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00234组成的数字,只读两用四个数字如何组成只读一个零的数有几个是5位数字

无缘授衔的108 个高级将领
无缘授衔的108 个高级将领
[功标青史]无缘授衔的高级将领&&&&&&&&&&&&&&&&&&&&&&&&&&&&&&&&&&&&&&& 编者:清南文兵  我这里选出了108位革命先驱,他们也应过上,也应得到优厚地待遇,可是他们有的抛弃了优越的家庭,投身革命;有的面对敌人的刺刀,慷慨就义;有的为党和新,忍辱负重,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时常在想,我们现在的信念是什么呢?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我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那时环境之恶劣,斗争之残酷,可是他理想之崇高,信念之坚定,能不令我们深思吗?他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们重新缅怀革命先烈,会让我们激动,会让我们深省。  看到这些先烈的事迹,内心受到震颤,他们都非常年轻,但他们没有过上幸福生活,没有住上楼房,也没有坐过“宝马”。可他们是有主义的,是有精神的。还有就是他们也应该授予适当的军衔,可由于他们英年早逝,而没有缘份赶上1955年的授衔。可我认为:按照他们的才能、做出的贡献、当时的职务,他们应该有适当的军衔。没有假设,没有如果,我只是想通过介绍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以激励我们做好我们现在的工作。  这108人,只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中的一部分代表,具体的排列顺序只是清南文兵个人的见解,你觉得不合适,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但我觉得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他们的精神。关于这些人的,搜集起来也不是易事,但我还是尽力搜集,并统一制成规模一样大小的(规格为210*280)。有的不太清楚,有的是用画像代替的,由于年代久远,不能尽善尽美,这一点大家能谅解。首次编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其中孙玉清的照片是我的骄阳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谢。 &  先列一下目录:001叶 挺   002许继慎   003蔡申熙   004段德昌 005曾中生   006左 权   007彭雪枫   008罗炳辉009黄公略   010方志敏   011刘志丹   012旷继勋 013卢德铭   014王尔琢   015伍中豪   016周逸群 017蒋先云   018朱云卿   019寻淮洲   020吴焕先 021杨靖宇   022关向应   023吴光浩   024杨立三 025项 英   026唐 澍   027谢子长   028董振堂 029张子清   030李明瑞   031赵尚志   032陈 光 033邓 萍   034赵博生   035王 良   036胡少海 037黄 鳌   038刘伯坚   039宛希先   040俞作豫 041贺 昌   042周维炯   043季振同   044袁国平 045孙德清   046曾士峨   047韦拔群   048陈毅安049潘心源   050李 灿   051朱 瑞   052贺锦斋053何挺颖   054李鸣珂   055李兆麟   056万 涛057蔡会文   058潘忠汝   059孙玉清   060陈海松061毛泽覃   062周子昆   063刘畴西   064卢冬生065高敬亭   066陈树湘   067柳直荀   068谢维俊069曾日三   070古 柏   071徐彦刚   072王平章073陈浅伦   074李 艮   075董 朗   076杨克明077贺国中   078王炳南   079何 昆   080李超时081冯 平   082柴水香   083萧大鹏   084王如痴085魏拯民   086周建屏   087冯达飞   088曹学楷089谷雄一   090赫 光   091彭干臣   092金佛庄093姜镜堂   094徐百川   095戴克敏   096李红光097程克绳   098王德泰   099张赤男   100高静山101唐在刚   102韩永禄   103金贯真   104段玉林105柴洪儒   106罗忠毅   107袁文才   108王 佐&&&&001叶 挺叶挺(1896—1946),字希夷。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1911年,15岁的叶挺在惠州府立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时,就毅然剪掉辫子,义无反顾地响应孙中山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叶挺投身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主义革命,参加了粤军,同年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后升任少校参谋、总统府警卫团营长。在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他率部和全团官兵一起守卫总统府,英勇反击数倍于已的叛军,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离险境。1924年,叶挺辞掉军队中的职务,后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留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叶挺从苏联回国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他率领该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头疾进,夺取汀泗挢,占领贺胜挢,攻陷武昌,无往而不胜,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卓着功勋。因此,第四军被誉为“铁军”。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叶挺带领所属部队,参加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1927年8月1日,他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发动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叶挺在起义中任前敌总指挥和十一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到广东潮汕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同年12月,叶挺与张太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亦未能成功。广州起义失败后不久,叶挺脱离中共党组织,在海外流亡了十年。三十年代初,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东三省后,叶挺从外国澳门居住。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他挺身出任新四军军长,在敌后长江下游指挥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豫皖苏边等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在狱中被囚禁了五年。对此,周恩来曾深情地评价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在监狱五年,叶挺经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当局威迫利诱要他投降,叶挺坚决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叶挺在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囚歌》,立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叶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反复交涉和斗争,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下,叶挺获释出狱。他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笔修改了中共中央给叶挺关于接受他加入共产党的复电。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奉命乘飞机由重庆飞往延安时,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他殉难时年50岁。毛主席为其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002许继慎许继慎(1901—1931),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原名许绍周,字谨生。安徽省六安县石堰乡土门店人。1901年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0年先后就读于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因参加学运遭反动当局通缉逃亡上海。次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校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认识了周恩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战役,经受了血与火斗争的严峻考验。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许继慎任叶挺独立团第2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在强渡汩罗江、攻打平江城和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斗中,英勇果断,顽强沉着,战功卓著。北伐军占领武汉后,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第73团,许继慎任团参谋长,后升任第72团团长。1927年5月,夏斗寅叛军进逼武汉。许继慎率领全团由湖南乘火车赶赴纸坊镇,向叛军发动猛攻,一举攻占了纸坊车站和纸坊镇。翌日拂晓,叛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扑,72团团部被围,战斗十分激烈。他紧急命令:“现在已处在生死关头,必须死里求生,一定要击退敌军!”他手执团旗,率部向叛军猛烈冲击,打乱了叛军阵角。许继慎一面命令吹紧急冲锋号,一面率部开展反攻。经过数小时激战,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击溃了叛军主力,平息了叛乱。许继慎因在战斗中两次负重伤,未能参加南昌起义。伤愈后被调到上海工作。1928年至1929年,他参加了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游击战争的理论,研究朱毛红军坚持井冈山斗争的战略战术,并参加军委机关工作。1930年2、3月间,中共党中央决定派他到鄂豫皖边地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他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领导整编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个苏区的红军,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将红31师、32师、33师合编为第1军。实现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同年6至8月,红1军在许继慎等人的领导下,乘军阀蒋、冯、阎在中原地区混战之际,抓住战机,主动向皖西等地国民党发动进攻。在流破石童首战告捷;尔后继克皖西重镇麻埠,再战霍山县城,歼灭国民党军1000余人。天安驻军新编第5旅进行反扑,遭到红军迎头痛击,共歼副旅长以下700余人。取得了整编后的第一次大胜利。7月,许军长率红军南下,围点打援英山之国民党军,又歼其1000余人。数月内,红1军扩大到5000多人。是年12月,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并占领了皖西苏区大部分地区。为恢复苏区,许继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出奇制胜,打得“围剿”军措手不及。几天内,连克金家寨,麻埠等地。并发动群众,分粮抗债,组织地方游击队。12月底,又在东西香火岭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缴获敌大量装备,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边区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1月中旬,红1军与红15军会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许继慎任该军第11师师长,与兄弟部队在双桥镇战斗中,首次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的胜利。是年5月任红军第12师师长。在创立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1月,在“肃反”中许继慎被张国焘阴谋诬陷,秘密杀害于河南光山新集(今新县)。