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乐乐姐姐,我想找个讲座听听学习,详细方面如下!

用爱谱曲,用情写词,用心歌唱,用诚意录制,再配上浓浓的思念,制成一盘《爱你一万年》的光碟;送给914音乐情人节的你,愿你节日快乐!生日到了,听说你以前是优秀少先队,老板让我补发红包,我走不开,特派忠厚蚊子一批前去,保准一口一个红包,文子多多,红包多多!真期望小路没有尽头,就这样手拉手一向走下去,让我们共同走完以后生命的每一个情人节,祝七夕情人节快乐!对您的感激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您的祝福百十万年也不会改变--
老师,祝您万事如意!德容天地,情系桑梓。勤业勤职勤公勤奉献,从来勤为天性;爱国爱校爱生爱教育,总之爱是源泉。教师节快乐!今天啊,客难请礼难送话难信事难办,叫声朋友,提防提防;手机呢,说不清道不明讲不得信不过,发条短信,调戏调戏;横批:愚人节快乐!最后,所有的短信、微信都应该有店铺统一采用短信平台群发,一方面可以降低沟通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统一管理。发送的短信、微信应采用信件格式,但务必简洁明了并以店铺和品牌名落款收尾。一星期食用不宜超过1次,而且当天的午、晚餐必须尽量清淡,不要再吃炸、煎、炒的食物。把我的心情心思心意心愿心疼心急心动心爱心灵心血心田心扉心绪心潮心醉心神心结心碎一并送给你,让你永远开心爽心留心定心舒心遂心一切顺心!中秋节快乐!今天是龙年除夕,为奖励你过去一年的辛勤表现。天庭特派出三条大龙进驻你家。金龙来临,财富哗哗向你流;福龙来临,忧愁烦恼不再有;康龙来临,全家健康无病灾。祝你除夕快乐。祝福你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满。澳门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么让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也踏上回家的路,因为母亲的怀抱是如此温暖,母亲的爱是如此无私。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天下母亲健康平安。春节到了,祝福来了:祝父母健康快乐;祝恋人美丽快乐;祝孩子开心快乐;祝同事升职快乐;祝朋友加薪快乐;祝自己送你祝福快乐,2017春节快乐!中秋节,最值得庆祝的是团圆,最感到幸福的是有您这位客户,最值得分享的是祝福,我最大愿望是您以及你的家人幸福安康,祝中秋快乐!物超所值,质量上乘。欢迎你尽情享受我的温馨祝福!多日未联系,给你发一镖!短信已出手,不忘我才妙,先敬礼后问好,那边生活可逍遥?轻轻问候传给你,日历替我把心意表:6月6到,你要大顺了!发的是文字,收的是快乐,见的是短信,不见的是牵挂,打开的是健康,读出的是吉祥,默默的是祝福,愿爸妈身体健康,端午快乐。 一键送 定制下发。观点|著名“知心姐姐”卢勤与您谈心:如何学习与孩子相处
the taste of Autumn
卢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级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著名的“知心姐姐”
学习与孩子相处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要把孩子如实地看作是一个人,一个还没有长大的、但最终要长大的、独立的人。
学习与孩子相处,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最重要的课题。
爸爸妈妈和孩子,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呢?
在一次亲子班上,我请在座的父母和孩子每个人用三个圆来表达出彼此之间的关系。一位爸爸在一个大圆里画上一个小圆,代表一种包容、从属的关系。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属于我,我可以主宰孩子,孩子必须服从我,我可以给你好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玩的……管你喜不喜欢,“爱你没商量”。
而一个男孩子画的是红、绿、蓝三个圆,红色在上,绿色、蓝色在下,三个圆交叉在一起,他的表述是:“红圆代表我,绿圆代表我妈,蓝圆代表我爸。红圆和绿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我爱我妈;红圆和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爸爱我,我爱我爸;绿圆和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爸,我爸爱我妈!”
从这个男孩的设计中,我理解了孩子。他们需要自己独立的世界,他们把自己看成和父母完全平等的。在他们心中,家庭是由三个完全平等的世界组成的,每个世界都是独立的,又是交叉的,也是相互支撑的。他们骄傲地把自己的世界设计成红色,而且放在上面。他们知道,自己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他们多么需要父母的爱,多么渴望与父母友好相处!
但如今,“三人世界”的家庭并不太平、并不和睦,有的“三人世界”竟然发生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为此,大人伤心痛苦,孩子觉得活得很累。
怎么办?怎样把对抗变为对话?把误解变为理解?把阻碍变为沟通?
