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部老日本特摄片小孩拿手表召唤机器人,主角是个小孩,驾驶一部从海里冒出来的巨型机器人,机器人还会主动保护小孩

我小时候看的一部特摄片,可以召唤机器人的,其中有一个手势我记下来了,谁知道_百度知道
我小时候看的一部特摄片,可以召唤机器人的,其中有一个手势我记下来了,谁知道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undercontrol00知道合伙人
undercontrol00
采纳数:938
获赞数:3194
超级战队系列1987-88年度的《光战队覆面人》(Maskman)拜托当你说小时候,请也讲清楚自己的年龄,你的不一定是别人的小时候。
抱歉啦,就是这个
江挽风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46
获赞数:140
擅长:暂未定制
是不是蒙面超人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求一部日本特摄片的名字,主要情节是里面有一个机器人,好像叫基诺,他与一群机器人打_百度知道
求一部日本特摄片的名字,主要情节是里面有一个机器人,好像叫基诺,他与一群机器人打
里面有一个机器人老大,吹笛子想要控制基诺...
里面有一个机器人老大,吹笛子想要控制基诺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天使的画意知道合伙人
天使的画意
获赞数:29
应该是电脑奇侠吧。
守护宇宙的小奥知道合伙人
守护宇宙的小奥
获赞数:90
电脑奇侠,那个老头是不是没次吹笛子,男主角就会头疼啊~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钢拳铁甲儿时梦: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巨大机器人?&
责任编辑:科幻世界杂志社更新时间: 16:26:00
&&& 文/范克里夫大尉
  导语:伏地感谢godannar和amigojeff二位老大在成文过程中的倾力指导。
  上个月初在CCG展会瞥见《环太平洋》续作的广告幕墙,一阵眩晕。看了老白的4年之后,我期待这些巨大机甲再次暴打怪兽一文后,更是内心躁动。想起当年《环太平洋》上映时曾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遂重发与此,博众位一笑。
  机械是人们制造的装置,能以一定方式将能量、力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作为人类技艺之制作,机械从其问世之时起就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而当前这个机器主宰的时代必然导致新的精神偶像和风尚地标。机械美学便是这一石破天惊的变革的戏剧性而又合乎逻辑的产物。其心理基础是认为各样的机械本身蕴涵着美感,不仅是带来实利的功能之美,更主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之美,它与古典美迥异其趣,认为机械本身的合乎功能、技术逻辑的构造和外表具有一种朴素的不加雕饰的美。这契合了人类讲求逻辑理性的天性,又与人求新奇变异与为己造神的心理倾向若合符节。
  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庞大复杂的蒸汽机、火车头和巨型轮船无不以尺度、效率、声响、见所未见的奇特外形刺激着人们,而当代影视作品中那些家系庞大的人形机甲亦是殊途同归。这些机甲在或恶或善的操纵者手中,成了异类的英雄或者反派,牵动我们的眼球。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巨型机甲,俨然是一个个肌肉发达,集真、善、美、勇、信或恶、邪、叛、离于一身的庞然大物般的战士,也暗合了人们的英雄清结。当初如此,现在也一样,不知多少孩子(也包括不少成人)都无不渴望拥有这样一个酷极的玩具,它不只是玩具,简直是伙伴!
暴风赤红,太帅了!
  巨大机器人虽非日本人的原创,却是日本ACG及相关玩具产业的常青树。以1972年的《魔神Z》为爆发点,搭乘型巨大机器人的风潮至今仍是一只下金蛋的母鸡,源源不断地为整个产业涂油上链。而在美国,情况便大不相同:自80年代《太空堡垒》动画系列向北美引入“机甲”(メカ/Mecha)概念之后,几次实拍电影的尝试都很不成功(自1990年的《机械威龙》起,详见后述),这一类别的作品在北美电影市场就此沉寂了十七年。
  也许有看官要问了:“你是不是忘了《变形金刚》的电影系列?”然而《变形金刚》讲述的是异星起源的自律机械生命体故事,而非作为人类自身延伸的搭乘型机器人,其电影的不断推出也是依附在1980年代至今由TAKARA、孩之宝和漫威共同缔造的整个专利产业链上的,加上易于切入主流的靓车及兵哥宣传题材,早已是一株深根大树上待价而沽的香果子。而人控机甲题材在没有产业链支持和主流文化认可的情况下,仍处于需要优秀原创作品的积累阶段,而其本身的特性也意味着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双重窘境。
  但就在这样的境况下,仍有人在为突破而努力,当年的《环太平洋》是一份最重量级的答卷,尽管商业成绩差强人意,续集的消息仍让俺激动不已。
  毕竟,儿时的记忆永远难以忘怀,它会在某个夜晚,借着电影的躯壳席卷而来,令您无法自已!
