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审计工作内容如何事前介入

审计有多牛?这个油田告诉你靠它一年能省7000多万元
记者 |杨碧泓
3月25日,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审计人员一大早就来到杜84块输油管线改造现场,对现场环境进行勘察、了解施工工序及工程用材用料等情况。为有效应对低油价挑战,近年来,辽河油田将事前审计作为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各类工程、服务及物资采购项目坚持关口前移,止住效益“出血点”。去年,辽河油田通过事前审计累计审减7195万元。
“事前审计是指在合同签约前或业务结算前审计工作提前介入,从而增强预算决策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辽河油田审计处处长姚红光介绍说。相对于事后审计可能面临的“追款难、处理难、追责难”的问题,事前审计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为后续审计工作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做好事前审计,要时刻关注市场价格行情,坚持合理审价。去年,辽河油田以市场价格为准绳,通过网上查询、电话查询、市场调查等方法,根据合同类型,确定审计重点,围绕合同价款和履约效果进行全过程审计。2016年审计各类采购合同8797份,审计资金410亿元,审减3384万元。
深入现场,准确定量。事前审计在监督合同价格经济合理的同时,重点还要了解合同履行的质量和真实情况。近年来,辽河油田坚持所有工程项目审计人员都必须到现场实测实量,突出工程现场真实性审计。去年通过发现工程量不实问题审减1827万元。通过加强工程材料价、取费标准和定额审查,发现取费不合理、多计材料价格等问题,审减964万元。
关注过程管控,注重质量。这个公司通过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对不按照规范、设计施工或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的项目,及时下达审计意见书限期整改;强化监督采购服务质量,关注供货真实性,防止以次充好,力争做到监督价格合理、到货真实。去年,辽河油田对300万元不合格物资提出换货处理,同时在欢喜岭采油厂、经济贸易置业总公司等单位积极推行物资到货审计,从而有效提升基层审计效率,强化过程监督。
本文原载于《中国石油报》日一版,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浏览全文
平台编辑:王晓雪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全覆盖背景下探索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
&全覆盖背景下探索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
审计全覆盖是国家审计全面、合理、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基本要素之一。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审计人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矢志不渝地努力,但由于受到机制体制的制约及人、财、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截至目前,离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尚有相当大的距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国内,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挑战日益剧增,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急需从机制体制上寻求突破。至此,国家治理的决策提上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紧跟其后,审计全覆盖的任务郑重地摆在了审计人面前。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新中国审计成立以来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任务的艰巨性和挑战性,不仅体现在人员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和观念认知上面。本文试图从经济事项的本源出发,依据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机理,在利用互联方式基本实现被审计对象财务经济状况全覆盖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现行审计模式,实行审计关口前移,从经济事项的起点入手,主动契入审计管理信息,并据此定期或不定期实施审计检查监督,产生的检查监督结果除进入常规的处理处罚环节外,全部纳入新一轮管理考核项目中,从而实现循环往复的管理监督体系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内在功能,继而达成审计全覆盖目标的积极有效探索。
&审计全覆盖产生的背景及基本要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国家治理体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着眼于我国社会经济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时期之后,面对人口红利消退和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以及国际社会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通过完善过去粗放低效的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和滞后的制衡约束机制,以确保在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安全、持续平稳地增长,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软着陆的重要抉择。
