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幼儿园就互相攀比,看看赵刚子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父母自己都没活明白,凭什么教育孩子?父母自己都没活明白,凭什么教育孩子?王不二后花园百家号罗曼罗兰说: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这句话渡人也渡己!朋友让我写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我回他:我自己都没活明白,怎么能写出教育好孩子的文章呢?这是我目前最大的焦虑。那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你最焦虑的是什么?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就这个问题,我提出自己的一些焦虑,作为家长的你可以参考一下。自我教育,家长陪伴身为父母,自己首先拎的清社会规则,不要传授一套人云亦云所谓人生哲学误导你的孩子。创造力,想象力我焦虑的是今天的所学,会不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为这才是未来的竞争力。幸福美好现实很不完美,但生活可以很美。 我能做的就是教孩子,在接受现实中找出一条自己的路,在相同的人中发现自己的不同。有一个好的心态。是不是成功不重要,自己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好。择校在国内如何去挑选适合孩子的学校?我是所谓外地人,最焦虑“有学区房孩子才能进好学校”,希望能多挣钱,希望政策有调整。成长模本养孩子其实就和自己的成长是一个道理,都是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孩子教育是古往今来世界性问题,没有什么模板可走,只有适合才行!质疑,独立思考教育花了钱也没把孩子教好。我比较烦恼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里面教的永远是有正确答案,而现实生活远非如此,最焦虑的是,在他们成年后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能力。希望未来孩子们的世界不再和平或者陷入更高智能的奴役。我最焦虑的是怎么能给孩子比自己高的眼界。发现天赋,兴趣我最焦虑的是如何找到孩子喜爱的以及她的天赋所在,及如何给予合理的引导让她坚持不懈的在那个领域里探索追求。我十分认同,兴趣是孩子未来成长以及成就的唯一依靠。但我想知道兴趣能够设计么?孩子有时候也会为了大人的权威期待从而表现出安慰式的假兴趣,我们究竟如何分辨?如何设计?科学的教材和练习我焦虑是孩子不愿意上学我该怎么办?我希望孩子未来独立自主!作为家长,我觉得我最焦虑的是孩子以后能不能成长为,既有学识又有胆识的人。快乐与成绩冲突,理想与现实冲突既希望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又怕孩子成绩不理想!我最焦虑的是:抓学习,孩子失去了玩的时间,每家的孩子现在都是各种补习班,让孩子去玩儿,都没有人跟他玩儿,说谁谁谁都上补习班去了,于是,我开始恐慌我是不是也要让孩子不要把时间浪费掉。我焦虑的不是关于孩子的教育,而是觉得我应该受受教育,孩子是家长潜意识的翻版,我恐慌不知如何下手,不知孩子该不该不学无术的浪费时间,又不愿强求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中国的教育过于刻板,无趣,枯燥,我渴望孩子长大对生活热爱,对生命敬畏,对自己了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去比较,不去厮杀,活她们(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个梦想我知道我是对的,也跟孩子说过,可是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法指导他们(她们)去到这里,这个摸索的过程对于我来讲最纠结!在分数体系下,即纠结体制,又纠结孩子的天性。即想尊重孩子,又不得不因为成绩焦虑。自由最焦虑的是不能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我从前一般。怎样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而同时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呢?我们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究竟该不该做那个砍掉小树斜生出的枝杈的人呢?如何平衡,让孩子为他自己(按他自己的兴趣意愿)而活,还是为父母(按父母或世俗的意愿)而活。奇葩焦虑孩子一些奇葩的想法。金钱观如何给孩子建立健康的金钱观?要怎么去引导她?学会思考,学习方法我最焦虑的是孩子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焦虑的是怎么才能让她成为优秀的人,不仅要健康快乐,而且能自信独立,有自己的思考。留学,国际教育该让孩子去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作为应试教育产品的中国父母,在没有条件给孩子创造接受更多元化教育机会时,如何做到不随大流,尽最大可能保留孩子个性。家庭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父母只有一方能全力投入,另一方没有时间或者是教育观念不一样。最大的焦虑是夫妻价值观念不统一,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相左造成孩子价值观混乱。还有做父母的我们能够接受的底线在哪里?对焦虑的焦虑我的焦虑是别人总会给我施加焦虑。焦虑的是,搞不清自己大部分时间对孩子放羊,仅仅偶尔才有的焦虑是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最焦虑的是各种不一样的言论太多,到底要听哪一种。应试烦恼,高考教育的问题,本质上讲与教育关系不大。教育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和复示。只是看起来教育与孩子有关,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影响社会,但其实是教育在社会力量面前不堪一击,如果说中国教育有一点点改变的话,仔细想想是社会在改变,这点改变跟学校教育有一点点关系吗?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是,学校教的是一个游戏规则,可是走上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游戏规则,这种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如何和孩子解释,是学校教错了还是社会有问题?习惯,积极心理最焦虑如何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让孩子在接受这不完美的世界的同时始终保持一颗美好的心灵,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积极心里来提升孩子的格局。人生导师,规划我最焦虑的是我要在孩子面前假装不焦虑,但是又不知道她有没有看出我在假装不焦虑。不想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但是又不确定自己给他的是否就是正确的。焦虑的是不知道什么东西或者事情会对孩子带来很深的影响,很多时候,也不知道,某件事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自发学习,上进心,自我认知,主动学习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教育明显实现不了。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但我的困扰在于,如何让孩子知道自己长远想要什么,并成为他自我成长的动力。它能使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并获得幸福。教育无解我经常会跟着别的家长焦虑,也会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发关于教育的话题。最焦虑的是明知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焦虑传导给孩子却没有有效办法解决。价值观最焦虑的是国内社会对女孩潜意识框定(女孩子嫁的好就行),不知如何教她们价值观,最焦虑的是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他们期待的世界是什么样?让她们抗住这种框定,而成为独立、强大的人!教育资源缺乏,不公平最焦虑的应该是孩子的成长环境,除去家庭环境的教育,在这个学校环境教育中,对孩子的人生走向影响也挺大的。焦虑的是一直都想要争取各种好的教育资源,公认的就需要激烈竞争很难得到,非公认的又很难甄别是否是真正有效,而且可选择的项目又是数不胜数,孩子究竟选择哪种能力或者兴趣始终坚持呢?始终困惑的是如何做教育路径的规划,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去判断取舍呢?要怎样调整自己的期待?人文素质最焦虑的是如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把孩子培养得有道德有品质!培养出有种子品质的孩子,焦虑的是孩子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天性,希望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但自己的学养知识储备又不够。性格,人格叛逆的转变,主要原因是什么?最焦虑的是性格上比较内向,做事交往慢热,怕她吃亏、怕她受到伤害……缺乏教育的方法和耐心,缺乏的是方法。社会问题担心孩子在这个网络世界接触到很多不健康的信息,自己又不可能常在身边监督她,怎样教她学会逻辑思维,提升她辨别是非的能力?主要是孩子她妈的攀比让我很焦虑!最后,借用一句“为自己无法享受的树荫去种树”。来表达此时此刻自己的焦虑最适合不过了。以上是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它更像是对自己人生的侧映。其实,焦虑自己的比焦虑孩子的多!看来,根儿在自己身上,自己觉得自己哪里不足,就借来焦虑孩子,估计生怕传给他们吧!国人还是太紧张了,填不满的永远都是自己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其实也没什么,想办法让自己活得开心,完完全全的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相信,孩子也会得到满足和幸福的人生!放下所谓的成功,让每个人活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这是我自己认为的,也许就是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吧。洗洗睡吧,晚安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王不二后花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忠于好奇心,挚爱内心戏。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教育 | “妈妈,别人都有,我也要!” 这位家长的回答超赞!
