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美国有语文课吗与我国的美国有语文课吗有什么区别

美国语文和英国语文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美国语文和英国语文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一个是英语翻译,一个是美语翻译
我有更好的答案
好像是美国语文对形容词特别重视,但是英国是个重视历史的国家,你看英国时装就有一种特别典雅尊贵的感觉,让人感觉很上档次,但是价格也不是太贵,但是美国人追求极致的态度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美国的苹果手机卖到全球最贵了!索尼六寸的手机才卖2000元,一个苹果六就要5600。美国语文比较重视文学性,而且可能比较随意,但是英国不是,英国是比较接近中国的,全球最不像中国的国家就是美国了。所以美国最有名的文学代表作《gone with the wind》就反映了美国人的人生观,中国最著名的文学代表作,众所周知《红楼梦》,相比美国故事就太悲了一点,所以中国人可以学学美国人的人生观,英国中国人学不会,所以就先放放,
采纳率:48%
美语和英语的区别
您是想问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美国的语文课怎么上?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5被浏览882分享邀请回答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美国加州母语课程标准与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美国加州母语课程标准与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实践的依据。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阅读课程标准(K-12)》与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原则、机构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我国的课程实践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拓宽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的研究视野,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33.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琴;杨登苗;;[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姜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6期
;[J];语文建设;2003年09期
罗丽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2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王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孟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李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田龙飞;[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许建中;[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张增田,靳玉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张金福,薛天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刘绍彬;;[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周兵,黄建岚;[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中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张志刚;[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杨道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杨海燕;[D];山东大学;2011年
康永久;[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郅庭瑾;[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傅建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白芸;[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李彦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郑桂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宝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洁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徐亚英;[D];苏州大学;2010年
陈玉驹;[D];苏州大学;2010年
葛娟;[D];苏州大学;2010年
沈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鲁德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林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龚莎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庄莉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建华;[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12期
褚华,姜美玲;[J];宁夏教育;2003年10期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J];语文建设;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高峰;;[J];艺术研究;2009年03期
王红岩;;[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董志根;;[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3期
雷实;[J];语文建设;2001年10期
孙名符,谢海燕;[J];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01期
吴秋亚;;[J];文教资料;2008年12期
刘玉琴;;[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罗慧芳;;[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2期
谢益民;[J];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01期
李双臻;;[J];林区教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胡志刚;范数花;;[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贾萍;金美月;;[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鲍金小;扎木苏;;[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张宏;;[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王文青;林长春;;[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肖征;李远蓉;;[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和平;王健;和庆华;;[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刘善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钱宁芳;;[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文忠;[N];云南日报;2004年
本报记者 李建平;[N];中国教育报;2002年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张世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房巍;[N];音乐周报;2007年
李谓;[N];中国信息报;2008年
李建平 双木 代群 熊润频;[N];苏州日报;2005年
赵小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常储;[N];吉林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李建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臧铁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柯森;[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刘健智;[D];西南大学;2007年
汪贤泽;[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倪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胡庆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刘继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许静;[D];西南大学;2007年
