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从某城市天际线失业率选取323名青年人其失业率为21.7%全市人口失业率为18%在0.05的显著水平上

摘要城市低学历青年的失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己日      益成为公共管理和 社会治理中的热点之一。 同时, 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为包括就业在内的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本研究探索在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 以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社区内的低学历失业青年为例, 重点分析其社会网络资 源对失业认知、 职业期望和求职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 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在个体人力资本较低的同时, 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社会网 络规模小、 紧密度 高、 趋同性高, 在求职竞争中可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贫乏, 在先赋和后致资源方面 均处于弱势。 本文建议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 政府和社区对城市低学历失业 由 青年提供教育培训、 求职信息、 就业担保和补贴、 失业期生活保障等各方面支持, 以改善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缺乏状况,为其顺利就业提供一个相对平等机会。关键词:社会资本、 城市低学历青年、失业问题中图分类号: , . C1 3 5 Ah r C sa th ue O u T e .m I e o i u i t d ct 比a yuh h o r l e      P . t f s币c nleua du n ot te te 比 t y n ey e h a dc t o e mb I h e e u o o pt h P b oi aa n t s i P I s a b m oe h so 恤te ul sc tm u罗I n? y e s c n o f t s c i c y e Men h te比南i t d o oi cP a te叮 P ie au e v a wi h 叭 n u nsc l i lh gs y aa t o 恻 ds v o li w eP诫 frh 附e代 o m n 加c t P b m 恤 l i u e P m tUig o o te a h f a y i y r l s c d g nm I e . s e oe u n y O u u te 卜 叮 o 功 i cP a 比is d tk 卜 i u i leua yu卜恤 h te f c l i L s ty a .te .币c yd c 曰 ot o aa t U n .t tJ n ucm u i o y n P ir 七 u i a . x m lt a a z te 认 g o m n f g uD i P y t a t s dS a沙a s ne P o nl h a e y e油PCo sc l e o o n p . u 溉 。 a f oi n幻 r nu. I et 沙川o,o xe a o ad 曲 t a 即k y O ujbePC i n j t n thn g eai h e d s侧5 t tig u o ol bso e .l ut bh o n i v ‘T s y h 比a h 门 Pnt n a 】 U t s y wp彻 a a i‘ u a a o ml s i eoo i血 U, m 记 n o r P 9 cp a bt l h 】 a i l c lcn口c ts肚 i ad e P加 t o s s wf i o a a t vl a o i nt r h比 瑞 u o Pti ,h sc l e okT e f dr gc. etn t . pi恤 d vat e s w o t l i i o 肠9 u s 俪d nad g t u i o e aads i 溉 u℃, h ty u s, a d 皿 i s ts bt p哪 nlu oc l ore T i. d sge .b翻 o sc l a n l a . s u t oa 血 re ,oe et n cmm n sol p i sp o s vr u a e , i s g 几m n .d o ui hud 柳 d upr i ai s s C n sv y t e tn o Pt恤 l i l eeuao ,1 n j卜恤 恤 a ’ . p m 时 ga t ad c d gf d c i u n 限 t n. . g o f 咖n i , o l e U 口n n y o eu 恤 P m . sbi T 馏 sp o w u hl o 恤P e h P招 n l s n I et u s y h y O d . u pr o l e s t d pt v o r te e o a aw l” sc l p a o ti g p tu r i bm w h:碑h扮 l f r e l o i c il h 门u,h sP d e i aa t f s v o et t te a y i.op巾 u f j hn g po i o o uh . y t rb aK 叮w r: o认 cP a i u i t euae yuh u e P y et mb m o Sc I i 儿 smc ld ct o t, um l l n P l d a t n n ey d on cCls汤c 6 nCo e Cg 35 as ao d : l.. l., 引言当前,      青年失业以 及由 此而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已成为一个引起国际关注的 世界性经济社会难题。 在中国内地, 尽管这些年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国 有集体企业 下岗失业人员 ( 俗称 “ 5”问题) 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城市青年失业率 0 40 , 的攀升,青年失业也逐步引 起了社会重视 ( 俗称 “00 23”问题) ,并且在农村剩 余劳动力大量流向 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的背景下, 城市低学历青年的失业问 题尤为 突出,同时,由 起的社会排斥、 此引 下向就业、 违法犯罪等问题也日 益严重。 但 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引发的大规模下岗再就业问题 一直延续至今, 导致理论研究和政策制订更为关注下岗职工; 同时, 作为教育体 制改革的直接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 对比之下, 对低学 历青年失业的环境、 成因、 机制、 政策等各方面的研究均显得不足。 因此, 本研 究关注年龄在 1一 周岁、教育程度在高中及同等学历以下的城市低学历青年 8 2 5 失业者, 以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方法, 从社 会资本的角度探索城市低学历青年失业 ( 或未就业) 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并试图 从起点公平的 理论出发, 寻找出 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在为低学历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扶持方面的欠缺及改善方向。 第一章一、本研究的学术背景     导论在近代社会学科的研究中,      人们关注到这样一种自 然的事实: 人从一出生便 赋有不同的社会出身和自 然天赋, 这些差别人们不仅不能加以 选择, 而且这些差 别还对人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的调节乃至社会改革来消除社会出身方面的差别以达到一种事实上的平等, 已成为许多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此过程中 “ 义” ui) 概念 越多的 用作评价社 在 , 正 ( c 的 越来 j e t s 被 会制度的 一种道德标准。约翰, 罗尔斯 ( h Rws 在其著名的 《 o Jn 泊 l ) 正义论》中认为:人们 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 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 自 然察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无法自 我选择的。 因此, 正义原则要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 来 从全社会的角度处理这种出发点方面的不平等, 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 然方面的偶然任意因素对于人们生活前景的 影响。 此, 因 罗尔斯在他的 两个正 义原则中 提出: 对于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应该使其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 差别原则) ,并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 位向所有人开放 ( 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此来达到补偿原则的某种目 ,以 的,即 给那些出身和天赋较低的人以 某种补偿, 缩小以 致拉平他们与出身和天赋较高的人们在出发点方面的差距。科尔曼 ( l     ol ) ce a n 指出’ 每个自 , 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了三种资本: 一是由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 二是由物质性先天条件, 如土地、 货币等构成的物质 资本; 三是自 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 与此相呼应, 社会资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 题就是, 社会资本的不平等在何种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群体的社会 不平等。 社会学界对社会不平等的分析框架主要是从阶级分化、 结果不平等、 机 会不平等。 其中, 对机会平等或不平等的研究, 主要关注一个社会中个人的就学、 就业等是否机会均等, 或在多大程度上不平等。 在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求职过程 的研究中己 经发现, 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的使用增加了 进入理想职业的机会。 世界银行专家马丁? 哥德弗瑞 ( aiG d y 对拉美国 M r of ) t n r e 家不同 收入等级家庭青年 城市失 业率的研究表明 ,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对青年就业有显著影响, 2 家庭越贫困, 青年失业率越高, 最贫困家庭的青年失业率是最富裕家庭青年失业率的2一1 倍。在中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己 0 经受到长期关注,有学者推测, 通过 家庭和社会关系资源的使用, 可能在孩子找到好的工作单位方面提供一种有效的 帮助途径。 因此, 对于青年就业在机会平等或不平等方面的 研究, 尤其是对于人 力资本较低的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而言,就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二、研究对象      大量研究显示,      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口 群体, 虽然已 经达到法定年龄, 被 社会赋予了法律地位和成年人角色, 但他们在家庭、 事业和政治生活中通常又不 具备成年人的充分地位。在这样一个年龄上的 “ 过渡时期” ,青年通常面临着家庭、 学业、 就业、 展等各种各样的复杂问 联合国加0 年 1 月通过的《0 发 题。 4 2 20 5 年世界青 年报告 指出 面临 题有 “ 》 青年 的问 五个” “ 和 三组” , 之一就是 3 其中处于全球经济中的青年就业问题.1      、青年失业己 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自2 世纪 0      8 年代以来,青年失业一直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问题。 