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报兴趣班想锻炼他的锻炼思维能力力,鲸探号的科学实验可以么?

美国的幼儿科学课是怎样炼成的?
STEM由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和Mathematics(数学)的首字母组成,它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学科知识,并将知识的获取、方法与工具的利用以及创新生产的过程进行了有机统一。
STEM是一个体系,其中的SCIENCE就要从美国的课标讲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自然课向科学课的转变,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内容,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的幼儿科学教育标准。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学区2006年修订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标准。让我们一起从这份几乎在11年前就已经成型的标准中来感受下科学教育在美国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及意义。
美国儿童的科学教育课标准
在华盛顿的公立学校中,5~6岁儿童的科学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了物理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一个学年中,5岁儿童通过系统地学习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课程评价和考察
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确定了以后,教师还要制订相应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习结果。
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建立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姆的“教学分类法”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
教学分类法简单地说,根据涉及的认知层次把教学分成了六类,或者说是六个等级。从下面这个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即思维水平);越往上,认知的层次就越深。
举例来说下面这个表列举的是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为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设定的评价标准。表的左侧一栏是5~6岁儿童参与活动举例,右侧是对儿童在各活动中行为表现的评定标准,中间一栏则标示了相关的认知层次,看上去一目了然。
科学课这样上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对于幼儿园儿童来说,无论是对科学概念的学习还是对他们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是循序渐进、具体而量化的。
学习是贯穿于动手操作的过程之中,教师通过为儿童提供不断扩展的实际经验来支持他们建构科学概念,并根据其具体行为表现来认定他们所达到的思维水平,以制订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通过众多类似的科学活动,孩子们得以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三个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Exploring Science
Exploring Science幼少儿科学课程,符合STEM教育对于下一代科学标准关注。将科学和工程实践与核心概念的融合,聚焦在内容理解和应用,而非对内容的死记硬背,注重科学与工程的实践能力。
Exploring Science
幼少儿科学课程
契合下一代科学标准
呈现给学生真实世界的科学实践
呈现给学生国家地理探索者所遇见
真实世界的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让学生感受国家地理精彩绝伦的
真实图片以及科学的有趣
帮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Exploring Science系出名门
年龄跨度完整、学科内容丰富
学习资源多元、配套读本强大
幼儿科学课程面对劲3-6岁幼儿,分为三个级别,包含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和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为学生和老师配套了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并配有18本配套幼儿系列科学读本作为拓展和延伸。
少儿科学课程面向6-12岁学生,分为五个级别,围绕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和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的精髓内容,通过真实的调查研究活动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为学生和老师配套了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及电脑端和手机端APP海量科学视频资源。课程延伸的拓展科学读本共计有72本之多。
幼儿课程特色显著
注重幼儿观察探索能力
培养科学家思维
精彩震撼的真实图片
立体化教学支持
科普绘本拓展阅读
科学家榜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月薪三万也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同样是给孩子砸钱,为啥你家打了水漂?
暑假到了,朋友圈流传着一种说法,“暑假是拉开孩子们差距的关键期”,于是,暑期各种培训班又火了,伴随而来的,是妈妈们各种选择困难症和焦虑。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是每个中国父母的诉求,去年就有媒体曝出杨幂3岁的女儿小糯米,一个暑假的兴趣班行程比当演员的妈妈排的还满,就连一向犀利的小S,面对孩子的暑假,也只能甘拜下风:
点开视频,刚开始
就是个大写的惊恐
每年暑假,各种暑期班、夏令营狂轰滥炸,家长不敢浪费机会又不知道该怎么平衡时间,关键是,很多时候发现给孩子砸了不少钱,结果都打了水漂。那么对于孩子上兴趣班这事儿,究竟要如何去选择呢?
兴趣班也要看大形势
什么才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能力?
刚过去不久的六一儿童节,共青团官方微博就发布了一条公益视频——“编程向未来,科技强国梦”,周冬雨、李晨、佟丽娅、郑恺、周笔畅、张一山、刘昊然等众多明星,共同为孩子的科技教育打call。
今年高考数学题中,还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全国1卷的文科第8题和全国2卷的理科第7题
十分重视算法的江苏卷
这些数学题考的其实就是编程思维,要做对这些题,需要的就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清楚的逻辑思维。只要是稍微了解一点编程知识的小学生,都能将这几个题目轻松解答出来。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是如今的一个大风口,科技的进步太神速了,未来必定是一个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不与机器和算法息息相关。李开复曾说:未来十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这就意味着,以前家长们以为的铁饭碗,金饭碗,在未来将不复存在。就拿金融行业来说,像是会计、税务、收费站是最早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一批。花旗集团的投资银行部门表示,集团的20000名技术和运营人员,将在未来5年内减少一半,也就是说裁员幅度或达到50%。
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就是编程,未来如果孩子不懂编程,他是没办法和智能机器沟通的。
其实,近年来,编程早就格外受到重视。
美国已经有700万小朋友在学习编程,日本小学生走进APP开发私塾学习编程,英国出台规定要求5岁以上儿童学习编程,欧洲其他16个国家把编程纳入教学体系。2016年,中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
如果一定要我说这个暑假,应该给孩子学一点什么?我都会郑重回答:编程。
孩子未来最重要的竞争力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编程的神奇之处在于:孩子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程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个具体的东西。这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也能大大激发创造力。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和机器人协调工作并且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
0从小学编程的孩子,
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6月初,全球瞩目的苹果2018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在美国举办,一个11岁的小男孩被苹果CEO库克点名请来,这个小男孩叫Yuma,这是他第二次受邀来开会。看了他因编程开挂的人生,你肯定会更加吃惊:
6岁开始学编程
7岁自学完成了斯坦福大学的编程课
8岁开发点餐APP上架
9岁在苹果商店上架5款APP
10岁参加码农界精英大会—苹果开发者大会……
为了让更多小朋友爱上编程,Yuma还在视频网站上创建了一个“人人都能学编程”的频道,当起了老师。看到他小小年纪,就如此厉害,简直让成年人都感到汗颜啊。
这位14岁的华裔女孩名叫杨君熙,在她10岁的时候奶奶患上了老年痴呆。面对这已经快要把她忘记的奶奶,6岁学习编程的君熙决定,要创建一款App来帮助奶奶。
她所设计的Timeless APP,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病人可以通过浏览朋友和家人的照片,借助面部识别技术了解照片中人物的身份以及他与自己的关系。
在刚刚结束的清华大学信息体验营中,成都初三学生温铠瑞获得清华大学高考加60分录取的优惠,提前三年被名校锁定。温铠瑞同学从五年级开始接触编程,到初一系统学习信息竞赛相关内容,可以说,是编程帮他敲开了清华的大门。
的确,在清华、北大等高校自主招生的条件里,最大的比重就是科技和创新能力。
2018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
其实,也并不是说让孩子从小学编程就是要让他设计软件,成为程序员。而是让孩子能够以科学家的思维去思考,以工程师的行动力去解决问题。从小学编程的孩子,思维更加多样化,想法也会更加成熟,自然而然地,他就能给你带来惊喜。
暑期报少儿编程课,我推荐核桃编程
考虑到编程是通过电脑操作,建议孩子学编程最好还是选择线上课程,毕竟在家学编程比玩游戏强多了。还能省去炎炎夏日接送孩子的辛苦,也避免了许多安全的问题,让孩子在家也能随时随地学习。
对比了几家培训机构,我觉得核桃编程的暑期课最符合我的预期。他们家的暑期课在暑假开设8期,每一期5节课,滚动开课,时间上很好安排。对于那些不知道孩子是否有兴趣和天赋的家长来说,用5天来尝试,所花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很小。
当然吸引我的绝对不止这些,核桃编程的实力是顶尖的:
一、来自中科大和宾大开发千万级app经验的名师
他们的课程是一个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认知教育科学专家做的,主讲老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本科期间曾获得“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世界冠军,在少儿编程与奥数教学方面很有经验。
二、让孩子学到爱不释手的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计很符合孩子的认知提升,“楼梯式”缓步升级,逐步提升难度,很多孩子从一节课开始就很喜欢,并且兴趣持续高涨,到最后越来越专业。
比如入门课中就有一节制作《三国演义》题材的小游戏,很多孩子可以自己写剧本、自己配音,重新演绎一版自己的三国故事。
王同学,北京,7岁,在核桃编程学习6节课
自己写剧本配音,演出三国故事
课程内容延展性也不错,参照美国SCRATCH实验室教研体系设计,针对中国7-12岁的孩子改编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让孩子持续不断地学习。
三、灵活的翻转式课堂,老师1对1指导
与线上的直播课不同,核桃编程的课程都是提前经过反复设计、试验和剪辑,最终打磨出了最完美的版本。孩子可以反复观看,没有特别强的时间限制,这就大大方便了家长和学生。
而且暑期期间,每天早9点-晚10点,老师在后台时刻关注,1对1进行点评和答疑反馈,第一时间解决小朋友的问题,帮助孩子发现错误,并且纠正错误。家长完全不需要操心。
四、十万家长口碑推荐,无数孩子通过核桃爱上编程
核桃编程的学员正在迅速扩充当中
学员已经超过十万人!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高涨,家长的反映也很热烈。在留言区,家长频频报喜:
在群里,家长也不断发来好消息。有的家长还会把孩子制作的游戏分享到朋友圈,亲戚朋友都来点赞;有的孩子靠学编程打开上帝视角,戒掉了网瘾;还有的孩子能够自己设计作品在比赛上获奖。
每天1小时,5天时间,孩子不仅完全掌握了Scratch编程的入门,能自己编写游戏,甚至对数学的兴趣也日益提升。
一起来看看,学完入门课后,孩子能做成什么样的作品?
