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病用什么药?瓜秧得这病啥症

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几种病害解刨_农药应用_191农资人 - 农技社区服务平台
查看完整版本: [--
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几种病害解刨
茄子主要病害防治 一、茄子灰霉病 1.症状茄子叶、茎、果均可受害,以果实发病最重。 成株期叶片发病, 由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病斑初呈水渍状,边缘不规则,后呈浅褐色至黄褐色。染病的花瓣、花芯等落到叶面或枝杈上,可形成圆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上有浅轮纹。病叶干枯后高湿度下可产生灰褐色霉层。病枝易折断,也可形成霉层,果实发病,多在结果期危害门茄对加茄,在幼果顶部或蒂部附近形成指肚大小的褐色水渍状病斑。病部凹陷腐烂,暗褐色,表面生有黑色霉层,叶上病斑形状和番茄上相似,颜色较深汪茶褐色。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由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引起。 在温度20℃左右、湿度在90%以上时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在冬春温室和大棚的低温、高湿环境、连茬地、密度大、植株徒长、光照不足、棚室内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施氮肥过多,低洼潮湿处发病均较重。病菌在病残体或土表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靠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传播。 3.防治方法 参照番茄灰霉病 二、茄子绵疫病 1.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受害多以下部老果较多,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果实内部变黑腐烂且易脱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最后干缩成僵果。叶片被害,病部水浸状,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扩展极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病部组织干枯。花被害;常在发病盛期,呈水浸状褐色湿腐,向下蔓延,常使嫩茎变褐腐烂,缢缩以致折断,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幼苗受害,常发生猝倒现象,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辣椒疫霉属真菌浸染所致。在高温(28~30℃最适)、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密、定植过迟、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长果型品种发病较重。特别是在结果期、雨后暴晴,最易发病。在保护地湿度大,植株上有水(侵染水),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气温25~35℃条件下,发病较迅速。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为害。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病害高发地区一般选用圆茄型,选择较高地势栽培。及时清除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性。与瓜类、豆类等蔬菜实行3~4年轮作。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药2~3次。三、茄子生理性病害 (一)果形异常 矮胖果、下部膨胀果,都是果形弯曲的劣果。茄子劣果与植株的的营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激素、土壤、肥料等都对果形异常又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形有不同的影响。 使用2,4-D处理很容易产生矮胖类型的果实。稀浓度的羟甲氯苯氧乙酸钠容易产生果实长度短缩的劣果,采用番茄灵处理后的果形较好。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注意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浓度。要注意土壤水分,土壤较干燥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朵会产生石果,土壤稍微干燥时用植物激素处理则容易产生矮胖果,在湿度适中或湿度较高时生长的果实较好。 肥料对果形有明显影响。在铵态氮过多的情况下,会产生矮胖形劣果,这多是由于果实膨大受到阻抑的缘故,切开果实可看到果顶部分变黑的现象。从外表看,与尾腐病的病果完全不同。在铵态氮过多的情况下,果实变黑是由缺钙引起的,钙不足时,也容易产生矮胖果。钾不足时果实膨大也会受到显著影响,因此要供给足够的钾。一氧化碳的影响。一氧化易使果实膨大受到抑制。严重的时候会产生石果。受害轻的也会产生果形异常,要注意热风炉的使用,避免出现不完全燃烧。 (二)茄裂果 1、症状 果实部分发生开裂称为裂果。严重的茄裂果开裂的部位大多从花萼以下开始,果实的果顶部、中腹部开裂的情况也有多种。2、发生原因 裂果在夏秋季的茄子栽培中发生较多。在白天高温、干燥,傍晚灌水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果实与枝叶摩擦,使果面受到损伤,灌水后果肉膨大,受损伤部分就很容易裂。由于温室中热风炉的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使果实膨大受到抑制时,果实的光泽会消失,如果给予过量的水分会出现裂果。虽然果实的果皮较硬,果肉吸收过多的分也会引起裂果。合理供水可减少和避免裂果出现。(三)僵果 1、症状 果实表面光泽消失,也称为无光果或呆果。发病轻的症状只表现在顶端或者在果实的某一面,发病重的整个果实全无光泽。开花后10天左右果实开始显著膨大时,如果植株向果实中输送的水分不充足,果实的光泽会消失,果实的膨大受到抑制,容易形成灯泡形的劣果。2.防治方法 为使根系很好地吸收水分, 土壤必须保存适当的含水量。4月份以后,温室中温度上升,水分的蒸发加剧,只灌少量水是不够的。土壤要求含有较多的腐殖质,才能提高有效保水力。注意保持根系的活力。果实过多会影响根的活力,地下水位上升也会使根的活力变弱。分布在地表的根系的活力常常由于土壤温度高低的变化,或者土壤温度的变化而衰退。土壤中虽然有水分,但如果植株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则容易发生无光泽果。阴雨天的翌日立刻转晴时要特别注意。阴雨天叶片的蒸腾很少,根吸水也少。急转睛天后温度上升蒸腾加快,根系失调,吸收的水分仍较少时,叶片就会出现缺水,引起叶片与果实争夺水分,就易产生无光泽果。出现这种情况,早晨必须在叶面上浇水。&& 保护地西葫芦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  &正&保护地西葫芦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等.在防治措施上,除严格控制温、湿度,合理浇水追肥,提高植株抗性能力外,还要根据各种病害的发生程度,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保护地西葫芦主要病害有病可发病。扩大到全叶。后期的白粉逐渐变为毒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菌核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并通灰白色,叶片变黄、于枯,有时在病病等。在防治措施上,除严格控制过栽培措施提高温度,降低湿度,控斑上产生小黑点。一般从老叶先发温、湿度,合理浇水追肥,提高植株制发病。发病初期可用百菌清烟雾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病菌主要抗性能力外,还要根据各种病害的剂熏治,每次667mz用45%百菌清靠气流传播,气温在16T-24T时发生程度,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烟雾剂200-25%,分堆均匀放置在易于发病。(一)病毒病西葫芦…番茄主要病害 &&
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在温室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低温、高温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病菌发生最适温度为18℃-22℃,相对温度在75%以上;温度内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田间温度大易诱发该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72%克露可湿粉剂6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间隔4-5天一次,连续2次。
番茄灰霉病&&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主要在植株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借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的伤口或衰老器官及枯死组织上侵入,工会花期是浸染的高峰期。
防治方法:温室浇水应当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注意节制浇水,防止结露;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时用50%速克灵可性粉剂2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如温室内温度较大,可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50克,采用喷雾和烟雾剂交替使用的方法,连续用药2次。
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产品病害,为真菌性病害,以菌丝体附在病残体、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麦皮上越冬。种植密度过大、浇水不当、通风透光不良时叶霉病易发生,且蔓延速度快。
防治方法:在种植前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棚,每亩次250克闷一夜;发病初期可喷施40%福星乳油倍或68.7%易保1500倍液,连续用药2次。
番茄病毒病&&番茄病毒病系番茄的一大主要病害,常见的有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黄花褪绿病毒。病毒一般在野草上越冬,种子和土壤中也都带毒,生长期通过蚜虫和农事操作接触传播,高温干旱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因此要做好防治蚜虫工作;发病初期用83增抗剂、病毒A防治1-2次。
