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举例说下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统一的事例谢谢回答,哲学人文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用哲学原理、说明它的重要性..谢谢了_百度知道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用哲学原理、说明它的重要性..谢谢了
获赞数:282
擅长:暂未定制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说起读书,恐怕好多人都会说,读书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书是一种爱好;把读书当做消遣的,可以说这种方式的阅读是可有可无的;把读书当作爱好的,那读书的意义就比较深远了。因为喜欢,所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一种兴趣经时间的培养下就成为了习惯。读书的习惯就这样在时间的历练中一点一滴地形成了。
古往今来,书已经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从而书被喻为精神食粮和心灵之友。南宋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尤袤在他的《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裘,孤寂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种读书境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或许是遥不可极的。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把书当朋友的人来说“孤寂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种感觉堪称是一种境界了。寂寞的时候手中翻着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寂寞的日子变的丰富多彩了,心境悠然的时刻读一本好书,便会有种金石为开,琴瑟曼妙的身临其境之感。书读到如此境界,自然会把它当作可以相互交流的朋友了。人生任重而道远,这道中若得“朋友”相助,那是精神上的一笔财富,再寂寞的日子也会让你感到愉快和祥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中的感悟与智慧有多少不是在时间的锤炼和孜孜不倦的阅读中而形成的。读书是件苦差事,但对于善于读书和喜好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苦中作乐。读书的习惯又是怎样形成的?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重复性的对一种事情巩固而形成的行为方式,它带有一种特殊性的倾向。读书这一习惯就是特殊的行为倾向。读书习惯的养成,还是取决与兴趣。要想将兴趣变成习惯,就应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多了才会发现书的妙用,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和爱好才可谈的上“习惯”,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仿佛生活里的衣、食、住、行,缺少了哪样都感觉不自在。
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想将它改变都不大可能了。每一位有阅读习惯的人都视书为生命之源。当有一天你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读书,不单只是某种爱好了,它已经被我们当成一件事情或者工作来做了,而往往这种认识正是由于对书产生的浓厚兴趣后的达到学以至用了。这种兴趣最终像一棵根植在你的生命里的大树,生长出一片片苍翠的绿荫。
让读书成为习惯。也许有人会问,读书只是一种爱好,非要把它当成习惯来培养的话是不是有些太刻意太牵强了?我想,大凡喜好读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爱好”是通过兴趣来培养的,而“习惯”正是在兴趣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习惯”的养成可不是一朝一夕间的事情,它可以成为人一生中不可逆转的,不会因环境和岁月的变迁而改变的。读书被当成一种习惯后,正如我们穿衣、吃饭、行路这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样,它的存在应该是让生命保持活力的一种内在体现。它更像我们脚下的一块基石,越是沉重,扎在土里的根基越牢固,我们站在上面就越感觉塌实,也许正是这种塌实感,让我们体悟到读书的快乐,从而在快乐中去寻求人生的方向。
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对于写作者来说尤为重要的。与普通读者不同,写作者读书是在工作中养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最先也是由于爱好所决定的。他在写好一部作品之前,他不仅要有丰厚的生活阅历,更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而这种阅读方式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曾有位文学大家在教育他的学生时说过这样的话“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除了读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读书,读更多的书来充实思想和精神境界,这样才会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最高境界了”。由此看来,读书不单纯的是一种爱好了。把书籍当成精神上的依托,那么得到的就是智慧和力量,这种力量激发出创作的欲望,这时的读书就和写书一样,上升到一种责任了。
把读书当作习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也是生活和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有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遇,正是因有了机遇,才会认识到读书是生命勃发的一种动力。这动力正是精神领域的催化剂,对善于读书者来说,这种催化剂可以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更能增强一种欲望——成功的欲望!我们可以想象,成功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然而对于那些成功人士来说,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没有把某种事情只当成单纯的爱好,而是当成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这事情一旦要做了就得做好,在他们的思想意识当中,读书和做事一样是种习惯,习惯于做事的人,凡事都做的认真、做的一丝不苟,做到学以治用,最终能做到使心灵和精神上都达到一种清明和透彻的愉悦之感。如此看来,读书绝不会产生负累感,能将读书当作习惯,实在是件极其美妙的事情。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把读书作为习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性情,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的则是一个时代的和一个民族的精神。读书是爱好也好,是习惯也罢,总之切莫把读书当作时尚。读书若能读出真性情,就如做人能做的最本质。这就是读书的最佳状态了。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好书是打开智慧的钥匙,好书是解读人生的工具,好书是决定胜负的武器。正是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睿智的义乌市湖门小学在全校开展了读书活动。
