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保留中国国籍去做外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服从政治家对吗吗?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对这样说:“在内战时期.只要有周恩来一个人在我们这边.那今天台湾流亡的可能就是毛泽东了,安居于北京的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9分)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对(尼克松)这样说:“在内战时期,只要有周恩来一个人在我们这边,那今天台湾流亡的可能就是毛泽东了;安居于北京的则可能是我们。” (1)举出一例国共内战时期,周恩来领导的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重大斗争史实。(1分) 材料二 &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
图一 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背景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被竹栅隔开。 图二 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2)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2分) (3)图二中的“中国人来了”的最主要的依据应该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应对“中国人来了”的重大举措是什么?(4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十三翼之战”。这是铁木真一生所经历60余场战争中惟一一次战败。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寻仇。败主儿乞部,杀其首领,部将木华黎父子投诚。后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封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侵略中原。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建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札木合投降王汗。随后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向铁木真投降。
  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几员部将如神箭手哲别、纳牙阿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后来远征西辽消灭屈出律的是他们,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别和速不台作用最为特殊,追赶苏丹的是他们,活捉秃儿罕太后的是他们,败罗斯基辅大公的也是他们。
  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铁木真征服乃蛮部。
  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其子桑昆身死异乡。
  强大的克烈部被灭,铁木真占据了水草丰美的东部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乃蛮部被其彻底消灭。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伐金,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成吉思汗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jiǔ
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北方诸部族人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数万。随后建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成吉思汗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十三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
  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
  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金。  
领户分封制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塔塔统阿创蒙古文字
  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他是乃蛮部太阳汗的掌印官,太阳汗尊他为国傅,让他掌握金印和钱谷。铁木真让塔塔统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铁木真又让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畏兀字书”。从此以后,蒙古汗国的文书,“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而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在蒙古本土还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书”。虽然忽必烈时曾让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但元朝退出中原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书”经过14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这在蒙古汗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颁布成文法和青册,而在他死后不久成书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这种畏兀字书写成的。
   颁布《大札撒》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就命令失吉忽秃忽着手制定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却是十几年之后,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据《史集》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高举征服世界的旗帜出征花剌子模”,临出师前,“他召集了会议,举行了忽里勒台,在他们中间对自己的领导规则、律令和古代习惯重新做了规定”,这就是所谓《札撒大典》。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专门写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后颁布的札撒”,其中说:“因为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文,并把有关的札撒和律令记在卷帙上。这些卷帙,称为‘札撒大典’,保存在为首宗王的库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军调动或诸王会集共商国是和朝政,他们就把这些卷帙拿出来,依照上面的话行事,并根据其中规定的方式去部署军队,毁灭州郡、城镇。”现在,《札撒大典》已经失传,但在中外史籍中还片断记载了其中一部分条款。在蒙古社会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论、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记录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称为“大法令”。
   西征花剌子模与长春真人西行
  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这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导火线。
  如何看待成吉思汗西征,古今中外一直有不少争议。蒙古族是个马上民族,他们在马背上降生,在马背上成长,甚至在马背上死亡。成吉思汗是个马上皇帝,他跨马挥刀统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将马蹄所到之处视为自己的领土,掠夺人口和财物,为自己的子孙经营一片理想的领地,这确实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
  出师前的争吵——西征出师之前,成吉思汗诸子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长子术赤的出身与汗位继承问题的争吵:术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骨肉,并非当时争论的焦点,其关键在于究竟由谁继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是成吉思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这场冲突中,成吉思汗确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主要就是从政治稳定和个人才能方面考虑的。同时它说明当时蒙古汗位的继承还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末期推举制的痕迹:从嫡子的“贤者”中选拔继位者,最后由库里台大会予以确认。正是这种汗位继承制度,导致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皇族的皇位之争。术赤是长子,当时关于此人是不是成吉思汗亲儿子的争论,在成吉思汗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这个阴影一直伴随他走完自己的一生。察合台是孛儿帖生的二儿子,打起仗来不失为一个勇士,有不服输的性格。不过他鲁莽、好斗、残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继承自己事业的材料。窝阔台是老三,论战功和勇敢他都不如两个哥哥。可是他比两个哥哥聪明,能体察成吉思汗的心思,为人也随和,不参与兄弟之间的争斗,从不对继承汗位表现出任何热衷。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赖,并把汗位传给了他。