辣椒主要病害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及生理病害等,其中某些病害不是由单一病原物引起的,如病毒病,其病原物达40多种。真菌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白绢病、白粉病、褐斑病、白星病、根腐病、菌核病、花腐病、黑霉病、黄萎病、黑斑病、立枯病、猝倒病、霜霉病等。   细菌病害有:疮痂病、软腐病、青枯病、细菌性叶斑病等。此外,还有根瘤线虫病及生理性病害(如日灼病、蒂腐病等)。   1.辣椒病毒病   防治方法①.辣椒地要选择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用高畦窄垄栽培。②.3年以后轮作,周围尽量少种或不种黄瓜、烟草。③.种子用10%的磷酸三钠消毒。④.苗期作好诱蚜防蚜工作,当幼苗出土后,用纱网小拱棚笼罩,并喷乐果一类农药消灭有翅蚜,防止传毒。⑤.发病初期,喷植病灵、病毒A、硫酸锌等。   2.细菌性病害   辣椒疮痂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性强的无病种株留种。②.温水浸种,方法是用冷水预浸4~5mm,再在52℃温水中浸30min,也可用1000μg/g链霉素或用种子重量0.1%的高锰酸钾(或20%细菌灵)浸种5min,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③.3年以上轮作。④.烧毁病残株,清洁田园。⑤.增施磷、钾肥。⑥.及时喷药,在发病前1周开始喷细菌灵,每0.5Kg对水2.5Kg或7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隔7~10d1次,连喷2~3次。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辣椒细菌性斑点病,俗称“落叶瘟”,是辣椒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如果在长期的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上的病斑不形成疮痂,而是迅速扩展为叶缘焦枯或在叶片上形成许多小斑点,之后引起叶片大量脱落。此外,重茬地、湿地、生长差的甲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参照辣椒细菌性疮痂病   辣椒青枯病   防治方法 ①.提早播种,青枯病一般6月上中旬发生,为了避免发病高峰期与结果盛期相遇,可提早播种期。②.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整地时,每公顷撒施石灰粉1500Kg左右,给土壤消毒。③.3年以上轮作,青枯病可为害多种茄科作物,凡前作是番茄、茄子、辣椒的,均不宜种辣椒。④.注意排水,青枯病菌可随水流传播,应用高垄窄畦栽培,注意及时排水,畦内不能渍水。⑤.整枝、松土、追肥等工作,应在发病期前完成,发病以后,特别注意不能松土锄草,如有杂草,只能用手拔除,以免伤根。⑥.发病前,用农用链霉素100~200μL/L或“401”500倍液灌蔸。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穴内及邻近土壤用20%的石灰水消毒,防止蔓延。   辣椒软腐病   防治方法 ①.诱杀烟青虫。②.辣椒生长中后期,及时喷施40%乐果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烟青虫蛀食果实,以免病菌侵入。   3.真菌病害   辣椒疫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培育无病壮苗。④.避免田间渍水,雨后及时清除发病中心。⑤.畦面覆盖地膜或稻草。⑥.节约用水,注意排水,控制田间湿度。⑦.药剂防治,可用25%甲霜灵或杀毒矾M8500倍液浇根和喷洒地面及叶片,每7~10d全株喷药一次,共2~3次。   辣椒菌核病   防治方法 ①.土块用福尔马林消毒,每㎡用其360ml加9~13.5Kg水,喷洒床土表面再用薄膜覆盖2~3d,揭棚后将土表扒松,使福尔马林全部挥发,15~20d后再播种。②.按种子重量的0.3%~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③.有机肥充分腐熟后使用。④.及时拔除中心发病株。⑤.注意大棚内通风换气,并控制浇水量。⑥.发病前后喷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的速克灵倍液,连喷2~3次,防治有效。   辣椒茎基腐病   防治方法 ①.降低地面温度,可在辣椒行间铺草,防止植株基部灼伤。②.开花结果期采用浸灌或浇水,不能浸灌,更不能久灌不排。③.发病前用五氯硝基苯1Kg,拌干细土30Kg,撒在茎基部周围,有抑制效果。   辣椒的白粉病   防治方法 ①.深耕翻土,深埋病菌,减少越冬病源。②.水旱轮作或3年以上轮作。③.选用抗病品种。④.干旱地区,以喷或浇水为好,既防病又节约用水。⑤.发病前即喷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倍液,20%粉锈宁乳油倍液,硫磺粉悬剂10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喷雾。   辣椒褐斑病   防治方法 参见炭疽病、灰叶斑病防治方法。   辣椒灰叶斑病   防治方法 ①.苗床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床土要消毒排苗地不能用发过病的旧床。②.苗床要通风透气,及时拔除发病植株。③.苗床中后期要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次,成株期可结合炭疽病同时防治。   辣椒枯萎病   防治方法 ①.实行三年以上轮作。②.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③.选用无病的种子和种子消毒。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浇根2~3次,每次间隔期7~10d.   辣椒炭疽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果留种,防止种子传病。②.药液浸种方法是用冷水将种子欲浸4~5min,在投入10%的硫酸铜溶液中5min,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③.选用抗病品种。④.防止果实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⑤.发病前后喷药2~4次,常用农药有50%托布津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   辣椒白星病   防治方法 参见辣椒炭疽病。   辣椒线虫病   防治方法:①.2~3年轮作或水旱轮作。②.选用抗线虫品种。③.使用杀线虫剂消毒,如在播种前2~3周用50%棉隆可湿性粉2.4Kg或90%原粉1.5Kg加水80Kg 喷于沟内或拌干细土40~50Kg施入沟内,上盖15~20 cm的表土并压实,这样可以将土中的线虫熏蒸杀死。在播种前4~5d松土,待毒气挥发后在播种。④.及时拔除病株销毁,防止传染&&&& 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
一、黄瓜霜霉病
  1.症状 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背出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型黄色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为霜霉属真菌侵染的病害,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囊直接萌发,生出芽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从温室黄瓜传到大田黄瓜,再从大田传播到夏秋黄瓜,然后再传播到温室黄瓜。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病菌产生的孢子囊需要83%以上的相对温度,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都需要有水滴或水膜。叶面干燥孢子囊不能萌发,2~3天中死亡,因此叶面的水滴或水蟆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如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温度调节不好,昼夜温差较大,容易使叶面出现水滴或水膜,就有利于该病菌的萌发和侵入。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是10~25℃,最适宜的温度为15~22℃,高于30℃时不适发病,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在有水的条件下,温度是该病发生迟早、轻重的主要因素。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新品种。如津研4号、津春2号、津杂2~4号、长春密剌及山东密剌等。 加强栽增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者喷施1:1:100的尿素和糖的混合液,提高功能叶片糖总含量,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   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使棚室内的温度升到45℃,最高不能超过48℃, 持续2小时后适当通风,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温度。闭棚前一天必须浇水,植株较高的可将生长点向下压低一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   ①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②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③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④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⑤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   ⑥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   ⑦5%百菌清或5%万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   二、黄瓜白粉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及叶面产生白色圆形粉状斑点,扩大后成片,长一层白色粉状物,并逐渐变为灰白色,叶片变黄后干枯死亡,不脱落。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为白粉菌科的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保护地栽培的地区,该病可常年发生。靠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温室传到大田,然后再传到温室。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白粉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5℃,超过30℃或低于10℃时病菌受到抑制。