湖小人认为,在崇尚知识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面的宽广与狭窄,阅读量的多寡等,已成为人们成才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要健康快速地成长,就必不可少地需要阅读。通过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包括文学类和科技类的书籍,也包括报刊杂志,让青少年接触各方面的知识,使他们的视野更宽广,知识更丰富,头脑更充实。
2003年,在教职工大会上,湖门小学提出了要创学校特色的办学思路。2004年初,正式确定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校的特色之一。“建学习型学校”是他们宏伟的目标,“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他们响亮的口号,“塑造校园人的文化形象,培养爱国精神、科学精神、伦理精神、民主精神”是他们鲜明的宗旨。为了让书香飘满校园,学校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建设:
一、基础文化建设。借此来营造校园读书氛围,构筑学习化殿堂。为此,湖小加强绿化美化,筹建露天书吧,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读书环境。开发校园网功能,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100%的学生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能上网查阅资料。加强学校科普基地建设,创设学校生物乐园,为师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最优条件。建立了两个学校科普基地,班班建立了科普基地。
二、制度文化建设。借此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为此,湖小健全图书开放制度,让图书发挥最大效能,人均借阅书籍达20册。建立教师读书奖励制度,倡导做学习型教师。教师必读书籍10册,选读书籍5册,完成读书笔记五万字。开展读书考级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三、精神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培养师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为此,湖小创办学校读书节,检验师生读书成果,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设立校内学生服务岗位,通过深入开展解说等系列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班级道德社区”,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建立“师生读书沙龙”,创设和谐、民主的读书氛围。开展“好书进家庭”读书宣讲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为了让读书活动深入人心,湖小从学生、教师两方面双管其下,因人制宜。首先,他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和书交朋友,遨游知识大海洋”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湖小成立了以校长陈伏建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计划。包括:制定读书计划书、举办读书博览会、出读书小报、建立小书库和好书交换站、举办读书实践活动、建立读书成长册、制定读书活动管理办法和各年级学生必读书籍目录等。同时,在教师方面,湖小为每位教师提供必读书目,要求全体教师都成为读书活动小组的组员。以教师自读为主,要求每位教师每星期安排一个晚上阅读相关书籍。学校每月在业务学习时安排一次教师读书交流会。教师读书后要有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2006年12月,湖小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月活动。目的是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读书活动,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引导师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师生体会读书的乐趣,领悟读书的真谛,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建设。
读书月由校长亲自组织,内容包括经典诵读、故事会、走进课本剧、学生作品展示等。同时也组织了青年教师技能比武,内容有粉笔字、教育教学理论、评课、课程故事、课件演示等,真正把教师们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以便于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拓展,湖小和新华书店联系开展学生定书活动,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逐渐开展“家庭读书活动”。
三年来,湖小的读书活动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呢?让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些学生的作文吧:
天冷了,棉袄弟弟、毛衣哥哥、外套妹妹和长袖姐姐都来报到了,可怜的短袖哥哥可要回到自己的家——衣柜里去了。
——《天冷了》
电脑真是一个害人精,它不仅害了我们儿童的健康,也害了大人的健康——我爸爸就是其中之一。……爸爸,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快醒醒吧,回头是岸!
——《都是电脑惹的祸》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的最完好、规模较大的古代园林。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观要属长廊了。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人们称它有三绝。
——《介绍颐和园的长廊》
欣赏过这些文章,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湖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怀和广博的知识。这些,都是湖小读书活动结出的丰硕成果。
三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要读书”的良好氛围。2006年,湖小学生的作文、无线电测向、航模、电子制作、绘画等有106人次市级获奖,作文有1人次在《成才之路》上发表,2人次在《中国教育》上发表,3人次在《小学生阅读报》上发表,1人次在《金华晚报》上发表。湖小老师的论文、案例、基本功有44人次市级以上获奖、交流,其中获义乌市二等奖及以上的有17人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英语师生同步写字比赛”获市团体一等奖,“航模比赛”获市团体三等奖、义乌市科技运动会团体三等奖。12月份,各班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完成了班报,学校根据每班每月选送的作文出了校刊——《风》。
现在,“书香”犹如春风吹进了每一个湖小人的心田,犹如秋风在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湖小人心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让“读书”成为每个人的习惯,让“书香”成为学校的品牌,这是湖小人努力不懈的追求。愿读书之风在湖小常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常驻!
