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阿里云云计算工程师,云计算巨头的估值有多少

&&&&&&&&&&&&&&&正文
联想正式加入云计算市场角逐 挑战亚马逊AWS阿里云
  9月22日,以&新云力量&为主题的联想企业级业务策略暨ThinkServer Gen5发布会在京召开,联想提出了由云计算(Cloud)、企业级应用(Enterprises)、移动互联行业应用(Mobility)和IT服务(Services)组成的全新CEMS 2.0商用客户价值体系,并发布中国区企业级业务核心策略--腾云计划,宣布将发力云计算市场,致力于成为云基础架构的领导者。联想首个自主研发的云平台管理解决方案ThinkCloud,和为云计算而优化的ThinkServer第五代产品家族亦同台亮相。这是联想首次发布云计算整体战略,此举也预示着联想正式加入云计算市场的角逐。
  目前,云计算市场风起云涌。云计算市场吸引了IBM、微软、惠普、戴尔、甲骨文、亚马逊、Google、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国内外巨头加入战团。
  由于,中国政府出台有数据不能离岸的规定。所以一些国外云计算厂商无法对中国用户直接提供服务。在此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市场脱颖而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盛大等纷纷在云计算市场展开布局。
  而随着去年微软、IBM、亚马逊AWS等云计算巨头的入华,中国云计算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变化,中外厂商开始角力,服务器厂商浪潮、曙光、华为等也纷纷高调布局,即便有些厂商没有直接提供公有云服务,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知名公有云背后的支撑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联想却一直没有没有在云计算市场推出特有战略。但是并不意味着联想不关注这一市场,事实上,联想是国内厂商中最早的企业级业务布局者之一。其多年以来就是国内服务器市场的佼佼者。
  在2012年6月份,联想发布了ThinkServer服务器全系列产品,并在会上宣布2015年达成全球服务器前三的目标。
  在今年初,联想宣布收购收购IBM X86业务。至此,人们恍然大悟,联想此前提出的目标所言不虚。联想和IBM X86服务器份额的叠加,足以实现这一目标。
  联想此次发布腾云计划,是其30年历史上首次发布云计算相关战略。此次联想发布了包括PaaS、IaaS、SaaS、ThinkCloud AIO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这也预示着联想的企业级战略全面提速,而加入云计算市场竞争,也让联想提出PC+战略方向之后,有了更多看点。&
责任编辑: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21。
关键词阅读
&&&&&&&&&&TMT研究之 | 云计算产业深度研究报告
我的图书馆
TMT研究之 | 云计算产业深度研究报告
文章来源:本文转载自中泰计算机团队一、 全球展望:行业持续高增,趋势路径渐明晰1、“云”替代快速进行,马太效应明显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继续高增。根据Gartner研究报告,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683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2092亿美元(包括BPaaS、SaaS、PaaS、IaaS、Cloud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ervices和Cloud Advertising),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0.51%。预计年行业规模增速依然维持在15%以上,到2020年有望达到3834亿美元。IT开支正快速转向云计算。2016年云替代的总规模预计达到了1110亿美元,到2020年将增加到2160亿美元。未来五年向云的转移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超过1万亿美元IT开支,占整体IT开支的重要份额。云计算正在快速替代传统IT开支,成为自数字化时代以来最有破坏性的力量之一。全球公有云渗透率快速提升。全球公有云计算市场规模占总共全球IT支出的比重快速提升,从2010年的1.99%上升到2016年的6.16%,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8%。云计算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佐证。行业的“马太效应”明显。前24家超大规模运营商(通常拥有数十万台服务器,例如亚马逊和谷歌)拥有近320个大型数据中心,2016年占全球云服务市场的68%(包括IaaS、PaaS和私人托管云服务),占SaaS市场的59%,而在2012年这两项数据仅为47%左右。超大规模运营商的主要云服务市场份额逐年增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反映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亚马逊、微软有望继续领跑公有云市场。根据Morgan Stanley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包括IaaS、PaaS、SaaS)还是由亚马逊和微软主导,云业务收入预计分别达到466亿美元、346亿美元,与第三名差距逐步拉大。2、全球产业趋势渐明晰,国内部分映射2017年全球云计算行业及领军公司发生诸多变化,在公有云领域(IaaS/PaaS/SaaS)和混合云领域均出现验证,整个产业发展趋势变得更为明晰,部分趋势在国内得到映射。如下表:3、海外飓风已起,领军公司受资本追捧海外云计算巨头股价走势强劲。