来源:家长学堂资讯
经常有朋友有这样的困惑:
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劝也劝不住,不买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即使孩子长大了,上小学了,甚至上中学了,一样要面对这种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孩子欲望的命题。
家长觉得很为难,一方面,害怕满足了孩子,攀比心会愈发严重,今后更加不可控制;另一方面,物质水平和生活条件其实是能够满足孩子的,又心疼孩子,觉得想要就买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不妨大家认真阅读以下几个小故事,也许就在其中找到了答案!
别人有,我也要
几个月前,儿子跟我说,“妈妈,班里好多同学都用一种可擦笔,特别好看,我也想要。”
我说,“咱们家里有多少笔啊,都是买的特别好的,干嘛羡慕人家呢?再说,你有的人家也未必有啊!”
儿子想了想,叹了口气说,“唉,那好吧,那我就不要了吧。但是我们班小Z说了,那种可擦笔是世界上最好的笔,什么样的笔都比不了,而且班里好多小朋友都有,就我们几个人没有。”
一瞬间,我就觉得身体里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洪荒之力,别的孩子都有的东西,我儿子怎么能没有呢?这也太心酸了!
我于是火速打开电商网站,在大批图片中让儿子指出是哪种,他一下认出来,然后充满惊喜地问:“我要一支绿色的行吗?”
“一支?你们同学都有几支?”我问道。
儿子想了想说,“小Z有三支,其他人好像都是一支。”
我说,“那不行,咱买一套,10支,所有颜色都来一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一百多块钱买了整套笔,收到当天,孩子欢天喜地地写了擦,擦了写。第二天他把整套都带去了学校,过了三五日,那笔在家里扔得到处都是。
大约一周后,除了笔袋里一直放着的一支绿色的,其他九支,完全不见了踪影。我问儿子,笔呢?
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都找不到了。”
这件事中我的做法,我的先生是非常不赞同的,他从开始就建议我,既然说过不买,就不要买了,即便非买,按孩子心意买一支就好,否则未必起好作用。
我嘴上念叨着:“你不懂,买一套包邮。如果只买一支,再花一笔运费是很傻的。”
其实,内心深处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因为那十块八块运费,而是不愿意别人有的东西,我儿子却没有。
我的先生向来只表态,不干涉内政,所以买不买还是随了我。但看到儿子如此不珍惜轻易得来的一堆笔,最终稀罕的还是他想要的绿色那一支,我先生意味深长地跟我对视了一下,没有多说什么。
后来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非常郑重地要求我们给他买一个手机。他才一年级,要手机干嘛?他说,因为班里两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还有几个同学有自己的ipad,是他们自己专用的,想干什么用就干什么用。
我没即时答应孩子,当晚跟我先生商量,我说,“别人有,咱也能有,不就是个手机么,咱也给孩子买一个。”
还是我先生提醒了我,“你能不能稍微理智一点?不能孩子要什么就不假思索地答应,要让孩子理清思路,到底为什么要,要了做什么用,这东西是不是必要的。
否则,他现在要的东西,你尚且负担得了,日后等他要的超出你的负担能力,再怎么办?”
他的爸爸是校长
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
我于是如一盆冷水浇醒,即便是理智如我,在儿子和面子前,也还是有迷失的时候啊!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刚毕业在大学里工作时的一个同事。
她的孩子在我们大学的子弟幼儿园上中班,有那么一个阶段,每到周一早上,都见她疲惫万分地顶着黑眼圈来上班,完全不似刚经历过悠闲的周末。有时她上午索性就趴在办公桌上补眠,我们于是都好奇地问她,周末去哪儿当长工挣外块了?
她苦恼地说,唉,我们周末去野生动物园了,开车跑到大南城花了仨小时,好不容易进了园,孩子在车上进入深度睡眠了。遛了一圈又花仨小时开回来,全折腾在路上,累成狗。
起因不过是因为幼儿园有小朋友去动物园了,她女儿也要去。
转过一周,她说周末去香山了,因为别的小朋友说去看红叶了,女儿也非要去。不远万里跑去,来回又是五小时车程,到半路下大雨,去了一看红叶期刚过,根本没什么红叶了,瞎折腾一趟。
又转过一周,她说周末往返飞了一趟三亚,机票贵得肝疼,而且两天就回来实在有点烧包,但别的小朋友去三亚度假了,女儿羡慕得掉眼泪呢,他们两口子一合计,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之后,到某一周终于消停了。那个周一,同事神清气爽地来上班,像是脱胎换骨了一样。
我们习惯性地问她周末去哪儿了?她说,哪儿也没去,女儿不要出门了,而是提出了一个无解的要求。
因为学校的幼儿园是子弟幼儿园,所以老师的孩子和领导的孩子都会有。这次同事的孩子,把提要求的句式做了修改,从以前的“某某某去了动物园,我也要去”,“某某某买了新衣服,我也要买”等得等等,变为“某某的爸爸是校长,我要我的爸爸也是”。
同事说,终于遇到满足不了孩子的时候,才顿悟不该那样一味满足孩子,富养女孩绝对不是这样的富养法。他们于是跟孩子讲通了道理,虽然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去消化,但总算回到了理智的轨道上。
换车!孩子坐这车丢人!
