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醉字开头的词牌是什么词牌

读完全书,有许多思考集中在“斯维德里盖洛夫在本书中有何意义?”和“斯维德里盖洛夫为什么自杀?”两个方面。陀爷曾提及斯维德里盖洛夫犯的是“像孩子一样的罪,原罪”。&br&那么“原罪”到底是指什么?在宗教教义中,“重大”的恶行都属于原罪,一共有7大恶行: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愤怒(“七宗罪”也有别的定义),这里假设斯维德里盖洛夫犯了“淫欲”。&br&斯维德里盖洛夫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宁静的房子中一副棺材,其间躺着一位少女;第二个梦是5岁的小女孩勾引斯维德里盖洛夫。&br&第一个梦,P468:“这位少女是投河自尽的。她只有十四岁,可是她的心已经破碎,这颗心因受尽凌辱而遭到毁灭,这种凌辱吓坏了这颗还未成熟的、充满稚气的心,使那颗天使般纯洁的心灵充满了不应承受的耻辱,迫使她发出了最后的绝望的呐喊。但是在沉沉的夜色里,在茫茫的黑暗中,在刺骨的寒风中,在阴沉沉的冰雪消融的天气里,在狂风的怒号中,这呐喊并未被人听见,但却遭到了无耻的辱骂......”,是否可以假设:斯维德里盖洛夫强奸了她,她的遭遇被法律忽视,被群众诋毁(因为她一个女孩子,前往单身男人的住处,就类似斯维德里盖洛夫之前对杜尼娅讲的,“她无法告他”),这个女孩子自杀了。如果不看最后的这几句话,第一个梦给人的感觉非常宁静和神圣,也许斯维德里盖洛夫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在他心目中,所有女人都是可以被成功勾引的,因为她们就是如此。虽然他有错,但主要错不在他);&br&第二个梦,我没有节选,如果我是斯维德里盖洛夫,那么我的感觉是“这怎么可能呢?5岁的女孩子怎么会这种勾引的手段?她绝对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可是我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呢?为什么在我的眼中她是这个样子呢?啊,啊,啊,啊,天啦!天啦!我到底做了什么呀?我到底做了什么呀?”(不是所有女人都是如此,而是看着她们的我将她们认为如此)&br&&br&当然,并不是说斯维德里盖洛夫是因为这两个梦才自杀的,他自杀的原因与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什么犯罪和为什么自首一样,都是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这可以发表三篇论文)。&br&&br&上述译文出自曾思艺,朱宪生译,长江文艺出版社《罪与罚》
读完全书,有许多思考集中在“斯维德里盖洛夫在本书中有何意义?”和“斯维德里盖洛夫为什么自杀?”两个方面。陀爷曾提及斯维德里盖洛夫犯的是“像孩子一样的罪,原罪”。 那么“原罪”到底是指什么?在宗教教义中,“重大”的恶行都属于原罪,一共有7大恶…
&p&答题之前,我列了一个题纲:一选调、二选韵、三平仄、四四声、五句读、六炼字、七章法、八气格。圈定了八个重要方面。&/p&&p&但如果只照这个提纲梳理下来,可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龙榆生先生有一本书叫《词学十讲》,是学词的基础书。在这本书里,以上问题都有讲到,而且更为细致,我不可能比龙先生讲得好。&/p&&p&但最后还是决定认真回答。理由如下:&/p&&p&中国旧学有个特点,轻理论而重实践,不仅百工诸技如此,文学如此,词学更是如此。整理晚近词人论词书札,可见大量的文辞锻炼,音律考量,乃至于一个字声的响与沉,一个词义的近与古,斟酌于锱铢毫芒之间,这些都难以在理论系统中阐述周全。余以为词之一道一术,适宜友生切磋,扺掌对膝,亦或根本古人,心摹手追,笔力与眼界互导并进,唯不宜全通理论而自以为能,落实笔端,多不相侔。故而今日讲词,从词体创作讲,不从词学理论讲,前贤之提纲挈领略讲,自己之闻见经验细讲。&/p&———————————————————&br&&p&&b&一、&/b&&b&选调&/b&&/p&&p&重要度:★★★★☆&/p&&p&难度:★★★☆&/p&&p&我们知道词牌与词的内容,在最初的阶段是有关联的,但词体成熟之后,关联就淡化了。这就造成一种错觉:任何词牌都能填进任何内容,区别只在于篇幅剪裁。&/p&&p&对词体进一步了解,便会知道,词牌与所要表达的声情,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满江红》之激越,《满庭芳》之柔婉,等等。但这些都停留在“艺术特色”的层面,主观而笼统,不能把握词牌本质的精确。&/p&&br&&p&我认为选调极为重要,给了四星半,因为选调就是&b&在所有要素之间取交集&/b&。它至少关系到:&/p&&p&1.篇幅的长短(小令、中调、长调)。电光石火的灵思妙构,适宜小令,如匕首直入,换成长调便稀释了张力;而比较完整的的构想,要想转运气息,纵横铺陈,就倾向长调,以免狭促。值得注意,这个选择,第一在于美感特质,而非意思的长短——长话可以短说,短话可以长论,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美感。&/p&&p&2.韵的平仄(平韵格,仄韵格,平仄转韵格)。一般来说,平韵词气息畅达,仄韵词气息拗折;畅达拗折,各有优劣。畅达则不易阻滞,不易脱节,但容易疏阔,容易油滑;拗折反之。一首《水调歌头》很难填得峭拔险涩(当然这么填也不好看),因为它的格律结构便显露了某种特质:平韵、多律句、多整句递进或对偶。这样的结构注定了,要么天成,要么平庸,很难有技术层面的佳作。&/p&&p&3.韵的疏密。一般来说,令词的韵比较密,长调的韵比较疏。例外也是有的:《六州歌头》是韵密的长调,《八六子》是韵疏的中短篇。我们按韵的疏密选择词牌,第一考虑还是它的美感:一韵就是一拍,一拍就是一段气,韵换得快,气息也促,气息的促与缓直接影响所表达的声情。&/p&&p&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所选韵部的宽窄,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特别好的成句,而这个句子的韵脚正好位于某个狭窄韵部(总体字数少/不宜入词的字眼多),就不太可能选择《六州歌头》这样押韵繁密的词牌,因为在狭窄的韵部里能入词的字并不多,很容易迁就押韵而坏词意。&/p&&p&4.平仄、四声的宽严。&/p&&p&近体诗要遵守平仄,词也需要,部分词牌更加严格;近体诗不讲四声,部分词牌要讲。总体来说,格律更严格了。&/p&&p&但不同词牌,宽严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令词多律句,平仄要求与近体诗差不多,而长调由于协调律吕的缘故,经常有一些要紧处。要紧处就是要求严格的地方,多位于&b&上下煞尾,过片换头&/b&。&/p&&p&选择一个词调,既要考虑词牌与声情的契合,又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范围。很多周姜吴(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自度曲,结构都很典雅精妙,但四声要求也至为严格,几乎字字讲求,初学词,定然把握不住。曾与人说,凡是论坛里标题《莺啼序》的帖子,我从来都不点进去。因为肯定填不好。新人填词,不妨从令词练起,长调的话,可以挑一些大众词牌,《满江红》《念奴娇》等等,这些词牌文本众多,格律活泛,较易上手。&/p&&p&平仄四声问题是个大问题,此处先略讲,放到三四章细论。&/p&&p&5.句读的复杂程度。&/p&&p&句读就是一个词的断句。分为句、顿、韵,“怒发冲冠”是句,点逗号;“凭栏处”是顿,点顿号;“潇潇雨歇”,是韵,点句号。词的标点不按文意来:即使文意说完了,没到韵脚,依然点逗号;文意还没断,到了韵脚,依然点句号。&/p&&p&照常理推之,句读越复杂,词牌越难,句读越简单,词牌越容易。实际并非如此。&/p&&p&词牌越复杂,自然越难,比如《哨遍》,一三四五六七字句都有,且分布杂乱没有规律,常常伴随着以文为词,絮絮叨叨要说得自然,很难。我掌握得词牌很少,是一大缺陷, &a data-hash=&50fe891e40d08d5da541dec& href=&//www.zhihu.com/people/50fe891e40d08d5da541de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秦子雲& data-hovercard=&p$b$50fe891e40d08d5da541dec&&@秦子雲&/a&
军师尝试过很多词牌,词集中生态丰富,句式处理妥帖语感圆润。这是功夫,也是天赋。&/p&&p&词牌句式过于简单,也会提高难度。比如《三字令》全是三字句,《水龙吟》大量四字句,句式雷同。按常规词牌有领字提气,有三字顿回荡,到了《三》《水》这类词牌中却整齐划一,要靠文气生发互相推动,以免板滞。不过,全用五言和七言的词牌不在此列,因为可以当作近体诗来写,如《小秦王》《瑞鹧鸪》等。&/p&&p&由此推之,大众常用词牌的句式特点:句式丰富,但并不杂芜,上下片之间有一定的分布规律。&/p&&br&&p&&b&二、选韵&/b&&/p&&p&重要度:★☆&/p&&p&难度:★☆&/p&&p&选韵可能是诸多方面之中,讲究较少的。龙先生把选韵和选调并列来讲,然而讲韵的篇幅远没有讲词调的篇幅长,这很对。因为选韵的标准,客观成分不多,不仅如此,连词韵本身都没有一个既定的统一标准(郑文焯所谓“词之严在律不在韵”),但此处不讲,以免给初学者“可以不按《词林正韵》创作”的错觉。&/p&&p&明人王骥德说:&/p&&blockquote&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blockquote&&p&这里讲的是北曲之韵,和词韵的平声部差别不大。他列举的这些韵部风格,有没有客观成分呢?是有的。音之唇齿喉,开闭口,尖团音之间必然有音色上的差别,有的响亮有的喑哑,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易发有的不易发。例如“侵寻”、“监咸”、“廉纤”,乍看之下与“先”“寒”已不甚可分,但细味起来,“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还是有一些道理的。&/p&&p&但这些字声区别,影响到韵脚字词,再由韵脚字词侵染到整句整篇,效果已经淡化。韵押庚清,词境必清?押韵尤侯,词境必幽?倒不如说清字正好在“庚清”,幽字正好在“尤候”,且韵部内有不少意境相通之字,互相生发,影响主观观感。&/p&&br&&p&故而初学填词,不必刻意留心所谓“韵部风格”。确定了词调,就确定了平、上去、入三大声部。再参考字数的多少(宽窄),选择韵部,以及该韵部所包含的文字与词风的契合度(比如稼轩和白石有两首《汉宫春》用了“鱼虞”韵,都带有以文为词的风格,选用“鱼虞”韵,根本是因为 无、夫、 欤、 乎,这些文言虚词都在这个韵部内,和预设风格相契合)。最后倘若还有余地,再考虑韵“庚青”之清,“尤侯”之幽,这些东西。&/p&&br&&p&&b&三、平仄&/b&&/p&&p&重要度:★★★★★&/p&&p&难度:★★&/p&&p&平仄是格律的基础,近体诗、词,每一首都有平仄要求,且为不可突破的底线。依照词调体裁不同,宽严程度大体可分为:令词≤普通长调<柳周姜吴慢词词牌<自度曲。&/p&&p&这个分法在理论上很不科学,因为不是完全按词调本身性质(令慢近引)来区分。然而却很实际。因为所谓规矩,大多是后人校勘归纳所得,而此时词已失去它的原始属性——音乐。&/p&&p&以下我引一段论文删稿进行说明:&/p&&blockquote&唐五代词,只分平仄,不论四声,“自飞卿始严平仄,宋初晏柳,渐辨上去,三变偶谨入声,清真益以变化,其兼守四声者,犹仅限于警句及结拍。”南渡后,白石梦窗皆音律大家,承清真之遗脉,拈音审韵,务以协诸声口为要,此乃词体之音乐属性尚未剥离之表现。正由其知乎乐理,故能于四声,斟酌调和,极尽变化于绳墨之内,而不失协雅于口齿之间。此理夏承焘《词四声平亭》一文阐之甚明。且词分令、慢,不可一概而论,虽皆可被诸管弦,但令词由其篇幅短小,格律简明,率先脱离乐曲而成为独立文本,故多不讲求四声,即使寻诸周柳姜吴之间,除却极少数自度而用拗的词牌,也大多止于平仄。