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上好大一个家 电视剧。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学校是专科。特别小。没有什么社团等额外的活动可以参加。我不顾一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精选一文 | 米粒妈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米粒妈频道(ID:JiaZhangRiBao)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小时候,在家门口读一所普通的小学,真的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整整玩了六年。那时候小升初,北京还没有现在的锁区政策,我交了狗屎运,阴差阳错进了海淀区大名鼎鼎的 X 大附中。一路上,尽管自己只是学渣,但见过太多学霸和大牛。咱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一所好学校,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真的是一辈子的。好学校,教给孩子真正的努力和拼搏刚进 X 大附中,我就发现,只有自己小学玩了六年,别人可都不是啊!我那时的英文水平,基本限于认识 26 个字母,估计比现在咱们社群里,很多英文启蒙做得早的 3,4 岁的孩子还差远了;我的海淀同桌,英文如百灵鸟一样流畅悦耳,看英文电影完全不用字幕,和外教成了忘年交,经常谈笑风生,她在小学六年,已经能把很多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如《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全书背诵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每一科都被学霸们碾压。坐在我后面的男生,初中就学完了中学数学,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我们语文课代表,小学就熟读四书五经,能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写作;听高中班主任说,我们学校的一位学长,爱好天文,天天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因为贡献重大,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以他的的名字命名,那时他 16 岁。上中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怪不错了呢。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自己多么才疏学浅,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应当多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北大附中打破行政班,实施书院制幸而我从初中开始住校,晚自习的时候,能 24 小时、近距离观摩这些学霸、牛人是怎么努力的。作业?课间早就做完了,晚自习上,X 大附中的同学都在复习、预习(除了那些做国际奥赛,和自学大学内容的)。我晚自习的同桌,在我们普通班排名前几名。她每天晚上,把每个科目,每天学的内容,各做 5、6 本课外练习册来巩固(她做得真是飞快!她做 5、6 本的时间,我差不多勉强能做完 1 本)。做完习题,她还常有时间放松一下,把语文书上的古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美文,翻译成古文。她后来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顿。上了好学校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好学校,带给孩子视野和见识初中的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信息很闭塞。那时,我根本不知道美国大学为何物。睡我对床的学霸姑娘,酷爱二战史,梦想是考上美国的西点军校。我问为什么?她告诉我,西点军校除了培养出了美国最多的将军(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将军 ……),还培养出了世界财富 500 强中,1000 多名历届董事长,2000 多名副董事长,5000 多名历届 CEO。全美国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的管理精英。美国西点军校我深深惊叹于她的视野、见识和梦想。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梦想,从当个白领,也改成了考上西点军校,你看,孩子之间的影响力是多么大啊。后来,尽管没有真正去报考西点,我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过程中,跟着对床的姑娘,读了十几本详细的二战史,还看了很多二战纪录片(尽管现在都快忘光了)。为了军校的身体要求,我俩非常努力地锻炼身体,每天跑 1200 米、跳几百阶台阶、100 个仰卧起坐 …… 我们还为了留学的梦想,特别努力地学英文。我从初一班里英文最差的学生,发奋努力,每天背诵一篇新概念三 / 四,还利用寒暑假,把老友记看了差不多 10 遍,高一时英文统考,我考了全区第一。初中时,我们学校离北大清华不远,有很多非常精英的书店。同学们相互攀比,抢着买过期的原版华尔街日报、***人,还有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书(暴露年龄了)。其实我感觉买了也看不懂(反正我看不懂),但这种攀比还是比比吃比穿强多了。多少年后,看到英国 BBC 曾拍摄纪录片《50UP(人生七年)》常想起当年的买过期华尔街日报的日子。纪录片展现 14 个孩子,50 年的人生轨迹。7 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 John 和 Andrew 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七岁的 John 和 Andrew 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50 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上大学的时候,先生最好的哥们,在姑姑的影响下,10 岁就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叫 Stanley,因为从小的目标是要进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他有个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习惯,大学四年,每天都要仿写几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一来熟悉金融市场,二来练习英文写作。他是这样做的:先读一篇文章,然后背扣过去,用自己的话盲写一遍。然后对照一遍,再背扣过去,再盲写一遍。直到几乎和原文用词一样为止。去年,他从高盛辞职,进入美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成为最年轻的合伙人,他也是管理层唯一的亚洲面孔,年薪几百万美金。他的美国同事,需要写文章,都请他写——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英文写作还不如高中毕业才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出生在罗马又如何?只要足够努力,有宽广的视野和抱负,凭什么就不能在罗马叱咤风云呢。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难忘。高中的时候,我的两个朋友,申请去做了校图书馆的志愿者。我当时还心里小小地鄙视了人家,图书馆志愿者,不就是每周去码书么?后来,事实证明了我是多么愚蠢。那时候,普通学生每次能借 2 本书;图书馆志愿者,能每次借 5 本书。我荒废了时日,高中时没顾得上读多少书;这两个同学,每周末回家的时候,旅行箱里都装满了书,周而复始。她俩用了高一高二两年时间,全面扫荡了我们高中的图书馆(高中图书馆,本来也没有太多书),每人读了几百本书。高三的时候,她们收心学习,一人考上北大,另一人考上清华。大学毕业更令人叹服,上了北大的姑娘,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顿,成了国内环境学的专家;上了清华的姑娘,去哈佛读博,现在成了美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去了好学校,能**拓展孩子的视野和见识,让他亲眼看到,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向哪个方向努力。好学校,教给孩子,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儿高考那几天,我上吐下泻,少考了 40 多分,踩线进了号称全国第三的大学(当然,国内有十来所大学都是第三),因为分数低,被调剂,进了一个非常奇葩的专业。我不甘于调剂,考了托福 SAT,申请转学去了美国。在中国大学的时候,感觉上进 = 考证。学长学姐告诉我,管它什么证,都去考!你是北京人,也要去考普通话的证!总之,多一个证就比少一个证好。除了考证,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变得更优秀。出国之前,我满脑子是好好学习——每门课都考 A+,考出接近满分的 GPA 和金光闪闪的 GRE,得到教授的推荐信,申请牛校的研究生,然后去华尔街或硅谷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总而言之,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刚一进校门,我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被颠覆了。在美国大学,大家都在忙着改变世界。一个读博士的学长,出身贫寒,看到美国大学图书馆成吨出售 1 美分的旧书(其实就是白送啦),而自己贫苦的家乡,留守儿童们穷得根本没有书看。他成立了帮助农村儿童阅读的公益组织,每年几百位留学生到农村支教,还给很多贫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学图书馆,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一个比我高一级的学长,因为自己给国内父母打电话不方便,创办了美国前三名的华人电话卡网站。那是他才大三,每月营收上百万美金。我们用他的电话卡平台联系国内的家人朋友,又方便又省钱。还有更多的同学,因为买中国食材不方便(冬菇、粉丝、茴香、花椒这些美国超市可没有啊),开创了中国超市;因为太想吃一口家乡味道,开了正宗的中国饭店;因为经常当国内亲友来美的地陪,开了全美连锁的大型旅行社 …… 有的同学,还读本科呢,不仅学费生活费自己赚出来(美国学费一年 30 万啊!),还能补贴家里,真是太牛了。被深深震撼之后,我开始思考,不要只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改变世界,要帮助、影响更多的人。大学期间,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前前后后打了十几份工,寒暑假也到处实习、实践,一来锻炼自己,二来减轻家里供我读书的负担。好学校,给孩子最优质的人脉、圈子、资源名校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却能设定人生的下限。不止给了孩子敲门砖、入场券,还给了人脉、圈子、资源。前面提到的 Stanley,就是靠紧密的校友网络,写邮件、打电话、教授推荐、和华尔街工作的校友见面,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尽管没进入 10 岁时的梦想摩根斯坦利(投行界的第二),却进入了高盛(投行界的老大),妥妥成了华尔街精英。