  扫清边界,中间突破
  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进攻采取了“扫清边界,中间突破”的战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马尔罕在不花剌以东,旧都玉龙杰赤在不花剌西北。国王驻新都,母后秃儿罕驻旧都。
  成吉思汗首战的目标是攻取讹答剌等边界城市,同时亲率中军进攻不花剌,目的在于避实击虚,从中间突破,切断花剌子模新旧二都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场战争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讹答剌城,海儿汗最后被活捉。成吉思汗为了给被杀的商队和使臣报仇,融化了银液灌在他的眼睛里。
  摩诃末国王之死
  花剌子模在当时相当强大,国王摩诃末苏丹号称世界征服者。中东地区和相邻的欧洲诸国都十分惧怕他,连斡罗思的不少公国,也常常被他们袭扰,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罗思人被拍卖。摩诃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对母后有所忌惮之外,将西辽人、乃蛮人全不放在眼里。对于蒙古人,开始他知之甚少,太后的兄弟海儿汗贪财害死了蒙古商队,他并不赞成,也不知情,但因为太后支持国舅,他也只得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蒙古的使团。当时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蛮的异教徒,骑着像兔子一样矮小的马,根本不堪一击。他第一次在西辽边境同哲别率领的蒙古小股部队遭遇的时候,才领略了蒙古人的战斗力。
  面对着蒙古大军的进攻,摩诃末国王拒绝了集中兵力决战的建议,分兵把关、城自为战,导致被动挨打。而当蒙古大军日益逼近时,他又放弃都城和天险,率众逃跑,从未组织过一次像样的抵抗。根据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将者别、速不台率军追击摩诃末。成吉思汗要求他们要像猎犬一样咬住自己的猎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岛,也要像疾风闪电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秃儿罕王后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岛的摩诃末也悲惨地死去。
  摩诃末死后,者别、速不台又挥军北上,进入钦察草原与斡罗思地区。因术赤与察合台意见不合,玉龙杰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窝阔台为前线指挥,最后才攻下玉龙杰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古印度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
  回军路上接见长春真人——在西征回军的路上,成吉思汗接见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丘处机,日本学者称之为是为西征送去的一股清风。丘处机是道教全真龙门派掌教,成吉思汗待他也如师友。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相会时间不长,但是在成吉思汗人生道路上起的作用却相当大,使其性格也发生了不小变化。丘处机清楚地告诉他,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只能养生。还告诉他一条治国之道,劝他要清静无为,不要滥杀无辜等。
  回军灭西夏(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著名的遗嘱。太祖二十二年(1227)秋,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
  他虽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亡西夏,更未能征服中原,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方略。   死因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概有五种,多与西夏有关。
  1、雷击。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电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亲生气导致母亲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别害怕雷电,1227年夏,成吉思汗误入雷区,被雷击致死。
  成吉思汗陵2、被刺。据俄罗斯探险家搜集的资料表明,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战时俘获一西夏后妃,在宠幸她时,这位后妃切下了他的那“一部分”为夫报仇,然后投河自尽。成吉思也因伤重不治而亡。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这两个说法的时间和地点都明显错误,成吉思汗死时,蒙古还在隐瞒其死亡消息,西夏当时还没有灭亡。
  史载,1227年初成吉思汗伐西夏时膝部中毒箭,最终致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的遗著中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箭伤。《圣武亲征录》说,成吉思汗受箭伤有三次:1202年阔奕坛之战、1212年攻西京之战、1226年攻西夏时膝部中箭。估计最后一次箭伤对其身体影响较大。《世界侵略者传略》、《史集》、《元史译文》、《纲目译文》等国外、国内书籍都说“汗病八日死”。
  在避暑期间还挽留辽国国王耶律留哥的长子薛,“俾其亲见西夏都城之攻拔”。他连续作战且每个月都能攻破一个西夏属地城池,并邀请辽国王子观看西夏都城的消亡,这证明成吉思汗在一路攻城拔地中,对身后取得胜利及眼前要取得的胜利很有信心,而且,他身体状况还不错。8日后死亡,箭伤能让这个身体健壮的人突然死亡。成吉思汗死于西夏军队的连发弩射出的毒箭之下,带有巨毒的箭头射伤成吉思汗的膝部,再加上长子术赤病死、流动作战的辛劳、酷热的天气等因素影响,都会加重病情
个月前在内蒙古阿尔寨就因落马膝部受伤的成吉思汗仅仅挺过了8天时间就驾崩。
  在灭亡西夏的前夕,成吉思汗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因斑疹伤寒病死于军中,临终前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同年西夏被彻底灭亡。
  其中最正统也为更多人的知道的,即《元史》中采信的“坠马说”。
  蒙古人撰编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
  “唐兀”,是当年蒙人对西夏人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夫人也遂征讨西夏。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的骑的一匹红沙马被一匹野马惊了,毫无防备的成吉思汗坠马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1227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为什么一次坠马伤重成这样?据说是流血太多。
  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也该他魂断西夏,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有本事你就来过招。成吉思汗听说后,表示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今阳历8月25号)病死了,时虚岁67。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根子就不会落下了。
  “雷击说”这种说法比较离奇。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击身亡。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实时间是公元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返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出使报告。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记叙不无根据。
  “中毒说”
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这位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元世祖忽必烈当政,在元有17年。其在游记中记叙成吉思汗死因:在进攻西夏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中西夏兵士毒箭,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但却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乘陪寑之机下毒毒杀。