刘中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吕慧;[D];山西大学;2011年
李淑文;[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芳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王冬杰;[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杨浩;[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刘洋;[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吴秋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刘焕芬;[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刘冬梅;[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张敏婕;[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聂力;[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建喜;[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最近这套据说是美国高中的中文试题很火,很多网友看了之后都感慨语文课白学了,更有别有用心者,又由此引申出种种中国教育僵化老套之类的言论,实在让人无语。  无论这到底是不是美国高中语文题,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套题,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水平。    第一大题、第二大题是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能力等级属于最低要求的识记。在我国语文考试试卷中,高考试题识记分值大约十来分,主要集中在字音字形、成语辨析、文言实词和名句默写上。不用怀疑,高中毕业后非中文专业还能准确做对以上题目的很少。随便秀两道给大家看看:  1、《逍遥游》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2、《荀子o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前一句答案是“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后一句答案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需要说明一下,默写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个字整个分句都没有分。我很厚道,没有拿“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这种变态句子来为难大家。    其实,同学们的读书生涯中都做过“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这样的题目,这是小学语文考试的必考题,基本上记性好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全分。而小学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及相关词汇,如果小学语文试题出成美国这样,大概出题老师是会被骂死的,生僻字太多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试题:  一、 同义词  按照我国语文教学要求,“同义词”指的是含义完全相同的词,跟“近义词”所指是有区别的。  1. 僦居  僦音jiù,租赁的意思,僦居的意思就是租房子住,同义词可以写“租住”“赁居”等。但显然这是一个死在故纸堆里的词,不信你写“租房合同”时写个“僦居合同”试试,看房东中介会不会打死你。  2. 隐逸  这个词比较正常,但同义词很难找,如隐居、隐匿等只能算意思相近,坐等高人解答。  3.爱戴  这个词也简单,略  4.憬悟  这个词大家应该会读,因为有个常用词“憧憬”。《王力古汉语字典》上对“憬”的解释是:1、远行貌;2、觉悟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醒悟。收有词条“憬悟”。    当然,字典收录,并不代表这词就不生僻,还是那句话,你发个朋友圈:“我憬悟了!中国教育连中文都比不上美国!”试试?  我打死你个装逼犯。Jpg  5.不啻  常用词,就是不仅,不但的意思。  6.啖  不认识这个字的人该去老版《三国演义》被丞相好好骂一骂: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吃的意思,很简单  7.掬  小清新喜欢的用词。“两手捧起”的意思,捧字可以。  8.龁  音hé,咬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有收这个字,但现代汉语已经淘汰这个词。  9.逡  高中有学,《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退让的意思。读过高一的不会做该打。  10.彼  简单,那,他。  一、 反义词  1.羁绊  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反义词大概可以是:解脱?  2.窒息  因外界阳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这个反义词应该怎么说呢?喘气?  3.甚蕃  出自《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很多的意思,这个嘛,写“很少”就可以啦。  4.出污泥而不染  这是在逗我玩吧,这TM叫一个词?  隔壁帖网友给对的“入墨砚而尽黑”。但是,我绝对不信美国的中学生能对的出来!  5.刨根问底  指追究底细。浅尝辄止。这个简单。  6.墨守成规  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这个题难不难大家可以跟高考语文的某个题比较一下:    这是15年高考全国卷2的真题。哪种方式更灵活,对学生要求更高,一目了然。  7.生意盎然  这个简单,就不解释了。反义词死气沉沉嘛。现代汉语说得比较多的是”春意盎然”或者“生机盎然”。  8.一暴十寒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注意暴读作pù,通假字,曝。  这个反义词,持之以恒应该可以,不过我更赞同某网友说的“一寒十暴”,233333  9.鹤立鸡群  这个完全可以同上,鸡立鹤群嘛  10.昙花一现  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反义词……万古长存?等等,这个反义词应该是“美好的事物一直存在”还是“不好的事物一直存在”?如果是后者,那反义词应该是“祸害千年”才对。  小结:不难看出,这两道大题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考查难度低。不要怀疑,难度真的很低。不知道国外语文学习要求是什么,我们姑且按照我国现行的语文考试的要求来对照一下。据2016年语文高考大纲要求,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显然,这两道大题考查内容都属于“识记”。说穿了就是比谁死记硬背得多。  2. 考点生僻,不能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如僦居、憬悟、龁、逡等词,在现代汉语中都基本不用;在古代汉语中,除了“逡巡”用得多点(高中教材中就出现过两次还是三次),其他几个也很少用。不知道学这种词的意义何在。  3. 出题不严谨。“反义词”部分最为明显,不再重复。  我们再来看看后面两个大题。  第三大题是造句。这个题考查等级要高一些,不仅要识记,还要表达应用。除了“逡巡”和“中通外直”这两个混入的文言表达外,八个词基本正常。但是,恕我直言,这道题不能有效区别学生的表达水平,举例为证:  见方:  这个房间三米见方。  潺潺:  这是一条潺潺的小溪。  璀璨:  夜晚的星空真璀璨。  蔚为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是蔚为奇观。  不耻下问:  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金蝉脱壳:  我使出了一招”金蝉脱壳“。  千里迢迢:  我千里迢迢地到北京去。  得天独厚:  这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  看,是不是很有小学二年级的感觉?  再看大家纷纷惊呼的作文。首先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从作文题目来看,本学期教材里一定是有《爱莲说》《大鼠》和王昭君相关内容的。《爱莲说》是初中课文,《大鼠》全文如下: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看到有趣的地方没?没错,那些生僻字什么的,不过是因为他们正好选了这篇文章,正好学过而已。  再看作文要求。议论文,这个是限制文体,没啥好说的。”300字以上,至少写三段。”和“字体工整”泄露了很多信息。有具体要求,说明的是学生往往会达不到这个标准。各位可以参考一下高考作文的要求,字数要求是“不少于800字”,没有“字体工整”的要求,“字体工整”早就是常识了。  所以,我不明白各位网友到底在惊呼什么。无论是从试题中可以推测出的教材内容,还是试题考查的能力层次来看,这套题离我国的教育水平都差距甚远。教材内容大约相当于初中一二年级,试题考查更是跟小学水平差不多,至于惊诧中国教育药丸吗?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留下我的脚印  
  真的是太不常见了,只能说出的太偏了
  高二狗默默撸过
  果然八卦已经不需要这种严肃话题了吗[笑着哭]
  能说一下答案吗  
  我就想吐槽爱莲说 为毛我们初中学都不学 高中也不学直接让背
还有坑爹的鸿门宴 我差点没背死上大学后才知道别的学校好多都没让背 心好塞
  难道不是 师不必贤于弟子吗
  好几个字不认识。隐逸的同义词遁逸不知道行不行
  马克!  
