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这种高的其明个人所得税计算器6,直接是明抢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最高的吗??竟然超过个人收入的一半。。。
刚才看一个的采访视频他说新秀年签的一个广告合同是100万最后到手的竟然不足50万真的太恐怖了 & & 这简直跟抢钱差不多了我想问一下个人所得税还有比美国高的吗?
这些回帖亮了
越富交的税就越多
穷的话不用这么多
美国的税比天朝低的多,而且天朝是劫贫济富,美帝是劫富济贫
劫富济贫呗
引用1楼 @ 发表的:但是
他们福利高啊第一,福利也是给贫困线下的人的第二,美国福利在发达国家里差不多算是最低的一档了
他们福利高啊
劫富济贫呗
引用1楼 @ 发表的:但是
他们福利高啊这福利可以说都是自己的钱吗?
越富交的税就越多
穷的话不用这么多
引用1楼 @ 发表的:但是
他们福利高啊第一,福利也是给贫困线下的人的第二,美国福利在发达国家里差不多算是最低的一档了
美国个税不超过35%,但是奥尼尔这种有团队要养的啊,经济人团队甚至球队抽掉一部分很正常。
总体来说美帝的税比国内轻多了,尤其是企业税负。
显然不是,LZ可以多多关注一下北欧或者瑞士这种国家对于高收入人群的税收。。。
首先每个州的税是不一样的 其次此消彼长 所得税是明面的税 明面税高 隐藏税就少 不像咱们 看上去年年提高个人所得税基准线 但其实税收大头都已经转嫁到商品当中去了 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
那啥不应该还有经纪人抽成么 ,当然美帝税务局比CIA啊啥的都屌。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我记得每个州的税法也不一样吧,谈合同的时候有球队拿过这个说事。
美国的税比天朝低的多,而且天朝是劫贫济富,美帝是劫富济贫
法国最近几年,高薪税是75%。记得伊布去法甲时候提到过。。
美国富人事实上也有很多避税的方法,最后税收还是压在了中产阶级的身上
美国所得税很复杂,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税也不同,对专人有专属税
税负最高的国家前两名是法中。
论税收中国表示其它都是来争第二的。一辆六万刀的Cayman国内直接翻一倍。
你把意大利放哪里?
奥尼尔是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不收那么多税,都是有起点的
最变态的是法国,前两年高收入者要交75%的个税。而且这个国家还有财富税,每年都要把你总财产的0.5%-1.8%交公。大鼻子情圣德帕迪约放弃了法国国籍,就是因为他一年的收入根本都不够交税的
引用6楼 @ 发表的:美国个税不超过35%,但是奥尼尔这种有团队要养的啊,经济人团队甚至球队抽掉一部分很正常。
总体来说美帝的税比国内轻多了,尤其是企业税负。联邦税,州税,郡税,ssn税,农业税,环保税层出不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272人参加团购99.00元&178.00元
318人参加团购140.00元&499.00元
514人参加团购139.00元&299.00元
611人参加团购129.00元&599.00元
1333人参加团购79.00元&199.00元
197人参加团购419.00元&639.00元
215人参加团购229.00元&599.00元
580人参加团购379.00元&599.00元
293人参加团购89.00元&219.00元
197人参加团购768.00元&1699.00元
542人参加团购39.00元&99.00元
2410人参加团购666.00元&1599.00元从人头税向个税的“进化”
&怎么就剩下两个许愿机会了?还有一个哪去了?&&& &不好意思,还有一个被当作个税征收掉了。&(漫画作者:马克&帕里斯)
 漫画解读:个人所得税就是政府从每个人赚到的收入那里提成。 麻烦的是你还得让政府知道你挣了多少钱。 当你捡到神灯的时候,你就得通报政府你挣到了三个愿望,好让政府抽走一个愿望(如果你在瑞典、法国或者中国,那么你被抽走的可能就是一个半到两个愿望)。&&&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个税?
