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央视不敢公开凭什么赔率一直降,没看出冲击波弱

【摘要】:爆炸过程 ,特别是高能量爆炸中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在击碎地质介质的同时 ,也往往危及到爆炸源附近一定范围内地下工程的稳定与安全。某直墙拱形地下巷道 (锚杆支护 )在一次较大当量的爆炸事件中发生了大范围的坍塌 ,破坏总长度超过 10 0 m,巷道完全报废。本论文运用有限元数值方法 ,模拟和计算了爆炸冲击波动荷载最大超压作用瞬间 ,巷道围岩的失稳范围、区域 ,围岩应力分布状况及位移特征。计算结果表明 ,当爆炸动荷载很大时 ,地下工程采取锚杆支护的效果不明显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新;章克凌;;[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陈登平;黎明发;贺红亮;王永刚;祁美兰;经福谦;;[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乔永平;郭子庭;柏林泗;;[A];岩石破碎理论与实践——全国第五届岩石破碎学术会论文选集[C];1992年
陈剑杰;孙钧;林俊德;;[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陈剑杰;钱七虎;;[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穆朝民;齐娟;;[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崔海涛;王东权;史天生;;[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今天下午,浙江省地震局发布消息:浙江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杭州市上城区、西湖区、滨江区交界(北纬30.21,东经120.15)发生M2.2级地震,震源深度12km。

2.2级什么概念,属于甚微级别,也就是一般人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这样的小地震全球每天发生数万次之多。

不过对于很少发生地震的杭州来说,这可是件大事,朋友圈里炸开了锅。

“在睡觉,门跟窗户一直在动。我以为台风来了。”

“有震感,还以为怎么了,我家猫也吓了一跳,以为外边施工弄这么大动静。”

“小和山震感明显,六楼宿舍感觉震了一下,像是冲击波。”

“坐标之江路,加班ing,我还以为楼上哪个胖纸(子)摔了,原来真的是地震啊!”

杭州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为5级

这次地震的震中,在上城区、西湖区、滨江区交界的地方,我们地图上查了下,正好是钱塘江大桥的位置。当年,为阻止日军南下,茅以升亲手炸桥,大桥的主体结构都不受影响,坚挺了81年;这次2.2级地震,影响更是可忽略不计了。

望江地区有不少高层,有市民说感觉楼抖了一下,会不会对房子结构有影响?

杭州市地震局地震处处长杨俊和说,2.2级只有处在震中的高层,会略微感到一些晃动,窗帘、吊灯这些有一些摇晃。但是完全不用担心,杭州的商品房都是按照抗七级裂度建造的,2.2级不会有影响。

七级裂度,大致上相当于发生5级地震的震中位置。而5级地震,有史料记载以来,杭州仅发生过一次,那是在吴越国宝正四年(929年),有四本史籍都记载了这次地震。

《吴越备史》和《十国春秋》,称“居人有坏庐舍”;《钱氏家乘》说“居民庐舍倾圮”;《诚应武肃王集》说得最严重:“庐舍倾圮甚多”,另外也有赈灾的记录。

也是在后来,浙江省地震局的研究员们专门考证这次地震,按照地震强度的标准,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地震,让房屋倒塌了,而且需要赈灾,应该属于弱震与强震之间,最后研究认为,这次地震为5级。

算起来,它可以称得上是“千年不遇的杭州地震灾难”。遗憾的是这一场地震留下的历史记录寥寥数语,没有再详细的记载。

历史上杭州发生过多少地震

这次地震之后,杭州地震也一直都有。

到了南宋时,曾陆续发生过6次4级左右的地震。比如,绍兴六年(1136年),“六月乙巳夜地震,自西北有声如雷,余杭县尤甚,高宗下罪己诏。”后来,这个地震被当代地质学家确定为4.5级。

记载比较详细的,是元代(年)唯一一次地震,4.25级,文学家周密亲身经历,详细写进了《癸辛杂识续集》:

“夜正中,地大震”“有如暴风驾海潮之声自西南来”,周密写到,鸡狗开始不断嘶叫,窗户作作有声,躺在榻上像“乘舟近海潮”了,他才醒悟过来,地震了!

