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小孩剧烈运动后左胸痛胸痛.过了几天疼痛缓

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虽有饥饿感
时间: 0:35:42
一、问寒热(一)恶寒发热●寒热轻重与病邪性质相关&&&&(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出现寒热轻重与邪正盛衰相关&&&&(1)恶寒发热皆较重——邪正俱盛。(2)恶寒发热皆较轻——邪轻正衰。(3)恶寒重发热轻——邪盛正衰。&&&&(二)但寒不热●但寒不热的类型及临床意义&&&&(1)新病恶寒——为实寒证。(2)久病畏寒——为虚寒证。&&&&(三)但热不寒●但热不寒的类型及其各类特点&&&&(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2)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3)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潮热的类型及其特征&&&&(1)日哺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以热势较高,日哺(即申时,下午3~5时)热甚。因其由胃肠燥热内结所致,故又称阳明潮热。(2)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兼舌苔黄腻等症者,常见于湿温病。(3)午后及夜间潮热——热势较低,常伴骨蒸发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微热的原因——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四)寒热往来●寒热往来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寒热往来的类型及临床意义&&&&(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3,寒热往来亦可出现于气郁化火。二、问汗(一)有汗无汗&&&&(1)表证有汗——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2)表证无汗——外感风寒之表寒证。(3)里证汗出——里热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阴虚内热迫津外泄。(4)里证无汗——久病阳虚或津血亏耗。&&&&(二)特殊汗出&&&&(1)自汗——经常日问汗出不止,活动更甚。多见于气虚证、阳虚证。(2)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3)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将导致亡阴、亡阳。若高热烦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的为亡阴之汗;身凉肢厥,大汗淋漓;汗稀而冷的为亡阳之汗。(4)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者,为邪去正复佳兆;若汗出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急疾者,为邪胜正衰之危候。●阳虚汗出与无汗的机理——阳虚汗出是阳虚卫外不固所致;阳虚无汗为阳虚蒸化无力使然。&&&&(三)局部汗出&&&&&&&&(1)头汗——可见于上焦热盛证,或中焦湿热证,或亡阳证。(2)半身汗——常见于中风病、痿病或截瘫病人。(3)手足心汗——多见于阴虚内热、阳明热盛或中焦湿热蕴结等证。(4)心胸汗出——多属心脾气虚证、心肾阴虚证。三、问疼病●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属实者,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淤、痰浊凝滞、食滞、虫积所致,其病机是不通则痛;属虚者,多因气血不足,阴精亏损所致,其病机为不荣则痛。&&&&(一)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连项——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病属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属阳明经;巅顶痛——病属厥阴经。(2)胸痛——胸部为心肺所居,故胸痛多为心肺病证。虚里作痛,痛彻臂内者,病位在心,胸膺作痛,兼咳嗽者,病位在肺。(3)胁痛、——肝与胆位于右胁,而两胁均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故胁痛多为肝胆病证。如肝郁气滞、肝胆火盛、肝胆湿热以及悬饮等病证。(4)脘痛——脘,指上腹,是胃腑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脘痛,病变在胃。进食后痛加剧者,多属实证,进食后痛得缓解者,多属虚证。(5)腹痛——腹部分为大腹、小腹、少腹等部位。根据疼痛发生的不同部位,可察知病变所属不同脏腑。(6)脐以上为大腹——病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病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病属足厥阴肝经。(7)背痛——背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背部疼痛常与上述经脉相关。如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背痛连项者,常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脉所致。(8)腰痛——腰为肾之腑,故腰痛多属肾病。若腰痛连腹,绕如带状,为带脉损伤。(9)四肢关节、肌肉痛——常见于痹病,多由风寒湿邪所致;若四肢疼痛乏力者,多为脾胃虚损,如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10)周身疼痛——是指头身、腰背、四肢均觉疼痛者。一般来说,新病周身疼痛,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湿邪为多。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疼痛,多属虚证,是气血亏损,经脉失养所致。&&&&(二)问疼痛的性质&&&&(1)胀痛——疼痛而胀。多为气滞。(2)刺痛——痛如针刺。多为淤血。(3)绞痛——剧痛如刀绞。多为有形实邪阻闭或寒邪凝滞所致。(4)隐痛——疼痛可忍,但绵绵不休。多属虚证。(5)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凝或阳虚所致。(6)灼痛——痛有灼热感且喜冷恶热。多属热证。(7)重痛——痛有沉重感。多属湿盛表现。(8)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多为气滞或风湿痹病。(9)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多属血淤或寒湿痹病。(10)掣痛——抽掣牵扯而痛。多为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11)空痛——痛有空虚之感。多属气血精髓亏虚的表现。&&&&●疼痛虚、实证鉴别要点&&&&(1)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2)久病痛缓,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此为本节的重点。&&&&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一)头晕&&&&&&&&●头晕的概念——患者自觉头脑晕旋,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各类头晕的临床意义——常见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内阻、淤血阻滞等证。(二)胸闷●胸闷的含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1)胸闷胁胀者——属肝气郁结。(2)胸闷气短者——属心气不足。(3)胸闷刺痛者——属心血瘀阻。(4)胸闷痰多者——属痰湿阻肺。&&&&(三)心悸●“心悸”的基本概念——病人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心悸、惊悸、怔忡的关系与区别——&&&&惊悸、怔忡均属心悸,是病人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症状。惊悸是心悸而惊、恐惧不安的症状,多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是心跳剧烈,自觉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四)胁胀●胁胀的含义——胁肋的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的感觉。●胁胀的临床意义——主肝胆病变。(五)脘痞脘痞的含义及临床意义——病人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是脾胃病变反映。脘痞而暖腐吞酸者——饮食伤胃;脘痞而食少;便溏者————脾胃虚弱。(六)腹胀●腹胀的含义——病人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腹胀虚实的鉴别——喜按属虚,拒按属实。●腹胀的临床意义——多反映脾胃或胃肠病证。●臌胀的表现——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七)身重●身重的概念——病人感觉身体沉重酸困。●出现身重的相关脏腑——多与肺、脾病变相关。(八)麻木●麻木的含义和临床意义——病人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多为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湿淤血阻络的病理反映。(九)阳痿&&&&阳痿指病人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不能进行性交的症状。阳痿不是病人的不适感觉,而是性功能低下的表现。&&&&(十)遗精&&&&遗精指病人不性交而精液遗泄的症状。其中,清醒时精液自出者,谓之“滑精”,梦中性交而遗精者,谓之“梦遗”。&&&&五、问耳目(一)问耳●耳鸣的概念及虚实的鉴别——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闻潮水声,妨碍听觉者,称耳鸣。&&&&(1)暴发耳鸣,声大如蛙聒,或如潮水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实证。(2)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虚证。●耳聋的概念及虚实的鉴别——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或听觉丧失为耳聋。(1)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2)久病渐聋者——多属虚证。&&&&●重听的概念及虚实的鉴别&&&&(1)重听是听声音不够清楚,声音重复。&&&&&&&&(2)骤发重听者——多属实证。(3)渐致重听者——多属虚证。&&&&(二)问目●目痒的含义——指眼睑、毗内或目珠有痒感,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目痒的临床意义——目痒甚者,多属实证;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目痛的虚实鉴别&&&&(1)痛剧者——多属实证。(2)痛微者——多属虚证。●目痛的临床意义——为肝火上炎、外感风热、阴虚火浮的病理反映。●目眩“的含义——指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花物、蚊蝇飞动。&&&&●目眩虚实的鉴别&&&&(1)兼头痛、头胀、头重者——实证。(2)兼神疲、头晕、耳鸣者——虚证。&&&&●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1)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2)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3)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三者均为视力减退的病症。皆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所致。&&&&六、问睡眠(一)失眠失眠的含义——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失眠的病理——阴血不足,心神失常,邪气干扰,心神不宁。(二)嗜睡●嗜睡的含义——指患者不论昼夜皆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嗜睡与昏睡的区别——嗜睡呼之即醒,醒时神志清楚;昏睡呼之不醒,神志不清,属昏迷范畴,如温病出现&&&&高热昏睡,是热入心包之象。此为本节难点。&&&&七、问饮食(一)口渴与饮水●问口渴与饮水的含义——口渴指口干渴的感觉;饮水指实际饮水的多少。●渴饮否的临床意义&&&&(1)口不渴饮——多见于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证。(2)口渴欲饮——多见于燥证、热证。&&&&●临床常见的几种渴饮特点及意义&&&&(1)口干微渴——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2)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大伤。(3)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体瘦——消渴病。(4)渴喜热饮,饮量不多——痰饮内停或阳虚水津不布。(5)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内有瘀血。(6)口渴而不多饮——湿热内蕴或热入营分。(7)先渴饮而后作呕,或饮后即吐——水饮内停的水逆证。(8)先呕吐而后渴欲饮水——津伤饮水自救之象。&&&&(二)食欲与食量●不欲食、纳少、纳呆的区别&&&&(1)不欲食——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欣快感,食量减少。