  我是文盲我有罪  
  想起个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好像是这个学校,反正是名校)。很多的ABC选中文课混学分。因为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都学过中文。不少到了小学4,5年级的水平。所以他们上课很不用心。老师一气之下,立刻加大难度,上文言文,大家都傻眼,轻松拿A不可能了。  美国一些华裔聚集的高中也开中文课。也的确有人小时候学过来混学分。不知道是不是老师故意加大难度。
  @Wendy-17 04:38:14  想起个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好像是这个学校,反正是名校)。很多的ABC选中文课混学分。因为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都学过中文。不少到了小学4,5年级的水平。所以他们上课很不用心。老师一气之下,立刻加大难度,上文言文,大家都傻眼,轻松拿A不可能了。  美国一些华裔聚集的高中也开中文课。也的确有人小时候学过来混学分。不知道是不是老师故意加大难度。  -----------------------------  上学期末我康奈尔大学的表妹给我发来这个求辅导。。。。她是个中文口语还行写不行的ABC,本来去上中文课就是因为想多学一点中文结果根本不教日常用语,教的是文言文和现代文。。。她上的是intermediate level就是中级的,我也在美国的大学上intermediate level的日语,完全没有那么难,而且教的都是和生活有关的。所以加强难度反而吓跑一群abc或者对中文有兴趣的美国人真的好吗    
  语文从小学到高三全年级第一飘过。  表明十年美国混的,只能在古诗词大会那种节目玩玩。其余都快忘光了,不过写稿之类还好。LS那个还算简单,但是网上那个确实有几个蛮难的。而且丢脸的是当我看到“潺潺”二字我首先居然想到圣诞节收的礼物pokemon月亮里的潺潺之丘。。。
  【趴着】好想知道这些美国人平时就学这些内容吗  
  这套题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万一又是个公知作品才有意思呢。
  假的吧 说是某外国大学汉语言专业的试卷我信  
  其实仔细看以前都是课文里出现过的,我们当年也是数理化优先的,普通人语文过110就行,不怎么强求
  只能说考的东西偏生僻,让人们以为很难,对词汇的把握考核的不够多,我在想外国人难道不觉得这卷子很难判么,同义词近义词的。。。  
  反正什么事都能扯到tc多么差多么不好 也是醉醉的
  认真看了一次,才发现确实不难。以前都学过  难度在哪里,在我差不多都忘记了。  
  楼主好认真,赞。  
  楼主啊,这题很多问题的,比如反义词那儿,动词是没有反义词的,只有形容词有,其实你应该也能感觉到了,所以语气不是很确定。
  感觉真的是,公知们集体高潮了啊,古诗文里有很多很美的形容词啊,  我特别记得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看到很美的景致也会和曾经学过的古诗文里的句子重合在一起,  而不是哇,好漂亮哦!好牛逼哦!  所以我觉得这才是古诗文给我们的真正的意义把
  我只觉得那些说难说不会的都是学渣 读过初中高中的人就能轻松填出来,只要平时上课有听并不难,这些在古诗文里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有教,不懂那些说难不会的人是在干嘛。是在逗人还是真的不会?我就觉得矫情。
  惊呼什么的,就是一个骂点而已。  那些人不惜用自己水平差来证明我们国家教育水平差,  也真是费心了。
  不难  
  造句多简单,信手拈来呀  见方——我走着走着看见方脸大爷,还给他打了声招呼。
  我文盲了  
  师不必贤于弟子好不好?默默出贴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一位中国特级教师亲历美国语文课的思考
本文转自《文汇教育》
曹勇军是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今年上半年,曹老师赴美访学,在一所佛罗里达中学亲身体验了一遭美国语文教育、阅读教育。
他发现——
美国的语文课更愿意用小说而不是课本作为教材,因为老师认为“读小说是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对师生更具有挑战性,可以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美国语文课的小说阅读强调“主题式研究型”的文本细读,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们特别喜欢讨论,几乎到了无讨论不成课的地步,培养学生把作品与现实相联系的融会贯通能力。
在老师看来,语文不是教书,而是教人
今年上半年,我应邀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做了半年访问学者。为了认识美国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面貌,我与美方学术合作者傅丹灵教授商量之后,在她的安排下,与佛大附中三位美国老师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
