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政治思维拓展与素质提升的大学生

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思维_百度知道
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思维
我有更好的答案
法治思维方式指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方式。它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显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养成。   一、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   1.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方式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人民群众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并自觉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判断和解决问题,法律才具有生命力。   法治思维是针对人治思维和特权思想提出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人治”在与“法治”的斗争中始终占有绝对优势,严重影响到人们对法治精神的信仰。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甚至使百姓从内心对法律产生排斥态度,认为打官司、闹到法院是丢人丢脸的事情。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找熟人而不是按照法律法规来办。我国法治建设在十年内乱期间曾经一度遭受严重破坏,“砸烂公、检、法”,宪法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法制建设停滞甚至倒退,法治基本上不存在了。这段法治历史的灾难使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受到严重摧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努力进行了中国依法治国的探索。我国法制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能否深入人心。哲学家康德在其《社会契约论》中提出:“法的意识源于教育。”因此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积极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方式,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只有使广大群众领悟依法治国精神,了解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法、守法,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逐步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积极参与中国法治建设,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依法治国。   2.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干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大学生是国家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将成为未来国家干部和各行各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是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法治思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法治思维”还表现为一种行为选择,面对解决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和手段时,能够首先想到我们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等。   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①。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法律素质直接影响中国法治进程,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我国依法治国总目标实现过程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   二、法治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1.法律至上   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指当某一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关系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法律规范的适用要优先于其他社会规范。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指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有大量关于规范权力和制约权力的表述,“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等。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人权保障   人权是人作为人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人权保障原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确认和保护公民权利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社会成员的利益,能否有效地保护人权,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状况。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既是解决个人之间人权纠纷的有效渠道,又是防止和纠正行政机关侵犯人权的有力机制。   4.正当程序   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同等重要。只有按照正当程序处理问题,处理结果才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违反正当程序,往往会导致不公正的处理结果,我们应当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   正当程序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及时限性等方面。其中参与性是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要求利害关系人有机会参与到程序中,能够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和主张,实质性地影响程序结果。公开性是正当程序的重要特征,要求程序运行过程和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路径   1.优化法治环境   学校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宣讲教育,学校的法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校电视台、广播站、报纸、宣传栏、网站等媒体,多层面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介绍法律法规,传播法律文化,宣传法治人物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管理者还应身体力行,把法治思维方式运用到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制定决策、办事情的过程、步骤、方式、时限等也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在关系学生重要利益的事项上,尤其在学生违纪处理、宿舍使用、学籍事务等方面,切忌利用手中权力资源,轻视甚至漠视大学生权利保障。要做到信息公开,使学生在正式程序中获得表达民主愿望的机会,消除学生对规章制度的抵抗情绪,进而树立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心。   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发挥遵法守法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带头模范守法是建设法治校园的关键。高校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自觉接受监督。高校要加强依法治校,坚持校务公开,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条件。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高校管理者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2.重视法律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大学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法律素质指人们学法、遵法、守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理念,才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以往重视法律知识讲授转变为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领会法律精神,以及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即使有再多的学时分配,也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法律条文具体内容,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努力改革和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由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方式等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采用传统讲授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成为空洞简单的说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培养法治理念的兴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把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不能完全界限分明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道德和讲法律。   3.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只是靠学习、记忆法律知识,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如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法律征集意见讨论,可以申请参加法律听证会,可以参加法院公开审判的旁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合法行使监督的权利,等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大学生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的理解_百度知道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大学生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的理解
我有更好的答案
法治中国的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逐步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依法办事习惯等,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养成科学的法治思维方式。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治思维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除了从书本上获取法律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法制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报纸杂志,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二是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法律是调整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涉及的专门领域和专业问题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门专业学科,因此,了解并掌握理解和运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法治思维。参与法律实践。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难以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现在,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一是参与立法讨论。我国国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广泛征求意见或者进行听证,大学生可以参与这些立法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有关意见。二是依法行使监督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利,包括提出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检举。大学生可以通过行使这些权利,进行法律监督。三是旁听司法审判。凡是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允许公民旁听,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院庭审,了解案件的审判过程。四是参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辩论等活动,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 养成守法习惯。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与长期自觉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养成遇到冲突不使用武力、遇到纠纷就去查找法律的习惯,同样是法治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大学生只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问题做起,才能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法治思维。二、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要深刻认识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尊重法律权威是其法定义务和必背素质。就大学生而言,作为一个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权威方面加强砥砺,在学习和生活积极作为,养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质,努力成为尊重法律权威、信仰宪法法律的先锋。信仰法律。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遵守法律。大学生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是,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在处理守法和违法的关系是,要防微杜渐,防止因小失大。在面临选择的重大关头,要依法冷静权衡,防止头脑发热或心存侥幸而铸成大错。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一切依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的决定,真心接受与认可,自觉予以执行。如,对学校依据法律和校纪校规作出的各种奖惩决定,要严格执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尊重法律权威的习惯。 维护法律。大学生应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惧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对于大学生及社会其他公民来说,帮扶弱智、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所以,大学生要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