在推进国家治理的进程中,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主要职能机构,肩负着经济治理的重要使命。早在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就提出了“审计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论述,其形成机理是审计在行使受托责任过程中,逐步融入了经济社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过来说,经济社会运行,只有在审计免疫系统监视下,通过发挥识别、防疫、清除、修补等功能,才能保证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到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全面、系统、持续有效地监督机制,监督对象的全覆盖是最基本的条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的总量得到了空前壮大,每年投放到基层一线的国家资金,不仅投放面在逐步扩大,而且投放额也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些进入最基层的资金监督管理一直未纳入审计的常规计划内,特别是村级(居委会)财务管理,由于统筹自筹职能的丧失,其经费来源基本依赖于财政补助,同时随着各类建设民生工程的投入,村居掌握了大量的国家建设资金。而对村级(居委会)的财务监管,由于经管部门的退出,交由财政部门代管。从执行效果来看,财政部门只注重财政资金的报账核算,资金使用的真实有效性常疏于监管,村级(居委会)的财务监管缺失成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类似于村居财务监管缺失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于其他行业的基层核算单位,也包括接受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类实体和私营业主。加强对基层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已成当务之急,在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承担监管责任的时候,审计机关担负起此项责任实属责无旁贷。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提出了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的要求。同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审计全覆盖首先对审计对象做出了明确界定,即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空档,全员全程纳入审计的监督之下。
审计全覆盖重新明确了审计受托责任,改过去由各级政府受托为国家受托,受托内容由过去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确定责任对象,到现在的全范围受托,相当于国家把财政资金的监督职能全部交给了审计机关,审计机关的任务更加明确,责任也更加重大。
审计全覆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全覆盖的背景下,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审计监督,审计要发挥人员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深度上做文章,要透过现象去发现经济事项的内在本质,要通过覆盖面的优势来揭示、分析带有共性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办法,要逐步完善环环相扣,滚动推进的审计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在提升经费资金整体运行效率上的积极作用。
现行审计模式与全覆盖要求的差距及优势所在
我国目前的审计现状,离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覆盖面过低,难以发挥综合、系统、全方位的监督作用。目前区县级审计机关每年安排的审计项目,不到全部被审计对象的三分之一,考虑新增村级(居委会)及其他审计对象后,覆盖面的占比更低,与全覆盖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现行审计模式基本以单个或行业对象为主,审计结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行业特征,处理处罚结果具有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但由于没有覆盖面的保证,没有向深层次方面展开,很难在大范围的层面上产生影响力,审计的联动及综合效应难以得到发挥;三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会计核算的管理作用日趋边缘化,核算目标与要求严重背离,责任对象把财务会计核算当成逃避审计监督的有效工具,审计人员把大量的工作时间消耗在经济事项的真实性确认上,直接带来审计效率的低下;四是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审计查出问题后,一部分通过各种变通方式消化掉了,并未进入处理处罚环节,进入处理处罚环节的,往往选择了简单的处理处罚方式,而后续的整改措施,由于缺少检查监督的连续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是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遇所在。与要求相比,虽有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在互联网加电算的模式下,审计部门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来承接来自审计对象的实时或备份的财务会计资料,这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基础条件;二是审计队伍具备了挑战全覆盖目标的基本素质,一线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实战实践中,练就了辨别真假和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审计对象的时候,缺的是人手,不缺的是技能;三是审计部门积累了大量的实战案例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有效线索,加以利用,将在全覆盖的攻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是审计全覆盖计划的实施,将逐步迎来从审计体制和机制上带来的改革创新,这些措施的到位,将引领审计人从过去局部利益观的禁锢中走出来,放眼大局利益,从而助推全覆盖审计目标的实现。
创新审计模式,迎接全覆盖的新挑战
要逐步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固守在老的观念模式中是走不出来的,审计创新将是攻克全覆盖堡垒的有效突破口。
