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现代国画写意人物命题

本类最新08-2808-2808-2808-2808-28&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 常阅读,多交友!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帮忙做点逻辑题~~急一、已知下列每组命题(1)为真,先判断其对当关系,再判断(2)的真假.“有些学生是党员"和“所有的学生都是党员”的对当关系是什么 ? “有人没去过长城"和“有人去过长城”的对当关系是什么 ?.二、运用相关推理规则,判断下列推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水银是液体,有的液体是导电的,所以,水银是导电的(三段论的基本规则)2.如果小明去参加辩论比赛,他就不能来上课,小明没来上课,所以,他一定去参加辩论比赛了(复合命题的推理规则)三、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解答下列问题有甲乙丙丁四个嫌疑犯,甲说“案犯是丙”,乙说“丁是罪犯”,丙说“如果是我做的案,那么丁是主犯”,丁说“不是我做的案”,请问: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是谁做的案,谁说的假话,请说明理由.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根据逻辑学基本定义,可知:“有些学生是党员&和“所有的学生都是党员”的对当关系是差等关系(全称肯定和特称肯定的关系).“有人没去过长城&和“有人去过长城”的对当关系是下反对关系(特称肯定和特称否定).你这里的(1)(2)是什么?没看懂,所以没办法帮你判断真假.&二、1、& 三段论推理规则:(断定三段论是否有效的标准)& & & & & 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词项.& & & & &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 & & &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 & & &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的推出结论.& & & & & 5、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命题,则结论为否定命题.& & & & & 6.两特称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 & & & 7.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必为特称.& & & 关于词项的周延性,有如下结论:& & & & & 全称命题的主项都是周延的;& & & & & 特称命题的主项都是不周延的& & & & & 肯定命题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 & & & 否定命题的谓项都是周延的;根据词项的周延性可知,题干的“液体”,也就是中项,是肯定命题的谓项和特称命题的主项,在这里都不周延,因此违反了规则2——因此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逻辑错误.推理不正确.2、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若p,则q”,推理规则: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 & &很明显这是肯定后件.所以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因此推理不正确.&三、突破口在“乙”“丁”,很明显乙丁两人说法矛盾.根据逻辑学知识:互为矛盾关系两者必有一真一假.所以乙丁两人中必有一个说假话.又题干“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因此剩下“甲”“丙”两人必然都是真的.所以丙是案犯,丁也是案犯.所以,丁说假话.至于甲、乙是否案犯,在这里是无法判定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共产党人价值观:思想建党的崭新命题和核心要义
来源:宁夏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的高度自觉和政治定力,是思想建党的一个崭新命题和核心要义,也是坚持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所在。  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作为“两个先锋队”的成员,除了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外,更多的是要强调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先进性、道德上的纯洁性、行动上的一致性,特别要突出共产党人的忠诚、坚定、使命、责任、担当。因此,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是代表当代人类历史发展进步必然趋势的最为先进和科学的价值观。具体而言,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才能战胜种种困难和问题,如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而基本问题,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性、独创性的重大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为共产党人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着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灵魂和基础。  价值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确立共产党人人生价值的最高准则。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自觉践行者。  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突出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改革开放也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好,都在于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还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广大人民利益关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客观实际。当前,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如物质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需求等等。而所有这些需求又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应的。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价值准则:无私奉献  共产党人把无私奉献作为自觉自愿的选择,不仅是一种党性要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个人幸福的行为准则。无私奉献,就是要求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忘我工作,毫不保留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奉献,就是把为人民服务当做一种对真理、对生活的真正意义上的追求,从而为了人民的利益自觉去工作、去奋斗、去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就是要做到淡泊名利,舍得吃亏。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国家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共同利益。越是危急关头,越能考验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无私奉献,就是要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勇于担当。(执笔:李 喆 周玉婷)