如果你觉得这个同事的例子比较极端,那么我还能举出更多更多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例子……不仔细揣摩,我们根本没想过问题出在哪里。
我有个朋友,托关系把孩子送进帝都非常知名的一家学校。不久,他给我先生打电话,因为我先生是超级车迷,对各种车研究颇多,所以他让我先生给参谋下想要换个更贵的车,选哪款比较好。
我先生不解地问,“你家车刚换不久,挺好的,干嘛又换一个啊?”
朋友说,“孩子嫌坐那个车丢人呢,每天都让停在离学校有一点距离的地方,然后走一小段路过去。”
我先生跟我念叨说,“这个教育方式实在是匪夷所思,才多大的孩子,家里开个五十多万的车,还觉得丢人,日后要别墅要跑车的时候,家长还不得卖血去?”
满足了孩子的欲望?
满足了我们的虚荣!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满足孩子各种攀比要求时,我们嘴上说的是为了他们,但其实,内心深处,是否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和好胜心?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有过看到张三李四王五有了什么,就充满羡慕或者无比不甘心地表达了自己也要有的欲望呢?
再说一个简单的心理,看看自己有没有就明白了。我们有多少人,会在看到别人送孩子去学游泳,就无视自己孩子怕水的天性也送孩子去;看到别的孩子弹钢琴,就给自己明明五音不全也不喜欢音乐的孩子买琴请老师;看到别人给孩子买了些益智教材,就无论能否用上先照方抓药买回来囤着……
在任何方面,都唯恐不及别人。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攀比么?耳闻目见的孩子,难道不会记在心上并效仿么?
就此,我与我先生一起,跟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
A.首先,我们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为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爸爸妈妈也是辛勤工作赚钱,才能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给他和妹妹买吃穿用品和玩具。不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是空谈。
B.在此基础上,凡他提出的属于正常合理需求范围内的要求,我们都愿意尽量去满足。毕竟,爸爸妈妈生养孩子就希望他们得到很多很多的快乐和很多很多的爱。而物质上的满足,某种程度上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这种所谓的合理要求,比如孩子看到同学买了一个新书包,也想要一个,而此时他的旧书包也确实需要更新了,那么在可控的价格区间范围内,就可以给他最大的决定权。
C.此外,还有体验类的要求。比如别的小朋友去哪里玩了,或是吃了什么好东西,他出于好奇也想去尝试一下。那么我们也会酌情满足他,未必是照搬效仿,只要是让人身心愉悦就好。
对于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我们会让孩子清楚,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想要的东西,同理你所拥有的,别人也无法全部得到。因此羡慕是相互的,珍惜自己拥有的,才会过得比较快乐。
如果届时孩子依然接受不了,我们会耐心地跟孩子讨论他说出的理由,看是否可以通过一些达成心愿的条件或备选项,来将事情协调好。
没想到儿子非常心领神会地说,
“这个我明白。以前我们讲过Little Critter小怪物的故事。他有个新同学,家里有大房子专车接送放学,还有数不清的玩具和超级nice的女佣,Little Critter特别羡慕他。
可是当他到Little Critter家做客时,却羡慕Little Critter有时刻陪伴他的家人,一起玩的妹妹,和气的爷爷奶奶。所以,我和Little Critter一样,最宝贵的,是爱我的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我的妹妹。”
这话讲得我和我先生热泪盈眶。我先生甚至打趣我说,“你看,儿子的觉悟都在你之上。”
是的,路漫漫,我们做父母,也在渐学渐行的路上。
是真心喜欢还是因为羡慕
就在写完这些文字,我拿起手机扫了一眼午餐前跟我先生的微信聊天内容,忽然大笑起来——我羡慕某位好友又去哪儿度假了,我先生当机立断——“我也带你去。”
真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免俗,看到别人有什么,做了什么,去到哪里,而心生羡慕,也想如别人一般,这都是人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和表现。成年人都如此,若是孩子没有出现过,我们反倒会觉得不正常。
因此,不允许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其实挺不人道,也蛮难实现的。但是,我们要提醒孩子,也告诉自己,无论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因为真心喜欢,还是仅仅因为羡慕别人。
若是前者,又确是能力所及,那么就勇往直前;而若是后者,那就真的不必了。
唯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够帮助人去判断并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与虚荣心,若是眼睛总看在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上,只想不输过别人,因别人买单而买单,那么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无法满足。
教育是一件言传身教的事情,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们首先要及时反思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
愿与孩子,及各位父母共勉。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复旦附中老校长给出九大忠告(转给家长)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孩子怎样才能进好学校?家长该做些什么?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爱学,总是要家长推着往前走,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我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给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2、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逼孩子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更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如果答案是后者,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4、13岁前紧抓语言最合适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倒过来了,小学学奥数,高中背外语,这就错过机会了,事倍功半。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
5、放大孩子的成就感
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这就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6、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义不大,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小学时,做数学口算题目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分解动作”的做法,40道题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可以用“限题计时”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对5道题,记下时间后进行比较,或者“限时计数”的办法——给他10分钟看他做对几道题。这方法同样适用于抄写词汇等作业。
这样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的有效方法。
7、把学习变成养小球藻、剪蚯蚓、做收银机……
我记得小时候,生物老师教我们养小球藻,在一个广口瓶里放上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慢慢水的颜色变绿了;还让我们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观察如何慢慢长成一条条蚯蚓来……我觉得这就像变魔术一样,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生物学家。
后来物理老师教我们做矿石收音机和晶体管收音机,自己装的收音机接受到广播的那一刻,我真的太兴奋了,也是我马上改梦想为做一个无线电发明家。
其实这些动手的小实验很容易操作,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做,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习惯非常有用。
此外还有一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方法,比如小一点的孩子搭积木,从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园、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合作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等。
8、鼓励自学+讨论
我主张学生自己有问题就去找老师、同学或家长问,而不是固定一个时间请老师来给学生补课。这就是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
我也提倡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助。自己学会的东西,教别人一遍,自己领会的更深,而且讨论可以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讨论的结果是双赢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9、坐在孩子身边看会儿书吧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条途径:自我学习,同伴合作,专家引领。自我学习和同伴合作刚才已经谈到了,“专家引领”的这个“专家”对小朋友来说,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家长。
最好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是跑去看电视、打麻将、跳舞,也不是站在门口看孩子是否在写作业,而是坐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学习。
现在流行一句话: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我发现学生当中凡是发展的比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较民主平等的,家长和孩子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压制式的。家长有什么事情会和孩子讨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是良师益友。这种家庭氛围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作者:谢应平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学前教育| 精心挑选的32个案例,教育孩子的方法在里面!