擅长:暂未定制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原理
获赞数:85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哲学问题//谢谢各位给我回答一下```很简单_百度知道
哲学问题//谢谢各位给我回答一下```很简单
1什么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思是什么?2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 什么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思是什么 ?2 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 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hidden1love
hidden1love
采纳数:18
获赞数:75
以下答案出自高中政治课本和大学新版的政治课本,保证实用:1、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由此,分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万事万物都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他们只有在运动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主要在于矛盾双方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其次,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使事物发展为新事物。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采纳数:102
获赞数:2629
1 什么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思是什么 ? “哲学”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它包含两个词义:“爱”和“智慧”。所以“哲学”在古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在现代汉语中,“哲”就是明智的意思,因此,从字面上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人们生活在世界中,就总要同周围的人和事打交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如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幸福观、苦乐观等。在这些“观”之中,人们又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它支配着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行动,这就是世界观。人们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哲学可以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称之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就是一门研究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系统地掌握哲学思想,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在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使自己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由此哲学分为两个派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另一方面,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由此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 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都不存在;3、主张运动可以脱离物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而主张物质可以不运动则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3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范畴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关系,即主体的认识同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或相接近。真理虽然属于思想意识的主观范畴,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历史的,这是客观真理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交错点”;承认实践与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证明并重。因为①逻辑思维是人类全部历史实践的产物,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在精神形式上的内化和积淀,逻辑推理的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普遍特征的反映;②科学的逻辑证明本身也是实践检验的间接的集中化的形式;③逻辑证明虽不是判断是非的最终形式,它们本身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理论上的分析能为实践检验提供具体的指导,引导实践朝着自觉的方向去解决问题。4 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矛盾的存在和事物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这使得矛盾双方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内在统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因为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第四、矛盾双方的互相对立和斗争在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做准备,在质变过程中,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进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和新的统一体的产生;第五、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参考资料:
采纳数:147
获赞数:1876
哲学(Philosophy)传统包括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对于世界起源,知识如何获得,以及善恶等观念的问题。基本上,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哲学是什么?”在哲学传统之中是充满分歧与倍受争议的。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哲学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hilosophy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一)什么是运动
运动观念如果从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上来看是非常好理解的现象问题。我们在写字、走路、水在流、鸟在飞、汽车在跑、树在长、花在开,如此等等都是经验中,现象中所能看到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是人从感觉上所了解的运动。哲学对运动的了解主要不是从感觉来进行的。如果从感觉上来理解运动,那就太简单了,就用不着哲学家费心了。再说从感觉上了解 运动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哲学是从有“问题”的地方开始的。那么,哲学不是从感觉上了解运动从什么意义上理解运动?哲学主要是从理性,或逻辑概念的意义上来理解运动。哲学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在概念上说明运动。譬如,从感觉上来说,飞矢是动的,但有的哲学家却提出“飞矢不动”的命题来,说飞着的矢是不动的。因为矢要从甲地飞到乙地,在第一个时间瞬间对应着第一个固定的空间点,在第二个瞬间对应着第二个固定的时间点,如此类推,固定点加固定点,还是固定。这样飞矢就是由许多不动的点所构成的,因此飞矢不动。这里关于飞矢动不动的问题并不产生在感觉上,而产生在概念上,理性上。那么,在概念上如何解释飞矢是动的呢?恩格斯是这样解决的:飞矢在某一时间瞬间既在某一空间点,又不在某一空间点。这样,从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在与不在统一,在是肯定,不在是否定,因此,从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矛盾,就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我们在后面讲物质运动规律时,就是要讲矛盾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从概念上,理性上进一步理解运动、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这是我们给运动范畴所下的定义。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思是说运动不是 物质的外面加给物质的,物质不用上帝推,自己就能动,自己就有运动的能力。这个观念叫 “自己运动”观念,这个观念是哲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可以说整个辩证法理论都是在说明“自己运动”思想。“自己运动”观念上可以否定神学,可以启发人对自己的认识,即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思考。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意思是说,物质这一万物内部看不见的共性和本质总要显现出来,它不显现人就很难说明它的存在,物质就是通过运动而显现的。我们把显现物质的运动称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有了运动,物质才能表现和实现自己。譬如,种子能生发(运动)出幼芽,“生发”就是运动,“生发”(运动)显现和实现着种子实在性或存在。种子若不能“生发”(运动)种子就无法表现和实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实在性和存在。在此意义上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存在就是运动。这意思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叫“即存有即运动”。存在、物质潜在地蕴含着自己的丰富本质,这本质要靠运动来展开、显现、实现。
