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年龄年龄的判断方法

43岁,广东深圳,158cm,元
周边征婚:我的交叉分析
自变量 X(一般为样本属性,例如性别,年龄等。限2题)
添加自变量
1.您的性别是( )2.您的年龄是( )3.您的职业是( )4.您的月收入属于以下哪个范畴( )5.您最近一次出行的目的是?6.您最近一次自驾出行,在高速路上花费多少时间?7.自驾途中,您一般多长时间进一次服务站?8.您进入服务站的原因是什么?9.您一般在服务区停留多久?<option value='.舒适的短时休息,在您长途驾车的过程中重要么?<option value='.服务区提供低价的轻停短时休息服务,您是否愿意体验?<option value='.轻停站(蜻蜓站)的价格在以下哪个范围内,您会考虑体验?<option value='.如果体验轻停站(蜻蜓站),您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option value='.在您心目中,轻停站(蜻蜓站)的哪些因素是你需要着重考虑的?<option value='.如在农家乐、采摘园等场所出现轻停站(蜻蜓站),您是否会体验?<option value='.您对轻停站(蜻蜓站)的整体评价:<option value='.您是否喜欢轻停站(蜻蜓站)的形式,<option value='.您会向您的亲友推荐轻停站(轻停站)么?
省份(根据IP自动获取)
城市(根据IP自动获取)
填写日期(按星期)
填写日期(按月)
因变量 Y(您要分析的目标题目,限10题)
添加因变量 1.您的性别是( )2.您的年龄是( )3.您的职业是( )4.您的月收入属于以下哪个范畴( )5.您最近一次出行的目的是?6.您最近一次自驾出行,在高速路上花费多少时间?7.自驾途中,您一般多长时间进一次服务站?8.您进入服务站的原因是什么?9.您一般在服务区停留多久?<option value='.舒适的短时休息,在您长途驾车的过程中重要么?<option value='.服务区提供低价的轻停短时休息服务,您是否愿意体验?<option value='.轻停站(蜻蜓站)的价格在以下哪个范围内,您会考虑体验?<option value='.如果体验轻停站(蜻蜓站),您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option value='.在您心目中,轻停站(蜻蜓站)的哪些因素是你需要着重考虑的?<option value='.如在农家乐、采摘园等场所出现轻停站(蜻蜓站),您是否会体验?<option value='.您对轻停站(蜻蜓站)的整体评价:<option value='.您是否喜欢轻停站(蜻蜓站)的形式,<option value='.您会向您的亲友推荐轻停站(轻停站)么?
1.您的性别是( )2.您的年龄是( )3.您的职业是( )4.您的月收入属于以下哪个范畴( )5.您最近一次出行的目的是?6.您最近一次自驾出行,在高速路上花费多少时间?7.自驾途中,您一般多长时间进一次服务站?8.您进入服务站的原因是什么?9.您一般在服务区停留多久?<option value='.舒适的短时休息,在您长途驾车的过程中重要么?<option value='.服务区提供低价的轻停短时休息服务,您是否愿意体验?<option value='.轻停站(蜻蜓站)的价格在以下哪个范围内,您会考虑体验?<option value='.如果体验轻停站(蜻蜓站),您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option value='.在您心目中,轻停站(蜻蜓站)的哪些因素是你需要着重考虑的?<option value='.如在农家乐、采摘园等场所出现轻停站(蜻蜓站),您是否会体验?<option value='.您对轻停站(蜻蜓站)的整体评价:<option value='.您是否喜欢轻停站(蜻蜓站)的形式,<option value='.您会向您的亲友推荐轻停站(轻停站)么?
省份(根据IP自动获取)
城市(根据IP自动获取)
来源详情(如链接地址,邮件地址,密码等)
提交答卷日期
填写所用时间
第1题: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男125%B、女37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2题:您的年龄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30岁以下125%B、31~40岁375%C、41~50岁00%D、50~60岁00%E、60岁以上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3题:您的职业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政府公务人员00%B、事业单位员工125%C、企业职员250%E、个体经营者00%F、自由职业者125%G、其他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4题:您的月收入属于以下哪个范畴( )[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2000以下00%B、元125%C、元250%D、元125%E、15000以上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5题:您最近一次出行的目的是?[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商务125%B、旅游250%C、探亲00%D、其他&12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6题:您最近一次自驾出行,在高速路上花费多少时间?[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2小时内00%B、2~5小时250%C、5~8小时125%D、9小时以上125%F、其他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7题:自驾途中,您一般多长时间进一次服务站?[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2小时以内125%B、3~5小时375%C、5~6小时00%D、6小时以上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8题:您进入服务站的原因是什么?[多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如厕375%B、吃饭250%C、加油250%D、购物125%E、短时休息375%E、其他&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9题:您一般在服务区停留多久?[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15分钟以内00%B、15-30分钟4100%C、30-60分钟00%D、60分钟以上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0题:舒适的短时休息,在您长途驾车的过程中重要么?[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很重要375%B、一般125%C、不太重要00%D、一点都不重要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1题:服务区提供低价的轻停短时休息服务,您是否愿意体验?[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是,原因是&375%B、否,原因是&12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2题:轻停站(蜻蜓站)的价格在以下哪个范围内,您会考虑体验?[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40块以内/小时375%B、40-50块/小时125%C、50-60块/小时00%D、70块以上/小时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3题:如果体验轻停站(蜻蜓站),您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30元以下/小时250%B、40元/小时250%C、50元/小时00%D、60元/小时00%E、60元以上/小时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4题:在您心目中,轻停站(蜻蜓站)的哪些因素是你需要着重考虑的?[多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价格375%B、卫生条件375%C、配套设施250%D、房间设计125%E、服务质量250%F、安全隐私25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5题:如在农家乐、采摘园等场所出现轻停站(蜻蜓站),您是否会体验?[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会4100%B、不会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6题:您对轻停站(蜻蜓站)的整体评价:[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很好250%B、比较好250%C、一般00%D、差00%E、很差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7题:您是否喜欢轻停站(蜻蜓站)的形式,[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喜欢,请说出理由&4100%不喜欢,请说出理由&0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第18题:您会向您的亲友推荐轻停站(轻停站)么?[单选题]
选项 小计比例A、是,原因是&375%B、否,原因是&12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 问卷到此结束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荷尖上的蜻蜓
47岁,四川成都,156cm,3000元以下
周边征婚:年龄问题解年龄问题,一般要抓住以下三条规律: (1)不论在哪一年,两个人的年龄差总是 确定不变的; (2)随着时间向前(过去)或向后(将来) 推移,两个人或两个以上人的年龄一定减少或 增加相等的数量; (3)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个人年龄之间的 倍数关系一定会改变。 【例 1】妈妈今年 43 岁,女儿今年 11 岁, 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 3 倍?几年前妈妈 的年龄是女儿的 5 倍? 【分析】无论在哪一年,妈妈和女儿的年 龄总是相差 43-11=32(岁) 当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 3 倍时,女儿的年 龄为 (43-11)÷(3-1)=16(岁) 16-11=5(岁) 说明那时是在 5 年后。 同样道理,由 11-(43-11)÷(5-1)=3(年) 可知,妈妈年龄是女儿的 5 倍是在 3 年前。 【例 2】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 4 倍, 3 年前,父亲和女儿年龄的和是 49 岁。父亲、 女儿今年各是多少岁? 【分析】从 3 年前到今年,父亲、女儿都 长了 3 岁,他们今年的年龄之和为 49+3×2=55(岁)由“55 ÷(4+1)”可算出女儿今年 11 岁, 从而,父亲今年 44 岁。 【例 3】陈辉问王老师今年有多少岁,王老 师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 3 岁;当你 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 42 岁了。”问王老师今 年多少岁? 【分析】我们先要明白:如果我比你大 a 岁,那么“当我像你这么大时”就是在 a 年前, “当你像我这么大时”就在 a 年后。这样便可 根据题意画出下图:从图上可看出,a=13,进一步推算得王老 师今年 29 岁。 排列组合问题 I 一、知识点: 1 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 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 m1 种不同的方法,新疆 王新敞奎屯事共有 N = m1 + m2 + L + mn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 成 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 m1 种不同的方法,做新疆 王新敞 奎屯在第二类办法中有 m2 种不同的方法,……,在 第 n 类办法中有 m n 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新疆 王新敞 奎屯第二步有 m2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 n 步有 m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有 种不同的方法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m 3.