两个月40多节课听下来,加上与美国同行的接触交流,我对他们的阅读教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判断。
1、他们语文课不用教材
在国内时曾听到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美国语文课不用教材,也有人说还是用的,实际情况怎样,我想一探究竟。
在傅丹灵教授主持的第一次中美语文研究小组会上,我见到了美方的三位老师珍(Jen)、科迪(Cody)和凯特(Kate),安排落实了听课和研究的计划。
美国老师没有办公室,研讨会是在科迪老师教室开的。吸引我目光的是教室中央的小桌,上面满是书,一摞一摞的,一共十种,熟悉的如胡赛尼的《灿烂千阳》、戈尔丁的《蝇王》、苏萨克的《偷书贼》等,不熟悉的有戴维斯的《梅尔的战争》、麦考密克的《永不坠落》等。
傅老师的博士生小董告诉我:这10本书是最近科迪上“战争文学”这个主题时指定学生读的。不一定本本精读,但至少要选读其中若干章节。
看我对这些书这么感兴趣,科迪很开心,走到靠墙柜子前拉开柜门,哇,里面全是书!这都是为学生准备的!都是学生语文课要读的书!
“那么课本呢?”我问。“这就是课本啊!”他笑嘻嘻地回答。
这就是他们的课本?我深受刺激和震撼!
一次,在凯特老师班上听课,看见她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文学》(Literature),傅老师说,这就是他们高二的语文课本,但他们不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自主选材来建设自己的课程。
后来,在研究小组会议上,我曾问过美国老师:“是不是美国老师都不用课本,而是自选作品当作教材?”
三位老师认真地商量了一会儿,慎重地告诉我:也并非都如此。很多学校和老师还是用教材的,但是有追求的学校和优秀的老师一般都不用课本,而是自己选作品来教,带学生读书。
2.他们读真实的书、完整的书
我曾与几位美国老师讨论过:为什么不用课本而选用小说来进行语文教学?
他们认为读小说是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对师生更具有挑战性,可以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况且社会、历史等学科上已经让学生读了不少非虚构作品(nonfiction),这样语文课上就应该多读虚构作品(fiction),而小说是典型的虚构作品。
科迪老师说:“我不赞成用教材,是因为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就应该让他们读‘真正的书’(real book)。”
他开玩笑对我说:“你说哪一个成年人会去读课本?你到咖啡厅里能看到一个读课本的人吗?都是在读与课本不同的‘真正的书’。”
他又补充说:“我的班级就像一个社会,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社会成员。学生应该读‘完整的书’(entire book),才能更好地成长。”
珍老师也认为:“小说是一种原生态的信息文本,不像语文课本,是经过加工和解释过的,而且课本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死板,束缚也大,缺少真正阅读的目的性……我要保护青少年幼稚的心灵,让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情有分辨力和批判性,有同情心和多元价值观。”
《追风筝的人》电影剧照
两位美国老师都提到“真实阅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这也解答了我心中原有的疑惑:为什么美国语文课堂在传统经典和现代作品之间,重视甚至偏爱现代作品。
我想,就是因为这些作品与学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而且小说中多色调粗砺的社会生活画面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揭示,可以提供思考的张力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联系自己,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思维,发展其独立人格,这也是他们选择图书的基本原则之一。
凯特老师解释她此前带领学生读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塞维尔《夜》的原因时就表示:“我觉得对犹太人大屠杀和阿富汗战争的理解,是学生成长中特别重要的两件事,是值得我们去理解的东西,因此我才会克服困难把这两本书引进我的教室。”
3.他们每学年读5—7本书
美国中小学一个学年分为四个“学季”(quarter),每个学季大约9周时间,他们一般一个学季至少要读一本书。
珍给我看过她的学年教学计划,她每个学季根据教学主题安排学生集中精力研读一本书,常常会根据课时适当增加。比如她本学年度就带学生先后读了《铜日》《杀死一只知更鸟》《崩溃》《局外人》,以及自选阅读的一本小说。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当然知道她一年读5本小说会遇到多大的困难。
