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不舒服引起头痛疼痛并伴有头痛精神不振,尿频,该怎么治疗

您的位置: &
& 耻骨联合区疼痛并伴有尿频
耻骨联合区疼痛并伴有尿频
问:BR>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两年以往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效果:目前在吃中药进行治疗,可尿频现象时有发生,但经医生检查尿道并无异常&&第一次问题补充:未婚......
答:建议去医院检查尿常规、中段尿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尿标本收集前应清洁外阴部,留中段尿2~3ml于无菌小瓶中)。找出泌尿道是何种细菌感染,并找出何种抗生素对此细菌敏感。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
问:&&......
答:病情分析:这个情况考虑是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所致的,详细检查明确后,积极治疗,指导意见:日常应合理饮食,多饮水,注意休息,加强卫生,保持阴部清洁,避免不良刺激,补充维生素C等,应用左克,磺胺药物,阿莫西林等积极控制感染,加用苏打,6542等,具体应遵循......
问:小腹疼痛并伴有尿频是什么症状?&&......
答:考虑尿路感染,建议使用怀硝呋太尔片和红核妇洁洗液来治疗,同时要多饮水勤排尿。 &&......
问:&&......
答:你好,根据你所描述的症状,你有左下腹疼痛,并且伴有尿频及腰痛的症状。怀疑你可能有妇科炎症或尿道炎的症状,建议您服用一些药物进行缓解&&......
问:性交后外阴疼痛,并伴有灼热感和尿频是为什么?&&......
答: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考虑这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问:全部症状:精神较好,食欲一般,尿频,每20分钟1次,睡眠较好,大便正常。&&发病时间及原因:下午,可能是扭伤&&......
答:病情分析:&&你好,你说的孩子这种小孩右腿根部突然疼痛考虑孩子有可能是扭伤的原因引起的,孩子尿频考虑有可能是炎症引起的。&&意见建议:&&建议你最好是先带孩子到医院小儿外科给孩子检查一下尿常......
问:病情描述:&&近一年来我时常会突发胸前区疼痛,&有串痛感,下至胃部,上至咽喉。&每次疼痛都会是咽喉先痛,&接着就是气管和......
答:病情分析:&&你好,你说的情况是有胸区疼痛并伴有咽喉气管及胃部疼痛的情况,这个情况多考虑是胃食管反流症或心绞痛的可能性的。&&意见建议:&&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建议积极的到医院检查一下心电图、心......
问:病情描述:您好,最近我一直咀嚼疼痛并伴有同侧头痛,这是什么症状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服了一段时间止痛药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
答:病情分析:考虑是牙根炎导致的,三叉神经疼痛会比此严重得多指导意见:建议拍牙片看看,如果是牙根炎,需要做牙髓的处理&&......
问:病情描述:胸部锁骨下三公分地方疼痛并伴有响声,手指及脚踝骨疼痛,而且双脚跟后方向上两公分处内测疼痛。请问是什么问题,还怎么检查,去哪个医院挂哪个科。谢谢&&nb......
答:你好朋友,这个需要排除一下风湿性疾病的情况,进一步检查风湿因子,血沉的情况,确诊后积极治疗,积极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另外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避免风寒,注意保暖;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预防和控制感染 &&......
问:病情描述:经常两肋疼痛并伴有右侧肌肉如抽搐般不适,请教医生是什么原因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未进行任何治疗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
答: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考虑是肋间神经疾病的症状指导意见: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下,查明病因在进行对症治疗。 &&......
问:病情描述:脚后跟疼痛有一年多了,并伴有针扎一样阵痛,不能长时间走路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去医院检查过一次,医生说是足尖炎想得到怎样的帮助:&nbsp......
答:病情分析:你好,看了你的描述,是有下肢的脚踝部的疼痛的症状指导意见:建议去医院拍片检查,考虑是骨质增生的,祝你早日康复, &&......
问:病情描述:您好:肛门里面巨痛,肛门外周围伴有潮湿,每次大便后就是冲洗了也无法保持内裤的清洁。请问我该怎样冶疗呢?&&......
答:你好,根据你目前的情况分析可能是痔疮的表现,与平时饮食,久坐等都有关系。建议你可以先到肛肠科进行检查明确后治疗,如果是痔疮可外涂痔疮软膏治疗,便后进行温水坐浴,注意卫生,多吃蔬菜水果。&&......
问:病情描述:上臂疼痛并伴有手发麻,晚上尤其严重。肩膀常有凉风吹过的感觉。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无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问如何治疗......
答:病情分析:你的症状考虑是颈椎有问题压迫神经导致的麻木以及感觉异常。指导意见:治疗的话可以再做ct确认以后做牵引,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的方法,安全无毒副作用,并且效果很好。 &&......
问:病情描述:晚上感觉更强烈,小肚子疼感觉是隐痛&&......
答:您好,按症状来说很可能是存在妇科疾病引起的,有可能是存在盆腔炎等疾病了,你可以选择正规医院检查清楚,可以做个白带化验,B超,血常规化验等检查,确定之后才能更好的治疗的,你还是应该注意才行,考虑是存在妇科疾病影响的可能性大 &&......
问:病情描述:我是女生这两天左下腹疼痛并伴有腰酸干什么都没精神想咨询下大概是什么病症应该怎么做&&......
答:女性腹痛,腰酸等要注意有可能是妇科疾病引起的,像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等;如果经常痛的话最好是去医院做个妇科检查,确定症状对症治疗。平时多吃点营养品,多运动增强体质,经常吃点补气补血的中药或食物,尤其要注意阴部卫生。 &&......
收藏快速问医生,随时免费咨询和挂号子宫疼痛,尿急,尿频,口干,头痛,月经
子宫疼痛,尿急,尿频,口干,头痛,月经
发病时间:不清楚
子宫疼痛,尿急,尿频,口干,头痛,月经不调,三四天来一次,白带增多。腰疼,腿酸。体重增加。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精选回答(1)
副主任医师
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擅长:妇科,男科,精神心理科
你好,出现这样的症状,很可能也盆腔炎有关,是需要尽快做个妇检确诊,同时也不能排除并发尿路感染。
有可能是子宫癌吗
回复追问:
你好,这个情况,也不能完全排除的,可以复检一下。
回复追问:
向医生提问
(盆腔脓肿)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包括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腹膜炎、附件炎(急性附件炎、慢性附件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炎(急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急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可一处或几处同时发病,是妇女常见病之一。
多发人群:女性
典型症状:&&&&&&&&&&
临床检查:&&&&&&&&&&&&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 3000元)朱进忠《证治备要》---丙
肾& 盂& 肾&
肾盂肾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尿急尿热尿痛尿频者,称热淋;尿血,尿热,尿痛者,称血淋;劳累后反复发作者,称劳淋。因其均有尿痛尿频等共有症状,故统称淋或五淋。
按照发热和尿热尿痛进行叙述:
1、三阳合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满心烦,口苦口干,脉弦滑数。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
柴胡15克& 葛根15克&
羌活9克& 白芷9克&
生石膏15-30克& 白芍15克&
黄芩15克& 桔梗12克&
甘草9克& 生姜9克& 大枣五个。
加减: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2.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满心烦,腹胀恶心,大便干燥,尿热尿痛,脉弦滑数。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 半夏9克&
枳实9克& 白芍9克 黄芩9克 大黄6克 连翘15克。
3.少阳兼湿浊犯胃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恶心呕吐,泄泻,腹满,心烦,口苦口干,脉弦滑数。
治法:和解少阳,燥湿化浊。&&
方药:柴胡达原饮加减。
柴胡15克& 苏叶9克&
黄芩10克& 知母10克&
连翘10克& 草果9克&
厚朴9克& 陈皮9克&
甘草6克& 大黄6克。
4.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或寒热阵作,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尿热尿痛,舌红苔黄白,脉弦数。
治法:泻火平肝,利湿清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9克& 栀子9克&
黄芩lo克& 柴胡10克&
生地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泽泻l0克& 木通10克&
当归9克& 甘草9克。
5. 肝郁血虚,湿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胁苦满,心烦易怒,五心烦热,或微有寒热,月经不调,尿热尿痛,脉弦稍数。
治法:养血舒肝,清热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土茯苓30克& 生姜9克&
薄荷4.5克。
胃脘痞满,糟杂,胸满较重,口苦口粘,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宜柴胡陷胸汤。
6.阴虚兼湿热证
临床表现:骨蒸劳热,或午后潮热,微恶寒,尿热尿痛,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秦艽鳖甲汤加减。
秦艽10克& 青蒿15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地骨皮9克&
白芍9克& 鳖甲15克&
枳壳10克& 当归10克& 陈皮9克。
7.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或白,自汗盗汗,疲乏无力,午后潮热或骨蒸劳热,尿热尿痛,脉虚大滑数。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鳖甲12克&
党参9克& 地骨皮9克&&
土茯苓9克&&
知母9克& 半夏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肉桂4克& 麦冬10克。
(二) 尿热尿痛
1、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尿急尿热,尿频尿痛,口苦口干,脉沉滑数。
治法:利水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车前子(布包)9克&&
栀子9克&& 大黄9克&
扁蓄30克& 瞿麦15克&
土茯苓30克& 甘草6克
加减:大便稀溏者,减大黄至3克。&&
2、湿热不化,膀胱气滞证
临床表现:小腹坠胀,尿急尿频尿痛,脉沉。
治法:理气化湿,清热通淋。
方药:理气通淋方。
槟榔10克& 木香9克&
香附10克& 乌药9克&
陈皮10克& 苏叶6克&
黄芩10克& 连翘9克。
加减:大便秘结较轻者,加冬葵子9克;严重者,加大黄10克。
3.肝肺气郁,湿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心烦易怒,胃脘痞满,纳呆食减,头晕,尿热尿痛,脉沉。治法:舒肝理气,泻火除湿。
方药:四逆散加味。
紫苏9克& 栀子9克&
龙胆草9克& 甘草6克。
4. 阴虚火旺证&
临床表现:尿热尿频,尿急尿痛,骨蒸劳热,腰酸腰痛,口苦口干,舌尖红或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9克& 黄柏9克& 熟地24克
山药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肉苁蓉10克。
加减: 脉沉涩或弦者,加肉桂3克。
5. 肾阴阳不足证
临床表现:腰酸腰痛,或腰冷,或小腹冷,足冷或指冷,尿热尿痛,脉沉细弦或细弱。
治法:阴阳双补,佐以泻火。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山药10克&& 土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肉桂3克& 车前子(布包)9克&
怀牛膝9克& 肉苁蓉10克。
加减:口苦者,加知母9克& 黄柏9克。
6.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腰酸腿困,面色恍白,口干,或时而发生口疮,小腹满或坠胀不适,或畏寒,尿热尿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虚大弦滑。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补中益气、六味地黄合方加减。
黄芪15克&&
