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者手指宝宝右手右脚不灵活是脑瘫吗可以通过练习康复吗?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器材_寻医问药网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器材
1.脑瘫康复设备——肘关节牵引训练椅
肘关节牵引训练椅: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固定在两边的把手上,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锻炼肘部位的灵活能力。把手上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增加重量达到训练的目的。
用途:用于持续性肘关节牵引,适用于肘关节屈伸有障碍的患者。
肘关节牵引训练椅: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固定在两边的把手上,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锻炼肘部位的灵活能力。把手上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增加重量达到训练的目的。
用途:用于持续性肘关节牵引,适用于肘关节屈伸有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
2.脑瘫康复设备——儿童液压踏步器
脑瘫康复设备儿童液压踏步器
脑瘫的康复训练需要借助脑瘫康复设备来完成,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脑瘫有哪些康复训练设备?下面上海脑瘫专家介绍一种康复设备儿童液压踏步器。 脑瘫康复设备儿童液压踏步器
儿童液压踏步器:将两支脚分别踩到两个踏板上,双手肤住把手
脑瘫康复设备——儿童液压踏步器
儿童液压踏步器:将两支脚分别踩到两个踏板上,双手肤住把手,进行上下的来回运动。主要锻炼脚踝部位的屈、伸能力,踝关节部分的灵活度。
3.脑瘫康复训练设备—踝关节背屈训练器
踝关节背屈训练器:把脚放到踏板上,固定好,进行平衡运动的训练。主要训练踝关节各个部位屈伸的灵活性。此训练主要针对有一定平衡能力的患者。
4.脑瘫康复训练器——手指功能训练器
脑瘫患者四肢出现功能障碍是常见的,那么脑瘫患者手指功能如何恢复呢?上海脑瘫专家介绍,脑瘫患者手指功能恢复可以选择手指康复训练器进行康复训练。
脑瘫康复训练器——手指功能训练器
手指功能训练器:降低两手肌张力的运动,动手训练,锻炼手指间的协调能力,两只手之间的配合能力,使脑瘫患者通过康复训练过到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
5脑瘫康复训练器材——踝关节训练椅
儿童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是脑瘫患儿训练踝关节器材,那么儿童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有哪些作用呢?对于脑瘫患儿有哪些帮助呢?下面上海脑瘫专家为您介绍,脑瘫康复训练器材——踝关节训练椅。
脑瘫康复训练器材——踝关节训练椅
踝关节训练椅(坐式):患者坐在椅子上,两脚分别到左右两边的踏板上,固定好,双手握住手柄,来回进行运动,做屈伸训练。此训练主要是锻炼手、脚之间的协调能力;脚踝部分也根着来回的运动,从而也能达到踝关节的灵活性。
坐式踝关节训练椅使用方法:患者取坐位,两脚放在踏板上,用绑带固定,然后用手杆推拉,活动踝关节。
活动时要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并注意动作要缓慢,达到最大活动范围时要维持1-2分钟,以产生充分的训练作用。
适应症: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者的关节活动训练。
主要优点是左右脚均可训练,同时可用手杆的推拉训练踝关节的活动,是康复医学科必备的设施。
站立架是一种训练患者站立功能的装置,它能够把本身不能站立的使用者固定在站立位。站立架有脑瘫儿童站立训练架、单人截瘫站立架、双人截瘫站立架、四人截瘫站立架等具体品种,可根据需要选用。
站立训练。用于截瘫、脑瘫等站立功能障碍者。患者在别人帮助下从坐位卒到站立位,并恰好处于站立架上的预定人体空间位置,用固定装置对人体加以固定,使他稳定保持在站立位。
截瘫患者使用站立架,可以预防、改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褥疮、心肺功能降低、泌尿系感染、以及心理障碍等,站立时利用桌面可以进行阅读等多种活动。
脑瘫儿童使用站立架,有利于儿童的姿势保持,可以预防和矫正畸形,改善、避免长期坐、卧导致的并发症,并可利用站立架桌面进行多种康复训练、游戏等活动。
展开全部内容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高晓光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一、&|脑瘫的基本概念
(Cerebral&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
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
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
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
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
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
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
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7)&:约占40%&
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
10)&牙齿发育不良
11)&情绪、行为异常:孩子可能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或孤僻、畏缩,或过分依赖他人,甚至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12)&肢体挛缩变形,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
二&、脑瘫的分型和特征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类
1.&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全部患儿的60-70%,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活动困难、活动范围减小、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增大,上下肢或头常常处于某种特殊姿势。它可以影响全身或部分肢体,多数能完成坐,部分能行走;容易发生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
2.&手足徐动型
约占20%,主要问题是肌肉张力变化不定,表现为手和脚不停地活动,自己不能控制,紧张时尤为明显,运动意愿与结果不一。手足徐动型孩子常常四肢都受影响,但轻重差异很大;严重者坐都有困难,不能用手抓握稳定自己,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较轻者可以完成坐、立、行走,但比较晚,主要是双手的抓握及精细活动能力很差;通常不发生挛缩和畸形。
由于舌头、呼吸和声带都难以控制,因此语言很困难,完全不能说话或说话很难听懂。
3.&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较低下,表现为四肢运动不协调,动作急停中断;步态不稳,行走时双脚间距过宽,从坐到站及行走平衡困难;上肢有意向性震颤或摇晃,手功能减退;语言也可能急停中断。
4.&软瘫型
肌肉松软,四肢没有或很少运动,严重者不能在俯卧或仰卧位抬头,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增大,常常形成“蛙形”体位;可能开始表现为软瘫,后来发展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由于韧带和关节非常松弛,如果长期躺着和保持某些不良体位,可能发生髋关节脱位和足部畸形。
5.&混合型
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特点,多见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出现。
(二).根据肢体受影响的范围分类
1.&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较少见(a)。
2.&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有时上肢损害较明显(c)。
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f)。
4.&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受累,上下肢损害程度类似(g)。
5.&截瘫:双下肢受累,躯干及上肢正常(b)。
6.&双瘫:四肢均受累,但双下肢受累较重,躯干及上肢受累较轻(d)。
7.&双重性偏瘫:四肢均受累,但一侧肢体受累较另一侧重(e)或双下肢重于双上肢。
(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以生活自理能力为标准)
1.&轻度:生活完全自理。
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
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脑瘫的分型
三、发展的特点和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特点
1.&运动发展缓慢和异常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和运动模式异常是脑瘫患儿的特有表现。患儿常以异常的模式运动,会形成固有的模式,甚至难以纠正。因此,虽然患儿的大脑损伤是非进行性的,但如果没有进行早期的干预,孩子的异常模式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2.&全面发展可能受影响
运动障碍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认知、交流和社会技能发展。已有认知、感觉、语言等障碍的患儿全面发展会更加困难。
3.&对环境的依赖增加
由于运动障碍,患儿可能需要运用一些特别的辅助设备,需要在一些特别的环境中生活。
4.&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增加
患儿可非常依赖父母的帮助,由于环境的限制,脑瘫孩子的活动范围较小。&
5.&融入社会有障碍
孩子融入普通社会生活时,除了有能力和环境的障碍外,还可能因为孩子的心理障碍,比较自卑、孤僻,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脑瘫患儿也同样对新鲜事物好奇、喜欢游戏和玩具。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是关键
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使受损大脑的功能得到代偿,改善异常姿势,预防关节挛缩畸形。&
早期康复是越早越好,早期发现十分重要。脑瘫患儿6个月以内常见的早期表现有:
1)&新生儿时易惊、吵闹,喂养困难,身体特别松软或四肢伸直僵硬;
2)&1-3个月时,对周围的声音、玩具等没有反应;
3)&3个月以上抬头不稳、不能伸手、四肢不能灵活地活动;
4)&5个月以上双手不能抓东西放入口内,扶起站立时双脚不能承重,或两腿绷直、脚尖着地。
2.&全面综合康复
运动功能的障碍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对患儿要强调全面综合康复,除了运动功能训练外,还要学习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生活自理的技巧、语言和与人交流、与人游戏的技巧、心理和社会行为技巧等;而且,应融合在一起学习和理解。
3.&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是康复的最佳时机
应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模仿、练习。
4.&游戏对脑瘫孩子非常重要
需要把康复训练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到必要的技能。
5.&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学习身体控制和技能的有效方法
通过主动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鼓励孩子主动地学习和完成。
6.&家庭和父母是康复的重要因素
教患儿父母有关的康复知识,一起为患儿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并设计出一些适合在家庭环境开展的训练康复训练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减少对家长的依赖。
1.&有哪些发展特点?
