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看待大学生创业财务分析表 社会 和公益这三者的关系的

3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请你就保护土地的重要性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词. 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6 帮助学生从各种媒体获了有关数据或指标——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请你就保护土地的重要性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词. 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6 帮助学生从各种媒体获了有关数据或指标.需要讲解的内容涉及世界性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表现.人们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等. 可通过分析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如何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条件.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做出自己的选择.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0分)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全球化已成为当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 的趋势和潮流。阅读下列图文、表格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选自《世界历史》(九•上)地图册 材料二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 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760年前后新世界 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世界引进 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 国家类别
32个发展中国家
21个发达国家
——摘自《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为新航路开辟作出贡献的著名航海家。(2分) & (2)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转移 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16、17世纪,侵入中国的欧洲殖民国家有哪两个?(3分) & & (3)据材料二,说明年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2分) &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2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材料二&&&&朝廷故都(东京)时,实依东南财赋,而是(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材料中看我国古代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19世纪20年代英国纺锭总数比德国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
&&& 材料二 机器是昂贵的工具,只被少数拥有大量资本的人占有,工人变得一无所有,工时长,劳动强度大,常使工人在40岁就丧失劳动能力。
&&& 材料三 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 材料四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事件带来了社会关系的什么变化?
(4)材料三描述的是一种什么历史现象?
(5)结合材料四,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0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认为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材料二 观察下图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中东地区什么组织的领导人?
(2)材料一中的“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材料二中三个人物名字从左至右依次是谁?
(4)材料二这幅插图反映了什么问题?具有什么意义?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作文预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解读评分细则素材质疑考场范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高晓松老师作词作曲
【作文预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作文解读、评分细则、素材、命题质疑、考场范文
指导名师:李学仲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一、材料的基本解读:
作文题目首先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主体
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来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 (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 (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 (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 (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
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 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
(二)材料要求:
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一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二是谁更有道理。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来说,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对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考虑到本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只要紧扣主体材料分析,并对三个嘉宾的建议作出选择,并充分阐明选择理由,亦算符合题意。 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
【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选。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价值判断”中的“价值”这两个字:这不是一般的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一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本材料而言,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梁某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关键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更遑论人怎样生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范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价值”要求!
【3】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符合命题者命题意图。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或者说重要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生活,诗和远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同样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绪万千,有人看到的是润物无声;同样的落花,有人欣赏它的缤纷美丽,有人怜悯它的柔美无助;而同样的问题,当你以不同的态度去面对时,其答案也并不始终如一。是的,生活在物质之间,而又在物质至上,是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只取决于心灵的选择。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要与物质打交道,总要为物质而辗转奔波,没有人能高居于物质至上,甚至脱离物质而生存,但我们可以选择诗意地生活,以优美的姿态去完成宿命给予我们的任务,去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岭、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而诗意和远方是生活的本质。生活并不等价于生存,“活”有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清新优雅以及其所带来的愉悦鲜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状态,它是生命的基本状态,并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质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反观今日的人们,却有无数的“生存者”,在物质之间流离失所,无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却仍不知疲倦地耕耘着,成为一种常态的存在,岂不悲哉?
总是记起慧能祖师那首小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难道不是对那些热衷于物质而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的告诫吗?佛曰:破我执,破法执破无明。诗意才是甘霖,远方才是归宿。物质带来的是枯燥与沉沦,心灵永远不需要物质来喂养,恰恰相反,在缺乏物质的世界里,心灵才能茁壮成长。
在我看来,在生活的各个维度中,总能找到一维,那是梦想的领地,是诗意的栖息地,他超脱了物质的三个维度,是心灵生长的净土。《华严经》有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请不要忘记,还有诗意的梦想,和美丽的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_记叙文900字
有人说苟且就是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有人说苟且就是得过且过的活着,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生活的苟且,应该是还未到达诗和远方。