     《环太平洋》上映时,翻译过哥儿魔去台场看高达的宣传视频。大老粗错漏颇多,请见谅……
  《环太平洋》的编剧特拉维斯·比彻姆曾特地指出:“这部影片中并没有机器人,观众们只会看到由人类操控的机甲。”而导演哥儿魔·德尔·托罗也强调,片中的机甲不是“Robot”而是“Mecha”!
  当真如此?那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机甲”这个词儿的含义。在日语中,“机甲”(機甲)一词原本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即“机械化装甲”,意为“装备有诸如坦克、装甲车等运用机械力的武器之~”,可见于对西语中装甲部队建制的翻译,如“機甲師団”——对应英军的“Armoured Division”,美军的“Armored Division”或德军的“Panzer Division”。而在日本战后特摄史和动画史上,这个词汇也经常出现在巨大机器人作品标题中。
  在美国,“机甲”一词的通译是“Mecha”(或Mech)——这个词汇的进口可追溯到《太空堡垒》系列,起初多用来指代空想科学作品中由驾驶员在机体内置驾驶室进行操作的人形机械或多足步行机械,体积大小不等。这个词汇源自日语中的“メカ”,原为Mechanism的略称。然而“メカ”一词在日语中的词义涵盖面更广,一切运用机械力的物体都可用其指代——包括机器人、汽车、飞行器等。不过这两种语境下的“Mecha”目前已经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了,《环太平洋》中的机甲猎手就是一种人控的搭乘型巨大机器人,只是“Mecha”的一个种类。
  不过哥儿魔这样说或许也是为了避免混淆以下几种常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机器人:
&&& 人工智能型
《大都会》中的玛丽亚
  多被称为“Android”或“Gynoid”,脱胎于中古炼金术志怪小说中(如《化学的婚礼》)人造人的概念。“Android”一词首现于法国作家维利耶o德o利尔亚当于1886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未来夏娃》。
  人工智能型机器人在身形、外观甚至智力、自主性和道德观方面都与人类非常相像,其中的著名人物包括《大都会》中的玛丽亚、《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ata、《铁臂阿童木》中的阿童木一家等。部分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型机器人采用了仿生组织(如人工皮肤、内脏),因而也会被译为“仿生人”——如《异形》系列中的艾许和主教、《银翼杀手》中的连锁六型仿生人。科幻作品中的人型机器人常被作为现实人类的镜像与分身,有时需要和人类一样面对种种道德困境与思辨,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和对真人的憧憬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一些甚至在作品中与人类相爱结合直至最后死亡。
&&& 自律进化型 
不想当领袖的图书管理员不是好图书管理员
  这类机械体拥有自我意识,能够与人类进行对等的交流与共存,代表作有《变形金刚》和《洛依德机械兽》系列中的机械生命体。
&&& 远程遥控型
在《铁甲钢拳》中,休o杰克曼饰演的过气拳击手正在操作拳击机器人
  这类机械需要使用者在机体外部远程实施遥控才可运作,代表作为《铁人28号》以及《铁甲钢拳》等。当然俺还是最喜欢老机械哥斯拉。
《阿凡达》中,正在操作AMP Suit的夸里奇上校
  需要驾驶员搭乘并进行操作的人形或异形机械,能够为使用者提供防护力并增加他们的机动性和力量。其中一些体型较小,驾驶舱几乎占据整个躯干部位——如《黑客帝国3》中锡安守军使用的APU和《阿凡达》中地球佣兵的AMP Suit;另一些则在巨大机体内提供独立封闭驾驶室,传动与操控方式五花八门,机体高度可从不足十米(《机动警察》)到过百米(《无敌钢人泰坦3》),甚至大过整个星系(《天元突破》)。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为了查看而自己粗分的。
  在西方,这种人控机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蒸汽屋》(1879)中主角一行人操作的机械大象,以及英国作家威尔斯的小说《世界之战》(1898)中外星人的三足战斗机械——这玩意当年可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UFO杂志《飞碟探索》的封面常驻明星。
看这本书的后遗症是迷上了油炸子鸡
  1967年,英国作家约翰o克里斯托弗还以三足战斗机械为标题写了一套青少年冒险故事《The Tripods》,里面操纵触手系三足战斗机械的“主宰”颇有旧日支配者的味道。1981年,国内以连环画方式出版了这套作品的前三部,改名为《威尔历险记》。现在想起来,难道那就是俺与克总一伙的第一次接触么!
