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贷网上那么多负面消息留学负面消息那么多,我们还是前赴后继地把孩子

为什么留学负面消息那么多,我们还是前赴后继地把孩子送出国?-ZAKER新闻
From 新周刊近年,关于留学生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校园欺凌、过度炫富、花天酒地、沾染毒品、跳海自杀、" 海归变海待 "、留学年龄不断降低以及部分留学生抗压能力弱等等,令人们对出国留学心生疑虑。而近年来美国枪击事件连连发生,欧洲恐袭阴云等社会问题,更让留学环境 " 雪上加霜 "。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前赴后继出国留学的步伐。2016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高达 54.45 万,较 2012 年增长 14.49 万人,增幅达 36.26%,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依然是许多年轻人及其父母的心愿。因此,在留学热门国,无论是大都会还是大农村,你都会发现许多年轻同胞稚嫩的脸。对留学的过度吹捧或过度贬低都是妖魔化留学对美国过度吹捧或者过度贬低,其实都是把美国妖魔化。针对之前的章莹颖事件,有媒体提出 "不要把国内深夜撸串的安全感带到美国" 的论调。文章重点提到," 要让准备出国的同学知道,美国是一个与中国全然不同的、犯罪率极高的国家 "。相信该篇文章的撰写初衷,是为留学生提供安全经验。然而,这句话实在不敢苟同。" 深夜撸串 " 真的是衡量安危的标准吗?国内真的是所有地方都能安心撸串吗?我看未必。在美国,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案发时段、地段以及案件类型和发生方式,甚至有时还能知道刑犯所在的具体位置,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政府部门、警察局、商业公司会推出各种各样的犯罪率地图,传播防控知识,减少被害恐惧。留学生们会经常收到学校发送的crimealert(犯罪警报)邮件。比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夜间如果担心回家安全有 night shuttle(夜班车),此外还提供由校警护送学生回家的 "Bear Walk"。这些举措都是非常有效的安全预警,值得国内借鉴。同样地,对留学过度吹捧或者过度贬低,其实都是把留学妖魔化。虽然有些留学生不学无术、疯狂炫富的形象使人大跌眼镜,但是在多元化的社会,没有一个人能为一个群体代言。如果有,那也是 " 被代言 "。国内高校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只是观照留学生的从来都是放大镜。出国留学看似光鲜亮丽,其实背后有着许多说不出的艰辛。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留学相当于 " 洋插队 ",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强,拾起了勇气,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有了责任感。出了中国海关那一刻,他们就应该意识到,接下来的路,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在国内大大咧咧边看手机边走路的,出国后学会了观察周围环境,还去学个跆拳道保护自己;内向胆怯没有朋友陪伴就不舒服的,后来独自旅行周游欧洲二十国;过去花钱大手大脚的,自己在餐厅打工挣生活费。任性莽撞的,慢慢地学会嘴边常挂"sorry""cheers""no worries";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逐渐懂得倾听不同的声音,接纳不同的意见……通过 " 洋插队 ",很多娇生惯养的中国学生,都变成了拥有独立精神的社会人。留学就等于旅行?Naive!从前很多人把出国留学称为 " 镀金 ",如今可能连镀个金都算不上了,有人说,充其量就是旅行。事实上,留学绝不轻松,学业、语言、人际关系、生活习惯、文化冲击……都是构成留学生各种压力的 "400 击 "。留学圈有言:" 睡眠、学业、社交,你只能拥有其二。" 而最要命的是,想要攻克这一切,还都急不来。语言上的挑战,是所有留学生的致命一击。在国内,你也许是轻松拿下专八、雅思 8 分的学霸,但初到国外,先别说在课堂上和本地人辩论,只是在快餐店点个单,和房东吵个架,你都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被秒成了渣。那晦涩的口音,当地常用的俚语,还有许多词的各种用法,都会分分钟让你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让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引以为豪的 " 特长 ",其实只是坐井观天。学业上的挑战自然也不少。只玩游戏不学习的,真的会因为成绩差被开除;抄袭论文?那是 " 杀无赦 " 的死罪。你也别幻想塞给导师两瓶茅台、两条中华就能解决问题,任何讨好、撒娇、求情,基本都无济于事、无力回天。可你也别以为只要默默答题写 paper 就可以岁月静好了,国外的课堂极为重视 " 课堂讨论 " 环节。如果因为没有看阅读资料或者毫无想法,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即使老师和同学不说什么,自己也会感到羞愧。更何况,你的老外同学们一点都不像电影里那样吊儿郎当,全都是特别较真的 " 磨人小妖精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你一开始只是抱着玩玩的想法留学,为了不负父母期望或者只是混一张文凭,还是得老老实实耕耘——没日没夜地阅读材料,看不懂也得一边查字典一边死磕;一天三杯咖啡下肚,以至于毕业后为了长命百岁,这辈子都不敢再喝咖啡;一下课就默默蹲在不知是哪个世纪的图书馆写 paper、做 assignment。这些,才是留学生们真正的 " 常态 "。