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利在给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哪些挑战和问题?

五大好处VS九大挑战,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化学反应怎么样?
[ 亿欧导读 ]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从最早的苹果IIe电脑到在线学习,再到人工智能教育技术(AIed),每一件都是人们谈论的热点。那么到底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系统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多年来,领域的数字化事件一件接着一件,从最早的苹果IIe电脑到在线学习,再到最新的教育技术(AIed),每一件都是人们谈论的热点。那么到底人工智能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带给教育领域的好处非常巨大。简单来说,就是把教师从耗时巨大的低价值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接受个性化教育。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了解一下:
1.教师会发现自己时间更充裕了。人工智能可以接手记录和评级工作,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学生身上。
2.大规模定制将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如果人工智能允许大规模定制和分散教育,那么就可以根据儿童的睡眠需求制定儿童教育的日程表,这将解决长期以来学校儿童睡眠不足的问题。
3.不用在校舍方面花费大量成本。现代学校推行统一化的课程,以某种恒定的速度,在建有大量校舍的学校学习。而人工智能学习系统允许定制课程,减少了对教室和讲师的需求。因此传统学校有可能演变成较小的分布式结构和专门的学习中心。
4.教材将呈现新的形式。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使用教师的教学大纲来为某个特定课堂或者某个学科领域定制教科书。
5.辅导形式将呈现全新面貌。研究表明,成功辅导的关键因素就是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人工智能程序可以进行学习,有效地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反馈。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让我们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1.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意味着父母要承担更多的角色,孩子在新的工具和平台上浏览时,父母需要承担教练、管理人和监护人的角色。这一转变还将大大影响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作用。
2.传感器数据判断与学生实际的情感状态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工智能面部识别系统为学习系统提供情感数据,进一步完善机器教学系统。
3.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费用的支付方式。随着集中式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少,教育费用将大幅下降。但如果父母更多地参与子女教育,家庭就会面临新的成本,增加时间承诺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加。
4.学生可能会错失教师宝贵的非学术成果。教师除了学术领域的成果外,还会指导学生开发“二十一世纪技能 ”,如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等。人工智能引入课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机会减少,学生就会失去了解教师非学术成果的机会。
5.定制学习会加速天生的不平等现象。今天的教育制度侧重于标准化,会减少学生之间的成就差异。而人工智能辅导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量身定制课程,这样就会消除这种标准化,造成的结果是,一些学生的进步速度天生就比其他人快。
6.如果更多的孩子远程学习,人际交往将成为一个问题。孩子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空中远程学习项目可以设置强调社会化的远程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在不同的营地和社交活动中与同学们交往。
7.定制和分散教育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标准。今天的公立学校是围绕所有学生的共同标准设立的,学生在学校里会学会一些行为、社交和文化规范,而按照个人要求定制教育的小型人工智能学校则无法提供学习这些规范的机会。
8.由家长管理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复杂领域。我们社会的组织方式并不方便父母发挥人工智能要求的实践角色。这就要求家长适应新变化,做出复杂的新决定。
9.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很难复制教师的行为模型。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行动适应挑战,并在情感上做出适当的回复,而这一点很难由人工智能体系重新创建。
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毫无疑问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我们如何更好的面对这一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始终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各工作岗位将被AI取代的概率
选择岗位,查看结果
制图员和摄影师
建筑造价师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
石油工程师
采矿和地质工程师(包含安全)
电气工程师
核能工程师
景观设计师
生物医学工程师
土木工程师
航空航天工程师
化学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
制图员和摄影师
快来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吧!