白粉病菌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广,湿度越大越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但是相对湿度低于25%时,病菌仍能萌发。在栽培管理中,如密度过大,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好,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湿度过大的地块,均容易发生该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津研2号、4号、津春2、3号、津杂1、4号、满园绿、碧春、春香等。 保护地熏蒸消毒。在定植前先用硫磺粉或百菌清烟剂消毒。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是每55立方米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如用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药250克,分放几处于傍晚点燃后密闭一夜,次日早上打开门窗通风。   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棚室内通风透光,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 药剂防治。   可选用40%福星乳油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农抗120生物制剂100PPm,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但有时也危害茎和瓜。子叶受害,初为水渍状,圆形或卵圆形凹陷斑,以后变为黄褐色斑,干枯。叶片初受害,产生针头大小水渍状斑,后变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色透明膜。病斑后期质脆,易开裂穿孔。茎及果实上病斑水渍状,近圆形,后变为淡灰色,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潮湿时,病斑上产生菌脓,并向果肉部分侵害,使果肉变色,腐烂,并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靠气流、灌溉水、雨水、昆虫、农事等传播,从气孔、水孔、伤口等处侵入。高温和高湿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重要条件。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在日平均温度12℃以下,湿度相对较大时发病重。栽培密度过大,磷钾肥不足,通风不良,低温高湿,重茬的地块发病重,低温多雨的年份发病较普遍且严重。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备用。   加强栽培管理。重病的地块实行二年以上的轮作,及时通风降湿、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50%DT8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用1:2:300~400倍波尔多液,或80%绿得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四、黄瓜灰霉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及幼瓜,有时也危害叶及茎。病菌多从花上开始侵染,花被害后,长出灰褐色霉层,再侵染幼瓜,造成脐部腐烂。被害幼瓜初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病花和病果落在茎、叶上,导致叶发病。叶部病斑为水渍状,后为浅褐色,有轮纹,边缘明显,病斑中间有时产生褐色霉层。茎部被害,引起病部腐烂,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死亡。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灰葡萄孢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靠气流,水溅和农事操作形成再侵染。病花和病果可造成再次传播。温度20℃左右,阴天光照不足,保护地湿度大,通风不及时,相对湿度在90%以上,结露时间长,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若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在90%以下,病害则停止蔓延。   3.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光照,加强通风,膜下浇水,切忌阴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0%的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每亩250克,熏3~4小时。也可用粉尘剂于傍晚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每次每亩1公斤。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要求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在始花期点花时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沾花或喷花效果明显。   五、黄瓜枯萎病   1.症状 主要危害黄瓜的根茎基部。幼苗发病时茎基部变黄褐,子叶萎蔫下垂,根茎部腐烂。成株期一般在结果初期发病,病株表现为从下向上逐渐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数日后,病株茎基部缢缩并有琥珀色的胶状物流出,在潮湿的情况下,茎基部会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切开茎基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褐,这是枯萎病的重要特征。随着病情发展,病株很快枯死,茎基部易纵裂成麻丝状,很容易拔起。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镰刀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土壤、粪肥、灌溉水、昆虫、农具等都可以传播病害。病菌生命力很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以上。因此土壤中病原菌的多少是病害发生程度的决定因素,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连作地、土壤高湿、根部积水的地块,易促使枯萎病的发生蔓延。高温高湿是枯萎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温度24~27℃,土温在25~30℃时,病害发生快。氮肥过多,酸性土壤(PH=4.6~6.0)发病较重。线虫多的地块及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均较重。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新品种。   与非瓜类蔬菜、葱韭等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采用高垄栽培和膜下浇水的栽培技术,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加强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嫁接防病,用根系发达耐低温抗枯萎病的黑子南瓜做砧木嫁接黄瓜,防效可达95%以上,是目前防治黄瓜枯萎病较理想的方法。   利用夏季日光消毒,每亩用1000公斤稻草,切成4~6厘米长,均匀撒在地面上,再均匀撒上100公斤石灰,然后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盖上地膜,浇足水、然后密闭大棚或温室15~20天,当地表土温达到60~70℃时,对枯萎病菌及线虫都有较好的防效。   药剂防治。   于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立枯净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7天灌一次,连续灌3次。   六、黄瓜黑星病
  1.症状 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茎、瓜均可受害。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初为湿润状圆形斑,直径1~2毫米,淡黄色,后病斑易星状开裂穿孔。叶柄、瓜蔓及瓜柄受害、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瓜条被害,初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病斑直径2~4毫米,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致使瓜条畸形,温度大时可见天灰色霉层,瓜条一般不烂。黄瓜黑星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性角斑病叶上的病斑是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叶脉不受害,病叶不扭曲,病斑后期穿孔而不是星状开裂,瓜条被害溢出菌脓不变琥珀色,病瓜湿腐。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瓜枝孢菌侵染的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附近在架材上及种子上越冬,从叶片、瓜、茎蔓的表皮直接穿入侵染,也可以从伤口或气孔侵入。病菌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0℃为最适宜。保护地栽培重茬时间较长,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徒长,通风透光不及时,连阴雨时间较长时发现均较重。   3.防治方法 种子检疫是防止种子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对种子田进行生产检疫、生产无病种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熏烟。喷药要均匀周到,幼嫩部分及生长点要喷到,每5~7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七、黄瓜疫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受害多从嫩尖染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萎蔫腐烂,病部明显缢缩,病部以上的叶片渐渐枯萎,造成干枯秃尖。叶片发病,出现圆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很快扩展成大斑,边缘不显显,全叶腐烂。成株期发病,多从嫩枝,侧枝茎基部发病较多,病部水渍状暗绿色,明显缢缩并腐烂,病部以上茎叶枯死,病茎维管束不变色。