  不过由驾驶员在内操控的巨大人形机械初登大银幕,则要等到1952年了。人控巨型机械承载着后工业革命时代人们对机械美学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暴力那种既恐惧又渴望的感情。对这种感情更为现实的投射衍生品还包括直接穿戴在使用者肢体上的“动力服”——初见于美国小说家爱德华·艾默·史密斯于1934年在《惊奇故事》杂志分四次连载的科幻作品《透镜人》及其续作系列,不过该作中的动力服实际上只是拥有推进模组和护盾的宇航服,作者并未提到过它是否能够将使用者的力量增幅。这个话题这次暂且按下不提。
  搭乘型机器人虽说不是日本人的原创,却在日本实现了极大的繁荣和良好商业成绩。初期的日本巨大机器人作品通常以极具魄力的机设、热血澎湃的战斗画面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出发点,机体拥有千变万化、超乎想象的能力,本身具有相当浓厚的英雄性甚至神性。这类超级系作品自1970年代初的《魔神Z》起兴,发展出包括变形、合体在内的诸多变体。而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又涌现出诸如《机动战士高达》这类以更加现实、贴近人类生活或历史教训的题材为出发点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会辅以更真实的背景与机械设定,片中的机器人能力和行动被限制在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范畴之内,有时只是推动剧情和挖掘人物内心的道具,并不是作品的核心要素,故事题材和人物刻画也更多具有道德模糊的倾向。而进入1990年代之后,这两类作品风格也开始融合互补。
&&& 国王与小鸟
《牧羊女与扫烟囱的人》
  1952年,法国动画巨匠保罗o古里莫(《小小士兵》)的合作者安德烈o萨留将前者耗时四年的动画长片《牧羊女与扫烟囱的人》推向市场,虽然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商业成绩却很一般。这部寓言式的动画片讲述了一个斗鸡眼暴君的自大与灭亡,他和权贵们住在华丽的高高城堡上,饱受压榨的平民们却只能在阴暗的地下城艰难度日。在影片后半段,暴君被镜中化身取代,后者为了强占一位牧羊姑娘而启动了一台拥有恐怖利爪、探照灯般双眼并能发出强劲暴风的巨大机器人。它的前胸内藏有一个装着自动乐器的装置舞台,驾驶员则在它脑后的驾驶室用拉杆和舵轮进行操作。在片尾,反舌鸟干掉了驾驶员,在胡乱操作之下将暴君的城堡砸成一片废墟,暴君被消灭,被解放的民众逃离了地下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这台形似古希腊重甲步兵的人形机械是动画史上第一台搭乘型巨大机器人,确立了这一流派的很多标准,包括机器人本身无个性、行动结果善恶与否全依驾驶员而定的核心思想。
  1953年,《牧羊女与扫烟囱的人》被译为《斜眼的暴君》在日本上映,获得了一致好评,也影响了包括高畑勋在内的一批日本动画人。不过保罗o古里莫对本片相当不满,在买回版权和底片后进行了大幅度重制,1979年完成的新作于翌年以《国王与小鸟》之名公映,一时间好评如潮,但于1985年在日本上映时反响却不如1952年版。在我国,本片曾由上译厂译配引进,相信也是不少看官儿时记忆的一部分吧?值得一提的是,《国王与小鸟》中的机器人不再是一台纯粹的搭乘型机器人,这是因为导演给了本片一个更深刻的新结尾:在塔基卡迪王国的废墟上,机器人如同罗丹的“大思想者”一般陷入沉思;在它的脚下,反舌鸟的幼崽又被套鸟的笼子关住。突然,机器人的巨大手爪自己活动起来,它打开鸟笼放走了幼鸟,最后一拳将鸟笼砸碎。
  高畑勋在影片解说中曾如此评价:“在经历了布拉格之春等一系列事变之后,法国艺术家对苏联的失望难以言表;这个结尾的寓意在于——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革命和美丽新世界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在旧的暴君滚蛋之后,人民又被押进了新的牢笼;古里莫面对这悲惨的现实,挥出了愤怒的铁拳。”
&&& 东瀛铁甲潮
“氢弹大怪兽电影”《哥斯拉》的宣传海报。