许继慎生前蒙受的不白之冤,于1945年中共“七大”得到了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恢复了党籍,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003蔡申熙蔡申熙(1906—1932)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字旭初,又名申善,化名刘辑明。黄沙汤家湾人。民国11年(1922)春,入醴陵县立中学读书,参与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投入爱国学生运动,带头抵制洋货,投身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13年春与左权等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习军事。11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军校教导团任排长。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平定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判乱的战斗及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片。15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第四军第十二师营长。在攻打汀泗桥、架胜桥战役中立功。16年擢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第二团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部队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参谋长,随部南下广东,参加会昌、汤坑战斗。后辗转到广州,被派入第四军警卫团工作,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起义失败后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17年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曾到吉安靖卫大队工作。为争取罗炳辉部起义进行秘密活动。18年任吉字东固游击第一路总指挥。参与整顿、发展革命武装,先后建立江西红军第二、三、四3个团。率部攻克峡江县城,扩大革命根据地。 民国19年夏任中共中央长沙局军委书记。秋,在湖北阳新一喧领导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攻打宿松、六村、广济、漕河、英山等战斗。同年10月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任军长,是红十五军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与政委陈奇率部攻打黄海、张家旁、桐梓河、大湖等城镇。12月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20年1月,红十五军和红一军合编为红四军。任第十师师长,参与创建鄂豫边、鄂东南、皖西3个根据地联成的鄂豫皖根据地,并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军委副主席。为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率红十师参加麻城磨角塘战役,全歼守敌一个营。继又攻克河南光山敌重要据点新集,歼敌1000余人。后与红十一师奔袭双桥镇,全歼敌三十四师,生俘师长岳维竣。在作战中臂部负重伤。5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继当选鄂豫皖监察委员会主席,后代理分局军委主席。伤势稍好,任以彭湃、杨殷二列士命名的彭杨军政学校校长。为鄂豫皖苏区培养一批军事和政治干部。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副总指挥。21年7月,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指挥部队粉碎敌军第四次“围剿”。10月8日,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河口镇东北仙人洞战斗中,身负重伤,仍指挥部队顽强拼杀。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赞蔡申熙:“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和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有很高的威望。”蔡申熙是中国红军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004段德昌段德昌(1904—1933)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4年8月19日生于湖南省南州厅(今南县)九都山九屋厂。曾在华容、南县从事反帝爱国活动。1925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介绍该师第1团营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在南县、华容、石首等地进行革命活动,领导公安县年关暴动,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斗争。先后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等职。在监利、沔阳一带创建了游击根据地。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成立,他任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与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率部相继攻占龙湾、新沟咀、潜江、郝穴等城镇,建立沔阳、潜江、监利等县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成立第2军团时,任第6军政治委员,不久改任军长。9月2军团南下作战失利后,他带领失散人员返回洪湖,任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在根据地大部丧失的严重情况下,和周逸群重整部队,组建独立团,依靠群众,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避强击弱,连战连捷,挫败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次“围剿”,保卫了洪湖苏区,壮大了红军。1931年4月,独立团扩编为第3军第9师,任师长。同年秋,指挥部队接应贺龙所率第7师和第8师回到洪湖。同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1~6月,在贺龙领导下,指挥9师采取围点打援、奔袭包围和诱敌深入等战术,连续取得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咀等战斗的胜利。是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未能挫败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第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在此期间,他坚决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1933年在“肃反”中遭诬陷,5月1日于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被错杀。年仅29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为其亲属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湖北鹤峰和湖南南县人民政府分别修建了段德昌烈士墓和纪念碑。 &&&&005曾中生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0年生于湖南兴宁东乡(今资兴州门司乡)牵牛坳。1917年秋考入湖南郴州第七联合中学。1922年曾到桂军任参谋1年。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参与在所部建立政治机关,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担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宣传北伐战争的胜利,传播革命思想。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任武汉革命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反蒋斗争。9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国,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任参谋科科长。不久调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曾领导开展兵运工作。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同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分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于11月抵达湖北黄安(今红安)。当时正值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主力已东出皖西,在此危急时刻,他果断地组成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并领导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滞止敌人对鄂豫边苏区中心区的进攻,继与第15军、第1军相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1931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他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主持制订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4分校并兼任校长,培养训练干部,整编红军主力部队,组织进攻作战,先后与旷继勋、徐向前等采取声东击西、"飘忽"制敌的战术,指挥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取得胜利,使红军和苏区得到迅速发展。继又领导军民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4月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后,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时被调任第4军政治委员。同年夏与军长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战,连克英山、蕲水(今浠水)、罗田、广济等县城,相继取得漕河镇、洗马畈等战斗的胜利,歼敌7个多团。他坚决反对张国焘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屡遭打击,被降为独立1师师长。后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七里坪战斗中,指挥在前,脚负重伤。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1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1933年2月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在此期间,他虽处境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著作,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学习军事理论的教材发至部队。在川陕期间和长征途中,继续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3年8月被监禁,1935年8月被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卓克基(今属马尔康)。 &&&006左 权左权(1905—1942)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他被称为“黄埔新星”。同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战斗。周恩来曾说:“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11月间,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组织和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的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称为“黄埔新星”。1925年夏他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留苏四年多期间,左权博闻强识,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 国后到中央苏区。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为我军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1938年4月,日寇纠集4万多人,分九路围攻八路军主力,妄图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左权按照总部统一部署,将我军主力迅速调集武乡,以急袭手段,打击敌人之主要一路。