7岁陈鹏程介绍自己的作品
这是7岁的陈鹏程在入门班课程结束后自己制作并解说游戏制作过程的视频。
看起来只是一个小游戏,而背后却需要灵活地运用角度,余数,逻辑运算,函数,变量等多种数学知识,而且在过程中自信心大大增强,思维逻辑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他们家暑期搞特惠
暑假抢报价只要¥99
每期名额有限,满额即关班
5次课,家里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行,孩子零基础也没关系。学完初级班,如果孩子感兴趣,可以报名年课接着已学内容学下去,跟动不动成千上万的线下课比,价格真心不贵!
训练逻辑力、表达力、专注力、纠错力
让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掌握未来必备技能
我们申请的专属优惠
99元/5课时
仅有100个名额!
暑期班一共开课8期
开课期次自选
开课后两天之内不满意
随时申请退款!
少买一盒普通面膜的钱
却能给孩子开启一个未来
我觉的很值!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我想起了一位青年教师曾经问过的一个问题
时间: 21:13:05
&&&&&&&&享受语文-序&&&&杨四耕我和不曾谋面的谭青峰老师结识于网络。在有关介绍谭老师的文章里,我知道到他是湖南衡阳一所极不显眼的乡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据说,他所工作的学校还是一所没有围墙和校门,只有简简单单三幢楼房的学校。他靠自学获得大学文凭,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取得丰厚的成果而评上特级教师!我欣赏这样的“草根”精神。于是,我开始关注这样一位特级教师,并在《新课程》杂志开辟的“特级教师”专栏中,对他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学是一种享受”进行了推介。之后,在教育部的“特级教师家园”网络平台上举行了“享受语文”在线研讨。没想到,那一次在线研讨人气相当旺,吸引了众多同行!我以为,每一个成熟的或是有个性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何以需要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怎样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许多特级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李镇西的“民主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余志君的“本色语文”等,而谭老师的“享受语文”则是立足于乡村中学语文教学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的。现在一些媒体和学术机构不太愿意关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教师的教研成果,这种现象是不太正常的。我国绝大多数的受教育者在农村,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庞大的,从教育的长远大计来看,关注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必要的。谭老师在湖南衡阳那块紫色的热土上长期不懈地耕耘,并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我为之欣喜!我喜欢“享受语文”这一观点。谭老师从反思“刻苦勤奋”传统学习观念入手切入,从汉字形态结构美、字词的语言境界美、语言声音的音乐美、文本的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本身就具备美之本色,给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语文是美的,语文教学应该给人美的享受。由此,他很自然地让“享受语文”的观点得以成立。的确,语文这么美,我们为什么非得让学生学得那样辛苦、那样累、那样烦?!我们难道就不能经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改变这样一种状况?正如谭老师所呼吁的那样,让“享受”一词写进教育词典,愉快、幸福、享受的学习应该成为人们自觉的、主流的学习观念。如何让“享受语文”的理念得以实现?谭老师的探索颇富可操作性。他认为,整体感悟和课外阅读是疗治语文教学创伤的良药。谭老师提出,让课堂民主和谐、幸福快乐,突出学科特征营造审美化教学境界,用教材的形式来规范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快乐轻松地攀越作文训练这一道山梁,主张开展“玩”语文课外兴趣活动,把语文“玩”成开心词典等观点,不但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相吻合,而且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很有借鉴意义。读谭老师的书稿,一如他所提出的“享受语文”之主张是一种享受。谭老师自己说在书的标题上着意用了一个“说”而不用“论”,是因为“说”字与本著的体例正好吻合并显示了一种随和而不低俗,平易而不空泛的特点。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简约和实用之美。谭老师的这部著作从体例上看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部著作每一章开首的“引言”和章节的“标题”都是随和的语录体,理论阐述通俗且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并以经典案例作印证,没有从概念到概念的痕迹。谭老师是一线的老师,看了他写出来的东西,我不能不想到一个问题,他这样一种思考和总结教研成果的形式,恐怕正是一线广大老师所需要的。为此,我为谭老师叫好!读完了谭老师的书稿,我想起了一位青年教师曾经问过的一个问题:成为专家教师的秘密是什么?现在我想说:希望得到某种东西与确信自己能得到某种东西是截然不同的。成为专家教师的秘密,关键在于投入你的事业。一个将全部心力投入于某一专门领域的人,通常都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我想,这就是谭老师之所以成功的理由!是为序。(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日于上海第一章(1)享受语文:试图把“享受”一词写进语文教育的大词典里学习有需要刻苦勤奋之时,但是,学习中有快乐,快乐学习会更有成效,这一点是不应忽视的。从某种角度说,倡导愉快、幸福、享受性地学习,更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1、在中国的教育词典里有一个很特色的词语,那就是“黑七月”“黑六月”,这个“黑”字,不是哪个国家领导或专家学者创造的,而是广大的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自己亲身体验出来的。案例1:高考全体验:一个高三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是刊登在日四川新闻网上的一篇学生文章,这里稍作删节地引用这篇文章,让我们看一看,“黑七月”、“黑六月”到底“黑”在何处。文章对“复习阶段”是这样描述的:复习阶段是高三的主体部分,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多三少:作业多、交钱多、吃饭多,睡觉少、运动少、说话少。作业多是众所周知的,从侧面来了解大家会有个更形象的认识:有一本习题学生没有答案,老师就把教师用书的答案印发给大家,100多张纸啊,当时全班总人数为30,就是说每人得发3张多。试卷满天飞舞,&&&&1&&&&&&&&&&&&就像一群蝴蝶一般,站在教室中间我突然想哭——高三的感觉如此强烈地围绕在我身边。其实我睡得不算少,夜里12点半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中午还有20分钟午休,已经不错了。听说上届的一个上北大的学姐,整整一年每天只睡4—5个小时,考上后头发都快掉光了,我自叹不如啊……到高三下期,考试的模式已固定为:周二考数学,周三考英语,周五考语文。但如此频繁的考试并未改变学生怕考试这一真理。其实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结果。高考前有一、二、三次诊断考试,同学都很怕,因为大家总愿意将其分数想象成为高考成绩,追根究底还是大家对高考的恐惧。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高考只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写照,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料的,理论上的一锤定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意义的。我举双手赞成今年淡化高考的做法,因为我亲身感受过来自社会、亲友的关注转变成的压力,我不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承受如此重的负荷。案例2:请救救我们的孩子最近一些年来,山东省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源于他们对现在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的了解。一位普通高中生给山东省教育厅领导的来信:“我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白天作业多得做不完,只能在晚上十点下了晚自习以后在被窝里照着手电做作业,基本上每天都忙到十一点,每晚只能睡不到六小时觉。希望关注一下我们,我们不想再打这场畸形的?战役?了!”当然,家长也有同样的呼声。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在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给到会的教育局长、校长念了一封家长的来信:“我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家长,因为考试科目过多,孩子每天至少要上十四五节课,在校时间长达12至13个小时。晚上还有大量课后作业,四门功课做完可想而知要到几点!看到孩子忍受这么大的压力,家长们虽然心疼,却无计可施,因为每所小学都是如此,不加班加点就会落后。”她呼吁:“让我们的孩子多一点休息时间,多一点睡眠时间,请救救我们的孩子,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以上的案例反映的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对高考的真实的体验,尤其在那“请救救我们的孩子,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疾呼中,我们不难看出,“黑七月”、“黑六月”,之所以“黑”,是因为他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的路上走得很苦,在高考应试的独木桥上挤得很累。这是一种社会的苦和累,一种民族的重负。由此,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孩子们苦得没道理没价值。”目前学生这种“苦学”状态,所谓没有道理,是因为已经超出了青少年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所谓没有价值,是因为这种“苦学”很难造就出大批有创造性的人才,相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却已成为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既不符合国家期待,也不符合教育宗旨。而且,在这种超负荷运转下,老师们也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活力。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努力消除这种苦和累?难道我们就不想卸下这种重负?在这里,我没有批判高考的意思。因为,在目前的中国,高考还是我们不太容易绕过去的一道弯。我们还得高呼着素质教育的口号,高举着高考的大旗来做中国的教育。但是,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还不能丢下的东西就是明天还有用的东西;也不要以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想和理念,就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是不是必须看到这一点,倘若我们要让自己的民族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反思应试和高考的弊病,并努力让高考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步起来;为了民族的长远大计,我们得让孩子从“苦学”的状况中解脱出来。2、“刻苦勤奋”,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一种很传统、自觉、主流的学习观念。中国教育这部词典里好像就只有“苦学”二字。