(2)纳少——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欲食所导致。(3)纳呆——指无饥饿感和进食要求,甚至恶食。&&&&&&&&●厌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多见于食积、肝胆病。若孕妇厌食属生理现象。●消谷善饥的含义及临床意义——食欲过旺,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进食量多。若形体消瘦者,常为消渴病;&&&&兼大便溏泄者,则多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属胃阴不足之证。●嗜食异物的临床意义——常见虫积。●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称为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三)口味●口味的含义——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1)口淡乏味——多属脾胃气虚。(2)口甜粘腻——多属脾胃湿热。(3)口中泛酸——多为消化不良肝胃不和。(4)口中酸馊——多为宿食停滞。(5)口苦——多为各种热证,如肝胆火旺、心火上炎等。(6)口咸——多为肾病及寒证。&&&&八、问二便(一)大便●便次异常的临床表现和意义&&&&(1)便秘——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甚至多日不便。多属热结肠道,或津液亏少,或阴血不足,或阳虚寒凝。(2)泄泻——便次增多,便质稀薄。多属大肠湿热,或食滞胃肠,或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便质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1)完谷不化——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属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2)溏结不调而大便时干时稀——肝脾不调;大便先干后溏——脾胃虚弱。(3)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多见于痢疾。&&&&●排便感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多见于热泻或湿热痢。(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3)排便不爽——排便有滞涩难尽之感。兼泻下黄糜者,属湿热蕴结,兼泻下酸腐臭秽者,为伤食泄泻。(4)滑泻失禁——大便失控,便出不自知。多为脾肾虚衰。(5)肛门气坠——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多为脾虚中气下陷,久泻、久痢所致。&&&&(二)小便●尿量异常的临床意义&&&&(1)尿量增多——多属虚寒,也常见于消渴病。(2)尿量减少——多见各种热证或水肿病。&&&&●尿次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小便频数——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短赤急迫者,多为下焦湿热;尿多而频者,多为肾阳气虚。(2)小便不畅,点滴而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闭。统称癃闭。●虚实①肾虚而致者——虚证;②邪阻所致者——实证。&&&&●排尿感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小便涩痛——排出不畅而痛,多见于淋病。(2)小便余沥不尽——小便后点滴不尽;小便失禁——小便失控而自遗;遗尿——睡眠时小便自行排出。均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九、问经带&&&&&&&&(一)月经●正常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表现&&&&(1)经期——28日左右行经1次,行经期一般3~5日。(2)经量——50~100m1。由于个体素质、年龄等不同,可略有差异。(3)经色——正红色。(4)经质——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经期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经常提前8~9日以上。属气虚或血热。(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经常错后8~9日以上。虚者多由营血亏损或阳气虚衰所致;实者多因气滞血淤或寒凝血痰。(3)经期错乱——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不定。虚者多因脾肾虚损所致;实者多由肝气郁滞,或淤血阻滞而成。&&&&●经量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月经过少——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虚者多因营血衰少,肾气亏虚所致;实者多由寒凝、血痰、痰湿阻滞而致。(2)月经过多——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多由血热或气虚所致。●崩漏的含义及临床意义——非经期阴道出血。势急量多者为崩,势缓量少者为漏。多因热伤冲任、痰阻冲任或脾肾气虚所致。●经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行经年龄未孕而停经超过3个月,以及非哺乳期月经不来潮者。虚者多由气虚血亏所致,实者多因气滞血淤或寒凝痰阻所致。&&&&●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1)经色淡红质稀——血少不荣。(2)经色深红质稠血热内炽。(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血淤。●痛经的含义和临床意义——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难忍。多属气滞、血淤、寒凝、阳虚、气血两虚。&&&&(二)带下●问带下的内容——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各种病理带下的表现和临床意义&&&&(1)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淋漓不绝。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2)黄带——带下色黄,质粘而臭秽。多由湿热下注所致。(3)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因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所致。&&&&十、问小儿●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病理特点——发病较快,变化较多,易虚易实。●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1)脏腑娇嫩,抵抗力弱——易患外感病。(2)脾胃嫩弱,消化力差——呕吐、泄泻。(3)神志发育不完善——易受惊吓。&&&&第二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望神诊病的原理——神以先、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神与精气的关系密切,精充气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望神的意义——可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应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体态4个方面。&&&&&&&&(三)对神气的判断●得神的表现和意义——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育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伤,为无病或病轻。●少神的表现和意义——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伤,为轻病、疾病恢复期或体弱。&&&&●失神的表现和意义&&&&(1)精亏神衰失神——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赢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提示证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2)邪盛神乱失神——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属病重。●假神的表现和意义——久病重病本已失神,忽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欲进饮食,想见亲人,面色无华而两颧泛红如妆。提示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神乱的表现和主病&&&&(1)焦虑恐惧——多属虚证,见于卑谍、脏躁等病。(2)狂躁不安——多属阳证,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3)淡漠痴呆——多属阴证,见于癫病、痴呆等。(4)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见于痈病。&&&&二、望色(一)望色诊病的原理●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1)《灵枢、五色》的分候方法:&&&&前额(庭、颜)——首面。眉心以上(阙上)——咽喉。眉心(阙中)——肺。鼻根(下极、山根)——心。鼻柱(年寿)——肝。鼻端(准头、面王)——脾。鼻翼(方上)——胃。鼻柱两旁(肝之左右)——胆。鼻端两旁上方(面王以上)——小肠。颧下(中央)——大肠。颊部下方(挟大肠)——肾。人中部位(面王以下)——膀胱、胞宫。&&&&(2)《素问、刺热》的分候方法:&&&&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二)常色与病色●常色的概念及其特点&&&&(1)概念---常色即正常面色。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2)特点——明润: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主色、客色的概念&&&&(1)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基本不变。(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五常变化的面色。&&&&●病色的概念及其特点&&&&&&&&(1)概念——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2)特点——晦暗:面色枯槁晦暗,是精气虚衰的表现。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善色、恶色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1)善色---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2)恶色---面色枯槁晦暗。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三)五色主病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面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1)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失血证。(2)面色恍白虚浮---阳虚水泛。(3)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面黄——主脾虚、湿证。(1)面色萎黄---脾胃气虚。(2)面黄虚浮---脾虚湿蕴。(3)面目一身俱黄---黄疸病。又分阳黄、阴黄。●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1)满面通红---实热证。(2)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面青——主寒证、痛症、气滞、血瘀、惊风。(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2)面色与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淤阻。(3)面色青黄---肝郁脾虚。(4)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面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1)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2)面黑焦干---多属肾阴虚。(3)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淤日久。&&&&(四)望色的注意事项《望色十法》的内容&&&&浮——面色浮显——表证——浮→沉:表邪入里沉——面色沉隐——里证——沉→浮:里邪出表清——面色清明——阳证——清→浊:阳证转阴浊——面色浊暗——阴证——浊→清:阴证转阳微——面色浅淡——虚证——微→甚:因虚致实甚——面色深浓——实证——甚→微:实证转虚散——面色疏散——新病——散→抟:邪气渐聚抟——面色壅滞——久病——抟→散:邪气将解泽——面色润泽——轻病——泽→夭:枯气渐衰夭——面色枯槁——重病——夭→泽:枯气渐复&&&&三、望形体(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望形体的原理&&&&①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②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望形体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二)望形体的内容●形体强弱的表现和意义&&&&(1)体强——骨胳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2)体弱——骨胳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示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形体胖瘦的表现和意义&&&&(1)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为形气有余。