16日拂晓,在长乐村的沙石滩上,八路军以猛虎下山之势,把敌人切为数段,血战一天,全歼敌人。此战共消灭敌军4000多人,收复了辽县、黎城等18座县城,使上百万群众从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解放出来。日寇在屡次遭受我军打击后,不甘失败,于1942年5月,在晋东南周围又调集了3万多兵力,发动了空前残酷的 “铁壁合围”大“扫荡”,并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进犯。25日,为了掩护后方机关的同志们跳出包围圈,左权率部坚持指挥战斗,自己直到最后才开始突围。当队伍冲向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颗炮弹在他身前爆炸,左权不幸英勇牺牲。左权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举国同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颁发《关于追悼左权同志的决定》,号召全军将士继承左权遗志,坚持华北敌后更加艰苦的斗争,直到抗战最后胜利。太行人民把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并谱写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左权将军之歌》,以永远怀念这位把热血洒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007彭雪枫彭雪枫(1907—1944)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是河南省镇平县人,1907年生,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被派到苏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斗中,他无役不从,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期间他刻苦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博览中外兵书,总结实践经验,对抗日战争的游击战术和政治工作问题进行了论述。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1944年8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在《哭彭八首》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英灵。”“尔我竟长别,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他光明磊落,不畏艰苦,克己为人,廉洁奉公,爱护军队,爱护人民,深受人民的爱戴。他刻苦好学,文武兼备,机智顽强,是中共卓越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河南竹沟创办了著名的《拂晓报》,深受广大干部和军民喜爱,受到党中央的赞扬。他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授课,并主持创办四师拂晓剧团。著有《娄山关前后》、《豫皖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等文。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共淮北区党委在洪泽湖边大王庄,分别为彭雪枫将军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词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的共同挽词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在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和安徽省宿州市建有彭雪枫将军陵墓和纪念碑。& &&008罗炳辉罗炳辉(1897—1946)是屡建奇功的军事家,原名罗德富,自字宿星,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在1922年孙中山北伐中,陈炯明叛乱。时任滇军参军官的罗炳辉,在友军崩谈、滇军陷入覆灭之境而不知的危急关头,用军衣包着弯把雨伞冒充机关枪,三闯匪区,两渡江河,韶山越岭,二十小时奔跑二百华里,挽救了滇军。随即又在强攻桂林之役中立下战功。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极为感激,任命他为少校副官、征兵主任,后又任广州孝平兵工厂护厂队队长。1929年7月,罗炳辉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1930年6月,朱毛红军“汀州整编”为三个军, 罗炳辉任红十二军副军长,次月升任军长。1932 年2月兼福建军区总指挥,7月任红二十二军军长。1933年12月任红九军团军团长。在1931年和1934年两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参与指挥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荣获红星勋章,是十个著名的红军将领之一。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9军团为“战略轻骑”。长征中,罗炳辉率红九军团作全军后卫,在黔、滇、川省单独行军四千华里,巧渡金沙江,激战泸沽,过沪定,扶病克天全,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9月,他回延安出席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2月,抵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任第一支队副司令员,辅佐陈毅司令员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1日,第五支队成立,他任司令员(次年任新四军江北总指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罗炳辉任新四军二师副师长,后任二师师长、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罗炳辉率部北上山东,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界河战役和临(城)韩(庄)战役。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初抱病指挥枣庄战役。胜利后病倒,21日返临沂就医途中不幸逝世于临沂县兰陵镇(现兰陵美酒厂内)。享年49岁,遗二子二女。28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令,改安徽省天长县为炳辉县(该县1960年复旧名,现天长市 )。 1950年,人民政府为罗炳辉建造了宏伟的陵墓,周恩来亲题:“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朱德亲题:“炳辉同志纪念,革命彻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刘少奇亲题:“炳辉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任弼时亲题:“永垂不朽!”陈毅亲撰挽联“罗副军长炳辉千古:为被压迫阶级争自由、剧战久经、到死不离民众,当反革命势力已陨灭、丰碑特建、勒铭永记殊勋!”& &009黄公略黄公略(1898—1931)是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红军杰出将将领,军事家。原名汉魂,字家杞。出生于塾师家庭。7岁随父读私塾。1914年从永丰高等小学毕业后,回乡教私塾。1915年底,投入湘军,先后在第二师三旅六团三营八连当士兵和在营部任文书。并结识在同一连队中任班长的彭德怀。1920年6月,升任排长。1922年秋,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次年秋毕业后,回原部任连长。1926年夏,随部编入国民革命第八军第一师第三团,并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战斗中,身先士卒,率先攻上宾阳门城头,受到团部嘉奖。1927年1月,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学习。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结业后,应彭德怀邀请回湖南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校长。6月,调任第三团三营营长,在官兵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和秘密建立共产党组织。同年7月21日,领导三营在平江县嘉义镇举行起义,旋率部抵县城天岳书院参加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先后担任红五军十三师四团党代表、中共红五军军委委员、红五军教导大队大队长兼党代表、红五军第二大队大队长和第二纵队纵队长。同年冬,彭德怀等率红五军主力开赴井冈山后,奉命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紧紧依靠边区军民粉碎了敌人多次进攻,创建和保卫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29年4月,任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支队长,兼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委员和常委。6月,当湘鄂赣三省国民党当局调集近五个团的正规军和七县地主武装进攻边区时,采取“化整为零,昼伏夜出、彼合我散、彼散我合、避实就虚和声东击西”等战术,机动灵活地歼灭敌人,打垮了敌军的攻势,并及时总结经验,写成《游击战术》小册子。9月,任红五军副军长。1930年1月,调任由赣西南地区红军合编的红六军军长。2月,率部与红四军协同作战,在吉水水南和吉安值夏,赤家山一带,全歼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随后,将红六军分布在赣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设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赤卫队,使分散的游击区连成一片,成为大块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曾咏诗赞扬:“赣水那边红一角,编师借重黄公略。”1930年7月,红六军改编为红一军团三军后,继任红三军军长。8月,率红三军参加文家市歼灭战,协同红一军团其他部队取得了全歼国民党军三个团和一个营的胜利。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多次率部取得重大胜利。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中,率部首先从正面发起冲锋,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的警卫营,为全歼该师两个旅9000余人,活捉师长张辉瓒立下大功。第二次“围剿”中,率部设伏于东固通往中洞的南侧山一带,引诱国民党军二十八师进入包围圈,并率部捣毁敌师指挥所,为五战五捷首开胜局。第三次“围剿”中,协同红一方面军其他部队,在兴国莲塘、南丰良村,宁都黄陂连克敌军,取得三战三胜的伟大胜利。随后,又率红三军在老营盘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第九师一个旅。1931年9月15日,在吉安东固附近的六渡坳遭敌机扫射而身负重伤后,壮烈牺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在中央苏区设立公略县,修建“公略亭”,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步兵学校改名公略步兵学校。 &&&010方志敏方志敏(1899—1935)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赣东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自卫军﹐为后来开展工人农民武装斗争准备了条件。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回赣东北﹐恢复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团﹐召开弋阳﹑横峰等五县党员会议﹐准备武装暴动。次年1月﹐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弋横起义﹐适时地率领起义农军转移到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等战术﹐一年多时间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进剿”﹐组建江西红军独立团﹐开辟了信江苏区。1929年10月任信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后兼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主办信江军政学校﹐整顿训练部队﹐率部向赣北出击﹐曾攻占景德镇等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1年3月﹐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12月赣东北苏区扩大为闽浙赣苏区﹐他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翌年1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指导方针﹐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的斗争﹐并配合中央苏区“围剿”作战。