  “被刺说”则与上面说的被俘西夏王妃有关,是下毒说的另一版本。蒙古民间传,成吉思汗的军队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兵士俘虏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进献给成吉思汗。就在陪寑首夜,这位西夏王妃刺死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源于成书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100年后,即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作为礼物将此书手抄本进献乾隆。乾隆令人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钦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成吉思汗被刺说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1227年六十六岁的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他葬于今天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起撵谷。蒙古族盛行“密葬”,故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
  陵墓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辉煌夺目的金黄琉璃宝顶,使这座帝陵显得格外庄严。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艺术风格。
个人其他信息   出生地:斡难河右岸迭里温孛勒塔合(蒙古境内,孛勒塔合有“孤山”之意)   武 器:苏鲁定(枪)   身
高:1.80米   属 相:猪   卒 年:宋理宗寳庆二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   享 年:66岁   庙
号:太祖   谥 号:圣武皇帝 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谥)   陵 寝:蒙古肯特山起辇谷   父
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   母 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3]   兄
弟:拙赤合撒儿(简称合撒儿),合赤温,帖木格,别勒古台,别克贴儿(别勒古台,别克贴儿均为也速该别妻所生,别克贴儿被铁木真与合撒儿联手杀死,当时三人均为少年)
  妻 妾:孛儿帖、忽鲁伦、阔里桀担、脱忽思、帖木伦、亦怜真八剌、不颜忽秃皇后、忽胜海妃子   妹妹:帖木伦   儿
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为孛儿帖所生)   女 儿:阿剌海别吉   孙 子:忽必烈(元世祖)   骄 傲:开创蒙古帝国   遗
憾:   父被塔塔儿人以毒酒毒死   妻被蔑儿乞人抢走   十三翼之战失败   妹铁木伦的丈夫被堂兄忽察儿射杀
  孙与婿在花喇子模被射杀(后屠城报仇)   生未见西夏覆灭 人物评价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这位伟大人物。
  马克思在谈到成吉思汗时曾说:“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在《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一书中,马克思写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军队,他“依靠这支军队征服了东蒙与华北,然后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他的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后这个帝国分为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统治;最后一部为帝国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统治”。
  孙中山说:“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之前最强盛时期更强大”。
  毛泽东将成吉思汗称为“一代天骄”,将他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东方战神——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不仅组建了一支当时天下无敌的强大骑兵,出色地解决了军队给养、后勤供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符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他非常赞成勒?加特的说法:“蒙古人所进行的征战,就其规模和艺术、突然性和灵活性、包围的战略和战术而言,是史无前例的。”“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最伟大的统帅,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俄国将军以葛那吉夫说:“横览宇内,历年之少,而开拓疆土之广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尝见也。成吉思汗登蒙古大汗位之初,兵籍之户数约一万三千而已(约3万),其后征服民族之数凡七百二十部之多,其言语信仰,大抵异类。其子孙蒙业开拓,所奄有之全版图,包括今之清朝大半,印度的北部,朝鲜半岛全部,中亚细亚的全域,俄罗斯帝国大半,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间之南部,兵刃之所斩刈,马足之所蹂躏,由东达西,成一直线,径长六千英里(约当中国1万6千里),其间列国数十,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才以六七十年之短日月次第削平者也。此最大盖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
  俄国军事家柯列金也说:“通观世界历史,用很少兵力(拉施德丁说12万,小林高四郎说20万),在很短时间内(1207年到1227年共20年),攻略广大土地(欧亚两洲的大部),统治众多人口(中小路彰说6亿人口,我认为有些夸大),除成吉思汗时代的鞑靼人和帖木儿时代的中亚细亚人之外,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
  有人曾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无一失败。因此中国学者刘乐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
  信仰自由——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当时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在其统治的范围之内几乎应有尽有。其中包括蒙古人原来信奉的萨满教,西藏、西夏和汉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儿和西方各国信奉的伊斯兰教(回回教、答失蛮),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钦察、斡罗思各国信奉的基督教(包括景教,即聂斯托利派;也里可温,罗马派)等等。蒙古贵族征服天下,基本上是采取屠杀和掠夺政策,但其宗教政策却比较开明,并不强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布信教自由,允许各个教派存在,而且允许蒙古人自由参加各种教派,对教徒基本上免除赋税和徭役。实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对蒙古贵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随着中亚、波斯等地被征服,来到东方的回回人空前增加。蒙古贵族利用回回上层和富商大贾作为压迫与剥削中原汉民的帮手,如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不花剌贵族赛典赤赡思丁,富商奥都剌合蛮、阿合马等,都在统治机构中担任很重要的职务。移居漠北与中原各地的回回人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其聚居地建立清真寺,回教教师答失蛮、苦行者迭里威失,享受与僧道、也里可温同样的免税待遇。但一般的回教徒——木速鲁蛮则同编民一样要交纳赋税,负担差发。总之,“在中国,由于蒙古人采取‘信仰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政策,伊斯兰教乘机往东发展,大批穆斯林迁居来华,为穆斯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忽必烈以后,元朝统治者主要提倡喇嘛教,西藏人八思巴被尊为“大宝法王”、“大元帝师”。以后每一帝师死,必自西藏取一人为嗣,一直到元朝灭亡。由此佛教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权,并将教义传入了蒙古地区。
  经商与战争——打破东西方壁垒的千年伟人成吉思汗西征导因于一次东西方的商业冲突:讹答剌城守将海儿汗残杀蒙古商队,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德山先生在《元代交通史》中说:“国际陆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孙三代三次西征的产物。”由此“开辟了中国通往波斯的国际交通——波斯道”。
  法国学者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
  加拿大史学家斯塔夫里阿塔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往来于这条大道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国的路上行走,是绝对安全的”。这条“横穿中亚的商路”,对于当时东西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作家哈罗兰姆将成吉思汗称为“人类帝王”,他在著作中说:“虽然成吉思汗从未接受过物质文明的熏染,竟能为50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典章,维持大半个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信使可以纵横50个经度,一个少女怀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游这个广大的帝国”。使得东西交流为之畅通、欧亚文化为之交流,“这是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1999年6月,韩国总统金大中说:“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却塑造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同样,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