2.&康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四、的评估
内容:《康复训练档案》13项训练评估项目,功能评定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脑瘫康复评估的意义和原则
脑瘫康复评估是为评价和了解在不同阶段的功能状态,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初次评估
了解、评估患儿的功能状况、主要障碍、发展潜力,为制定训练目标、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中期评估
中期评估是对康复训练进行的阶段评估,判定是否需要调整或制定新的目标,训练方法,观察患儿的进步和康复疗效,为下一步训练提供依据。
三.末期评估
指在一个比较集中和强化的康复阶段结束时进行的评估,&
针对阶段训练,判定实施效果。同时,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孩子目前的状态,为将来的生活提供建议。
四.脑瘫康复评估的几条重要原则
据发展特点和康复原则&
1.&评估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运动功能;要注意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及心理发展,考虑这些因素对孩子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关注孩子在功能活动中的能力,而不是单一的动作;如:手的抓握,不是单纯地看孩子能否打开手掌、做抓握的动作,要看孩子能否用手抓握玩具、能否抓握栏杆固定自己、能否抓握勺子吃饭等。
3.&多关注孩子能够做什么,因为一切的训练活动都是建立在孩子现有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如孩子现在需要少量扶持下坐稳,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能力,让孩子有机会坐,并用各种有吸引力的物品,引导孩子转动身体,逐渐增加坐位平衡能力。
4.&评估时要考虑孩子在家里的环境,必要时在家里进行评估,以便制定更切合家庭实际的康复计划。
5.&脑瘫孩子处于发育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变化快慢,决定评估的间隔时间;孩子年龄小、变化快,要缩短间隔时间;年龄较大、变化慢,则可适当延长评定间隔。
6.&评估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工具,可以选择现存的、大家通用的评估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定的评估项目,制定自己的评定标准。无论采用什么评估表,评定结果必须详细地记录,以便于训练前后的比较,检查康复的效果,也有利于同行间的交流。
(二)&康复训练档案(13项评估)
《康复训练档案》选择了与日常生活功能密切相关的13个项目作为观察和评估的重点,以评分的方式,观察孩子在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后的表现情况,适用于14岁以下在康复机构、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项目和操作说明
1.&翻身:指在仰卧、侧卧、俯卧之间进行任意一项的转换;
2.&坐:指双下肢伸展,双手支撑或不支撑保持独立坐位3分钟;
3.&爬:用双手、双膝同时支撑起身体,双下肢交替爬行3米;
4.&站:全脚掌着地站立1分钟;
5.&转移:在适当高度的床、轮椅、椅子、便器等之间进行任意一项的移动;
6.&步行:1岁半以上的孩子独自步行6步以上而不跌倒,可使用假肢、矫形器、步行助具等辅助器具;
7.&上下台阶:双脚交替或不交替连续上或下6级台阶;
8.&进食:将手中或合适器具中的食物送入口中;
9.&更衣:拿起衣或裤,并以自己适应的姿势穿上或脱下;
10.&洗漱:完成洗脸、刷牙、梳头动作之中的任意一项;
11.&入厕:完成使用便器、便后清洁的任意一项;
12.&交流:对言语、手势、文字、图示等任意一种方式的理解和表达;
13.&社会交往:完成上幼儿园、上学及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的任意一项。
二.评分和记分标准
1.&总体评分标准:在以上项目的评估中,根据孩子独立完成项目的程度和需要他人帮助的多少,将孩子的表现评为0,1,2分。
1)&0分:完全依赖他人帮助,指孩子完全依赖他人才能完成项目要求的活动;
2)&1分:需他人部分帮助,指孩子可以部分完成项目,还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全部完成项目所要求的活动;
3)&2分:独立完成,指孩子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但可以借助生活自助具、假肢矫形器等辅助器具来完成项目要求的活动。
1.&具体项目的说明和记分标准
1)&翻身:孩子在仰卧位,可自行屈曲一侧下肢/一侧上肢,在他人的辅助下完成翻身动作,记1分。
2)&爬:将孩子摆成四肢支撑位(双上肢伸展、双下肢屈曲,共同支撑起身体),孩子在此基础上四肢交替向前进或后退3米,记2分。
3)&转移:孩子无需任何人的帮助,采用扶物、爬等任何方式到达目的地,记2分。
4)&步行:孩子可在他人视觉保护下,借助或不借助辅助用具(矫形器、拐杖等),独自行走6步以上不跌倒,记2分;在他人的牵引下步行6步记1分。
5)&上下台阶:可以扶梯或不扶梯完成动作,记2分。
6)&更衣:需他人部分帮助包括帮忙准备衣袖、穿脱前后的整洁步骤等。
7)&入厕:需他人部分帮助包括在入厕过程中给予提示、帮忙便后清洁等。
8)&交流与社会交往:需他人部分帮助指在提示或诱导下可以理解、表达或参与社会活动,如提醒下模仿说“再见”或挥手再见,家人在场时可与其他小朋友游戏等。
2.&效果判定
每次评估后,将所有项目的得分相加,比较其初次、中期和末期评估总分的变化情况,根据末期评估与初次评估的分值之差来判断训练效果。
1)&显效:评估分值提高8分以上;
2)&有效:评估分值提高1-7分;
3)&无效:评估分值无提高。
三.使用注意事项和补充分析
仔细阅读或试用一下13项评估,我们会发现,有些项目的1分、2分包括的范围非常大,不太容易从分数上反映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如爬行,孩子需要大量帮助以移动四肢,或者仅仅需要少量固定即可完成交替爬行,都记为1分;步行时,用大量的辅助器具支撑,或完全徒手步行,都记为2分。这样,可能会让康复人员和家长无法看到孩子的进步,甚至丧失对康复的信心。
因此,为了更方便评价孩子的进步,我们可以将13项活动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评估时加以记录,说明孩子的功能状态。1
1)&俯卧位抬头、仰卧位抬头(时间)
2)&双臂向前抬起、屈曲一条腿
3)&侧卧到仰卧、侧卧到俯卧
4)&俯卧到仰卧、仰卧到俯卧
5)&翻身时躯干节段分离运动
1)坐在地上活动(双腿在前面)
A.&少量支撑下坐在地上(时间)
B.&自己双手撑地坐(时间)
C.&坐在地上,一手撑地,一手玩(时间)
D.&自己坐在地上,双手玩(不同方向的活动、保护性支撑反应)
E.&坐位移动
F.&从坐到卧位、从卧位坐起来、从地上坐到凳子上
2)坐在凳子上
A.&双手抓握辅助用具时,能保持坐姿(时间)
B.&一手握住辅助用具时,用另一只手玩耍,能保持坐姿(时间)
C.&双手放开,能够保持坐姿(时间)
D.&坐在凳上,双手活动(面前的活动、向不同方向伸手)
E.&坐在凳上,下肢活动(弯腰、转动、横向移动、前后移动)
F.&从坐在凳上站起来(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G.&从站位坐到凳子上(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H.&从坐在凳上到坐在地上、从坐在地上到坐在凳上
1)&俯卧位抬头、前臂支撑
2)&俯卧位手臂支撑(双手支撑、一手支撑一手活动)
3)&四点跪(四点支撑、三点支撑)
4)&俯卧位移动
5)&交替爬行
1)&双手握着辅助用具时,能保持站姿(时间)
2)&一只手握着辅助用具时,能保持站姿(时间)
3)&不用扶持,保持站姿(时间)
4)&站立,向不同方向伸手