曾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和第二届主席团委员﹐并获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的红旗章。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第7军团)到达闽浙赣苏区﹐与第10军合编为第10军团后﹐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所部受挫﹐在撤回赣东北途中被七倍于己兵力之敌围困于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为接应后续部队又复入重围﹐因寡不敌众被俘。他面对严刑和诱降﹐坚贞不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了坚决的斗争。在狱中写有《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述。1935年8月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英勇就义。遗骨安葬于南昌市郊梅岭。& &011刘志丹刘志丹(1903—1936)是陕北红军创始人,军事家,1903年生,陕西保安县(后改称志丹县)金鼎镇芦子沟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6年初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秋毕业,参加北伐。1928年,参加领导渭华起义,任军委主席。随后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主席、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参谋长、师长、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要职。1936年,同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渡黄河东征,4月14日,在指挥部队攻战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为纪念刘志丹将军,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决定改保安县名为志丹县。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修建烈士陵园,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志丹县城所在地保安镇,园内宽大的纪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原话:“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小亭四周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计50通。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陵园内还辟有烈士纪念馆,展出各类文物及烈士生平简介。 刘志丹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奠基者,由他率领的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仅在1935的7月间,他指挥西北红军歼敌5000余人,缴3200余支,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县,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开成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域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正规部队2个师9个团近万人,时国民党报云:“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己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陕北已成了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远在万里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及中央红军,正是从这些报道中获悉了消息作出进军陕北的历史性选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使陕北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刘志丹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人民树立了楷模,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群众编成民歌小调歌颂他。& &012旷继勋旷继勋(1895—1933)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思南县大河坝庙塘湾人,生于1895年。从小酷爱学习,喜爱练武,1916年随父去四川,到军阀赖心辉部当士兵。1920年到1925年,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旷继勋宣布全旅起义,举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大旗。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派旷继勋去湖北江陵、当阳等地开展活动,旷组织三连白军起义进入洪湖加入红军。1930年1月,党中央在湖北监利县组建红6军,旷继勋为军长。7月红6军与贺龙领导的红4军合编为红2军团。次年,旷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2月率红四军的10、11两师一举攻下河南新集。3月攻打敌34师,仅7小时全歼敌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旷由于对王明的“左”倾路线不满,被撤销军长职务,调任红13师任师长。1931年10月,党中央派旷继勋到25军任军长。1932年初,旷率军解放霍丘时因敌众我寡,县城陷落。张国焘却以此为由再次撤销旷继勋的军长职务。解放通江后,旷继勋任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写信给原在军阀部队中的几位朋友,劝其带兵起义,信落在张国焘手中,成了“与国民党勾结”的“罪证”。张国焘将旷继勋逮捕,于1933年6月秘密杀害。1937年在延安,旷继勋被张国焘迫害暗杀的真相大白,其冤案得以昭雪。毛泽东同志说:“旷继勋是好同志,被张国焘错误迫害,应以烈士待遇。”& &013卢德铭卢德铭(1905—1927)是湘赣边秋收起义领导人,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宜宾人,生于1905年6月9日。1921年,卢德铭考入成都公学。中学学习期间,卢德铭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军阀连年混战,卢德铭决心学习军事,以武力打倒列强和军阀。1924年春,卢德铭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时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第四连连长的卢德铭,作为北伐先锋挺进湖南。在北伐战争中,由于作战勇敢,卢德铭先后升任独立团第1营营长、第73团参谋长、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1927年8月2日,卢德铭率警卫团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因南昌起义部队已南下,他遂率警卫团进驻修水县城。9月9日,卢德铭率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起义部队总指挥。起义受挫后,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师长余洒渡(后脱党)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再攻长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卢德铭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对于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卢德铭牺牲时,年仅22岁。 &&&014王尔琢王尔琢(1903—1928)是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1903年生,湖南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学生队分队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与国民革命军第3师的改编工作,任东路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26团党代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同年8月,率该团重机枪连参加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参加三河坝战斗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粤赣湘边,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率28团英勇作战,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会剿”,成为纵横井冈山的一员骁将,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飞兵28团”的佳誉。同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在为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王尔琢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王尔琢为革命所作的贡献。会场上悬挂着由毛泽东拟稿、陈毅书写的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015伍中豪伍中豪(1903-1930)是文武全才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名昭茀,耒阳城内伍家村人。1920年冬在北京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冬,耒阳建立3个中共支部,伍中豪任第三支部书记。1925年4月,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任宣传委员,其妻段凤翔任妇运委员。1925年5月,伍中豪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与毛泽东结识。1926年7月参加北伐,随军进入湖南,被中共派回地方工作,任耒阳县团防局长、农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转入武汉,任国民政府警卫团第十连连长。   1927年9月,伍中豪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率部首攻白沙告捷。起义失败,部队在文家市会师,伍中豪坚决支持毛泽东转兵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转兵途中,敌人前堵后追,形势非常严重。毛泽东采用了伍中豪“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的建议,甩掉了敌人,使部队顺利到达三湾。在建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中,伍中豪参加指挥大小战斗近百次。他英勇善战,打了许多胜仗。1927年11月,在茶陵击溃国民军吴尚的一个师的包围后,团长陈浩与副团长韩庄剑企图率部投敌,时为营长的伍中豪识破了陈浩阴谋,及时派人报告了毛泽东,挽救了革命军队。1928年2月,伍中豪率一个营战士,运用围城打伏击的方法,解放宁冈新城,歼敌一个团,俘县长张开阳,取得井岗山根据地开创以来第一次全歼敌人的胜利。6月,伍中豪率第三营到永新夏幽,分兵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夏幽工农兵政府和中共特别支部。夏幽成了根据地一面旗帜,为毛泽东写《永新调查》提供了资料。毛泽东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表扬伍中豪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文武全才。   1928年12月,蒋介石调集6个旅团“围剿”井冈山根据地。1929年1月4日,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在宁冈白露召开会议,决定红5军与红4军的第32团留守井冈山,红4军28团、31团突围向外发展,以牵制敌人。突围的红军向何处去发展,成了会议争论的焦点。有的主张向赣北去,有的主张向赣东发展,也有的主张到湘南去。31团团长伍中豪参加了这次会议,深刻地分析了井冈山周围地区的形势,力主向赣南发展,他指出,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有回旋余地;敌人力量薄弱,不难对付;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活动多助,向赣南突围才是上策。毛泽东采纳了伍中豪的意见。14日,率领红军主力冲出敌人的包围,向赣南挺进。1930年春,毛泽东在赣州楼梯岭会议上曾说:“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3月20日,红四军改编,伍中豪任第3纵队司令。   