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支气管镜取异物多少钱感染,怎么度过潜伏期

据报道,近日,贵阳市一年仅2岁幼儿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其父母怀疑患儿是在一次住院过程中感染所致,经核实,该幼儿确实身患艾滋病,目前贵州卫计委、国家卫健委专家已经介入调查。贵阳市卫计委官网也就“贵州省贵阳市两岁幼儿患艾滋”一事进行了情况通报。

事情发生后,患儿父母第一时间进行了自身检查,目前已经除外该夫妇患有本病,所以,基本上可以确定患儿患艾滋病与母婴传播无关。

2岁幼儿,除外家庭内部的感染来源,可以确定是来自于外部的感染,那么除外家庭之外,最大的可能是哪里呢?

原来,该患儿曾于2017年10月因误吸异物两次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而且孩子先后经历过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等治疗,还有过一次输血史,综合以上情况,院内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国家卫健委的专家也已经介入调查。

那么艾滋病究竟是怎么传播的,那些高危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感染艾滋病?生活中的接触会不会有可能造成传染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做一个问题测试:

1、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会得艾滋病吗?

2、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3、与艾滋病毒感染者同桌吃饭会得艾滋病吗?

4、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会得艾滋病吗?

5、与艾滋病感染者公用劳动工具会得艾滋病吗?

6、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游泳池、浴缸会得艾滋病吗?

7、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行为会得艾滋病吗?

8、性生活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吗?

9、与艾滋病患者公用注射器吸毒会得艾滋病吗?

10、艾滋病毒感染者生下的孩子有可能患艾滋病吗?

以上问题,大家不妨先自测一下,看能答对几道题,如果有不能答出或不确定答案的问题,接下来的内容里会有详细阐述。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它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HIV能攻击的人体免疫系统,破坏人体的免疫杀伤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机体长期处于一种免疫低下状态,从而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甚至是继发恶性肿瘤发生,病死率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较长,平均时间为8-9年,而且在发病以前,人体可以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没有症状的生活和工作多年。

我国于1985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的病例,到现在,艾滋病已经在流行了30余年,其流行方式从最初的以吸毒传播为主,发展到现在主要以性行为传播为主,流行区域也由最初的西南局部地区,蔓延到现在的全国各地,患病人群主要以青壮年为主,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男女比例大约为3:1。

看看艾滋病毒有什么特点:

艾滋病毒属于经血液传播,基本上只能寄生于人体的血液中,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离开人体后会很快死亡。实验证明,离体的艾滋病毒对温度很敏感,56℃环境30分钟内就会死亡,而且环境温度越高,生存时间越短;很多消毒防腐剂都能很容易的杀灭艾滋病毒,比如20%的酒精、2.5%的漂白粉溶液,5分钟的浸泡就能完全杀灭艾滋病毒;另外,即使是日光照射、饮食中的油盐酱醋及人体内的胃酸均能杀灭艾滋病毒。

基于艾滋病毒以上特点,人体完整无破损的皮肤就是防御艾滋病的天然屏障,因为艾滋病毒一旦离体没有进入血液,基本上很快就会死亡,没有机会保持传染的活性。而如果是艾滋病毒接触了人体的破损伤口,哪怕是细小的伤口,就有可能导致病毒入血。

另外,除了黑猩猩能患艾滋病以外,其他动物和昆虫均不能被艾滋病毒感染,所以日常生活中与家禽、家畜接触或被蚊子、跳蚤叮咬均没有被艾滋病感染的危险。

虽然艾滋病人的唾液、泪液中可含有病毒,但这些体液中的病毒含量非常低,而且病毒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很短,所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传染是不可能的。而对于亲吻动作,如果不是同时存在口唇部位的伤口,艾滋病也很难通过这一行为传播下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艾滋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所以其感染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1、性行为:与已感染的双方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2、静脉注射吸毒:吸毒者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也是国内最初流行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3、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这是新生儿或幼儿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

4、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染。在艾滋病感染的窗口期内,献血者的血液检查未必能够发现艾滋病感染,这也是血液或血制品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的普通接触会不会导致艾滋病传播?