日至今,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这三家全球云计算巨头股价屡创新高,市场认可全球IT投资逐渐云化的趋势以及云转型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亚马逊股价涨幅是同期纳斯达克100指数的2.4倍,尽管公司市盈率维持高位,亚马逊首席执行官Jeff Bezos执行的“重现金流创造能力而轻利润”的战略已被市场接受,而AWS云业务就是公司“造血能力”非常重要的来源,如在2017Q2扣除AWS贡献的营业利润,当期公司整体营业利润为负。2014年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后股价曾一度腰斩,随着2015年阿里云逐步贡献收入并连续实现翻倍增长、拿下国内将近一半市场,公司股价开始一路飙升。微软公司股价自2002年到2012年近十年间表现低迷,期间公司的战略布局欠佳、业务表现平庸,自从2014年新任CEO Satya Nadella提出“Cloud First”战略、各业务线全面云转型,股价屡创新高。可见,海外云计算飓风已起,领军公司股价的强劲表现反映海外投资者对云趋势的热捧,有望对国内云计算领域投资形成指引。二、 IaaS:增速远高平均,AWS继续领军1、AWS一枝独秀,阿里云异军突起IaaS市场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根据Wind数据,预计年全球IaaS市场年均复合增速达到43.63%,远高于同期全球公有云计算增速18.15%。IaaS增速远高于SaaS、PaaS。Gartner给予了全球IaaS市场规模非常乐观的预期,预计2016年IaaS有望实现38.4%的高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24亿美元,其增速远高于SaaS、PaaS等领域,同期后两者增速仅为20.3%和21.1%。巨头厂商大力建设数据中心,IaaS规模扩张快速推进。自建数据中心可实现与上层业务良好的协同性,也有利于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有实力的巨头厂商纷纷选择自建数据中心,直接带动了IaaS市场的快速发展。Gartner 在魔力象限报告中预测2016年IaaS市场将达到253亿美元,而到2018年有望达到450亿美元,CAGR高达34%。“魔力象限”:AWS、微软遥遥领先,两者差距缩小。2017年Gartner针对IaaS领域发布了魔力象限,从执行力和远景能力分析全球IaaS主要玩家并给予评分,结果显示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在两项能力指标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云服务厂商,亚马逊AWS是IaaS公有云市场的领导者。按照Gartner认为企业级IaaS公有云提供商标准进行评分,在2013年AWS就已经满足了92%,微软仅符合标准的75%。而到了2016年AWS依然在92%的水平,微软已经跃升到88%,谷歌则达到70%,后两者在逐步缩小差距。阿里云发展迅猛,进入“远见者”行列。阿里云主要提供弹性计算服务、对象存储、CDN、容器等各种服务以及数据库产品,已经在全球14个地域设立有数十个飞天数据中心。得益于在云端转型的企业和政务机构相关市场中表现出色,在国内IaaS市场取得领先。阿里巴巴2017年财报显示,阿里云业务收入实现120.7%的增长、达到66.63亿元,而2015年收入仅为12.71亿元。阿里云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首次入选“魔力象限”便进入“远见者”行列。亚马逊AWS统治地位不断强化。根据IDC数据,2016年亚马逊AWS占据全球IaaS市场将近一半份额,达到46.1%,而同期微软、IBM、阿里巴巴、谷歌仅为7.6%、5.8%、3.2%和2.9%。而对比Gartner数据,亚马逊AWS领头羊位置毋庸置疑,并且2016年市场占比还提升了4.4%,统治地位不断强化,尽管微软、阿里、谷歌三家均实现高速扩张。IaaS的未来是生态的竞争。根据IDC在2016年的研究指出,云合作伙伴有四种商业模式,其中转售云资源只能获得15%的毛利润、专业服务可获35%的毛利润、管理服务(MSP)可获45%的毛利润,而基于自主知识产权(IP)的毛利润高达70%。自主知识产权(IP)产品是指在云计算的基础架构之上,开发针对垂直行业或特定场景的可产品化软件或解决方案。因此,国内外的IaaS巨头厂商,如亚马逊、微软、阿里云、腾讯云等,已经将联合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等、着力打造基于自身底层架构的云计算服务和产品的生态作为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2、连续13个季度高增,AWS推动亚马逊全业务线Amazon Web Services(AWS)行业领军具备深厚壁垒。主要体现在:1、先发优势。AWS为市场先入者,早在2006年发布了简单存储服务,开创了IaaS公有云市场。2、生态圈壁垒。以EC2和S3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生态圈和开发者,构筑异常坚挺的壁垒。3、产品线全面、易于使用。如AWS存储服务提供3种不同产品:高读写的热数据有SSD Storage、普通读写的数据有S3、冷备份数据有Glacier。4、互联网基因。能够快速收集和反馈用户需求、快速迭代产品功能以及接地气的推广活动等。S3和EC2为主,产品线丰富。S3和EC2是AWS旗下的两大拳头产品:Simple Storage Service(S3)、Elastic Compute Cloud(EC2)。这也是云计算市场的两种主流服务方式:一种是高扩展、高持久性和高可复用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一种是基础的虚拟化计算环境的实例,可以按需分配、按用量计费。通过拳头产品聚集起大量客户、构成生态圈,根据其需求快速响应并开发出种类丰富的产品线,行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比如,企业或开发人员能够使用计算、存储等核心功能,根据其需求过渡到Redshift(数据库服务)、QuickSight(商业分析)或者Lambda(代码运行)等新服务,使得AWS成为一个更全面的PaaS供应商,而不仅仅是提供基础架构的服务。