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的推算。猜一个数字?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与新思考
【摘要】:
本论文的目的是深入研究《素问》运气理论,揭示运气理论的来源、运气理论的基本概念如五运、六气及五行理论的含义,证实时间对于人体疾病的影响。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离散数学》的数学分析、归纳、演绎等推理方式。
“运气之说,出于王冰补《素问》七篇,而见于褚澄《遗书》。”,正因为如此,古代医家关于运气学说向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持完全否认的态度,如缪希雍、王履、黄仲理、周礼、何梦瑶、张倬、万全等,反对的理由大体有几种,一种直接以运气学说是唐代王冰补入的,所以反对;一条种以伤寒的相关看法为基准,发现运气学说有些说法与伤寒不一致,所以反对;另一种对运气学说了解得非常粗浅,觉得与实际不一致,所以反对。很显然,这些反对的理由细究下来,都是无法真正成立的。关于运气学说的另一种观点是完全赞成,以王冰本人为代表,认为一旦研究透彻运气学说“能究其言,见之天生,可以延生;见之天杀,可以逃杀。”,更有谚语流传“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刘温舒则认为运气学说是《素问》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清代高士宗在《本草崇原》里用运气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药效,著书成说。王琦认为用运气学说的观点诠解药物功效,才能“得其纲领,无不贯通”,否则便是“舍其本而末是图”。清代唐宗海在《本草问答》里也从五云六气的角度来描述药物的功效。历史上还有其他医家非常看重五运六气学说如清代的潘楫、张隐腌等。这些医家在他们临床诊病和著述立说里,都明确应用了运气学说的知识,所以他们对运气学说的看法更值得后人相信。
古代医家研究运气学说的方法一般可归为五类:
一、注解《素问》关于运气学说的篇章
这种方法采用的最多,如清代汪昂著《素问灵枢类篡约注》,直接对《素问》里运气学的条文进行了注解。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
在这一句里,“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素问》原文,“(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括号里的部分是汪昂的注解。这一句里出现五运,所以汪昂注明了是五运的具体内容是金木水火土,顺便也提到了六气的内容是风寒暑湿燥火。其它的注释都与此类似。
二、重新整理五运六气学说,使得更好阅读
《素问》五运六气学说散见于各个篇章,初学者读起来很难窥探全貌,所以历史上有部分医家对《素问》五运六气学说的各篇章作了综合的整理,如清代章楠著《灵素节注类编》里专门有《运气提纲》一章,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章楠总结概括了《素问》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先介绍五运、六气的具体内容,次介绍五运、六气与时间的联系,再介绍五运、六气的详细知识,接着介绍五运、六气异常所导致的疾病,继续介绍五运、六气异常导致疾病的治疗方法,最后介绍应用五运六气的注意事项,显然更有利于后学者对运气学说有全面的把握。
三、用口诀和图表来帮助对运气学内容的掌握
《素问》中运气学说的内容单纯用文字表示,由于涉及到天干地支、五运六气,都是不容易熟悉和记忆的内容,所以,古代有部分医家给这些内容编撰了口诀和图表,以利于记忆。这方面的医家代表是明代的陈荩斋,他著有《荩斋医要》一书。在这书里给出了五运六气的系列口诀和图表,看上去一目了然,显然有助于对运气学说的掌握。
四、用运气学的理论阐释《素问》其它内容
首先认为运气学说是正确的,然后以运气学说的知识来解释《素问》里的其它内容,反过来也加深或强化对运气学知识的理解,是古代医家研究运气学说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代表首推金代医家刘完素,他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用五运六气的内容来阐述病机的含义,既可以加强对五运六气的深入理解,也可以加强对上述病机的深入理解,一举两得。
五、用运气学说相关理论阐释药物功效
刘完素先生用运气学理论解释《素问》病机十九条,唐宗海先生则用五运六气学说来阐释药物的功效,可以使得这些药物的功效理解起来更为明白从而在临床应用也会更为准确。反过来也再次证实了运气学说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古代的医家研究《素问》运气学说的方法大体上是上述五种,这所有的研究方法,都基于运气学说的自身,都没有触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运气学说本身的源头在哪里,它的理论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可以引进现代科学研究问题的思维和手段,先对古文献中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一步步进行推理演绎,努力还原古文献的思维过程,从而尽量还原古文献的原始面貌,从而能够对古文献做出突破性的发展性的研究。
五运六气的本质其实是《离散数学》里的数学模型,本质上属于《离散数学》的范畴,所以,可以利用《离散数学》的思维来研究它们。
本论文先介绍了量子理论的相关知识。量子理论是整个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传统观念,使我们对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有了崭新的认识。
量子理论认为: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具有粒子性。组成光的粒子,被定义为光子。从这理论可以推导出:任何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都不仅仅是我们肉眼所见的物质,它们都在不断地发出光或者吸收光,也都有光的波动性。
在量子物理学里,还有个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由这方程可以导出:不仅光与光能够互相影响;而且光能够对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产生影响。物质与物质近距离接触,它们互相的光量子也会产生影响,导致物质的改变。