相关搜索:提升党员意识,培养君子风范
提升党员意识,培养君子风范
根据区委关于全区校长教师暑期集中培训的活动安排,今天下午由我向校长培训班汇报本人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学习体会。今天上午区委书记昌红梅同志在校长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作了一个很好的动员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正如区委书记所提出的,我们要办优质的教育、办安全的教育、办廉洁的教育、办品牌的教育。一句话,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座的同志们这一段时间都很忙。校园文化,足球联赛,阳光招生,期末考试,安全教育,项目建设,等等,事很多。暑假一开始,把大家集中在市委党校开展集中培训活动,说明我们对全区教育系统这支“关键少数”党员干部队伍的高度重视。在市委党校的讲台谈学习体会,我没有这个经历,没有这个经验,有些压力,但顺其自然。因为彰显本色,也算是一种学习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提升党员意识,培养君子风范。
先解一解题。提升党员意识,培养君子风范,我想表达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作为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我们如何提升党员意识;第二个问题,作为教育系统的知识分子,我们如何培养君子风范。
第一个问题,党员干部如何提升党员意识,顾名思义,讲的肯定是政治大道理。第二个问题,知识分子如何培养君子风范,我个人理解,更多是讲中华文化的文明传承问题,应该说讲的是文化大道理。这两个问题都具有时代精神,粗听起来可能有些空、有些大,但仔细想想,确实很重要。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把政治的文化的道理搁在一块,既讲党员意识,又讲君子风范,我想我们必须找到一条主线,那就是政治道理和文化道理所归结到一起的人文道理。这条突出人文道理的党员教育主线,契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严三实”,同志们已经很熟悉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份在全国人大会议安徽代表团对全党同志提出的要求。“三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三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先讲第一个问题:作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我们如何提升党员意识
关于“党员意识”,我查了一下它的定义。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员这一政治身份的认同感,是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的内在自觉性。认同感也好,自觉性也好,作为知识分子党员,我们能听得懂,也能明白它的含义。但我感觉这样的定义表达,还不是基层党员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还不是广大群众都能听明白的语言,还不是各级党员干部都能感同身受的语言。
加强党的建设,既有对全党的要求,又有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还有对党员个体的要求。去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今年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都侧重于对党员个体的要求。群众路线教育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想必大家都还记得;“三严三实”主题教育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语言都是大白话,党员都能听得懂,群众都能听明白,党员干部如果能真心实意参加此类主题教育,一定能感同身受。这些做法,这些语言,都是对党员个体提出的要求。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党内思想教育活动对党员个体提出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最为关键的,是对党员个体要有正确要求。是否符合党的宗旨,是否符合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对党员个体要求的检验标准。我想这里面就有一个把“党员意识”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
说到这里,在座的同志可能有人会私下嘀咕,总讲党员意识,是否有点小题大做?我是党员,我是书记,我按时交党费,我认真听党课,我定期主持党的会议,我主动参加政治学习,我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我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我的党员意识不是已经有所体现了吗?确实,这些都是党员意识的体现。作为党员干部,扪心自问,这些都是党员意识的基本要求、规定动作。我们很少把增强党员意识作为执政党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抓。
说实在的,“把增强党员意识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来抓”,这一句话我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思考。首先声明,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最早是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要求。把“党员意识”这一命题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们,确实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纪委全会上说:“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第一身份,第一职责,这个提法过去我们很少见到。习近平总书记还说,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两任总书记对“党员意识”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回想自己的入党经历,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党员意识在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有或无,有时候名副其实,有时候甚至有名无实。我们的党员意识与“第一身份”、“第一职责”有距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党员意识的或强或弱,其实并不全怪我们自己。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与我们个人的成长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共产党人的党员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关键词。首先,在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至1949年),党员意识的关键词,我的概括就是“理想”、“牺牲”。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英勇不屈、百折不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在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党员意识的关键词,我的概括就是“忠诚”、“奉献”。尤其是“忠诚”二字,已发展为三层意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即“忠诚”的三位一体。那时候,不管是党员,还是党外群众,都充满了参加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热情。第三,“政治挂帅”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比较特殊。“政治挂帅”是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这一时期党员意识的关键词,我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也是两个词,“革命”,“服从”。“革命”,特指无产阶级革命。“服从”,主要是指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把党员意识集中在“革命和服从”上,看上去是对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实际上混淆了战争环境与和平环境的党员要求,是“左”的表现。第四,“经济大变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2012年),这一时期也是我们常说的改革开放时期,党员意识的关键词,可能更多是与“政治挂帅”时期的党员意识相对立,我的概括是,“发展”、“服务”。发展,既有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个人的发展。服务,既有岗位上的履职服务,也有政治上的为人民服务。党员意识从“革命与服从”,到“发展与服务”,这是一场深刻的拨乱反正,也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历史进步。