排列的概念:从 ( m ≤ 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 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4.排列数的定义:从 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m ( m ≤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 n 个 m 元素中取出 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 An 表示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N = m1 × m2 ×L × mn Am = n( n ? 1)( n ? 2) L ( n ? m + 1) 5.排列数公式: n ? ( m, n ∈ N , m ≤ n )m ( m ≤ n )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n 个不同元 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9.组合数的概念: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新疆 王新敞 奎屯n 6 阶乘: ! 表示正整数 1 到 n 的连乘积, 叫做 n 的 阶乘 规定 0! = 1. n! m A 7.排列数的另一个计算公式: n = (n ? m)! 8 组合的概念: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新疆 王新敞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科学分类,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解答,避免重 复或遗漏现象发生 例如:从 6 台原装计算机和 5 台组装计算机中任取 5 台, 其中至少有原装与 组装计算机各两台,则不同的选取法有_______ 种.(答案:350)新疆 王新敞 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m ( m ≤ n )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 nm 表示.插空法 解决一些不相邻问题时,可以先排 一些元素然后插入其余元素,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7 人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人不相邻,则 不同排法种数是______.(答案:3600) 捆绑法 相邻元素的排列,可以采用“整体到局 部”的排法,即将相邻的元素当成“一个”元 素进行排列,然后再局部排列 例如:6 名同学 坐成一排,其中甲、乙必须坐在一起的不同坐 法是________种.(答案:240)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10.组合数公式: Am n(n ?1)(n ? 2)L(n ? m +1) m Cn = n = m Am m! n! C m= n m!(n ? m)! (n, m ∈ N ? , 且m ≤ n) 或新疆 王新敞 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0 11 组合数的性质 1:C = C .规定:C n = 1 ; Cm C m C m ?1 2: n +1 = n + n m n新疆 王新敞 奎屯n?m n二、解题思路:解排列组合问题, 首先要弄清一件事是 “分 类”还是“分步”完成,对于元素之间的关系, 还要考虑“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也就 是会正确使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定义和组合定义,其次,对一些复杂的带 有附加条件的问题,需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解 题方法:排除法 从总体中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方法 数,这是一种间接解题的方法. b、排列组合应用题往往和代数、三角、立体几 何、平面解析几何的某些知识联系,从而增加 了问题的综合性,解答这类应用题时,要注意 使用相关知识对答案进行取舍.例如:从集合 {0,1,2,3,5,7,11}中任取 3 个元素分别 作为直线方程 Ax+By+C=0 中的 A、B、C,所得的 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有_________条.(答案: 30)新疆 王新敞 奎屯三、讲解范例:例 1 由数字1、2、3、4、5、6、7组成 无重复数字的七位数 (1)求三个偶数必相邻的七位数的个数;(2) 求三个偶数互不相邻的七位数的个数 解 (1):因为三个偶数2、4、6必须相邻, 所以要得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七位数可以分为如 下三步: 4 第一步将1、3、5、7四个数字排好有 P4 种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特殊优先法 对于存在特殊元素或者特殊位 置的排列组合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殊的东 西入手,先解决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再去解 决其它元素或位置,这种解法叫做特殊优先法. 例如:用 0、1、2、3、4 这 5 个数字,组成没 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其中偶数共有________ 个.(答案:30 个)新疆 王新敞 奎屯科学分类法 对于较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 由于情况繁多,因此要对各种不同情况,进行新疆 王新敞 奎屯不同的排法; 第二步将2、4、6三个数字“捆绑”在一起 P3 有 3 种不同的“捆绑”方法; 第三步将第二步“捆绑”的这个整体“插入” 到第一步所排的四个不同数字的五个“间隙” (包括两端的两个位置)中的其中一个位置上, P1 有 5 种不同的“插入”方法新疆 王新敞 奎屯2 P 4 ? P33 ? P51 根据乘法原理共有 4 =720 种不同的 排法 所以共有 720 个符合条件的七位数 解(2):因为三个偶数2、4、6互不相邻, 所以要得到符合条件的七位数可以分为如下两 步: 4 第一步将1、 3、 5、 7四个数字排好, P4 种 有新疆 王新敞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第三类(2-2-2)分法,这是一类整 体“等分”的问题,首先从六个不同元素中选 2 取出两个不同元素作为一个组有 C 6 种不同的 取法,再从余下的四个元素中取出两个不同的 2 元素作为一个组有 C 4 种不同的取法,最后余下 的两个元素自然作为一个组 由于三组等分存在 P3 先后选取的不同的顺序,所以应除以 3 ,因此 2 2 C6 ? C4 3 共有 P3 =15 种不同的分组方法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不同的排法; 第二步将2、4、6分别“插入”到第一步排 的四个数字的五个“间隙”(包括两端的两个 3 位置)中的三个位置上,有 P5 种“插入”方法 4 3 根据乘法原理共有 P4 ? P5 =1440 种不同的排 法 所以共有 1440 个符合条件的七位数 例2 将A、B、C、D、E、F分成三组,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解:要将A、B、C、D、E、F分成三组, 可以分为三类办法: (1-1-4)分法、(1-2-3)分法、 (2-2-2)分法 下面分别计算每一类的方法数: 第一类(1-1-4)分法,这是一类整体不 等分局部等分的问题,可以采用两种解法 解法一:从六个元素中取出四个不同的元素构 成一个组,余下的两个元素各作为一个组,有 C 64 种不同的分法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王新敞 奎屯新疆 王新敞 奎屯根据加法原理,将A、B、C、D、E、F 六个元素分成三组共有:15+60+15=90 种不 同的方法新疆 王新敞 奎屯例3 一排九个坐位有六个人坐,若每个空 位两边都坐有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解:九个坐位六个人坐,空了三个坐位,每个 空位两边都有人,等价于三个空位互不相邻, P6 可以看做将六个人先依次坐好有 6 种不同的坐 法,再将三个空坐位“插入”到坐好的六个人 之间的五个“间隙”(不包括两端)之中的三 3 个不同的位置上有 C5 种不同的“插入”方法 根新疆 王新敞 奎屯据乘法原理共有 P ? C =7200 种不同的坐法6 6 3 5新疆 王新敞 奎屯解法二:从六个元素中先取出一个元素作为一 C1 个组有 6 种选法,再从余下的五个元素中取出 1 一个元素作为一个组有 C5 种选法,最后余下的 四个元素自然作为一个组,由于第一步和第二 步各选取出一个元素分别作为一个组有先后之 2 分,产生了重复计算,应除以 P2新疆 王新敞 奎屯C ?C 2 所以共有 P2 =15 种不同的分组方法 第二类(1-2-3)分法,这是一类整 体和局部均不等分的问题,首先从六个不同的 1 元素中选取出一个元素作为一个组有 C6 种不同1 6 1 5新疆 王新敞 奎屯排列组合问题 II 相临问题—— ——整体捆绑法 一、相临问题——整体捆绑法 例 1.7 名学生站成一排,甲、乙必须站在一 起有多少不同排法? 解:两个元素排在一起的问题可用“捆绑”法 解决, 先将甲乙二人看作一个元素与其他五人 进行排列,并考虑甲乙二人的顺序,所以共有 种。 捆绑法:要求某几个元素必须排在一起的问题, 可以用捆绑法来解决问题.即将需要相邻的元 素合并为一个元素,再与其它元素一起作排列, 同时要注意合并元素内部也可以作排列.一般 地: 个人站成一排,其中某 个人相邻,可用 “捆绑”法解决,共有 种排法。3的选法,再从余下的五个不同元素中选取出两 2 个不同的元素作为一个组有 C 5 种不同的选法, 余下的最后三个元素自然作为一个组,根据乘 C 1 ? C 52 =60 种不同的分组方法 法原理共有 6新疆 王新敞 奎屯 练习:5 个男生 3 个女生排成一排,3 个女生要 练习 排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分析 此题涉及到的是排队问题,对于女生有特 殊的限制,因此,女生是特殊元素,并且要求她 们要相邻,因此可以将她们看成是一个元素来 解决问题. 解 因为女生要排在一起,所以可以将 3 个女 6 生看成是一个人,与 5 个男生作全排列,有 P6P3 种排法,其中女生内部也有 3 种排法,根据乘 P66 P33 法原理,共有 种不同的排法. 不相临问题—— ——选空插入法 二、不相临问题——选空插入法 例 2. 7 名学生站成一排,甲乙互不相邻有多 少不同排法? 甲、 乙二人不相邻的排法一般应用 “插空” 解: 法,所以甲、乙二人不相邻的排法总数应为:种,但 解:从 7 个点中取 3 个点的取法有 其中正六边形的对角线所含的中心和顶点三 点共线不能组成三角形,有 3 条,所以满足条 件的三角形共有 -3=32 个. 练习: 我们班里有 43 位同学,从中任抽 5 人, 练习 正、副班长、团支部书记至少有一人在内的抽 法有多少种? 分析 此题若是直接去考虑的话,就要将问题分 成好几种情况,这样解题的话,容易造成各种情 况遗漏或者重复的情况.而如果从此问题相反 的方面去考虑的话,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在计算 中也是非常的简便.这样就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5 解 43 人中任抽 5 人的方法有 C43 种,正副班 长,团支部书记都不在内的抽法有 C40 种,所 以正副班长,团支部书记至少有 1 人在内的抽法 5 5 C43 ? C40 有 种. 特殊元素—— ——优先考虑法 四、特殊元素——优先考虑法 对于含有限定条件的排列组合应用题, 可 以考虑优先安排特殊位置, 然后再考虑其他位 置的安排。 年上海高考题) 例 4. (1995 年上海高考题) 1 名老师和 4 名获奖学生排成一排照像留念,若老师不排 在两端,则共有不同的排法 种. 解:先考虑特殊元素(老师)的排法,因老师 不排在两端, 故可在中间三个位置上任选一个 位置,有 种,而其余学生的排法有 种,5种 . 插入法:对于某两个元素或者几个元素要求不 相邻的问题,可以用插入法.