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污染现状离太阳系进了会有什么灾害发生

几百年内会有流浪行星闯入太阳系吗?会与地球相撞吗?_百度知道
几百年内会有流浪行星闯入太阳系吗?会与地球相撞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流浪行星(太阳系外没有主恒星的行星)、流浪黑洞、流浪恒星都不会有威胁,原因有:1、恒星想进入太阳系,质量必须比太阳小,才会被太阳吸引,否则将会把太阳吸引过去(把黑洞排除了)。2、行星被太阳吸引后,充其量是在边缘徘徊,恒星如果进入地球轨道附近,一定会与太阳形成双星系,而不会专冲着地球撞去(把行星排除了)。3、就算它有目的地(读de)去毁灭地球,它也不会撞地球,因为它的质量比地球大,地球只会撞向它,可太阳的引力不会让它这样做。4、就算它撞向地球,也不用担心,当时势必会影响地球的轨道,地球会做出调整。5、如果想让这颗恒星比地球小,把地球炸碎,将它变成白矮星都不够,必须变成中子星。6、如果它是中子星,那么它的质量一定比太阳大,又不符合第1条的条件了!所以不用担心,我们很安全。但太阳系内小行星撞击地球倒有可能。
两千多年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有一个小诸侯国,叫杞国。在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地会不会陷下去?如果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可怎么办?因此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跟这个人非常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几百年内会有流浪行星进入太阳系威胁人类安全吗?_百度知道
几百年内会有流浪行星进入太阳系威胁人类安全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有可能,单单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许多危险的小行星就已经足够威胁人类了但是我们不需要担心这个因为如果有小行星靠近地球,科学家们会紧盯着它们,一旦要坠落到地球上,科学家会发射导弹之类的武器在坠落前将其炸毁。
采纳率:79%
来自团队:
流浪行星(太阳系外没有主恒星的行星)、流浪黑洞、流浪恒星都不会有威胁,原因有:1、恒星想进入太阳系,质量必须比太阳小,才会被太阳吸引,否则将会把太阳吸引过去(把黑洞排除了)。2、行星被太阳吸引后,充其量是在边缘徘徊,恒星如果进入地球轨道附近,一定会与太阳形成双星系,而不会专冲着地球撞去(把行星排除了)。3、就算它有目的地(读de)去毁灭地球,它也不会撞地球,因为它的质量比地球大,地球只会撞向它,可太阳的引力不会让它这样做。4、就算它撞向地球,也不用担心,当时势必会影响地球的轨道,地球会做出调整。5、如果想让这颗恒星比地球小,把地球炸碎,将它变成白矮星都不够,必须变成中子星。6、如果它是中子星,那么它的质量一定比太阳大,又不符合第1条的条件了!所以不用担心,我们很安全。但太阳系内小行星撞击地球倒有可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2012到底会发生什么_系列[03]地球的变化
&&中长线关注:江苏舜天、国兴地产、ST磁卡、云南铜业、.....
上三篇:0115
&#到底会发生什么_系列[03]地球的变化(一)&自然灾害
在上篇文章《太阳系的变化》中,我们了解到,整个太阳系所有行星的气候都在变化,其原因显然不能归咎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即便X行星(Nibiru)真的存在,那也不足以造成整个太阳系所有行星气候的巨大变化;似乎只有银河对齐可以做出合理解释。天文学计算得出的银河对齐发生的时间为<font COLOR="#CC~2016年之间,下面我们主要关注一下这段时期内地球有怎样的变化。
1、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2、冰川融化 (Glaciers Melting)
3、地震 (Earthquake)
4、海啸 (Tsunami)
5、火山 (Volcano)
6、风暴 (Windstorm)
7、干旱与洪水(Drought & Flood)
8、自然灾害 (Natural Disaster)
9、小结 (A Summary)
1、全球变暖 (Global
<font COLOR="#CC-2004年这十年的平均温度,比<font COLOR="#CC-1980年的平均温度,在许多地区升高了近2度。<font COLOR="#CC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刚开始时也升高了近1度[01],尤其北极地区周围,升温幅度达2度[02],使得北极地区冰川不断减少。
2、冰川融化 (Glaciers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数据显示:<font COLOR="#CC-2010年,北极7月份冰层面积 (Arctic Sea Ice
Extent)以每十年6.4%的线性速率下降,2010年7月是有卫星记录以来的第二低点[03]。<font COLOR="#CC-2010年,3月份北极冰川以每十年2.6%的线性速率下降[04]。
<font COLOR="#CC-2009年,9月份的冰层面积也快速下降,冰层边缘不断萎缩[05]。
随着老的、厚的冰层让位于新的、薄的冰层(在北极夏季时会融化),北极冰层(Arctic sea
ice)自从<font COLOR="#CC年来已严重变薄[06]。英国剑桥大学极地物理学研究小组(the Polar
Ocean Physics Group)的Peter
Wadhams教授说,通过对近年来北极地区冰川数据的对比,他们推算出北极冰川在10年内就会出现急剧减少的情况,甚至将在20年内出现季节性消融,即北极在夏季出现无冰期[07]。
北美(NORTH
AMERICA)冰川国家公园自从<font COLOR="#CC年建立以来,大约75%的冰川已经消失,如果照目前的速度继续变暖,到<font COLOR="#CC年,冰川将完全消失。
南美(SOUTH
AMERICA)布罗吉冰川长度仅仅从<font COLOR="#CC~1990年就已经缩减40-50%
南极(ANTARCTICA)
陆海交界处的底层冰川在迅速融化,这种状况遍及整个南极洲。
欧洲(EUROPE)
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40年来经历了相当大的损失,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未来几十年阿尔卑斯山地区将失去所有主要冰川。
亚洲(ASIA)喜马拉雅山绝大多数冰川在过去30年里都在退化和变薄。
非洲(AFRICA)热带冰川自从<font COLOR="#CC年以来已经消失了60-70%,乞力马扎罗山(Mt.