当你熬过眼前这一切,当你和闺蜜聊天开口闭口都是费尔巴哈、福柯,当你发现自己竟然一开口就是英音或美音,你才会发现留学真正 " 逼 " 你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千方百计要留学的主因。只有把自己抛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留学可以为你提供 " 另一种可能 "留学固然有好有坏,但许多体验,不留学可能还真的体会不到。一个班上的同学可能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如果你是商科、传媒专业,当我没说),想要了解伊拉克、阿塞拜疆?班级聚会就是 " 联合国 " 大会。去非洲做 fieldwork(田野调查),和村民席地而坐,和官员谈笑风生……都不在话下。周末一到,国内的朋友还在纠结是去苏州还是杭州,你已经随手一按鼠标,买下了明天巴黎、下周柏林、下月罗马的机票,深藏功与名。冬天去冰岛看个极光,夏天去蔚蓝海岸晒太阳,有空去时装周转转,心情好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摆拍……随便一发朋友圈,就会收获无数个赞。留学将会让你的世界版图越来越大。虽然不能确保你回国后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无法用数学公式来计算投资与回报,但却可以为你提供 " 另一种可能 " ——让你成为一个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世界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周游世界三十国,都不如你在某个国家留学一段时间。只有真正在 " 别处 " 学习生活过,你才会真正与当地社会产生各种深刻的联系:办银行卡、交房租、货比三家买东西,以及各种不可避免的误会和争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楚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中国教育在线20小时前
中国会计视野1小时前
每日学英语3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2小时前
腾讯教育1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2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2小时前
每日学英语3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3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2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3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3小时前
中国教育在线2小时前
腾讯教育2小时前
中国会计视野6小时前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508|回复: 0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912 小时人品币6506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20帖子精华3好友
签到天数: 6 天人品币65064 帖子
本帖最后由 凡司令 于
15:05 编辑
为什么留学负面消息那么多,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地去留学?
曾经的留学生,受到的大多都是赞扬,而现在的留学生在度过了过度吹捧的年代,已经开始被各方遍地,甚至妖魔化。
尚友留学申请特推出:美国本科TOP30名校申请直录留学服务猛戳北美名校DIY申请者现在都选择半DIY申请方式,大家必须一看!戳:
近年,关于留学生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就连我们也都报道过很多:校园欺凌、过度炫富、花天酒地、沾染毒品、留学压力过大,学生抑郁自杀、“海归变海待”、海归薪资过低出国花费200万,归国月薪2000,留学年龄不断降低以及部分留学生抗压能力弱等等,令人们对出国留学心生疑虑。
再加上国外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比如澳洲冷孟梅遭已姨夫奸杀。
澳洲社会治安差,入室抢劫,当街抢劫频频出现。
更有中国留学生遭受种族歧视,被人无端殴打的事情爆出。
尽管负面新闻频繁,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嘲讽,还是国内好,可是我们来看一下数据,2016年,中国留学人数高达54.45万,教2012年增长36.29%。
而2012年出国人数仅为39.96万。
让孩子能见识世界的舞台,拥有更广阔的眼界,学习国外的生活方式,依然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
所以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家都觉得,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国人,区别的是,大一点的城市中国人多一些,小一点的城市中国人少一些。
对留学过度吹捧或过度贬低,都是妖魔化留学 对澳洲的一些夸张的描述,好似将澳洲定义成了一个犯罪率极高,警察毫不作为,公务员混吃等死,办事效率缓慢的国度,就像曾经几年前大家都在吹捧的,澳洲是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家,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等等一样,现在的澳洲同样在被过度丑化。 那么澳洲究竟安不安全呢?社会究竟和不和谐呢?其实很多人都心里清楚,每个地方都存在肮脏的任何事情,但是大部分,还是美好善良的。 在澳洲,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案发时段、地段以及案件类型和发生方式,甚至有时还能知道刑犯所在的具体位置,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政府部门、警察局、商业公司会推出各种各样的犯罪率地图,传播防控知识,减少被害恐惧。 留学生们会经常收到学校发送的crimealert(犯罪警报)邮件。比如曾经墨大爆出了经常有黑人当街尾随留学生抢夺手机钱包的事件后,学校甚至派出了校警和警察组成巡逻队,对周围治安进行管制。
