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有补贴吗开放,如何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另类的日本幼儿教育:简朴自立感恩,少竞争
转载自当当网。文章来源:问对教育(ID:cdwendui)
文章部分整理自翁云凯的博客
少年强则国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文章中这20个关于日本幼儿教育的细节,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简朴的环境
幼儿园不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他们的课室都极为简朴,看不到一点“豪华”和“现代化”的影子,除了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手提式的收录机,是显得稍微“高级”一点,其硬件均比起国内要求的“五机一幕”相差较远。
至于幼儿的玩具,则是一些硬纸皮、大小各异的包装箱、报纸、尼龙绳、木或竹制筷子、还有大量的图书,任由孩子堆砌、涂鸦、剪贴、玩弄,只见幼儿乐在其中。
殊不知,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能变为“成品”的奴隶。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形成更大的生存压力,营造“适者生存”的氛围,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
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条理性:所有包,自己整理
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要妈妈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
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等等,而且对于包的大小也有规定,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
孩子们要把自己的个人用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放在统一的地方,常此以往从小开始锻炼做事的条理性。
日本人对垃圾分类极为严苛,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这也与从小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关的。
小孩拿包,大人空手
日本家长在接孩子下幼儿园的时候,手里一律空着,各种包都是由小孩子拿着。
日本家长认为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而锻炼孩子的责任感和吃苦能力。
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儿园,即使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包包。
脱穿衣服,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全年登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鞋子脱下来,换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
每天早上,都要重复一套换衣程序,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
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自己帖当日的sticker,挂手绢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冬天穿短裤锻炼毅力
日本幼儿园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
父母从小就不让孩子多穿,目的是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半裸上身的小朋友,即使在冬天也很有活力地在玩。
久而久之,孩子们都锻炼出了抗寒的能力,很少再有发烧感冒的情况出现。
教孩子学会“笑”和“感谢”
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
学习的重点居然是: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和说谢谢!
虽然没有多少知识性教育,但是孩子通过综合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在音乐、美术、阅读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这的确很令人出乎意料。
重视“食育”
在中国,幼儿园的老师会鼓励孩子吃饭动作快一点。日本更重视“食育”,提倡细嚼慢咽。
在“食育”中,“丰富的心灵”是重要的一环,它包括“快乐的进食过程”、“感谢的心”和“参与意识”,不仅教孩子正确地吃,还要从吃中体会出感恩、环保和节俭的内涵来。
快乐又充满想象力的童年,从充满爱的便当开始,吃了还想吃,也不愿意浪费。吃饭之前日本人都会说一句“我开动了”,吃完饭之后,会说“谢谢款待”。这样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
了解生命的由来
孩子生日前,老师预先与他的父母联系,询问名字的由来,还借来孩子自出生以来的照片在班上展览,并请孩子的母亲写信谈谈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并在班里读给孩子们听。
与我们有些家长给孩子操办的大吃大喝大买礼物的生日会不同,这一系列生日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懂得诞生与成长的艰辛,喜悦和感恩。