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刻苦勤奋”这个传统的学习观念是不是也要反思反思了呢?“刻苦勤奋”的学习观念,说它是传统的,是因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就很强调学习的“刻苦勤奋”;说它是自觉的,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人一谈到读书,就一定会认为只有“刻苦勤奋”,才能学有所成;说它是主流的,就是几乎是所有的人信奉的学习观念,除了“刻苦勤奋”这个概念,似乎再也没有别什么了。以下两个故事是非常典型的:一个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出名的政治家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头发上,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以上就是我们民族引为经典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它所强调的学习观念对我们民族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深远的。有一首儿歌其中有这样一句“小呀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那欢快的曲调,仿佛就让人进入了“学堂”里&&&&2&&&&&&&&&&&&那种充满童稚天真美好的境界。可是,眼下我们的中小学生恐怕是难得像小二郎愉快地蹦跳起来的,因为他们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重压。我们的孩子,从背起书包那时开始,家长就一齐对他们喊道:学习要刻苦!哪一次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肯定是学习不如别人刻苦勤奋。而我们的老师呢?学生一进学校的第一堂课,恐怕离不开要进行学习“刻苦勤奋”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会被“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弄得更加形象,还会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名言警句升华得更有哲理。于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学习,就成了一件“苦难”的事情。再到后来,孩子历经了中考、高考两次磨难,实实在在地体验了读书之苦了。那种苦,真正是罄竹难书,不能言表。过去的“七月”,现在的“六月”前的这一个“黑”字,就是这样被描绘上去的。也就是这个“黑”字,不知苦坏了多少人:学生体质下降,有的还精神分裂;家长学校陪读,顶着烈日在考场外陪考,甚至晕到考场之外;这样的事一二三,再二三地发生……所谓的“黑七月”“黑六月”,恐怕也算得上是我们中华教育词典里的特色词语了。据说在以色列,孩子小时候,大人会在书上涂上糖汁,孩子用手翻弄书本时,手上便会粘上糖汁,当孩子再沾上唾液翻动书本时,便会尝到甜头。这种作法,无非是想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读书,可以享受到甜蜜”。我们知道,犹太民族的智慧是世界闻名的。他们把“享受”这一词语十分微妙自然地写进了教育这一部大词典里。一个“甜”字,不知吸引了多少孩子,又不知幸福了多少个家庭。其实,我们的民族也是有“乐学”的传统的。我们的古人也是很会享受学习的快乐的,只不过我们只片面地认识到古人求学方面所受的苦,以至于在宣传教育上刻意扩大了“刻苦”的效果,却忽视了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很早的时候,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的“悦”不是在强调学习的快乐吗?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而孔子在齐国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身心愉悦,决心学习“韶乐”,每天学到很晚,有时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侍从把饭端到他面前,孔子眨巴眨巴眼睛说:“我不是吃过饭了吗?”有时候吃着饭便手舞足蹈起来。他就是这样快乐地学习了几个月,把韶乐演奏得十分熟练了,但却因忘我的学习而三个月没有吃肉,从而留下了孔子“学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话。要知道,孔子学习音乐可不是为了考哪一所音乐学院,而纯是因为音乐学习中的乐趣把他给吸引住了,是享受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愉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其读书的关键却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会意”,不仅仅是领会文章中的含义,更是进入到一种享受学习的境界。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许多个时候,他是在耕种下工之后才读书的,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没有北大清华一类的学校可考。他读书读到了忘食的地步,难道不是在享受读书吗?还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的宋濂,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到了他读书的艰苦,人们也容易被他的求学之艰苦而感动,我们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总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他那种勤奋学习的精神,其实,我们恐怕却未能认识到他的真意,文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意思是说: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句中的“乐”,就是指读书的快乐。可见,他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物质上的艰苦是不足道的,享受读书的欢乐才是关键的。可见,读书,有苦读之时;更有享受学习乐趣之时,这样更能学有所成。可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就是不曾向孩子们说这样一些故事。那么,我们为什么非得一味地把学习说成是那么艰苦的事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着犹太人一样,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让孩子们体验学习的快乐甜蜜呢?我们关注学生时,是不是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学得轻松愉快,是否从中获得了幸福的感觉?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评价学生时,让“你学习得愉快幸福”之类的语言成为主流性的评价语言呢?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近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的真享受。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使一个人能更加优质地生活,那么,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教育和享受有机结合起来呢?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愉快”、“幸福”“享受”性方面多一些宣传、多一些教育?我想,这一定比夸大“刻苦勤奋”学习的观念更有意义。3、学习有苦读的时候,更多的则是有享受乐趣之时;而且,在享受中学习,更能学有所成。所以,我们要把享受和教育结合起来,把“享受”一词写进我们的教育词典里,写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开始在做改写中华教育词典的事业,开始用愉快、幸福、享受的学习观念来改写那种传统的“苦学”观念。首先,成功教育的实施是这种改写的大手笔。成功教育是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教研成果。成功教育是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成功的教育模式或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是,教师引导学生崇尚成功,尝试成功,鼓励学生借助“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大胆创新”的主体实践活动,养成成功心理素质,不断开掘自身潜能。&&&&3&&&&&&&&&&&&无疑,在成功中收获的也有快乐。其次,愉快教育的推广是这一改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情感和会学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无疑,愉快地学习肯定是一种享受。再次就是赏试教育是这一改写极有意义的一笔。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孩子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孩子健康主动的发展。简而言之,赏识教育就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也无疑,获得赏试时同时收获的是情感世界里的愉快。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国的教育正面临一场大的变革。它所倡导的教育观念,单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实施“乐学”这一理念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民主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才能是快乐和幸福的。更让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语文教育领域,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也在这方面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讨。下面,我想较具体地来介绍一下两位代表性很强的特级教师的研究成果。李镇西先生的“民主语文”。四川省享有“中国苏赫姆林斯基式教师”之称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提出了“民主语文”的观点,他说:“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他强调道:“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但从长远来说,?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赋予语文教育的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李老师的民主语文,在操作教学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讨论。下面是他教学《孔乙己》的一个片断: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人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学生思考)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教师:为什么?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众学生:死了。教师:根据何在?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嗯,孔乙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学生思考)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是哪一段?众学生:第四段。&&&&4&&&&&&&&&&&&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男生B: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教师:依据何在?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说明了孔乙己在……教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乙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教师:这说明什么?