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一年后能上高中吗了,现在17岁,已经在官网上完成报名了,今年能入伍当兵吗

探访伤残老兵冯登贵:一朝当兵,终生是兵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是什么样的品质和力量,支撑和充盈着一个普通伤残退伍军人精神世界?与冯登贵深入接触后,笔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这位平凡而高尚的老人身上,笔者看到军人本色迸发的光辉,触摸到军人本色释放的力量,感受到军人本色坚守的意义。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年华虽逝,军人本色不改
——探寻伤残老兵冯登贵的精神世界
■潘正军 董 伟 孙 碧
他当兵第一年便在演练中受伤,辗转治疗一年有余后无奈离开部队。在他看来,自己虽吃了两年多军粮,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养伤,没有为部队作过什么贡献,退伍了就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离开部队前,他拉着领导的手说:“首长放心,我有手有脚,虽然重活干不了,但田里丢下种子就能长庄稼,我一定能养活自己。”这位退伍老兵名叫冯登贵,返乡后在家务农,没向组织伸过一次手、提过一次要求。十几年前,冯登贵置办一辆三轮车,开始一件想了多年的“大事”——征兵宣传。自此,一辆挂着“征兵宣传车”横幅、车顶架着小喇叭、播放着征兵政策的三轮车,在小城一转就是十几年。“退伍回乡后,我遇到很多难事,不想麻烦组织,但组织没有忘记我。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摘掉贫困帽,过上好日子,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干些事情,回报党和政府。”聆听冯登贵的肺腑之言,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悟一个老兵的精神高度。——编 者
日前,一段有关冯登贵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里,他骑着三轮车,车顶喇叭循环播放着今年的征兵政策,他还不时大声说:“大人小孩都来听一听,今年的征兵报名开始了……”冯登贵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油河村一名伤残退伍军人,十几年如一日,他一直义务宣传征兵政策。
冯登贵给适龄青年讲征兵政策,身后便是他那辆“征兵宣传车”。董 伟、孙 碧摄
“我自己费点油钱和力气,说两句话不费啥事,既是帮国家的忙,也是帮年轻人的忙”
笔者是在油河村村部见到冯登贵的。老人1973年2月退伍返乡务农,今年67岁。他的指关节因类风湿病而严重变形,双腿丧失行走能力,靠双拐支撑。冯登贵的生活不便,但这些不如意没有压垮他,相反老人很开朗、健谈。
冯登贵义务宣传征兵政策已有十几年。他的想法很朴素,保家卫国年年都需要年轻人入伍服役,不能断档、缺人。另外,作为老兵,冯登贵认为部队是所大学校,年轻人到部队能受到很好的锻炼。冯登贵说:“当兵是件好事。这几年政策越来越好,许多人对此却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报名、啥时报名。我自己费点油钱和力气,说两句话不费啥事,既是帮国家的忙,也是帮年轻人的忙。”
哪儿人多,冯登贵的宣传车就往哪儿开。村庄路口、集镇闹市、乡亲家里,到处都是他宣讲国防知识和征兵政策的“阵地”。60多公里外的亳州市区冯登贵也经常去,他对那里的街道名称都格外熟悉。为了征兵宣传,冯登贵还开着三轮车去过更远的地方——毗邻亳州的徐州、商丘、阜阳等地。
除了广泛宣传,冯登贵也会一对一做工作。听说同村一名叫张跃洋的高中生参军意愿强烈,就马上带着笔者赶往张跃洋家。张跃洋今年17岁,正在读高二。冯登贵对照征兵政策宣传单,建议张跃洋高中毕业后再报名参军,这样既更加符合征兵政策,还有利于他在部队的发展。最终,张跃洋一家接受冯登贵的建议,并感激地把冯登贵送到门口。见路面坑洼,三轮车动不了,张跃洋的母亲上前帮冯登贵使劲推了一把。
冯登贵来到乡亲家,进行一对一征兵宣传。董 伟、孙 碧摄
冯登贵常年还义务宣传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如扶贫政策、交通法规、秸秆禁烧规定等。冯登贵边学习边宣传,把自己消化理解后的政策内容告诉乡亲。
古城镇党委书记陈永强告诉笔者:“这位老同志不仅是义务宣传员,还是严格的监督员。”冯登贵手机里存着不少区领导、镇领导的电话号码,见到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走样或不到位,他就打电话、发微信告诉有关负责人,直至整改到位。一次,冯登贵发现村头冷冻厂违规焚烧,就打电话告诉陈永强,陈永强让城管等部门去处理。几天后,冯登贵杀个回马枪,发现冷冻厂还在违规焚烧,便继续向陈永强反映情况。一来二去,冷冻厂再也没有这样做了。