Kilimanjaro)顶的冰雪在20世纪期间消失了80%,很可能在<font COLOR="#CC年完全消失。
南太平洋地区(SOUTH
PACIFIC)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的热带冰川从<font COLOR="#CC~2000年消失了80%[08]。
(Earthquake)
1973年以来,2.5级以上地震持续增长,4.0级以上地震也显著增多[09]!
基于<font COLOR="#CC年以来的观察统计,平均每年8级以上地震约为1次;7级以上地震约为15次[10]。从<font COLOR="#CC-2009年的3个十年中,7级以上地震次数维持在平均水平(15次左右),没有明显变化。但是8级以上地震明显增多,<font COLOR="#CC-1989年总计4次;<font COLOR="#CC-1999年总计6次;<font COLOR="#CC-2009年总计13次,是90年代的2倍,是80年代的3倍[11]!
<font COLOR="#CC-2006年,全球地震次数增长迅猛,而且增长频率加快[12]!超强地震显现,<font COLOR="#CC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加上1月12日发生的海地7.3级地震,共释放出约450,000 吨TNT当量的能量,比之前(近30年)最高能量的2倍还多[13]。
地震死亡率随着时间线的推移而呈现出相当大的增长,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但人口增长率跟死亡率增长并不匹配。<font COLOR="#CC年世界人口是16亿,<font COLOR="#CC年是67亿,增长了4倍。<font COLOR="#CC-1910年平均每起地震[注:均指年度内造成重大死亡的地震]死亡约5,000人,当然这只是一个不严格的估算。<font COLOR="#CC-2008年,平均死亡人数达到了40,000人,这意味着增加了8倍,是同期人口增长率的2倍。不仅死亡率增长,而且随时间线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例如,平均死亡人数达到25,000用了约70年,而用了不到40年接近5万大关。此外,<font COLOR="#CC-2008年有593,680人死亡,而且其中90%发生在<font COLOR="#CC年以来,但高达88%是发生在<font COLOR="#CC-2008年的短短10年内!这表明地震的频率或强度,或者两者都在增加[14]。
超过80%的海啸是由地震引起的,最危险的区域是那些地震高发区,即地壳板块接合、碰撞、下沉之处[15]。<font COLOR="#CC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域发生里氏9.1级强烈地震,为有仪器记录以来的第三强震[注:第一强震为<font COLOR="#CC年智利<font COLOR="#0B级地震;第二强震为<font COLOR="#CC年阿拉斯加<font COLOR="#0B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超过14个国家逾23万人死亡,沿岸海浪高达30米[16]。自从20世纪开始以来,全球总计有911次海啸记录在案(平均每年9次),98次海啸波峰在1~5米,6次远距离海啸波峰超过5米、波及范围超过5,000公里。太平洋地区海啸出现频率最高,20世纪77%的海啸出现在太平洋地区,9%在地中海,10%在大西洋,4%在印度洋[17] 。
Smithsonian机构按年例举了最近火山爆发的情况[18]。《火山世界》(Volcano
World)网站例举了540座火山,其中183座在过去的<font COLOR="#CC年之内已经爆发过[19]。
地震由震级来度量,震级越高,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就越大,火山亦如此。火山喷发中,危险性最大的就是爆炸性喷发,其中最大的灾害是喷发柱,因此,科学家现在习惯于用喷发物总量与喷发柱高度来衡量火山释放的能量,这种量度通常被称为火山爆发指数(VEI,
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VEI每增加1个单位,其释放的能量就增加近1个量级,而其喷发周期也将相应延长[20]。
VEI=8(相当于10.3级地震)的喷发如63万年前黄石火山(Yellowstone),那是已知的最大的喷发。
VEI=7(相当于9.8级地震)的喷发上一次是<font COLOR="#CC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Tambora),像这样的喷发,大致千年一次。
VEI=6(相当于9.3级地震)的喷发上一次是<font COLOR="#CC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Pinatubo),像这样的喷发大致百年一次。
VEI=5(相当于8.7级地震)的喷发如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Vesuvius)),像这样的喷发,大致10~30年有一次。
VEI=4(相当于8.2级地震)的喷发如皮贝利(Pelee)火山,像这样的喷发,大致3-5年有一次。
<font COLOR="#CC-2008年,火山爆发指数(VEI)在1级(相当于6.6级地震)以上的火山活动天数持续上升[21]。George
Ure在《城市生存》网站贴出了一个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图表,通过使用最近爆发的日期数据,George
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183座活跃的火山中现在有多少是活跃的[22]。
埃德加.凯西[23]有不到20份解读涉及到了地球的变化,其中几个确实提及在世纪转变时期整个地球面临着巨大的地震和洪水的灾难[24]。凯西将这些地球的改变看作是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分娩的阵痛”[25]。
“当我们观察到长期潜伏的Vesuvius
火山或Pelee火山开始爆发,三个月后的南加州海岸将会有猛烈的地震发生,地震会导致从犹他州的盐湖城至内华达的南部地区均为洪水吞没。”(READING
“美国的西部将会断裂;日本的大部必须没入海中;欧洲的上部会在眨眼间改变;陆地将于美国东海岸升起;南极和北极圈的剧变将导致Torrid地区的火山爆发,地轴会转动…”(READING
维苏威火山(Vesuvius)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海拔1,281米,是欧洲大陆唯一的活火山,发生过几次欧洲最大的火山喷发。公元79年的喷发是最著名的一次,摧毁了整个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古城[26]。自从上次喷发(<font COLOR="#CC年),尽管它已沉睡了60多年,但科学家担心下一次大喷发的严重程度可能会与公元79年的那次接近[27]。