5)&从站立蹲下(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6)&从蹲位站起(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7)&从地上站起来(扶支撑物、不扶支撑物)
1)&完全由他人帮助(抱)
2)&自己脚站在地上,他人帮忙移动身体
3)&自己转动身体,他人少量协助(固定身体一部分、帮忙完成移动)
4)&自己完成转移活动
1)&双手扶辅助用具,踏步
2)&他人帮忙移动辅助用具,向前步行
3)&孩子自己移动辅助用具,向前步行
4)&扶着家具,侧面行走
5)&逐渐减少辅助用具的支撑量
6)&不用辅助用具步行
7)&步行途中,能够自主停下,不摔倒
8)&步行,停下,转身,起步
9)&手中拿一大的物件行走
10)步行速度、时间
7.上下台阶
1)&双手扶栏杆,两步一级上台阶
2)&双手扶栏杆,一步一级上台阶
3)&一手扶栏杆,两步一级上台阶
4)&一手扶栏杆,一步一级上台阶
5)&不扶栏杆,两步一级上台阶
6)&不扶栏杆,一步一级上台阶
7)&下台阶(同上)
1)&当别人喂食时,能自己稳定头部吃食物
2)&自己把放在手中的食物放入口中吃
3)&自己用手抓食物放入口中吃
4)&自己把放在勺中的食物放入口中吃
5)&自己用勺子从碗中舀食物吃
6)&自己独立地用碗勺吃饭,但比较脏乱
7)&自己整洁地进餐
8)&自己进餐,并完成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
1)&脱下袜子、穿上袜子
2)&脱下鞋子、穿上鞋子
3)&脱下套头衫、穿上套头衫
4)&脱下裤子、穿上裤子
5)&解开纽扣、扣上纽扣
6)&系鞋带
1)&把手伸入水中
2)&双手互搓
3)&洗手后擦干
4)&用手抹脸
5)&挤干毛巾
6)&用毛巾抹脸
7)&把牙刷拿到口、做刷牙的动作
8)&自己刷牙
9)&挤牙膏、刷牙、漱口
1)&扶着辅助用具,在便盆上坐稳
2)&扶着辅助用具,上、下便盆
3)&扶着辅助用具,把裤子脱下
4)&扶着辅助用具,把裤子穿上
5)&扶着辅助用具,完成便后清洁
6)&不用辅助用具,独立完成入厕活动
1)&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2)&理解简单的手势、表情和动作
3)&用简单的手势和动作表达自己的要求
4)&理解简单的口头指令
5)&用简单的口头语言或图片表达自己的要求
6)&理解比较复杂的句子
7)&用比较长的句子表达自己
13.参与社会
1)&对人微笑
2)&模仿成人的动作
3)&与成人玩拍手、躲猫等游戏
4)&比较专著地玩一种玩具
5)&和小朋友坐在一起玩
6)&和小朋友一起玩
7)&上幼儿园、上学
五&康复训练目标及计划制定
(一)&康复的总体目标
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孩子回归社会,享受生活。康复的目标就是要利用多方面的手段,包括康复、教育、工程、社会等,创造一个有利于脑瘫孩子生活的大环境,使他们能够融入社会,享受教育、工作、家庭生活的权利。但由于脑瘫孩子的障碍程度不同,最终的康复效果也不同。
---少数程度较轻的脑瘫孩子,最终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孩子的功能能力,康复的目标就是使他们完全独立地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生活。
---大部分脑瘫孩子都可以具有相当的独立生活能力,借助一些辅助设备的帮助和环境的调整,能够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功能。
---少数比较严重的孩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难以自己完成,需要他人的帮助。康复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减少孩子对他人的依赖,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极少数特别严重的孩子,自身活动能力很差,日常生活基本上都依赖他人照顾,康复的目标就是维持基本的身体状态,预防继发问题和畸形,减少孩子的痛苦;同时,还要尽可能提高孩子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享受表达、选择、决定等权利,享受做人的尊严。
脑瘫康复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应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和短期目标,逐步提高孩子的能力。
(二)&不同年龄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要点
脑瘫患儿虽然运动或其他方面有障碍,但与普通孩子有着同样的需求,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学习相应的技能,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在学习这些技能时可能需要一些特别的帮助,为实现脑瘫患儿独立生活、回归社会的康复目标,康复训练需有针对性。
一.婴儿期
1、对一岁以内的脑瘫孩子,最重要的是尽量多地提供丰富的感觉和运动刺激,让孩子在感觉和运动的体验中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1.&多抱起孩子,不要总让孩子平躺在床上,要有机会俯卧、侧卧,经常帮孩子翻滚身体;
2.&贴近孩子,和他说话,让他看你的脸,听你的声音;
3.&在孩子周围放一些颜色鲜艳的、能发出声响的玩具,让孩子看和听,鼓励孩子伸手去拿;
4.&喂奶时,帮孩子用两手抓住奶瓶;经常帮孩子把两手拿到面前,让他看自己的手;帮孩子用手抓住玩具、抓住食物放入口中;
5.&利用换尿布、洗澡、穿衣服等机会,帮孩子活动双腿;
6.&无论孩子多么严重,都要有机会让孩子的身体直立起来并靠住成人的身体;
7.&适量的、被动的给孩子做竖头、翻身、坐、爬等的运动。
二.幼儿期
1-3岁仍然是儿童快速发育和成长的阶段,孩子需要扩大活动的范围,探索更多的环境,因此,运动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对这个年龄段的脑瘫孩子,翻身、爬行、坐、站、走等大运动训练和手部抓握及操作能力训练都非常重要。
1.&教孩子翻身、爬行,移动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2.&需要坐起来吃饭、看别人玩或自己玩、自己坐便盆;如果孩子有困难,可以让孩子坐在墙角、加上被子等支撑,或做一个有扶手、靠背或有固定带的椅子;
3.&需要站立,每天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不能站立的孩子,可靠墙、或用带子固定在器具上;
4.&合理安排家具的摆放,必要时沿墙壁安装栏杆,鼓励孩子自己在家里扶家具或栏杆站立或行走;
5.&带孩子出门与小朋友玩,或把小朋友请到家里,让孩子在玩中学习语言与交往;
6.&让孩子开始学习自己吃饭、上厕所。
三.学龄前期
3岁至6岁,即使不能上普通的幼儿园,也可以进入特别为残疾孩子服务的机构,或在社区里参加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功能,为上学做准备。
1.&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游戏规则,培养学习习惯;
2.&学习行走,对有困难的孩子,考虑选择一种适合孩子上学使用的辅助用具,逐渐教会孩子使用;
3.&教孩子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洗漱、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技能;
4.&通过玩积木、插棍、穿小珠、涂鸦、画画等,提高手的活动能力,为写字做准备;
5.&带孩子熟悉社区环境,尝试自己在社区内活动。
四.学龄期
(6岁至12-13岁)的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只要脑瘫孩子没有合并明显的智力障碍,基本上都能够完成普通学校的课程;但是由于他们身体上的障碍和困难,家长、学校和社区康复人员可能需要多一些沟通和交流,让学校、老师和同学了解孩子的情况,必要时予以适当的帮助。
1.&上学前,家长先了解学校的情况,也向学校介绍孩子的情况;