0 根据国际劳工 ( e献 n L比 o eI ) 20 年世界就 局 I 栩 i a rf , O 《 4 t n o l a c i L 0 业趋势》 提供的 报告 统计, 03 2 年全球大约有 80 万 1 岁至 2 岁的青年没有工作,比 1 年前增长 5 4 0了2 8 . 6 %,并且青年失业率从 19 年的 n7 上升到历史最高的 1 4 9 3 . % . 4 %,是成 人失业率的3 倍。 . 5 报告说明, 全球 巧岁至 2 岁的青年人仅占 1 岁至 6 岁劳 4 5 4 动力人口的 2%, 5 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 全球 1 亿失业总人数的约 4%。同 . 6 8 7 时, 全球青年就业趋势》 《 报告预测, 0 2巧年全球工作或寻求工作的青年人数将 比2 3 0 年增长7 %。 0 年5 0 举行的 青年就业与和谐社会国际论 . 5 在20 5 月2 日 “ 坛” 开幕式上,国际劳工组织就业事务代理执行主任简? 斯图尔德指出, 在过去的 十年中, 全球青年失业率一直在上升, 青年失业率比总体失业率高出两倍多, 在 全世界5 亿有工作的穷人当中,有 1 亿是青年,他们的收入甚至无法让自己 . 5 3 . 和家人的生活提高 1 到 美元一天的贫困线以 青年就业问 上, 题己 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由计划安置向市场竞争方式的转变,      大量国有企业内的隐性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 决定了新生劳动力就业和存量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 青年失业人数同 样不容乐观。根据 《 中国就业状况白皮书》(04 4 2 年 月) ) ( 统计数据, 03 2 年中 国的 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 4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8 万,比 20 年高出 . 3 达 0 0 1 76 1. %。在所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青年失业人数大约为 52 万,约占城镇 4. 7 登记失业人口总数的 7 %左右。同时,来自 《 0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资料则显 示,2 3 0 年,青年的估计调查失业率为 7 %,比总体的失业率高出 1 个百分 4 . 3 点。最新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目 巧岁至2 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史 , 前 9 毛 高于中国目前6 % . 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 。 1 4 各地区的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特点。 如 20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沈阳、南京、郑州、宜昌、齐齐哈尔等十个 0 3 城市进行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失业人员中,3 岁以下的青年所占比例高达 5 5 3 %, 且这一调查并不包括因各种原因而未进行失业登记的青年。 同时, 失业青年 不仅总量规模较大,而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如,深圳市常住人口中,3 岁以 0 下青年失业人员占 总失业人口的比重从 1 7 5. 9 年 3 %、 19 年的5一 % 7 9 8 5 上升 3 9 到 1 年的6. % 每年的增幅高于2%。 9 9 12 , 4 0 在上海,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调 查数据显示,1 8 9 年全市 2 岁以下的失业青年人数为 6 万人,2 1 5 . 1 9 0 则达到 12 . 0 万人,占总失业人口的33 而且青年失业人口的增长显著高于其他年龄 9 %, 段。 此外, 据统计, 十五”时期 (0 一 0 年) “ 20 0 1 5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达 到了16 万人, 30 专家估计未来 1 年中 1 岁以 5 6 上人口 仍将以 年均 5 万人的规 0 5 模增长,到 22 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 9 亿人。 0 0 . 4 值得注意的是, 在劳 动年龄人口 持续增长的同时, 在农村向 城市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中青年也是主要组 成部分, 除了目 流向城市的 1 前己 亿多农民工,尚 礴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 有3 转移。 中国 ’ 社会科学院发布的 《04 0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一 0 25 报告显 示,目 前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 20 万, 4 但每年新增的就业岗 位最多 90 0 万左右,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青年失业己日 益成为中国 社会的重要问题, 如果当前的青年失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随着新增劳 动人口的增加,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和难以处理。 2      、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 在一般人眼中,      青年往往精力充沛、富有朝气,代表着生机和活力,很少有 人把青年与弱者联系起来。 因此, 主流的舆论往往把青年失业归咎于就业观念不 正确、 心态浮躁、 实践经验不足等缺点。 但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青年尚处 于由 少年向成年的 过渡时期, 不仅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尤其是在心理上有待定 也即处 生 型, 于“ 理上成熟与 进入成 完全 人世界 的 个不明朗 期” 。 之间 一 时 ‘该阶段的青年负担着逐渐离开父母的庇护, 踏上社会寻求独立以及准备成家立业 等重大任务。 他们对人生充满着希望和憧憬、渴望就业和独立。同时,由于其人 格并未完全成熟, 具有不安、 冲动、矛盾、 求刺激特点, 对社会抱着怀疑和试探 的态度, 其就业也会显示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过渡性。 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是影响个人生活的最重要因素。 职业决定着个人的财富和收入, 声望和地位, 生活方 式甚至 人格结构, 业己 职 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基础7 因此, 。 对于青年本身而言,由于该时期最重要社会化任务之一就是职业适应,能否顺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青年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青年如果无法顺利就业,就极 能成为社 的 汰者而被甩出 有 会中 被淘 整个社会结构之外 , 整个社 . 成为 会中的弱势群体。 青年在从业初期便经历失业, 不仅意味着他们没有工作和工资收入, 无法建立家庭和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且会引起挫折感、产生自 我确认混乱,导致他们很难在社会交往中 证明自己 。大量的西方研究己 , 经发现失业容易引起 青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另外, 失业可能会永久损害青年的创造潜能, 从而错过 合适的就业机会。 如果青年长期失业, 不仅对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经济状况将产生巨大影响, 而且在失业期间形成的行为观念也会影响青年今后的发展。 不少研究 者发 现青年失业与社会问 题有着紧密联系, 高失业率容易引 起青年对社会的 逆反 情绪, 出现如犯罪、 吸毒、 毁坏公物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这种对社会 “ 。 安宁和个人财产的威胁往往又会反作用于大部分青年,并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 对于青年失业的原因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 而且要关注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 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使其处于弱势地位,因而也更容易陷于被社会排斥的 地位1 从劳动力供给 1 。方面来看, 青年人对于通过工作维持家庭的压力较低, 他们比其他年龄者更可能四处探寻, 直到发现合适的岗 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看, 位; 企业往往在青年身上投入的培训费用较低,因此解雇青年人的成本比成年者更低, 同时, 一旦面临经济不景气, 企业首 先会缩小或停止雇佣新工人, 一定程度也降低了 青年的就业机 会。 这些都使青年人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享受到与其他群体同 样的权利。 20      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 《 05年全国 中国首次 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 00 万上下,由于教 在2 育容量有限, 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 则在 1 万至 1 万之间。 于青 0 0 6 0 由年缺乏工作经验, 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青年就业问 题愈发突出, 表现为高于平均水平的失业率。 调查同时显示, %的 0 8 青年在 1 岁至 2 岁之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另有 1%的青年在 1 岁以前进 7 3 3 6 入劳动力市场。只有2 %的青年在2 岁以后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值得关注的是, 6 在 2 岁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中, 有一部分人首先要经历失业的过程,这 一比例约为 巧 而此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则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经历失 %: 业。参与调查的专家认为,这一原因主要是因为 2 岁以前的青年就业经验、就业渠 造成的 ’ 道少 。23      、低学历青年失业问 题尤为严峻 劳动力的竞争,      最根本的就是劳动力素质的竞争, 在当今劳动力分工越来越精细、 职业技能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 对缺乏文化和技能双重素质的低学历青年来说尤为不利。 研究表明,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转型国家, 青年的文化水平越 低,失业率越高1 相比 3 。 而言,目 现的高 前出 学历失业现象固 然与高等教育体制 改革相关, 但更多的在本质上还是自 愿失业,以等待 “ 好的” 工作, 具有暂时性 和过渡性’ 此, 礴 。因 对青年就业的关注应当 更多转向 身能力一时无法改 靠自 变困 境的低学历长期失业青年。《 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失业 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 (7 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 (0 3 %) 3 %)比重 最高, 两者合计占 三分之二强; 高中、 大专生的比 例均为 1% 大学生的比 3 , 例为 5 %。失业一年以 上的长期失业者占失业青年总数7%。在求职时,超过 6%的 2 0 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 但只有 1 3 %左右的人员在失业期间进行 了学习培训, 多数人只是呆在家里、 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务杂活。 