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最有名的近视激光眼科医生近视是谁

您好, []|
本期责编陈治
1983年,首台激光准分子设备出现,1985年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近视。1997年,首例LASIK(简称IK,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手术在我国成功开展,2005年,首例飞秒激光手术在我国上海成功实施,历经30余年,医学和科学人士联手将手术治疗近视一次次推向技术高峰,而现在,飞秒激光(包括全飞秒激光)和ICL晶体植入术等成为了近视手术的主流方式,基本覆盖了含高度近视在内的所有患者。但是,这些方式真的安全、有效、稳定吗?为何关于近视治疗的那些传言又经久不衰呢?
由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屈光学组联合开启的全国首个样本超过案例10万的《角膜屈光手术白皮书》于近日发布,腾讯大渝网第一时间拿到了完整的数据资料,联合该白皮书项目组负责人――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硕士生导师周奇志教授完整的解读了“白皮书”的内容,我们希望尽可能的解答大众对于近视手术的疑惑,我们也需要专家为传言“作个解释”!
点击添加焦点图
近视发病年年谈 一年更比一年强
据周奇志教授介绍,此次发布的《角膜屈光手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2014年初开始,数据统计一年、数据总结历时半年,目前国内公开发布的首个最大样本案例、最长跟踪时长的一项角膜屈光手术调查报告。项目组跟踪采集了2013年爱尔眼科医院集团47家医院全年实施的101156例(单只眼数量)角膜屈光手术患者的资料,集中分析了在患者术前、后1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近视及矫正情况,用数据全面分析了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有效和稳定性。
有趣的男女比例
根据“白皮书”,2013年全国各主要阶段近视发病率依次为:小学生群体27.63%,初中学生群体50.3%,高中学生群体60.28%,其他成年人群体25%。这一数据自有全面的统计以来不断缓慢上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近视第一大群体。“白皮书”中的患者主要集中在18-24周岁,这一群体占到了总患者人数的61.9%,所有调查对象中手术年龄最大的53岁,50岁以上的手术患者有32人。
这10万例样本中,男性近视患者占到了6成,但有趣的是在25岁以上的群体中,女性则更多,这部分群体中女性比男性多了3700多人。但是在18岁的群体中,男性近视患者几乎是女性的10倍。对此周奇志教授分析,主要是大量的参军、报考军校的男生在18岁这个年龄段集中手术,所以造成了巨大的男女比例差。而25岁以上的群体中,女性通常对外貌的要求更高,她们更愿意摘掉眼镜去工作和生活。
角膜屈光手术界谁是主流?
“白皮书”还对近年来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在国际国内应用的情况做了统计,韩国首尔就有300多家医院开展有飞秒激光手术,平均每年约有16万韩国人通过这项技术摘掉了眼镜。而在日本,此项手术更为普遍,每年约60万人实施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而中国,面对如此庞大的近视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摒弃了传统的近视手术治疗方式,选择了更为先进的飞秒激光,每年约有100万近视患者靠飞秒激光手术摘掉眼镜。而国内最大的眼科医院集团――爱尔眼科,自2005年将飞秒激光手术首次引进国内以来,10年中已实施超过100万例近视手术。此次统计的10万例患者中,有69%的人选择的是飞秒激光。
中国每年约100万近视患者通过飞秒手术摘掉眼镜
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组员、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质量控制》第一起草人王铮教授介绍,传统的准分子手术自1992年引入中国,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是最为常见的近视手术方式之一,但其相对来说在对角膜基质层进行切削时创口较大,在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上略低于更新的飞秒激光。不过准分子手术的优势也很明显,他可以治疗超高度近视,最高度数理论上可达2000度以上,这一点上是飞秒激光暂时还做不到的。且准分子手术价格较低,更适合经济能力有限的患者。专家介绍,板层刀和表明切削在2013年的统计中仍然占到了26%和5%,说明它们的依然是有市场的。且医学界从来没有“一药包治百病”的说法,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人。
自2002年在美国首次应用以来,至今已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内的世界的广泛认可,中国的征兵军检也认可此项近视矫正手术。“目前的研究机构依然在致力于更好的应用飞秒激光,近几年被引入国内的“全飞秒激光”就是飞秒激光的升级版,是广大近视患者的福音。”王铮教授认为,未来数年内,飞秒激光仍是最科学、最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近视手段。
近视手术广告那么多 我们该信哪个?