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红4军命令伍中豪攻打闽西龙岩,发动农民起义。龙岩,是闽西重镇,驻有国民军一旅。5月18日,伍中豪率领红军第3纵队,再次进入闽西,5月23日至6月9日,先后三次攻克龙岩,全歼陈国辉旅2000多人,发动龙岩地区七县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开辟闽西根据地的基础。6月中旬,第3纵队扩编为红1军团第12军,伍中豪任军长,并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6月下旬,伍中豪患肺炎住院治疗,没有随毛泽东去打长沙。部队出发前,毛泽东到医院去与伍中豪道别,伍中豪对毛泽东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气候不对,以长途跋涉之孤军攻打大城市不妥,望多保重!”8月,红军第20军军长胡少海牺牲,伍中豪改任20军军长、前敌委员。8月底,毛泽东从浏阳、长沙两次写信给中共闽西特委和伍中豪,要求补充兵员,并指定由伍中豪率领,克期到达长沙。伍中豪接信后,立即从闽西长汀赶到江西吉安,时攻长沙已失败回师。9月,伍中豪参加打吉安。10月初,伍中豪带领一排警卫,从吉水出发,到横江渡去调集赣西南各县独立团,途经安福县城,突遭安福靖卫团袭击,仓促应战,战士死伤过半,突围至城郊亮家山,弹尽援绝,伍中豪牺牲。 &&&016周逸群周逸群(1896—1931)是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896年生,贵州铜仁县人。字立风。1896年6月25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一个富裕家庭。1919年春,东渡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在上海与进步青年李侠公等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学习。他与蒋先云、李之龙等发起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是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青军会版刊物,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周逸群奉命到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任宣传科科长,协助周恩来工作。同年8月,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第3师师长等职。在该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发展中共组织。次年8月1日,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20军第3师师长。潮、汕失利后,周逸群转赴上海。1928年1月,他与贺龙奉命到湘西北地区领导武装斗争。途中参与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并收分散的几支游击队组成第49路工农革命军,在长江两岸开展斗争。不久,与贺龙、贺锦斋、卢冬生等10余人去湘西。3月上旬到达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集中贺龙亲属和旧部下所掌握的武器,组建了一支拥有约3000人的工农革命军,在桑植起义。周逸群任军党代表。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后,成立中共桑植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4月初,国民党第43军龙毓仁旅突然进攻桑植县城和洪家关。由于力量悬殊,部队又刚刚建立,经过多次战斗,革命军大部失散,周逸群与贺龙失掉联系。同年5月,周逸群转到湖北省石首。正值国民党第18军大规模“清乡”,革命斗争面临巨大困难。他集中监利、沔阳、石首、华容等县游击队,乘其不备一举攻克沔阳县重镇峰口。为保存革命力量,他率游击队撤出峰口,转移洪湖沿岸活动。后因鄂中特委主要负责人地方观念严重,不愿离开家乡。游击队在国民党军的围攻下,损失惨重。7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派人到宜昌,组成鄂西特委,周逸群为书记,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恢复整顿党与群众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秋,革命力量有很大的发展。到年底,在洪湖、白露湖以及江南的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小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3月,蒋桂军阀爆发战争,湘鄂边地区驻军空虚。特委把江陵、石首等地的游击战斗编为鄂西游击大队,在他直接指挥下,运用“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小则搞”的游击战术,接连重创国民党军。半个月内在江陵、监利、石首三县打许多个胜仗:攻占石首县城,消灭监利县五处“常练队”,摧毁洪湖西南反动巢穴“铲共团”,打通了洪湖苏区与江南的交通要道。7月,鄂西各县游击队在监利剅口柳家三屋墩进行整编,统一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兼总队长。根据毛泽东在井冈山建军的经验,游击队设立政治部,中队以上设党代表,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1930年2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周逸群任政委。4月,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周逸群任政府主席。7月,贺龙领导红4军与红6军在公安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并组成中共前委会,周逸群任政委和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这时,蒋介石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周逸群、贺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部分路进击,迅速拔掉苏区内的许多白点,解放了广大乡村,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使洪湖、湘鄂边根据地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1930年9月,周逸群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兼联县政府主席。红2军团主力南征后,他组织各地党组织、苏维埃政府、游击队、赤卫队连克南县、华容、公安等地,扩大了江南苏区。1930年冬至1931年春,周逸群在国民党重兵“围剿”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组建江左、江右军和独立团,与段德昌指挥部队,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相继取得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洪湖苏区。1931年4月,周逸群到洞庭湖西岸地区巡视工作,一位身边工作人员劝他有病休息,周逸群坚定地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是铁匠出身,知道铁有多硬,钢有多强的,我们共产党员就象铁一样硬,钢一样强呀!”同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到江北汇报工作。途径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时,这位湘鄂西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的周逸群不幸遭白军伏击,壮烈牺牲,时年35岁。周逸群牺牲的消息传到洪湖,苏区广大群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举行追悼大会,贺龙悲痛欲绝地说:“逸群同志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为此,中共湘鄂西省委将洪湖军校改为逸群军政校。& &017蒋先云蒋先云(1902—1927)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军队领导领导人。生于1902年,湖南新田人。1917年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1921年2月发起成立进步团体“心社”,宣传新文化。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赴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夜校教书并参与筹建工人俱乐部。后任俱乐部文书股长,和李立三、刘少奇等一起领导了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1月奉命到水口山矿区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人俱乐部,12月领导了水口山矿工的大罢工,并取得胜利。1924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其人分量。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国共分裂时许诺只要蒋先云过来就能当师长,当时黄埔学生中能当团长的都没几个。然而蒋先云铁了心跟共产党,终于不辞而别。1925年2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发起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是该会负责人之一。同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7团党代表,不久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及第1军。北伐战争开始后,受党组织派遣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兼补充团第5团团长,参加了攻打九江、南昌等战役。1927年初,蒋介石反革命阴谋日益暴露,他毅然去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在攻克临颍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018朱云卿朱云卿(1907—1931)是井冈山时期红军高级指挥员,190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1921年随叔父到印度尼西亚打工,1924年回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参加军校进步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1925年10月,朱云卿参加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在战斗中机智英勇,受到周恩来的赞赏,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朱云卿从黄埔军校毕业,按照党的要求留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同年秋,被任命为中共北江特委委员,并负责主办北江农军学校。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共北江特委先后举办了两期农军训练班,培训农军干部260余人。1927年4月,朱云卿率领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与北江农军大队会师湖南,公开支持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6月,朱云卿按照党组织的决定赴武汉,担任武汉农政训练班主任。同年9月,朱云卿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夏,担任红4军31团团长,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著名战斗。1928年8月下旬,与党代表何挺颖一起,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险抵抗,击退了湘赣国民党军四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29年1月,朱云卿率领红31团随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大柏地、长岑寨等重要战斗中率部担任主攻任务。同年3月,调任红4军参谋长。同年年底,参加古田会议,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1930年8月,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红4军参谋长、红1团参谋长。1930年底,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制定计划,部署部队,指挥作战,对全歼张辉瓒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称赞他为“得力助手”。1931年春,朱云卿因劳累患重病住进江西省吉安县东固医院治疗。5月22日,在医院被国民党军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019寻淮洲寻淮洲(1912—1934)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又名寻波。1912年8月29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贫苦农民家庭。