&br& &/blockquote&&p&《词学十讲》中,龙先生讲了四声,没有讲平仄,也许因为平仄太过于基础——分清体裁,依照词谱要求,便能大致妥帖。但在实际创作中,还是有一些小问题,值得说一说,在此我讲两种。这两种问题,也可看作整个词律规则的投映:&/p&&p&&b&改律为拗与改拗为律。&/b&&/p&&br&&p&&b&改律为拗&/b&,就是在词谱要求的范围内,改律句为拗句,平仄失衡,造成小拗,实际是近体诗创作习惯的延续。&/p&&p&近体诗有拗救之说,如“映阶碧草自春色”,仄平仄仄庂平仄,我们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两平两仄交替,凡“两仄夹一平”的地方都形成了平仄失衡的小拗——&b&映阶碧&/b&草&b&自春色&/b&。拗,在近体诗中是可救可不救的,救了算讲究,不救也不为过,甚至有些拗律为了追求风格,刻意不救。&/p&&p&但是到了词中,情况就不一样,因为词并非完全对仗的,甲调对仗,乙调不对仗,上句对仗,下句不对仗。不对仗就无所谓“救”。不能“救”,也便没有“拗”这一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完全依照词谱,还是很容易填出小“拗”:&/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46d2d956d552fac449e_b.jpg& data-rawwidth=&1091& data-rawheight=&1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546d2d956d552fac449e_r.jpg&&&/figure&&p&如《踏莎行》的第二小句,词谱作“中平中仄”。两个中字,代表可平可仄。但如果你在“ 中” 的位置全填“仄”,就会形成“仄平仄仄”。这便是小拗了。同理还有《满江红》的第二个七字句“八千里路云和月”,宋人也有填作“河儿不用闰瑶笈”,也属于小拗。例子不多,百有其一。&/p&&p&词谱的“中”字,是为了方便填词人&b&均衡平仄的权宜标识&/b&(所谓均衡:前一中处用仄,后一中处用平,对应转换。反之亦然),而非打破平衡。总之,改律为拗,不为大错,但要尽量避免。&/p&&br&&p&&b&改拗为律&/b&,就是改拗句为律句。这里面有个故事:宋元易代,字音和语音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院本杂剧盛,而歌词之法失传”。不过到了清代词学又兴盛起来,情况有所改善。于是,元明两朝就成了词学洼地,特别是明朝。有多洼呢?&/p&&p&明代有个人叫张綖,是个词曲家,算是对词比较有研究的,著了本词谱叫《诗馀图谱》。《诗余图谱》最擅长的事,就是改拗为律,比如《忆旧游》最后一句:&/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03dcb1ea8e354b73bdd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03dcb1ea8e354b73bdd_r.jpg&&&/figure&&p&这一句就是要写作“中平中仄&b&平仄平&/b&”,稍微讲究一点要写作“平平仄仄平仄平”,更讲究一点要按四声写作“平平去入平去平”。同样此处,我们看看宋代词家都是怎么填的,举张炎为例:&/p&&p&张炎:千山未必无杜鹃&/p&&p&张炎:萧萧汉柏愁茂陵&/p&&p&张炎:清声谩忆何处箫&/p&&p&清一色的“平平去入平去平”(张炎也有四声有异的篇目,不过“中平中仄平仄平”的底线肯定遵守)。这样严整的恪守,难道是凑巧吗?论宋代词律之精研,张炎还算不上第一梯队呢。&/p&&p&然而大词学家张綖,一看到“平平仄仄&b&平仄平&/b&”这样格律不规整的句子,不由得强迫症发作:“这是什么鬼,怎么一点都不整齐?!”
大笔一挥,把这句格律全部改成“平平仄仄庂平平”,你看,跟近体诗一样了吧,是不是整齐好看多啦?哈哈哈。&/p&&p&本来《忆旧游》这个调子,末尾节拍的这个拗处,就是特意曲折,也是声律之妙处,张綖这么改无异焚琴煮鹤,还自以为本色当行。结果就是,《诗馀图谱》遭到了清代词学家的疯狂吐槽,“殊为可笑”“尤为不伦”什么难听话都出来了,简直狗血淋头。&/p&&p&这就是第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改拗为律。如果词谱中有异于律句的拗句,一定不要妄自改成律句,这正是词之为词的地方,也往往是一个调子奥妙所在。&/p&&br&&p&总结:&b&改律为拗,尽量避免。改拗为律,千万不要。&/b&&/p&&br&&p&&b&四、四声&/b&&/p&&p&重要度:☆——★★★★&/p&&p&难度:★★★★&/p&&p&开篇还是讲一个掌故。民国词坛有位词人叫仇埰,仇埰早年治学,暮年才开始填词。虽然起步很晚,但这位先生的格调很高,路子很正,每填一首词不仅严格要求平仄,还要模仿周姜吴等声律大家,讲究四声。有一天,他所在的词社“如社”布置了一期社课,词牌是一个小令(模糊记得是《忆江南》待查),他也按照白居易那首“日出江花红胜火”,亦步亦趋地填出一首四声词来。后来如社社长夏承焘在书札中谈起此事,觉得此老迂得可爱。因为唐五代词大多是宴饮之乐,部分采自民歌,还不似后世词人自度曲,或者大晟府制曲那样律吕森严。换而言之,这些词天生就没有四声属性。&b&该&/b&&b&讲究固然要讲究,不该讲究也硬要讲究,就未免有点不讲究。&/b&&/p&&p&这个掌故告诉我们,讲求四声并不覆盖所有词牌:&/p&&p&需要严格讲求的词牌,最好一个字都不要有出入,比如梦窗、白石的孤调自度曲;不需要完全讲求的词牌,只需要关注“要紧处”,这些“要紧处”通过校勘对比前人作品,或者参看《词律》可以知道,比如《应天长》《夜飞鹊》;&/p&&p&没有四声讲求的词牌,不需要刻意留心。比如百分之九十九的律句小令。&/p&&br&&p&第二届国诗大赛,复赛的题目是:《淡黄柳》依姜词四声赋得“月出皎兮”。依姜词四声,就是完全按照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填一首四声词。对《淡黄柳》这个词牌要求四声,是有依据的,因为这是姜夔的自度曲,而且姜夔仅填了一首。没有第二首可以互校,也就不可考证哪些字是要紧处,哪些字不是。我们再填这个词牌,最稳妥的方法就是,字字四声,全面覆盖,必然不错。&/p&&p&如若换一个词牌,比如:《满江红》依岳飞词四声赋得“潇潇雨歇”,那就是有病。因为这个词牌没有讲求四声的属性。&/p&&br&&p&但有一些词调,不严守四声就会明显折损这个词牌的声律特质。比如《霓裳中序第一》。这个词调是姜夔的自度曲,起因是他在长沙祝融峰祭祀的时候,得到了当地保留下来《商调·霓裳曲》古谱,于是经过加工制成了《霓裳中序第一》。唐代的《霓裳曲》大曲,在唐人的诗文记叙中有“秋竹吹裂春冰坼”的风貌,极为清冽。这种特质保留在四声上,体现为多用“去入”结拍:&/p&&blockquote&&p&霓裳中序第一(宋·姜夔)&/p&&p&亭皋正&b&望极&/b&。乱落江莲归&b&未得&/b&。多病却无&b&气力&/b&。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b&过隙&/b&。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p&&p&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b&似织&/b&。沈思年少&b&浪迹&/b&。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b&信息&/b&。漫暗水,涓涓&b&溜碧&/b&。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p&&/blockquote&去入二声都是短声,特别是入声更为促迫,结拍每每如此,显得干脆。这绝非“秋竹吹裂春冰坼”的全部奥义,但一定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细节。&br&&br&自度曲毕竟是小众,更多的四声运用,在于长调慢词的“要紧处”。这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牌地去熟悉。&br&&p&举一个常见的例子:&/p&&blockquote&&p&齐天乐 正宫秋思(宋·周邦彦) &/p&&p&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b&静掩&/b&。叹重拂罗衾,顿疏花簟。尚有綀囊,&b&露萤清夜照书卷&/b&。&/p&&p&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b&眺远&/b&。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b&照敛&/b&。&/p&&/blockquote&标黑的两字处,词谱上都是仄仄,仄声包涵上去入三声,那么排列组合可以有九种选择。然而周邦彦全部选用了“去上”。而且标黑的那句七字句,所有的仄声都选择用了去声。&br&你猜这是不是偶合?&br&&blockquote&&p&齐天乐 其六 会江湖诸友泛湖(宋·吴文英)&/p&&p&曲尘犹沁伤心水,歌蝉暗惊春换。露藻清啼,烟萝澹碧,先结湖山秋怨。波帘&b&翠卷&/b&。叹霞薄轻绡,汜人重见。傍柳追凉,&b&暂疏怀袖负纨扇&/b&。&/p&&p&南花清斗素靥,画船应不载,坡静诗卷。泛酒芳筒,题名蠹壁,重集湘鸿江燕。平芜&b&未剪&/b&。怕一夕西风,镜心红变。望极愁生,暮天菱&b&唱远&/b&。&/p&&/blockquote&&p&《齐天乐》这种大众词牌,因为创作次数多,文本基数大,格律已经很活泛了。这些所谓的四声要紧处,讲究了显得地道,不讲究也就算了。有的《齐天乐》选押入声韵,还如何要求严守“去上”?&/p&&br&&p&但大多数慢词涩调,在填制之前,最好还是先翻一翻《词律》,注意下要紧处、领字的规范,在能力范围内不辜负一个精巧的载体。&/p&&br&&p&&b&五、句读&/b&&/p&&p&&b&重要度:★★★★★&/b&&/p&&p&&b&难度:★★&/b&&/p&&p&重要度五星意味着,这个东西没有容错率。选调很重要,你选错了词牌,填得时候束手束脚,填出来丑得不行。但至少还是词。烂词也是词啊。&/p&&p&可平仄错了,这就不是词了。句读错了,基本也走远了。&/p&&p&难度两星意味着这个坑很容易避开。&/p&&br&&p&举个最基础的例子,七言的上三下四,和上四下三结构。上四下三,与七言律句近似,内部可以再划分出多种句读。&/p&&p&重要在于上三下四。上三字一般是个三字逗,或者叫三字顿。我看有人归纳什么叫三字逗:第一字是虚词,第三字是虚词云云。都不准确,不如靠语感。还有三字逗没有虚词的呢——卷珠帘、瞥然一见。(姜夔《蓦山溪》)&/p&&p&就以刚才所引的这阕姜词为例:&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7d7f5879ce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7d7f5879ce_r.jpg&&&/figure&&/p&&p&这里的七字句就没有点开,没有点开,就未明句读结构,对于读者掌握是不利的。初学填词者若有样学样,看到七字句不虞有他,按照七言诗句法去填,句读便错了,也打乱了全词的节奏。当然,对照现代印刷书籍,我们很容易能分出结构,但面对通篇无标点的艰涩古籍,便极有可能犯错。&/p&&p&点校词文本,却没点开句读,无论点校者偷懒也好、藏拙也好,都不算失误。但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如果上下粘合,逗顿不分,便是严重的失误。&/p&&p&这一处正确的断句应该如下图(书中另一首《蓦山溪》):&/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faf01bdc65ac4b8df9e1a83d97dca8f_b.jpg& data-rawwidth=&766& data-rawheight=&7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efaf01bdc65ac4b8df9e1a83d97dca8f_r.jpg&&&/figure&这里虽然句读正确,但&b&一本书中的点校规范应当统一:&/b&可以不点破, 那就全书不点破;可以点破,就全书点破。