面对铺天盖地的近视防控和治疗广告,作为近视患者或者家长,怎么去判断,之前并没有权威的数据统计佐证。在此次“白皮书”调查的案例中,中度近视(300-600度)和高度近视(大于600度)的比例分别是55%和27%,超过1200度的近视患者有165人,总案例中有83016人有不同程度的散光记录。
近视手术真的安全吗?
对手术患者的跟踪调查发现,术后第一天的平均矫正视力达到4.99,术后1-6月稳定在5.04,术后1年的平均视力为5.03。而重庆地区的4854例样本整体恢复情况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术后1-6月平均维持在5.05,1年后平均视力为5.06。“经过统计,无论在重庆还是全国,爱尔眼科所实施的角膜屈光手术在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方面均有理想的表现”周奇志教授说到,此项数据统计证明了目前大部分人选用的激光近视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且稳定的,飞秒激光将逐渐取代角膜板层刀,个体化切削仍然占主要地位,微创手术与精确度的提高是未来角膜屈光手术发展的方向。
经过统计,术后第一周并发症发病率低于1%,一年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低于1‰。这些并发症主要包括干眼症、角膜晨间反应和激素性高眼压,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有对近视手术患者终身的跟踪免费检查机制,通过对患者的定时跟踪健康检查,发现这些并发症后及时的治疗,都得到了治愈。“看完这些数据之后,我们更加坚信现今屈光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了”据周教授介绍,在这些案例中她们发现,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期集中在术后第一周内,及时的发现和治疗,使得近视手术,尤其是飞秒激光(包括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成为了最安全的近视手术。至于外界传言的近视手术10年之后恐致盲的问题,周奇志教授答道,目前无论是爱尔实施的超过百万例的手术还是其他国家的手术,都没有发现这种案例。
眼科专家:为什么眼科医生不做近视手术
“不是所有的近视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而且每一种近视矫正方式都是有优缺点的”面对外界流传最多的传言――“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不做近视手术?”,周奇志教授如是分析到。据介绍,屈光近视手术有其严格的条件限制,一般来说,患者年龄须在18-50周岁,且近视度数须在1200度以下,散光须在500度以内。其他还有10多类手术禁忌,例如有干眼症、角膜炎、泪囊炎、糖尿病等患者都是不适合实施手术的。另外一些特殊职业的近视患者也是不适的,例如常夜间开车的驾驶员、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据周奇志教授介绍,医生这一特殊的职业才学习和工作中任务量都较大,许多医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正是有了这些禁忌的存在,让一些近视的眼科医生被手术拒之门外。而每一位有意实施近视手术的患者都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全面的检查,让眼科医生为你判断你是否适合实施近视手术。
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近视手术各有千秋
专家呼吁理性选择
据周教授介绍,其实业内有很多医护人员都是接受了近视手术的,比如说北京协和医院的李莹教授,自己做过激光手术,而且她也为女儿和她的研究生做过手术;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周行涛教授也做过激光手术。而且许多做过近视手术的医生手术后,他们的患者也不知情,医生也无法一一向患者表明自己曾经做过近视手术,久而久之造就了近视手术界流传最久的这个传言。“白皮书”发布现场的多位眼科专家均表示,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近视手术(角膜板层刀手术、飞秒激光手术、全飞秒激光手术、ICL晶体植入手术等)都是有效的近视矫正手段,各有其优缺点,诸如框架眼镜的绝对安全和价格低廉等优点伴随着视感不够完整、户外运动不便等缺点,而隐形眼镜也有视野好、美观的优点,但也有易诱发炎症和外出携带不便等缺点。“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特性及经济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周奇志教授提醒,方式多样,但每个人须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性去合理的选择近视矫正方式。
特别申明:
腾讯?大渝网《健?真相》栏目旨在帮助网友看清健康真相,欢迎网友对错误疏漏之处提出指正。
请填入投票ID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为什么眼科医生给患者做近视激光手术,自己还戴着眼镜?
为什么眼科医生给患者做近视激光手术,自己还戴着眼镜?