2.&如果是用辅助用具行走或用轮椅的孩子,尽量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比较适合的用具,学校也可以对环境有一些适当的改变,设轮椅的坡道,楼梯、厕所等地安装扶手,调换楼层等;
3.&和老师沟通,接受孩子的学习方式,如孩子写字慢,可以让孩子上课录音,作业或考试时给予长一点的书写时间或采取口头回答方式;
4.&学校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如多鼓励孩子课间站立、行走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让孩子站立回答问题等;
5.&鼓励孩子与同学们交往,互相帮助;
6.&家长在放学后对孩子进行强化的运动能力训练,多进行下肢的站立和伸展活动,如站着写作业、站着看电视,休息时做下肢伸展的体操等。
五.青春期
脑瘫孩子从12-13岁至18-19岁也会出现青春发育期的不安、躁动等情绪,同时由于身体的障碍,他们可能还会出现自卑、孤僻、绝望等心理。&
1.&鼓励和培养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如自己完成或参与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参与讨论自己的训练目标和计划、主动向专业人士报告自己的问题、自己负责执行和完成有关的治疗和康复计划等;
2.&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困难;
3.&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孩子的优势;
4.&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丰富日常的生活;
5.&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身体特点,和孩子一起讨论未来发展的计划,并尽早开始一些职业前的培训,如画画、手工、电脑等技巧的学习。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技能;即使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需要考虑到年龄需要,尤其是对那些身体和智力发展不平衡的孩子。要考虑全面发展,为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不同类型的训练要点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是所有脑瘫孩子的训练目标,训练方法应该是在日常生活活动和特别设计的活动中,鼓励孩子按照正确的方式去主动运动,逐步提高孩子的粗大运动和手部精细活动能力。尽管如此,由于运动障碍的类型不同,在教导或帮助孩子进行主动活动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关注不同的要点。
1)&无论孩子在什么体位,都要让孩子比较放松,防止异常姿势出现:如果孩子在仰卧位时出现头颈向后、全身伸展的模式,可以用大枕头垫在颈后,使肩和颈部向前;如果孩子俯卧位时全身屈曲,可以在腋下和胸部加垫,使手臂向前、上身伸展;如果孩子坐在椅子上时身体后仰、向下出溜,可以用带子在髋关节处向后固定,使髋关节屈曲,身体向前。
2)&鼓励孩子自己变换体位,确实有困难者,要经常帮助孩子变换体位。
3)&多做与异常姿势相反的运动,如四肢经常屈曲的,要多做伸展运动;经常向中间贴紧的,要多做向外打开的运动。
4)&多进行转动躯干的活动,如翻滚、转身,可以帮助放松。
5)&多做肢体承重的活动,如俯卧手臂支撑、手膝支撑、站立等,有助于缓解痉挛。
6)&鼓励肢体的交替和分离运动,如交替活动手臂和双腿,分别活动手指,活动一个肢体时,保持身体其他部分不动。
7)&可能需要做一些肢体的被动运动和牵伸,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挛缩发生。
1)&不同体位下训练孩子保持身体两侧对称和稳定,避免异常运动。
2)&随时强调头看前方、双手在中线抓握。
3)&要活动一部分身体时,先将其他部分固定,如用双手拿杯喝水时,先将胳膊和肘关节固定在桌面上;要移动下肢时,先用手抓握固定上身。
4)&鼓励有控制的、中小幅度的运动,避免动作幅度过大、过快。
5)&多做肩关节和髋关节的承重和抵抗活动,如伸直手臂推重物或支撑身体、手膝支撑、站立等。也可以用手在肩和髋部向下加压,促进关节的控制和稳定。
6)&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孩子的表达和交流。
3.共济失调型
1)&多做眼手协调及辨别距离的活动,如:向容器内放入物品、向目标投掷、在规定的范围内涂颜色或贴画、按脚印行走等。
2)&多做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在柔软或不平的面上站立和行走、沿直线或曲线行走等。
3)&鼓励孩子自己做快速的屈伸和弹跳活动,有利于肌肉的兴奋和收缩;也可以由他人给肌肉进行一些轻快的扣击和拍打。
4)&多做关节承重和加压的活动,有利于身体姿势的稳定。
1)多采用俯卧位:如果孩子很软,抬头很困难,可以在胸部用枕头或被子支撑,避免头部紧贴床面而窒息。
2)不要总是将孩子横抱,要有机会竖抱,必要时用自己的身体支撑孩子。
3)让孩子体验不同的体位,经常帮孩子变动体位,防止关节变形。
4)抱孩子坐,或用被子等周围支撑,让孩子坐起来吃饭或玩;一岁以上的孩子应该有机会站立,可以用辅助设备帮忙支撑。
5)&用玩具、声音等鼓励孩子主动抬头及活动四肢。
用轻快的手法,扣击、拍打、刷擦肌肉.
社区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幻灯片)
常用康复训练器具的应用
介绍康复训练中常见的训练器具的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第一)训练器具
在康复训练及治疗中,脑瘫患儿,特别是幼儿,常需要一些训练器材,如巴氏球、楔形垫、滚筒、站立架等,增强训练效果。这些训练器材,通常由专门的厂家制造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格标准,常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能力的不同进行选择性的使用。要求训练器材要结构牢固,使用安全、方便、灵活,易于清洁,便于移动、搬运。
一种可在地上滚动的圆柱形实心物,由海绵填充而形成。外面为一次成型的塑料包裹。为了适合不同年龄的患儿使用和不同的功用,可形成多种规格:圆柱体直径(CM)X长度(CM)各为:10X60、15X60、20X60、20X90、30X120等。
具体使用方法和功能如下:
1患儿纵向仰卧于滚桶上,缓慢向一边滚动,使患儿的一侧躯干伸展,牵拉屈曲的躯干,同时也促使髋关节及双上肢出现外展的姿势,适用于全身呈屈曲性姿势的脑瘫患儿,双侧下肢屈曲内收者(图5-1)。
2患儿横向俯卧于滚桶上,训练者抓住患儿的两脚,前后推动滚桶,&让患儿头及体干上抬,促进患儿体干及头的抗重力伸展能力(图5-2)。
图1&&&仰卧在滚筒上的训练&&&&&&&&&&&&&&图2&&滚筒上的俯卧训练
3让患儿骑跨在高低不平、倾斜的滚桶上,双手撑住滚桶,训练者在患儿的后方,用双手扶住患儿的双膝,双下肢外展外旋,保持这个姿势,改善脊柱的伸展能力(图5-3)。
4将滚桶斜靠在墙壁上,让患儿斜靠在滚桶上保持立位,训练者在患儿前方,双手扶住患儿的骨盆,促进患儿躯干、髋关节及膝关节的伸展能力(图5-4)。
图3&&&滚筒上的姿势保持训练&&&&&&图4&&靠滚筒的站立训练
5患儿跨坐于平放的滚桶上,髋、膝关节屈曲90度,双足平放,训练者在后方扶住患儿的双膝,左右晃动滚桶,提高患儿的动态坐位平衡能力,同时刺激患儿足底,使其体会足底负重的感觉(图5)。
6患儿趴在滚桶上,滚桶置于患儿腹部,进行手膝位保持训练,为患儿爬行作准备(图6)。
7侧卧于滚桶上,适用于偏瘫型的脑瘫患儿,患侧在下面,籍着滚桶前后滚动来拉长躯干,同时用口令指导患儿身体向前,更有助于躯干的牵拉(图5-7)。
图5&&滚筒上坐位平衡训练&&&&&&&图6&&滚筒上手膝位保持训练&&&&&&图7&&滚筒上患手支撑训练
二、充气球(巴式球)
为橡胶制成的一种充气球,直径由30—100cm不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一)患儿俯卧在球上,训练者用手握住患儿双下肢(或骨盆)缓慢向前推动大球,同时用玩具或声音诱导患儿头部上抬,双上肢向前方伸出,诱发保护性伸展反应的出现(图8)。