日本人坚信,孩子从小知道尊重生命,长大后就很少会做出越轨的行为。而在幼儿期,通过为孩子们过生日、教他们培育动植物等活动,都可以让他们在朴素的惊奇和感动中了解生命,是培养生命尊重的绝佳机会。
从幼儿开始的礼仪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毕业时也会经历一次像大学毕业一样庄重的仪式,园长、老师、家长以及孩子们都会穿戴正式且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而且各种仪式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直相伴到终生。
可见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礼仪的灌输,对孩子的修养的打造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礼仪之邦”的确名副其实。
宝宝0岁就参加运动会
0岁的宝宝就要参加幼儿园的一切大型活动,比方运动会、演出发表会等。
从小就锻炼孩子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培养集体荣誉感,长大了之后也会有坚强的体魄和坚韧的精神。
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儿园到了年中组,开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课,相当于中国的体育和形体课;到了年长组,就有了足球大会,孩子们成天不是练习打鼓,就是练习足球,而且不停有幼儿园之间的比赛,女孩子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体力和勇气都练出来了。
一年到头数不清的活动
一年到头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观察多少次动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捡橡子了,打年糕了,开运动会了,为社区演出了,宿泊了,过园节了,开发表会了,去拜寺庙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日本的幼儿园生命在于活动。
节日特别多
日本幼儿园过一切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女孩节,男孩节,纳凉节,除此之外,中国的正月初七的七草节、二月的节分、七七乞巧节都认真地过上一遍,并且要自己制作手工艺品,让孩子牢记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自豪感。
完全混龄教育
在早上9:30之前,下午3:30以后,全园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疯狂。孩子们真正能体会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成长感特别明显。
大便习惯,从幼儿抓起
日本幼儿园里有“大便教室”,老师扮成“大便先生”到各个学校登门授课,告诉孩子们大便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带着孩子们用粘土做各种形状的“大便”,告诉他们:哪种大便健康,哪种不太健康,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什么,等等。
在1岁半就开始进行使用便器的训练。在孩子专用的厕所,放着一大排冲水便器,孩子一入托就通过保育员人盯人的训练,学习正确使用厕所和清洁身体的方法。
遵守交通规则,讲究秩序
遵守交通规则,日本小孩从小就被灌输这种理念,日本学生放学时,并无老师带队,都是自行列队有秩序地走在人行道上,一路红灯停、绿灯行,走到自家附近或者需要等车回家的汽车站时自动离队。
所以大家会发现日本人过马路真的很少能看到闯红灯的现象。当行人过马路时,所有车辆也会自觉停住,严格遵守秩序和规则。
强调团队合作
运动会,只有团体赛,没有个人单项比赛,最终只有胜利的团队,没有胜利的个人。强调参与,不鼓励相互对比。
网络上的这段视频迅速走红,日本幼儿园的一名小男孩挑战比自己还高的跳箱,却怎么都跳不过去,旁边的同学以及老师一直替他加油打气,最后小朋友小宇宙爆发!网友纷纷感叹,友情和鼓励的力量真的好强大!
户外游戏多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是自户外游戏开始的。幼儿园场地有的较大,有的虽不很宽敞,但利用较充分。活动场地四周设置了多种玩具、器械、运动设施。例如,跳马、秋千 、摇船、拔梯、弓形爬梯、单杠、爬高的绳或杆、推车、脚踏车等。幼儿园通常都有一种联合运动器械,用原木制作,包括攀爬架、悬桥、滑梯、平衡木、爬网等。
户外活动并不是硬性由教师安排的,而是由幼儿自己自主选择的,玩什么,怎么玩,他们自己做决定。教师也与班上孩子们一起玩。如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挖沙地,往里面倒水……或是做泥饽饽等,共同游戏,尽情享受游戏欢乐。
佛教的影响
日本寺院非常多,寺院的周围通常建有幼儿园,寺院的主持又兼任幼儿园的园长,这在日本各地都是非常常见的。幼儿园每个月都要到寺庙里受一次教诲,园里最重要的节日一定要拜佛,佛诞日、涅磐日都有活动。日本人相信,从小对孩子进行佛教思想的浸透,会使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老师的能量
一个班,少到10个人,多到30个人,老师都只有一位。
全班孩子的所有活动、技能、知识都是一个老师教。
包全班孩子的生日、作品的大型发表会、运动会,全是这一位老师操办,有条不紊,像模像样。
日本的整个社会对教师非常的尊重和认可,家长从不会因孩子在幼儿园运动受伤而责备老师,反而因自己的孩子给老师添麻烦而道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
育儿经:只有明白这几点,才能做好孩子的感恩教育!
&&文章来源:8090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新妈课,原创标题:育儿经:只有明白这几点,才能做好孩子的感恩教育!