瓜条受害,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迅速,瓜条萎缩,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黄瓜疫病与枯萎病的区别。疫病茎基部维管束不变色,在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而不是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黄瓜疫霉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垃圾、肥料都能带菌,并通过灌溉水、气流及风雨传播发病。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小气候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的发生发展,发病温度范围为5~37℃,适宜温度为28~32℃。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重茬地、连阴雨天、浇水过勤、湿度大、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均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   采用高垄栽培,垄面覆地膜或麦草,采用膜下暗灌,及时排除田间水,做好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工作。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并销毁。   种子消毒。可选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洗净晾干备用。或选用种子重量的0.3的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600~8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催芽备用。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10~15天灌根一次,连灌3~4次。   八、黄瓜炭疽病   1.症状 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病斑,稍凹陷。成株期发病,叶片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渍状,很快干枯成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常有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病斑产生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情况下,病斑常开裂、穿孔。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稍凹陷。瓜条上的病斑圆形,褐色,稍凹陷,中部开裂,后期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粘稠物。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刺盘孢属真菌浸染的病害,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种子表面、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引起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相对湿度87%~95%,适温为24℃时最适宜发病,湿度小于54%时不发病,温度高于28℃时发病轻。保护地栽培通风透光不好,浇水过多,连年重茬,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均有利于发病。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或从无病的植株采种。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通风透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并控制湿度在70%以下。增施磷钾肥,实行轮作,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病叶、病瓜,并及时用药防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   九、黄瓜菌核病   1.症状 主要危害茎和果实,多发生在茎基部和主侧枝分杈处,最初产生淡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部表面着生白色菌丝,茎杆内部生有黑色菌核,病部以上枝叶萎蔫枯死。果实染病多从瓜头发病,初呈水浸状腐烂,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叶部发病为灰色至淡褐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病部湿腐、长了稀疏的霉层。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并很快绕茎一周,造成幼苗猝倒。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核盘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带菌的病花可引起再次侵染。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温度在13~20℃时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8%~100%。菌核萌发最适宜温度为15℃时左右,在超过50℃时5分钟即可死亡。保护地栽培连作时间长,放风不及时,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通风早、通风量大、湿度小、光照足的发病轻。   3.防治方法 土壤消毒。保护地夏季深翻30厘米,将菌核翻到土下,灌水10天以上,使子囊盘无法出土。   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 采用高垄栽培,盖地膜、膜下灌水。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清除并用药防治。   加强通风透光,防止温度偏低,湿度过大的现象出现。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每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十、黄瓜蔓枯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茎和叶。茎和基部发病时,产生圆形或梭形黄褐色,油浸状、病斑稍凹陷,并生有琥珀色胶状物,表面散生小黑点。叶片发病后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型病斑,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型或半圆型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叶片病斑直径10~35厘米,少数病斑更大。病叶自下而上枯黄,不脱落,严重时只剩顶部1~2片叶。   蔓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蔓枯病多从茎表面向内部发展,维管束不变色,不会全株死亡,这是与枯萎病的重要区别。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蔓枯病为甜瓜球腔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主要以灌溉水、气流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可引起子叶发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和徒长,连年重茬的地块容易引起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或从无病株上选留种。 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   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增强植物抗性,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或40%福星乳油800倍液,每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十一、黄瓜化瓜症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 主要表现在新坐下的瓜纽或正在发育中的小瓜条停止生长,并由瓜尖开始逐渐变黄、干瘪,最后干枯脱落。   2.发病原因 化瓜的主要原因是在雌花谢花时灌水过多,土壤透气不良,根系活力较弱,或大瓜摘的过晚,各器官争夺养分,造成幼瓜养分供给不足而黄化。在连续阴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产物少,新坐下的幼瓜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而停止生长。另外光照不足,温度高、光合产物少,营养消耗得多,造成幼瓜营养不足。在氮肥充足,水量过大,光照不足,植株徒长的情况下,幼瓜的营养生长得不到充分的供给,也易造成化瓜。   3.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控制浇水,加强通风,增加光照,提高光合强度,控制好温湿度,防止瓜秧徒长,适时采摘及适度疏瓜。   十二、黄瓜“花打顶”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 黄瓜的“花打顶”主要发生在苗期或定植初期,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点不再向上生长,生长点附近的节间缩短,开花节位上升,严重的在顶端开花,开花后瓜条不伸长,同时瓜秧停止生长。   2.发病原因 干旱、缺肥、夜温低于15℃,土壤盐分浓度过高,根系受到伤害等因素。   3.防治方法 在育苗时,加强水分和温度的管理,多施有机肥,适时移栽,并避免移栽时伤根,避免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保持土壤有良好的透气性。适当摘除雌花,以促进生长。如果供肥不足,可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十三、畸形瓜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及产生的原因 弯曲瓜。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种植过密,结果较多,或摘叶多,雌花小,发育不全,干旱伤根,造成营养供给不足。   粗尾瓜及细尾瓜。结瓜多,土壤缺肥营养不足、干旱,或土壤盐分浓度高的条件下种植的黄瓜均易产生细尾瓜。   在钾、氮和钙素不足的情况下种植黄瓜,粗尾瓜发生较多。缺钾的地块易产生粗尾瓜。密植,光照不足,摘叶较多,高温也易产生粗尾瓜。   蜂腰瓜。高温干旱,低温多湿,多铵缺钾,缺钙和硼是蜂腰瓜发生的主要因素。   2.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摘除下部的黄叶,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防止大水漫灌,加强通风降湿。增施有机肥,及时补施钾肥和硼肥。 &&