属精气充足,身体健康。(2)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为形盛气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3)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为形瘦阴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4)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体质形态的表现和意义&&&&(1)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2)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俯。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易从阳化热。(3)阴阳和平之人---体型介于前两者之间。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四、望姿态(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望姿态诊病的原理&&&&①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性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阳、热、实证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多表现为喜静懒动。②肢体的异常动作常与一定的疾病有密切关系。●望姿态的意义——可诊察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的病变程度和某些疾病。&&&&(二)望姿态的内容●望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1)动、强、仰、伸——多属阳、热、实证。(2)静、弱、俯、屈——多属阴、寒、虚证。&&&&●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1)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属肺实气逆。(2)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肺虚体弱。(3)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热、实证。(4)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言,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寒、虚证。(5)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6)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7)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8)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属气血大虚,或夺气脱血。&&&&●衰惫姿态的表现和意义&&&&(1)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精、气、神明将衰惫之象。(2)后背弯曲,两肩下垂---心、肺宗气将衰惫之象。(3)腰酸软疼痛,不能转动---肾将衰惫之象。(4)两膝屈伸不利,行则俯身扶物---筋将衰惫之象。(5)不能久立,行则振摇不稳---骨将衰惫之象。&&&&●异常动作的表现和意义&&&&(1)睑、唇、指、趾颤动——为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2)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3)卒倒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4)恶寒战栗---伤寒欲作战汗,或为疟疾。&&&&&&&&(5)肢体软弱,运动不灵---多属痿病。(6)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第二节——局部望诊一、望头面(一)望头部●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囟门突起(囟填)——多属实证。(2)囟门凹陷(囟陷)——多属虚证。(3)囟门迟闭(解颅)——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下列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智力低下---先天不足,肾精亏损。(2)头摇不能自主---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3)发黄千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4)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病。&&&&(二)望面部&&&&(1)颜面浮肿---水肿病。(2)口眼歪斜---风邪中络。&&&&二、望五官(一)望目●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瞳人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晴属肺,称为气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胞睑属脾,称为肉轮。&&&&●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目赤肿痛——实热证。(2)白睛发黄——黄疸病。(3)目胞浮肿——水肿病。(4)眼窝凹陷——伤津液,或气血不足。(5)瞳孔缩小——肝胆火炽,或为中毒。(6)瞳孔散大——肾精耗竭,属病危。&&&&●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瞪目直视——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2)戴眼反折——太阳经绝证,属病危。(3)横目斜视——肝风内动。(4)昏睡露睛——脾气虚衰,胞睑失养。&&&&(二)望耳●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耳轮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2)耳轮干枯焦黑——肾枯亏耗,属病重。(3)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一一为出麻疹先兆。(4)耳内流脓水——脓耳,多属肝胆湿热熏蒸所致。&&&&(三)望鼻●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鼻端微黄明润——胃气未衰或胃气来复。&&&&&&&&(2)鼻端晦暗枯槁——胃气己衰,属病重。(3)鼻翼煽动——多属肺热或哮喘病。&&&&3,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鼻塞流清涕——外感风寒。(2)鼻塞流浊涕——外感风热。(3)鼻塞流腥臭脓涕——鼻渊。(4)鼻内出血——鼻衄,多属肺胃蕴热。&&&&(四)望口与唇●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薏义&&&&(1)唇色淡白——血虚证、失血证。(2)唇色深红——实热证。(3)唇色青紫——血瘀证。(4)口唇干裂——津液耗伤。&&&&●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口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2)小儿口腔、舌上布满白斑——鹅口疮。(3)口噤——属实证,见于痉病、破伤风等。(4)口僻——见于中风。&&&&(五)望齿与龈●木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甚,津液大伤。(2)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荣。(3)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胃火上炎。(4)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出血——脾虚血失统掇,或肾虚虚火上炎。&&&&(六)望咽喉&&&&●下列异常表现及其临床忘义(1)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证。(2)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显——肾阴虚,虚火上炎。(3)咽部广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乳蛾。(4)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白喉。&&&&三、望躯体(一)望颈项&&&&(1)颈前结喉处有肿物突起——瘿瘤。(2)颈侧顷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螺痈。(3)颈部强硬——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4)小儿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先天不足,肾精亏损。&&&&(二)望胸胁&&&&(1)扁平胸——多属肺阴虚、气阴两虚或体弱。(2)桶状胸——多属久病咳喘,肺气不宣。(3)肋如串珠——肾气不足,发育不良。(4)乳房红肿热痛,甚则破溃流脓——乳痈。(5)吸气时间延长——吸气困难,见于急喉风、白喉重证等。(6)呼气时间延长——呼气困难,见于哮喘、肺胀等。(7)呼吸急促,胸廓起伏显著——多属实热证。(8)呼吸微弱,胸廓起伏不显——多属虚寒证。&&&&(三)望腹部&&&&&&&&(1)腹部膨隆——胺胀、水肿等。(2)腹部凹陷——脾胃虚弱,气血不足。(3)腹壁青筋暴露——嫩胀。(4)水肿、碳胀病人脐突——脾肾虚衰,属病重。&&&&(四)望腰背部&&&&(1)驼背——肾气亏虚,发育不良。(2)脊柱侧弯——坐姿不良,或肾精亏损。(3)腰部拘急疼痛,活动受限——多因寒湿侵袭,或跌仆闪挫所致。&&&&四、望四肢(一)形态异常&&&&(1)肌肉萎缩——见于痿证、中风偏瘫等。(2)四肢肿胀——见于水肿病。(3)小腿青筋暴露——寒湿内侵,络脉血淤。(4)指关节梭状畸形——风湿久蕴,筋脉拘挛。(5)指端膨大如杵——心肺气虚,血瘀湿阻。&&&&(二)动态异常&&&&(1)肢体痿废——见于痿病、中风等。(2)四肢抽搐——肝风内动。(3)手足拘急——寒邪凝滞或血虚筋脉失养。(4)手足蠕动——血虚筋脉失养,动风先兆。&&&&五、望二阴(一)望前阴&&&&(1)阴囊肿大因小肠坠入或睾丸肿胀引起者——疝气。(2)阴户有物突出——阴挺。(3)阴肿不痛不痒——见于水肿病。(4)阴囊或阴户红肿疼痛——肝经湿热下注。&&&&(二)望后阴&&&&(1)肛门内外生紫红色柔软肿块——痔疮。(2)肛门肛管皮肤粘膜有狭长裂伤——肛裂。(3)肛痈或痔疮渍后久不敛口流脓水——肛瘘。(4)直肠或直肠粘膜组织自肛门脱出——脱肛。&&&&六、望皮肤●斑与疹的表现及其鉴别&&&&(1)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2)疹——色红或白,点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下列异常表现和主病&&&&(1)斑色红紫,形似锦纹云片,兼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表现——阳斑。(2)斑色青紫,隐隐稀少,兼面白肢凉脉虚等虚寒证表现,阴斑。(3)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发际颜面,渐及于躯干四肢,后按发出顺序逐渐消退---麻疹。(4)呈椭圆形小水疤,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水痘。(5)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锨热疼痛--痈,属阳证。(6)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疽,属阴证。&&&&●下列异常表现和主病&&&&(1)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症状轻微---风疹。(2)疹色淡红或淡白,小似麻粒,大如花瓣,高出皮肤,界限清楚,皮肤瘙痒,搔之融合成片,时发时止---隐疹。(3)口角唇边鼻旁出现粟米大小水疱,灼热疼痛●热气疮。&&&&&&&&(4)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湿疹。(5)湿温病人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以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白陪。(6)患部形小如粟,顶白根硬而深,麻木痒痛,发于颜面手足,身发寒热----疔。(7)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出脓即愈---疖。(8)皮肤发红,色如涂丹——丹毒。(9)皮肤白斑,界限分明——白驳风。(10)肌肤甲错——血瘀日久&&&&第三节(一)望痰望排出物一、望痰涎&&&&(1)痰白清稀——寒痰。(2)痰黄稠有块——热痰。(3)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4)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5)咯吐腥臭脓血痰——肺痈。