相对于此次被调 查青年的文化程度构成, 实际上职业中等教育水平、 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青年的 失业率要高于各类文化程度青年的平均失业水平。 5 ’ 日      “ E T 益扩大的 N E 族” 问题就反映的城市低学历青年的就业困境及以 此带来的 庭 会问 所 的N E , “ oi u i , l noT i ” 家 和社 题。 谓 E T即 N n c o E o ir rn t E an m m d t P e ai g n(    不读书,没工作, 也不接受职业培训)的 “ 三无” 青年的 简称. 2 年,上 加0 海市有关部门曾 经请零点公司做过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本市 1 岁一2 岁之间的 6 5 失 失学青少 达60 名’ 种种分析 业、 年高 3 0 ‘ . 表明, 青年失 尤其是 低学历 业 城市 青年失业问题已 成为当前严峻的社会问 题之一,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三、研究目      标和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      青年失业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由于青年的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性 特点决定其在劳动力市场中 将处于弱势地位, 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同 样都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青年失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青年失业现象是经济结构调 整的必然结果之一, 青年失业问题可能长期伴随改革开放过程, 随着城乡二元劳 动力市场分割的逐步改变, 对于城市中处于弱势的低学历青年就业问题应当 给予 足够重视, 否则将引起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因此, 如何帮助低学历青年失业 者度过失业困境并 顺利就业应当成为当前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获取 研究的第一手数据, 本研究试以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社区为例, 探索社会资 本对城市低学历青年就业的影响过程及结果, 并为扶持青年就业政策的制订提出参考建议。本研究的具体目      标包括:( 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状况, ) 1 包括个人的职业技能、 父母的职业、 教育程度以 及家庭经济状况等; ) 2 ( 城市低 学历失业青年的就业经历以及职业期望; 3 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的社会交往规 ( ) 模、 社会网络资源以 及在此和家庭基础上所决定的社会资本状况; 4 城市低学 ( ) 历失业青年是否或如何获取和动员社会资本以寻求合适的就业机会: 5 除缺乏 ( ) 人力资源外,阻碍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不能平等获取就业机会的社会因素。第二章 概念、理论和方法 一、概念界定     (        一)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的概念 1      、关于青年的定义 15      8 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 国际青年年”方针中首次将青年定义为 1 佗 5 4 一 岁之间的人群。 此后, 大多数国际组织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 人口 普查部门都把这个定义作为青年的标准。 同时, 青年不单纯是一个人口 统计 实体, 它是由许多亚群体组成, 例如城市青年、乡村青年、 职业青年、 失业青年 等1 其中,有些亚 7 。 群体又是青 年中的弱势群体, 需要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本 文所研究的失业青年就是需要在就业领域得到特殊关注的群体。 2      、关于失业青年的界定 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 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失业是就业的对称, 即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 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根据这个失业定义, 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 条件: 1 有劳动能力;( 愿意就业: ) ( ) ) 2 3 ( 没有工作。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 把 1e 5 6 石 周岁的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 而我国则规定男性 1一 刃周岁、 6谈 女性1 5周 6 一5 岁为劳 动年龄人口 。 5 1 综合以 上定义, 本文所指的 失业青 年是年龄在1 一 4周岁之间,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工作或没有找到 斤2工作的人群。3      、关于城市和低学历的界定本文关于城市青年的定义是指具有居住地城镇户籍的人群,      作为分析样本的 失业青年则以上海市杨浦区为范围。按照杨浦区劳动部门的统计,截至 20 年 0 5底, 失业青年中高中( 区内 含职校、 专、 中 技校) 下学历的占 及以 总数的6. % 89 汽 5同时,根据该区团区委同期调查统计, 没有进一步就学和就业的社区青少年” “中高中 及以 下学历占9 8% 。 于大专以 . 0 3 2由 7 上学历在这部分群体中 不具备代表性且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将低学历的界线设定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二)社会资本及相关概念 1      、社会资本的定义 资本是 “      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 ,而社会资本则是 “ 期望在市场中 得到回 报的社会关系 投资” , 在考虑回 2 。 报或利润所处的 层次角度时, 存在两个 研究方向: 一个是从宏观的视角, 将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中的社会网络、 信任 和社会联系都作为构成这个群体或社会的社会资本,关注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 即群体如何投资和维持集体的社会资本并享用回报; 一个是从微观的视角将社会 资本定义为嵌入于个人的社会网络和个人所处社会结构之中的可调动的资源, 关 注个人对社会资本的使用, 即个人如何获取和动员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保 持所得或赢得回报。 同时, 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 行动者可以有效的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大小: 二是和他行动者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力所占 有的 ( 经济的、文化的、 象征的) 资本数量的多少2 2 。按 着这条基本思路, 本研究中主要测量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 并考察失业青年在获得就业信息和寻找合适岗位时动员的社会资本及社会资本对失业青年就业认知和就业意向的作用影响。 2      、社会网络的定义 在社会资本      研究中,经常会提到社会网 络的概念。 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 2 0 世纪初的英国人类学 研究, 作为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主要用于小群体内部关 系的研究, 并逐渐发展出一整套分析方法和技术。 并且, 其定义也从 “ 一群特定 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发展到超越个人之间关系、 , 包括社团行动者( 公 司、民 族甚至国 在内的社会网概念 3 本研究从微观实证的角度, 家) 2 。 在涉及社 会网 络的考察上,仍然限定于特定个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系统。 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定义      、 在心理学定义中,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oi 加而c tu, sco o c e s s 简称S s 是 t a E ) 指依据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职业地位与家庭经济收入等为衡量指标, 以反映一个家 社 庭 会阶层中 所处的 封 前 这一 地位 .目 , 概念已 广泛应 用于心 理学、 医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 用于衡量个体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 由于家庭是城市低学 历失业青年刚步入社会时所拥有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 因此本研究也将家庭社会 经济地位作为测量低学历失业青年社会资本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        三)人力资本的概念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定义,人力资本被视为代表着个人为获得在某种市场中         ( 如劳动力市场) 有用的某种技能和证书的投资, 体现在人的身上, 表现为人的知识、 技能、 经验等素质 , 2 。鉴于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以 及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积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研究将低学 历失业青年的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人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的综合, 以考察人力资本因素在失业青年求职方面的影响。 (        四)制度资本的概念 制度资本是与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认同相联系的资本,      反映了个体与现行制度和社会规则的密切程度, 在以往对当代中国的研究中一般用党员身份、 工作单位 质和当 位 性 前职 级别来衡 肠 对于 历失 量 , 低学 业青年而言, 变量 简 这一 可以化为其政治面貌所代表的社会组织身份。 二、理论选择 (      一)关于青年失业问 题的一般研究 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对于青年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      研究青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 分析青 年失业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从青年劳动力需求、 供给、 市场失灵等方面研究青年 失业的成因及对策,这一类研究都基于全球或国家地区,较为宏观。 如毕先萍比      较分析了国际劳工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关于青年失业 和成人失 业的有关数据后提出 : 7 2 从总量上看, 青年失业率普遍高于成人,劳动气 、.力市场中青年就业具有不稳定性, 其本质上是基于青年特性而出 现的 摩擦性失业 等过渡性问 而从结构上分析,因性别、种族、 题。 劳动能力、技能和教育水平、 家庭经济状况等差异及相关制度的限制, 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割, 青年失 业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 其中残疾人、 贫困家庭青年等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尤其值得关注。 