皮贝利火山(Pelee)位于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岛上,上次喷发是在<font COLOR="#CC年,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严重的火山灾难,当时摧毁了城市圣皮埃尔[28]。
(Windstorm)
[注:Tornado(龙卷风):
在陆地上的;Hurricane(飓风):
在海洋上的,是指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Typhoon(台风):
一般是在西部太平洋的气旋是最常用的;Cyclone(气旋): 是指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
以绝对数量计算,美国的龙卷风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超过1,000起;加拿大居第二位,每年在100起左右,两国加起来占据了世界龙卷风的绝大多数!其它经历较频繁龙卷风的地区包括北欧、西亚、孟加拉、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沿海、南非和阿根廷[29]。
自<font COLOR="#CC年有记录以来,尤其是自<font COLOR="#CC年数量翻番以来,美国的龙卷风数量程快速增加趋势[30][31]。
(Hurricane)
发表在<font COLOR="#CC年《Natur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中,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飓风的破坏力增加了1倍,该篇文章援引的统计结果表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飓风次数明显在增加[32]。
7、干旱与洪水 (Drought
<font COLOR="#CC-2007年,干旱和洪水事件,每年都有很大变化,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不管是次数还是频率,都增长迅猛,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33]!
8、自然灾害
(Natural Disaster)
世卫组织(WHO)的EM-DAT数据显示,地震(Earthquakes)[注:地震引发的海啸仍归为地震灾害]、火山(Volcanoes)、风暴(windstorms)、干旱(Droughts)、洪水(Floods)、滑坡(Slides)、流行病(Epidemics)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总次数呈指数级增长趋势,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上升迅猛[34]!
9、小结 (A
银河对齐效应,使得整个太阳系星际气候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地球不可避免受其影响,这是主因。其次,人口增长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使得地球环境不断恶化。最近几十年,地球活动明显加快。
全球变暖加剧,短短几十年,许多地区就升温了近2度。匪夷所思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最少的整个北极周围地区竟然升温幅度最高,全部升温达2度,比其他地区高得多!变暖使得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现在的北极冰川已严重变薄,预计至<font COLOR="#CC年北极夏季的冰川将完全消失,势必严重影响海洋气流及整个大气环境。这又如何能用人类活动解释得了?要知道,不止是地球,火星也在全球变暖,火星南极冰帽正在融化,高达50%的冰层地貌受到侵蚀。火星上可没有工厂和汽车来排放二氧化碳吧!
近30年来,平均每年8级以上地震约为1次;7级以上地震约为15次。所以,8级以下就不用特别关注了,平均每年有15次,已属常见。值得关注的是8级以上地震,<font COLOR="#CC-1989年总计4次;<font COLOR="#CC-1999年总计6次;<font COLOR="#CC-2009年总计13次,是90年代的2倍,是80年代的3倍!那<font COLOR="#CC-2020年呢?所以,未来发生8级以上强震及9级以上超强地震的可能性非常高,要十分警惕!要知道,超过80%的海啸是由地震引起的,强震引发的海啸破坏力惊人,<font COLOR="#CC年印尼9.1级超强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超过23万人死亡。
过去的<font COLOR="#CC年之内爆发过的火山,总计有183座,火山爆发指数(VEI)在1级(相当于6.6级地震)以上的火山活动天数持续上升,最近几年活跃的火山明显增多!应该予以特别关注的是2座:维苏威火山(Vesuvius)[注:欧洲大陆唯一的活火山]和皮贝利火山(Pelee)[注:<font COLOR="#CC年的喷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严重的火山灾难]。因为凯西曾在预言里把这2座火山视为一个标志,预言说“Vesuvius或者Pelee火山开始爆发三个月后,南加州海岸将会有猛烈的地震发生,地震会导致从犹他州的盐湖城至内华达的南部地区均为洪水吞没。”
美国的龙卷风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超过1,000起,自<font COLOR="#CC年数量翻番以来,龙卷风数量快速增加,特别是近几年,龙卷风次数明显高企,连创记录!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飓风次数也在明显在增加!
地震(Earthquakes)[注:地震引发的海啸仍归为地震灾害]、火山(Volcanoes)、风暴(Windstorms)、干旱(Droughts)、洪水(Floods)、滑坡(Slides)及流行病(Epidemics)等自然灾害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相互之间彼此影响,引起连锁反应。我们都知道气象学中有蝴蝶效应,如果每一种灾害都在增加,所有的灾害叠加在一起形成共振,那会呈现怎样的蝴蝶效应呢?这就是我们在WHO的自然灾害统计图中所看到的,灾害次数呈指数级增长!!!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蝴蝶效应,连锁反应,指数增长,你觉得未来10年地球的日子会怎样?想象一下吧!