我也有不少疑问,比如,用多长时间读一本书?都是在课堂上读完的吗?学生能读得完吗?如果不喜欢或者没有读完怎么办?等等。
我发邮件给三位美国同行,很快得到他们的回复。
科迪老师:“学生的阅读不一样。有的学生一晚上就能读一本,有的永远都读不完,我折中一下,一般3-4周读一本。这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所以我班上有的学生是课内读,有的学生要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才行。
我选这些书首先是因为我们喜欢,也与流行文化的取向有联系,我还让学生选他们自己喜欢的书。
一般没有多少学生完不成,就是完不成,至少他们也已经知道书中基本的意思(idea)。实在不行,我让他们听朗读版或者参加小组讨论。
如果有人不喜欢又找不到自己喜欢读的,我就告诉他们:学会读书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成长就要学会接触一些不太感兴趣的东西。”
凯特老师:“这个学年我们班级读了7本书。一般在学校里课堂上读,有时也会带回家读。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也都写了读书笔记。
学生不喜欢班级统一规定的书,我就多提供几本供他们选择,因为我也并不喜欢所有的书,当然不能指望学生都喜欢我选的书。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我就让他们去看参考书,或听朗读版,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在一次中美研究小组会议上,我又追问他们:“你们三个人少的每学年带学生读5本书,多的读7本。美国学生一学年应该读多少本书?课程标准中有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NO!NO!从来没有听说过!”三位老师一边摇头,一边几乎异口同声叫了起来。
“很多人不读书,就是读课本。中学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珍老师愤愤然补充说。
4、他们阅读中重视细读、批判和探索
傅丹灵教授把他们的阅读教学概括为“主题式研究型小说阅读”。
首先是“主题式”。无论是珍老师的“殖民主义文学”,还是凯特老师的“个人成长”,抑或是科迪老师的“正义感、反歧视、多元文化”,都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主题为小说阅读提供了研读思考的立足点和聚焦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第二是“研究型”。阅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面对阅读中真实的问题、互动互助、质疑探讨、形成新思想的过程。
在这样的阅读中注释是研究,讨论是研究,做海报是研究,最后写大作文还是研究。
第三是“小说阅读”。他们以小说为基本阅读对象和教学载体,借助小说开展读写活动,通过阅读研究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自我,质疑社会,认识人生。
菲茨杰拉德的《崩溃》
他们重视文本细读(closereading),常用做注释、填表格等方法梳理情节,把握细节,深耕文本。
做注释(annotation)类似于我们的批注评点法,就是把对原文关键处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写在便利贴纸上,粘在原文旁边。
我见过珍班上同学对小说《崩溃》做的注释本,内容很丰富,有的是对情节的梳理,有的是对细节的分析,还有的是对人物对话的品味,非常的个性化。
老师也常设计一些图表帮助学生完成注释,比如为帮助学生完成《崩溃》一书的注释,珍设计一份“为讨论而准备的注释”(annotation to prepare for the discussion)作为示例,让学生学有所依。
这份实例精彩之处在于,从读者反应理论出发,从三个方面设问,要求学生自问自答,深耕文本:
一是“作品中什么让我觉得出乎意外”,
二是“作者认为读者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
三是“在阅读过程中哪些内容证实或颠覆了我原来的猜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类问题,她都提供了相应的语句格式,要求学生运用所提供的语句格式,概括原文中的关键情节和细节,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双重训练。
他们的小说阅读很重视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的培养。他们特别喜欢讨论,几乎到了无讨论不成课的地步。
讨论的内容广泛,可以是小说的主题,可以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小说的关键情节,也可以是表现手法。
针对文本细读中发现的问题,问题驱动,任务驱动,展开头脑风暴,在互动碰撞中,让文本生发出丰富的创意。
我曾听过科迪老师上过一节课:你读的小说中的人物会把选票投给谁?