  亚洲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世界征服者史》作者波斯人志费尼说:亚历山大在世也会将成吉思汗尊为自己的老师。他认为,全能的真主使成吉思汗才智出众,使他思想之敏捷、权力之无限为世上诸王之冠。所以,史书虽然记载了古代伟大的库萨和的实施,以及法老恺撒的法令律文,但是成吉思汗却凭借自己的脑子创造出来了类似的东西,既没有劳神去查阅文献,也没有费力去遵循传统。征服他国的方略、消灭敌军、擢升部署等措施,也全是他自己领悟的结果。说实话,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做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的方法莫如盲目地跟着成吉思汗走。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是个成吉思汗迷。日本人事院一年一度的理想老板调查结果最近出炉,结果令调查人员大吃一惊:许多新任公务员心目中理想的老板并不是首相桥本龙太郎,而是13世纪中国的成吉思汗!日本政府在一项实习训练中,调查了520名新任公务员,问他们心目中最敬佩的老板是谁,结果79人选成吉思汗。这是1991年起进行类似调查以来,第一个荣登榜首的非日本人。人事院官员说,许多新任命的公务员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有组织能力的领袖,而不仅是一个征服者”。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仅得了8票,排名第九。不过他本人对此不太在意,因为他也是个成吉思汗迷。桥本最喜爱的书就是日本最近出版的一本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家庭的小说。
  尼赫鲁:成吉思汗在占领朝鲜、唐古特之后,本想停止扩张,他并没有打算攻占西方诸国,而是想要同花剌子模沙阿和平相处。但是沙阿的一个督统杀了蒙古商人,在这种情况下,成吉思汗仍然是希望和平相处,派使团要求处理杀死蒙古商人的督统。沙阿不但没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反而杀死了使团团长,其余的成员被剃光胡须押出国境。成吉思汗当然不能忍让这种无理行径,做好准备后于1219年进攻并且摧毁了花剌子模。布哈拉城的多处宫殿和他们的百万市民被洗劫一空,首都撒麻耳干被彻底摧毁,只剩下50万人。多年来中亚繁荣昌盛的文化、文明以及手工业全部毁尽。伊朗、中亚的文明似乎消失。成吉思汗马蹄所到之处几无人烟。人们把成吉思汗描写的非常残忍,可是与同时代的其他征服者相比较,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当时来过印度的阿富汗人也很残忍,只是他们占领的范围不同而已。阿富汗人于1150年占领嘎资尼,凡是男人一个不留,全部杀尽,女人都成了俘虏。穆罕默德闻名于世的宫殿、建筑物全部被毁。阿富汗占领时期在印度发生的一系列破坏行为同成吉思汗在伊朗、中亚造成的破坏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沙阿杀了成吉思汗的使者,这是血仇,所以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报了仇。成吉思汗在其他地方也进行过大规模破坏,但是破坏的程度比中亚略轻一些。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给予成吉思汗极高度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铁木真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
  欧洲人眼中的成吉思汗
  拿破仑说: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
  黑格尔谈及成吉思汗时说,蒙古人用马乳做饮料,所以马匹是他们作战的利器,也是他们营养的食品。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虽然如此,但是他们时常集合为大群人马,在任何一种冲动之下,便激发为对外的活动。他们先前虽然倾向和平,可是这时却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的国土上,一场大乱的结果,只是满目疮痍。这样的骚动,当这些部落由成吉思汗和帖木儿做领袖时,就曾经发生过:他们从高原横冲到低谷,摧毁了当前的一切,又象一道爆发的山洪那样退得无影无踪——绝对没有什么固有的生存原则。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在他的《世界史纲》中说:“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全部历史中最出色的故事之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不能和它相比。在散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上,他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他们对历史的影响是很大的”。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同样强调蒙古的侵略“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书中举了不少事例,最后说:“由这种相互影响提供的机会,又被正在欧洲形成的新文明所充分利用。这一点具有深远的意义,直到现在,仍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七八百年过去了,成吉思汗的影响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黯淡。对整个世界来讲,他去世以后的影响远比生前更大,而且渗透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出现了世界的成吉思汗热。
  德国嘉桑大学教授费朗索儿·冯·额尔多满称成吉思汗为“不屈之王铁木真”,在他所著《不屈之王铁木真》中写道:“在欧罗巴也与西部亚细亚同样,不重新树立自然的秩序是不行的。那样无论在欧洲和亚洲,使他们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需要一只强有力的手去摇动他们是迫切必要的。这样摇醒他们的强有力的手出现了,这就是不屈之王铁木真及其后裔。那样,他们是完成支配世界的至上命运后不久撤离了历史舞台的。俄罗斯人和德意志人及其他西欧诸国民,能够达到现在这样强大和文明无疑是蒙古人和蒙古军征服的刺激和赐物。”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类似一体化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等人的时代出现过。
  《国际先驱导报》驻柏林记者郑汉根曾经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但是另一方面,欧洲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出现的危机,之后危机又得到解除的历史,目前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危机也将得到解除。所以,也可能在50年之后出现能力的欧盟。那么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成就。这种辉煌成就相当于亚洲国家成为一个联盟。类似这样的一体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只是在一些征服者的时代出现过,比如成吉思汗、亚历山大以及拿破仑等,但是自愿形成的联合还没有出现。所以这种联合是很难得,即使可能形成,那么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也不会活那么长,所以也就不去做预测了。”
  普希金笔下的成吉思汗:俄罗斯人民掩护了西欧,使西欧免受蒙古人压迫的灾祸。鞑靼人不像摩尔人,他们征服俄罗斯后,既没有给予它代表,也没有给予它亚里士多德。崇高的使命落到了俄罗斯身上;他那一望无际的平原吞噬了蒙古人的力量,使他们的侵略停止在欧洲的边缘。
  前苏联著名藏学家尼古拉o列里赫说:亘古开天辟地以来没有一个民族如此强大。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经曾号召军人向成吉思汗学习。他在给陆军部长的一份报告中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并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将拥有无尽的财富。从那些记载中,军人可以获取有用知识,塑造一支用于未来战争的军队。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他的成功证明他有充分而准确无误的本能成为指挥一支军队的基本资格。他发明了一种适合当时条件的编制。把部队的纪律和士气提高到一个其他军队从未有过的水平,利用每一个和平时期提高下属指挥官的能力。他的部队的运动速度与同时代其他部队相比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虽然他以当时亚洲所能产生的最好的进攻和防御装备来武装士兵,却不愿使军队负荷过重失去机动性。他的庞大兵团从很远的地方运动得如此神速和神秘,使得敌人惊慌失措,实际上失去了抵抗能力。他渡江河、翻高山,克城池,灭国家,摧毁多个文明。战场上,他的部队运动得如此迅速巧妙,横扫千军如卷席,无数次打败了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敌人。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是他清楚地懂得战争中种种不变的要求。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高度赞扬《蒙古人的历史》。蒙古学学家杰里迈·柯廷(年)曾经写了3本大部头的有关蒙古学的著作。第一部《蒙古人的历史》,于1908年在伦敦出版。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以优雅的文辞为该书写了长达7页的前言,高度赞扬该书的出版。此书共19章426页,结构紧凑。开头部分,首先概述俄文、汉文、波斯文中关于蒙古人的起源、发展的传说和故事,铁木真的成长和他的业绩,其次分别论述了花子模之战、成吉思汗之死、成吉思汗死后的波斯、旭烈兀的统治、对金战争、窝阔台之死、忽必烈汗和宋朝、妥欢帖睦儿和蒙古人被逐出中原。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谈到成吉思汗时说:“游牧民族的文化是全人类伟大的文化。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庞大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仍然有积极意义。我早就有个愿望,很想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吉思汗家乡去看看。”