(二)患儿坐在球上,训练者用手扶住患儿的骨盆(膝关节),使球前后,左右运动诱发患儿出现翻正反应,提高头及体干的控制能力(图9)。
(三)患儿仰卧在球上,训练者扶住患儿骨盆,左右移动球,诱发患儿倾斜反应及翻正反应的出现(图5—10)。
(四)患儿扶球站立,训练者在患儿身后扶住患儿&双膝,让患儿推球滚动,进行前后的重心转移(图5—11)。
&&&&&&&&&&图10&&巴式球上仰卧位训练&&&&&&&&&&&&&&&&&&&图11&&扶球站立训练
&&&(五)对于全身肌肉的肌紧张程度偏低,肌肉收缩力差的失调型脑瘫患儿,可跪在或站在大球后,双手向前下方按压大球,患儿要保持姿势的稳定性。通过充气球的反弹,提高患儿体干前侧屈肌的收缩能力(图12)。
(六)对于肌张力过低的患儿,可让其扶球站立,双脚可稍内收,但不是内旋,训练者由其肩或骨盆往下压。如果在下压的过程中,一侧躯干歪了。则需要将其扶正再下压(图13)。
&&&&&&&&&&&&&&图12&&扶球站立下压训练&&&&&&&&&&&&&&&&&&图13&&扶球站立
三、楔形垫
由海绵及塑料制成的楔形软垫,患儿可俯卧于垫上。垫的长度应从肩关节到膝关节,最短不能超过膝关节。垫的高度为肩到下垂手腕的长度。
(一)患儿俯卧于楔形垫上&,双上肢支撑,头上抬,提高头,颈的抗重力伸展能力及肩和双上肢的支撑能力。训练时骨盆要保持伸展位。如果下肢内收肌肌张力升高,可在两腿间加一个枕头抑制其内收。上肢支撑时保持伸直,五指伸展(图14)。
(二)仰卧于楔形垫上,训练者在患儿的前方,双手握住患儿躯干两侧,使之略带旋转或是直直拉起来坐(图15)。
(三)两个楔形垫最薄处相对,让屈曲型脑瘫患儿俯卧于其上,以伸直对抗屈曲(图16)。
图14&&楔形垫上支撑训练&&&&&&&图15&&楔形垫上起坐训练&&&&&&图16&楔形垫上俯卧位保持训练
四、训练垫(运动垫)
训练垫是海棉与人造革制成的软垫又称运动垫,要求要软硬适中,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训练时,将几个软垫铺在地上拼接成一个宽大的训练场地。可在垫上进行翻身,爬行,被动及主动的关节活动度,站立及步行的训练。
五、平衡板
底面呈圆弧型的木制板。
&&&&(一)患儿可仰卧在平衡板上,左右晃动平衡板,诱发患儿产生倾斜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
&&&&(二)患儿坐于平衡板上,训练者在后面扶住患儿骨盆,左右轻轻晃动平衡板&增强患儿的动态平衡能力,诱发翻正反应。
&&&&(三)患儿站在平衡板上,双脚略分开,与肩等宽,左右晃动平衡板,提高其侧方的重心转移能力。
为木制的小楔形板,150,患儿被动或主动站立时,放在足底,利用患儿自身重量对跟腱进行牵拉,纠正尖足。如果患儿有足内翻或足&外翻时,把斜板左右放置,高的一侧在足的外侧,纠正足内翻,如高的一侧在足内侧,纠正足外翻。
七、姿势矫正椅
姿势矫正椅由一个垂直的后背及水平的坐垫组成,坐垫中有一突起放于两腿中间,使下肢外展,避免下肢内收畸形(图17)。这种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硬套壳的座位,胸部有皮带,前后可调节,用于固定患儿。这种座椅适合头,躯干稳定性差的患儿。一种为软套的座位,适用于低肌张力和手足徐动型的患儿。
&患儿在姿势矫正椅里可使骨盆和躯干得到一个较稳定的支撑,使异常的病理反射得到抑制,提高双手的中线位活动能力。在姿势矫正椅里也可减低异常的肌张力,使患儿保持一个正确的体位,方便家长喂食物。
八、站立架
由一个可调节的腹侧膝关节支撑体和骨盆固定带组成,前方有一个可调节的台面,适用于患儿进行站立训练,提高骨盆的抗重力伸展能力,防止髋关节的挛缩,加强双下肢的控制能力。站立时固定带应在臀部最丰满处固定,为安全起见,可在背部加条带子固定(图18)。
图18&&站立架&&&&&&&&&&&&&&&&&&图19&&腹式站立架
此外还有一种腹式站立架。这种站立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这种患儿头及躯干的控制能力较差,在此架上俯式站立时,胸腹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支撑,大大提高了躯干的稳定性,使双手解放出来,便于进行双手的中线位操作训练,同时也刺激了患儿的双足,使患儿体验了站立的感觉(图19)。
九、平行杠
是一种双杠。用于患儿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高度及宽度均可调整,高度为患儿站立时双手扶平行杠,肘屈曲30°左右的高度;宽度要宽于肩的宽度,使患儿在平行杠内可自由活动。
患儿在平行杠内可进行站立,行走,上下小的台阶,蹲起训练等。
第二节&&日常生活辅助器具
日常生活辅助器具,又称自助具。选择一个合适的自助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比如吃饭,穿衣,洗澡等。使用自助具,可以减轻患儿父母或陪护者的负担。
一、选择合适自助具注意点
&&&&①患儿必须对完成生活自理有一定的准备,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具备学习使用自助具的能力。
&&&&②一直受到家长很好照料的患儿,在使用自助具前,家长一定要向患儿讲明生活自理的重要性及使用自助具的重要性。
&&&&③使用自助具必须是安全的。
&&&&④使用自助具必须得到患儿及其它家庭成员的支持。
&&&&⑤患儿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练习使用自助具。
二、常用自助具种类
(一)&加粗把手的牙刷,梳子
适用于抓握能力差的患儿。可用毛巾缠绕手柄或用泡沫塑料制成加粗的手柄(图20)。
(二)&万能套箍
使用尼龙搭扣制成一个套箍绕过患儿的手掌部,套箍上有一个小口袋,可以更换插入牙刷柄,勺子把等日常用品(图21)。
(三)&持杯器
由金属或塑料“U”型夹和位于侧面的两个金属套组成,适用于手指握物困难的患儿。使用时先将杯子插入环套,再将手掌置于“U”型夹内,食指桡侧抵于夹子顶端,随着抬起手臂,即可拿起杯子(图22)。
&图20&&粗把牙刷&&&&&&&&&&&&&&&&&&&&&&图21&&万能套箍&&&&&&&&&&&&&&&图22&&持杯器
(四)系扣器
在长柄的一端有一个金属的套环,患儿用手握住长柄,将套环穿过衣服扣眼,套住扣子,然后将套环抽出扣眼,随着套环从扣眼拉出扣子即进入口眼中,而系上了衣扣。适用于手指精细动作差的患儿(图23)。
&&(五)尼龙搭扣
使用尼龙搭扣代替衣服上的扣子,拉练,摁扣。
(六)拉练拉手
在拉练上安一个圆环,用于患儿穿脱衣服(图24)。
(七)长柄海绵擦
适用于关节受限不能清洗后背的患儿,当患儿洗澡时,可用这种长柄海绵擦清洁后背(图25)。
&&&&&&&&&&&
图5-23&&系扣器&&&&&&&&&&&&&&&&&&图5-24&&拉链环&&&&&&&&&&&&&图5-25&&长柄海绵擦
&&&&&&&&&&&
许多脑瘫患儿由于缺乏立位平衡,骨盆及双下肢控制能力差,不能完成独立的行走。为了帮助患儿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参与社会生活,设计了一些移动器具。
可根据患儿身高、实际的功能需要和患儿周围的环境选择一个合适的轮椅。患儿在轮椅上应该稳定和安全,以确保他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一)选择合适轮椅的标准
&&&&①轮椅的宽度:测量骨盆或大腿最宽的部位的宽度再加上5cm,等于轮椅的宽度。
&&&&②轮椅的长度:从膝的腘窝处到臀部后侧。
&&&&③脚踏板到座位的高度:从脚后跟到腘窝的长度。
&&&&④后背的高度:
&&&&A:从腋窝到轮椅座位的高度,是一个标准的后背高度。
&&&&B:从座位到肩关节的顶端,为患儿躯干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C:后背的高度到头顶,可以支撑患儿的头。
&&&&⑤扶手的高度:从座位到屈曲的前臂的高度是扶手的高度。
&&&&(二)选择一个合适的轮椅可达到的目的
&&&&①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支撑,使患儿保持座位。
&&&&②减轻痉挛,减少病理反射。
&&&&③防止或减少挛缩和畸形。
&&&&④为患儿提供移动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的参与生活,加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⑤使患儿上学和回家更安全,方便。