山药9克& 山萸肉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肉苁蓉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加减:腰酸腰困较垂者,参芪地黄汤加减;
黄芪30克& 党参15克&
生地30克& 山药10克&
五味子10克& 土茯苓3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苍术12克
7、少阳兼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午后发热,或兼淅洒恶寒,口苦口干,胸胁苦满,或胸胁胀痛,小腹憋胀,尿热尿痛,心烦易怒,舌苔薄白或稍腻,脉沉滑,或右滑而左弦,或稍数。
治法:清胆化痰泻火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15克&&
黄芩10克& 竹茹10克&
枳壳9克& 半夏10克&
滑石15克& 竹叶6克
8、气阴两虚,心肝火旺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午后发热,胸满心烦,尿热尿痛,舌苔白尖红,脉沉弱。
治法:益气养饮,舒肝泻火。
方药:清心莲子饮加减
莲子15克&&
党参12克& 地骨皮9克&
柴胡9克& 麦冬9克&
车前子9克&
黄芪15克& 土茯苓30克& 甘草6克
&&&&&&&&&&&&&&&&&&&&&
附:肾盂积水
脾胃寒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胀,阴天或遇冷时腹胀加重,尿热尿痛尿频反复发作,下肢浮肿,
口干,脉沉滑。
治法:理气健脾,温中化湿。
方药:木香顺气丸加减:
香附18-21克& 木香6克&
半夏9克& 神曲9克&&
枳壳10克& 生白术10克&
茯苓10克& 乌药10克&
莱菔子6克& 陈皮9克&
加减:口苦,脉滑数者,加黄连1.5—3克。
2.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脾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腹胀而满痛,午后至前半夜加重,口干口苦,下肢偶见浮肿,舌苔白,脉虚大而滑。
治法:益气养血,燥湿化痰,理气活血。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10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莱菔子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柴胡10克& 薄荷3克。
3.肾阳不足,湿热内郁证
临床表现:腰酸腰痛,腹冷或不冷,指趾厥冷,尿热尿痛反复发作,脉沉细弦尺大或尺微。
治法:培补肾气,佐以利湿清热。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0克& 肉苁蓉10克&&
土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五味子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怀牛膝10克&
肉桂10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急性肾盂肾炎,一般多见有明显发热和无明显发热的两种。
急性肾盂肾炎发热者,大致有四类。其鉴别要点是:一发热的特点:即恶寒身痛者,为太阳表寒证;往来寒热者,为少阳半表半里证;
口渴,身热者,为阳明里热证;手足心热者,为湿热蕴结或兼食滞不化证;午后热甚者,为湿热证;日晡热甚者,为阳明实热或湿热不化。二身痛:即头痛身痛者,为风寒客表;身痛轻微或酸困者,为风热表证或湿热。三口渴:即口渴喜饮者,为阳明里热;口苦干不欲饮者,为湿热。三大便:即大便秘结者,为阳明府实;稀溏者,为湿热中的湿重于热。
慢性肾盂肾炎的低热,常见的有三类:即面色恍白,脉虚大者,为气阴两虚;月经不调,胸胁满痛者,为肝郁血虚;口干,脉细数者,为阴虚。
慢性肾盂肾炎的尿急尿频尿痛,常见的有四种类型:(1)阴虚湿热,脉必细数;(2)阳虚兼湿热,脉见弦或涩;
(3)气饮两虚,湿热下注,脉见弦大;(4)肝郁血虚,湿热下注,脉见沉弦。&
1.发热: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热;应注意其是在表、在半表半里。在表者,应
予解表,在半表半里者,应予和解。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热,以阴虚者为多,因此滋阴清热为首要方法。
2.尿热尿痛:急性肾盂肾炎者,多为湿热下注,因此利水通淋为主要治法,但要注意有无便秘,便秘者,必佐通下始效。慢性肾盂肾炎,除注意利水通淋法的应用外,尤应注意阴虚湿热、阳虚兼湿热、以及气虚、膀胱气滞等证的滋阴、温阳、理气、补气的使用方法。&
膀& 胱& 炎
膀胱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大致包括在淋浊的范畴之中,又因表现的差异,分别将小腹坠胀,尿频尿痛者,称气淋;尿热尿痛者,称热淋;尿液混浊者,称淋浊。
(一) 膀胱气滞,湿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小腹坠胀,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尿黄赤,舌苔自,脉沉。
治法:理气通淋。
方药:理气通淋方。
槟榔9克&& 枳壳9克&
香附9克& 苏叶6克&
乌药9克& 冬葵子9克&
土茯苓9克& 黄芩9克& 陈皮9亢。
加减: 遗尿者,加砂仁6克。
(二) &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口干,脉实而数。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药:八正散。&&&
木通10克& 车前子(布包)9克&
瞿麦9克& 扁蓄9克&
滑石10克& 栀子9克&
大黄3-9克& 甘草6克。
(三) 肾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腰骶部困痛,小腹痛微胀,尿频尿痛,脉沉细弦。&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2克&
肉苁蓉12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车前子(包)9克& 怀牛膝9克&
五味子9克& 附子6克& 肉桂6克。
加减: 口苦口干者,加知母9克& 黄柏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般规律:急性膀胱炎,多因膀胱湿热;慢性膀胱炎,多为膀胱气滞、肾阳亏损。
2.辨证要点:小腹坠胀、脉沉者,为膀胱气滞;腰困腰冷,脉沉弦尺大,为肾阳亏损。
治疗时的一般方法是:急性膀胱炎,八正散比较多用,但使用此方时要特别注意大黄的用量和用法,即便秘者必用大黄,其用量以6—10克为佳,无便秘者,应减至3—5克。
慢性膀胱炎之膀胱气滞者,应子理气;肾阳亏损者,必予温阳才会效果显著。
尿& 道& 炎
尿道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统称淋浊。
(一) 湿热下注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尿热,尿道内灼痛,尿浊。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滑石15克& 生薏米30克&
萆薢15克& 瞿麦30克&
扁蓄30克& 土茯
(二)阴虚火旺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久,尿道灼热痒痛,口苦、舌红,五心烦热,脉沉细小数。
治法:滋阴泻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熟地4克& 小蓟12克&
肉苁蓉12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知母9克& 黄柏9克。
加减:小便不利较重,小腹疼痛者,加肉桂3克;腰骶部酸痛者,改用下方:
川牛膝9克 肉苁蓉9克& 木通9克&
石斛9克& 土茯苓9克& 麦冬9克(家父法)
(三) 肾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腰骶部酸痛较重,小腹拘急,尿灼热,脉沉细,指趾厥冷。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2克& 肉苁蓉12克 土茯苓9克&
泽泻9克& 车前子(布包)9克&
丹皮9克& 牛膝9克&
五味子9克& 附子3克& 肉桂3克。
泌 尿 系 结 石
泌尿系结石,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统称为砂石淋。
&(一) 肾气亏损,结石不化证
&临床表现:腰酸腰痛,偶有尿痛,尿出砂石,尿血,脉沉细。&
治法:补肾、活血、化石。
&方药:胡桃仁3克&
鸡内金30克& 川牛膝30克。
&用法:先将胡桃仁、鸡内金研末,混合。分四包,一次一包,一日服完,川牛膝煎汤送下。此法非多用不效。
(一) &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尿频尿黄,尿热尿痛,间有砂石排出,脉弦滑。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八正散加减。
瞿麦30克& 篇蓄30-60克&
金钱草30-90克&
大黄6-15克&&
芒硝3-9克&
石苇30克& 琥珀粉6克(冲)&
海金砂15克& 滑石30克。
加减: 腰痛者,加川牛膝1.5克&
蒲黄1.2克。&
(三) 膀胱湿热,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胁下至少腹剧烈疼痛,尿频尿黄,尿痛,脉沉或弦紧。
治法:活血逐瘀,清利湿热。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八正散。
桃仁12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乌药10克&&&
元胡1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灵脂10克& 红花10克&
枳实10克& 香附10克&
金钱草60克& 海金砂12克&
滑石15克& 篇蓄30克&
瞿麦30克& 大黄10克。
简易方:滑石18克& 火硝0小3克&
甘草3克琥珀3克。
&用法:共研细末,分三次服完。
腹胀者,槟榔10克& 木香10克&
香附10克& 乌药10克&
冬葵子10克& 苏叶3克& 水煎,送服上药。
&&&&&&&&&&&&&&&&&&&
尿潴留,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小便淋漓,点滴而出者,称癃;小便不利,点滴不出,小腹胀满难忍者,称闭。临床上经常把小便不通,统称癃闭。
(一) 湿热阻滞,肺气不降证
临床表现:小腹胀痛难忍,小便点滴难出或不通,口苦口干,手心热,或兼咳嗽气逆,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开降肺气。
方药: 石苇15-30克&&
海金砂15克& 篇蓄15克&&
知母9克& 黄柏9克&
桔梗9克& 紫菀9克&
陈皮9克& 乌药9克& 琥珀6克(冲)。
加减:& 效果较差,脉弦者,加肉桂1.5—3克。
临床表现:跌打损伤后,突然尿闭不通,腰痛。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紫菀12克& 琥珀9克&
川牛膝12克& 射香1.5—3克。
加减;小腹满胀较重者,加香附9克& 乌药9克&
腰痛较重者,加鹿角9克;尿痛者,加知母9克&
黄柏9克& 肉桂4克。
(三) 肾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小腹满胀,尿少,腰酸痛,手足厥冷,脉沉细弦尺大或沉细弦涩。
治法:温肾化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0克& 肉苁蓉12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车前子(布包)9克&&
怀牛膝9克&
麦冬9克。&&
加减: 效果较差者,加射香0.3克(冲);尿热痛者,加知母9克&
黄柏9克。&&&&
气虚下陷证&
临床表现:大病以后,体质虚弱,逐渐出现欲尿而不出,脐腹以下冷,手足冷,小腹坠,脉虚或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陈皮9克& 当归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甘草9克& 肉桂3克& 知母6克。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汗多,疲乏无力,口干,腰酸痛,排尿困难,腹坠胀,
脉虚大弦滑。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10克& 党参10克&&
紫菀10克& 茯苓10克&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桑白皮10克&
甘草6克& 肉桂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辨证要点是:脉象,舌苔舌质,其方法和意义可参考其他章节。&&&&&&
2.注意病位:本病有肺、肾、膀胱气化失常的不同,临床时必须注意鉴别。
&1.根据病位、病性的不同用药:如:肾虚者,当予补肾;肺气不降者,当降其气;清阳不升者,当升阳益气;膀胱不能化气者,当温阳化气;湿热阻滞者,当利湿清热等。&&&
2。常用的加减药物:中气下陷者,宜升麻、柴胡
黄芪;膀胱不能化气者,宜用肉桂、桂枝;瘀血阻滞者,宜用川牛膝、射香;肺气不利者,宜用石苇;湿热阻滞者,宜用扁蓄、瞿麦、琥珀;肾虚湿热者,宜用通关丸。
尿毒症,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关格、癃闭、虚损,小便不通之秽浊犯胃的范畴之中。
&(一) 湿浊犯胃证
&临床表现:疲乏思睡,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薰黄,烦躁,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芳香化浊,除湿和胃。
&方药:苏叶6克&
砂仁6克& 枳实9克 神曲9克& 陈皮9克
黄芩9克& 槟榔9克。
胃脘有压痛者,加大黄3克;舌质红,脉虚大者,加人参9克&
生地15克& 丹皮9克&
麦冬15克& 元参15克;偶有抽搐者,加白芍15克。
(三) 血热妄行证
临床表现:衄血、吐血、便血,面色青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角9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0克&
茜草12克& 血见愁30克&
降香9克& 茅根20~60克。