即先排好没有限制 条件的元素,然后将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按要求 插入排好元素的空档之中即可.若 个人站成 一排,其中 个人不相邻,可用“插空”法解 决,共有 种排法。 练习: 学校组织老师学生一起看电影,同一 练习 排电影票 12 张。8 个学生,4 个老师,要求老 师在学生中间,且老师互不相邻,共有多少种 不同的坐法? 分析 此题涉及到的是不相邻问题,并且是对老 师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老师是特殊元素,在解决 时就要特殊对待.所涉及问题是排列问题. 8 解 先排学生共有 P8 种排法,然后把老师插入 学生之间的空档,共有 7 个空档可插,选其中的 4 4 个空档,共有 P7 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共有 , 8 4 P8 P7 的不同坐法为 种. 三、复杂问题——总体排除法或排异法 复杂问题——总体排除法或排异法 —— 有些问题直接法考虑比较难比较复杂,或分类 不清或多种时,而它的反面往往比较简捷,可 考虑用“排除法”,先求出它的反面,再从整体 中排除.解决几何问题必须注意几何图形本身 对其构成元素的限制。 年全国高考题) 例 3.(1996 年全国高考题)正六边形的中心和 顶点共 7 个点, 以其中 3 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共有 个.所以共有 =72 种不同的排法. 年全国高考题) 例 5.(2000 年全国高考题)乒乓球队的 10 名队员中有 3 名主力队员, 5 名队员参加比 派 赛,3 名主力队员要安排在第一、三、五位置, 其余 7 名队员选 2 名安排在第二、四位置,那 么不同的出场安排共有 种. 解:由于第一、三、五位置特殊,只能安排主 力队员,有 种排法,而其余 7 名队员选出 种排法,所2 名安排在第二、四位置,有以不同的出场安排共有 =252 种. 多元问题—— ——分类讨论法 五、多元问题——分类讨论法 对于元素多,选取情况多,可按要求进行分类 讨论,最后总计。 年北京春招) 例 6.(2003 年北京春招)某班新年联欢会原 定的 5 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 开演前又增加了4 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 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A ) A.42 B.30 C.20 D.12 解:增加的两个新节目,可分为相临与不相临 两种情况:1.不相临:共有 A62 种;2.相临: 2 1 2 共有 A2 A6 种。故不同插法的种数为:A6 2 1 +A2 A6 =42 ,故选 A。 年全国高考试题) 例 7.(2003 年全国高考试题)如图,一个地 区分为 5 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 邻地区不得使用同一颜色, 现有 4 种颜色可供 选择, 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 种. (以数字作答)( 年北京高考试题) 例 9. 2003 年北京高考试题)从黄瓜、白菜、 油菜、扁豆 4 种蔬菜品种中选出 3 种,分别种 在不同土质的三块土地上,其中黄瓜必须种 植,不同的种植方法共有() A.24 种 B.18 种 C.12 种 D.6 种 解:先选后排,分步实施. 由题意,不同 2 1 2 的选法有: C3 种,不同的排法有: A3 ·A2 ,故不 1 2 2 同的种植方法共有 A3 ·C3 ·A2 =12,故应选 C. 相同元素分配—— ——档板分隔法 七.相同元素分配——档板分隔法 10.把 10 本相同的书发给编号为 1、2、3 例 10 的三个学生阅览室, 每个阅览室分得的书的本 数不小于其编号数,试求不同分法的种数。请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求解, 并思考这些方法是否 适合更一般的情况?本题考查组合问题。 解:先让 2、3 号阅览室依次分得 1 本书、2 本书;再对余下的 7 本书进行分配,保证每个 阅览室至少得一本书, 这相当于在 7 本相同书 之间的 6 个“空档”内插入两个相同“I” (一般可视为“隔板”)共有 种插法,即有 15 种分法。 转化法: 八.转化法: 对于某些较复杂的、或较抽象的排列组合问题, 可以利用转化思想,将其化归为简单的、具体的 问题来求解. 例 11 高二年级 8 个班,组织一个 12 个人的年级 学生分会,每班要求至少 1 人,名额分配方案有 多少种? 分析 此题若直接去考虑的话,就会比较复杂. 但如果我们将其转换为等价的其他问题,就会 显得比较清楚,方法简单,结果容易理解. 解: 此题可以转化为:将 12 个相同的白球分成 8 份,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问题,因此须把这 12 个白球排成一排,在 11 个空档中放上 7 个相同 的黑球,每个空档最多放一个,即可将白球分成 7 8 份,显然有 C11 种不同的放法,所以名额分配 方案有 C11 种. 剩余法: 九.剩余法: 在组合问题中,有多少取法,就有多少种剩法, 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当求取法困难时,可 转化为求剩法. 例 12 袋中有 5 分硬币 23 个,1 角硬币 10 个, 如果从袋中取出 2 元钱,有多少种取法?57解:区域1与其他四个区域相邻,而其他每个 区域都与三个区域相邻,因此,可以涂三种或 四种颜色. 用三种颜色着色有 =24 种方法, 用四种颜色着色有 =48 种 方法,从而共有 24+48=72 种方法,应填 72. 混合问题—— ——先选后排法 六、混合问题——先选后排法 对于排列组合的混合应用题, 可采取先选 取元素,后进行排列的策略. 年北京高考) 例 8.(2002 年北京高考)12 名同学分别 到三个不同的路口进行车流量的调查, 若每个 路口 4 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共有( ) A. 种 B. 种C. 种 D. 种 解:本试题属于均分组问题。则 12 名同学均 分成 3 组共有 种方法,分配到三个不同 种,的路口的不同的分配方案共有: 故选 A。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组合问题,若是直接考虑取钱 的问题的话,情况比较多,也显得比较凌乱,难 以理出头绪来.但是如果根据组合数性质考虑 剩余问题的话,就会很容易解决问题. 解 把所有的硬币全部取出来,将得到 0.05× 23+0.10×10=2.15 元,所以比 2 元多 0.15 元, 所以剩下 0.15 元即剩下 3 个 5 分或 1 个 5 分与 3 1 1 1 个 1 角,所以共有 C23 + C23 ? C10 种取法. 对等法: 十.对等法: 在有些题目中,它的限制条件的肯定与否定是 对等的,各占全体的二分之一.在求解中只要求 出全体,就可以得到所求. 例 13 期中安排考试科目 9 门,语文要在数学 之前考,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顺序? 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排列问题,就其中的两个元 素来讲的话,他们的排列顺序只有两种情况,并 且在整个排列中,他们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因 此要求其中的某一种情况,能够得到全体,那么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并且也避免了问题的复杂 性. 解 不加任何限制条件,整个排法有 种, P99 “语文安排在数学之前考”,与“数学安排在语 文之前考”的排法是相等的, 所以语文安排在 1 9 P9 数学之前考的排法共有 2 种. 十.平均分组问题: 平均分组问题: 例 14.6 本不同的书,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不 同的选法: (1)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 2 本; (2)分为三份,每份 2 本; (3)分为三份,一份 1 本,一份 2 本,一份 3 本; (4)分给甲、乙、丙三人,一人 1 本,一人 2 本,一人 3 本; (5)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至少 1 本。 2 2 2 解: (1)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C 6 C 4 C 2 = 90 种;2 2 2 (2)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两本有 C 6 C 4 C 22 2 2 3 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得: C 6 C 4 C 2 = xC 3 , C 2C 2C 2 x = 6 4 2 = 15 3 A3 . 所以因此,分为三份,每份两本一共有 15 种方法。 (3)这是“不均匀分组”问题,一共有 1 3 C 6 C 52 C 3 = 60 种方法. (4)在(3)的基础上再进行全排列,所以一 1 2 3 3 共有 C 6 C 5 C 3 A3 = 360 种方法. (5)可以分为三类情况:①“2、2、2 型”即 2 2 2 (1)中的分配情况,有 C 6 C 4 C 2 = 90 种方法; ②“1、2、3 型”即(4) 中的分配情况,有 1 3 3 C 6 C 52 C 3 A3 = 360 种方 法;③“1、1、4 型”, 4 3 有 C 6 A3 = 90 种方法, 所以,一共有 90+360+90=540 种方法. 总之,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可总结为: 排组分清,加乘明确;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分类为加,分步为乘。 具体说,解排列组合的应用题,通常有以下途 径: (1) 以元素为主体, 即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 再考虑其他元素。 (2) 以位置为主体, 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 再考虑其他位置。 (3) 先不考虑附加条件, 计算出排列或组合数, 再减去不合要求的排列组合数。鸡兔同笼 一、基本问题 “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 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 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 和思路.6种方法,这个过程可以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分 为三份,每份两本,设有 x 种方法;第二步再 3 将这三份分给甲、乙、丙三名同学有 A3 种方 例 1 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 88 个 头,244 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 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 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 的一半,?也就是 244÷2=122(只). 在 122 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 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 122 减去总 头数 88,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 122-88=34, 有 34 只兔子.当然鸡就有 54 只. 答:有兔子 34 只,鸡 54 只.如果设想 88 只都是兔子,那么就有 4×8 8 只脚,比 244 只脚多了 88×4-244=108(只). 每只鸡比兔子少(4-2)只脚,所以共有鸡 (88×4-244)÷(4-2)= 54(只). 说明我们设想的 88 只“兔子”中,有 54 只 不是兔子.而是鸡.因此可以列出公式 鸡数=(兔脚数 总头数 总脚数) (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 鸡数 (兔脚数×总头数 总脚数)÷(兔脚数 鸡脚数) 鸡脚数). 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 88 只都是“鸡”,那 么共有脚 2×88=176(只),比 244 只脚少 了 244-176=68(只).上面的计算,可以归结为下面算式: 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4-2)只脚, 总脚数÷2-总头数=兔子数. 68÷2=34(只). 