以地球作参照系,把头项的天空分区并用天干地支进行标注可以表示出地球上空日月星辰出现的规律。这便是古代的天干地支计时法。这种方法标示的时间其实正表明了日月星辰的光线对地球万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影响,也就是时间影响健康。日月星辰的运转也造成了地球气候的变化,时间与气候紧密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可以对《素问》的五运六气学说不是从文字的角度,而是从天文和气候的角度重新作出解读。这种解读的结果显然更接近或者直接就是古代五运六气学说的本来含义。论文里解读的结果是:六气指的是“天气”,也就是一年四季不同时间段的气候情况变化。六气的具体内容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与时间的联系:子、午的年份是少阴,寅、申年是少阳,卯、酉年是阳明,辰、戌年是太阳,巳、亥年是厥阴。五运指的是“地气”,也就是一年四季不同时间段地球土壤中的情况变化。五运的内容具体指:金、水、木、火、土。五运与时间的联系:甲:土太过己:土不及;乙:金不及庚:金太过;丁:木不及壬:木太过;丙:水太过辛:水不及;戊:火太过癸:火不及;五运六气互相间的关系遵从五行生克理论。可以制作五运六气平面图,以更好地显示五运六气之间的互相关系。
六气的基本名称为: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人体的十二正经名称为: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十二正经的名称里,包含了六气的名称,这说明经络与六气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一直讲究“天人相应”。六气与经络的联系正体现在“天人相应”上。这些经络的名字其实说明了不同经络中经气运行的特征的,如厥阴经中运行的经气性质与厥阴风木类似,其它依此类推。由这可以建立起自然界与人体的关联。可以根据各种动、植物的六气特性来研究它的在人体归经的特性,从而使得处方用药和针灸选穴更为准确。
论文里介绍了研究五运六气的平面图:借助这张图的辅助,可以对五运六气作用于人体的情况作综合的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R22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呼兴华;[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祥;黄张攀;;[J];海南医学;2011年14期
赵玉屏,张怀安;[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李家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冯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吴俊庭,桂林,刘小鹏,王启富;[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曲蛟;贾利云;;[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胡金江;曲蛟;张礼刚;谢革英;;[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李艳艳;李筱慧;伦关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李雯雯;古江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魏小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雪洁;刘树勇;;[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朱琳;;[A];2011'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单亚拿;葛运培;;[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李义;罗昌禄;田强;聂志慧;何洪艳;;[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义;罗昌禄;田强;聂志慧;何洪艳;;[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陈晓军;方针;陈利芳;陈勤;;[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王卫;刘利霞;郭义;;[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刘路遥;马惠芳;;[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陈秋菊;李瑞;;[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肖慧玲;王升旭;黄泳;陈俊琦;林伟容;;[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郑君;[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周扬;[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孙冬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南栋祥;[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邹春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庄灿;[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向道朴;[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王峥;[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梁初;[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艳艳;[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瑞波;[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孙红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黄琪;[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蔡艳;[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何可;[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杨海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永超;[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张君君;[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红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喻嘉兴;[J];湖南中医杂志;2000年02期