&#到底会发生什么_系列[03]地球的变化(二) 地球磁场
在上篇文章《地球的变化(一)》中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十年,以地震、火山、洪水、干旱、龙卷风等为代表的自然灾害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连锁反应、蝴蝶效应、指数增长,预示着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大灾难。这种地质和大气环境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地球内部活动在加剧。由于地球内部深达数千公里,在目前来讲,直接测量和观察地球深部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反应地球内部活动的地球磁场都有怎样的变化。
1、磁极移动 (Magnetic Pole
2、磁场翻转 (Magnetic Field Reversal)
3、地磁抽搐 (Geomagnetic Jerks)
4、磁层变化 (Magnetosphere Change)
5、地磁来源 (Origin of Earth's Magnetic Field)
6、小结 (A Summary)
1、磁极移动 (Magnetic Pole
磁极与地极 (Magnetic
Pole & Geographic Pole)
[注:本部分作为理解磁极移动的背景知识]
地球的磁极(Magnetic Pole)与地极(Geographic
Pole)并不重合,之间有11.5度的夹角[01]。
地理北极(North Geographic Pole)是北纬90度的点,在大多数地图中都将此标注为北极,非常接近地球旋转轴(rotation
axis)穿过地表的点[02]。
北磁极是地球表面上磁场垂直向下穿过的点,现在的位置在北极加拿大(Canadian Arctic)
在北半球磁场垂直向下,南半球磁场向上。这意味着在加拿大北极(Canadian
Arctic)的磁极实际上是“南极(south magnetic
pole)”。然而,由于长期习惯和它的地理位置,就被称作北磁极(North Magnetic Pole)了[04]。
磁极移动 (Magnetic Pole
北磁极不断地沿一个没有规律的路径来回移动,每天高达80公里或更多。磁极点的记录位置,实际上是其每日来回移动的平均值,这种游荡(wander)是由磁场的波动造成的。因此,某个年份的北磁极位置其实是一个平均值,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05]。
北磁极位置的第一次记录是在<font COLOR="#CC年,罗斯爵士和他的船队在寻找冰封的(ice-bound)西北航道时发现并记录下来的。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古磁学家(paleomagnetist)
Joe Stoner说,从<font COLOR="#CC年初次发现到<font COLOR="#CC年最新测定,在整个20世纪里,北磁极(NMP)移动了惊人的1100公里[06]。
从<font COLOR="#CC年左右开始,北磁极移动速度加快,现在超过了40公里/年。以目前的速度和方向,约在50年内就会移动到西伯利亚(Siberia) [05]。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font COLOR="#CC年,在阿拉斯加,冬季平均气温上升5度,夏季平均气温上升10度,年平均气温升高达7度。没有其它地方正在经历比阿拉斯加更惊人的升温变化[07] 。
<font COLOR="#CC年磁南极(South
Magnetic Pole)第一次确定位置,当时在南极大陆上[08],由于每年移动10-15公里,现在已经移动到南部海洋里了[09]。
2、磁场逆转 (Magnetic Field
地球磁场沿着旋转轴有一个近似的偶极子形状,像一个条形磁铁,有南北磁极,这是正常情况。但有时磁场会转换极性,北磁极与南磁极逆转,磁场变成相反的状态,这个过程有好几个名字,其中“磁场逆转(magnetic
field reversal)”、“极性转变(polarity transition)”是最常用的[10]。
基于热剩磁(TRM, Thermoremnant magnetism)方法[11],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过去<font COLOR="#CC年内北磁极在地图上的位置,在过去的<font COLOR="#CC年内,北磁极仅仅是在北极附近徘徊。然而,北磁极所做的不仅仅是数千英里徘徊旋转。过去有许多次南北磁极完全逆转,熔岩和火山灰沉积物通常包含这些逆转的热剩磁性记录(thermoremnant
magnetic records)。
证据表明,过去<font COLOR="#CC亿年内发生了超过400多次逆转,平均约70万年一次。然而逆转时间不固定,从少于10万年到数千万年不等。在最近的地质时代里,平均每20万年出现一次逆转,但最后一次逆转发生在78万年前[10] 。对人类而言,逆转不会很快发生,因为得需要<font COLOR="#CC-8000年才能完成一次逆转。地球磁场的减弱被认作是逆转临近,在过去的<font COLOR="#CC年里,磁场已逐步弱化,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发生逆转[11]。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容忽视,但许多研究者相信这种弱化不会持续反而会强化,因为过去发生过多次[10]。
3、地磁抽搐 (Geomagnetic
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 [注:本部分是理解地磁抽搐的背景知识]
地球表面很多地方,指南针仅仅大致指向北方。这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形状复杂,仅在少数地方指南针准确指向北方[12]。指南针与磁场的水平分量(horizontal