(6)痰中带血色鲜红——咯血,多属肺热。&&&&(二)望涎&&&&(1)口中清涎量多——脾胃虚寒。(2)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3)小儿口角流涎——脾虚湿盛或胃热虫积。(4)睡中流涎——胃热或宿食内停。&&&&二、望呕吐物&&&&(1)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寒呕。(2)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热呕。(3)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食物残渣——肝火犯胃、胃有积热或胃府血淤。&&&&三、望大便&&&&(1)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脾虚泄泻或胃虚泄泻。(2)大便如粘冻抉有脓血——痢疾。(3)大便便血色鲜红,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近血。(4)大便便血色暗红或紫黑,与大便均匀混合——远血。&&&&四、望小便&&&&(1)小便清长——多属虚寒证。(2)小便短赤——多属实热证。(3)尿中带血——尿血或血淋。(4)尿有砂石——石淋。(5)小便浑浊如米滑水,或滑腻如脂膏一一可见于尿浊、膏淋等。&&&&第四节望小儿指纹一、望指纹的方法●三关的划分——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二、望指纹的临床之义●正常指纹的表现——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不明显浮露,不超出风关。●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颜色鲜红——外感表证。(2)颜色紫红——里热证。(3)颜色青色——疼痛、惊风。&&&&&&&&(4)颜色紫黑——血络郁闭,属病危。(5)颜色淡白——脾虚、疳积。(6)长短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7)长短达于气关——邪气入经;邪深病重。(8)长短达于命关——邪入脏腑,病情危重。(9)长短透关射甲——病属凶险,预后不良。&&&&●指纹浮沉、淡滞、形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浮显——多属表证。(2)沉隐——多属里证。(3)浅淡不泽——多属虚证。(4)色深暗滞——多属实证。(5)增粗、分支明显——多属实证、热证。(6)变细、分支不显——多属虚证、寒证。&&&&第三章舌诊第一节——舌诊概说一、舌诊的原理(一)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形成的联系●舌乳头的概念:指舌面上一层半透明的粘膜、粘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1)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2)丝状乳头、冀状乳头对舌象的影响——前者与舌苔的形成有关;后者的形态、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二)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4)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5)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规律——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胱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三)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舌象的变化与气血有关(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有关);与津液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输布有关)。&&&&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诊舌的体位种仲舌姿势●舌诊的体位——坐位或仰卧位。●伸舌姿势——自然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不正确伸舌姿势所带来的舌象改变。如&&&&伸舌过分用力、紧张或伸舌时问过长,会引起舌色改变或干湿度变化。&&&&(二)诊舌的方法●诊舌的一般顺序——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质,再看舌苔。(三)诊舌的注意事项●饮食或药物对舌诊的影响——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如臼腔的咀嚼、自洁作用使舌苔由厚变薄;&&&&多喝水使舌苔变润;进食辛热食物使舌色偏红,多食糖果、甜腻食品使舌苔变厚、口味酸腻;服用大量镇静剂可使舌苔厚腻;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可见黑腻苔或霉腐苔等。●染苔的概念——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染苔常见的一些情况——如饮用牛乳、豆浆等可将舌苔染白、变厚,蛋黄、橘子、核黄素等可使舌苔染黄,各种黑褐色食品、药品,或吃橄揽、酸梅,或长期吸烟等,可使舌苔染成灰色、黑色。&&&&&&&&●染苔的特征——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诊舌的内容——观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1)诊舌体——舌体的色、形、态、神。(2)诊舌苔——苔质、苔色。●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舌质主要是反映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可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舌苔和舌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疾病的本质,故能互为补充。&&&&(二)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正常舌象的意义——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三)舌象的生理变异●年龄因素对舌象的影响——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紫暗。并其产生的原理。●常见属于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女性月经期可能出现的舌象变化——因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有红刺。●生理变异舌象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之间的区别——属于生理性变异的,该舌象往往长期不变,且无其他临床症&&&&状。&&&&第二节一、舌色望舌体&&&&舌色有淡白、淡红、红绛、青紫之分。&&&&(一)淡红舌●淡红舌的舌象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淡红舌的临床意义——五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二)淡白舌●淡舌、枯白舌的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称为淡舌;舌色白,几无血色,称为枯白舌。●淡白舌的临床意义&&&&(1)主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面润而不滑。(2)主阳虚——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舌面滑润。&&&&(三)红、绛舌●红舌绛舌的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较红舌更深暗色者,称为绛舌。●红绛舌的临床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故绛舌比红舌热深。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邪热亢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结合舌质与舌苔的其他情况全面红绛舌的主病规律&&&&(1)红绛有苔——实热证。(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四)青、紫舌●肯紫舌的舌象特征——全舌呈青色或紫色,称为膏紫舌。如果局部舌面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淤斑&&&&舌或痰点舌。&&&&●青紫舌的临床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其成因有四: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结合舌质与舌苔的其他情况全面青紫舌的主病规律&&&&(1)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2)舌紫络少苔而干——营血热甚。(3)青紫肿大——中毒;等等。&&&&二、舌体的形质(一)荣、枯&&&&&&&&●荣舌、枯舌的舌象特征——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为枯舌。●荣舌、枯舌的临床意义——辨舌质的荣枯:①是衡量机体正气盛衰的标志之一,②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荣舌----有神,主病吉;枯舌----无神,主病凶。(二)老、嫩●老舌、嫩舌的舌象特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者为老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嫩舌。注意从质、色两方面进行观察。&&&&●老舌、嫩舌的临床意义&&&&老舌——主实证,嫩舌——主虚证。&&&&(三)胖、瘦●胖舌、瘦舌的舌象特征——舌体胖大,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胖舌、瘦舌的临床意义——胖舌为体内水湿停滞的表现;瘦舌为舌体失漏养所致。&&&&舌胖色淡白——气虚、阳虚。舌胖色红绛——心脾热盛,外感湿热。舌胖色紫暗——中毒。舌瘦色淡白——气血两虚。舌瘦色红络,舌干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齿痕舌与胖大舌的关系——胖大舌常伴有齿痕,若舌质嫩而不胖,有齿痕者,多属气血亏虚。●肿胀舌的舌象特征——舌体肿胀,舌色鲜红或育紫。&&&&(四)点、刺●点舌、刺舌的舌象特征——点刺是指革状乳头肿胀或高突的病理特征。点舌是指舌的单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刺舌是指舌的革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点舌、刺舌的临床意义——提示脏腑阳热亢盛,血分热甚。并结合点刺的部位推测其临床意义。&&&&(五)裂纹●裂纹舌的舌象特征——舌面上有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病理性裂纹舌与先天性裂纹舌的区别。●裂纹舌的临床意义——因舌体失养所致,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舌色浅淡而裂——血虚,舌色红绛而裂——阴津耗损。三、舌的动态(一)痿软——●痿软舌的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痿软舌的临床意义——伤阴;气血俱虚。&&&&(1)舌痿软红绛少苔——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内伤久病阴虚火旺。(2)舌痿软枯白无华——久病气血虚衰。&&&&(二)强硬●强硬舌的舌象特征——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强硬舌的临床意义——舌色红绛少津,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舌苔厚腻,主风痰阻络。(三)歪斜●歪斜舌的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歪斜舌的临床意义——肝风夹痰,痰阻经络。(四)颤动●颤动舌的舌象特征——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颤动舌的临床意义——动风的表现之一。舌色淡白——气血亏虚;舌红少苔——阴液亏损;舌绛紫而干——热盛动风;舌红苔白或腻——肝阳化风。&&&&(五)吐弄●吐舌、弄舌的舌象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吐舌、弄舌的临床意义——心脾有热。病危而吐舌,多为心气已绝。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先天愚型患儿。(六)短缩●短缩舌的舌象特征——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短缩舌的临床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舌短缩、色红绛而干——热病伤津;舌短缩而舌体胖大——风痰阻络。●绊舌与短缩舌的区别——前者指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但伸舌无碍。第三节一、苔质(一)薄、厚苔●薄苔、厚苔的舌象特征——以是否见底为标准。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称为薄苔;通过舌苔见不到舌望舌苔&&&&体的苔,称为厚苔。&&&&●薄苔、厚苔的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薄苔一一五常人或表证,厚苔——里证。(二)润燥苔●润苔、滑苔、燥苔、糙苔的舌象特征。&&&&(1)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2)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3)燥苔——舌苔干燥无津,甚则舌苔干裂。