男生I: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教师:好,继续讲下去。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教师:这又说明什么?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教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教师:好,还有吗?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教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女生E: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男生J: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男生K: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女生F: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你说,按李老师的理念去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是那样地民主和谐了,学生的学习能不快乐幸福吗?浙江省特级教师的盛新凤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要有诗的灵魂和血脉、诗的光华和旋律、诗的情怀和风采、诗的神韵和境界,从而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我们不烦来看一看盛新凤《番茄太阳》教学片断实录:课前准备:盛老师选择了两个内容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练习,一是有关笑的词语数个;二是张海迪事迹简介,训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谁记住的内容最多。(这些内容都与课文内容有关):……师:课文中的番茄太阳指什么呢?特别是加了引号的番茄太阳指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请你挑选几段预习当中还没有读透的段落读读,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由读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讨论上面提出的问题,说说从哪些话中读懂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画简易脸谱。师:用刚才学的快速阅读的方法读读课文,把明明笑的语句划下来。(生自由快速读后交流所划句子)课件出示4个重点句子句子1:每次……句子2:小女孩一面用手摸……句子3:如果不是盲童……句子4:明明咯咯地笑……师:刚才你们找的这么多的话都是在写明明的笑,主要是这4句。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4句上,好好读,&&&&5&&&&&&&&&&&&去感受、去品味明明的笑。学生自由放声读一段时间。师:停下来了,想展示了对不对?一生读第2句。师:你笑起来也像个天使,这种笑可爱吗?谁再来读读?一生读第4句。师: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味道来了。一生读第1句。师:“特别爱笑”说明什么?再指名读。师:你为什么咯咯地笑?生1:非常开心的。师:声音非常地——生:爽朗地笑师:非常开心地、爽朗地笑。齐读。一生读第4句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是不是人走远了,他还跑上去追?生:不是。是他的笑声被人们记在了心里。师:有的写笑声动听,有的写笑声爽朗……这是一种什么笑?生1:迷人的笑生2:天使的笑生3:动人的笑生4:爽朗的笑……齐读这4句。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发出咯咯地笑,一点儿也不希奇,因为你们的生活这么幸福。但是明明跟我们一样吗?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回答。一生找出了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但不够确切。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话。生:生下来就是个盲童。师:这一意味着什么?生:生下来到现在没有看到过这个世界。学生继续交流有关句子。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么多的信息,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明是个盲童,而且天生是个盲童。这意味着他天生看不见这个世界,生活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他想喝水,可能……生1:被水烫伤了。生2:打破了热水瓶。……师:他想出去玩,可是……生1:别人嘲笑他。生2:别人捉弄他,欺侮他。……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可是,你们会接着往下说吗?生1:在河边走,一不小心栽进河里。生2:想跟别人玩,别人会捉弄他。……师:对这个盲童来说,他无法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他有太多太多痛苦的理由。可是,明明却笑得那么开心,让我们听了多么辛酸。再读读这4句话,相信你的体会会不一样。(生一句一句读)师:明明就这样笑,把自己的心都笑亮了,笑暖了。(课件出示)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齐读。)师:看着这么辛酸的笑,作者的心情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再快速地读读,找找相关的词。生:心情灰暗地。&&&&6&&&&&&&&&&&&师:为什么?生:……生1:温暖起来。生2:快乐起来。生3:感动。生4:“番茄太阳”永远挂在心中。……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追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轨迹。我们一起来合作,我来描述作者的心情,你们来读明明的笑。(师生合作配“心中的太阳”乐曲朗读)师:还有谁也在享受明明的笑?生:爸爸、妈妈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追着谁走?生:买菜的人。生:所有被吸引的人。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生1:乐观的笑。生2:温暖的笑。生3:灿烂的笑。生4:温馨的笑。……师:所以在我的眼里,这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再次齐读——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仔细品味一下,盛新凤老师引导学生理解盲童明明的笑,理解最美的“蕃茄太阳”,那是极富诗意的。我们看得出,学生就是在这种诗意的学习中快乐着、幸福着、享受着。美的东西是能给人享受的。像盛新凤老师这样把语文教学审美化了,可以想像,那种幸福和快乐是多么美好。语文教学领域里的改革浪潮历来是一浪高过一浪,但从大的角度看,最终都百川入海,其中那些最优秀的成果其实都归结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从小的角度看,它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改写着“苦学”观念,努力地把“愉快”、“幸福”、“享受”一类的字眼与语文教育教学融合起来。我想,李镇西、盛新凤老师等人的这种改写更具示范意义。就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积极地参与到这种改写的行列中来吧。4、语文是美的,无论是教语文还是学语文,是应该给人享受的事情,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为什么学生烦,老师也烦?应该说,语文教学的争论和改革一直就很热闹,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了,新课程改革也进行了好几年了,但是,就一线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状况而言,语文教学还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那么,语文教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为了明天的考试,书本知识至上的观念仍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等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但高考的指挥棒却仍在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命运。所以,死啃书本知识,淡化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现象。其实,语文天地大得很,语文的外延几乎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读读背背,是学语文,读杂志看报纸,给人写信,看电视新闻,听人说话或自己讲话,甚至旅游观光,看山看海,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由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而其教育效应是综合性的。可是,目前,只是死死地盯在语文教材和知识教育上,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一面,喊着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的口号,另一面,肢解、单向灌输仍是语文教学的至上法宝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红领巾”五步教学法到现在还有不少的教师在沿袭着:介绍时代背景生字生词注音解释-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或艺术特色,千篇一律地肢解着每一篇课文。僵化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没有生气,自然也就让学生感到厌烦。教学手段方面,年复一年地一本教本,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块黑板,没有新的招式,即使是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仍还有很多教师没有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不愿用现代技术教学。唯有“满堂灌”的教学法很有市场,因为,这种方法只要作一些简单的移植,即把教参或教学辅助书上的东西移植到教案上或课本上,就可以到教室里一只粉笔一张嘴地上课。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7&&&&&&&&&&&&得暗暗叫苦。老师不是把学生带到充满生机的阳光地带,而是将学生引入云涛雾海;老师不是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是把学生当作一张“光盘”,刻录给学生不是活的东西而是死的知识。----把应考应试作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也钻进了死胡同。为了应考,机械的知识训练取代了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教师成了“题海战术”的指挥者,学生成了“地毯式轰炸”的受害者。谁还会有时间去品味那些精美诗歌散文中的人文灵气,获得情感和审美的熏陶?因为,前方是什么?是决定命运的那一博:升学考试!为了应考,片面地重视读写,代替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叶老一直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疏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打了个十分风趣的比方,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培养都得到相当的重视,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可是,当下,我们重视的却是应考性质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而听说的训练则被无情地冷在了一旁。这样,怎么谈得上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呢?为了应考,重视课内学习,轻课外活动。学习语文只有经年累月地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这种积累,有阅读的积累,也有生活中的积累。