component),在磁北(magnetic north)的方向上排成一线。真北(true
north)是从某处指向地理北极(north geographic pole)的方向[13]。
磁北和真北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许多人认为指南针指向北磁极(North Magnetic
Pole),这是不对的。如果你跟随指南针行进,最终可以到达北磁极,但走的不是最直接的路线[13]。
磁场的不断变化导致磁偏角也随时间改变,有的地方磁偏角的变化非常大[13]。美国国家气象局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OAA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描绘了<font COLOR="#CC
-2010年的磁偏角曲线[14],并做成动画(Movement of Magnetic
Declination)[15],非常直观。
地磁抽搐 (Geomagnetic
从<font COLOR="#CC-2008年英国Lerwick、Eskdalemuir和Greenwich-Abinger-Hartland天文台的磁偏角变化率曲线图中可看出,在长期变化中有几次趋势变化,特别是在<font COLOR="#CC、<font COLOR="#CC、<font COLOR="#CC
和<font COLOR="#CC年。这些突然的变化被称为抽搐(jerks)或脉动(impulses),目前原因不明,当然也无法预测。但可以发现一个趋势:抽搐的频率加快,特别是<font COLOR="#CC年之后[16]。
4、磁层变化 (Magnetosphere
磁层(Magnetosphere) [注:本部分作为理解磁层变化的背景知识]
磁层是一个天体周围受其磁场控制的空间范围。地球磁层是来自太阳风和地球电离层的等离子受地球磁场影响而形成的腔体。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使得地球的偶极磁场变形,白天的那面(朝向太阳),磁力线被压缩,而夜晚的那面(背向太阳),则被拉伸形成一个长长的像彗星一样的尾部。朝向太阳的那面,磁层向外延伸约10
个地球半径的距离(在静态下)
;而在背向太阳那面,磁层则延伸有几百个地球半径的距离。磁层包含各种大型区域,其组成、能量、等离子体密度均有所不同。占据这些区域的等离子体来源有两个:太阳风和地球电离层。这两个来源的相对贡献,因地磁活动水平的不同而异[17]。
地球磁层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结构,随着太阳风动态压力(dynamic
pressure)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方向的变化而急剧变化。从太阳风中吸收的一些能量直接驱使产生各种磁层变化,而一些存贮在磁层尾部(magnetotail)的能量,则随后在亚暴(substorms)中释放。这种能量从太阳风转移到磁层的主要方式,称为“重联(reconnection)”
磁层变化 (Magnetosphere
日本国家情报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NICT)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实现了对磁层的实时模拟,输入参数是由ACE卫星例行观测获得的实时太阳风和星际磁场数据。地球磁层受太阳风的影响呈周期性变化,目前尚未发现有异常[18]。[注:关于此部分将在《太阳的变化》中详细探讨]
5、地磁来源 (Origin of
Earth's Magnetic Field) [注:本部分作为背景知识]
地球磁场必须不断地补充能量,否则它与太阳风、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它衰退并最终消失。因此,在地球中心或接近中心的地方必须存在一个产生地磁场和能量源的机制[19]。
有很多假定的机制来解释磁场是如何产生的,但目前认为可信的只有一个,即地球类似一个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要了解一个发电机对地球而言是如何工作的,我们需要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是由多层组成:薄薄的地壳(thin
outer crust)、硅酸盐地幔(silicate mantle)、外核(outer core)和内核(inner
core)。温度和压力在地球内部随深度而增加。地核和地幔边界的温度大约4800
摄氏度,足够使外核以液态存在。再往里压力增加,因而内核是固体的。地核(core)主要成分是铁以及少量较轻的元素。外核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对流而不断运动,从而产生电流和磁场[20]。然而,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地球深部,直接测量和观察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现有的磁场知识相当先进,但关键问题是,对于螺旋星系、恒星和行星这样的天体而言,磁场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个谜团,太复杂了[21]。
6、小结 (A
<font COLOR="#CC-2001年,北磁极(NMP)朝西伯利亚方向移动了惊人的1100公里。
<font COLOR="#CC-2008年,英国天文台的磁偏角发生了几次抽搐(jerks),原因不明。
<font COLOR="#CC年之后,英国天文台的地磁抽搐 (geomagnetic
Jerks)频率加快。
<font COLOR="#CC年左右开始,北磁极移动速度加快,现在的速度超过40公里/年。
<font COLOR="#CC-2005年,在阿拉斯加,冬季平均气温上升5度,夏季平均气温上升10度,年均升温高达7度。