上面的解法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做一 次除法和一次减法,马上能求出兔子数,多简 单!能够这样算,主要利用了兔和鸡的脚数分 别是 4 和 2,4 又是 2 的 2 倍.可是,当其他问 题转化成这类问题时,“脚数”就不一定是 4 和 2,上面的计算方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对这 类问题给出一种一般解法. 还说例 1. 上面两个公式不必都用,用其中一个算出 兔数或鸡数,再用总头数去减,就知道另一个 数. 说明设想中的“鸡”,有 34 只是兔子,也可 以列出公式 兔数=(总脚数 鸡脚数 总头数) (兔脚数鸡脚数×总头数 兔数 (总脚数-鸡脚数 总头数)÷(兔脚数 鸡脚数) 鸡脚数).7 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通常用这样的 思路求解,有人称为“假设法”. 现在,拿一个具体问题来试试上面的公式. 例 2 红铅笔每支 0.19 元,蓝铅笔每支 0. 11 元,两种铅笔共买了 16 支,花了 2.80 元. 问红、蓝铅笔各买几支? 解:以“分”作为钱的单位.我们设想,一种 “鸡”有 11 只脚,一种“兔子”有 19 只脚,它们 共有 16 个头,280 只脚. 现在已经把买铅笔问题,转化成“鸡兔同 笼”问题了.利用上面算兔数公式,就有 蓝笔数=(19×16-280)÷(19-11) =24÷8 =3(支).就知道设想中的 8 只“鸡”应少 5 只,也就 是“鸡”(蓝铅笔)数是 3. 30×8 比 19×16 或 11×16 要容易计算些. 利用已知数的特殊性,靠心算来完成计算. 实际上,可以任意设想一个方便的兔数或 鸡数.例如,设想 16 只中,“兔数”为 10,“鸡 数”为 6,就有脚数 19×10+11×6=256. 比 280 少 24. 24÷(19-11)=3, 就知道设想 6 只“鸡”,要少 3 只. 要使设想的数,能给计算带来方便,常常 取决于你的心算本领. 下面再举四个稍有难度的例子.红笔数=16-3=13(支). 甲单独打字需 6 小时完成. 例 3 一份稿件, 答:买了 13 支红铅笔和 3 支蓝铅笔. 对于这类问题的计算,常常可以利用已知 脚数的特殊性.例 2 中的“脚数”19 与 11 之和是 30.我们也可以设想 16 只中, 只是“兔子”, 8 8 只是“鸡”,根据这一设想,脚数是 8×(11+19)=240. 现在把甲打字的时间看成“兔”头数,乙打 比 280 少 40. 40÷(19-11)=5.8乙单独打字需 10 小时完成, 现在甲单独打若干 小时后,因有事由乙接着打完,共用了 7 小时. 甲打字用了多少小时? 解:我们把这份稿件平均分成 30 份(30 是 6 和 10 的最小公倍数),甲每小时打 30÷ 6=5(份),乙每小时打 30÷10=3(份).字的时间看成“鸡”头数,总头数是 7.“兔”的脚 数是 5,“鸡”的脚数是 3,总脚数是 30,就把 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父年龄是 (25-14)×4-4=40(岁).根据前面的公式 因此,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 3 倍时, “兔”数=(30-3×7)÷(5-3) =4.5, “鸡”数=7-4.5 =2.5, 倍. 也就是甲打字用了 4.5 小时,乙打字用了 2.5 小时. 答:甲打字用了 4 小时 30 分. 例 4 今年是 1998 年,父母年龄(整数) 和是 78 岁,兄弟的年龄和是 17 岁.四年后(2 002 年)父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 4 倍,母的年 龄是兄的年龄的 3 倍.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 龄的 3 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蜘蛛数=(118-6×18)÷(8-6) 解:4 年后,两人年龄和都要加 8.此时兄 弟年龄之和是 17+8=25, 父母年龄之和是 78 +8=86.我们可以把兄的年龄看作“鸡”头数, 弟 的年龄看作“兔”头数.25 是“总头数”.86 是“总 脚数”.根据公式,兄的年龄是 (25×4-86)÷(4-3)=14(岁). 1998 年,兄年龄是 14-4=10(岁). 因此就知道 6 条腿的小虫共 18-5=13(只). 也就是蜻蜓和蝉共有 13 只,它们共有 20 对翅膀.再利用一次公式 蝉数=(13×2-20)÷(2-1)=6(只).9兄的年龄是 (40-10)÷(3-1)=15(岁). 这是 2003 年. 答: 公元 2003 年时, 父年龄是兄年龄的 3例 5 蜘蛛有 8 条腿,蜻蜓有 6 条腿和 2 对翅膀, 蝉有 6 条腿和 1 对翅膀.现在这三种小 虫共 18 只,有 118 条腿和 20 对翅膀.每种小 虫各几只? 解:因为蜻蜓和蝉都有 6 条腿,所以从腿 的数目来考虑,可以把小虫分成“8 条腿”与“6 条腿”两种.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 8 条腿的=5(只). 因此蜻蜓数是 13-6=7(只). 答:有 5 只蜘蛛,7 只蜻蜓,6 只蝉. 例 6 某次数学考试考五道题,全班 52 人 参加,共做对 181 道题,已知每人至少做对 1 道题, 做对 1 道的有 7 人, 道全对的有 6 人, 5 做对 2 道和 3 道的人数一样多,那么做对 4 道 的人数有多少人?例 7 买一些 4 分和 8 分的邮票,共花 6 元 8 角.已知 8 分的邮票比 4 分的邮票多 40 张, 那么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一: 解一:如果拿出 40 张 8 分的邮票,余下 的邮票中 8 分与 4 分的张数就一样多. (680-8×40)÷(8+4)=30(张), 这就知道,余下的邮票中,8 分和 4 分的解:对 2 道、3 道、4 道题的人共有 52-7-6=39(人). 他们共做对 181-1×7-5×6=144(道). 由于对 2 道和 3 道题的人数一样多,我们 就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对 2.5 道题的人((2+3) ÷2=2.5).这样各有 30 张. 因此 8 分邮票有 40+30=70(张). 答:买了 8 分的邮票 70 张,4 分的邮票 3 0 张. 也可以用任意假设一个数的办法. 解二: 解二:譬如,假设有 20 张 4 分,根据条兔脚数=4,鸡脚数=2.5, 总脚数=144,总头数=39.件“8 分比 4 分多 40 张”, 那么应有 60 张 8 分. 以“分”作为计算单位,此时邮票总值是 4×20+8×60=560.对 4 道题的有 比 680 少,因此还要增加邮票.为了保持 (144-2.5×39)÷(4-1.5)=31(人). 答:做对 4 道题的有 31 人. 两数之差”的问题 二、“两数之差 的问题 两数之差 鸡兔同笼中的总头数是“两数之和”,如果 把条件换成“两数之差”,又应该怎样去解呢? “差”是 40,每增加 1 张 4 分,就要增加 1 张 8 分,每种要增加的张数是 (680-4×20-8×60) (4+8) (张) ÷ =10 . 因此 4 分有 20+10=30(张),8 分有 6 0+10=70(张).10 例 8 一项工程,如果全是晴天,15 天可 以完成.倘若下雨,雨天一天(100+28÷2)÷(2+1)=38(只). 鸡是 100-38=62(只).工程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答:鸡 62 只,兔 38 只. 解:类似于例 3,我们设工程的全部工作 量是 150 份,晴天每天完成 10 份,雨天每天 完成 8 份.用上一例题解一的方法,晴天有 (150-8×3)÷(10+8)= 7(天). 雨天是 7+3=10 天,总共 7+10=17(天). 答:这项工程 17 天完成. 4×50-2×50=100, 请注意,如果把“雨天比晴天多 3 天”去掉, 而换成已知工程是 17 天完成, 由此又回到上一 节的问题.差是 3,与和是 17,知道其一,就能 推算出另一个.这说明了例 7、例 8 与上一节基 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总脚数是“两数之和”,如果把条件换成“两 数之差”,又应该怎样去解呢? 例 9 鸡与兔共 100 只,鸡的脚数比兔的 脚数少 28.问鸡与兔各几只? 解一: 也就是再有 解一:假如再补上 28 只鸡脚, 鸡 28÷2=14(只),鸡与兔脚数就相等,兔 的脚是鸡的脚 4÷2=2(倍),于是鸡的只数是 兔的只数的 2 倍.兔的只数是11当然也可以去掉兔 28÷4=7 (只) .兔的只 数是 (100-28÷4)÷(2+1)+7=38(只). 也可以用任意假设一个数的办法. 解二: 解二:假设有 50 只鸡,就有兔 100-50= 50(只).此时脚数之差是比 28 多了 72.就说明假设的兔数多了 (鸡 数少了).为了保持总数是 100,一只兔换成一 只鸡,少了 4 只兔脚,多了 2 只鸡脚,相差为 6 只(千万注意,不是 2).因此要减少的兔数 是 (100-28)÷(4+2)=12(只). 兔只数是 50-12=38(只). 另外,还存在下面这样的问题:总头数换 成“两数之差”,总脚数也换成“两数之差”. 例 10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 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 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 13 首, 总字数却反而少了 20 个字.问两种诗各 多少首.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 13 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 而字数相差增加 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 设增加 200÷8=25(首).解一: 两种诗首 解一:如果去掉 13 首五言绝句, 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 48 首,七言绝句 35 首. 解二: 那么根据相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 23 首, 差 13 首,七言绝句是 10 首.字数分别是 20× 23=460(字),28×10=280(字),五言 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是 与题目中“少 20 字”相差 (20×13+20)÷(28-20)=35(首). 180+20=200(字).12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在写出“鸡兔同笼”公式的时候,我们假设 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例 7、例 9 和例 10 三个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 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 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 例 7,假设都是 8 分邮票,4 分邮票张数 是 (680-8×40)÷(8+4)=30(张). 例 9,假设都是兔,鸡的只数是 (100×4-28)÷(4+2)=62(只). 10,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 首先,请读者先弄明白上面三个算式的由 来,然后与“鸡兔同笼”公式比较,这三个算式 只是有一处“-”成了“+”.其奥妙何在呢? 当你进入初中,有了负数的概念,并会列 二元一次方程组,就会明白,从数学上说,这 一讲前两节列举的所有例子都是同一件事. 例 11 有一辆货车运输 2000 只玻璃瓶, 运费按到达时完好的瓶子数目计算, 每只 2 角, 如有破损, 破损瓶子不给运费, 还要每只赔偿 1 元.结果得到运费 379.6 元, 问这次搬运中玻璃 瓶破损了几只? 运费应是 400 元.但破 解:如果没有破损, 损一只要减少 1+0.2=1.2(元).因此破损只 数是解一: 得 解一:如果小明第一次测验 24 题全对, 5×24=120(分).那么第二次只做对 30-24 =6(题)得分是 8×6-2×(15-6)=30(分). 两次相差 120-30=90(分). 比题目中条件相差 10 分,多了 80 分.说 明假设的第一次答对题数多了,要减少.第一次 答对减少一题,少得 5+1=6(分),而第二次 答对增加一题不但不倒扣 2 分,还可得 8 分, 因此增加 8+2=10 分.两者两差数就可减少 6+10=16(分). (90-10)÷(6+10)=5(题).(400-379.6)÷(1+0.2)=17(只). 因此,第一次答对题数要比假设(全对) 答:这次搬运中破损了 17 只玻璃瓶. 请你想一想,这是“鸡兔同笼”同一类型的 问题吗? 例 12 有两次自然测验,第一次 24 道题, 答对 1 题得 5 分,答错(包含不答)1 题倒扣 1 分;第二次 15 道题,答对 1 题 8 分,答错 或不答 1 题倒扣 2 分,小明两次测验共答对 3 0 道题,但第一次测验得分比第二次测验得分 多 10 分,问小明两次测验各得多少分? 