党员意识突出“发展与服务”,我们这一代共产党员有着深切的体会。正是因为有了“发展与服务”的党员意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才有了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经济大变革时期,党内党外,可能更多是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社会财富增长,关注人民生活尤其是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因此在我看来,发展与服务,是经济大变革时期很正能量的党员意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
但是从我们国家30多年经济大变革的改革开放历程看,党员意识突出“发展与服务”,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它所带来的不足。当前,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把党员意识聚焦在“发展与服务”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弊端。这些年来我们过于强调“发展”、强调“效率”、强调“成功”、强调“能人治理”,我们的党员意识的某些表现,有逐渐偏离党的本质的倾向。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开始与“精英意识”叠加,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与“资本”结合、与“利益”结合;实际生活中热衷于当成功人士,而非先锋模范;推动工作习惯于功利主义思维,而非责任之心;与人相处首先想到的是商品交易法则,甚至是“潜规则”,而非人文主义情怀;干事创业推崇经济主导,做事做人都讲究效率优先;习惯锦上添花,不习惯雪中送炭;欣赏阳春白雪,不欣赏下里巴人;愿走上层路线,不愿走群众路线;重视精英治理,不重视民主法治;没有大众视野,没有公仆情怀,没有平民意识,不接地气,不分五谷,不吃杂粮,等等。对此,人民群众是很不满意的。这一时期的最大负能量,我的看法,就是“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泛滥。
把党员意识聚焦在“发展和服务”上,在经济大变革的起始时期是合适的,是有贡献的,而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若不加调整,不与时俱进,不求真务实,党员意识则会出现“精英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更悲哀的是,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对当前党员意识出现的“精英化”和“功利化”不良倾向,表现出了“集体无意识”。党员意识出现“集体无意识”,干什么,看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见怪不怪,这对党的事业是很危险的。今天我提出这一观点,可能在座的有人表示怀疑,党员意识出现“精英化”和“功利化”倾向,有这么夸张吗?当然了,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观察我们的社会,似乎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成功”的放大镜,而非“理性”的显微镜,党内党外,概莫能外。
我认为,人有“三目”,即天目、双目、心目。开天目,明双目,静心目,是人类认知的根本途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致使我们天目不开,双目不明,使得我们不能拥有“开明”的望远镜、“睿智”的透视镜,而总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人看事。这就叫“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我们没有“开明”的望远镜,没有“睿智”的透视镜,没有“理性”的显微镜,而我们的心目中却有一个“成功”的放大镜。把“成功”作为放大镜,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用“成功”的放大镜看成功人士,我们会看到什么?用“成功”的放大镜看不成功人士,我们又会看到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同志们一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一方面,我们刻意放大“成功”,另一方面,我们又故意放大“不成功”,这个社会是多么的势利和恐怖,党心民心还有的好吗?党员意识被这种不良倾向所左右,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高度警惕。
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甚至说缺失,前面说的都是时代的原因,实际上也有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增强党员意识,一靠党员个人加强党性锻炼,二靠党组织强化教育管理。从大的方面看,一些党组织重视经济工作而忽视党的建设、忽视党员教育管理。有的虽然抓了,但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不够,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方式缺乏生动性,教育手段缺乏多样性。我们还看到,一些地方对流动党员和老龄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更为薄弱,一些流动党员甚至当起了“口袋党员”,一些老龄党员成了“纸上党员”,党员意识大为弱化。
时下,因党内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一些党员不能正确认识党的主流和支流的关系,因而缺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感,在心目中和行动上时常矮化党员的形象。少数党员认为做党员不如大款,当模范不如“大老板”,不当党员省事,当了党员麻烦多。一些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党员,只愿亮出别的身份、称号特别是头衔,而不愿亮出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等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缺乏共产党员的光荣感、尊严感,不可能有当好党员的权利义务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些党员思想解放,进取心强,但宗旨意识、奉献精神缺乏,群众观念不强,过于看重自我价值。有些党员干部勤政意识尚可,但缺乏廉政意识,或者虽有廉洁意识,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缺乏抓科学发展的意识。少数党员不知党员意识为何物,其政治操守和道德品质,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和宗教信徒,等等。