营业收入连续13个季度高增。2016年AWS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22.19亿美元,同比增长55.06%,营业利润达到31.09亿美元,同比增长73.30%。2017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77.61亿美元,全年有望维持高增。单季度来看,从2014年Q2开始,销售收入已经连续13个季度实现环比12.40%的复合增长。Morgan Stanley给予了未来几年AWS稳定的盈利预期,EBITDA Margin预计维持在55%附近。AWS营业利润率持续走高。2016年AWS营业利润率达到25.44%,2017年半年也已经达到23.27%,较高的利润率主要归功于:1、规模效应。单个服务器购买成本随采购数量增加而下降,并且AWS的定制服务器成本更低。AWS客户规模庞大,客户对于计算资源的使用存在时间差,有效提高服务器利用率。2、PaaS层产品毛利较高。基于IaaS层开发的PaaS类产品对于底层资源消耗较少,边际成本很低。3、Marketplace平台价值。早在2015年AWS主管Andy Jassy就表示Marketplace平台可以带来每年10亿美金收入,几乎等同于利润,并且可以留住更多的企业级服务公司。“现金牛”地位,推动亚马逊全业务线发展。近两年AWS业务的营业利润逐季提高,对亚马逊的利润能力越来越强。若剔除掉AWS贡献,2016年Q3和2017年Q2的单季度营业利润甚至为负。AWS业务产生的利润有效推动了亚马逊庞大的全业务线发展和全球拓展的雄心。AWS验证了行业马太效应。亚马逊最初开发云计算技术仅为了服务其电商业务,后续将闲置计算资源以IaaS的形式输出服务。亚马逊不断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以满足业务扩展需求,现已在全球16个地理区域内运营着44个可用区,每个可用区有不等数量的数据中心,共有超过200万台服务器,由此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自2012年以来,AWS共进行59次降价,对其它厂商造成很强的挤出效应。AWS领头羊位置十分稳固,并且2016年市场占比还提升了4.4%。三、 SaaS:维持高景气,微软成功转型1、增速依然高位,微软成领头羊SaaS占比较大,未来五年依然高增速。参照Wind数据,年SaaS市场规模仍然超过IaaS和PaaS之和,占公有云市场主要部分。年年化复合增速达到23.73%,Synergy Research Group预计SaaS市场规模未来五年仍有望增至三倍,依然维持25%的高增速。CRM、ERP、网络会议及社交软件占据主要SaaS市场。2015年CRM、ERP、网络会议及社交软件占据市场65%的份额。SaaS产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内容制作、企业内容管理、商业智能应用等产品规模较小、增长快,尤其企业内容管理增速达40%,数字内容制作增速25%,预计未来五年将以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微软夺得SaaS市场领头羊位置。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数据, 2016年Q2微软在全球SaaS收入中占有15%的份额,超过Salesforce的份额14%,微软取代Salesforce成为企业软件即服务(SaaS)市场的领头羊,可见SaaS市场格局相对分散。不过,Salesforce仍占据客户关系管理(CRM)市场第一的位置,微软位居次席;微软主要在合作工具市场超过Salesforce。SaaS业务毛利率较高。通过比较亚马逊、微软、谷歌、甲骨文、IBM、SAP、阿里巴巴几家云计算巨头公司的收入结构以及毛利率发现,SaaS业务占比与毛利率正相关。收入结构趋于均衡。预计未来四年,微软、甲骨文和SAP的SaaS收入占比逐步降低,由于这类厂商的SaaS业务已经很成熟、收入增速放缓,同时IaaS/PaaS等业务积极拓展,收入增速较快。而亚马逊、谷歌的SaaS收入占比将有一定提升,由于这类厂商需要发展高毛利的SaaS业务以抵消IaaS价格战的影响。2、“Cloud First”战略成功推行,云业务驱动微软营收回升企业级产品线+“Cloud First”战略。微软不仅拥有全球范围内客户基础最广泛的消费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还拥有企业级品质的全产品线:从数据中心、光纤网络、虚拟化技术(Hyper-V)到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再到运行云服务的各项基础软件(SQL、IIS),以上全部是自主研发的成熟产品且拥有几十年企业环境应用经验,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毋庸置疑。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最初仅是作为PaaS,“Cloud First”战略推出以后,几乎所有微软产品线都在跟云沾边,最终实现与Azure无缝整合。因此,Azure的产品线很快壮大,形成了从IaaS(VM、Network等)到PaaS(Storage、SQL、Media等)再到SaaS(Office 365、Dynamics 365、Machine Learning、VSOnline、AAD等)的一套完整云生态体系。传统产品的庞大用户群体都可以轻松迁移到Azure,致使Azure近年飞速增长。云驱动营收重回上升通道,云转型战果颇丰。2017财年,微软实现营业收入899.50亿美元,同比增长5.43%,实现营业利润22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2%,经历几年波动后,营收重回上升通道。尤其是2017年Q4财报亮眼,营收达到2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智能云业务在年复合增速为8.08%,而在2017年Q4财报中,Azure 达到97%的增长率,并且,Azure在近6个季度增速均维持在93%-120%的高位,呈现爆发式增长。