鉴于艾滋病病毒的生物学特点,一般以下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1、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及学校集体生活的环境不会传播艾滋病;2、一些公共服务场所,如公共浴池、泳池、旅馆、餐厅等,不会传播艾滋病;3、一些社交性接触,包括握手、拥抱行为不会传染;4、生活中,苍蝇、蚊子能传播一些特定的疾病,但却不会传染艾滋病,因为艾滋病毒在蚊子体内不能存活。

一旦越过潜伏期,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初期可以是类似普通感冒、流感样症状,也可表现出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临床症状可表现出复杂多变,如反复发生的皮肤、黏膜感染,反复发生单纯疱疹、带状疱疹;以后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几个月,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也可以是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败血症等;侵犯消化系统可引起肝脾肿大、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些甚至可以继发恶性肿瘤。

艾滋病早期没有症状,所以较难发现,多数人都是在反复出现症状后就诊,一般需要结合有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最后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早期的确诊通过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症状,仅凭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转阳性即可做出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

在稳定期,主要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进食差的患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甚至是包括输血治疗,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等。抗病毒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疗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艾滋病的防治重点在预防,个人行为是决定艾滋病感染最重要的一环。

1、坚持洁身自爱,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慎重使用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指导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可以看出,艾滋病的传播其实有着很大的主观性,除了母婴传播、输血意外感染无法避免以外,无论是不良性行为、吸毒共用注射器还是和他人共用剃须刀等,都是能凭自己的主观行为能够避免的。所以,稍微有些健康常识的人其实完全能够避免生活中的艾滋病感染。

而开篇提到2岁患儿感染的艾滋病有所不同,因为患儿的感染必定属于客观感染,除外了母婴传播这一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外,输血、内镜检查、气管插管就是最有可能的传播来源,所以,院内感染就是目前最大的怀疑方向。事实上,卫生防疫专家也早已经就此开展了相关工作,相信很快就会给出一个权威的结论。