海伦娜 (      芬兰) 和申东润 ( 韩国) 则以芬兰和韩国为例,重点指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教育政策与劳动力政策脱节的问 提出了政府应当加强对青年职业 题,训练 个人实践的 和 政策支 解决 年从学校向 持, 青 工作过渡的 2 难题 气另一类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出发,从失业青年成长的社会和家庭环     境、 社会资本投资及政策角度进行研究, 这一类研究一般都基于小区域的社会调查和定性分析,较为微观。 如方巍从发展性福利思想出发,      将青年失业的深层次原因归结为社会不协调发展的结果, 即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没有惠及所有人口, 特别是青年在就业市场 上处于弱势地位, 更容易引致社会排斥。 因此, 应当将社会政策的重点转向对青 年的 投资, 在社会政策内 容上为青年提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 积累渠澎 , 。 乔世东、吕      鹏则通过对城市低学历青年的深入访谈, 反映和总结出当前中国 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 个人职业经历、 社会交往等因素对 其职业期望和职业流动的影响3 范成杰则参照布劳一 0 。 邓肯地位获得模型,以 杭 州市为例, 分析了先赋性因素、自 致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对城市青年初始职业获得的影响, 并发现先赋性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青年的初始职业获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3 1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内对青年失业问题的研究中,      在总体上更为关注大学毕业生 这一高学历群体, 而不太重视庞大的 城市及农村青年低学历弱势群体。 同时,在分析青年失业的成因上,多偏重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矛盾等外在因素, 而对青年自 身资源等内在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在就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二) 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社会资本是一个 2 世纪 8 年代才逐渐兴起的概念,      0 0 在当前的研究中,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文化资本等一起, 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就业问题在内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理论、政策研究。 1      、社会资本概念的发展 社会资本 s 诫 p 作为社会科学一个综合概念,     ( c 叨 耐 ) o 最早出 现在詹姆斯 。 科尔曼 ( I5 . l ) 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一文中。 . 5 J 坦 5ce a T o l 《 a n 他尝试 在社会理论中引入一个与金融资本、 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当的“ 社会资本” 概 念, 用于修正传统社会学和经济学取向的理论缺陷。 他认为, 社会资本是无形的, 存在与人与人的关系中,是对个人的具体行动有用的任何社会结构特征和资源。 大多数社会资本具有公共利益的特征: 产生社会资本的参加者通常只能获得少数 利益, 在事实上导致人们向社会资本投资不足。 他区分了社会资本的三种类型, 即: 依赖于社会环境信用的责任和预期、 社会结构的信息流能力及附有制裁的准 则。 他指出, 社会资本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是: 家庭中的社会资本和社区中的社会资本 在下一代人力资本产生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3 2 。 关于社会资本最著名、      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最严格的定义是帕特南(u m Pt ) a n给出的。 帕特南把社会资本看作对社区生产能力有影响的人们之间所构成的一系 列横向联系。 这些联系包括 “ 公民约束网” 和社会准则。 在该定义中,社会资本的主 特征是 进了 要 它促 协会成员 利益的 与 3 相互 协调 合作 。 约 夫.? 格 茨 J pES l      蒂 里 ( s h . 论 z 则从 织理 观点出 提出 瑟 E斯 o e ti t ) 组 论的 发,了社会资本的四方面内容: 第一, 社会资本是一种达成的共识, 它在一定程度上 是产生凝聚力、 认知力和共同意志的社会纽带, 例如大学生们热衷和分享的网络 文化。 第二, 将社会资本看作关系网的集合, 可以 是社会学家过去经常称为人们 被社会化或者希望被社会化的 “ 社会组织” 。第三,社会资本是声誉的聚集和区 分声誉的途径, 个人投资于声誉是因为它减少了交易成本并有助于打破进入各种 生产和交易关系的障碍。 第四, 社会资本包括管理者通过他们的管理风格、 动机 和支配权、 工作实践、 雇佣决定、 争端解决机制和营销体系等发展起来的组织资本3 4 。 布迪厄 ( 世 i )     。 du 认为资本有三种形式: B e 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一种由 社会网络或群体的成员所拥有的资本形式。 它由社会义务或联 系组成,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其表现形式为网络的规模和资本的容量。 社会资本取决于个人联系的规模和这些联系中所含有的资本的数量。 同时, 社会 资本是一个确定群体的成员所共享的集体财产, 通过成员间的联系和重复交换而不断 持和强化 。 维 ”2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一般研究及对解释中国社会的意义 早期的学者们更多的将社会资本作为经济资本的一种形式或有效补充,      更多 的从群体层次和集体物品的角度进行研究。 然而, 把社会资本看作公共物品加以 研究时, 往往忽略了其产生的基础是个体互动, 从而导致了与社会团结、 社会整 合等概念的混同。 因此, 随后的研究把重点放在了个人对社会关系的投资和使用上。林南 ( a i 主张,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关系的财产,必须与集体财产和      L ) N n n 物品 ( 如文化、 规范、 信任) 分开, 社会资本既是集体物品又是个人物品。 他把 社会资本定义为: 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被动员的、 在目 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 源。 他认为, 资源可以 先赋 ( 通过继承或父母资源) 致, 或自 个人有两种类型的 资源可以获取和使用: 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是个体所拥有的资源, 可 以 通过继承、 投资或交换来获得, 对大部分个体而言个人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社 会资源 ( 或社会资本) ,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取的资源。由于社会联系的延 伸性和多样性, 个人可以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获取不同的社会资源。 因此, 对个人的潜在功用而言,社会资源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要超过个人资源。弗拉普 ( p 认为,      a) l F 社会资本是与自 我有强关系的他人提供的资源, 包括 三个要素:( 在个人的社会网中, 当要求帮忙时,准备或有义务帮助你”的 ) 1 “ 人的数量;( 这些人表示愿意帮忙的关系强度;( 这些人的资源. ) 2 ) 3 同时,伯特 B 、林南 (i 在对社会资本的运作研究中提出,在等级      (u ) t r L) n 制结构约束的社会中,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 络与社会关系中,对于个体而言, 他不仅可以使用嵌入在其所占 据的等级位置中的社会资源, 而且可以与其他个体 的位置资源进行同 ( 质 有相似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特征) 互动或异质互动, 维 以持和获得有价值的社会资本。 在此过程中, 获取和使用好的社会资本能导致更成功的行动, 而获取好的社会资本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1 在社会结构中的初始 ( ) 位置, 包括先赋位置 ( 父母的继承位置) 致位置 ( 我获得和占 来自 和自 自 据的社 会位置) 。初始位置越好,行动者越可能获取好的社会资本。( 在社会网络中 ) 2 自 我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 以交往频率、 强度、 亲密度、 义务和互惠等为特 征) 。关系越弱,自 我越可能获得异质性资源,越可能获取好的社会资本。( ) 3 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及强度。 个体在社会网络中, 位置越靠近本群体连接更高群 体的 “ 桥梁” 获取的 , 社会资本越好。 6 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资本理论对于中国社会, 尤其是处于当前转型期的中国 社会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 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伦理 社会, 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社会网络在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社 会支持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直重视人 际关系, 中国人都处在一个严密复杂的人世伦常的网络中, 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社会网络正如费孝通在 《 乡土中国》中所描 述的 “ 差序格局” 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 象水的波纹一般” : “ 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 愈推愈 去, 远也愈 推愈薄; 社会范围 根根 是一 私人联系 所构成的网 3 络7 ,这与社会资本理论所提出的社会网络模型十分接近。 其次,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 过程中, 由于国家行政权力分配社会资源方式弱化、 而市场交换关系配置资源机 制又没有完善,由此而出现一个制度 “ 真空” ,需要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 ( 即 社会资本) 来填补空白, 作为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 进行交换和寻求支持的基本 形式。第三,社会资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如约瑟夫.. E斯蒂 格里茨 ( s h . 论 2 就 o J p Es 恤 e t ) 认为,中国 过去2 多 在 0 年的改革中 所以 之取得巨大成功, 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破坏传统的社会资本, 从而为成功面向市 济 供 供 会 任的 础 。 时, 会资 对农 劳 流 信息 场经 提 提 社 信 基 3 同 社 本 村 动力 动的 8来源和支撑体系, 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完善、 职工再就业等方面也有显著影响。 