教育新闻部关注我哟
定期推送:政策速览,教育动态,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等诸多优质内容,“教育视线”是《漯河日报》下属教育行业信息发布官方微信平台,拥有漯河独一无二的媒体权威性!
为促进学校规范办学,杜绝各种教育乱象,共创漯河教育美好明天,本报特开通教育监督热线。如果您发现身边有教育方面的违纪行为或其他有损师生利益之事,可拨打24小时教育监督热线:,, 。
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如何在每个平常的日子里,在琐碎的大小事件中,诉说传递爱,并被爱滋养?
2015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以“给孩子适宜的爱”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教育部基础二司与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信“微言教育”面向全国征集案例。经过精心筛选、整理和讨论,在此展出32个家庭教育案例。看看这些案例中是否有你的影子?家长们不妨仔细读读,同时听听专家的点评。
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揠苗助长”的孩子能幸福吗?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老师,今天你们学习了7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学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一个视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是这个样子?!”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地哭泣。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起来吗?
【专家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微笑静待他的绽放,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蜗牛”带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好去练车,第二天要考试了。我心急火燎,却发现儿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坏了,大声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傻傻地站在那儿,眼里充满了恐惧,手里还拿着没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评完,儿子怯怯地说:“妈妈,我想拼一个太阳花,你对着太阳花许愿,明天考试就一定会通过。”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拥在怀中,说不出话来。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浮躁焦虑,难免迁怒于儿子。可我的“小蜗牛”却用他的爱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专家点评】
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成人常常会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其实,如果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发现,回报你的,一定是像“太阳花”一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
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女儿朵朵还没出生,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7个月起开始识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朵朵的记忆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准。这令我骄傲不已。可等她3岁,问题却来了:她太安静了,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操之过急会不会毁掉她本该快乐的童年?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快乐无忧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哪有什么早教?哪认得什么字?现在我不是也很好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额外学太多知识,而朵朵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朵朵自由、开心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知足。
【专家点评】
童年生活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孩子的童年却常常背负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时就提前“规划”,7个月就提前教识字、背唐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就是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由。可喜的是,妈妈及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果断“放弃”,让女儿回归了快乐童年,获得了健康成长。
别让强制的学习夺走童年的快乐
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我曾给过孩子很多强制的“爱”。比如周末,我给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课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稍有退步我便会大发雷霆,甚至动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与不满。每当孩子厌烦的时候,我又是好言相劝,又是物质奖励,把我以为的“特殊的爱”强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物质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开始极力地避开我。“学习”,无情地拉开了我和孩子的距离。
我也想当“慈母”,可事实上,我却是个“暴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参加了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爱的方向。作为母亲要让孩子在兴趣的促使下主动学习,而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焦虑与紧张的氛围下生活。我要改变,先从放下自己的期望开始,尊重孩子的兴趣。
【专家点评】
我们常常借“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孩子背负我们的焦虑,完成我们未完成的期待。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按他的节奏成长,胜过所有“爱”的语言和物质。
别让过度赞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说:“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薇薇真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浑然不觉。
【专家点评】
过度赏识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
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声,女儿看看被惊吓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我说:“妈妈,你打我一下吧!”她的表情与话语告诉我她已经知道错了,我为什么还要再责备她?于是我微笑着对她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女儿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我说“嗯,妈妈,我记住了!”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话,我还是颇为吃惊。为什么她让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时对她伤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我会不耐烦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惫,女儿找我读书,我头也不抬地拒绝她;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我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了碗可以再买一个,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却无法再挽回;作为父母,多一些宽容与耐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专家点评】
打碎碗的刹那,家长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还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平静的背后,家长的心却波澜起伏,我们看到了她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觉察,与孩子的对话。当个好妈妈不容易,就是要经历这样的成长!
“填鸭”弥补不了爱的空白
我曾经在上班路上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妈妈看上去很博学,一直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讲各种知识,而这些知识一听显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结果孩子很少回应,连一点表情都没有,谁知道孩子听进去多少呢?
还有一次在图书馆,我看到有一个妈妈一直在给四五岁的孩子读书讲故事,一本接一本,一个接一个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说不出话来了。从孩子呆滞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听烦了。
我不禁感慨,这些妈妈忘我地付出,似乎想倾自己所有灌注到孩子的世界里,恨不能孩子能马上全部吸收,快快长大成才。然而事实呢,孩子被填鸭,没有透气的机会,最后变得麻木厌倦,成了妈妈手中的傀儡。
【专家点评】
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爱孩子吗?他们的爱里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大量知识信息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弥补孩子情感的空白,不能代替亲子之间的自然沟通,更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样的爱,终究是伤害。
我要画不一样的牛
今天,孩子们要画牛。我让孩子们观察了关于牛的图片和范画,然后便开始画了。
“快来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长刺了。”孩子们都凑过去。“她画的牛棚好乱!”“你画的小孩手里怎么就拿一根草来喂牛呀?……”“你画的和老师的不一样!”孩子们七嘴八舌,我也走过去。笑笑显得有点尴尬。我鼓励笑笑讲讲她的画。“这是牛毛,我姥姥家的牛身上就长了好多牛毛。”“这是草栏子,是装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装在那里。”“我姥爷每天中午都会赶牛去小河喝水,我画的小孩是我。”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富有创造力的、有思想的个体。笑笑的画让我反思美术活动不应用范画束缚孩子的思维。
经验来源于生活,真实体验远比图片和范画更能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我要多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专家点评】
教师聆听并鼓励孩子的创造表现值得点赞!爱孩子就让他充分地感受生活,并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绽放吧!