(4)糙苔——十分干燥,苔质粗糙。&&&&●润苔、燥苔的临床意义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1)润苔——正常舌苔,疾病过程中津液末伤(如表寒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2)滑苔——寒证;痰湿。(3)燥苔——津液耗损;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4)糙苔——热盛伤津之重症。&&&&●舌苔润燥转化的临床意义&&&&(1)舌苔由润变燥——热重津伤;津失输布。(2)舌苔由燥转润——热退津复,饮邪始化,热入营血。&&&&(三)腻、腐苔●腻苔的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问厚边周薄,紧贴舌面,刮之不去。&&&&(1)垢腻苔——苔腻而垢浊。(2)滑腻苔——苔腻而湿润滑利。(3)燥腻苔——苔腻而干燥少津。(4)粘腻苔——腻苔上罩一层稠厚粘液。●腐苔的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粗大疏松,如豆腐渣堆锦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脱,舌底光滑。(1)松苔——苔质疏松,颗粒明显。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2)脓腐苔——腐苔上粘厚一层,有如疱脓。(3)霉苔(霉腐苔)——舌上满布糜点如凝乳或饭粒,揩之即去,旋即发生,揩去处舌面光剥无苔。。&&&&●腻、腐苔的临床意义&&&&(1)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2)腐苔——主胃气衰败,湿浊上泛。(3)松苔——湿浊之邪欲解。(4)霉苔——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多见于重危病人或营养不良小儿。&&&&(四)剥苔、类剥苔●剥苔的舌象特征——指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剥苔根据剥落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花剥苔和镜面舌。&&&&&&&&●类剥苔和地图舌的舌象特征——类剥苔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地图舌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剥苔、类剥苔的临床意义——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剥脱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1)舌红苔剥——阴虚。(2)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3)镜面舌,舌色红——胃阴干涸。(4)舌色胱白如镜——营血大亏,阳气将绝。(5)花剥苔,苔腻滑——正气已虚,湿浊未化。此外,剥脱部位多与其相对应的脏腑病变有关。●先天性剥苔与病理性剥苔的区别——前者常见于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二、苔色&&&&(一)白苔&&&&●薄白苔、白厚苔的舌象特征——苔色白可见舌体者为薄白苔,苔色白而不能见舌体者为白厚苔。●白苔的临床意义——主表证、寒证。须结合苔质、舌质等情况综合分析。&&&&(1)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轻证;阳虚内寒。(2)舌苔薄白而干——风热表证。(3)舌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4)舌苔白厚腻——痰饮、湿浊、食积内停。(5)舌苔白厚腻而干——痰、湿、食积化热;湿浊中阻,津不上承。(6)积粉苔舌质干红——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7)苔白而燥裂——燥热伤津。&&&&(二)黄苔●黄苔的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1)薄黄苔——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2)黄白相兼苔——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3)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4)黄糙苔(苔黄干燥糙硬)、黄瓣苔(苔黄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焦黄苔(苔黄褐如锅巴)——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5)黄滑苔(苔黄润滑)——阳虚寒湿、痰饮化热;阳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三)灰黑苔●灰黑苔的临床意义——主里热和里寒的重证。苔色深浅与寒热程度相应。注意苔质的润燥,此为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1)灰黑苔,舌面湿润——阳虚寒湿、痰饮内停。(2)黄腻灰黑苔——湿热内蕴,日久不化。(3)焦黑苔,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4)霉酱苔(苔黄赤兼黑)——宿食湿浊久积化热上熏;血淤气滞;湿热夹痰。&&&&第四节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一、舌象分析的要点(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舌神的表现——主要反映在舌色和舌体运动方面。有神气、无神气舌的舌象特征。●胃气盛衰在舌象上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舌苔的生长情况。有根苔、无根苔的舌象特征和意义。&&&&(1)有根苔——有胃气的征象——包括①舌苔紧贴于舌面,坚敛牢着,②舌苔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③厚苔脱落,有苔能逐生。(2)无根苔——无胃气的征象——包括①舌苔似有似无,甚则光剥如镜;②苔厚松腐,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舌苔不易复生。&&&&(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必要性——疾病是邪五斗争的综合反映;舌苔与舌体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病理变化。●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1)舌苔与舌体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之综合。如: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舌质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热极津伤。青紫舌,白腻苔——气血瘀阻,痰湿内阻。(2)舌苔与舌质变化不一致,则应具体分析两者的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判断。如:淡白舌黄腻苔——虚寒之体感受湿热之邪。红绛舌白滑腻苔一一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气分有湿,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食积停滞。&&&&二、舌诊的临床意义(一)判断邪正盛表&&&&舌诊能够判断邪正盛衰。通过具体实例加深气血、津液不足,胃气衰败,或气滞血瘀、湿邪困阻等证的舌象。&&&&(二)区别病邪性质&&&&舌诊能够区别病邪性质。风、寒、热、燥、湿、痰、淤、食诸种病邪致病在舌象上的不同表现。&&&&(三,分析病位与病势&&&&(1从外感温病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舌象变化舌诊能够反映疾病的病位浅深。(2)从疾病过程中舌象的转化来舌诊可以推断病势进退。&&&&[附]危重舌象的诊法&&&&危重舌象所具有的特殊的形、色变化。如猪腰舌、镜面舌、砂皮舌、干荔舌、火柿舌、秸黑舌、瘦薄无苔舌、囊缩卷舌、语謇强直舌、蓝舌。&&&&第四章第一节闻诊听声音&&&&声音产生的原理——气动则声响。与声音有关的脏腑组织器官——肺、心、肾及喉、会厌、舌、齿、唇、鼻等。一、正常声音●正常声音的特点——发声自然,声调和谵,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影响五常声音的因素——性别、年龄、禀赋及情志变化。二、病变声音&&&&(一)声音&&&&●辨别声音的内容——语声、鼻鼾、呻吟、惊呼。●声音的闻诊特点——语声、语调及异常声响。●病理性声音的一般规律&&&&(1)语声高亢宏亮有力,声音连续——阳证、实证、热证。(2)语声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阴证、虚证、寒证。●声重的临床意义——外感风寒或鼻疾。&&&&●音哑和失音的一般临床意义&&&&(1)新病——多实(金实不鸣)。(2)久病——多虚(金破不鸣)。(3)暴怒呼喊或持续喧讲所致——气阴耗伤。(4)妊娠失音(子谙)——生理现象。&&&&●失音与失语的区别&&&&(1)失音——声音不能发出。(2)失语——不能言语。&&&&●神昏病人鼾声不绝的临床意义——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呻吟的含义——病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呻吟的临床意义——身有痛楚或胀满。&&&&(1)呻吟声高亢有力——实证、剧痛。(2)呻吟声低微无力——久病、虚证。&&&&●辨呻吟可结合姿态变化判断病痛部位。●惊呼的含义——无外界刺激而突然发出的惊叫声。●惊呼的临床意义&&&&(1)成人——剧痛、惊恐、精神失常等。(2)小儿——惊风、惊恐、脘腹疼痛、食积、虫积等。&&&&(二)语言●语言异常的一般规律——均为心神病变。&&&&(1)沉默寡言——虚证、寒证。(2)烦燥多言——实证、热证。&&&&●谵语和郑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热扰心神之实证。(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独语、错语、呓语、狂言的基本特点和临床意义&&&&(1)独语——病人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多因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所致。可见于癫病、郁证病人。(2)错语——病人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虚证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体衰,实证多为痰湿、淤血、气滞阻遏心窍。(3)呓语——病人睡梦中说话,吐词不清,意思不明。多因心火、胆热、胃气不和所致,亦有久病虚衰者。(4)狂言——病人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操妄言。多因气郁化火,或痰火互结,内扰心神所致。多属阳证、实证,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下述语言异常的临床意义&&&&(1)神志清楚,语言蹇涩——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2)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夺气,为中气大虚之征。(3)神志昏迷,不知言语——中风、痫病、厥脱病或小儿惊风等。&&&&(三)呼吸●闻呼吸声的一般意义&&&&(1)病人呼吸正常——形病气未病。(2)病人呼吸异常——形气俱病。(3)呼吸气粗,疾出疾入——热证、实证。(4)呼吸气微,徐出徐入——寒证、虚证。●病态呼吸的内容——喘、哮、短气、少气。&&&&●喘与哮的特征、区别与联系&&&&(1)喘——气息急迫,呼吸困难。(2)哮——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喘不兼哮,哮必兼喘。&&&&●少气与短气的特征及区别&&&&(1)少气——呼吸微弱短促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2)短气——呼吸粗急短促,气若有所窒。&&&&(四)咳嗽●常见咳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1)咳声重浊——实证(外感风寒或痰湿聚肺)。(2)咳声低微——虚证(肺气虚损)。(3)咳声不扬,痰黄稠难咯——热证(热邪犯肺,肺津被灼)。(4)干咳无痰或少痰——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5)咳有痰声,量多易咯——痰湿阻肺。&&&&●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1)顿咳——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声响连续不断,咳后有鸡啼样回声。(2)白喉——咳声如犬吠,伴语声嘶哑,吸气困难。&&&&(五)呕吐●呕吐的特点及一般临床意义&&&&(1)有声有物——呕吐。(2)有物无声——吐。(3)有声无物——干呕。皆属胃气不降所致。&&&&●虚实寒热不同证中呕吐的特点&&&&(1)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虚寒证。(2)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粘痰黄水或酸腐或苦——实热证。(3)喷射状呕吐——热扰神明。&&&&(六)呃逆●呃逆的特点——不由自主,从咽而发,声短而频,呃呃作响。&&&&(1)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声响有力——实证、热证。(2)呃声低沉而长,声弱无力——虚证、寒证。(3)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寒邪或热邪客于胃。(4)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胃气衰败之危候。