从现在大家对个税的抱怨来看,个税起征点和税率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个税事实上的&劫贫济富&(也就是纳税主体是工薪阶层,而不是富人)的问题也是大家抱怨的重点。&&
&2008年3月,中国个税起征点再次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2007年开始实施的年收入12万元以上自行申报个税的政策也实行一年了。2008年10月,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个人所得税的一种&&利息所得税暂时停征。而与此同时,个税仍然已超过人均GDP收入增长两倍以上的速度在飙升。月,个人所得税2136.73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工薪所得税收入1308.05亿元,同比增长41.2%,而储蓄利息所得税收入下降28.9%。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在去年8月,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税率由20%下调到5%。
可以看出,2008年在个税改革方面除了把起征点象征性地提高了400元之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革。但起征点的提高也并没有让大家满意,因为这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明显的变化,几十元的&减税&额度在通货膨胀率接近两位数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对改善生活和消费起到任何作用。
那么在个税方面我们到底需要进行哪些改革?在写本章关于各税的题目之前,我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原本我认为提高个税起征点和改个体所得税为家庭所得税是减税的重点。但后来经过思考,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些技术问题,而且有些方向例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如我原本以为的那样绝对正确。
关于个税起征点的问题,回顾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从1980年起征点800元的&富人税&时代到2008年起征点2000元的&平民税&时代,在梳理这个历史的时候,再参照欧美国家的税制,我相反认为个税从富人到平民的扩散过程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直接纳税人群的扩大,纳税人对自己权利的关注,是人民权利的觉醒的关键一步,而这种权利的觉醒其实是我们国家民主宪政体制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石,对更正纳税人与政府之间扭曲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个税的改革方向,更具根本意义的问题应该有这么三个:
1、 全民税还是富人税?(收税的目的是凑份子支付公共开支还是调节贫富?均摊还是吃大户?单一税还是累进税?)
2、 地方税还是中央税?
3、 放到整体税制结构中来看,税收应该以流转税为主还是直接的个税为主?
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要什么样的个税?是纳税人自己凑钱办事的份子钱,还是政府对我们收的保护费。这个问题解决了,所谓的&减税&就不是问题。
二、回归个税本质,减少均贫富的功能
   第一个问题,就是让个人所得税的目的是回归到大家凑份子办公共事务的本质,还是强化均贫富的再分配功能,这其实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本质问题。强化个税的再分配功能,无疑会对经济效率产生严重的损害,从而最终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而且穷人会受害更重。
1、个人所得税是人头税的&升级版&?
&&&&&&& 人头税就是每人都交的税一样多,大家均摊公共费用;而现代的个人所得税则是以财产和收入为依据来收税,富人多交、穷人少交,就像电影《蜘蛛侠》里面说的那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 在现代人听来,人头税好像是个贬义词,但从理论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公平的税种。所谓人头税(head tax,poll tax),实际上就是按人头每个人交同样的份子钱。打个比方,几个朋友一起到餐馆吃饭,没人请客的话就得AA制,10个人吃饭,最后结账是500元,每个人就交50元的份子钱。这个时候就不考虑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在饭局上,大家都吃同样的东西,每个人付相等的钱是天经地义。如果在结账的时候,有钱的朋友坚持要替穷朋友付份子钱,或者让他少付一点,那个穷人还会不高兴,认为富人瞧不起他。朋友凑份子的时候,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一旦放到国家的背景下,同样的问题大家却态度不同。其实这两者的道理并无分别。政府维护公共安全、铺路架桥、修路灯,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得到了同样的服务(且先不考虑政府腐败、官商勾结的因素),当然就应该付同样的钱。