&(三)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浮肿尿少,恶心呕吐,面色恍白,脉虚大滑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方约中法)。
黄芪20克&& 生地30克&
麦冬30克&&
五昧子9克&
薏米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茅根30克& 竹茹9克& 石斛15克。
&另;苏叶3克&
黄连0.6克& 煎汤代茶。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是十个危重证候,其辨证重点是:舌苔舌质和脉象。即舌苔厚腻者,为湿热秽浊;舌边有瘀斑者,为瘀血;舌质红绛者,为热入营血。脉:滑数者,为痰热或积热;虚大者,为气阴两虚。
本病处方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虚实、寒热证的多少和药物配伍上的用药比例,在加减药物时,若为湿热秽浊,宜苏叶、白蔻仁配黄芩;脉虚大者,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积热者,宜加大黄。
多& 囊& 肾
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症瘕的范畴之中。
(一)中气不足,积滞不化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腰腹坠痛,脘腹满胀,有压痛,纳呆食减,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补中,佐以导滞。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陈皮9克& 枳实9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千姜1.5克& 厚朴9克& 大黄3克。
&(二) 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腹胀坠痛,五心烦热,头晕头痛,心烦心悸,口干,舌苔白,脉虚大。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消症。
&方药:升陷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枳实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桔梗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三) 脾肾两虚,痰实阻滞证
临床表现:腰重腰痛,头晕头痛,疲乏无力,腹坠胀痛,有压痛,纳呆食减,口干,脉虚大弦滑。
治法:健脾补肾,消积导滞。
方药:& (1)补中益气、小承气、六味地黄合方。
黄芪15克&&
苍术9克&& 陈皮9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
生地9克&& 山药9克&
肉苁蓉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大黄4.5—3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o
(2)参芪丹鸡黄精汤。&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在辨别虚实的多少时,一般应根据脉象、腹诊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即脉象主虚证时以正气虚为主,诊腹有压痛者为兼实证。其治疗方法,一般是以补为主,消攻为辅,千万不可大泻大下以伤正气。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循环系统疾病治疗大法
中医在心主血脉、藏神、与小肠相表里以及五行生克、经络等基本理论指导下,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确定病位、病性以后,经常采用以下12种治疗大法。
一、养血安神法:适用于心血不足的失眠心悸,药如:炒枣仁、五味子、夜交藤、龙眼肉、柏子仁。
二、镇惊安神法:适用于心神不宁的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药如:磁石、朱砂、龙齿、龙骨、牡蛎、琥珀。
&三、化痰安神法:适用于痰扰心神的失眠心悸,药如:菖蒲、远志、茯神、半夏、陈皮、茯苓。
&四、益气养心法、适用于心气不足的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药如:黄芪、党参、人参、炙甘草、五味子。
&五、滋养心阴法:适用于心阴不足的心悸心烦,夜间口干,脉细数,药如:麦冬、生地、阿胶、玉竹、百合、元参、五味子。
&六、温通心阳法:适用于心阳不足的心悸气短,胸痛,指厥,药如:附子、肉桂、桂枝。
&七、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阻滞的心悸心烦,胸痛及瘀血阻滞的肢体疼痛,药如:丹参、当妇、桃仁、红花、血竭、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降香、赤芍。
&八、温阳利水法:适用于心肾阳虚,水饮上泛,上凌心肺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水肿尿少,肢厥脉微,药如;附子、肉桂、茯苓、白术、泽泻。
&九、补益营血法:适用于血虚,心脉失养的面色恍白,疲乏无力,心悸失眠,药如:丹参、当归、熟地、阿胶、龙眼肉。
&十、舒肝理气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心气不畅的失眠心烦,胸胁苦满或胸胁串痛,头晕头痛,药如: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
十一、平肝潜阳法:适用于阴虚阳亢的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药如: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磁石、蒺藜、钩藤、天麻。&
十二、敛阳益气法:适用于气阴两虚的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盗汗,脉虚,药如:五味子、山萸肉、人参。
风& 湿& 热
风湿热,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热痹范畴之中。
(一) 三阳合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口干,五心烦热,脉弦数。
治法:解表散寒,清热除湿。
&方药:柴葛解肌汤。
&柴胡12克&
葛根12克& 羌活9克&&
白芷9克& 生石膏30克&
桔梗12克& 甘草12克&
生姜9克& 大枣七枚。
(二) 风湿客表,湿重热轻证
&临床表现:发热,午后严重,全身关节肌肉疼痛,汗出,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解表除湿清热。
&方药:麻杏薏甘汤合宣痹汤。
&麻黄6克&&
生薏米30克&&
晚蚕砂18克& 海桐皮12克&
片姜黄12克& 秦艽12克&&
连翘12克&&
赤小豆30克。
&(三) 外受风寒,湿热伤阴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痛,发热,午后加重,偶有自汗盗汗,脉滑数。
&治法:疏风散寒,清热除湿,佐以养阴。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9克 羌活9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川芎9克& 白萑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生石膏15克 生地30克&
熟地15克&& 细辛3克。
(四) 湿热久蕴,气阴两伤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自汗盗汗,疲乏无力,发热,关节肌肉疼痛或关节肿痛久久不愈,舌苔白,脉虚大滑数。
&治法:养阴益气,燥湿清热,佐以疏风通络。
&方药:三妙丸加味。
黄柏9克& 怀牛膝9克&
党参9克& 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石斛9克&
黄芪15克& 桑枝30克& 晚蚕砂15克。
(五) 湿热久蕴,内伤血络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痛,结节红斑,发热,五心烦热,脉滑数或沉滑数。
&治法:除湿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
&连翘12克&
丹参12克& 片姜黄12克&
生苡仁12克& 赤勺12克&
知母6克晚蚕砂12克& 海桐皮12克&
川牛膝12克& 赤小豆30克&
滑石10克& 地龙9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的要点有三:一面色,二脉象,三热型。
脉象;浮紧,为风寒;滑数,为阳明实热或痰热;浮虚,为气虚;虚数,为气阴两虚;细数,为阴虚热盛;濡,为湿热。
面色:面色恍白,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透青,为湿热侵及血分。
&热型:恶寒发热,为风寒;日晡所潮热,为湿热;骨蒸劳热,盗汗,为阴虚;发热汗出,畏风,为气虚或气阴两虚。
&在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病在治疗时,不可因名叫风湿热,而长期采用祛风除湿清热药,否则气血俱伤,病必难除。
&2.发病开始,以风寒为多,因此祛风散寒,佐以清热,大多有效。病程稍久,脉象濡数,面色正常,多因湿热,故除湿清热为主要治法;病程已久,气阴俱伤,湿热又盛,应以补正为主,燥湿清热为辅,绝不可单纯祛邪伤正。
3、《温病条辨》宣痹汤,虽对风湿热有很好效果,但对气阴两虚、湿热久蕴和风寒较盛者,效果则不明显。
风 湿 性 心 脏 病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受惊而心悸者,称惊悸;自觉心动数疾,甚至不能自主者,称怔忡;阵发性逆气上冲,心下悸动者,称奔豚气。
无明显症状的风湿性心脏病,不必进行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风湿性心脏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治夕
(一) 气阴两虚,血瘀气滞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心烦心悸,胸满气短,偶有咯血,失眠梦多,脉沉细涩。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活血。
&方药:逍遥复脉汤。
白芍9克&& 麦冬9克&
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降香9克&
丹参9克& 炒枣仁9克& 生地9克。
(二) 瘀血阻滞,风邪外客证
临床表现:全身关节疼痛,胸满胸痛,心烦心悸,脉沉。
&治法:;栝血逐瘀,祛风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牛膝12克 地龙12克&
羌活4.5克& 秦艽4.5克 香附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五灵脂9克& 没药9克 红花9克 桃仁9克 黄芪15克 苍术9克
黄柏9克& 丹参9克。
加减:& 脉细涩,加苏木6克。
&(三) 心阳不足,水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气短心悸,活动或劳动时加剧,失眠,指趾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而润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化水,佐以安神。
&方药:真武汤加味(李翰卿法)。
附子2-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党参9克 炒枣仁9克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加减:疲乏无力,失眠较重等兼气血俱虚者,养心汤加减:
&炙甘草12克&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茯神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半夏15克&
神曲15克& 远志10克&
肉桂10克& 五味子5克& 炒枣仁12克。
(四) 心脾不足,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失眠健忘,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心悸,舌苔臼,脉沉细弱或细缓。
治法:益气养血:健睥养心。
方药:归牌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
茯神9克& 远志9克&
龙眼肉9克& 木香3克&
炒枣仁9—15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七个。
(五) 脾胃虚寒,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心烦心悸,疲乏无力,胃脘冷痛偶作,五心烦热,纳呆食减,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健中补脾。
方药: (1)人参养荣汤。
党参9克&&&
黄芪15克&& 五味子9克&
生地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远志9克& 陈皮9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2)黄芪建中汤
(3)定坤丹。 用法:一日一次,一次半丸至1丸。
(六) 气阴两衰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自汗盗汗,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发热,脉虚大滑数。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 (1)生脉散加味。
党参12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2克& 黄芪12克& 炒枣仁12克。
加减:五心烦热,舌质嫩红者,三甲复脉汤: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牡蛎30克& 炙甘草10克&
人参10克& 五味子10克&
麦冬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白芍15克。