另外,Office 365在2017财年订阅用户数已经达到2700万。微软云转型取得丰硕战果。传统软件厂商护城河依然很深。微软云转型的成功表明,传统软件厂商得益于庞大的客户群和成熟的软件产品线,以及强大的资本支撑,可以投入大量资源针对云计算特性进行产品和服务的改造,利用产品粘性引导客户迁移、付费方式变更,最终改变厂商的盈利模式。即使在云计算时代,传统软件厂商仍具备很深的护城河。3、Adobe:SaaS转型的成功典范Adobe大胆云转型,获得资本市场追捧。Adobe发展历史上有两个关键节点:1、2009年收购数据分析公司Omniture,拓展营销领域;2、2013年将传统创意软件业务上云,随后迎来核心业务爆发。Adobe的云转型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市值从2013年开始持续上涨了3倍,达到当前的733亿美元,超过全球SaaS龙头公司Salesforce的682亿美元。收费方式变革,价格门槛降低。传统软件进行SaaS化转型,收费方式由一次性收取License费用转为按月收取订阅费,而月订阅费远低于永久购买价格。比如,Adobe CS6套装软件基本款售价为1299美元,最贵的CS6 Master Collection为2599美元。SaaS化以后,两款产品订阅价格分别为49.99美元/月、79.98美元/月,大幅降低了使用价格门槛。购买门槛降低、有效防范盗版,订阅数量大幅增长。新用户购买门槛降低,中小企业客群、学生群体等价格敏感客群转化率增加,既有客户续费意愿得到加强。并且,SaaS软件可以有效防范盗版。2013年到2016年仅3年多时间,Adobe CC已经积累起900万用户,其中有超过35%是新用户,订阅用户数迎来快速增长。根据研究机构Trefis预测,CC的潜在用户规模在2016年是1950万,到2023年有望达到2410万。转型阵痛期的收入、净利润明显下滑,中长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3年Adobe开始全面转型,营业收入、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净利润率在年跌入7%左右的谷底。转型遇到阵痛期主要原因在于:1、传统软件套件停止销售;2、SaaS收费模式为按年续费、按月确认收入,付费门槛大幅降低,短期内订阅用户数较少,其贡献收入无法覆盖传统软件销售停止带来的下滑。经历两年阵痛期,订阅用户数的快速增长成为业绩的重要推力,Adobe净利润率在2016年重回20%的水平。中长期来看,云转型成功后收入进入可持续增长区间,费用增长相对稳定,盈利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四、 PaaS:面临被融合风险服务开发者,整体规模较小。PaaS介于SaaS和IaaS之间,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容易运营和部署应用软件的环境。用户不需要管理与控制云基础设施,仅需要控制上层的应用程序部署与应用代管的环境,因此,不仅提高了开发应用程序的速度,还节省了开发费用。目前,PaaS主要服务提供商是Salesforce(Heroku)、Google(App Engine)和微软(Azure)。全球PaaS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虽然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但2016年也仅为71.7亿美元,占全球云计算市场的3%左右。巨头通过自研或收购切入,单纯PaaS厂商面临融合风险。从技术的角度,PaaS是构建应用程序的一种方式,IaaS和SaaS负责托管应用程序,而IaaS和SaaS供应商完全可以打造出具有PaaS功能的一站式云服务应用,尤其是IaaS厂商在向衍生服务产品拓展,由IaaS打造PaaS构建生态圈成为趋势。近年PaaS服务商被收购的案例较多,如Salesforce收购Heroku、Century Link收购App Fog、Oracle投资Engine Yard等,单纯的PaaS供应商面临被融合的风险。目前,通过自研或收购的方式,IBM、Oracle、惠普、Salesforce、微软和SAP等巨头均已发布商用PaaS。五、 混合云进入落地元年,传统ICT企业抱团开源混合云解决企业数据安全痛点。据RightScale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有88%的企业使用公共云,但68%的企业在云端仅运行不到五分之一的企业应用,大多数企业未来会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云端,并且55%以上的企业表明目前至少有20%以上的应用是构建在云兼容(Cloud Friendly)架构上的,可以快速转移到云端。企业需要在转移到云计算的需求与管理内部资源之间寻找平衡,特别是出于数据安全性顾虑。为解决企业数据安全痛点,“混合/多重云”的方式颇为有效:将产品通过云端实现公有,企业自身的业务数据则独立封装。既保证了私密性,又使得服务安装与升级都能自动完成,并且以企业资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开支。混合云受企业青睐,2017年成为落地元年。由于混合云可以解决企业级客户数据安全担忧,同时兼顾云计算性能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客户优先投资方向。研究机构Global Data 2017年调研了全球3242个云服务使用者,了解到未来两年企业在云技术上的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混合云将成优先投资的方向。接受调研的大约62%的企业正在投资混合云,预计未来两年66%的机构将优先考虑加强混合云部署。全球各大云服务商和设备厂商也采用虚拟私有云、托管云等方式提供多种混合云解决方案、进军混合云市场。入选Gartner 2017年全球IaaS魔力象限的前几大云服务商均在今年完成混合云战略的落地,尤其值得关注。传统ICT企业共推开源。开源社区聚集了传统IT软、硬件厂商以及技术创新企业,形成了“众筹”式发展的局面。