不宜甲点乙不点,或者看出来就点,没把握就不点。&/p&&p&另外图二中还有一个句读失误,就是七字句的下面一句:“一亭寂寞,烟外带愁横。” 这里的 “。” 应当点 “,” ,还记得第一章讲过的吗?&b&词的标点不按文意来:即使文意说完了,没到韵脚,依然点逗号;文意还没断,到了韵脚,依然点句号&/b&。这阕《蓦山溪》押的是入声质陌韵,就算文意说完了,句子再长,不到韵脚,绝不能点句号。&/p&&br&&p&一般词谱会将句读点明白,以搜韵为例:&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91ae136cd9918757afbb59c17b03791_b.jpg& data-rawwidth=&1263& data-rawheight=&3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391ae136cd9918757afbb59c17b03791_r.jpg&&&/figure&&/p&&p&这里标“句”的,就是普通短句。标“读”的,就是三字顿;标“韵”的,就是韵脚句。但也有一些句读太过于细碎,深藏句中,不能再点破,如《水龙吟》最后一句:&/p&&p&这句地道的断法是一三结构,“有/盈盈泪” 、“揾/英雄泪”、“是/离人泪” 。&/p&&br&&p&顶尖的声律高手,是可以对某些句读进行重组,乃至于增损字数的。比如吴文英:&/p&&p&重组句读: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八声甘州》&/p&&p&减字加韵:寿阳空理愁鸾。《高阳台》&/p&&p&至于泯去领字,把单字逗顿化入整句更是屡见不鲜。这也直接影响到他“潜气内转”的风格。&/p&&p&然而宋词与清词的最大区别,就是声律化为格律,倚声早无从谈起。所以此处对新人学词没有意义,不再展开。&/p&&br&&p&总之,学词填词,要先理解句、读的特征与作用,再对词调的句式进行把握。不可随意破读、粘连。&/p&&br&&p&—————————————————————&/p&&br&&p&回家过年,刚到家就生病,书也大多不在手边。先写前五章吧,较为基础的部分。阅读的基础是过了格律门槛。&/p&&p&希望对有志于词学的同学有所帮助。&/p&&p&顺颂岁祺。&/p&—————————————————————&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学写七律? - 吴季玄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group_id=934336& class=&internal&&怎样学习填词? - 吴季玄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律诗与绝句有何内在区别? - 吴季玄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古诗词爱好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 吴季玄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除平仄格律声韵外,词与诗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 吴季玄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我就是无法喜欢新诗,总觉得他远远比不上古诗词? - 吴季玄的回答 - 知乎&/a&
答题之前,我列了一个题纲:一选调、二选韵、三平仄、四四声、五句读、六炼字、七章法、八气格。圈定了八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照这个提纲梳理下来,可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龙榆生先生有一本书叫《词学十讲》,是学词的基础书。在这本书里,以上问题都有讲到…
&p&在首页看到这个问题,太多的回忆涌上心头。&/p&&br&&p&1&/p&&br&&p&刚上大一的时候,跑去听了一个讲座,讲座的主持人,是一位我从小就仰慕的中文系的老师。那时这位老师已经年近八十,却非常活泼,温和的南方口音,语速却极快,讲话的时候,目光神采飞扬。讲座结束后,我还很激动地拿着她编写的一本教材,去找这位老师签名。老师很亲切地问:「你是中文系的同学吗?」又无奈地笑:「我的签名有什么用处呢?」&/p&&br&&p&大一时去旁听哲学系的课程,课上还提到了这位老师:「中文系某某某老师的丈夫,就是我们哲学系的教授某某某先生。」小朋友们「噢~~」地一阵赞叹;老师又讲:「某某某先生的父亲,就是哲学家某某某先生。」下面又是「噢~~~」的一阵,学术伉俪什么的感觉真棒。&/p&&br&&p&2&/p&&br&&p&大一上学期学「古代汉语」,老师是一位在学生中人气很高的教授。第一节课结束后,某女同学说:「原来某某老师是这个样子的呀~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大伙儿说:「你想有什么感觉…… = =」&/p&&br&&p&3&/p&&br&&p&大学四年最难忘的一门课程,是大一下学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我们这门课的老师,也是我本科时最喜爱的一位老师。当时老的理教还没有拆掉,这门课的教室就在那个大大的、闷热的理教207。老师在课前和课间,都会拿出自己的CD,在教室里放音乐。音乐响起来的时候,热热的臭臭的理教就会瞬间安静下来。深红色的窗帘拉起来,外面有灰色的小鸟飞过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上课了。&/p&&br&&p&有一天课间,我跑去问了老师这是哪张专辑,老师拿给我看,是马友友的《Yo 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课间经常听的那一首,是 The Mission 里的 Gabriel's Oboe。后来,我在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听这首曲子,每次听到,闭上眼睛,都像是回到了大一那年的那个教室。&/p&&br&&p&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起了他们当年在中文系读书的日子。他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读了一篇小文,是孔庆东老师(他的师兄)的《多情最数王怜花》,写到了当时中文系男生寝室的趣事:&/p&&br&&blockquote&「说出王怜花的真名,那也是80年代响当当的北大才俊,就是蔡恒平。小蔡普通话很差,花发不分,肉漏不辨,经常努力地卷着舌头说:『今天他妈的真不像发!食堂的辣个棍棒漏丁,发了我四个一毛钱,居兰没有几块漏!』我就教他说绕口令:『大花碗下扣个大花活蛤蟆。』小蔡说得口水直流,还是说成了一片『发罚法发』。这个对他太难,我命令他干脆每天早晚就练『活佛』两个字。于是早上我还没睁眼,就听耳边有个声音说:『活活,活活。』我就活了。晚上我刚一睡着,耳边那个声音又说:『佛佛,佛佛。』我气得简直要立地成佛了。」&/blockquote&&br&在讲朱自清的那堂课上,老师站在教室的过道中央,读「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时,他恰到好处地应景转过身去,用背影面对着我们,全系同学会心大笑。&br&&br&&p&老师跟我后来在国外的导师,为人、气质都十分相仿。出国以后,我常常想念这位老师和他的课堂。然而,老师有一个习惯,不喜欢以前上过这门课的学生再来课堂上听课。我一直不很理解,有两次回国,只好偷偷地溜回学校,坐在他的课堂上的角落里,听一节课,然后默默离开。&/p&&br&&p&后来,我在钱理群老师主编的《寻找北大》一书中,读到了我的一位师兄对这位老师的回忆:&/p&&br&&blockquote&「他说念诗也是一门学问,有人能把坏诗念好,也有人能把好诗念坏,并很谦虚地说自己是那种『把好诗念坏的人』,但我到现在还觉得他朗诵的功夫是一流的,尽管略带一点东北口音,然而他在现代文学史的课堂上背着手踱着步在教室里朗诵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时候,我竟在前排哭得稀里哗啦的。」&/blockquote&&br&&p&我才有一点理解老师的用心,也许是不想让我们看到,那些终生难忘独一无二的回忆,在年复一年的课堂上一次次被重现。或是他对着曾经的学生,也不愿再讲重复的东西。&/p&&br&&p&有一次,他讲到,年轻时刚刚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监考,看到一个学生作弊,他自己的脸先红了。&/p&&br&&p&毕业以后,有一年给老师发邮件,问候教师节快乐,老师的回信我至今都记得:&/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1d261c105204dddc5771dfd1740a83d_b.jpg& data-rawwidth=&1616&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1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1d261c105204dddc5771dfd1740a83d_r.jpg&&&/figure&&br&&p&唉,写到这里感觉眼泪都快流出来了……&/p&&br&&p&记得他爱给我们读废名的《桥》:&/p&&br&&blockquote&「细竹一回头,非常惊异于这一面了,『桥下水流呜咽』,仿佛立刻听见水响,望他而一笑。从此这桥就以中间为彼岸,细竹在那里站住了,永瞻风采,一空倚傍。」&/blockquote&&br&&p&也记得他在最后一节课的课堂上,放了李叔同作词的《送别》的歌,站在讲台上,自己跟着低低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情景。&/p&&br&&p&这似乎正是童年的我对于北大中文系的全部美好的想象。&/p&&br&&p&4&/p&&br&&br&大一下学期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好玩的吐槽。&br&&br&比如有一次他抱怨道:「在西方,文学是文学,语言学是语言学,根本就是两个领域嘛!我看全世界也只有北大是把文学和语言学放在一个系里的!」&br&&br&老师还说,他发现我们中文系四年要求修满的全部学分是140学分,但本专业必修只占 50-60 学分,实在是太少;&br&&br&还有一次,老师吐槽:「修草坪嘛,应该先铺好草坪,但不修路,让大家在上面随便走,过一段时间以后,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时候再按这个铺上路,就是自然合理的。我们那个静园草坪不知道是哪个傻瓜设计的!哪里不好走就偏偏修在哪里!」&br&&br&5&br&&br&&p&大一下学期还有一门基础必修课叫做「中文工具书」,讲如何利用各种学术资源,查找汉语字词、古今图书、篇目文句、报刊论文、人物传记、地理文献、历史事件等等。当时觉得很枯燥,后来才越来越感到做研究受益无穷。&/p&&br&&p&翻当年的日记,还看到一些几乎已经遗忘的、有些幼稚的回忆:「中文工具书的课程内容虽然很无聊,但是每个礼拜二的晚上,在图书馆的工具书阅览室翻阅那些巨型资料时,心里都同时充满了好奇与安宁。还有老师优雅,风趣,博学而睿智的风度……她几乎是我们大一每个女生心中的理想形象。」