杭州城里的人,当时大多和周密一样,反应过来后,跑出家门,大呼小叫,东奔西走,听着人声鼎沸,以为哪里着火了。

到了第二天,街头巷尾“亲友皆劳相问,互言所闻”,无不谈论前一夜地震的事。

再往后,到了1512年,杭州连续一年发生了5次地震。

《民国杭州府志》记载,1512年3月25日、5月22日、6月18日、7月20日、8月11日,均有地声出现,“有声”“轰然有声”。

再往后,根据《杭州地区历史地震目录》,规模比较大的地震也有几次。

比如1650年10月11日,4.5级,“是夕北峰塔倒,城中地震”。

1922年9月15日,4级,“地震,平地所设之水缸,梁间所悬之电灯均动摇,房屋亦格格作响。即桌上所陈物件亦间有为之倾者倒,耳时未睡之人颇觉头晕,约一分钟即止。”

杭州是从公元108年开始考证地震的,从公元108年到1970年,杭州地区曾发生4到5级的地震9次,3级到4级的地震65次,小于3级的地震12次。

杭州地区自1971年有仪器精确测算后,发生3级以上地震14次。另外,还经常受到日本以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波及。

最近一次震级较大的是去年4月12日,发生在临安的4.2级地震。这次地震对年久失修的老旧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因为发生在临安的偏僻山区,实际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不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理条件

2010年,杭州市地震局曾做过一个研究课题——《杭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历时5年,组织国内强大的专业队伍,先后请14名院士参与,来探测杭州地下的断裂带,相当于给地底世界做了一次全方位的“CT体检”。

当时,探测范围约1834平方公里,存在6条主要断层:萧山—球川断层、马金—乌镇断层、孝丰—三门湾断层、昌化—普陀断层、祥符桥—望江断层、前村—瓜沥断层。像昨天的这场地震,应该属于符桥—望江断层。

但是专家在深入研探后给出结论:6个断层都不是活断层,也就是说,杭州不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理条件,市民们不用担心。

浙江历史上也没有6级以上地震的记载

不仅是杭州,整个浙江省都是“风水宝地”,是全国唯二(另一个是贵州)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破坏型地震的省份。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比方说,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台湾大纵谷深断裂带,这些都是深大断裂带,容易发生较大规模地震。

但幸运的是,浙江刚好避开了两大地震带,而且,也没有深大断裂带穿省而过,所以经常有人说“浙江省不处于地震带上”。

这么说可能太绝对,大家可以理解为,浙江恰好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带。

但是,浙江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还是存在的,目前查明已有23条,平均长度在200-300公里。

这些断裂带的活动性很弱,最近10万年以来不活动,基本属于活动性不强的区域断裂带,发生地震能力在降低、危险性很低。

浙江省地震局曾研究、考证过史料,自公元288年到1970年,浙江境内共记载发生3级以上地震252次。其中,3-3.9级213次、4-4.6级31次、4.7-5.5级的有8次。

浙江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523年(明嘉靖二年)宁波镇海海滨、1574年(明万历二年)丽水庆元,都是5.5级地震。据史书记载,地震造成房屋倒塌等破坏,地震后曾开粮仓赈灾。

地震波   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面波——沿地面的地震波   当P波和S波到达地球的自由面或位于层状地质构造的界面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其他类型地震波。这些波中最重要的是瑞利波和勒夫波。这两类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岩石振动振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至零。由于这些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否则这些波将向下反射进入地球,在地表只有短暂的生命。 >同时地震时还会产生次声波。   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虽然次声波看不见,听不见,可它却无处不在.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海浪冲击、枪炮发射、热核爆炸等都会产生次声波,科学家借助仪器可以“听到”它。   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

冲击波(shock wave)是一种不连续峰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个峰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跳跃式改变。任何波源,当运动速度超过了其波的传播速度时,这种波动形式都可以称为冲击波,或者称为激波。其特点是波前的跳跃式变化,即产生一个锋面。锋面处介质的物理性质发生跃变,造成强烈的破坏作用。冲击波的传播通常通过物质的媒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汶川地震央视不敢公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