  成吉思汗的精神   由于成吉思汗儿时失去父亲,由母亲携带生活在树林里,靠母亲一个人打猎,采集来生活,练就了他刚强的性格。
  他曾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
以此育人,体现了他坚强刚毅的精神。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蒙古征灭西夏之战
  从1204年(西夏天庆十一年)到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西夏宝义二年),蒙古先后进兵6次,进行了长达23年的征灭西夏的战争。
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导因
  十三世纪前期,刚刚建立起来的蒙古汗国,规模不大,国力也不强。它无论在人力、物力、科学文化、武器装备等方面,远不如临近的金国和花刺子模国,甚至不如西夏和西辽。尤其是强大的金国的存在,对蒙古汗国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威胁。金国长期以来对蒙古部实行“减丁”政策,曾经杀害过成吉思汗的曾祖——蒙古部的首领俺巴孩汗。因而,成吉思汗与金国有着刻骨的世仇之恨,灭金之志,早已有之,但这时蒙古汗国的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壮大自己,否则,随时都有被金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自己的汗国势力,为下一步灭金复仇创造有利条件。成吉思汗首先向临近的还未能降服的国家、部落派遣使者招谕、劝降,以便准备发动一次扩张疆域的战争。
  西夏北接蒙古,东邻金国,南邻南宋的西北疆,西北与乃蛮为邻。到了1032年李元吴建立了自己的统一政权。李元吴称帝后,利用宋、辽、金3国长期对峙的局面,用兵于河西,乘隙占领了瓜州、肃州、沙州等地,扩大了自己的疆土。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迫使宋、辽、金3国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李元昊与三方边境进行了多年战争。它有时联辽抗宋,有时附金攻宋,有时和宋抗辽,有时援辽抗金。由于西夏采取了上述灵活多变的策略,所以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胜利。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与宋、辽、金等相处的地位;在经济上农牧两宜、水草丰盛、自给自足;在文化上繁荣发达;在民风上,彪悍顽强、善于作战;在地理态势上有进可以四出攻击,退可以据城为守,不久便与宋、辽、金3国形成鼎足之势,西夏虽然在形式上仍向宋、辽、金纳贡称臣,但在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这时,西夏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一个有自足能力、不受它国欺压的军事强国。
  至12世纪末、13世纪初,西夏虽然已走向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久滞失备的阶段,但仍旧是一个兵精粮足,具有相当抗御能力的国家。它拥有庞大的步兵和骑兵,“国内诸州总兵10余万”。它还有10万擒生军。这样,它的总兵力已达60余万。西夏在外交上采取了守中政策,对战争的双方不敌、不友,严守中立。成吉思汗在统一乃蛮部的战争期间,西夏主不仅拒绝了太阳汗求西夏出兵救援的要求,而且也同样拒绝了成吉思汗求西夏予以协力之约。自从乃蛮部被征服以后,西夏疆土与蒙古的邻接面更宽阔了。“唇亡则齿寒”。此时,西夏预感到战争将面临自己,因而甚感不安。于是,开始加强城塞之防,大搞备战工程,严备外患。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为了迅速统一境外诸部落,在出兵之前,大多是先派使者招谕。当时,有许多部落,如畏兀儿、翰亦刺惕等,接到招谕后都归顺了,只有少数部落拒绝招降。其中吐蕃态度最强硬,不仅坚决拒绝招降,而且把蒙古使者驱逐出境。由于吐蕃位于西夏西南面,所以成吉思汗要想南征吐蕃,必经西夏国土。如果一旦吐蕃与西夏暗中和好,共同对付蒙古,势必使蒙古军遭受两面夹击,从而迫使蒙古军进行两面作战,并且蒙古军退路也有被切断的危险。因此,只有首先灭掉西夏,才能保证蒙古军向吐蕃顺利进军,免除后顾之忧,并能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此外,西夏与金国相比较,只有城塞防,守,而无长城之防护。这对蒙古骑兵来讲,毫无绕道避险之处,更无遭受迟滞之虞。由于西夏国地处金源边堡长城西端,先征服西夏之后,可以从城西端和西夏东境之间隙进攻金国,这样既避开长城之防,又保障了侧翼安全,一举两得。先灭西夏,可以从西边对金实施战略包围,砍断金国的右臂;可以获取大量财物以增强实力;可以求实践而练兵。提高军队战斗力。故此,成吉思汗对西夏进行了长期的征战。西夏自依附金朝后,两国之间外交往来频繁,政治上互相支持,经济上互通有无、通商无阻,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已达85年之久。如果从1098年(天佑民安八年)以来对辽、宋两朝停止战争算起,则有百余年时间人民过着没有内外战争的和平生活。由于承平已久,民不习兵、国不习战。所以毫无战争准备。如北邻蒙古部统一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征服近邻乃蛮部以后,西夏预感战争来临,这才开始增筑城池,加强战争准备。它一面集中骑兵,配置在北部疆土,据守边寨之城,以图机动作战,一面又令步兵,督率各州县军民,加快工程进度。在阿刺筛山(今贺兰山)克夷门地区,构筑阵地,加强驻军7万人,进行重点设防;另外对东西两厢结合部的交通要地——兀刺海城,增加驻军,加强了防守兵力;对各亲王的守城军队,下了“严守州城,无令者出戍”的死令,以图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以城为营、以战为守的防守战略,而把主力集中配置在中兴府和灵州地区,准备在适当时机,与蒙古军决战。由此可见,西夏已经采取了比较完整的防守战略,逐步形成以城代营、以步为守、以骑为攻、重点设防、左右相援、全面抗击、逐步迟滞以消耗蒙古军。保存主力在中兴府、灵州腹心地区进行决战的作战方针。
  蒙古的进攻战略。虽然前后征伐6次,均采取了进攻战略,但各次的进军路线和主攻方向则不同,其作战方法也不一样,每次进攻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如第1次进攻西夏,主要采用突然袭击的方法,以达袭扰边寨、引西夏军救援、探察虚实的目的;第2次进攻西夏,除为进一步深入西夏腹地进行战略性武力侦察外,还在实战中训练蒙古军的攻城战术,总结克城经验。为此,成吉思汗采取了中间突破,围攻东西两厢结合部的要城——兀刺海,以达诱敌离城、围城打援的作战方针;第3次进攻西夏,为使西夏降服,则采取了长驱直入、围逼中兴、凿穿而战的进珍方针;第4、第5次进攻西夏,主要采取了军事进攻与政治争取及稳定局势的方针;第6次进攻西夏,为了彻底灭西夏,成吉思汗亲率lO万大军,对西夏进行全面进攻。这一次,他针对西夏兵力分布情况(东部强而多、西部弱而少),并根据前几次作战经验,诱敌离城未能实现,西夏军始终闭城不出的特点,采取了由远及近、先弱后强、先易后难、先除羽翼、后攻腹心、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为此,成吉思汗分兵两路,以迂为直,有分有合,全面进攻西夏国土。蒙古大军压境,势如破竹,很快攻克中兴府、灵州等腹心地区。
  成吉思汗征灭西夏,前后经历23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南攻北伐,东征西讨,灭国四十。北征乌梁海诸部,战灭了篾儿乞惕部,帐降了畏兀儿国和西域的哈刺鲁南征金国,东征高丽,西征花刺子模国;征服了西辽,大战印度河西;并命哲别、速不台二将追歼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末之后,进军钦察、斡罗思等国,在迦尔迦河战役中大败钦、俄联军,完成战略侦察任务后旋师。在此转战南北的长期而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可以说,成吉思汗无暇顾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只有从西域还军后才能腾出手来进攻西夏。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3年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第1次出征西夏(1205) 1204年(天庆十一年),成吉思汗在纳忽昆山灭乃蛮部以后,征服境外诸部落的战争业已开始。为了打开征吐蕃、攻金国的道路和试探西夏国力,于次年三月,乃以西夏接纳仇人为借口,第一次出征西夏,显示了蒙古的强盛。从额尔齐斯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布多地区)回军,沿霍博河流域而南,再转东,经察罕泊、鄂洛克泊南下至西夏居延海(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50里处,以大军围攻边城——力吉里寨。然后,纵兵瓜州、沙州等地以北大肆进袭,以达到诱西夏军离城野战,探明西夏国力虚实,但不见西夏援兵来救,不得已乃分兵一半东攻西夏定州(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定远营)之乞邻古古撒城。经过60天的围攻,终于攻克此二城。接着,率其大军东行,至西夏之龙州(今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县)四月退兵时,攻破落思城,并占领周围地区,“大掠人民及其骆驼而还”。