13岁在高小读书时就立下“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的志向,并在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积极参加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成为当地学生领袖。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由于他作战勇敢,屡建奇功,于192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副班长、排长、连长升至红12军34师100团团长。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主力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于龙冈地区将敌前线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以下9000余人全歼。在这次战斗中,寻淮洲领导的红100团担任左翼主攻,由于他身先士卒,指挥有功,升为红12军第35师师长。接着,他又率领部队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屡建战功。  1932年2月,毛泽东指挥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寻淮洲奉命率部担任掩护,策应了主力部队的战略行动。  1933年10月,红12军军部和红36师、红22军合编为红22军,他任红22军31师师长。不久,升任红21军军长。此时,正值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寻淮洲率部牵制国民党军数师兵力,保证了红一方面军取得黄陂、东陂两役的胜利,据此,他荣获中央军委特别嘉奖。是年7月,红21军与红7军改编为红3军团第5师,他任师长。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3军团4师、5师和红5军团34师组成东方军,执行收复闽西连城、新泉苏区和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寻淮洲率红5师随东方军从江西广昌头陂地区出发,向福建进军。9日,歼灭归化守敌1个营,解放归化。19日,以坑道作业,攻克宁化县泉上土堡,全歼土堡守敌。29日,在解放朋口的战斗中,他首先指挥所部歼灭增援的国民党第19路军1个团。继之,与兄弟部队合力围攻朋口,再歼19路军1个团,解放朋口。9月18日,他又率红5师在运动中与国民党第19路军中的精锐“铁军团”第61师366团及78师、52师各1个营在沙县木芹山遭遇。他沉着果断,指挥部队抢占木芹山主峰,经激战,将敌“铁军团”全歼,创造1个团的兵力在运动中全歼敌人1个精锐团、溃敌2个营的记录。  12月,寻淮洲赴任红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4月,在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者发动的广昌战役中,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寻淮洲率部在归化战役战斗中毙伤敌400余人。接着,攻占永安城,歼敌1个正规团和1个县保安团,俘敌团长以下官兵近2000人。缴获甚众。5月29日,又率部在三元附近的湖源歼敌1个旅,毙伤俘敌1300余人。  7月初,红7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7军团),他仍任军团长,并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  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到10月转战到闽浙赣苏区休整补充的4个月时间里,寻淮洲率部队行程3200多里,转战闽浙皖赣4个省几十个县,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击退其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但“左”倾错误领导者却指责他没有完成任务,在11月4日成立红10军团时,将他降职为第19师师长。忍辱负重,不计得失,奉令先行出击浙皖边,继续率部英勇作战,连连取胜。在击溃尾追的浙江保安纵队两个保安团后,经上坊镇,渡新安江,进军安徽。于分水县击溃蒋介石嫡系部队王耀武旅。12月6日,攻克旌德县城。接着北上,威胁芜湖。  根据中央军区命令,红10军团第19、20师在太平县汤口胜利会师。这时,蒋介石调兵遣将,以11个团20余万人,兵分4路“围剿”红10军团,还派飞机侦察轰炸。12月14日,红10军团先在谭家桥地区设伏,将敌打乱,但阵地很快即被敌组织的优势兵力所冲垮,军团固守的制高点乌泥关也被敌夺去。寻淮洲亲自指挥,率部猛攻,将制高点夺回,但小腹负伤,流血不止,被抬往茂林医院医治。由于伤势过重,15日不幸牺牲,年仅22岁。 &&  020吴焕先吴焕先(1907—1935)是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907年生,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人。1923年考入麻城乙种蚕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他一家六口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1927年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后带领部分武装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坚持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创造了条件。后任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黄安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2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苏区后,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参与领导重建第25军,任军长。在国民党军重兵划区“清剿”、苏区大部丧失的严峻形势下,指挥部队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1934年4月,第25、28军合编为第25军后,任政治委员。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率部进行长征,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陕西南部秦岭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和发展红军主力,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开辟了鄂豫陕苏区,先后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35年7月率部西进,接应中共中央和红军北上。同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随后,红25军在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率领下于9月与陕北红军会师,10月,毛泽东表彰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021杨靖宇杨靖宇(1905—1940)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回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领导确山农民暴动,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刘店秋收起义,任当地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失败后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曾三次被捕入狱,坚贞不屈。1929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在抚顺又两次入狱,备受日本警察署的严刑拷打,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派往南满,到吉林磐石一带视察。他按照中国工农红军的经验整顿当地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1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面对日伪军频繁的“讨伐”,他提出“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不打”等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等战术,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游击根据地。1938年秋,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进行军事“讨伐”,同时悬重赏缉拿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杨继续坚持战斗。1940年1月,所部被日伪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只身同敌人周旋五昼夜;2月23日在吉林濠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在吉林省通化市建成“靖宇陵园”。& &022关向应关向应(1902—1946)是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朱德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关向应(1902—1946)是湘鄂西红军高级指挥员,1902年生,辽宁金县人,满族。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1928年7月在共青团五大上被选为团中央书记。1930年初调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  1931年冬被派往湘鄂西苏区,先后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红3军政治委员、红2军团副政治委员、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委分会委员和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创建黔东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1935年11月,同贺龙、任弼时等指挥红2、6军团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作了坚决斗争。后任第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与贺龙率120师主力开赴冀中,任冀中区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参与指挥齐会、陈庄等战斗,巩固了冀中根据地。1940年11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环境,关向应积劳成疾,1941年秋到延安休养,仍十分关心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 &&&023吴光浩吴光浩(1906—1929)是黄麻起义领导人,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6年生,湖北黄陂人。早年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连长、营长,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到鄂南从事革命活动,9月参与领导鄂南起义。后任中共鄂东特委委员、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副总指挥,带领突击队首先攻占黄安(今红安)县城,组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任副总指挥兼第2路司令。起义遭优势国民党军镇压后,他率领仅存的72名鄂东军战士和党政人员,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于12月底转至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面对险恶的斗争环境,他告诫大家:“我们的枪丢不得。有了枪,才有工农的出路:丢了枪,就不能胜利,不能生存。”1928年1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率部艰苦转战,创造出“昼伏夜动,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的游击战术,活跃在以木兰山为中心、方圆百余里的广大地区,战果累累,被当地群众视为传奇般的英雄。后领导开辟鄂豫边界的柴山保苏区,广泛发动群众,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逐步站稳了脚跟,在鄂豫边开创了第一块红色区域。  同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7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所部战胜国民党军多次围攻,坚持边界武装割据,发展扩大为鄂豫边苏区。1929年4月,鄂东特委改组为鄂东北特委,他任特委军事委员。此时,豫南发动了商(城)南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32师。