睁开眼,然后单手操起我的黑色书包,踩着单车在我每天都会行经的柏油路上飞驰,路旁的绿带像昨天一样安然的紧凑在道路两旁,刷完校园门禁卡后,我单手提着书包冲向教学楼,我永远也不会在意自己额头上渐渐冒出的汗珠,不会在意同学投来的诧异的目光,急匆匆的进了教室,反手把书包甩在凳子上,紧接着一屁股坐下去,这时我的屁股大概湿透了吧,我眼睛木愣愣的看着地板,大口喘着粗气,汗珠划过脸颊,我也懒得去擦,我歪过头去,看着从教室外冲进来的同学,我发现,原来我们这么相似,原来,生活的本质之于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琐碎而庸常的。这大概就是我生活的苟且吧。
我从小就不是那种自觉的学生,但是一旦我认真起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活的撒旦。举个例子吧,三个月前的我英语还只有90多分,三个月好我的英语成绩就到达了130分的层次,为了达到这个成效,我的确用了挺多时间的,比如说,我会做同一类型的题做上个十套,然后计算平均分,满分10分一般要超过8.5分我才会罢休,如果没有达到,我会再来十套,还是不行的话,再来十套......因为我知道,通往远方的路是需要一些拿得出手的资本的。
我没有去过远方,没有骑过梦的马驹,我也不会写诗,没有聆听过句读(judou)的呢喃,但是,我一直怀着一颗诗一样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人和物,我一直都有向往的东西,那是未来,是青春,是渴望,是梦想,是尚未抵达的一切的美好,那是诗一样的远方。
虽然抬头我就能看到广阔的天空,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只不过是一只井底的小青蛙,用水汪汪的大眼睛渴望地看着天空。于是,我睁开眼睛,再一次出现在教室的课桌上,木愣愣的看着地板,我咬咬牙,抬起头,看着桌面上的备考资料,我知道,这不是生活的苟且,而是通往诗和远方的道路,你并不需要背着行李去寻找它,因为它就在眼前。
汗如雨下地进教室,魔鬼般的刷题,本该麻木的我异常清醒,因为一想到能跳出井底,变成一只田野里的小青蛙,我的世界便多了一份斑斓和色彩,多了一份安然和希望。我把“眼前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文章开头简洁地概括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准确的。说明作者较好地理解了材料内容,特别是准确的理解了甲、乙、丙三种观点,为阐述“哪一种更有道理”,为“价值判断”,做好了理据上的准备。语言简洁、准确、干净。】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作者鲜明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认为丙的观点更有道理。立意十分鲜明。作者很好地抓住了材料的核心事件——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指出“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结合核心事件,对观点进行诠释,或说对观点进行分析,是立论的立足点。十分必要。】“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这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自己论点中的关键词“认识”,做阐述,明关系,难能可贵,是学生不能做到的。第二句是比较分析,甲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应该志在远方,胸怀理想,但是,都是以“眼前”的近为出发点,只有远方不行,只顾眼前也不行。作者认为这一切都必须“了解认识自己”;同样,乙强调立足当下,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作者认为这也必须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之下。这个理解,我以为是对的。但是,我以为,还是缺少了一句“因此,我认为丙的观点是更有道理的”,类似这样的话语。照应、紧扣中心是必须的。也是对比的目的。】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文章的核心词“认识自己”再次出现,紧紧扣住,非常好。这段首句是分论点,用观点引起后面的原因分析是常见的方法,值得学习。丰富的学历、选择太多,“不知道做什么工作”,说明他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说到底,还是没有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爱好、特长、理想等等,没有清醒认识。】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这一段延续了上一段的结构思路。继续分析梁某的迷茫和困惑的原因,深化“认识自己”的内涵。前一段是丰富的学历、选择太多,带来困惑,开出的药方是理清基本问题。这一段是告诫梁某要脚踏实地、积极反思。这一段写的不如上一段。没有紧紧扣住领起观点句:“做好眼前而不苟且”,梁某的困惑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解决这个困惑,眼前应该做好什么?认识自己什么?那么,“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虽然非常深刻(对“认识自己”的深刻理解。)但是放在这里是不适当的。一段只能有一个中心,一段只能有一个核心词语。“优势”与上一段的“擅长”似语义相同;“不足”“不善者”似转移话题,大概是被“反思”给带坏了。】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前两段是照应题目的“认识自我”,这一段是呼应题目的“方可抵达远方”,思维十分缜密,周严。“抵达远方”是“认识自我”的目的、意义,必须讨论,形成完整的逻辑链。“远方”是什么?是远大理想,或说是人生的价值。作文要求里说了体现你的价值判断,什么价值?人生价值,即为什么而活?梁某的人生迷惘和困惑说到底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价值是什么?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怎么来论怎样生活?这是实质、根本。我以为这一段应该讨论这个根本问题,而不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问题。分析本质是深刻的表现。】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联系实际,分析现实,这是文章的拓展点,表现出作文的针对性、教育性、目的性。】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由个人到社会,进一步拓展,显示出宽广的视野。】“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结尾总结,再次强调作者的观点。】【这里还是要强调“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的问题。“更”是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更”表明作文要求必须用“比较写法”作文,在比较中说明你的理由。此题虽然没有提出“权衡”的要求,但是,“判断”是暗含着这个要求的。判断是分析裁定的意思,判断的前提是要进行权衡,在三种说法中选择一种说法,必然要权衡,没有权衡,没有凸显“更”,就是没有完成写作任务。你选择了丙的意见,说明你思考了,你没有权衡,说明你没有很好地体现你的思考过程。思考过程很重要,抓住三种说法的异同,才能抓住这道题的写作命脉。在文章的开头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引用材料、提出论点,提出论点以后,就不管其他另外两则材料了,即没有在主体部分进行比较,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题意的,也是没有达到“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的要求。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对任务型作文理解的问题,也可能是作文思想还没有改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
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
“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
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
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
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
“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作文解读、评分细则、命题质疑及考场范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一、材料的基本解读:
题目延续广州一模的作文类型,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主体
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来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
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
(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
(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
(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
(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
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
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
(二)材料要求:
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一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二是谁更有道理。
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来说,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对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考虑到本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只要紧扣主体材料分析,并对三个嘉宾的建议作出选择,并充分阐明选择理由,亦算符合题意。
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
(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选。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价值判断”中的“价值”这两个字:这不是一般的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一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本材料而言,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梁某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关键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更遑论人怎样生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范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价值”要求!