下岗 总之, 社会资本理论为当前中国社会变迁、 社会关系和结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 野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3 社会资本理论在就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 ①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      美国的波茨教授 (o s 指出,现有的文献对社会资本的功能的关注主要      Pr) e t 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关注社会规则的执行: 2 关注家庭对子女的支持及内部 ( ) ( )的相互 支持; ) 3 ( 较多的 用来解释 被 就业、 职业选择等 。 9 3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表明了      它在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四方面作用:第一,促进信息的流动, 低交易成本。 降 在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中, 通过某些特殊的社 会关系, 使组织注意到一个未被发掘的可用的个人; 同时, 为个人提供以其他方式不易获得的有用机会和选择信息, 找到可以使用其并提供合适报酬的组织。 第二,处于关键位置的社会关系往往可以在组织雇佣个人的决定过程中施加影响。 第三, 个人的社会网 络和社会关系为组织确定个人的社会信用提供了依据。 第四, 社会关系可以强化身份感和认同 感,为个体提供了自 我价值认同和公共承认。 林南、韦格纳、巴比里 (a li 边燕杰等多名学者的在多个国家和地区      Bb) re 、 r 的实证研究表明, 个体交往者 ( 包括父母) 的地位对个体首次和当前职业地位获得 显 正向 响 斯普 格 sr e) 拉 ( ea、 拉 (叩 有 著的 影 。 林 斯( e r 、 pn g s 塔兹 尔 1 h ) 普 F ) 被 r 弗 I在对丹麦失业男性的研究中发现, 那些拥有好的社会资本的人, 特别是通过弱关系获取社会资本的 更可能在失业一年内 人, 找到工作。 好的社会资本提高了失业 者对工作机会的乐观估计,这反过来又提高了 其找工作的强度,从而导向更多、 更好的工作。 而且, 劳动力市场约束越多, 拥有较多资本的失业者找工作的强度 越大。 失业一年后, 那些在强关系 ( 亲属) 拥有好的社会资本的人, 中 往往在一 到三年内有机会就业 。 0 4 边燕杰在对中国的就业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中国社会作为一个伦 理本位的社会, 其社会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情交换关系, 在获得有用信息方面, 人们更可能运用强关系而不是弱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 1 4 简而言之,      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作用可以 概括为: 1 扩展信息渠道, ( ) 创造更 多的就业机会: 2 提供可靠的经济后援,降低失业风险; ) ( ) 3 ( 减少工作搜寻成本,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②社会资本与职业地位获得的关系      关于社会资本与职业地位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布劳与邓肯 ( 如 &      B D na)的地位获得模型研究,它主要考察和比 uc n 较了先赋性因素 ( 家庭背景等) 和自 致性因素 ( 教育、 个人能力、 进取心等) 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所产生的影 响, 结论是, 即使考虑到先赋因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自 致因素仍然是解释个体最后所获得职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 2 4 唐纳德.      特赖曼 ( nlT u ) o D adr n 在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地位获得过程后 e a提出, 在工业化程度低的社会, 职业分化程度不高, 父子的职业知识、 技能、 机 会的传递比较容易, 职业地位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背景; 而在工业化程度 高的社会,职业分化程度也高,父子的职业知识、技能、机会的传递比较困难, 求职者往往需要一定的教育水平和前期职业培训才能获得较多的机会, 谋求一份 称心的工作。 因此, 工业化程度高的社会将打破父子职业地位的继承关系, 代之而起的 教育为 介的 是以 中 职业地 位获得模式 3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代中国      当 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 2 1 20 年对中国 在 0 一0 2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进行全国性的实证研究上, 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已 经分化为 十大阶层,即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 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为状 况为标准,把整个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经济地位 ( 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 中下层、底层) 和十个社会阶层 (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私营 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业 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研 究者在对中国 5 多年来社会变迁的比较后发现, 近0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不仅个人的流动机会、 特别是上升流动机会增多, 而且决定个人流动的因素也明 显表现出由先赋性转向后致性的趋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各种职业群体和 社会阶层代际、 流动的分析反映出: 代内 在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阶层中, 代际继 承性明 显增强, 流动明显减少, 代内 表现出多进少出的趋势; 而处于经济社会位 置较低阶层的子女, 要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增高, 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 强化。 同时, 另一个与之前研究不同的发现是: 中国社会流动的先赋性因素远比 西方工业社会复杂, 它不仅包含西方研究者经常测量的上一代的职业地位和教育 程度等因素, 而且还包括特定的政策制度安排所赋予上一代的制度资源, 如父亲单位、 家庭出身等 。 4 关于社会流动和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社会位置和社会网络     的宏观视角,但是,它更多关注个体初始或现有地位的获得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而不考察社会网络本身属性 ( 络规模、紧密度、向心性、桥梁位置等) 如网 ,同 时, 也未关注个体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 如何动员和使用社会交往者以获取有 效支持的过程。 ③关于青年就业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      根据现有文献,      国内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青年就业问 题大多集中在大学生 就业领域, 所研究的角度包括社会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多个社会资本的衡 量因素。北京师范大学 “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于 20 年的研究显 我国 0 2 示, 在工作落实的重要原因中, 社会关系排在第二位。 云南教科院关于涉及家庭 背景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研究显示, 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层次越高的家庭, 就 业的概率越高。郑洁 2 4 ) ( 0 年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显示, 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决策, 而是整个家庭 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作出的集体决策,同时,社会资本动用 “ 关系网络气 网罗各方资源,收集和筛选各种信息,既能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工作搜寻成本,也影 毕 的 值 和 取向 。 大学 姜 则以 校 20 20 响 业生 价 判断 就业 朽 扬州 的 继红 本 0 一 3 0o届毕业生为样本,就社会资本与 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社会资本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帮助获得信息、 协助推荐就业、 影响就业观念和期望等作用; 并发现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 互为 补充, 人力资本对本科以上毕业生的就业作用更大, 而人力资本存量在大学本科学历以 下的, 社会资 积累 业的 大于 本 对就 贡献 人力资 4 本 。 6这些研究的局限在于:第一,      研究对象群体是人力资本较高的大学毕业生, 而不涉及普遍的青年就业问题, 尤其是人力资本较低的低学历失业青年; 第二, 在社会资本的研究角度上, 多采取父母职业层次、 父母教育水平、 家庭收入等家 庭社会经济因素, 而忽略了社会关系网络因素, 如家庭和自身的亲戚、 朋友、同 事、 邻居等网络成员对求职过程的帮助和影响; 第三, 对研究群体的社会资本缺乏定量的测量。综上所述,      可见社会资本理论在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分析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对中国这一具有伦理传统的社会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鉴于目前国内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城市低学历青年失业问题进行的研究还比较 少, 因此, 本研究尝试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这一问题 进行一些分析和解释。三、研究架构和方法     (        一)研究架构及研究假设 社会资本主要指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的资源。测量获取社会资本的方法有两     种:定名法和定位法。 定名法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广泛使用,      通常的方法是提问一个或几个关于被访者在某种角色关系 ( 如邻里、工作) 、内容领域 ( 如工作事务、家庭杂务) 或亲密关系中的交往者的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 可以确定被访者所提到的所有交往者 的名单, 被访者与交往者之间关系以及交往者的特征, 从而反映被访者的交往资源异质性和特征。 但定名法所测量的社会资本往往受到被访者的角色关系及所提到人数的影响,反映出的数据多为强关系。定位法则使用社会中特征显著的结构位置,      如职业、 权威、 工作单位、 部门 等作为指标, 要求被访者指出每一位置是否有交往者以 及与其的关系。 定位法测量的 是内 或角 领域, 不 容 色 而是结 性等级制 构 位置的 接触。 7 4 本      研究从微观层次的 抽样调查入手, 在研究设计中, 尝试综合定名法和定位法的测量方法要素, 既测量对象的社会网络规模及交往者特征, 又测量对象群体 的社会结构位置,从整体上建构出城市低学历青年个体和整体的社会资本概况。并在此基础上, 测量和分析比 较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在获取和动员社会资本方面 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其就业与失业的影响。