除人头税之外,其他五花八门的税收都难免损失经济效率,也有违公平原则。有政府就得有开支,开支从哪里出?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信息手段和信用系统,政府收税的依据常常是很容易获得的信息。哪些信息是最容易获得的?有两个,一是土地的面积,二是人口。土地多少,拿尺子一量,一目了然;你们家人口多少,在古代基本上没有什么流动性的情况下,也是一目了然,很难隐瞒。按照土地和人口征税,征税成本很低,信息也相对准确。如果按照金银细软或者你们家藏了多少古董、字画来收税,那就太难了,因为这些东西太好隐藏了,要调查清楚,征税官员增加十倍也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近代以前的税收基本上是两种:田赋和人头税。
&&& 但进入现代以来,民意和民主制的扩展使得税收被附加了劫富济贫的功能,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逐渐成为了无法反对的规则。1799年,英国首先征收个人所得税。到了20世纪,个人所得税开始在世界各国普及。
&&& 但个人所得税的开征在个人主义和保守主义盛行的美国遇到了强烈的阻力。在美国,对政府的不信任植根于民众的思维当中,尽管美国人是一个基督徒为主的国家,人民多有慈善和救助穷人的传统,但对政府主导的均贫富的任何企图却报以怀疑的态度。因此,税收的均摊原则写入了美国宪法。美国在宪法第一条第2款规定,直接税必须按照人口数量在各州内均摊。而1894年美国国会以勉强多数通过了《联邦所得税法》,欲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按照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来征收的,不同的公民产生不同的税收负担,这显然违反了均摊原则,因此该法引起了很多民众的反对。这些民众聘请了十分出色的律师,最终经过两次庭辩,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认定,联邦所得税法违宪。
&&& 不过,到了1913年,个人所得税终于开征了。1913年,美国通过了宪法第十六修正案,该修正案宣布:&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课征所得税,所得税收入不比分配于各州,亦不必以人口普查或点查为依据。&
&&& 这个宪法修正案自问世以来,对其质疑的声音不断。2006年美国著名导演艾朗.拉索专门制作了一部纪录片《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片中对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合法性的不断追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在1913年之前,美国宪法禁止对人民征收非均摊的直接税。也就是说,在那之前,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是违宪的。美国人民对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的警惕值得我们思考。
&&&&&& 在《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片子的开头,导演说:&1913年之前,美国是个自由国家。而一切都在这一年改变了。&这固然有些夸张。但部分说明了一些事实。
&&&& 人头税在古代的问题在于古代由于技术手段限制而无法掌握人口的数据,为了逃避人头税,隐瞒人口,遗弃和溺死婴儿的现象较为普遍。
&&&清朝前期,到康熙时期结束的时候,中国人口一直徘徊在5000万人到一亿人之间,和历代王朝的中国人口数量大致相当。1712年,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把人头税摊入到田亩当中。而从此之后,不再征收人头税。一个家庭不管增加多少人口,只要田地不增加,就不增加税收。人头税的废除导致了&奇迹&般的结果,中国的人口在乾隆时期从不到一亿飞速增加了三亿多。乾隆时期的经济与康熙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增长,也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用人口的自然增长无法解释。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前征收人头税的时候,第一,人们隐瞒了家庭人丁数;第二,由于多生人口会增加家庭的税收负担,在中国古代人头税盛行的时候,遗弃婴儿或者将婴儿溺死的现象很普遍。而一旦纳税与人口无关的时候,人们便没有了隐瞒人口的动机,同时遗弃和溺死婴儿的现象大幅度减少,于是隐藏的人口就突然冒了出来。&
&&& 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人头不再是问题。于是,一些坚守保守理想的政治家开始试图恢复人头税。1990年,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挟十年&撒切尔革命&的神威,提出&把英国从一个依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自立的社会&的口号,大幅度削减了个人所得税,试图以&人头税&替代之。1990年英国颁布&人头税&法,试图让福利国家制度的开支名符其实地变成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 关于人头税,当时在英国还发生了一个笑话:
&  英国布里斯顿圣约翰教堂的牧师丹伦,于1992年的一天,突然接到一张税务局寄来的缴税通知单:征收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份人头税,共计521英镑。丹伦牧师接到税单之后哭笑不得,更不明白税务局为什么把三位一体的上帝拆开来征收3份人头税。丹伦牧师说,幸好税务局还体谅圣父、圣子、圣灵没钱,特准&他们&分期付款。牧师认为,若真要征收人头税,应有坎特伯雷大主教负责缴纳,否则便只有派税官前往收税,他相信上帝早已在等候税官了。& 税务局的官员则解释,他们之所以向上帝征收3份人头税,是因为有人代上帝填报税单,指圣父、圣子、圣灵是布里斯顿的&居民&,因为他是无处不在的。所以税务局要按照规定征税。
&&& 税务局当然是在卖弄他们的英国式幽默,但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人头税&的性质:人人有份。后来事实证明,不问贫富人人纳税,在英国这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里显得太离经叛道了,撒切尔夫人走得太远了。她遭到了民众的激烈的反对。工党掀起了反撒切尔的运动。撒切尔夫人不得不在民众的反对声中宣布辞职,人头税也在1993年被融合了&人头税&和财产税的&社区税&所取代,为撒切尔时代画上了句号。
&&& 但是,在英国,目前尽管仍然存在个人所得税,但这并不是一个法定的税收,个人所得税仍然和政府年度预算一样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
&&& 这里我用大段的篇幅来说明人头税到个人所得税的演变,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个人所得税改革应有的方向。在现代社会,既然人头税的民意基础没有了,再谈人头税与个人所得税谁更优越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撒切尔夫人的下台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朝向这个方向的努力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2、按收入多少来征个税的弊端
&&&&&&& 从公民自由的角度上来说,实行均摊的人头税使得这项税收不至于赋予政府以直接干预公民个人生活和自由的权力。在经济学上,人头税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税制,因为按人头收税,数额固定,不会因为收入多少或生意好坏而转变,所以这种税收不会影响资源的有效使用,对经济的影响是最小的;另外,这种税收的成本也是最低的,不需要养着大量的税务官员,社会也不用养着数量庞大的税务筹划师、会计师、律师等等;最后,人头税也是最接近税收本质意义的税,那就是分担公共开支,而没有承担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而现代的个人所得税按照收入的多寡来征收,弊端重重。
1)& 个人所得税按收入多寡征收威胁个人自由
&& &按照个人收入多少来征税,就等于授予政府合法的收集和侵犯公民隐私的权力。
&&& 将个人所得税过多地与个人的收入状况、经济行为挂钩,会导致政府过多掌握个人隐私,过多侵入个人生活,本身对公民自由和民主制度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充分认识到&按照收入征税&对自由的威胁,美国建国先贤们在宪法中写入了税收的均摊原则。他们知道,一旦按收入来征税,无疑就是把政府请进家里的客厅,并且让他们翻看保险柜里的财产,监视公民之间的自由交易。美国在宪法第一条第2款规定,直接税必须按照人口数量在各州内均摊。当然,自从1913年美国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这条宪法原则就被突破了。现在,美国已经实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美国每年的税收申报表,需要把个人生活里的各个方面都事无巨细地填写进去。早在1913年美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候,报税表格加上各项提示总共只有32页,而现在,哪怕是你的情况最简单,是单身、没有孩子、不用算扣除款项,可是光是这种最简单的报表,文字说明也有30多页,更不用说那些家庭、收入情况都更复杂的了。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那些官员,因为如果有隐瞒,将被送入监狱。
&&& 而在中国,由于税务部门对公民的非工薪收入信息难以掌握,而导致实际个税多数由工薪阶层负担,富人和拥有多元收入来源的人基本上没有被纳入到各税征收范围之内。但是,已然有税务部门的高官一直抱怨,&面对天文数字般负隅顽抗的抗税者,突破&法不责众&的窠臼势必比登天还难?&而实施严格的超额累进制、个税申报、家庭为单位的个税纳税,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对个人的资料掌握得越来越详细,势必对公民的自由造成严重的威胁。
&&& 另一方面,政府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掌握程度增加,将会导致税收实际征收率上升,将导致整体税负的上涨,扼杀中小工商业的发展和个人创造财富的热情。
&&相信我,这不过是你的一场恶梦而已。床底下并没有征税员躲在那里&(漫画作者:卡斯滕.史立)
&解读:按照个人收入来收税,无疑是把政府这个恶棍引入到自己的卧室和客厅。这无疑是对自由的巨大威胁。
&2)& 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抑制财富的创造
&&& 当代各国普遍实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意思是收入越低,交税的税率越低,收入越增加,就需要按照更高的税率来交税。目的是为了调节贫富,让富人多交税。理论依据是富人财富增加的边际效益比穷人低,意思是富人多挣一块钱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而这一块钱对穷人来说就作用更大,因此富人不如把这一块钱都交税,再通过政府转给穷人用,这样对富人没有什么损失,却帮助了穷人&