王永宽;;[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唐继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邢玉瑞;[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陈梦家;;[J];考古学报;1954年02期
李学勤;;[J];考古学报;1957年03期
严敦杰;;[J];考古学报;1985年04期
周蓉;[J];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韩连武;[J];南都学坛;1993年01期
干祖望;蒯乐昊;;[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2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任秀玲;[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月英;[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蔡松穆;[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倪卫东;[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会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刘颖;[D];四川大学;2005年
何婧琳;[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青霞;;[J];内蒙古中医药;1992年02期
邵学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Mark D.S秦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翟双庆,王长宇,孔军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王显琴;;[J];科学养生;2007年03期
常立果;艾浩;烟建华;牛建昭;;[J];山西中医;2007年02期
蔡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1期
;[J];晚晴;2009年09期
刘延颖;;[J];中医药文化;2010年02期
任启瑞;;[J];河北中医;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振华;;[A];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0年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詹鄞鑫;;[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蔡辉;;[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陈秋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媛;;[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良生;;[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王子鑫;;[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林宇春;赵宏杰;张笑波;张华;;[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林宇春;赵宏杰;张笑波;张华;;[A];2009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林森;[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谭春雨;[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仲义居;[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记者梁庆华 邱德生;[N];中国食品报;2009年
贺娟;[N];光明日报;2009年
张伟方;[N];宁波日报;2011年
上海记者站
丁宁;[N];中国旅游报;2009年
杨汛;[N];北京日报;2009年
许家松;[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李娜 记者
王鹏;[N];扬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栾加芹;[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金亨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呼兴华;[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维骏;[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书惠;[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张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刘平;[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宋新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殷涛;[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樊毓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丛琳琳;[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
赵彦全;[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曲岩;[D];河南大学;2005年
何锦;[D];贵阳中医学院;2012年
秦博雅;[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彭懋耘;[D];四川大学;2007年