最需要的是:学习相处。父母要学会与孩子相处,孩子也要学习与父母相处。本人着重谈父母该如何学习与孩子相处。
美国哈佛大学做过一个调查: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调查进行了76年,跟踪了268名哈佛19岁的大学生,结果表明: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才是美好人生最重要的开场。
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长大,才能有机会建立起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如果父母总不在孩子身边,是无法建立起这种关系的。
但是,陪伴孩子是需要智慧的,过度的放纵和严厉,都会使关系恶化。那么,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呢?本文总结了亲子沟通九招。
让孩子倾诉---坐下来听
静静地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分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悲伤,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却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觉得什么事情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坏心情埋在心里。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消化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以致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害。
有一天,我刚刚做完胃镜检查,嘴里的麻木感尚未消失,手机就急切地响了起来,打来电话的是北京市教委的同志。她告诉我,一个初一女生吃安眠药自杀,刚刚被抢救过来,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见知心姐姐”,说死前有话要对“知心姐姐”讲。
人命关天,我当然不敢耽搁,况且,她对“知心姐姐”又是那么信任。
女孩的妈妈开车来接我,流着泪向我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她叫小雪(化名),是个要强、心细又富有爱心的女孩。事情发生后,她拒绝跟爸爸妈妈对话。为此,妈妈很难过也很担心。
当我们赶到她家时,小雪早已让爸爸扶着从六楼走下来。
她两腿软软的,走路跌跌撞撞的,下巴还贴着纱布。她妈说,这是她吃完药从昏迷中醒来,在家里楼梯上摔下来弄得,流了好多血,还缝了几针。
回到屋里,小雪对父母说:“你们先出去吧,我想跟知心姐姐单独谈谈。”
我们俩面对面作者,她开始跟我谈话。
“我能把咱们的谈话录下来吗?我回去慢慢听。”我小心地征求她的意见,因为我觉得两个人谈话做笔记不太好。
原以为她会拒绝,没想到她还挺大方:“可以,您录吧,不过不要登报,不要用我的真实姓名。”
“我完全能做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感激地说。
“真没想到,我还能见到您。您知道吗,我吃了半瓶安眠药,早应该死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死,可能是我不该死吧,死了我也见不到您了。”
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听着。
“我是分两次吃的。第一次吃完,我想起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很爱我,我有些舍不得离开他们。可又一想,活着也太没有意思,太累了。每天晚上睡觉,总是有许多妖魔鬼怪缠着我,我很害怕,又摆脱不了。我又一次把药倒进嘴里。以后,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一看,很奇怪,我居然还活着。”小雪平静地说着,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死是很痛苦的,下决心死也不容易。你为什么要死呢?”我心疼地问。
“活着更痛苦。上小学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老师喜欢我。我会弹木琴,同学们也很羡慕我。上中学以后,我的学习中等,老师不怎么爱理我,同学也挺自私,没有爱心。我们班有个同学病了,我想约几个同学去看她,可是谁也不肯去,还说什么‘她有病关我们什么事’。我自己用零花钱买了鲜花去看那个同学,可是她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我觉得人世间太冷漠了!”
“他们这样做一定很让你伤心,对不对?”
“对,”她接着说,“最后连我最好的朋友都背叛了我。她把我写给她的密信交给了老师!”这时,她的情绪有些激动。
“这封信很重要吗?”我关切地问。
“重要。信上说,假如我死了,我的银行卡上有5000块钱,留下500块给她,其余的去资助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
“你的朋友一定听说你要死了很害怕,才告诉老师的,她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哪里经得起这么大的事情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做的,对吧?”我尽量顺着她的思路说我的看法。
“对,我也会这样做的。现在,我可以原谅她。”女孩表现得很宽容。看得出,她跟朋友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我俩谈得很投机,但实际上主要是听她讲。小雪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思维也很清楚,声音有气无力的,但十分悦耳。她的话,不仅让人能听进去,有时还很能打动人心。
“你很有能力,你讲的故事可以写部小说了。如果真死了,怪可惜的,也许中国因此少了一位女作家呢!”我情不自禁地说出对她的看法。
“我妈可不像您这样看。她对我要求很高,让我将来出国留学,整天催着我学习、学习,弄得我很烦也很累。”说起妈妈,她眼圈有点儿红,“她为我操碎了心。她是个女强人,老想让我为她争光,她活着也挺累。”
不知不觉地,我们谈了将近两个小时。
“好了,我心里的话都跟您说了,我也觉得好受多了。我妈从来没这么跟我说过话。”她是一边打着点滴一边跟我谈话的。这时候,她看上去有了倦容。“您也应该休息了,在我家吃了饭再走吧。”
我把小雪扶上床,她的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端了上来。我匆匆吃了两口。临走时,小雪突然从床上爬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屋,贴着我的耳朵轻声说:“您录下来的东西,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吧!”我被她的真诚与信任深深地感动,感激地搂住她,并亲了亲她的脸颊。
回到家,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急切地打开录音机,想听听小雪那美妙而略带忧伤的声音。这时才发现,我的录音机不知怎么出了故障,我们之间的谈话,根本没有录上。遗憾之余,我又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小雪的一切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几天后,北京市教委的同志告诉我,小雪很感激我去看她,并对她妈妈说,您瞧瞧人家“知心姐姐”,能跟我面对面坐着,用眼睛看着我,微笑着听我说每一句话,听得那么专心,那么爱听我说。您可是从来也没有这样听过啊!