答案在文末。要实在迫不及待,那就向下拉拉拉吧。不过,还是建议慢慢看完全文,毕竟关注点应该是「近视激光手术」,而不是做手术的医生,对不~
每逢假期,咨询近视激光手术的人就多了起来。很多人想趁着放假赶紧把手术做了,这样方便术后多休息几天。一些家长更想出奇招,让孩子一放假就做手术,这样整个假期都因为要保护眼睛而不能玩游戏……也是real机智。
其实,大家不必非等到长假再做这个手术。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正常用眼了,甚至坐飞机都可以呢。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当然,由于屈光状态的改变,眼睛需要适应新的变化。根据个人术前度数和调节能力的不同,适应的时间也有个体差异,基本在1周~2周内都能适应。
眼科不是老六的专业,自然也不敢信口胡说,所以今天邀请老六的好友——眼科医生游玉霞老师,来跟大家分享这部分知识。(掌声起~)游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眼明心亮,美美的照片在最后,别着急,先把文章看完哈。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详细说一说「近视激光手术」。
每个人都可以做近视激光手术吗?
想做近视激光手术,至少要年满18周岁,且近两年内每年增加的度数不超过50度。由于手术存在风险,必须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才能决定是否可以手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尽量规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一般要求近视1200度以内,远视600度以内,散光600度以内。当然,不同的手术方式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如全飞秒激光术一般要求近视1000度以下。
2. 测量角膜厚度
评估角膜厚度是否足以切削对应的度数。
3. 检查角膜形态
排除术后发生圆锥角膜的可能。
4. 评估是否干眼
严重干眼不适合手术。
5. 检查眼底
排除一些不适合做近视激光手术的病变。
6. 排除其他不适合手术的情况
例如眼部有炎症、患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等情况,就不适合进行手术。
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确定符合近视激光手术标准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手术。
近视激光术有哪些方式?
当眼睛屈光状态正常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过角膜、晶状体等折射,最终会在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的图像。通常由于眼球过长,或者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过强,外界光线进入眼内并聚焦在视网膜的前面,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这就是「近视」。
激光矫正手术就是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设计,通过改变角膜层面的屈光力,最终使得光线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
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准分子激光术、半飞秒激光术、全飞秒激光术等。
准分子激光术
全称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LASIK。手术中,先在角膜表层做一个角膜瓣,然后把角膜瓣掀开,再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的实质层进行切削,削好了之后,再把角膜瓣盖回来。
半飞秒激光术
手术方式和准分子激光术类似,也需要制作角膜瓣,只是在切削角膜的实质层时使用了飞秒激光。飞秒激光相对更精确,对周边组织损伤更小,因此这种手术方式也相对更精准。
全飞秒激光术
依然使用飞秒激光来做角膜切削,不同的地方在于取消了角膜瓣的制作,而是在角膜边做一个小切口,用来取出切削掉的角膜组织。它有个很好听的英文简称——SMILE。
由于不再制作角膜瓣,全飞秒激光术对角膜造成的影响相对更小,通常也被认为更加安全。但是术后短期视力恢复可能比LASIK要慢一点,并且适用人群小于LASIK,目前只有近视1000度以内的人士能做。
以上几种手术方式各有特点,需要根据自己的术前检查结果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后再做选择。
做近视激光手术有风险吗?
不要说做手术,我们日常过马路都有风险呢。充分了解手术风险,评估风险与收益,然后再决定是否做手术,这才是理智的行为。毕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个手术并不是非做不可。
相关文献统计显示,术后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干眼、残余屈光度数、近视力差、暗光下视力低下等。
干眼是最常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简单地说,就是眼睛有干涩、怕光等不适感。一般可以通过点人工泪液等眼药水缓解,大多在3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
残余屈光度数,指手术后还残留了一点度数,比如留有一点近视或散光的度数,导致裸眼视力不够好,不戴眼镜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求,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感受。
近视力差,指少部分近视的患者可能因为矫正过度,术后变得有些远视,导致看近处的时候视力差,眼睛易疲劳。
暗光下视力低下,主要表现为少部分患者在术后感觉到夜间视力不好,尤其是夜间开车时看不清楚,觉得有光晕,较为困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夜间暗光环境下,人的瞳孔会扩大,角膜上的一些高阶像差造成眩光。
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不做近视激光手术?
很多人看到眼科医生还戴着眼镜,就怀疑近视激光手术的安全性,这是没道理的,难道整形医生都得先给自己整个形?