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还有一些党员容易滋长从党的执政地位获取好处的思想。一些党员不仅居安不思危,不思进取,不思付出,甚至错误地认为“前人栽树是命运,后人乘凉有运气”,只想从党的执政地位中得到这样那样的好处。有些人在争取入党时带有功利色彩,以致在入党这样的严肃的问题上也跑关系、求门子。有些党员入党后错误地认为,“入党就进了保险箱”,“有了党票,只要不犯错误,迟早会弄个一官半职”。有的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权力,不是把它看做是人民赋予的,应该用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把它看做是凭自己的本领挣来的,把它看做自己谋利的工具。
应当说,党员意识淡化大多是从局部的、量的变化开始的,并逐步向更多方面扩张发展。它的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理想信念淡化,对共产主义感到迷茫,对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信心;宗旨观念淡漠,讲奉献、愿付出的少,要待遇、求回报的多;党的组织观念缺乏,对上级的政策和党组织的决议,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敷衍甚至抵制,等等。这些错误如不能得到及时遏制与纠正,就会由量的变化发展为质的蜕变。
有些党组织对党员权利落实和保障不够,对困难党员关心关怀不够,使得一些党员失去了应有的光荣感。在一些单位,党内一些重要精神党外群众知道了党员还蒙在鼓里,一些工作党外群众行动起来了,党员还毫不知情。一些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度有所降低,有的不再把党组织看作是个人政治生命的存在基础,甚至觉得需要时就“靠组织”,不需要时就骗组织。等等。
因此我认为,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甚至缺失,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大问题。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不用“党员意识”去占领,必然会有“非党员意识”去填补。前几年有一股社会思潮,总是想用“公民意识”取代“党员意识”,这是很不明智的想法,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当然,我很赞同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但我更希望开展“党员意识教育”,最好两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一定要从更宏大的视野、更宽阔的思维来认识和提升党员意识。
中央总体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了新常态时期。我理解,实际上就是从经济大变革的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进入了新常态的改革开放时期。所谓新常态,简单地说,是指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7%、7.7%、7.4%,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这意味着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而转为中高速增长。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这一新常态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都有深远影响。
新常态时期的党的建设,有没有它特别的方面?特别的因素?我认为值得关注、值得研究。尤其是新常态时期的党员意识,可能不再是“发展与服务”这一简单化的概述,而应该有更新的描述、更精准的表达。一方面,我们要对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经济大变革时期等历史时期党员意识关键词,诸如“理想”、“牺牲”、“忠诚”、“奉献”、“发展”、“服务”等,有必要进行梳理;另一方面,我们要密切关注中央领导同志对党的建设、党员意识的重要表述。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有一个批示,提出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要求。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要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说得十分朴实、十分明白、直截了当、浅显易懂,我的理解,这是新常态时期党员意识的重要表述。因此,新常态时期党员意识的关键词,就是“忠诚”、“干净”、“担当”。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对军队工作也有三句话,“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两个“三句话”,一个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一个是对军队工作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党忠诚与听党指挥,个人干净与作风优良,敢于担当与能打胜仗,我感觉有一种大丈夫气概在里面,有一种精气神在里面。
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三句话时心头为之一振。我一直苦苦思考的新时期党员意识关键词,总书记给了我们答案。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对这三句话的解析,觉得很好,在这里念一下:
首先,对党忠诚,要绝对忠诚。“绝对”二字划出了忠诚的底线,阐述了忠诚的内涵。总书记曾经说过,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的忠诚,没有“差不多”,没有“基本上”,没有99.9%,而是100%绝对纯度的忠诚,不容打任何折扣。三心二意不是真正的忠诚,损公肥私不是真正的忠诚,遇到一点挫折就对党产生怀疑、萌生退意更不是真正的忠诚。真正的忠诚是时刻将对党的绝对忠诚贯注到党员干部的血脉里,激励他们为党为民的灵魂,支撑他们敢拼敢干的脊梁。对党绝对的忠诚来源于坚定的政治信仰,来源于“虽九死而不悔”的党员传统,是党员队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其次,个人干净,要廉洁自律。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保持个人干净,要从廉洁自律开始,始终对权力抱有敬畏之心。要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就要在品格和信念上保持一个“净”字,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在内心干干净净、坦坦荡荡,才能在对待名利、荣辱、是非上清清白白、清清楚楚。如果对自己的内心放松要求、放任自流,腐败堕落就会乘虚而入,冲垮廉洁自律的思想“堤坝”,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保持个人干净,就要戒贪戒欲,从小事、小节做起,时刻凛然警觉、防微杜渐,才能保住一生清白。
第三,敢于担当,要勇于作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是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看领导干部如何作为。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官不为”现象有了明显改善,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上,风险面前不敢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面前不敢斗的行为越来越少,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为官避事毕生耻”,领导干部做到敢于担当,就要勇于作为,在矛盾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关头挺身而出,坚决拒绝做“太平官”、“推诿官”、“圆滑官”,为突破改革藩篱、发展国家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党忠诚是个人干净、勇于担当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干净和勇于担当为对党忠诚做了最好的脚注。对党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高调的表现,而是体现在做事做人的“个人干净”和工作岗位的“勇于担当”上。每名共产党员只有在内心选择上时刻保持廉洁自律,在工作生活中勇于担责、勇于作为,才能做到对党的绝对忠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作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在新常态时期我们如何提升党员意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答案,有了努力方向。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党的十八大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想明白、弄清楚。作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党员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做民主与科学的信徒,做儒法道文明的信徒。