要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首先要从审视现有审计方式开始,只有找到其中的缺陷和弊端,才有创新的立足点。目前采用的审计方式,是几十年来的一贯制,即在经济事项发生之后实施审计监督,这种方式重在发现问题,而这种节点选择无论是从经济事项的有效控制,还是审计成本效率的考量,都不是最佳选择点。因为从经济事项运行的过程和规律来看,起点介入和终点介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去对审计效率没有具体要求,只注重审计成果,才有了事后审计模式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不同了,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其实是明确了效率和成果的双重目标。要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审计关口前移是唯一的选择。审计关口前移,即把审计重点放在事前阶段,利用互联网加电算基础,把全部审计对象的单位及财务基本情况纳入审计数据管理系统,并适时进行更新管理,也就简单地实现了审计管理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围绕经济事项的运行过程,审计在事前、事中、事后环节,施以相应的考核、检查监督及处理处罚措施,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审计监督过程。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系统考核,行业部门及各类交叉检查,结合完整的项目审计,可以说只要这样的创新模式运行起来,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就会在短期内得以实现。
一、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的基本状况
所谓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就是按照经济事项的发生过程,从事前、事中、事后,或者叫审前、审中、审后的不同环节来分别实施审计管理和审计监督行为。三个环节之间,既实行各自独立的管理模式,又有相互之间的紧密配合,资源共享,相互竞争,相互监督,接力完成经济事项的全程管理和监督。分段式审计并非完全创新,一直以来均有不断的探索,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各级政府受托责任体制的局限,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分段式审计这种从经济事项运行的不同阶段切入的做法,完全契合了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基本特征,即渗透到经济活动的相关环节,从内在的各个节点上发挥审计监督的有效作用。各个环节均有各自的监督重点,事前(审前)阶段,侧重于基本情况掌握,把公共资金涉及的用款对象全部纳入监督范围,从广度上实现审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从具体的事项出发,围绕会计核算和内部财务管理,检查核算的真实性和内部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事中(审中)阶段,则发挥现行审计模式的优势,选准对象,抓住重点,在审计的深度上做文章,具体做法,首先是全面检查事前(审前)阶段确定的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同时运用各种审计手段,查找和发现潜藏的各类问题,需要关注的是,凡发现的问题都应该毫无保留地完整地反映出来,这也是审中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所在。事后(审后)阶段,既是问题处理环节,也是前两个环节的效果检验,需全面把握问题的不同性质,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恰当处理,处理结果同时纳入以后阶段的考核内容,形成循环监督,逐步完成有效的审计监督动态体系。
二、具体做法
㈠、事前(审前)阶段
从事前入手,这是审计主动介入经济事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审计走出过去以事后审计为主,变被动为主动的具体行动。这样的选择虽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探索的意义远大于长期以来低效运行的审计监督模式。
1、建立全部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动态资料库。包括: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经费状况等,被审计单位应定期提供审计所需的电子文档资料,与此相连的电子帐目是否交由审计备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基本原则是审计能实时看到帐目,要通过制度完善实现调取全部会计资料的畅行无阻。
2、与全部审计对象签定接受经济事项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和内控制度执行等方面检查、考核的承诺书。实行事前介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事项需要被审计单位参与与配合,落实并逐步完善审计承诺制度,是顺利开展审前环节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3、制定围绕会计核算真实规范、财务和内控制度管理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这是审前环节的关注重点,考核的内容除了基本的核算管理事项外,还应包括审计监督所关注的相关薄弱环节和需要把关控制的相关经济事项,这里涉及的关注事项较多,探索过程应从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由简到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推进措施。考核的主线应兼具客观和可操作性,而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个性考核应充分考虑行业和部门的各自特点,在单项考核中体现出来。考核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历次审计所提出的整改纠错事项在考核年度内的具体落实情况,应详细完整地纳入考核检查范围内。除了以上内容外,在考核措施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还可以实时加入涉及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考核指标。
