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之策对不对

人民日报: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
&&来源:&&&&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理念
  理念作为思想理论的“头”,是规律性认识的凝练与升华。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是理性反思时代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当今中国,多年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习近平同志强调,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大范围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环境问题。种种情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最大“心头之患”也是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消除党和人民“心头之患”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是准确把握时代的思想结晶,是时代精神的内核。当今时代,“环球同此凉热”,各国已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一个时期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总悬浮微粒超标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发展潮流所向,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共识。我们党对此有着深刻体认。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此为认识基点,我们党不但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具体部署,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鲜明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在这样的高度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绿色发展作为理念写入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是第一次,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执政党中也是少见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胸怀视野,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作为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使命担当。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经济规则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科技交流。在最近召开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向与会各国领导人介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与实践,着重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普遍认可和赞誉。
  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建立在深入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聚形成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科学揭示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的发展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与时俱进;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理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从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在这些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理念集合体。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创新理念,明确了新形势下完成第一要务的重点领域和有力抓手,为我们党切实担当起新时期执政兴国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进绿色富国。富国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绿色发展理念鲜明提出绿色富国的重大命题,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期富国之道的科学把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我国在这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富国,将促进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快速发展,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升级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绿色、智慧技术将加速扩散和应用,从而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兴起,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综合来看,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成为推动中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
  推进绿色惠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彰显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惠民之道的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块短板。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
  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支撑、主要载体,直接决定绿色发展的成效和美丽中国的成色,是我们党执政兴国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只有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的康庄大道。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就是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产业包括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业等,致力于提供少污染甚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清洁产品和服务。发展绿色产业,要求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处理,促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到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的整个产业链绿色化,以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建设美丽中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引领执政兴国伟业的发展理念,既立足当下、规划现实蓝图,又着眼长远、勾勒未来规划。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正在装点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奋斗目标,不仅明确了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取向,而且丰富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当代中国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为此,我们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包含美丽中国这一重要内容的中国梦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共享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绿色发展理念洞悉发展规律、深察民生福祉、彰显执政担当,是全体人民在发展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之一。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共享,要求我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实现全面刷新和深刻变革,在身体力行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形成绿色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是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绿色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三个言简意赅的重要论断,对此作了生动阐释和系统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社会财富,凸显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形成绿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延伸和具体化,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影响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成效。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具体说来,应形成“绿色”问题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思考,着力解决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形成“绿色”创新思维,用新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克服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旧思维、老路子;形成“绿色”底线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不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底线;形成“绿色”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绿色发展,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引领、规范、促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系统思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来把握,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避免顾此失彼、单兵突进。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践行力,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基础意义、关键作用。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也就是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应为。这个“应为”,就是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坚持节约优先,强化集约意识,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推广绿色服装、提倡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时时可做、处处可为。大到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小到减少塑料购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至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都是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都是在为绿色发展作贡献。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需要坐而谋,更需起而行。只要我们坚持知行合一、从我做起,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换来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就一定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责编:曹昆、文松辉)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下) 试卷(98分)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下) 试卷(98分)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补齐生态短板
――山西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日09:39&&&来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一个多层面各种社会问题的关节点,涉及到人口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文化传承问题,更重要的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核心要义是解决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共生问题,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高度契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消费方式,调整和协调社会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体融合的,抓环境保护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抓环境保护、深入抓绿色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发展既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东方文明;既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也是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赢的方法论;既是正确处理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用硬措施应对硬挑战、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决心和信心。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绿色发展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生,用新作为统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解决环境问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是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紧紧抓住“控煤、治污、管车、降尘”四个关键环节,注重综合施策,强化责任落实。超额完成了分散燃煤锅炉、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工业堆场扬尘治理等任务。