(3)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符合命题者命题意图。
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或者说重要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二、评分细则
1.评分尽可能打开分差,体现差距,要敢于打高分,对于特别优秀作文可以考虑55分以上,甚至可打至58分,59分。
2.能从背景材料切入,亦能只对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40分以下;
3.只从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完全不扣主体材料,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35分以下;
4.没有完成任务,只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如人要有远大理想等,评30分以下;
5.优秀卷要达到8%左右
6.错字一字一分,不封顶
7.没有题目扣2分
三、命题质疑
监考时阅读2016届茂名二模语文作文题目,很为考生们担忧起来。当时我就很有把握地猜测,考生们会有三种表现:一是读不懂题目,二是容易脱离梁某事行文,三是作文思路混乱。事后,我询问阅卷同事及考生,他们的反映果然符合我的猜测。
我想,考生们之所以如此,一部分责任在考生自身,另一部分责任却在命题者——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作文命题,它有着太多缺陷与错误。
(一)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取自于爱奇艺制作的真人秀娱乐节目《奇葩说(第一季)》,主持人为马东,嘉宾为高晓松和蔡康永,材料中梁某即梁植。
百度百科对《奇葩说》的介绍是: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
2015年2月第一季已完结,第二季于日起每周五、六晚20:00在爱奇艺独家上线播出。第三季于2016年3月每周五、周六20:00在爱奇艺播出。
百度百科对梁植的介绍是(节选):
梁植,日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内地男主持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0届本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12届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14.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Researcher),14.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VisitingScholar)
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十七届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第一名)。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八届英语风采演讲大赛冠军。2011年,参加“艾诗缇杯”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最终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获得铜奖。2013年10月,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2014年,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主持人选拔大赛”全国总冠军;同年,出演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剧中饰演邓稼先。日,获得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同年,担任湖南卫视趣味代际对抗益智节目《好好学吧》的代班主持人;同年,担任北京卫视《档案》节目讲述人。
题目材料提到的内容,在网上有一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完整视频,名称叫《清华男神梁植出现某节目,这次被骂惨了》,另外还有一个五分钟版的。这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视频,我反复观看了,发现事实是这样的:
题目材料中的甲嘉宾是高晓松,他确实说了题目中所示的“甲”的话。但视频中蔡康永和马东没有说过题目所示的“乙”和“丙”的话。其中,“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其实是高晓松说的。
这样,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命题者将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话生生拆开,把其中一部分给予命题者捏造的“丙”,然后让考生在“甲”和“丙”中选择一个“更有道理”的。这是非常荒谬的逻辑错乱——高晓松的话本是要表述同一观点、同一态度的,现在却要把它拆成两半,然后让考生用这二者来“掐架”,看谁“更有道理”。
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命题者捏造了“乙”与及“乙”所说的话,也捏造了“丙”和丙所说的“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命题者的这种捏造,如果是合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改造”或者“创造”,并无不可。但是,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则是相当严重的“造假”了。这在命题原则和学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高晓松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大意可以如此概括:“我们不能仅是马虎敷衍地得过且过,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它的含意,与“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我要去哪里”(我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是一致而不是矛盾的。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既不能严格核查材料内容真伪,又不能细致审察材料含意是否合理,很不应该。
另外,《奇葩说》本是一个说话达人秀节目,它的言谈追求的是娱乐性的“奇葩”效果,命题者却把它作为考场严肃讨论的作文材料,是否合理呢?在视频中,三位男嘉宾穿着长裤皮鞋,却又套着类似苏格兰风格的裙子,高晓松手里摇着一把写着“晓松奇谈”的白扇子,说话腔调、神情举止都很随意而带着油滑与调侃。这样的场合发生的“奇谈”和事件,很难适宜作为考场作文严肃讨论的人生观、价值观吧。连梁植也在视频中总结说:“我觉得,就是既然来这个节目,就很放松地想陪几位老师聊聊天,没有想太多的竞技性或者功利性的东西。然后我也只是作为我个人来的,也没有代表怎样的群体。晓松老师拔高了。”我们的命题者,是不是也把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拔高”了呢?