在全覆盖的背景下,初期阶段,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推进全方位的围绕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他方面的综合考核办法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审计机关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和积累起来的审计资源及成果,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设定考核项目及内容,这是审计关口前移,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逐步理顺财务会计核算在有效管理使用国家资金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财务会计核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费资金管理的效果,而恰恰是这样重要的岗位职能,近年来却受到了极大地弱化,财务会计核算完全依附于利益既得者,财务人员成了权利人的傀儡,追根索源还是利益的驱使,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大家用的都是国家的钱,有必要那么认真吗。面对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审计人其实也有动摇,但职业操守引领着每一位审计人站出来向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发起挑战,在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代价之后,还是查出了大量的违纪违规问题,揪出了一个又一个社会蛀虫。成绩的背后,除了汗水,就是太多无畏的、低效的劳动。财务会计核算的无序状况,与现有的管理机构财政部门监管不力不无关系,财政部门即负责国家资金的分配又直接使用国家资金,身在其中,自然难独善其身。这种状况,审计部门感同身受,只是苦于机制体制的原因,一直难有作为。体制和观念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如果在一两年前,审计人找到了财务管理环节的诟病的根源之一是监管不力,但不一定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也身在其中。随着审计机构体制改革的明朗化,随着受托责任的提升,由地方政府受托变为国家受托,审计人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从过去以维护地方利益为重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以国家利益为标准来看待问题,也就辜负了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要通过审计监督来实现财务管理状况的改善,这是摆在审计人面前异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改善的过程也就是阻断不当得利者获取不当利益的过程,其间必然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就是经济治理中面临的深水区之一。改善的步骤,首先从核算管理环节下功夫,审计要通过制度落实,在与财政部门协调后,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科目明细设置及相关控制措施的设定,尽量实现与审计考核和关注的事项同步。更进一步,就是在财务人员的体制管理上下功夫,要逐步将财务人员的人财物关系从所属单位中剥离出来,直至成立独立的会计核算管理机构(非受聘于核算单位)。通过制度完善,审计要积极参与财政部门对财务机构、财务核算及财务人员的管理,条件成熟的,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全部交由审计部门管理,独立行使财务核算管理职能。至此,审计在审前环节通过财务会计核算管理职能监管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作用将逐步体现出来。探讨改革事项的可行性,重要的一点是看是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将财务会计核算管理职能和审计监督职能串联起来,无疑会减少资源的无畏消耗,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如有实现的那一天,将是全覆盖战略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上同时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
5、积极查找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费资金管理真实有效的其他因素,重点围绕与经济事项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包括主管部门)履责不到位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来展开。其中大部分与专项资金有关,如指标用途不明确、随意更改项目计划、虚开发票报账、上下联动挤占专项资金、集中采购和资产处置管理不规范,控制措施不到位等,这些现象看起来,结果反映在被审计单位,而问题的根源却在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主管部门),审计应在源头梳理上下功夫,通过有效措施,主要是在监督这些职能部门(包括主管部门)的履责时,将延伸出来的问题,纳入考核范围内,而对问题涉及的直接对象而言,也要通过具体措施加以完善,通过双向联动,让问题逐步得到纠正和解决。
6、实时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把惩戒措施贯穿到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利用事前介入时机,把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有可能涉及的违纪违规事项及所对应的处理处罚结果列示出来,以告知方式送达对方,使其在处理经济事项时有所考虑和选择,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在处理处罚和责任追究措施进一步规范后,应以承诺的方式明确具体的处罚责任后果,以此来提升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执法效率。
7、探索形式多样的检查考核方式。在初期阶段,暂不宜实施全覆盖、全方位针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及其他方面的综合考核与评价的检查工作,因为要组织这样的检查需消耗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利用审前介入契机,采取自查自纠,系统内或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的交叉检查,内审机构抽查、社会审计参与和审计直接检查等多种方式,有目的、有重点、定期或不定期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状况或单个经济事项进行检查,对照考核内容,找出问题和不足,作出公正评价。随检查考核制度的逐步完善,实时推出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做到奖罚分明,管理有效。