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这是我本人作为共产党员的一个重要宣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这个时候再来看“党员意识”的定义,我们对党员身份的认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自我要求的干净、对历史使命的担当,也就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提升党员意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主要有三条。首先,我们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其次,我们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第三,我们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关于党性教育,是提升党员意识的重点。几天前区委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市委党校的党性教育基地、铜陵学院的沈浩精神传承基地,我参观过后,深有感触。几年前在北京学习,回来途中我特意去了一趟小岗村,实地感受沈浩精神。日,胡锦涛同志亲临小岗村视察。当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选派干部时,他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沈浩去世后,沈浩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并入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说: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与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说实在的,我对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等向来持冷静、理性的态度。沈浩同志的事迹很真实、很朴实、很感人、很不容易,通过近距离学习和了解,确实打动了我。我建议同志们课后到市委党校的党性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这也是提升党员意识的生动的教育实践活动。
对党员干部来说,做党员,要有党员意识;做公民,要有公民意识;做领导干部,要有公仆意识;做普通员工,要有主人翁精神。提升党员意识,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而应该尽快转向行动层面、自觉转向实践层面。党员意识的提升,是需要通过学习的,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是需要进行强化的。我们看到的一些传统宗教组织,那些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以及佛教徒、道教徒,等等,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在不断修炼过程中得到强化的。党员意识的灵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党员意识的提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党员意识,我们党有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提升党员意识的永恒主题。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提升党员意识的根本途径。
这次校长教师暑期集中培训活动之后,我们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研究部署和指导开展“我是党员”党员意识提升行动。“我是党员我自豪”,“我是党员我承诺”,“我是党员我先行”,“我是党员我干净”,将作为我们的行动口号。下半年,我们还将计划开展铜官山区校园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公开述职评议活动,请在座的各位党支部书记认真做好准备。针对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的教书不育人、办学不规范、行政不作为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作为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我们将坚持从严要求,着力解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心中无党纪、眼里无国法等问题,推动党员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争做“三严三实”的好干部,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再讲第二个问题:作为教育系统知识分子,我们如何培养君子风范
提升党员意识,培养君子风范,我一直在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关于“君子”、“君子风范”,想必同志们并不陌生,先秦诸子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说得最多。从古到今,人们对“君子”的理解一直在不断变化,可能我们并不掌握。“君子”一词出自《易经》,是西周、春秋时期对贵族的通称。君子指的是贵族,这是“君子”的原意。君,《辞海》解释是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这么说来,占地为王则为君,占山为王则为寇。君王,即帝王,最高统治者,则为“天子”。贵族,即帝王以下的统治者,则为“君子”。这是帝王与君子的关系。
除了帝王与君子的关系,还有君子与小人的关系。《国语》有一句话:“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是指当时的统治者,小人是指当时的被统治者。因此,帝王、君子、小人,构成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秩序和治理格局。从这一点看,我们这些普通知识分子,放在古代,根本够不上西周、春秋时期的“君子”贵族称号。春秋末年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这一演变值得我们研究。现在我们对“君子”的定义,特指有学识有修养的人。
君子,特指有学识有修养的人。这一定义我基本认可,但不完全认同,这是因为我们对“小人”这一概念没有明确定义。上个月我在市委党校“蹭课”,听鲍鹏山教授讲《论语》,他有几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非常赞同。他说“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坏事,不是坏人做的,而是小人做的”;“我们生活中坏人比较少,而小人比较多”;
“坏人与好人相对应,坏人是指有道德缺陷的人”;“小人与君子相对应,小人是指有认知缺陷的人,而非仅指有道德缺陷的人”。我们生活中有一个误区,往往把小人当坏人,把自己当好人,其实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是小人。
所以按照这样来理解,我们把君子和小人看成“有德者”和“无德者”,是不准确的。小人是指有认知缺陷的人,因为有认知缺陷,所以有时候小人才有道德缺陷;因为有认知缺陷,所以有时候小人也就变成了做坏事的人。把是否有认知缺陷,作为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这一观点我基本赞同。君子有学识有修养,关键一条就是没有认知缺陷。为什么会出现认知缺陷?没有“格物致知”的哲学思维,没有“诚意正心”的信仰态度,就会出现认知缺陷。但我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追溯君子的原意,有必要再加一条标准,就是是否有贵族精神。因此,是否有认知缺陷,是否有贵族精神,是我们对君子风范的一个重要判断。