(二)关于甲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此,《参考答案》的解读较为合理。不过,我们分析此“提示语”的结构,可以发现它是先由具体的找工作,再提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的。这样,考生的读题和论证时,能够很自然地扣住梁某找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并且能在论析此事的基础上自然上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这与“乙”和“丙”提示语中只谈大道理而不及梁某找工作内容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将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论及“甲”语时,考生能够紧扣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但论及“乙”语和“丙”语时,往往会忽略、遗忘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说,这种提示语的结构缺陷,是导致考生作文时未能扣住梁某找工作内容论述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对于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理解,应该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一方面,高晓松虽然提倡“还有诗和远方”,但他并不割裂、抛弃“眼前的苟且”,因为他说的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而不是“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他虽然反对“苟且”,但并非对其完全否定。另一方面,高晓松反对的是“苟且”,而不是“当下”。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苟且”指的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而“当下”是生活现实。否定“当下”,“远方”便无以存在。相反,反对“苟且”,“当下”便更积极健康,“远方”便更有可能追求与实现。
另外,高晓松的“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高晓松确实是站在“读书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的宏大层面来表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高晓松这种观点的不足:读书找工作,也是在实现读书的价值,也是在对社会进行贡献——高晓松将“读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含义僵化与狭隘化了。价值与贡献,不一定要高大上,也可以是矮小下。陆步轩北大毕业而成为“猪肉佬”,也是在实现价值与贡献。读张中行的回忆性文章,说他会北大母校参加校庆时,发现有很大校友“混得并不光鲜”,是很“矮小下”的一族,但他们确实是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说明,高晓松的言论是偏颇的。高晓松本人也是清华毕业,现在却在娱乐圈“苟且”。如果他对梁植的批评成立,则拿他的话来批评他自己也是很适合的。
(三)关于乙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参考答案》的分析是:
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
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无论是“人生提示”还是“参考答案”,都有着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在表述上,此“人生提示”极欠严谨。
我们按语法理解,“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脱离于前句而独立成句的,它强调的是远方的遥远与虚无,并无命题者所要表述的“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之意。而一旦“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独立语句,则考生大可否定乙语的正确性——绝对、极端地判定远方“一无所有”,肯定是错误的。我的一些学生,便抓住此处攻击乙语。这样,乙语的前半部分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是正确的,后半部分“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却是错误的。那么,“乙”语到底是对还是错呢?考生能不挠头困惑吗!
我想,“乙”语应该如此表述才算严谨:“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没有“眼前的苟且”的“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在对“人生提示”的解读上,“参考答案”严重错误。
在“参考答案”中,将“眼前的苟且”理解为“当下”、“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这是严重违背常识的。论述与论辩,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厘清相关概念与定义。“眼前的苟且”确实属于“当下”的一类,但它不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反面。“当下”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当下本是佛教用语,可是民间也广泛应用,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现在”。而“苟且”在“百度词典”的解释有:1、只顾眼前,得过且过;2、敷衍了事,马虎;3、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如此,“眼前的苟且”应该理解为“现在的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的生活”才对。而“参考答案”竟然将其理解为“当下”、“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实在“奇葩”而“语出惊人”。
“参考答案”对“眼前的苟且”的这种“任性”解读,其根源很可能是命题者为了与“甲”语“对驳”,而不顾常识生造出来的。只是,如果在相关概念、定义上理解错误,“乙”语对“甲”语的争辩便毫无意义:因为,甲嘉宾批判的是“苟且的生活”,而乙嘉宾肯定的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二者不仅无争论的焦点,反而是观点一致的。
如此,嘉宾甲与嘉宾乙的人生提示的观点立场是相当接近、甚至一致的。题目要求考生回答“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实在荒唐。
(四)关于丙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如前文《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所论,“丙”语的前半部分其实也是高晓松在视频中所说的话。它与“甲”语是一体的两部分,它们的观点、立场是一致而不是对立的。命题者强行将它们拆开并且企图使它们对立,是极错误的做法。
而《参考答案》在对“我是谁”“我要去哪里”进行分析时,引用了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并且对此作了这样的解读:
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
这种理解并不全面与深刻,是一种非常浅表化、套路化的解读。实际上,“认识你自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极少有人能够由开始即“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而是先模糊而不能清晰认识自己,但在不断的求索中发展、修正、完善对自我的认知,最后才比较正确地认知自己。所以,“认识你自己”的本义应该是指“我们要在不断的求索中发展、修正、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它是一个漫长的人生求索过程,它是由感性而理性的、后成而不是先具的。像《参考答案》所言的“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只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的天真而浮浅的“遐想”,与“认识你自己”的本意谬以千里。