答:第一次得 90 分,第二次得 80 分. 解二: 解二:答对 30 题,也就是两次共答错13减少 5 题,也就是第一次答对 19 题,第二次 答对 30-19=11(题). 第一次得分 5×19-1×(24- 9)=90. 第二次得分 8×11-2×(15-11)=80. 24+15-30=9(题). 第一次答错一题,要从满分中扣去 5+1= 6(分),第二次答错一题,要从满分中扣去 8 +2=10(分).答错题互换一下,两次得分要 相差 6+10=16(分).解:从条件“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 4 倍”, 这两种笔可并成一种笔,四支铅笔和一支圆珠 笔成一组,这一组的笔,每支价格算作 (0.60×4+2.7)÷5=1.02(元). 现在转化成价格为 1.02 和 6.3 两种笔.用如果答错 9 题都是第一次,要从满分中扣 去 6×9.但两次满分都是 120 分.比题目中条件 “第一次得分多 10 分”, 要少了 6×9+10.因此, 第二次答错题数是 (6×9+10)÷(6+10)=4(题)? 第一次答错 9-4=5(题). 第一次得分 5× (24-5) -1×5=90 (分) . 第二次得分 8× (15-4) -2×4=80 (分) . 三、从“三”到“二” 三 到 二 “鸡”和“兔”是两种东西, 实际上还有三种或 者更多种东西的类似问题.在第一节例 5 和例 6 就都有三种东西.从这两个例子的解法,也可以 看出,要把“三种”转化成“二种”来考虑.这一节 要通过一些例题,告诉大家两类转化的方法. 例 13 学校组织新年游艺晚会,用于奖品 的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共 232 支,共花了 300 元.其中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 4 倍.已知铅笔每 支 0.60 元,圆珠笔每支 2.7 元,钢笔每支 6. 3 元.问三种笔各有多少支?“鸡兔同笼”公式可算出,钢笔支数是 (300-1.02×232)÷(6.3-1.02)=12 (支). 铅笔和圆珠笔共 232-12=220(支). 其中圆珠笔 220÷(4+1)=44(支). 铅笔 220-44=176(支). 答:其中钢笔 12 支,圆珠笔 44 支,铅笔 176 支. 例 14 商店出售大、中、小气球,大球每 个 3 元,中球每个 1.5 元,小球每个 1 元.张老 师用 120 元共买了 55 个球,其中买中球的钱 与买小球的钱恰好一样多.问每种球各买几个? 解:因为总钱数是整数,大、小球的价钱 也都是整数,所以买中球的钱数是整数,而且 还是 3 的整数倍.我们设想买中球、小球钱中各14 出 3 元.就可买 2 个中球,3 个小球.因此,可 以把这两种球看作一种,每个价钱是 (1.5×2+1×3)÷(2+3)=1.2(元). 从公式可算出,大球个数是 (120-1.2×55)÷(3-1.2)=30(个). 买中、小球钱数各是 (120-30×3)÷2=15(元). 可买 10 个中球,15 个小球. 答:买大球 30 个、中球 10 个、小球 15 个.去时走 1 千米, 要用 20 分钟; 回来时走 1 千米,要用 10 分钟.来回共走 2 千米,用了 3 0 分钟,即半小时,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走 4 千 米. 千万注意,平均速度不是 不是两个速度的平均 不是 值:每小时走(6+3)÷2=4.5 千米. 例 16 从甲地至乙地全长 45 千米,有上 坡路、平路、下坡路.李强上坡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平路上速度是每小时 5 千米,下坡速度 是每小时 6 千米.从甲地到乙地,李强行走了 1 0 小时;从乙地到甲地,李强行走了 11 小时. 问从甲地到乙地,各种路段分别是多少千米? 解:把来回路程 45×2=90(千米)算作例 13 是从两种东西的个数之间倍数关系, 例 14 是从两种东西的总钱数之间相等关系 (倍 数关系也可用类似方法),把两种东西合井成 一种考虑,实质上都是求两种东西的平均价, 就把“三”转化成“二”了. 例 15 是为例 16 作准备.全程.去时上坡,回来是下坡;去时下坡回来时 上坡.把上坡和下坡合并成“一种”路程,根据例 15, 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4 千米.现在形成一个非 常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头数 10+11=21, 总脚数 90,鸡、兔脚数分别是 4 和 5.因此平 路所用时间是 (90-4×21)÷(5-4)=6(小时).例 15 某人去时上坡速度为每小时走 3 千 米,回来时下坡速度为每小时走 6 千米,求他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从甲地至乙地,上坡和下坡用了 10-3=7 解:去和回来走的距离一样多.这是我们考 虑问题的前提. 45-5×3=30(千米). 平均速度=所行距离÷所用时间 (小时)行走路程是 单程平路行走时间是 6÷2=3(小时).15 又是一个“鸡兔同笼”问题.从甲地至乙地, 上坡行走的时间是 (6×7-30)÷(6-3)=4(小时).只能是 0,2,4 这三个数.由于 42 不能被 4 整 除, 和 4 都不合适.只能是考 25 题有 2 次 0 (考 20 题有 6 次). 答:其中考 25 题有 2 次.行走路程是 3×4=12(千米). 例 18 有 50 位同学前往参观,乘电车前 下坡行走的时间是 7-4=3 (小时) .行走路 程是 6×3=18(千米). 答:从甲地至乙地,上坡 12 千米,平路 1 5 千米,下坡 18 千米. 做两次“鸡兔同笼”的解法,也可以叫“两重 鸡兔同笼问题”.例 16 是非常典型的例题. 共出了 4 例 17 某种考试已举行了 24 次, 26 题.每次出的题数,有 25 题,或者 16 题, 或者 20 题.那么,其中考 25 题的有多少次? 还余下 50-30=20(人)都乘小巴钱也不 解:如果每次都考 16 题,16×24=384, 比 426 少 42 道题. 如果有 40 人乘电车 每次考 25 道题,就要多 25-16=9(道). 110-1.2×40=62(元). 每次考 20 道题,就要多 20-16=4(道). 还余下 50-40=10(人)都乘地下铁路前 就有 9×考 25 题的次数+4×考 20 题的次数=4 2. 请注意,4 和 42 都是偶数,9×考 25 题 次数也必须是偶数,因此,考 25 题的次数是偶 数,由 9×6=54 比 42 大,考 25 题的次数, 往,钱还有多(62>6×10).说明假设的乘电 车人数又多了.30 至 40 之间,只有 35 是 5 的 整数倍. 现在又可以转化成“鸡兔同笼”了: 总头数 50-35=15,16往每人 1.2 元,乘小巴前往每人 4 元,乘地下 铁路前往每人 6 元.这些同学共用了车费 110 元,问其中乘小巴的同学有多少位? 解:由于总钱数 110 元是整数,小巴和地 铁票也都是整数,因此乘电车前往的人数一定 是 5 的整数倍. 如果有 30 人乘电车, 110-1.2×30=74(元).够.说明假设的乘电车人数少了. 总脚数 110-1.2×35=68. 因此,乘小巴前往的人数是 (6×15-68)÷(6-4)=11. 答:乘小巴前往的同学有 11 位. 在“三”转化为“二”时,例 13、例 14、例 1 6 是一种类型.利用题目中数量比例关系,把两 种东西合并组成一种.例 17、 18 是另一种类 例 型.充分利用所求个数是整数, 以及总量的限制, 其中某一个数只能是几个数值.对几个数值逐一 考虑是否符合题目的条件.确定了一个个数,也 就变成“二”的问题了.在小学算术的范围内,学 习这两种类型已足够了.更复杂的问题,只能借 助中学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等代数方法去求解.3、交集:A、B 两个集合公共的元素,也就是那 些既属于 A,又属于 B 的元素,它们组成的集合 叫做 A 和 B 的交集,记作“A∩B”,读作“A 交 B”,如图阴影表示:容斥问题 一、知识点 1、集合与元素:把一类事物的全体放在一起就 形成一个集合。每个集合总是由一些成员组成 的,集合的这些成员,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如:集合 A={0,1,2,3,……,9},其中 0, 1,2,…9 为 A 的元素。 2、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集合 B 的元素所 组成的集合,叫做 A,B 的并集,记作 A∪B,记 号“∪”读作“并”。A∪B 读作“A 并 B”,用 图表示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集合 A,B 的并集 A ∪B。例:已知 6 的约数集合 A={1,2,3,6},10 的 约数集合 B={1,2,5,10},则 A∩B={1,2}。 4、容斥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 (用|A|表示集合 A 中元素的个数,如 A={1,2, 3},则|A|=3) 原理一:给定两个集合 A 和 B,要计算 A∪B 中 元素的个数,可以分成两步进行: 第一步:先求出∣A∣+∣B∣(或者说把 A,B 的一切元素都“包含”进来,加在一起); 第二步:减去∣A∩B∣(即“排除”加了两次 的元素) 总结为公式:|A∪B|=∣A∣+∣B∣-∣A∩B∣ 原理二:给定三个集合 A,B,C。要计算 A∪B ∪C 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先求∣A∣+∣B∣+∣C∣; 第二步:减去∣A∩B∣,∣B∩C∣,∣C∩A∣; 第三步:再加上∣A∩B∩C∣。 即有以下公式: ∣A∪B∪C∣=∣A∣+∣B∣+∣C∣-∣A∩B∣∣B∩C∣- |C∩A|+|A∩B∩C∣二、例题分析: 例 1 求不超过 20 的正整数中是 2 的倍数或 3 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分析:设 A={20 以内 2 的倍数},B={20 以内 3 的倍数},显然,要求计算 2 或 3 的倍数个数, 即求∣A∪B∣。 解 1:A={2,4,6,…20},共有 10 个元素, 即|A|=10 B={3,6,9,…18},共有 6 个元素,即|B|=6 A∩B={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3 的倍数}={6,12, 18},共有 3 个元素,即|A∩B|=3 所以∣A∪B∣=∣A∣+∣B∣-∣A∩B∣ =10+6-3=13,即 A∪B 中共有 13 个元素。 解 2:本题可直观地用图示法解答17例:已知 6 的约数集合为 A={1,2,3,6},10 的约数集合为 B={1,2,5,10},则 A∪B={1, 2,3,5,6,10} 如图,其中,圆 A 中放的是不超过 20 的正整数中 2 的倍数的全体;圆 B 中放的是不超过 20 的正整 数中 3 的倍数的全体,其中阴影部分的数 6,12,18 是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3 的倍数的数(即 A∩B 中的数)只要数一数集合 A∪B 中的数的个 数即可。 例 2 某班统计考试成绩, 数学得 90 分上的有 25 人;语文得 90 分以上的有 21 人;两科中至 少有一科在 90 分以上的有 38 人。问两科都在 90 分以上的有多少人? 解:设 A={数学成绩 90 分以上的学生} B={语文成绩 90 分以上的学生} 那么,集合 A∪B 表示两科中至少有一科在 90 分以上的学生,由题意知, ∣A∣=25,∣B∣=21,∣A∪B∣=38 现要求两科均在 90 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即求∣ A∩B∣,由容斥原理得 ∣A∩B∣=∣A∣+∣B∣-∣A∪B∣=25+21-38=8 点评:解决本题首先要根据题意,设出集合 A, B,并且会表示 A∪B,A∩B,再利用容斥原理求 解。 例 3 某班同学中有 39 人打篮球,37 人跑步, 25 人既打篮球又跑步,问全班参加篮球、跑步 这两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 解:设 A={打篮球的同学};B={跑步的同学} 则 A∩B={既打篮球又跑步的同学} A∪B={参加打篮球或跑步的同学} 应用容斥原理∣A∪B∣=∣A∣+∣B∣-∣A∩B ∣=39+37-25=51(人) 例 4 求在不超过 100 的自然数中,不是 5 的 倍数,也不是 7 的倍数有多少个? 分析:这个问题与前几个例题看似不相同,不 能直接运用容斥原理,要计算的是“既不是 5 的倍数,也不是 7 的倍数的数的个数。”但是, 只要同学们仔细分析题意,这只需先算出“100以内的 5 的倍数或 7 的倍数的数的个数。”再 从 100 中减去就行了。 