冯登贵宣传车喇叭的内存卡里,储存着各类音频宣传资料。“这个内存卡容易坏,我每年都要到市里批发,坏了就及时换,这样大家能听得清楚点。”冯登贵告诉笔者,以前为国家作贡献少,现在身子不灵便,人也老了,但嘴还能动,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我有手有脚,虽然重活干不了,但田里丢下种子就能长庄稼,我一定能养活自己”
1971年,冯登贵应征入伍,成为炮兵装填手。说起自己操作过的某型榴弹炮,冯登贵至今都准确记得型号、口径、初速、射程等射击诸元。年轻的冯登贵准备在训练场上大展拳脚,一场意外却不期而至。当年冬,部队组织演习,冯登贵所在团的阵地夜间遭“敌”袭击,被迫携带轻武器转移,刚到坑道休息,又遭小股“敌人”袭扰。不得已,官兵只能分散隐蔽。
“当天天气很不好,一开始是雨夹雪,后来下起小冰雹,山上很滑。”冯登贵回忆,他扛着轻机枪,不小心滑倒,滚下陡峭的山坡,腰椎第三骨节和腿部都受了重伤,在医院辗转治疗一年多。
经过治疗,冯登贵可以下地走路,就力所能及地帮医院修理门窗桌椅,打扫病区卫生。有一次,他还冒险爬上梯子,把篮球架重新漆了一遍。医院以“闲不住的人”为题,在黑板报上表扬了他。冯登贵却悄悄擦掉有关自己的内容:“我不用表扬,该表扬的是我在训练场上的战友。”
上不了训练场,对军人来说是残酷的,冯登贵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军营。当时,团卫生队军医依据伤情,认为冯登贵至少能评为“三等甲”伤残,但冯登贵却放弃评残申请。“当时觉得,自己当了两年多兵,本来是要保家卫国的,大部分时间却在医院养伤,贡献不多,因此绝不能再给国家增加负担。”冯登贵说。
没留下一张军装照是冯登贵的遗憾,所以他格外珍惜这张登记表。董 伟、孙 碧摄
临退伍前,副团长因为担心冯登贵将来的生活,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不要放弃评残。冯登贵却说:“首长放心,我有手有脚,虽然重活干不了,但田里丢下种子就能长庄稼,我一定能养活自己。”就这样,冯登贵带着60元退伍费、100元医疗补助费(当时医疗补助的最高等级)和一张带病返乡证明回到家乡。
因为腿吃不了劲,走路不方便,生产队安排冯登贵负责五、六亩水稻田的灌溉、锄草,拉水车的小毛驴成了他的新伙伴。“我管理水稻田,没误过一次事,生产队领导和乡亲也很肯定我,我挣工分养活自己,没给部队丢脸。”冯登贵一脸自豪。更令他自豪的是,当时在公社工作的岳父独具慧眼,相中冯登贵,把女儿许配给他。冯登贵1978年结婚,育有二子。
土地承包到户后,冯登贵分了4亩地,他用2亩种粮食,另外2亩种菜,虽然没有太多余钱,但一家4口也其乐融融。现在,靠两个儿子外出打工挣钱,一家人住进刚刚建起的二层小楼。
“就是遇到这么多难事,我也没倒下,因为组织上没有忘记我,帮我脱贫过上好日子”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坎坷,冯登贵的坎坷似乎多一些。1987年,他患上类风湿病。“当时完全不能走路,手也不灵活了,赚钱困难,两个娃还在上学。”冯登贵撇了一下嘴,仿佛还能回味出当时的苦。
冯登贵腿不好,行走只能靠双拐。董 伟、孙 碧摄
4年前,冯登贵突发脑梗,好在救治及时,但左手彻底不能动了。3年前,在家中不慎摔了一跤,肋骨折了5根。再后来,他还出过一次车祸,右侧额头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缝了十多针。
“就是遇到这么多难事,我也没倒下,因为组织上没有忘记我,国家有这样的好政策、好干部,帮我脱贫过上好日子。”在冯登贵患类风湿病最艰难的日子里,村里的老支书韩景明拨出集资款,发动村民捐款,同时向民政部门申请救济金,多方筹资,帮冯登贵看病。韩景明还经常把自己家里的米面油送到冯登贵家。
“不敢忘啊,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家肯定挺不过难关。”韩景明病故已有十多年,冯登贵至今难忘他和乡亲的恩情。
党和政府对冯登贵的关心与帮扶一直没停。冯登贵带病返乡的补助从一开始每月8元、10元、40元、100元,现在已经提高到每年5500元,当地政府还为他申请了残疾人补助,每年1500元。这两笔补助,现在是冯登贵老两口的主要经济来源。此外,冯登贵还享受当地健康脱贫政策,大病治疗在区里、乡镇医院最多付3000元,在市里医院最多付5000元,到省里医院最多付1万元,慢性病治疗兑现医保后还能再报80%。
2014年初,村里把冯登贵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在2016年摘帽脱贫。冯登贵从来不向政府主动伸手提要求。“他们管一个镇、一个村,要考虑全局,肯定是有比我更困难的群众。”冯登贵说,“我一直相信政府,相信干部,他们一定会一碗水端平。”
这种信任,来自冯登贵多年的亲身体验。十多年前一个夏天,油河水位暴涨,汛情告急,冯登贵和十多户乡亲的家就在油河边。他主动请缨担任“水文站站长”,一有情况就给当时的镇党委书记朱井奎打电话。“不管白天晚上,只要我给朱书记打电话,他都会赶到河边,带着干部群众一起干。”冯登贵说,“我被他们感动了,也想多干点实事。”
这些年,冯登贵也是这样做的。去年和前年,他自掏腰包,给村里10名环卫工人添置了新大衣、新工作服和扫帚、夹子等工具。冯登贵说,对老百姓这么好的组织,这么好的国家,这么好的干部,应当去好好爱护、拥护。老百姓要自觉为社会承担点什么,每个人都多做一点,这个社会就会更好。