脉细数,舌红者,补心丹加减:&
炒枣仁15克&&
柏子仁15克& 麦冬15克&
天门冬15克&& 当归9克&
生地15克& 党参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9克& 五味子9克&
夜交藤15克&
黄连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临床辨证时一般应注意下列问题:
1.辨证的要点:脉象在本病辨证上占据主导地位,即:脉沉细涩,为气滞血瘀;滑,为痰热;虚大,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沉细无力,为气血俱虚;弦,为肝气郁滞;细缓之为心脾两虚。在症状上,一般具有身痛、胸痛者,为瘀血;指耻厥冷者,为心肾阳虚;面色萎黄,为气血俱虚;面色恍白,自汗盗汗,为气阴两虚等。
2.认真鉴别虚实寒热的多少:例如:口渴,肢厥,舌质嫩红者,为阴阳俱虚之中的阴虚多于阳虚等。
在治疗上,不但要注意心,而且要特别注意肝、肾、脾、肺,即是说,肝气郁结者,当舒肝理气;肾阴亏损,心火上炎者,当首先滋养肾阴;肾气亏损,水饮上泛,凌犯心阳者,当温肾利水;肺气不足者,当补益肺气。其次,本病虚实夹杂证比较多,如气血俱虚兼瘀血,气滞血瘀又兼有气血俱虚,气阴俱虚兼有痰热等,在处方用药时,一定要善于调整比例关系。
无脉病及多发性大动脉炎
无脉病及多发性大动脉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肢冷,脉微,甚至抽搐、昏厥者,称厥证;上肢脉微或无脉,臂痛者,称臂厥;偏瘫者,称偏枯;下肢无脉,间歇性跛行,甚至坏死者,称脱疽。
(一) 气血俱虚,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肩臂酸痛,阴天时加重,脉无或沉微欲绝。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散风。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鸡血藤15克& 片姜黄15克&
全蝎6克& 防风9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二枚。
(二) 血虚寒滞,络脉不通证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肩臂酸痛,脉微欲绝。
治法:养血通阳,兼散寒邪。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鸡血藤30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9克& 大枣20枚&
蜈蚣5条& 白酒少许为引。
(三) 肝肺气郁,络脉不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胸满心烦,肩背酸痛,脉沉细或沉伏。&&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10克&&
枳壳10克& 赤芍10克&
丝瓜络10克& 玫瑰花10克&
代代花10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口干,心烦较重者,加栀子10克。
(四) 胸阳痹阻证
& 临床表现:胸闷胸痛,手厥冷,脉沉弦涩。
& 治法:通阳行痹。
&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半夏9克&& 薤白9克&
桂枝12克& 陈皮10克&&
生姜12克& 瓜蒌15克。
(五) 肝郁气滞,胸阳痹阻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目视昏花,胸满胸痛,心烦口苦,胃脘痞满,手指冷,但偶而手心反热,舌苔白或黄白,脉沉伏或沉弦紧。
&治法:舒肝理气,温通胸阳。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5克&&
生姜10克& 甘草6克&
大枣五个& 大黄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六) 肝肾俱虚,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腰酸腰痛,头晕头痛,胸胁苦满或串痛,心烦易怒,口干,脉弦。
&治法:滋补肝肾,理气活血。
&方蓟:逍遥、六味地黄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生地10克&&
肉苁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栀子10克&&
丹皮10克&&
生姜三片 丝瓜络9克。
(七)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肩背沉重酸痛,疲乏无力,口干,脉虚大,但患侧脉微。
&治法:益气养阴,通络。
&方药:生脉、二妙汤加减。
&黄芪15克&
麦冬9克& 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苍术9克&
黄柏9克& 石斛9克&
桑枝15克& 木瓜10克&
菖蒲15克& 丝瓜络9克。
&(八)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肩臂酸痛,心悸怔忡,口干,脉结代。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10克&
生姜10克& 桂枝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黑芝麻9克& 大枣20个。
&(九) 阴虚风动证
&临床表现:全身酸痛,颤抖,口干,舌质嫩红,面色恍白多油,脉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牡蛎30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白芍12克&
五味子12克& 阿胶(烊化)9克&
元参15克& 火麻仁9克&
鸡子黄3个(冲)& 知母3克。
(十) 脾胃虚寒,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腰背酸痛,下肢沉重,腹部悸动,偶而冷痛,手心时则烦热,指趾反厥冷,脉沉细弦,或一侧沉细,一侧弦大尤以尺脉为甚。
&治法:益气养血,健中补脾。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加味。
&黄芪15克&&
川芎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肉桂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麦冬9克&& 半夏9克&
肉苁蓉20克& 元参10克&
生姜三片。&&
&(十一) 肾气不足,上热下寒证
&临床表现:腰腿酸痛,尤以小腿酸痛为主,口鼻眼干,脉弦大或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精,清上温下。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24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肉苁蓉10克& 麦冬10克&
白芍10克& 元参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十二) 肾气不足,复受风寒证
&临床表观:头晕头痛,腰背酸痛,五心烦热,头部1白风,脉弦大或沉细尺大。
治法:补肾散风。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池24克&&
山药12克&&
枸杞子15克&& 山萸肉15克&
杜仲15克& 牛膝15克&
鹿角胶10克(烊化)&&
麦冬15克& 龟板15克&
菟丝子1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芍10克&
独活10克& 细辛3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一个比较顽固而复杂的疾病。临床时,必须善于将有无外邪,
以及气滞、血瘀和气虚、血虚、阴虚等证进行区别,才能确定轻重缓急的用药方法。
期前收缩,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心悸为主者,称怔仲或心悸;因惊而发者,称惊悸。
&(一)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心悸,口干,舌嫩红,苔薄白,脉结代。
&治法:养心阴,通心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麦冬9克&& 阿胶9克(烊化)&
生地15克& 丹参15克&
生姜9克& 远志9克& 大枣十个 火麻仁15克
加减:大便不干,去火麻仁,加黑芝麻9克;
&失眠者,加炒枣仁15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李翰卿法)。
&(二) 心阴不足,虚而生热证
临床表现: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脉细熟兼促或虚大而促。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2三甲复脉汤加减。
龟板15克&&
鳖甲l5克&& 牡蛎1
炙甘草12克&&
生地12克&& 白芍12克&
麦冬12克& 火麻仁10克&
阿胶10克(烊化)& 五味子10克。
(三) 心阳不足,神不安舍证
临床表观:心悸,手足厥冷,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沉细结代。
治法:温通心阳,佐以安神。
&方药:真武汤加减(李翰卿法)。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附子4.5克&
肉桂4.5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白薇9克&&
下肢浮肿,气短者,加生姜三片& 茯苓3克,去白薇。
&(四) 心肾不足,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腰酸痛,夜间五心烦热咽干,白天时而足冷,脉沉细结代。
&治法:补肾益精,清上温下。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李翰卿法)。
&生地25克&
山药15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参15克
肉桂5克& 麦冬12克& 白芍12克。
&(五) 气血俱虚,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心悸,时而胃脘冷痛,口干,指冷,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养血,温中健脾。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加减。
黄芪15克&&
肉桂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生地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10克&
附子l0克& 麦冬15克&
半夏10克& 肉苁蓉15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六)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心悸胸痛,胃脘痞满,口干,舌有瘀班,脉沉细结代。
洽法:活血逐瘀,佐以理气和胃。
方药:丹参饮&
丹参30克& 檀香10克&
砂仁10克。
(七) 肝郁血虚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或串痛,心悸心烦,头晕头痛,脉弦结代。
治法:养血舒肝。&&&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薄荷3克& 生姜3片& 甘草6克。
加减:& 脉虚大弦滑而结者,宜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半夏10克& 青皮10克&
黄芩10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八) 气虚痰郁,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全身酸痛或关节肌肉疼痛,口苦口干,胸胁苦满,糟杂,时而脘腹疼痛,大便不调,小便黄,脉弦滑而结。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益胃。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30克&
党参15克& 半夏15克&
炙甘草10克&& 羌活10克&
防风10克& 白芍10克&
陈皮10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柴胡9克& 黄连9克&
生姜三片& 大枣4个。
(九) 气滞痰郁,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失眠心烦,心悸气短,胸胁苦满或疼痛,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涩结。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安神。&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生姜10克&&
大枣五个& 桂枝15克&
茯苓15克& 大黄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辨证要点是:一脉象,二症状,三面色,四舌苔舌质。
&1.面色:面色恍白,多汗者,为气阴两虚;面色呈忧郁状者,为肝郁气滞;面孔呈冷而瘦削状,为阳虚寒盛。
&2。舌苔舌质:舌质淡者,为阳虚;舌质淡而暗者,为寒盛;舌有瘀斑者,为瘀血;舌嫩红者,为阴虚;舌苔白润,为寒;黄润,为寒郁化热;黑润,为寒盛。
&3。脉象:首先要将结、代进行鉴别,然后再注意相兼脉。即结脉为无规律的间歇脉,代脉为有规律的间歇脉。结脉主实,代脉主虚。沉结,为气滞血瘀;弦结为寒凝气滞;滑而结为痰郁气结;涩而结,为寒凝气滞或气滞血瘀;结代,为气阴俱虚,阳虚气滞。
4。症状:胸胁串痛,为肝郁气滞;胸胁刺痛,为寒凝气滞,瘀血阻滞;胸闷,为肝肺气郁、心阳虚衰、痰热阻滞;脐腹或胃脘悸动,逆气上冲,为寒饮奔豚;面色萎黄,为气血俱虚;指趾厥冷,为心肾阳虚。
&在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须按照不同的病位、病性用药。
注意病位、病性之间的比例和药物配合的方法。
阵 发 性 心 动 过 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心悸为主者,称心悸或怔忡;因惊而发者,称惊悸;阵发性逆气上冲,心悸者,称奔豚。