这类传统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企业以企业服务项目为主,通过搭建私有云或混合云的方式落地。通过不断加大对开源社区的投入,并提高自身产品与开源平台的兼容程度,意图借助开源社区和开源平台的力量取得市场。例如,惠普、IBM、VMware、思科等已经成为最大的开源平台Open Stack的顶级代码贡献者;IBM、EMC、Oracle、思科、Juniper等企业也在加快自身产品与Open Stack各模块的兼容步伐。六、海外趋势映射,国内云计算产业革命到来1、国内进入广泛应用阶段,迎来高速发展期中美相差七年,产业进入广泛应用阶段。以美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经验来看,2005年由Amazon、Google等领导企业逐步推广,年起进入广泛应用阶段,云计算市场整体高速增长,软件的云化逐步实现。而国内市场在2015年企业用户才逐步对云计算接受并认可,产业进入广泛应用阶段。国内云计算政策环境基本形成。自2012年云计算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指导及规划政策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云计算产业发展、行业推广、应用基础、安全管理等重要环节的宏观政策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国内市场高速发展,公有云渗透空间较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2015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378亿元,整体增速31.7%。其中,2015年公有云市场整体规模约10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8%;2015年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75.6亿元,同比增长27.1%。艾瑞咨询预计年我国云服务市场规模将保持30%左右的增速,整体市场规模保持高速扩张态势。而根据多家机构数据,国内公有云服务的市场渗透率快速上行,预计年分别达到4.16%、5.33%、6.49%、7.36%。2016年我国公有云渗透率仅为4.16%,与全球公有云服务渗透率6.16%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公有云服务还有较大的渗透空间。IaaS市场增长迅速,阿里云统治半壁江山。2016年IaaS市场规模达到71.7亿元,同比增速高达70.7%。国内IaaS市场有众多不同类型玩家,包括国际厂商、互联网公司、创业者、硬件厂商、IDC/CDN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等。阿里占据将近半壁江山,2016年达到40%,其次为腾讯、中国电信、金山,UCloud作为创业公司排名第五。PaaS市场规模较小,互联网创业的孵化器。PaaS主要面对程序开发者,市场规模较小,2015年规模仅为5.2亿元,预计2016年快速增长到8.5亿元。由于低成本、快速、灵活的特点,并为开发者提供丰富的API接口,PaaS平台成为互联网创业的孵化器。目前,腾讯开放平台已为超过570万开发者服务;新浪SAE也拥有超过50万活跃开发者。功能性至关重要,与IaaS越来越“难舍难分”。PaaS层面对的是开发者,功能的强大性、稳定性,API定义的简洁性、规范性,技术文档的可读性等指标至关重要。在对象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等细分领域内,存在各自头部公司,而更大的市场则被大量的小企业瓜分。但在API经济全面来临之前,纯PaaS厂商(指不打包基础资源仅提供细分领域单向能力的PaaS)成长瓶颈明显。当IaaS企业提供的服务在性能上差距变小,价格战愈演愈烈,最终会演变为“附加功能”之争,即PaaS之争,PaaS与IaaS也越来越难以清晰划分。SaaS市场格局分散,缺乏领导者。2015年SaaS市场规模达55.3亿元,超过IaaS和PaaS市场的总和,增长率为37.6%,与2014年的15.2%相比,增速大幅提高。SaaS很大一部分应用于企业服务市场,格局本就分散,加上版权问题、用户付费习惯问题、产品本身易用性和开放性问题等,导致SaaS巨头迟迟未能出现。2、公有云市场玩家众多,IaaS竞争尤其激烈公有云产业链环节明晰。云计算产业链底层由基础硬件、软件供应商构成,如网络设备提供商、服务器提供商、云操作系统提供商等。数据中心厂商成为第二层,提供数据中心支持服务,而大型IaaS厂商基本都自建大型数据中心。IaaS厂商在第二层基础上采用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存储等资源提供给用户;PaaS厂商提供开发环境给开发者;SaaS厂商直接提供软件应用给用户。产业链底层属于系统集成环节,受制于集中采购等因素影响,盈利能力较弱,除非核心硬件和系统(多为海外厂商);产业链越往上,专用属性越强,尤其SaaS层很多由打磨多年的成熟软件构成,盈利能力逐渐增强。产业链越底层越标准化,越面临价格战风险。位于产业链上游(底部)的某一层可以为下游的任何一层或者终端客户提供服务。越往产业链上游,标准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爆发价格战,例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越往产业链下游,越接近用户,标准化程度越低,越没法进行简单横向比较,例如SaaS服务,包括性能稳定性、功能丰富性、交互、体验等多种评价体系。因此,越是在产业链上游(尤其IaaS市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完备的企业主动挑起价格战,容易将其他企业从行业内直接挤出,行业的马太效应很强。各类玩家涌入,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IDC厂商以及华为等网络设备商发展IaaS具备较大的资本优势和底层软硬件技术优势,而国内创业公司大多选择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如Ucloud、青云等。