另外,命题者强加的后半句“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也是错误的。
第一个错误是此后半句与前半句在思维性质上是对立的。前半句属于理性逻辑,后半句却是感性性质。“我是谁”、“我要去哪里”,都属于理性的表达,偏重于理性思索;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则属于感性的表达,偏重于感性抒情。丙嘉宾在此是要给梁某人生提示,应该是偏重于理性思索而不是感性抒情。命题者将此表述风格和思维性质尖锐对立的二者生硬扭合在一起,是不恰当的。
第二个错误在于后半句本身,它的表述只能是诗化的抒情,而不能视作理性的思索。因为,“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是片面、极端而不是全面辩证的。鸬鹚是鸟,但它痴情于江海;企鹅是鸟,但它痴情于大海;海鸥是鸟,但他既痴情于天空,也痴情于大海。人类不是鸟,但敢想敢为者发明各种飞行器,从而实现翱翔天空、太空的梦想;人类不是鱼,但敢想敢为者发明各种船只与潜水器,从而实现畅游江海的梦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的含义,不仅有“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还有“追求诗和远方”。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归功于那些“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的人,也同时归功于那些“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且勇于“追求诗和远方”者。所以,我们看待世界,不能仅抱着一元或二元对立的思维,而应抱以更全面、更开放的多元思维。
(五)关于众多关键词句
这道作文题目成分繁多而复杂,关键词句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这种成分繁多而复杂的命题,是我们应该反对的。孙绍震教授在谈论中国高考命题的文章中指出:“关键词、提示语越多,作文的空间便越封闭。”这道作文题目以其繁多而复杂的关键词句、内容构成,而令考生读不懂、下不了笔、写不好,确实不是一道优秀的作文题目。
姑且简单举例,乙嘉宾和丙嘉宾的人生提示的后半部分都可以删去,而且是删去后更加简洁、明晰。另外,题目要求中的“价值判断”也应该删去。因为,多一个关键词就是多一层掣肘;而且,只要考生进行了选择,便一定会反映他的“价值判断”,区别仅是有的考生直接说明“价值判断”,而有的考生不明说而已。命题者之所以要突出“价值判断”,原因恐怕是其对“价值判断”的理解也是一元的、僵化的,只将宏大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之类的主流价值观视为“价值判断”,而不能认识到“价值判断”也可很“当下”、很“个人”,个人的日常而细微的言行中便已包含着他的“价值判断”。
另外,这道作文题目的论题焦点是游移变动而不是专注如一的。在题目前半部分,论题焦点是“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后半部分则变成了对甲嘉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一观点的质疑和争论。这样的论题焦点的游移,在无意中诱导了考生对“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的材料限定的忽略和脱离。在更深层次而论,则体现了此次茂名二模命题者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探索中的不成熟。比较2015年全国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以及2016年广州一模“暖闻评选”,它们都采用直接对材料中的人事进行权衡、选择。而这次茂名二模,却不是要求学生直接对材料中的人事进行权衡和选择,而是要求学生对三位嘉宾对材料中的人事的观点进行权衡和选择。这种设计上的变异,使得这次作文题目命题远离了简洁、明晰的命题原则,而成为一次并不成功的作文命题尝试。
四、考场范文即点评
追求诗和远方
高晓松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确实是啊,人生短暂,我们应追求诗和远方,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对于甲、乙、丙三者的观点,我更加认同甲的看法。
材料中乙所说的:“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这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难道有眼前的苟且,就一定有诗和远方吗?诗和远方,是对梦想的追求,源自人内心对远方的憧憬和美好期望。况且,我并不认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句话,我们在追求诗和远方的途中,必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在远方,等待我们的或是成功;丙的观点中,虽认清自我对于每个人都是必要的,但我不认为“作为鱼就不能迷恋天空”。人生活在这世上,有梦想有追求是好的,这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动力。就在一个行业里的人,当他想从事另一个行业时,会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助自己挖掘无穷的潜能。就如演员江一燕,她不仅在演艺圈里有所成就,还不断发现身上的兴趣和潜力,在农村做老师八年,还学习摄影并获奖。由此可见,“如果你是鱼,一样可以迷恋天空。”因此,我认为甲的说法更有道理。
白岩松说过:“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只有当下,还应有责任和远方。”确实如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那清名学子不应只看到“要找工作”,还应深入体察社会陋病、百姓疾苦,然后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追求能为人民奉献的诗和远方。白岩松说到并做到了,他在《焦点访谈》中以敏锐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抨击时事,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促进国家的法制完善;柴静也做到了,她自费百多万,拍摄了纪录片《穹顶之下》,劝诫国家社会治理雾霾,她辞去工作,追求诗和远方;而那个中学女老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誓言,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然而,反观现实,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会反问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据新闻报道,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民间也流传着“一毕业,就失业”的话,毕业生们焦头烂额地找工作,维持生计,根本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华享受,他们读大学获取知识不是为了为社会服务,而是当做自己获取优质生活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当然,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知识分子为社会做贡献,追求诗和远方的,就如航空事业中的“三钱”,他们学成归来,不是追求享乐,而是让自己的航空飞船梦实现,这是他们的远方。
生活不应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我更同意甲的说法,每个人都应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活出精彩。
【师硕点评】