  1954年底,由本多猪四郎执导的怪兽影片《哥斯拉》(这怪兽也有个音读的汉字名“吴尔罗”)掀起票房热潮,根据东宝公司的统计,日本全国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去影院看了《哥斯拉》。担任本片特殊技术的圆谷英二在战时就是为军部的国策片做电影特效的,因此在战后一度被褫夺公职,这次圆谷将原本用于战争片的特效手法和自己对东京大空袭的恐怖回忆结合在一起,成功地推出了这部具有浓厚“本土决战”风味的怪兽片。
《地球防卫军》蓝光版中魔杰拉入侵地球的一幕,头部装有钻头,外形和后来的名字都是模仿鼹鼠而定的。
  本多猪四郎之后又执导了1957年公映的《地球防卫军》,影片描述了因核战争失去家乡的怪游星人觊觎地球丰富资源而大举入侵的故事。在本片中出现了高50米的5万吨级巨型机器人,它原本是怪游星人用于土木工程的挖掘设备,主要部位由硬度超高的“特殊宇宙钢”制成,能够从眼中发出杀人光线。它在之后的特摄影片中再度出场时被命名为“魔杰拉”,这也是日本电影史上第一台巨型机器人。空想科学与特摄自此流行一时。
  1956年,漫画家横山光辉开始发表漫画作品《铁人28号》。这部作品中的巨型机器人“铁人28号”原本是日本陆军在战败前为“本土决战”而研发的秘密决战兵器,直到战后才正式完成。这台需要遥控操作的机器人本身不具性格和善恶观,在一名少年侦探的操纵下对抗种种恶势力(其中也包括不少恶人操纵的巨型机器人)。铁人28号是日本漫画史上第一台为军用目的开发的巨型机器人,除漫画外还于1959-60年播放过广播剧,并在1960年推出了一套特摄电视剧。本作改编的系列电视动画于1963年起播映,开日本动画史巨大机器人题材之先河。不过其特点为远程遥控操作,并非搭乘型
正在合体的金古桥。这次CCG看到它的玩具,无比闪亮!
  而在1968年播映的特摄电视剧《赛文奥特曼》第14及15集中,合体型巨大机器人也首度登上日本电视屏幕。这台由佩丹星人研发的机器人被称作“金古桥”(King Joe),可以分为独立的四个部分,各部分都具有潜水和飞行能力。合体之后即成为高55米、重量接近5万吨的巨型机器人,它虽然不能飞行,却具有超过10万吨级的腕力,当然还有一个俗套攻击方式就是能从眼中放出破坏光线。
  而漫画家永井豪于1972年10月推出连载漫画、并于同年开始播映电视系列动画的《魔神Z》(又译《无敌铁金刚》)则首开日本搭乘型机甲之先河。
  在这部作品中,一个致力于开发无害能源“光子力”的科学家为了阻止邪恶同僚的野心,而在研究所的废水处理池下秘密用超合金Z制造了一台能够自给自足的巨型机甲。这台“魔神Z”高18米,完成时有效功率就达50万马力。制造者的孙儿驾驶着这台机甲,用千变万化的神奇能力一次又一次地击败地狱博士和他的远古邪恶机器兽兵团……《魔神Z》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日本动画作品,为当时已开始呈现颓势的电视动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该作的赞助商Popy公司(现已并入万代)主营玩具制造业务,在动画开播之初并不看好这部设定过于低龄化的作品。但在《魔神Z》收视率一路走高的情况下,Popy立即加紧投产相关玩具,在开播半年之后终于将魔神Z的玩具推向市场。这套高约60厘米的机器人玩具制作精良,加上动画中多彩的设定和火爆的场面而受到少儿观众的欢迎,一举创下五十万套的销售佳绩。《魔神Z》的热播和玩具热销显示出巨大机器人题材动画的商业潜力,自此玩具厂商加大了对电视动画的投资,过去以糖果点心厂商赞助为主的日本动画业开始转向以售卖玩具为主要目的,而原本已在走下坡路的电视动画也得以振兴。而《环太平洋》中主角机甲“危险流浪者”的驾驶舱位置、高潮打戏中出现的肘部火箭助推那一记重拳和火热的胸部喷射都无法不让人联想到魔神Z。
《魔神Z》及其续作形成了一个庞大系列,玩具也紧紧跟上。这是Popy在1975年发行的魔神Z玩具,和初版一样能够将拳头部件发射出去模仿剧中的“火箭飞拳”。
  这股始自《魔神Z》的超级系机器人风潮在1970年代前期风靡一时,作品中善恶双方的道德立场泾渭分明,机器人的能力大都超乎观众想象,能源、攻击手法等设定往往天马行空,在带给观众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对决之后,结果也几乎都是邪不胜正。而且几乎所有作品中的主要机器人都会推出相关玩具,甚至出现过动画本身收视率平平、但凭借优秀的玩具销售业绩也能顺利拍摄播放完毕的现象。