保持本色不褪
是什么样的品质和力量,支撑和充盈着一个普通伤残退伍军人精神世界?与冯登贵深入接触后,笔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这位平凡而高尚的老人身上,笔者看到军人本色迸发的光辉,触摸到军人本色释放的力量,感受到军人本色坚守的意义。
军人本色是什么,也许冯登贵不能讲得那么深刻完整,但他用实际行动作出最好诠释。他训练意外致伤,本可评残,享受应有保障,却不愿增加国家负担主动放弃;他自立自强,生活的困难接踵而至,却从不主动伸手向党和政府要待遇;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身体虽不好,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志向却十分坚定;他一直感恩知足,虽长期生活贫苦,却时刻不忘党和国家关怀,积极传递正能量。
不管机遇怎样、境况如何,在冯登贵身上,军人敢拼才能赢的品质没有丢,迎着困难冲锋的气概没有丢,愈挫愈勇直至夺取胜利的韧劲没有丢。正是这样的军人本色让冯登贵的生命绽放光彩。冯登贵也有强烈的牺牲奉献精神,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做得不够”“贡献不多”,总惦记着为国家再尽绵薄之力。尽管当兵只有两年多,但军人的风骨已深深融进冯登贵的精神气质之中,在他看来,一日为兵,终生是兵。这就是军人的本色。
制图:刘 京
一朝当兵,终生是兵
安徽省亳州市古城镇退伍军人冯登贵身残志坚,永葆军人本色的事迹令人感动。全国像冯登贵一样的退伍军人有很多,他们矢志国防、无私奉献、服务社会,成为人民军队散落在社会中一张张流动的“名片”。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绝大多数军人都要面临退役这一角色转变。军装离身,责任不变,兵味仍在,这是每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退伍军的选择。两年前,《解放军报》刊登过一幅新闻照片,参加过边境作战、受伤退役的战斗英雄刘发奎虽年近六十,但仍然坚持宣传国防知识。在给学生军训时,他踢出的正步有板有眼,完全看不出是一名退役残疾军人。刘老为什么能够保持如此高标准的军人姿势,无疑是军人独有的兵味使然。对于退役军人来说,离开军营越久,就越是怀念当兵的日子。生活中,他们努力保持兵味,用军人的姿态做好每一件事,以此向当初的军旅岁月致敬。
退役军人的大局意识、国防意识、奉献意识像一股清流,给人们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今年以来,媒体公开报道过的退役军人救人救火等事迹就有十余件。其中,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机长刘传健在飞机突遇险情的紧急时刻,果断处置,成功备降,在航空史上留下了一段史诗般的传奇。退役军人不仅有胆气血性,而且有强烈的社会担当。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曾经是有名的“麻风村”。军转干部林强在调研中了解到阿布洛哈村的情况后,立志摘掉“麻风村”的帽子。林强选择到最危险的地方服务百姓,没有军人的担当,怎能克服一个又一个摆在面前的困难?
军人退役融入社会,会面临不小的挑战与困难。人际关系需重新建立,各行各业需从头学起,无论在部队是多么出色的训练标兵、业务能手,回到地方都要从零开始。新环境、新岗位,对于退役军人来说就是新战场。一朝当兵,终生是兵。在这种信念激励下,广大退役军人讲大局、做奉献,在工作和生活中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退役军人已步入老年。有的老兵身体患病,有的居住条件简陋,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尽管他们内心不愿给国家、社会增添负担,但党和政府没有忘了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自己生活好了,他们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军人为了国防,或奉献了青春,或奉献了一生,当他们退役进入社会,仍然以兵的身份要求自己。就像冯登贵一样,充分利用自己懂政策的优势,担任政策宣讲员。十几年来不忘初心,服务群众,开着三轮车进行义务征兵宣传,换一种方式为国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像冯登贵这样的老兵还有很多,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一心为社会作更多贡献,让军人本色永不褪色。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鍙戣〃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一年后能上技校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