&(一) 肝郁气结,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急躁,时而背部有寒热,胸满,头项部发胀,时而突然心悸,逆气上冲,口干,脉弦细,发作时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泻火。
方药:奔豚汤加减。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
半夏9克& 桑白皮15克& 生姜三片。
(二) 肝郁气结,水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满心烦,或偶而胸胁串痛,阵发性心悸,胃脘常有悸动感,&
口苦口干,手指冷,舌苔白或薄黄,脉弦紧。
&治法:舒肝理气,温阳化饮。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6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黄芩9克& 桂枝18克&
茯苓1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黄3克& 大枣5个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三) 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满或串痛,心悸心烦,手心热,妇女月经不调,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舒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丹参10克&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生姜三片&
薄荷3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四) 脾胃虚寒,木邪上冲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肩背沉重,阵发性心悸,发作前先感胃脘悸动,继而逆气上冲,冲至胸咽后即发生晕厥,面色萎黄,脉右弦,左缓。
治法:健牌抑木。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黄芪1 5克& 白芍18克&
桂枝9克& 当归9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十个& 红糖少许(冲)
加减: 若面色萎黄者,宜十四味建中汤。
(五) 寒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脐腹、胃脘悸动,逆气上冲,冲至心下则悸,至胸、颈则蹩胀,至头则晕眩,舌苔白或黄白腻,脉沉细弦。
治法:化饮降冲。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李翰卿法)。
&生龙骨10克&
生牡蛎10克& 桂枝8克&
肉桂5克& 白芍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六) 肾气不足,水饮上冲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心悸或发作后难于停止,口干,腰酸痛,舌苔白,脉沉弦尺大。
&治法:补阴益阳,化饮降冲。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元参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辨证的要点是:一脉象,二症状。
1。脉象:弦细稍数,为肝郁血虚,郁而化火;弦细而涩,为阳虚寒饮;尺大而弦,为肾阳亏损;弦滑,为痰火郁结;弦细无力,为气血俱虚或阴阳俱虚;两脉弦,为肝经自病;左脉弦,右脉不弦,为肝病;右弦左缓,为脾虚木乘;虚大,为气阴两虚。
2。症状:发作时,逆气上冲,寒热,口干,为肝火夹痰;腹部悸动,逆气.上冲,或为热气,或为冷气,为阳虚寒饮;肢冷,腰酸,为肾阳不足,水饮上泛;胃脘有空虚感,面色萎黄,为脾阳虚。
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病以肝郁气滞,痰饮阻滞者为多见,因为肝病多善行数变,痰病多伏潜而突发,所以治疗时,应多从肝气郁结、痰饮蕴伏去考虑。
2.肝郁气滞引起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有血虚、痰热、水饮、肝火的不同;因此治疗时,除注意舒肝外,还应根据血虚、肝火、痰热、寒饮的不同,配入养血、泻火、化痰、温阳化饮的药物。
饮所致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有痰热、寒饮和在脾、肾、肝、心的不同。因此,
治疗时,除化痰清热、温阳化饮外,还应根据证候特点,配合温补肾阳,健脾和胃、利水化痰等法。
本节叙述的治法并不全面,应参考各种书籍中的奔豚治法。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房室传导阻滞,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串痛者,称郁证;因惊而悸者,称惊悸等。
除注意原有心脏病的治疗外,若束枝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为主时,从临床体会看大致有三种:
(一) 阳虚湿盛证
临床表现:突然头晕不能站立,心悸,口淡乏味,脉迟缓。
治法:温阳燥湿。
方药:《近效》术附汤。
附子9克& 白术12克&
甘草9克& 生姜9克& 大枣七个
(二) 胸阳痹阻证
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心前区刺痛或隐痛,胸微满,脉沉弦涩。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壳9克& 薤白9克&
桂枝10克& 瓜蒌10克& 厚朴9克
(三) 肝郁血虚,血络阻滞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胸满时痛,口干,时而五心烦热,妇人月经不调,脉弦。
治法:养血舒肝,理气活血。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l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l0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加减:心烦较重,加丹皮9克,栀子9克;& 心悸较重,加丹参15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辨证的重点是分清阳虚寒凝和气滞血瘀。其中阳虚寒凝者,必见指冷;气滞血瘀者,手心多热,并兼头晕头痛。
在治疗上,阳虚寒凝者,治宜温阳,如附子、桂枝等为必用之药;气滞血瘀者,治宜理气活血,柴胡,川芎等尤为重要。
心房扑动与心房纤维性颤动
心房扑动与心房纤维性颤动,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除分别按照主证命名外,对心悸为主者,称怔忡;逆气上冲者,称奔豚。
(一) 心阴不足,虚阳扰动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胸满心悸,头晕气短,五心烦热,潮热或骨蒸劳热,自汗盗汗,脉虚数或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
龟板30克& 鳖甲30克&
牡蛎20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五味子12克&
人参9克& 炙甘草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白芍15克&
火麻仁10克。&&
(二)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胸闷气短,手心热,脉细而促。
治法:益气养阴,温通心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人参9克&& 桂枝9克&
麦冬9克& 阿胶9克 (烊化)&
五味子9克& 黑芝麻9克&
生地30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个。
加减:心前区疼痛,舌有紫斑,逆气上冲,加苏木9克;心烦失眠,加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三) 心肾俱虚,虚阳扰动证
临床表现:气短心悸,口干或咽痛,腰困痛,下肢浮肿或不浮肿,指趾厥冷,舌苔白,脉细数兼促。
治法:滋阴益阳,纳气归肾。
方法:十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24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五味子10克&&
麦冬10克&&
白芍10克&&
怀牛膝10克&
元参15克& 炒枣仁15克。
(四)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观:面色恍白,心烦心悸,胸满胸痛,气短微喘或喘, 口干,舌苔薄白,脉虚而滑数促。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奔豚、生脉合方。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桑白皮15克& 人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甘草6克& 生姜2片。
加减: 浮肿,咳喘严重者,黄芪鳖甲散加减:
地骨皮10克&& 紫菀10克&
人参10克& 茯苓10克&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肉桂10克& 甘草6克。
(五) 心肾阳虚,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浮肿尿少,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细数而促。
治法:温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
&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人参9克&
杏仁9克& 厚朴6克& 生姜三片。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辨证的要点是:一脉象,二面色,三症状。其中脉象是本病辨证的关键。常见的脉象有:促、结、代、疾、散,并常和沉、滑、虚、微、细、弱、弦等合并出现。其含义是:
促:为数而时止,主热盛和真元败绝。
& 结:为缓而时止,主寒凝、气滞、积聚和真元衰弱。
代:为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和有规则的间歇,主脏衰危恶、脾土败坏,中寒不食。
疾:为脉流薄疾,一息七至八至,为真阴欲绝,阳邪极盛。
散:为举之浮散,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主元气离散。
以上脉象必须认识清楚,不可混淆,否则以代作结,以虚为实,必然戕害元气,形成不救。
面色:常见的有恍白多汗、瘦削青黯、浮肿而紫暗三种,其中恍白多汗为气阴俱衰;瘦削青黯,为阴阳俱虚、寒水上泛;浮肿紫暗,为阴阳俱虚、寒水上泛、瘀血阻滞。
症状的分析,可参考临床各科书籍。&&&
临床治疗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补益阴阳:本证阴阳俱虚者多,因此补益阴阳是本病的主要方法。
2.治主证:在其他证候为主时,应在治疗其他证候的同时兼治本病,不可本末倒置,抛弃原来主证,单纯治疗本证。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特点,分别将胸部憋闷,疼痛者,称胸痹;胃脘部偏心窝处疼痛者,称心痛或胃脘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者,称真心痛;胸满,气短者,称短气;浮肿,气短而喘者,称痰饮:心悸不安者,称怔忡;胸胁苦满,串痛,心烦心悸者,称肝郁;阵发性逆气上冲,心悸者,称奔豚。
(一)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胸部刺痛或心前区一片闷胀,舌苔白有瘀斑,脉弦或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
方药:丹橘汤。
丹参15克& 赤芍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降香9克 青皮9克&
(三) 痰气郁结,胸阳不振证
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尤以胸之上半部为甚,短气,脉沉细迟缓,关脉紧或沉涩。
治法:温通心阳,蠲饮降逆。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30克& 薤白15克&
半夏15克& 桂枝15克& 陈皮12克。
加减: 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加降香9克桃仁9克& 红花9克&
(三) 肝郁气结,痰热不化证
病床表现:降阵寒热或无寒热,胸满心烦,头晕,口苦咽干,纳呆,脉弦稍滑。
治法:舒肝解郁,清化热痰。
方药:柴胡陷胸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枳壳10克&
瓜蒌30克。&&&&
加减: 阵阵逆气上冲,冲则心烦心悸者,奔豚汤。
(四) 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胸满胸痛,心烦心悸,头晕头痛,妇女月经不凋,肩背重痛,五心烦热,时时叹气,脉弦细稍数。
治法:养血舒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味。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栀子10克& 薄荷3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丹参15克。&&
(五)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些前区疼痛,并向左臂放射,心悸心烦,脉弦滑结代。&&&
治法:滋养心阴,兼以通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5克&
生地30克& 黑芝麻9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个,
加减: 脉细数,加丹参15克。