&/p&&br&&p&6&/p&&br&&p&大二上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讲先秦两汉文学,从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讲到汉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老师把《诗经》和《楚辞》讲得热情奔逸,不记得为什么还提到了《金瓶梅》……那个学期,我们古代文学史后面紧接着的一节课,是北大著名的「三宝课」:「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有一次下课后,几个同学留下来继续旁听之后的「三宝」,晚上回去,跟大家说:「哎呀,还不如咱们的古文史信息量大……」&/p&&br&&p&7&/p&&br&&p&大二上学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讲十七年、文革、新时期、90年代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重要作家。&/p&&br&&p&记得那时上当代文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读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记得他有声有色表情丰富地坐在讲台上读阿城的《棋王》,读残雪《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读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读北岛:「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读顾城:「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br&&/p&&br&&p&老师们的普通话都没有那么标准,但念起文章来,总是令人动容。&br&&/p&&br&&p&本科时有一位师兄是我最佩服的,他在一篇小文里提到过这位老师的一件趣事,是转述我系另一位老师的转述,极为生动,不知道师兄会不会介意我引用在这里:&/p&&br&&blockquote&「他刚来北京考博士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就带了两瓶酒,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子有意思!……他当时选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找了谢冕好几趟,第一回,说:我选好了!谢冕问:选的什么!——他谈吐略微结巴,谢冕嗓音高亢无比,老师转述情境,模仿二人声口惟妙惟肖——他说:湘潭文化与毛泽东!谢冕问:什么?!他说:湘潭文化与毛泽东!谢冕说:搞什么,回去重选!第二回,他又来了,说:我我选好了!谢冕说:选的什么!他说:金庸!谢冕说:什么?!他说:金庸小说!谢冕说:搞什么搞,回去重选!第三回才过——」&/blockquote&&br&&p&这是一位对我影响非常深远的老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第一节课上,他讲了一大段话,当时全部记在了笔记本上,这些年每次回头看,总会产生常新的感慨,老师说:&/p&&blockquote&&p&「很多人不能理解,读小说是一种爱好,怎么能有人把读小说作为专业和职业?&/p&&br&&p&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读小说和你们读小说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有专业的精神和责任。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说随意地阅读,但我们更多的时候,要阅读和研究大量自己并不喜欢的作品,因为这是我们的专业精神。&/p&&br&&p&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你喜欢吗?我也不喜欢,但是我们一定要读它。作为一个中文系的人,你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像别人消遣般那样只读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一个文学的研究者,我们有自己的责任和道义。你不喜欢的作品,你也要读它,甚至你要研究,为什么这么无聊的作品也会被写出来?为什么我这么讨厌的作品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些作品,对于一个时代,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里,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就是我所讲的责任和专业精神。&/p&&br&&p&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有一些事情要做的,儒家给我们的定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时代,文学只能做到『修身』了。除非你家庭特别富裕,或是生下来就是搞文学的,否则文学是不能用来齐家的。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摆脱这样的困境,让我们面对自己曾经做出的郑重或轻率或命定的选择呢?&br&&/p&&br&&p&很多人会说,这年头怎么会有人愿意去读连工作都不好找的中文,百无一用是书生,研究文学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实际效益呢?我想说,这是我进入社会的一种方式,正像经济和法律是进入社会的一种方式,文学也是我进入社会的方式。我研究当代文学,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红楼梦》给我们营造了那么美的一个梦境,活在唐诗宋词里,活在大观园里,是多美好的事情,但你不能永远生活在那里,你必须要走出来,去面对现实的挑战,当代作品中呈现的无奈。&/p&&br&&p&只凭兴趣读书的中文系教育是非常失败的。千万不能只凭兴趣去进入文学作品,兴趣和信仰是不能被讨论的。文学作品是我们进入这个时代的一个中介,文学自身的层面,文学或者文学本身就是历史和现实的一个部分。&/p&&br&&p&现代文学讲述一个少年中国的故事,但当代文学是一种哀乐中年的写作。我一直都在努力,尝试把你们带入一个更复杂的世界里去。」&/p&&/blockquote&&br&8&br&&br&&p&大二上学期还有一门课叫做「古代典籍概要」,讲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分类、成书、内容、版本、流传与整理情况,还有典籍演变与历代社会、文化、学术发展的关系,信息量特别大,笔记写到手软……讲「古代典籍概要」的这位老师,是晚清一位桐城派大家的曾孙女,学问和气质都极佳。&/p&&br&&p&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看到了老师,负责录入借书的工作人员呵斥她:「把书的最后一页翻开不懂吗!不然我怎么扫书!」老师很温和地说了声抱歉,然后一本一本把要借的书翻到最后一页有条码的地方摆好。我师兄见状冲过去对工作人员说:「你怎么能对老师用这种语气!」&/p&&br&&br&9&br&&br&&p&大二下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文学。刚才翻出自己大二时的日记看了看,里面写着:「老师上课常常慷慨长啸,让人想起『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尽管他是来自江苏这样温软恬静的『花柳繁华地』和『温柔富贵乡』的。」现在看自己当年写的东西真尴尬……&/p&&br&&br&10&br&&br&&p&还有一位学术非常厉害的古代文学的老师,用江浙口音读诗,非常有韵味。有一件轶事是我听师兄师姐讲的,并非亲历,也可能有讹传,是说老师上课的板书龙飞凤舞如行云流水,下面的学生说:「老师,板书看不懂~」老师看了看黑板,说:「怎么会看不懂呢?我写的是标准的草书呀~」&/p&&br&&br&11&br&&br&&p&大二下学期的「西方文学史」,讲古希腊神话、《伊利亚特》、希腊戏剧、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世纪文学,然后蒙田、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卢梭、歌德、Wordsworth、Shelley、Keats、福楼拜、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一路读下来,虽是浮光掠影,还是很过瘾。&/p&&br&&p&我一直觉得中文系的历史、哲学、西方文学都还读得很不够,本科时只好选修或旁听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或者自己读书、做些野狐禅了。听说现在学校有了「大类平台课程」,加强了文史哲外语和艺术方面的训练,还有「原典精读」和「静园学术讲座」什么的,真好呀……&/p&&br&&br&12&br&&br&&p&大二下学期,和我的闺蜜一起,选了一门叫做「元杂剧精读」的课程,当时以为每节课读读《西厢记》啦《窦娥冤》啦就可以了,优哉游哉,现在想起来毕竟还是 too young。课上学的都是诸如《说鱄诸伍员吹箫》、《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什么的,我们只好从图书馆抱了《元曲选》和《孤本元明杂剧》天天读,期末时我的课程论文是关于从元杂剧到《三国演义》里张飞形象的变迁…… 一学期下来,收获颇丰。&/p&&br&&br&&p&13&/p&&br&&p&大三上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三)」,讲宋诗、宋词、话本小说、元代的散曲和杂剧,这一门课的老师,会用古代的曲谱唱宋词,其人一袭灰色布衫,瘦高身材,儒雅疏朗,也是在学生中非常有名望和人气的教授。&/p&&br&&p&看到他,我常常想起《世说新语》中对于嵇康的描写:「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那门课程的论文发下来,短短几页的作业,每个同学都有老师细心的勾画,以及文后精辟而真挚的点评。&/p&&br&&p&14&/p&&br&&p&大三下学期时「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学明清的诗文、戏曲和小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节课上全班一起听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br&&/p&&br&&br&15&br&&br&&p&大三下学期的《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讲到王小波。老师说,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是《我的阴阳两界》里的一段。教室里很安静,他慢慢地给我们读了那一段:&/p&&br&&blockquote&&p&「晚上我和小孙聊天时,她从被窝里钻出来,盘腿坐在被子上。这时候她背倚着被灯光照亮的墙。我看她十分清楚,那一头齐耳短发,宽宽的肩膀,细细的腰,锁骨下的一颗黑痣,小巧精致的乳房。乳头象两颗嫩樱桃一样。我也坐起来,点上一根烟,她眼睛里就燃起了两颗火星。我们俩近在咫尺,但是仿佛隔了一个世纪,有了这种感觉,什么话都可以说了。她问我,她长得好看吗?我说:很好看,她就说:真的呀。」&/p&&/blockquote&&p&老师说,王小波的文字非常温情。&/p&&br&&br&16&br&&br&&p&那时我们系的许多老师都是没有自己的办公室的,只在静园五院有一些公用的教研室,我们有位老师还让我们有事可以去财务室找他……&/p&&br&&p&有一次,我导师讲:「我导师(就是开头写到的那位八十多岁的教授)退休的时候,就跟我说:『我是没用上自己的办公桌啦……就指望你能有自己的办公桌……』」她自嘲:「现在连我也快退休了,也仍然没有办公桌。」&/p&&br&&p&导师为人潇洒利落,爱抽烟,每次见面都会拍我头,叫我「小东西」。&br&&/p&&br&&p&大三时写学年论文,约导师见面,她说:「你到六院来找我吧……」(我们系在静园五院)。