  第2次出征西夏(1207年) 经过第1次征伐西夏,成吉思汗方知攻城不易,考虑今后攻金,知其会遇到更多、更大、更坚的城池,如果不研究解决攻城方法,提高军队攻城技术和战术,就很难适应新的情况。同时,第1次出征西夏,袭扰边寨,未能达到诱敌离城、两军对战的目的。于是,成吉思汗于1207年(成吉思汗二年)秋,亲率大军南下,深入西夏腹地,实施战略侦察,经黑水城,直奔东、西两厢之结合部的交通要城——兀刺海。蒙古军在围城以前,先将路途中寻找到的牧羊人放回城中,令其传言城中军民:“如敢据城为守,破城之后必屠尽城中之人。”这是成吉思汗常用的攻心战术,以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是。兀刺海城内军民,依恃城坚兵众,顽强抵抗40余日不降。由于蒙古军缺乏攻城作战的经验,所以多次攻而不克。于是,成吉思汗决定使用火攻,向城塞司令官提出:若交出千只猫和万只小燕子就可解围撤兵。对这异想天开的条件,敌将领很觉惊奇,随即将城里所有的猫捉起来,能够捉到的小燕子也都捉起来,全部交给蒙古军。而后他们加倍小心的关紧城门,守备城防。成吉思汗令部下在这些猫和小燕子的尾上拴了浇透油的麻絮,点上火下令齐放,恐怖中的小燕子全部飞回到自己巢里,疯狂的猫发出恐叫声跑回各自家中。城里的人手忙脚乱地捕杀这些动物,怎能来得及呢!顿时,到处都起了火。与此同时,蒙古军发起了总攻击。成吉思汗的战士们在狂喊中攻破了城。蒙古军驻营其地后,纵兵四出,西夏主李安全调集右厢各路军进行抵抗,相继有5月余。击退西夏军攻势后,次年春季,成吉思汗还军蒙古草原的斡难河营地。
  第3次出征西夏(1209年) 经过前2次出征,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地理、军情已经了如指掌。西夏的地理条件是一个天然的好练兵场,山地、河川、沙漠、平川、城市、草原无所不有。蒙古军经两次伐西夏,在实战中已经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战斗力,学会了在多种不同地形条件下作战的新本领,特别在攻城战方面,已有了初步的经验。成吉思汗为了在攻金之前,尽快降服西夏,消除侧翼威胁,于1209年(成吉思汗四年)七月,引军南下,大举进攻西夏。这次却遭西夏方面的激烈抵抗。蒙古军仍然从边塞黑水城入境,直袭兀刺海城。西夏主李安全委任世子李承桢为主帅,大都督文化教育令高逸为副帅,领兵5万抵御,但未能抵挡住蒙古军的强大攻势而惨遭失败。副帅高逸俘后不屈被杀。蒙古军攻入兀刺海城后,在巷战中又俘获西夏的太傅西壁讹答。七月,蒙古军又进攻右厢朝顺军司所在地——克夷门。西夏在克夷门原驻有兵力7万余。李安全获悉蒙古军开始东进的消息后,急忙复命嵬名令公率5万精锐军进驻阿刺筛山(今贺兰山)险隘,以增援克夷门驻守军准备顽抗,企图在这里挫败蒙古军队。
  克夷门位于阿刺筛山南端、中兴府西北约40公里,地形险要、两山对峙、崖壁峭立、悬绝难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双方相持两月,蒙古军几次围攻都未能攻破。于是,成吉思汗改变了强攻的打法,采取诱敌离阵,设伏歼灭敌人的战术不断向敌人阵地前沿派遣游兵袭扰,引诱敌军离阵,果然奏效。嵬名令公率军出击,企图追歼游兵,结果中伏被擒。这样,蒙古军于七月间遂破克夷门要防,迅速兵临城下,围逼中兴府。李安全不得已亲督西夏军守城,坚决抵抗。
  由于中兴府城墙都是用块石垒成的,坚固难攻,蒙古军使用射石机、撞城器、喷火油器械等破城武器都不起大作用,多次猛攻不破,围城月余,城仍不下。西夏各亲王之兵亦不来援。至九月,成吉思汗为求必克此城计,即下令筑堤提高水位,引黄河水灌城,中兴府告急。十月,李安全派遣使臣突围,奔金国求救。《金国志》云:“大安三年(辛未)春,西夏始为大军所攻,遣使求援。金主新立,不能援,大军至兴灵而返,夏人恨之,遂叛。”由于金国听任不救,夏都日渐不支。中兴府被围困月余之后,城中居民淹死者无数,正当城墙即将倒塌之时,突然河水决堤四溢,蒙古军营也被水淹,无法继续围城。成吉思汗为了尽快向金国进兵,争取早日安服西夏,以图建立城之盟,于是派西壁讹答入城招谕。李安全经过蒙古军的严重军事打击后,在求金无望,于中兴府危在旦夕的情况下不得不纳女请和。成吉思汗迫使西夏急速建立城下之盟的意图。正为李安全求之不得,见了西壁讹答满口答应纳女称臣。蒙古军遂放还嵬名令公。蒙古与西夏议和后,成吉思汗便决定撤军返回漠北草原,开始集中力量作进攻金国的准备。
  第4次出征西夏(1217年) 从1216年(成吉思汗十一年)起,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开始第一次西征。在这期间,蒙古正在进攻金国和西辽以及西征花刺子模的过程中,并不断向西夏征兵、收贡。因此,西夏“不堪奔命,礼意渐疏”,消极纳贡,引起了蒙古的不满。成吉思汗在派国王木华黎南下金国的同时,又一次出兵攻打西夏。于1217年十二:月,蒙古军渡过黄河,第四次出征西夏。木华黎长驱直入,很快包围了中兴府。夏主李遵顼惊恐万状,将太子李德任留在都城领兵防守,自己逃到西平府(灵州)避战。据《元史》载:“是年,伐西夏,围其王城,夏主李遵顼出走西凉。”面对蒙古军的强大攻势,西夏军无力抵抗,再次向蒙古请降。木华黎返金国战场。
  第5次出征西夏(1224年) 1223年(成吉思汗十八年),李遵顼把王位让给了次子李德旺。李德旺即位后,欲乘成吉思汗西征之机,联合漠北未被征服的诸部落,组成抗击蒙古的联盟。蒙古得悉西夏“阴结外援,蓄异图”的消息后,成吉思汗因西征花刺子模国,不能回军,故责令勃鲁(木华黎之子)从金国出兵进攻西夏。于是,1224年九月,勃鲁亲率蒙古军袭西夏,攻破银州(今陕西榆林南),守将塔海被杀,歼灭10万西夏军。西夏主李德旺无奈,再次向蒙古表示投降并派遣人质。蒙古军安定局势后,重返金国战场。
  第6次出征西夏(1226年) 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刺子模国时,曾派使臣去西夏相约出军助征,为西夏主不儿罕拒绝。西夏大将阿沙敢卜还用恶语讥讽日:“气力既不足,何以称罕为?”当时,成吉思汗因准备西征没有立即征西夏。但他在远征的7年中日夜不忘西夏君臣的奚落。当从西域归来后,他便重新计议攻金灭夏的问题,甚觉西夏多年来变诈多端,复叛无常,现在已到彻底解决的时候了。于是,他从西哉返回漠北的翌年(成吉思汗二十一年)春,便亲自率领10万大军,对西夏实行第6次征讨。察合台率领一支军队,被留作援,随大军跟进。
  同年三月,蒙古军分两路进攻西夏。成吉思汗为了牵制西夏主力机动增援各地,亲自率领蒙古军主力出东路。他首先攻占西夏重镇黑水等城,然后乘胜推进到阿刺筛山,全歼西夏大将阿沙敢卜前来迎战的大军,阿沙敢卜被俘。然后,成吉思汗率军西转,驻夏于察速秃山(浑垂山,在今甘肃酒泉北),以待与西路军会师。
  为了切断西夏各州郡、左右两厢之间的联系,以达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之目的,成吉思汗派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军与畏兀儿亦都护等部出西路。首先合兵攻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守将籍辣思义伪降,以牛羊美酒犒赏蒙古军,暗地设伏兵,企图一举消灭蒙古军。蒙将忽都铁木儿中伏,阿答赤险些被俘,亦都护增援军及时赶到解围。而后蒙古大军重新合围沙州城。西夏军进行顽强抵抗,蒙古军猛攻不克,挖地道进入城内,里外夹击,终于攻破沙城,全歼西夏守军。接着,西路军又进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占领肃州后,西路军去察速秃山,与主力军会合。两路军会师后,继续东进,攻取要城兀刺海。接着,他们攻占甘州(今甘肃张掖)。七月,成吉思汗领兵进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西夏将斡扎箦投降。蒙古军继续进兵占领卓啰城,至黄河九渡处,占领应里(今宁夏中卫县)。十一月,成吉思汗沿黄河北上,围攻灵州城。由于蒙古军已经进入西夏腹地,围其必救之城,迫使西夏军决战。西夏主李蚬见蒙古军放火烧城时,令其大将嵬名令公率50万大军自都城中兴府往援,未到城下,遂战于哈刺木伦——黄河平原。据《史集》载:“……据蒙古人所查明[唐兀惕人]被杀死者为[蒙古人]死亡数的十倍。失都儿忽逃回了城里……”。在这次黄河平原决定性的大战中,西夏军主力被歼灭,逃回中兴府的西夏军仅有少部分。蒙古军回师攻取灵州城,李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和蒙古军死战,最后因西夏兵伤亡惨重而失败。灵州失陷,李德任被蒙古军俘获,不屈被杀。继后,成吉思汗又派部分军队,去围困夏都中兴府。至此,成吉思汗已知西夏除中兴府被围的部分军队外,没有多少抵抗能力了。于是,在1227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正月,他亲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西夏其它未下之各州城,并进兵金国。他首先攻克盐州川、积石州(今青海贵德西),然后进入金境,攻陷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及洮(甘肃临津)、河(今甘肃抱宰)、西宁(今青海省西宁市)、德顺(今甘肃静宁)等州。闰五月,成吉思汗到达六盘山驻夏,中兴府久被围困,穷促不支,乃遣使乞降,惟请限1个月后献城,成吉思汗许之。“是月,夏主李蚬降。”在此“不儿罕(李蚬)来谒。并以金佛为上礼,九九金镶皿、九九童男童妇、九九骟马骆驼等物,皆以九九为数来献。成吉思汗令于外拜见,晋谒时,成吉思汗恶心了。第三日,成吉思汗赐名亦鲁忽不儿罕为失都儿忽。改名之后来谒,成吉思汗即令脱栾扯儿必斩之。”不久,脱栾扯儿必忠实地执行了成吉思汗的遗嘱。末主李睍率李仲、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军队带着李睍等行至萨里川,成吉思汗病故。为了防止夏主生变,将李睍等人杀死。建国189年的西夏王朝,到此丧主亡国。
评 析   成吉思汗经过23年的前后征战,终于灭亡了西夏,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蒙古军所以能够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首先根据西夏兵力分布情况,即东部州郡部署的兵力多而强,城市大且坚固;而西部州郡的兵力部署则比较分散且弱,多为各勤王的守城军队和擒生军(这支军队,不但担负决战任务,战时还管理俘虏等其它战勤任务),战斗力不强。成吉思汗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了由远及近、以迂为直、先弱后强、先易后难、先除羽翼、后攻腹心、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作战方针,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和蒙古军的作战特点的。由于确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决策,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选择了有利的进攻方向 为了在战略进攻态势上给对方造成前后夹击的假象,蒙古军兵分两路进攻。成吉思汗率主力,直插阿刺筛山,做出直逼中兴府的态势,以达牵制西夏军主力机动作战的目的。同时分兵一部向守备薄弱的西部州郡进行远距离的战略袭击。然后,中途两路军会合,于浑垂山驻夏,再迂回敌后、深入腹地、断敌逃路、意料之餐,乱了其作战部署,使西夏方面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误认为成吉思汗走老路,直捣中兴,把几十万军队,遛守坚城,不敢出战,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从而导致全军覆没。