IaaS市场价格战打响,国内运营商电信、联通投入力度减小、市场占比下滑,腾讯、华为大肆进军,竞争日趋激烈。PaaS市场,阿里、腾讯、百度、新浪各自搭建开放平台,抢占开发者,构建生态圈。传统软件巨头多以SaaS的模式转云,优质的产品和多年的客户积累具备很深护城河,是该类企业云转型的保证,如用友、广联达、汉得信息、金蝶。企业估值:阿里、腾讯、金山为公有云三甲。阿里云以737亿元的估值独领风骚。腾讯云以227.5亿元排名第二,基于视频、游戏等业务积累的强大实力,未来发力公有云潜力不可小觑。金山云估值72亿元,实则公有云排名第三,公司一直走公有云路线,贯彻垂直聚焦战略,在国内视频云、游戏云、存储等领域位列前茅。另外,华为云过去聚焦私有云市场,主要为大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如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政府等客户,未来也将发力公有云市场。百度主要从事云盘和私有云,而阿里钉钉属于SaaS领域杰出代表。因此,国内公有云市场实际前三甲为阿里、腾讯、金山。腾讯、华为有望崛起,IaaS市场格局可能巨变。技术层面,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PaaS和SaaS的基础,技术和资本门槛较高,但也是最纯正的云计算、各大巨头公司争夺的战略高地。政策层面,国内法律规定数据必须留在本国,并且相关技术服务须由国内厂商提供,海外巨头在国内短期难以大规模扩张。产业格局层面,IaaS市场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短期内仍必须通过持续“烧钱”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只有中国本土具备雄厚实力的企业才能取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价格战,部分公有云服务商在长时间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及盈利情况下,将转型为以私有云为主的混合云或直接关闭公有云业务,因此创业型企业突围成功的可能性较小。2016年市场格局来看,阿里云依然遥遥领先,中国电信、腾讯、金山、UCloud分列第二到第五名。根据今年Morgan Stanley联合Alpha Wise调研的国内126家企业CIO的云服务采购意向,显示腾讯和华为在IaaS领域强势崛起,到2020年国内IaaS市场可能变为阿里、腾讯、华为三足鼎立的格局。3、开源是主流,混合是趋势,服务是关键国内私有云市场规模增速维持20%+。2016年国内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344.8亿元,同比增长25.1%。预计年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762.4亿元,增速维持在20%+。80%以上部署私有云企业选择开源软件。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开展的2016-17年中国私有云发展状况调查,在已经部署私有云的企业里面,83.2%的企业选择基于开源软件搭建私有云平台,较2015年提高10%左右。开源软件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逐步提升。OpenStack称霸国内市场。%的已经部署私有云的企业倾向于选择OpenStack作为云资源管理平台,同比大幅度增长16.4%,成为国内最受青睐的开源平台。其次是选择CloudStack和Eucalyptus的企业,分别占到37.0%和5.9%。混合云架构、选择多家供应商成为趋势。Veritas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工作负载迁移至公有云浪潮下,部分特定工作负载会永远留在内部,即传统基础架构或私有云基础架构中,如:2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迁移备份和恢复作业,27%表示不会迁移灾难恢复,26%表示不会迁移归档、数据仓储或关系数据库/OLTP数据库。未来,企业环境将混合内部部署、私有云和公共云技术。并且,74%的受访者已经采用多个云基础架构供应商,其中23%的受访者采用四个或以上供应商。持续服务能力是关键。服务能力包括产品更新升级、应对客户问题的能力。微软公司产品线已经比较成熟,也会经常出现问题,而开源产品(如OpenStack等)更是如此,需要大量服务支持工作。目前私有云市场处于爆发初期,当私有云产品大量使用,潜在稳定性、安全性的问题可能导致市场格局变化,持续的服务能力是保证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4、阿里继续领跑,华为强势切入阿里云:国内综合云服务厂商龙头。阿里云最初只为内部电商和金融业务提供IT基础设施支持。2010年阿里云才开始对外服务,主要提供IaaS层服务。经过8年发展,阿里云逐步发展成综合云服务龙头厂商,国内市占率遥遥领先,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连续两年营收翻倍增长,有望持续到2020年。阿里云业务营收在年都实现120%以上增速,而最新的2018年Q1季报营收达到24.31亿元,同比增速仍然达到96%。并且,阿里云收入占阿里巴巴整体收入比重逐年增加,2017财年已经上升到4.21%,去年仅为2.98%,内部地位逐年上升。全球范围来看,未来几年阿里云增速有望傲视群雄,维持在80%左右的高位。服务中小客户,频繁降价抢占市场。阿里云最初主要服务客群是电商平台上的中小卖家。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在2017年6月付费用户达到101.1万,而官网显示服务客户数超过230万,还有将近130万的免费使用客户有待转化。2015年至今,阿里云共进行18次降价,2017年云栖大会上又宣布核心产品降价,云数据库Redis版(集群版)价格最高降幅35%,云服务器ECS最新一代实例最高降幅31%。中小企业客户采购经费有限、对价格敏感,阿里云利用自身规模优势执行降价策略可有效抢占市场。