那天进了六院的小楼,我顺着烟味就找到了她的办公室……&/p&&br&&p&现在静园有了「高大上」的燕京学堂,文史哲院系也搬到了叫做「李兆基人文学苑」的新建筑,老师们应该终于会有自己的办公桌了吧……虽然现在每次回学校,总还是会在已经没有了中文系小木牌的五院门口,站一小会儿,看看里面绿了满墙的爬山虎,还有暮春时会开在小院门口的紫藤萝。&/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37eb886b1b7cc5d3e45e_b.jpg& data-rawwidth=&285& data-rawheight=&1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5&&&/figure&&br&&p&17&/p&&br&&p&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选课像是怀旧。&/p&&br&&p&我选了教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那位老师的「中国现代小说选读」。三年过去了,再次坐在老师的课堂里,听他讲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张爱玲,讲昆德拉、柄谷行人、厨川白村,废名的桥、卞之琳的山山水水和沈从文的长河。&/p&&br&&p&18&/p&&br&&p&我还选了教我们「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那位老师的「文化研究与大众文艺」,大二的时候没有选上这门课,一直引以为憾,终于一了心愿。&/p&&br&&p&其中一节课讲金庸,我们都很激动。老师调查:「你们最喜欢的金庸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是谁呀?喜欢杨过的有多少?」很多女生举手;「喜欢令狐冲的有多少?」很多男生举手;老师把这两个名字写在黑板上,又问:「喜欢萧峰的呢?」全班只有我一个人举手……老师问:「喜欢郭靖的呢?」大家纷纷说:「谁喜欢郭靖呀……笨笨的……」老师瞪大眼睛说:「怎么你们都不喜欢郭靖?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最喜欢郭靖了,为国为民的大英雄!」末了又说我们:「你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令狐冲,我看将来就是韦小宝的时代了……」&/p&&br&&p&老师又接着问我们:「你们最喜欢的金庸小说里的女性角色是谁呀?」大家又开始说了,小龙女、黄蓉、赵敏、任盈盈什么的……黑板上写了好些名字,然后,老师问:「你们怎么不说香香公主呀?」好多人表示没看过……老师自己嘟囔着说:「香香公主多好……」然后自顾自地把香香公主也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内心 OS:「这是你自己喜欢的吧喂!」……&/p&&br&&br&19&br&&br&&p&还有一门《香港文学研究》。终于见到了从大一就开始在课堂上闻其名之人,他的书常常被其他老师们讲到。非常温文儒雅的老师,总是穿衬衫搭配一件浅色毛背心,头发灰白。他一上课就笑眯眯地自嘲香港文学少有人研究:「我入行的时候,莫言在部队里当一个宣传干事,余华还在江南的一个小医院里拔牙。」&/p&&br&&p&20&/p&&br&&p&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就絮叨了这么多,却仍还有许多其他的课程、老师、朋友、文学社……没有写下来。写下这些以后,又很怕老师和同学看到,甚至不敢提及老师们的名讳。&/p&&br&&p&毕业几年,每次去到中关村附近,望着不远处的燕园,总有一种近乡情怯之感。&/p&&br&&p&以前常常听到的什么「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现在想来,这么多年,自己都还是一直在沾学校的光,又从学校和师长的教育里,受到长久而深远的恩惠和滋养,现如今,更是有「忝列门墙」之感,所能做的,只希望自己能尽力不给母校丢脸罢了。&/p&&br&&p&现在回想起大学四年,最后悔的事情,还是莫过于书读得太少,课也听得太少。有太多的时光花在了玩游戏看电影动漫美剧日剧上面,一度还认为,反正一辈子都能读书,活到老学到老什么的,不着急。后来,才慢慢体会到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感叹的「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毕业以后,有时会在 MOOC 上听北大的一些公开课、把老师们以前开的书单里,自己偷懒没有读的书补上,那种感觉,却终究和当年不太一样了。一个人宅着读书看电影看剧,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总是有机会可以实现,然而年少时亲见高山景行的诸位师长、以及课堂上那些终生难忘的情景和片段,却是一期一会,再难重来的了。&/p&&br&&p&21&/p&&br&&p&最后还想推荐几本自己喜欢的、和中文系有一点关系的书。&/p&&br&&p&一本是前文提到过的,钱理群老师主编的《寻找北大》,有几十位校友的回忆文章,以中文系的毕业生居多。当年读到这本书里各种老师的趣事真是激动不已。其中我的那位师兄写到的那篇文章里,提到了几位在这篇回答里也出现的老师。他们的文笔比我好太多了。&/p&&br&&p&还有两本书,一是蔡恒平(王怜花)的《古金兵器谱》(新出的版本叫做《江湖外史》,虽然是写古龙金庸武侠的,却浸透着北大中文系的各种回忆。书中作序的,就有前面提到的那篇《多情最数王怜花》);另外一本是《马雁散文集》。两本书都不是专门写中文系的,却是我觉得最有「北大中文系」感觉的书。&/p&&br&&p&22&/p&&br&&p&就以蔡恒平在《古金兵器谱》后记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p&&br&&blockquote&「我很庆幸自己在大一时读了金庸。我知道,我和我的许多朋友们,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来自金庸。这使我们——至少是我,学会在大事大节上不亏不乱,在个人生活中重情重义,所谓有所必为,有所不为。当这些和北大的精神氛围深深融在一起后,我慢慢学会,要以大写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一生,独自行走于天地间,无论落魄发达,都无改内心的激越情怀和平静修远,像《天龙八部》中那位无名高僧一样,走过大地,不留痕迹。」&/blockquote&
在首页看到这个问题,太多的回忆涌上心头。 1 刚上大一的时候,跑去听了一个讲座,讲座的主持人,是一位我从小就仰慕的中文系的老师。那时这位老师已经年近八十,却非常活泼,温和的南方口音,语速却极快,讲话的时候,目光神采飞扬。讲座结束后,我还很激…
&b&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b&&br&上半句是&b&杜甫&/b&的诗,下半句是&b&陆游&/b&的诗,时隔数百年却意思相契,恰可合而为一。这两位大诗人,也是诸葛丞相的两位重量级名人粉丝。&br&杜甫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二首;陆游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四首。其中杜甫之《蜀相》《咏怀古迹》,陆游之《书愤》,亦是千年以下吟咏孔明的不朽名篇。&br&&blockquote&《蜀相》 杜甫&br&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br&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br&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br&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r&《咏怀古迹》 杜甫&br&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br&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br&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br&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br&《书愤》 陆游&br&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br&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br&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br&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blockquote&其实,自星陨五丈原千载之下,诸葛丞相的铁杆粉丝又岂止这两位大诗人?以下可以开列一个长长的名单,那些生平功业文章不显的人,甚至都难以跻身其中。&br&在蜀汉政权的数十年历史上,从后主&b&刘禅&/b&以下,&b&蒋琬、费祎、董允、姜维&/b&等诸重臣到各大小臣僚,可说无一人不是孔明粉丝;“丞相”这个词在蜀汉便是孔明的专属称呼,论政者言必称之,代表着和“先帝”刘备等同的最高政治正确。&br&哪怕是与他为敌的李严、对他施政有非议的廖立,在流放地一听说孔明死讯,便彻底绝望而死。因为他们皆知道,唯有孔明才有足够的心胸和豁达来赦免他们,令他们重新回到政治舞台。&br&&u&自古以来,能让政敌真心实意为其流泪、悲伤的政治家,能有几人?这正是孔明的过人魅力所致。&br&&/u&&br&非蜀汉的同时代名人中,孔明的铁杆粉丝,非东吴大帝&b&孙权&/b&莫属。他不但在蜀吴两国的正式盟书中直书「&u&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u&」,而且对孔明之侄诸葛恪称赞孔明「&u&丞相受遗&/u&&u&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u&」,毫无半点身为盟国君主的矜持。&br&而孙权临终之所以选择诸葛恪做自己的托孤大臣,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是孔明的亲侄子,也确实表现出相当的军政才能,才会爱屋及乌,对其寄予厚望。&br&(ps:&i&孔明执政后整整四十年,吴蜀两国互通互助,并立抗敌,人员交往频繁,经济交流密切,不闻刀兵之声,弟兄同居高位,更丝毫不忌讳对彼此朝政、人事安排的点评和建议,留下多桩相关逸话,堪称先秦之后,大分裂&/i&&i&时代各割据政权所罕有的友好盟邦典范。直到刘禅投降后,吴军才终于西进,为新奉魏旗的蜀国旧将所阻。那却和已灭亡的蜀汉无关了。&/i&)&br&孙权之后,第二个孔明的实力派铁杆粉丝,当属最终一统三国的晋武帝&b&司马炎&/b&。作为孔明的宿敌之孙,他一生心念地偶像,便是这个让自己祖父畏之如虎的敌国劲敌。某种意义上,司马懿的子孙征服了天下,却又在精神上敬服于诸葛孔明。&br&蜀汉灭亡后,司马炎特别派自己的亲信将领陈勰去学习孔明练兵阵法,以教禁军五营士;又特令陈寿整理《诸葛亮集》奉上,阅毕后大赞:「&u&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u&」认为西晋开国满朝文武,无一人才具能与孔明相比。&br&诸葛亮之孙&b&诸葛京&/b&,因其祖父之名,授东宫舍人,累官至江州刺史高位。终晋一朝,琅琊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门大姓,代代簪缨。&br&而司马炎之后的晋朝同样秉承了开国君主的态度。东晋一朝每当幼主即位,托孤权臣,无不说「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王导)故事」,将孔明更置于东晋政权的实际奠基人王导之前。