20世纪70年代,似乎是个标志性时间,此后,地磁抽搐频率加快、磁极移动速度加快、阿拉斯加升温迅速!在《地球的变化(一)》中也有个非常明显的20世纪70年代标志,之后,干旱和洪水不管是次数还是频率都增长迅猛;20世纪70年代之后,自然灾害发生的总次数增长迅猛!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从70年代起,地球的活动开始加剧。
磁极逆转会发生吗?对目前的人类而言,逆转不会很快发生,除非受到某种外界因素的强烈影响,因为完成一次逆转得需要<font COLOR="#CC-8000年。在过去的<font COLOR="#CC年内,北磁极仅仅是在北极附近徘徊。
那地极会发生移动吗?下篇文章《地球的变化(三) & 极移》里将探讨这个问题。
&#到底会发生什么_系列[03]地球的变化(三) Zeta极移
在上篇文章《太阳系的变化(二)-百年历史》中,我们了解到了地球、太阳系其它行星都在经历着巨大变化,这一切并不是太阳造成的,而且太阳本身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异常。那么,这会是ZetaTalk(齐塔人之声)提及的X行星造成的吗?Zeta的极移会发生吗?本篇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对Zeta提到的几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看看Zeta言论的可信性有多高。
1、Zeta的X行星
2、Zeta的极移
3、Zeta的极移引发的灾难
4、Zeta的X行星引起的变化-讨论
6、对Nancy Lieder的质疑
1、Zeta的X行星
关于ZetaTalk(齐塔人之声)资讯请见其官方网站:
ZetaTalk中文翻译
关于Zeta的X行星路径图请见:
(planet-x-path )
(3) 关于反驳ZetaTalk的文章请见: (Nancy Lieder's "Planet X" does not exist)
Zetas(齐塔人)是一个比地球人类进化得多的外星智慧,ZetaTalk(齐塔人之声)是关于Zetas资讯的官方媒介。
“我们齐塔人,比人类进化得更多,知识更渊博” (GLP Live, )
“我们在第四密度,在这里帮助属于第三密度的地球进行转变。” (GLP Live, )
“所有的第三密度的文化都着等同于钱的某种东西,但我们的文化已进入了第四密度“为他人服务”的境界了,所以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 (GLP
ZetaTalk称,X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的4倍,质量是地球的23倍,重力约是地球的1.5倍[01]。
经计算可知,X行星的体积约是地球的64倍,密度大约只有地球的1/3
“孪生太阳(the Sun's binary
twin),即一个未被点亮的太阳,大约是太阳到冥王星之间距离的18.74倍。它在X行星出现,并沿抛物线穿过太阳系的方向上。”(GLP
Live, )“若干世纪以前,X行星在它的两个焦点(太阳和孪生太阳)间的中点处(mid-point)开始飞驰,离我们大概是18.74个太阳到冥王星(Pluto)的距离。直至2003年初以很高的速度冲进太阳系。因排斥力的作用,它才又慢慢围绕太阳运行了。”(GLP
“行星x在2003年进入了内太阳系。” (Newsletter 166,
)“X行星的直径是地球或者金星的4倍大,目前大致在金星距离地球那么远的位置上。”(GLP Live
“X行星每3657年过境一次。” (GLP Live )
2、Zeta的极移
ZetaTalk(齐塔人之声)认为X行星(Planet
X)会引起地球极移,并给出了X行星在<font COLOR="#CC年6月时的天文坐标(astronomical coordinate)
[03],声称<font COLOR="#CC年3月就变得肉眼可见[04]。极移的最初时间是<font COLOR="#CC年,后来改为<font COLOR="#CC年。现今许多人认为Zeta的极移实际上是指<font COLOR="#CC年。
“NASA对于极移的时间是没有线索的。他们不断地尽力估算X行星的轨道以及速度,但每次都完全弄错了。唯一能做出正确预测的人是我们(齐塔人)自己。”(GLP
“在1995年,南希.耐得就收到了来自齐塔(Zeta)网状星系的讯息,是关于一个物体会穿过我们的太阳系,引起极移,并且导致人类的毁灭。最初的毁灭日期是在2003年。2003年到来又逝去后,齐塔人的讯息又得到了重新解释,揭示说2010年,而非2003年将标志着我们称为地球的生命的终结。”
(Newsletter 166, )
“直到最后几周显露出来才能知晓日期的,没有确定的极移日期。” (GLP Live
ZetaTalk认为X行星是高磁性(highly
magnetic)的,与引力相比,磁力是个更大的影响因素[02]。ZetaTalk认为X行星通过其磁场对地球磁场的影响而引起地极极移[05]。
“最后几周的近距离接触中,地球被一个强大的磁场抓住,自转减慢并停止下来,地球被X行星牵拉得更加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几乎是3000万英里。”
(GLP Live )
“两者(X行星和地球)磁场的相互冲突和融合对于地球而言意味着现在地球不仅仅有着一条转矩和一个抖动,X行星会对附近形成欺压,并最终取代太阳的影响力。它会取代太阳磁场的主导地位,再加上增加270度的滚动,就会将自己的北极直接指向地球,并导致极移开始。”
(Newsletter 169, )
“极移过后,地球的磁极点和地理极点与过去相比只会有很小的不同,因为未来地球将会有比今天更强的地轴倾斜度。” (GLP
“X行星的居民不会经历由于过境地球造成的任何的动荡。X行星是欺压性的磁体,而地球是其路边的一个废弃物而已。” (GLP Live
3、Zeta的极移引发的灾难
“在极移后的两年之类,海洋将会上涨到大约比今天的海平面高675英尺(约200米)。” (GLP Live
“我提供了一份(当前世界地图的)675英尺等高线图以及一份显现于极移后的新地图作为直观的指导。” (Newsletter,
“极移的时刻会见证全球所有的地方参与了9级的地震,以及与今日人类所经历的飓风相同力度的飓风暴。所有的海岸都要经历海潮泼溅冲刷。”
(GLP Live )
“由于地震范围是全球性的,地震是里氏15级。地震震级不仅仅按照摇动的力度来衡量的,而且是按照所影响的地区来衡量的。然而,用实际的术语来说,震级对于特定的地区等于9级。”