案例十一:
你也有一双自由的翅膀
伟伟身患残疾,单眼失明,且右腿先天性骨关节脱落,入园前几个月刚刚动过一次大手术,现在走路还不是很稳,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身为小班班主任的我,出于同情与爱心,对他格外关注和照顾,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时牵着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么意外。可这一次,我却发现他的小手在悄悄挣脱,并用不清晰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去玩。”
我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我对他的特别呵护已经形成了对他的束缚,甚至正在伤害他的自尊?“受伤的小鸟”也有自己小小的愿望,他也想跟同龄小伙伴一样去玩耍、想象和飞翔。我应该在照顾他的同时,慢慢去锻炼他,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和小朋友一起健康成长;我还应该启发别的孩子学会帮助有需要的小伙伴,营造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愉快氛围。
【专家点评】
爱他,不是让他觉得他很软弱;爱他,是让他充满生命的力量!
案例十二:
别急!听听孩子怎么说
一天晚上,我从厨房里走出来,看见3岁多的女儿把一条大浴巾铺在地板上,自己踩在上面跳来跳去。这条浴巾可是我今天刚洗好收回来的,她竟然……我又急又气,就要呵斥女儿。她却一脸兴奋地对我说:“妈妈,你看,我正在云朵上面跳舞呢!”看着她兴奋得发红的小脸,我一愣,再也呵斥不出来。我按捺住内心的震动,坐下来欣赏女儿跳舞。她一会儿跳跃,一会儿转圈,一会儿躺到大浴巾上打滚。那一脸陶醉的样子,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云朵之上,在美丽的天空中自由挥洒。跳了好一会儿,她才停下来,爬到我怀里。我不禁感叹,感谢女儿及时表达了自己,让我今晚能够欣赏到美丽的云端之舞。
【专家点评】
弄脏刚洗的浴巾,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孩子的调皮和破坏;然而,在孩子纯净而美好的心灵里,却可能是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云朵。他们并无破坏的意图。如果我们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急着批评教育孩子,孩子那独特的视角和惊人的想象力,就会被粗暴地扼杀。所以,当遇到“破坏”性事件时,别急,听听孩子怎么说。
案例十三:
孩子,你可以说“不”
身为父母在生活中经常忽视或不能容忍孩子对我们说“不”。其实每个孩子在说“不”时都有自己的理由。
在我和女儿之间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天晚上,女儿突然要去拿装着奶粉的盒子,我怕奶粉洒出来不让她拿,但她很坚定地说:“不行。”几分钟后,果然她把奶粉撒在了桌子和地板上。她怯怯地看着我,当时我很想发火,但还是拼命抑制了这种冲动,并对她说:“现在你和妈妈一起把这里收拾干净。”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她小声地说:“我想帮妈妈做家务,我想自己冲奶粉。”
听后我庆幸自己没有责备她。虽然奶粉撒了,但这和她那美好单纯的心愿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专家点评】
孩子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面对周围的事物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做法,成人应还给孩子说“不”的权利,管住自己的嘴,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不”字背后的隐情,做个会听孩子“话”的家长,这才是对孩子的爱。
案例十四:
当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时
女儿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嘴很甜,喜欢叫人,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金口难开了,见人不是低头不语就是装作没看见。我忍不住催她:“乖,快问叔叔阿姨好!”她没反应。我有些难为情,再催,还是不叫,我就急了,说:“宝贝,不叫人可不礼貌啊”、“没有礼貌的孩子是没有人喜欢的”等等。几次三番之后,收效还是不大,孩子似乎一直无动于衷。
有一天我实在生气,终于采用了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她。在一次孩子不与人打招呼的时候,我快步往前走把她晾在了身后。孩子马上紧张地追上来,我生气地说:“我不喜欢没礼貌的孩子。”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好像很委屈的样子。
【专家点评】
紧张害羞也好,谨慎小心也好,不打招呼的背后,一定有孩子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家长不要急于批评,也不要当众指责,更不要强迫他,要尊重孩子有不打招呼的权利。可以给孩子一个台阶,比如说:“我知道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有时你是在心里叫人了(打招呼了),如果下次你能说出来就更好。”也可以引导孩子用表情、动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招呼。
案例十五:
事情没做好不等于自己不好
我以前总爱表扬壮壮:“你真聪明!”但后来我发现,如果壮壮做不好一件事,他就会特别烦躁,哭闹。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一辆新款滑行车,他刚开始并不会滑,就很生气,索性不滑了。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的差别震惊你!》,我知道了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常被表扬聪明的壮壮,在遇到挫折时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怕别人说自己不够聪明。明白了这些,后来我就再也不表扬他聪明了,而是多描述和鼓励他的努力,比如:“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加油!”
【专家点评】
孩子对自我的认可过度依赖外在的评价,孩子会认为事情没做好是自己不够好。欣赏这位家长积极的学习,发现了鼓励和表扬的不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集中于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个性品质(如聪明)上,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这件事虽然你没做好,但你是好的!”
案例十六:
“你能行!”和“你不会!”
妈妈:“轩轩,今天帮忙妈妈做事,好吗?”
轩仔:“好啊,我最喜欢做事了。”
妈妈:“那我们今天一起洗碗。”
轩仔:“好的,我最喜欢洗碗了。”
轩仔:“妈妈,我要洗泡泡(洗洁精)。”
妈妈:“今天妈妈先洗泡泡,你来过水,下次就轮到你洗泡泡,妈妈来过水,好吗?”