这有一次让我感动了,并真切地感觉到倾听的分量。小雪刚刚从死亡线上被救回来,第一个需求便是希望有人听她倾诉。没有人理解她,是她选择死亡的原因,而有人关注她的倾诉,又给了她生的希望。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才能听得进对方的话。我们在听了孩子的想法后,立即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孩子会觉得我们一直在认真倾听,对他是尊重并理解的。那么,孩子无论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能够表现得平静,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利。
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有位妈妈声带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她不能讲话,只能看着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气愤的儿子蜷伏在妈妈身边,把头枕在妈妈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给我指出来,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还等着我呢。谢谢妈妈!”
妈妈的沉默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内心的痛苦。妈妈明白了,这时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他受了委屈,需要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沉默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一个奥秘。你能够理解这无声的交流吗?你能够学会使用它吗?那么请坐下来,静静地听孩子说吧!
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人发现有个小孩子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
孩子扬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
大人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
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位爸爸的切身体验:“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在《写给年轻妈妈》一书中,我曾经谈到这位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讲的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他的三岁女儿跟他很要好,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都哭闹着不愿意进去。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比家里好玩多了,小孩子为什么不爱去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令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有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时忽然发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不是玲琅满目的商品,而是森林般的大腿和来回摆动的大手,一个个见棱见角的大提包,不时碰到孩子的小脸和身体……他明白了。
“这里太可怕了,我们一分钟都不呆了,马上回家去!”他大声对女儿说。可是爸爸把孩子扛到肩上准备离开时,孩子笑了,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这给我很大启示: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
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学会商量。
我从儿子的成长中体会到: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
上小学时,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和您商量一件事。”
“好啊!”我洗耳恭听。
“过两天学校要组织春游,要坐车、买门票,天这么热,还要买点儿饮料。您能不能给我五块钱?”儿子捏着手指算着。
“可以。”我毫不犹豫。孩子出去玩,给点儿钱是应该的,何况他的理由那么“充分”。
儿子看我这么痛快,来了精神:“您可能好久没去颐和园了,里面有许多地方都要门票,您能不能再多给我两块钱。”儿子“得寸进尺”了。
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觉得这个理由也能接受,于是又答应了:“好吧!”
儿子看自己的“游说”成功,情绪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一快,给我八块算了,万一有同学带的钱不够,跟我借呢!”
这话也有道理,看他那费劲的样子,我改变“战术”,“以攻为守”了:“这样吧,我给你十块,由你自己支配,节约归己,好不好?”
“真的?OK!您真是个痛快妈妈!”儿子喜出望外 。
出乎我预料的是,这次春游儿子只花了三块钱,用来买门票、交车费。
儿子的班主任告诉我:“这次春游,你儿子什么都不买。中午吃饭时,大家都去买饮料,他也不去买,我们问他为什么,他神秘地告诉我‘节约归己’。”
后来听儿子说,许多同学买吃的、买喝的,春游变成了“吃游”;还有的同学把剩下的钱买了小飞机,三元钱一架,一会儿就飞丢了好几架,多可惜呀!