很多人都知道耶鲁大学最神秘的精英组织骷髅会吧?从这个骷髅会里走出了 3 位美国**、2 位最高法院大法官,还有无数美国议员以及内阁高官。经过 185 年的繁衍生息,从美国白宫、国会、内阁各部、最高法院以至于中央情报局,骷髅会的成员几乎无所不在。这就是人脉和圈子的力量。神秘的耶鲁骷髅会当年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曾经让天下人耻笑。北大校友陈生邀请他合伙成立屠夫学校,创立了全国超市都在卖的壹号土猪品牌,现在两人身家过百亿。除了人脉和圈子,好学校还提供了最优质的婚恋圈子。我高考之前,妈妈鼓励我,好好学习,你考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很有可能将来男朋友就是什么学校的哦!但这也是实情。《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6》显示,1980 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结婚。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越来越少,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越来越难了。你是谁,就会嫁给谁。我和先生的朋友圈子里也是这样,有的夫妻都是藤校毕业,有的夫妻都毕业于沃顿,有的夫妻一个北大一个清华(不知道将来会告诉娃,哪个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像我和先生也是,都毕业于非名校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作者简介:米粒妈,美国海归、原 500 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2-6 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JiaZhangRiBao ),0-3 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么么哒《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精选二引言我们每一天都在奋斗,但却很少思考: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也许,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不会懂得别人努力的意义。所以,不努力的人没资格谈天赋?元芳你怎么看?叶良辰说他同意。知乎@芝士就是力量这一生不是要努力,是要先努力。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24小时连轴转最最努力的情况下,能成就什么。而后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可以去搏一搏的,哪些东西是只可远观万万不可亵玩的。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豁出了命去努力、非常努力、相当努力、比较努力、不太努力、太不努力、豁出了命不努力的情况下,分别会得到什么同时又失去什么。而后你才能判断,阶段性的目标值得自己投入多少、什么时候该给自己放假、哪些情况下需要再加把力、哪些情况下该见好就收见不好割肉止损也得收。每次给自己换挡后,都能坦然的面对即将到来的得失。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然后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早一些看到,你才有选择的余地、才有调整的空间、才可能有急流勇退和金盆洗手的资格。早一些看到,你才能分辨得出,谁给的是经验、谁喂的是鸡汤、谁提炼经验里的鸡精来忽悠你、谁拿浓汤宝当经验自己洗自己。否则,你会每天都见识到更大的世界,在一惊一乍的不淡定与对未知的卑微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有一个朋友,刚毕业去了我们那个年代500强外企的代表,当管理培训生。三年后突然辞职考公务员,问其原因,她说她受不了,自己回到家里都习惯性地用祈使句和父母说话,这份工作让她的性格扭曲到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复习几个月后,她考上了。几年后我再次去广州出差,得知她已经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去了我们那个年代著名的养老外企。我问她为什么的时候她没有再开口,但我能感觉出,那时她的笑容,是最接近大学时期的。现在她依然是那个外企的员工,在朋友圈里从来不抱怨、不艳羡、不秀恩爱、不晒幸福、不鸡汤、不鸡血、不锦鲤、不不转不是中国人。先排除了最不适合自己的,剩下的,都是足够滋润的。年轻时得过且过还是以后优哉游哉,自己选。知乎@sym physicheng在成都这个悠闲的城市读了好几年书,那时候只要一出太阳,学校的草坪和茶馆马上就会被潮水一样的成都人民占领。整个下午他们就坐在太阳下面,聊天喝茶打麻将。我觉得这样真是爽爆了,为什么我要这么努力嘛?那时住的地方楼下有家苍蝇馆子, 做的宜宾燃面很好吃。我觉得我就这么吃一辈子便宜的川菜肯定也会活得很爽的。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嘛?大二的时候骑自行车出去转山,三十多公里的大上坡。海拔2300米到海拔4500米,零下好几度。不巧早上出发又起大雾。能见度不到20米,衣服不晓得是被汗水还是露水弄得一直滴水。出发前豪情壮志地说:“这次要征服XX山了。” 出发后变成了:“法克,我要回去晒太阳啊!!”“我要回去吃燃面/冒菜/蹄花汤/回锅肉/钵钵鸡啊!!”我清醒地意识到:只要放弃努力,生活会立即过得比努力时要滋润得多。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因为有时候会想:“一辈子满足于一个吃回锅肉的地方,那肉夹馍怎么办?那锅包肉怎么办?”是的,我会想这世界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很多美食还没有吃过,很多人还没有遇到,很多知识还没有掌握,很多事情还没有想明白。一想到这些,心里就躁动不安,屁股就坐不住。虽然说爬山爬得像个傻逼一样,虽然说爬上去了被高原反应真的弄成了傻逼。但是爬着爬着大雾一下子像幕布一样散开,蓝天突然盖过来。你就傻逼兮兮地站在那里看着云海和雪山自己跳出来横在你面前,那种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高中课本里面王安石同学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要去加倍努力啊。不是为了去换取成功,不是为了去超越别人。是一种想去体验一个更大的世界的欲望。作者:梧桐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现在凌晨零点三十八分,我刚挂了电话,与我的好姐妹。她拨通电话就兴奋的问:“你猜我在哪里?”我睡得迷迷糊糊的说:“香港!”她呵呵的笑,说:“No! 我在美国!”我一下子呆住了,问:“国际长途?”她不满的说:“你在乎的总是钱!我说我在美国,在我们说世界牛人汇聚的地方---华尔街!”她去了华尔街,这是好多年前一起看旅游杂志的时候,我们一起约好23岁生日之前要去的地方。可是,现在,我还在山西。她听我这边半天没有动静,生气的问我是不是睡着了,我说,我很羡慕她。她甩下一句“你活该的”,然后挂了电话。我知道,她生气了!2003年,我们在图书馆遇到,她推荐我看了一本叫《飘》的外国书籍,那时候,我们才13岁不到。我说我看不懂,她说,你可以查字典。从那以后,我开始看她推荐的书。认识我的朋友都说我看的书挺多的,我每次听了心里都空空的。我比她差多了,只有我自己知道。2009年高考结束,她去了北京,我去了西安。我们的生活轨迹开始变得不一样,我被新鲜的生活吸引了,忘记了她说过我们一起考香港中文大学的约定。2009年11月,她说,我们每天晚上十点练习一个小时的普通话吧!有人嘲笑我N、L不分。我说,好!半年后,她兴奋的问我,你的普通话考了多少?我考了一乙!我说我忘记练习了,没有考!2009年的12月,她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学计算机,我说学校没有要求,先看看其他人怎么做。2010年夏天,我说我计算机软考证考下来了,她说她过的是计算机二级C语言。2010年的三月,我爱上了一部韩剧,我说我想学韩语。她说,那我们自学,就像一起自学心理学一样!我说,好!2011年的年底,我们一起逛街,那家精品店的老板是一个韩国大姐,我睁大眼睛听着她用韩语和老板交流。老板以为她是学韩语的学生,给我们便宜了五块钱。而我,只会说“我爱你”、“对不起”、“谢谢你”。2011年四月,她说想跨专业考法语的研究生,问我要不要也学习法语。我说我要自学新闻学,不想学其他的。她说,好!2011年底,她用法语给我朗读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问我新闻学的知识,我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2012年初,我的小说开始好起来,我用稿费请她吃了一顿西餐。她用翻译美剧台词的稿酬,给我买了一整套季羡林的藏书。她说,我们说好考研的,别忘了。她还说,你说过香港中文大学是你的梦想,你不要放弃它。我说,好!2012年年底,我说我四级才过,我不想考研了。她说,好!2013年7月初,她说她如约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我说,好!2013年8月,我说我要辞职,我觉得这日子过得挺辛苦的。她气愤的说:“你很苦吗?北京被大水淹,水淹没到我膝盖,我只好穿着拖鞋卷着裤管去图书馆看书,那个时候,我都没有说过我的日子苦!”而今天,我说我羡慕她,她却生气了,我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我突然间清醒了,我一直只看到她闪闪发光的地方,却不知道她这一路走来,到底是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换取了这样的一个很多人都想要的人生。我走进她的卧室,里面各类书籍堆得到处都是,每一本书都有她密密麻麻的笔记,这样的时刻,我怎么忘了?我打电话,想和她分享我因为和XXX闹别扭的难过心情时,她小声说,她在图书馆学习,回宿舍联系你。那时候,明明已经晚上十一点了!我在家里和爸妈吵得天翻地覆的时候,她自愿申请了去黔西南当志愿者的名额,她说,要翻过两座山才可以有班车回家……此刻,我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抱怨。我为什么要羡慕她呢,她现在得到的一切不都是过去的辛苦换回来的吗?我也被她拉着走,只是我放弃了前进罢了!是我亲手掐死了自己的梦想,不是吗?尽管如此,我还是一直觉得自己的青春很苦,总是想着未来真的很遥远,没有我的一片天空。我太容易因为小事儿而难过,去荒废时间,忘记了我不奔跑,不会有人给我撑伞!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是,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大学时光那么少,青春那么匆忙,但我总是幻想未来,却不肯逼自己一把,去实现梦想呢?我日复一日的不安、疑惑不是活该的吗?终于明白了,我要踏实,我要努力,为了成为自己内心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坚持,我的一切辛苦,总有一天会因此回馈到我身上。“时间不欺人”,这是她教会我的道理!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你做的选择和接受的生活方式,将会决定你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总该需要一次奋不顾身的努力,然后去到那个你心里魂牵梦绕的圣地,看看那里的风景,经历一次因为努力而获得圆满的时刻。这个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独善其身,指天骂地的发泄一通后,还是继续该干嘛干嘛吧!因为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知乎@孙晓小时候家里穷,是真的很穷。