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泡的咖啡,无间道要不要我给你也来一杯来一杯

猎豹321机器人之夜,猎豹移动在北京水立方一口气发布了五款机器人产品,分别是接待服务机器人豹小秘(2999元/月)、零售机器人豹小贩(2999元/月)、儿童陪护机器人豹豹龙(9999元)、AI智能音箱小豹音箱(499元),以及xArm 7机械臂和基于它的无人值守高品质咖啡店“豹咖啡”。

咖啡口味的评判标准有三点:温度、均衡和风味。风味是由咖啡品质决定的,而温度和均衡方面,机械臂比人更具优势,精准控制的时间和角度,可以让每一粒豆能均匀研磨、萃取,奶泡充分打发,释放所有香醇。

豹咖啡的每一个动作均经过咖啡届的“奥林匹克”WBC(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资深评委亲手调教,严格保证豹咖啡的品质。

在现场与人类咖啡大师的比赛中,豹咖啡以2:1胜出,连罗永浩都选择了机器人泡的咖啡,结果公布后老罗是相当的懵。

xArm 7机械臂专注生活服务场景,主打智能、易用和便宜,自主环境感知与决策,可实现单目高精度视觉抓取,精度毫米级,准确率99.7%,而且简单易用,手机即可操控(ArmUI)。

xArm 7机械臂售价标准版29999元、视觉版39999元,不到市面销量最大同类协作机械臂的1/4,现已接受洽谈预定,第四季度发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喝一杯完全由机器人制作的咖啡,就在上海K11

上海第一家24小时营业无人超市落地、深圳某超市实现自动收银,全程再无收银员、马云的「淘咖啡」正式落户杭州...

中国围棋天才柯洁与 AlphaGo 对决,最终输三盘;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女性机器人 Sophia 成为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BAT 等科技巨头争先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智能化日渐强大,有人开始感到惶恐,有人认为是进化史的必然。而你,愿不愿意去上海 K11 喝一杯完全由机器人制作的咖啡?

近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新开了一家咖啡快闪店,主打的就是「机器人」咖啡师。

这家快闪店叫做「RATIO比率」,开在K11 B2层中庭。下到B2层就能看到大大的广告和二维码,布置很有现代感。这里没有实体菜单,均是通过扫描二维码自助点单。

扫描二维码后直接进入点单界面,菜单的种类很丰富,但是由于刚刚开业,目前只能点咖啡类饮品。基础的意式浓缩、美式、拿铁、澳白、卡布奇诺、摩卡等等都有。

不会因为是自动点单就忽略了细节,下单前每一项饮品都有很多种选项,包括冷/热、咖啡豆、奶类、甜度等,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全部选择好后下单付款,机器臂自动开始操作。手机界面会显示目前的排队状态和预计等待时间。

一杯饮品的制作时间大概为1分钟左右。

1.取杯子、(冷饮)添加冰块

2.(斑兰拿铁)添加糖浆

3.全自动咖啡机制作咖啡

店员介绍稍后会陆续上线手冲产品,晚上还会有鸡尾酒提供。

Coffee by day,Cocktail by night.白天是潮流咖啡基地,晚上变身鸡尾酒空间。鸡尾酒也是你可以选择任意材料尽情搭配,调制自己喜欢的口味,可以说只要有手机,就能自己掌控吧台了。

「RATIO比率」主打「精确调配」,每一杯你点过的饮品都会被记录在手机里,通过购买记录,解构餐饮,关注于成分、调理时间、温度,透过逻辑化的分析每个人的咖啡偏好。

「RATIO比率」是希望以自动化技术,使每杯饮品的配方的比率精准,不偏不倚的呈现给顾客。

K11的这家快闪店6月10日开始营业,持续时间为2个月,8月中旬结束,并将在西藏中路来福士广场开设一家正式的店面。

在工业浪潮的推动下,机器人或相关AI(人工智能)服务取代人力,似乎已是不可逆的一股力量。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些新闻:

2017年初,全球首家机器人咖啡厅于旧金山 Metreon 购物中心开张营业,这是一家真正的无人咖啡,顾客可以用智能手机、iPad贩售机预定咖啡。但相比之下,开业时它仅提供了黑咖啡、拿铁以及卡布奇诺的选项。

也在2017年初,根据外媒 Apple Insider 的报道,星巴克曾经表示他们正在为其 iOS 应用程序开发一个虚拟的咖啡师。在这个程序中,星巴克允许用户在其 iOS 应用程序上通过语音命令来完成咖啡购买,数字助理 My Starbucks Barisa(我的星巴克咖啡师)能够接受口头咖啡订单并且确认付款,然后将订单调度到用户附近的星巴克店内。