近视激光手术并不是非做不可的,而是个性化的选择。有些人习惯戴框架眼镜,有些人喜欢戴隐形眼镜,有些人就是无法接受眼镜。此外,轻度近视有助于延迟老花的出现,对于眼科医生而言,更有利于40岁后进行显微手术的操作。
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正常眼睛而言,远处平行光线可以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当眼睛看近处的时候,就需要眼部调节,使晶状体变得更凸,从而增强晶状体的屈光力,使近处来的光线也能在视网膜上聚焦。所以,一双正常的眼睛通过自我调节,既可以看清远方也可以看清近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在40岁以后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开始出现老花的现象。由于近视的人本身就是看近处清楚,因此他们出现老花的时间通常就会比没有近视的人晚一些。如果度数合适,刚好可以冲抵老花的度数,就可以摘掉眼镜了。
事实上,也有不少眼科医生做了近视激光手术,只是大家通常会更加注意那些依然戴着眼镜的医生罢了。
不管选择哪种手术方式,都要考虑清楚是不是真的想做手术,并且一定要做详细的术前检查,明确眼睛状况是否适合手术,然后再和医生充分地沟通,以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你的眼睛你做主
图片设计:Allen Laseter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请问大家,我想眼睛激光,一直徘徊在浙二医院和杭州明视康眼科近视治疗中心,这两个哪个比较好啊?为什么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请问大家,我想眼睛激光,一直徘徊在浙二医院和杭州明视康眼科近视治疗中心,这两个哪个比较好啊?为什么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问题解答仅供参考。
浙二呀,浙二的眼科好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杭州市最有名的近视激光眼科医生_百度知道
杭州市最有名的近视激光眼科医生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jzn123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23
获赞数:13
擅长:暂未定制
浙一、浙二、省人民医院你都应该去咨询下,反正其他医院最好别去了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准分子激光治疗,全国著名眼科,眼科网,lasik,激光技术
专家介绍 | Intro
电话预约 | Clinics
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咨询
专家门诊 | Clinics
学会工作 | Jobs
当前位置 &
& 新闻中心
笃行三“不”人生观 寻求突围创新路丨专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健康界》
姚克教授人生奉行三个“不”:不做昙花一现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军奋战的人。
风度翩翩,玉树临风,是初见面姚克给人的第一印象。
温文尔雅,笑意盈盈,是交谈中姚克给人的第二印象。
夏意正浓,健康界为挖掘医生创新转化实践案例,走入科研创新声名远播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在一个午后,见到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
世界眼科最高荣誉
姚克教授身上光环众多,最新的一个要属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以“世界眼科最高荣誉”著称的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选拔极其严格:在全球24万名眼科医生之中仅限定70人;且只有当席位空缺时,才能进行提名和选举;而谁获提名事先并不广而告之,只在正式选举当日,所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提名人和选举人落座之后,名单才被公布;跟随名单出现的,是提名者的推荐理由。
日,在11:3的竞争之下,姚克高票当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其当选理由如下:
发表学术论文364篇,其中SCI收录165篇,领跑所有候选人;
从医超过40年,主刀手术达4万多例,数量最多;
干细胞诱导的人类晶状体、飞秒激光白内障,目前两大热点研究,成果斐然;
建立中国第一家汽车眼科流动医院,开展免费白内障手术11415例,在中西部地区建立9所复明中心,令人钦佩。
四行小字,背后基于长期积累。
历时16年,姚克团队开展《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课题研究,首次从多种途径阐明白内障发病机理,为白内障临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使百万眼科医生及医学生受益;
过去30年,姚克主力推动国内白内障手术的五次革新,实现白内障手术从12毫米大切口,进入如今的飞秒激光“无刀时代”。
说起飞秒激光,姚克颇为兴奋。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是极大的技术革新,2010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上市,自2013年开始在国内上市。”为将技术更好地推广到临床应用,姚克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其所在科室在开展该类手术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遥居全国首位。“只要是对患者好的,我们就要去研究。”
勤奋的坚持,再加上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虽然该技术由美国学者发明,但姚克团队已经稳稳站在了该项技术的塔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手术设备引自美国,国内尚无研发该类大型眼科设备的能力。
选择性突围
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这正是姚克心里的痛处:眼科几乎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
“我们做手术能比国外医生好,但机器还是国外的。”
究其原因,姚克认为有两个方面。
其一,从经济角度考虑,眼科设备相对小众,很可能研发投入较多,却难卖上价钱。例如,国产人工晶体售价约2000元,进口人工晶体售价约4000元,与其他科室的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动辄差价过万来比,无论是患者购买需求,抑或是企业研发欲望,都不那么强烈。
其二,从技术角度考虑,大型设备技术复杂度高,且进口设备已较成熟,国产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还难以实现技术实力抗衡。“我们也有企业想研发近视眼激光手术设备,但做出来后却不好卖,因为技术达不到进口水平,患者宁可多花钱。”
因此,眼科现有设备里,唯一受三甲医院市场认可的国产产品即超声波诊断仪,但其中个别零件仍是进口。
但是,坐拥全球最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我国眼科如何另辟蹊径寻找创新出路?