&&&&⑥促进能力的发展,减少家长的护理压力。
图26为手重度痉挛型手足徐动患儿常用的轮椅,后背较高,使头和躯干得到一个稳定的支持,头的两侧有挡板,使头保持在正中位。髋关节外展,双腿间有一挡板,防止双下肢内收内旋,骨盆处有皮带固定,胸部的皮带需要时可加上。
二、助行器
助行器是用来帮助患儿行走,减少能量消耗和改善行走姿势的移动工具。(如图27)
首先将助行器放在患儿身后,让患儿双手抓住助行器的手柄,调整自己的姿势到直立,不能靠在支持架上。
当患儿行走时,助行器后的横杆会有目的撞击患儿髋的伸直肌,刺激负重侧的髋关节伸展。当患儿完成一个步行周期,停下挪动助行器时,训练者要帮助患儿拉助行器,减少异常的双腿站立期的时间。
&&&&&&&&&&&&
第四节&矫形器
矫形器是附加于患儿肢体外部的一种装置,用于矫正患儿肢体异常,维持或发挥肢体的正常功能。
一、矫形器的主要作用
Ÿ&防止和矫正畸形
Ÿ&保持正常的姿势
Ÿ&维持或扩大正常的关节活动度
Ÿ&保护关节
二、选用矫形器时的注意事项
Ÿ&使用方便,易于穿脱。
Ÿ&重量应该轻
Ÿ&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
Ÿ&便于清洁
Ÿ&美观大方,最好足部矫形器可穿在鞋内
三、脑瘫患儿应用矫形器举例
足踝矫形器由热可塑材料制成,限制足内外翻和尖足畸形。使用时踝关节固定在90°直角,足底有楔形垫矫正足的内翻或外翻。
矫形器的高度到腓骨头,长度到足拇指顶端,鞋托的宽度在远端趾骨头的内外两侧,多余的部位要去掉,注意防止足受压迫产生褥疮,矫型器的后跟要开一个小洞,以便观察足的位置是否正确(图28)。
穿戴矫形器时,先把带系紧,然后观察膝的屈伸是否合适,足跟是否放平。然后在行走和站&立时,观察它对患儿姿势和步态的改善情况是否满意。
四、穿戴矫形器的注意点
Ÿ&经常检查肢体是否水肿或感觉障碍。
Ÿ&避免压迫骨头突出处或神经。&&&&&&&&&&&&&&&&&&&&&
Ÿ&需要进行评价以检查它是否达到治疗目的。
Ÿ&如果穿戴15分钟后,皮肤变红或颜色改变应脱下。
Ÿ&疼痛或水肿出现,应立即脱下。&&&&&&&&&&&&&&&&&&&&&&&&&&&&&&&&&&图28&&足踝矫形器
Ÿ&由于年龄增长而变小的矫形器,使用时间过长的矫形器,均不应再穿。应随年龄成长及时更换新的矫形器。
Ÿ&矫形器保养应注意远离热源,防止变形,也应避免阳光爆晒。
Ÿ&清洗时用凉肥皂水,尼龙搭扣用手轻洗,拉直晾干。
1、&脑瘫患儿常用的训练器具有哪些?
2、&什么是日常生活辅助器具,请举例说明?
3、&什么是矫形器?穿戴矫形器应注意什么?
&&&&&&&&&&&&&&&&&&&&
&&手功能训练
手部活动和能力是孩子完成日常生活功能的重要因素,影响脑瘫孩子手部活动能力的不仅仅是手的问题,还要考虑肩、躯干的稳定性、及手臂的活动。
与孩子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部活动包括伸手够物、抓握和放松、手掌翻转、手指分离活动及对指,可以运用一些游戏活动进行训练,也可以在日常生活机会中反复练习。除此之外,还要进行躯干稳定性、肩及手臂活动和控制的训练。
一.&躯干稳定性训练和躯干合理支撑
粗大运动训练如翻身、俯卧位手臂支撑、手膝支撑、爬行、桥式运动、雁式运动等,都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躯干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利于手部活动能力的发展。
坐位是比较方便手部活动的体位,如果孩子躯干控制能力较差、不能自己坐稳或坐的时间太短,或需要双手抓握保持坐姿,在要求孩子进行手部活动时,必须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座位。
1.&给孩子一个大小合适的凳子,使他双脚平放在地上,髋、膝、踝关节都呈直角;必要时可以在大腿和小腿处加带子固定,保持孩子的下肢不动,增加身体的稳定性。
2.&如果孩子坐的不稳,给孩子一个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必要时加上背带和骨盆带,保持孩子身体坐直和稳定。
3.&让孩子坐在桌子旁做手部活动,或在椅子上加一个台面,让孩子的手臂支撑在桌面上;必要时还可以在桌面上加上扶手,方便孩子一手抓握固定,一手活动(图1)。
二.&肩和手臂训练活动
上肢支撑和承重的活动有助于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锻炼肩关节周围和手臂的肌肉力量,前面讲过的俯卧位手臂支撑活动、手膝支撑、爬行等都属于这类活动。
1.&抬起手臂推重物,如桌子、加重的手推车;
2.&抬高手臂的活动,如投球、用手拿挂在高处的物件(如图2)、梳头、刷牙等;
3.&手臂屈伸活动,如拉橡皮筋、伸手取物、拿食物入口等。
三.&手部训练活动
(一)&伸手够物训练:先把东西放在孩子面前较近的桌面上或递到孩子面前,让孩子向前伸手去触摸或拿;然后把东西放在不同方向,让孩子向不同方向伸手;逐渐把东西放到比较远的地方,还可以放在不同方向,鼓励孩子伸手的同时,前倾或转动身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递给孩子物品的方式,随时注意鼓励孩子伸手够物(图2)。
图2&&抬高手臂&&&&&&&&&&图3&伸手过中线
(二)&抓握和放松训练:通常孩子是先发展主动抓握能力,然后发展主动放松;先用手掌抓握,逐渐发展到用手指抓握。脑瘫孩子的主要困难是手掌难以主动打开,难以抓紧东西。
1)给孩子一根木棒、一个带柄的玩具、一长条状食物等,鼓励孩子打开手掌抓住,必要时帮助孩子打开手掌,或帮忙抓住;然后鼓励孩子松开;
2)在桌面上放一块比较大的积木,或一个绒球,让孩子用手抓住;或让孩子把积木或球放入另外的容器中;
3)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做传接玩具的游戏(图4);
4)和孩子玩打开手掌、拍手印的游戏;
5)让孩子自己拿食物吃、抓衣服等都很重要。
(三)&翻掌训练:脑瘫孩子的手掌常常向下,腕关节掌屈,导致抓握及手指活动困难。&&&&&&&&&&&&&&&&&&&&&&&&&&&&&&&&&&&&&&&&&&&&&&&&&&&&&图4传球游戏
1)让孩子的手臂支撑在桌面上,比较容易把手掌向上;
2)与孩子玩拍手、翻书、翻卡片等游戏;
3)鼓励孩子手掌向上接东西(图5);
4)母亲经常握住孩子的手,帮他转动手臂,使手掌向上。
(四)&手指分离和对指:脑瘫孩子经常几个手指一起活动,同时抓握同时打开,大拇指并拢,难以伸出食指。
1)鼓励孩子伸出食指指点物品;
2)让孩子玩小积木、串珠子、手指画画、按压图钉等游戏(图6);
1)&让孩子学习扣纽扣、系鞋带等技巧。
&&&&&&&&&图5&手掌向上接东西&&&&&&&&&&&&&&&&&&&&&&&&&&&&&&&图6&&串珠子
挛缩指肌腱、肌肉和软组织变短,肌肉和纤维伸展性丧失,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引起关节骨性结构改变和永久性变形。它可能发生在脑瘫孩子的一个或多个关节。
如果孩子的某个关节出现了挛缩,会出现该关节运动困难、运动范围缩小,甚至变形疼痛,最终会影响全身的功能。如果挛缩发生在屈曲一侧的肌肉和软组织,关节就很难完全伸直;如果发生在伸展一侧,关节就不能完全屈曲。
二.挛缩发生的原因
挛缩发生的关键原因是肌肉或软组织长期处在一个短缩的位置,日久发生退化、萎缩、纤维化,因此,任何关节如果固定不动在一段时间,都有可能发生挛缩。
痉挛型脑瘫孩子由于肌肉紧张,肢体活动困难,常常处于一些固定的姿势,是最容易发生关节挛缩的;如常常下肢弯曲的孩子,很容易髋、膝关节屈曲挛缩,日久,这些关节会无法伸直。
徐动型脑瘫孩子由于身体不停地动来动去,姿势也不断变化,关节难以固定在某个位置,共济失调的孩子通常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姿势,因此很少发生挛缩。
软瘫的孩子因为肌肉无力,活动很少,如果经常让孩子躺在床上不动,长期处于某个固定的姿势,如“蛙型”体位,有可能发生某些关节向下挛缩,如脚尖下垂、髋关节外展外旋。
三.脑瘫孩子发生挛缩的常见部位及表现
痉挛型脑瘫孩子发生挛缩的比例最高,这里主要讨论痉挛型脑瘫常见的挛缩表现(图)。
图&&&痉挛型常见的挛缩表现
1.髋关节:最常发生屈曲、内收、内旋挛缩,使髋关节不能伸直,大腿不能向外旋转及分开,表现为:
1)卧:仰卧时腿不能伸直、双膝靠拢或倒向一边;俯卧时髋部不能贴紧床面、臀部拱起;
2)坐:双膝靠拢、坐不稳定;
3)站、行:髋部屈曲、腰部前凸、双腿交叉并拢呈剪刀步。
2.膝关节:膝屈曲挛缩最常见,表现为:
1)&卧:平卧时一般不明显,腿抬高时膝不能伸直;