解:设 A={100 以内的 5 的倍数} B={100 以内的 7 的倍数} A∩B={100 以内的 35 的倍数} A∪B={100 以内的 5 的倍数或 7 的倍数} 则有∣A∣=20,∣B∣=14,∣A∩B∣=2 由容斥原理一有:∣A∪B∣=∣A∣+∣B∣-∣A ∩B∣=20+14-2=32 因此,不是 5 的倍数,也不是 7 的倍数的数的 个数是:100-32=68(个) 点评:从以上的解答可体会出一种重要的解题 思想:有些问题表面上看好象很不一样,但经 过细心的推敲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 系,应当善于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 例 5 某年级的课外学科小组分为数学、 语文、 外语三个小组,参加数学小组的有 23 人,参加 语文小组的有 27 人,参加外语小组的有 18 人; 同时参加数学、语文两个小组的有 4 人,同时 参加数学、外语小组的有 7 人,同时参加语文、 外语小组的有 5 人;三个小组都参加的有 2 人。 问:这个年级参加课外学科小组共有多少人? 解 1:设 A={数学小组的同学},B={语文小组 的同学},C={外语小组的同学},A∩B={数学、 语文小组的同学},A∩C={参加数学、外语小组 的同学},B∩C={参加语文、外语小组的同学}, A∩B∩C={三个小组都参加的同学} 由题意知:∣A∣=23,∣B∣=27,∣C∣=18 ∣A∩B∣=4,∣A∩C∣=7,∣B∩C∣=5,∣A∩ B∩C∣=2 根据容斥原理二得: ∣A∪B∪C∣=∣A∣+∣B∣+∣C∣-∣A∩B∣∣A∩C|-∣B∩C|+|A∩B∩C∣ =23+27+18-(4+5+7)+2 =54(人) 解 2: 利用图示法逐个填写各区域所表示的 集合的元素的个数,然后求出最后结果。18 人,把 12 填在三个圆圈的公共部分内(图中阴 影部分),其它 6 部分填上题目中所给出的不 同爱好的同学的人数(注意,有的部分的人数 要经过简单的计算)其中设既喜欢看电影又喜 欢看球赛的人数为χ,这样,全班同学人数就 是这 7 部分人数的和,即 16+4+6+(40-χ)+(36-χ)+12=100 解得 χ=14 只喜欢看电影的人数为 36-14=22设 A、B、C 分别表示参加数学、语文、外语 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图分割成七个互不相交 的区域,区域Ⅶ(即 A∩B∩C)表示三个小组都 参加的同学的集合,由题意,应填 2。区域Ⅳ表 示仅参加数学与语文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人 数为 4-2=2(人)。区域Ⅵ表示仅参加数学与外 语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人数为 7-2=5(人)。 区域Ⅴ表示仅参加语文、外语小组的同学的集 合,其人数为 5-2=3(人)。区域Ⅰ表示只参加 数学小组的同学的集合, 其人数为 23-2-2-5=14 (人)。同理可把区域Ⅱ、Ⅲ所表示的集合的 人数逐个算出,分别填入相应的区域内,则参 加课外小组的人数为; 14+20+8+2+5+3+2=54(人) 点评:解法 2 简单直观,不易出错。由于各个 区域所表示的集合的元素个数都计算出来了, 因此提供了较多的信息,易于回答各种方式的 提问。 例 6 学校教导处对 100 名同学进行调查,结 果有 58 人喜欢看球赛,有 38 人喜欢看戏剧, 有 52 人喜欢看电影。另外还知道,既喜欢看球 赛又喜欢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电影)的有 6 人, 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球赛) 的有 4 人,三种都喜欢的有 12 人。问有多少同 学只喜欢看电影?有多少同学既喜欢看球赛又 喜欢看电影(但不喜欢看戏剧)?(假定每人 至少喜欢一项) 解法 1:画三个圆圈使它们两两相交,彼此分 成 7 部分(如图)这三个圆圈分别表示三种不 同爱好的同学的集合,由于三种都喜欢的有 12解法 2:设 A={喜欢看球赛的人},B={喜欢看 戏剧的人},C={喜欢看电影的人},依题目的条 件有|A∪B∪C|=100,|A∩B|=6+12=18(这里加 12 是因为三种都喜欢的人当然喜欢其中的两 种),|B∩C|=4+12=16,|A∩B∩C|=12,再设 |A∩C|=12+χ由容斥原理二:|A∪B∪C |=|A|+|B|+|C|-|A∩B|-|A∩C|-|B∩C|+|A∩B ∩C| 得:100=58+38+52-(18+16+х+12)+12 解得:х=14 ∴36-14=22 所以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球赛的人数为 14, 只喜欢看电影的人数为 22。 点评:解法 1 没有用容斥原理公式,而是先分 别计算出(未知部分设为х)各个部分(本题 是 7 部分)的数目,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等于总 数,这种计算方法也叫“分块计数法”,它是 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有关问题,希望同学们 能逐步掌握此类方法,它比直接用容斥原理公 式更直观,更具体。 例 7、某车间有工人 100 人,其中有 5 个人只 能干电工工作,有 77 人能干车工工作,86 人能 干焊工工作,既能干车工工作又能干焊工工作 的有多少人? 解:工人总数 100,只能干电工工作的人数是 5 人,除去只能干电工工作的人,这个车间还有 95 人。 利用容斥原理,先多加既能干车工工作19 又能干焊工工作的这一部分,其总数为 163,然 后找出这一公共部分,即 163-95=68 例 8,某次语文竞赛共有五道题(满分不是 100 分),丁一只做对了(1)、(2)、(3) 三题得了 16 分;于山只做对了(2)、(3)、 (4)三题,得了 25 分;王水只做对了(3)、 (4)、(5)三题,得了 28 分,张灿只做对了 (1)、(2)、(5)三题,得了 21 分,李明 五个题都对了他得了多少分? 解:由题意得:前五名同学合在一起,将五 个试题每个题目做对了三遍,他们的总分恰好 是试题总分的三倍。五人得分总和是 16+25+30+28+21=120。因此,五道题满分总和 是 120÷3=40。所以李明得 40 分。 例 9,某大学有外语教师 120 名,其中教英语 的有 50 名,教日语的有 45 名,教法语的有 40 名,有 15 名既教英语又教日语,有 10 名既教 英语又教法语,有 8 名既教日语又教法语,有 4 名教英语、日语和法语三门课,则不教三门课 的外语教师有多少名? 解:本题只有求出至少教英、日、法三门课 中一种的教师人数,才能求出不教这三门课的 外语教师的人数。至少教英、日、法三门课中 一种教师人数可根据容斥原理求出。根据容斥 原理,至少教英、日、法三门课中一种的教师人 数为 50+45+40-15-10-8+4=106(人)不教这三 门课的外语教师的人数为 120-106=14(人)还要弄清此时此刻另外的人或车处于什么位 置,他(它)与前两者有什么关系。 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时,最好画线段图帮 助思考 理解并熟记下面的结论,对分析、解答复 杂的行程问题是有好处的。(3)甲的速度是 a,乙的速度是 b,在相同 时间内,甲、乙一共行的【例 1】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如果两人都按原定速度行进,那么 4 小时相遇;现在两人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 1 千米,那么 5 小时相遇。A、B 两地相距多少千 米? 【分析】可以想象,如果甲、乙两人以现 分析】 在的速度(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 1 千米)仍然 走 4 小时,那么他们不能相遇,而是相隔一段 路。这段路的长度是多少呢?就是两人 4 小时 一共比原来少行的路。由于以现在的速度行走, 他们 5 小时相遇,换句话说,再行 1 小时,他 们恰好共同行完这段相隔的路。这样,就能求 出他们现在的速度和了。 【解】1×4×2÷(5-4)×5=40(千米) 这道题属于相遇问题,它的基本关系式是: 速度和×时间= (相隔的) 路程。 但只有符合 “同 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相同时间相遇”这样 的特点才能运用上面的关系式。不过,当出现 “不同时出发”或“没有相遇(而是还相隔一20行程问题 两个速度不同的人或车,慢的先行(领先)一 段,然后快的去追,经过一段时间快的追上慢 的。这样的问题一般称为追及问题。有时,快 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 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 作追及问题,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满足 速度差×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 对于有三个以上人或车同时参与运动的行 程问题,在分析其中某两个的运动情况的同时, 段路)”的情况时,应该通过转化条件,然后 应用上面的关系式。 【例 2】小王、小张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小 时 4.8 千米和 5.4 千米。小李骑车的速度为每 小时 10.8 千米。小王、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小 李从乙地到甲地,他们三人同时出发,在小张 与小李相遇 5 分钟后,小王又与小李相遇。小 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多长时间? 【分析】为便于分析,画出线段图 36-1: 分析】【分析】 先画出示意图图 37-1 如下 (图 37-1 中 A 点表示爸爸第一次追上小明的地方, 点表 B 示他第二次追上小明的地方)。从图 37-1 上看 出,在相同时间(从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 内,小明从 A 点到 B 点,行完(8-4=)4 千米; 爸爸先从 A 点到家, 再从家到 B 点, (8+4=) 行完 12 千米。可见,爸爸的速度是小明的(12÷4=) 3 倍。从而,行完同样多的路程(比如从家到 A 点),小明所用的时间就是爸爸的 3 倍。图中 C 点表示小张与小李相遇地点, 点表 D 示他们相遇时小王所在地点。 根据题意,小王从 D 点、小李从 C 点同时 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5 分钟相遇。因此,DC 的长为由于小明从家出发 8 分钟后爸爸去追他, 并且在 A 点追上,所以,小明从家到 A 点比爸 爸多用 8 分钟。这样可以算出,小明从家到 A 所用的时间为 8÷(3-1)×3=12(分) 【解】8÷(3-1)×3×X2=24(分)这段长度也是相同时间内,小张比小王多 行的路程。这里的“相同时间”指从三人同时 出发到小张与小李相遇所经过的时间。这段时 间为 1.3÷(5.4-4.8)×60=130(分) 这就是说,小张行完 AC 这段路(也就是小 李行完 CB 这段路)用了 130 分钟,而小李的速 度是小张速度的 2(=10.8÷5.4)倍,所以小李 行完 AC 这段路只需小张的一半时间(65 分)。 (留给读者完成, 答案是 195 分钟。 ) 【解】 【例 3】上午 8 点 8 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 出发, 8 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 家 4 千米的地方追上小明。然后爸爸立即回家, 到家后又立即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 候,离家恰好是 8 千米。问这时是几点几分?【例 4】甲、乙两车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 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 45 千米,乙车 每小时行 36 干米。相遇以后继续以原来的速度 前进,各自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这样不 断地往返行驶。已知途中第二次相遇地点与第 三次相遇地点相距 40 千米。A、B 两地相距多 远? 【分析】 我们同样还是画出示意图 37-2 (图 37-2 中 P、M、N 分别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 次相遇地点):21 设 AB 两地的距离为“1”。由甲、乙两车 的速度可以推知:在相同时十次相遇时,甲还需跑多少米才能回到出发 点? 【分析】要知道甲还需跑多少米才能回到 出发点,实质上只要知道甲最后一次离开出发 点又跑出了多少米。我们先来看看甲从一开始 到与乙第十次相遇时共跑了多远。不难知道, 这段时间内甲、乙两人共跑的路程是操场周长 的 10 倍(300×10=3000 米)。因为甲的速度为 每秒钟跑 3.5 米,乙的速度为每秒钟跑 4 米, 由上一讲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时间内甲共行 1400通过演示我们还可以知道,第二次相遇时, 甲、 乙两车一共行完了 3 个全程 (AB+BM+BA+AM) ; 第三次相遇时,它们一共行完了 5 个全程 (AB+BA+AN+BA+AB+BN)。 下面,我们只要找出与“40 千米”相对应 的分率(也就是 MN 占全程的几分之几)。 【解】知道甲还需行 100(=300-200)米。