  把握了有利的决战时机 总结了前几次攻西夏战争的经验,避免了强攻硬拼,巧用了诈术取胜的力法,寻求敌人要害中的薄弱部位,围其必救之地,诱敌离城,打敌援兵,选准地点,把握时机,进行决战。蒙古军队深入西夏腹地作战。消灭近一半敌人,占领90%以上的土地后,已进入决战阶段。这时,西夏只剩西平府和中兴府,军队还剩50余万。决战时机已到,成吉思汗指挥众军围攻西平府(灵州)。西夏主亲率50余万大军出城增援。两军会战于黄河边的一个平原地带。蒙古军在野战中包围全歼了西,夏军主力,占领灵州城,继续挺进,包围西夏都城中兴府,迫敌处于粮尽援绝境地,最后只有屈膝投降。
  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法 在作战方法上,根据不同的敌情,采取了不同的战况,因地、因时、因敌制宜,灵活多变。根据西夏军多、城多和蒙古军少的特点,成吉思汗采取了先弱后强、先小后大、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作战原则;根据夏军闭关自守、分兵把口、兵力分散的情况,成吉思汗采取了以聚攻散、以众攻寡、以强击弱的作战原则。对同一个进攻目标,因时间不同、守敌不同,采取的战法也不同。例如:第1次攻取兀刺海城时采取了火攻战术,第2次夺取该城则用了强攻硬打的战术:第1次围攻中兴府时采用了水攻战术,久困长围,迫敌议和,第2次围攻时则采取“锁城法”,围而不打,断绝外援,逼敌缴械投降;对防守坚城和险要阵地的敌人,采取了避免攻坚,力求在野战中歼灭敌人,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又如:力攻克夷门不下,则采取了诱敌离阵而设伏歼灭之;又如,夏都中兴府,兵多城坚,不易攻破,因而采取了围其必救之地(灵州),诱敌离城,在野战中予以歼灭,最后中兴府之敌,无力抵抗,粮尽援绝,成了瓮中之鳖,只有走投降之路。总之,蒙古军的作战指导原则和作战部署,方法是灵活机动的。可见,成吉思汗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知己知彼、用兵如神、百战百胜。
  西夏之所以失败,有其多种原因。战前没有积极地作战争准备。政治腐败,军事指挥无能。西夏兵戒备松懈,战斗力不强。虽有60余万军队,但闭关自守,坐待人攻,皆不出戍。在作战部署上,分兵把口、分散兵力、屯兵坚城、不能互救。这必然导致内部动摇,军心沮丧,自取削弱,给蒙古军造成各个击破之隙。这是战略上的最大失策,失败则必然。
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讲,在这一时期,西夏已经走向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的阶段。李安全、李遵顼两代对金的长期战争,对西夏国内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恶果。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加之夏光定十三年以来,中兴府、灵州等诸州天旱,粮食无收,饥民相食。连年无休止的战争,造成社会经济的凋敝。政治上日益走向腐败,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分裂。这是西夏失败的内在基本因素。在外交上没有采取联金、联宋,共同对抗蒙古的政策,而是采取了附蒙抗金的政策,因而失去了外援和同盟者,使自己陷入了绝境。
1234年 蒙古灭金
蒙金之战是13世纪我国北方金朝女真族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到公元1234年窝阔台灭金结束,前后用了23年时间。蒙金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元1211年至1217年为成吉思汗侵金阶段,公元1217年至1223年为木华黎侵金阶段,公元1229年至1234年为窝阔台侵金阶段,以金朝灭亡而告结束。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强盛的辽金政权管辖。到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已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蒙古部孛儿只斤家族的铁木真用了10余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了蔑儿乞、鞑靼、克烈、乃蛮等部,统一了整个漠北地区。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建立了蒙古汗国,成为北方草原地区新兴的强大势力。蒙古汗国也和北方其他民族一样,受女真贵族建立的金朝统治,金朝统治者对蒙古部族经常勒索各种贡物,激起了蒙古民众的不满和反抗。随着蒙古汗国奴隶制的确立,奴隶主贵族掠夺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成吉思汗建国以后,开始发动了南侵金朝的战争,腐朽的金朝对蒙古贵族的进攻难以抵挡,金朝的统治迅速衰落。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众誓师,自克鲁伦河丨南下,发动了大规模南侵金朝的战争,蒙古军以者别为先锋,领兵突袭金军要隘,金军守将独吉思忠仓皇撤兵,成吉思汗大军进军顺利,占领抚州(今内蒙古集宁市东)。金朝任命完颜承裕主持军事,进行抵抗,但金军士气低落,行动迟缓。成吉思汗把蒙古军队分作两翼,以少击众,大败金兵,追至宣平县(今河北怀来县)。承裕怯敌不敢出战,乘夜南逃。蒙古军队追袭,双方展开决战,经过3天鏖战,金军损失惨重,成吉思汗派3000骁勇的蒙古骑兵直插金军阵中,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发起总攻,消灭了这支金军主力,承裕败逃宣德州。十月,蒙古军兵过紫荆关、居庸关,前锋者别军直逼中都(今北丨京市)。十二月,蒙古军攻打中京,金朝守将完颜天骥在城内设下埋伏,诱蒙古骑兵进城,杀死无数蒙古兵,蒙军被迫撤退。金军又夜袭蒙古营寨,蒙古军队只好在1212年春撤兵。
公元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击目标是金朝西京府(今山西大同市),蒙古军队与金朝援兵元帅左都监奥屯襄部激战,金军全军覆没,奥屯襄仅以身免。蒙军围攻西京,金左副元帅兼西京留守抹_尽忠率军坚守,成吉思汗一时无法攻下。后来,成吉思汗在作战中身中流矢,蒙古军撤回阴山。
1213年秋,成吉思汗又从阴山南下侵掠,蒙古军队一直打到怀来,与金尚书左丞完颜纲10万军队展开激战,金军大败。怀来之战,金兵精锐全部溃散,损失极其严重。成吉思汗乘胜亲率大军进攻金中都以南地区,相继攻下河北、河东广大地区,直抵黄河北岸,经东攻占山东诸地,直到海滨,对中都形成包围之势。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并不是以消灭金朝为目的,主要是掠夺财物和奴隶,因此接受金朝议和要求,接纳金入献童男童女各500人,绣衣3000件,御马3000匹以及大批金银珠宝,然后携带从各地掠夺来的人口和财富得胜而归。
公元1214年5月,金宣宗迫于蒙古军队的侵扰,迁都南京(今河丨南开封市)。成吉思汗得知消息 后,立即派兵南下。
次年,金中都守将抹_尽忠逃之夭夭,蒙古军队进占中都。与此同时,蒙古木华黎部攻打辽西和辽东地区,攻占金东京(今辽宁辽阳市)和北丨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金朝实力进一步削弱。
公元1217年8月,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把侵掠金朝的战争完全交给木华黎指挥,自己率蒙古军主力西征。木华黎率兵攻打金中都以南的汉人地区,主要目标指向陕西、河东。1218年9月,木华黎率兵数万人围攻河东重镇太原,杀金军元帅左监军乌古论德升,攻克太原。木华黎率兵继续南下,连克汾州(今山西汾阳县)、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进军。
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包围平阳。金兵只有6000人守城,援兵不到,被蒙军战败,平 阳失陷。太原、平阳等河东重镇相继失陷,使金朝统治集团
所在地河丨南失去了藩篱,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公元1221年,木华黎侵金兵锋指向陕西。这年11月,蒙古军队进攻延安,金延安知
府完颜合达出兵拒战,误中蒙古军队埋伏,损失惨重,完颜合达退入城中,固守城池。
1222年8月,木华黎转攻被金朝收复的太原府,太原再次失守。10月,蒙古军围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金朝河中府判官侯小叔率众坚守,蒙将石天应久攻不下,撤围离去。但石天应乘侯小叔出城和金朝枢密院都监完颜讹论议事之机,出兵攻占了河中府。
然而第二年春,侯小叔趁河中城内空虚,合集10万金兵反攻,杀死石天应,蒙古军溃散,金朝收复河中府。 时隔不久,蒙古军队
的10万骑兵再次包围河中府,侯小叔战死,河中府终于被攻破。
1223年春,木华黎亲自带兵10万攻打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准备先打下凤翔,再取京兆(今陕西西安市)。金朝左监军赤盏合喜坚守府城,完颜仲元出城力战,给蒙古军以沉重打击。木华黎攻势受挫,哀叹自己命数将尽,只好在2月撤兵。3月,木华黎在闻喜县病死。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军中病死。1129年8月,蒙古在克鲁伦河举行库里尔台大会,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窝阔台继位后,大举侵金,蒙金战争进入实质性阶段。1229年冬到1231年夏,蒙金经过庆阳之战、卫州之战、潼关凤翔之战,双方互有胜负。1231年5月,窝阔台召集众将商议灭金战略
,计划分兵三路合围汴京(今河丨南开封市),消灭金朝。
蒙古军队三路齐发,中路窝阔台率兵攻陷河中府,左路斡陈那颜进兵济南,右路拖雷出凤翔,攻破宝鸡,直指汴京。
蒙古军队化整为零,分散进军,向汴京挺进。金朝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从邓州发兵援救汴京。金军沿路遭到散处各地的蒙古军队袭丨击,既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军食,极度疲劳,在钧州(今河丨南禹州市)三峰山被蒙古军队包围。蒙古军乘金军疲惫,故意让开通往钧州的路,设下埋伏,大败金军。金将杨沃衍、樊泽、张惠战死,移剌蒲阿被蒙军捉获。完颜合达率残部败归钧州城,被蒙古军队包围,城破被杀。钧州三峰山之战,金朝军队主力损失殆尽,主要将领大多战死,元气大伤,灭亡指日可待。1232年正月,蒙古军队围攻汴京,金朝军民进行了汴京保卫战,打退蒙古军队的进攻。然而,金哀宗统治集团迫于蒙古军队的威胁,不敢坚持抵抗,逃往蔡州,汴京、中京(今河丨南洛阳市)相继陷落。