高标准完成北京APEC会议和“9.3阅兵”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建立了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和会商制度。11个市颗粒物源解析工作稳步推进,太原市率先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11个市平均达标天数253天,比2013年增加70天;平均重污染天数12天,比2013年减少20天;PM2.5和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27.3%、16.9%。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坚持“五水同治”,优先保护饮用水,突出治理流域水,监督考核跨界水,积极防治地下水,全面处置污废水。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2016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向各市下达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十二五”期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与2010年底相比,2015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上升9.3个百分点,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23.4个百分点;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在推进总量减排方面,坚持增量控制与存量削减同步。严格审核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实施差别化总量置换,建立新增排污权有偿使用机制。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现役燃煤机组已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取消烟气旁路,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实施脱硝改造,42台燃煤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及2015年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积极开展1370个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和536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督促指导700多家煤炭企业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档升级,创建了1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场地修复示范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省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坚决落实省城环境质量改善指导协调组的安排部署,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组办公室职责,在政策、资金和工作指导等方面大力支持太原市改善省城环境质量,“五大工程”和“五项整治”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太原市达标天数230天,比2013年增加68天;重污染天数12天,比2013年减少26天,省城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是加强环境法治建设,环境执法、应急处置更加有力。全省环保系统严格执行新《环保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的通知》,深入开展全省环境保护大检查、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和“土政策”清理整顿,积极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 特别是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连续两年开展了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2015年,全省共查处四类典型案件303件,其中太原市在全省首开按日计罚罚单,罚款金额达165万元。同时,积极创新督查方式方法,实现由“查企为主”向“查督并举、督政为主”转变,与华北督查中心联合对太原、晋中、阳泉、吕梁、运城等市开展了综合督查,约谈了“四县一区一企”主要负责人,有力促进了环境问题整改。“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办理群众信访举报案件4.8万件,妥善处置了25起环境突发事件。
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审批,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省环保厅在承接环保部下放事项的基础上,加大了环境管理和审批权限下放力度,印发了《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 2015年省本级环评审批164个,同比减少51%。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环评审批,上报省环保厅的省属重点项目全部完成审批。特别是在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环评审批方面,严格优先原则和审批标准,细化审批流程和时限步骤,保质保量完成了省政府“两个1000万”的目标任务。同时,加强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推动154个项目完成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的搬迁,完成了487个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
四是深化环保领域改革,完善环保制度体系。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一项改革任务、一个牵头单位、一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处室、一套工作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和“责任分解、沟通协调、强化调度、全程督导、考核激励”的“五环联动”推进机制,圆满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特别是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补偿机制、建立污染者付全费制度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激活排污权交易市场,累计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1221宗,交易金额14.83亿元。推广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449家企业投保,保费金额1.7亿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为11起环境污染损害案件提供了司法鉴定服务。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环境保护处于既大有作为又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是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攻坚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党积极探索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升华。总体看,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极为难得的经济转型“载体”和更加浓厚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导致发展与保护的现实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程度不同存在责任推诿、动力减弱等情况,对企业的监管执法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所带来的污染物在时间上的累积和区域空间上的复合效应,使环境质量改善更加艰难;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诉求越来越高,对环境风险容忍度越来越低,而全省布局型环境隐患和结构型环境风险日益凸显。
因此,“十三五”时期,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这一理念,核心是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关键是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履行环保职责,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执政观、政绩观和实践观,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必须始终坚持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将环境质量改善贯穿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把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加强制度建设这一基础,积极探索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系统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体制改革这一关键,加强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在推动地方政府强化环保责任,建立完善环保工作新机制,实现由总量控制为主向环境质量管理转变等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面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2016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坚持以“控煤、治污、管车、降尘”为抓手,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重点抓好焦化、钢铁等重点行业提标改造、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综合整治等工作。特别是要突出抓住采暖期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不断总结推广有效做法,千方百计治理燃煤污染,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替代。抓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及应对,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督查。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坚持“五水”同治,深化水污染防治。重点要推进“水十条”落实,加大汾河等主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抓紧确定工程项目,狠抓推进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推进主要河流实行“河长制”,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快制定我省《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检查,推进太原市小店区、忻州市忻府区耕地土壤治理两个修复示范项目。探索划定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域并落实各方责任。在省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加强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指导,重点是加强集中供热能力提高、洁净焦炭和电动汽车推广使用、汾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确保太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稳步前移。
二是加强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完成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科学确定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防治任务试点县,以采煤沉陷搬迁改造、美丽宜居示范村和旅游村为重点,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对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的督查。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不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建设。
三是强化环境执法和安全。严格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动配合省人大修订《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深化全省环境保护大检查,组织开展“铁腕斩污”专项行动,继续强化与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衔接配合,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强化综合督查,对去年综合督查中整改不力的进行严肃处理;制定2016年综合督查方案,积极探索查企与督政相结合的新方法,通过督查曝光一批、约谈一批、挂牌一批、限批一批;加大对国家和省级重点监控企业的现场巡查力度。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危化固废、沿河化工企业的环境隐患排查,认真做好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处置应对,确保环境安全。同时,严格落实风格化环境监管举措,建立考核办法,强化运行机制监督,落实“一岗双责”和“党政同责”,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四是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按照省政府“去产能”的工作安排,强化环保标准约束,加快违法建设项目清理整顿。结合“冬季行动”开展环评项目“大起底”,加大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力度。进一步优化环评审批管理制度,积极为环评“瘦身”,提高环评审批质量。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强化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五是深化各项改革措施落实。按照省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在排污许可管理创新、完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在信息公开、绿色金融、排污费改税、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方面有新的进展。按照环保部统一要求,认真做好环境监测事权的上收和下放工作,稳妥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制定《山西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并对市级党委政府开展环保督察工作。
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全力补齐生态短板的同时,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活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担当意识,强化创新思维,强化实干精神,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的实际效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山西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党组书记)
(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热点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文化自信 根本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