(圈)……200(米) 300-200=100(米) 【例 6】如图 38-1,A、B 是圆的一条直径 的两端,小张在 A 点,小王在 B 点,同时出发 逆时针而行,第一周内,他们在 C 点第一次相 遇, D 点第二次相遇。 在 已知 C 点离 A 点 80 米, D 点离 B 点 60 米。求这个圆的周长。注意:为了保证计算正确,应当在示意图 中标上三次相遇时甲、乙两车行的方向。 我们来讨论封闭线路的行程问题。 解决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 仍要抓住 “路 程=速度×时间”这个基本关系式,搞清路程、 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可以转化为非封 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来解决。在求两个沿封闭 路线相向运动的人或物体相遇次数时,还可以 借助图示直观地解决。 直线上的来回运动、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夹 角问题,实质上也是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 【例 5】甲、乙两名同学在周长为 300 米圆 形跑道上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练习跑步,甲每 秒钟跑 3.5 米,乙每秒钟跑 4 米,问:他们第【分析】这是一个圆周上的追及问题。从 一开始运动到第一次相遇,小张行了 80 米,小 王行了“半个圆周长+80”米,也就是在相同的 时间内,小王比小张多行了半个圆周长,然后, 小张、小王又从 C 点同时开始前进,因为小王 的速度比小张快,要第二次再相遇,只能是小 王沿圆周比小张多跑一圈。从第一次相遇到第 二次相遇小王比小张多走的路程(一个圆周长) 是从开始到第一次相遇小王比小张多走的路程22 (半个圆周长)的 2 倍。也就是,前者所花的 时间是后者的 2 倍。对于小张来说,从一开始 到第一次相遇行了 80 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 次相遇就应该行 160 米,一共行了 240 米。这 样就可以知道半个圆周长是 180(=240-60)米。 【解】(80+80×2-60)×2=360(米) 【例 3】2 点整以后,经过多长时间时针与 分钟第一次垂直、第三次垂直? 【分析】分针的速度比时针快,2 点整时, 分针在时针后面 2 格,要使分针与时针第一次 垂直,分针应在时针前面 3(=12÷4)格。也就 是说,这段时间内分针应比时针多走 5 格。而 分针每小时走 12 格,时针每小时走 1 格。275,362,612。那么,第二层楼代表哪 个三位数?【分析】仔细观察图 25-1 和组成四 分析】 个三位数的 12 个数字,“2”出现 3 次, 两次在个位,一次在百位。容易看出图 2 (a)代表“2”,再从“6”、“7”都 出现两次,并根据它们所在的数位以及 与 “2” 的关系, 可推知: 25-2 中 图 (b) 、 (c)分别代表“6”和“7”。后,时针才能与分针第一次垂直。 每个小时内时针与分针重合一次垂直两 次。 时针与分针第三次垂直,分针应比时针多 跑(5+12=)17 格。所以要经【解】第二层楼代表 612。 【例 2】有 8 个球编号是①至⑧,其 中有 6 个球一样重,另外两个球都轻 1 克。为了找出这两个轻球,用天平称了 3 次。结果如下:推理原理 解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到未知的结论, 除了计算外,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推 理。通常,我们把主要依靠推理来解的 数学题称为推理问题。 【例 1】有一座四层楼(图 25-1), 每层楼有 3 个窗户,每个窗户有 4 块玻 璃,分别是白色和蓝色,每个窗户代表 一个数字,从左到右表示一个三位数, 四个楼层所表示的三位数分别是 791,第一次 ①+②比③+④重 第二次 ⑤+⑥比⑦+⑧轻 第三次 ①+③+⑤与②+④+⑧一样 重,那么,两个轻球的编号是__和__。 【分析】从第一次称的结果看,③、 分析】 ④两球中有一个轻;从第二次称的结果 看,⑤、⑥两球中有一个轻;从第三次 称的结果看,①、③、⑤三球中有一个 轻,②、④、⑧三个球中也有一个轻。 综合上面推出的结果,可找出两个轻球。23 【解】两个轻球的编号是④和⑤。 说明:在上面的推理中,我们省去 了一步,也就是:排除了①、③、⑤与 ②、④、⑧中都没有轻球的那种可能。 因为容易用反证法导出“⑥、⑦”都是 轻球”这一结论与第二次称的结果相矛 盾。 【例 3】如图 25-3,每个正方体的 六个面上分别写着 1~6 这六个数字,并 且任意两个相对的面上所写的两个数字 之和都等于 7。 把这样的五个正方体一个 挨着一个连接起来后,紧挨着的两个面 上两个数字之和都等于 8。 3 中打 图 “?” 的这个面上所写的数字是__。知:以 2∶0 赢荷兰队的不可能是意大利 队(因为意大利队没有进球),只可能 是德国队(记 2 分)。既然荷兰队输给 德国队,那么它胜的一场一定是对意大 利队,而且比分为 1∶0。德、意两队以 0∶0 踢平(各记 1 分)。 【解】德国队得了 3 分。 【 例 5】 某楼住着 4 个女孩和两个男孩, 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大的 10 岁,最 小的 4 岁。 最大的男孩比最小的女孩大 4 岁,最大的女孩比最小的男孩也大 4 岁。 最大的男孩多少岁? 【分析】最大的孩子(10 岁的)不 分析】 是男孩,就是女孩。如果 10 岁的孩子是 男孩,那么,根据题意,最小的女孩是 6 岁(6=10-4),从而,最小的男孩是 4 岁, 再根据题意, 最大的女孩是 8 岁 (8=4 +4)。这就是说,4 个女孩最小的 6 岁, 最大的 8 岁,其中必有两个女孩同岁, 但这与已知条件“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 矛盾。所以 10 岁的孩子不是男孩,而是 女孩。最小(4 岁)的孩子也是女孩。 【解】最大的男孩是 4+4=8(岁)。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用了这样的 性质:如果 4 个自然数只能取三种不同 的值,那么其中必定有两个数相等。 【例 6】一次象棋比赛共有 10 名选 手参加,他们分别来自甲、乙、丙三个 队,每个选手都与其余 9 名选手各赛 1 盘,每盘棋的胜者得 1 分,负者得 0 分, 平局双方各得 0.5 分。结果,甲队选手 平均得 4.5 分,乙队选手平均得 3.6 分, 丙队选手平均得 9 分。那么,甲、乙、 丙三队参加比赛的选手人数各多少? 【分析】这次比赛共需比 9+8+7 分析】 +……+2+1=45(盘)。因为每盘比赛 双方得分的和都是 1 分(1+0=1 或 0.5 ×2=1),所以 10 名选手的总得分为 1 ×45=45 (分) 每个队的得分不是整数, 。24分析】 【分析】根据题意,容易推知拐弯 处的那个正方体的右侧面上写的数字可 能是“2”,也可能是“5”。但用反证 法可把第 1 种情况排除。 怎样排除? (留 给读者完成) 【解】打“?”的这面上写着“3”。 【例 4】德国队、意大利队、荷兰队 进行一次足球比赛,每队与另两支队各 赛一场。已知:(1)意大利队总进球数 是 0,并且有一场打了平局;(2)荷兰 队总进球数是 1,总失球数是 2,并且该 队恰好胜了一场。按规则:胜一场得 2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 0 分。问 德国队得了__分。 分析】 【分析】由条件(2)知,荷兰队胜 了一场,而不进球是不可能胜的,但它 的总进球数只有 1,说明这场比赛它以 1∶0 取胜。又因为它总失球数 2,所以 另一场比赛以 0∶2 输了。再由条件(1) 就是“a.5”这样的小数。由于乙队选手 平均得 3.6 分,3.6 的整数倍不可能是 “a.5”这样的小数。所以,乙队的总得 分是 18 或 36。但 36÷3.6=10,而三个 队一共才 10 名选手(矛盾)。所以,乙 队的总分是 18 分,有选手 18÷3.6=5 (名)。甲、丙两队共有 5 名选手。 由于丙队的平均分是 9 分,这个队 总分只可能是 9 分、18 分(不可能是 27 分。因为 27+18=45,甲队选手总得分为 0 分) 丙队选手人数相应为 1 名、 名, , 2 甲队选手人数相应为 4 名、 名, 3 经试验, 甲队 4 名选手,丙队 1 名选手。 【例 7】将 1~8 这 8 个自然数分成 两组,每组四个数,并使两组数之和相 等。从 A 组拿一个数到 B 组后,B 组的数 之和将是 A 组剩下三个数之和的 2 倍; 从 B 组拿一个数到 A 组后, 组剩下的三 B 个数之和是 A 组五个数之的整数倍不是整数, 就是小数部分为 0.5 的带小数”,“3.6 的整数倍不可能是 a.5 这种形式”等。另外,像例 2、例 3 中“总分 45 分”、“共 10 名选手”、 “A 组剩下三数之和为 12”等,都是推 理的重要根据。 逻辑推理问题。 解这类题通常要借助于 表格。 【例 8】五封信,信封完全相同,里 面分别夹着红、蓝、黄、白、紫五种颜 色的卡片。现在把它们按顺序排成一行, 让 A、B、C、D、E 五人猜每只信封内所 装卡片的颜色。 A 猜:第 2 封内是紫色,第 3 封是黄 色; B 猜:第 2 封内是蓝色,第 4 封是红 色; C 猜:第 1 封内是红色,第 5 封是白 色;【分析】1~8 这 8 个数之和为 36, 分析】 分成的两组每组 4 个数之和为 36÷ 2=18。第一次拿数后,A 组剩下三数的和 为 36÷(1+2)=12,拿出D 猜:第 3 封内是蓝色,第 4 封是白 色; E 猜:第 2 封内是黄色,第 5 封是紫 色。 然后,拆开信封一看,每人都猜对 一种颜色,而且每封都有一人猜中。请 你根据这些条件,再猜猜,每封信中夹 什么颜色的卡片? 【分析】把已知条件简明地记录在 分析】 表格中(如图 27-1)。选择其中一只信 封作为“突破口”。比如第 3 封,A 猜的 是黄色,D 猜的却是蓝色。由已知条件, 这只信封内的卡片不是蓝色,就是黄色。 假如第 3 封是蓝色,那么逐步推理可导 出矛盾:白色卡片没人猜对,见图 27-1, “白”这栏下面 5(×)、4(×)。这 说明假设不正确,第 3 封内应是黄色。25接下去推就容易了,只要把剩下的 1、2、 4、5、7、8 分成两组,其中 A 组另三个 数之和为 18-6=12。 【解】A 组:1,4,6,7;B 组:2, 3,5,8。 教练员提示语 在运用试验法(排除法)时,应想 办法使试验的次数尽可能少些,这就需 要用足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有意识 地寻找别的限制条件。如例 2 中“0.5 由此推出其它各封内的颜色(见图 27-2 中的“√”)。 【例 9】赵、钱、孙、李四人,一个 是教师,一个是售货员,一个是工人, 一个是机关干部。试根据以下条件,判 断这四人的职业。教练员提示语 解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表格, 使已知条件及推出的有用结论一目了 然。在表格中,对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结果要及时注上“√”(或“×”), 以免影响推理的速度,或被错误信息干 扰思路。 除了常用的反证法、排除法外,还 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 “两 比如 件互相矛盾对立(不能都存在)的事, 如果一件不正确,另一件必定正确”。(1)赵和钱是邻居,每天一起骑车 上班; (2)钱比孙年龄大; (3)赵在教李打太极拳; (4)教师每天步行去上班; (5)售货员的邻居不是机关干部; (6)机关干部和工人互不相识; (7)机关干部比售货员和工人年龄 都大。 分析】 【分析】由条件(4)和条件(1) 可知赵、钱都不是教师。由条件(2)和 条件(7),可推知孙不是干部。如果是 的话,钱不是工人或售货员,钱又不是 教师。于是,钱也是干部,矛盾。这样 我们得到下表。下面几步推理也用表格 说明。数字推理题型及讲解 I 数字推理的题目就是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 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 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 个最合理的一个作为答案. 按照数字排列的规律, 数字推理题一般可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 一、奇、偶:题目中各个数都是奇数或偶数, 或间隔全是奇数或偶数: 1、全是奇数: 例题:1 5 3 7 ( ) A .2 B.8 C.9 D.12 解析:答案是 C ,整个数列中全都是奇数,而 答案中只有答案 C 是奇数 2、全是偶数: 例题:2 6 4 8 ( ) A. 1 B. 3 C. 5 D. 1026 解析:答案是 D ,整个数列中全都是偶数,只 有答案 D 是偶数。 3、奇、偶相间 例题:2 13 4 17 6 ( ) A.8 B. 10 C. 19 D. 12 解析:整个数列奇偶相间,偶数后面应该是奇 数 ,答案是 C 练习:2,1,4,3,( ),5 99 年考题 二、排序:题目中的间隔的数字之间有排序规 律 1、例题:34,21,35,20,36( ) A.19 B.18 C.17 D.16 解析:数列中 34,35,36 为顺序,21,20 为 逆序,因此,答案为 A。 