“贵族精神”这一概念,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文化界的热点,教育界关注不多。我觉得有点奇怪,是不是我们只关注如何破解“应试教育”这一世纪难题,而没有精力关注“贵族精神”这一高雅说辞?说到贵族精神,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触。文章的题目叫《贵族精神消亡,流氓意识兴起》,文章中有些话说得很偏激,但却能引发我们思考。我印象深刻的是,有这样一段很调侃的话:“中国领导人夸耀说:我们消灭了地主富农。外国领导人回应说:我们消灭了贫农。中国领导人夸耀说:我们消灭了贵族。外国领导人回应说:我们消灭了流氓。”这段话说的不是我们国家现在的状态,或许是曾经的状态。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天地人,人是最渺小的。人类是这个地球上最智能、最复杂、最有存在感的群体。就其精神意识的素质来考量,有专家认为,人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流氓。从人数上说,两头小,中间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划分不是依托经济基础的划分,说白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划分。在西方社会,从平民到贵族没有明显的界线,从平民到流氓也没有明显的界线,但流氓与贵族就天差地别了。
这篇文章说,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并不在于财富有多少,也不在于权力有多大,而在于具有一种高贵的精神,史书上称之为贵族精神。缺失贵族精神的人,即使富可敌国,也不过是带着流氓本性的暴发户;即使权可倾国,也依然是带着流氓本性的独夫民贼。流氓之所以是流氓,并不是因为一无所有,而是因为内心里的流氓意识。流氓群体有穷人,也有富人;有平民,也有权贵;有白痴,也有天才。
什么是贵族精神?文章按照西方标准,认为贵族精神有三种高贵的内涵:一是诚信,二是道义,三是使命感。文章说,这三种精神都来自于虔诚的信仰,只有信仰才能转化为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达到高贵的境界。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类文明的成就几乎都是贵族创造的,从远古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信念,到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到近代的自然科学,到现代的民主机制,人类历史上所有划时代的思想,几乎都是贵族创造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贵族,就没有人类的文明。这篇文章在礼赞贵族及贵族精神之后,痛惜中国在20世纪消灭了贵族精神,并呼唤恢复贵族精神。
最近,我还读了另一篇文章,《西方有贵族精神,中国有君子传统》,是对前一篇文章的反驳。这后一篇文章可能更贴近我的观点。文章指出,中国一直存在贵族及具有贵族精神的人,那就是君子。例如周代,君子是等级制意义上的,与当时欧洲的贵族相当。比如,他们都是武士,都崇尚荣誉,《左传》、《国语》生动地记载了周代君子的生活形态。孔子时代,真正意义的封建制解体,原来的君子群体也败坏了,社会陷入混乱之中。孔子追求“克己复礼”,就是想在集权体制之外的平民化社会中,重建君子群体。孔门弟子绝大多数是平民,孔子希望通过讲学,将其养成君子。《论语》就是君子养成读本,而孔子创立的儒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君子养成之学。孔子所缔造的这个新兴君子群体,不再是等级制意义上的,而是德行意义上的。原来的君子出身高贵,现在的君子则是平民中的卓越者。这就是孔子以后2000年君子之基本形态。宋明以来,这种君子精神继续下移,形成明清时代基层社会的“乡绅”。
孔子以后,君子层出不穷,群体十分庞大,每代都有杰出者,如秦汉之际反抗专制的儒生,汉晋时代持家极严、面对皇权也保持尊严的士族;宋代社会相当程度的自由气氛,也是由儒家士人创造和维系的。到现代,儒家精神同样养成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从事于民主进步事业,并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
这也就是说,中国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君子传统。在经历了战乱时期及解放后至文革时期短暂的中断之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君子传统又开始复苏。90年代以来,君子群体的重建过程加快。这些新兴君子包括关心公共事务的企业家、知识分子、社会活动人士等。正是这个群体创造和维持了市场秩序,以及群众自治、民间文化的空前繁荣。如果人们期望中国社会进一步转型,那么君子群体的重建就是前提。没有一个分布在社会各层面、各角落的君子群体,就没有社会自我治理,不可能有平稳的制度转型,也不可能形成理性的政治。
从两篇文章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贵族精神,需要君子风范。这两点不是对立的,可以合在一起。作为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是理想信念的要求、党性观念的要求,也可以说是贵族精神的要求、君子风范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君子风范,为这一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重建君子群体,培养君子风范,官方没有这一提法,而民间较为热情,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若条件成熟,我认为有必要成为新常态时期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
重建君子群体,培养君子风范,我觉得重点还是君子风范的培养,或者说,是贵族精神的形成。在当今时代,作为教育系统知识分子,自觉养成君子风范,我们最有条件,也最有基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要求。我想,这就是教育系统知识分子培养君子风范的总纲领。
说实在的,不管是教育系统的知识分子,还是其他领域的知识分子,别看我们都是读书人,然而我们的思想状态,我们的精神状态,都不能脱离这个时代的大背景,都不能脱离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缺陷,往往缺乏反思。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不承认自己有认知缺陷。我们会想:“我们是知识分子,怎么可能有认知缺陷?”而恰恰有这样的想法,正是你认知缺陷的开始。
如果同志们不相信,我就以读书为例,来剖析一下我们的认知缺陷。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话肯定是对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博大精深”,这个“源远流长”,我们真的学到了什么?一走进书店,我们就会发现有三类书热销。第一类,是如何让自己长寿、让自己健康、让自己美丽的养生学书籍;第二类,是如何让自己成功、让自己成名、让自己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的智慧学书籍;第三类,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会做题、考高分、上名校的应试教育书籍。这几类书籍越热销,越能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社会,包括我们自己,有认知缺陷。只追求生命的长度,不追求生命的厚度,这样的“养生学”,不就是认知缺陷吗?只追求事业的成功,不追求人生的境界,这样的“智慧学”,不就是认知缺陷吗?由于我们在知识上和灵魂上的不认真,我们的价值观引领,很多时候只讲私德,不讲公德;我们的人生观引领,几乎只讲励志,从不讲生死;我们的世界观引领,更多注重对科学的认知、对真理的探求,而忽略对理性的思考。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学习环境里,不知不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我听一位专家说,我们这个民族对养生学有瘾、对厚黑学有瘾、对风水学有瘾;对吃喝有瘾、对麻将有瘾、对“八卦”有瘾、对闲扯有瘾,现在再加上一条,对跳广场舞有瘾。我听过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说明我们的认知是有问题的。长此下去,我们的人种可能就要退化。