儿子上中学以后,追求独立的思想逐渐占上风,越来越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
高三上学期,儿子提出周六要和三个男生去另一个男生家住一晚,欢度中学的最后一个新年。我没有同意,理由是——老师说了,不让到同学家过夜。当晚,谁也没说服谁,儿子也没再坚持。过了几天,儿子忽然问我:“妈妈,您写的书没有人看怎么办?”我以为他指的是那本《写给年轻妈妈》,便很有把握地说:“有人看,这本书发行200多万册了。”
“我是说,假如没人看,您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儿子换了一个角度提问题。
“那我当然会伤心的。”我坦白地说。
“这就对了,”儿子一拍大腿,“您想想,同学的妈妈听说我们要去,晚饭都准备好了,屋子也收拾出来了,可我们又不去了。人家白准备了,一定也会伤心的。是不是这个道理?”儿子显然比小时候能说多了 。
“道理是这样,可学校开家长会时说了,有几个同学去别人家过夜,家长们有意见,所以不同意这样做。”我再一次申明反对的理由。
“那几个同学事先没有和家里商量好,让家长着急了,家长当然反对了,我这不是和您商量嘛!”儿子耐心地解释着。
听到“商量”这个词,我动心了。是啊,儿子为了达到目的,真是煞费苦心,他用“商量”来说服我,我有什么理由拒绝他呢?于是,我同意了,并嘱咐他早一点儿回家。
儿子乐了:“我早知道妈妈是个明白人!”他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从儿子幼儿时期直到高中时代,我一直用“商量”的办法同他相处。“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对抗:“商量”使儿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回想儿子成长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孩子是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和肯定。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我们。
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
书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沟通的好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有一肚子话要对孩子讲,又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说起。尤其是遇到比较敏感的问题,更不知道该不该对孩子说,怎么对孩子说。
给孩子写信,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方法。
一个15岁女孩的爸爸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周末的中午,他想出去买书,随手从抽屉里拿出头天刚刚领回的200元稿费。奇怪!昨天明明放进去四张5 0元的,怎么隔一夜就剩三张了?他仔细一想,丢钱的事好像已经发生过几次了。
钱是谁拿的呢?他想:妻子难得进书房,倒是我那宝贝女儿常来取书看,可女儿会偷偷拿钱吗?一问妻子,妻子比他还急,说女儿要是这样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邪路,并说:“等她回来,你要好好给她点儿厉害尝尝。”
这位爸爸想:如果皮肉之罚真的那么管用,倒也简单省事。问题是女儿有很强的自尊心,假如棍棒之下女儿觉得没脸见我们,或者怕张扬出去,干脆来个铤而走险,那才真正害了她。他竭力克制住自己,想寻找一种容易被女儿接受的方式。于是,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放在抽屉里。
爸爸最近发现抽屉里少了几次钱,我想是你拿的吧?天天,爸爸发现之后不当面责问你,是因为你长大了,爸爸要尊重你的自尊心。实际上,如果你需要钱,又不是乱花,完全可以向爸爸当面要,爸爸哪次没有满足过你的要求?真的,发现你不声不响从抽屉里拿钱,很让我震惊和难过,你也应该意识到这时什么行为吧?我希望你从中吸取教训,知错就改。只要你改正了,你依然是我们的好女儿。祝你学习进步,做诚实的人。
几天后,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发现女儿一脸紧张,不敢抬头。他猜想女儿一定看到那封信了,但没动声色,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信换成了女儿的信:
亲爱的爸爸:
我很感激您给我这次改成错误的机会!我现在自己也感到惊讶,我怎么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这样?侥幸的心理好危险!爸爸,我错了,不应该这样拿您的钱,更辜负了您对我的殷切期望。爸爸,您写的那封信我取走了,我将永远保存它,记住这个深刻的教训!爸爸,请相信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我一定会认真学习,做个您所希望的诚实孩子。
您的女儿天天
此后,这位爸爸的抽屉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少钱的事情。女儿后来也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们说,是父亲的理智挽救了这个女孩。既教育了孩子,又没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而理智的基础是对孩子高度的信任与尊重。
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一次我去学校开家长会,听说他对一个女同学挺有好感,但是那个女同学不理他,因此他的情绪很低落。回到家后,我把这个情况跟他爸爸说了,爸爸当时就问他:“你跟那个女生怎么着了?”儿子哭了,向我们大吼一声:“别逼我好不好?”一摔门走了。我们俩谁也没说话。一会儿,儿子回来了,说了声:“对不起,我刚才太激动了!你们批评我吧!”
我被儿子的“大度”感动了,反而觉得自己太不注意方法了,于是抱歉地说:“是我们太心急了,今天不说了。”
当晚,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都来跟它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人就会跟他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女孩也会主动跟他交友。一个男人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团结别人的。你现在还不是很强大,你去找人家不成功,心里很难受,这是弱小的表现。你要使自己强大起来,我相信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把这封信放在他的桌子上,从此没有再谈过这件事。
书信,自古以来是人与人沟通的好方法,我们可不能把它遗忘呀!