获取验证码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账号为用户名/邮箱的用户 选择人工找回
关联已有账户
新用户或忘记密码请选择,快捷绑定
账号为用户名/邮箱的用户 选择人工找回
获取验证码
创建关联新账户
发送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未完成注册的用户需设置密码
如果你遇到下面的问题
我在注册/找回密码的过程中无法收到手机短信消
我先前用E-mail注册过亿欧网但是现在没有办法通过它登录,我想找回账号
其他问题导致我无法成功的登录/注册
账号密码登录
关联已有账户
曾经使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网账户的用户
创建并关联新账户
曾用微信登录亿欧网但没有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的用户
没有注册过亿欧网的新用户
先前使用邮箱注册亿欧网的老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特别通道
扫描二维码,下载亿欧客户端
Android & iOS
亿欧公众号
小程序-亿欧plus怎样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_百度知道
怎样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然而,实现类人人工智能所要克服的第三个挑战——反思能力——才代表着最大的转折点。反思是心智或机器权衡它的环境、它自身的行为和思考过程的能力。反思的表现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自我意识。要理解为什么人类拥有这一不同寻常的特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工智能挑战高考,为教育带来哪些思考?_热点专题_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
距离柯洁0比3不敌AlphaGo、落泪离席仅10天,在成都和北京又上演了两场令人瞩目的“人机大战”,两台人工智能高考机器人AI-MATHS和Aidam开始挑战中国高考。虽然这次人工智能没有取得胜利,但综合各种表现,高考机器人的能耐还是堪称惊艳,让我们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已经到来,同时它也为我们带来了思考:人工智能会对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这是人工智能又一次高调的宣战。距离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0比3不敌AlphaGo、落泪离席仅仅10天,人工智能开始挑战中国高考。
  6月7日下午5点,当全国940万高考学子递交数学答卷后,另外一场具有象征意义的高考数学考试开始了。  在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由互联网创业公司学霸君研发的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约战”6名来自不同省市的前文理科高考状元。  一个小时的对决,当结果出来的时候,似乎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神圣的高考没有如同围棋一样溃败,但优势已不再是优势。  Aidam得到134分,状元组的成绩分别为146分、140分 、119分,在与人工智能的高考数学科目对决中,三组高考状元帮助人类暂时守住了微弱的优势。
2015年,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2015年第一批项目,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30多家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研发与实施的“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与系统”项目获得立项支持,安排863计划专项经费概算超5000万元,“高考机器人”就是项目中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数学是逻辑体系最为完备的学科,题解过程中的所有逻辑均可从基本的定理和公理推导出来,因此只要读题正确的话,解题应该没有问题。最大的失分原因,恐怕是NLP(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技术有待提升,导致计算机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或者有所偏差。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网络部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生表示,随着AI+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某些单一领域的创新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呼唤评价复合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新工具、新模式新方法。
人工智能革新知识传播,使学生告别传统学习方式,利用新技术、加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投资,终究会让教育受益。但归根结底,技术带来的是一种知识传播的变化,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创新性思维,人们应该思考未来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能力。
134分的成绩已经足以让多数考生钦佩,而不到10分钟的“效率”,更是让人类难以匹敌。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冲击力”不言而喻,同时它也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它会对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人工智能工程师和应用型人才都存在缺口,我们的教育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上面与发展需求配套。
教育圈被机器人之战持续刷屏。面对高考Pk赛的热浪来临,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现有教育行业方兴未艾之际,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部分质疑,是概念炒作还是技术壁垒?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霸气入侵”,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是如何分羹的?如何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跑出,而非跑死?  
新风系统其实是一套新鲜空气供给方案,包含的设备有:全热交换机、过滤装置、管道、风口等,安装过程较为复杂,包括设计规划、室内测绘、布设管道、吊装机器等,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室内工程,需要随装修同步进行施工安装。  新风系统引入室外空气,可以极好的解决室内氧气含量降低的问题,另外还通过加装精细过滤网的方式来解决室外空气的洁净度问题。一套新风系统,同时解决了室内空气清新和氧含量问题,无需开窗,在室内即可享受新鲜、洁净、富氧的好空气。
E-mail:&&&&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11号首都体育学院&&&&&&&&&&
&&&&&&&&&&&&人工智能来了,教育当未雨绸缪
我的图书馆
人工智能来了,教育当未雨绸缪
原标题:人工智能来了,教育当未雨绸缪
近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成了人们口中的热词,而关于人工智能的各种研讨会也层出不穷,似乎不说点“人工智能”就赶不上时代潮流。
这也难怪,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7年,IBM的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年,AlphaGO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一举成名;2017年,AlphaGo Zero从零开始,自己参悟,并以100∶0的绝对优势“狂虐”AlphaGO,突破了人类经验的限制。不仅是棋坛,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机交互、无人驾驶等领域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毋庸讳言,人工智能正加速袭来,冲击着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作为教书育人、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领域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哪些改变?又带来了哪些挑战?教育工作者又当如何应对呢?