衣原体感染是由各种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子宫感染、早产、流产、尿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胃肠炎、脑脊髓炎、结膜炎和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衣原体是惟一的具有两阶段繁殖周期的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生物。分为代谢不活跃的细胞外期和增殖性细胞内期两阶段。依其抗原性质、形态和所含糖原的不同分为: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兽类衣原体(对人类无致病性)。衣原体感染人体后,首先侵入柱状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增殖。由于衣原体在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细胞死亡,同时尚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间歇性保护。衣原体的致病机理是抑制被感染细胞代谢,溶解破坏细胞并导致溶解酶释放,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其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较弱,持续时间短,易反复感染,清除不完全可造成持续感染,此外还存在大量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1.肺炎衣原体感染(CP)
肺炎衣原体是近来确定的衣原体新种,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CP肺炎与其他肺炎相比在症状和体征上无特异性。潜伏期为10~65天,初起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咽痛、声嘶、流涕,以咽痛最为常见,1~4周后出现CP最常见症状:发热和咳嗽,发热可持续1~7天,咳嗽以干咳为主,体检可闻及干湿啰音,偶有肋胁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哮喘。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病情恢复较慢,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感染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时,肺炎常较重,有时合并胸腔积液,且可引起死亡。肺炎衣原体感染尚可引起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结节性红斑、肝炎、脑膜炎、脑炎等肺外症状。
(1)沙眼沙眼衣原体依其抗原可分为15型,引起沙眼的是其中的A、B、Ba或C型。一般潜伏期约3~10天,初次感染多见于儿童,急性期有流泪、眼睑出现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形成。慢性可持续活动数年,轻者无症状或出现眼部瘙痒及结膜异物感,常可见结膜滤泡形成,重复感染或并发细菌感染可形成角膜血管翳及瘢痕形成。其病情轻重与衣原体型别无关,而和重复感染的频繁程度相关。
(2)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成人最常见,约50%~60%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潜伏期6~14天,可有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尿道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加等,尿痛不明显,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转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合并前列腺炎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及会阴部疼痛。亚临床感染占20%~50%。青年人急性附睾炎约有2/3为衣原体所致,可造成不育症。
女性衣原体尿道炎中75%可无症状。宫颈炎常可出现阴道脓性分泌物增加、性交后出血、宫颈肥大、糜烂及滤泡样改变等,可上行发展为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表现为发热、腹痛及阴道出血,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妊娠期感染可能出现流产、早产、死胎及产后盆腔炎并经产道传给新生儿引起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包涵体结膜炎和新生儿肺炎,其感染率高达50%~70%。
(3)性病淋巴肉芽肿又称第4性病,病原为沙眼衣原体的L1、L2和L3血清型。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分布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多见,如南美、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地。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染。患者多为青壮年,男女比例约为5:1。潜伏期通常为10~15天,可更短和更长。全身症状可表现为轻度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少数患者出现反应性关节炎或脑膜炎。主要病变为淋巴组织,可侵犯外生殖器、腹股沟淋巴结、直肠及肛门。早期表现为原发性生殖器丘疹或溃疡,称为初疮,通常无症状而忽视,数日后局部病变愈合,不留瘢痕。中期也称腹股沟横痃期。男性腹股沟淋巴结疼痛肿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炎性包块。肿大的淋巴结团块中间有凹陷的腹股沟韧带似沟槽,称沟槽症,具特征性。后淋巴结逐渐液化、破溃形成多发性瘘管。女性淋巴结病变多在直肠周围,常伴直肠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脓血、腰背痛等。晚期及外生殖器象皮肿和直肠狭窄期。出现在1~2年后,因外生殖器及周围淋巴结炎和淋巴管阻塞,出现象皮肿,男性多为阴茎、阴囊,女性则常见于大小阴唇和阴蒂。直肠及其周围的长期炎症、溃疡和瘘管愈合后留下的萎缩性瘢痕收缩使直肠狭窄。
(4)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潜伏期3~45天,一般为6~15天,多数为最常见的肺炎或非典型肺炎型,少数为毒血症、败血症等全身反应型。一般起病急骤,突然寒战、高热。亦有发病缓慢者,初始3~4天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发病第1周,体温38℃~39℃,第2周39℃~40.5℃,稽留热,畏寒,伴持续性头痛。发病3~5天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干咳,或伴少量粘液痰,肺部病变范围大时,可有气急、发绀、胸痛及浓痰。50%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但多为微量。多数患者出现肝、脾受累。急性期还可出现狂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竭至昏迷;此外还可出现类似脑膜刺激征、心脏受损(心肌炎、心内膜炎)表现,发热时相对缓脉。肺炎表现及脾大对诊断本病较为重要。
(1)涂片镜检可取眼结膜、宫颈拭子或刮片做涂片,下呼吸道感染纤维支气管镜刷取分泌物或灌洗液检测上皮细胞胞浆内的沙眼衣原体包涵体。方法简便,但检出率低于30%。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临床标本中衣原体抗原,该方法敏感、简便快速,但与细菌有交叉反应,可出现假阳性,尤其是鼻咽部标本。
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检测衣原体DNA,能从标本中直接鉴定衣原体的种和型别。核酸探针检测活检标本中的衣原体DNA。
生殖道感染无并发症者可产生低滴度的抗体;约20%急性衣原体尿道炎患者不产生抗体。常用的有:
(1)补体结合试验适用于性病淋巴肉芽肿、鹦鹉热及肺炎衣原体感染诊断,敏感度较低。
(2)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本实验是诊断肺炎衣原体感染最敏感的方法之一。若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加,或单份血清IgM抗体效价≥1:16,或IgG抗体效价≥1:512,可诊断为急性感染。
(3)直接荧光抗体测定可以检测衣原体各种类型的标本,该法敏感、特异、快速,为一种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诊断技术。
1.肺炎衣原体感染在临床及X线检查上均无特异性表现,尤其β-内酰胺类治疗无效时应进行相关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血沉常增快。确诊有赖于病原和血清学检查以及PCR检测。
2.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结膜炎、肺炎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需经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方可确诊。新生儿衣原体肺炎多发生在出生后4~11周,如合并包涵体结膜炎则高度提示为沙眼衣原体感染,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并除外其他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感染。
3.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是重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有性乱史者应考虑本病,需做相应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并于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相鉴别,二者偶可并存发病。
4.性病淋巴肉芽肿需与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软下疳及其他下肢、下腹部、臀部、外生殖器、肛门区炎症所致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相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测。
5.鹦鹉热患者有持续高热、相对缓脉、严重头痛和非特异性肺炎表现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有鸟类密切接触史时,应初步怀疑鹦鹉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气管镜取异物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