替孩子着想----尊重孩子
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践踏的东西。
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如果孩子在羞愧中生活,他将会自卑。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会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大,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
“学者为师,身正为范。”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画家,他才华横溢但胆小怕事。一次,我请他与几位朋友吃饭。他始终坐在桌角,不怎么跟大家交谈,更拒绝吃鸡蛋,我很纳闷。后来,一次谈心中,他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他上幼儿园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邻床的小朋友从家里拿来一篮子吃的东西,挂在床头。一天,这个小朋友告诉老师说鸡蛋丢了。老师没有调查清楚,就认为时这个画家朋友偷吃了。他不承认,老师就把他关进小黑屋里,说不承认就不放他出来。我这位朋友说:“当时我害怕极了,就违心地承认了。于是,小朋友们总骂我是‘小偷’。”那年他四岁。从此,他一见鸡蛋便有一种恐惧感。
听完他的叙述,我难过得直想哭。这位教师如果知道自己因为一个鸡蛋伤害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并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时,应当感到内疚。
其实,每个老师都应该知道,尊重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尊重学生就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遗憾的是,教师侮辱学生的事情仍屡屡发生,有的甚至令人发指。
有个辅导员发现了一个男孩偷拿了别人的钱,盛怒之下,竟然用钻鞋底的锥子在男孩脸上刺了一个大大的“贼”字,还涂上红墨水。从此,男孩脸上留下洗不掉的“贼”字。记者去调查时,男孩一直用手捂着半边脸,喝水都不肯松开手。
这个教师为什么会失去理智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意识淡薄。他没有意识到,学生也是人,是独立的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更重要的是,他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之所以写入法律,是因为人格尊严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未成年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尊严是人类灵魂不可践踏的东西。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了很难堂堂正正地做人,很难抬起头来走路。人没有了尊严,哪里还谈得上自信、自强?
一个星期天,我应邀到河北省衡水市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会后召开了父母座谈会。一位年轻妈妈带来了她11岁的儿子腾腾。
“卢老师,您来晚了,要是早来几年,我的儿子也不至于挨这么多打了……”这位妈妈哽咽着开始她的发言:
我教育儿子的方法是,儿子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做,只要不对就打。有一次,他偷拿了我10元钱,我狠狠地打了他,把竹笤帚都打断了。我告诉他,小时偷钱不管,长大就要犯罪,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你。可是过了几个月,他又拿了我10元钱,和同学去公园玩。这件事,前不久才被我发现,我气得快哭了。这时,我让自己冷静下来,孩子都这么大了,再打他也是不服,教育比打有效。于是,我对孩子说:“腾腾,这回妈妈不打你,你写个检讨吧!我要把检讨交给老师看,我要问问老师,你这样的学生怎么配当三好学生?”孩子一边写一边哭,大滴的泪珠掉下来,写完,他在床上躺了一天不吃不喝。我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压力太大了,晚上,我答应他不把检讨交给老师,孩子哭了。以后,就是我把钱摆在桌上,他也没有再拿过。
没过几天,儿子委屈地对我说:“姥姥丢钱了,怀疑是我拿的。”
“你拿了吗?”我问,我知道他一定没有拿。
儿子坚定地说:“妈妈,真不是我拿的。”
我说:“妈妈相信你!我替你向姥姥解释。”
过了两天,姥姥的钱找到了。
妈妈讲时,儿子在一旁只是“呜呜”地哭。
“腾腾,妈妈让你写检讨时,你是怎么想的?”我轻声问。
“听我妈说,要把检讨交给老师在全班读,我心里害怕极了。我写检讨的时候,眼前老晃着老师和同学的脸,同学们在指责我,骂我是小偷。晚上妈妈说,只要我改了,检讨就不交给老师了。我很感激妈妈,我觉得我妈妈真是好妈妈!后来,我就改了。
母子俩的一番话,令在场的人都流泪了。
我意识到,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尊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头,而是失去面子、失去尊严。当你知道孩子偷了东西,但还不能确定时,请你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冤枉孩子;而当你已经有证据确认孩子犯了错误时,请一定给孩子留点儿面子,孩子会为此感激你一辈子!