&&&&&& 这种理论自然是似是而非。因为累进税率影响的不只是最富的阶层,而是影响到从低收入者到中产阶级的各个阶层。税收的增加会抑制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这可能对某个单个的人身上看不出来,但在边际上累积起来,这个数额就相当可观了。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案例:
时间是2008年10月。&
赵峰(化名),32岁,拥有一家网络公司和物流公司,公司年收入1.7亿,利润3300万元。不知道自己交多少个税,都是财务替他处理的。&肯定不是按照45%的税率交的。&他说。
张大中,大中电器创始人。由于今年大中电器被国美电器收购,其所持股权进行转让,他向北京地税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5.6亿元,并得到了北京地税局向他开具的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张大中这次及时按国家规定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比2007年度青海省全年的个人所得税税款4.17亿元还多1亿多元。这笔一次性缴纳的个人所得税5.6亿元,是该局所了解到的国内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一次。 
由于栗晓峰(化名),36岁,北京某事业单位中层干部。月工资5000元以上,奖金、补贴未计算在内,调整前纳税385元,调整后纳税325元。栗晓峰现在手上有2张卡,分别在不同银行开户,&工资在中行卡里,每个月5000元,而奖金、补贴都打在招行卡里。还有部分补贴是让我们拿发票来充抵的,单位说是合理避税。我每个月都得找朋友要些汽油票、打车票。平时在超市购物都开发票,上面写礼品、办公用品之类的。&
马英强(化名),28岁,成都个体工商户。2002年靠向亲戚借钱在成都春熙路商圈新开的一栋服装商厦买下了两个商铺,一个自营一个出租,很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马小强就还清了借款和利息。到2008年的时候,靠服装批发生意,马英强每年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三百万元。马英强每年都是交营业税和其他税收,&每年核定一个数额,固定的,没有个税。税务局不可能知道我的收入是多少,连我自己都不清楚我的收入到底是多少,税务局怎么可能知道?&,&但是,商场前一阵给我们每个商铺老板都发了一份税务局的函,要求我们去自行申报。不过,我们没有一个人去申报的。不是我们不想,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收入多少,不知道怎么填。再说,大家都不去,我也没必要去。&
Angelina,中文本名萧莉(化名),安徽人,年龄保密,2004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外资咨询公司,工作4年后,年收入在14万左右。最近收到了税务局寄给她的自行申报个税通知函,Angelina却对此颇有怨言,&每月房租2000,吃饭1000,衣服化妆品2000,平时坐地铁、公交车交通费也要花上好几百,手机费、上网费每个月又是好几百,日常交际应酬、朋友结婚送红包也要1000多,还要寄钱回老家,每月还剩多少呢?买衣服都是等商场打折再去,再看看上海最少都是100多万的房价,还不知道哪年能买得起呢,我这也算&富人&,也要申报个税吗?&
&& 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个阶层的人都不是不在乎这些个税。即便是对最富裕的阶层来说,从他们的收入当中拿走45%,不会没有人不在乎,事实上,富人阶层很少有人按照45%的税率来交纳个税,他们大多通过各种手段来合理避税,像张大中那样一次性足额交纳个税,在中国企业家当中是凤毛麟角。
& 实际上,实行单一税率,富人(相对穷人来说的富人而已,其实也是工薪阶层)已经比穷人多交税了,如果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则更是对聪明、能力、辛勤劳动和创造财富的激情的惩罚,对懒惰、能力低的奖励,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和财富的扼杀,其结果,不仅仅是惩罚了富人和有创造能力的人,而且由于社会财富的减少,穷人就更无法从社会的进步中获得收益,而穷人由于其在市场上竞争能力较低,他们在经济衰退中遭受的损失比富人会更严重。
&&& 所以实行单一税率,废除累进税对社会进步和繁荣来说至关重要。在目前来说,减少累进税率的层级,大幅度降低最高税率和各级累进税率,则更加现实一些。
&&以写《足不出户的经济学家》(The Armchair Economist)出名的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蓝斯博(S. Lansburg),日前(2002年3月许)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拦路贼&(Highway Robbery)一文,透露了一项前所未闻的资讯。原来芬兰的交通罚款并非定额,而是与违规者当年入息挂钩,当诺基亚资深副总裁Anssi Vanjoki在规定时速30公里地带以时速47公里开电单车被捉时,交通部在查阅税局档案后开出一张约值80万港元的罚款单,他刚刚卖清他的认股权证,发了一笔大财;80万港元的罚款,打破此前数日一名网络创业者行车时速43里被罚57万港元的纪录。罚款与财富相称,真是&累进税的极致&!