&&&&(七)嗳气●嗳气的特点——从咽而出,沉长而缓。&&&&(1)嗳气酸腐——宿食,属实证。(2)嗳声频而响亮,因情志而作——肝气犯胃,属实证。(3)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胃虚气逆,多见于年老体虚久病之人,属虚证。(4)嗳声频作而无酸腐气味——寒邪客胃,属寒证。&&&&(八)太息&&&&太息是病人在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为肝气郁结所致。&&&&(九)喷嚏●表证初起喷啶的特点——喷嚏频作,兼有恶寒发热、流涕等症状。●久病外感及阳虚久病之人见哎的意义——阳气回复,病趋好转。(十)呵欠&&&&数欠的临床意义——阴盛阳衰之体虚表现。&&&&(十一)肠鸣●病理性肠鸣的表现——鸣声高亢而频急。●病理性肠鸣的常见原因——水饮留聚于胃、中气不足、胃肠虚寒,感受风寒湿邪、胃肠气虚、盲肠气滞。第二节嗅气味●嗅气味诊病的一般意义&&&&(1)气味酸腐臭秽——实热。(2)微有腥臭——虚寒。&&&&一、肉体气味(一)口气&&&&(1)口气酸臭——胃积滞。(2)口气臭秽——胃热。(3)口气腐臭——内有渍腐脓疡或牙疳。&&&&(二)汗气&&&&(1)汗出腥膻——风湿热邪久蕴皮肤(风温、湿温热病)。&&&&&&&&(2)汗出臭秽——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3)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湿热内蕴(狐臭病)。&&&&(三)痰涕之气&&&&(1)咳吐浊痰脓血陧臭——肺痈。(2)咳痰黄稠味渥——肺热壅盛。(3)鼻流浊涕幄秽如鱼脑——鼻渊。(4)咳吐痰涎清稀味咸,无特异气味——寒痰。&&&&(四)二便之气&&&&(1)大便酸臭难闻——肠有郁热。(2)大便溏泻而腥——脾胃虚寒。(3)泄泻臭如败卵,矢气酸臭——宿食积滞。(4)小便黄赤浑浊臊臭——膀胱湿热。(5)尿甜有苹果香味——消渴病。&&&&(五)经、带、恶露之气&&&&(1)月经臭秽——热证。(2)月经腥气——寒证。(3)带下黄稠臭秽——湿热。(4)带下稀白腥臭——寒湿。(5)崩漏或带下奇臭,杂见异常颜色——多为癌病。(6)产后恶露臭秽——湿热下注。&&&&(六)呕吐物之气&&&&(1)吐物清稀无臭味——胃寒。(2)吐物酸臭秽浊——胃热。&&&&二、病室气昧&&&&(1)臭气触人——瘟疫病。(2)病室血腥味——失血病。(3)病室腐臭气——溃腐疮疡(脱疽)。(4)病室尸臭——脏腑衰败。(5)病室尿操气——水肿病晚期(尿毒症)。(6)病室有烂苹果气味——消渴病。&&&&第五章第一节脉诊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的含义——脉动应指的形象,或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受心气、心血、心阴、心阳的影响,与脉象直接有关。●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于脉道,以及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脉象。&&&&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有关。&&&&&&&&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一、诊脉的部位(一)寸口诊法●寸口诊法的含义&&&&(1)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2)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三部九候的含义——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诊脉时又可分为浮、中、沉三候,共称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候脏腑&&&&寸左右心肺&&&&关&&&&尺&&&&肝、胆肾脾、胃肾(命门)&&&&●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1)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2)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3)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二)《素问》三部九候诊法&&&&上(头):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人(耳前动脉)——候目、耳地(两颊动脉)————候口、齿中(手):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下(足):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三)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四)仲景三部诊法仲景三部诊法,&&&&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二、诊脉的方法(一)指法&&&&●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指目按脉、布指疏密适度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举、按、寻、循、推、总按、单诊&&&&(1)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2)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取脉(沉取)。(3)寻——寻找之意。即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4)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5)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6)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7)单诊——用一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二)平息和体位●平息的含义——是指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息计数;利于医生思想集中。●病人诊脉时体位——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平,直腕、仰掌。第三节脉象要素一、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1)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浅,如浮/沉。(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3)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4)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细。(5)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如滑/涩。(6)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如弦、紧/缓。(7)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量,如虚/实。(8)均匀度——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②指脉力是否均匀。第四节正常脉象&&&&一、正常脉象的特点&&&&●正常脉象——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有脉,沉取不绝。●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1)有胃气——指脉象和缓从容,流利。具体表现为脉位——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脉之胃气反映了脾胃功能的盛衰和营养状况的优劣。(2)有神气——指脉象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反映机体血气充盈,心神健旺。(3)有根——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充足。&&&&二、脉象的生理变异(1)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从尺部斜向手背。(2)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第五节●六纲脉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二十八脉脉形和主病&&&&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证)沉脉——相反(主里证)迟脉——一息脉动三---四至(一分钟不满60次)(主寒证)数脉——一息脉动五---六次(每分钟90次以上)(主热证)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虚证)实脉——充盛有力,其势来盛去亦盛,应指幅幅,举按皆然,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主实证)&&&&●流利度:&&&&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痰、食、实热、胎妊;)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为不流利脉情况(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紧张度:&&&&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应指有挺直劲急感。(肝病;胁胀;疟疾)紧脉——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或按之左右弹指,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寒、痛、宿食)&&&&●脉宽度&&&&洪脉——脉形宽大,来盛去衰,呈波涛汹涌之势。(阳热亢盛)&&&&&&&&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指感为脉道狭小,细直而软。(诸虚劳损;又主湿病)。&&&&●节律不齐:&&&&促(阳热炽盛,阴液消亡;喘咳狂斑)结(阴寒偏盛、气血凝滞。痰结;积聚;疝瘕)。代(脏气衰微,元阳不足;腹痛、泄痢,风证痛证、胎元衰弱)&&&&其它:&&&&芤——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阴血虚于内,阳气无所附而散见于外。)革——浮大中空,如按鼓皮,外强中空(亡血、失精、半产、崩漏。)濡——浮而细软,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主虚证:气血不足;亦主湿邪为病)。弱——沉而细软,按之乃得,举之无有。(气血不足;及阴精阳气亏虚。)微——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似绝非绝。(气血俱虚。)散——涣散不收,如扬花散漫之象。(元气涣散。气血耗散,脏腑之气将绝所至。)缓——舒缓均匀,一息四至,如初春扬柳舞风之象(正常脉象);脉来缓怠,小驶于迟,为病脉。——(主湿病;也主气血虚)疾——息七至以上,比数快。——(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动——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痛、惊、泄痢、挛病)。牢——沉、实、大、弦、长。——(沉寒痼冷;疝、瘕)伏——脉位深伏,贴近筋骨,重按之方可触到。(邪闭,厥证,冷痛)。长——不大不小,超过寸、尺部。(有余之证)短——不及本部,应指而回,不能满部。(气血虚损及阳衰)。&&&&第七节——诊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妇人妊娠脉象变化——①突然停经而见脉来滑数冲和,②少阴脉(神门及尺部)脉动加强。●临产脉象的特点——①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②中指顶节两旁脉搏跳动明显(此现象又称离经脉)。二、诊小儿脉●小儿脉的诊脉方法——一指定三关。第六章第一节按诊的方法与意义●按诊时病人需采取的基本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1)触法——用手指或手掌轻触病人局部皮肤,其凉热、润燥等(温度、湿度)。(2)摸法——用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局部的感觉及肿物的大小形态。(3)按法——用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深层部位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程度等。(4)叩法——用手叩击病体某部,通过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定病性和程度。●触、摸、按三法的区别——指力轻重不同,所达部位浅深有别。(1)触法——不用力轻诊皮肤。(2)摸法——稍用力达于肌层。(3)按法——重用力诊筋骨或腹腔深部。●触、摸、按的顺序——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叩法的种类&&&&(1)直接叩击法——手指直接触击体表部位。(2)间接叩击法——左手掌平贴于体表,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问。&&&&●气胀和水臌的叩诊要点&&&&(1)气胀——叩之如鼓。&&&&&&&&(2)水臌——叩之音浊(或有波动感)。●腰痛病人适宜的叩诊手法——间接叩击法。●腰部叩击痛的意义——局部骨骼疾病或肾脏疾病。第二节按诊的内容&&&&一、按胸胁&&&&●胸胁的范围——前胸和侧胸部。●按胸胁的临床意义——诊局部皮肤经络骨骼病变和心肺肝胆病变。&&&&(一)按胸部●按胸部的一般意义&&&&(1)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而音清——肺胀。