2016年3月 Hotelex(上海国际酒店用品博览会)上,由 bubble lab 机器人实验室研发的一个蓝白相间的「全自动手冲机器人」亮相,刷爆了咖啡人的朋友圈。2016年8月,dotcom COFFEE 实体店在北京正式开门营业,很快便以「咖啡领域科技新贵」的姿态占据各大媒体头条。2017年7月的北京 Cafeshow(中国国际咖啡展)上,他们又推出了主打产品 Drip(自动手冲咖啡臂)和 Drop(自动牛奶龙头);

2018年3月,时隔两年之后,同样 是在 Hotelex 的舞台上,dotcom COFFEE 宣布与日本著名手冲器具品牌Kalita达成战略合作,并透露年内在美国旧金山和东京开店的计划。

关于这样的新形势,业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无人咖啡未来在整个咖啡行业里面肯定会占有一席之地,但它是否是未来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见解。

较少咖啡选项是 Cafe X 刚刚开业时不可逃避的缺点,但从K11的这家「RATIO比率」的后续开发来看,这一点已经被克服。

除此之外,最大的质疑就是缺少人际互动的温暖,就此来看,人类服务员仍有优势;

「RATIO比率」虽然制作过程全部由机器咖啡臂来完成,但是现场还是有很多工作人员在,除了为新店做基本的介绍和宣传,协助完成出品,品牌介绍这些人被称为「比率师」,与侍酒师一样,比率师经受过咖啡和鸡尾酒的专业训练,帮助你找到完美的饮品比例。但就像一个侍酒师,比率师不需要参与制作饮品,更多的时间是与客户交流。

对于咖啡小白来说,咖啡与科技的结合所带来的可定制性,可以让任何人都轻易得到一杯合格的咖啡;对于资深咖啡师而言,科技能更好地帮助他做出多杯兼具稳定性和高品质口 感的咖啡,同时提高出品效率,在这个阶段也要求咖啡师从单纯服务人员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而进阶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和实验人员,同时也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与消费者的交流上 ,弥补单纯的科技产品所缺少的人情味。

在此前CTI的采访中,bubble lab 团队也表示,Dotcom 的理念是让机器去做它擅长的事情,也就是重复性的工作以及稳定性,让人去做更擅长的事,比如与顾客的交流以及提供更好的服务。

机器永远是辅助人的,人永远是使用机器。咖啡还是有很多变数的,这个变数是在于咖啡豆在不同环境,不同湿度,温度,储存条件,都是会让它变化,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人做感官的判断,机器更多是如何提供标准化。那这个标准是谁来提供,当然是人来提供,咖啡科技永远是工具,来协助咖啡师提高效率及质量,还是要以人为本。

由人工智能提供服务的“无人店”吗

BI中文站 1月31日报道

23岁的大学辍学生亨利·胡(Henry Hu)平均每天要喝五杯咖啡,但他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在咖啡店排队购买咖啡。

如今,凭借他的一项发明,亨利·胡和旧金山地区的其他咖啡爱好者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能解决该问题。

Cafe X是美国第一个由机器人打理的咖啡亭,于当地时间1月30日在旧金山Metreon购物中心正式营业。通过附近的平板电脑,消费者可以通过Cafe X订购咖啡(coffe)、拿铁(latté)和卡布奇诺(cappuccino)。

其实,Cafe X机器人也不是特别智能。亨利·胡称,这种六轴工业机器人在许多流水线上都能见到。它只能执行一些预定动作,如将牛奶定量分装机下的杯子转移到糖浆分配器上,或者将杯子放在顾客站立的窗口上。

但是,Cafe X的工作效率却非常高。亨利·胡称,根据用户订单的复杂程度,Cafe X每小时可准备100杯至120杯咖啡。在订购时,用户可选择咖啡豆的品牌,也可以定制牛奶和其他添加剂的数量。

经测试显示,Cafe X制作的咖啡味道鲜美,与自动售货机出售的咖啡类饮料完全不同。

亨利·胡称,他既不是咖啡业的行家,也不是机器人领域的专家,Cafe X是他在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学习技术和创业时的一个想法。

在与好友和网上找到的一些香港地区的程序员商议之后,亨利·胡卖掉了自己的汽车,并获得了一位好友家人的资助后,便开始创业。

去年6月,亨利·胡还获得了知名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成立的创业基金“Thiel Fellowship”(10万美元)。亨利·胡表示,他对此感到挺意外。

目前,亨利·胡正与旧金山地区几家知名的科技公司谈判,希望在这些公司的办公室内设立Cafe X咖啡亭。(编译/谭燃)

推荐:人工智能汹涌而来,未来已变!关注“AI世代”微信号(tencentAI),关注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不要来一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