轩仔:“好!我会洗得很干净的!”
妈妈:“对!你能行!”
你不会!!
几天前我给孩子买了一双鞋,周六早上刚一起床,我就看见孩子在自己刷鞋,我还是头一次看见孩子刷鞋呢!
妈妈:“怎么自己刷上鞋子啦?我来刷吧!你怎么能刷得干净呢?”
孩子:“不用,我喜欢这双鞋子,我要自己来把它刷干净!”
妈妈:“你不会,你从来没有刷过鞋是刷不干净的,到时候我还得再费一遍事。”
【专家点评】
孩子需要通过体验“我能做多少”来获得成长的心理营养,需要多多体验自己能去做、有一些能做到或做好!做得越多,孩子获得的自信也越多!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家长的语言暗示,当家长对孩子说“你不会”时,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不会,然后放弃尝试!
案例十七:
诺诺:一个妈妈不够,要去超市再买一个回来。买一个会讲故事的妈妈,一个会做游戏的妈妈,一个会唱歌跳舞的妈妈。
虓虓:奶奶,你再生个爸爸嘛!一个上班,一个陪我玩,要不就再生个妈妈!
点点:妈妈,我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和你在一起!”
【专家点评】
无论是“买一个妈妈”还是“再生一个妈妈”,都是孩子因父母陪伴不足而造成情感缺失的内心呐喊。父母的陪伴和呵护,是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凡是童年获得充足而又高质量陪伴的孩子日后都会情绪积极稳定、乐于交往、敢于探究。爱他,就多陪陪他吧!
案例十八:
去年开学,我们班转来了一位女孩,我观察发现她平时总是两眼无神,很害羞,很少主动跟小朋友一起玩儿,也很少说话,偶尔说一句还咬字不清。其实,我能看出来,女孩儿还是很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的,她笑起来连眼睛都是亮的。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家长竟然因为做生意太忙,常常把女孩儿一个人锁在屋子里!
家长也给孩子买许多玩具和图画书,但是,爱仅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吗?
【专家点评】
陪伴,是孩子对爱最大的渴求。当今社会家长很多时间都被工作和事业侵占,留给家人和孩子的少之又少,所以又常常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补偿对孩子的亏欠。正是“陪伴”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日后在她内心挥之不去的恐惧和不安。锁上一扇门,也隔离了亲子之爱,爱就变得苍白而无力。
案例十九:
探索的路上不设障碍
周末的一天,我在阳台上发现了一个旧的小蛋糕盒,盒中装满了液体,层次分明。最上面一层呈金黄色,中间一层是透明的,下面一层则呈浑浊状。不用说,就知道一定是孩子在做实验。
我第一反应是感觉这个三层盒子看上去挺漂亮的,第二反应就是觉得有点浪费。我问孩子这是在做什么?好端端地油和淀粉怎么能放进水里呢?孩子说是想冻有颜色的冰块,于是就在水中放了白色的淀粉和金黄色的油。原来如此!
孩子是一个好奇心强,又喜欢动手操作的探索者,他一定是受了什么启发和促动,才有了这样的奇思妙想。他反复试验,对勾兑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除了惊讶于他一个接一个积极的探索尝试之外,更令我愧疚与反思的是,我在指责孩子“浪费”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尊重和鼓励他的探索。
【专家点评】
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生活材料都服务于他的游戏和探索;是否漂亮、是否浪费,是家长在意的,但对孩子来说都不重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探索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案例二十:
在尊重和爱的世界里尽情涂鸦
所有的孩子都爱涂鸦,朵朵也不例外!最开始,她只在画板上随便画。后来,她发现墙上也能画,以至于家具、渔缸、衣服、电器、包装盒都没能幸免!我总是不经意地发现,这儿多了几笔,那儿又画了一团,到处是像龙卷风、毛线团那样的痕迹。虽然一眼看上去乱乱的,但仔细欣赏,你会发现这里面的乐趣和美!
后来,我和朵朵约定好,划分了可以涂鸦的区域。餐厅区和电视背景墙归姐姐,沙发背景墙和书房是她的底盘,大家只能在自己的区域画。朵朵牢牢记住了这个约定。从此以后,朵朵就在自己的区域画画,一有时间就去画几笔,不知不觉,整面墙都快画满了!
后来,我又在卧室开辟了一面墙给她,她常常一边画一边还喃喃自语地讲她画出来的故事。虽然每次讲,可能都有新的发现。这是女儿创作的迷宫。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她都会上去添几条路。如此超强的表现力令我惊讶!
朵朵在不知不觉中,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不仅充实了她的心灵,也美化了我们的家,愉悦了我们的心情。每天看她在墙面上安静专注地涂鸦,总有一种感动充盈于我的心间……
【专家点评】
没有一个“爱”字,却看到浓浓的爱与发自内心的欣赏。从图文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充分的自由与适度的规则,孩子只有在充满尊重与安全感的世界里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潜能,创造精彩。如果你还在阻止孩子涂鸦,那么你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天才!
案例二十一:
在爱的目光中远航
当当快2岁了,喜欢扭动自己的身体,像跳舞一样。于是我们给他安装了一面镜子墙,想让他的“舞蹈更有乐趣”。没想到不粘胶纸引发了他的兴趣,他想把不粘胶纸贴到镜面上。他一只手拿起纸片,另一只手按住纸片,被按住的纸片越来越多,但是稍不留神,纸片就从手上滑落。这是他的第一次探究尝试。纸片偶然落在贴脚线上恰好“贴在”了镜子上,于是当当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探究尝试。接着,他又发现纸片还可以卡在镜子之间的缝隙里,他开始第三种探究。
不到2岁的他,竟然有如此强的专注力和探索欲望!