由于以上所论的原因,这次2016届茂名二模难觅佳作。以上这篇考场作文的作者曾考过级语文第一名,平时作文水平属中上,但这次,她的考场作文并不算好。由题目《追求诗和远方》可知,她选择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更有道理。但这道题目的拟写,也暴露了她对“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的忽略,这就使得这篇作文的立意和论证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第一段是开篇点题,第二段是比较否定甲嘉宾、乙嘉宾的人生提示,都不错。第三段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论为什么要追求诗和远方,但列举的白岩松例,看不到他如何追求“诗和远方”;顾少强例,则看不得她如何“为人民奉献”;柴静例,则在语言表达上有语序颠倒的缺点。第四段是很套路的反观现实,作者行文至此,思路已拙,唯有依套路而“苟且”(敷衍),于是出现的这道最后又重新列举知识分子为社会奉献的事例——这是思维的原地摆动。其实,这一段若能论析“追求诗和远方”并不能忽视“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眼前),反而要以它们为根基,便会深刻和开阔得多。最后一段回扣主题,中规中矩,如果能回点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会更好。就整篇而言,基本上脱离了“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这一内容,这是另一个大缺点。
2017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及示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7o广东省梅州一模)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点分析】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1、配角也是一种美;
2、甘当绿叶。
【例文】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
近日一则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有人想退居后方做配角,此举实在让人惋惜。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往前走。不同的是,愿意的人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愿意的人是被拖着往前走。有一男子整日泡在网上各种社交上,年迈的父母为其找工作,他却因不会交流不上班,其父母说:“他虽然还活着,却如同死了一般。”他已经丧失了参与这个世界的资格,只是在幕后做一名衬托他人的网瘾君子。虽说有人在配角的行当里展现出最完美的故事,在影视界衬托出当红明星,他们由此获得最佳配角的奖项。但如此的奖项,也是辛苦打拼几年,甚至是半辈子,才有的殊荣。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去幕后,不出来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红花吗?我并不认同那些人说的,不想承担那么多,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其实,年轻人甘为配角是一种社会退缩的表现,这不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有的选择。站在新时代的大地上,你说你要做配角,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与无数片常青叶子一样,衬托红花,然后等待秋天的凋零?就连旧时的士兵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他不想当将军,就可以在战场上,退居到其他士兵身后。可能他认为保命最为要紧。而想当将军的人,想崭露头角的人,就不甘做绿叶,不甘做配角,才敢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为国家为民族有所担当,才能绽放自己的理想。正如雄鹰不甘停留树梢,才会努力翱翔于蓝天;正如竹笋不甘被大石块压住,才会奋力破土而出。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若不敢为人领头羊,止步不前,终将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在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都要敢为时代的弄潮儿,像雅虎的杨致远、腾讯的马化腾,始终引领着信息时代的风向。还有许多在影视界日复一日发展打拼的影星,他们心怀“主角”之梦,终成耀眼的星儿,如当红演员孙俪、范冰冰成为女神。我想,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甘当配角,他们的励志也许会鼓舞更多的人前行。我们要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我们是新时代青年,要勇做时代弄潮儿,这样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大红花。【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考点分析】该作文题设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价值观的范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试题要重点考查4项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理念,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考查创新能力。材料是针对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综合材料内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种说法,立意参考大致为:
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人要有远大的 理想。
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清晰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例文】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
【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7o洛阳二模)前不久,世界经合组织公布了最新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的学生比例”中国只有16.8%,不及成员国24.5%的均值,更不及发达国家的38%。记者随机以“长大后想做什么”调查身边的8个孩子。除了1个一年级孩子表示愿意当工程师外,其他的则希望成为明星、企业家、设计师、咖啡师等。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忧心忡忡:“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严重问题。”一般说,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到内心的召唤、社会引导和社会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影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分析】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这一则材料从世界经合组织公布最新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的结果,中国学生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学生比例只有16.8%,还没有达到成员国加24.5%的均值,与发达国家38%比例更是相差甚远,国内一些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则对此忧心忡忡,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对于科学技术培养方面的一个缺失,科学技术的吸引力则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在进行写作时一定要突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1、 孩子失去科学梦,怎么能全怪教育?