同样地,对留学过度吹捧或者过度贬低,其实都是把留学妖魔化。 虽然有些留学生不学无术、疯狂炫富的形象使人大跌眼镜,但是那毕竟只是少数群体,根本无法代表全部留学生。更多的留学生其实是奋斗在学习和工作之间,拼命在用自己的努力去减少家庭的负担。
至于那些被拿出来当做典型的,只不过是放大镜之下,人们发现的突出的个体,就好比国内一样有很多富二代在进行着各种炫富行为。如果您想去美国名校留学,还想被保录,推荐选择尚友留学名校保录,申请不成功不收钱。 出国留学看似光鲜亮丽,其实背后有着许多说不出的艰辛。为什么会有阳光抑郁症,为什么会有眼泪自己吞,笑容留给别人,为什么留学生在来到澳洲之后,往往会从一个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的大小姐大少爷,变成十项全能,做得了饭,装得了家具,修得了电器,疏通得了管道....这里面的心酸,很多人看不到。 出了中国海关那一刻,他们就应该意识到,接下来的路,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在国内大大咧咧边看手机边走路的,出国后学会了观察周围环境,很多都为了保护自己频繁出入健身房,不仅为了健康,也为了安全
曾经去个厕所都要拉帮结对,出国之后,自己周游全澳洲,也没发现什么不适应。
过去花钱大手大脚,现在却在餐厅挥汗如雨,过去看不起的端盘子洗碗,现在只要能挣钱,都毫无怨言;
任性莽撞的,慢慢地学会嘴边常挂“sorry”“cheers”“no worries”;
自我为中心的,开始学会了聆听别人的声音,听取别人的建议……
这好像才是一个真正磨练人生存技能的社会。
你以为留学就等于旅行?Naive! 从前很多人把出国留学称为“镀金”,如今可能连镀个金都算不上了,大家普遍觉得留学充其量就是旅行! 事实上,说旅行的如果自己体验一下留学生活,就绝对不会再提这样的言论。
语言,文化,社会背景完全不同,留学生经历的是生活习惯的更改,思维方式的更改,受到的文化冲击都已让人郁闷很久。
不知道谁说的,留学生悠悠闲闲一天就过去了,其实觉都不够睡... 语言上的挑战,是所有留学生的致命一击。在国内,你也许是轻松拿下专八、雅思8分的学霸,但初到国外,先别说在课堂上和本地人辩论,只是在快餐店点个单,和房东吵个架,你都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被秒成了渣。
那晦涩的口音,当地常用的俚语,还有许多词的各种用法,都会分分钟让你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提醒了很多人,曾经你可能是学霸,是天鹅,但是在这里,就是丑小鸭,只能用知识去丰富自己,等待着羽翼丰满的一天。 学业上的挑战自然也不少。
很多人说留学生只玩游戏不学习,那是他们没看到熬夜赶due,到处找资料只为了凑齐几个reference的我们。
抄袭论文?那是“杀无赦”的死罪
送礼,找人,先不说找不到,就算找到了也只会起到反效果。 可你也别以为只要默默答题写paper就可以岁月静好了,国外的课堂极为重视“课堂讨论”环节。
如果因为没有看阅读资料或者毫无想法,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即使老师和同学不说什么,自己也会感到羞愧。更何况,你的老外同学们一点都不像电影里那样吊儿郎当,全都是特别较真的“磨人小妖精”。
尤其是遇到小组作业或者小组presentation时,同组的队友会有各种方式要求跟你沟通感情,讨论学术问题,这个时候,你表现的不好,可能你的分数就会被降低很多,因为这里都是按贡献进行分配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你一开始只是抱着玩玩的想法留学,为了不负父母期望或者只是混一张文凭,最后还是被残酷的现实逼迫得老老实实耕耘——没日没夜地阅读材料,看不懂也得一边查字典一边死磕;
一天三杯咖啡下肚,以至于毕业后为了长命百岁,这辈子都不敢再喝咖啡;一下课就默默蹲在不知是哪个世纪的图书馆写paper、做assignment。这些,才是留学生们真正的“常态”。 当你熬过眼前这一切,才发现,自己跟好基友聊天的时候,都会穿插出几句澳式英语,不是装逼,更不是显摆,纯粹是习惯所致。
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留学让自己学会了很多。
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千方百计要留学的主因。只有把自己抛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
留学可以为你提供“另一种可能” 留学固然有好有坏,但许多体验,不留学可能还真的体会不到。 一个班上的同学可能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如果你是商科的话当我没说),你可能会遇见各个角落的人,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风俗,习惯。 周末一到,国内的朋友还在纠结是去苏州还是杭州,可是我们呢,近距离的新西兰可能已经不再考虑了,考虑着要不要去更远的地方走一走。
看看指环王拍摄地,在货币屯跟霍比特人的洞穴来个摆拍,收货一波点赞评论。 留学确实让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当别人还在聊国内的各个城市的时候,我们聊得往往都是各个国家。
虽然说,可能这种经历不会对找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大视野的人。 有人说,我去过无数国家旅行,但是要记住,旅行和学习有着很大区别,留学,不仅在学习,也在生活。
在这期间会深入了解到当地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试问一个简单的旅游会涉及到:办银行卡、交房租、货比三家买东西,以及各种不可避免的误会和争执吗?