(六) 气阴两虚,肝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头晕心悸,气短汗多,舌质红而少苔,脉虚大而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舒肝理气。
方药:奔豚、生脉合方。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半夏10克&
桑白皮15克& 党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加减: 脉虚大滑数,喘而痰多,浮肿,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鳖甲15克&
党参10克&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地骨皮10克&
紫菀10克& 茯苓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桔梗10克& 桑白皮10克& 肉桂10克。
(七) 寒邪客于心脾证
临床表现:胸、脘憋痛,逆气上冲,手指厥冷,素恶冷食,脉弦紧或沉细弦。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附桂理中汤加味。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枳实10克。
加减; 胸脘闷痛严重,按压时气短加重者,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薤白10克& 桂枝10克&
半夏12克& 瓜蒌15克。
(八) 寒邪直中少阴,阳气闭塞证
临床表现:突然剧痛不止,四肢厥冷,舌暗,脉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急。
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9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射香0.3克(冲)。
(九) 心肾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心前区疼痛,气短乏力,心烦心悸,口干,腿重或浮肿,脉细数兼促。&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2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l0克&
麦冬15克& 白芍15克&
元参15克。&
(十) 心肾阳虚,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平卧则咳喘加重,浮肿,指趾厥冷,脉沉细数而无力。&&
治法:温养心肾,佐以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味。
附子3-6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杏仁9克&& 人参9克&
茯苓4.5-9克
生姜三片。
(十一)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不化
临床表现:胸满或心前区憋闷,或疼痛,腹胀腹满,口干,舌苔白或黄白厚腻,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
人参9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白术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苍术15克& 薄荷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辨证时的要点有四;一脉象,二症状,三面色,四舌苔舌质。其中脉象是本病辨证的关键,其表现和主病有如下几点:
沉:为重手乃得之脉,主气郁、里证。
滑:为如珠之状脉,主痰、食、热。
涩:为往来艰涩之脉,主血少精衰、寒、湿、血虚、瘀血、气滞。
虚:为形大力薄之脉,主气虚、脾虚和气血俱虚。
微:为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之脉,主气血俱虚。
细:为细如丝之脉,主血气衰。
濡:为浮细如绵之脉,主阴虚、湿盛和胃气不充。
弱:为沉而细小,举之则无之脉,为阴阳俱虚。
紧;为紧如弹绳之脉,主寒盛。
&&弦。为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之脉,主肝胆经病,寒、痛、积等。
症状、面色、舌苔舌质的主病,可参考其他各节。
在治疗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l。注意药物的配伍比例:几种脉象同时存在时,往往是同时存在着几种发病原因,所以用药时,也必须按照证候的不同比例用药。
2。注意不同的脏腑:治疗时,要分别按照肺、心、肝、肾、脾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例如:肝郁气滞者,当舒肝理气;,肾阳亏损者,当温补肾阳;脾胃虚寒者,当温中健脾;肺气不足者,当补益肺气等。&
注意社会倾向:本病虽然胸阳痹阻、瘀血阻滞者较多,但不可全部认为是两
种原因引起的,因此,也不能将瓜蒌薤白白酒汤、活血逐瘀方做为冠心病的万能灵药。&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气短难于接续者,称短气;浮肿,咳喘不能平卧者,称痰饮之水气凌心、水气凌肺。
(一) 痰浊壅滞,上盛下虚证
临床表观:喘咳痰多,不能平卧,头汗出,口干口苦,足冷,胃脘痞满,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寸大尺弱。
治法:降气化痰,纳气定喘。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9—12克& 橘红9克&
半夏9克& 当归9克&
前胡9克& 厚朴9克&
人参9克& 肉桂5克&
沉香3克& 芡实30克& 黑锡丹3克(送服)。
加减: 肾虚较重,头汗出,足厥冷者,加蛤蚧一对(去头足,研末,冲服)。
(三) 心肾阳虚,肾水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平卧时气短加重,下肢轻度浮肿,手足厥冷,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无力或促。
治法:温阳化饮定喘。
方药:真武汤加减(李翰卿法)。
附子4.5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杏仁9克 人参9克。
加减: 腹胀,加厚朴4.5克;身酸痛者,加麻黄1.5克。
(三) 心肾阳虚,肾水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不能平卧,头汗出,足厥冷,腰腿酸痛或仅腰痛,舌苔白,质暗,脉沉弦尺大。
治法:温肾化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李翰卿法)。
生地15克& 山药12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怀牛膝10克&
蛤蚧一对(去头足,研末,冲服)。
加减:气短不能接续,加黑锡丹3克(送服);
逆气上冲,腹满,吸气不能下,加沉香3克。&&
(四)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
咳喘气短,胸满胸痛,心烦心悸,手指时热时冷,面色恍白,汗多,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或光剥无苔;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党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紫菀10克& 黄芩10克。
加减: 时时逆气上冲,冲则心烦心悸,咳喘气短,头晕, 烦热汗出,舌苔白,脉虚大弦滑,宜奔豚、生脉合方: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桑白皮15克&
麦冬10克& 人参10克&
五味子10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疲乏无力,浮肿(下肢或全身浮肿),胸胁苦满,心烦心悸,身热,汗多或无汗,舌苔白腻,或黄白腻,或白,舌质红或嫩红,脉虚大弦滑数或促。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9克&&
半夏9克& 知母10克&
生地9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肉桂9克&
甘草6克& 桑白皮15克。
(六) 脾胃虚寒,水饮上泛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饮食之后胃脘满胀和咳喘均加重,按压胃脘时气短亦加重,腹满浮肿,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化饮定喘。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李翰卿法)。
紫苏9克 枳壳9克& 厚朴9克&
杏仁9克& 陈皮9克 茯苓4.5克 半夏9克。
加减:口苦口干者,加黄芩3克;痰多者,加白芥子3克&
苏子3克& 莱菔子3克。
(七) 水湿阻滞,脾肺升降失职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腹胀腹水,浮肿尿少,身重懒言,纳差口淡,手足厥冷,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理气行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厚朴10克& 白术10克&
木瓜10克& 木香10克&
草果10克& 大腹皮10克&
茯苓10克& 附子10克&
香附10克& 干姜3克& 炙甘草6克。
(八) 脾胃虚寒,水饮不化证
临床表现: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尿少,胃脘满胀,食后咳喘加重,手足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中健脾,化痰祛饮。
方药。理中化痰丸加减(李翰卿法)。
附子10克& 干姜l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甘草10克& 半夏10克&
枳实10克& 杏仁10克&
莱菔子6克& 苏子3克& 陈皮lo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由于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阳,肺主降阴,脾居中焦主气升降,所以肺、脾、肾、肝等都对呼吸吐纳有一定支配作用,因此,临证时必须注意那一个脏腑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二)论治&&
1.注意脏腑的不同用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时,宣肺定喘,清化热痰固然重要,但因本病往往是一个五脏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同居的夹杂证,所以单从肺治必然药不中的,损伤正气,而病加剧。&&&
2.注意宣肺定喘、清化热痰法的反应:应用宣肺定喘、清化热痰后,病情加重的原因,一般有二,一为肾不纳气,二为气阴两虚。肾不纳气者,虚阳上浮而不归蛰于肾,皮用宣肺助其升浮,则气短难续;气阴两虚者,过用祛邪,肺气败伤,则失其肃降之能而喘咳增加。应用宣肺定喘法无效的原因,有肝肺气郁、痰郁中焦、心肾阳虚、虚实寒热的用药比例不当等数种,例如:肺肝气郁、痰饮阻滞、气阴两虚等数种病因引起的肺原性心脏病,本应益气养阴、理气化痰同施,但却采用宣肺化痰、清热定喘,药非治其病之所在,故而不愈。
3.注意正气:例如:心肾阳虚,水饮上泛之肺心病,兼有表证时,必须在温阳化饮之真武汤的基础上加入麻黄、甘草,否则,但予解表,其病必然不除。
4.注意麻黄的禁忌证:肾不纳气者,不可用麻黄之升浮,但用补肾纳气之剂,其喘自定。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自觉心动数疾,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者,称怔忡;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者,称咳喘;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者,称水肿或水气;水液停积,不得输化,喘而不能卧者,称痰饮。
& 辨证论治
(一)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不能平卧,心悸,指趾厥冷,下肢轻度或中度浮肿,尿少,口干或不干,舌质暗,舌苔白,脉细数无力或促或疾。
治法:温阳化饮,佐以益气定11端。
方药:真武汤加味。
附子3-6克& 茯苓6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杏仁9克 人参3克& 厚朴3克。
加减: 紫绀严重,胸痛,舌有瘀斑,加苏木3克& 丹参9克;
鼻塞,身酸痛者,加麻黄1.5—3克& 桂枝3克&
脾胃寒湿,水邪上泛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水,浮肿尿少,四肢厥冷,食后咳喘气短加重,气短而喘,甚至不能平卧,舌苔白,质暗,脉沉细数而无力或促或急疾。
治法: 温阳化水,理气除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木瓜9克 甘草9克&
木香9克& 槟榔9克&
草果9克& 干姜1.5克。
加减: 服上药后,心悸,尿少不改善,加桂枝9克。
(三) 气阴两衰,痰郁气结,水湿泛滥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胸闷胸痛,口干,咳则全身汗出或遗尿,身热或五心烦热,烦躁易怒,苔少或质嫩红,脉虚大滑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人参10克& 五味子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青皮10克& 紫菀10克& 黄芩10克。
加减:& 阵发心悸,烦热冲逆,头晕躁汗,奔豚汤、生脉散合方;
面、唇、爪甲紫暗,加苏木6克。
(四) 气阴两衰,痰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劳动或走路时加重,甚至夜间咳喘不能平卧,或昼夜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尿少,神疲欲寐,面色恍白,胸满隐痛,心烦心悸,口苦咽干,汗多或无汗,身热或骨蒸劳热,或五心烦热,有或无腹满痛,舌苔白,脉虚大滑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茹: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