我排行老四,有三个姐姐,现在和别人说起这件事别人的反应几乎全是:哇!你小时候一定幸福死了。我只能苦笑,彼时家庭的贫困根本支撑不起任何“小少爷”式的特权。从我有记忆开始,家中永远会有不同的陌生人来,幼时的我刚开始很喜欢家里来人,因为那也许意味着至少有几个菜招待他们,而等他们走后,我和姐姐们会贪婪地对着那几个所剩无几的盘子垂涎欲滴,那大概是最幸福的时刻了。然而,很多次以后,他们无数次在饭桌上大声地类似训斥爸爸妈妈,而爸爸妈妈——我最爱的人只能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跟着赔礼说好话。以后,我开始慢慢地意识到,他们的到来也许并非友善……我再大一点以后,知道了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讨债者。我开始害怕这些人,我开始害怕爸爸妈妈和别人大声讲话,我开始害怕任何一个来我家的陌生人,我开始害怕任何情况下家里人和外人有矛盾而吵架和打架。这种害怕让幼时的我做了很多别人看来毫无骨气的事情。当再一次有讨债者来家里的时候,当他们和爸爸大声吵起来,我会吓得发抖,然后哭着跪在那些人跟前,抱着他们的腿,哭着求他们不要难为爸爸妈妈,姐姐看我哭也会一起跟着哭,于是整个屋子里就是孩子们的哭声。事情过后,幼小的我会为此而觉得羞耻,可是没有办法,我害怕,真的害怕。有一次,我还是浑身发抖哭着跪在一个中年人面前,他一脚蹬开了我……爸爸和他打了起来,我哭得更凶,那个中年人没占到便宜,丢下几句狠话离开了,父亲回来抱起我,我看到了他的眼睛。我这辈子都不会忘了那一刻,那是怎样的一种眼神,里面布满了血丝和泪水,我以为那个人把爸爸打哭了,于是我伸出手替爸爸擦眼睛,那一刻,我的爸爸,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抱着我,他的最小的孩子,嚎啕大哭。很多年以后,我渐渐能听出来那段哭声里有多少对生活的无奈,对自己无能的自责,对孩子的愧疚。也因为贫穷,妈妈不得不抛下我们自己去南京打工赚钱,说是打工,其实就是捡破烂,每天背着蛇皮袋子走几十公里路,在城市的各个垃圾堆里翻寻塑料瓶、易拉罐、硬纸板等等。妈妈晕车,所以每次坐长途汽车对她而言都像是到鬼门关走了一趟,但是她还是每两个月都会回来一次,她太想孩子们了!每次她回来,会开心的把我抱在腿上,用她的脸贴着我的脸,久久不愿分开,恨不得疼到心里去。前些日子寒假回家,去小姨家串门和小姨聊起妈妈,小姨说有一年夏天妈妈从南京刚回来,小姨看到她满脸都是小红点,焦急地问她怎么了脸上起的什么,妈妈说哪里是起的什么,是蚊子咬的……我听到这里就哭了,妈妈没上过一天学,她一辈子都在那个村庄里,生儿育女,生活的困苦剥夺了她的一切,作为女人,哪怕一点点自私,她全部都给了孩子们,为了我们几个孩子,自己吃了那么多的苦,直到她因病去世,那一年,我15岁。我今年23岁,大学毕业,在飞行学院学飞。当年那个胆小怕事的小屁孩现在也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了。我身边的人有家里是中石油的,有民航局的,还有省级官员的孩子。虽然这一刻,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但是我很清楚我们之间有着多么巨大的鸿沟。我写下这些,不是为了向谁诉说我的苦难,我家庭的苦难,而只是想说,朋友,当你们能够坐在星巴克里点杯咖啡打开Macbook刷知乎,思考“人为什么努力”这样的问题时,还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穷苦出身的孩子在拼命,不因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想过得心惊胆战,不想让我的孩子像我一样经历那些苦难,不想让我的孩子因为贫困而自卑,不想让我的孩子在15岁的时候就去想20、30岁才应该想的事。谢霆锋在Lucas过周岁生日的时候说过一句话:I fight,so you dont have to.我想,这也是我努力的原因。来源;知乎长按指纹扫描 轻松理财开启财富之门我是空白分割线《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精选三文章来源:美联互联网英语作者:王健博士王健博士,复旦大学物理1990年本科毕业。两次获得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学金奖,另获得校长特别嘉奖。1994年以全国(科学院加高校)第二名获德国DAAD物理奖学金,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研究。仅用2年10个月于1997年获德国物理博士。1997年到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进行纳米器件和材料研究。2000年至今,一直从事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领导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多次获美国和欧洲奖项。是50多个美国和国际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撰写近100篇专业论文。做过30次国际会议报告和邀请报告。曾任光电子器件国际会议和微光纳光微加工国际会议联合**。联合编辑了6本国际会议论文集。王健博士儿子现就读于美国顶尖私立高中(劳伦斯威尔高中)10年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美国私立高中呢?博士给出他的真实原因!美国高中从9年级到12年级,共4年。美国东部好的私立高中都有200多年或近200年的历史。东部的私立高中每年的学费普遍在4万美元(走读生,DAY
STUDENT)到6万美元(住校生,BOARDER),基本上和美国好的私立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MIT,斯坦福...)的学费不相上下。加上其他的费用(住宿,课外活动,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旅行,语言浸润旅行,给学校的额外捐款,等等),一年下来的费用要5万美元以上(甚至7万美元)。这样四年高中下来,20万到30万美元的总费用是要的。和上最贵的私立大学(4年)的总费用也不分伯仲。2012年当我们把儿子从新泽西蒙哥马利公立高中送到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上9年级的时候(劳伦斯威尔只有9到12年级),我们所有的朋友无一例外都非常非常吃惊: “有钱没处花了?WHY?”吃惊的原因如下:(1)新泽西公立中学的教育水平在美国50个州排在很前面。蒙哥马利公立高中在新泽西也是最好的高中之一,和普林斯顿公立高中,西温莎公立高中等齐名。每年450个毕业生也有30个可以考入普林斯顿,哈佛,宾州大学,康奈尔等美国前十名的名校(扩展的常青藤名校联盟)。儿子在这里的公立初中就很有名,朋友们认为他在这的公立高中继续读书也可以考入前10名的名校“所以为什么去花这个冤枉钱呢?”(2)我们也只是上中产阶层,每年税后5到7万美元的费用对我们家庭也是一笔开销和负担。另外,我们住在蒙哥马利学区,每年有近2万美元的房产税(美国的房产税90%用于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即便孩子不上公立学校也还是必须得交的,一分不少。“这不是有病吗?”(3)我们和劳伦斯威尔的距离有点尴尬,13英里(20公里),25分钟到30分钟车程(单程),这样的距离(20英里之内)学校不希望孩子住校(可以把住校的名额留给其他全世界来的孩子),所以孩子只好做DAY STUDENT,而不是BOARDER。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每天要起早贪黑地接送(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周六都上课!)。相比,公立学校都有校车,就在家门口走路1分钟的路口上车下车。“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其实我们2011年底让孩子报考劳伦斯威尔的时候,最早的想法只是让他试试是否可以考进。考不进当然也就不用说了,考进的话可以再决定(多个选择)。儿子开始根本不想去(因为他对他的公立中学感情深厚,感觉极好,有优越感,同学和老师关系也很好)。可是到学校参加面试以后自己就开始动摇了,有想去上的想法了。后来我们请来了我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精神导师和创业合伙人ED 教授,亲自让儿子和他请教去与不去的问题。ED 是80年代美国众议院议员(代表加州硅谷),自己80年代初就在硅谷创业成功,曾经作为美国副**候选人参加美国**选举,作为GM管理过IBM超过2万人的最大部门,在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都做过教授。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创的“高科技创业”课程是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帮助了好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创业。当儿子问ED是否该去的时候,ED想都没想就说,“当然去!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和幸运呢?”(“那么只是因为机会和幸运吗?”)先说说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1810年创立,今年是第204个年头。学校4个年级(9 到12年级)按英制体系,有独特的HOUSE(宿舍)系统,有76年历史的非常引以为豪的HARKNESS椭圆桌教学法(每堂课只有12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围着椭圆桌子就座上课,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都是面对面交流,上课以讨论,辩论为主,谁不积极发言,谁不注意力集中,老师和学生马上都知道,这个教学法可是厉害!儿子第一学期学校老师的反馈都是:要上课多发言,要多有深度,对同学有启发的发言!(这其实就是领袖培养方法))。全校820个学生,目前有3亿美元捐款,学校占地700英亩(4200中国亩,平均每个学生5亩地),和普林斯顿大学一样大。美国名校(常青藤加MIT和斯坦福)的录取率2013年是31%,有近半的学生可以进美国前15名的学校。劳伦斯威尔和飞利浦ANDOVER,飞利浦EXETER,STPAUL,HOTCHKISS.CHOATE,DEERFIELD, NORTHFIELD MOUNT HERMON同属8校(私立高中)联盟。传统上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是普林斯顿大学的FEEDER SCHOOL(类似附属中学),学校每年大约10%可以上普林斯顿大学。这个9月份开始,是儿子在劳伦斯威尔的第二年(英制:III FORM)。随着我们对美国顶尖私立高中越来越多的了解,儿子和我们都对美国私立高中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领悟。而这些领悟更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ED连想都不想就说“去上”的原因。“为什么选择私立高中”这个话题,说来实在话长。首先,我们得从教育的理念说起。相信大多数老中的家长和我们以前的想法是一样的,选择上什么高中是由能上什么大学决定的。我们的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就是要上个最好的大学。问题其实就是出在这,我们可能本末倒置了!我们的一生前25年是成长和接受教育,中间30到40年是工作和创造财富,后30+年是退休和享受生活。当然这只是粗略的划分。在我们接受教育的前25年里,每个年龄阶段都很重要 - 比如学龄前的早期智力开发,比如12岁前的性格形成,比如13岁到19岁的TEEN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教育是个过程,过程至关重要。没有好的过程不会有好的结果。高中4年,大学4年是我们走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定型的阶段。