---林行止《闲读偶拾》
&3)& 个税税制的复杂化导致税务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
&&& 个人所得税按照个人收入来征收,并且实行各种各样复杂的减免政策,就必须相应有复杂的收入统计制度。而复杂的税务制度凭空制造了大量的纳税筹划师、会计师、律师的岗位和生意,在美国,税务筹划有关产业的产值每年都有数百亿美元到上千亿美元之巨,这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美国国税局(IRS)官员:&这是一位棒球运动员抢在个税申报截止时间最后一分钟送来个税申报单&(漫画作者:比尔.迈克勒摩)
解读:政府强制收税,还要个人&申报&,这是对个人尊严的极大侮辱。另外这也说明税制复杂化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的上升。
&&& 有人说,这不是增加就业岗位、拉动消费吗?说这种话的人,是坚定地相信&破窗效应&的人,他们相信破坏和浪费会刺激经济增长、创造财富。但是,&破窗效应&在经济学当中早就被证明是一个笑话。那些投入到纳税过程中的财富和劳动本来可以节约下来,在别的地方创造财富的,现在却用在这里,做一些本来可以不用做的工作,这显然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与税收有关的产业产值的增加,是以其他行业减少投入和产出为代价的。会计师、律师、纳税筹划师的就业岗位,本来可以不必存在的,这些人的聪明才智本来可以用来做一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的,如今浪费在这些无用的工作上,毫无疑问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创造一些对社会没有价值的岗位,代价是那些创造性的、有价值的岗位就无法创造出来。
&国税局怀疑我虚报家里有两个孩子,好占国家税收减免的便宜。哈哈!谁会做这种事情呢?&(漫画作者:马克.帕里斯) &&
&解读:各种&税收优惠&除了助长欺诈之外,更重要的仍然是让政府这个怪兽过多地介入到个人的私领域
&三、税收转向以直接税的个税为主是宪政体制的基石&&&
&现在我国的税收是以流转税为主,即大多数的税收是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来征收,而直接向个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只占7%的比例。而在美国和欧洲,个人所得税所占总税收的比例都超过50%,是税收的主体。这是宪政体制的必然结果。&&&
&&& &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它的特点是作为纳税人,很清楚自己交了多少钱。&&&
&&&& &在欧洲宪政制度确立过程的早期,拥有选举权的往往必须是交纳直接税的个人。例如法国大革命后的选举法即规定&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称为&积极公民&,而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称为&消极公民&,没有选举权。其理由是直接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监督都远远超过间接税纳税人,而后者则普遍因为搭便车的心理而更有可能接受非宪政的税收制度。直接税与间接税最大的不同是,人们必须从自己的财产中拿出一部分来交税。因此,在所有的税种中,只有个人所得税最能引起纳税人的&税痛&,最能增强其&纳税人意识&,纳税人对税率的提高都会极为敏感,对政府如何使用税收的问题也最为关切,因而也只有个人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对于宪政民主的转型具有特殊的意义,有助于在私人财产权和国家税收之间构建起宪政性质的联系。如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直接税制,其中又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就是这个道理。&&& 从正在进行的2008年美国大选呈现出来的&奥巴马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实际上有40%以上的选民没有直接纳个人所得税,而这部分人正是奥巴马&均贫富&的极左主张的支持者。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直接纳税,这些没有税痛意识的选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美国大选为什么主张&均贫富&的奥巴马会大胜?