姚克的答案是错位发展。
进口大型设备做得精,国产小型便携设备是否有市场?姚克介绍道,其团队曾在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期间,参与指导过国内企业生产的超声乳化仪等便携式设备。
常用耗材需求广,跨学科进行创新研发能否出奇制胜?姚克表示,基于浙江大学的多学科人才优势,其团队现有多个跨学科创新项目正在着手。以人工晶体为例,姚克团队试图通过开展涂层研究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炎症,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正在洽谈对接厂家。“在材料方面,我们最早有所突破的可能不是光学方面,而是材料改性包括抗炎症反应和抗感染方面。”在姚克看来,国内眼科领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领先国外,因此需要依据自身优势进行有力突围。
最后一公里
但论及突围,姚克认为目前仍存瓶颈。
身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姚克深知一线医生对于科研创新环境的真实感受。
他认为,国家政策鼓励之下,医学创新所遇的一部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科研人员关心最多的焦点在于界限问题。亦即,由于政策明确鼓励科技成果持有者通过自行投资、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同时又规定领导不能持股,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可享一定比例转化权益。那么,一来,非领导转变为领导职务后持股的界限如何明确?二来,职务发明若转化成功收益巨大时会否出现非议?
细则不能厘清,便存在成果转化风险,尤其在当前“唯论文论”的指挥棒之下,医生发表论文收益更加明确和可控,这就容易导致科研人员投身创新转化的动力不足,鼓励创新转化的政策导向不能很好落实。“而且,进行产品创新过程漫长,不确定性高。”
综观国内各大型研究型医院,各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不断突破,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逐渐提升,但真正能实现临床转化的药品、耗材、设备仍然较少。尤其在中兴事件爆发之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匮乏的危机更加凸显。
为此,姚克表示,虽然“科技三会”以后,政策鼓励和宣传力度都在加强。但是,许多细则仍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才能给科技人员吃个“定心丸”。
所谓“定心丸”,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解开制度束缚,让科研人员安心、放手进行成果转化;第二,落实政策鼓励,让科研人员有信心、有希望去推动成果转化。
说到这里,姚克提起近日颇为轰动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他说,从电影可以反思出原研药、原研设备的发明非常不易,艰辛倍出;而且医疗产品关乎老百姓生命安全,所以国家把控也比较严格。“至于严格到哪种程度,是像美国一样,还是像欧洲一样,还需继续摸索。”
眼科专科医院
说点喜事。
姚克所在的浙医二院眼科中心,正迎来另一番变化――由浙医二院与浙江大学联合推动,建成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这将会是国内最大的眼科专科医院之一。
说起建立眼科医院的初衷,姚克脸上的笑意更浓。
“病人天天排队也要坚持在我们这里看病,就是因为对我们无比信任。”他细心计算着数字,“我们一天平均接待2500个患者,其中以小孩、老人患者居多,因此每个患者还要带1~3个家属,也就是说,我们窄小的眼科中心门诊部,每天要接待五六千人。
2007年,浙医二院眼科中心按日均门诊量300~500人次的规模建成并投入使用,眼下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常所需,且就诊人数每年呈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亟需扩大诊疗空间,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患者就诊体验。
“医生的工作环境也不好。”姚克补充道,让医生365天都坐在狭小的门诊房间里,不利于医生身心健康。
新院将有多大规模?眼科医院仅科研区域的面积就超4000平米。
据悉,该医院的建设采取全新的合作模式,由浙医二院提供全部医生资源,由浙江大学和通策医疗合作。“专科医院要充分发挥浙医二院和浙江大学的优势,实现三方共赢。”
而浙江大学为新建眼科医院提出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姚克对此颇有信心。
为达到这一目标,姚克准备全球广招英才,首批吸纳12个PI,以打造顶级科研团队;同时,为推动技术创新的临床转化,还将招聘一批交叉多学科研究人才。