2)&坐:直腿坐在地上时,身体向后、圆背;或根本无法将腿伸直;
3)&站、行:膝部弯曲。
3.踝关节:踝跖屈挛缩最常见,表现为:站立行走时脚尖着地、稳定性降低,脚跟无法平放在地上。
4.肩关节:最常见的情况为肩内收、后缩或前缩挛缩,表现为:手臂紧贴身体、肩向后或向前。
5.肘关节:屈曲挛缩,表现为:胳膊不能伸直。
6.手:最常见的是前臂旋前、手腕掌屈、手指屈曲挛缩同时出现,表现为:掌心向下、手腕掌屈和手指屈曲、拇指内收,不能灵活地翻掌向上和打开手掌。
7.脊柱:有些孩子由于身体长期偏向一侧,出现脊柱侧弯、身体不对称。
四.如何预防挛缩
挛缩是因为关节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逐渐发生的,因而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挛缩会引起关节活动受限、运动模式异常,甚至关节严重畸形、疼痛;如果肌肉软组织明显缩短、挛缩严重,无法用其他方法使其恢复,就只有手术解决。因此,预防挛缩是脑瘫康复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只有保持关节有正常的活动范围,肢体才有进行功能活动的基础。
只要能够保持关节经常活动,避免长期固定在一种姿势,就可以预防挛缩的发生。
1.经常变动体位和姿势
活动能力差、经常卧位在床的孩子是挛缩发生的高危群体,我们需要经常帮这些孩子变动体位,活动身体。
1)&经常翻身,不要让孩子长期躺在一种姿势,除仰卧位外,孩子还需要侧卧、俯卧;
2)&用枕头、棉被等做支撑,让孩子躺在一种比较放松、比较对称的姿势;
3)&每个孩子都需要坐起来,如果有困难,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有扶手、有靠背、甚至有支撑垫、固定带的椅子;
4)&每个孩子都需要站,站立是身体伸直、预防屈曲挛缩的最佳位置;可以利用站立架,或者用一块简单的木板加上几条带子,就可以让孩子站起来。
2.鼓励孩子主动运动
对任何有一点运动能力的孩子,都要鼓励他主动地活动自己的身体,特别是鼓励孩子做一些与平常姿势相反的抗挛缩运动;要鼓励孩子多做伸展的活动;脚尖经常向下,就要多做脚尖向上的活动。在孩子的主动活动中,紧张、短缩的肌肉得到了牵拉、变长,就减少了发生挛缩的机会;同时,在主动收缩用力的过程中,肌肉力量得到锻炼,控制更加协调,关节两侧的肌肉得到平衡,互相抑制和对抗,就可以预防一侧的肌肉挛缩。
通过孩子的主动运动,运动能力增强,日常功能能力提高,也培养了孩子的运动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孩子终身受益。肌肉紧张等问题可能伴随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始终保持主动运动的习惯,就可以经常不断地牵拉和伸展那些紧张的肌肉,避免发生挛缩。
鼓励孩子主动运动不一定只是在做训练的时候,日常生活活动是最好的机会。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鼓励孩子主动运动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1)&通过日常生活活动预防肌肉挛缩
日常生活的活动,如穿衣、吃饭、洗脸、梳头、上厕所都可以防止肌肉的挛缩。
如通过穿衣的活动,就可以对抗肩、肘、髋、膝关节的挛缩,如果我们每天让孩子主动地参与各项生活活动,发生挛缩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
当然,孩子在做日常活动时,不一定把关节活动到了最大的范围,他们可能只是用一种比较方便、比较容易的姿势完成这些活动。开始时,可能需要父母监督和提醒孩子,要求他按照比较正确的模式去完成。同时,父母还可以通过调整家里物品的摆设、活动的方式等,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如:把洗脸的毛巾挂在比较高的地方,孩子必须完全伸直胳膊才能拿到;递给孩子物品时,离得远一些,孩子必须伸直胳膊去拿;把玩具放在低矮的柜子里,每次让孩子弯腰去拿,弯腰同时保持膝盖伸直、脚跟着地,牵拉膝关节后面的肌肉、小腿肌肉和跟腱;等等。
2)设计一些游戏和锻炼活动,防止挛缩
除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外,还可以让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伸展四肢、活动关节,也可以把游戏进行适当修改,更好地把训练目标和游戏结合起来,如:
A.两个孩子手掌相对,互相用力推。防止肘屈曲、腕掌屈和手指屈曲挛缩;
B.与孩子玩扑克牌,要求手掌向上出牌,可以对抗前臂旋前、掌心向下的挛缩;
C.与孩子相对坐在地上,腿伸直、分开,在两腿中间把球推给对方,身体尽量向前,可以伸展大腿内侧和膝关节后面的肌肉。
D.孩子趴在地上,双腿伸直,完成拼图。
只要明确孩子需要锻炼什么,还可以想到很多有意思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锻炼。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应该是轻松快乐的,不能强迫,多鼓励和诱导孩子;最好是让几个孩子一起玩,家长也应该和孩子一起玩。
3.做必要的被动牵伸运动
对主动活动困难,关节活动难以达到最大范围的孩子,有必要由他人帮忙活动关节。
1)&在鼓励孩子自己活动的同时,帮助孩子活动关节直到最大范围。如膝关节弯曲的孩子,当孩子不能完全伸直时,帮助者用手在膝关节上方施加压力,使其完全伸直。
2)&孩子完全放松,自己不用力,完全由他人帮忙活动关节,被动牵伸。做被动牵伸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A.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让孩子放松;也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选择安静的环境。
B.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减少担心和恐惧,得到孩子的配合;运动过程中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
C.活动孩子的肢体时,速度要缓慢,用力均匀稳定,不能跳跃式活动,不能突然用力;
D.活动某个关节时,周围的关节要固定,不能让肢体随意晃动,以免损伤;
E.为了最大限度地牵伸肌肉,需要选择正确的体位;因为有些肌肉是跨过两个关节的,在牵拉这些肌肉时,要考虑两个关节的位置;如膝关节屈曲的肌肉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后部,只有当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时,这些肌肉才被拉得最长,牵伸效果最好。类似的肌肉有膝关节伸直的肌肉、踝关节跖屈的肌肉、腕关节掌屈的肌肉等。
A.&每次牵拉到最大活动范围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阻力,在此停留10-15秒;不要强行用力,以免损伤;
B.&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天1-2次。
4.矫形器牵伸
要使短缩的肌肉变长,需要让它长时间地保持在拉长的位置;因此,对挛缩倾向严重的关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设备,将其保持在需要的位置,达到长时间牵拉的目的,这些设备就是矫形器。而且,使用矫形器牵伸除了时间长之外,还可以保持牵伸的力量稳定,可以节省人力。有些矫形器活动时也可以使用,可以提高孩子的功能。常见的牵伸矫形器有:
1)绑带:用于伸直肘关节和膝关节,睡觉和站立时都可以使用(图);
2)手腕及手指夹板:使手腕背伸,手指伸直;休息时使用(图);
3)踝足矫形器:使脚踝关节成90度,牵拉跟腱;睡觉、站立和走路时使用,站立和走路时,可以使脚跟着地,增加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3)&脊柱矫形器:牵拉侧弯一侧的肌肉,使脊柱保持直立,可以只在坐、站时使用,也可以全天使用。
图&&绑&带&&&&&&&&&&&&&&&&&&&&&&&&&&&&&图&&手腕及手指夹板
五.挛缩的处理