用大语文观来理解,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一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轻松愉快地的获取知识,获得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可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不但不重视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就连教材上设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也不会去好好地完成。只注重课内学习,轻视课外活动,恐怕是我们语文教学一个致命的弱点。或许要历数出来的还不只这些。而我要在这里想说的是:以上所述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导致了一个让我们自己觉得很悲哀的情境:学生,怕读书、怕写作、厌烦语文,即便他们还是在不厌其烦地学着语文,那也是很累很累的“苦学”;教师,语文教学也成为了他们一种枯燥无味的事,即便他们还是成年累月地在语文园地里耕作,那也是无可奈何的辛苦的机械运作。下面是一个叫阿蚊的网友写的一篇题为《语文是什么》的文章,它的前半部分讴歌了语文的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语文。“身既死兮魂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语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语文。“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语文。“我是你河岸上破旧的老水车,……”,是语文。原来,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这,才是语文。而后一部分,他十分诗意地描述了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在练习册中,没有这种灵魂;在高考试卷中,也没有这种精神。语文沦落成为科学主义的一种“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各种试卷中的“筛选信息”、“修改病句”,沦落成为“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有误的是哪一项?”这里没有子美,没有太白;不会有子美,不会有太白。他们永远都只是曾经了。也许,曾经的子美依旧感慨,只是他的感慨快要成为哀哭;也许,曾经的太白依旧醉诗,只是他的诗篇砸落在秋风之中,他却呆呆地望着我们这个世界。我为子美哭。我为太白哭。我们读,我们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我们写,我们搜肠括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我们教,我们唯命是从地教,太想让大脑的步调紧紧跟住高考。我们学,我们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我为我哭。我为我的学生哭。亲爱的朋友,相信读了这篇短文,你的心海一定波涛翻滚……&&&&8&&&&&&&&&&&&那么,尽情地倾吐吧:你心中的语文应该是什么?很美的语文弄到这份上,何谈愉快?何谈幸福?何谈享受?看样子,改写“苦学”的观念,倡导愉快、幸福、享受性的学习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师自己责无旁贷的事业。“享受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则是对这一事业的尝试性贡献。5、“享受语文”,并不是一个高端的理论,而是一个以一线广大语文教师的体验为基础的“草根式”理念。5-1、什么是“享受语文”?我不想挖空心思把它弄得十分地深奥,平易通俗,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乐于接受是我的初衷。《辞源》中“享”的解释为“享受、享用”;《新华字典》对“享”的解释是“享受、受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享受”一词的解释是:“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满足。”可见,一般意义上的享受,是指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由此体验到了幸福、满足的心理感受。如由原来住茅草房到住上了砖瓦房,由过去的缺吃少穿到现在的丰衣足食,就是物质上的享受;而读了一本长篇小说,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所感动,观看一部电视剧而获得某些方面做人的启迪等,这是精神上的享受。但是,我们不烦再进一步研究一下“享受”这一词语所包含的意义,所谓“享受”,其“享”是指对某种美好东西的拥有,它体现“有”,而“受”则是指对美好东西的受用,侧重强调“用”。比如说,你拥有了一幢漂亮的房子,这就是“享”就是“有”,而你好好地用这幢漂亮的房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就是“受”就是“用”。所以,你不要以为“拥有”了就是享受。同样以这幢漂亮的房子为例,如你还没有搬进去,享受了吗?再如,你不好好地装修,把它弄得鸡舍都不如,是享受吗?又如,你得到了一部好书,但你没有去读,享受了吗?你即使读了,只是走马观花,你并没有被其中的妙处所感动,是享受吗?而且,谁人都可以站在同一个起点“拥有”,但“用”则会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对一幢房子的“用”单从装修的格调而言就有高低雅俗之分,对一本书的“用”不同的人理解的程度就有深浅之别。不然,就不会有“会享受”和“不会享受”的区别。所以,简而言之,享受不但是“有”和“用”的统一体,而且是一个具有审美特质的境界,因而,享受是快乐和幸福的。研究“享受语文”的概念,首先要明确三个方面基本要素:一是“享受语文”指对知识的获取、拥有和运用,指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熏陶,等等,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体验。二是“享受语文”也指对自己不曾经历的痛苦类生活或憎恶类情感的拥有和体验。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并不一定都是歌颂正义,抒发喜悦美好之情的,它还无情地鞑靼黑暗、揭露丑恶、抒写痛苦和磨难的经历与情感,我们在阅读时,往往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因作品的感情而悲而怒而憎。这样看来,我们并没有得到愉快和喜悦,那还是享受么?请注意,文章作者鞑靼黑暗,揭露丑恶,其目的是倡导光明和美好,体验痛苦和磨难的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幸福是什么。而且,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作为精神财富的拥有,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三是“享受语文”还指以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教语文学语文。也就是说,无论是教师教语文,还是学生学语文,要有这样一种主动自觉的享受心态和情绪。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件难事苦事烦事去做的话,那这种意识无形中就会支配着你做这件事的全过程,你就带着一种心理压力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一旦遇上了真正的困难,你就会烦躁不安,甚至会畏缩不前,你就会很难得做好这件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教语文,学语文也是这样,只有树立起享受的心态和情绪,才能使其成效显著。综合上述要素,我们可以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享受语文”,就是指用一种享受的心态和情绪去教语文、学语文,引导学生去获取和拥有人生成长需要的养分,而且,它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体验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快乐和幸福的。5-2、享受语文,是语文教与学的一种境界,离我们并不遥远。“享受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是需要多方面的要素来构建的。大的方面讲,需要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教育行为;小的角度说,与语文教师自己本身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它是一种境界,首先是因为在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在应试教育仍纯以分数来衡量教学的情况下,在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得到真正的创新和改革的情况下,在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种享受,还真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但是,“享受语文”离我并不遥远。一是如前所述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教研成果的推广,已经引领着我们朝“享受语文”的方向迈开了步子;许多优秀的特级教师已经作出了示范,并成功地拿出了自己的优秀成果昭示着“享受语文”的现实可能性。“享受语文”,高擎着这一面大旗,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往前走!同时,“享受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当你看到学生在你的引导下,书声啷啷,入情入境地阅读,积极投入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讨论,那,就是“享受语文”!当你的学生积极思维,突然爆出一点或几点你意想不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时,那,就是“享受语文”!当你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产生思想震撼时,当你觉得心情十分轻松上完课走出教室时,当你有一天觉&&&&9&&&&&&&&&&&&得你的学生很喜欢你的语文课时,告诉你,那,就是“享受语文”!如果我们善于体验和总结,长期积累,让之形成习惯和教学风格,那么,那我们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享受语文”的境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我们或多或少已经在不自觉实施着这样的教育。所以,我还要说,“享受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并不是一个高端的理论,而是一个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体验为基础的“草根式”理念,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5-3、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四耕博士和我在一次电话里说到,他和上海平凉路小学“享受语文”课题组的老师谈到湖南的我也提出了“享受语文”时,有老师觉得有些奇怪。杨老师说,这正说明了一个问题:“享受语文”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体现了语文本身的规律性东西。在我看来,“享受语文”的提出,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还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一学说早已被社会主义教育学所重视,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这是就人本身的结构而言的;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这是就人的功能而言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这是就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而言的。正如马克思在给出席国际工人协会的总委员会代表写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所指出的,“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而这里的“智育”,其实质含义是精神教育,它包括智育、德育、美育等。