   在 2006年,即最近一次有人口普查数据之年,总共有2亿2千万美国人有资格投票,按照美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律,其中8千9百万(即40%)不支付任何所得税。根据税收政策中心(一家合资企业的布鲁金斯学会与城市研究所)的统计,如果按照奥巴马先生的现金回馈计划,进一步从税务名册中删除1千8百多万选民,这个比例将跃升至49%。更何况,还有另外2千4百万纳税人(11%的选民)将支付最小数额的所得税&&少于收入的5%,每年不到1,000美元。这样算来,有选举资格的选民当中有60%的人每年只交1000美元以下的个税。在每5个选民中,有3个支付很少或几乎不支付所得税的人将会因为政府对另外40%已支付95%的联邦总所得税的人群增税而受益。而他们获得的公共服务超出了其交纳的税收。这些人就成了劫富济贫政策的民意基础。把这60%的人的选票集中起来,在选举中自然就无往而不胜,所以我们才看到极左的奥巴马用&均贫富&的口号蛊惑人心,在大选中大获全胜。
&&&& 而流转税是一种间接税,它的纳税人并不是税负人,随着商品的流转,流转税的大部分都会被转嫁给后续环节。如穆勒所说:&所谓间接税是这样一种税,虽然表面上是对某人征收这种税,实际上此人可以通过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来使自己得到补偿&。日本当代著名税法学家北野弘久也指出:在间接税制下,&纳税人作为主权者享有监督、控制租税国家的权利,并承担义务&这样的宪政理念&几乎不可能存在&,他指出:&只要消费税占据了国家财政的中枢,就会造成人们不能监督、控制租税国家运行状况的可怕状态。&
&&& 中国曾有个官员说过这么一句话:&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剥夺一些公民作为纳税人的光荣。&这句话说得有合理的地方,就在于让更多的人纳税是我国向宪政转型的一块重要基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纳税当中,有助于建立纳税人主权的意识,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宪政转型。从减税的角度来看,更多的纳税人的压力,将使得加税的政策面临民众更大的反对而难以出台,使得减税的政策更能够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而通过。
&&& 这个官员说得不在理的地方,或者没有提到的地方在于,扩大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范围的同时一定要将流通领域的税收大幅度削减,真正将间接税为主的体制转变成为以直接的个人所得税为主的体制,而不是片面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范围。
四、个人所得税率应由各地自行确定
&& 由于个人享受的政府服务绝大多数来自于地方,按照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个人所得税应当主要作为地方政府的支出。
&&& 由于每个地方的公共开支各不相同,当地选民对公共开支的项目偏好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地方居民喜欢公园和绿地,有的地方的治安不好,需要加强警察力量,有的地方需要架桥,有的地方需要修码头,因此作为凑份子的个人所得税不可能也不应该全国统一税率。而且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太平衡,收入也不一样,譬如,如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执行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可能就过低,而在西部云南、贵州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同样执行这个起征额可能就偏高。譬如北京执行5%的个税税率就能够覆盖公共开支,而在上海则需要10%的个税税率才能覆盖公共开支。所以各税税率不应该由中央统一制定。而应该由各地居民组成的代议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议会来自行制定。
五、提高起征点、家庭为单位纳税不如直接降税率
&&& 凡提个税,必说两个问题:起征点和以家庭为单位纳税。但仅仅把目光放在个税起征点和以家庭为单位纳税上,却容易掩盖个税的存在的其他更为重要的问题。
&&&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贫富功能大家都很看重,且不说个税不应该用来调节贫富,而应该回归其均摊公共开支的功能,就单说累进的个人税率是否能够达到调节贫富的功能就是一个问题。累进个税税率越高,高收入者逃税动机越强烈,而高收入者往往拥有很多合理避税的方式,导致的结果是,累进税率越高,高收入者越不纳个税,而使得工薪阶层成了事实上的纳税主体。与其提高起征点,还不如降低个税税率,比如将个税最低5%的税率调低至1%,最高税率也大幅调低,例如10%(当然这应该是由各地方人大来确定,而不是由中央来确定)。或者干脆不按照收入来交税,而是以支定收,每年由人大审议政府提出的预算之后按照居民人数均摊费用。
&&&& 总结起来,我认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有这样几个:
1、 变流转税为主体为个人所得税为主体;
2、 地方自行确定税率;
3、 累进税向单一税率过渡;
4、 以收定支。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所得税明降暗升吗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