2、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梦。
【例文】孩子失去科学梦,怎么能全怪教育?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上世纪80年代,当科学家是许多孩子的梦想,这也是之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愿意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孩子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现在的孩子失去了科学梦?有些人认为是教育出现了问题,不可否认,教育也许不是很完美,但是,孩子失去科学梦,怎么能全怪教育?如此为之,实在有失偏颇。
教育也许存在不完美,但绝对不是“摧残”孩子科学梦的“元凶”,我们的教育是经过无数前辈和时间的沉淀凝集而成,也许有人说,美国的教育怎么好,但是,我们应该搞清楚,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针对于国情而制定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惠民教育,我国的教育正在不断改进,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乡村少年宫、教师假期培训等等,也正是体现着我国教育的先进性、发展性、可塑性,我们教师队伍的纯洁性、高尚性是毋容置疑的。很多人却认为是教师将孩子的探索精神教没了,这样的话,在笔者看来是极不负责任的,除了教育,其余方面更值得思考。纵观我们周围的环境,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爆炸”的时代,须知,社会才是教育孩子的活教材。我们可以随便问问身边的孩子,他们都能说出一连串的娱乐明星,但是记住近代科学家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但是宣扬科学家的却没几个。的确,宣扬娱乐明星更赚钱,宣扬科学家无法给商人带来利益,因此,很多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科学家的报道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都被娱乐新闻“包围”,科学梦怎么还有成长的空间?我们更是常常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某某网红一夜成名得到多少钱”、“某某又在炫富”等等报道,须知,这些东西都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孩子在学校,老师会刻意淡化金钱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对这些负面新闻不进行筛选就报道,对我们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家长更是缺乏一定的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值得思考。像8月26日,5岁小孩被打,宝马被砸事件,这都值得思考,也许宝马车主不对,但是家长的处事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金钱是万能的”这样一个错误思想。所以,部分家长未能正确看待金钱、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孩子的心智并不是很成熟,很多东西要靠家长的正确引导,正如宋庆龄说的:“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总之,孩子失去科学梦,教育有着一定的责任,但是,所有的责任全部让教育承担,是不科学的和不正确的,孩子生活在社会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除了教育对孩子有影响,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6o武汉模拟)某报推出“最佳公益行动”评选活动,下列三项公益行动被推荐参加评选:(1)医院附近的饭店倡议来店就餐的顾客自愿购买“爱心饭菜”,并将“爱心饭菜”的菜单贴在墙上,家庭贫困的患者或家属可根据需要取下幕单领取免费食物。“墙上的餐桌”既为助人者提供了方便,也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2)某公益组织制作了主题为“动物也是易碎品”的绘本书,书中绘有十几种已经灭绝动物的卡通图象,这些动物共用一个易碎品标志形状的鼻子,巧妙而有趣地传递出“动物也是易碎品”的公益概念。(3)网友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发起了“众筹扶贫”公益行动,在网上雅送贫困山区出产的绿色农副产品。这项公益行动让更多的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也让城市居民能够买到放心食材,实现了双赢(众筹:即大众筹资,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上述三项公益行动,你认为哪一项可以当选“最佳”?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分析】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较强的矛盾性、权衡性、比较性和选择性。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上述三项公益行动,你认为哪一项可以当选“最佳”?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3、对象驱动(1)“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不能离开事件,必须是“就事论事”,把你选择的理由阐述清楚,不能“空泛”议论,即不能架空所给材料过度泛化说理。(2)“上述三项公益行动,你认为哪一项可以当选“最佳”?”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论述说理目标的指向性,要有说理的对象意识,以你选择的一种公益行动为重点,与其他两项加以比较、权衡,说明你选择的理由,从而体现你的价值判断。
4、思维驱动——选择的理由:表层问题:选“最佳”深层问题:最佳的标准,即价值判断。应该说任何选择问题都是价值判断的问题,你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你的标准,你的标准最终决定你的选择。如:两人落水,你先救谁?也是个价值判断的问题,你的价值天平倾向谁就会先救谁。“谁最佳?”,那么就需要比较、辨析、权衡,而且是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写作的关键。多维度地比较论证说理比如从创意、效果、作用、社会意义、需求度等角度进行比较论证。这样的题型,往往作文材料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则,就更需要比较说理论证。写作的重点是说明选择的原则、理由,在强烈的对比中,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论点,凸显自己的观点、态度、倾向。其实,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一个,其中的任务就是论述的题目,你写作的过程就是回答这个论述题的过程。不要把任务驱动型作文看得太神秘,但也不要把它看得太简单,它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说理能力(即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都有较高要求,面对任务型作文,考生必须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是什么?必须认识清楚,否则累死也无功。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特别是对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