责任编辑:Lee
说起感恩,不知道在你的心中是否还存在着这么一个可以让你感恩的人呢?这个人是谁?有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静下来思考下这个话题,来寻找一下在我们生命中帮助我们、让我们感恩的人。
说起感恩的人,当然最让我们感恩的莫过于我们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教给了我们一切。就在前两天,我和家人回老家给姥姥过生日,在路上,我妈妈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子女对父母都不知道感恩,而父母却对孩子付出了一切?就像有句话说:“孩子的一切不一定是父母的,而父母的一切却是孩子的”!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一个演讲家在某城市的某中学里为师生及家长进行了一场特别精彩的演讲,演讲中讲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这个故事发生在08年左右的苏州,故事中的妈妈下岗给人家做清洁工,靠每个月辛辛苦苦工作的800元钱养活着家庭,省吃俭用的供女儿上学读书。
有一次上高中的女儿考试成绩考的很差,妈妈说:“孩子你考试考这么少的成绩妈妈很难过啊!”,孩子说:“因为我马虎了吗!”,妈妈又说:“如果我工作马虎了,人家一分钱都不给啊!”,而女儿听后生气的把门一甩就离家出走了,就这么一句话把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抛之脑后。
妈妈发动全部的亲戚朋友去寻找女儿,可是没有找到, 晚上9点多了,女儿独自走在江边留着眼泪,脑海里还依然恨着自己的妈妈,后来来到一家大排档旁边,泪汪汪的站在那里看着别人在吃东西,自己是又冷又饿,大排档老板看到了孩子,端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给这个女孩,女孩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而女孩还没吃几口,突然站了起来跪在大排档老板面前说:“你真好啊,你比我的妈妈好多了!”,老板一听这话,对孩子说:“孩子,如果早知道你说这话,这碗面条就不该给你吃啊,你连我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就因为我给了你一碗面条你就这么感恩我,而你的妈妈养育了你这么多年,你却不知道感恩!”,女孩听了这话突然惊醒,于是跑回了家。
这个故事听着特别让人揪心难过,可是父母全心全意为着孩子,而孩子却没有想着父母,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而作为孩子的我们、现在也已成为父母的我们却做得远远不够,甚至都称不上合格,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的深思,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也走到这一步。
这种现象的形成很多人都认为是孩子的感恩教育没有做好而造成的,其实感恩教育并不是只对孩子进行某种教育就可以达到要求的,这与家长的教育思想,以及孩子从小的家庭教育都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的七点,或许可以让我们深思、给予我们教育上的启发:
一、老旧的思想观念
老旧的思想观念在我们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我们从小都知道的一个“真理”是,父母的一切都是留给孩子的,父母的一切都是属于孩子的,从小时父母的爱,到长大之后父母的物质财产。而我们很少听到或知道孩子需要给父母什么?
我们听的最多的是父母老了要给父母养老,可是在这样老旧的思想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孩子几乎没有、甚至从来没有为父母付出过什么!长大之后再让孩子付出精力物力去照顾年迈的老人,结果不能说孩子不养老,而是孩子的养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比不过父母养育孩子的投入,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你的行为与所说的这些相反,那再好不过了!
老旧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我们,而我们是否还在继续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呢?
二、时代的不同
记得有位教授曾说过:“雷锋时代懂得感恩的人的比率比现代高,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从不幸福到幸福的变化”,确实是这样的,只有吃到了苦,你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味道的,你也才能敢于面对其他的苦。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可能早已忘记了小时的那些生活拮据的样子,我们在父母为我们创造的良好条件下,慢慢的适应了幸福,而又不断的追求更多更好的幸福。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从出生开始便不知道什么是苦,更没有机会尝到苦的滋味,甚至孩子的成长路线都已经被父母长辈规划好,成长的道路基本是一帆风顺,很少有起伏,自然感恩之情就不会深。
三、一切包办、溺爱
父母总不希望把自己受过的苦和累,让自己的孩子再次去尝试,总想着可以让孩子一生幸福,所以孩子从小遇见问题,父母出面解决。孩子想要什么,一切为其满足。甚至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
父母的一切包办和溺爱有时让我们看来,孩子生来确实是被满满的幸福环绕着的,可是就是这样,你也会发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对父母有着各种不满,因为包办和溺爱的结果是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该有的自由、以及更多的自身能力,孩子变得更加依赖父母,总觉得家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
因为父母的包办、溺爱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应有的能力,具体失去了哪些能力就不再继续为大家唠叨了。父母的包办、溺爱同时还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了很多需要去尝试和体会的机会......,而这一切却让我们教育孩子拥有感恩之情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四、父母正确的引导
人本身就是天生具有感情的,孩子的天性善良也是自然存在的,父母后天的引导对孩子的感恩之情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往往总会因为麻烦,或者不想多管闲事,而常常阻止孩子去做一些善良的事,或是孩子做了一些好事,而父母觉得无所谓却不去对孩子进行鼓励或奖励,导致孩子慢慢的失去了再次去做这些事的想法。
很多孩子,包括我们小时候常常听到这么几句话:“管好你自己的事就可以了、这有你什么事啊!、这点小事值得吗!”,这些话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的失去了很多善良的动力,失去了很多的感恩之情。请为了我们的孩子,管好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为孩子做优秀的榜样,把正能量传给我们的孩子,要知道这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伟大事业!