所以,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才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享受语文”教学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试图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实践这一学说:一是不但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拥有,更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实现学生一切能力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语文美的内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审美熏陶,让学生的精神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三是在语文阅读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张扬个性,为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它是对现代脑科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大胆尝试。现代脑科学的理论认为,右脑是一块神秘的新大陆,只要认真开发,就能挖掘出丰富的宝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人脑的左半球主要是语言、逻辑、数学的运算加工系统,主管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是音乐、美术、空间知识的辩证系统,主管形象思维。其中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通过右脑的开发,使两部分大脑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让学习充满快乐幸福的一种方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两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用脑科学的理论来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的教育,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情感教育,就会影响学生脑右半球的激活与兴奋,因而,就会压制和损伤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挥。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强调:“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同时,学习欣赏图画,也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效应。因此,经常听音乐、学音乐,欣赏图画、学习画画就能开发右脑。但这里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图画课,而是把音乐美术恰到好处地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其训练必须具有语文课的特点,即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思维结果的表达都得是语文性质的,从而,让学生快乐和幸福进行语文创新思维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训练。“享受语文”的理念,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发右脑:一方面主张把音乐、美术科学合理地引入语文课堂或语文课外活动之中,唤起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主张开展“玩”语文智力游戏课外活动,唤起学生积极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这样做,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享受的角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愉快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它是对情绪心理学的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应用。情绪心理学认为,在我们做的事情当中,有许多都受到感情的影响。由于我们的感情可为我们带来伟大的成就,也可能使我们失败。大致说来,消极的情绪有七种:恐惧、仇恨、愤怒、贪婪、嫉妒、报复、迷信;积极情绪也有七种:爱、性、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忠诚。以上14种情绪,正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他们的组合,既能意义非凡,又能够混乱无章。每一种情绪都和心态有关,情绪实际上就是个人心态的反映,而心态是我们自己是可以组织、引导和完全掌控的对象。用情绪心理学来分析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可认识到,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人的认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就是思维的敏捷性,而如果心境郁闷消极,则思维呆滞迟缓。“享受语文”所强调的“享受”的心态和情&&&&10&&&&&&&&&&&&绪,应该属于七种积极情绪的“乐观”之范畴。并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情绪:一是努力以民主和谐的精神营造一种让学生树立良好心态的课堂教学氛围。二是要用这样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去消除师生对语文的“恐惧”心理和厌烦的情绪,从而,愉快、幸福、享受地去教语文,学语文。三是主张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如,我们可在课堂讨论问题之前,让学生做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或者唱一支歌。游戏、讨论、合作学习、体育和艺术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活动。第四、它是对现代教育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践行。对“享受语文”理念的提出有相当影响的现代教育学理论主要是合作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合作教育理论是(苏)阿莫纳什维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它强调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成功和进步,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它的教学论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相信学生的原则,即使每一名学生相信,他将获得成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及尊重。师生合作的原则,即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由选择感”原则,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出发,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使必需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享受语文”依据合作教育学理论,提倡课堂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都要让学生和教师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那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快乐地学习,享受性地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Glasersfeld)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其理论要点有: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它着重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二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它倡导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其中,情境性教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的操作要求是: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享受语文”的理念设计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自主阅读思考-自主讨论交流-师生评价小结”这样一个教学流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学习者主动学习、学习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6、让“享受语文”成为改写中国语文教育词典最有意义的尝试某一个春天的黎明时分,透过那薄薄的晨雾,东山顶上那一抹红晕,像少女害羞那样地美丽,于是乎,我想,那就是语文,就是伴随了我一路成长的语文!某一个冬天的清晨,我从睡梦中懒懒地醒来,撩开窗帘,咦!好一场大雪,它让整个的山野妆上了一身洁白的衣裳,是那样的清纯,那地明亮,于是乎,我想,那就是语文,就是伴随了我一辈子的语文!许多个时候,在我看来,语文是树梢尖上那片叶子的歌和舞;语文是莲叶下鱼儿戏水莲花飘香的神韵;语文是对面村庄里的犬吠凌晨时的公鸡啼鸣……我也想,做一个语文教师多好呀!她让我一辈子就这样和语文共成长,她让我愉快地、幸福地、享受地为语文而工作。年轻时,我曾因语文十分陶醉地做过许多美好的梦,其中那个作家梦揣在怀里整整的大半辈子,是语文,最终让我以长篇小说《大海作证》等著作的创作与出版而圆了梦。年过了半百,我因语文而青春年轻。我研究语文,我写语文,我领着一帮年轻的同仁改革语文教学方法。现在,我因“享受语文”而精彩。是的,明明是可以享受的语文,可以让人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获得审美熏陶、情感体验的语文,为什么让学生学得累学得苦,让我的教师教得枯燥无味呢?这或许是原本不该发生的事,然而,却发生过和发生着。时代在前进!随着时代的前进,事物原本就有但却长期不能彰显的美好,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势必地要彰显出来。语文的“享受性”,是语文本身原本就有的美好。随着教育改革大潮的到来,这种美好是到了要彰显的时候了。我为“享受语文”鼓与呼____“享受语文”,试图反思传统的“苦学”的学习观念,让“享受语文”成为我们的主动自觉的学习理念。“享受语文”,试图以一种快乐、幸福、享受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让我们的师生从那种枯燥厌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享受语文”,试图从课内到课外构建出一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来打造语文教与学的新境界。“享受语文”,试图为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空气清新、和谐快乐的语文家园。&&&&11&&&&&&&&&&&&当然,这是一份改写中国教育词典中那个“苦学”词语的事业,是一份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事业。我想,这份事业的意义将一定非常的深远。我相信!第二章享受语文:呼唤语文“享受性”这一本色的回归语文是美的,而美的东西是可以给人以享受的。无须太多太深的理论描述,就可以知道,“享受语文”是因语文本身所固有的美的本色而提出来的。1、呼唤语文“享受性”本色的回归,并不是哪个专家坐在研究室里喊出来的。而是源自语文人和我们的学生的亲身体验。例文1:语文是美的如果我们教了很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是如此的博大深沉,又是如此的温情似水。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是有情有意,有知识更有理性和思想。语文是美的,因为当我们面对语文的时候,就是面对人类最伟大的文明,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语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完美和复杂的语言,我们才区别于动物。