三、加法:题目中的数字通过相加寻找规律 1、前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 例题:4,5,( ),14,23,37 A.6 B.7 C.8 D.9 注意: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这个方 法可以用到任何题型; 解析:4+5=9 5+9=14 9+14=23 14+23=37, 因此,答案为 D; 练习:6,9,( ),24,39 // 1,0,1,1, 2,3,5,( ) 2、前两数相加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 例题:22,35,56,90,( ) 99 年考题 A.162 B.156 C.148 D.145 解析: 22+35-1=56 35+56-1=90 56+90-1=145,答案为 D 四、减法:题目中的数字通过相减,寻找减得 的差值之间的规律 1、前两个数的差等于第三个数: 例题:6,3,3,( ),3,-3 A.0 B.1 C.2 D.3 答案是 A 解析:6-3=3 3-3=0 3-0=3 0-3=-3 提醒您别忘了:“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 律” 2、等差数列: 例题:5,10,15,( ) A. 16 B.20 C.25 D.30 答案是 B.解析: 通过相减发现: 相邻的数之间的差都是 5, 典型等差数列; 3、二级等差:相减的差值之间是等差数列 例题:115,110,106,103,( ) A.102 B.101 C.100 D.99 答案是 B 解析:邻数之间的差值为 5、4、3、(2), 等 差数列,差值为 1 103-2=101 练习:8,8,6,2,( ) // 1,3,7,13, 21,31,( ) 4、二级等比:相减的差是等比数列 例题:0,3,9,21,45, ( ) 相邻的数的差为 3,6,12,24,48,答案为 93 例题:-2,-1,1,5,( ),29 ---99 年考题 解析: (-2) , (-1) 5-1=4, -1=1 1=2, 13-5=8, 29-13=16 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值为:1,2,4, 8,16,所 以答案是 13 5、相减的差为完全平方或开方或其他规律 例题:1,5,14,30,55, ( ) 相邻的数的差为 4,9,16,25,则答案为 55+36=91 6、相隔数相减呈上述规律: 例题:53,48,50,45,47 A.38 B.42 C.46 D.51 解析:53-50=3 50-47=3 48-45=3 45-3=42 答 案为 B 注意:“相隔”可以在任何题型中出现 五、乘法: 1、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 例题:1,2,2,4,8,32,( ) 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答案是 256 2、前一个数乘以一个数加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 数,n1×m+a=n2 例题:6,14,30,62,( ) A.85 B.92 C.126 D.250 解析:6×2+2=14 14×2+2=30 30×2+2=62 62×2+2=126,答案为 C 练习:28,54,106,210,( ) 3、两数相乘的积呈现规律:等差,等比,平方,... 例题:3/2, 2/3, 3/4,1/3,3/8 ( ) (99 年海关考题) A. 1/6 B.2/9 C.4/3 D.4/927 解析:3/2×2/3=1 2/3×3/4=1/2 3/4× 1/3=1/4 1/3×3/8=1/8 3/8×?=1/16 答案是 A 六、除法: 1、两数相除等于第三数 2、两数相除的商呈现规律:顺序,等差,等比, 平方,... 七、平方: 1、完全平方数列: 正序:4,9,16,25 逆序:100,81,64,49,36 间序:1,1,2,4,3,9,4,(16) 2、前一个数的平方是第二个数。 1) 直接得出:2,4,16,( ) 解析: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三个数,答案为 256。 2)前一个数的平方加减一个数等于第二个数: 1,2,5,26,(677) 前一个数的平方减 1 等于第三个数,答案为 677 3、隐含完全平方数列: 1)通过加减化归成完全平方数列:0,3,8, 15,24,( ) 前一个数加 1 分别得到 1,4,9,16,25,分 别为 1,2,3,4,5 的平方,答案为 6 的平方 36。 2)通过乘除化归成完全平方数列: 3,12,27,48,( ) 3, 12,27,48 同除以 3,得 1,4,9,16,显 然,答案为 75 3)间隔加减,得到一个平方数列: 例:65,35,17,( ),1 A.15 B.13 C.9 D.3 解析:不难感觉到隐含一个平方数列。进一步思 考发现规律是:65 等于 8 的平方加 1,35 等于 6 的平方减 1,17 等于 4 的平方加 1,所以下一 个数应该是 2 的平方减 1 等于 3,答案是 D. 练习 1:65,35,17,(3 ),1 A.15 B.13 C.9 D.3 练习 2: 0, 2, 8, (24 ) A.24 B.32 C.36 18, D.52( 99 考题) 八、开方: 技巧:把不包括根号的数(有理数),根号外的数, 都变成根号内的数,寻找根号内的数之间的规律: 是存在序列规律,还是存在前后生成的规律。九、立方: 1、立方数列: 例题:1,8,27,64,( ) 解析:数列中前四项为 1,2,3,4 的立方,显 然答案为 5 的立方,为 125。 2、立方加减乘除得到的数列: 例题:0,7,26,63 ,( ) 解析:前四项分别为 1,2,3,4 的立方减 1, 答案为 5 的立方减 1,为 124。 十、特殊规律的数列: 1、前一个数的组成部分生成第二个数的组成部 分: 例题:1,1/2,2/3,3/5,5/8,8/13,( ) 答案是:13/21,分母等于前一个数的分子与分 母的和,分子等于前一个数的分母。 2、数字升高(或其它排序),幂数降低(或其 它规律)。 例题:1,8,9,4,( ),1/6 A.3 B.2 C.1 D.1/3 解析:1,8,9,4,( ),1/6 依次为 1 的 4 次方,2 的三次方,3 的 2 次方(平方),4 的 一次方,( ),6 的负一次方。存在 1,2, 3,4,( ),6 和 4,3,2,1,( ),-1 两个序列。答案应该是 5 的 0 次方,1。数字推理题型及讲解 II 以上我们介绍了数字推理的基本题型和规律, 下面我们归纳总结: 数字推理的主要是通过加、减、乘、除、平方、 开方等方法来寻找数列中各个数字之间的规 律,从而得出最后的答案。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 系分为两大类: 一、相邻数之间通过加、减、乘、除、平方、 开方等方式发生联系,产生规律,主要有以下 几种规律: 1、 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等于第三数 2、 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后再加或者减 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 3、 等差数列:数列中各个数字成等差数列28 4、 二级等差: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 值成等差数列 5、 等比数列 :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6、 二级等比: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 值成等比数列 7、 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 8、 前一个数的平方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 第二个数; 9、 前一个数乘一个倍数加减一个常数等于第 二个数; 10、 隔项数列:数列相隔两项呈现一定规律, 11、 全奇 、全偶数列 12、 排序数列 二、数列中每一个数字本身构成特点形成各个 数字之间的规律。 1、 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 n 的平方构成或者 是 n 的平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或者是 n 的平 方加减 n 构成 2、 每一个数字都是 n 的立方构成或者是 n 的 立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 或者是 n 的立方加减 n 3、 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 n 的倍数加减一个 常数 以上是数字推理的一些基本规律,考生必须掌 握。但掌握这些规律后,怎样运用这些规律以 最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 这就需要学员在对各种题型认真练习的基础 上,应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和技巧。 这里我们提供为刚刚接触数字推理题型的学员 提供一种最基本的解题思路,学员按照这种思 路来训练自己,能够逐步熟悉各种题型,掌握 和运用数字推理的基本规律。当学员对题型和 规律已经很熟悉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总结的 简单方法来解答问题。 第一步,观察数列特点,看是否存是隔项数列, 如果是,那么相隔各项按照数列的各种规律来 解答 第二步,如果不是隔项数列,那么从数字的相 邻关系入手,看数列中相邻数字在加减乘除后 符合上述的哪种规律,然后得出答案。 第三步,如果上述办法行不通,那么寻找数列 中每一个数字在构成上的特点,寻找规律。 当然,也可以先寻找数字构成的规律,在从数 字相邻关系上规律。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是数字 推理的一般规律,学员在对各种基本题型和规律掌握后,很多题是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和心算 得出答案的。 例题: 1、4,5,7,11,19 ( )(2002 年试题) A、27 B、31 C 35 D 41 解题思路:1、首先此题不是隔项数列。两个数 相加不等于第三数。两个数相减的差为 1,2, 4,8,分别是 2 的 0 次方,1 次方,2 次方,3 次方,因此,答案应为 19 加上 2 的 4 次方,即 35,答案为 C。 例题 2:34 36 35 35 ( )34 37 ( )(2002 年试题) A36,33 B33,36 C37,34 D34,37 解题思路:首先观察数列,看是否为隔项数列。 此数列, 隔项分别为 34 35 () 37 和 36 35 34 ( )两个数列,答案为 A。数的运算问题 1、 考生首先要明确出题者的本意不是让考生 来花费大量时间计算,题目多数情况是一种判 断和验证过程,而不是用普通方法的计算和讨 论过程,因此,往往都有简便的解题方法。 2、 认真审题,快速准确地理解题意,并充分 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信息;通过练习,总结各 种信息的准确含义,并能够迅速反应,不用进 行二次思维。 3、 努力寻找解题捷径。大多数计算题都有捷 径可走,盲目计算可以得出答案,但时间浪费 过多。直接计算不是出题者的本意。平时训练 一定要找到最佳办法。考试时,根据时间情况, 个别题可以考虑使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但平 时一定要找到最佳方法。29 4、 通过训练和细心总结,尽量掌握一些数学 运算的技巧、方法和规则,熟悉常用的基本数 学知识; 5、 通过练习,针对常见题型总结其解题方法; 6、 学会用排除法来提高解析:这是一道计算题,题中每个数字都可以 分解为 2000 减一个数字的形式 2000×6-(5 +4+3+2+1)尾数为 100-15=85 得 A 注意:1、2000×6-(5+4+3+2+1)尽量不 要写出来,要心算; 2、1+2+。。+5=15 是常识,应该及时反应数学运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题型: 基本解题方法: 1、尾数排除法:先计算出尾数,然后用尾数与 答案中的尾数一一对照,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2、简便计算:利用加减乘除的各种简便算法得 出答案。 通过下面的例题讲解,来帮助您加深对上述方 法理解,学会灵活运用上述方法解题。 1、加法: 例 1、425+683+544+828 484 C.2486 D.2488 解题思路:先将各个数字尾数相加,然后将得 到的数值与答案的尾数一一对照得出答案。尾 数相加确定答案的尾数为 0,BCD 都不符合, 用排除法得答案 A; A.2480 B.2出来; 3、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折蜻蜓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