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我们常常陪伴孩子出门玩耍时,在路上每天都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在路上的精彩时刻培养孩子的爱心,比如,我们可以把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帮忙扶起来,把路边垃圾桶外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以及关爱小动物。
当我们在路上看到辛苦劳动的清洁工阿姨、保安大叔等等,可以让孩子由衷的给他们说一声您辛苦了或者谢谢,这些简单的事情却是让孩子拥有爱心、培养孩子感恩之情最好的方法。
六、让孩子做家务劳动
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我们不要心疼孩子的劳动付出,也不要嫌弃孩子笨手笨脚,要知道熟能生巧,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亲自去感受和体会,可以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家人劳动的辛苦,在劳动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的东西,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导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和尊重别人的付出,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感恩之情!
七、父母需懂得这些道理
这一点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多家长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总想着立竿见影,总想着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名师,然后就可以名师出高徒了。
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教育就像马拉松,是急不来的,要知道一时的落后并不具有任何的意义,路途中需要的不仅是好的体魄,还需要好的心态,才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细水长流、滴水成河,这些不变的道理我们都明白,缺少的就是去思考去实施!
孩子的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是要从小培养从小让孩子形成感恩的意识和心态,并且这些意识和心态基本只有父母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来!
感恩,是一件处世哲学,是人生中的大智慧。让孩子学会感恩,从此让孩子的人生拥有幸福!
作者|小梅子姐姐(微信号:zhiboshu_Education):家庭教育/早期教育老师,用多年教育经验,大量真实的教育案例,帮助家长们建立教育意识、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孩子出现的行为及心理问题,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亲子阅读的推广工作!
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小梅子姐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更多关于育儿经:只有明白这几点,才能做好孩子的感恩教育!- 新妈妈育儿经验分享,二胎辣妈帮,宝宝树人早教、母婴专家在线问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nmake521】
  热点导读:日前,刘晓庆与助理友人来沪工作,当现场记者提问她是如何做到60岁了还明眸皓齿、肌肤白嫩,吹弹可破,没有一丝皱纹时。刘晓庆面带微笑的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自曝“不老”保养私方系卵巢保养所致!”
关注微信STAR星贝阅读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526526',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多少父母,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过年那段时间,一位妈妈在群里吐苦水:
“过年给女儿500块压岁钱,没想到她嫌少,不高兴了,‘去年是这么多今年还是这么多,同学都有一两千!’现在不吃饭也不理我们。”
没想到这位妈妈的发言引起了群里很多家长的强烈反响,都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喜欢攀比,动不动还朝长辈发火。
一时间,大家都在感叹怎么把孩子养成了这样的“小白眼狼”。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不懂感恩的孩子,是被父母“爱”出来的
很多父母的爱,过于简单: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替孩子处理好所有事情,解决所有麻烦。
吃饭时,帮孩子把碗筷拿好,饭盛好;
写作业时,陪孩子一题题做好,检查错误;
晚上睡觉前,帮孩子收拾书包,带齐东西;
孩子要帮妈妈忙时,“你不用管家务活,搞好学习就行了。”
殊不知,低到尘埃里的溺爱,不是爱,是一剂毒药。
当父母的爱太过浓密,孩子习惯了单方面接受和索取,觉得一切都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不懂得珍惜,容易滋生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越是把孩子当做生活的中心,无条件付出,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震惊中外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案。
赴日本留学5年的24岁上海人汪某,从未打过工,每个月都张口问母亲索要7000元的生活费和学费。
作为单亲母亲,经济来源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工资,她省吃俭用,为了儿子出国留学舍不得花一分钱。
而他的儿子呢?不仅不懂得体谅母亲、减轻她的负担,反而像寄生虫一样不断向母亲索取、榨干。
那天,他又像平常一样向母亲要钱,母亲四处举债,拿不出。他就恼怒失控,在机场对着母亲连捅9刀。
我们爱孩子,但是也一定要教会孩子“去爱”。
否则只会演变成:心甘情愿付出一切的父母,最终换来了一个一味索求的孩子,不懂感恩,不知进取,过着失败的人生。
学会爱和给予,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
有句话说:“每个懂得感恩的人,上天都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因为他们在感恩的同时,也是在感受幸福的真谛。”
懂得感恩的孩子不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懂得理解和包容,心态更加平和乐观,人际关系也会更好。
而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只会自私地索取、目光短浅、喜欢斤斤计较,总会对生活、对周围的人事物心生失望和不满。
就像生活中最伤人的是,对于一些朋友,即便10件事你做好了9件,只要有一件不如他的意,他就只记得你的坏,忘记你之前所有的好,甚至和你翻脸。
因此,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懂得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一对夫妇,有两个十岁的双胞胎女儿。当孩子说想领养一只宠物,孩子的爸爸建议她们先制订一份领养计划。
包括:去哪家领养,路线怎么走,手续怎么办,谁负责卫生,谁负责喂食饮水等等。
后来,孩子们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自己乘车去了一家领养机构,签字画押,收养了一只小狗。
几年来,都是她们自己在照顾宠物,从不麻烦父母,表现得十分有责任感。