东晋还特意追封孔明为&b&武兴王&/b&,亦是史上首次追封孔明王爵。&br&&blockquote&【先是,陈勰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军令。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br&【太康末,武帝尝出射雉,勰时已为都水使者,散从。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当合函,停乘舆,良久不得合,乃诏勰合之。勰举白兽幡指麾,须臾之间而函成。皆谢勰闲解,甚为武帝所任。】——《晋书 志第十四 职官》&br&【又汉时都肄已有孙吴六十四阵。窦宪常勒八阵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陈勰持白虎幡,以武侯遗法教五营士。】——《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blockquote&晋朝执政、大司马&b&桓温&/b&西征,在途径峡口八阵图遗迹时,提笔写在《八阵图》一诗,为历朝名人中较早吟咏孔明的诗句:「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并勒石以铭。&br&桓温攻灭成汉,入据蜀中后,寻访到曾见过孔明的小吏,时年已百余岁,特意问他:诸葛丞相可与当今何人相比?小吏云:「自诸葛公逝后,无人能比」。一生倨傲自得的桓温叹服。&br&&blockquote&【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blockquote&书圣&b&王羲之&/b&也是孔明的粉丝,他曾在评价荀彧、孔明的文章里,明确认为孔明“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胜于荀彧“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正是“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br&&blockquote&【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blockquote&前秦帝国天王&b&苻坚&/b&是个cosplay爱好者,他特意封自己的得力辅弼王猛为&u&武侯&/u&,就是为了彰显他们君臣「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王猛亦不负其厚望,法孔明治蜀之法以治国,令前秦国力大增,从关中一隅鲸吞中原,鼎盛时疆域十分天下有其七八。&br&&br&大唐开国军神&b&李靖&/b&李卫公,对孔明的军事才能评价甚高,完全推翻了陈寿著《三国志》时认为孔明“奇谋非长、将略为短”的结论。认为孔明用兵之术,「&u&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u&」,甚至可与秦国军神白起相比。而司马懿之据守,正如廉颇之拒白起,“蓄盈待竭,避其锋势”,是唯一抗拒这种虎狼之师的对策。&br&这也正和李世民在《晋书·宣帝纪》里评价司马懿“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遥相呼应。两大战神级人物的一致共识:&u&不是宣王不给力,而是对手太强大&/u&。&br&&blockquote&【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李世民《晋书·宣帝纪》&br&【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通典·李卫公兵法》&/blockquote&疑为后世托名所撰,将李世民和李靖的问答辑录成书,被北宋官方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的《唐李问对》,更对孔明用兵之术推崇备至,赞其“&u&战必胜,守必固&/u&”。&br&&blockquote&【靖曰:「武侯有所激云尔。《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br&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陈之法即此图也。臣尝教阅,必先此陈。世所传《握机文》,盖得其粗也。」&br&靖曰:「臣所本诸葛亮八陈法也。大陈包小陈,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br&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武经七书·唐李问对》&/blockquote&在唐朝,除杜甫这个铁杆孔明粉外,还有很多诗人都曾为孔明书写名篇,多加赞颂,包括了&b&李白&/b&、&b&白居易&/b&、&b&岑参&/b&、&b&元稹&/b&、&b&刘禹锡&/b&、&b&李商隐&/b&、&b&温庭筠&/b&等名人。&br&&blockquote&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br&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br&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br&《夔州歌》:武侯祠堂不可望,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br&《佚名》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日此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有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br&《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几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客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br&《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br&《诸葛庙》: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br&李商隐《佚名》: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br&《武侯庙古柏》: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br&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阴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br&白居易《佚名》: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贤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外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br&元稹《佚名》: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存盛德,应叹古今无!&br&岑参《先主武侯庙》: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br&刘禹锡《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br&《观八阵图》:轩皇传上略,蜀将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事,鳞介避馀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blockquote&辅佐唐宪宗削平不服藩镇,实现“元和中兴”的唐朝名相&b&裴度&/b&,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过往诸贤,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蜀相诸葛公也。并赞颂孔明施政「&u&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u&」,可与伊尹、周公、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易代而论。篇末更以「&u&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u&」,寄遥思于千古。&br&&b&杜牧&/b&则将孔明列入从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将之列,认为他们皆是「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之人。&br&【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杜预),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杜牧《注孙子序》&br&&br&唐肃宗时期,朝廷设置武庙,以吕尚为武圣,张良为亚圣,孔明与孙武、吴起、乐毅、田穰苴、白起、韩信、李靖、李勣等著名军事家同列&b&武庙十哲&/b&。到唐德宗时期才增加了其他六十四位名将。这一设置也为其后的宋朝所沿袭。&br&到了宋朝,著名政治家、神宗时宰相&b&王安石&/b&,对孔明评价亦甚高,认为孔明「屡以弱攻强,孤出照一方。」&br&&b&苏轼&/b&的《大江东去》赞颂周郎名传千古,而他对孔明评价之高,其实更胜周郎。东坡年少气盛时,曾对孔明“仁义诈力杂用”以欺刘璋取天下,不无微辞。&br&而到久经宦海风云后,他的观点亦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给孔明画像题词时,赞颂孔明如神似仙。并作诗赞叹孔明为“两汉三国三代王者之佐”;出师二表上追伊尹,非秦汉而下中人所能及。&br&&blockquote&王安石《诸葛武侯》:&br&汉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黄。群盗伺昏黑,联翩各飞扬。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光。&br&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惜哉沦中路,怨者为悲伤.竖子祖遗策,犹能走强梁。&br&《感旧》:恸哭杨颙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br&【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苏轼《诸葛武侯画像赞》&br&【西汉之士多知谋,薄于名义;东汉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殆未易以世论。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 因蜀之资, 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br&【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而下,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臣以为宜如诸葛亮之治蜀,王猛之治秦,使天下悚然,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心。】