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得九各一半

《易经》中的“阳九”和“阴六”
《易经》中的“阳九”和“阴六”
【www.ruiwen.com - 易经】
  站在象、数、理、义的视角来透析《》中&九&和&六&与阳爻、阴爻之间的关系,发现关键其实在&五&。&五&不仅作为一个数字,更是一种符号,其内涵在于&守中&或&中庸&。&六&与&九&,实为该符号阴阳两种外在属性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自然哲学典籍。《易经》分为两部分,即《经》和《传》,其中《经》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共有六十四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象重叠演变而来。每个卦象都有六个爻,爻又有阴阳之分,阳性之爻简称为&九&,阴性之爻简称为&六&。卦爻自下而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作&初、二、三、四、五、上&。因此,六爻与阳爻、阴爻的相互组合,分别构成&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或&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为何把阳爻与&九&和阴爻与&六&发生联系?两个数字究竟隐藏着何种玄机?《易经》对此并无特别说明,后世研究又大多语焉不详。本文站在易学传统思维的视角,阐释&阳九&和&阴六&之间的文化内涵,希望深掘易学思想,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一、对&阳九&和&阴六&的阐释
  一般认为:九为极阳之数,六为极阴之数,九与六分别用来指代阳爻与阴爻。个中缘由,相关学者做出阐释,其学说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乾坤卦画数&说
  有学者认为,易经各卦均由乾、坤两卦演化而成,乾为父、为老阳,坤为母、为老阴。就卦象画数而言,乾卦为三阳爻,卦画数为三,坤卦为三阴爻,卦画数为六。又阳为刚健主创造,阴为柔顺主配合,故阳得兼阴,其画为九(3+6=9),阴爻不得兼阳,其画为六[1]。
  (二)&四象老少&说
  《周易・系辞传》首句即指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致含义是:太极含阴阳,阴阳一分为二,是故太极生两仪;太极生阴阳,阴阳又生化成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然后再由此形成八卦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象。由此可见,太极生两仪象征着物质均分阴阳两个对立面;两仪生四象则象征着物质阴阳的两种属性所分化出来的四个不同状态,显示阴阳之间力量的对比关系。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结合河图、洛书中数字的排列顺序,指出&九,七,六,八&分别为四象中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之数。老阳数为九,用以指代阳爻,老阴数为六,用以指代阴爻。然而,在指代阳阴爻时,何以不选少阳数而用老阳数?或不选少阴数而用老阴数?一种解释是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阴爻为六[2]。另一种解释认为:阳性本质主增,如从7到9,故7为少阳9为老阳;阴性本质主减,如从8到6,所以8为少阴6为老阴[3]159。
  (三)&蓍筮程序&说
  古人采用蓍草筮卦演化六爻,《易传》提出理论依据:&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后人据此推导出具体的演绎步骤,其中的一个依据是:以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阳极,逢九变一,六为阴极,逢六变阳,七为阳爻,八为阴爻,均不变[4,5]。
  (四)&叁天两地&说
  《易经・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叁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中&叁天两地&的提法引起后人的注意。宋代邵雍曾做出解释: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倚数也。&&易有真数。三而已。叁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叁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6]。元代张理也提出:乾元用九叁天也,坤元用六两地也,故曰叁天两地而倚数。九六者,止用生数也[7]。后世学者毛奇龄用卦象之三爻取代&三&,即把3视作常数,&三天&为3&3=9,&两地&为2&3=6,即天数为9,地数为6[8]。
  另外还有一种提法:叁天云者,并天之一、三、五而成其为九也,阳主进九者,在天地后五数中,阳进而极也,故圣从画奇以象乎天,而名其爻为九,命其卦为乾也。两地云者,并地之二、四而成其为六也,阴主减六者,在天地后五数中,阴退而极者也,故圣人画耦以象乎地,而名其爻为六,命其卦为坤也,此其倚数以成九六之初也,&&则卦数在易,无有不生乎天地五初之数者也[9]。
  二、易之四德下的&阳九&和&阴六&
  《四库全书提要》把《易经》的研习流派分为两大类: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义、理构成易学研究之&四德&,简单来说:&象&是卦象及所象征的事物形象;&数&反映了卦象中的数理关系;&义&表达了伦理道义的思想;&理&是对万物的规律所做的探讨。以下就此四方面对&阳九&和&阴六&进行剖析:
  (一)象
  《易经》中的&象&有三种含义: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状,二是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三是爻辞和爻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太极图是对阴阳思想最为形象的图示。它以一条曲线将圆形分为两半,一半白一半黑,白者为阳,黑者为阴,白中又有一黑点,黑中亦有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太极图而言,该图分开的两半极像两条鱼,故太极图又名&阴阳鱼&。若把太极图的阴阳拆分开来,就形状而言大体与阿拉伯数字&6&和&9&相仿。因此,单从象方面考虑,《易经》与&六&和&九&似乎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二)数
  关于数,毕达哥拉斯说:&数支配着宇宙&;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王&;马克思也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作为一门科学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易经》同样可用数来解释。   河图、洛书为理解《易经》之数提供了一面镜子。例如,有人提出&众数和定律&,认为河图、洛书中隐藏着六和九两个数[10]。用数学规律解读河图、洛书,确实能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河图还是洛书,位于数字排列中心的均为数字5,其实5才是理解问题的关键。诚如《易・系辞》所云:&天数五,地数五&,&5&不仅作为一个数字,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认知符号而存在的。它居于中心点,描述着我们的客观世界及其运作规律。在易学体系中,五行常常用来对我们的客观世界进行分类,五也被称为&小衍之数&即常数。在河图中,一至十的总和为&五十有五&,除去小衍之数五,余下五十为大衍之数,除一后用来推演卦象。换言之,55中首先减除常数5,该数是事物的本源,为先天之数。五行中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其中奇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1+3+5=9,故九为阳极之数。偶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2+4=6,故六为阴之极数。