构建云市场平台,打造闭环生态圈。类似于AWS的Marketplace,阿里云依靠云市场平台供应商提供SaaS类产品。阿里云市场包括基础软件、企业应用、建站推广、服务&培训、云安全、数据及API、解决方案七大类目,超过1200家海内外知名软件商,逾4000款软件在线服务,2016年10家软件企业季度交易额过100万,3家合作伙伴的季度交易额过千万。2B市场相对封闭且分散,获客难度较大,广告投放等形式很难触及企业客户,阿里云市场提供推广渠道、可以有效解决客户触达难题,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2B企业进驻平台,形成良好闭环。积极布局私有云/混合云市场。在私有云市场,阿里云先后投资了数梦工场、驻云和ZStack。2014年起推出“云合计划”,与众多IT集成商结成合作伙伴,利用其客户资源快速推进业务。2016年阿里云发布面向传统企业客户的专有云平台(Apsara Stack),正式进军私有云市场。2017年阿里云推出增强型混合云平台Apsara Stack V3,同时公布与Docker公司的深度合作,成为Docker Data Center国内唯一的云合作伙伴。阿里云作为公有云领军,依然看重私有云市场蛋糕,积极补充自身开源技术方面的短板,为服务大客户做好准备。客户结构改善、衍生软件及服务销售,有效提升客单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阿里云经历了将近20轮降价,但2017财年客单价有明显的提升,达到7624元,而去年同期为5885元,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客户结构改善。虽然阿里云的主要客户群体仍然是中小客户,全年客单价不到9000元,低于UCloud、金山云等,但专有云(Apsara Stack)服务撬动政企大客户,客单价多为百万级,如中石化、央视、南方电网等;2、衍生服务及产品销售。阿里云客户不仅购买计算、存储资源,还有数据库等PaaS层服务以及阿里云平台上的软件等高毛利产品。受益于付费用户数激增,阿里云EBITDA大幅改善。阿里巴巴2018年Q1的财报显示,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首次突破100万,成为亚洲首家达到百万级用户规模的云计算公司。受益于付费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规模效应开始显现,阿里云业务的EBITDA margin大幅度改善,2017年仅为-7%,而去年同期为-41%。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阿里云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华为雄心勃勃进军云服务市场。早在2007年,华为就成立聚焦云计算的虚拟化研究部。2017年华为明显加快了进军云服务市场步伐。年初,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越来越多地拜访各省领导,云计算、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是华为与各省政府签约合作的重点。3月,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宣布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Cloud BU,并称2017年将增加投入2000人。8月,华为宣布内部架构调整,Cloud BU将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公司一级组织。9月,华为宣布成立第四大部门——云BG部门。华为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华为共发布了10大类共65个云服务,拥有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本地支撑团队,云服务合作伙伴群体超过12000家。华为云优势独特,智能社会的使能者。华为发展云业务的独特优势:1、企业服务经验丰富。华为有着20多年服务企业的经验,与客户建立充分信任,客户不会太担心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2、技术储备充足。华为坚持基于Open Stack的开放云架构,在为企业客户提供私有云、混合云服务时能灵活应对。3、广泛的合作伙伴。企业向云迁移的过程是长期历史应用和数据的积累,需要合作伙伴参与,而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有12000个合作伙伴。华为Cloud BU总裁、兼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表示,华为云定位于智能社会的使能者,将聚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基础能力,为政府、企业、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提供创新的企业智能云服务。UCloud:新晋IaaS市场五强。公司自主研发并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企业必需的基础IT架构服务(IaaS)。依托位于国内、亚太、北美的全球10大数据中心以及北、上、广、深、杭等11地线下服务站为近4万家企业级客户提供服务,间接服务用户数量超过8亿。2016年公司在国内IaaS市场排名第五,占据5.5%的市场份额,前四为互联网或电信巨头,在创业类企业里遥遥领先。为游戏出海保驾护航。UCloud是国内最早布设国际节点的云服务商:2013年10月,提供亚太数据中心服务;2014年10月,在北美开设数据中心;2015年5月,提供全球节点加速。UCloud深入游戏行业,解决高I/O、高并发、弹性强、出海等痛点,赢得了大量游戏客户。多方优势打造行业新贵。1、自主研发。公司主要创始团队均在云计算技术研发和运营领域拥有多年经验,超过半数以上从事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工作。