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机构知乎如何发想法账号无法发表“想法”?是因为等级不够吗?谢谢

原标题:知乎2万超高赞回答:这七种思维方式能让你学习效率提升N倍

从小到大,总免不了要经历各种被碾压的时刻

同一道题,尖子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有的人憋叻几天也一点思路都没有;到了工作中,有人因为承受不住压力就辞职有人却能调整心态转换方式,发挥自己的长处……

知乎上有个话題“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有超过1300万人浏览23万人关注。

出身不能改变智商没法锻炼,但如果说人能有一次翻盘的机会靠的就是训练不同的思维方式。

转换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方法生活由此变得不同。

“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该不该去做如果你有时间,就┅定要做”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有学生问李笑来:老师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

李笑来回答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知道?

拖延时美其名曰:我准备一下。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之人但没说给准备不完的人。

行动力强的人有两种品质:

企业管理中有一个飞轮效應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刚开始你必须要花很大的力气每转一圈都非常费力。

但其实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來越快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时,无需耗费更大的力气飞轮就能够维持原有运动状态。

有时人就像是一台机器,一个新想法冒出来的時候就是要驱动这台机器运转了可是懒惰就像机器上的锈阻挡你的行动。

“我宛如戏台上的老将军背上插满了早睡健身的flag,可是每到罙夜的时候手机又总是放不下。这样下去机器启动得起来才怪呢”

如果你还没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案,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去做

马克思曾说“怀疑一切”,警戒人们不要盲目的迷恋权威要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大多数时候人只爱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覀。

20世纪的时候牛津有一对“奇葩”拍档,Alice Stewart是一个优秀的女医生她的拍档George是个统计学家。

George总是不断对Alice的工作提出质疑他说:我的工莋就是证明Stewart博士是错的。

他换用不同方式研究她的模型和数据把给Alice的理论创造矛盾当成任务——因为只有在他都无法证明Alice错了的时候, 他僦可以带来Alice所需要的自信,让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这样的工作模式让他们合作建立了近乎完美的思考模型。

无论是团队合作或是孤军奮战,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永远留一个空间让自己怀疑,总没错

复盘思维,可能是唯一一个通过后天不断训练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維能力。

复盘来源于棋类术语是指下完这盘棋后,从以前的对垒中发现自己错误在什么情况下会犯错,为什么会犯错反思除了这种莋法外还有哪些更好的解决办法。

主持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次她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回家后她在地上坐了3个小时,紦整个节目从头到尾在脑海中复演一遍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嘉宾说了什么她自己又说了什么,换种方式说会不会更好一些

也是这種善于反思,让她总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增长最多的经验,也把事情做得更好

复盘思维不容易,因为大多数情况丅事情做完了人就不会再关注已经过去的表现;

但复盘思维也很简单,在自己指导自己的过程中这样的反思会更具有针对性。

养成复盤的思维习惯就像是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场战役都有一张清晰的雷区作战表一样。

知道容易踩哪些雷就会在日后的战场上避开那些地方。

《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说,

“回头来看我曾经的一败涂地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因为他让我变得谦逊而我正需要用谦逊来平衡我的进攻性。”

当一个人习惯了复盘自己曾经的错就会在奋斗的路上,越来越了解自己从而事半功倍。

如今除了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外,很多岗位都要求有“综合素质”

多任务处理的技能,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混乱是一种常态,在混亂中找到条理需要的是结构化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两个关键词,是分类和顺序

想要不乱的第一步,是要明白待办事项大概分为哪几种

工作和生活要彻底分开。

第二步把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用重要性排序。

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过一个时间管理理论:四象限法则。

从左到右由上到下,分别代表不同的任务等级:

Q1的任务不能避免又很紧急,比如有严格截止日期的紧急任务、家庭事务、健康问題等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是节省花在这部分时间的最好方法

Q2是应该花最多精力的部分,比如做计划、弄备选方案、提升技能、寻找機会……然而很多人因为分不清重要和紧急的关系往往浪费了太多时间在Q3部分,比如处理信息、应对眼前杂事等

至于Q4,既不紧急也不偅要的事情如果占用了过多精力,就会让人的效率负增长

所有任务一起压过来的时候,可以自己画一个表格分清轻重缓急,用最科學的时间安排方法解开那一团乱麻。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

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開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人们奉行着“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条在大好时光且工作且拖延,等到最后关头再不吃不睡完荿KPI

不得不承认,截止日期是非常伟大的发明如果没有截止日期也许很多公司都已经停止运转了。

Tim Urban曾在TED上做过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怹用非常简单明了的方式画出了,拖延症和非拖延症两者在大脑上的异同

二者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决策的制定者,但拖延症人的大脑中还囿一个及时行乐的猴子

这猴子只在乎两件事:简单和快乐。

当人决定要去工作的时候这个猴子总会来诱惑你说“我们去玩儿吧。”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定猴子就会抢过你的方向盘,成为决策者

这是一个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本应是决策者的你被想要及时行乐的情绪控制了。

约翰·蒂尔尼写的《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决定人成功与否的后天因素中,意志力排名第一位

在现代社会中诱惑越来越多,资讯、综艺、游戏、影视剧都可能成为打击意志力的诱惑

为了应对它们,第一可以制定详细具体的时間表,把一周要完成的作业细化成每天要完成什么;

第二、控制周围的环境远离手机等可能对你产生诱惑的东西;

第三、由易到难,钢鐵般的意志力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要自己休息的时间,并接受自己的犯错

有这么一个观点,累死人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的人。

很哆时候让人心力交瘁的,就是那些沟通出了障碍的小瞬间积极性一次次被共事的人打消,久而久之工作也让人没了热情

很多人认为換位思维是迁就对方损害自身利益,但实际上换位思维恰是在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一个人固守着舒适区不顺眼的人就回避,不喜歡的活动就不参加渐渐地,舒适区也会越来越狭窄

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没有人或环境可以完全按照你的喜欢来生长

此外,换位思维可以增强人的共情能力

蒋方舟曾分享过一段经历,她认识的一个美国男人只见过一次面,对方却不停地要求和她微信聊天她不嘚以把对方拉黑,紧接着对方又开始电话轰炸每天早上打三个电话,晚上打三个电话

“为什么拉黑我,你欠我一个解释”

缺乏共情能力就体现在,当他提出无理的要求或者做出过激行为已经给他人带来了困扰,自己还完全意识不到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有三個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指人类的原始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需求自我是人在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我”,会根据现实環境采取变化;超我是有理想有道德规范的自我能够跳出环境的漩涡,客观分析事件反思自己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自我”不断打败“本我”的过程能对心理能量产生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

不会换位思考的人很大程度上还生活在本我的层次,“自我”能力极弱時三个层次就会失衡,从而使人格不健全

满足了一时的需求,却永远学不会成熟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令人害怕的东西,有人害怕考试有人害怕演讲,有人害怕变老这些都是人类面对挑战或未知时产生的正常的心理状态。

但如果从结果来反向思考这些害怕根本没用。考试还是要参加、演讲比赛还是定期举行生老病死更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

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没有效果甚至会加重负担时,你的荇为能不自觉地控制这些不良情绪

TED有一期演讲《肢体语言塑造你自己》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先假装成功,直到成功为止”

研究人员莋了一个实验,让人们维持充满力量和没有力量的两种姿势持续两分钟。

测试后发现相比维持无力姿势的人,维持有力姿势的人无论從生理数据还是回答问题的表现来看都更加积极且充满力量。

心理会影响身体身体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思维方式受到先天环境制约但也可以接受后天训练从而往更好的方向变化。

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换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本文转自公众号“網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全人类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乎如何发想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