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最重要的,最可以信赖的朋友友谊好多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的。从这些角度看,高中4年可能比大学4年还要重要。选择高中的重要性比选择大学的重要性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上私立高中是为了上顶尖的大学吗?回答当然是,但不只是。上顶尖大学只是上高中的好的结果,但在我们强调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过程的重要性。从很多意义上,教育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美国的公立高中的老师是工会制度,也就是说,除非老师犯法,学校没有权利直接解雇一个老师。即便要裁员,也要先和教师工会讨价还价,然后由教师工会根据工会的规定来裁人。工会制度是按资排辈的,也就是说,如果裁员,先裁最后进入教师工会的新会员。所以,老资历的老师其实是真正的铁饭碗。这个制度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公立学校里,孩子们遇到什么样的老师要看运气。老师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老师自己的素质和事业心。有很多很好的老师,那是因为他们的职业道德标准高,以及他们自己对自己要求高。但我们每年都会碰到很差的老师,那你就拿他/她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告到哪都没用!私立高中的老师完全靠自己的牌子吃饭。如果很多学生和家长反应,学校可以随时解雇,没有工会的影响。另外,私立学校的待遇比公立学校好,更容易吸引好的老师的加入。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好私立学校的老师都可以说是最好的,至少是最负责任的。儿子上了劳伦斯威尔马上要2年了,对所有的老师都非常满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英文,历史,社会学课的论文,在公立学校里,每次的小论文作业,老师看后总是一个好字,偶尔能纠正一些小的错误已经算运气了。在儿子的私立高中,每次的小作文,都会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然后要求重新改写,然后老师再批,儿子再改写,这样要来回三四遍才行。一句话,精益求精!这样其实才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孩子的写作和做事认真仔细的能力。他们相信的是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关键看你愿意付出多少的努力”。这样做事的方法在公立高中是基本没有的。多数老师只想把工作应付完了完事。美国的公立学校不可以涉及宗教,这是所有公立学校的法律规定。因为美国是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犹太,及各种所谓的邪教,谁也不可以说谁不好。公立学校是社区里纳税人的钱养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避免争论吵架等问题,索性不许学校(包括老师和学生)教工谈论宗教。美国的私立学校恰巧相反,宗教信仰是200年前学校创立的一个主要原因和财务来源。所以,所有的私立高中都非常强调宗教和信仰的教育和影响。劳伦斯威尔高中有近十个不同的宗教学生团体,学校理念是任何学生都有权力去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学生可以随便旁听每个宗教活动的发言和参加讨论。每个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学校非常鼓励学生多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多讨论,多辩论。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哲学思想和信仰经过4年下来,思想非常深刻。我们都知道信仰对每个人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精髓4年下来对一个在成长成型过程中年青人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我只是蜻蜓点水谈了几个方面,这些也帮助我回答下面的问题“上了好私立高中但还是上不了最好的10所大学,是钱白花了吗?”。我个人的答案是,NO!我们不要只看结果,而忽视了这个教育过程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大学录取有没有潜规则?当然有!最近一个美国的记者花了几年的时间在美国很多有名大学蹲点,写了一本书,叫“大学招生的潜规则”。2013年的一个电影叫“ADMISSION(大学录取)”,也非常值得一看。是以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办里的一个副主任的角度拍的,对美国有名大学的招生过程和理念有非常仔细的介绍。在谈及这个问题之前,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哈佛大学银行里有多少钱吗?答案是:300亿美金!普林斯顿和耶鲁也各有近200亿美金!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每个学校只有不到大概七千本科生。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本科学生有近2百万到4百万美金的资金!为什么这些好的大学可以越来越好,因为有钱。有钱,就可以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条件(包括师资,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等等),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比其他的学校更好。学生好了就更可能有更好的一生,就会在他们的一生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而每一个人很成功的人都会很感激给他/她成功的土壤(学校和老师),所以最后,这些财富又会通过校友捐款的形式返回到学校,这样学校就会更有资金。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结果可想而知!美国好的私立高中和这些顶尖的私立大学的创建历史很相近,教育理念也非常一致,很多顶尖私立高中其实当初就是这几个私立大学的“附属中学”。比如劳伦斯威尔过去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FEEDER SCHOOL”(直译:供应学校)。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学校的教育宗旨是什么?是给社会培养各个行业的领袖和精英!每个学校都想培养出克林顿,奥巴马,都想培养出比尔盖兹,巴菲特,扎克伯格,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都想培养出世界500强的董事长和CEO,都想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想培养出音乐,绘画,艺术等领域的领袖级人才...所以这些顶尖学校的招生理念是围绕着上述的教育理念来的。当我们在问学校录取学生看重什么的时候,我们就首先要对这些顶尖大学的教育理念有更多的了解。其实大学招生的最根本原则非常简单,就一两句话:谁最可能经过这些顶尖大学的教育,10年,20年以后成为上述的人才;谁在毕业10年,20年,30年以后会更有机会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捐款!知道这些,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这些顶尖的大学并不特别看重SAT成绩,也不特别看重GPA。当我们华裔的父母孩子在叫不公平的时候,其实我们不了解或者忘记了的是这些顶尖学校的教育理念!书虫或只是学习好要成为上述学校想要的人的机会是不那么高的!反过来,你也就应该理解为什么学校看重学生的出身和学生已经有的社会关系,家庭资源。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学校知道,这样的人将来成为他们想要的人的概率比一个的读书全满分的学生要高,甚至高很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规则了。现代社会越来越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具有世界视野的领袖级的人才,这是现在所有私立高中和私立大学每天都在提到的教育目标。当我们开玩笑说,这是个拼爹的时代,其实我们在讲社会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在讲人脉,网络关系等等的重要性。学校非常清楚地知道,克林顿的女儿从斯坦福出来,会比一个读书比克林顿女儿好很多的普通的斯坦福女孩子,对于满足学校的教育理念要高出多少倍的成功率。当然,当我们说具体一个例子的时候,偏差会比较大,但对于学校来说,面对上万学生做出的统计性分析的时候,这个结论就不言而喻了。回到私立高中的话题。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的教育理念和这些顶尖的私立大学是同出一门的。他们甚至在学校的设计,教学的安排,教师的配备,招生的原则,课余活动,社会活动的安排上也是秉承一样的理念。这也就是另外一个潜规则,顶尖的私立大学更喜欢顶尖的私立高中来的学生!如果只是单单看SAT成绩,科学竞赛成绩,美国顶尖的私立高中并不比好的公立高中好多少,然而,当我们看看这些顶尖私立高中的大学名校录取率,就会发现,那差别是很大的。(前面讲到了劳伦斯威尔的名校录取率)我们也对我们周围非常好的几所公立高中非常了解。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私立的一个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孩子可以进普林斯顿,而公立的那么优秀的孩子们却连康奈尔也进不去?我们自己这么想的时候,也是忘记了上面说到的理念(潜规则)。选择好的学校是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也给他选择了一个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都知道,我们高中大学的同学和室友都是我们一辈子可以信赖的朋友。顶尖的私立大学和高中,是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这种人脉关系的。这是他们今后工作,创业的社会资源!好的学校非常注重把学校成功的校友尽早的介绍给新的学生,非常鼓励这些校友和学生接触。因为,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这些孩子将来成功的机会。比如,哈佛在给新生配备指导校友上是非常积极的。所以我们给孩子选择学校,也是给他们选择了一个社会关系,人脉关系,和潜在的社会资源。儿子现在非常享受在学校的日子,享受在他们有着200年历史的HOUSE(宿舍楼)和他的BU**IES(朋友们)共处的时间。他们里今后一定有人会成为上述的精英,他自己也可能是其中之一。至少,谁都愿意和这些潜在的未来精英在一起,而这是钱买不到的软实力和潜在资源!我们希望我们的长篇能对你了解美国的私立高中文化和教育精神有帮助。上述都是作者个人的理解,肯定有很多偏差,也会让很多人不屑一顾。但我们希望对需要的人有帮助。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和自己的孩子还有他的朋友,还有我们家长之间很多的朋友进行交流。毕竟,国内来美国读私立高中的孩子与日俱增(最新的数据:最近7年,国内来美上私立高中的孩子数目增加了230倍!)。这也是为他们准备的。希望对我们的朋友和他们的孩子有益!备注:美国私立高中的学费贵吗?