&&&&&&&&&&&&&&&&&&&&&&&&&&&&&&&&&& 茄子主要病害防治一、茄子灰霉病1.症状茄子叶、茎、果均可受害,以果实发病最重。 成株期叶片发病, 由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病斑初呈水渍状,边缘不规则,后呈浅褐色至黄褐色。染病的花瓣、花芯等落到叶面或枝杈上,可形成圆形或梭形病斑。病斑上有浅轮纹。病叶干枯后高湿度下可产生灰褐色霉层。病枝易折断,也可形成霉层,果实发病,多在结果期危害门茄对加茄,在幼果顶部或蒂部附近形成指肚大小的褐色水渍状病斑。病部凹陷腐烂,暗褐色,表面生有黑色霉层,叶上病斑形状和番茄上相似,颜色较深汪茶褐色。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由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引起。 在温度20℃左右、湿度在90%以上时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在冬春温室和大棚的低温、高湿环境、连茬地、密度大、植株徒长、光照不足、棚室内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施氮肥过多,低洼潮湿处发病均较重。病菌在病残体或土表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靠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传播。3.防治方法 参照番茄灰霉病二、茄子绵疫病1.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受害多以下部老果较多,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果实内部变黑腐烂且易脱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最后干缩成僵果。叶片被害,病部水浸状,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扩展极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病部组织干枯。花被害;常在发病盛期,呈水浸状褐色湿腐,向下蔓延,常使嫩茎变褐腐烂,缢缩以致折断,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幼苗受害,常发生猝倒现象,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辣椒疫霉属真菌浸染所致。在高温(28~30℃最适)、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密、定植过迟、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长果型品种发病较重。特别是在结果期、雨后暴晴,最易发病。在保护地湿度大,植株上有水(侵染水),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气温25~35℃条件下,发病较迅速。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为害。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病害高发地区一般选用圆茄型,选择较高地势栽培。及时清除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性。与瓜类、豆类等蔬菜实行3~4年轮作。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药2~3次。三、茄子生理性病害 (一)果形异常 矮胖果、下部膨胀果,都是果形弯曲的劣果。茄子劣果与植株的的营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激素、土壤、肥料等都对果形异常又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形有不同的影响。 使用2,4-D处理很容易产生矮胖类型的果实。稀浓度的羟甲氯苯氧乙酸钠容易产生果实长度短缩的劣果,采用番茄灵处理后的果形较好。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注意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浓度。要注意土壤水分,土壤较干燥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花朵会产生石果,土壤稍微干燥时用植物激素处理则容易产生矮胖果,在湿度适中或湿度较高时生长的果实较好。 肥料对果形有明显影响。在铵态氮过多的情况下,会产生矮胖形劣果,这多是由于果实膨大受到阻抑的缘故,切开果实可看到果顶部分变黑的现象。从外表看,与尾腐病的病果完全不同。在铵态氮过多的情况下,果实变黑是由缺钙引起的,钙不足时,也容易产生矮胖果。钾不足时果实膨大也会受到显著影响,因此要供给足够的钾。一氧化碳的影响。一氧化易使果实膨大受到抑制。严重的时候会产生石果。受害轻的也会产生果形异常,要注意热风炉的使用,避免出现不完全燃烧。 (二)茄裂果 1、症状 果实部分发生开裂称为裂果。严重的茄裂果开裂的部位大多从花萼以下开始,果实的果顶部、中腹部开裂的情况也有多种。2、发生原因 裂果在夏秋季的茄子栽培中发生较多。在白天高温、干燥,傍晚灌水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果实与枝叶摩擦,使果面受到损伤,灌水后果肉膨大,受损伤部分就很容易裂。由于温室中热风炉的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使果实膨大受到抑制时,果实的光泽会消失,如果给予过量的水分会出现裂果。虽然果实的果皮较硬,果肉吸收过多的分也会引起裂果。合理供水可减少和避免裂果出现。(三)僵果 1、症状 果实表面光泽消失,也称为无光果或呆果。发病轻的症状只表现在顶端或者在果实的某一面,发病重的整个果实全无光泽。开花后10天左右果实开始显著膨大时,如果植株向果实中输送的水分不充足,果实的光泽会消失,果实的膨大受到抑制,容易形成灯泡形的劣果。2.防治方法 为使根系很好地吸收水分, 土壤必须保存适当的含水量。4月份以后,温室中温度上升,水分的蒸发加剧,只灌少量水是不够的。土壤要求含有较多的腐殖质,才能提高有效保水力。注意保持根系的活力。果实过多会影响根的活力,地下水位上升也会使根的活力变弱。分布在地表的根系的活力常常由于土壤温度高低的变化,或者土壤温度的变化而衰退。土壤中虽然有水分,但如果植株不能充分吸收水分,则容易发生无光泽果。阴雨天的翌日立刻转晴时要特别注意。阴雨天叶片的蒸腾很少,根吸水也少。急转睛天后温度上升蒸腾加快,根系失调,吸收的水分仍较少时,叶片就会出现缺水,引起叶片与果实争夺水分,就易产生无光泽果。出现这种情况,早晨必须在叶面上浇水。&&保护地西葫芦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正&保护地西葫芦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等.在防治措施上,除严格控制温、湿度,合理浇水追肥,提高植株抗性能力外,还要根据各种病害的发生程度,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保护地西葫芦主要病害有病可发病。扩大到全叶。后期的白粉逐渐变为毒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菌核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并通灰白色,叶片变黄、于枯,有时在病病等。在防治措施上,除严格控制过栽培措施提高温度,降低湿度,控斑上产生小黑点。一般从老叶先发温、湿度,合理浇水追肥,提高植株制发病。发病初期可用百菌清烟雾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病菌主要抗性能力外,还要根据各种病害的剂熏治,每次667mz用45%百菌清靠气流传播,气温在16T-24T时发生程度,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烟雾剂200-25%,分堆均匀放置在易于发病。(一)病毒病西葫芦…番茄主要病害&&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在温室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低温、高温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病菌发生最适温度为18℃-22℃,相对温度在75%以上;温度内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田间温度大易诱发该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72%克露可湿粉剂6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间隔4-5天一次,连续2次。番茄灰霉病&&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主要在植株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借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的伤口或衰老器官及枯死组织上侵入,工会花期是浸染的高峰期。防治方法:温室浇水应当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注意节制浇水,防止结露;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时用50%速克灵可性粉剂2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如温室内温度较大,可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50克,采用喷雾和烟雾剂交替使用的方法,连续用药2次。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产品病害,为真菌性病害,以菌丝体附在病残体、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麦皮上越冬。种植密度过大、浇水不当、通风透光不良时叶霉病易发生,且蔓延速度快。防治方法:在种植前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棚,每亩次250克闷一夜;发病初期可喷施40%福星乳油倍或68.7%易保1500倍液,连续用药2次。番茄病毒病&&番茄病毒病系番茄的一大主要病害,常见的有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黄花褪绿病毒。病毒一般在野草上越冬,种子和土壤中也都带毒,生长期通过蚜虫和农事操作接触传播,高温干旱时发病重。防治方法: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因此要做好防治蚜虫工作;发病初期用83增抗剂、病毒A防治1-2次。 辣椒主要病害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及生理病害等,其中某些病害不是由单一病原物引起的,如病毒病,其病原物达40多种。