  随着超级系机器人成为香饽饽,这一类作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1974年推出的《盖塔》系列中以鹰、豹、熊三台盖塔战机合体成盖塔机器人的设定,成为日本动画史上首台合体机器人,并且根据三台战机的配置变化,能够组合出三种形态。
《斗将戴摩斯》
  自1976年起,长浜忠夫担任总监制的一系列机器人动画摆脱了之前作品正邪分明的道德塑造,在合体、变形类巨大机器人的基础上开始出现描写细致、有血有肉、背景故事丰满的敌方人物,敌我双方的道德观愈加模糊;和之前的《勇者莱汀》一样,这三部常被合称为“长浜机器人大长篇”(包括《超力电磁侠》、《超电磁机人》和《斗将戴摩斯》)的作品中都出现了帅气美型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敌人。
  而在《斗将戴摩斯》中首次出现了通过特定驾驶员脑电波使机甲与驾驶员动作同步的设定,本作的主角是位空手道高手,能够用这种肢体动作增幅的主-仆操作方式让机器人发出华丽的必杀技,配合机器人的面部表情,更是帅到爆;在操作时上身需以管线与机体桥接,机体受到的伤害也会反馈在驾驶员身上。
  1974年,《宇宙战舰大和号》掀起了第二次日本动画热潮(处于崩溃边缘的高科技外星敌人觊觎我们的地球,游星炸弹成天到晚照脸轰——有些熟悉吧?),这部首播收视率不佳的作品在重编重播后一炮打响,随着其第二部剧场版的超高票房,掀起了第二次日本动画热潮。这部以地球危机和宇宙战争为题材的动画作品从人物、机械设定到故事背景都较为写实,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公害问题和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有所影射,博得了观众的共鸣,空想科学动画开始进一步走向现实描写。
  而1979年由富野喜幸执导的《机动战士高达》开始播映,该作起初收视率也并不乐观,俺在日本曾与模型社团的中年同好讨论过这个话题,结果大家一致回答说“当时我还是高中生,这个片子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不知所云”。虽然首轮播映以缩短集数而收场,但随着一次次的重播,《机动战士高达》的收视率也持续稳步上升,万代公司推出的相关缩比拼装模型也是销量爆棚,《机动战士高达》也成为经久不衰的动画常青树。德尔托罗在访问日本的时候特别提过《环太平洋》里俄罗斯机甲“切尔诺o阿尔法”的设计便是受到了《机动战士高达》中吉恩军的MS-06扎古II系列影响。
  虽然主要商业目的还是销售玩具,但《机动战士高达》与过往的超级系机器人作品截然不同。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海因莱因的科幻名作《星船伞兵》影响,以编年史式的宏大背景、深度刻画的登场人物、更具真实感的军武设定和现实的道德观作为包装,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毫不遮掩。虽然剧中人物有一些类似超能力的设定,但双方的机动战士和现实生活中的军事装备差别并不大,这类机器人是和坦克战机一样的量产型武备,并无特别夸张的能力和攻击方式,能源供给的机制、作战保养和机械损耗都非常现实;而作品中互相敌对的势力也都各有各的正义观,无法简单判定人物个体的正邪与否。这一类“真实系”机器人动画作品在1980年代批量出现,如1982年首播的《超时空要塞Macross》系列和1983年首播的《装甲骑兵Votoms》系列。
《机动警察》中特车二科的AV-98英格拉姆二号机在执勤——这是模型爱好者用1/35比例模型和实景照片合成的场景。
  《机动警察》中特车二科的AV-98英格拉姆二号机在执勤——这是模型爱好者用1/35比例模型和实景照片合成的场景。
  谈到真实系机器人作品就不能不提《机动警察Patlabor》,这是由日本万代公司和东北新社于1988年起制作发行的一系列动画及衍生产品的统称,至2002年为止共发行过两部OVA动画、一部电视系列动画和三部剧场版动画,辅以漫画、小说和动画短片等。作品描写了在近未来的日本(当然以现在的时间来看已经属于过去时了),服役于东京远郊填海地带的警察分队“特车二科”的日常生活与对抗犯罪的工作,反方则是伴随着人形工农用机器人大量推广而产生的机器人犯罪现象、围绕东京填海造城计划产生的激进环保恐怖主义分子和巨大跨国企业中的高科技犯罪分子。