同时,由于以往的研究表明, 人 力资本及特定条件下的制度资本在解释职业地位的获得机制中, 与社会资本同样 重要, 因此, 本研究也关注失业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 制度资本的相互关系及各自 作用。 综合理论综述及上述研究架构,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为: 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的社会资本 ( 包括网络资本和位置资源) 将影响其求职意愿 ( 包括是否就业、 职 位类型、薪资水平等) 、求职渠道及总体成功率,并且这一影响与失业青年的人 力资本 ( 由学历水平与职业技能水平衡量) 、制度资本 ( 是否党团员)在其求职 过程中的影响同样重要。具体假设可表述为: 1      、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亲缘比例 ( 强关系)和趋同性越低、交往频度越高,越倾向于通过社会关系求职。 2      、城市低学历失业青年主要由 家庭背景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决定其所处的社会位置,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 对职业的期望也越高, 提高人力资本的愿望也越高。3      、人力资本、制度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处于弱势的低学历失业青年, 就业信 心相对不足,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假设是基于一个简化的模型, ( 失业青年都 即: 1 ) 具有健全的劳动能力和积极的就业愿望, 造成其失业或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 于客观条件而非主观愿望; ) 2 ( 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 对于失业青年来说职位信息是不及时和不充分的,并且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信息了解也是不充分的,但市场不存在政策的分割,所有政策影响对失业青年都是一致的。( 研究方法        二) 1 抽样方法      、 本研究主要以      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 低学历失业青年为调查分析对象。 在江浦路街道对20 年3 0 6 月处于失业无业状态的1一3 周岁全部人员进行调查 6 5 的基础上,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采取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获取分析数据。 具体方法为: 在江浦路街道调查的全部 1 3 周岁失业无业人员 6 一 5 数据库,按照 1一 周岁之间、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条件在街道 2 个居 6 5 2 委会社区中随机抽取,并由访问 人员入户调查被访者。 2      、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参照一般使用的定名法和定位法测量社会资本的方法设计调查      问卷,并根据低学历失业青年的特点了解其求职情况,以进行相关分析。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 背景变量 ( 题至第6 :包括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        第 1 ) 1 题)政治面貌、 文化程度、 职业技能状况。 主要了 解三方面的情况: 一是被访者是否 属于研究对象及群体分类: 二是被访者的制度资本情况以政治面貌这一调查项获 得; 三是被访者的 人力资本, 主要体现在学历和职业技能状况二个调查项中, 按 研究对象的界定, 学历选项限定在高中及以下, 职业技能按目前国家的一般分类设置选项。2 ()求职变量 ( 题至第 1 题)        第7 5 :包括失业状况、求职意向、对求职的 认知等。其中,第8 、1 题主要根据社会资本的动员模型,大致了 ( 、9 4 解 相比 之后表格题的逐个填写) 失业青年在找工作过程中是否使用社会交往者及其提供 的资 以 源, 便测量这一动员的强度与失业青年社会网络资 源的关系。 1 及 第1 1 一 3 巧 题,是为了了解失业青年对失业根源、求职状况及职位要求的主观认知,作 为应变量与狈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检验假设命题能否 绽 以成立。3 社会资本变量 ( 1 题至第2 题)对低学历失业青年的 ()      第6 2 : 社会资 本测量主要参照一般文献中的问卷设计,分为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 1一2 题,旨在测量失业青年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      6 0 母的受教育程度、 职业等级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指标。 对于失业青年而言, 在没有职业经历或经历还比 较简单的情况下, 其所拥有和动员的社会资源主要还是来自 于家庭, 家庭尤其是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是决定失业青年在社会网络中初始 位置的 重要因素 ( 然, 当 也会受自 身教育程度等自 致因素影响, 在本研究的低学 历群体中已被简化) 。这部分获得的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反映低学历失业青年群体 的家庭在社会结构中 所处的位置, 并且可以 作为自 变量与描述就业问题的因变量 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先赋因素和自 致因素对低学历失业青年就业的影响大小。 第二部分为2 2 其中2 题为表格题,旨      1一 题, 2 在测量失业青年在家庭之外获得和动员的社会网络资源。 这部分问题的设计主要参照文献中的定名法和定位法及社会网络的 研究办法。 1 其中, ( ) 请被访者列举来往较多的亲戚朋友来自 于“ 定名法”的调查方法,以获得社会网络成员的提名。根据阮丹青等人的调查,中国 城市家庭网的规 模一般在乐 户左右, 7 城市居民的核心讨论网的 平均规模为 . 6 人, 3 其中亲属2 人,非亲属3 人4 . 5 4 . 5 8 5 。因此, 为使分析的规模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 且数据相对集中,问卷表格中对网 络成员的 提名一般限定在 1 人以内, 0 并要求被访者按与 交往人的密切程度排序填写。 与一般定名法调查不同的是, 由 于表格的限制, 被访者可能不会列举所有交往者情况, 一些来往不多的弱关系或是对其以往求职没有任何帮助的社会关系会被忽略, 这对下一步分析来说, 将进一步缩小规模, 去除干扰因素, 当然, 也可能忽略了被访者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 潜在有用资源。 ) 2 ( 对于定位法的因素考虑, 主要体现在要求被访者填写交往人 的职业身份、 文化程度、 家庭经济状况等, 以反映被访者与社会中各个层次结构 位置是否有交往、 及交往的关系如何。 以 限于调查的规模和资源限制, 本研究未 采取一般定位法的调查方式,即:由调查人员向被访者出示一张职业计量表, 要 求回答者指出每一位置上是否有交往者, 以此测算群体对结构性位置的接触。 与 此相比, 本研究会丢失一些弱关系的位置接触信息, 不能全面反映被访者的全部 可能性接触。 ) 3 ( 在问卷中, 对于网络关系强度的测量是通过关系类型、 交往频 度与 地理空间 三个变量来反映的。 距离 第一, 在各种类型的关系中,一般而言,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 旁系血亲的感情和亲密程度是较强的,一般亲戚朋友次之, 非亲戚关系 ( 同学、同事、 邻居等) 较弱, 为简化处理, 本研究中将亲戚关系定 为强关系, 非亲戚关系定为弱关系。 第二, 见面的频度也是区分强弱关系的一个 重要指标, 问卷中将频度由高到低分为6 其中前三项每月见面一次及更多的 类, 定为强关系,后三项每年见面一次及更少的定为弱关系。第三,在城市社会中, 地理空间距离主要通过见面的时间成本来约束交往者的互动频度和交往强度。 在 问卷中以交通时间来测量这一约束指标,其中车程一小时以下可视为约束较小, 一小时以上则约束较大。 4 对于交往者是否倾向于动员社会资源及动员何种资 ( ) 源, 则通过介绍求职信息的二个选项来反映,同时, 这也使以上对社会资本的测 量最终能反映在求职这一行为目的中。 3      、计算分析方法第一步,      调查问 卷回收并审核排除无效样本后, 使用E 1 撰 软件进行输入汇总,得到原始数据。 第二步,      对每一选项的汇总值进行分类整理, 进行百分比结构、 平均值等基 本计算,得到基本背景变量。 第三步,      对相关选项进行对比、 交叉、 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新的变量, 包括: 交往人亲缘比 例、网络趋同 性指标 ( 文化程度、 家庭经济状况) 、 可接触的 最高职业、 最高文化程度、 经济状况最好家庭及综合性的个人资本、 家庭资本、社会资本变量。 第四步,筛选可量化、有意义的变量,确定变量性质 ( 变量或因变量)      自 , 拟定赋值表,进行赋值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可进行回归分析的变量表。 第五步,      使用S S A 系统软件对各自 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直线方程的回归分析,以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第六步,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和本研究角度,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     第三章 数据与结论一、调查样本产生地概况及调查情况     本研究的进行实证分析的样本来自      于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社区。 杨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      国有大中型企业聚集, 曾经是上海传 统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诸如纺织、冶炼、仪表电器等许多行业结构调整, 许多产品科技含量低、 竞争力较差的企业被兼并、 重组或破产, 区内工厂单位数 从 1 年的7 个减少到20 年的6 个,出 9 0 9 1 6 0 2 1 现大量的 职工和失业人员。 下岗 同时,区内企业职工人数也从 1 年的4. 万人减少到了2 0 9 0 9 5 9 0 年的 1. 万 37 7 人, 不少文化较低、 技能较差、 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下岗失业。 据区劳动保障部 门统计, 0 年底, 至20 5 全区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9 人、 63 无业人员150 06 3 人、 企业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人员 3 2 人。 0 68 在这一背景下, 杨浦区低学历青 年失业问 题也较为突出, 动部门 据劳 统计, 现有1一 岁的无业青年241 6 2 5 9 人, 占 无业人数的2. %。 78 8 其中,高中及以 下学历的加2 人,占6. %。 9 89 5 此外, 根据杨浦区共青团委 2 5 0 年底对全区未就业青年的调查数据,杨浦区失业青年 表现出以下三个群体特征:一是特殊家庭多,在失业青年中,生活困难的占 85 1. %,父母离异、单亲和父母有劣迹行为的占 巧. 8 %:二是学历层次低和技能 水平低, 失业青年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 高中 ( 05 %, 职校、中专、 技校) 占3. 大专以 58 %, 上占3 %,同时, . 7 无任何职业技能的失业青年占到 6. 72 %,有一定技能 ( 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占3. 三是行为偏差发生率较高, 28 %; 失业青年 中,有罪错倾向的占 4 %,受过法律处罚的 ( . 1 包括治安处罚、劳动教养、刑事 处罚)占 1. 5 %。因此,研究杨浦区的低学历青年失业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江浦路街道是杨浦区 1 个街道、镇之一,地处杨浦区中部,辖区面积 2      2 . 9 3 平方公里,下属2 个居委会社区中新建小区和老式旧里里参半。 06 5 20 年初,街 道内 共有2 万户, 7 . 户籍人口7 万人。 4 . 据街道办事处劳动部门20 年 3 0 6 月底调 查统计, 街道辖区内共有 1一2 岁青年失业无业人员 12 人,其中高中及以 6 5 04 下学历的为 64 1 人,占6%;无劳动经历的3 人,占3. 