地骨皮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甘草9克& 桑白皮9克。
(五) 肾阳不足,肾水上泛证
临床表观:咳喘气短,腰酸,下肢浮肿,指趾厥冷或趾厥冷,舌苔白,质暗,脉沉细数尺大或促。
治法:阴阳双补,利水化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山药12克&&
山萸肉10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六) 心阴不足,阳气不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口干,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而时见结代或促。
治法:滋养心阴,佐以通阳。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克& 党参10克&
生姜10克& 桂枝10克&
阿胶10克(烊化)&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黑芝麻12克。
(七) 脾胃湿郁,肺气不降证
临床表现:咳喘气短,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胃脘满胀,食后胀满和呼吸困难加重,纳差,口苦口粘,舌苔黄白腻,脉滑数。
治法:理脾化湿,化痰定喘。
方药:葛苏二陈汤(李翰卿法)。
紫苏叶4.5克& 杏仁9克&
党参9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葛根10克&
茯苓10克。
加减: 脉细数,加丹参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9克;
失眠严重,加竹茹10克& 远志10克&
菖蒲10克& 炒枣仁10克。
(八) 气阴两虚,痰湿阻滞证
临床表现:气短微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失眠心悸,胃脘痞满,舌苔白,脉虚大滑数或促或兼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安神。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麦冬10克& 党参10克& 五味子10克
竹茹10克& 半夏10克 枳实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9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九) 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饮阻滞证
临床表现:气短微喘,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消瘦乏力,腹胀腹水,下肢轻度浮肿,肝脾肿大,口唇、爪甲、舌质均紫暗,苔薄白,脉虚大滑数或兼结涩。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饮。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9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苍术1
5克& 白术9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砂仁10克& 莱菔子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薄荷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一个以虚为主的虚中夹实证,其虚者,表现有气虚、阴虚、阳虚三种:实者,表现有痰饮、瘀血、气滞三类。其主要辨证要点有:脉象、症状、舌苔舌质、面色四种:
&l。脉:虚大,为气阴或气血俱虚;沉细促或沉细而疾,为阳脱;代,为元气大衰或阴阳极微;结,为气滞血瘀或阳虚;弦,为肝郁气滞;滑,为痰热。
&2。症状:肝肿大,为瘀血;浮肿,为水饮不化;指足趾厥冷,为心肾阳衰;手心热,为阴虚或瘀血。
&3。舌苔舌质:舌苔白润或水滑,为寒饮;舌苔黄,为胃热;舌质紫暗,为寒或瘀血;舌有瘀斑,为瘀血。
&4.面色:青紫而干,为瘀血而气血俱虚;面色白润有汗,为气阴两衰;面色青黯薰黄,为湿热瘀血。
&处方用药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真武汤证的重点是:①指趾厥冷;②喘而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⑧无腹水或仅有少许腹水;④脉促或疾。
2。实脾饮证的重点是:①腹胀腹水明显;②指趾厥冷,而紫绀却比较轻;⑧舌质淡黯而润。
3.补气养阴化痰止咳法证的重点是: ①脉虚大滑数;
②五心烦热。其中黄芪鳖甲散加减的适应证重点是:骨蒸劳热和咳喘,咳嗽遗尿方的重点是:不发热和心悸、胸痛。
参芪丹鸡黄精汤证的重点是:肝肿大、腹水、紫绀。
休克,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移时苏醒,甚或死亡者,称厥证;身热汗多,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四肢温暖,唇舌干红,脉虚数者,称亡阴;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肢厥,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唇舌淡润,甚或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者。称亡阳等。&
大致分为闭、脱两大类:
1. 寒实壅闭证&&
临床表现:腹痛拒按,肢厥便秘,耳,鼻、下颌均冷,面色青冷瘦削,舌苔薄白,舌质淡黯,神疲欲寐或神昏,脉沉微欲绝或沉伏。
治法:急下寒结。
方药:参附汤合大承气汤。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人参5—7克& 附子7克&
大黄10克& 芒硝10克。
加减: 合并有内出血者,加桃仁9克& 苏木9克。
大便秘结较轻者,去大黄、芒硝,加二丑末3—7克。(或:九痛丸 4-12粒。 )
2.实热壅闭证
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拒按,便秘或下利清水,色纯青,味极臭,口燥咽干,舌苔老黄或黑干,肢厥,甚或耳壳、前额、鼻尖、下颌均冷,面色青冷瘦削,反应迟钝或神昏,脉沉伏。
治法:急下热结。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枳实15克& 厚朴15克&
大黄3—15克& 芒硝3—15克& 人参3~6克。
加减: 舌有瘀斑或舌质紫黯或兼内出血者,加桃仁10克& 苏木10克。
(二)& 脱证
1。寒邪直中少阴证
临床表现:脘腹剧痛,肢厥,甚至前额、耳壳、鼻尖均冷,恶心呕吐,舌苔白,舌质淡黯,面色青冷瘦削,脉沉微欲绝或沉伏。
治法:回阳救急。
方药:回阳救急汤。&&&
人参9克& 附子9克&
干姜6克& 肉桂9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半夏6克&
陈皮6克& 炙甘草6克&
五味子3克& 射香1—1.5克(冲)。&
加减:& 舌苔黄者,加黄连3克;大便失禁者,宜附子理中汤:
附子10克& 干姜10克&
人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
舌苔黄,口苦口干者,加黄连9克;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2.气阴两脱证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口渴心烦,神疲气短,舌质嫩红,少苔,脉虚数或散。
治法:益气养阴固脱。
方药:生脉散。
人参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加减: 指趾厥冷者,加附子6克;胸闷痛如窒息状,头晕心烦,脉虚而滑数者,加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黄芩10克。
3.阳明热炽,气阴两脱证
临床表现:高热汗出,气短而喘,口渴烦躁,神疲欲寐,舌质嫩红,少苔,脉虚数而散。
治法:清热、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白虎汤。
人参15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15
克& 粳米30克& 质甘草10克
加减: 脉微而散者,加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
4. 暑邪外客,气阴两脱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神疲欲寐,时而烦躁,口渴喜饮,舌质嫩红,苔白稍腻,脉虚数。
治法:清暑化湿,益气养阴。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
人参10克&&&
炙甘草6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黄柏9克&&&
葛根12克&&
苍术9克&& 白术9克&
升麻6克& 泽泻9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5. 气血俱脱证
临床表现:吐血、咯血、崩漏时,突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冷汗大出,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苔薄白,脉虚数或沉微。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人参60—120克 ,或:人参60克& 山茱萸120克。
加减: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鼻尖、耳壳、下颌均冷者,加附子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辨证时,首先应分清虚实,其分析要点有七:
1.病因:例如:高热汗出后发生者,多为亡阴;吐泻后者,多为亡阳;吐血、衄血、崩漏,嗒血、便血等后者,为气血俱脱;胸腹剧痛后者,为实厥。
2.四肢的冷热:指趾厥冷者,或为亡阳或为闭厥;四肢温者,多为亡阴。
3。汗出的有无:无汗者,为闭厥;汗出者,为亡阴、亡阳。
4.大便的秘溏:秘者,为实厥;稀溏者,为虚脱。
5.胸腹的喜按拒按:脘腹柔软,喜按者,为虚脱;拒按者,为实厥。
6.舌苔舌质:舌苔黄干、黑干者,为实热;白厚、薄白而润者,为寒;其中厚者,为寒实,薄者,为虚寒。舌质淡者,为虚寒,血脱;舌质暗者,为虚寒;舌质嫩红者,为亡阴;舌有瘀斑者,为瘀血。
7.脉象:虚大无根,为阳气或气血或气阴俱脱;沉微欲绝,为亡阳;沉伏,为实闭厥。
治疗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出血:各种溢于体外的出血,如: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外伤等的休克,为血脱,治宜益气固脱,如独参汤或人参山萸肉方;体内出血者,以瘀血为主,治宜理气活血,如:桃仁、苏木、射香、大黄等。便血呈鲜红色者,为血脱,治宜益气固脱,如独参汤;便如黑水而失禁者,为脾肾阳脱,治宜温中回阳,如理子理中汤。
2.水泻:水泻失禁者,治宜回阳救急,如:人参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面白、苔黄、口苦者,当佐苦寒,如附子理中汤加黄连、白通加猪胆汁汤。
3.腹痛:腹痛拒按者,为实,宜攻下,其中寒实者,治宜温下;热实者,治宜寒下。
4.胸腹痛:除注意实证外,尚需注意寒邪直中三阴,其偏于胸脘者,宜回阳救急汤;脐腹者,治宜附子理中汤,通脉四逆汤,但舌质红而无苔者,气阴两虚为主,治宜生脉散加附子。
高热。以气阴两脱者为多,生脉散较多用:若兼肢厥者,必佐附子。若舌质
淡黯,舌苔白润者,为亡阳,治宜人参四逆汤。
高& 血& 压&
商血压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分别将眼前昏黑,头运旋转者,称眩晕;头晕头痛,面赤者,称肝阳;自觉头痛者,称头痛;顽麻,不知痛痒者,称麻木。&&
辨证论治&&
肝胆实火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胀,头中热痛,夏季或中午或在热的环境中时头晕头痛加重,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尿色黄赤,舌尖红,苔白或黄白,脉弦数或弦。&&&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 栀子10克&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生地10克
车前子10克
(布包)& 泽泻10克&
木通10克& 当归10克& 甘草10克。
加减:& 面赤者,加石决明15克&
草决明15克;
大便燥者,去木通、车前子& 泽泻,加芦荟6克&
(二) 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串痛,头晕头痛,心烦心悸,五心烦热,口干,失眠,妇女月经不调,舌苔白,脉弦细小数。
治法:养血舒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丹皮9克& 夏枯草15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加减:脉兼滑,胸闷较重,加瓜蒌15克;心悸较重,加丹参15克。
(三) 肝郁血虚,痰火阻滞证
临床表现:头晕,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烦,烦热时而上冲,冲至胸、头时则汗出,胸满,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舒肝泻火,养血化痰。
方药:奔豚汤加减。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半夏10克&
桑白皮15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四) 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面赤,遇热则头痛,头晕加重,心烦易怒,或头重脚轻,口干,脉弦大,寸脉尤甚。
治法;重镇潜阳。
方药:(1)镇肝熄风汤。
生赭石15克& 生石决明30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生龟板15克&
怀牛膝30克& 生白芍15克& 元参15克