如果挛缩发生,关节活动范围明显缩小时,仅仅靠运动和牵拉难以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将紧缩变短的肌腱放松或延长。手术后,孩子必须继续坚持抗挛缩运动,以防止挛缩再次发生。
总之,挛缩是可以预防的,但我们需要从孩子早期开始,鼓励孩子的主动运动,纠正孩子的异常姿势,做必要的被动活动,牵拉紧张的肌肉。
训练的诱发技巧
在的训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孩子不配合、达不到训练的要求,或者孩子什么都不会,不知如何下手等等。因此,我们在训练中,经常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的训练,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这就是诱发技巧。
一.什么是诱发技巧?
诱发技巧是指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诱导和促进某个动作的产生或完成;在脑瘫训练中广泛使用。诱发技巧的作用是诱导动作产生,或辅助动作完成,目的是孩子逐渐产生自主的运动,以不需要诱发为最终目标。
诱发技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心理上诱导,使孩子产生运动的动机和欲望,愿意去运动,称为心理诱发;另一类是从生理上诱导,使孩子的身体发生一些反应,出现某些动作。实际上,有些诱发技巧既可以从心理上对孩子造成影响,也可以从生理上改变孩子,诱发孩子完成某些活动。
二.常用的诱发技巧
1.环境诱发:
这里的环境包括空间位置的安排、物品摆放、温度、光线、音乐、语言等,它既可以从心理上、也可以从生理上影响孩子。
在一个轻松、有趣、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愿意去运动;相反,在陌生、压抑的环境里,孩子会紧张、焦虑,不愿意运动。
光线昏暗、安静、温暖的房间使孩子昏昏欲睡,做训练时可能难以兴奋;在明亮、嘈杂、寒冷的房间里,孩子的兴奋性会比较高。
强烈、高亢、明快的音乐会使孩子兴奋,再加上鼓励性的语言,能够有效地诱发孩子去运动;而舒缓、轻柔的音乐和语言,则会让紧张的孩子放松。
如果把家具合理摆放,让孩子可以扶着家具在房间内活动,孩子可能就更愿意去活动;把玩具放在孩子能够拿到的范围,孩子就会尝试去拿、去玩。
环境可以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需要,也要考虑我们的目的,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一定的训练和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训练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2.小组诱发:&
让一群孩子在一起训练和学习,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人们观察发现,孩子在小组里感觉更安全,有归属感,更愿意去活动和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孩子们的注意里更集中,维持时间也更长,孩子更有兴趣;另外,在小组内学习动作时,孩子可以模仿其他孩子,孩子之间可以互相竞争,孩子想赢和想在众人面前得到肯定和关注的心理,会鼓励孩子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小组活动还让孩子有与人交流的机会,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3.兴趣诱发:利用孩子有兴趣的游戏活动,诱发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之中,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物品等,吸引孩子去运动。
孩子感兴趣时,愿意做比较困难或枯燥的治疗活动,而且不容易感到疲劳,能够坚持比较长时间的训练。丰富的游戏活动还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机会,如概念、规则、与人沟通、合作等。
4.奖励:奖励对每个孩子都非常必要,可以极大地鼓励孩子参与活动和完成训练,在训练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诱发作用。
在使用奖励时,要注意奖励正确的行为或动作,忽略掉不好的行为;奖励的方式随孩子年龄和认知水平而变化,而且要逐渐减少奖励物使用的频率,减少孩子对奖励的依赖,培养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
5.活动安排:通过把一天的活动进行仔细计划和合理安排,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进行特定的活动,让孩子把训练活动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和完成训练活动,逐渐形成自己活动的习惯。同时,通过时间安排,可以给孩子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如每天起床时按照要求的方式下床,孩子会觉得很自然,而且每天有几次练习机会。&
6.家具和设备:家具和设备是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家具,可以诱发不同的运动,如:在桌面上安装横杆,可以诱发孩子的抓握活动,并固定身体,方便进行其他活动;如果在桌面上装的是直杆,则在诱发抓握的同时,还可以诱发前臂旋转的运动。一个高度合适的凳子,可以诱发孩子的正确坐姿;一个反向助行器可以诱发孩子行走时把上身挺直;一个大的物件,可以诱发孩子使用双手,而不会忽略掉偏瘫侧的手。
7.活动分析:指把一个复杂的活动和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学习,最终学会该活动。根据孩子的能力不同,可以把活动分解成比较大或比较小的步骤;能力比较好的孩子,分解可以粗略一些,因为孩子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能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分解需要细致一些,让孩子一点一点地学。
学习时,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孩子完成活动的困难成分,将活动的关键因素和孩子特别困难的成分提炼出来,单独进行练习;同时也让孩子有机会练习整个活动,将分开练习的技巧用在活动中,连贯起来,最后完成整个活动。如从桌面上拿水杯喝水,可以分解成如下步骤:
1)&眼睛看住水杯;
2)&伸手;
3)&抓住水杯;
4)&端起水杯;
5)&把水杯放到嘴边;
6)&嘴唇含住杯边;
7)&喝水。
如果一个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胳膊不能伸直,我们可以安排活动和机会,着重练习胳膊伸直和伸手拿东西;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拿杯喝水就可能完成了。
8.提示和引导:在儿童训练中要运用很多的提示,包括身体提示、语言提示、环境提示。
1)&身体提示:通过接触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提醒孩子应该如何做;如孩子站立时,轻轻拍拍孩子的臀部,提示孩子将臀部收起来站直;
2)&语言提示:孩子在做活动时,用语言提示孩子该如何做或下一步该做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3:17
高晓光大夫的信息
高晓光大夫电话咨询
高晓光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高晓光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高晓光大夫提问
高晓光的咨询范围:
关节活动受限无痛康复,颞下颌关节炎,张口受限,疼痛,脊柱侧弯,O形腿,x型腿矫正治疗
康复医学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个月宝宝左手不灵活是脑瘫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