那是3月中旬的一天,美国大选如火如荼。那节课上,科迪老师事先选择了五位总统参选人——希拉里、川普、桑德斯、卢比奥和克鲁兹,并且从“移民问题”“难民问题”“社会问题”“伊斯兰问题”“对外武力干预”和“领导风格”六方面概括介绍每位参选人的特点,一个人一张大海报,悬挂在教室墙上,
要求学生阅读5位参选人的海报,选出自己阅读的小说中的人物,推断他可能会给哪位候选人投票,并把理由写在便利贴纸上,粘贴在对应的海报上。
学生很兴奋,纷纷写下自己小说人物所投的票,然后聚集在各自投票人物的海报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学生们认真听,认真申辩,认真反驳,好像真是在投票一样,没有人觉得这只是一次虚拟的语文活动。
活动结束后,老师追问学生:你是否同意同伴的决定?为什么?并让学生反思这个活动对自己的帮助:我们是否应该把阅读和现实联系起来?
这节课展示了美国老师阅读教学的追求,即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阅读发生,不仅检验了学生阅读的成果,培养学生把作品与现实相联系的融会贯通能力,也展示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实施的功力。
他们倡导探索性写作(expotorywriting),充分利用写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思考,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促进自我的成长。
美国中学语文课上,各种各样的写作作业很多,除常规的读书报告之外,他们很擅长采用海报这种形式。进凯特班级听课,那时他们刚读完《追风筝的人》,墙上贴满了学生的读书海报。
凯特解释说:这是她前段时间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原书中选择一个具体象征物,然后写出描写该象征物出现的原文以及页码,最后自己解释其象征含义。
有一幅读书海报选的是书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风筝,海报上用简笔画画了埃米尔和哈桑两个人物,各自手牵一只风筝。
在两只风筝下面,抄录了原书52页的一段话:“多年来,我见过好多人放风筝,但哈桑是这些人中放得最好的”,
下方左边小人嘴里说:“我做梦也想把风筝放得和你一样高”,
同时他心里想:“我要是知道就好了,我是故意输给你的。这表明他对宗教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海报极富创意和巧思,很好地表达了对原文中关键象征物的理解,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质量,而且人人展示,互助启发,让学生构建出全新的阅读策略和经验。
5、我们要还学生真正的阅读课
美国同行阅读教学并非如我们想象得那样轻松简单。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支持他们的教学探索,即使是同行也不是个个都理解,加上州统考的压力等等,都让他们苦恼。他们也有压力,也有阻力,也在挣扎。
在中美研究小组一次会议上,我提到美国电影《死亡诗社》,引起了他们深深的共鸣。
我告诉他们,这部电影在中国老师中影响很大,很多有追求、有理想的老师都喜欢电影中的基廷老师。
我还告诉他们,我们学校高一学生一进校,老师就和学生一起观看这部电影,汲取力量,互相鼓励,共同奋斗。
珍对我说美国师生也特别喜欢基廷。我问美国老师喜欢这部电影的哪个部分,喜欢老师身上的什么。
科迪回答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而是为了自己的一生。这一点我喜欢!”
凯特补充说:“语文不是教书而是教人。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基廷让学生撕掉课本的导言。我放给学生看,告诉他们我们学习的目标和宗旨……”
美国老师很热情,眼睛直视着你,交流起来充满活力,你说话他们不断“ya!ya!”地呼应,有一种热气腾腾的存在感。
我告诉美国同行,和他们一样,我也在进行探索:我带领一帮学生成立了一个经典夜读小组,一年时间读15本书,都是经典的书,如《1984》《瓦尔登湖》《美的历程》等等。
当然平时教学,我还是按课本要求来教,我这个课程是用每周五的晚上开设的,每次两个小时。
他们发出惊叹声,惊奇地问:学生愿意吗?我说:学生是自愿报名的。开始只有十几个学生,现在有三十多个学生。他们又发出惊叹声。
我说周五晚上是周末,学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但他们有兴趣,愿意来,觉得读书有收获,有一种成长的快乐!
科迪问:“曹先生,你愿意在自己班上也这样教吗?”
我回答说:“我觉得,读整本的书,读真实的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人的成长,特别有价值。我的实验效果不错。接下去我会在自己的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尝试。而且我们国家开始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把整本书的阅读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纳入了课程标准,相信将会出现新的局面。到这边来,看到你们的课堂探索,找到了同路人,特别振奋。我们一起努力,把真正的阅读课还给学生!”
大家一片欢呼!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签证b1和b2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