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你这个事实。劳伦斯威尔每年9月初开学,第二年5月底结束一学年。他们大概在每年2月中,有一个学校的庆祝日,叫做“学费用完日”。什么意思呢?就是学校告诉所有人,你们去年9月份付的4万多学费到“学费用完日”已经全部用完了!接下来的日子学校是靠校友(及家长,朋友)的捐款在运作。劳伦斯威尔每年全校的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是近8万美金。所以4万多的学费是贵还是不贵呢?劳伦斯威尔目前有3亿美金的校友捐款。虽然比起大学名校少得可怜,但对于一个总共只有820名学生的高中来说,这相当于平均每个学生有近38万美金的资金。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2013年开学典礼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图书馆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最老的宿舍(HAMILL,今年200年历史)2013学生合影劳伦斯威尔私立高中125年前(1888年)的学生合影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富豪们、博士们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了,你呢?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海投金融特别为孩子教育开设的【海外教育】尊贵服务。图片来源:网络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引用的所有来源于网络的文字及图片信息均用以非营利之目的。 任何由该引用文字及图片信息本身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失或伤害,本微信公众号及其所有机构均不承担任何责任。《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精选四点击上方乾元财富关注我们乌镇饭局,中国互联网届最有权势的大佬们都来聚餐了。当大家还在兴奋的谈到丁磊带了猪和鸡,要承包乌镇食堂的时候,有人却发现自己挤不上这餐桌不单是钱不够,颜也没法凑,原来还少了一张名校毕业证书。1这几天大家看到的聚餐照是这样:真相是,这是互联网创投圈“财富排行榜”大佬的聚餐。还好还好,这一桌身价差不多也就5000多亿人民币吧... ...如果你以为这仅仅是一群会赚钱的大佬,那就错了,这还是一群学霸... ....大佬们肯定不讨论买不买房以及发多少年终奖,请问学霸们讨论“量子力学”吗?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今天我们的小编刻意花时间做了个表格。不单如此,京东的刘强东是宿迁高考状元,美团的王兴是保送进的清华,小米的雷军2年修完4年本科学分。还有不在饭桌上的百度李彦宏(北大)、巨人史玉柱(浙大)也都是高考状元。那么有钱还那么有才华,不是说“读书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吗?2你以为上面的照片是个小概率事件?在2016年度,《国际金融报》的记者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的教育程度的做了个分析和调查,最后发现,84%拥有高学历本科,48%毕业于985学校。A股上市公司年薪百万级董事长毕业高校分布在476位已经披露学历的年薪超百万的董事长中,有379位第一学历为本科,占84%。985大学的百科解释目前全国985大学一共39所,反正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就是了。其次,分析数据后还发现,薪酬前10的董事长,8个第一学历是国内重点本科。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排行榜Top10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前10中,除了没有披露院校的闫奎兴和毕业普通院校的王石,其他8位第一学历都是国内重点本科院校!而在已披露具体院校的高管中,48%毕业于985院校。A股上市公司年薪百万级董事长毕业院校分布在291个已披露具体毕业院校的百万年薪董事长中,985出身的高管占到48%。另外,按院校分布来看,清华北大高管最多。A股上市公司年薪百万董事长毕业院校前10位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大学培养的百万年薪的A股高管共计18位,富豪数量为全国高校之首,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则以12位的高管数量排紧随其后,而在平均薪酬来看,中南大学以305.9万元的黑马之势在众高校中遥遥领先。最后,在有效数据中26个高管就读MBA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占23%。上市公司董事长就读商学院分布291个有效数据中,共有26位年薪百万以上的高管选择就读MBA商学院。其中,就有6位集中于长江商学院,占据全部比重的23%。虽然名校也不是万金油,上了就能一定进财富排行版,但还是要承认:从概率的角度说,读好书、上个好学校还是能让你有更大的机会成为一个精英。至少在一个好的大学里,能够让你知道这世界上优秀的人到底有多优秀,让你有靠近的动力和目标。3BBC曾经拍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采访了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7岁孩子,并每隔7年会重新采访他们。50多年后,精英家庭的孩子大多上了好学校,找了好工作。中产阶层的偶有一两个上升到精英阶层,其他也还在中产阶层呆着。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很多都没有上大学,早早的结婚生子,人生基本固定下来。唯一漏网之鱼Nick,出身贫寒,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成了名校教授,晋升精英阶层。家境越好,父母越重视教育。如果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越是家境好的同学,父母越是看中教育,而他们也比一般的家庭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孩子身上。像《人生七年》中的“高富帅”三人组的John和Andrew,从小就习惯每天看《金融时报》和《观察日报》,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想的则是如何能不挨打挨饿。我认识的一个做企业的朋友,除了送孩子去北京最好的国际学校就读,小朋友平时还要请钢琴老师、绘画老师、书法老师等上门授课,然后平日放完学还得参加芭蕾舞、游泳。每到寒暑假就送孩子到美国参加各种夏令营。关键不单单是学了,还参加各种比赛拿一堆奖状回来了。还有个同学自己家里有家族公司,他本科先是考入了一个加拿大的知名院校,毕业后又去香港科技大学念研究生,最近看朋友圈貌似又开始要在职念博士。另外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则是要求他的两个孩子,最低是要考入国内的名牌大学。结果两个孩子先后考入北航和浙大,现在又在澳洲和加拿大念研究生。而我自己以前念大学的时候,发现周围的同学基本也都是一二线城市里高知家庭的,同寝室的5个女生,父母不是医生,就是老师、公务员,还有国企高管的。她们的父母从她们小时候就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除了送孩子去当地最好的院校,平时还会请老师帮忙补课。在这场家庭教育资源大比拼的背后,往往还是一场父母的眼界和视野的较量。好的学校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思维和视野。好的学校不仅仅代表着圈子和人脉,更多的还是思维、视野的影响。好的学校往往能够对接到更好的资源,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就能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可以到最好的企业实习,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政界和行业的大佬们都会选择在清华、北大、武大等知名院校做分享每年招聘季节,很多知名的企业主和HR们也都是选择跑到这些好的大学里和毕业生们做行业和职场规划的分享。另外,刚入学的新生们可以通过学长学姐们目前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的职场路径,就大体能够知道自己未来可以往那条路走能更容易走上精英阶层,以及人生可以到达的高度在哪里。清华系互联网创业者名单(部分)当然,好的学校也会鼓励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中,学校除了依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还鼓励学生们能更多的发挥自己的力量,帮助世界上其他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杜聪: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29岁成投行副总,放弃千万年薪,成艾滋孤儿爸爸。杜聪一共资助了2万个孩子,其中有2500多名考上了大学,还有不少是名牌大学,交通大学的,北京大学的,还有的去了美国念书。同时,好的学校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于个人而言,好的学校能够让你拥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思考“我如何能够做到跟他一样”,而不是“我做不到”。同时,好的学校所带来的人脉和资源,也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成就自己。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好的学校同时还能给你带来光环,让你遇到的人能够更加的重视你。但“名校毕业生”的光环也是一种压力,它能驱动你不断的往前走,让你更用心的做好一件事情,不然被别人甩一句“名校毕业也不过如此”,那就没法一起好好玩耍了,更不用说20年后的毕业聚会到底还要不要参加了。人的眼界决定思维和格局,思维和格局决定了你人生中的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最后就定义了你这一生。不怕输在起点,就害怕别人不论是踩着三轮还是坐着飞机已经离你呼啸而去的时候,你还呆在自己的舒适区碌碌无为,却还自我安慰平凡可贵。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来源:一直特立独行的猫(ID:niubicat)作者:特立独行的猫1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而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最近高考出成绩,很多人在报志愿。我收到一些来信,都是高三学生,信中说:“星姐,我高考成绩一般只能上二本,但当年你也是二本毕业的,我觉得我毕业时候能跟你一样好。”不是,你等等,听说我。我是二本毕业的,可能你觉得我现在还挺好的,但我依然觉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学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一直没法清楚的描述这种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的非常贴切:“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按时,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候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奔跑叼着面包奔跑的人。