上初中的时候,我读过一本民间谚语集,《增广贤文》,同志们都很熟悉。这本书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我推荐同志们抽时间再读一读。
但是读这本书,我发觉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容易混淆君子跟普通百姓之间的界线。有些格言警句,普通老百姓做事做人很实用,但并不适合君子风范的养成。我在这里念一些句子,同志们听了一定很熟悉。例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难来时各自飞”;“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有钱能说话,无钱话不灵”;“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人言未必犹尽,听话只听三分”;“但知江湖者,都是薄命人”;“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当面留一线,过后好相见”;“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学”、“关系学”、“谋略学”,从古至今,似乎都很流行。如果你陷进去,拔不出来,肯定会给你的认知带来缺陷,不管你有多大的学问、多高的素质。
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读中华传统经典,重点是先秦诸子经典,读《论语》,读《道德经》,等等。坦率地说,我是读不懂也读,读不进也读,读不出也读。我发现在先秦诸子经典里,特别是儒家经典里,有大量“君子”跟“小人”的对比。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有时候很容易混淆,搞不清楚哪里是讲“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哪里是讲“有德者”和“无德者”的关系,哪里是讲“士君子”和“老百姓”的关系。读《论语》等儒家经典,我们可能习惯于把君子风范的养成,建立在对“小人”的否定、对“小人”的排斥、对“小人”的防范上。如果我们只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君子风范,可能没有找对路子。我们批判“小人”、否定“小人”、防范“小人”,可能更多是把“小人”当坏人看,更多关注的是坏人的道德缺陷,而非“小人”的认知缺陷。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小人”就是很平凡、很普通、甚至很平庸的老百姓。“小人”不是坏人,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亲人、自己身边的友人,以及给过我们帮助、给过我们微笑的乡里乡亲。“小人”不见得都是别人,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党员,我们是干部,我们是校长,我们是老师,如果我们存在认知缺陷,那么我们很可能也是“小人”。建立在“小人无德论”基础上的“君子有德论”,其实并没有构建起贵族精神、君子风范的大格局,无助于君子风范的养成。如果我们每个人把“文质彬彬”、“谦恭有礼”只停留在自己的嘴上、只停留在别人的眼里,是培养不出君子风范的。所以说抓教师阅读,搞经典诵读,我提醒同志们意识到这一点。
我读中华传统经典有一个体会,培养君子风范,我们一定要把“小人”上升为“百姓”。“德智体美”后面,一定要有个“群”字。过去讲“天地君亲师”,后来有人提“天地国亲师”,实际上应该是“天地群亲师”,最值得我们敬仰和供奉。从“小人”到“百姓”,这是一个具有广阔视野的大认知、大境界,单靠学习儒家思想根本做不到。培养君子风范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才有根本效果。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君子风范与其他“君子风范”的根本区别。因为百姓不是我们的批判对象,而是我们的学习对象。“小人”个体可能有认知缺陷,而“百姓”群体则会对“小人”个体的认知缺陷有所弥补,这就看我们怎么学习和把握了。这是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样做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符合党的群众路线。第二点,培养君子风范,只有依靠组织、依靠党建、依靠法治,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共产党人的君子风范、知识分子的君子风范。第三点,培养君子风范,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向圣贤学习。圣贤不仅仅是先秦诸子。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知(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导(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心中的“第一圣贤”。
“第一圣贤”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学习历史,学习圣贤,是共产党人必须确立的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自觉态度。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著作、学习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意志品质、学习他们的丰功伟绩。第四点,培养君子风范,我们一定要有开放之心、包容之心。世界科技的伟大成就,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培养君子风范,需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不说当今的英雄,只讲古代的君子。我以本人十分欣赏的四位古代人物,来表述君子风范的内涵、贵族精神的特质。第一个典范是屈原,第二个典范是陶渊明,第三个典范是王阳明,第四个典范是林则徐。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人,贵族出身。我们的端午节就是因他而起。屈原所代表的君子风范,是一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我们今天读到屈原的《离骚》等作品,能强烈感受到这种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这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激励那个时代的圣贤和精英们,勤于求索,勇于求索,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光辉的古文明。可以说,中华民族所有的伟大思想几乎都创建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君子、大夫可以与欧洲同时代的贵族并驾齐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殉道的精神。这是人类高贵的一种精神,当自己信仰的道义遭到毁灭,宁愿选择与道义同时毁灭,也就是选择与道义永远同在。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末期伟大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对比屈原的精神,陶渊明不那么强烈地追求卓而不凡,而是崇尚自由。他不认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他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果说屈原选择自我了结,而陶渊明选择的是自我放弃,炒了官府“鱿鱼”。这种自我放弃,不再那么强烈地表现出对权势的蔑视,更多是对自然的陶醉和对自由的迷恋。这当然是因为残酷的现实,逼使陶渊明自削锋芒,换取封建王朝对他的容忍。面对腐败而残暴的政权,不愿同流合污而抽身离去,宁愿放弃官场人生而过清贫的生活,这是对高贵品德的一种固守,这是另类的君子风范、贵族精神。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知行合一,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其实他还有一顶“军事家”的帽子。现在的官方教材,很少有对他的介绍和肯定。王阳明一生跌宕起伏。29岁时,筑室修养,隔离俗世,渐悟佛道。31岁时,结庐阳明洞侧,默坐三年,了悟心性。40多岁的王阳明,经历过生死离别、时功时罪的坎坷,伴随着苦难、愁绪、离合、渴望而渐渐成熟。50出头的王阳明,在故乡设馆讲学,自立阳明书院,潜心格物致知。有人说,王阳明在开拓社会和文化空间方面显露出了他独有的精神。虽然“士”在明代已落到“九儒十丐”的地步,然而,王阳明承接了宋代以来“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风范。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的目标。这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以精神贵族自居,在中国文化界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