真菌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白绢病、白粉病、褐斑病、白星病、根腐病、菌核病、花腐病、黑霉病、黄萎病、黑斑病、立枯病、猝倒病、霜霉病等。  细菌病害有:疮痂病、软腐病、青枯病、细菌性叶斑病等。此外,还有根瘤线虫病及生理性病害(如日灼病、蒂腐病等)。  1.辣椒病毒病  防治方法①.辣椒地要选择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用高畦窄垄栽培。②.3年以后轮作,周围尽量少种或不种黄瓜、烟草。③.种子用10%的磷酸三钠消毒。④.苗期作好诱蚜防蚜工作,当幼苗出土后,用纱网小拱棚笼罩,并喷乐果一类农药消灭有翅蚜,防止传毒。⑤.发病初期,喷植病灵、病毒A、硫酸锌等。  2.细菌性病害  辣椒疮痂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性强的无病种株留种。②.温水浸种,方法是用冷水预浸4~5mm,再在52℃温水中浸30min,也可用1000μg/g链霉素或用种子重量0.1%的高锰酸钾(或20%细菌灵)浸种5min,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③.3年以上轮作。④.烧毁病残株,清洁田园。⑤.增施磷、钾肥。⑥.及时喷药,在发病前1周开始喷细菌灵,每0.5Kg对水2.5Kg或7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隔7~10d1次,连喷2~3次。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辣椒细菌性斑点病,俗称“落叶瘟”,是辣椒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如果在长期的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上的病斑不形成疮痂,而是迅速扩展为叶缘焦枯或在叶片上形成许多小斑点,之后引起叶片大量脱落。此外,重茬地、湿地、生长差的甲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参照辣椒细菌性疮痂病  辣椒青枯病  防治方法 ①.提早播种,青枯病一般6月上中旬发生,为了避免发病高峰期与结果盛期相遇,可提早播种期。②.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整地时,每公顷撒施石灰粉1500Kg左右,给土壤消毒。③.3年以上轮作,青枯病可为害多种茄科作物,凡前作是番茄、茄子、辣椒的,均不宜种辣椒。④.注意排水,青枯病菌可随水流传播,应用高垄窄畦栽培,注意及时排水,畦内不能渍水。⑤.整枝、松土、追肥等工作,应在发病期前完成,发病以后,特别注意不能松土锄草,如有杂草,只能用手拔除,以免伤根。⑥.发病前,用农用链霉素100~200μL/L或“401”500倍液灌蔸。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穴内及邻近土壤用20%的石灰水消毒,防止蔓延。  辣椒软腐病  防治方法 ①.诱杀烟青虫。②.辣椒生长中后期,及时喷施40%乐果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治烟青虫蛀食果实,以免病菌侵入。  3.真菌病害  辣椒疫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3年以上轮作。③.培育无病壮苗。④.避免田间渍水,雨后及时清除发病中心。⑤.畦面覆盖地膜或稻草。⑥.节约用水,注意排水,控制田间湿度。⑦.药剂防治,可用25%甲霜灵或杀毒矾M8500倍液浇根和喷洒地面及叶片,每7~10d全株喷药一次,共2~3次。  辣椒菌核病  防治方法 ①.土块用福尔马林消毒,每㎡用其360ml加9~13.5Kg水,喷洒床土表面再用薄膜覆盖2~3d,揭棚后将土表扒松,使福尔马林全部挥发,15~20d后再播种。②.按种子重量的0.3%~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③.有机肥充分腐熟后使用。④.及时拔除中心发病株。⑤.注意大棚内通风换气,并控制浇水量。⑥.发病前后喷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的速克灵倍液,连喷2~3次,防治有效。  辣椒茎基腐病  防治方法 ①.降低地面温度,可在辣椒行间铺草,防止植株基部灼伤。②.开花结果期采用浸灌或浇水,不能浸灌,更不能久灌不排。③.发病前用五氯硝基苯1Kg,拌干细土30Kg,撒在茎基部周围,有抑制效果。  辣椒的白粉病  防治方法 ①.深耕翻土,深埋病菌,减少越冬病源。②.水旱轮作或3年以上轮作。③.选用抗病品种。④.干旱地区,以喷或浇水为好,既防病又节约用水。⑤.发病前即喷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倍液,20%粉锈宁乳油倍液,硫磺粉悬剂10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喷雾。  辣椒褐斑病  防治方法 参见炭疽病、灰叶斑病防治方法。  辣椒灰叶斑病  防治方法 ①.苗床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床土要消毒排苗地不能用发过病的旧床。②.苗床要通风透气,及时拔除发病植株。③.苗床中后期要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次,成株期可结合炭疽病同时防治。  辣椒枯萎病  防治方法 ①.实行三年以上轮作。②.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③.选用无病的种子和种子消毒。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浇根2~3次,每次间隔期7~10d.  辣椒炭疽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果留种,防止种子传病。②.药液浸种方法是用冷水将种子欲浸4~5min,在投入10%的硫酸铜溶液中5min,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③.选用抗病品种。④.防止果实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⑤.发病前后喷药2~4次,常用农药有50%托布津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  辣椒白星病  防治方法 参见辣椒炭疽病。  辣椒线虫病  防治方法:①.2~3年轮作或水旱轮作。②.选用抗线虫品种。③.使用杀线虫剂消毒,如在播种前2~3周用50%棉隆可湿性粉2.4Kg或90%原粉1.5Kg加水80Kg 喷于沟内或拌干细土40~50Kg施入沟内,上盖15~20 cm的表土并压实,这样可以将土中的线虫熏蒸杀死。在播种前4~5d松土,待毒气挥发后在播种。④.及时拔除病株销毁,防止传染&&&& 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一、黄瓜霜霉病  1.症状 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背出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型黄色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为霜霉属真菌侵染的病害,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囊直接萌发,生出芽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从温室黄瓜传到大田黄瓜,再从大田传播到夏秋黄瓜,然后再传播到温室黄瓜。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病菌产生的孢子囊需要83%以上的相对温度,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都需要有水滴或水膜。叶面干燥孢子囊不能萌发,2~3天中死亡,因此叶面的水滴或水蟆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如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温度调节不好,昼夜温差较大,容易使叶面出现水滴或水膜,就有利于该病菌的萌发和侵入。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是10~25℃,最适宜的温度为15~22℃,高于30℃时不适发病,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在有水的条件下,温度是该病发生迟早、轻重的主要因素。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新品种。如津研4号、津春2号、津杂2~4号、长春密剌及山东密剌等。 加强栽增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者喷施1:1:100的尿素和糖的混合液,提高功能叶片糖总含量,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  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使棚室内的温度升到45℃,最高不能超过48℃, 持续2小时后适当通风,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温度。闭棚前一天必须浇水,植株较高的可将生长点向下压低一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  ①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②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③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④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⑤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  ⑥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  ⑦5%百菌清或5%万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  二、黄瓜白粉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及叶面产生白色圆形粉状斑点,扩大后成片,长一层白色粉状物,并逐渐变为灰白色,叶片变黄后干枯死亡,不脱落。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为白粉菌科的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保护地栽培的地区,该病可常年发生。靠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温室传到大田,然后再传到温室。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白粉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5℃,超过30℃或低于10℃时病菌受到抑制。白粉病菌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广,湿度越大越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但是相对湿度低于25%时,病菌仍能萌发。