——苏轼《三国名臣赞》&br&苏轼《隆中》: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br&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br&《八阵碛》: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踪横满江上,岁岁沙水逝。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br&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自从汉道衰,蜂起尽奸杰。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br&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六师纷未整,一日英气折。惟馀八阵图,千古壮夔峡。&/blockquote&南宋时期,因为自视正统却丢失中原,和蜀汉面临的局面有相似处,“王师北上,光复中原”成了时代最强音,和女真金国绝不妥协并立更是所有仁人志士的共同呼声。是以《正议》、前后《出师表》倡导的“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特别能得到广泛认同。&br&&b&岳飞&/b&拜谒武侯祠时,观竟至泪下,转侧难眠,心神激荡,遂笔走龙蛇,书《前后出师表》以抒胸臆, 尝言「&u&读《出师表》而不泣,则其人必不忠也。&/u&」成都的武候祠,南阳的武候祠及汤阴的岳庙,至今皆有岳王所书碑文拓本。&br&&blockquote&【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跋言。&br&&/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8af39e67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8af39e67_r.jpg&&&/figure&南宋理学大家&b&朱熹&/b&,对孔明治国法申韩之术,授后主《六韬》,颇有微辞,认为是“所学不尽纯正”,“病于粗疏”,“故不能尽善”,&br&但从其重义轻利、重道德轻功业为出发点,认为孔明“&u&天资甚美,气象宏大&/u&”,“&u&有儒者气象,后世无与伦比&/u&”,对孔明评价之高,已到「&u&三代以下,必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u&」,可与颜子、孟子相提并论的地步,而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等帝王将相,利字当头,皆归其下。&br&朱熹虽然对孔明是八褒二贬,算不得彻底的铁杆粉,但他的评价确实影响了其后元、明、清诸代数百年,也让孔明在其后一众理学名家口中,众口一词到了“岂屑与管仲、乐毅为伍”、可与伊尹、姜尚、周公相齐名的地步。&br&朱熹、&b&陆游&/b&、&b&辛弃疾&/b&三人互为知交好友,比之道学大儒朱熹,一生心念不忘北伐收复失地的陆、辛二人,对孔明有更多的认同感。辛稼轩自负文韬武略,做《贺新郎》《满江红》,皆以孔明自诩。&br&而陆放翁对孔明推许之情,不下杜工部,一生多次诗作皆提及孔明,将郁郁不得志、闲居乡间的自己比为隆中卧龙,期待有先主刘备一样的明主来迎,令自己壮志得偿。&br&&blockquote&辛弃疾:《贺新郎》:&br&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br&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br&《满江红》: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br&三万卷,龙韬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浯溪石。&br&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年典午称滑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象梁父吟,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年读何书?&br&《喜谭得称归》: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诸公荐文章,颇恨非素志。一朝落江湖,烂漫得自恣.讨论极王霸,事业窥草渭。孔明景略间,却立颇秕睨。从人无一欣,对食有三喟。谭侯信豪携,可共不朽事.天涯再相间,握手更拭泪。欲寻西郊路,斗酒倾意气.浩歌君和我,勿作寻常醉。&br&《感秋》:秋色关河外,秋声天地间。壮士感此时,朝镜凋朱颜。一身寄空谷,万里梦天山。噫鸣怒眦裂,愤激悲涕潸。古来真龙驹,未必置天闲。长松倒涧壑,委弃同蓁菅。得志未可测,淡笑济时艰。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br&《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城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馆。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br&《感惜》:五丈原头秋色新,当时许国欲忘身。长安之西过万里,北斗以南惟一人。往事以如辽海鹤,余年空羡葛天民。腰间白羽凋零尽,却照清溪整角巾。&br&《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br&《二月二十四日作》: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崖州百里窜酷英,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封侯。&br&《暮归马上作》:石笋街头日落时,铜壶阁上角声悲。不辞与世终难舍,惟恨无人粗见知。宝马俊游春浩荡,江漏豪饮夜淋漓。醒来剩欲吟梁父,千古隆中可与期。&br&《过野人家有感》: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映荆扉?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br&《怀旧》:狼烟不举羽书稀,幕府相从日打围。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br&《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低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明曹。苜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如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br&《诸葛书台》: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隆中鱼水三分业,江上风云八阵腾。还向纶巾瞻气象,尚留祠庙傍邱陵。凭栏一啸吟梁父,铜雀高高未曾变。&br&《弥牟八阵原上》:汉中四百天所命,老贼方持太阿柄。区区梁益岂足支,不忍安坐观异姓。遗民亦知王室在,闰位那干天统正。公虽已没有神灵,犹假贼手诛钟邓。前年我过沔阳祠,再拜奠俎衰泪迸。洁齐请作送迎诗,精忠大义神其听。&/blockquote&到了南宋末年,面对大厦将倾、神州陆沉而无力回天,&b&文天祥&/b&更对孔明当年感同身受,托古言志,抒发莫以成败论英雄,唯留丹心照古今至志。不朽名篇《正气歌》中,称颂《出师表》是“&u&鬼神泣壮烈&/u&”,将孔明与齐太史、董狐、张良、苏武、管宁、祖逖、嵇绍、颜杲卿、张巡、段秀实等人并列,共为“凛烈万古存”的华夏先贤。&br&&blockquote&文天祥:《有感》: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br&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br&《怀孔明》:斜谷事不济,将星殒营中.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世以成败论,操懿真英雄。&br&《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为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b&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b&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blockquote&明朝建国后,名臣&b&宋濂&/b&一一驳斥前人之论,斥其“皆以权谋术数测孔明”,赞叹夏商周三代以下,惟诸葛亮一人“合于先王之道”。另一论又言,「三代以下人物之杰然者,诸葛孔明数人而已」。&br&&b&方孝孺&/b&同持此论,认为孔明是千载一人,百世之师,可与伊尹、吕尚相比,其功业不成,实为“天实厄之”。&br&&blockquote&宋濂:【龙门子曰:三代而下有合于先王之道者,孔明一人耳。其师以正动,义也;委身事君,忠也;开诚布公,信也;御众以严,智也;其功之不成,天也。议者则谓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又谓其出师“不攻瑕而攻坚,一出师乃与魏氏角,其亡则宜”,又谓其“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所以失之”;是皆以权谋术数测孔明,而孔明明白正大之心,初未尝知之也。若三者之议,真蛇鼠之见哉! 】&br&方孝孺:【汉治任法,难乎大臣。惟忠武公,千载一人。综核万变,以义而动,虎跃龙骧,天下震恐。极其智能,乱不足平。天实厄之,大勋无成。成败纷然,处之甚暇。论其所存,伊吕流亚。古学不传,士气益卑。公心不亡,百世之师。】&/blockquote&刘基&b&刘伯温&/b&,做《吊诸葛武侯赋》,感慨「览出师之遗表兮,涕淫淫其如雨。悲逝者之不回兮,逸英风于万古。」&br&&blockquote&【天地闭塞兮,圣贤隐沦。大旱焦士兮,龙无所用其神。当运命之厄穷兮,尧舜且犹有极。委厥躯以随化兮,亦哲人之所戚。彼狂猾之纵悖兮,履羿莽以滔天。乱伦汨典兮,流毒为渊。夏少康之不作兮,时又无汤与武。蕨薇不可以食兮,焉茕茕而独处。三顾之疑悃兮,跖高光之所为。凤凰非梧桐不栖兮,于嗟去此其安归?瞻星芒于渭滨兮,岂皇天之叛涣。日员不可使再中兮,指桓、灵而慨叹。昔尼父之不逢兮,寓斧锁于春秋。诛奸邪于既死兮,于日月之昧幽。般纷纷之攘夺兮,世不以之为殃。民彝泯灭犹一发兮,微斯人其孰明。览出师之遗表兮,涕淫淫其如雨。悲逝者之不回兮,逸英风于万古。】——刘基《吊诸葛武侯赋》&/blockquote&明代名相&b&李东阳&/b&、大才子&b&杨慎&/b&、明末思想家&b&顾炎武&/b&,也都曾为孔明撰写诗文。&br&&blockquote&李东阳《五丈原》:五丈原头动地鼓,魏人畏蜀如畏虎。营门不开呼者怒,挥戈指天天宇漏。将星坠空化为土,炼石心劳竟何补。侯归上天多旧武,羽为前驱飞后拒。鬼魂不逐降王车,长为英孙朝烈祖。&br&杨慎《武侯庙》: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br&顾炎武《诸葛丞相渡泸》:火山横日幕,铜涧亘天徼。乱树云南国,交绳火外桥。枕戈穿通赭,带甲上召珧。深思危大业,隆眷初先朝。更有亲贤表,宫廷告百僚。&/blockquote&&b&王夫之&/b&于《读通鉴论》中,感慨孔明《诫子书》遗言,「可以质鬼神,可以信君父,可以对僚友,可以示百姓」,大公之心,恰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并认为孔明不能北定中原、复已亡之社稷,是后主无识,仅屈于形势依赖孔明,而不能真正信服和履行孔明之道。&br&&blockquote&【武侯之言曰:“淡泊可以明志。”