【例文】“有趣”的公益才最佳
在经历长期的蛰伏之后,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国人的公益意识也日益苏醒。某报所推出的“最佳公益活动”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普及之举。在我看来,第二项活动最有新意,因为它借助新颖的形式,巧妙地向社会大众传递了主办者的公益理念。首先,让公益变得“有趣”,是为了冲击传统公益文化的“无趣”。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仁爱善良的民族,所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上天有好生之德”即是如此。但中华民族又是一个“苦大仇深”的民族,我们自古至今,有着无尽的悲情。太厚重的文化,以至于中国的公益活动宣传,也总喜欢以“苦肉计”、“打悲情牌”来唤起民众的同情心,来吸引民众参加公益。宣传“希望工程”,就配上那位可怜的大眼睛姑娘的图片;宣传动物保护,就必然是小猴子遇害后猴妈妈悲戚的面容…沉重的“道德压迫”简直要使这个民族窒息。因而,材料中的创意,不由得使人眼前一亮﹣﹣“一个易碎品标志形状的鼻子”,看过之后,在会心一笑之余,悄然进入我们心灵的是对动物生存处境的担忧,是对“保护濒危动物刻不容缓”的高度理解和认同。既然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其次,让公益变得“有趣”,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早就进入到了“读图时代”。铺天盖地的图片、视频信息令人目不暇接,直观形象的表意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尤其对于宣传活动最重要的受众﹣﹣青少年而言,新颖、有趣、轻松、富有亲和力是公益宣传成功的“杀手锏”。目前几乎所有的宣传机构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攻陷大众。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公益宣传也该放下身居“道德神殿”的高高在上的架子,努力以“亲民”的姿态来迎合民众,获取认同。所以,上述公益组织应该是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时代汹涌的潮流,得风气之先,积极应对,灵活变通。他们的创意之举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深切认同和积极回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不能否认从事公益是一种善举,我们呼吁并且期盼全社会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材料中的一和三项公益活动亮点纷呈,让人忍不住要为之叫好。然而,在我看来,“叫好”还要“叫座”。只有像第二项活动一样,瞄准对象,紧扣时代,以“有趣”的方式做好宣传,才能在公益活动中脱颖而出,斩获最佳。
【点评】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材料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都会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任务型写作的要求:任务型写作是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任务型写作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任务型写作,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6o唐山二模)
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哈萨克斯坦谚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点分析】这是一道由两则名言组成的材料作文题。第一则用形象的事例告诉我们,损人者往往也害己;第二则直接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前者形象直观,后者高度概括;前者从反面入手,后者从正面论述。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内容上都指向一点,那就是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少犯,甚至不犯错误。由此,可从以下角度来立意:从正面立意,一个人应该选择性地做事,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从反面立意,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选择,心存害人之心,往往也会害了自己;从辩证的角度,不为不代表无所作为,相反,是为了更好的有为。写作时,还可以由个人的做事行为,延伸到人类的行为,并进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如果只是抓住“有为”来写作,则不是最佳立意角度。
【例文】不为与有为
鹰击长空,是因为它不甘平凡,高远长空,方是它的归属;鱼翔浅底,是因为它淡泊宁静,柔波浅底,才是它的家乡;寒梅傲立,是因为它一枝独秀,冰凌冬季才是它的天堂。鹰不甘于低空徘徊,鱼不屑于尘世纷杂,梅不欲与百花争艳,它们坚持自己的原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因而谱写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篇章,更为人们所赞扬铭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无为与有为,是不为权贵所伏,坚守自己清白,是举世皆醉我的醒的超然达观。陶渊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他是一位农者,是一位隐者,更是坚持自我的杰出代表。他不肯为那区区五斗米折腰,更不愿因世间的浑浊搭上自己的清白,于是他归去来兮,于田园之中且行且歌,享受风飘飘而吹衣的快然自足,他虽误落尘网中,但他深知自己的归处,深知自己做人的原则。因此,他不为官,不入仕,只做那淡泊自足的隐者,门前五柳,诗中圣哲,正因为如此,他被后世文人墨客铭记,实现了自己别样的价值。无为与有为,是不为那庸俗之行,为那君子之义,是敢于剖析,坚持自我的高大正义。鲁迅,在日本留学途中,观看到国人麻木的影像,于是立即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此时的医术根本无法挽救国人,救其内心才是根本。于是,他弃医从文,于广阔的天宇间独自彷徨,他千夫所指,却以笔化剑,一遍遍剖析中国人的劣根。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他坚持自我,敲响了世人的警钟。他的无为与有为,改变了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为与有为,是面对困境,不为与小人同流合污,宁可为那感天动地的大义之行。李清照,寻寻觅觅,自赵明诚客死他乡后独身一人肩负之重,难以想象。再嫁那张汝周,想不到却是卑鄙小人,但易安坚持自我原则,宁可自己入狱,也要揭发那小人之行。一个柔弱女子,是以何等的勇气做了这样的事,正由于她的坚守,后人在记住了她那凄切婉转词作的同时,更记住了她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她是当之无愧的乱世中的美神。不为与有为,一对矛盾,一个选择,选择正确,为该为者,不为不该为者,坚持自我,方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说:“见名人,要见其人,不见其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创业财务分析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