这位父亲表示,他不希望孩子养成一时兴起,然后把烂摊子留给家长处理的习惯。
在照顾宠物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付出和给予,会逐渐明白父母爱她照顾她的不易,更是从中懂得承担责任。
养育孩子,不是砸钱,不是倾其所有换取孩子的安逸享受。
而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引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坚毅的意志品质,教他们学会爱和感恩,不一味索取。
父母最好的爱,是适时的放手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温迪o莫格尔就曾说过:“当父母倾尽全力不让孩子体验到不适时,他们长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
换句话说,是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为孩子习惯了有人替他遮风挡雨、替他解决所有麻烦,那么当他们独自面对生活时,各种能力上的缺失就会暴露出来。
养孩子不是为了把他捧在手心,而是要让他学会独立奔跑。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表明: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帮助,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挫败感。
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觉,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这种感觉会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这是他懂得去爱、去给予、去承担责任的前提和源动力。
而这种感觉来自于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为他人提供帮助。
因此,父母要舍得放手,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不要因为怕孩子把饭吃的到处都是而选择喂孩子;不要因为担心孩子洗不干净袜子而帮他洗······
不要觉得孩子是在制造麻烦,从坏到好,是需要时间的,这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做得多自然就能做得好了。
父母不必事事给孩子安排好,为他解决所有麻烦,试着多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家长只参与、不过多干涉。
比如假期怎么安排,作业什么时候完成,哪怕孩子一开始没有经验造成失误,但是他会品尝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被批评”的后果,这样他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自我管理。
父母也不需要总是表现地多么能干、万无一失,累了难过了、需要帮忙时,也可以偶尔示弱,跟孩子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给孩子关心、照顾他人的机会,让孩子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每一位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请一定不要忘记,教孩子学会“去爱”,“去感恩”。
◆ ◆ ◆ ◆ ◆
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经授权发布本文。
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备注来源方所有,本号旨在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最近,豆瓣上的一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第一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第一、才艺出众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无独有偶,看到豆瓣上有一个讨论组。
这个讨论组有个让所有父母感到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
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
小组里有些网友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穷养,有些人觉得自己因父母太穷,令自己无法进入上层社会。
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
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受之无愧”是指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最终会变成一只白眼狼。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
你的爱太过浓密,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一般,两口子平时很节俭,但是对他们的儿子却很大方,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
姑姑常挂在嘴边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iPhone4S刚出来时,表弟非要买,姑父为了给表弟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武汉近40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
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甚至有一次下雨,姑父去接表弟,表弟气得淋雨都不愿跟姑父走一起。
他对着姑父吼: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表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也以他为骄傲,可是他却从不要他的父母出现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
父母付出所有,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却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却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
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
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自己当成“心头肉”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榨干自己、嫌弃自己、甚至仇视自己的白眼狼,这让操劳了一生父母真是感到彻骨的冰凉。
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其实答案很简单: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天下的父母们: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理心,人际关系更好。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快乐和幸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更低。
不懂感恩的孩子,最后总会感觉失望和不满
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来源 成功励志好文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要二胎 的文章

 

随机推荐