0 4 36 %,具有城市失业青年的典型群体。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 1 份,回收问卷1 份,问      卷 2 0 7 0 卷回收率为82 9 %; 其中有效问卷为%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 0 按照前述的计算方法进行处理 分析,主要得出失业青年的个人背景特征 ( 个人资本) 、家庭社会经济状况 ( 家 庭资本) 、社会网络状况 ( 社会资本) 三部分基本状况及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二、失业青年的个人背景特征      这部分数据主要包括被访失业青年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      政治面貌、 文化程度、 职业技能、 失业次数、 求职次数等客观状况及求职意向、 对求职的认知等主观认知情况。1      、个人基本情况从表一和表二的分析来看,      可以归纳出低学历失业青年的几方面个体特征: 首先,     岁以上的失业青年占主体。样本中无 1 1 岁年龄段个体,1一 0 2 - 67 81 9岁的 仅占5 %,而2一 岁的占 9. %,占 . 1 2 0 5 2 到 47 9 绝对多数。 一方面, 对照杨浦 区团委同 期对社区无业青少年的统计情况 (6 8 周岁占 巧. l 一1 7 %,1一 5 乡 2 周岁 占8 3 ,这一年龄分布大体符合总体特征, 岁以上年龄段比例偏高可能由 . 4 %) 0 2 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限定为有就业愿望、 积极求职的失业青年, 而社区无业青少 年中还存在 1 5 . 4 %的自 愿失业率.另一方面,年龄段的分布也与教育程度相符,调查样本的总体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n. 年,接近高三毕业,考虑到目前上海实 9 5行高中以下毕业生就业预备制培训政策, 培训期限一般为 1 年, 一 2 大多数青年进 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应当在2 岁左右。 0表一:被访者年龄分布 182-19一 飞20 一8-加 -21 -2 -23 -24 一25合计13 -13 -7 -18 -18 -2 -%31 一3 1 .4 351 .4 35 72    一9 1 一5 87 1 一5 87 2 .2 29 1 0砚 0 犯其次,失业青年中男性和未婚群体占主体。样本中,男性占 65      2 %,女性 占3 5 . 7 %,与前述杨浦区团委的调查数据相比 ( 较 男性占6%,女性占3%) 6 4 , 基本符合。同时,极大部分 (1 %)失业青年未婚,从青年的特点而言,这也 9. 7是处于向成年过渡期的未成熟特征之一。 第三,失业青年的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处于中等水平。调查以文化程度和     职业技能状况测量了失业青年的 人力资本, 而以政治面貌测量其制度资本。 如表 二的调查数据所示, 低学历失业青年大多数为相当高中学历 ( . ,初中仅 6 %) 85 占1. 无小学毕业者, 35 %, 这一比 例整体优于杨浦区无业青少年的文化程度 ( 初 中及以下占6. 05 %,高中占3. 58 %,大专以上占3 %) 一 。同时,比较上海市从业 7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10 年 (5 岁) , . 0 5 2一 4 6 9 4 失业青年的 平均受教育年限 ( . n5 9 年) 略高。 从职业技能状况来看, 失业青年具有初级以 上职业技能水平的占6. 05 %, 未参加过培训的占 三分之一, 整体技能水平高于杨浦区失业人员的技能状况 ( . 无技能) ,   % 89 ” 也高于上述社区无业青少年的 职业技能状况 ( 无技能的占 72 6. 有一定技能的占3 8 。 %, . 2 %) 从政治面貌所反映出的失业青年所拥有的组织 制度资源来看,失业青年中无政党成员 ( 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但接近 一半的人 (6 %) 4. 9 为共青团员, 这一比例高于杨浦区青少年中的团员比 (8 例 2. 5 %)虽然有关调查显示, 。 团组织目 前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力减弱, 但还是有 1. 75 %的青少年希望通过团 组织帮助找工作, . 3 %的人希望通过团组织的得到培训 29 , 因 团 1 此, 组织资 在青年就业中 , 源 仍然发 挥着一定的 用, 作 失业青 拥有团 年在组织的制度资本方面并非处于劣势。表二、被访者基本背景特征项目性别婚姻状况变量类型 自变量   自变量类别男 女赋值, 二 0人数 印 368 8百分比6. 25 3. 75均值已婚未婚83 .,17 政治面貌自变量群众} , 且 内 ‘ 1 }n5l 450 05. 31 6 9 4 . 00共青团员 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文化程 度只自 变量小学 以 F6 9 120 13 幻00 . 00 一 1. 35初中     职业技能状况8 65 高中      1 .9 15 平均受教育年限 2 21 . 自 变量 高级 23 40 2. 中级                              3 门 J 3一 44 初级                              Z 6 62 . 参加过培训                          32 ‘. 1 3 33 未参加过培训                       2      、有关失业及求职情况 表三一表五主要反映了被访者的失业和近期求职情况,以及本人对失业原     因、求职难度、求职意向等方面的主观认知。 首先,      从客观因素分析, 被访者中四 分之三(5 %) 7. 1 失业次数在2 下, 次以 总体失业平均数为 1 次。 . 9 8 而最近一次失业后,被访者通过他人 ( 包括父母、 亲戚、 朋友等) 帮助, 平均介绍工作 1 次, . 8 6 其中 介绍 1 上的占6. 次以 77 %; 同时,被访者自己 直接根据各类招聘信息求职平均达到 2 3次,其中求职 2次 7 .以上的占 4 9 . 7 %,以上两者合计,平均求职次数达到了 4 次。这一方面反映 . 1 4 出失业青年的求职愿望迫切、 积极性较高: 另一方面可见, 失业青年的平均求职 次数大大高于就业失业次数,反映出青年摩擦性失业的典型特征。表三、被访者求职情况项目失业次数 他人介绍工作次数 求职次数变量类型 因变量赋值人次, 1 ‘. .. , ‘采用被访者填写值 采用破访者填写值 采用被访者填写值81 61 62均值18 .916 .8 27 3表四、失业及求职详细分类他人介绍失业次数0 . 1 2 凡 」人数 7 47 18 16百分 比73 .工作次数n U , . 1 , 山 月 」人数31 24 23 6 23百分比 ! 求职次数33 22 一 50人数23 27 19 10百分比40 2.2 . 8190 4. 1一 881一 674 1 3 2 12 刀 6 31. 981 04 4    5   压 , 1 , .1 , 1 J.J ,4 ‘. t ‘es l l.2 .0 …04 5 10J 凡 曰了7 1 }幽. 且.3 …l.14 , 。j 门 ‘. }j52 一 31 .卫6    7    l    620 箭, 1.. 』10 n 巧 20 30 甜96 1 2 1 1 310    . 31 .10    . 10    .9 61 . 00合计9 61 . 0 021 一10    . 1〕 月)0 月其次,从失业青年的主观认知分析。在对失业原因的认知上,接近四分之      三 ( . 的被访者将目 4 %) 79 前失业归因于个人人力资本缺乏因素 ( 其中, 认为学历较低占2%、 6 没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占2. 缺乏工作经验能力占2 %) 只 29 %、 6 ;有 2. 51 %的被访者将失业归咎于家里没有帮助找工作的社会关系 ( . 、用 n5 %) 人单位对失业青年有偏见 (3 、 7 %) 政府对青年就业的政策支持不够 (. 等 63 %) 外部因素。在对求职难度的估计上,%. 9 %的失业青年认为找工作有一定难度, 37 9. %的失业青年认为自己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一段或更长时间。 上述数据 表明,绝大多数失业青年对目 前的失业状况有一个比 较客观谨慎的评估。同时, 从被访者的求职意向 来看,选择单位第一位优先考虑的因素为工作稳定 (2 6. 5 %) 其次是能发挥专长 (1 %) 而工资高、 , 2. , 9 工作体面、离家近等都被作为次 要考虑的因素。在找工作意向方面,将近一半 (3 %)的失业青年选择市场就 4. 8 业, 2. 有2 9 %的失业青年选择读书培训, 加上选择自 主创业者, 三者合计达 7. 1 %; 而选择亲友帮助和政府安置的仅占 1 7 . 6 %和 7 %,这一结果与被访者对失业原 . 3 因的认知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在期望收入方面, 失业青年平均期望月收入为 10 61元,其中绝大多数 (0 %)期望月收入在 1(一 0 元之间。根据上海市劳动 8. 2 0 2 ) X0 保障局的抽样调查,上海市 20 年应届毕业生月工资中位数为 21 元,其中 0 5 0 41 10 元占4 呀3比 可 失 青 对 业 入的 望 体 为 性。 0- 0 5 。 较 见, 业 年 职 收 期 总 较 理 2 5 .表五、被访者对求职的主观认知项目            变量类型类别赋值人数自认失业原因未定义学历低 无技能 无经验 无关系 单位偏见25 2 25 1 7 6白分比60 2.2 一 29均值60 2. 1。 1573 .政策不足找工作难度因变 量很难 比较难4524 3463 一 2. 503- 5 4 有点难 不难 很容易0 3书」. 6 53一 1认为多久能找到工作因变量6 6一 88 需一段时间                                 21 『弓 2 9 1 需很长时间                              3 4 也许永远不可能                                  31 一 工作体面 工资较高 能发挥专长 工作稳定 离家近    市场就业    亲友帮助    自己创业   l 2 21 .很快6选择单 位优先考虑的因素 未定义21 60 2 42 16 9 2 7, 1 215 1 2. 1925 6.21 . 4. 38 1 7 . 69 4 .找1作意向未定义读书培训    政府安置    期望工作收入因变量10    以下 01 0 一2 0 0 0内2. 96 7J 47363 一1 010“ 6 一 42 0 一3 以) 00 010 302 8.1. 0431    .3 0 以上 0三、失业青年的社会资本情况      这部分数据主要包括被访者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网络等各项指标, 用以测量失业青年获得及动员社会资本状况。1 关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表六显示了本研究中衡量失业青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五个指标:      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 从父母文化程度来看,      父亲平均受教育年限 1 9 年,略高于母亲平均受教 . 0 7育 年限1 1年, 初、 学历为主 其中, 0 . 以 高中 6 体。 父亲学历在 及以 初中 下的占4. , 69 %低于母亲同等学历的比例 ( . ; 0 %) 而父亲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 1, 远高于 6礴 46 %,母亲同 等学历的比 (. 。 例 l0 %)从父母职业等级来看,除 “      退休”和 “ 其他” 外,父亲的职业声望总体平均 分为4 分,高于母亲职业声望平均 3 分。 . 5 其中,父亲职业声望分在 6 以上的人数占2% 母亲仅占14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无业失业的比 6 , 2 %。 . 例较高, 0. , 达到2 8 % 而母亲仅为 n %,这可能与母亲的退休比例 ( . 5 . 2 %)远高于父亲退休比例 51 (1   %) 15 密切相关。 . 从家庭经济      状况来看, 绝大多数 ( 卯%) 失业青年的家庭经济状况属于小康及以下,其中以温饱为主 ( . ,并有 9 %的低保家庭,这反映出失业青年 8 %) 71 . 4 家庭经济地位总体较低。表六、被访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项目变量类型类别赋值‘ U g人数父亲文化程度 自变 量小学以下    初中      高中        大专以上   2 43 37百分 比21 . 4. 8均值12 巧148 0 0 1‘ ‘ ‘ U3. 851一 46 1 一7 09父亲职业 ”自 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 管理人员 专技人员小老板   2 12 1一般职员 个体户技术1人                          4 1 1 15 1 .