(2)按之胸痛,叩之音实——水结胸膈或痰热壅肺。(3)胸高而喘,脉动散慢而数——心肺气绝之兆。(4)局部青紫肿胀拒按——胸部外伤。●诊虚里的部位——左乳下第4、5肋间,即心尖搏动处。(1)虚里的生理特点——搏动不显,按之应手,搏动范围直径约2~2、5cm,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2)虚里的一般临床意义——测宗气强弱、疾病虚实、预后吉凶。●诊虚里的方法——病人仰卧,医生站其右侧,用右手平抚虚里处。&&&&●虚里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1)按之动而微弱——宗气内虚。(2)动而应衣——宗气外泄。(3)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心胃气绝,证属危候。(4)虚里脉动数急,时有一止——中气不守。(5)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心阳不足。(6)虚里动高,聚而不散——热甚(外感热盛或小儿食滞、痘疹将发)。&&&&(二)按胁部●按胁肋的意义——肝胆疾病。●胁肋部按诊中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1)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或痛引少腹——肝气郁结。(2)胁下肿胀,或胀处皮色变红,肿痛手不可按——肝痈。(3)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肝虚。(4)胁下肿块,刺痛拒按——气滞血痰。(5)右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肝癌疑征。(6)疟疾后胁下痞块,按之硬——疟母。&&&&二、按脘腹●脘腹的部位划分&&&&(1)膈以下——腹部(上腹为胃脘)。(2)脐上——大腹。(3)脐下至耻骨上缘——小腹。(4)小腹两侧——少腹。&&&&●结胸和胸痞脘部痞满的按诊特点&&&&(1)结胸——按之坚硬疼痛。(2)胸痞——按之濡软或硬满无痛。&&&&●腹部按诊寒热虚实证的鉴别要点&&&&(1)寒证——按之凉而喜温。(2)热证——按之热而喜凉。&&&&&&&&(3)虚证——腹痛喜按。(4)实证——腹痛拒按。&&&&●腹满按诊虚实的鉴别要点&&&&(1)实满——腹部饱满,有弹性,有压痛。(2)虚满——腹部虚软,少弹性,无压痛。●腹大之征,非皆为病态——肥胖者,无脐突,腹大如鼓,按之柔软。●症积和瘕聚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1)症积——推之不移,痛有定处。(2)瘕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或按之无形,聚散不定。●少腹作痛的按诊意义(1)左侧按之累累有硬块——肠中宿粪。(2)右侧拒按,或有包块应手——肠痈。●虫积的腹诊特点——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不定,或如蚯蚓蠕动。&&&&三、按肌肤●肌肤按诊的内容——诊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等。&&&&●尺肤的部位——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之间的皮肤。&&&&●诊肌肤的意义&&&&(1)肌肤热盛,脉洪滑数——温热病证。(2)肌肤寒,脉细——泄泻、少气。(3)肌肤滑而淖泽——风证。(4)肌肤涩————风痹。&&&&(一)诊寒热&&&&(1)肌肤寒冷,体温偏低——阳气衰少。(2)肌肤厥冷,大汗淋漓,面白脉微——亡阳。(3)肌肤灼热,体温升高——阳气盛。(4)汗出如油,肌肤温,脉躁疾无力——亡阴。(5)身热肢厥——真热假寒。&&&&●外感病肌肤凉热的意义&&&&(1)汗出热退身凉——表邪己解。(2)无汗肌肤灼热——热甚。&&&&●表里证肌肤热的鉴别要点&&&&(1)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轻——热在表。(2)久按其热反甚——热在里。&&&&(二)诊润燥滑涩&&&&●诊润燥的意义——汗出与否及津液的盈亏。(1)皮肤干燥——尚未出汗。(2)皮肤干瘪——津液不足。(3)皮肤湿润——身已出汗。&&&&●皮肤滑涩的意义——反映气血盛衰。&&&&(1)皮肤滑润——气血旺盛。(2)皮肤枯涩——气血不足。(3)肌肤甲错——血虚或淤血。&&&&(三)诊疼痛&&&&(1)按之痛减——虚。轻按即痛——病位表浅。(2)按之痛甚——实。重按方痛——病在深部。&&&&(四)诊肿胀&&&&&&&&水肿——不能即起,按之凹陷。气肿——举手即起。&&&&(五)诊疮疡诊疮疡局部的临床意义&&&&(1)肿而硬板不热——寒证。(2)肿处烙手而压痛——热证。(3)根盘平塌漫肿——虚证。(4)根盘收束而隆起——实证。(5)患处坚硬——无脓。(6)边硬顶软——已化脓。&&&&四、按手足&&&&(1)手足俱冷——阳虚寒盛(寒证)。(2)手足俱热——阴盛热炽(热证)。&&&&●按手足比较诊法的临床意义&&&&(1)手足背热甚——外感发热。(2)手足心热甚——内伤发热。(3)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表热。(4)手心热甚于额上热——里热。&&&&●诊手足在小儿疾病诊断中的意义&&&&(1)指尖冷————惊厥。(2)中指独热——外感风寒。(3)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诊手足寒温对判断阳气存亡的意义&&&&(1)阳虚证手足尚温——阳气尚存。(2)四肢厥冷————预后不良。&&&&第七章(一)表证●表证的概念——六淫、疫毒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正气开始抗邪阶段所表现的轻浅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八纲辨证&&&&初期阶段。此为学习难点,不可机械地表证的病位一定在体表,不能认为皮毛等处的病变就是表证,应据表证的特征性证候等而其病位。●表证的一般特点——急起,病程短,病轻,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有感受外邪之因可查,多能较快治愈,或发展成里证。●表证的证候,并各症的辨证意义——主症为新起恶寒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常见头身疼痛,脉浮;鼻塞、流清涕或喷嚏等为表证的特征性表现;咽喉痒或痛,微咳等为或有症状,舌淡红,苔薄为一般表现。●常见的表证类证候——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温燥、凉燥)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的不同。并初步推知这些证在表证证候中所表现的特殊性。(二)里证●里证的概念及病位——泛指病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非表即里的含义——里证的范围非常广泛,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及鼻塞、喷嚏等,或寒热往来),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形成里证的三种途径——表证传里,外邪直中,情志饮食劳倦等内伤失调。●里证是一个非常广泛、笼统的概念——其具体病位有上下、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不同。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均属里证范畴。●里证难举出代表性症状的道理——范围极广,证候表现不一。●里证的基本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各脏腑症状为主症,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三)半表半里证&&&&&&&&其特征性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病机是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四)表里证鉴别要点其证候鉴别要点是:表证是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疼痛等症常见,内脏证候不明显,舌象变化不明显,脉象多浮;里证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内脏证候为主,舌象多有变化,常见沉脉及其他多种脉象,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者,属半表半里证。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病性)的纲领——寒热主要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纲领。●阳盛则热——阳热炽盛为实热;阴盛则寒——阴寒过盛为实寒;阳虚则寒——阳气亏虚失却温煦为虚寒;阴虚则热——阴液亏少火热偏旺为虚热的机理。●恶寒、发热虽是辨别寒证、热证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故两者不能等同。(一)寒证●寒证的分类及各自含义(1)实寒证——寒邪侵袭,起病急,体壮实,符合寒证、实证的特点。(2)虚寒证——阳气耗损,多为体弱久病,符合寒证、虚证的特点。(3)表寒证——寒邪侵袭肤表,符合表证特点,以新起恶寒为主。(4)里寒证——寒中脏腑,或阳气亏虚,以内脏证候为主。●寒证的常见表现——恶寒怕冷,喜温,口不渴,尿清长,面白,苔白,脉迟或紧等。各症形成的机理:寒邪遏制阳气,或阳虚阴盛,失却温煦,津液未伤。(二)热证●热证的分类及各自含义(1)实热证——火热侵袭,阳气亢盛,病势重,体壮实,符合热证、实证的特点。(2)虚热证——阴液亏少,阳热偏旺,多为体弱久病,符合热证、虚证特点。(3)表热证——热邪侵袭肤表,符合表证特点,发热重恶寒轻。(4)里热证——阳热盛于脏腑,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旺者。●热证的常见表现——发热,恶热,喜凉,口渴,面赤,舌红,苔黄,尿黄,便结,脉数等。各症形成的机理:阳热盛,阴液耗,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旺。(三)寒热证鉴别要点其证候鉴别要点。寒证怕冷喜温,口不渴,排出物清稀,面色白,舌苔白,脉迟或紧;热证发热喜凉,口渴,尿黄便结,面赤,舌红苔黄,脉数。三、虚实辨证●虚实辨证的意义。辨别邪正的盛衰,亦即辨别病证性质的纲领。邪正斗争是疾病中的根本矛盾,任何疾病都有虚实之分。辨虚实可为扶正、祛邪治则提供依据。●邪气盛则实,即邪气盛实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攻邪为主;精气夺则虚,即正气亏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补虚为主。(一)实证●实证的概念——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蓄积,或病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所现各种证候的概括。概念笼统,范围广泛。●实证的邪正关系特点——邪气充实、停积为主,正气未虚,邪正斗争剧烈,表现为有余、强烈、停积等。●形成实证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和病机以及突出表现(1)六淫、疫病、虫毒等外邪入侵,正气抗邪,病势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或咳喘等症明显、脉实为常见的突出表现。(2)气机阻滞、气化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痰血、脓液、宿食、燥屎、尿浊等病理产物壅积体内。●一般归属于实的15项病邪、病理内容——风(外风)、寒(实寒)、暑、湿。燥(外燥)、热(实热、实火)、疫毒、痰、饮、脓、水停、食积、虫积、气滞、血淤。&&&&&&&&●判断属于实证的一般根据——新起、暴病、病情激烈、体质壮实者多实证。难以某几个症状代表所有实证。(二)虚证●虚证的概念——正气虚弱、不足为主,邪气并不明显,所反映的各神虚弱证候的概括。包括各种虚证。●虚证的内容——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以及营气虚、卫气虚等具体内容。●形成虚证的五个方面的因素——(1)先天不足,后天失养;(2)饮食不足,脏气虚弱,生化减少;(3)情志、劳倦、房事等耗损精气;——(4)呕、泻、失血、大汗等,耗伤津血正气;(5)久病失治、误治等损伤正气。●判断虚证的一般根据——久病、势缓、耗损过多、体质素弱者多虚证,很难将某几个症状来代表所有虚证。四、阴阳辨证1,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区分阴阳,而表里与寒热、虚实等之间不能互相归属,故只有阴阳可作为类证的纲领。●阴证、阳证所归属的一般内容(1)表证、热证、实证,症现于外、向上、易发现者,阳邪致病,病变较快,兴奋、躁动、亢进、明亮、数疾的证候,------,一般属阳证。(2)里证、寒证、虚证,症显于内、向下、不易发现者,阴邪致病,病变较慢,抑制、沉静、衰退、晦暗、迟缓的证候,------,一般属阴证。●阴阳所包括的辨证具体内容;有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阳证,以及阳亢证、虚阳浮越证、阴盛证(即实寒证)、阳盛证(即实热证)。●表里、寒热、虚实证候错杂,阴阳归属不统一时,其阴阳划分的一般方法——(1)寒热是划分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2)与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如虚热证与实热证);——(3)视归属于阴或阳的项目的多少而定(如里虚热证可属阴证);——(4)据要求辨别的重点而定(如欲以辨病位为主,则表寒证属阳证)。(一)阳虚证●阳虚证的定义——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阳虚证的表现——畏冷、肢凉,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或无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润滑,脉沉迟或细数无力等。常兼有疲乏气短等气虚证候。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较缓。●形成阳虚证的病因病机——病久阳气损伤,气虚进一步发展,年老命门火衰,久处寒凉之地,过服苦寒之品等,使脏腑机能减退,阳气亏少,失却温煦等机能,而寒从内生。