“我希望今年底眼科医院可以投入使用。”姚克无时无刻不在挂念患者。“因为每年寒暑假都是就诊高峰期,就医环境更显不足,一到这时候我就觉得愧对患者。”
说罢,他又笑道:“患者如此信任我们,作为医生,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两万瑞士法郎
其实,建设眼科专科医院,正是姚克在30年前回国时许下的第3个愿望。
前两个愿望分别是拥有先进的眼科设备和仪器;建立流动的汽车眼科医院,为贫困患者免费手术。
上世纪80年代,辞别一再挽留的瑞士恩师,姚克带着获奖的1万瑞士法郎奖学金回国,目睹国内医院设备短缺的落后景象,当即决定以奖金购买眼科设备并捐给浙江大学。导师听闻大为感动,设备钱不够又自己补上1万瑞士法郎。
这2万瑞士法郎,在姚克的坚持下,为国内引入了第一台青光眼检查自动视野仪。随后,在医院支持之下,眼科设备仪器不断完善,达到了最先进水平,姚克的第一个愿望顺利实现。
但姚克表示“很害怕采访时拔高自己”,说话时候依然带笑,那种“抱歉”的笑。
比如在回国问题上。他表示最怕别人赞扬他选择回国就是爱国,他认为爱不爱国不能在这一问题上找答案。“我觉得国外不缺医生,但中国缺。”他极其实在地解释回国缘由:“所以我选择回国。我的前途在这里,我的挂念也在这里。”姚克表示,他想让国内的眼疾患者正常生活,这亦是他的第二个愿望――建立汽车眼科医院的初衷。
还未回国,姚克便开始为汽车医院进行筹备。1996年,他终于创建全国首家流动眼科医院。自那时起,汽车眼科医院20年来从未间断过在全国各地的送光明行动,行程不仅遍及浙江省的30多个贫困山区和偏远海岛,还开到了祖国的西北地区,为全国患者免费开展白内障手术11415例,所到之处洒下一路光明,留下医者大爱。
让医生静下心来
回国之初的三个心愿逐一达成,姚克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临床科研方面步入全球一流,在基础研究方面达到世界先进,并持续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其实,姚克团队有多个即将引发新技术革新的创新项目,如基于前文提到的“干细胞引导的晶状体”进行药物研发。“合作研发者是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我们已将其博士后先引进到团队里。”姚克说,目标非常明确,眼下需要的就是一步步实现。
但是他也有担忧。
“中国医生的临床工作太重了。”他说,医生忙活完一天的门诊和手术工作之后,很难再抽出精力进行科研创新。
为此,姚克一方面希望招入更多医生,一方面期待加快推进政策亦正提倡的“分级诊疗”,让常见病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在这方面,姚克团队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已在全国建立一套规范的适合基层医疗单位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技术及完善的质量标准,并在浙江率先基本实现,县级医院即可完成“超乳白内障手术”的计划。
“同时,我们临床科研的优势也正在于患者多,所以还需要寻找平衡。”姚克对此非常期待。“新院建成后,我们将所有患者数据存储入新设计的系统,那就极大促进我们的科研进程。”
不做昙花一现的人
姚克受父亲影响较深。
其父姚锡琥,系杭州市三医院的前眼科主任,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后归国。“我父亲很喜欢动手,我也很喜欢动手。”说到这里,姚克比划起来,“小时候,我父亲做动物实验的时候,我就会凑上去递器械,我那时候就学做助手,还在一旁负责擦血。”
在眼科领域,姚克其父还曾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隐形眼镜,“他很有兴趣,就自己做光学仪器,还把光学磨镜工人招到医院里一起研究。”
耳濡目染之间,钻研和创新精神实现了代际传承。
姚克本人亦十分注重培养眼科新生力量。
他的人生奉行三个“不”:不做昙花一现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军奋战的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独创的手术“绝活”传给年轻医生,手把手亲自教学生做实验和指导手术。
采访最后,健康界特意邀请姚克,为青年一代提出些许叮嘱。
分享在此,以飨读者。
“要取得科研成功,首先是要有兴趣,当然兴趣既可以先天具有,也可以后天培养;有了兴趣以后,就需要专注,要从想做的很多件事情中找到一个方向专注下来,潜心研究;另外,有些当时看起来很优秀的成果,五年以后可能就变得不值一提,所以一定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领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机会,静下心来,勇敢钻研。”
――文丨健康界 王方怡、图丨浙医二院 眼科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科医生孩子近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