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怎么造成的石

原标题:哪些不良习惯会诱发胆囊结石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很多人都以为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就是胃,其实不全是,因为人体还需要一个胆囊,它也是我们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具有储存、浓缩、排泄(收缩)胆汁的功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由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导致胃病一样,导致胆囊的疾病出现,那么生活中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胆囊结石的出现呢?我们有应该如何预防胆囊结石的出现呢?

为什么有的人会得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且绝大多数为胆固醇结石,正常时胆囊内促进与对抗胆固醇结晶聚合的力量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但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胆汁中各种成分的改变,特别是胆盐与胆固醇在胆汁中含量的变化,是胆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胆结石的形成还与胆固醇、非结合胆红素含量的增加、胆道的寄生虫及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哪些人和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胆囊结石?

女性。胆结石病人中女性约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其原因是由于女性雌激素水平高。

发病年龄。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

体质肥胖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20岁至30岁的肥胖女性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5-6倍,其原因是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转换率较正常人高,使胆汁内胆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易形成结石。

地区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

不吃早餐及餐后零食。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胆固醇结晶析出,容易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某些疾病。患肝硬化、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容易得胆囊结石。

细菌感染。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也可以这样说,胆囊炎症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凡是胆囊感染性炎症病变,不经治疗,或者虽然经过治疗,但经久不愈,迟早会有形成结石的可能。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及降血脂药物等。

腹部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全胃切除术及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等。

精神状态。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会使内脏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胆囊功能,造成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

遗传因素。胆囊结石在患者的近亲中更常见,已证实胆囊结石的下一代发病率高于一般人。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亦提示遗传因素是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之一。

免疫学因素及致石基因。研究显示,胆色素结石形成与免疫复合物有密切关系。胆石受蛋白质代谢及其脱氧核糖核酸的影响,受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规律的调控。

虽然胆囊结石有好发的人群(40岁以上肥胖女性),但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于胆囊结石预防还是有积极的作用。

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使得胆汁得以定时排出,不至于过渡浓缩,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肥胖导致我们更易发生胆囊结石,所以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体重。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可以改善胆固醇的代谢,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

素食者应适当补充卵磷脂

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粒状悬浮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容易形成胆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重吸收,使胆汁的胆盐浓度下降,应适当补充卵磷脂。

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避免长时间久坐不起,如长时间用电脑、晚饭后长时间看电视等。

(责编:耿志超、张鑫)

胆结石的成因众多,以胆色素结石最为常见,部分推测和溶血性贫血疾病有关,其余则是由物资匮乏,较易有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因此增加罹患胆色素结石的机率。

而在西方国家,约8成以上的患者属于胆固醇结石。关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胆汁里的化学成分失去溶解性,当胆汁的胆固醇过高、浓度过于饱和,就会沉淀并产生结晶,累积久了就会逐渐形成体积较大的胆固醇结石。

胆囊就像个小型蓄水池,主要负责暂时贮存胆汁,但若持续一段时间未进食,不需要胆汁参与消化,此时胆管出口的括约肌会收缩让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增加的胆管内压力使胆汁往胆囊回流。

胆汁在此累积并浓缩,若胆汁内的胆固醇过饱和就逐渐从小结晶累积成大块的胆结石。所幸,胆囊的空间大且胆汁具有流动性,多数胆囊中的胆结石只要不掉落到其他部位,原则上并不会妨害身体健康。

胆管中的胆结石一部分是从胆囊掉落,少部分则是在胆管中生成,常见原因如胆汁流动不顺畅、胆管曾阻塞或感染发炎、先天性胆管异常、胆管受十二指肠憩室压迫等原因引起。

胆管内的容纳空间和出口狭窄,一点小结石都很可能引发阻塞,甚至因此导致发炎或细菌感染;再者,胆管和胰脏的开口共通,一旦胆管和胰管同时阻塞很容易并发急性胰脏炎让治疗更加棘手。

因此若发现胆管中有胆结石存在,应听从医师建议考虑采取进一步治疗。

胆结石的主要发生位置以胆囊居多、胆管次之,但亚洲人发生在肝脏的机率比其他地区的人们稍高一些,因此,肝脏的胆结石以前曾被称为东方人的胆石症。

根据统计,女性罹患胆结石的机率比男性稍高,其中又以体型肥胖的女性更需要注意。

胆结石发生的比例会随年龄逐渐增加,一般以50~60岁居多,但近年来青壮年患者也有增多的趋势。

不同种族罹患的胆结石类型亦有所差异,举例来说,以前美国的印第安人有75%患有胆结石,比例非常高。

遗传也是胆结石的常见因素之一,主要在于基因的影响导致较多胆固醇被排入胆汁,胆汁过于浓稠而形成胆结石。

肥胖者(综观BMI、腰围等皆超出标准数值)罹患胆结石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数倍,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胆固醇结石和脂肪肝也属于代谢症候群的表征之一,可见肥胖对健康的牵涉层面广大。

统计资料显示,女性有多次生育经验比起完全没有生育经验,更容易有胆结石的问题,推测和怀孕期间贺尔蒙(动情激素和黄体激素)激增有关。

孕期若并发胆结石相关疾病,在治疗上也会更加棘手,所幸临床上鲜少遇到发作的案例,孕妈咪无须过度紧张。

嗜吃高胆固醇食物、甜食

嗜吃动物内脏、肥肉、蛋黄、带壳海鲜等高胆固醇食物,易导致血液和胆汁的胆固醇浓度偏高;

摄取过量糖分会造成血糖迅速上升并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累积,当体内的胆汁过于浓稠饱和就会结晶沉淀,长久下来将会钙化成结石。

若本身对于贺尔蒙反应剧烈、长期服用避孕药物或者采取贺尔蒙补充疗法,都可能导致罹患胆结石的机率上升,可见女性贺尔蒙在调控体内胆固醇上,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要角。

曾切除胃部或早期动过迷走神经切除手术,都会间接影响胆囊的排空能力。

血液中胆固醇过高和胆汁中胆固醇过高其实是翘翘板的两端,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相反的意谓着胆汁中胆固醇较少,反而较不易形成胆结石,但详细的因果机转尚未十分明朗。

胆结石会造成生命危险吗

胆结石引发的不适常以剧烈腹痛、黄疸、发烧等急性症状表现,其中又以感染的问题最令人担忧。

若胆结石塞住胆囊造成发炎,接下来可能会产生坏疽或破裂,进一步造成细菌感染甚至引发胰脏发炎,而这些被释出的不良物质随血液流窜到全身循环,还可能引发其他器官病变或衰竭,所幸这样严重的状况并不常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结石怎么造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