●阳虚证的常见证名——能据其证名而初步推测其不同的证候表现。●阳虚证转归——阳虚常并有气虚,易感寒邪,可发展成阴虚和亡阳,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产生痰饮等。(二)阴虚证●阴虚证的定义——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阴虚证的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烧,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具有瘦、红、热、干、数等特点。病程较长,病势较缓。●形成阴虚证的病因病机——热病之后或杂病伤阴,或因情志、房劳、过服温燥之品等暗耗阴液,阴虚无以制阳而虚热内生、虚火偏旺。●阴虚证的常见证名——能据其证名而初步推测其不同的证候表现。●阴虚证转归——阴虚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精液亏虚、燥(外燥与内燥)之间的并存或因果关系。阴虚可发展成亡阴,可导致动风、气滞、血淤、水停等。(三)亡阳证●亡阳证的定义——体内阳气极度衰微欲脱时所表现的危重证候。●亡阳证的表现特点——病情危重,以冷汗淋漓,身凉肢厥,息微面白,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形成亡阳证的病因病机——可为阳气虚衰的发展,或阴寒极盛而阳气暴伤,或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剧毒刺激、严重外伤、淤痰阻窍等使阳气暴脱。●亡阳证转归——主要指心阳虚脱证,阳亡则阴亦随之而亡。(四)亡阴证●亡阴证的定义——体内阴液严重亏耗而欲竭时所表现的危重证候。●亡阴证的表现特点——病情危重,以汗热粘手如油,身灼烦渴,面赤唇焦,脉细数疾等为证候特点。&&&&&&&&●形成亡阴证的病因病机——可为久病阴虚的发展,或因高热、大吐大泻、大汗、严重烧伤等,致阴液欲竭,或仍有火热内炽。●亡阴证的转归——常涉及心、肝、肾等多个脏腑,阴亡则阳亦随之而亡。●亡阴证、亡阳证的辨识——在病情危重的基础上,突然汗出,须亡阴与亡阳的及时辨别要点——原为阴虚证抑或阳虚证,汗质热粘抑或稀冷,面赤身灼抑或面白身凉,舌红脉疾抑或舌淡脉微等。&&&&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八纲证候间相互联系的必然性、普遍性。八纲是各自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病变的本质,各自都不是完整的证,而辨证则应全面认识疾病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即任何病变都必有一定的病因病性与病位。并且病情处于变动状态,故八纲证候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类。一、证候相兼●证候相兼的含义——广义证候相兼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狭义证候相兼指八纲中无论表里病位的同或异,而其寒热、虚实病性相同的证候相兼存在。●证候相兼的普遍性——辨表里病位与辨寒热虚实病性必然要相互结合,不能有病位而无病性,或有病性而无病位。●八纲间狭义的证候相兼——有表实寒、表实热、里实寒、里实热、里虚寒、里虚热、表里实寒、表里实热等八种证候。●表虚证的含义——卫表不固证为疾病本质属虚,可视为真正的表虚,实际是由里虚所致。以往常将表证而有汗出者称为表虚证,实际只是毛窍未闭、肤表疏松,其本质一般不应归属虚证。二、证候错杂●证候错杂的含义——证候不仅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寒与热或虚与实的性质相反,证候显得相互矛盾、错杂。●证候错杂的四种类型(1)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不矛盾,即”证候相兼”。(2)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仅虚实性质相反,如表实寒里虚寒等。(3)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仅寒热性质相反,主为表实寒里实热之寒包火证。(4)是表里同病,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主为表实寒里虚热证。●表里同病时表证的性质——一般是由内在的病理本质(含素质)所决定的。●证候错杂中,矛盾着的双方均反映着疾病的本质,不可忽略一方,辨证时主要是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三、证侯真假●证候真假之所谓真、假的确切含义——真是指证候的病理本质及其与之相符的证候表现;假是指与证候的病理本质不相符的某些证候表现,实际是用常规认识不易解释的某些证候表现。●辨别证候真假——要抓住疾病的本质,要去伪存真,不能囿于常规认识,所谓假象实际是特殊表现。(一)寒热真假●寒热真假——常出现于寒极或热极时,包括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热假寒的含义(1)内有真热,外见某些类似寒证所表现的证候,呈现出热极肢厥、热深厥深的特点。(2)真热假寒的病机——邪热炽盛,阳气郁闭而不能外达,为阳盛格阴、热极似寒。(3)真热假寒证类的证候特点——胸腹灼热、口鼻气灼、渴饮、尿黄、舌红、脉搏有力等为真热的表现;肢撅、面白或紫暗等并非真寒。3,真寒假热的含义(1)内有真寒,外见某些类似热证所表现的证候。(2)真寒假热的病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于上、越于外,即阴盛格阳、虚阳浮越的戴阳、格阳。&&&&&&&&(3)真寒假热证类的证候特点——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脉弱等为真寒的表现;面色浮红、自觉烦热、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或数等并非真热,而是虚阳浮越。、●对寒热真假的与证候鉴别——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其辨证的关键是看小便的清与黄,胸腹是否灼热等内部、中心的寒热表现,肢厥、面红等表面、外周的证候一般多属假象。(二)虚实真假●真实假虚的含义(1)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即大实有羸状。(2)真实假虚的病机——实邪内阻,大积大聚,经脉阻滞,气血不畅,外周、脑神等未得温煦濡养,而见某些似虚的假象。(3)真实假虚证类的证候特点——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拒按、脉搏按之有力等为真实的表现,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并非真虚。●真虚假实的含义(1)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即“至虚有盛候”。(2)真虚假实的病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以致阻闭不通、不利,而见某些似实的假象。(3)真虚假实证类的证候特点——胸腹不坚硬而喜按、气短、舌淡、脉象无力、病久体弱等为真虚的表现,腹满、气喘、二便闭涩等系因虚所致。●虚实真假的辨别要点——脉之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尤以沉取为准;舌之老嫩,整体状况,病之新久等。●虚实夹杂与虚实真假难以截然划分,临床以虚实夹杂最为常见。(1)虚实真假的所谓假,并不是绝对非真。只是真实假虚为因实而现“虚”,以实为主。(2)真虚假实为因虚而致实,以虚为主。所以辨证时更应区分虚实的因果、主次关系。四、证候转化●证候转化的含义——广义的证候转化是泛指任何证候之间由此证变为彼证的转换变化。八纲的证候转化,是指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之下,由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其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八纲之证候转化与证候错杂、证候真假的区别(1)转化是指八纲中对立证之间的转变,本质与现象均由此变为彼。(2)错杂是指对立的证夹杂在一起,并非由此变彼,无真假之别。(3)真假是指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相符,即用常规理论难以解释的假象;不是由此变彼,亦非真正的对立证夹杂于一起。(一)表里出入●认识病势的表里出入的意义——预测疾病的发展与变化趋势,用以指导或及时改变治法,如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等。●表证入里的含义(1)先有表证未及时解散,然后出现里证,且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2)表证入里的辨证依据——脏腑的证候表现突出,原有之恶寒发热变成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鼻塞、喷嚏等症消失,浮脉不是主要脉象等。(3)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过程中,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里邪出表的含义——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通过肌肤而透达之势。里邪出表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利。●里邪出表的常见表现——原有发热、腹胀胁痛、喘咳等里证,随着汗出,或麻疹透现,或出现斑疹、黄疸等,而发热等里证减轻。●八纲之间的辩证关系——八纲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辩证法思想——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病证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事物变化有中间、过渡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等等。八纲证候间的复杂关系,抓住了疾病过程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第八章——病性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含义——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症状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的原因及性质,即辨别病因与病性,是判断现阶段病理本质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同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八纲是辨证的纲领,其中寒、热、虚、实是辨别病因病性的纲领。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均属辨别病因病性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可用虚实以及寒热为纲进行归类。●辨别病因病性的意义——辨别证候的原因与性质,能认识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直接指导治法的确定。因而对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决不可少,是完整证名中必有的内容。●病因病性难以辨别的理由——病因病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况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一般须对全身症、征以及体质、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中药、方剂中的散寒、清热、燥湿、祛痰、补气、养血、滋阴、补阳、行气、化瘀、消积、驱虫等治法、功效等与病因病性之间的一般对应关系。&&&&第一节——病因辨证正确理解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如六淫外感、七情刺激、饮食不慎、外伤、劳损等,一般是指原始致病因素,是当时发病的必要条件。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主要是通过对疾病当前所表现证候的辨识而确定(也结合对原始致病因素的分析),即所谓审证求因,是综合了邪正双方面的情况而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所作的结论。因此,病因学所说的病因,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其名称可以相同,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感受火热之邪常犯火热证等。其结论又可不同,如感寒化热而成热证,情志不舒所致证候常为气滞,外伤所致证候多见血虚、血瘀等,因此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一、外风证●内风证的概念——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致,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形成内风证的常见因素——热盛、阳亢、血虚、阴虚等,并非感受外界风邪所致。内风证的证候——热盛、阳亢、血虚、阴虚等证候的基础上,以眩晕、瘙痒、麻木、震颤、瘛从、抽搐等为风动的突出表现。●外风证的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为病,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外风证的临床表现,包括风邪袭表证(又称伤风证、太阳中风,见表证而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风邪(包括风毒)侵袭肤腠、经络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剧烈运动胸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