林则徐(1785年—1850年)。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有“民族英雄”之誉。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最为感触的是,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虎门销烟之后的林则徐,更能让人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内心的强大。
今天,我们从屈原、陶渊明、王阳明、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身上,感受到了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的君子风范。这种君子风范告诉我们:富与贵不是一回事,贵族代表了尊严和品行。当今社会,贵族是一个褒义词。只有劳动的贵族、知识的贵族、仁爱的贵族、正义的贵族、担当的贵族,根本没有权力的贵族、财富的贵族、享乐的贵族。因此,名人不是贵族,权贵不是贵族,富豪不是贵族。君子德行天下,侯王法治天下,圣贤道理天下,名士逻辑天下,百姓耕耘天下,人与人相处,人与地相接,人与天相融,人类需要竞争,需要斗争,也需要有风度。君子风范也好,贵族精神也好,其实质就是良知和荣誉,跟物质条件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君子风范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要求,是高度契合的。
培养君子风范,应该有三根重要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质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综合在一起,首要一点,就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我在前面说了,党员干部养成君子风范,我们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做民主与科学的信徒,做儒法道文明的信徒。这三个方面我认为是一个整体。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学习先秦经典、学习现代文明、学习“四个全面”,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上,把“儒法道文明”放在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位置。中华传统文化有四句很重要的话:儒道互补,法治天下,内圣外王,天人合一。把这四句话合在一起,我认为就是“儒法道文明”,而非“儒释道文明”。“儒释道文明”这一文明组合的确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虽然我们没有综合评价“儒释道文明”的理论高度,但这一文明组合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所透射出来的收缩性、内敛性、阴柔性、下沉性、封闭性,在当今时代肯定不适合共产党员、不适合党政干部、不适合人民教师、不适合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广大知识分子。过去,我们曾经有过“批儒扬法”,事实证明这不是正确的文化态度。放眼全国,放眼全球,“弘儒扬法”、儒法道融合,则更具有时代价值。儒法道文明,基本的意思就是儒道互补、法治天下、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包括儒家、法家、道家,以及名家、墨家等思想。儒法道名墨,对应木火土金水、春夏暑秋冬。舒张、温热、敦厚、清和、润藏,有这样一个顺序及构成,代表了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一种性格组合、文明组合。
相对于儒释道文明,儒法道文明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文明主线,有历史渊源,有社会基础。在中国古代,朝廷和官府可能更多是“儒表法里”,而乡村社会仍然是“儒道互补”。确切地说,儒法道文明体现在人与人关系、人与地关系、人与天关系这三个方面。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敬鬼神而远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法结合,儒道互补,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人的内心世界”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有客观世界,还有客观不尽的世界。换个角度看,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地、人与天这三大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儒法道文明,儒以德行,法以治理,道以灵动;人与地关系的儒法道文明,儒以敬畏,法以因果,道以阴阳;人与天关系的儒法道文明,儒以事天,法以应天,道以齐天。
儒法道文明,君子德行天下、侯王法治天下、圣贤道理天下、名士逻辑天下、百姓耕耘天下,这是一个“五行”的循环。按“相生相克”解读,君子生侯王,侯王生圣贤,圣贤生名士,名士生百姓,百姓生君子,关键是“百姓生君子”。这个“生”字,有生发、促进、引领、彰显、落实、回归等意。通常来说,百姓、君子、侯王、圣贤、名士,百姓即劳动阶级,君子即知识阶层,侯王即领导集团,圣贤即精神导师,名士即卓越人物。我们说“百姓耕耘天下”、“君子德行天下”,是儒法道文明的基石。
天地万物,人间万象,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进入循环,从根本上说,第一,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们向前看;第二,需要科学人文主义帮助我们左右看;第三,需要文化保守主义提醒我们回头看。这一认知符合马列主义、符合先秦经典、符合现代文明、符合“四个全面”。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知识分子的君子风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形态。因此,我建议同志们读一读先秦诸子经典。品读先秦经典,培养君子风范,我们有一个总的认知,就是要深入学习和全面把握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而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目。中华民族“格物致知”的哲学思维、“诚意正心”的信仰态度、“修身齐家”的道德规范、“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是一个完整体系,为深耕普适乐土、建设公道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天地同游,与时代同行。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自由与科学融合、灵魂与唯物主义相适应的信仰态度,才会有立命安身、立教开先、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观,才会有“中国梦、君子风”的德育共鸣实践效果。
以上,是我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学习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最后,我们共同学习一下近日公布的宪法宣誓誓词,来结束我的汇报: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谢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画现代人物线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