第四次探究尝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纸片经过反复摩擦而产生了静电,有些纸片真如他所愿乖乖贴在了镜子上。当当兴奋了起来。我打来半碗水,带着当当开始第五次探究。我拿起纸片沾了沾水然后贴在了镜子上。当当像发现了新大陆,模仿着、摆弄着,实现着自己的愿望。爸爸用小纸片折了一艘小船,在船底沾沾水贴在镜子上,船慢慢地向下游去,儿子激动地拍起了小手。
和孩子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如此快乐,我们需要容忍孩子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专家点评】
一幅幅温馨和谐、富有童趣的画面,展示的不仅仅是孩子专注持续的探索之旅,更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理解、关注和支持。真正创造的原动力在于童年的安全感,父母是港湾,是基地,在爱的目光里,孩子才能远航!
案例二十二:
在不如意中选择快乐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小女孩说:“妈妈,这车怎么这么挤!”妈妈说:“这是公交车,肯定人多呀。”小女孩还是不解的问:“那上次我们坐公交车,不是也是坐着的吗?”妈妈接着说:“宝贝,我们现在能站在车上不是也挺好的吗?一会就可以回家和爸爸一起吃饭啦,如果我们没上车,还站在车站吹冷风呢!”女孩笑着说:“对呀,到家就可以和爸爸一起吃蛋糕了!”伴着母女的欢笑声,汽车继续行驶着。不一会到站了,她们开心地下车了。
【专家点评】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儿时的心境会像底片一样成为人生永久的心理版本。生活中孩子们会无时无刻地用纯净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用稚嫩的生命记录和储存我们的行为,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自然折射出来。面对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这位妈妈注重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和改变孩子的心境,让孩子学会正向思考,在不如意中选择快乐。孩子拥有积极、平和的心态,就拥有了幸福的一生。
案例二十三:
糖果的冷静太空
糖果是一位3岁4个月的小朋友,她有着这个年龄段所有小朋友拥有的情绪状态,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的突如其来的怪情绪。于是,最爱宝贝的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好主意。
“砰”门被猛地打开,糖果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
妈妈说:“宝贝,妈妈看得出你现在很生气,你想说说怎么了吗?”
“不,就不,我不要。”
妈妈伸开双臂:“过来,妈妈抱抱!”糖果躲进妈妈的怀里。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抱着糖果轻轻拍着这位发脾气的小姑娘。
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好主意……妈妈带着糖果来到书房,准备好纸和绘画笔,开始创作一个属于糖果自己的“情绪脸谱图”。
糖果很认真地在纸上涂色,妈妈在糖果身边创作图谱。妈妈说:“你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把这张脸谱贴起来,当你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来到这里冷静一下,也可以告诉妈妈你选择哪一张脸谱。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发脾气、伤害自己、损坏东西都是不好的。”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这个地方只属于糖果自己。”
糖果说:“就叫冷静太空吧!” 有了自己的“冷静太空”,糖果似乎不再那么生气,她告诉了妈妈她是怎样摔倒并弄脏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熊“布布”。
【专家点评】
我们感受到了糖果妈妈那浓浓的爱意、深深的理解和满满的智慧。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妈妈没有指责和制止,而是用亲切的询问和拥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是被重视、被接纳、被理解的,进而使情绪得以宣泄、安抚和转化。更可贵的是,妈妈通过脸谱图的建立,帮助孩子在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学习识别、接纳自己的不同情绪。研究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正确识别和表达后,孩子的情绪强度就会下降20-40%!
案例二十四:
妈妈也会疼
2岁的豆豆无意间打到我的眼睛,他愣了一下没事似地就跑到一边玩了。我却难以平静了。平时如果我不小心磕碰了孩子,我会向他道歉,但是我磕碰了却总对孩子说没事,妈妈不疼,孩子会不会觉得妈妈是不会疼的,是不需要关心的呢?
于是,我拉着他的手认真地说:妈妈眼睛很疼,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豆豆认真听完,帮我揉揉,问:“还疼吗?”我笑着说:好多了,谢谢你!”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露出兴奋的笑容,原来当关心别人的时候,孩子也是快乐的。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认为母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学会爱。应该让孩子知道“爱”是相互的,妈妈也需要孩子的关心。
【专家点评】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直被认为是应该的,习以为常的,却很少能够理性地想到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需要付出爱。这里没有强迫,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将孩子关注自我的目光引向关注他人的感受,同理共情是心中有爱的开始。辛苦付出的同时,请别忘了跟孩子说:“妈妈也会疼!”
案例二十五:
一天,我跟孩子奶奶因一件小事儿吵了起来,奶奶哭了。女儿看到后赶紧给奶奶擦眼泪,还安慰地说:“奶奶,我以后养你,爸爸不是好孩子!”她还冲着我喊:“你不是好孩子,我不理你了!”说完便哇哇大哭。我这才意识到:我伤害了一心为家操劳的妈妈,也伤害了可爱的女儿。我立即向妈妈道了歉,也向女儿道了歉。
过了一会儿,我跟女儿一起搭积木,眼看就要成功却被我不小心弄倒了。她盛气凌人地冲我喊道:“你走开!”顺手还给了我一巴掌。我愣了,但还是耐住性子问她:“你怎么打爸爸呀?”“你刚才还说奶奶,把奶奶气哭了!”我心里难受极了。女儿看见我很难过,又跑过来摸着我:“爸爸,对不起!”
我的言行不仅直接影响我和家人的情感关系,也影响到了女儿的言行。她就如同一面明镜,折射出了我的问题!
【专家点评】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言行举止深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案例中女儿对奶奶的呵护、对爸爸的不满和责备让爸爸意识到了自己的粗暴言行不仅伤害了奶奶,也伤害了女儿。当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言行习惯时,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要更多从自身查找原因,纠正和改善自身的毛病,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案例二十六:
当孩子输不起时
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搭积木、拼图,有时还会用竞赛的方式,因为这样孩子更有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他的竞争意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故意示弱,让孩子赢,藉此让他更自信,也更有胆量。每次赢了,他都特别有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孩子和爸爸玩滚球游戏,孩子赢了两次,后来再玩的时候,爸爸没让着他,结果他输了。输一次情绪不对了,输两次就没耐心了,输到第三次的时候就开始发脾气大哭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早已习惯了胜利,对失败竟然无法承受。可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一直保持不败呢?