但是留学就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楚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是针对能够负担得起的人来说,有人说,卖房供孩子读书,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还是把房子留着吧....
热心网友(非版主):如热心分享机经,笔经,面经,帮战友定位
码字控勋章
考试日记,申请日记,求职日记,连载5篇以上
来了这么久为何不进去看看?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您也可以使用其他账号登陆:为什么留学负面消息那么多,我们还是前赴后继地把孩子送出国? 留学生家长报文章-琪琪女性网
为什么留学负面消息那么多,我们还是前赴后继地把孩子送出国?
From 新周刊
近年,关于留学生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校园欺凌、过度炫富、花天酒地、沾染毒品、跳海自杀、“海归变海待”、留学年龄不断降低以及部分留学生抗压能力弱等等,令人们对出国留学心生疑虑。
而近年来美国枪击事件连连发生,欧洲恐袭阴云等社会问题,更让留学环境“雪上加霜”。
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前赴后继出国留学的步伐。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高达54.45万,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达36.26%,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依然是许多年轻人及其父母的心愿。
因此,在留学热门国,无论是大都会还是大农村,你都会发现许多年轻同胞稚嫩的脸。
2016年,赴美留学的本科生数量首度超越了研究生数量。 图/视觉中国
对留学的过度吹捧或过度贬低
都是妖魔化留学
对美国过度吹捧或者过度贬低,其实都是把美国妖魔化。针对之前的章莹颖事件,有媒体提出“不要把国内深夜撸串的安全感带到美国”的论调。文章重点提到,“要让准备出国的同学知道,美国是一个与中国全然不同的、犯罪率极高的国家”。
相信该篇文章的撰写初衷,是为留学生提供安全经验。然而,这句话实在不敢苟同。“深夜撸串”真的是衡量安危的标准吗?国内真的是所有地方都能安心撸串吗?我看未必。
在美国,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案发时段、地段以及案件类型和发生方式,甚至有时还能知道刑犯所在的具体位置,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政府部门、警察局、商业公司会推出各种各样的犯罪率地图,传播防控知识,减少被害恐惧。
留学生们会经常收到学校发送的crimealert(犯罪警报)邮件。比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夜间如果担心回家安全有night shuttle(夜班车),此外还提供由校警护送学生回家的“Bear Walk”。这些举措都是非常有效的安全预警,值得国内借鉴。
同样地,对留学过度吹捧或者过度贬低,其实都是把留学妖魔化。
虽然有些留学生不学无术、疯狂炫富的形象使人大跌眼镜,但是在多元化的社会,没有一个人能为一个群体代言。如果有,那也是“被代言”。国内高校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只是观照留学生的从来都是放大镜。
出国留学看似光鲜亮丽,其实背后有着许多说不出的艰辛。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留学相当于“洋插队”,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强,拾起了勇气,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有了责任感。
出了中国海关那一刻,他们就应该意识到,接下来的路,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在国内大大咧咧边看手机边走路的,出国后学会了观察周围环境,还去学个跆拳道保护自己;内向胆怯没有朋友陪伴就不舒服的,后来独自旅行周游欧洲二十国;过去花钱大手大脚的,自己在餐厅打工挣生活费。
任性莽撞的,慢慢地学会嘴边常挂“sorry”“cheers”“no worries”;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逐渐懂得倾听不同的声音,接纳不同的意见……通过“洋插队”,很多娇生惯养的中国学生,都变成了拥有独立精神的社会人。
留学背后有着许多说不出的艰辛。图/视觉中国
留学就等于旅行?Naive!