在栽培管理中,如密度过大,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好,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湿度过大的地块,均容易发生该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津研2号、4号、津春2、3号、津杂1、4号、满园绿、碧春、春香等。 保护地熏蒸消毒。在定植前先用硫磺粉或百菌清烟剂消毒。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是每55立方米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如用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药250克,分放几处于傍晚点燃后密闭一夜,次日早上打开门窗通风。  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棚室内通风透光,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 药剂防治。  可选用40%福星乳油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农抗120生物制剂100PPm,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但有时也危害茎和瓜。子叶受害,初为水渍状,圆形或卵圆形凹陷斑,以后变为黄褐色斑,干枯。叶片初受害,产生针头大小水渍状斑,后变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色透明膜。病斑后期质脆,易开裂穿孔。茎及果实上病斑水渍状,近圆形,后变为淡灰色,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潮湿时,病斑上产生菌脓,并向果肉部分侵害,使果肉变色,腐烂,并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靠气流、灌溉水、雨水、昆虫、农事等传播,从气孔、水孔、伤口等处侵入。高温和高湿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重要条件。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在日平均温度12℃以下,湿度相对较大时发病重。栽培密度过大,磷钾肥不足,通风不良,低温高湿,重茬的地块发病重,低温多雨的年份发病较普遍且严重。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备用。  加强栽培管理。重病的地块实行二年以上的轮作,及时通风降湿、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50%DT8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用1:2:300~400倍波尔多液,或80%绿得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四、黄瓜灰霉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及幼瓜,有时也危害叶及茎。病菌多从花上开始侵染,花被害后,长出灰褐色霉层,再侵染幼瓜,造成脐部腐烂。被害幼瓜初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病花和病果落在茎、叶上,导致叶发病。叶部病斑为水渍状,后为浅褐色,有轮纹,边缘明显,病斑中间有时产生褐色霉层。茎部被害,引起病部腐烂,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死亡。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灰葡萄孢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靠气流,水溅和农事操作形成再侵染。病花和病果可造成再次传播。温度20℃左右,阴天光照不足,保护地湿度大,通风不及时,相对湿度在90%以上,结露时间长,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若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在90%以下,病害则停止蔓延。  3.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光照,加强通风,膜下浇水,切忌阴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0%的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每亩250克,熏3~4小时。也可用粉尘剂于傍晚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每次每亩1公斤。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要求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在始花期点花时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沾花或喷花效果明显。  五、黄瓜枯萎病  1.症状 主要危害黄瓜的根茎基部。幼苗发病时茎基部变黄褐,子叶萎蔫下垂,根茎部腐烂。成株期一般在结果初期发病,病株表现为从下向上逐渐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数日后,病株茎基部缢缩并有琥珀色的胶状物流出,在潮湿的情况下,茎基部会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切开茎基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褐,这是枯萎病的重要特征。随着病情发展,病株很快枯死,茎基部易纵裂成麻丝状,很容易拔起。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镰刀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土壤、粪肥、灌溉水、昆虫、农具等都可以传播病害。病菌生命力很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以上。因此土壤中病原菌的多少是病害发生程度的决定因素,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连作地、土壤高湿、根部积水的地块,易促使枯萎病的发生蔓延。高温高湿是枯萎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温度24~27℃,土温在25~30℃时,病害发生快。氮肥过多,酸性土壤(PH=4.6~6.0)发病较重。线虫多的地块及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均较重。  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新品种。  与非瓜类蔬菜、葱韭等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采用高垄栽培和膜下浇水的栽培技术,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加强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嫁接防病,用根系发达耐低温抗枯萎病的黑子南瓜做砧木嫁接黄瓜,防效可达95%以上,是目前防治黄瓜枯萎病较理想的方法。  利用夏季日光消毒,每亩用1000公斤稻草,切成4~6厘米长,均匀撒在地面上,再均匀撒上100公斤石灰,然后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盖上地膜,浇足水、然后密闭大棚或温室15~20天,当地表土温达到60~70℃时,对枯萎病菌及线虫都有较好的防效。  药剂防治。  于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立枯净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7天灌一次,连续灌3次。  六、黄瓜黑星病  1.症状 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茎、瓜均可受害。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初为湿润状圆形斑,直径1~2毫米,淡黄色,后病斑易星状开裂穿孔。叶柄、瓜蔓及瓜柄受害、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瓜条被害,初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病斑直径2~4毫米,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致使瓜条畸形,温度大时可见天灰色霉层,瓜条一般不烂。黄瓜黑星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性角斑病叶上的病斑是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叶脉不受害,病叶不扭曲,病斑后期穿孔而不是星状开裂,瓜条被害溢出菌脓不变琥珀色,病瓜湿腐。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瓜枝孢菌侵染的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附近在架材上及种子上越冬,从叶片、瓜、茎蔓的表皮直接穿入侵染,也可以从伤口或气孔侵入。病菌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0℃为最适宜。保护地栽培重茬时间较长,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徒长,通风透光不及时,连阴雨时间较长时发现均较重。  3.防治方法 种子检疫是防止种子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对种子田进行生产检疫、生产无病种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熏烟。喷药要均匀周到,幼嫩部分及生长点要喷到,每5~7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七、黄瓜疫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受害多从嫩尖染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萎蔫腐烂,病部明显缢缩,病部以上的叶片渐渐枯萎,造成干枯秃尖。叶片发病,出现圆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很快扩展成大斑,边缘不显显,全叶腐烂。成株期发病,多从嫩枝,侧枝茎基部发病较多,病部水渍状暗绿色,明显缢缩并腐烂,病部以上茎叶枯死,病茎维管束不变色。瓜条受害,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迅速,瓜条萎缩,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黄瓜疫病与枯萎病的区别。疫病茎基部维管束不变色,在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而不是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黄瓜疫霉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垃圾、肥料都能带菌,并通过灌溉水、气流及风雨传播发病。