语言,使思想成为可能,语言是人类一切伟大文明的基石。在语言的内核中,积淀着人类最古老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成果。语言是无边的海洋,它深沉而崇高。它可以比金钢石更坚硬,历千年而不腐;也可以比锦缎更柔软,呈异彩而不妖。它可以像长江黄河,奔流不息;也可以像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它的凝固力无与伦比,可以使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固化为文字的雕像;它的激发力同样无与伦比,可以在文明的化石中激发出活的思想。语文是美的,因为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真实的情感世界。人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语文之中体验到。不仅是体验,而且是一种在美感中的体验。美,这本来就是语言表达的潜在原则。即使是批判丑恶的事物,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美好感情的存在。学习语文,就是在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会我们爱,也教会我们恨。它教会我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恨一切丑恶的事物。语文是美的,因为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丰富的意义世界。世界之为世界,就因为它是一个有意义的境域。人在这个境域中绽放自己,开掘自己,澄明自己。人在这个世界中如其所是地生存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存在论地存在着,开展出诸多意义。语文就是人开展出来的。正是通过语文,学生们应该更真实地走进世界,更广阔地了解世界,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语文所揭示的世界应该是温暧的、透明的、光辉的,这里应该有思想的光辉,有理性的力量。语文是美的,因为语文通向最广阔的文化领域,通向最广阔的生活领域。从古到今,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地变化、上升,语文也在变化、上升,人类的文明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人之为人,就在于他每天都在呼吸这文明的空气。语文就是这“空气”中的重要成分,人要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语文。我们的生活之流永远在奔腾不息地流动着,语文也在流动着。语文是生活之流的最活跃的元素,它滋养着生活之流,也为生活之流所滋养。语文是美的,那是因为即使在最狭隘的意义上,即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语文的情景之美。当情感与理性融合为一,当老师的讲解唤起每一个同学的高尚情思,当我们自己完全沉浸在这种忘我的澄明之中,我们就会被语文之美所净化。我们的生命因此而升腾,超越,回归,我们获得一种赤子之心。这就是语文的化境。语文是美的,那是因为作为一种学问,它永远面对着人的生活境遇,面对着人的生存。即使是抽象的知识,也是来自生活,那是生活的抽象。它不是坚硬的冰山,而是宽广的暖流。思想的冰山需要在阳光下融解,才能变成语文。”语文是广阔的,语文是博大的,语文是深沉的,语文是变化无穷的,语文是美丽透明的,语文是温暖湿润的……语文可以是光,可以是火,可以是水,可以是土,可以是出鞘的利剑,可以是心底的长歌,可以是无边的芳草……语文可以吞吐八荒,也可以静影澄碧;可以凝固,也可以燃烧;可以化合,也可以分解……语文就是语文,但又不仅仅是语文……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的美吧!感受语文的美,就是感受生活的诗意,就是感受人生的价值,就是陶醉于文明的花朵……感受语文的美,不仅仅是为了语文。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望。----这一篇《语文是美的》文章是语文人中优秀的代表、语文报总编蔡智敏先生所作,他诗意地哲理地全面地深刻地对语文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美的魅力进行了由衷赞美。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但会感受到这篇文章给人的启迪和享受,而且,语文的“享受性”不也是十分形象清晰地展示我们的面前吗?&&&&12&&&&&&&&&&&&例文2:语文之美(福建甫田一考生)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是一种美;清晨出海捕鱼,傍晚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花是一种美。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恳切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也是一种精神。”我不解地问语文:“和你交流,会学到什么?”语文笑着告诉我:“学习语文,你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欣赏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学习语文,你可以用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学习语文,你可以感受到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学习语文,你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的飘逸;学习语文,你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结束与语文的对话后,我沉思:原来世界这么美妙,原来生活这么美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于是,我想走进大自然捡起两片花瓣,去体验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我想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感受那浪漫的情调。哦,语文犹如七色花,丰富多彩,与语文交流,可以洗涤你心灵的尘埃;与语文交流,可以陶冶你的情操;与语文交流,可以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走进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神奇,去体会那无穷无尽的美。----这篇学生习作紧扣“美”字来写,立意深刻,思路清晰,写法新颖,语言典雅,文采斐然,处处散发着语言“美”的魅力!本文也成了“语文之美”的一个典范。“语文”是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不会说,不会笑,不会想……。而作者将它人格化,赋予它“人”的言行、思想、情感……让它活脱脱地立于纸上,以及“语文”说话时的“细节”,如“笑着告诉我”……在交谈中让你感到极其亲切,仿佛是在与父母、老师、同学在交谈、聊天,与你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一切是那么亲切自然,使“语文”之美更加逼真。好美呀,语文!这种美,不是语文人和我们的学生强加给她的,而是她本身就有的特质。第二章(续)享受语文:呼唤语文“享受性”这一本色的回归2、我们所说的语文的享受性是它的本色,其基本的支撑点还是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奠就的――――2-1、有一种美,叫汉字。汉字的形态结构美让语文教学在骨子里就奠就了享受底蕴。外国科学家认为,中国有“三宝”,就是“长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力量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汉字是伟大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方块字有一种特殊的美丽。它奇特而规则的组合,无论从结构的匀称,还是形象的简约,无论是读音的旋律感,还是字义的独特联想,都再现了人类语言中最富于魅力的古典情怀,给人的美感是任何文字都无法媲美的。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萌芽初创到成熟完美,通过对用笔、结体、造型的不断美化,构成了汉字的形态结构美。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折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构成了千变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文字。一是它的形态美。那它美在什么地方?这里我们不烦从汉字的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认识。自汉朝以来,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自觉的艺术而登上了历史舞台。所谓书法,可以说就是美化汉字的写字艺术,或者说是表现汉字书写美的艺术。这是中国文字特有的风景。书海泛舟,颜柳体也好,欧苏体也罢,每一个汉字不仅仅表形、表声、表意,更有一个人的风骨胸襟蕴藉其中。一个媚俗的人写不出有筋有骨的汉字。每一个人写的字都流动着他的灵魂,他的性情,他的渴望,他的志向。所以,书法之美,或飘逸,或沉郁,或雄健,或精细,山河风物皆蕴其中。曲水流觞,文字在兰亭诗俊们才气的横溢中舞蹈;妙笔生花,文字在梦想的天地里脱颖;舞剑挥毫,文字在怀素狂放的情怀中流浪。观其形态,楷书之美: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写在一个方格里,形态一致,令人舒心悦目;行书之美:虽无固定的模式,但那种灵动的意韵,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草书之美:它超脱实用性而以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让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使汉字的表达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给你以无穷的精神享受。二是它的结构美。简简单单的横竖撇捺折的笔画,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汉字,所有的笔画不是简单的堆砌,更不是凌乱的排序,一切都是有机的组合,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道理,少了任何一画都不成字。单个的一个汉字,看起来简单,但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无穷意境却是令人玩味的。比如说这个“人”字的:一撇一捺,谁都认识,谁都会写,但你仔细品味一番,发现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十分深刻。“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人”字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你看那一撇一捺紧紧地支撑在一起,密不可分,象征着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人”字向下的两条线,似乎是延伸着的,昭示着&&&&13&&&&&&&&&&&&人们迈动双脚踏实地向前走。你看,一个“人”字包含着这么多做人的信息,真是奇妙极了。例文3:汉字的美,哲理深沉(网友:天魔流火)对汉字,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有时竟不知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智慧,竟把人生的哲理活生生地浓缩到这一个个小小的方块符号当中,不由得惊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信手拈来一个“中”字,一道脊梁撑起了坚定飒爽的华夏魂!中间的一竖直挺挺地立着,坚毅而正气,是铁铮铮的傲骨。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造就出多少铁骨英雄:岳飞、文天祥、左光斗、董存瑞、邱少云……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无数英灵和鲜血铸就了一块块不朽的丰碑!中国的脊梁将永远在世界的东方傲然挺立!人们常常把女人比作水,真是恰如其分。看看这“水?字,中间的一根傲骨撑起了左右两边的柔情万种。她们平日温柔似水,可一旦走上战场,她们坚定的信念毫不逊色于七尺男儿。梦回千年,替父从军、奋勇杀敌的花木兰,统领三军、所向披靡的穆桂英,浩然正气、献身革命的秋瑾……她们的风骨,永远在九州大地上让一代代后人景仰,永远不倒、不朽,永远辉煌。如寒梅一般美丽,是正气凛然的美丽。面对压力,“日”字和“曰”字给人以启示。“日”毅然地面对压力,坚守着风骨,而“曰”面对压力,它妥协了,它认输了,它被“压扁”了。于是,一个是万物之灵、灿烂辉煌,一个只敢在文言文中抛头露面。