张晓峰;[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张姝艳;[D];兰州大学;2007年
杨胜利;[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霍洪林;[D];陕西中医学院;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十分赞同代表1到16是数字几_百度知道
十分赞同代表1到16是数字几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腾飞美术社123
来自娱乐休闲类芝麻团
腾飞美术社123
采纳数:29
获赞数:150
参与团队: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的位置: &
论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药的发展
优质期刊推荐404 Not Found新年号外!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五运六气”与“运气说”始于《连山易》!!!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时性原...
我的图书馆
新年号外!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五运六气”与“运气说”始于《连山易》!!!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时性原...
新年号外!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五运六气”与“运气说”始于《连山易》!!!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时性原理揭秘!!!!如何用连山易推演五运六气&——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时性原理揭秘&&&&&&&&&卞伟光易医为什么相通?中医为什么要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6500年前的神农本草时代并没有周易,但却有连山易,后来又有了归藏易和周易。三易一体,易出于天。如果将易经比作一棵参天大树,连山是树根,归藏是树干,周易是树冠,但由于连山与归藏的失传,现在只剩下树冠,但却没了根和干。没有根的易经便成了空中楼阁,造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残缺不全。又因周易在本质上是占卜之术,中医便有了巫占的恶名,被西医斥之为迷信和不科学。但无人知晓:“连山易”最初并非占卜之术,而是看天养生和医补为一体的产物。“连山易”与“神农本草经”的诞生有关,“占卜术”只不过是其衍生品而已。虽然“占卜术”依据的也是“连山易”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时性原理,但“占卜术”产生的较晚,到商时才最为兴盛。古人认为,观天而知命,易出于天,知天才能知命,按时令养生才能长寿。在古人看来,每个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对症方能下药。因此,西医的标准化治疗体系并不适合于中医。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经》中占比重较大的重要内容。五运六气又简称'运气'。'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我国中医从业者多需深入学习和钻研古典医著《内经》。从历史上来看,但凡对中医有所贡献者,多得力于《内经》,而学习《内经》难度最大和耗时耗力的莫过于有关五运六气这部分内容。先看看连山易五爻与五星、五数、五行、五方的对应关系:五大行星因为距离地球较近,亮度通常都很高,当然这仅是指五大行星而言;对于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后来发现的行星由于太远太暗, 肉眼无法观察到,上古时代又没有发达的观察工具,故其不在古人的视野之内。因此,古人便用金、木、水、火、土对其命名。从上列图示中可以看出:日月对阴阳,五星对五爻;五爻对五数,五数对五行(hang),即木、火、土、金、水这五个行业。五业为具象的狭义五行,现在的五行则是指抽象的广义五行,前者为本义,后者是对前者的引伸义。伏羲五爻中的“一”“十”“人”为阳爻,“八”“乂”为阴爻。 除了伏羲五爻与天上日月统领的星宿相对应之外,又与地上人间的五方、五行、五数、五岳、五业以及五官、五脏、五音、五味、五色等等也有对应关系。伏羲五爻中的天爻“一”为天心,天心即太极;地爻中的“十”为地心,“乂”为地域;人爻中的“人”为人心,“八”为人体。天人合一时则天人一体,天人不分;天即是人,人即是天。天中有人,人中有天,无论天爻人爻均是如此。天演人——反映在人体上也是如此。人体是小宇周,易出于天,用连山易五爻便能推演出五运六气;故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最早应出自于连山易。大道至简,请看如何用连山易推演五运六气——&&将五运六气运用到中医诊断三皇五帝是华夏民族的源头,伏羲画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三皇中伏羲号天皇,女娲号地皇,神农号人皇。伏羲画卦创连山易,人皇神农出于对天皇伏羲画卦的感恩,亦自称自己为“连山氏”。神农历经万难,含辛茹苦尝百草的行为,不惜用“连山易”以身试法,方集“神农百草经”之大成也!因此,中医理论基础是内经,内经的理论基础是连山易,中药的理论基础是本草经。很显然,神农尝百草成“本草经”时还没有“周易“, 而只有“连山易”。周易形成于“周”,晚了神农氏至少在6500年以上。故“周易“与”连山“相比,“周易”不是古易,而是今易。由于周易在本质上是占卜之术,中医便有了巫占的恶名,被西医斥之为迷信和不科学。但无人知晓,连山易最初不是占卜之术,而是集养生和医术为一体的天道之易。易出于天,知天才能知命,按时令养生医补才能长寿,是连山易首创五运六气和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时性原理。很显然,每个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对症方能下药。因此,西医的标准化治疗体系并不适合于中医。但人们有所不知,五运六气始于连山易,而非周易,是连山易首创五运六气说和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时性原理。但由于“连山”的丢失,五运六气在《内经》中的出处不详。数千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只能用周易模式去解读五运六气,但用周易模式去解释内经又极为复杂麻烦,大道不能至简,故造成中医基础理论不易被人掌握并很难普及。