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的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的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儿。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的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我的大学是二本学校,也有一些二本学校的网友给我写信说一些现状,比如自己努力学习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同学们都抱怨老师不好天天宿舍睡觉,学习氛围很差只有考试时候才努力学习等等。而个别一些稍微努力点的同学(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会觉得自己相当不错了,或者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学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错。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2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非名校表示不服。当年我也觉得不服气,非名校的同学也有努力的,为什么要一棒子都打死呢?进入社会久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是实现使他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是不是感觉逼格老高老高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公司和领导,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上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郁郁寡欢,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磨磨唧唧解决不清。看见牛逼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魔咒。当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讲,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会非常之大,《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也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不过,毕业后估计也很难理解。在学校都对自己没要求,进入社会环境更嘈杂以后就更难了,所以,努力的人总显得那么不合群。3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前几天回老家,我姐问我,你觉得北京跟二三线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北京跟不用跟二三线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层次的人群。我总结就是几个字:‘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来找我商量点事儿。她还有50天生孩子,怀着双胞胎。姐们已经财务自由很多年了,在怀孕期间又开了两家公司,要创建一个女性理财平台(经常看到她神采奕奕的跟很多白富美在一起,摔啊!)。你可能会问:“这都什么人啊?”这就是普通人啊,那些已经财务自由的,有钱的,能干的普通人。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过越好,有的人越过越找不着北,甚至日子越来越惨。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简单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还是一个爱抱怨懒散怠惰的人,直接决定了你之后的全部生活。此时此刻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前者改变的几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一般,但进入社会很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样的人。你会发现,在领导人,或者名企当中,他们都手拉手一样成批存在着。但无论这些人他们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特别勤奋。这种勤奋不仅仅在自己身上,还在自己的伴侣,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是一个社会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摄影师,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点,就要上很多培训班了等等,她列举了自己女儿上的比如舞蹈,钢琴,马术,跆拳道等五项。也许你会说,孩子太苦逼了,她会快乐吗?答案是她女儿超级快乐,每天都过着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儿园一放学就着急的去各种培训班里,还经常主动提出来要学这学那,她妈妈看她实在没时间只能哄她长大点再去。你觉得苦逼,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学习和生活很苦逼,才会觉一个小孩子学那么多更苦逼。而在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强,努力勤奋,积极向上就是常态,也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啊。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去,积极,勇敢所带给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金钱很难传承很多代,但精神却可以永远流传。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会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精神与气质,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他们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一起,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荣光。当然,那么非名校的,还没什么荣光的我们该怎么办?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牛人。”耶鲁校长:这才是判断一个人受过教育的铁证!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还是,享受乐趣?……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1.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上一位任满20年耶鲁校长的还是1899年就任的亚瑟·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正如《大学的观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2.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3.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并总结出了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1、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2、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3、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4、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5、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6、记录生活可以帮到你。7、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8、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9、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10、充分休息和运动。11、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12、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精选五数学家张益唐
资料图前言:我有个当数学家的老哥,叫张益唐。他的名字在全球的数学界算得如雷贯耳,因为他对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社会上充满了关于我老哥的传说,一个穷其必生,无视一切艰难,不懈追求的形象傲视着这个物质的社会。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他的数学成就,远不是一个好学生靠勤奋苦读,头悬梁锥刺股所能够成就的。那需要传奇般的天分,和发自内心对数学的无限热爱。正当少年求学的最好年龄,他却跟着妈妈到湖北干校锻炼改造,后来又独自回到北京当一名制锁厂的工人。文革结束,好不容易在北大度过了几年最美好的与数学相伴的岁月,当他雄心满满地踏上美国的土地,期望在那里再展宏图时,却遇到心胸狭窄自私的导师,让他的求职路充满坎坷曲折。他经受住了,其实以他的数学才能,在美国硅谷任何一家公司或金融公司都能轻松地获得不菲的收入,但是他根本无视这些物质上的诱惑,数学之美,才是他毕生的追求。度过20多年清贫寂寞的日子,他终于成功了!首次证明了弱版本的孪生素数猜想。他的成功,是等待小鹿光临时的灵光一闪,更是他苦苦追求多年的厚积薄发。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当各种各样的光环向他袭来,他无措,甚至烦恼。但他值得,这么多的荣誉和称号!他是我的老哥,大我十一岁的哥哥。常常有人用崇拜的口气来对我说:张益唐是你哥哥啊?真了不起!我们居然和名人离的这么近,和名人的妹妹是朋友,是同事。太荣幸了!是的,张益唐的名字现在成了充满正能量的传奇,成了很多知识分子崇拜的偶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少有人还能像他这样坚守、执着,甘于寂寞清贫,不受物质世界的诱惑。给这样一个数学家当妹妹,对于我,亦福亦难。我当然爱他,父母已逝,这个世界上除了女儿以外,他是我血脉相连,最亲的亲人了。但是回想过去的岁月,我往往忍不住的潸然泪下。那对他来说最艰难的20多年岁月,对我们,对他后面的这个家,也曾是那么煎熬的时光。20多年,他没有回国,甚至杳无音信,一对父母对儿子的挂念无从寄托,父亲早早地走了,走的时候没有哥哥的半点音讯。病弱的母亲,20年里最大的牵挂就是她最爱的儿子,但却一遍遍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以至于最后当儿子终于站在她的病榻前时,她已经平静得好像儿子昨天刚刚来过。很多人想从我嘴里听到我老哥的传奇,他的奋斗,他的成功,和 我们家的故事。我时常一笑而过,打住话题。