(GLP Live )
“在极移期间,X行星离地球仅1400万英里,其尾部就会拍打地球,落下冰雹般物体和红尘。” (GLP Live
“极移后,地球将会经历火山灰阴霾,我们说过这将持续25年并逐年减弱。” (GLP Live
4、Zeta的X行星引起的变化-讨论
在开始探讨之前,先了解一些数据(以下均是大约数字):
X行星与地球比较:直径4倍,体积64倍,质量23倍 [01]
海王星与地球比较:直径4倍,体积58倍,质量17倍 [06]
土星与地球的比较:直径9倍,体积764倍,质量95倍 [07]
木星与地球的比较:直径11倍,体积1321倍,质量317倍 [08]
太阳与地球的比较:直径109倍,体积130万倍,质量33万倍 [09]
经计算可知:
土星与X行星比较:直径2倍,体积12倍,质量4倍
木星与X行星比较:直径4倍,体积21倍,质量14倍
太阳与X行星比较:直径27倍,体积2万倍,质量1.4万倍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X行星大小与海王星差不多,直径和质量都比土星、木星小,与太阳比更小。
下面就Zeta的一些观点,进行讨论。[注:关于X行星存在与否,本文不作讨论,仅就ZetaTalk的一些观点进行探讨,从侧面分析一下ZetaTalk言论的可能性。]
(1) 太阳的迷惑 (Solar Confusion)
“早在2002年的上一次太阳大爆发之时,他们(NASA)就宣布这一次的太阳周期会更加猛烈。随后由于X行星开始把自己的南极指向太阳,使太阳黑子的活动趋于平静,因为它的南极是磁子的吸入口(磁子从本质上将就是磁性的),太阳进入了沉睡期。一个接近260天的记录里没有太阳黑子活动。”(Newsletter
“过去两年里,太阳黑子的大部分已经不见了。它们的消失无踪是将近10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甚至使按季节观察太阳的观察者大为震惊。”(Newsletter
“我们说过,太阳黑子就是磁风暴,X行星的S极是磁子的吸入口,因此当X行星的S极正对太阳时,它将对太阳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本太阳周期内黑子稀少的原因。”
(GLP Live )
在《太阳的变化》和《变化的趋势》两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font COLOR="#CC年,本来预计会达到11年太阳活动周期的谷底,但这个周期末期延长了15个月以上。<font COLOR="#CC-2009年,创造了太空时代的记录:低黑子数、弱太阳风、低太阳辐射,超过2年没有明显的太阳耀斑。使得对第24太阳周期(Cycle
24)的预测也被迫延后,太阳活动峰(Solar maximum)预计<font COLOR="#CC年到来。”这就是Zeta所提及的沉睡期。那么X行星有多大能耐能使太阳活动平静呢?我们先看一下对比。太阳黑子往往以群组的方式出现,已观测到的最大的太阳黑子直径可达地球直径的20倍[10]。X行星直径是地球的4倍,为最大黑子的五分之一。太阳的体积是X行星的2万倍,质量是X行星的1.4万倍。你觉得有多大可能X行星会使黑子或黑子群的活动趋于平静呢?又有多大可能对太阳产生显著影响呢?
“NASA一直把太阳当做由X行星引起的地球变化的主要借口。该借口已经被策划了几十年,甚至在目前的太阳活动周期开始之前的200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就宣布这次太阳活动周期将是人类记忆中最剧烈的一次。起初,预计太阳最大爆发会在2011年到来,但又合宜地移至了2012年,以配合记录洪水的书籍和兜售末日日期的2012电影。然而,太阳拒绝合作。太阳黑子是几乎不存在的,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ME)也微乎其微。然而,美国宇航局按照计划编造出了恐慌的故事,声明如果太阳不守规矩,美国的基础设施可能发生事故。但是太阳继续沉睡。美国宇航局沮丧不已,现在被迫承认太阳睡着了。”(Newsletter
在<font COLOR="#CC年,不止是NASA,包括其它研究机构,如果是根据<font COLOR="#CC-2000年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规律来做预测,都会得出第24太阳活动周期可能在<font COLOR="#CC年达到高峰的结论。但是本来<font COLOR="#CC年就该达到第23太阳活动周期的谷底,但这个周期末期延长了15个月以上(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所以预测高峰也需要相应延长,合情合理。另外,NASA预测的活动高峰是在<font COLOR="#CC年5月左右(见《太阳的变化》),而不是<font COLOR="#CC年。你觉得NASA是为了配合2012才推移预测的吗?Zeta将X行星引起极移的时间由<font COLOR="#CC年“合宜”地移到<font COLOR="#CC年又如何解释呢?Zeta说是当时是为了测试政府而说的善意的谎言,你信吗?你觉得“比人类进化得多,知识更渊博”的外星智慧,有必要通过谎言来测试政府吗?Zeta的极移是否是另一个善意的谎言呢?
(2) 北磁极迁移 (N Pole Migrating)“由于遭受了X行星北极的压力,地球的磁气圈(magnetosphere)在弯曲,将北磁极推向西伯利亚。”(Newsletter
“磁场的合并在2009年发生过,地球的南极不时地丢失,同时,地球北极的磁极却在移动!”(Newsletter 169,
在《地球的变化(二)-地球磁场》中我们了解到“从1831年初次发现北磁极(NMP)位置到2001年的最新测定,在整个20世纪里,北磁极朝西伯利亚方向移动了1100公里。从<font COLOR="#CC年左右开始,北磁极移动速度加快,现在超过了40公里/年,以目前的速度和方向,约在50年内就会移动到西伯利亚。”<font COLOR="#CC-2001年的北磁极就一直就是朝向西伯利亚移动的。而齐塔人之声称X行星在<font COLOR="#CC年才开始进入太阳系。你认为是X行星将北磁极推向西伯利亚的吗?