公元12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的协定,塔察儿率领蒙古军,孟珙率领宋军,分道进攻蔡州。宋蒙军队协力围困蔡州,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蔡州被困三个月,弹尽粮绝,被宋蒙军队攻陷,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蒙古灭金战争,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后新兴的蒙古汗国消灭了腐朽的金朝。在前二个阶段中,蒙古汗国的目的主要是掠夺财富和奴隶,逐渐消灭金朝的有生力量,在第三个阶段中灭掉金朝,这种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在战术应用上,除发挥骑兵强大优势外,蒙古攻城战术也相当强。金朝失败,在于统治阶级内部腐朽,缺乏全局战略,指挥不当,如钧州战役,朝廷指挥两省兵往来不定,疲于奔命。尽管有在河中反复较量,人民坚持抗战,终于无法挽救败局。
元朝(1271年—1368年) 概述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治地区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东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元朝正式结束的时间是,1635年,1635年四月,后金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献元朝传国玉玺投降。元朝正式结束。
  元朝疆域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1],一说1271年建立[2],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206年(金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蒙古汗国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击败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
  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窝阔台建都和林(今蒙古国境内)。1263元太祖成吉思汗年,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一说东边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老挝全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朝鲜东北部。领土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一说22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元朝简介   元朝统一全国形势图元朝的大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④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⑤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元朝的大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③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更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硫球(台湾)的管辖。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
  从疆域的广阔度来说,连后来第二大的清朝也不能和元朝相提并论。《元史·地理志》言元朝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十个行中书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
  魏源《元史新编》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虞集在《庐陵刘桂隐存稿序》中评价当代文人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浑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
贯云石在散曲《双调·新水令·皇都元日》中歌颂:“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
  蒙古汗国作为一个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在经过对欧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后,在文化思想领域也主动或被动地吸收集合了多种文明长处,因此,到了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充满了“汉法”与“色目法”的主导地位之争。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元朝历史   元朝与四大汗国形势图蒙古汗国
  蒙古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代,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约当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归附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图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狩猎,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汗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之后蒙古于1234年灭金朝,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4年和1281年两次攻打日本。1241年攻打到了现在的奥地利。
  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的屠杀政策。战争的结果是蒙古部族对欧亚各国造成了空前的掠夺,破坏和杀戮。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驾崩,享年52岁。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蒙古汗国事实上分裂为忽必烈政权(大汗辖区)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大汗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
  元世祖忽必烈大元一统
  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元朝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1273年,元军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南宋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南宋奸臣贾似道被迫出兵应战,但很快溃败。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南宋灭亡。
  临安陷落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
  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只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成吉思汗陵(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丘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治三年,英宗从南返途中,驻跸南坡,被权臣铁失等人杀死。谋乱诸王大臣拥立当时镇守漠北的前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即位[1],改元泰定,是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后称帝。
  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卒。临终下诏立明宗子为帝。权臣燕帖木儿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长立幼,立懿璘质班为皇帝,是为元宁宗,但宁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欢贴睦尔才得以即位。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灭亡
  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率领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 政治机构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中央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机构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
  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祐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家应自觉服从政治家的领导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