吴光浩受命赴商城领导起义工作。5月初,率十余人化装起程,途经罗田县滕家堡时遭敌伏击,英勇牺牲,年仅23岁。 &&&024杨立三杨立三(1900—1954)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和财务工作的创始人,湖南长沙县人。历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军需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站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军委总后勤部部长、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等职。杨立三长期战斗在后勤和财务领导岗位上,经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在苏区的一次次反“围剿”斗争中,他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为红军筹粮筹款筹弹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前方的军需供应。抗日战争开始后,面对几十万人的衣食、医疗和军需要求,杨立三领导后勤部人员搞生产,办厂矿,抓征收,做贸易,建银行,争取外援,厉行节约。在他的筹划下,几十万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1935年8月,红军长征到达毛尔盖之后,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和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患肝炎,体质极度虚弱,只好靠同志们用担架轮流抬着走。当时,作为负责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的领导,杨立三尽管自己身体不是很好,且担负着其他繁重的军需工作,仍坚持要亲自将周恩来抬出草地。茫茫草地,遍布沼泽,气候恶劣,单人行走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要抬着沉重的担架。杨立三等经过长途跋涉,加之缺衣少食,体质已相当虚弱。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行进在遍是沼泽的草地上,稍不留神就会被泥潭吞没,但他们始终顽强地支撑着,坚决不让周恩来下来走。杨立三双肩磨破了,脖子一歪就钻心地痛,但一直咬着牙,直到走出草地病倒下来。&&& 由于这份诚挚的同志之情,由于杨立三的卓越贡献,当杨立三于1954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时,国家为他举行了一次超规格的葬礼,周恩来主祭,作了动情的长篇讲话,并亲自为其执绋引棺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025项 英项英(1898—1941) 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德隆,化名江俊、江钧。湖北武昌人。出身工人,1921年冬参加中华全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工作。1922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任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总干事,负责总工会和各地工会的筹建组织工作。1923年2月任京汉铁路罢工委员会总干事,是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6月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后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长。1926年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武汉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参加反击夏斗寅叛变的斗争。1928年春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不久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随后参加了共产国际六大。1929年11月,在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成为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931年1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1月,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后代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副主席。1934年夏任赣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赣南军区司令员。lO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中央根据地的军民继续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武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0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先后组织部队向苏南、苏中、皖东挺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在突围转移过程中,于泾县茂林地区山上蜜蜂洞被叛徒刘厚总枪杀。 &&&026唐 澍唐澍(1903—1928)是我党早期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字东园,河北省易县南贾庄(今徐水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大队长,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主任教官。中共陕西省委军委委员,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等职务。是西北著名的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唐澍出生于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深受校长的喜爱和器重,高小毕业后,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后来,家乡南贾庄成立小学后,回乡任小学教师,两年后,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投入了学校反对反动校长刘绪增迫害学生的罢课斗争,他被推选为学生代表,虽然校长被赶下台,但校方怕再发生学潮,将唐澍等学生骨干开除出学校。1924年夏,在保定二师进步师生的资助下,他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期步兵学员,与左权、王尔琢、徐向前、陈赓等是同期同科同学,在校期间,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了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3月留校工作,此间,他曾在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兼任军事教官。1925年2月和10月,唐澍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25年秋,唐澍被中共广东区委调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后又兼模范大队大队长,从事工人运动。在苏兆征、邓中夏等的领导下,对工人纠察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使这支工人武装队伍颇具战斗力。1926年秋,冯玉祥在绥远省的五原县誓师参加国民革命,唐澍奉命到冯部工作。任冯部军官学校教官兼队长,不久调到政治部工作。1927年3月,军官学校改为国民军联军军事政治学校,唐澍任主任教官,以讲军事课为主,同时也兼任政治课,给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7月初,冯玉祥附蒋反共,进行“清党”活动,唐澍被礼送出境。7月中旬,唐澍回到西安,参加了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的领导工作。8月下旬,由于同情革命的石谦旅长在榆林被井岳秀派刺客杀害,反动营长康子祥被任命为代旅长。&&& 10月12日,按预定时间唐澍宣布起义,起义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形成了一支相当可观的革命武装力量。10月下旬,唐澍到西安,向省委军委汇报起义情况。此间,起义部队由于没有主动进攻而遭敌攻击,已被迫转移到韩城西庄镇,被改编为独立旅。12月中旬,唐澍、谢子长等根据形势的变化,改组了军委,决定在韩城再次发动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谢子长任总指挥,决定在清涧、安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元月初,唐澍等率部向清涧,安定带进发。途中由于轻信传闻,遭遇劲敌,清涧起义失败。1928年2月,唐澍辗转回到西安,向省委汇报了清涧起义失败经过和教训,请求省委指派新的工作。不久,唐澍被派到许权中旅任参谋长。1928年4月底,冯玉祥主力出陕赴豫攻打奉系军阀,盘踞在洛南的地方军阀李虎臣趁机发动反冯战争,令许旅开赴潼关,阴挡冯玉祥的宋哲元部回陕。唐澍、刘志丹带着部队来到达华县瓜坡镇,成立共产党领导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全军斗志昂扬,直奔渭华举行起义,参加当地的农民暴动。渭华起义后,建立了革命政权。敌人对此深感恐慌。从6月上旬起,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亲自指挥,接连三次围攻革命军,镇压农民暴动。在唐澍、刘志丹的机智指挥和官兵的英勇奋战下,接连两次粉碎了敌人的围攻。7月1日,驻洛南的李虎臣部七、八百人,向驻守在保安镇的革命第一大队百余人发动围攻。唐澍闻讯后,前去增援,部队在保安镇外被敌人包围,因寡不敌众,只有少数人突破重围。唐澍仅带6名战士夺路冲到附近的碾子沟,遭到阻击,与敌展开英勇战斗,在激战中,唐澍身负重伤仍坚持还击,最后以身殉职,年仅25岁。& &027谢子长谢子长(1897—1935)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897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1922年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指示,利用民团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1927年10月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28年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后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建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5个支队,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1934年后,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因战伤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028董振堂董振堂(1895—1937)是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字绍仲。出生于较殷实农民家庭。幼年入曹庄进初级小学读书。1914年,考入冀县中学。1917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预科清河预备学校。1919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任军官候补生。1920年暑假后,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深造。1922年春,任冯玉祥部第十一师参谋处见习官。后任西北军学兵团炮兵连排长、连长。1924年,随冯玉祥参加了推翻贿造总统曹锟,打倒直系军阀吴佩孚,驱逐末代皇帝出宫的斗争和欢迎孙中山先生到北京等活动。同年,任国民第1军机炮教导队大队长和陆炮营营长。1926年9月,参加了五原誓师。后任国民军联军第1军四师12旅旅长。随冯玉祥击退了围困西安杨虎城部的河南军阀刘镇华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36师师长。率部转战河南、湖北等地,策应北伐战争。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13师师长兼河南洛阳警备司令,剿除匪患,改善了地方治安。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五师师长。1930年,率部参加了豫西战役和豫东战役,受到冯玉祥的通令嘉奖。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5师73旅旅长。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一起在江西宁都率部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任红5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深入各军团参观学习,亲自撰写了《模范的红五团》介绍老红军的传统和经验,为红五军团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2月,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参加了龙岩、漳州战役。