  《机动警察》的特点在于,其主创团体Headgear把着眼点放在了剧中人物的日常起居、吃喝拉撒和人际关系上,甚至有几集通篇没有几个机器人的镜头、而是基层警员们连篇累牍讨论如何在地处偏远的基地中保证吃饱穿暖。如此一部“不正经”的机器人动画作品,却因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独具个性的人物塑造而广受好评。主创人员之一押井守曾评论道:“这其实就是一部校园剧,特车队是学校,队长们是教师,而队员们则是学生。至于机器人,就是教学用的电脑啦。”而在1993年8月公映的第二部剧场版《机动警察2 the Movie》中,之前作品中轻松幽默、插科打诨的风格突然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和平与战争之实质的思考、对战后日本社会和官僚体制的辛辣讽刺、以及对日本国民精神的剖析,整部影片弥漫着导演押井守的个人风格。这部情节纯属虚构的动画影片,其现实意义时至今日也仍未褪色。
  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出生率降低等因素,电视动画收视率风光不再,逐渐被挤出黄金时段,从而再次面临低迷的局面。而1995年由GAINAX和龙之子共同制作的电视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横空出世,掀起第三次日本动画热潮。这部作品中虽然几乎没有机器人,但形式仍是萝卜片。在本作中,超级系和真实系不再泾渭分明,片中既有热血贲张甚至毁天灭地的激烈对战,也有对人物和社会现实的深度刻画,非常典型的“本土决战”背景和阴谋论并行,再套上一个神秘主义的外壳,一拳一脚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作品中的世界观和敌方设定吸收了不少犹太神秘主义和基督教异端埃塞俄比亚正教的要素,这些名称取自圣经次经/伪经(主要有《以诺书》、《衣索比亚语以诺书》、《希伯来语以诺书》、《巴路克的叙利亚启示录》、《本司拉的智慧》)和犹太教经典(《塔木德》、《大光明经》)的“使徒”也是片中一大看点。
  到了世纪之交和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巨大机器人题材的电视动画仍是佳作频传,如《Big O》和《天元突破》。
&&& 四面开花
《机械威龙》摄制期间,特效人员正在补拍沃瓦列夫斯基42号机甲的模型镜头,本作使用了动力模型和定格动画混搭的手法,机甲的动作比较流畅。
  在《变形金刚》和日本巨大机器人动画的影响下,大洋彼岸的帝国影业于1990年推出了美国首部实拍机甲影片《机械威龙》。该作在核战浩劫后的世界背景下,描写了两大势力为争夺领土而举办的巨型机甲对决。片中的机甲由驾驶员使用动作同步增幅的主-仆方式操作,自由贸易派一方的机甲“松本14号”拥有变形能力,而影射苏联的联盟方机甲则为苏制军武色彩浓厚的“沃瓦列夫斯基42号”。影片虽然票房大败,主创人员仍在1993年又推出了描述人形与蝎形机甲对抗的《机甲大战》。同类题材还有1996年公映的《机甲战士》,讲的是在外星人占领的地球上,人类为争取自由而驾驶古旧机甲与外星新锐机甲一对一决斗的故事。
《铁拳无敌玛利亚》
  而早在1988年,香港金公主影业就制作过一部混搭了人工智能型机器人和搭乘型巨大机器人要素的影片《铁甲无敌玛利亚》,片中的“先锋一号”很像《机动战士高达》中的MS-06型。本片以《Robo Force 铁甲无敌玛利亚》的译名在日本上映过。
“在遥远遥远的未来,黑星和他罪恶的军队为了控制整个地球而发动战争,他们唯一的对手是科学家詹姆斯·查格尔博士和他的精锐勇士。他们在一起,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在一起就是麦克瑞一号!”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上译厂译配了一部英国电影《新天方夜谭》,片中由人力操纵能够喷出火焰的巨型兽首机器人给俺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我国开始陆续引进巨大机器人题材的动画作品,它们现在已是很多人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首先是1988年前后北京电视台首播的《星球大战》,是由美国萨班制片公司将《战国魔神豪将军》和《亚空间大战》两部作品融合并重编而成,不过国内放映的内容似乎只包括《战国魔神》;1993年云贵电视台首播了《机动警察》。