我忘不了作家梁晓声写的一篇文章《橘皮》。梁晓声上小学时家里十分困难,父亲又患了哮喘病咳嗽得很厉害。他听说橘皮能治哮喘病,便偷偷拿走了教室窗台上晾的橘皮。老师发现了这件事一直替他保密,没有对别人说起。梁晓声说,他从内心里感激这位老师,这种感激之情持续至今,鼓励着他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社会。
对待孩子,没有比保护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
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
学会选择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选择是一种能力。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选择的机会。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抓住机会,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如果事事都靠父母替他选择,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那么机会就会与他擦肩而过。
选择的能力是从小培养的。父母要对孩子医生负责,就要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切不可包办代替,因为人生的路还要靠孩子自己走。
1969年初,六八届中学生毕业面临着三种选择:去农村插队、去生产建设兵团、留北京工厂。我征求妈妈的意见,她说:“去哪儿你自己定吧。”我选择了去吉林插队,妈妈支持了我,尽管她想让我留在身边。但火车开动时,她只说了一句话:“别把东西丢了。”从她坚毅的目光里,我看出了她对我的选择是放心的,就是不放心我丢三落四的毛病。
离开了父母,离开了老师,我才真正感觉到踏上了人生的道路,我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知青分队那天,许多同学围着大队书记,请求去条件好一点儿的生产队,谁也不愿意去最穷的、最偏远的巨丰山生产队。那里到处是盐碱地,树都种不活,农民生活很苦。
巨丰山的生产队长赵春,一大早赶着马车来接知青。他特意穿了一身崭新的黑条绒夹袄,长鞭上系着红缨子,枣红马的毛刷得亮亮的。可一听说知青不愿去巨丰山,一时没了情绪,蹲在地上“吧嗒吧嗒”抽起了大烟袋。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我想,既然来了,到哪儿去不是一样!穷点儿、富点儿又有多大差别!再说,大家都不去巨丰山,叫巨丰山的乡亲多失望呀!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来的两个伙伴,没想到她俩与我不谋而合。她们让我做代表,当场向大队书记报告:“我们三人愿意去巨丰山!”
喧闹着的知青们突然安静了,大家都用惊异的眼光看着我们,而我们呢,正为这勇敢的选择而自豪地拥抱!外校的两名初中女生和一名男生,也表示要和我们一起去。于是,我们六个人上了巨丰山生产队的马车。
赵春队长乐了,一路上催马扬鞭。
很快,由于我们的努力,我们的集体户成为县、地、省级先进知青集体户。
下乡插队三年后,招工开始了。我又一次面临选择,是去白城地区知青办,还是去镇赉县文工团创作组?虽然当时我在巨丰山组了一个剧团,创作了一些剧本,春节期间到各村演出,很受欢迎。但我还是决定去地区知青办,为知青办刊物,因为我更喜欢写新闻故事,就这样,我在白城地区知青办工作了六年,并担任了知青办副主任。1979年6月,我正式调入中国少年报社。
每一个曾经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谈起自己当年的选择,无论是苦是累,脸上都会洋溢出一种自豪;因为毕竟在十几岁时就当了自己的家。那些苦呀、累呀都是自己选择的。这样的体验事花钱也买不来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可是如今,我们自己做了父母,却习惯把“选择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未来,逼着孩子做他们没有兴趣的事情。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只会顺从地按照父母的意见办事,自己缺少主见;二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总是跟父母“较劲”;你让我朝东,我偏要向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法实现,还造成与孩子心理的隔阂。
如果我们能够想想当年自己的选择,对孩子的选择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让孩子自己选择,那结果就大不一样。
我的儿子从小兴趣广泛。在小学读书时,课余学过二胡、捏泥人、美术、无线电。六年级时,他组装了一个能收到五个台的收音机,在区无线电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当时,我和他爸爸都很高兴,一心想让他往无线电方面发展。
没想到,到中学报道的第一天,儿子便去军乐班报名学吹大号。
我知道后立刻表示反对:“你干什么不好,干吗非要吹喇叭不可!”我曾经看过军乐队演奏,觉得吹大号是最没意思的——永远坐在边上,只能给人伴奏。
“您别急着表态,先去学校看看行不行?您不是‘知心姐姐’吗!”儿子给我来了个“激将法”。我无言以对,只好点头。
我去学校那天正是暑假里最热的一天,军乐班的学生在操场上练队列。只见儿子站在烈日下,满脸是汗水,却擦也不擦——我知道,他在“表演”给我看。这让我既心疼又有些感动。
从训练场上下来,儿子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说:“吹号是个苦差事,不容易成功,尤其是大号。你过去没有基础,要从头学,有准备吗?”
“没问题,有苦自己吃,有汗自己擦。”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看来,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了。
“那好,路是你自己选的,你要坚持走到底。”我同意了,虽然有点儿勉强。
两个月后,乐队开始合奏了。那天,老师把家长都请到了学校。孩子们个个吹得很起劲。当雄壮、和谐的世界名曲响起时,我流泪了,许多家长也流泪了,没有想到,原本对铜管乐器一窍不通的孩子,经过两个月联系,竟然演奏得这么好!