& &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便利
“冲,冲,冲,冲向最高的巅峰,大地在我脚下,彩虹在我手中!”随着歌曲《自己的英雄》激昂的旋律,10名黑白相间的小机器人排成三排,整齐划一地翩翩起舞,或倒立踢腿,或抖动双臂,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关注。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第十八中学篮球馆看到的一幕。
这只是人工智能走进方庄教育集群峰会“沉浸式参与体验”活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现场展示的“3D教模百宝箱”“AR智能课桌”“智慧课堂教学应用分析系统”等,也都给参观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人工智能将教学变为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欲望。而且,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解决以前远程教学中师生不能进行有效互动和教师不了解学情的问题。”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说。
“人工智能加教育大数据,可以使教学效率平均提升30%,备课重复性工作显著减少,学生无效学习时间减少40%,知识点学习时间显著减少。”科大讯飞AI研究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付瑞吉博士介绍说,“人工智能在考试阅卷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引入智能阅卷技术,可对空白卷、疑似雷同等问题卷进行检测,节省20%的工作。2017年上半年,智能阅卷技术在CET及全国25个地区的中考、高考、学考中使用,覆盖近700万名考生。”
当前,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在教育领域都有了应用。比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英语口试测评,也可以纠正、改进学生的英语发音;而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除此之外,个性化学习、智能学习反馈、机器人远程支教等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也被看好。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极度丰富的教育资源、空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飞速提升的教育效率,可以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百星机器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申光星说。
& & 人工智能挑战当前的教育生态
日上午,北京第十八中学的音乐厅内,一场精彩的报告正在举行。报告人的右侧,一块金属支架上的蓝色显示屏正在闪烁。报告人每说出一个字,屏幕就同步跳出汉字以及对应的英文翻译。看到这一幕,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速记这个行业即将消失!
“人工智能作为在机器上实现的智能,在很多领域的表现已经超过人类顶尖高手,无论是在传统的机械操作等体力劳动还是在围棋、写作与语言处理等脑力劳动领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贾积有告诉记者,与人类教育的漫长过程相比,机器获得人工智能的速度极快,就是硬件制造和软件复制。在硬件功能日益强大、价格不断下降的前提下,软件复制就是弹指之间的事情。在市场经济追逐利润的前提下,雇主会大量使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系统,而不是人类。很多人在社会上将找不到用武之地,未来许多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将启发大家对未来职业的思考。随着一代又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将会被机器人所代替,教育如何培养未来所需的人才、工种,人类如何在智能世界中比智能机器人更胜一筹,这是教育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校长蒋和勇说。
在新疆呼图壁县教科局局长朱新宇看来,除了培养目标以外,人工智能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空间。“90后”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他们已经开始学会利用网络平台颠覆教师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他们获取知识的地点不一定是在教室,学习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或课堂,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人工智能已经从多个层面上对教育提出了深层挑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说。
2017年高考期间,机器人艾达挑战高考数学,10分钟就答完,获得134分,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忧虑与反思。
“现在坐在课堂里的孩子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关系将颠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如果能打开学习的“匣子”,对学生的学习痕迹进行分析,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指导。此外,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思维的形成过程等做数据分析。“未来,每个学生将拥有一个自己的数据包,我们正在努力,我相信距离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 & 积极应对但也不必操之过急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管理、教学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促进教育发展与改革。”贾积有说。
“我们不要神话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并不是无所不能。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教师,但可以帮助教师做很多事情。”吴晓如说,人工智能技术在感知智能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并进入到了应用阶段,但在认知智能方面还需要技术攻关。
如何把握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未来教育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认为,首先要力戒“决定论”思维,要始终将自己放置在“不确定”中。而且,班级授课制、现代学校制度并不是教育的原初样态和必然样态,这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与设计,未来教育一定不是对我们熟知的班级授课制和现代学校体制的改进方案。“如此,对我们来说,未来教育确乎‘恍兮惚兮’了,但也唯其如此,才有理解、洞察、参与和创造的可能。”
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非常关键,因此,教师要做好价值观的传承。管杰认为,未来教师的核心职能就是要培养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有能力与世界建立广泛联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唯有这样的人才,走入社会后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应用人工智能去创造社会福祉。