哲学上说的运动主要不是指个别的、感性的运动形态,而是指一般的、共性的东西。恩格斯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一般的就是共性的东西,不是水在流 、人在走这样的感性的运动。在一般的、共性的意义上来理解运动,运动是指万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能动潜质或能动可能性,它是物质内部一种非感性的“虚机”。譬如,我们在冬于看见一棵桃树,只要这树活着(“活着”就是说它内部尚有活力,此活力就是运动),它在 春天就会发芽开花结桃。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桃树里面有一种生气,一种能动的可能性,一 种“虚机”,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桃树里面有一种“创生不已之真几”。物质内部这种看不见的“生气”、“能动的可能性”、“虚机”、“创生不已之真几”就是运动,就是作为共相、一般的运动。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运动的,他把运动理解为物质内部“ 生命力”、“紧张”、“趋向”、“痛苦”。马克思说:“在物质本身所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更 是趋向、生命力、紧张……”(《马恩全集》第2卷,第163页)正因为物质内部有这种“趋向 ”、“生命力”、“紧张”、“创生不已之真几”,因而马克思在讲到物质运动时说出了一段充满诗意的话:“唯物主义在他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 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同上)物质的诗意正源自它内部的“生命力”、“趋向”、“紧张”、“创生不已之真几”,即运动。诗意属于美感,而美感和物质运动相关。我们在冬天看见挺立的树干树枝富有诗意美感,那是由于在树干 树枝中有生机、有运动。
(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当我们在讲运动的概念时,就已经是在讲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了。如我们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实际上就是说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性关系。运动和物质是统一 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1.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稳定地存在着的物质形态,如这座楼房是稳定的,这张桌子是稳定不动的。能否依此认为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呢?不能。因为这种稳定只是相对静止。就拿这座楼来说,它过上百年就破旧了用不成了就要被毁掉了,这张桌子再过50年就朽坏了,变成别的了。就是说它们都是动着的。我们所看到的现在保持着它自身的物质形态却可以说是无限运动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环节,它们肯定要被下一个环节所取代,下一个环节又要被下一环节所取代,为此会无限地取代下去。对每一具体物质形态来说,它在任一时刻都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即既是肯定同时又是否定。也就是说都处在运动当中。如果说物质是不运动的,那么现有的所有物质具体形态就会成为永恒的,我们在坐的各位同学都会是永恒的,长生不老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因而我们都是暂时的,是运动过程中非常短暂的一个环节。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论语》中孔子面对永远流着不停的河水所发的感叹:“子在川 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就可以理解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一切皆流”、“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辩证法思想。
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科学都证实,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正如恩格斯所说:“从最小 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 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表明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坚持和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也就是坚持和承认“自己运动”的思想。“自己运动”的思想非常重要,它不仅否定了宗教神学思想(牛顿就认为:“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竟然促成这种横向运动。”),而且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的自由本质,理解人的本质与宇宙本体的相通相契关连。同时,坚持物质是运动的也否定了旧唯物主义某些哲学家否定物质运动的错误思想。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这一原理是要回答什么在运动或运动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明确地说:“ 物 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马恩全集》第2卷,第164页)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其相应的物质载体、主体或物质承担者。如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宇宙天体以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 原子、离子、原子团等,生命运动的主体是各种生物体以及蛋白质、核酸等,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脑。运动形式:机械运动
物质载体:宏观物体
蛋白质、核酸
人思维运动
人脑在此,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原子、离子、蛋白质、核酸、人、人脑都是物质的东西。因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相对走向绝对的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全面的、具体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社会意识是有知识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产生出来的,指挥社会主体行为的意向、路线、法则、政策、方案。例如,生存发展意识、认识实践意识、家庭婚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宗教信仰意识。社会意识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华丽宫殿,是人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处理建筑起来的具有自身特点,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宏伟建筑。社会意识同知识有着根本的差别。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现实的社会运动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的社会运动,是社会意识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是各种理论、观点、主义、思想、文学、艺术、知识等。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这一真理标准的社会意识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这一真理标准的社会意识就不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徘徊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的理论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对欧洲各国的社会进步和绝大多说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当时当地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真理的标准,是时代的真理。中国人民提出的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战略方针是真理。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完全符合整理的标准,是今天的时代真理。NBA球星皮尔斯
外号“真理”。人类在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文明是真理。以佛教和道教代表的东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对东西方各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存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完全符合真理的标准,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的古老真理。在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中,无数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关于真理的观点。[A]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个学术界与大众都广泛使用的概念。许多思想家都自诩代表真理,然而彼此之间可能毫无共同之处,甚至针锋相对。探求真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然而有意识地区别真理与谬误,始自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别:真理被认为是永恒的、不变的,这也是对真理最通俗的描述。 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观点,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才能解释得通,用其他不同的哲学解释就不是这个答案,哲学就是解释这些东西的,关于世界本源的终极问题是哲学的主体研究中心,由此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等都是基于哲学的分支,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希腊的哲学家们一开始都是想弄清楚世界的本源,来于哪里,去向哪里,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该做什么,进而研究自然,寻找答案,发展成自然科学,马克思的观点是,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为求得平衡,而不断的消长,因为不断受外界的刺激,平衡不断的被打破,产生新的问题,便不得不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发展。如果要更权威的答案,请参看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书籍和资料。
采纳数:14
获赞数:88
擅长:暂未定制
更加详尽的答案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中,呵呵
获赞数:56
擅长:暂未定制
哲学就是“哲学”。它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意识与存在何者为第一。(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相反)。大道的讨论在于增进思想上的共鸣。但真正的学习与领会还在自己手中。没有人能真正帮自己。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做。明白吗?答的再多如果读者不真正去思考又有什么用呢?
其他2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