因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不容易展开的话题。这几年,我多想云淡风轻地回看过去的岁月,用几句轻松潇洒的话去笑谈我们走过的那些日子。但是我发现我根本做不到。父母临走前期盼的眼神总在我眼前闪现,我无法轻描淡写地替他们表述那曾经揪心的感情,那曾经多少年得不到回应的牵挂和挚爱。所以,我还是决定把这篇文章发出来,即使我写完后根本就不忍去读它,因为每次读到后面,我就会泪流满面。一个自由的灵魂,只顾徜徉在自己痴迷的王国里,他的视线超越了人间烟火,那些在他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但是,生活始终都在。父母亲人,家长里短,千缠百绕的牵挂惦念。你不理他,他会缠你。既然不忍让卓越的才华被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平凡琐碎所牵绊,那么,帮他卸下身上所有的禁锢,放他飞翔,担当起本该他承担的一切。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们是一家人!——写给我自己的话我敢说,全世界也找不出与我和我哥哥同名的人。我出生在1966年。在那个红色的年代,父母往往给女孩子起名叫红,华,梅……,男孩子则往往叫兵,军,刚……,都带着那个时代的浓厚烙印。我和我哥哥的名字却大相径庭。哥哥叫张益唐,我叫张盈唐,字面和读音上非常相像的两个名字,都出自我那才华横溢的爸爸。爸爸姓张,妈妈姓唐,哥哥名字中的“益”与“一”谐音,寓意这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也暗含了父母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是家里第二个孩子,爸爸妈妈认为两个孩子足够了,“盈”寓意着满足。还有父母的朋友的诠释:“你这个名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你爸爸笑盈盈地看着你妈妈”,一句话把我家的生活日常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出身在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妈妈都在通信行业从事科研工作。哥哥比我大十一岁。我一直很不理解,父母生我哥哥的时候,还是二十五岁正当年,却为什么又在长长的十一年后,在当时已经算是高龄的三十六岁,生下我这个女儿。直到现在,我才后知后觉地感觉到,也许冥冥中父母早已料到,一个注定要为事业献身的儿子,是不能指望他在父母身边扇枕温衾的,所以他们要有一个女儿来承欢膝下。我的哥哥张益唐,从小就是个数学天才。为追求他心目中的数学之美,他默默耕耘三十年之久。在美国历经坎坷曲折,倾尽一生最好的年华,痴心不改。终于,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成功证明了弱版本的孪生素数猜想。其证明存在无穷多对素数相差都小于7000万的论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在2013 年的5月被世界最权威的数学杂志《数学年刊》接受,《数学年刊》审稿人高度评价说:“这项研究是第一流的,作者成功证明了一个关于素数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因此,我哥哥的成就被誉为“敲开了世纪数学猜想的大门”,“是中国人有史以来在数学领域对世界的最大贡献”。随之,大小奖项扑面而来。哥哥的研究成就,给了科学界一个巨大的惊喜。一个一直默默无闻,根本不被数学界知晓的普通教师,在沉寂多年后,突然取得了轰动世界的大成就,全球科学界震惊了,华人圈更震惊了。各种媒体,报道纷纷去探究他这么多年的生活历程。于是,少儿时代数学小天才的故事;北大校友对数学学霸的回忆;普渡求学期间的艰辛与倔强;找不到工作的几年在清贫中的坚定和坚守;一个普通数学老师的职业操守与教学生涯;朋友花园里的灵光闪现和豁然开朗;直到孪生素数猜想证明的诞生……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起了数学家坎坷的经历和曲折的人生,迎合了一切传奇所需要的元素。当2013年的5月,有亲戚把哥哥的新闻传到我耳中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在我的心里早已认定,我的哥哥,注定会为他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数学而倾其所有,穷其毕生。而我知道,从古到今,为数学献身者千千万万,但是真能登上数学顶峰的人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会奋斗终身却一无所获,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地度过一生。我和妈妈已经坦然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既然哥哥这么热爱数学,就让他沉醉其中吧,只要他身体健康,生活安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就放心了。其他的一切,在经历了这么多年揪心的期盼、等待和失落后,我们已经都不指望了。就像有一句话说的:你若安好,我便晴天。而当我从网上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哥哥的确取得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并非八卦消息的炒作夸大后,我不禁一夜失眠,止不住的泪如雨下。记得我当时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从没有期待过,因此当好消息不期而至时,我的第一反应却是迟钝。九泉之下的老爸,终该欣慰了吧!重病的妈妈,还有精神为此而骄傲吗?万里之外的老哥,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啊!即使是我,回首20多年的艰辛和隐忍,也止不住的潸然泪下!Congratulations, My dear brother! Congratulations, My family!”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因此我始终以为,每一个人的奋斗都不是孤单的。在你觉得最孤独无助,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的时候,其实还会有两双关心和关爱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你,那是你的爸爸,你的妈妈。无论他们在哪里。如今,一切都归于平静,宛如一曲清歌,如烟飘逝。我的哥哥,已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可以更加自如地徜徉在他热爱的数学天地。我们至亲至爱的爸爸妈妈,都已长眠在故乡苏州的凤凰山下。只有我,虽然一直不忍回视,不想落泪,但终究还是硬逼着自己,去回望那过去近三十年的思念与亲情。让一个女儿,告慰天堂里的爸爸妈妈,你们为世界贡献了一个值得骄傲的儿子,一切的惦念担心都有了答案,你们可以安心了;让一个妹妹,告诉哥哥,你有一个多么爱你的家,你今天的成功里,他们的牵挂和承受,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一位历经坎坷的数学家,背后一个普通的家,一双把对儿子的爱揉进生命中的父母。他们,共同谱出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清歌一曲。亲情与爱,是我要为哥哥传奇的人生故事中,增加的一抹色彩。一、 小时候,记忆中的家我说的小时候,一直从我有记忆起,到我高中毕业,我哥哥出国那年。——1985年。其实不算小了!因为那是我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虽然家里也遇到各种困难,坎坷,但是,那是大人的事情,与我这个最小的女儿无关。那时候我的脑子里,只负责存放我自己的各种幼稚而又浪漫的小女生心思,家里的大小事情,是不用我费心的。现在回首看看,那真是无忧无虑的小时候啊!印象中,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爸爸在操心。说我名字的另一个含义是:“爸爸笑盈盈地看着妈妈”,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它生动地再现了我家当时的生活场景。我的妈妈身体一直不好,除了喜欢做菜,包揽了家里主要的做饭任务之外,其他大小事情都是爸爸在照顾。而我的爸爸宽容,大度,幽默,细心,多才多艺,无所不能。他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大事小事,小到柴米油盐,阳台上的花,窗台上的灰尘;大到老妈的身体,哥哥的学业,我的功课,一切尽在他的操心之中。我的爸爸妈妈,也算得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了。他们都是建国以前入党的老党员,尤其我爸爸,还曾以年轻的19岁地下党员的身份,参加过解放上海保护电台的斗争。解放后,为了支持首都北京的建设,在上海邮电管理局工作的这对年轻人离开故乡亲朋,只身来到北京,投身到国家的邮电事业中。和当时大批年轻忠诚的布尔什维克一样,他们把祖国的建设看得高于一切,襁褓中的儿子被托付给上海的妈妈,两个好强的人废寝忘食地扑在工作上。当日常工作走上正轨时,一对年轻夫妻又不甘平庸,先后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学院。大学毕业后,爸爸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留在清华无线电系当了老师,妈妈回到邮电部工作。直到我出生那年,文化大革命来了。我们那个年轻而又美满幸福的家,和当时中国的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被席卷进文革的滚滚热浪中。爸爸因为解放前地下党的历史,理所当然地被认定为叛徒特务,和清华大学众多教授们一起,被发配到江西鲤鱼洲劳动改造,那是一个血吸虫病泛滥成灾,当地农民都望而却步的地方。不久,妈妈也接到通知到湖北干校下放。单枪匹马的妈妈很要强也很能干,先是把全家的家具打包送进了邮电部的仓库,上交了家门钥匙,然后一手抱着我,一手牵着哥哥登上了火车。先把我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后带着14岁的哥哥到了湖北干校,在那里哥哥度过了他本该黄金的中学时代。后来又独自回到北京当上了工人。而我一直寄居在上海外婆家直到74年随爸爸妈妈回京。最艰难的几年中,我们家四个人,分别生活在北京、上海、江西和湖北四个地方。可想当时父母身在农场干校,对我们这对小儿女的牵肠挂肚。74年回到北京,刚开始全家团聚的生活,但却好景不长,76年的一场唐山大地震又引起上海外婆的担心。一次次来信来电,把我和多病的妈妈召回上海。一年多以后我和妈妈才又回到北京,全家人终于安定了下来。文革后全家在北京团聚的几年是我们家最幸福的几年。爸爸妈妈和当时所有知识分子的想法一样,为了把文革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而拼命工作。哥哥在北京制锁厂当工人,把所有的业余时间花在了他钟爱的数学上。我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轻轻松松地上学,快快乐乐地享受着来自父母兄长的溺爱。1978年哥哥考上北京大学,离开家去学校住校时,我还在上小学。1985年哥哥离开北大到美国留学,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妈妈总说,咱们全家在一起的那几年是最幸福的几年,可惜时间太短了。我算了算,不到10年的幸福光阴。二、 哥哥印象在我从小的记忆中,哥哥和我,根本就不是同一代人。我小时候和哥哥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3岁那年,我被妈妈送到了上海外婆家。这之前虽然和哥哥在一起生活过一年,但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人生的第一个记忆还是从刚到上海那天的淅淅小雨开始的。上海的亲戚们告诉了我很多哥哥的童年往事。我外婆家是上海的一个工人大家庭。妈妈是老大,我还有两个舅舅,两个阿姨。