在田慧生看来,教育有很大的特殊性,技术融入到教育过程中本身有难度。人机对话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有很大区别,人与人之间对话是一种有温度的对话,既有知识、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因素的交流,这一点在人机对话中很难做到。所以,人和机器的结合怎么样变得更加友好、更有温度,是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有一种共识,就是在未来10到20年内,人工智能对整个社会的改变是非常剧烈的,我们还是要更快地去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教育本身,特别是基础教育是比较难改变的,因为是教书育人,它的试错成本非常高,所以很多教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比较缓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要先小范围试验,及时检验评价,这样会减少试错成本,能更快地推广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应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室主任陈海东说。
“现在预测人工智能5年以后会颠覆我们的教育,我认为是太乐观了。”贾积有告诉记者,“就像我们当年说信息技术、慕课、微课会彻底改变教育一样,但这么多年过来它们并没有使教育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所以,人工智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但未必是革命性的影响。因为不管怎么说,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
“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既可作为教学内容,又可作为教学手段,更可将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应用,还是新生事物,应认真探索、不断总结、逐步扩大,不必操之过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说。(记者 苏令)
(责编:刘丹(实习生)、熊旭)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探索与争鸣|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将有哪些风险与挑战_凤凰资讯
探索与争鸣|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将有哪些风险与挑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探索与争鸣|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将有哪些风险与挑战当前,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AI时代已经成为现在进行时。就在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描绘出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蓝图。除了我国之外,国际社会也对人工智能给予了普遍关注,可以说发展人工智能已然成为了全球共识。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为这个时代注入发展新动能的同时,对就业、法律、政治、经济、伦理和安全等诸多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列车”滚滚驶来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其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如何实现融合;人工智能又会对未来社会造成怎样的冲击,这些都是亟需我们回答的问题。
日,由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风险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联大楼召开。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代表齐聚一堂,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分别从技术、法律、政治、经济、人文等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展开热烈探讨。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风险与挑战”学术研讨会现场。本文图片&探索与争鸣杂志微信公众号
本次会议共设有六个主题,采取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等形式,对人工智能给未来社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进行交流讨论。
一、人工智能对未来的颠覆性影响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发言的题目是“智能科技与新轴心时代:未来的起源与目标”,他从宏观历史出发,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演变,辨析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关联,并且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期待。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在公元前800到前200年期间,古代文明涌现出许多重要思想家,对文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教授认为,世界可分为三个部分: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人工智能(虚拟)世界。每个世界都要有自己的轴心时代,新的世界也要有它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所言为第一个。第二个轴心时代就是从文艺复兴一直到牛顿、爱因斯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觉醒。人工智能世界也要有自己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就是从哥德尔开始。现在是哲学上的突破,再是科学上的突破,下面就要是技术上的突破。就人们普遍担忧的关于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王教授乐观指出,人们当前的工作正是依赖机器来提供的,人类向无用阶级转变其实是社会的进步。“无用之用,重用之基”(徐光启《几何原本》)。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的发言,则对人工智能表示出明确的否定态度。他分别从近期、中期、远期谈了人工智能的风险,表达出忧患意识:“我认为我们正在玩一把非常危险的‘火’。”从近期来看,人工智能引起的大批失业问题,95%的人不工作,5%的人工作,这样造成的财富分配不均,引起社会不稳定;从中期来看,人工智能存在失控的可能,芯片的物理极限,不可拔掉的电源都会引起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结合后的不可操控;从远期来看,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即人类这个物种会在个体的体能和智能方面全面的衰落,把对世界的管理让给人工智能,它一定是认为把人类清除掉是最好的。”此外,江院长还指出,要考虑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人工智能,资本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资本为了增值盲目且不计后果。
二、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福音还是恶梦?