从前很多人把出国留学称为“镀金”,如今可能连镀个金都算不上了,有人说,充其量就是旅行。
事实上,留学绝不轻松,学业、语言、人际关系、生活习惯、文化冲击……都是构成留学生各种压力的“400击”。留学圈有言:“睡眠、学业、社交,你只能拥有其二。”而最要命的是,想要攻克这一切,还都急不来。
语言上的挑战,是所有留学生的致命一击。在国内,你也许是轻松拿下专八、雅思8分的学霸,但初到国外,先别说在课堂上和本地人辩论,只是在快餐店点个单,和房东吵个架,你都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被秒成了渣。
那晦涩的口音,当地常用的俚语,还有许多词的各种用法,都会分分钟让你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让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引以为豪的“特长”,其实只是坐井观天。
学业上的挑战自然也不少。只玩游戏不学习的,真的会因为成绩差被开除;抄袭论文?那是“杀无赦”的死罪。你也别幻想塞给导师两瓶茅台、两条中华就能解决问题,任何讨好、撒娇、求情,基本都无济于事、无力回天。
初到国外,光是租房就有得你学。图/视觉中国
可你也别以为只要默默答题写paper就可以岁月静好了,国外的课堂极为重视“课堂讨论”环节。如果因为没有看阅读资料或者毫无想法,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即使老师和同学不说什么,自己也会感到羞愧。更何况,你的老外同学们一点都不像电影里那样吊儿郎当,全都是特别较真的“磨人小妖精”。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你一开始只是抱着玩玩的想法留学,为了不负父母期望或者只是混一张文凭,还是得老老实实耕耘——没日没夜地阅读材料,看不懂也得一边查字典一边死磕;一天三杯咖啡下肚,以至于毕业后为了长命百岁,这辈子都不敢再喝咖啡;一下课就默默蹲在不知是哪个世纪的图书馆写paper、做assignment。这些,才是留学生们真正的“常态”。
当你熬过眼前这一切,当你和闺蜜聊天开口闭口都是费尔巴哈、福柯,当你发现自己竟然一开口就是英音或美音,你才会发现留学真正“逼”你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千方百计要留学的主因。只有把自己抛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
老老实实地读书,才是留学生们的常态。图/Pixabay
留学可以为你提供“另一种可能”
留学固然有好有坏,但许多体验,不留学可能还真的体会不到。
一个班上的同学可能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如果你是商科、传媒专业,当我没说),想要了解伊拉克、阿塞拜疆?班级聚会就是“联合国”大会。去非洲做fieldwork(田野调查),和村民席地而坐,和官员谈笑风生……都不在话下。
周末一到,国内的朋友还在纠结是去苏州还是杭州,你已经随手一按鼠标,买下了明天巴黎、下周柏林、下月罗马的机票,深藏功与名。冬天去冰岛看个极光,夏天去蔚蓝海岸晒太阳,有空去时装周转转,心情好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摆拍……随便一发朋友圈,就会收获无数个赞。
留学将会让你的世界版图越来越大。虽然不能确保你回国后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无法用数学公式来计算投资与回报,但却可以为你提供“另一种可能”——让你成为一个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世界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图/视觉中国
周游世界三十国,都不如你在某个国家留学一段时间。只有真正在“别处”学习生活过,你才会真正与当地社会产生各种深刻的联系:办银行卡、交房租、货比三家买东西,以及各种不可避免的误会和争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楚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留学生家长报其它文章
中国人有天赋,又勤奋,可是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开始不爱招中国学生了?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分析了原因。文|陈志武From 美国研究生留学微信号:meiguoduyan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
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一位小学老师先后受到两任总统邀请,希望她能够担任教育部长。但两次都被她拒绝了,每次她的答案都一样:“抱歉,我只属于教室”。她坚信, 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今天我们就和各位家长分享一下这位良心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她的感人故事
在美国贵族高中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篇文章是一位中国富二代所写,描述了他在就读前后的变化之大。虽然他们的感受与我们大多数人差距较大,但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来看看他是怎么改变的吧!From 水木然微信号:smr8700我父亲是义乌从事小商品交易的老板,身家千万。
我们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都是:养儿防老,把自家孩子培养成人后,好孝顺自己。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对自家孩子抱有了不同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那就是我不需要你的“孝顺”...下面就和各位家长来分享一下他给自己的女儿写的这封信,希望各位家长看完后有所思考。文
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佳坦荡。实际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 “了解世界” 的重点。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我们一贯的做法是 “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