天地差别,只在一念之间。汉字的美,深沉而博大,明朗又让人回味无穷。我极为自己生活在这个国度自豪,并为她奉献一切。古老的东方再次升起瑰丽的图腾,汉字将它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有心人,自知。来源:(http://tieba.baidu.com/f?kz=-2、世界上的语言有多种,唯有汉语太奇妙。汉语字词的运用所产生的美妙的语言境界美让语文教学平添享受韵味。单个的汉字是那样地奇妙,而把汉字组合到一起时,所产生的魅力更是动人心魄。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对“春”字作了这样的精彩描述:“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时,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是啊,除了我们中国人,还有谁能如此神奇地用一个字就把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最本质最形象地表达出来?!再看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只说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词语作修饰语,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烘托出游子漂泊无着,有家难归的内心的悲戚。你看看,作者就是用了这么一些看似简单的汉字组词弄句,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我们不曾经历过的遥远的年代遥远的生活境遇之中。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那些脍灸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诗人们就是用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汉字,变幻无穷地演绎出无数动人的诗篇、乐章、画卷,把我们带入那大漠孤烟、沧海明月、目送归鸿的意境,使人久久地陶醉其中,享受无穷。2-3、许多人都喜欢享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无穷快乐,可未必会仔细品味汉语语音的美妙之处。语言声音表达的音乐美让语文教学呈现享受风采。据有关汉语音韵学阐述,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语言文字是凝滞的音乐。”汉语元音多,发音响,而且单音词多,这是其他辅音、多元音的语种所不能比的。因此,中国的文章也讲究声调铿然动听、节奏舒缓有序、读来抑扬顿挫,这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许多著名的作家,在写作时就十分重视自己的作品的语言节奏的优美和语言声调的和谐。我国当代散文家曹靖华要求文章要“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可见他对语言音乐性的重视。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巧妙运用语音修辞手段,念着上口,听着悦耳,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1)音节长短有别,音量高低错落,使语文的语言形态具有音乐的音符美。在乐理中,音符的音长是指这个音符的演唱声音的长短;音符的音高是指表现音的高度以及唱作什么。而我们说的文本的朗诵也要把握它的音符特征。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汉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有声调和声韵母组成。声调的调值是体现这个音节的声音长短、波动情况;声韵母决定了音节响亮与否,以及音节读作什么。也就是说,朗诵文本时,有的音节声音长,有的声音短,有的声音响亮,有则不太响亮,这样高低长短有别,错错落落有致,就形成了语文语言形态的音符美。茹志鹃的《百合花》里有这样的一段景物描写:“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的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出,这些有不同声调的汉字构成的语音系列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象是一首曲调优美的《秋日私语》。所以,我们称以上这段文字语音有一种音符般的美。(2)讲究用韵,平仄相间,让语文的语言声音组合具有音乐的节奏美老舍说过:“我写文章,不仅仅考虑每一个字的意思,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听觉上的美感相当重要。&&&&14&&&&&&&&&&&&汉语除了具有声调之外,还具有丰富的韵脚。只要声音和谐的组织在一起,自然会成韵。平仄相间,再加上用韵的讲究,自然使文章语言更具有节奏美。这在古诗词中体现的最突出。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诗平仄、韵脚规整,整首诗28个字如音乐中七个音符交错,高低变化,朗诵时拖起腔调,使整首诗抑扬顿挫,节奏优美。汉语的音乐节奏美不只表现在古文中。朱光潜先生说:“古文好比京戏,现代文好比话剧。”现代文体如同谈话一样顺口,它有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种种道理在里面。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变化。先看词组。构成词组的汉字音调有起伏变化,也便有了音乐的节拍特征,同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节奏,诸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等节奏格式。再看句子、语段。长短错落的句子、长短不一的语段,构成了形式上的参差,也便具备了音乐的节奏美。还有篇章。张驰有方、舒缓有致的篇章,更是在思想上让人体验到了音乐般的节奏美。我们来看戴望舒《雨巷》的朗读节奏: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里,既有如节拍般词组,又有长短参差的句子、章节以及舒缓有致的诗篇共同了形成了诗歌的节奏美,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走进了一首节奏舒缓、意境优美的爱情乐曲中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者三顿,不拘一格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荡漾开来,既是真诚的学子寻梦的声心,又契合诗人的感情的起伏,给人一种独特精致的审美快感,领略到音乐美的韵味。(3)多样的语言音符美和语言节奏美创设出由多个意义段落组成的美的情感境界,让语文的文本段落组合具有音乐的旋律美。我们欣赏一首乐曲,首先感知的是它的旋律。如《春节序曲》的欢快跳跃、《蓝色多瑙河》的愉快激动;《二泉映月》《沉思曲》的哀伤、忧郁等。所以,旋律就是由各不相同的音符、节奏组成的乐曲,为表达一个、主题创设出的情感意境。语言与音乐同是音乐的艺术,虽然它不是由音符组成,而是由不同音节的文字组成,也可以创设出种种如音乐旋律一般的美的情感境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也不乏这类优秀的作品。例如《春》这篇课文,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典范之一。开头以反复句“盼望着”启始,而后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音调抑扬有致,节奏舒缓自如。一串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而且也将作者盼来春天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文中运用了大量叠字,全文630多字,叠字词共约20个,40余字。课文还大量运用轻声、儿化以及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字,轻柔优美,有如缕缕春风。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全文80多句,最短的两个字,七个字以下的句子有60句左右。就这样把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描绘得如同一首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一般,将春天的美从各个角度展示给大家。嫩嫩的绿草地上,无忧无虑的儿童在欢快的嬉戏;果树似美女般展示自己柔美的腰身和脸蛋;在春风中,鸟儿歌唱,短笛声声;细雨中的温馨和浪漫……这一幅幅画面就像一个个乐章,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并体会到了音乐一样的自然之美。2-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容易让人重视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然而,对议论、说明类的文本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实施教学,似乎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去挖掘它的审美内涵,从而让语文凸显享受功能。(1)把握议论作品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它的理性美。列宁曾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抽象及其它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反映着自然。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基本内容,观点也好,主张也好,都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理性认识,是根据实践经验而进行的科学抽象,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反映客观事物美的本质、美的规律。所以,读一篇好的议论文,其中的理性思维之美会让人得到理性的启迪。其次是它的形象美。鲁迅曾经说过:理论文章也要有形象性。形象是表达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手段。议论文虽然并不塑造形象,但是却运用形象来说话说理。《论语》《庄子》都极有文采,首先是因为富有形象之、美,其形象的感染力有时超过逻辑说服力。《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骨气》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是在对形象的简练描绘中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最后是它的情感美。议论文的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同时表达自己的热爱和憎恶的态度,情感色彩鲜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表达的是一种对烈士张思德的怀念和对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的赞颂之情;鲁迅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金克木的《大小猫洞》一文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15&&&&&&&&&&&&(2)突出说明作品的审美特点。一是抓住说明文的特点,欣赏其科学美说明文以介绍具体事物事理知识为主要目的,它所说明的内容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主要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由此,读好、写好说明文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如《苏州园林》抓住了“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从“四个讲究”、“三处注意”共七方面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中国石拱桥》抓住了“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看云识天气》抓住了云变化无穷的特点,从云的相互转化中介绍了天气变化的规律;《死海不死》抓住“死海含盐量高”的本质特征,向读者介绍了死海形成的相关知识。阅读这些文章,只要把握住所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把握住了文章的科学美。二是分析说明文的意境,欣赏其艺术美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锻炼思维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