人工智能到底是造福全人类的利器,还是毁掉世界的终极恶魔?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陈钟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番解读。陈钟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从人工智能本质看未来的发展”。他首先结合自身求学、工作的经历,分享自己关于计算机的观点与看法。然后,陈教授在演讲中依次展开自己关于人工智能的三个重要观点,即“人工智能本质是计算机科学分支”、“数据驱动导致人工智能发展起起落落”和“社会科学与现实的关系比以往更加紧密”。陈教授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最后,他表达出自己关于人工智能的中庸态度,主张要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促使其合规发展。
不同于前面几位理工科学者的讲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段伟文研究员从哲学和人性入手,对人工智能的社会性进行思考。段伟文研究员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以人性为切入点来思考人工智能的危机和未来情境。段研究员指出,机器的使用最终都是与人的能动性有关,他崇尚一种慢科学,要更多地思考人性、伦理,审慎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五句话: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新的权利,二是数据框定时代、算法设定认知,三是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四是智能延展认知与人工愚蠢,五是深度科技化(预防性原则和主动性原则)。
宽资本董事长、奇点大学投资人关新则从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发,直指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之处——人是不可能阻挡技术的,技术本身就是洪水猛兽。而人类所害怕的是技术日新月异。他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把人工智能和科技革命当做完全不可阻挡的东西,至于人怎么应对,这是挑战人本身的智慧,而不是机器。
三、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会领跑世界吗?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良机。那么,世界范围内来看,AI的研发水平到了怎样的程度?人工智能的进步到了哪一个阶段?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是否占有一席之地?根据现在的研究情况,能否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是不是能够跑在世界前列?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熊红凯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下对真理和生命的可解释性”的主题演讲。他回顾了人工智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的起起落落,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解释性是最大的威胁。熊红凯教授演讲之初就提出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要解决这些不确定性、不可解释性与因果性的问题。
他演讲的重点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人工智能的推动主体是企业与资本,其最大推动力不是算法而是数据,数据的使用就不可避免带来安全性问题。这也是美国大数据医疗一直进展缓慢的原因。一切技术都是以超越人自身为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熊教授认为一些人称人工智能技术是洪水猛兽有一定道理。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则对人工智能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分支学科研究出来的,但是从学科性质上来讲,人工智能不是自然科学,人工智能属于技性科学,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交叉的一个领域,一开始就具有跨学科性。它是要把科学的原理变成技术的实现,倒过来技术的实现又推动了科学原理的解释和发展。人工智能研究者一旦扬弃追求通用人工智能的范式,转向追求在具体领域的拓展应用,人工智能就会走出瓶颈,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也提出了重要观点,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有特殊的使命。高教授首先对比了中美两国的优势和劣势,认为中国的优势第一个在于庞大活跃的中国市场,这个市场规模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二个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让国外感到恐惧的24小时开店、周末不休息;第三,科研队伍和研究水平;第四是中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而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位置和文化。相比于西方,中国文化具有多元而开放的特点。
最后,高教授提出未来发展的四个“智”——第一,跨智,发挥媒体之间的技术优势;第二,众智,利用群体智能;第三,合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合作;第四,善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公平正义。“AI就是“爱”,我们研究AI的目的就是让世界充满AI。”
四、人工智能对法律与政府的影响
法律与政府是公平公正的代名词,面对AI在社会众多领域的应用,法律和政府部门工作也在与人工智能接轨,在实践中让AI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川大学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左卫民教授在法律实务领域具有一定建树,他着重从形而下审思人工智能与中国智慧司法的未来。他鲜明地指出AI与法律学者有一定差距,但法律界总体上对AI是相当认同的,上海、江苏以及浙江等地已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到审判中来,而案多人少的现实背景、对公正效率的需求也需要发展人工智能。左教授接下来向大家讲述法律界对人工智能的运用情况,他以国家开放司法审判书为例指出司法裁判引入大数据对于建构裁判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他也指出裁判文书的过度应用也存在问题,法律具有独特性,很多现实情况很少用到裁判文书。总而言之,左教授对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充满信心。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向法律提出的问题更具根本性。”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郑戈教授列举了人工智能对法律职业和社会管理的种种挑战。郑戈教授主要以“电子人”为例探讨是否建构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