  由此可见,河图、洛书中的数字秘密不在6和9,而在5。另外,5也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数字,更是一种符号,其中心思想在于&守中&。数字6和9,实质是源自中心点的相互运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极致状态,用来指代阴阳两种属性。
  (三)义
  鉴于&五&所负载着的深刻内涵,&五&的身影在伦理道义中无处不在也就情有可原了。例如,世界的各种物质被归类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也被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易经》的辩证思想被称为五术,五行的物象归类又可分为五色、五位、五时、五气、五味、五脏、五贼、五窍、五志、五养、五欲、五声、五液、五元、五物、五谷等。另一方面,传达中庸或守中的思想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认知与思维模式,例如:五帝、五书、五伦、五常、五德、五义、五服等。
  既然&六&与&九&作为&五&的两种正反性属的代名词,它们也经常地用来表达伦理道义的思想。例如,《诗・小雅・采绿》颂:&六日不詹。&《国语・周语》云:&夫六中色也。&《说文解字》曰:&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晋书・杜预传》提出:&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杜牧在《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由此可见,六是五之后的第一个成数,故有多的含义,如三头六臂、三不拗六、三推六问等,也有开始、顺利的意思。因此,&六&成为一个吉利的数字;六六,在酒令中还有&六六大顺&之意。六十六岁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岁数,民间有&年过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的说法。
  同样,&九&也可用来泛指多数,数量大。例如:《墨子・公输》宣称:&九设攻城之机变。&《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九令诸侯。&《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陈述:&宏兹九德。&又如:九译(辗转多次的翻译);九华(繁多而色彩缤纷);九盘(形容道路的弯弯曲曲);九采(各诸侯国;各种色彩)。九又可指极数,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可称之为九,不必拘泥于实数。如:九幽(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曲肠(喻无限忧思);九幽(极深暗的地方)。常用的成语还有: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州四海、九牛二虎之力等等。
  诚如《管子・五行》所言:&天道以九制,人道以六制&,如果说&六&更多与人事有关,则&九&更多地与天道相连。例如:《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可见,&九&是个至高无上的数,因此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按照民间的说法:&天高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的词汇有&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历代帝王也被认为是&九五之尊&;天子身穿九龙袍,天子祭天一年九次,天证日设在正月初九。臣子朝觐天子时需行三跪九叩之礼,就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以九五之数为建筑格局,紫禁城的房间有990余间,皇家园林的大门有&九路钉&,还建有九龙柱、九龙壁等。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另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又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花的习俗。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可视作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
  (四)理
  关于理,《易经》云:&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由此可见,太极是万物的本源。太极之理涵盖万物。它在天上表现为天理,在地下为地理,在万物是物理,在医学是医理,在命运是命理,在人伦是人道&&无穷无尽,但其本质为&一&,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眼中的&道&,原指存在于世界当中的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大体等同于太极的概念。太极为&一&,也叫太初、太一,它是阴阳相合的统一状态。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的意思。所谓&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太极指放大可以无限地接近圆周的界限,缩小可以无限地接近但不等于零。一方面,太初又是运动不息的,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相对静止,静止则产生阴气,故&一生二&。另一方面,阴阳之气互为其根,一动一静,相互交合运转以至于无穷,万物亦按此规律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故&三生万物&。老子的说法中其实出现了三个数,即1,2,3。若把这三个数相加,则得到6,即《易经》中的极阴之数。
  无独有偶,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也发现,6是一个神奇的数字,是任何其所有除数之和(该除数本身外)等于该数本身的整数,即是6=1+2+3。因此他认为6是一个&完整数&,象征着圆满与完美。普菲流斯在后来发展了这种思想,认为54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数,而该数恰巧又是6与9两数的乘积[3]160-161。
  由是观之,6与9被刻意地抽象出来,用以代表世界的本源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其实,无论是河图还是洛书,5均居于中心位置;因此,真正涉及宇宙本源的数,实质在于5。《易经》之理,不仅在于守正,更在于中庸。所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后来成为儒学的中心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其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最后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三、结论
  从象、数、义、理四种维度来看,&阳九&和&阴六&实为两面映照之镜,折射出&五&的&中庸&思想,即把人与自然当作&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视角而言,易经实质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广博精微的思维模式,动态地描绘出人与宇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自然的法则,使得天、地、人、事、物均被纳入到一条普遍联系的链条当中,由此构建出一个既包罗万象又和谐统一的大千世界。
本文来源:最新公告:
欢迎来到吉林市龙潭区光明金属制品厂网站!
/ CONTACT US
技术顾问:
业务顾问-陈经理:
您的当前位置: >
内容信息整理中,敬请期待!(xb1996225)
(西绪福斯)
(西绪福斯)
(沙漠腹地风滚草)
第三方登录:正在预取后续章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