目前云计算产品主要为自主开发,底层采用部分开源技术。2、完整的产品线。公司可提供公有云市场主流产品,包括计算和网络服务、存储和CDN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并提供开放API支持。3、强大运营能力。公司熟悉互联网客户尤其是游戏领域客户的需求,国内数据中心布局以北京为主,在浙江、广州也部署了节点,同时在香港部署亚太节点,在洛杉矶部署北美节点,满足客户在国内和拓展广泛海外市场的需求。构建生态体系,拓展企业客户。构建针对互联网产业的生态体系和拓展非互联网行业企业级客户是未来重要发展战略。公司成立了MDSH(Mobile Developer Service Horde)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搭建行业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市场“U市场”,并推出了创业孵化器计划。为积极拓展非互联网架构的企业级客户,公司提出了云计算与物理机的混合模式解决方案,兼顾客户在关键应用上的性能和安全性需求。七、推荐标的中科曙光:战略布局高端服务器、自主可控芯片以及AI服务器。与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有望在云端算力发力。与AMD战略合作研发x86服务器芯片,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打开芯片万亿级市场。锦富技术:通过收购南通旗云100%股权,切入IaaS云服务领域。收购北京算云15%股权,智能家居布局国内领先,产品已正式面市,后续放量在即。广联达:对标全球云转型领军企业Adobe、Microsoft,深耕行业垂直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具备很深的护城河。随着行业性“两库更新”事件发酵,云化业务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公司有望成为A股SaaS云转型标杆。用友网络:纵向通过细分领域云深挖市场需求,横向通过行业云拓宽客户范围。同时以iUAP平台为基础架构,从SaaS向PaaS打造平台和技术纵深。随着U8 Cloud等系列产品发布,云业务结构和发展战略逐渐清晰。数据港:与阿里云深度合作,受益于阿里云高速增长带来的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光环新网:IDC规模扩展保障增长的确定性。云服务牌照落地在即,AWS在国内有望打开成长空间。附录1、云计算基本概念及服务、部署模式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的可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NIST按照服务模式对云计算分为三类:SaaS、PaaS和IaaS。而按照部署模式可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2、需求和技术催生云计算需求方面: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维度越来越多,而数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导致计算量急剧增长且弹性变大;互联网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随时随地接入的体验,受众端理念的兴起。技术方面:Web2.0和HTML5先后撑起了前端应用(SaaS);芯片技术、虚拟化技术等托起了底层架构(IaaS);Hadoop、Spark等大数据工程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撑起了中间层(PaaS)的数据处理。需求和技术双重驱动云计算发展,使其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工具。3、云计算技术架构管理中间件层和资源池层是云计算技术的最关键部分。企业可以自行构建或从第三方采购云计算服务,不管共有云还是私有云、搭建云平台的基本方法一致。管理中间件层:云计算的资源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提供服务。资源池层: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管理中间件层和资源池层使得底层物理资源被逻辑划分为更小的逻辑单元,这些单元在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组合,形成众多的虚拟机,与用户需求形成匹配,构成云算计的关键部分,实现按照需求和弹性提供服务。4、云计算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云计算中心节约成本30倍以上!1、大型数据中心硬件、人员和电力成本均显著低于中小型数据中心。例如中国电信、阿里云、腾讯、百度于2011年共同发起“天蝎计划”,通过提出统一标准的服务器设计规范,实现低成本采购。2、提升IT资源利用率。企业对IT 资源需求的程度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例如使用场景波动、季节性波动、随机性波动、地域性波动等。云计算可从容应对脉冲式增长的IT资源需求,而避免超额采购造成的资源闲置,如12306购票网站。而微软在2010年针对随机波动的负载与云计算中心服务器数量的关系进行了建模,当云计算资源池中的服务器数量达到1000台时,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能够达到90%,显著高于小型数据中心。因此,保守按照成本节约5倍、资源利用率提升6倍计算,云计算中心至少节约总成本在30倍以上。「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技投立场」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云云计算工程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