诚淡泊矣,可以质鬼神,可以信君父,可以对僚友,可以示百姓,无待建鼓以亟鸣矣。……&br&若志晦不章、忧谗畏讥之疏远小臣,屑屑而自明者。呜呼!于是而知公之志苦而事难矣。后主者,未有知者也,所犹能持守以信公者,先主之遗命而已。先主曰:“子不可辅,君自取之。”斯言而入愚昧之心,公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岂能无疑哉?身在汉,兄弟分在魏、吴,三国之重望,集于一门,关、张不审,挟兵故旧以妒其登庸,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施及嗣子之童昏,内而百揆,外而六军,不避嫌疑而持之固,含情不吐,谁与谅其志者?然则后主之决于任公,屈于势而不能相信以道,明矣。公乃谆谆然桑田粟帛、竭底蕴以告,元求于当世,其孤幽之忠贞,危疑若此,而欲北定中原、复已亡之社稷也,不亦难乎?】——王夫之《读通鉴论》&/blockquote&到了清代,&b&康熙帝&/b&定下基调,历代为人臣者,惟孔明能真正履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乾隆帝&/b&将孔明评为「&u&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u&」。他们的出发点皆是表彰孔明的“公忠”,将孔明塑造成一个忠君完人。&br&受其罗织文网调教的清代文人们当然不敢造次,愈发将孔明抬高得无以复加,到了完美圣贤之境。&br&如那位改编《三国演义》,其改版通行天下的毛宗岗,称颂孔明「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br&而如&b&李光地&/b&等理学家,则将孔明用正非奇的用兵风格,加上道德色彩,宣称这是「仁义之师不为行险侥幸之举,自可堂堂正正出之」,「一切皆圣贤真派,从无杂霸之术,亦从无杂霸之心,岂屑与管、乐为伍」,已近宋襄公式迂腐之论。至于道德减分的刘备袭取刘璋一事,「倡自法正,成于庞统」,更与孔明无关。他们口中的完美道德偶像,忠君楷模,已离历史上的孔明愈行愈远,就不必细论了。&br&&blockquote&【南阳之薮,有龙而蟠。金玉其音,硕人之宽。昭烈下贤,三顾弥处。风云蒸变,乃出其渊。东聘吴都,羽扇纶巾。嶪嶪楼船,煌煌火焰。摧曹和孙,克定益州。乃集其势,乃成其谋。白帝托孤,实肩重任。尽瘁鞠躬,王臣之荩。七擒六出,八阵千井。集思广益,淡泊宁静。察变以明,动物以诚。奸回丕革,宫府肃清。诸葛大名,星辉云烂。惟公一身,存亡系汉。 】&br&【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故其言曰:“我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所谓止水无心两平量,晚镜无心而照形,以物为心而不逐于物者也,尤不可及者。孔明之器识规模,三代以下未见其伦比,而况区区一隅之人士乎!仍数戒群吏勤攻其过失,其虚以受人,而不敢自是如此,此其所以肩随于伊、吕也钦!】——乾隆帝《日知荟说》&/blockquote&清末名臣&b&曾国藩&/b&,文人典兵,才兼军政,一生以诸葛孔明和王阳明为自己效仿楷模,对《出师表》从自己角度做了解读。赞叹其「&u&其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危,亦古今所罕见&/u&」,是“&u&襟度远大思虑精微&/u&”之不朽文章。&br&&blockquote&【古人绝大事业,恒以精心敬慎出之。以区区蜀汉一隅,而欲出师关中,北伐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危,亦古今所罕见。而此文不言其艰巨,但言志气宜恢宏,刑赏宜平允,君宜以亲贤纳言为务。臣宜以讨贼进谏为直而已。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远大思虑精微始也。前汉宫禁,尚参用士人。后汉宫中,如中常侍、小黄门之属,则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与府中有内外之分,大乱朝政。诸葛公鉴于桓、灵之失,痛憾阉官,故力陈宫府序宜为一体,盖恐宦官日亲、贤臣日疏、内外隔阂也。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曾文正公全集·读史》&/blockquote&综上,星陨五丈原千八百年后,可以为诸葛孔明开列一个长长的&b&&i&铁杆名人粉丝&/i&&/b&名单:&br&&u&刘备、孙权、司马炎、李靖、杜甫、裴度、岳飞、陆游、文天祥、宋濂、李光地、乾隆帝、曾国藩……&/u&&br&再开列一个更长的&b&&i&好感名人粉丝&/i&&/b&名单:&br&&u&王羲之、苻坚、桓温、李白、白居易、岑参、元稹、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王安石、苏轼、朱熹、辛弃疾、刘伯温、李东阳、杨慎、顾炎武、王夫之、康熙帝……&/u&&br&评价之高、赞颂之广,试看古往今来,究竟几人能及?
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 上半句是杜甫的诗,下半句是陆游的诗,时隔数百年却意思相契,恰可合而为一。这两位大诗人,也是诸葛丞相的两位重量级名人粉丝。 杜甫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二首;陆游一生为孔明做诗,至今遗存十四首。其中杜甫之《…
&b&林&/b&: &br&  三十七岁的我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雨云,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十一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候机楼上呆然垂向地面的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的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的背景一般。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br&&br&(《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全书第一段)&br&&br&&br&&b&“赖”&/b&: &br&  我今年三十七岁。现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里。这架硕大无比的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乌云层往下俯冲,准备降落在汉堡机场。十一月冷冽的雨湮得大地一片雾蒙蒙的。穿着雨衣的整修工、整齐划一的机场大厦上竖着的旗、BMW的大型广告牌,这一切的一切看来都像是法兰德斯派画里阴郁的背景。唉!又来到德国了。&br&&br&(文摘自网上流传广布的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pdf,但此书版权可疑,村上原文本无每章节标题,此书擅自加上各种媚俗标题,且此段译文跟后来赖在台湾出版的译文有些许出入,是事后的改良打磨还是本身就是假冒赖之名出版的呢?一说这是香港的“叶惠”版,可能性很大。姑且放置于此作为一种对照吧)&br&&br&&b&赖&/b&: &br&
我三十七歲,那時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機艙座位上。那巨大的飛機正穿過厚厚的雨雲下降中,準備降落在漢堡機場。十一月冷冷的雨,將大地染成一片陰暗,使那些穿著雨衣的維護人員,和懸掛在一片平坦的機場大樓頂上的旗子,和BMW的廣告招牌等,一切的一切看來都像是法蘭德斯派陰鬱畫的背景似的。要命,我又來到德國了啊,我想。&br&&br& (此段摘自新到手的台版——时报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正牌的赖明珠译文了。这近乎逐字逐句地翻译了。)&br&&br&&br&&br&&b&村&/b&:&br&
僕は三十七歳で、そのときボーイング747のシートに座っていた。その巨大な飛行機はぶ厚い雨雲をくぐり抜けて降下し、ハンブルク空港に着陸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ところだった。十一月の冷ややかな雨が大地を暗く染め、雨合羽を着た整備工たちや、のっぺりとした空港ビルの上に立った旗や、BMWの広告板やそんな何もかもをフランドル派の陰うつな絵の背景のように見せていた。やれやれ、またドイツか、と僕は思った。&br&&br&&br&如果大家稍懂日语,其他不言,只看最后一句&br&&br&&b&やれやれ、またドイツか、と僕は思った。
&/b&&br&&br&&b&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b&&br&&br&唉!又来到德国了。&br&要命,我又來到德國了啊,我想。&br&&br&&br&高下立判。&br&===============================================&br& &br&&br&追加一点感想:&br&&br&再以我最喜欢的村上的作品——村上的处女作 &b&風の歌を聴け&/b& 为例&br&一开始林少华老师和赖明珠老师就在这书名的翻译上 就显出了差异&br&林版
大家熟知的 《且听风吟》&br&赖版
《听风的歌》&br&&br&一眼便知,不懂日语的国人也可以知道日文原文标题是“風
聽”&br&の这个假名大家也都熟悉了,大约可以等同于“的” ,而日语的动词在宾语后面 &br&于是看起来 赖的译名 很忠实&br&实际上
忠实加直译就是赖译的显著风格&br&但细细琢磨起来 就可以看出林的功力来了 &br&聴け是原形“聴く”(听)的命令形,带有一种命令的意味
这种微妙的含义
中文很难翻出来&br&而赖就用一个普通的“听”就把它避过去了 没有传达出这种语气&br&而林的“且听”简直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且慢”的“且”就带有这种阻止,命令的意味
&br&把聴け的语气翻译非常巧妙地点出来了&br&“风吟”而不是用“风的歌”
,简洁,与且听组成四字,朗朗上口,神来之笔。&br&&br&说完书名的译法,来看看第一句的翻译。&br&&br&「完璧な文章といったものは存在しない。完璧な絶望が存在しないようにね。」&br&&br&&b&赖:「所謂完美的文章並不存在,就像完全的絕望不存在一樣。」&br&林: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b&&br&&br&&br&可以说赖译非常忠实,但是直译连日语的语序也保留,所以中文读者读来会觉得稍稍生硬不自然。而林译多有发挥,但寻求一种原作的感觉与语气的微妙传达,而且在流畅度和语感上可以说是比赖更胜一筹,意思上也更容易理解。相比之下,赖的直译便有点像稚嫩的学生习作了。哪家更好,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各喜各爱。虽然我本人更倾向于直译,但是我感觉明显赖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打磨得更好。而且在我的观察中赖的错译,漏译较多。
林老师的译本“不完美”,但的确“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译事难为,对于林老师在中国传播村上的功绩,我只有崇敬与感谢。&br&&br&&br&============================================&br&
更新&br&&br&几个月前随便写的一个没什么干货的答案一晚上突然多了近700个赞。。。不胜惶恐&br&&br&再啰嗦一下说一点点感受和发现吧
&br&&br&毫不讳言地说,《挪威的森林》作为林译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字6字开头的词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