他首先从欧洲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延伸开来,介绍阿西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律法”,然后详细列举人工智能给法律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是这个时代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第二个问题是它涉及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和思维方式,第三个问题是数据的实际占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判定,第四个问题是过错的判断越来越困难,第五个问题是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来越难以确定等。郑教授主张对人工智能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需要法律人和科学家的深度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作为政治哲学研究者,着眼于未来社会秩序。吴冠军教授的演讲用人类学机器这个概念阐述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人类学机器是著名哲学家阿甘本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类与动物以及其他事物之间存在分级制度,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是一种机器关系,上下级的关系。吴教授指出人类学机器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新的物种,这个新物种会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逻辑关系问题,对现实世界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们在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它的正当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惠志斌主要探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的法律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能够联系大量的人、物,在这样一个联网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通过智能化的算法,这个算法至少目前来看还是由人来设计,由人来去验证,去实施的算法,共同构造智能网络的应用场景,在各种各样的场景里面,医疗领域、环境领域,包括我们的生活等等各种场景里在应用,所以,在鼓励它发展的同时如何去规避危险,如何能按照人类所希望见到的“善智”这样一些方向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通过一些公共政策,如何通过法律,把它那些可能带来危害的风险点找到,进行规避。他认为,人工智能碰到的法律和经济问题,比如产权版权问题,变成具体服务和产品问题时的责任归属问题等等,要在基本安全的框架内,探讨人类和机器共同协作的方式,保持透明、开放,让人工智能产品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而不是随意设置。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杨力教授的主题演讲“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沿”介绍了司法界AI应用的前景。他介绍了法律实务中大数据应用的四套大纲:第一套大纲是AI系统,所有人工智能依赖于数据驱动,在整个司法链条上做到数据驱动最底层工作,一定要把法院、检查院的相关数据打通,这一点非常关键;第二套是在审判环节,审判环节是整个法律中的中心工作。第三套是算钱算绩效,对每一个法官每年能受理多少案件等进行测算;第四套是模拟审判,希望通过三到五年,机器法官(现在还不敢称智能法官)能够承担法院的简单案件。
五、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与传媒的影响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骏教授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灯下黑”问题。他认为,以往的研究只是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进行简单的比较,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让大多数研究者忽略了人类创造物的内在逻辑。他在演讲中主要提出了自己担忧的人工智能发展的八个问题,比如宇宙发展是否会终结人类,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人类创造物是否有自主创造力以及机器人如果能够自我进化,那么进化的结果由谁来控制等。顾教授的演讲体现出强烈的忧思。最后,顾教授认为自己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只有问题,没有答案,需要更多的人去理性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则持乐观态度,站在进化论视角看待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也是不断进化的。人类为弥补自身进化不足不断开发新的机器,所以说人工智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这也可以运用康德的“先天知识何以可能”来论证。何教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充满自信,重要的问题不是人工智能会带来一些风险,人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人工智能大量的使用会导致人类进化危机,它比人类摆脱自身束缚更加可怕。何教授最后对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乐观预测,人工智能越发展,人类从劳动中解放程度越高,人类将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和提升自己,拥有更多发展机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演讲的主题聚焦于认知语言学与人工智能伦理学。他认为,在主流的人工智能伦理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将伦理规范的内容转化为机器编码的作业,在逻辑上必须预设一个好的语义学理论框架,而目前主流人工智能研究所采用的语义学基础理论却恰恰是有问题的。徐教授主张在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身体图式”在伦理编码进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严肃思考“怎样的外围设备才被允许与中央语义系统进行恒久的接驳”这一问题。