  而1990年代初从金和声公司引进的《太空堡垒》三部曲上译版无疑最为著名,该作主要由《超时空要塞Macross》、《超时空骑团南十字星》和《机甲创世记Mospeada》融合并重编而成,而差不多同时期金和声以《百兽王》和《机甲战舰》重编的《战神金刚》也被译配引进;1993年国内还引进了角色扮演游戏风味浓厚、风格诙谐幽默的《魔神英雄传》系列;到1999年,深圳电视台又引进了《新世纪福音战士》并以《新世纪天鹰战士》的标题播映,其中翻唱的主题曲请大家一定要听一下。
  2010年,国产机甲动画《太空历险记》在湖南卫视首播,人类和外星敌人使用的王牌机甲能够变形,还推出了相关玩具周边。虽然这部片子引起很大争议,但玩具质量还是不错的,而且价格实在很可以……
&&& 旧瓶新酒
  那么《环太平洋》中的机甲与怪兽灾难,和日本机器人作品与特摄灾难是否相通?以我管见,也许在形式上确有类似之处,但《环太平洋》显然并不具备日式作品的深层根源。
定格动画大师雷o哈里豪森打造的《原子怪兽》,其部分情节改编自哈里豪森好友雷o布莱德伯里的短篇小说《浓雾号角》,本片也是1952年的票房黑马,更催生出了《哥斯拉》。
  首先是催生特摄灾难的“原爆情结”:以《哥斯拉》为例,本片的核威胁背景虽然山寨自美国影片《原子怪兽》类似,带给日本人的却并非是对未来的恐惧,而是唤醒了他们心底的惨痛记忆。
  《哥斯拉》中的一幕幕特效场景无疑将在座的观众纷纷拉回九年前的日本本土。势如破竹、毫不留情、具有无穷威力的哥斯拉不仅使日本人回想起1945年8月的两颗原子弹,更以蹂躏东京再现了日凌晨的东京大空袭——这是二战期间最为成功的战略轰炸行动之一,共计325架双倍载弹的B-29轰炸机从低空杀入东京上空投下了约381300枚燃烧弹,在当夜强风的助推下形成的火龙卷(推进速度100米/秒)将十万以上东京居民焚为焦炭,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原子弹轰炸首日记录(圆谷英二在防空壕中侥幸活命)。而美军机群几乎全身而退,日军只击落其中12架。随之而来的两颗原子弹和无条件投降更是将飞扬跋扈了半个世纪的“天照大神”摔得人仰马翻。
  而在《哥斯拉》中,怪兽最后却被日本科学家“特攻”消灭——《哥斯拉》的商业佳绩,无法与这种“受害回想”与之后“本土决战未必败,我等仍可科技制胜”双结合的心理暗示摆脱干系。加上当时的第五福龙丸事件,日本人也巴不得赶紧抓住核试验这个话题,给自己的“受害者”形象扑点粉。
  哥儿魔回忆起儿时观看美版《哥斯拉》的经历时,将这部影片比作日本人面对原子弹和战后社会的巨变而推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具有极强的私密性,并且成为了国民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混合了“原爆/被爆情结”与“本土决战未必败”的心理暗示吊诡之处在于,它能够同时揭开和抚平日本国民对战争恐怖记忆的伤疤,却阴险地回避了一个事实:在过去的战争中,日本人正是灾难本身,原子弹才是破魔机甲。
日本画家绘制的“东京大空袭”,宫崎骏后来回忆说当时四岁的自己险些困在屋子里烧死,亏得叔叔把他抱走才捡回一条小命。
  《环太平洋》中的人类社会虽然人口与经济损失也异常惨重,然而那只是在描述未来的虚构情节,和日本人时不时回头瞄一眼自己过去的惨败并且偷偷揭开伤口舔一舔的心理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巨大机器人在日本的流行也反映出日本人的岛民心态,这个古怪民族一方面满脑子“本土决战”的受迫害妄想狂,一方面又是精神制胜法的集大成者,因此也时刻需要在跟前摆个大杀器。对此,押井守曾经如此评论:
  “《魔神Z》开创了日本机器人动画史上‘驾驶员操作机器人’之先河,从此,巨大的机器人便成为了人类肉体的延伸,同时也成为‘人类自我意识的扩张实体’。就这样,日本人接二连三地狂热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巨大人形机器人。如果说英雄人物总是和根源文化中潜藏的本民族特有的愿望紧密相关的话,那么我觉得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万能思想。看着电视机占领起居室、冰箱也逐渐在厨房普及开来……人们便很容易对科学技术产生盲目的崇拜,认为科技能够拓展人类生活的未来和可能性。而毫无疑问的是,同一时期手塚治虫的作品对这种科技立国信仰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我却认为,日本人的巨大机器人信仰,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们脑袋里的那种‘日本式的原始情结’。日本民族总是相信,某种‘单一而又巨大强悍的物事’才是日本的希望和救星。这种拜物信仰的终极偶像便是超级战列舰大和号,这艘巨舰至今仍活跃在各类架空战记和动漫作品中。从这个观点出发回头再看看日本机器人动画的发展史,从《魔神Z》到《机动战士高达》再到《新世纪福音战士》,那些巨大的人形战斗兵器无非就是大和号战列舰一代又一代的转世罢了。
  我认为日本民族这种原始的感性情结正是催生出巨大机器人作品的根源。在这样一种感性的驱使下,日本人在战后的科技发展时代仍苦苦寻求着‘战舰大和号的替代品’,那些巨大的机器人不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应运而生的吗?”
  以上论点虽然抓住了日式巨大机器人作品的一部分特点,却忽视了它们和特摄题材本质上是作为一种现代神话和英雄传奇存在的(而且相对于遮遮掩掩的大和级,战前和开战时的日本人不如说更加在心理上倚赖整支联合舰队),所以日本的很多巨大机器人都不仅仅是造物崇拜的产品,更具备一定的超凡与神性并且以某种形式具现化。比如魔神Z的魔神力、盖塔机器人的盖塔射线,到后来伊丁的伊甸无限力甚至足以毁天灭地。特别是超级系作品倾向于把巨大机器人作为人类躯体和灵魂的双重延伸,以实现“人的灵魂与巨大的钢铁之躯结合,即为近神”的理念。
  《环太平洋》中的机甲猎手虽然属于典型的搭乘型巨大机器人,但其本身并无日本超级系萝卜片儿中的超能力与神性化要素;场面虽激烈大气,机甲的基本攻击方式却并不夸张;机甲猎手本身也不具备任何个性(至多反映了原产国的工业特质)、一旦离开驾驶员便完全停机,除了体型巨大外,更接近真实系。然而考虑到本片的整体设计,机甲的特效与演出还真不错。有意思的是,《环太平洋》和二十多年前的《机械威龙》一样,有着背负过去阴影的主角;而多人同步控制一台机甲的操作方式,也让人想起2000年推出的日本电视动画《GEAR战士电童》。
  那么续作《环太平洋:雷霆再起》表现将会如何?在真正看到影片前一切都不好说,老实说我从预告片里嗅出一点不好的气息。但这一碗热腾腾的情怀,我本人是吃定的。(授权转载)本文来自:机核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世界的完全终结还需要时间,而时间,苏......
知道太阳为什么没有按照科学家们预想的......
《科幻世界》官方微信了解最新资讯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通登录手机动态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发送动态密码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第三方账号登录
手机号码/注册邮箱/注册
发送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已有账号,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已有账号,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
&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特摄的怪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