天门冬15克 川栋子10克& 生麦芽4克&
茵陈4克& 甘草3克。
(2) 生石决明30克& 钩藤15克&
夏枯草30克&& 生地15克&
生白芍15克&
黄芩9克& 甘草6克&
菊花12克& (李翰卿法)。
加减; 痰多,呕吐者,加竹茹9克& 南星6克;
尺脉虚者,加熟地9克& 山萸肉10克。
(五) 气血俱虚,肝火上冲证
临床表现:头晕乏力,甚至下肢沉重,轻度浮肿,心烦口干,舌苔白,脉虚大而弦。
治法:益气养血,平肝泻火。
方药:龙芪枯草汤
生黄芪30-60克& 当归9克&
地龙15克& 白芍15克&
夏枯草15克& 茺蔚子15克&
龙胆草12克& 防风3克。
加减: 心悸,加五味子9克& 麦冬9克&
(六) 肝风内动,风痰入络证
临床表现:半身麻木,头偶晕,口干,脉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
钩藤15克& 地龙15克&
赤芍10克&& 枳壳10克&
丝瓜络10克& 连翘10克&
香橼10克& 佛手10克&
稀莶草10克& 桑枝30克。
加减: 痰多者,加竹茹10克。
(七) 肝肾阴虚,阴虚阳浮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膝酸软,足跟作痛,舌苔白,脉沉细稍数。
治法:滋补肝肾,佐以平肝。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菊花10克&&
枸杞子10克&&
熟地24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丹皮12克&
草决明15克& 石决明30克
(八) 阴阳俱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或无明显的头晕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衰退,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五心烦热,畏寒,舌苔白,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二仙汤加减。
仙茅15克&&
仙灵脾15克&& 当归10克&
巴戟天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杜仲10克& 桑寄生10克。
(九) 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 半身沉重,或半身麻木,或半身憋胀,舌苔白,脉患侧虚大或弦大,健侧沉或缓或涩。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30—60克&&&
赤芍15克&&
地龙15克&&&
钩藤15克&&&
桃仁10克& 红花l0克&
当归l0克& 防风3克& 白蒺藜10克。
(十) 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头晕或头痛,偶有心烦心悸,面色青,舌有瘀斑或质暗,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逐瘀,佐以理气。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枳壳10克&&
柴胡10克& 川芎10克&
桔梗10克& 甘草6克& 牛膝1 5克
(十一) 气虚,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头晕头重,尤以早晨为甚,疲乏无力,舌苔白,脉虚或沉弱。
治法:益气升阳。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
蔓荆子10克&&
升麻10克& 葛根15克&&
黄芪15克 党参12克& 黄柏10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
(十二) 气阴两虚,清阳失升证
临床表现:早晨起床后气短,上午10时后气短开始好转,下肢沉重,腰酸,舌苔白,脉虚大。
治法:益气养阴,升举清阳。
方药: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当归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l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十三) 痰湿郁滞,气郁不畅证
临床表现:头重如裹,体肥多痰,腹胀而满,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木香顺气丸加减。
香附18克& 木香9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枳实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神曲9克&
莱菔子9克& 砂仁6克&
草决明15克& 泽泻9克。
(十四) 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郁滞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重,肥胖浮肿,腹满腹胀,胸胁满痛,背困乏力,夜间口千,舌质红或有瘀斑或暗,脉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党参15克&&
黄芪30克&&
丹参30克&& 鸡血藤30克&
夜交藤3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当归1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薄荷3克。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一般的社会倾向性:肝阳上亢虽是本病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2.本病辨证的要点有三:一面色,二脉象,三症状。
面色:面赤,尤其脸的上半部、印堂部红赤者,为肝阳上亢;面色忧郁状者,为肝郁;面色青者,为瘀血;面黑者,为肾虚;面呈污秽色者,为湿浊;面色恍白者,为气阴两虚。
脉象:弦数者,为肝火;弦涩不调者,为气滞血瘀;寸脉大而上入鱼际者,为肝阳上亢;尺脉大而滑数者,为肾虚相火妄动;尺大而弦者,为肾阳亏损;虚大者,为气阴俱虚;左脉大于右脉者,其病在肝;右脉大于左脉者,其病在脾肺。
1.注意一般的用药倾向性:例如;将肝阳上亢证作为本病的唯一病因,而认为人参、黄芪、川芎、柴胡等为禁忌药,而将虚证者予不顾。
2.注意加减药物:例如:肝阳上亢者,宜用钩藤、夏枯草、石决明、草决明、代赭石;肝火上冲者,宜用夏枯草、龙胆草、栀子、黄芩、青箱子、茺蔚子;气虚者,宜用黄芪;肾虚者,宜用肉苁蓉、锁阳、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阴虚者,宜用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知母;
麻木者,宜用地龙、钩藤等。
3.注意夹杂证的配伍用药:例如:气血俱虚,又有肝火者,宜在补气养血的基础上,配合泻肝火药等。
心 血 管 神 经 官 能 症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猝然惊骇而心脏惕然跳动不宁者,称惊悸;心脏自感跳动,怵惕不安者,称怔忡或心悸。
(一) 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或串痛,心悸阵阵发作,五心烦热,喜叹气,头晕头痛,或仅头晕,妇女月经不调,舌苔白,脉弦。
治法:养血舒肝。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薄荷3克& 生姜三片。
加减:& 心烦较重,五心烦热者,加丹皮10克&
栀子10克。
(二) 肝郁血虚,痰火郁结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心烦,有时烦热从少腹胃脘冲逆,冲则全身烦热,继而心烦心悸,汗出,或背部一阵寒热,口干口苦,舌苔薄自,脉弦滑。
治法:舒肝养血,化痰泻火。
方药:奔豚汤加味。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葛根15克& 半夏10克&
桑白皮15克& 甘草6克&
党参9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生姜二片。
(三) 心阳不振,神不安舍证
临床表现:心悸阵作,发作时感到剑突下悸动不止,失眠,手指冷,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温心阳,安心神。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0个& 龙骨10克
牡蛎10克。
(四) 痰饮蕴结,心阳不振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心悸,发时胸胁满闷,头晕目眩,或短气而咳,大便稀溏,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健脾渗湿,温阳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15克& 桂枝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6克。
(五) 肝郁气滞,上热下寒,痰湿阻滞证
临床表现:阵发性心悸,胸胁苦满,心烦纳差,口苦咽干,恶心,舌苔白或黄白,脉弦稍滑。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镇惊。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9克& 半夏9克&
党参9克& 黄芩9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茯苓9克& 大黄4.5克&
大枣五个& 甘草6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六) 气阴俱虚,神不安舍证
临床表现:失眠心悸,记忆力衰退,夜间口千,舌苔薄白,脉沉细小数。
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药:补心丹加减。
炒枣仁10克&&
柏子仁10克& 天门冬10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元参15克&
丹参15克& 党参10克& 桔梗10克
五味子10克& 菖蒲10克&
黄连10克。&&&
加减: 善惊者,加龙骨10克& 牡蛎10克&
朱砂3克(冲)。
(七) 气滞痰郁,郁而化火证
临床表现:胸胁满闷,胃脘痞满,心悸心烦阵阵发作,纳呆食减,喜叹气,舌苔白,脉沉或沉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泻火。
方药:四逆散加味。
瓜蒌15克& 枳壳10克&&
白芍10克&&
陈皮10克&&
郁金10克& 桔梗10克&
栀子10克& 甘草6克。
加减:脉滑,口苦较明显,宜小柴胡汤加瓜蒌。
(八)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心前区憋闷,心悸,有时胸部刺痛,脉沉涩。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1)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红花10克&&&
赤芍10克& 柴胡10克&
川芎10克& 桔梗10克&
怀牛膝15克& 丹参15克。
(2)赤降汤(李翰卿法)。
降香10克& 青皮10克&
赤芍10克& 郁金10克& 丹参15克。
(九) 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心悸善惊,疲乏无力,咽干唇燥,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养血益气,安神养心。
方药:人参养荣汤。
黄芪15克& 肉桂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0克&&
白术16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10克&& 五味子10克&
陈皮10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按) 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辨证要点是:面色和脉象。即:面色恍白,脉虚大者,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脉沉细者,为气血俱虚;面色正常,脉沉弦者,为肝郁血虚;脉沉涩者,为肝郁气结,寒饮阻滞;沉弦滑者,为气郁痰结;脉弦涩不调者,为寒饮或气滞血瘀。&&&
(二)论治&&
本病一般的治疗原则是:病程短者,惊恐忧思者多,故舒肝理气、镇惊安神为主要方法;病程已久,气血俱虚、心脾不足,脾虚木乘,寒饮不化者恒多,因此益气养血、健脾养心、健脾抑木等比较多用。另外,虚实夹杂证必须注意补泻药物的配伍关系。
低血压,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眼前昏黑,头运旋转者,称眩晕;胸满,心烦等为主者,称郁证;夏季疲乏无力,汗多,头晕者,称伤暑。
(一) 肝郁化火,风阳上扰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口苦咽干,时而叹气,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平肝泻火。
方药:四逆桑菊汤。
菊花10克& 桑叶10克&
钩藤10克& 柴胡10克&&
白芍10克&&
白蒺藜10克& 栀子10克&
加减: 五心烦热,宜丹栀逍遥散。
(二) 气虚,清阳不升证
临床表现:头晕,平卧或头低足高位时头晕减轻,站立时头晕加重,劳累时头晕亦加重,休息后头晕减轻,舌苔白,脉虚大或虚缓。&&
治法:益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15克&&
党参10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个& 甘草6克。
加减: 腰酸痛,加六味地黄丸3口苦口干,宜改用益气聪明汤。
(三) 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胀,腰酸腰痛,夜间口干,舌苔薄白,脉沉细小数。
治法:滋补肝肾,佐以平肝。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生地24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枸杞子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痛小腹胀痛放长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