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枫也参加了研讨会,他鲜明地提出:新科技应助力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第一,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互联网和各种软件硬件都是由人制造,为人服务,这是前提。微软近期推出的盲人智能眼镜就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帮助盲人实现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第二,他强调,没有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一个理论和空谈,数据的完整性、专业性和准确性是最基本的。弹性的云计算的应用使得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与手机管家的简单问答。而与媒体合作过程中,可以看到,通过人工智能感知的技术可以保证视频内容合法合规。此外,微软最近也推出了新的应用——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抓取照片上人的特点,进行人脸识别,用于找寻流失儿童等。王枫副总裁同时表示,人工智能的标准要依托于法律法规和整个地区国家的标准。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教授,从经济学框架来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经济学的未来。他认为经济学可以看作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出确定的因素,经济学的研究将人工智能的发展看作要素驱动。第一,从供给与需求上来看,无论是人工智能和产品的出现,还是技术的发展,它所改变的形态是供给侧。第二,从成本与收益上来看,技术的成本我们是否能看到,它往前走一步投入多少成本,用经济规律讲是有约束条件的,企业家的投资一定要带来收益。它背后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法则。要用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眼光看待,让市场来发挥作用。第三,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看,政府要防止垄断,做好分配工作,利益共享,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第四,从中国与世界角度看,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教育、文明、社会主要矛盾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六、圆桌大讨论: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
在圆桌会议中,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纷纷提出独到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家范教授:今天的这个话题,我觉得有一个前提,毕竟是人在倡导人工智能,人是主体,既然能够倡导也应该能够控制。所谓的道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所倡导的倡导物本应该是用来帮助人类的,凡是不利于人类,危害人类的都不应该倡导。违反道德基本准则的就是危害人类的,反人类的。在欢呼进步的同时,有必要对后果进行认真的检讨。要认真思考的是不应该只关心利益,人文主义在科技里面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如果把史学看作一门人类理解自己的私密工艺——提炼人类的智慧,用来改善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处境,这一类的史学工艺,人工智能做不了。搞史学的知道,任何一个有名的史学家,他只能做很少一部分,有多少人能把古今中外的文献都整合在一起?我不认同所谓的人类智慧终极论,我认为机器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胜过人类的整体智慧。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永禄副教授:在人文科学里面,机器人写作要解决两大问题,要把认知语言学形式化。非线性的,非结构化的是不能表现出来的。目前最高级的(人工智能)是能写三千字以内的小说,我们知道最好的小说不是单一类型的。
河南大学博士后赵牧:许多人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灾难后果报有深深的恐惧。这些恐惧毫无疑问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的,但种种悲观论调却建立在对人和人类社会既有的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并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带有望文生意的理解。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过是小部分地实现了人脑的功能模拟。人工智能离所谓的智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但人文学的想象力却将它的自我发展想象为即将到来的现实,似乎人为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已经迫在眉睫了。我们当然不能轻易地否定这种忧虑所包含的人文关怀,但它却在无远弗界地想象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时,对人之为人的属性设定了一个不变的本质。退一万步讲,既便人工智能成为了无机智能而将来之人成为了它的奴役对象又怎样呢?当年没有走出森林的猴子对作为其进化物的人是没有报怨资格的,它们如果有反思能力的话,也只能“求诸己”,而没办法让人再变成猴子。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我想从批判的视角来看一下人工智能它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讲危害和恐惧,为时尚早。首先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的状态,让人们产生了忧思,这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发展到极致状态的一种现象。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现在的状态,未来的状态到底怎么样,它都是处在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最大的问题,是权力让步的风险问题。
厦门大学法学院郭春镇教授: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它其实已经不光影响控制我们的行为了,而是公开的,可以得到我们的信息,政府知道我们这么多信息,商业知道我们这么多信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控制信息的边界?怎么让他们不滥用个人信息的利用?如何界定和控制这个边界,这个问题依然保留。
清华大学博士后曹渝:人工智能会怎么走,第一,不必恐惧,因为该来的还是要来的,我们不如齐心协力把人工智能孵化出来,第二,一定要警惕资本权力的界线。我们技术人是有理想的,不要认为这些IT工程师没有意识,人骨子里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会超越一切。
(本文首发于《探索与争鸣》杂志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得到授权使用,内容有删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61391
播放数:2984
播放数:886
播放数:1644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便利高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