后任红5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水口大战。同年12月,荣获中共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1933年2月至9月,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担任全军后卫。1936年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5军军长。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奉命率部西渡黄河,进驻山丹,一举攻克临泽县城并占领了高台。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组织抗日人民政府,建立抗日武装。1937年1月,敌两万余人包围了高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指挥若定,从容应战。命令大家:“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先后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高台沦陷,他壮烈牺牲。同年,毛泽东主席和许多中央领导都亲自参加了在延安宝塔山下为他召开的追悼会。1946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决定将河北省新河县改名为“振堂县”。& &029张子清张子清(1902—1930)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指挥员。湖南省益阳县(今桃江县)人,1902年4月出生在益阳县板溪乡一个爱国军人家庭。自幼受其父(系同盟会员、湖南新军江道区司令)张建良爱国思想的影响,勤读诗文,酷爱兵法。1920年从湖南讲武堂毕业后,任零陵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宫。在湖南驻军中是一名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此后多次参加起义,武装反抗湖南军阀赵恒惕的反动统治。由表兄夏曦帮助,结识郭亮等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影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去广州农运讲习所、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结业后分配到北伐军宣传队工作。不久,到贺龙领导的20军第15师任政治连长。黄埔军校长沙第三分校成立时,又到该校任政治教官。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积极策划武装起义。7月底,与伍中豪率领国民政府警卫团部分官兵和浏阳工农义勇军合编为第1师第3团,开到铜鼓,进行军事整训,任第1营营长。秋收起义时,率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在铜鼓起义,并随毛泽东攻打浏阳,受挫后转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三湾改编后,任第3营营长和党的前敌委员会委员。到达井冈山后,跟随毛泽东开辟红色根据地。1927年10月,在遂川遭强敌截击,与毛泽东率领的主力被敌军分割,与前委失去联系,在崇山峻岭之间与敌周旋,转战湘南。在茶陵接应一营脱离险境后,又协助毛泽东粉碎了团长陈浩一伙企图投敌叛变的阴谋。任1团团长后,迅速率部攻克遂川,夺取新城,并与工农革命军一起,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革命政权。1928年2月任重新扩建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兼第1团团长,3月率部随毛泽东出发,支援湘南暴动。在酃县阻击战中,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抗击敌军4个正规团的进击,浴血奋战三天三夜,终于粉碎了敌军企图卡住湘南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的通道的阴谋,为实现红军井冈山会师扫除了障碍。不幸在这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左脚踝骨被打断。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1师师长兼31团团长。1929年初,任红5军参谋长。因伤重不能行动,常坐着担架参加会议,或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在湘赣敌军攻陷井冈山后,被迫隐藏在一个称为“红军洞”的石洞中。1930年5月,终因伤重不治,在永新县南乡洞里村蕉林寺牺牲,年仅28岁。他的战友、原红五军参谋长陈伯钧说:“张子清不仅是军事上一位杰出的指挥员,而且是毛泽东初创红军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030李明瑞李明瑞(1896—1931)是百色和龙州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号裕生,1896年11月9日出生于广西北流县清湾乡朱砂村。他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担任红7军、红8军总指挥。广西红军北上到达江西后,中央成立河西总指挥部,指挥赣江以西作战,李明瑞被任命为总指挥,统一指挥红7军、独立1师和20军,参加反“围剿”战斗。1931年5月,中共中央任命李明瑞为红7军军长。李明瑞是中国革命的著名将领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中,展示着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1918年,李明瑞进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炮科学习。1925年,时任桂军团长的李明瑞率部参加广州革命政府领导的讨伐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的战争,与兄弟部队紧密配合,连克化州、高州、廉州、钦州,全歼邓逆,平定南路,巩固了两广北伐根据地。在北伐战争中,率部在汀泗桥、贺胜桥战斗中打垮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而后挥师东指,消灭孙传芳主力两万余人,迫使南昌守敌开城投降。李明瑞率部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革命军中的“虎将”。1927年,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时为国民军师长的李明瑞对此表示非常愤慨,1927年冬支持俞作豫南下香港寻找共产党另谋出路,重用共产党员姜祖武作师部秘书。1928年冬,任命共产党员童陆生为师部作战科科长。在北平广西同乡欢迎会上,愤怒谴责国民党新军阀的投降卖国政策。李明瑞不愿与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新军阀同流合污。1929年6月,李明瑞出任广西最高军事长官,主动要求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广西工作。邓小平、张云逸等数十名党员干部进入广西的军政机关和部队任职。在当时全国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唯有广西出现了地方政权与我党上层真诚合作的政治局面,它为我党在广西迅速控制军队,发展党组织,扩大工农团体,壮大革命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张云逸的教育启发下,李明瑞接受了无产阶级世界观。1929年10月,李明瑞的部分军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南宁兵变。这期间,蒋介石多次派人带着“广西省主席”、“第15军军长”的委任状和巨款,拉拢“虎将”李明瑞为他效力。李明瑞断然拒绝了蒋介石的高官厚禄。李明瑞还拒绝了李宗仁、汪精卫等派来的说客的引诱。& 1929年11月,李明瑞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浅说》等革命书籍,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有出路,从而彻底转变立场,脱离军阀营垒,毅然投身革命,接受了担任红7军、红8军总指挥,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重任。1930年初,李明瑞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明瑞给自己的亲属写信说:“我现在不是做官,而是替人民打工。”“革命未必自我而成功,惟尽吾力之所能及。”从1930年9月到1931年7月,李明瑞作为红7军的主要领导人,指挥部队经桂、黔、粤、湘、赣五省,历时10个月,跋涉数千里,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尽艰险,实现“会师朱毛”的计划。党中央高度评价红七军的战功,称誉为“千里来龙”。1931年,在反“围剿”的最后一仗,即方石岭战斗中,率部消灭国民党第52师韩德勤部。此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将“假革命”、混进革命队伍中的“军阀”等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了李明瑞的头上,使他无端地受到怀疑和打击。但是,李明瑞心胸坦然,忍辱负重,相信党中央,顶住了各种恫吓和威胁。并以实际行动向组织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10月中旬,一代北伐名将、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李明瑞在江西于都县黄龙镇朱冈村被无辜杀害,时年仅35岁。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为李明瑞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031赵尚志赵尚志(1908—1942)是著名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毛泽东曾赞扬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赵尚志,1908年生,辽宁省朝阳县人。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入广州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领导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第2路军副总指挥。曾率部远征松嫩平原,作战百余次,挫败了日伪军的重兵“讨伐”。1940年夏被错误地开除中共党籍,忍辱负重,仍率小分队坚持抗日斗争。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1942年2月12日,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所时,负重伤被俘后,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壮烈牺牲,时年34岁。  为了纪念他,1947年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烈士出生地朝阳喇嘛沟村改名为“尚志村”。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予以平反并恢复其党籍。 &&&032陈 光陈光(1905—1954)是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原名陈世椿,是湖南省宜章县栗源堡人,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26年,投身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后,历任红连长、副营长、营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陈光立下了累累战功,荣获二级红星奖章,很快被提拔到师一级的领导岗位上,在漳州、南雄、水口、建黎泰、广昌等战斗中身先士卒,多次负伤。长征中,陈光与政委刘亚楼一起,率红2师担任红1军团前卫部队,果敢地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随后,陈光指挥红2师部队完成了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攻占天险腊子口等艰巨任务,为中央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陈光任红1军团红4师师长,率红4师参加了直罗镇、山城堡战役和东征作战。西安事变期间,陈光接替左权担任了红1军团的代理军团长,直至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7月,在平型关大战中,陈光指挥343旅的两个团作为主攻部队,344旅687团一道,伏击了号称精锐的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21旅团一部。1938年3月,115师师长林彪负伤,陈光被任命为115师代理师长。他与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一起,在晋西的隰县指挥了午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0029组成数字只读一个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