随着留学低龄化,其中的隐忧也渐渐显现,如何让小留学生独自在外仍能度过一个充实向上的青春期?看看哈佛学长作为过来人是怎么说的吧。文 | 刘宇民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初到美国就是一只小菜鸟一步步找回自信在国内初中一毕业,我便来到美国,开始了小留学生生涯。从小我
川普又双叒叕在搞事情了。周二,川普政府宣布将会废除奥巴马时期留存的有关大学招生录取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常简称 AA)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及司法部认为,这一意见的存在凌驾在了法律之上,误导大学招生时遵守 Affirmative Action 而不是法律规定。有意思
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豆芽引发梦想》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小女孩的妈妈在市场卖菜,只有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却将小女孩培养成了博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妈妈总是耐心地对小女孩说“我们试试”,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的是妈妈对孩子好奇心的呵护、对孩子探究精神的启蒙。
现在随着留学的普及化,各种种类繁多的留学合作项目层出不穷,2+2项目...中美合作项目...这些看上去门槛低却又能拿到比传统大学更多的学历证书。但是,这看上去一举多得的项目真的靠谱吗?今天,日报君找到了一个表单,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234个 “中外合作项目”。From:
今天,我们带来的文章可能会让大家有“颠覆性”的感觉。特约作者斯明诚,是牛津大学和复旦大学双料硕士,凭借其对中西方的教育研究和生活经历,坚信中国肩负着挽救全球教育,复兴人文教育的使命。在下文中,他分析了西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教育具有的优势,并提出这
申请季又到了!各位家长想必也为孩子的选校忙得心烦意乱。去美国上大学不同于中国,看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活动,气质,文书,等等....换而言之,去美国读大学看的不仅仅是排名,而是哪所学校最适合自己的孩子。为此,今天日报君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纽约时报》里曾经刊登
这几天,《纽约时报》发布了一个排名,里面列举了美国精英家庭们最认可的前五十所学校。“精英” 的判定方法则是该家庭收入占到全美国家庭收入1%。那么,在这种学校学习,优点有什么?缺点又有什么?孩子应该如何在精英云集的学校里和人相处?From: IVYPEDIA留学私塾微
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往往是中国的学霸们最喜欢去的。但是,除了排名和学术水平之外,排名靠前的顶尖大学在很多方面并不适合中国的孩子们。文化的差异,强度过大的上课内容,语言水平的差距,很有可能会阻挡身在顶尖名校的孩子们的前途。今天,日报君就给大家带来了一篇论
总有一派言论,说着好学校无用论,北大还有人卖猪肉,清华毕业照样给人当保安,说这话的人,自己可能就没处于过名校之中。有时候只有上了名校,从周围的氛围和圈子中,才会发现,名校的经历不止给了自己一张入场券,还让你发现了阶层之间的距离!学霸君今天就给大家来讲
排行榜是不少家长和孩子们在选择美国大学时的重要参考。但是,数量众多,但排名却各不相同的排行榜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那么,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应该看什么排行榜?应该依照什么方向去判断学校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今天,日报君就给大家带来了一篇 “看榜大全” ,希
近年来,随着留学队伍日益壮大,选择留学中介在国内早已形成一大热潮。然而,在这个留学机构烂大街的时代里,所不为人知的一些黑心中介正在操控者满怀留学梦的学生们当赚钱机器。坑了家长们的血汗钱不说,还毁了很多孩子们宝贵的留学生涯。那么,如果这些黑心留学中介开
都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但是,究竟那些家庭环境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呢?最近,一个来源于美国教育部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调查了1000所学校,每所学校抽取了20名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对调查取得的大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来揭示
“在国内是学渣,到了美国之后就变成了学霸” “出国的都是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虽然“洋高考”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还是有大量的人对出国抱有不正确的态度和理念。但是,随着留学的低龄化愈演愈烈,留学生们所饱受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大洋彼端的孩子们,面
“国外的教育就是天天玩儿“、”国外的小孩都不学习“ ....这是很多国内的家长对北美教育,尤其是高中以下的教育的常见误区。可是,认真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孕育出了无数科学家、作家、企业家的北美地区,基础教育怎么可能单单用 “玩儿” 来以偏概全?今天,日报君带
留学生家长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网贷网上那么多负面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