8、综合利用各类检查考核结果。实施被审计单位全覆盖和财务核算管理责任目标考核措施后,应该对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体效果如何,有赖于考核检查的结果。结果的运用:一是依据核实的会计报表资料,经审计分项分类汇总,即可统计到分行业、分系统、分单位的各类财务指标对比情况,这些对比数据,放在特定的条件下,即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二是经自查、交叉及审计监督产生的各类检查结果,应分别不同情况加以利用。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的,在确保程序合法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处理。对定性难把握,处理难度大的问题,按程序交专门的处理环节处理。对需要延伸和进一步查实的,视情况纳入专门的项目计划开展审计;三是在会计基础和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应及时检查分析考核效果,修改补充考核内容,逐步建立完善责任目标考核激励机制,促使会计核算质量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四是充分发挥全覆盖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清理出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现象和问题。如:学校管理问题,学生食堂和学生困难补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审计应重点关注食堂成本构成和盈利状况,学生困难补助对象的确定和发放到位情况;再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费的情况,审计应关注直接用到村民头上部分和管理费用的占比情况;又如村居财务管理问题,村居主干待遇是村民关注的焦点,审计应查实村居主干的工资来源,查找因财政补助标准过低原因带来的利用各类专项资金解决待遇的问题。通过系统性清理统计,可以有效分析相关经费资金在各单位的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可据此提出相应的整改完善措施和建设性意见;五是单位财务主要指标和专门设置的单位领导履责考核指标构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全覆盖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提供了可能性。
㈡、事中(审中)阶段
事中(审中)阶段,既包括现行的事后审计阶段,也包括从事前(审前)阶段转入的实时审计线索所展开的审计。按照现行的审计模式来看,这个阶段就是现场审计的全过程,也是审计工作的中心所在。一直以来,审计机关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形式多样、深藏隐蔽的违纪违规问题及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攻坚克难、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方式、不断积累有效的审计方法,在完成行业性、单项、单个的审计项目中,普遍具备了较强的职业水准,发现、查找问题的能力,基本能满足委托审计的需要,这是国家审计的优势所在。
在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中,事中(审中)阶段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完成常规的、上级交办的及各类关乎民生的行业审计,另一方面是承接从事前(审前)环节转入的各类审计线索的深入查实。在全覆盖任务的压力下,有事前(审前)环节的主动介入和把关,事中(审中)环节不再是唯一的承接点,事前(审前)环节通过逐步发挥财务会计核算的管理控制作用,将从源头上有效堵塞经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漏洞,把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从而降低处置成本,减少损失浪费,实现优于事中(审中)环节的处理效果。从这一点来说,事前(审前)阶段是探索审计全覆盖措施有效推行的关键环节。
事中(审中)环节,重点应在查找审计问题的深度上下功夫,围绕问题产生的根源,即着眼于小环境,又从大趋势、大环境、大范围上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审计处理处罚提供参考依据。
回顾过往的审计历程,我们不难看到,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是缺少对问题的发现,而是在问题处理环节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约束,审计监督往往跳不出地方保护和小团体利益的圈子,一些问题最终未能进入处理环节,降低了审计效率,也影响了一线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实施全覆盖的审计措施,预示着审计监督的全过程都必须讲求效率,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周密的安排、做到合理运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审计查出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审计资源,应通过有效措施不折不扣地把问题全部保存下来,不做任何的删减和变通,这不仅是后续处理整改的直接需要,也是全覆盖动态体系下不可或缺的一环。
全覆盖的探索过程,也是审计机关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过程。过去习惯于单打独斗,缺少配合,缺少沟通,把资源藏着掖着,想的是局部利益,缺少大局观,系统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出来。随着全覆盖的到来,审计人应主动打开各自的蕃篱,实现信息共通和资源共享,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逐步由区县级向地市级统筹管理全覆盖审计资源,发挥集团比较优势,有效处理和解决问题。
㈢、事后(审后)阶段
&&事后(审后)阶段,就是问题处理和整改落实阶段。处理处罚是审计纠错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同的处理处罚方式直接影响到纠错效果。一直以来,审计处罚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罚款。罚款成为审计处罚的首选,有其必然性,一是直接为财政创收,为审计创造经费来源;二是客观体现审计效果;三是自由裁量幅度较大,易于达成处罚共识;四是操作简便,基本不需要考虑配套的整改措施,因为在审计低覆盖面的状况下,连续接受审计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即使有相应的整改纠错措施,也很难做到跟进检查与落实。客观分析罚款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处罚效率低,和违纪违规数额难成正比;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极易停留在浅层面上,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简单的罚款,很容易演变成交了罚款就过关,罚了再把赚回来的负面效应。审计处理处罚方式的单一性,凸显出审计效率的低下和审计社会影响力的下降。&&&&&&