一般工人                            3 1 8 1. 8 忿母亲文化程度 自 变量无业失业                          1 2 0 2. 0 8 退休                              4 1 1 15 1 . 其他                            4 7 7 . 3 小学以卜 6 2 . 2 1 初中                              9 5 6 5. 8 3高中                              1 2 3 7 3. 8 5 I 5 10 . 大专以上    1 1 0 6 平均受教育年限母亲职业自变量管理人员 专技人员 小老板 一般职员8 8 7 610 .0 1010 . 00 .个体户 技术工人 一般工人511. 04421 . 03102l无业 失业111 04家涎经 状况 变 济 %自 量退休 其他 低保 温饱 小康 较富裕3.5501. 153.510, 足 2 内 J 4 工35. 219 75 1 0 11 04 94 7. 811. 1500 。 10 .富裕   2 、关于被访者的社会网络和社会交往6 2 表七的数据分析测量了被访者的社会网络规模、构成、网络资源情况以及 在此基础上被访者拥有和动员社会资本的情况。表七、被访者社会交往情况项目交往人数 交往人类型 交往人职业变量类型 自变量未定义 自变量类别赋值人数27 7百分 比采用被访者填写值可接触的最高职业自变 量12 .9 1 4 2 4. 8 亲戚 13 5 15 9 5 52 非亲戚 0 19 0 69 一 管理人员 8 32 1. 16 专技人员 10 7 36 一 小老板    6 56 2 . 02 一般职员 15 1、 } 54 . 个体户    4 47 1. 70 技术工人 1 46 } 1一 66 一般工人 25 9.0 , 1 无业失业 6.9 19 退休    ” 8 其他    -1.3 {茜 14 管理人员 况 23 1. 85 专技人员 , 5 40 . 小老板    ‘ 2 U 1一 77 一般职员 4 工沙 32 一 个体户    月 10 呀 81 . 技术工人 12 月, 97 一 一般工人 , 1 二 无业失业 退休                                4 . 5 5 4 . 0 其他                                4 . 5 0 0 0交往人 家庭经济状况自 变量低保 温饱1 21 1 5 7. 4 0 32 6.小康                                3 7 4 67 2.可接触经济状况 自 变量 最好家庭较富裕                              4 1 2 4 . 3 富裕                                5 5 1 . 8 低保 1 0 . 0 0 温饱 2 4 5 4名 小康                                3 2 4 48 3 较富裕                              4 5 . 5 2 富裕                                5 5 5 . 2小学以下6 9 1211 .交往人文化程度自变量初中    高中   02 2.5 52 大专以上    平均受教育年限2. 35 1 2乃3可接触最高 文化程度自变量小学以 下690900 .94 .4. 8初中    高中    大专以上43 4: :64 . 5移1.               30交往频度自 变量每天7. 2 5. 2 4 2每周                                5 6 38 2. 每月                                4 7 9 30 . 5 每年数次                              3 5 2 1名 8每年一二次                            2 0 5 11 . 8更少                                  1 5 1 8与交往人住家车 未定 义秽距离5 1 分钟半小时3 29 1民 33. 2 9. 09 8一小时                                17 0 36 8 一到二小时                              7 3 34 1. 二小时以                            上 1 . 4 0 外地                                8 . 2 9交往人是否 帮助介绍工作未定义是否想联系交往 未定义 人得到求职机会没有 1 2 2 4. 0 一二次 1 8 2 62 4. 多次                                2 7 9 . 8 有打算 1 7 6 0 63 没想过 n O 9 37① 社会网络规模和关系构成      社会网络规模为被访者提出的具有较稳定交往关系的对象总数。      由表七第一 项可见,失业青年社会关系网络的平均社会网络规模为 2 人。其中,交往人 . 8 数规模在3 上的占5. 2 及以 52 %, 及以下的占4. 48 %。从失业青年社会网络关系 构成来看,亲戚与非亲戚两大类分别占4一 4 8 5. %和 2 %,两类平均人数也分别为 1 9 1 9 非亲戚高于亲戚。比照阮丹青等人 1 年在天津的调查数据: . 和 . 人, 2 5 9 0 9 城市居民的核心讨论网平均规模为6 人,其中亲属 2 人,非亲属3 人, . 3 . 5 4 . 5 8 可见, 低学历失业青年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较小, 同时, 这也反映出青年刚刚步 入社会、社会关系较少的整体特征。表八、被访者交往规模分布交往 人数.. . - , 山人数21 -2百分 比218 .8 2 .2 29 门 J - ‘ 马 钾3 - 62 一13 -162. 29 21 .4 351 一7 66 10    4 10    . 4合计1 一 0 0② 网络趋同性      网      络趋同性是指职业地位、 教育程度、 家庭经济状况与被访者相似的交往者 占交往者总数的比例。 从交往人职业状况来看, “      除 退休” “ 和 其他” 两类外, 交往人总体职业声 望平均分为 4 ,高于失业青年父母的职业声望平均分 ( 和 3 ) . 5 4 . 。其中交往者 5职业声望分在6 以上的达到了 交往人总数的4. 而与被访者同样处于无业失 2 %, 3 业状态的仅占9 , 1 可见失业青年在交往中, 汤 职业地位方面的同质性较低,总体 呈现向 上交往的 特征。 同时, 从失业青年可接触的最高职业来看, 在整个样本中 可接触最高声望分 () 8 职业的被访者占2. 只接触最低声望分 ( 无业失 98 %, ) 1 业人员的被访者仅占1 ( 人) 表现出 %l , 较强的异质性交往特征。 从交往人文化程度来看:      首先, 交往人总体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 年, . 2 3 其 中大专以上的占2. 总体文化程度高于被访失业青年( 35 %, 平均受教育年限 15 . 9 年) ,也高于其父母 ( 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 1‘ 年和 1. 年) 09 7 0 1 。其次,从可 6 接触最高文化程度的角度分析, 失业青年中 有将近半数 ( . 5 %)日 48 常可以 接触 到大专以上学历的交往者, 而可接触最高学历交往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达到了 30 1. 年,相当于大专教育程度。第三,从交往的文化程度趋同性来分析 ( 9 见表 九) 交往人与被访者文化程度完全一致的占2. %, , 91 7 完全不同的占1. %, 56 3 大多 数交往的文化趋同 程度介于2% 7% 6 一 之间 ( 5 占总数的4 8%) 从交往的 . 6 。 文化异质性来分析 ( 见表十、 十一) 交往人中有文化程度高于被访者的占5. , 41 7 %, 而低于的只占2. %; 0. %的被访者没有低于自 文化程度者的交往 9 7 1 有7 8 3 己 人。可见,低学历失业青年在教育程度方面,与其社会关系网趋同 性较低。表九、交往文化程度趋同性文化程度 趋同比例0 2 0人数l 5 2 3 l 0百分比1 一3 5620 8文化程度 趋同比例0 卜2 5人数1 55 3 3百分比1 6 . 5352 .13 一8 432 5 3 331 .3 !4 . 022 0 吞5 5 一5 17l 21 一0 25 表十、交往文化程度高于比例文化程度 高于比例0 2 0人数4 6 4百分比4 .3 5862 一5文化 程度比例 高 于{0人数4百分比4 一3 58 1 42 0 2 4 60 83 .3 。0 .卜2 5 2 5 - 6 05 一5 17l 02 5 82 5 3 30 4 5 0 0 6 6 741 793 一8 20 8 1 一8 45 31 .3 41 .7 10 . 4 93 一8 1 . 0 092 l 4 3 4 l 9 9 67 9 卜91 o09 %93 .81 00 0. ) (合计7 51 o合计表十一、交往文化程度低于比例文化程度 低于比例00 2 2 S 3 3 4 0 5 0 0 6 6 7人数6 8 3 2 5 l 8 l百分比7 3 08 31 3 20 一8 52 1 10 .4 83 3 10 . 4 20 .8 10 . 4文化程度 低于比例0 卜2 5 2 5 - 6 0 5 一5 17 7 9 - 6 1 o人数6 8 5 l 4百分比08 7 .3521 一 1 8 45 31 .3 10 4 521 一 】 一 0 03l 5 %合计2l 5 %8 01 o52 一1 1 0 0合计从交往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首先,交往人家庭大多数为小康以 下经济3 0 、水平 ( 8. ,其中 占 39 %) 温饱家庭占 62 3 %,低保贫困家庭占4 %;富裕和较富 裕家庭仅占 6 %。 . 1 这与失业青年的家庭经济状况总体水平相仿。 其次,被访者 可接触最好经济状况家庭仍然以小康和温饱为主 ( 8. ,富裕和较富裕占 占 96 %) 14 第三, . 0 %。 根据表十二至十四 所显示的 数据, 交往人与 被访者家庭经济状况 完全相同 的占3 5 , . 7 % 完全不同的占1. %, 87 趋同比 5 例在2一 % 6 之间的占3 4 5 7 . 5 2 %;同时,交往人家庭经济状况不高于被访者的占科. %,交往人家庭经济状 7 9 况不低于被访者的占8 4%。 . 6 6 可见, 虽然交往人家庭经济状况略优于失业青年, 但趋同比 例仍然较高。表十二、家庭经济状况趋同性家庭经济状况趋同比例   0人数l 84百分比1 5 87 41 .7家庭经济状况 趋同比例   0人数l 8 6 1 6 l 8 2 3 6 %百分比1 .5 8762 一50 2 2 5 3 3 3 80 4卜2 52 5 - 6 0 5 一5 17 , 9 吞9 1 o22 120 .820 一81 . 4 0l6 d7 .1 5 87 20 一82l 120 .8 1. 1 6 410 . 4 1 2 04 72 .9 20 .8 3 乃0 7 1 0 03 一0 751 0 ) ( 0 05 00 6 7 6合计l l 07 2 3 6 9 67 5 8 01 o合计表十三、家庭经济状况高于比例家庭经济状况 高于比例   0 2 0人数4 3百分比4 7 9家庭经济状况 高于比例   0 卜2 5 2 5 吞 0人数4 37 2 5 4 2 l 5 %百分比4 夕9 72 一9 2 0 . 64 4.7 1 2 8 0 . 1 一3 56 1 . 0 02 5l 0 3 l 220 .8 52 .1 1 .2 04 31 3 1 jo 22 53 3 O 4 5 05 一5 17 , 9 吞9 ! o0 67 62l20 一810 . 4 1 . 4 020 .8合计7 58 0l 2 卜 . ,卜」互 互11 。 0 0表十四、家庭经济状况低于比例家庭经济状况 低于比例   0l 3 2 0 2 5人数8 3 l百分比8 6 64 10 . 4家庭经济状况 低于比例   0卜2 5 2 0 吞5人数8 3百分比肠 4 662 .5 41 一7 . 0o642 32 1 l 3 9 620 .831 35 一5 17 7, 691 o003 3 0 45 0 1 o20 一810 4 10 . 400 .031 .33%合计1 一 0 031 一3 1 一 0 0合计③ 网络关系强度      网络关系强度用于测量失业青年对社会资本的动员情况,      测量变量主要包括 亲缘比例、交往频度和使用社会资源情况。 A      、亲缘比例 亲缘比      例即被访者交往人中亲戚 ( 除父母外) 所占的百分比。 社会资本理论 认为, 亲戚关系为强关系, 相互间具有较强的支持和认可并交换和共享资源: 而 非亲戚关系相对为弱关系, 但有助于个体获得其他社会圈子的好的信息。 如表十五所示, 被访者交往人全部是亲戚的占1 1 全部是非亲戚的占2. %; 7 %, 7 . 29 亲 2缘比例在 5 %以下的占6. %,亲缘比例在 5%以上占3. %。可见,失业 0 45 8 1 54 2青年的 社会交往亲缘比 例相对较低,交往中以 非亲属弱关系为主。 表十五、交往人亲缘比例亲缘比例0o o1 一0 25人数2 2 l 2 5百分比2 一2 29 10 . 4亲缘比 例分类0 卜2 5人数2 2 3 3 2 l 2百分比2 2 2983 一3 3 .3 332 X 0( ) 2 0 . 5 3 j3 30 0 4.20 一8 52 一183 3 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天际线失业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