Zeta关于X行星引起的变化还有很多,本文就不作探讨了,列举一些请自行分析。
(3) 地球抖动 (Earth Wobble)
“地球的抖动从2004年X行星靠近的时候就开始了,现在持续变得越来越猛烈了。地球每天自传时其北极被推离,并把自己的北极朝向了太阳和邻近的X行星。”
(Newsletter 173, )
“太阳是主导性磁场,其北极点指向地球。X行星是另一个主导性磁场,将把其北极指向地球。可怜的地球每天摆动着自己的北极和南极点,将之展现在太阳和X行星面前,试图取悦两位‘主人’。”
(Newsletter 183, )
(4) 磁气圈变化 (Magnetosphere Changing)
“X行星正在扭曲地球的磁气圈,不时地使地球南极逃遁,或者用一阵磁子猛烈轰击地球。”(Newsletter
“磁气圈显示了地球南极磁场丢失情况;或者来自X行星北极磁场方向的磁粒子(磁子)冲击的迹象;还有磁子流往错误的方向移动造成的扭曲。”
(Newsletter 181, )
(5) 月球轨道 (Moon Orbit)
“过去已经注意到了这点,2005年的时候,月球的轨道明显倾斜了。”(Newsletter 186,
“自从X行星来到内太阳系中,开始离开太阳向外围逝去,月球已经极度倾斜了。月球为了避开围绕着地球中间和黄道处拥挤的粒子磁场,轨道已经倾斜了。”(Newsletter
(6) 地球公转 (Earth's Revolution)
“地球于2003年末就在其公转轨道上停止不动了。”(GLP Live
Zeta对极移的描述可以说很细致,其主要论调就是X行星闯入太阳系,由于磁场很强,因而对太阳、地球都有很大影响。翻来覆去,基本上都是用磁力来解释各种变化。齐塔人(Zeta)自称比人类进化得更多,知识更渊博。但其对地球磁极移动及太阳活动低谷的分析,却让人大跌眼镜。对NASA抨击不断,似乎有很深的敌意,其言论倒像一个热血青年,而有失外星智慧的“科学性”。Zeta声称X行星<font COLOR="#FF年才闯入太阳系,从《地球的变化(一)
-自然灾害》中我们了解到,地球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种自然灾害的趋势快速增加了,X行星究竟对这趋势影响了多少?而且从《太阳系的变化》中,我们了解到,太阳系其它行星在20世纪70-90年代也在经历着非常大的变化。这说明在X行星闯入太阳系之前,地球和其它行星就已经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了,一定有更深刻的因素在影响。地球、太阳、太阳系所有行星都有着巨大变化,这远非一个X行星、Y行星能解释得了的。
6、对Nancy
Lieder的质疑
Lieder是Zeta资讯的通灵者。对Nancy Lieder的质疑已经有很多文章,例如《Nancy Lieder's "Planet X" does not
exist》等,下面仅作一些小结。
Lieder的X星
最早认为是彗星,后来改为行星(Nibiru)。详见《Nancy Lieder's
"Planet X" does not exist》。
Lieder对X行星轨道及太阳黑暗伴星的解释
黑暗伴星的概念最早在1983年就在《Nature》上提出了,另外有抄袭Andy
Lloyd黑暗伴星理论的嫌疑。详见《太阳系的变化-黑暗伴星》。
Lieder对地球自然灾害及地磁活动的解释
认为是X行星的强磁场导致,但是她对北磁极移动的解释明显是错误的。另外,地球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加快了,而X行星在2003年才刚进入太阳系。因此,地球变化的加快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所谓的X行星可能会影响这种变化,但绝非是主要原因。详见《地球的变化(一)-自然灾害》、《地球的变化(二)-地球磁场》。
Lieder与NASA
Lieder对NASA的言论强烈否定,看不到NASA也有其合理的一面。NASA是基于历史规律推测第24太阳活动高峰的到来时间,因太阳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太阳活动异常,因而预测相应推迟,属于合情合理。另外,Nancy
Lieder对北磁极移动的错误解释,对于一个极其先进的外星智慧来说,似乎是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据此,有理由怀疑Nancy
Lieder的动机以及其它资讯的真实性。详见《太阳的变化-太阳风暴》。
Lieder对太阳系星际气候的解释未对太阳系星际气候未做出合理解释,很显然X行星不可能导致所有行星气候的巨大变化,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详见《太阳系的变化-星际气候》。
Lieder对密度升级的解说
与《一的法则》中RA对地球密度升级的解释非常类似,只是发生时间两者差异很大(Zetas:极移之后约100年;RA:约2011年) ,不排除Nancy
Lieder(1995年开始)有抄袭《一的法则》(年)的嫌疑。详见《人的变化-通灵资讯》。另外一点不同是,认为升级之后地球上的第4密度人全部变为与混血人(地球人与Zetas),众多资讯表明地球人类来源并不同,为什么都要成为与Zetas混血的人呢?因此Zetas很可能是个负面实体,有着很强的目的性。
Lieder的通灵
真正的通灵,对管道(作为通道的人)的身体状态有一定要求,而且通灵不能太频繁,以免能量透支。例如Edgar
Cayce因过于频繁而身体不支去世,Carla因能量消耗较大而减少每月通灵次数,而Nancy
Lieder以老弱病体竟然每周通灵那么多信息,因而有理由怀疑她的信息来源。详见《人的变化-通灵资讯》。
总之,Nancy Lieder的通灵状态值得怀疑,其通灵信息的可靠性存在很大问题。另外,如果其信息来源均出自与Zetas的通灵,那么,Zetas极可能是个负面实体,潜藏着很深的目的。
(作者:localking001;博客:)&
近期博文:&&&
本周精选个股与私募个股传闻&…
(转)"双面"高盛“三屠”资本市场&Goldman
Sachs Admit Manipulations…
(转)华尔街下一步攻击计划大揭秘下【关于中国】…
每股一图600287江苏舜天:&# or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