儿子也真有志气,一直坚持了六年,成为学校军乐团首席大号,后来进了清华大学。让我惊喜的是,儿子不仅学会了吹奏乐器的技巧,更看到了“合作的力量”、“投入的力量”,从而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意识,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我想,这些正是他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因为他热爱乐团,所以吃苦受累都乐于成受。
学会选择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
大人做了错事,不妨大胆地认错。
大人有时会错怪孩子,这很正常,因为许多大人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孩子犯了错,要向大人认错,向被冒犯的人道歉;可大人犯了错,错怪了孩子,却很少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这就是不正常了。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北京光明小学,就发生了一件老师向学生道歉的新鲜事。
有一次,班主任梁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刘晨同学正在大声说话,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刘晨很不服气,对老师说:“不是我说的,为什么光说我一个人?”梁老师没想到刘晨会反驳,顿时有些生气:“我就看见你说了!”
刘晨的眼里涌出了泪水,不再吭声。晚上,刘晨想起白天的事,总是委屈极了。原来,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有几个同学高声说话,影响别人写作业,于是他站起来说:“你们别讲话了……”正在这时,老师进来了。
第二天,语文老师批阅日记作业时,看到了刘晨的这篇日记,马上交给了梁老师。
梁老师了解到事情的真相,知道自己冤枉了孩子。怎么办?是找刘晨当面认错,还是公开道歉?梁老师想了一想,决定公开向刘晨道歉。
在家长会上,梁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和家长的面,检讨了自己没有调查清楚就错怪刘晨的错误,并诚恳地向刘晨说了声:“对不起!”
刘晨做梦也没想到,梁老师会对自己说“对不起”,一时不知说什么还要,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
我被梁老师的真诚感动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能向一个11岁的小学生公开道歉是多么难得!这说明,学生在老师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她把孩子看做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而给予尊重;同时,她又对孩子这样的未成年人,用自己的真诚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人无完人”,谁都免不了会有过失。我们总不能像蜗牛一样,把所有的错误都装进一个大壳子里,天天背着,那有多累啊!其实,大人做了错事,也应该像孩子一样大胆承认并立刻改正。丢掉面子,丢掉错误,轻装上路,那有多轻松啊!
一次座谈会上,有位爸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人犯了错误,面对孩子,应该怎样解释呢?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我知道了就责备他,骂他。以后通过找老师,我发现错怪了他,但没有勇气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一点让我们大人很难办。”
我回答说:“大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大人也要实话实说。如果能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我想,孩子是会非常感动的。有时,家长老是放不下架子,觉得自己是大人,怎么可以随便对孩子说‘对不起’呢!我倒觉得,我们跟孩子可以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有来有往,谁做得不对谁就认错。这样,反而显得大人很光明磊落,在孩子眼中也有分量。那些只知道修饰自己的人肯定是虚弱的人。”
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
见识,是在实践中增长的。
带孩子出去玩,出去见世面,扩大视野,是家里任何玩具、画册、游戏机都替代不了的。
九岁的北京男孩温勃,暑假远行万里,到南非看望在那里工作的爸爸。温勃第一次踏出国门,便是穿过一万多公里的空间,从北半球来到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从酷暑难耐的北京,走入枯黄萧瑟的约翰内斯堡。亲身体验给一个男孩留下的是多么深刻的印象!
对一个初到非洲的中国孩子来说,温勃最感陌生、好奇又有些恐惧的莫过于满眼都是黑人。
爸爸带温勃去了一个极为贫穷的黑人村镇。那天,村里的黑人蜂拥着参加庆祝集会。上千名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大喊大叫,逐渐把他们父子俩围在中间。这样张扬奔放的迎客方式令父亲深受感动,而温勃却是一脸的恐惧。事后,温勃对爸爸说:“我哪儿见过这种阵势啊!我真怕他们把咱们抢了。”这是九岁的中国男孩对黑人的最初认识。
减少偏见,客观地了解另一种肤色人群的最好办法,便是多同他们交流。于是,父亲把温勃带到一个民俗文化村。文化村内有几个典型的黑人部族村落,每个村落中都有一群身穿本民族服装的黑人。每到一个村落,都有酋长给客人讲解本民族的习俗。温勃虽然听不懂他说什么,但一脸的恐惧逐渐消失了。
文化村最后一个节目是和黑人们一起跳舞。一位脸上涂着几个白点的黑人妇女拉着温勃的手,加入了歌舞的队伍。温勃已经不再害怕,他大方地学者黑人的舞姿扭起来。
这样的接触渐渐冲淡了原有的陌生、好奇和恐惧,温勃在与黑人的交流中变得大方多了。在祖鲁族部落,上百名祖鲁族黑人以狂歌劲舞的传统方式迎接各国宾客。男人手持兽皮盾和长矛,身上仅仅遮着一块兽皮,而那些女人则赤裸着上身,他们跳着、舞着、唱着,是那么的尽兴、那么的奔放……歌舞完毕,这些黑人又在手持权杖的酋长带领下呼啸而去。要是在以前,这个阵势准又把温勃吓坏了,会远远地躲开,而这次,他竟然豪不胆怯地迎上前去,站在那位祖鲁族酋长的身边,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合影。
一个中国南海,有幸踏上远隔万里的南非大地,有幸从亲身的体验中了解那里黑人的生活,和陌生的人群进行交流,这是他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
人类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认识整个人类,需要一个博大的胸怀,尤其面对与自己民族差异很大的群体,需要以坦诚的胸怀走向对方,了解对方。
孩子认识人类,是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来认识的。让孩子多交一个朋友,实际上是在帮助他多打开一个窗口。这样的窗口打开得越多,孩子的视野就越开阔,心胸就越宽广,胆量就越大。相反,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不让他与人交往,那么孩子或者变得孤独、冷漠、不合群、不自信,或者变得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与别人格格不入。慢慢地,对人越来越疏远、陌生,心灵的世界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自己,其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请不要把孩子关在狭窄的空间里,放他们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多认识社会,多结交朋友。
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放下架子,你会发现孩子可能比你强。
我过50岁生日那天,儿子送我一件礼物——他亲手将我家的电脑升级,装入语音系统软件。
在儿子的指导下,我乖乖地坐在电脑前,学习语音录入。
“专心,别走神!”