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应赋予处理处罚环节全新的理念:一是从过去单一、事后、静态的审计处理处罚方式及观念中走出来,逐步回归到经济事项运行的自然状态,从源头抓起,从动态可持续、逐步完善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并提出处理处罚意见;二是充分认识问题产生的内在成因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从控制有效的角度,分别不同情况,可采取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处理处罚方式,首先是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继而明确纠错的目标和步骤,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纠错承诺制度,增强自我约束性,体现初犯从轻,再犯加重,屡查屡犯从严查处的原则。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可探索内部通报、系统考核、专项治理、社会公开、上级督促等纠错措施。在目前情况下,绝大部分问题甚至是内部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都适用上述连续递进式的纠错完善机制,但对于严重的违纪违规甚至是违法行为则应采取断然措施,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三是有意识、有准备地逐步涉足地方政府、部门团体的利益圈子。随着审计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入,审计应在政府投资、城市规划与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财政预决算等方面争取更多的监督话语权。即使在目前状况下,也应该通过系统内部上下联动机制,把问题汇集起来,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四是充分运用审计队伍即熟悉行业部门政策,又广泛接触实际的职业优势,重点关注政策法规的合理有效性,同时系统检查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影响执行效果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完善及纠错意见。这样的审计措施,将是审计进入经济运行的内部环节,从制度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提高运行活力,增强运行效果,实现免疫系统的内生性功能。试举一例,关于高中阶段学生补课费问题,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超负荷运转,解决教师的额外劳动报酬,主要途径就是补课费了,从合理性的角度讲,学校收取补课费是站得住脚的,但从减负和转变教育体制的角度讲,补课费又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禁止之列。面对这样的问题,审计部门怎么办,在目前情况下,面对单个审计对象,审计可操作的空间是有限的,是处是罚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全覆盖的条件下,审计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多了。一方面可以在地市级层面上进行比较(区县级因同类学校少,不具比较效应),从标准到管理,找到合理的区间和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将问题从基层逐级汇总到省级,如果绝大部分学校都有同样问题,审计就应审视省级规章的合理性及执行效果了,审计部门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或措施,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五是将全部问题的处理处罚方式及围绕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的改进措施,分门别类编入被审计单位下一周期的考核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式自我净化的循环治理职能。
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看似各自为政,实则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动态体系,分段管理既是突出重点的需要,也有顺应经济事项运转规律的因素,还有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审计监督的动因在内,在这一点上,审计人应该要有所关注。审计执法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制度要求,如果在审前阶段,就适用执法程序的话,审计在适时了解掌握审计对象经费运转情况,指导参与财务会计核算,检查督促落实各项考核措施,由于频度较高,且无明确的时间期限,这种状况很难满足执法的程序要求,因此,审计部门应依照程序通过制度落实,确定审前阶段为审计管理阶段,以实现审计从源头参与经济事项管理监督的目的。从审计的作用机理出发,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可以表述为:审计管理,审计监督和审计处理与整改三个阶段。
分段式审计管理模式,主要是对应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审计部门,审计队伍和每一位审计人,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从基层一线审计人员来讲,除了从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业务技能入手外,还希望在内外部工作环境上有所改善。内部环境主要是审计机关要尽早从局部利益的束缚中走出来,放眼于国家利益,让更多的审计成果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外部环境讲,审计机关应正视并重视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核算管理环节存在的与核算管理基本要求严重背离的现象,审计要争取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核算管理方面的主动权,通过理顺管理和监督的关系,让一线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所减轻,同时随着审计效率的提高,促成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尽早实现。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划审计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