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小气候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的发生发展,发病温度范围为5~37℃,适宜温度为28~32℃。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重茬地、连阴雨天、浇水过勤、湿度大、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均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  采用高垄栽培,垄面覆地膜或麦草,采用膜下暗灌,及时排除田间水,做好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工作。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并销毁。  种子消毒。可选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洗净晾干备用。或选用种子重量的0.3的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600~8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催芽备用。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10~15天灌根一次,连灌3~4次。  八、黄瓜炭疽病  1.症状 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病斑,稍凹陷。成株期发病,叶片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渍状,很快干枯成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常有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病斑产生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情况下,病斑常开裂、穿孔。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稍凹陷。瓜条上的病斑圆形,褐色,稍凹陷,中部开裂,后期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粘稠物。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刺盘孢属真菌浸染的病害,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种子表面、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引起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相对湿度87%~95%,适温为24℃时最适宜发病,湿度小于54%时不发病,温度高于28℃时发病轻。保护地栽培通风透光不好,浇水过多,连年重茬,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均有利于发病。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或从无病的植株采种。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通风透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并控制湿度在70%以下。增施磷钾肥,实行轮作,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病叶、病瓜,并及时用药防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  九、黄瓜菌核病  1.症状 主要危害茎和果实,多发生在茎基部和主侧枝分杈处,最初产生淡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部表面着生白色菌丝,茎杆内部生有黑色菌核,病部以上枝叶萎蔫枯死。果实染病多从瓜头发病,初呈水浸状腐烂,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叶部发病为灰色至淡褐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病部湿腐、长了稀疏的霉层。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并很快绕茎一周,造成幼苗猝倒。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该病为核盘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带菌的病花可引起再次侵染。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温度在13~20℃时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8%~100%。菌核萌发最适宜温度为15℃时左右,在超过50℃时5分钟即可死亡。保护地栽培连作时间长,放风不及时,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通风早、通风量大、湿度小、光照足的发病轻。  3.防治方法 土壤消毒。保护地夏季深翻30厘米,将菌核翻到土下,灌水10天以上,使子囊盘无法出土。  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 采用高垄栽培,盖地膜、膜下灌水。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清除并用药防治。  加强通风透光,防止温度偏低,湿度过大的现象出现。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每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十、黄瓜蔓枯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茎和叶。茎和基部发病时,产生圆形或梭形黄褐色,油浸状、病斑稍凹陷,并生有琥珀色胶状物,表面散生小黑点。叶片发病后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型病斑,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型或半圆型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叶片病斑直径10~35厘米,少数病斑更大。病叶自下而上枯黄,不脱落,严重时只剩顶部1~2片叶。  蔓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蔓枯病多从茎表面向内部发展,维管束不变色,不会全株死亡,这是与枯萎病的重要区别。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蔓枯病为甜瓜球腔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主要以灌溉水、气流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可引起子叶发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和徒长,连年重茬的地块容易引起发病。  3.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或从无病株上选留种。 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  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增强植物抗性,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或40%福星乳油800倍液,每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十一、黄瓜化瓜症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 主要表现在新坐下的瓜纽或正在发育中的小瓜条停止生长,并由瓜尖开始逐渐变黄、干瘪,最后干枯脱落。  2.发病原因 化瓜的主要原因是在雌花谢花时灌水过多,土壤透气不良,根系活力较弱,或大瓜摘的过晚,各器官争夺养分,造成幼瓜养分供给不足而黄化。在连续阴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产物少,新坐下的幼瓜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而停止生长。另外光照不足,温度高、光合产物少,营养消耗得多,造成幼瓜营养不足。在氮肥充足,水量过大,光照不足,植株徒长的情况下,幼瓜的营养生长得不到充分的供给,也易造成化瓜。  3.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控制浇水,加强通风,增加光照,提高光合强度,控制好温湿度,防止瓜秧徒长,适时采摘及适度疏瓜。  十二、黄瓜“花打顶”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 黄瓜的“花打顶”主要发生在苗期或定植初期,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点不再向上生长,生长点附近的节间缩短,开花节位上升,严重的在顶端开花,开花后瓜条不伸长,同时瓜秧停止生长。  2.发病原因 干旱、缺肥、夜温低于15℃,土壤盐分浓度过高,根系受到伤害等因素。  3.防治方法 在育苗时,加强水分和温度的管理,多施有机肥,适时移栽,并避免移栽时伤根,避免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保持土壤有良好的透气性。适当摘除雌花,以促进生长。如果供肥不足,可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十三、畸形瓜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及产生的原因 弯曲瓜。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种植过密,结果较多,或摘叶多,雌花小,发育不全,干旱伤根,造成营养供给不足。  粗尾瓜及细尾瓜。结瓜多,土壤缺肥营养不足、干旱,或土壤盐分浓度高的条件下种植的黄瓜均易产生细尾瓜。  在钾、氮和钙素不足的情况下种植黄瓜,粗尾瓜发生较多。缺钾的地块易产生粗尾瓜。密植,光照不足,摘叶较多,高温也易产生粗尾瓜。  蜂腰瓜。高温干旱,低温多湿,多铵缺钾,缺钙和硼是蜂腰瓜发生的主要因素。  2.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摘除下部的黄叶,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防止大水漫灌,加强通风降湿。增施有机肥,及时补施钾肥和硼肥。
谢谢了,很全面,要是能加上图片就完美了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菌核病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