是不是我的爱有了偏差,带给孩子的并不完全是积极乐观的性格?
【专家点评】
虚假的胜利,并不能真正带来自信的成果。专注于兴趣探索,在游戏过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案例二十七:
对抗“粗口”记
儿子一向懂礼貌,可有一次他要买玩具我没同意,他甩出一句脏话“X!”我生气地质问他跟谁学的,他就是不说,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绪,转移了话题。
回家后,和儿子一起吃红薯,他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给我吃红薯。”我抓住这个时机,首先肯定他是个讲礼貌的孩子,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说脏话的原因。谁知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可是爸爸和爷爷都讲,妈妈也没有生气啊。”我这才意识到儿子讲粗口的根源,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我请他当家里的“文明用语监督员”,发现谁讲粗口就制止。此后,儿子果然不再讲粗口了,在他的监督下爷爷和爸爸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庆幸自己没有粗暴的呵斥、生硬地处罚,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筑了一条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彩虹桥。
【专家点评】
小孩子说脏话,常常是出于好玩、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家长及时控制情绪,巧妙地运用转移话题、及时肯定、阐明原因、沟通感受、赋予责任感等正面疏导的方法,将“对抗”变为了一种“引导”。更可贵的是,倾听了孩子的心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与孩子在平等相处中共同进步。
案例二十八:
小豹子是个刚满2岁半的男孩,家里的独苗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晚饭时间,晚餐中有一盘非常美味的卤肉。
妈妈:小豹子,这么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尝尝啊。
小豹子看了看地下和桌子上说:不行,现在不能给爸爸妈妈吃。
妈妈:为什么呢?
小豹子:地上和桌子上都没有掉啊,掉在地上的才给爸爸妈妈吃,盘子里的给宝宝吃。
听完这场对话,全家人的内心都震颤了一下,空气顿时也凝固了。只有小豹子像往常一样欢喜地吃着。
【专家点评】
很感动和欣赏这位家长的反思,他实际上也是在邀请所有的家长反思。孩子“独占”盘子里的美食,家长吃掉在桌子下的,显然,在孩子眼里,家长这样爱我是应该的。很多家长有时爱孩子爱到失去了自己。心理上人格的成熟,需要家长去示范“我爱你,同时我也爱自己!”“孩子你很重要,而我自己也很重要!”这样孩子才会学到完整和成熟的爱!
案例二十九:
爱说“我不会”的孩子
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而后就等待老师解决。穿袜子,“我不会”;扣衣扣,“我不会”;吃饭,他把头扭向一边,还是“我不会”;小朋友活动时他坐在那里不参加,问他还是“我不会”;今年开学,我让每个小朋友说说过年都做什么了,有的说和爸爸放鞭炮了,有的说吃饺子了,还有的说看烟花、看灯展了,最后一个让他说,还是那句“我不会”。
通过了解发现,孩子这种过度依赖、不自信的表现,主要就是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了,只要说“我想要”“我不会”就能得到满足。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被家长剥夺了成长能力的孩子!家长的代劳导致孩子只要说“我不会”就能满足需求。这其实反映了孩子“症状获益”的心理,即一个行为症状的出现如果总能获得好处,那么这个行为症状就会一直出现!要让孩子改变“我不会”的状态,家长必须要改变,要放手让孩子多做,有时也可以用一些引导词:“孩子如果你会了,你会……(描述一个孩子学会了以后会怎么样的一个画面)”“孩子你是以前不会,现在学了(做了)就会!”
案例三十:
对孩子不当的购物要求说“不”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爆丸小子热播,儿子收集了几乎所有种类的爆丸,可他依然看到必买。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儿子看到路边小摊摆着各种爆丸,他又不走了,最终,我还是坚持不买,儿子气得直哭。
晚饭后,我对儿子说:“你看,这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包括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很多很多,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有时候喜欢了,看看欣赏一下就可以了,就像妈妈看上了一件昂贵的衣服,我当然不会拿一个月工资去买,但是可以欣赏欣赏。”这时儿子已经想通了。后来再买东西时,儿子比较理性了,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专家点评】
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家长要合理分析,如果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像这位家长那样去合理引导;如果孩子是通过买东西向家长索要“爱”,家长要告诉孩子:“我没给你买,但我也是爱你的,我给你讲故事、陪着你玩、为你做好吃的,都是在爱你!我爱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只是通过给你买礼物!”
案例三十一:
孩子摔倒之后
孩子摔倒之后
生活中常常看到:孩子在玩耍或者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孩子哇哇大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起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爱”,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在不痛快或受到伤害时,去责怪或报复别人。试想:如果不是桌椅,而是其他人碰到了孩子,难道也要“报复”?家长或许认为“我没教他打人呀?”但在孩子看来,对一根板凳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这种“爱”的错误教育,其实在不经意间让他学会怎样对待让自己不高兴的人与事。
【专家点评】
当孩子摔倒后,家长要先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先抱抱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安慰孩子,不要为了讨好孩子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迁怒于物品,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案例三十二:
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有一次,我带5岁的女儿去买水果,她兴高采烈地跟着我挑水果,老板称赞说:“你家宝贝真是又漂亮又能干,这么小就会帮妈妈的忙了。”听到老板的话,我心里美滋滋,但嘴上却说:“哪有啊,在家调皮着呢。”这样的对话对于大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但没想到回到车上,涵涵嘟着小嘴巴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在别人表扬我时都要否认呢?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听女儿这么说,我的脑袋瞬间“嗡”了一下!
假如我的回答是:“是的,我家宝贝在家也是经常帮我一起做家务。”听到这样的答案,既能让女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肯定,又能从话语中受到鼓励,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点评】
当你客气地回应别人对孩子的赞扬时,你会想到孩子已经受到伤害了吗?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孩子会特别在意“我行吗?”“你喜欢我吗?”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需要父母给予维护和提升!这位家长能够及时反思并找到方法,对孩子是一件多么庆幸的事情!
教育视线 微信号:lhrbjyb
《漯河日报》下属教育行业部门官方微信平台!
★关注我 方便你 ★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加关注即可
往期精彩内容请点头像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亮剑赵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