“自然点儿,就像平常说话一样……”
“不行,您感冒了,鼻音太重。妈妈,您需要重新录……”
面对电脑,我是一个小学生,儿子却俨然成了一位严格而耐心的老师。
想起几年前,我还可以做他的老师,而今,他利用知识的优势以及所享有的信息、技能,使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不得不老老实实拜他为师。
能者为师。拜孩子为师,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
今天的孩子非常幸运地成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家长的想象。一件新的电器买回家,我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孩子几分钟就能让功能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器听他们的指挥,并教给我们如何使用;到商场买东西,你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地挑来选去时,孩子会马上告诉你,哪种样式的衣服最流行,哪种已经过时,让你不得不听他的……有些方面,孩子确实比我们懂得多。
拜孩子为师,好处很多。
一, 能使大人变得年轻。好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激活自己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 能使孩子变得自信。能够做父母的老师,让父母听自己的,多么神气的事情!孩子自然会从心里发出“我能行”的正信息。
三, 能使亲子间的感情增进。父母拜孩子为师,就自然会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受到大人的尊重,反过来更尊重大人。这样,家庭气氛会变得更加和谐。
最有趣的是,让孩子带你出去玩,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亲子沟通最妙的方法。
有一天,报社一位同事告诉我一件让她兴奋的事。星期天一大早,上一年级的女儿对我说:“妈妈,每天都是您带我出去,今天我要带您出去。”
我问她:“带我去干吗呀?”
她说:“暂时保密,出去就知道了。”
走到路上,她给了我一个塑料袋,对我说:“今天请您跟我一起捡垃圾。这叫‘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
我跟这女儿捡了一上午,虽然有点儿累,但我心里十分高兴,女儿也显得比平时兴奋。她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大人小孩都是地球的孩子。”
有一位父亲感受更深。由于工作所限,他从来没出过远门,儿子上了中学,跟他越来越疏远——有点儿瞧不起“没有见过世面”的爸爸,在家里很少跟爸爸说话。一次,这位爸爸听了我的演讲,想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暑假到了,他也正好休假,便决定和孩子一起去旅游。
“儿子,爸想跟你一起外出走走。我没出去过,由你带队,到哪儿去,坐什么车,住什么店,玩什么,全听你的!”
儿子惊讶得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是真的?老爸,我没听错吧?”
爸爸笑了,郑重地告诉儿子,这是真的。
儿子兴奋极了,立刻找来地图、列车时刻表,精心地作出了旅游计划。一路上,买车票,找旅店参观,联系旅游景点,全由他张罗。爸爸不仅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对儿子出色的社交能力也大为惊讶和赞赏。
旅游归来,爸爸对儿子赞不绝口:“儿子,你真棒!你比爸强多了!”他还对妻子说:“儿子组织能力很强,将来说不定会当上总经理!”
儿子和爸爸的关系大为改善,他对妈妈说:“我第一次发现,我爸是天下最好的老爸,他挺听指挥!”从此,父子俩成了好朋友。
看看,就这么简单。大人们的失误常常是由于自恃高明,总不肯承认孩子有些方面比自己强,总是一厢情愿地将成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极为宝贵的在童年时期萌发和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强化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向孩子学习。放下架子,拜孩子为师吧!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乐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