一考试
5.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实行“等级加评语”评价
6.等级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7.一科一辅。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教师禁利用假日上新课
8.严禁违规补课。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9.每天锻炼1小时。
10.强化督察。
《慢养孩子》
慢养孩子是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的家教心得,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
黑老的四个孩子中,次子黑立国和幼子黑立行的成长经历最能体现慢养的价值。
黑立国小时候叛逆心极强,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甚至考过零分。黑老非常担忧,却也无可奈何,他不愿逼迫儿子用功学习,因为他知道,除非孩子自己愿意学,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黑立国贪玩、好胜、脾气也不好,经常闯祸。最严重的一次,他出于好奇,在超市偷一双手套,被当场抓住。“即使发生了这种事,我和妻子也不认为黑立国是坏孩子。”黑老说"我们问清事实真相,然后坚定地做孩子的靠山。我们让他知道,父母会支持他,即使他犯错,只要改过,父母对他的爱永远都不会减少。”不过,他对这个孩子已不抱多大希望。上高二那年,黑立国加入了学校的摔跤队,成天和一群学习成绩比他还差的黑人队员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教练的赏识。黑立国第一次发现学习好能赢得尊重,于是发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不仅顺利考上大学,而且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30岁那年,黑立国被提升为华盛顿大学医院的副院长。
本来最不被看好的一个儿子,居然变身业界精英!黑幼龙欣慰之余感慨地说:“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没希望了,其实如果做到慢养,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更优秀。
黑立行从小聪慧过人,学习成绩在全校数一数二,最受黑幼龙的宠爱。他高中毕业时,参演过一出歌舞剧,居然上了瘾,梦想当电影明星。他大学攻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快毕业时,他再度认真地跟父亲讨论自己的未来。黑老明知道儿子是异想天开,却不忍心给他泼冷水,于是建议他用一年时间去尝试,如果不行,再决定以后做什么。黑立行意气风发地投身演艺事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读理由身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