最小的小阿姨比我哥也就大个五、六岁,所以哥哥的童年基本上是和我的小舅舅、小阿姨们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虽然长着一个智慧的大脑袋,但是在调皮淘气方面,哥哥绝对比不上那些上海小孩,而且他年龄还是小,所以基本上就是跟着大孩子屁股后面乱跑乱跳。这时候,我那外婆就会颠着小脚在后面使劲追,嘴里嚷着:宝宝,宝宝(哥哥的小名),别跟着他们乱跑,小心摔!你们几个孩子,不许欺负宝宝!然后一把搂过我哥哥,像老母鸡护犊子那样搂进怀里。时间长了,大家就说,外婆是我哥的“保护阳伞”。哥哥对外婆的感情也最深。妈妈去世后我们一起整理妈妈的遗物,他把外婆留下的一对耳环珍藏起来带回了美国。工人家庭没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哥哥强烈的求知欲。几个舅舅阿姨的学校读本,几本《十万个为什么》很快就被哥哥翻烂了,当大孩子们学习成绩不好时,哥哥还能煞有其事地给他们补课。很快,这些都满足不了哥哥探索知识的欲望,他很快盯上了大舅舅的一个好朋友,姚先生。姚先生是个数学老师,每次来我家做客,哥哥就缠着他问这问那,甚至不让他和舅舅聊天,小小的年纪就开始和他讨论起高等数学。大舅舅有个经典的段子,时不时拿出来调侃一番。叫做“舅舅大喜之日,外甥大哭一场”。讲的是在我大舅舅的婚礼上,按家里的习俗小孩子要单独坐一桌。但我这个倔强的哥哥一定要和姚先生坐在一起请教数学问题。大人不同意,他就在舅舅的婚礼上大哭了一场,生生搅乱了一场喜事。大一点的时候哥哥被接回北京,那时我们家住在清华园里。校园里满是满腹经纶的学者教授。哥哥如鱼得水,到处问大人问题。慢慢的这个奇怪的小孩子在清华园就有了点小名气。再后来,跟着妈妈到了湖北干校,他还是到处问问题,好在干校里的知识分子多,大家也都喜欢这个小小年纪脑子里却装满了高深知识的孩子。所以哥哥基本没有上过中学,而他的那些知识,都是自己自学来的。1974年回到北京后,妈妈被爸 爸在文革中的遭遇吓怕了,坚决不同意他再回清华大学当老师。因此,爸爸又调回了邮电部,和妈妈一起,在邮电部传输研究所工作。初回北京,父母单位分给我家的房子是分开的两个单间。我还小,所以和爸妈住在一间,哥哥住在单独的另外一间。年少的我,只记得哥哥的工作总是三班倒,剩下的时间也都窝在他那个小房间中捣鼓他的数学,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看到他。自然,大我十一岁的他,也是不屑与我这个小毛孩子多说话的。后来搬到传输所的后院宿舍,房间大了点,但还是分开在同一幢楼不同单元的两个单间。哥哥继续把下班后的所有时间献给他的数学,他喜欢他的小屋,安静不受干扰;他宝贝他的时间,除了吃饭时间外,最多也就是逗逗我们几个小孩子玩,一会儿就不见人影了。其实对哥哥的印象,更多的来自于妈妈。我一向知道,在家里爸爸更多喜欢我一些,而妈妈,就简直是太偏爱她的儿子了。在妈妈的口中,我总是那个贪玩,爱看电视,爱读小说,就是不努力学习的孩子,她总是要求我向哥哥学习。“你看你哥,从来不看电视。一心钻研学习。再看看你,总是坐不住,总想着出去玩。”这是我妈妈的老生常谈了。我不服气,谁也不可能整天像我哥哥那样学习啊!同时我也不在乎,只要有我爸爸喜欢我就行了。当然,哥哥对妈妈也一直很孝顺。有时候妈妈生病上医院,他会背着妈妈跑上跑下。记得我们家有几年住在复兴门的12层高楼,那时的电梯到晚上11:00就停运了,有几次回家晚没有赶上电梯,哥哥就一直背着妈妈爬了12层楼。印象最深的是哥哥报考大学。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哥哥的**考试成绩不够,没有上成理想的大学。1978年,又到了大学报考的时间。我这倔强的哥哥,却不愿报考北京大学的数学系了,他要直接报考另一所大学的数学系研究生。我妈妈的一贯思想是学习要循序渐进,扎实基础。记得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靠着小聪明学习成绩还不错,老师几次建议我跳级,都被妈妈果断地反对掉了。到了我哥哥这里,一个连中学都几乎没有上过的人,居然想直接跳过大学,读研究生,妈妈觉得这知识学的太不扎实了。反对是肯定的,难就难在妈妈和哥哥,骨子里都是很倔的人,两个人都不肯让步,终于大吵了起来,这是我记忆中家里爆发的第一次大吵。即便好脾气的爸爸在旁再三调解,也无济于事。问题的解决是妈妈拿出了杀手锏,她病了!从小,爸爸就用他的身体力行,告诉我和哥哥,妈妈身体不好,我们都要照顾她,让着她。这一次,妈妈可能真的是急火攻心,一下子倒在床上起不来了。嘴里喃喃着:“我被你气死了,我病了,我不行了,我得上医院了”。一看这架势,我们三个人都慌了。急急忙忙要扶妈妈去医院。然而妈妈又说:“不行,你不答应报北大,我就不去医院。”面对妈妈的病,倔强的哥哥终于败下阵来,答应了妈妈。于是,神奇般的,妈妈的病不治而愈。我有时候想,今天的北大,以有一位名叫张益唐的校友为荣。其实他们,还有我哥哥,都应该感谢我的妈妈,如果没有我妈妈对北大至始至终的敬仰和坚持,没有哥哥对妈妈的孝顺,很有可能,哥哥就与北大失之交臂了。一直以为我家是爸爸更喜欢我,妈妈更喜欢哥哥。直到去年,我在搬家的时候翻出了妈妈一直保存着的爸爸的日记。我读的时候很好奇,想知道在我的孩童时代,我的父母兄长们都在想什么做什么。结果我发现,其实爸爸对我的爱,只是一个大人对小孩子的爱,溺爱和娇宠。而爸爸对哥哥的爱其实更加深沉,那已经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交流和切磋,关注他的学业,关心他的发展,探讨他的未来。做过教师的爸爸,深知自己儿子的数学天赋,但是因为身处那个时代,20多岁的年轻人一心扑在事业和工作上,没有谁会像当今的父母一样去刻意地为孩子设计未来,还有不得不经历的各种**风雨,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倾注在儿子的学业上,但他是知道自己儿子的与众不同的。父亲含蓄,他把情感的表露,把与儿子的交流,把对儿子深切的期盼和在他成长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指点都写在了日记里,我读着爸爸遗留下来的日记,看着他写的或细腻周全或深思熟虑的文字,忍不住热泪盈眶。如果父亲地下有知,知道他的儿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登上了数学研究的顶峰,他该是多么的欣慰和自豪啊!而我,有时会懊恼,觉得哥哥和我的年纪差的太多了,没什么共同语言,我这个妹妹体会不到兄长的关怀。直到1984年我上高三的那年,才改变了这个印象。高三的运动会上我跳高把腿摔了,很严重,只能拄根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几步。正值高考前夕,上学成了负担。那时候哥哥研究生快毕业了,在家里住的时间多一些,于是担负起推着自行车送我上下学的任务,同时帮我复习数学。虽然每次他都会和妈妈吐槽这个妹妹太笨了,但他还是勉为其难地帮我一直复习到高考。那段时间,18岁的我,在懊恼自己受伤影响高考复习的同时,也还有点小确幸,有个哥哥的好处终于显现了。虽然孩童时的我对哥哥不太关心,但我还是知道哥哥的性格不像我们家人。我的爸爸妈妈,在单位里都是典型的好人缘。爸爸待人随和,幽默开朗,多才多艺,单位上上下下都喜欢和他交往,那时候,家里经常坐着三三两两找爸爸谈工作聊天的人。而我妈妈,就是典型的党员唐大姐了。本来就是研究室支部书记的她,热衷于关心单位同事的工作和生活。我呢,虽然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但还算聪明灵巧,朋友师长们的一致评价是,这姑娘情商挺高。而我哥哥的性格却是典型的清高自傲,“道不同不相为谋”。哥哥自有他的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聚在他那小屋里侃侃而谈,半天都不出来,那时候,会看出哥哥的兴奋。但是,对于他看不上的人,谈不到一起的话题,或是些家长里短的闲聊,他却一句话回应都没有,转身就走。毫不顾及所谓的礼仪礼貌。常常让爸妈在外人面前觉得尴尬。而这,确是一位数学大师的真性格。靠着这样不合世俗常规的秉性,我的哥哥才能一路坚持住他的梦想,不屑于物质世界的诱惑,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与寂寞,走到成功的今天。三、 爸爸,病中的坚强从小到大,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话。19岁时,他就是上海南翔电讯台唯一的一名地下党员,领导了保护电台迎接上海解放的斗争。因为地下党的经历,文革中他被当成叛徒特务,和清华大学的很多教授走资派一起,被送到江西鲤鱼洲那个血吸虫病高发区劳动改造了好几年,手上一直留有肝掌的红色斑块。但是文革一过,他就无怨无悔、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他是中国第一批研究移动通信的专家,是他们那代人把当时国外最先进的移动技术引进到中国,中国的移动通信事业蓬蓬勃勃发展至今,爸爸也算得奠基人之一了。后来中国移动通信大发展时期很多叱咤风云的技术精英,都曾是爸爸的下属或学生。工作上,我眼见周围的叔叔阿姨们对他的敬重和佩服,我知道爸爸以自己的学识和钻研奠定了在事业上的权威;生活中,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一切柴米油盐,大事小事,都是爸爸在张罗忙活。至今,我都无比羡慕我的妈妈,能有这样一个坚实的依靠。然后,他还写得一笔好字,舒展典雅的隶书像极了他沉静淡泊的性格。他喜爱中国的古代文学,唐诗宋词都造诣非浅,《稼轩长短句》和《白香词谱》两卷册子在他深受病痛折磨的日子里一直伴随在他的床头。他幽默诙谐,满腹经纶冒出一二,就会吸引住四邻老小。甚至,他还有闲暇时间和心情去为隔壁一个爱美的阿姨做条花裙子。我总在想,哥哥也算是我家的奇才了,但他的聪明和天赋,绝对应该来自爸爸的遗传。哥哥的成果出来后,很多人都很佩服他,一个埋头数字的数学家却对文学、音乐等有着如此深的造诣与喜爱,只有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们从小浸染在爸爸营造的氛围中。我们兄妹俩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把爸爸一手漂亮的隶书继承下来。多少年后,当我看到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中陈道明演的陆焉识,身上那种荣辱不惊的隐忍、巧手体贴的平和,却掩盖不住内心的满腹才华和铮铮傲骨,那眼神那气质让我立刻想起了我的爸爸。那样一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沉淀与从容。在全家人的心中,爸爸都是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支撑依靠。当爸爸突然病了,我才知道,家里的大树倒了;而我,必须马上长成那颗大树。一切的改变开始于 27年前的那个夏天。那时候,哥哥在美国留学已经5年了,而我,大学毕业不久,一门心思想和哥哥一样出国留学。那个夏天,报了一个业余的外语培训班,计划考托福。记得那天下课后还和同学一起跑到北师大旁边的蓟门烟树去疯玩,晚上回到家时已经半夜了,却见爸爸铁青着脸在家里坐着,见我回来,很生气地问我知不知道几点了,为什么这么晚回家,还记不记得明天一早要陪他上医院。我有点心虚,为自己的贪玩,为爸爸从来没有这么严厉地批评过我。也有点委屈,我觉得晚点回家并不影响第二天陪爸爸到医院看病啊,其实我根本就没把上医院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我的印象中,爸爸的身体超好,多少年也没个感冒发烧的,他怎么可能生病呢?但是第二天和爸爸一起到了肿瘤医院,找到已经联系好的一位专家,做了很多检查,我才懵懵懂懂地知道,爸爸的病很重。食管癌,必须马上手术。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病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这将给我亲爱的爸爸,给我们的家,和我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变化。当时才20来岁的我,心里对“癌症”这个词实在是没有什么概念。爸爸在医院里跑来跑去,做住院登记,和医生商量手术的时间。而我,只是傻傻地跟在后面,什么忙也帮不上。天翻地覆的改变是从三天后的手术开始的。那天的手术,因为妈妈一直身体不好,爸爸不让她到医院陪伴,所以是我和爸爸单位的同事一起在手术室外等候。早晨八点多推进手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