因此,用周易模式去解释内经不是不行,而是太复杂太繁琐,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附: 史前易学揭秘一、什么是三易三易是北斗天道崇拜的产物,自古有之,合称易经。单独的周易只能称其为周易,不能称其是完整的易经。 东汉大儒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可见三易自古就有,并且在夏、商、周分别有不同的叫法。原因是“古易”一直在向“今易”的方向演变,爻象及筮法发生了变化,名称及内容也必然随之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的卦形和爻形,并非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而是沿着由繁至简的规律一路演变过来的。从古易连山归藏演变成周易,前后用了数千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古易连山和归藏自身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和进化。其爻象和筮法一但发生了改变,其内容及名称也必然随之改变。.《史记·春官·大卜》曰:“大卜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但“连山”与“归藏”这一块,人们普遍认为早已失传,其实是不对的。“连山”和“归藏”并没有失传,只是被深埋在地下太久,相隔数千年后至宋朝时才被发掘出来。宋时湖北孝感在发掘古墓时,人们发现了商代“中方鼎”上刻有无人能识的“古卦”,由于其年代太久,间隔的时间又太长,故此后800年间无人能识。后来至上世纪70年代,又陆陆续续出土了数十件刻有“古爻古卦”的文物,也就是被中国社科院张政烺研究员解读为“数字卦”的东西,但学界对此争议很大,故始终未能达到学界的共识。很显然,草无根枯萎,树无根必死。让只见过《周易》,但对“史前易学”没有任何概念的专家学者们,去解读出“连山易”是不可能的。 要搞清楚以上几个问题,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史前易学”?什么是“连山易”的卦形?什么是“归藏易”的卦形?什么是“周易”的卦形?这些基本概念搞清楚了,然后解读就容易多了。 & &&二、连山易的卦形&&&&&上图为陕西淳化县石桥镇出土的西周陶罐上“连山易”的十一组卦形,因其卦形如山峦叠加,山山相连而被称之为“连山”。&这十一种连山易卦形的结构分别是:&&&将上图西周陶罐上的卦爻符号归类划分后,其实只有五种古爻符号,分别为“一”、“乂”、“人”、“十”、“八”这五个符号。&很显然,“伏羲古六爻”最初是天地人三分阴阳成双成对的,故才能成为古六爻。但天爻中的阴爻“二”实为“一”的重爻,竖排时“一”“二”不分,说“一”不“二”后,舍去“二”不用。于是在古易连山中,“伏羲古六爻”在使用时为了易于识别,最终被简化为“伏羲五爻”,即“一”、“乂”、“人”、“十”、“八”这五个符号。&& & &三、归藏易的卦形&“归藏易”其实就是“绳结卦”,由“龟藏易”演变而来。因其用“绳结”代替了“龟甲”,“绳结”出而“龟甲”藏,因其便于收藏而又被称之为“归藏易”。“绳结卦”的核心是象数转换;即先把爻的“象”转换成“数”,然后需要时再把“数”还原为“象”。所谓“数字卦”的“数字”功能,其实不过是古人在“结绳记卦”时,将五个古爻符号转换成“结绳记卦”的五个绳结数据,目的是便于收藏,“归藏”就是收藏;需要时又能根据绳结资料很快还原出古卦形的“数据卦”。用绳结记卦的“数据卦”是周易术数的前身,也就是人们认为早已经失传的“归藏易”。因此,“归藏易”就是“绳结卦”。&“绳结卦”与数字的出现,依爻形对数字排列为例:& & & & & &将下图“连山易”的卦形转换成数字——&&&人(六)人(六)十(七)人(六)人(六)八(八)上图陕西凤雏村出土的刻有“连山易”卦形的牛胛骨,上刻有西周初期即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所谓的“数字卦”。“数字卦”实则为将“连山易”转化成为“数字”的样子,那时有图无字,有数无字,故从本质上讲其应是“数据卦”。其目的仅是为了将取得的“数据”再转换为“六组绳结”一根的“绳结卦”而已。如果在一根绳子上按数字“六六七六六八”的顺序,依次打为六组绳结,此即为“结绳记卦”的“归藏易”的卦形——以下图为例,从左到右将淳化西周陶罐上“连山易”的十一组卦形,转换成“归藏易”的“绳结卦”,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古易“连山”十一组卦形的展开——&将陕西淳化石桥镇出土西周陶罐连山易的十一组“连山易”的卦形转换为“归藏易”后的卦形——&我在前面说过,“经前易”的的卦数字是一体的。古易“连山”与“归藏”中的“卦数字”是一体的,不分的;有卦无名,有数无字。直到周初“经后易”的出现,即文字已十分成熟的《周易》出现时,才产生了“卦”、“数”、“字”的分离,既有卦名卦辞,又有数名数字。但是到战国中晚期,多个数字组成的古卦开始简化成“&”和“|”两种今卦符号,并且只用这两种符号书写卦,但这仍然不是今爻一长横与两短横的形式。 && &&四、 周易的卦形是怎么来的&&下图为清华竹简上战国时代楚易八卦的卦形——&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卦形已由古卦的“五符六爻卦”简化为今卦的“两符三爻卦”或“两符六爻卦”。更为奇特的是,此卦分为代表天、地、人的外、中、内三卦:外卦为三爻八卦,中卦为三爻八卦,内卦则在腹内,为单独的六爻卦,就连五官也藏有卦形。当然,独卦不能成八,否则外卦与中卦便无法形成图中的八卦。此处的“古八卦”卦形虽有异于今天的“八卦”,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八卦”,是在“古八卦”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简化完善而成的。将清华竹简“楚易八卦图”翻新后,配上对应的“周易八卦”名称——下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楚易八卦”的卦形,从图片上部残缺拼接处,可清楚地看出“楚易八卦”的“阴爻”是“八”而非“一一”。周易的“二维阴阳八卦符号”,不仅与伏羲时代的“三维阴阳古卦符号”完全不同,并且与周易的前身,即楚易的“二维阴阳八卦符号”的卦形也不相同。“楚易八卦”属于刚从古卦演变成今卦的并且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过渡型八卦符号”,“楚易八卦”应早于“周易八卦”。很显然,虽从时间上看“周”早于“楚”,但“清华简”上的“楚易八卦”才是真正未经简化过的“古八卦”,故“楚易八卦”是“周易八卦”的前身。&& & 简化后的周易八卦图:“楚易”之后的“周易”,其“阴爻”已变为“--”。&这才是真正的《周易》。&
推一荐:&&|&&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颖五运六气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